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民营企业发展史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9 16:35: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民营企业发展史

篇(1)

    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了以住房抵押贷款为特征的次贷危机,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9月伴着雷曼兄弟、通用汽车公司等的相继倒闭,金融危机像海啸一样开始大范围向世界蔓延,并深入到了各国实体经济,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珠三角的广东、长三角的江浙,还是像内陆地区的黑龙江省,在经济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产的停产、倒闭的倒闭,特别是外向型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出口创汇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企业生产经营显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随处可见。黑龙江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不像沿海各省那样严重,但也遭到了严峻的冲击。

    黑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经济发展史中曾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我省经济建设、产品出口创汇、促进就业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我国的经济版图,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中小企业或者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上面和江苏、浙江省份的比较,可以看出黑龙江民营企业和他们相比在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当前的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纵观我省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民营企业发展自身、企业融资等方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

    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这不仅仅是黑龙江的问题。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层面上看,长久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民营企业发展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关于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虽已建立,但具体相关细节尚待完善,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下可能表现的更为明显。目前,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有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和2006年出台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还有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2009年国务院通过并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法律法规虽然制定了,但那些条文框框还比较抽象,都是体制性的没有具体细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缺乏与之配套的的相关措施,具体的操作中会有很大的弹性,执行起来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是缺乏为民营企业“一站式”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可以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企业以政策支持。当然,社会上专业性的中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等,都可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关于人才开发、企业管理、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国外的很多企业在和政府打交道过程中基本都通过中介机构,这样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效率就很高,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以借鉴,我们通常讲要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就是要求政府从一个经济社会的管理者转变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也是新时期政府职能之所在。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意识和水平比较低,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加重视,加大调查研究,给予中小企业中介机构以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三是在某些领域民营企业竞争主体地位的缺失。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由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省国有企业行政垄断的存在,在金融、能源、电力、通信等某些行业,都设置了很高的进入壁垒,民营企业是很难进入这些行业的,行政上的垄断造就了这些暴利行业,而且在这些缺乏竞争性的行业中,企业唯利是图现象非常严重,企业的服务意识也非常淡薄。从长期以来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的行政性体制障碍是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必须慢慢根除这种障碍,还民营企业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主体地位,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黑龙江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偏低

    民营企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民营(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数量上占有绝对的地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黑龙江经济发展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黑龙江经济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今天,黑龙江中小企业也彰显了自身在发展壮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基本都没有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一,黑龙江有将近17.8万家中小企业,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管理上的家族式,企业决策都是业主一言堂,这种过于集中的家长式管理往往造成一些重大决策失误。企业内部没有或者无法执行严格的企业规章制度,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最讲究人情、关系、面子,员工“近亲繁殖”几乎是每个企业的通病。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职工是业主的亲戚朋友,往往碍于情面,无法按规章制度办事,这就是家族制企业管理的弊端,过分依赖情感的作用必然削弱管理者的制度意识,使得企业在小规模水平上长期徘徊,束缚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家族式管理在过去的企业管理中也曾发挥的一定作用,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比以前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简单化的家族式管理显然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远景规划,忽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或者碍于企业主的能力限制,根本没有战略管理的意识,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这些问题可能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弊端还不太显现,但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若不能适时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黑龙江中小企业普遍管理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其实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在创办初期通常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归家族所有,企业往往被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方式主宰着,“以人治企”的观念陈旧,家族权力的过度集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许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无战略管理、无企业文化”的现象,在企业发展方向、战略制定等方面决策盲目,管理模式的落后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管理学上有句话叫作“管理出效率”,而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才是一个企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一直把资本作为企业核心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人本管理的思想,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资本的管理,更多的还是人力资本的问题。只有把“人、财、物”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企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若缺乏人才资源,企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每年我们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忽视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在人才的运用方面和大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因此,中小企业更应该重视这一点。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对我省中小企业是一种挑战,中小企业主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看到重视人才的开发和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未来的世界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势必得到加强,中小企业所处外部环境会更加复杂,同时对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三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有限。黑龙江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规模的限制,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可能很大,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虽然会高一些,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那些民营中小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研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是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产品、价格、品牌、服务等等都是竞争的手段,中小企业知名度小,产品的品牌效应较差。在人们日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会越来越高,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顺势而为,提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在生存竞争中求得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

篇(2)

一、目前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世纪初,我国民营资本开始大举进军钢铁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民营钢企在产业规模、品种结构、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过快的增长也将带来诸多负面因素影响。主要面临的问题:

1、环境保护压力逐渐增大。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特别是对钢铁企业环境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紧张,建设初期对环保设备的投入不足,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虽然,现在民营钢企对环保设备加大投资力度,但仍需大量资金,才能达到满足政策要求;同时,环保设备的增加也会带来生产成本的上升。

2、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且周期长,存在不确定性,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民营钢企往往忽视技术研发中心的建立,在技术创新上同国有钢企差距较大。当前,我国民营钢企主要通过高薪吸引国有钢企技术人员,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为其所用,因此,工艺装备技术基本是跟着国企跑。

3、人员操作水平有待提高。民营钢企的急剧扩张需要大量操作员工,而企业一般地处城郊或山区,出行交通、生活条件等都不方便,无法吸引优秀大学生长期工作。操作人员通常为当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操作水平有限,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4、产品品种结构有待调整。民营钢企发展初期,产品生产线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大部分民营钢企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产品逐步向高品质、高科技、高收益的精品转移。因此,民营钢企应抓住当前机遇,调整产品结构,及早转型升级。

二、民营钢铁企业发展战略建议

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民营钢企普遍存在主要问题,结合当前钢铁市场供需关系,给出民营钢企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方向。

1、提高民营钢企集中度。钢企集中度的提高,民营钢企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国有钢企相比,民营钢企规模小,分布广,在国家政策限制钢铁行业规模扩张的背景下,民营钢企应及早思考联合重组,提高自身集中度,适应国家政策导向,提高自身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2、拓展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对于上游产业,积极参与对铁矿、煤炭等原材料生产企业的投资力度,降低摊薄采购成本。对于下游产业,强化钢铁产品的深加工,拓展钢铁制品新兴市场。

3、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将是国家钢铁指导原则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民营钢企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钢铁产品为低档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利润微薄。民营钢企产品结构调整迫在眉睫,通过装备技术改造、先进工艺创新以及人员素质培养,提高产品规格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普转优,优转特”产品升级。

4、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淘汰钢铁落后产能不仅是节约资源的需要,也是保护环境的需要。钢铁行业属于资源消耗型行业,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成为节约能源、循环再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民营钢企应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及早布局企业战略规划,建造节能、绿色、环保的钢铁企业。

参考文献:

[1]潘秀兰,郭艳玲,梁慧智.米塔尔钢铁集团的全球并购发展战略[J].冶金信息导刊,2006,(3):1-5

篇(3)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也已进入形象导向时代。企业力已经由原来只注重物美价廉的商品力一轴指向,经过商品力加销售力二轴指向,演变为加上形象力的三轴指向。企业识别CI(Corporate Identity)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特别是视觉传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内部与大众,并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或价值观,从而达到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促销产品的设计系统,是企业大规模化经营而引发的企业对内对外管理行为的体现。它有利于现代企业走向整体化、形象化和进行系统管理。正符合目前这种“三轴指向”的需要。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竞争的多样化,多元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如何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内部建设健全CI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活力,使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在“三轴导向”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识别CI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建设CI的重要性和必要性,CI建设呈现出升温快、范围广、类型多、全方位以品牌建设为导向与ISO认证并行的现象。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企业管理者在对“CI”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对CI建设认识“表象化”,忽视MI建设。要么将CI表面化的地简单的理解为一个标志设计,或产品包装,至多就是一本视觉识别手册,不将其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来加以重视和实施。要么认为“BI(行为识别)”的主要内容体现为“企业为职工组织的一些能增进集体感情的活动”,理解为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精神生活,将工作重点放在举办一些如企业文艺晚会等活动上。

2.能正确地理解“CI”的含义,却没有将企业识别建设落实到基层。在一些相对开放的民营企业中,企业识别已经置于战略的高度,但是在这部分企业中,现存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在对本公司企业识别CI的理解上存在落差、甚至分歧。基层员工并不完全认知企业CI体系。上下沟通不畅,互不理解。

3.“CI”负担论。将CI的投入看成是沉重的“费用”负担,不愿意花钱在这种“软”件工程上,缺少无形资产投资的观念或者将CI误认为是广告,认为广告就是花钱。对CI缺乏整体的认识。

总之,企业在CI建设的如上问题,使得企业CI建设不健全,进而影响企业发展。

二、如何因地制宜的塑造民营企业的企业识别

企业CI建设是民营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CI在民营企业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企业形象意识。很多此类企业认为自身产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就认为搞“面子”建设不重要,是“花钱”且“不讨好”的事情。其实,正是因为在当今这样一个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由于产品功能差别不大,价格相差不多,消费者选择那种商品就一定程度上在于对企业形象的选择,所以民营企业首先应该树立建设企业形象意识,建立起自己独到的CI体系。

2.走出CI建设“表象化”误区重视MI建设。目前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意识到CI的重要性,也纷纷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CI建设,不过这种“CI”建设多数情况下停留在CI建设上,也就是CI建设的“表象化”。而实际上,CI建设是一整套的体系,其中它的核心是在于理念识别的MI和执行层面的BI。俗话说,相由心生,只有企业内部有着自身特色的理念,企业扎扎实实的去执行企业的精神,企业的VI 才不停留在表面上,才不至于浮华无实。

同时理念是由企业家积极倡导,全体员工自觉实践而形成的,代表企业信念、精神、宗旨,用以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规范。大浪淘沙,世界大型超大型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更是相当脆弱。只有重视企业的理念建设,以创新经营理念、全员价值观为使命,构建新型企业文化,这样才能使自身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

篇(4)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95-01

一、实施产学研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有效解决发展新兴产业的要素制约

民营企业经历30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加强。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的办法解决发展新兴产业的资本需求。民营企业处在生产第一线,直接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和市场动态,有利于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民营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缺乏的是技术和人才,而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是拥有技术、人才、信息和科技成果。建立产学研联盟,是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性重大举措。神硅公司的实践证明,产学研联盟能有效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神硅公司与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仪集团、日本NIC公司、德国Roth&Rau、意大利Baccini公司、德国Centrotherm公司等国内外顶级科研、生产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

神硅公司已拥有一支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光伏产业精英队伍。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推进从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到工程安装和资质认证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为确保公司生产的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神硅公司设立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共计1500万元,取得了6项新产品研发、11项专利、5项新产品批量生产,承担着国家新产品1项,科技部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火炬计划项目2项。两个项目被列为浙江省“双千工程”重点技改项目。获得2011年浙江省“千家成长之星”和“百家最具有投资价值企业”称号。目前5项新产品其品质优等,价格相对有竞争力,产品市销特色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低氧碳硅单晶及其加工片成为企业特色产品,它以优质、高效而广受市场欢迎;集成电路生产线用9英寸特种硅单晶,它应用领域特征明确,具有较强生命力;抗盐、碱、雾大功率太阳能组件,它适应于高原与沿海光伏发电应用的特点,在夹缝中创出了生机。

产学研联盟的实施,有效地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研发能力,有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光伏企业举步维艰的2011年,神硅公司生产硅棒201.36吨,同比增长35.28%;生产硅片763万片,同比增长68.43%;实现销售收入(不含税)23069万元,比2010年销售收入20073万元增长18.6%。神硅公司被评为2011年度现代企业创新管理二等奖,节能降耗二等奖,苍南县税收首超1000万元的纳税大户,获突出贡献奖。

二、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产品无重大质量问题

以质量立业,以质量为本,质量是企业的命脉。神硅公司通过对公司的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管理、过程管理、测量评价等七个方面的全方位认识,以推动卓越绩效管理。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评审,为创建绿色企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光伏组件TUV认证、CE认证、光伏组件国内金太阳认证,建立起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实践表明,建设一支能应对市场瞬息万变的核心技术及技术团队是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根本,符合主流市场产品的技术储备、技术改进和技术稳定是企业坚实的基石,几年来,神硅公司对外销售的硅片、方棒,均未发现重大质量问题,也没有出现产品退货情况,总体质量情况客户是满意的。

三、建立能驾驭企业发展的团队,保障公司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现代企业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构建一支和谐的有驾驭企业发展能力的企业团队尤其重要。企业高层的领导决策能力,中层干部的管理协调能力和基层组织的执行能力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水平。在市场不景气,方向不明确,企业赢利能力不足的时候,如何最大限度保留企业团队精英的谋划地位,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战斗力。通过目标责任制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影响,以组织和领导个人魅力培育员工的企业忠诚度;通过充分满足团队成员不同的个人目的以达成企业的共同目标;以权力分配、业绩评估和激励政策紧密结合的方式来确保公司目标任务的完成;以大力培养和提拔企业内部优秀员工干部为主、引进空降兵为辅的人才战略计划的实施,将公司总部、江西子公司和上海营销中心进行人才资源有机整合,摒弃各自为政,以达到企业团队的形成;大力推行薪酬体系改革和全员的绩效考核,形成从高层、中层到基层的业绩考核体系,使之成为真正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团队。

参考文献:

1.宗晓虹.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4(6)

篇(5)

(二)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参与实行特许经营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根据产业化相关规定给予扶持,在项目建设用地、用电价格、用水价格、专用车辆规费、银行贷款等方面协调有关部门给予办理相关优惠政策,争取上级资金补助。

(三)鼓励具备条件的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实行跨行政区域设施共享,减少基建投资,实现资源共享。

(四)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如城市道路、园林绿地等建设),可享有冠名权、广告权。

(五)完善公园配套设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公园游乐设施。

(六)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可向民营企业转让产权或经营权。民营企业进入大型基础设施领域,可在一定期限内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

二、项目图纸审查进一步提速

(一)对市重点项目工程,优先安排审查。在送审资料齐全的前提下,从原来的3个工作日内进一步缩短为2个工作日内完成施工图设计文件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办理“初审合格书”,供建设单位办理后续手续,后续部门视同施工图已审,予以接办。

(二)我局施工图审查机构已具备一类审查机构的各项条件,要积极争取省住建厅的支持,尽快晋升为一类审查机构,扩大业务范围,方便建设单位图纸送审。

三、进一步优化产权登记服务工作

(一)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对市区在建的房地产建设项目,明确项目联系人员,选派业务骨干提前介入,进行事前指导,从施工许可开始,到办理商品房预售、房屋产权登记等各个环节,提前介入,做好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二)继续实行“延时”服务制度。即实行周六上班制度,延长办证服务时间,方便群众办证。

四、抓好建筑企业、中介机构监管工作,服务项目建设。

(一)靠前服务,支持我市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优化我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结构和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建筑业企业提升资质等级。加强对外来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单位、招标投标机构、房地产评估机构的的监管,为项目建设单位办理业务提供最大便利和保障。

篇(6)

    二、如何发展浙江省民营企业企业文化

篇(7)

现在美国也好,欧洲也好,特别是我们自己,我相信以往靠投资发展、靠出口发展的高速成长再也一去不复返了,未来一定是更为惨烈的竞争,企业倒闭、兼并收购、洗牌等天天都会发生,怎么样能够让我们的企业把握好这样的环境机遇,能有更好的竞争能力?其实我们需要从中国一流成为世界一流。

中国五百强企业在全球范围已经有很好的地位了,但是毕竟还是中国制造,没有到中国创造的程度。如果现在就确定很好的战略,同时高度重视市场,高度重视技术,特别是重视以人为本,建立好一套完整的制度流程,创建符合大环境的企业文化,持续地贯彻落实到位,我相信世界的未来一定有中国的一席之地,甚至成为引领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强劲的动力。

而我们现在还有很多需要改变的地方,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就拿电缆企业来讲,我们现在的装备跟国外差距有十年、二十年,人家一套设备能卖超过我们五倍、十倍的钱。很多人讲,除了奢侈品,包括烟酒、化妆品、包包等等有巨大的品牌附加值,工业品很难有品牌价值,哪怕相差五个点、十个点都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国外很多产品跟中国有五倍、十倍差异,我们高压电缆的绝缘材料至今依赖进口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高端管理人才大量缺乏,特别是人才的整体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还有待于提高,这是我们从中国一流走向世界一流的瓶颈和制约。

要想做到世界一流,我们有优势,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一无是处,我们有很好的制造技术,我们还有创新、创优、创富的激情,和政府带领下逐步变好的环境。尽管现在民营企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包括国有企业的挤压,但是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市场经济的明天。因此我们现在不能和十年、二十年前同日而语了,我们要具备做到一流的更多的条件,要向一流发展还要创新发展模式。远东去年创建的“一网两平台”成为业内首创,短暂的半年时间就使我们的电缆网成为全球行业门户网站;电缆交易买卖宝成为全球电缆交易平台,帮所有企业,特别是电缆制造企业解决了库存特别是短暂电缆交易的问题。中国电缆交易所成为全球原辅材料交易平台。我们要使这个企业利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用户,服务于我们这个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创新,至少每年为国家节约千亿的资源消耗,为我们国家相关企业带来百亿以上的利润。

另外我们前些年研发的碳纤维,为我们这个行业,为我们国网、南网解决了用了将近一百年的传统产品,使得这个产品一年至少为国家节约千亿以上的能源消耗。现在靠管理尽管还有很大空间能够带来效益,但是没有技术上变革性的突破,就很难成就一个伟大的公司,也很难实现我们现在环保、节能、高效、低碳的这样一种国家的发展战略。

未来要成为全球强国,最有希望的也最有潜力的可能就是在生命工程。试想如果一个技术能够使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健康、长寿得以实现,能让你活到一百五十岁、一百岁还有生孩子的能力。这样的工程未来是难以想象的,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得开它。而且现在已经运用到了临床应用阶段,这能使85%肿瘤患者、心血管患者等一些病人得到康复,确确实实这是经过很多人的努力,才有今天这样的成果。

因此未来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作为像远东这样的公司,毫无疑问要坚持主业加投资的发展战略,做好我们电缆、医药、地产三大主业和投资。未来几年,我们远东的目标就是能够成为绿色化、国际化、规模化的企业,使我们的营收达到1500亿,上市公司市值2300亿,管理资本超过300亿,员工人均收入能够在12万以上。

篇(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借助灵活的经营机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民营企业原有的优势正逐步弱化,以前被掩盖的诸多缺陷正逐渐暴露出来,自身障碍与外部障碍己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民营企业在市场化运作和法制化运作方式下也面临着进行重新定位的问题,针对民营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从民营企业现实障碍入手,分析总结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无明确的发展战略盲目进行多元化发展

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目前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整体战略意识,无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对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估计不足,没有拟定企业各层次目标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明显的优势产品,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经营管理能力;生产经营项目繁多,生产经营转向频繁;投机思想较重,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从战略发展来看,企业在趋于有效经济规模以前,实施多元化经营往往是不经济的,一个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会越多。与其说企业的多元化是出于调整企业单一产品、单一产业结构,分担企业经营风险的考虑,还不如说是企业在初创期追求高额盈利的一种短期行为。

从规模来看,民营企业的规模离有效经济规模普遍较远。常常不考虑自身发展和适应能力,在产品尚未取得优势下冒然进行经营转移,盲目扩张,结果导致有能力投资,没能力经营的软肋,从而使企业对市场灵敏度降低,产品线过长。

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卖方市场下,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这种同质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降低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探索成本,但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的加剧,民营企业面临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开发经验,不仅没有进行进一步创新的能力,而且难以进行必要的替代技术开发。当前,企业间的竞争直接上升为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对抗。仅仅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从起步到现在,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一直都比较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成本、人才等优势是无法替代知识产权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从整体上说,大多数民营企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缺乏同其他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和一套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知识库。

管理水平低经营者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其管理水平较多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对经营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了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也意识到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绝大多数都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制度不健全,普遍缺乏人员考核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某些制度相互矛盾,尤其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不考虑企业的管理需要,内部授权权利边界不规范,管理职责混乱不清;管理模式僵化,生搬硬套,照抄照搬成功企业的技术、经营管理模式;管理者素质较低;有时还出现造假卖假、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企业通常采用集权化领导,决策权控制在家长手中;这往往导致经营方针或投资决策的重大失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家族视其与外人的亲疏程度选择性地录用。

不难发现,在创业初期,这种非正规化的组织管理由于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对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与资本的积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企业从谋生、维持到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越来越复杂,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受安全性、创业成本、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但这种简单明了的管理方式往往成为了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的美丽托辞。

融资渠道单一筹资规模有限

近年,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困难重重。据统计,占GDP增长贡献率2/3的民营企业仅能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5%左右。这与民营企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极不相称的。

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几乎完全依靠自筹资金,90%以上的初始资金都是由业主、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合伙集资等内源性筹资方式筹集,并通过其他方式再投入。同时,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信度低、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也限制了其利用资本市场。

从外部环境看,第一、我国一直没能较好地发展起一个与非国有产业部门相适应的非国有金融部门和与民营企业需要相适应的非国有中小银行,其融资来源主要是信用社和商业银行,所需要的资金需求量已远远超过它们的贷款能力。第二、我国的产业政策仍然倾斜于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国有银行主要还是重点支持国有企业的脱困和改制,对于民营企业支持有限。第三、随着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内部监管,民营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同时,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也存在“惜贷”心理,不敢贸然向其提供贷款。第四、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政策缺乏公正性。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育尚未成熟,为尽量缩减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其稳健运营,对民营企业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有诸多限制。第五,外资已经对内资形成冲击。外资的大量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内资的投资空间。

法制环境不健全企业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随着民营企业的壮大,政府政策与企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直都没有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民营企业,在以国有经济为代表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仍然按照不同所有制下分类管理的方式进行运作。

法制环境方面,我国没有一套系统的法规来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长期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发展,当权益被侵害或出现经济纠纷时,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尽管《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规确立了以平等市场主体为特征的新型法律框架,但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民营企业仍然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歧视。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一些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但仅仅是对企业某些具体活动加以局部调整,并没有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高度对民营经济进行认知和立法;其次,某些法规的模糊性也造成民营企业发展无所适从,难以把握准确的经营机会,这在当今转型经济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

篇(9)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繁荣市场、增加出口、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就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增长点。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开设,为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在2008年5月制定并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4月15日,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企业内部控制中重要的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中薄弱的一环,本文拟对民营企业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进行探讨。

1 我国目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无论是它的科学程度还是实际效果都远远满足不了实践的需要,与我国民间审计和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1.1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除了少数民营企业创建了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度外,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没有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关于内部审计方面的制度,没有合理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控制企业的风险点,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只是一种奢望。

1.2 内部审计机构难以具有独立性

许多民营企业认为审计财务是一家,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之下或与财务部门合二为一,这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为减弱,内部审计部门的公正客观地进行监督的职能就得不到发挥。

1.3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主要还是为了完成财务审计和工程结算审计等传统性审计工作。因此许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大部分都是由原来的财务人员转行和小部分具有工程结算经验的人员组成。这些内审人员虽然具有很强的财务知识和工程结算知识,但要完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的风险管理审计,却也勉为其难。由于人员知识构成具有一定的缺陷,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1.4 内部审计的内容局限于传统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阶段,审计内容只是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其他资产的常规性检查。没有与我国外部审计和政府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的逐步由财务收支审计转向风险审计的发展潮流相适应。同时审计只注重事后审计,而没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追踪审计。

1.5 内部审计的方法比较落后

由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内容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主要以事后审计为主,审计手段一般是以翻阅凭证、账簿为主,基本没有涉及参于事前、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追踪审计。目前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信息载体不仅仅是会计资料,它还涉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经济合同、内部控制等综合信息。光靠查阅会计资料的方法很难达到现代审计的目的和效果。

2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建议

2.1 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虽然很多民营企业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但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就十分强调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它指出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有的民营企业领导重视审计部门并具有管理前瞻性的,将内部审计部门直接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并直接向审计委会汇报各项工作。而有的民营企业仍将内部审计部门仍然按照传统习惯以执行监督作为主要职能,将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同列,这不仅使得内部审计机构难以作为一个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发挥其风险纠偏的功能,同时也容易被审计对象所排斥。因此内部审计机构要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必须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2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内审部门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

审计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只有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才能促使内部审计机构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充分的显现。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会计、审计的专门知识,还需要有法律、经济管理和技术等等全方位的知识。同时审计的手段和技术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步的发生变化,因此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还需要加强职业的后续教育。

民营企业的规模也日渐扩大,企业的业务也具有多样性,而仅由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组成的内部审计机构难以确认企业新业务的风险点,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结构要多元化,审计机构的组成不仅有资深的注册会计师和注册内部审计师,还应有法律、企业管理、金融投资、市场营销、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人才,使内审人员结构呈多元化发展。

2.3 审计内容的多样性

IIA最新修订的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与美国内部审计相比较,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内容过于单一。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也要求内部审计的内容以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为基础,着重加强风险管理和治理审计。因此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内容因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还应该包括人力资源审计为企业的发展构筑良好的人才平台;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以提高企业管理绩效;工程造价审计,促进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风险管理审计,增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起步较晚,历史不长,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民营企业的规模扩大和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内部审计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理念的深化,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必将取得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网站.

[2]万建华.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

[3]何超骏.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10)

经过30年的发展,民营企业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也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即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两个事实:第一,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利润规模依然很小,500家民企的利润比不过2家国企;第二,中国民营企业的能力依然很弱,80%的民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有人用民企的社会功能为民企的低效率和小规模做辩护,力量是苍白的。社会功能固然是企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加重要的仍然是效率。理论上,在给定条件下,任何企业都存在效率问题。如果给定的条件始终处在变化之中,效率更成为了一个永久的话题。给定的条件,包括了传统和文化、法律制度、情境性制度如市场调节等不同层次的制度体系。

从经验观察来看,任何给定的条件都不是确定的条件,都是变化中的条件。没有不变的制度,只有变化速率不同的制度。在给定条件中,情境性的制度变化是最快的,是用来应对环境变化的制度体系,也是管理手段与组织效率之间张力的主要来源;法律制度变化的速率次之,一个稳定的社会,这个层次的制度变化亦慢,也是维系社会保持稳定的主要制度体系;传统和文化是变化最慢的,也是最高层次的制度。

后两类制度的变化之所以缓慢,不是制度本身不能快变,而是因为他们的变化,除了涉及效率以外,还涉及另一个与效率之间有可能存在矛盾的标准,就是社会的价值共识。对效率的共识,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检验的;而对价值的共识,则是通过社会机制来检验的。关于民企现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效率共识方面,忽视了价值共识意义以及其对效率共识的影响。

为鼓励民企做大做强,中央政府乃至地方各级政府可以说是不遗余力。2005年中央政府出台了鼓励民企的36条,2010年又出台了36条。老36条出台5年,我们没有看到民企格局的根本性转变,从新36条来看,我们也不期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新的改变。

这是因为,政策中把民企发展的问题更多地归结在“钱”上;而不是“人”。“钱”是效率共识的要素,而“人”则是价值共识的要素。民企真正的问题在“人”不在“钱”。民企的发展困境在于家庭主义传统和文化下,父辈对子代未来的担忧,使得成功民企掌门人不愿意在做大做强中失去自己掌控的机会,进而让子代在没有公平制度保障的条件下重蹈自己创业艰难的覆辙。

家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

中国现有的民企,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如此,对民企的各种讨论也多集中在了对家族企业的讨论上。基本观点有二:第一,家庭或家族企业自有其局限性,根本不可能发展为大型现代公司制企业;第二,华人家族企业的局限性使其不可能发展为大型现代公司制企业。

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或家族企业并非华人社会的特别现象,以家庭为单位的企业或依靠家族成员管理的企业几乎是所有社会的都存在的现象,用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说法(其实也是多数研究家族企业的学者的共识),几乎所有的西方公司一开始都是家庭企业,甚而家族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的三菱、住友,美国的福特、美孚等也是如此。

问题是,这些企业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少都成功转型成为了现代公司制企业,有的还成为了世界上声名显赫的大集团,如福特汽车、美孚石油、三星、现代、松下、三菱、住友等等;并不是说家族企业就不能成长为现代大型企业。所以,说家族企业有其固有的劣根性而不能向非家族企业转型,是站不住脚的。

瑞丁(Gordon Redding)、福山以及其他一些学者试图证明,华人家族企业长不大的原因正如其在中小企业领域的成功一样,渊源于中国文化。他们的解释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威权主义和父权主义,也就是说,在华人社会里,人人都希望拥有“父权”,因此,人人都是“宁为鸡首,不为凤尾”,人人都乐意选择家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并希望通过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解决复杂的社会分工问题。福山更强调,在华人文化中,更重要的是存在着与大型企业集团组织不兼容的信任危机,那就是,由历史上的小农财产继承制度所建构的内部信任机制。

在传统的小农社会中,财产向后代的传递所秉承的是共分原则,外人的加入便意味着对小家庭内部利益的威胁。由此,在华人家族中,便形成了只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血亲关系、对家族以外的人都极不信任的传统。对外人缺乏信任,使得与他人组成集团的行为变得异常困难。

中国仍然是一个家庭主义的社会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要理解民企发展之痛,必须要认识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共识。在企业组织中,任何管理制度如果脱离了社会文化和传统,就会失灵。今天的中国社会,人们到底有着怎样的价值共识呢?我们可以看看由北京大学设计和执行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年全国调查结果中的一部分。

我们对16周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询问了一组共9道涉及基本价值共识的问题,人们对问题重要性的排序如下:

从上述结果可以判断,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家庭主义的社会,即个体的价值是体现在家庭中,既不在个体层次,也不在社会层次。这既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中国的现实。尽管传宗接代的观念已经不再最强,但家庭的和睦美满依然是人们追求的最主要人生价值。家庭美满和睦的根本意义则在于培养子女、位育配偶,个人的乐趣则处在上述两个目标之后。甚至可以认为,实现上述两个目标才是个人获得的乐趣所在。

家庭主义关注的焦点是后代的成就

在询问基本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询问了一组共7道成就观的问题。调查获得的结果与上述价值观的结果之间具有极强的互证性。对陈述表示同意的排序如下:

从排序中可知,绝大多数成年人把“努力”看作是成功最重要的个人因素,把教育作为成功最重要的社会渠道,把家庭当作是成功的支持条件,并认为有钱与有关系是不同的,在这些因素中,钱是最不重要的。

如果把上述两组测量的结果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价值共识,即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而家庭的首要意义在于培养孩子努力向上的人格,提供给孩子良好的受教育条件,为孩子铺垫通向成功的社会关系;其次才是个体的乐趣和个体的社会意义,如不让人讨厌之类,甚至个体的成就感都不甚重要。

家庭主义在社会层面更加关注后代获得的机会

为了后代的成就,家庭主义者不仅希望通过自己和家人的努力为后代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而且希望后代处在能持续发展的环境中,只要不是居于垄断地位,总是希望后代能有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在我们的调查中进一步询问一组共7道涉及成就的影响因素的问题,3万多受访者对7种陈述表示同意的排序如下:

上述排序,一方面再次佐证了上面的判断,即人们认为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成就;只要有才干,就不会被埋没;并且认为个人的才干需要家庭的支持,特别是家庭关系延展开来的社会关系的支持;与此同时,人们也强烈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是靠以效率共识为目标的管理来实现的,而是靠以价值共识为前提的公平竞争来达成的。换句话说,人们对子女“不放心”之处在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公平。

面对家庭主义的基本特征为民企发展创造机会

无论是旧36条还是新36条,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让民企获得投资上,而没有关注到投资如何能转化为效率和发展,甚至默认了只要有投资就会有发展,忽视了投资也是人在运用的,忽视了由人所形成的社会基本价值共识对民企管理和效率的影响。

事实上,中国社会并不缺乏资金来源,高额的年末储蓄余额就足以说明问题。换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一面是实实在在的高额家庭储蓄找不到投资机会,另一面则看似大量民企无法获得资金。如果从家庭主义视野来观察,高额的家庭储蓄与大量民企的投资不足只是同一价值共识的两种表象而已,前者为真实表象,后者为虚假表象,即不是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民企找不到投资,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寻找投资来扩大进行再生产的动力。这是因为,每一个企业主都明白,如果企业做大,势必要引入所谓的现代管理模式,一如福特、三菱等企业的现代转型。而类似这些早期家族企业的现代转型已经为他们提供了明确的前车之鉴。

那就是,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创业者不得不削弱甚至完全放弃对企业的控制权,这对于面对极强不确定性的家庭后代而言,则可能是灾难性的,即由父代努力获得财富无法转化为让后代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是家庭主义价值共识完全不能接受的。

为了保障家庭和谐的基本条件和后代获得成就的基本环境,父代可以不惜血本把本来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或资本用来建立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用大量金钱为后代提供获得优秀教育的机会,也可以把资产转移到他们认为有保障的国外,就是不愿意扩大再生产。实际上,不仅民企家如此,不断增加的“裸官”又何尝不是沿用了同样的家庭主义逻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了家庭主义的本质特性。

因此,针对民企发展的国家政策,既要认识到家庭主义价值共识存在的长期性,也可以因势利导,逐步解除家庭主义共识下父代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充分运用家庭主义的特质,把促进民企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方向。

第一,把家庭主义针对后代的部分责任从家庭中接管过来,为子代的成长与成就获得,构建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如公平教育尤其是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制度、健康保障制度等。既有的研究结果不断证明,获得高等教育是获得中高层社会经济地位的保障性条件。解决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问题,既解决了父代的基本担忧,也可使大量流入国外教育机构的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可能资金来源。

第二,开放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让民企主既面对市场与政府,更面对社会,并因此在社会层面逐步建立或形成比家庭或家族更加广泛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没有社会性支持组织的环境下,政府成为了民企获得社会支持和经济支持唯一的“靠山”,如此也使得民企的家庭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缓冲和替代。民企面对的任何问题都成为了政府的问题,家庭面对的问题亦如此。重拾中国社会的传统,即在家庭或民企与政府之间建立由广大社会组织形成的缓冲与支持力量,既可以形成对民企发展的广泛支持力量,也可以成为家庭主义价值共识发挥积极影响和作用的平台;由此,使得民企的发展多维化和多元化。

篇(11)

吉林省工信厅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1—8月,全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00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0%,企业户数达到123500户,比上年净增8690户。规模以上的民营工业累计实现利润270.5亿元,同比增长59.7%,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上缴税金390亿元,同比增长35%。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56.07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2.7%。

二、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

目前,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情况非常普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吉林省工信厅对505户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显示,资金缺口达81亿元,全省中小企业资金缺口560亿元。融资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市场;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企业间接融资成本要高于直接融资成本。金融市场设有入市“门槛”,目前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积累少,管理水平、标准化程度和规模效应都比较低等情况,跨不过“门槛”,不能入市融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主要是通过银行融资。

1、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银行融资———“高难”正规大银行出于风险和成本的考量,偏好向大企业、大工程发放贷款。而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小规模、小额度、求贷频、要求急的贷款,不被银行看好。近来,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宏观调控,压缩银行信贷规模,有限的信贷额度更难以顾及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所以,从银行融资普遍难。少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多方努力,以土地或实物做抵押,通过担保公司担保,才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经测算,银行各期限平均贷款利率达到8.5%左右,再加上担保费率等多项费用,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成本平均超过12%,有的甚至超过15%。据调查,吉林省505户企业2011年上半年利息支出同比涨了49%。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不仅难而且是“高难”。

2、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民间借贷”———“高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从正规银行得不到所需贷款,不得不向“民间借贷”。通过民间借贷贷款利率比较高,甚至高达30%,往往高于企业利润率,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甚至经营发生困难。如果企业长期依靠“倒贷”维持经营,企业最终有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的危险。那么,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能否解决、怎么解决?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中国经过了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已经脱离了资本短缺的阶段;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总体上我国面临的主要还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因而从资金数量来说,是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融资需求的。解决融资难的关键是创新。创新并不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机构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创新是金融业和投资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两者联系的纽带和重要抓手。

三、金融创新

1、金融结构创新吉林省金融结构和金融工具比较单一,长期以来是国有商业银行和银行信贷为主。随着银行业改革,目前,除4大商业银行外,吉林省设立的银行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等,及其他金融服务部门4754个遍布全省城乡。应推动吉林省金融体系朝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大商业银行应利用自己网点众多、资源积累丰富的优势,努力推出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信贷的特色金融服务,其他金融机构应结合各自的业务优势,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资金扶持。

2、“民间借贷”创新“民间借贷”主要是指国家批准设立的正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民间借贷”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间借贷”的规范化,即国家承认其地位,对其经济活动给予指导和规范;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的法制化,打击非法融资、洗钱、欺诈等违法活动。吉林省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经批准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坚持“普惠”金融理念,坚持融通资金服务企业、规范运作、合作共赢的宗旨,坚持“小额、方便、快捷”的原则,立足为中小企业、“三农”及创业者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全民创业、共同发展。目前,全省有小额贷款公司169家,注册资金38亿元,放贷余额29亿元。截至2011年9月底长春市成立小额贷款公司15家,发放贷款719笔共计6亿元,无一笔不良贷款发生。长春市还将探索成立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探索私募股权融资。

3、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来源应在政府专项基金的基础上,募集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民间资金构成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对象是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或创新型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使用,不同于银行贷款,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也不同于国家专项扶持基金或科研拨款,企业不承担风险;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风险分散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民间出资方共同承担,收益也共同分享。吉林省现已投入3亿多元,支持了483户科技型创新中小企业。目前整体效果良好,从验收的项目看,资金投入产出比达到1:10。由此可见,在政府拨款资助创新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再募集各方资金,形成数额更大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会惠及更多企业,基金也会“滚雪球”式的发展,又有更多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4、借贷方式创新采取借贷方式是防范风险、保护借贷双方利益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方式的基础上,推出联保贷、租权贷、贷权贷、订单贷、账款贷等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破解抵押担保难题。建议银行再抓住创新环节,推出跟进贷,即根据企业创新的阶段和性质,银行随之跟进适当额度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四、企业创新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不仅表现在促进交易和资源合理配置功能,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创新功能的支持。

1、企业家创新

企业家创新即培育企业家精神,而中小企业是企业家的摇篮。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分布广、行业多,从企业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经历多种多样的机遇和挑战,培育了企业家精神。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创新是企业家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洞悉潜在盈利机会的存在,并调动资源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以生产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实现企业获利的目的。例如吉林省过去废弃玉米须子数量巨大,吉林天景食品公司通过创新,将玉米须子引入饮料生产体系,把废弃物变成富含营养的绿色有机饮料,使玉米价值提高百倍,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

2、企业员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