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8 16:37: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篇(1)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一、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国际经济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它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适当地刺激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弊端,又对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同样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一)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正效应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的积极影响是大规模引进外资和技术,对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为改革我国经济体制中诸多不利因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负效应

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底子薄、基础弱,金融全球化使它们面临空前的外资威胁和压力,同时国际上热钱的涌入加剧了相关产业泡沫化的程度,给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监管都提出了诸多要求。

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相比国际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监管上自然存在许多漏洞,客观上造成我国金融业的体制发展较为滞后,风险陡增。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相关工作,保护我国金融业的安全:严格控制外部资本的介入和流动;国有银行的监管与控制;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备;成熟的汇率控制和调节政策。

总而言之,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势必会高度重视自身的经济安全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对金融业的发展要本着客观的、动态的、全面的原则去认识和了解,金融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要本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加入到这个潮流中,但在参与过程中,要慎之又慎,尽量把风险规避到最小。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促成我国经济的腾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的金融海啸来势凶猛,是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随着危机的加剧,实体经济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多家大中型企业宣布破产,即使采取了大规模的国家干预和调控后,形势也未好转,至此,全球经济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期”,各个行业都开始出现凋敝和破败的前兆。如何才能走出重重困境,使经济出现复苏,没人能够给出答案。

这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由美国华尔街开始,而诸多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难逃厄运,比如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经济转型期,这一危机会使我国在国外的投资和企业遭受重创,不能在短期内撤离的资金基本冻结,进出口贸易总量与以往同期相比也会出现大幅下滑,那么我国的国际收支就会产生巨大波动,由此会造成长期的通货紧缩,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放慢许多,我国对外贸易的巨大优势将在短期内不能体现出来,经济增长的策略调整为刺激国内消费,拉动国内需求,但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但挑战和机遇从来就是如影随形的,面对这一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对我国而言也充满机遇,首先是国外企业的低靡和产品的价格大跌,我国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可以选择在这个时候走出去,收购国外资历和影响力都比较好的企业,整合市场资源为己所用,但这需要相关企业做好资金和管理的双重准备。走出去的同时也要谨慎,最好做到步步为营,尤其是对资金的控制,必须要留有余地,随时应对资金不能迅速回撤的压力和风险,在稳妥的前提下,还要关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的经济形势,如果有好的机会也要尽可能抓住,多做一些资金上有保障的投资项目。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特点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我国在时间上存在一个滞后效应;我国传统优势出口贸易大幅萎缩,存在供大于求的矛盾;国内需求有限,库存压力增大;就业率再创新低,成为社会顽疾;财政收入越来越困难。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1.外汇的大量涌入客观上加剧了我国货币市场的控制的难度,外币滞留我国,为了免受其干扰,央行不得不发行大量人民币兑换外币,而市场上货币的发行量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超过发行量的上限,就要引发通货膨胀,尽管政府全力控制,还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负面效应,如此一来,我国的货币发行独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我国金融监管的不到位大大影响了国外投资的有效性,大量资金走向国际市场,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这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子,然而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研究不足,手段单一落后,同时缺少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的控制经验,这就造成我国在金融危机初始时不能及时回撤资金,损失惨重,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流的不断深入,未来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控制。

(三)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形式的新变化,我国应借鉴他国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在法制监督、投资程序、风险控制、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晚上。我们在兼顾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应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增强抵御国际长期资本冲击的能力;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商业化市场运作;国际投资战略与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监控体系,防范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风险;从“走出去”战略的高度考察国际投资策略;完善资本流动的国际监控,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努力将海外投资中的国际经济政治阻力降到最低。

总之,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已经来临,全速前进的中国巨轮必须考虑到金融风暴可能带来的冲击,把握机遇,化解风险,我们的经济发展航程将会前途光明。

篇(2)

世界金融危机对广东玩具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出口贸易企业都产生了极大影响,2008年是广东玩具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有些地方如东莞、深圳出现企业减产、裁员甚至是结业的现象。广东是以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电子电动玩具为主,目前有生产企业近5000家,约占全国玩具生产企业近6000家的80%,生产世界约50%的玩具产品;贸易企业在全国也占相当大比例,2008年前三季度从事玩具出口有实绩的企业是2191家,约为全国玩具贸易出口企业总数的62%。广东玩具行业以加工贸易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旺季时企业用工超过150万,2007年广东玩具销售总值1218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为142亿美元。广东玩具出口近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2008年受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影响,增长速度大幅回落,金融危机对广东玩具行业的影响2008年内5个月份出现负增长,10月份起单月出口额连续走低。2008年我国玩具出口有5个月份出现了负增长。其中,10月份以后我国玩具单月出口额连续走低,11月份和12月份分别出口7亿美元和6亿美元,连续2个月出现下降,降幅分别为8.6%和7.6%。[1]

图1.2008年我国玩具单月出口额及同比增速图[2]

(一)小型企业大量退出

2008年,广东省有玩具出口记录的企业共1740家,比上年同期的4984家减少3244家,同比大幅下降65.1%。其中,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共1205家,比上年同期减少3242家,占同期广东省玩具出口企业净减少总数的99.9%。其中出口额不到10万美元的企业有542家,比去年同期净减少了2863家,占同期广东口岸玩具出口企业净减少数量的95%。广东的玩具生产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订单都是2007年底2008年初已经确定,因此金融风暴前对生产企业影响相当要小,但金融风暴出现后,已经出现有不少客商毁约退单现象,从而对企业造成影响,随着2008年订单逐渐完成,而2009年订单减小,生产企业的困难也开始加剧。从2008年以来行业的运行情况看,广东玩具行业出现一个明显的趋向是:海外订单越来越向大企业聚集,原因是由于欧美技术壁垒不断增加,海外商家都倾向将订单投向生产技术水平高、生产管理机制完善、质量相对有保证的规模企业,从而令中小企业的经营趋向困难。

表1.2004年-2008年广东玩具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出口总额 45 45.4 48.1 58.9 61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网,2008:《广东玩具》,gdstats.省略/。

(二)国际玩具市场需求减弱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玩具消费下降,国内经济形势也急剧恶化。玩具主要进口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普遍放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居民收入普遍下降使得消费需求自然收缩,玩具作为最典型的非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大幅萎缩2008年前10个月,美国和欧盟市场玩具及游戏品的进口需求增长率分别由上年同期的24.3%和36%降至4%和19.2%,由于我国6成以上玩具出口至欧美,其需求收缩直接导致出口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我国的玩具制造业,大批中小型企业因抗风险能力较差而不得不退出竞争行列,甚至连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的合俊集团都突然倒闭。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然不断深化,玩具行业的寒冬将继续。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经济深受影响,需求下降,造成广东出口企业间接受损。

(三)融资形势更加严峻

金融危机造成市场信贷紧缩,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问题越发严重。就目前国内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放贷情况而言,多数银行仍要求企业提供土地和固定资产的抵押,而广东的外资企业比重大,多数又以租厂房的方式生产,没有土地证的企业非常多,这直接造成企业在信贷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加之“两头在外,差额核销”的生产方式,更加剧了企业贷款的难度。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企业就面临倒闭的危险。

二、广东玩具行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完善行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政府应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环保标准和检测体系,引导玩具生产企业向符合国际安全标准方向转型。同时企业也应提高环保意识,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质量。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自有品牌,实现价值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促进中国玩具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

(三)增加国内需求

目前,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只有增加国内需求,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才会被消化,从而也消除了制造巨额外贸顺差的根源。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推进金融、教育、交通、环境等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即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扩大内需。

(四)解决企业贷款难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进一步加大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玩具出口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根据国际标准,严格执行生产,进一步提高玩具的安全性、健康性和环保性。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救急资金、政府贴息或政府信用担保、税费减免等措施缓解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威胁,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广东玩具出口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广大玩具企业可以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大力增加技术投入和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力度,加大附加值较高的新型玩具出口。玩具企业产品必须要向规范、自主研发和高科技方向发展,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自主研发和高科技是玩具业再发展的最好出路。

篇(3)

全球外汇市场的成交量呈平稳的上升趋势,全球的每日平均交易量相比2007年有了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达到百分之二十。

2.英国作为跨国借贷业务的中心,全世界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规模小幅增长。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协会的数据统计显示,全球跨境借出总额的最多的是英国,然后分别是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新加坡和香港。在跨境借入方面,借入总额的份额最多的也是英国,其次为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其中英国的借入总额达到百分之二十一。

3.全球债券市场未清偿余额下降。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2013年年中,全世界的债券市场没有清偿的余额达到80万亿美元。从全球债券市场上看,数据显示,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法国和西班牙发行的国际债券未清偿余额在全球排名前六位。

4.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继续增长。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统计数据,全球在交易所交易的商品比去年有所上升,纽约、芝加哥和伦敦在商品期货市场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二、当前金融秩序对金融全球化的制约因素

1.当下的国际金融体系制度不完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在经济全球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以美元为中心、以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为目标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国际金融体系在战争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和重建过程中有显著的效果,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重塑世界经济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国际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不适合各国发展的需求。

2.美元泛滥导致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近十几年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宏观经济的政策缺乏约束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制度管理。为了拉动美国本土的经济发展,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的泛滥也导致了世界性的流转过剩,货币呈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相适应,致使房地产泡沫崩塌,引发了金融危机,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导致金融危机像病毒般在全世界蔓延开来。

3.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不稳定。在如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整个汇率体系不稳定,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汇率经常涨跌不定,这在无形中增大了外汇的风险。国际汇率体系的不稳定也会影响各国的对外贸易,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变化,阻碍了国家间的外贸投资交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旧时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逐渐呈现不完善的地方,已经不能满足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规避金融风险的需要。现在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在逐步发展,包括以发达国家作为主要监管的监管模式,从分业监管逐步过渡到综合监管,同时逐步统一全世界的监督管理。

三、金融全球化对现有金融秩序所产生的影响

1.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要不断提高在国际金融合作机构中的地位。而以中印俄巴西合称的“金砖四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够找寻多元化的储蓄货币,逐步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完善国际金融机构的结构,提高国际金融机构的地位,突显其重要性,同时不断支持发展中国家,帮扶拉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2.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银行也不断地壮大,但是现在的国际银行还存在着不少未完善的地方,包括银行的资本要求不高,资本质量不高,风险加权资产测算不客观等情况。同时修改银行资本的定义,扩大资本的范围,尽量统一各国资本计量,同时提高资本计量的透明度。

3.加强对冲基金监管。对冲基金容易对国际金融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很多国家对于对冲基金的管理薄弱,没有制度上强有力的管理,即使有的国家有制度管理,但内容漏洞百出,没有起到真正管理的作用。现在各国要提高对对冲基金的管理力度,不仅列出了对对冲基金监管的原则,还加强了国际监管,一起联合防止对冲基金行业有机率引发的风险。

4.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当前的国际金融结构下的信用评级机构处于准监管的地位,容易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起规范作用,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要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力度,重视这个评级机构。

篇(4)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15-05

引言

2008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在短短8个月内愈演愈烈;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占据全国第三产业出口比例最大的南方沿江、沿海等省市加工制造类企业纷纷裁员、倒闭,仅广东一省自金融危机以来已注、吊销企业57608户;

2008年11月,各地、各校人才招聘会陆续开始。调查显示,招聘企业的数量、规模对比往年大幅下降,大批海外留学人员掀起归国潮,与国内毕业生共同竞争就业岗位;

2009年7月,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将达到610多万人……

面对今年此种就业形势,学校就业中心根据平时各类企业需求信息、招聘会,对这种新情况、新形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谨供同学们参考。

一、金融危机近期对我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一)总体招聘信息减少,企业招聘数量下降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都选择了裁员和减招等措施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规避风险,这就使得今年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较往年有了一定的减少,具体来看:2007年11月大连秋季招聘会共有350家单位提供了8000余个需求岗位,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近30家参会。而2008年同期举办的招聘会上,只有179家单位参会,总共提供就业岗位4263个,较去年减少了近一半,而参会人数则由去年的3.7万人增加到今年的4.5万千人。

就我校举办的招聘会来看:去年12月份我校就业双选会共有253家用人单位发来需求信息,提供就业岗位2183个,其中注册资本在千万元以上的知名集团、企业单位多达16家,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200余人。而今年在我校刚刚结束的双选会上共有189家单位进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知名企业参会规模减少了将近一半,截止到目前,从反馈的情况看,只有近90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从这种变化不难看出,今年的就业形势在信息数量和质量上较之往年都有下降的趋势,金融危机的影响使2009届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范围、竞争程度上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毕业生求职期望薪酬下降、就业质量两极分化

从往年的招聘活动和就业教育的调查中,我们大致地统计认为,辽宁地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月薪期望值普遍在1800元左右,省外就业的毕业生薪酬期望值在2000元左右。而随着今年就业工作的开展,我们发现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普遍降低,一般省内工作的薪酬待遇为1500元左右,省外就业的期望月薪为1700元左右。这种期望薪酬的下降,造成今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业质量进一步下降,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的买方地位更具主动性和选择性,就业岗位的竞争有恶性循环的趋势。

随着毕业生就业期望薪酬的下降出现了就业质量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毕业生意识到了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风险性之后,把目光逐渐投入到了其他方向的就业形式中去。例如我们在招聘会上做的调查问卷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今年的就业目标定为考研和考取公务员,这就形成了往往同一专业、同一班级不管成绩如何、家庭背景怎样都去争取有限的研究生、公务员名额,进而很多同学不但错过了年终岁尾这一企业招聘的黄金时段,而且还造成许多已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在考取研究生后由于违约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

同时,另一部分同学虽然也意识到了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却不顾自身能力的限制,仍旧抱着侥幸的心理将关注度投入到一些热门地区的单位、知名大公司和事业单位等,这些毕业生还抱有传统的“精英化就业观念”,不愿放低身段去应聘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单位和一些基层岗位,这种不现实的就业观念往往会造成毕业生在碰壁之后,自信心受到打击,在毕业之前草草地选择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的单位或企业,实现低质量就业。

这些因素根源虽然大部分都来自于学生长久养成的不现实的就业观念,但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大。

(三)物流外贸、软件外包、机械加工、轻纺服装行业就业形势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乐观估计,至少要在2至3年后才可能恢复。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物流、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机械制造等行业。

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会给我校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由于大连是一个以软件外包为主要经济发展点的城市,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影响比较大。

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这就造成了我校机械类、’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持续下降。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去年同期我校机械类毕业生已有近六分之一的毕业生签约,而今年截止目前仍未有该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另外受影响较大的是财经类专业,因为企业业务萎缩,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尤其是负责进出口贸易的金融贸易类、物流等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虽然近期已有大连口岸物流有限公司、大连港物流公司等单位进校招聘,但是这些公司对物流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有限,反倒是为了开拓新市场对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英语等专业的毕业生较为感兴趣。

其他受影响对于我校来说比较特殊的还有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我国作为第三产业骨干的生产消费资料的纺织服装类企业面临着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增长造成的汇兑损失、国际原材料期货涨价、国外需求减少等困境,不少规避风险能力较弱、资金回笼较慢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这也对这几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原有就业市场日趋萎缩

从我校毕业生固有就业市场的结构来看:我校专业设置是以轻工行业为主要特色,而这类行业企业在我国多属于第三产业,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第三产业主体多数为民营和私营企业。而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最大的就是民营企业。由于民营企业的人力构成多属于劳动相对密

集型、机械化程度不高,受原材料波动起伏影响较大,核心竞争力有限等因素制约,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2007年,一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尤其在我校,更是每年有6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而民营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人才市场的萎缩,对我校毕业生的影响体现得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从我校毕业生固有就业市场_的就业区域来看:金融贸易类、轻纺服装类、化工材料类、广告类等行业的企业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和改革开放的地理优势多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而此次金融危机首先冲击到的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类企业恰恰正是这些地区的经济主体。这种行业类别和行业性质在地域上的重合,通过此次金融危机造成了我校毕业生原有的就业市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举例来说,从2004年开始我校着重开始对长三角地区、南方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开始逐步地就业市场开拓。通过三年的积累,各学院、各专业都与不少该地区的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每年的毕业生当中,尤其是不少生源地在南方的毕业生由于专业和地区人才的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南北经济收入的差异都选择了在该地区就业,此类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有我校毕业生总数的近10%左右。

因此可以看出,此次金融危机使我校固有l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大幅萎缩,造成了对于毕业生就业不利的负面效应。

(五)海外留学归国人员、高学历人员降低就业期望值,压缩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空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全面下滑,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格外严重、失业率高居不下,致使许多原来在海外留学、工作的人员纷纷转回国内发展,还有一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面临当前的就业形势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同本科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这种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的现象,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二、理性看待金融危机当中存在的积极意义

(一)危机当中存在转机,前瞻性企业大量囤积优秀人才

虽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使得很多企业被迫裁员、降薪。但同时通过近期大连市、我校和其他招聘会上反馈得来的消息来看,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此次危机中蕴含的转机,不但没有减少或停止吸纳人才,反而扩大了对优秀人才的招聘力度。通过和一些企业人力部门负责人交流,我们发现许多公司已经把此次危机看成是一个洗牌或者说是一次重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这种形势下,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得到优秀的人才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对许多具有出色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来说,许多大公司都可能是潜在的签约对象,因为对这些公司来说用人成本并不是最根本的考虑因素,关键是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找到更合适自身企业发展的人选。

(二)市场营销、语言类、广告类人才逆市看涨

通过近几次招聘会反馈的信息来看,我们发现许多过去就业热门的专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大不如前,比如机械类、IT软件类等等,反而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类、语言类、广告类的专业毕业生近期签约率较高,而且招聘岗位比较多的也都是市场推广、平面设计师、翻译等职位。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此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很多来料加工、产品外包、出口类的企业订单急剧减少,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海内外市场、采取新的措施推销自己的产品造成的。这种现象也值得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工科类毕业生深思,不要一味地追求从事本专业、从事产品研发的技术型岗位,应该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优势,多寻找一些适合于自己专业的营销类岗位。

(三)转变观念――基层就业、自主创业逐渐被毕业生看重

此次危机的爆发,除了上面所叙述的诸多影响之外,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采取了选择一些基层就业、地方就业项目来实现顺利就业。比如以前不太受重视的由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一村一名毕业生”的基层就业项目,“大学毕业生志愿辽西北、北三市”的地方选调工作等等越来越受到毕业生的重视,甚至有些毕业生还选择了一些贫困县、偏远地区组织的村官选调工作等等。

今年我们还明显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毕业生都来到我们就业中心咨询了创业方面的有关政策,并且很多同学都做好了创业计划和申领《大学生自主创业证》的准备。

这些都可喜地体现出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正从“精英化的白领就业观”逐步转变为“大众化的灰领就业观”。

三、对此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今年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四种现象:招聘数量减少、招聘门槛提高、就业竞争加剧、薪水期望下降。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估计要到明年三四月份后才能完全显现出来。往年春节过后出现的大学毕业生签约小,估计不会出现了。

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倾向于去大的国家机关、大的企业、大的事业单位,今年我们预测会有更多的同学到基层单位就业、自主创业。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四条建议:

(一)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在高中时,同学们就“文”“理”分科了。学习理科的同学,对文科知识了解太少,尤其需要补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同样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了解也甚少。这种人才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作为大学生也有一个知识面的问题,建议毕业生多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目前我国新的劳动法对一些特殊岗位都提出了“持证上岗”的要求,这种“双证制”的学习在当今形势下对毕业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二)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同学们可能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一般需要经过3-4次职位转换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第一份工作对同学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它只决定你目前的状况,并不能决定你今后的发展。

(三)推迟工作时间,利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读硕士、博士或出国学习

1992年美国经济危机和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期间很多年轻人都去读书,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形成读书热。

(四)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适应“双证制”就业新形势

当前辽宁省、大连市开展了“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体系,针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毕业生一方面可以强化自身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一方面通过这类由企业直接参与的培训项目,可以使毕业生提前了解社会需求、进入就业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节省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限,提高就业成功率。同时,这类培训项目还直接与国家劳动部的职业技能考试挂钩,毕业生在完成培训项目后还可以考取劳动部认证的“职业技能资格证”,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到基层去就业,先到基层工作两三年,等经济形势好了,再进行调整

大学生毕业生不了解中国基层的现状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尝试自主创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自己去创业。许多国内下岗职工进行的自主创业,年收入都在几十万以上。他们能做到的我们大学生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根本原因,这是要转变观念。同时中央、省市制定的就业政策中也越来越多地偏向于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这也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大势所趋。

篇(5)

实际上,《牙买加协议》签订后,国际货币体系并未完全按照其规定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自由选择汇率制度的规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汇率制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汇率政策也成为一些国家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特别提款权并未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国际货币,美元保持着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它既是全球范围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也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在“牙买加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各国政府和交易商、投资者的选择,而不是像在布雷顿体系中一样作出明确规定的。从相关参与方享有对汇率制度、储备和结算货币等的自由选择权这一角度来说,“牙买加体系”可以概括为“无规则”的体系。实际上,随着欧元的推出以及欧洲央行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呈上升趋势。这一变化从IMF对各国官方储备的统计数据中得到清晰反映,从2000年末到2008年第二季度末,在可明确币种的官方外汇储备部分中,工业化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3%下降到68%,欧元储备比率从17%上升到23%,发展中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0%下降到59%,欧元储备比率从19%上升到29%。

二、金融危机对美元国际主导货币地位的影响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又一次重大冲击,这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是危机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进一步下降。计量研究的结论认为,主导货币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其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会变化1.33个百分点。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份额的下降无疑会对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产生影响。二是美国金融体系的调整降低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三是危机使美国中长期通胀前景不利于美元的稳定。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次危机仍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地位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际货币体系向美元和欧元双极化演进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当前的金融危机并不只是美国的危机,而是全球经济的危机。不仅美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欧盟、日本经济受打击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甚至先于美国进入了衰退。因而在这场危机中,欧元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并不高于美元资产,美元传统上作为危机资本避难所的角色没有改变。这也是近期美元对包括欧元在内的多数货币不贬反升的主要原因。

其次,欧元区金融市场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在与美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欧元区金融市场的深度与流动性与美国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欧元区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尚未完全实现,跨境金融交易与服务的成本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收益率。这些都制约了外部投资者持有欧元资产。

第三,欧盟发展中的一些长期问题也影响着欧元的吸引力。欧盟的长期经济增长率要低于美国,并面临着比美国严重得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欧元资产的长期收益率。此外,欧盟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联合体,其政治一体化进程顺利与否也对其货币的国际影响有很强的关联,欧元的不确定性也因此增加。

第四,历史经验表明国际货币体系中主导货币的转换常常滞后于经济实力的转换。长期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使用单一货币的经济体规模接近美国,这也是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美元危机,但美元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如果持续出现问题,美元主导货币的地位是有可能被替代的。但从历史经验看,这种替代的过程很漫长并往往伴随着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

总体而言,当前金融危机对美元和欧元地位的影响目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两大经济体谁能够率先走出危机,实现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增长重返正轨,谁就能够在主导货币的竞争中占有先机。

三、我国的对策――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一)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这一变化与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通过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降低我国在对外贸易、储备等方面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以保持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

人民币适度国际化对中国经济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我与周边地区贸易的干扰。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适度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实现资源更有效率的使用,减少巨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并降低储备自身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中国出现货币危机的风险,并有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解决债务与收益货币不匹配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稳定,对提高国民福利也有所助益。

当前,人民币区域化的条件也日趋成熟。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能力参与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并在其中起到相对主导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信心。同时,我国有着与其他亚洲国家密切的贸易联系,对亚洲其他地区保持着较高的逆差。2007年中国进口总额的近40%是与亚洲国家的贸易。而且,人民币对内对外的币值均总体稳定。实际上,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已经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在东南亚部分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牙买加体系”所具有的“无规则”的特点和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呈现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空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反思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霸权的弊端,对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对策建议

1、建立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各类机制

第一,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逐步扩大人民币作为对外贸易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比重和范围。

第二,实行人民币在资本账户某些项目下的有条件兑换。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包括尝试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用境外人民币支付我国出口商品货款等。

第四,与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建立信息交换和统计监测的合作机制,加强对人民币非法和突发性流动的监测和控制。

2、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为了有效促进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应充分运用香港作为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优势,将香港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一方面,作为亚洲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经过多年发展,其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及监管制度都相对完备和规范,金融人才聚集,对于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这有利于帮助人民币离岸业务加快发展,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另一方面,承接人民币离岸业务,加强与内地的经济金融联系,也有利于香港分享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提高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3、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

金融机构走出去、发展海外业务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的战略必然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通过金融机构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能够将业已形成的周边地区人民币流通纳入正规的银行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不规范的流通方式给交易者带来的风险,促进人民币流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同时也有利于对人民币境外流通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篇(6)

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主要特点

(一)蔓延速度不断加快,投资信心显著下滑

自2007年6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以来,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美国国际集团、华盛顿互惠银行、房利美、房地美等众多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先后深陷危机;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华尔街五大投行也在几个月内全部被收购或转型,结束了投资银行主宰华尔街的历史。目前美国已有17家银行破产。覆盖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尼尔森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跌至2005年该指数设立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消费信心低迷进而影响投资信心不足。据美国金融服务业巨头道富银行(State street)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份道富全球投资者信心指数已降至历史最低点的58.2,比2007年12月的65.9还低7.7。其中,北美和欧洲分别降至50.8和79.6,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低38.4和4。

(二)波及范围迅速扩大,危害程度持续加深

截至2008年底,危机已使全球各国无一幸免。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破产企业数连续上升,经济正在陷入衰退。欧盟2季度经济出现10年来首次负增长。新兴市场经济状况急转直下,越南、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家正面临国家银行体系崩溃威胁,印度、菲律宾、韩国、新加坡等国已呈现金融危机征兆。危机致使全球金融资产价值损失已达27万亿美元。危机不但使全球金融机构深陷泥沼,而且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IMF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回落0.5、1.3和1.4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国家下滑1.1个百分点,全球经济正陷入严重下滑。

(三)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动荡

国际投资连续4年高速增长的势头将发生逆转,2008年上半年国际并购较2007年同期已下降29%。联合国贸发委估计,2008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资将下降10%。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国际投资流向发生变化,一方面刺激了外国对美投资增长,另一方面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出口下降、吸收投资能力弱化,甚至转而向海外投资。据UNCTAD调查显示,目前全球拟增加投资额超过30 %的跨国公司比例从去年的32%下降为21% , 而拟减少投资的企业比例则由10%上升为16%。该机构初步估计,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 年全球FDI流量将比2007年减少10%~30%,即从2007年的1.8万亿美元降至1.2 万亿~1.6万亿美元。据摩根斯坦利和汇丰银行统计,全球金融市场热钱总额已由2007年8月份的12万亿美元峰值骤降至2008年10月的6万亿美元左右。

(四)优良资产并购加速,能矿资源类仍为各方角逐重点

2008年初以来,国际资本对数个深陷困境的大型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展开一系列收购活动。美国银行斥资540亿美元收购美国全国金融公司和美林证券;股神巴菲特投资130亿美元购进罗门哈斯化学等4家美国公司以及日本Tunga-loy公司和中国比亚迪电子;日本三菱集团与摩根斯坦利初步达成协议,以近100亿美元价格收购摩21%股份;中东基金斥资近100亿美元,收购汇丰、花旗、高盛、AMD等美国大型跨国公司股份。2008年上半年全球油气类投资总额高达700亿美元,矿产类投资总额为450亿美元。美石油巨头雪弗龙日前宣布,未来5年内将在非洲投资200亿美元用于石油天然气开发。日本不久前与印尼政府签订协议,日方投资180亿美元开发印尼天然气。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一)对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

2008年前三季度,虽然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9.9%(非金融领域,以下同),其中亚洲10国及地区、美国及欧盟27国分别增长44.22%、18.86%和17.65%,但金融危机对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已露端倪,形势日趋严峻。主要表现在:

1.合同外资全面下降

据统计(商务部公布数据),2008年1~9月份全国新设外资企业数同比下降26.25%;合同外资额同比下降4.7%,为2002年3月以来当年累计额首次下降。其中,安徽、浙江、重庆、湖南、广东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分别下降47%、40%、31.6%、30.4%和21.2 % ,合同外资额分别下降30%、16.6%、20%、18.9%和12.3%。广东全省21个市仅4个市合同外资保持增长,其余各市全部下降。其中有6个市降幅超过50%,最高降幅达到75%。浙江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40%以上,降幅创近10年新低;合同外资额从3月份出现拐点以来,到目前为止降势持续加剧。

2.新设外商投资制造企业下降明显

2008年1~9月全国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企业同比下降43.2% ,实际使用外资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17个百分点。广东制造业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额分别下降45.3%和12.2% ;青岛市新批制造业投资项目比例从2005年的85.4%下降到2008年的44%;北京市通讯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用外资分别下降19%和82%;吉林省汽车及零部件利用外资下降51.7%。全国3845家外商投资企业减资,合同外资减资额同比增长1.2% ; 3217家外商投资企业终止,合同外资撤资额同比增长0.7%。

3.外商投资房地产业明显放缓

2008年1~9月外商投资房地产业新设企业同比下降74.4%,实际使用外资增幅持续回落。总体态势是尚未进入者流入速度明显放缓,已进入者投资策略渐趋保守。美联银行已决定暂停投资,并考虑将已投资房地产项目证券化后对外出售;新加坡、香港等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均表示对内地市场暂时观望;汇丰银行有7亿美元基金已进入内地市场,但目前仅投资1亿美元,现已暂停在华所有投资活动。

(二)对我国境外投资(ODI)的影响

1.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外需回落、财务紧张等多重困难

截至2008年8月份,欧元区15国和欧盟27国零售额均连续三个月同比下滑。英国2008年7~9月份零售额同比下降1.1% ,其中9月份下降1.5%,已连续4个月下滑,并创2008年4月以来最大降幅。2008年3月份以来,美国耐用消费品订单已连续6个月出现负增长。随着危机的不断深化,海外投资交易风险极大。同时,危机深化导致企业违约率提高和资金链断裂等,都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机隐患。特别是当前需求下降、价格低迷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难以达到预期。

2.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因危机影响,全球股市低迷,IPO市场异常惨淡

美国自8月8日以来无一只新股上市,创下1980年以来最长真空期纪录;亚洲有63宗IPO被搁置或取消。中冶集团因海外上市融资计划搁浅,目前其澳大利亚铜矿、镍矿开发项目后续投资面临很大压力。此外,我金融机构海外网点本来就少,此次危机又将进一步放缓我金融国际化进程,使我金融服务难以适应“走出去”需要。

3.危机致使相关国家经济管制日趋严重

金融动荡使各国经济政策趋向内顾和保守,如韩、越等国已出台一系列外汇管制新措施,不排除更多国家为求自保而加强监管,甚至冻结外汇流出的可能,从而增加我企业融资、交易、汇兑成本和经营风险。一些发达国家为强化金融监管,正在推出新的会计准则和风险评估标准,其经济和金融规则调整也为我企业“走出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4.美国经济及美元的不确定性致使我国美元计价资产存在巨大缩水风险

此次危机我国对外直接损失虽然不多,但因我国外汇储备美元债券资产数额庞大,同时海外投资大都以美元计价,虽然现在其安全性尚有保证,但美国巨额救市投入,将来必然导致美元重新贬值,这将大大增加我国美元资

产缩水风险。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管理的启示

(一)优化投资环境,完善落实相关法规的配套措施

建立和完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机制,降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细化和落实促进产业梯度转移的政策措施,对投资和内需拉动能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二)扩大境外优质资产及金融人才的采购,增强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对能源资源领域,要抓住机遇加快海外战略布局,重点应关注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资源及产区,比如中东的石油,俄罗斯的油气,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智利的铜矿,南非的金矿等。对农业开发领域,积极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境外从事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等境外资源开发,建立稳定、可靠的境外农产品供应基地。我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能源储备及优势矿产业上加速向外并购的力度,同时鼓励农业开发企业走出去。把握西方金融机构大力裁员机遇,积极引进海外高端金融管理人才,特别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华语人才。完善灵活的用人、留人机制,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

(三)把握好外汇监管和资金往来便利的平衡点

在科学利用现有外汇管理措施的基础上,防止因股市、楼市走低,人民币升值放缓可能出现的热钱抽逃,关注撤出西方市场的国际热钱可能进入我国的苗头,防止热钱大出大进,杜绝外资企业非正常撤离,审慎对待房地产等与本轮危机关联度较大的行业。

(四)加强国际合作,打击国际游资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卜的国际游资数量约达数十万亿美元,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这些国际游资时刻都注视着世界各围的经济金融发展。我们应该加强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交换有关国际游资活动的情报信息,同时建立完善的国际游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分析研究,防患未然。

参考文献:

[1] 王忠文.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再认识[J].消费导刊.2008.17

篇(7)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一、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美国是典型的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对债务存在高度的依赖性,次级债危机必将导致其国内市场信用级别下降,而这会减少流向美国的国际资本,于是建立在国际资本流入基础上的美国国内需求将因此而下降。与美国相反,中国目前正处于高储蓄的状态之中,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美国对于中国而言,比中国对于美国而言更为重要。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百分之五十。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国有企业利润下降、上缴税收大幅度减少在最近几个月表现特别明显。而此前存货较多的国有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困难的地步。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级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1.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原因。

2.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是巨大的。

3.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

4.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

5.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

二、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中小企业影响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内经济环境的低迷,给中国企业发展带来了特殊的挑战:

中国金融环境首当其冲地会受到巨大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中国市场宏观环境发生变化,这使得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中国整个消费市场将发生变化。一旦普通消费者感觉到”严冬”来了,一定会收紧支出,这对消费市场的刺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消费市场不旺盛的时候,对所有的企业都有影响。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当某个运行良好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照样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运作。因为,只要产业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直接对出口企业造成影响。在经济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的企业。

因此,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深入,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会越来越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一系列的问题与困惑摆在了企业面前:

1.出口增速下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全球经济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2.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下滑,经营成本上升。受境外投资企业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所在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那么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

3.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下跌,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

4.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外汇衍生品风险上升。全球性金融危机形成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欧元、英镑、澳元等国际货币的波动幅度增大,从事外汇交易的风险大增。此前,有些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或投资中为避免汇率损失,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另有一些企业从事外汇衍生品投机交易,这些交易中的风险因素不可忽视。

三、中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对中国企业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时,应当将外部冲击与中国自身经济周期的特点分离,以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1.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虽然美国经济的放慢会拖累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但是中国企业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仍有可能扩大出口。

篇(8)

[中图分类号] F83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10-0092-06

一、 引 言

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不断发展,交易技术进一步提高,国内外市场间的交易成本越来越低,信息传递速度大大加快,传导渠道日见增多,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在此背景下,国际证券市场的主要股指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共同运动趋势,国际股票市场同涨同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往往也反映在股票市场上。

股票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全球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和剧烈动荡,因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市场危机还在加剧。在此期间,中国的股票市场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分析全球股指之间的关联变化和动态稳定性特征,有利于监管者判断国际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制定合理的金融监管政策来防范金融风险;同时,有利于投资者分析各国股指间的相关程度和波动特征,从而构建合理的国际证券投资组合。

二、 文献回顾

近些年,由于国际上一些主要股票指数之间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关联特征,学术界也因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根据Fama的理论,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主导股市的价格,而投资者行为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金融环境等。当代社会,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日益突出,股市间相关程度也成为影响投资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一个金融市场的波动不仅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其他金融市场的制约。相关性是综合反映证券市场的价格行为,衡量市场质量和效率最简洁、最有效的指标之一。这个指标不仅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直接相关,而且与反映证券市场质量和效率的其他指标如流动性、稳定易成本等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相关性还与国家股市制度及国家的开放程度有很大的关系。Neely和Weller(2000)研究发现,美国市场对日本、德国、英国市场存在较弱的波动溢出效应[1]。Poon(2000)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股市的联动趋势更加明显,并且香港股票市场起着主导作用[2];Leong和Felmingham(2003)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新加坡与韩国、日本与韩国、以及新加坡与中国香港之间的股票指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Granger因果关系[3];Chan(2006)发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有所提高[4]。 Sergey K. Aityan 等(2010)在研究1998年~2009年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与亚洲国家或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股票指数的相关关系时引入次日相关和当日相关,对比发现次日相关更加重要,认为美国股市对亚太地区的股市具有起搏作用 [5]。Thomas C.Chiang等(2010)在研究国际股票市场羊群效应时,通过将18个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分为先进的股票市场(德国、中国香港、日本、英国和美国等),拉丁美洲市场(阿根廷、巴西、智力和墨西哥)和亚洲市场(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湾、印尼、马来西亚等),实证分析发现除了美国市场和拉丁美洲市场外,其他市场都存在羊群效应[6]。

韩非,肖辉(2005)通过研究2000年~2004年美国与中国股市开盘价和收盘价之间的关系,发现中美股市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强[7]。高莹,靳莉莉(2007)以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沪深300指数和世界主要国家股票指数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世界上主要市场股票指数对我国沪深300指数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8]。龚朴,黄荣兵(2009)基于中美股市的联动性,测算次贷危机对中国内地股市的影响程度。发现次贷危机加剧了中国股票市场的震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股票市场的震荡易于通过香港股市传至内地市场[9]。曾志坚,徐迪和谢赤(2009)研究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的联动效应。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深化,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与世界股票市场的联动效应增强,另外,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对德国与中国香港股票市场有显著影响[10]。

对于国外以往的文献,要么只针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要么针对某一特定区域的股票市场与其他市场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国内,仅采用有限几个股指来说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与世界股票市场的联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鉴于以上的分析,本文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全球最具代表性的12个国家或地区股票指数样本的日收盘价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平稳性分析、VAR模型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前后股指间的关联特征进行对比讨论,分析了各股指间的关联效应。

三、 研究样本与变量

本文将全球最具代表的西方7大工业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以及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国香港股票指数收盘价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样本区间分为两个子区间,可以考察金融危机前后各个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从2005年1月3日至2010年4月20日日数据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1月3日至2007年10月9日;2007年

10月10日至2010年4月20日。2007年10月9日为此时间段道琼斯指数的历史最高点,以此为分界点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研究涉及的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和雅虎财经,但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的休假制度和休市规定,使得同一日期内的数据可能会有缺失,缺失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插值补充。

为减少异方差影响,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变量以对数的形式出现是在于变量对数的差分近似地等于该变量的变化率,而经济变量的变化率常常是稳定序列,因此适合于包含在经典回归方程中。取对数后记作道琼斯30(lndj)、加拿大S&P-TSX综指(lnca)、巴西BOVESPA(lnbr)、英国FTSE100(lnen)、法国CAC40(lnfr)、德国DAX(lnge)、俄罗斯RTS(lnru)、意大利MIB(lnit)、香港恒生(lnhk)、日经225(lnjp)、印度孟买30(lnin)和沪深300(lnhs)。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再进行一阶差分后的数据分别记作道琼斯30(dlndj)、加拿大S&P-TSX综指(dlnca)、巴西BOVESPA指数(dlnbr)、英国FTSE100(dlnen)、法国CAC40(dlnfr)、德国DAX(dlnge)、俄罗斯RTS指数(dlnru)、意大利MIB(dlnit)、香港恒生(dlnhk)、日经225(dlnjp)、印度孟买30(dlnin)和沪深300(dlnhs)。

四、 实证分析及结果

本文采用Mackinnon临界值来判断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单位根,并采用AIC准则来确定给定时间序列的滞后阶数,检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原数列的t-统计值的绝对值均小于1%临界值的绝对值,表明原数列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以后数列的t-统计值的绝对值均大于1%临界值的绝对值,表明差分后数列平稳。可得结论:以上国家或地区股指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过程,它们都具有一阶单整性。

由于一阶差分后的数据是平稳的,因此对一阶差分后的平稳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研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更多的是刻画经济变量短期的引导关系。格兰杰检验的基本思想是:若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则X的变化应该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

首先,检验“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即对下列两个模型进行估计:

无条件限制回归

Yt=?琢+■?琢i?驻Yt-i+■βj?驻Xt-j+?滋i(1)

有条件限制回归

Yt=?琢+■?琢i ?驻Yt-i+?滋i(2)

其中,?滋i为白噪声序列,?琢、β为系数。N为样本量,m,k分别为Yt,Xt变量的滞后阶数。令(1)式的残差平方和为ESS1,(2)式的残差平方和为ESS0 。原假设H0∶βj=0;备择假设为H∶βj≠0(j=1,2,…,k)。若原假设成立,则 ,

F=■~F(m,n-k-m-1),

即F的统计量服从第一自由度为m,第二自由度为n-(k+m+1)的F分布。根据这两个方程的残差平方和来计算F统计量,检验方程(1)中系数β1,β2,…βm是否同时显著地不为零,若果真如此,就拒绝“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说明X的变化是Y变化的原因。

然后,检验“Y不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交换X与Y,做同样的回归估计,检验Y的滞后项是不是显著地不为零。

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分别建立各个股指两两之间的VAR模型,并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本文根据FPE和AIC的值来确定最优滞后期(见表3)。

根据P-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对原假设是接受还是拒绝,如果P-值小于0.5,即为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若P-值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

由表3可知,在判断DLNDJ不是DLNBR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原假设时,P-值大于0.05,接受了DLNDJ不是DLNBR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原假设;在判断DLNBR不是DLNEN的格兰杰原因这一原假设时,P-值小于0.05,接受了DLNBR是DLNEN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说明巴西股指的变化引起的英国股指的变化。其他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同样由此得出。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作图1,图2。

对比图1和图2,明显的,图2中的线段较为密集,表明金融危机之后,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国家股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变强。一些危机前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联系不紧密、或是联系很少的国家,金融危机后也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格兰杰因果关系增多,表明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

根据图1和图2对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进行统计,如表4和表5所示:

由表4和表5的统计结果计算平均值和方差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前的出入度总和的平均值为10.08,危机后变为13.5,直观的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的值大于金融危机前的平均出入度值,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金融危机后,世界股票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危机前后,股指之间出入度总计的方差由10.58变为17.58,方差明显增大可以说明金融危机后的风险增大,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影响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由表7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之前,股指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有美国、巴西、加拿大和中国香港,危机后变为美国、巴西、加拿大和印度,股指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增多,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印度和巴西。股指影响力较弱的国家由日本、中国和印度变为俄罗斯和中国。最易受影响也就是波动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增多,由中国香港、日本、印度增加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波动比较大的地区大幅度增加说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股指的波动性变得更加剧烈,一些地区受到其他地区影响的程度增大,一体化程度增强,这一点从表6方差的变化中也可以得出。中国依然是股指相对独立的地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较为封闭、管制较为严格的市场。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2005年~2010年全球12个国家或地区股票指数日收盘价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平稳性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比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全球股指相互影响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金融危机爆发前,主要是美国股指影响其他国家,而被其他国家影响的较少,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股指的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方向迈进,而不是一个大国主宰的局面。

(2)金融危机爆发前,欧洲国家与其它国家的联系较少,而危机爆发后,与其它国家的联系随之增多,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增强。

(3)金融危机爆发前,受其他国家股指影响较大的地区有中国香港和日本,危机爆发后,受到影响较大的除中国香港和日本外还有俄罗斯,说明国际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增强。

(4)一些新兴的经济体对世界股市的影响逐渐增强,地位不容小觑,例如巴西,印度等。随着金砖四国的兴起,世界经济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5)中国一直处于被影响的边缘,金融危机前后,不管是从影响还是被影响的情况看,中国与其国家和地区的联系都较弱。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飞速,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由于中国的股票市场较为封闭、管制较严,中国股票市场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仍然较小。

从各股票市场间的紧密联系中也可以看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在不断的增加,因而股指的波动性增大,这对投资者来说可能并不是好消息。金融危机使得各国之间的影响逐渐加强,几乎使得每个国家都处于其他国家的影响之中,这也说明了单个国家在危机中不能独善其身,而必须处与整个世界这个大背景之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但使金融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而且严重冲击了实体经济。政府部门对此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危机对经济的破坏性,并预防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应逐渐有效地扭转中国经济对外依存过高的局面;其次,应强化风险意识,合理推出金融衍生品,在考虑收益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风险;再次,应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股票交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被金融危机冲击的可能性;此外,应加强利率、汇率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在不增加市场系统风险的情况下,适时放松金融管制,减少进入壁垒;统一规则,以促进资本在各国和各地区的资本市场间的自由流动。

[参考文献]

[1] Neely C., Weller P. Predict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sset returns: a Reexamin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0,35(4).

[2] Poon W P H,Fung H G.Red chips or Hshares:Which China-Backed Securities Process Information the fastest[J].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000,l0(3):315-343.

[3] Leong and Felmingh Rill. The Interdependence of share Markets in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of East Asia[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03(276):1-19.

[4] Chan L.H. How does the Asian Crisis affect the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major financial markets in Asia and the US [J].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2006,10(2): 25-34.

[5] Sergey K. Aityan,Alexey K. Ivanov-Schitz,Sergey S. Izotov. Time-s-

hift asymmetric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global stock markets.[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Money,2010,8.

[6] Thomas C. Chiang,Dazhi Zhe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herd behavior in global stock market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0,8(34): 1911-1921.

[7] 韩非,肖辉. 中美股市间的联动性分析[J]. 金融研究,2005(11):117-129.

[8] 高 莹,靳莉莉. 沪深300指数与世界主要股票指数的关联性分析[J]. 管理评论,2008,20(2):3-8,57.

[9] 龚 朴,黄荣兵.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美股市的联动性分析[J]. 管理评论,2009,21(2):21-32.

[10] 曾志坚,徐迪,谢赤. 金融危机影响下证券市场联动效应研究[J]. 管理评论,2009,21(2):33-39.

The Comparison of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n the Global Major Stock Indexes around Financial Crisis

Zhang Qiluan,Zhang Xia

篇(9)

一、 应对危机政策的经济原理

1、实施刺激性政策的原理及其效果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低迷的原因是投资需求的下降、消费需求的减少,结合在一起就是总需求的萎缩。凯恩斯主义的解决方案是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工具,刺激总需求,比如减税、刺激消费需求和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等,来恢复投资者的信心,拉动经济增长。

2、实施刺激性政策调整的工具

(1)财政政策的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调整税率和发行公债等方式。

(2)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二、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尤其是近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日益壮大,全球影响力也日渐扩大,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形象正在形成。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不少前所未遇的矛盾与挑战。

1、及时调整宏观调控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中国房地产、钢铁、汽车等一些重要支柱产业开始受到冲击,产销大幅度下滑,经济运行更为困难。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目标。

2、通过多种手段扩大内需和调整产业结构,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了缓冲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防止中国经济加速下滑,确保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在8%以上。同时,着眼于渡过当前难关和解决这些行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化危为机,政府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规划,振兴国内支柱产业。

3、完善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小。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金融业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不深,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坚持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原则。

三、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果断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迅速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1、积极的财政政策

自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GDP增长率开始下滑,从2007年的11.4%降至9%,于09年第一季度降至最低点6.1%;工业总产值也由07年的18.5%,降至09年的5.1%;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可见各经济指标都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实施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和支出。2008年第四季度,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提出了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2) 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消除重复征税因素,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增加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

(3)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从2008年末开始政府增加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提高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对象的抚恤补贴以及生活补助标准。

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随着国际金融动荡加剧,为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中国人民银行分四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2) 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策略。根据不同时期货币调控的需要,中央银行合理把握了票据的发行力度与节奏,逐步调减中央银行票据发行规模和频率。

四、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效果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对经济产生的积极效果

(1)消费者需求增加,消费者预期改善。政府通过调整利率、降低税率,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政府采取的4万亿投资计划和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有利于直接扩大投资规模,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达到了刺激国内投资需求的目的。

(3)对外贸易开始出现回升迹象。为了缓解出口需求减弱的压力,政府实行的出口退税率调整等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利于稳定出口规模和发挥出口需求的乘数效应,达到了稳定国外需求的目的。

2、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对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

通过及时的宏观政策,中国较早从金融危机中复苏过来,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在短期已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1) 政府负担加重。政府实施的4万亿投资项目,从来源上看中央财政出资1118亿, 其它将由地方财政和社会投资来完成, 而其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可以预计的在财政支出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大规模减税势必加大财政赤字,不仅将影响到政府正常运转,而且将削弱政府对贫困地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对市场和社会公平造成更大损害。

(2)具有通胀压力。自央行实施的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量迅速增长。截止到2009年6月末,M2和M1增速持续上升,总体呈扩张态势,分别为1996年5月份以来和1995年5月份以来最高水平。

(3)加大中国对投资拉动增长模式的依赖性。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加入WTO后的深度改革,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J].中国工程咨询,2010(1)

[2].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中国的政策应对[J].经济研究参考,2010(1)

篇(10)

【Summary】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rigger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spread to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sulted in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process and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policy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were compared, and the current form of how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 situ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were thinking.

【Keyword】Comparative financial crisis response policies

2008 年,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爆发了自“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冲击力最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中美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同政策,可以看出中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态度。

一、2008 年金融危机的基本过程和特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致分为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具有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全球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全球化特点。

第一阶段:美国次贷危机(2007 年2 月—2008年9 月)。21 世纪初,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相继亏损和破产,大量金融机构因为持有金融产品而造成重大损失,形成连锁反应,引发了次贷危机。

第二阶段: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9月-2010年2月)。全球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的异常复杂的关系所形成的传染链条,是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的重要原因。

第三阶段:欧洲债务危机(2010年2月至今)。债务问题影响了整个欧元区,导致欧洲股市暴跌,欧元贬值,对欧元区造成了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二、金融危机对中美的影响

1、对美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受到重大影响。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迅速衰退,GDP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不断攀升,持续保持在9%的高位。金融危机对美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

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尚未融入全球金融市场领域,所以中国金融机构遭受的直接影响较小,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入,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风险。

三、中美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

面对危机的影响,中美两国都采取了大量措施,以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恢复经济快速发展势头。

1、美国的危机救市政策

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的金融机构倒闭,美国的救市政策首先体现在对金融机构的救助上,最典型的是美联储对贝尔斯登和AIG的救助。美联储充分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救助,及时阻断了恐慌情绪的蔓延,从而对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包括实施减税政策,增加公共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事业,进一步树立在互联网、信息科技等高端领域的竞争优势等。

金融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信贷紧缩,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借贷成本,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经济恢复增长,但是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隐患。

2、中国的危机应对政策

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较大影响,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6月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降低产品出口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并实行税制改革,减轻居民、企业税收负担,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

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推出40000亿投资计划,用于“三农”支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发展。

在金融政策方面,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减少企业投资成本,中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5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刺激投资和消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实行宽松的信贷政策,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3、中美应对危机措施对比

中美两国面临金融危机,都体现出内需不足,市场流动性紧缩的问题,因而在应对措施上都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以拉动内需,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由央行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推动经济恢复增长。

中美两国因为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体系、受危机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应对危机的政策上也有很大不同。具体体现在:

(1)政策着力点不同。美国危机措施的着力点在于恢复和重振金融实力,恢复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通过增加美元供给转移风险。中国危机措施的着力点在于推动内需,振兴产业,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政策重心不同。美国的政策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中国的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通过财政支出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发展。

(3)政策内在目的不同。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量印制美元来解决债务危机,将风险转嫁给了他国,引发了世界金融的动荡;而中国的政策目的在于保持自身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此为世界经济做出贡献。

4、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思考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19-01

引言:当前,人们只要一听到金融危机四个字就位毛骨悚然,会对自己的工作和投资产生深深的忧虑。众所周知,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资本市场哀鸿一片,不仅在资本市场上造成了极大程度的破坏,对全球范围内的实体经济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2011年的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虽然没有全面爆发,没有对全球经济造成类似2008次贷危机那样的危害,但是在短时间内也造成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极度恐慌,导致2011年下半年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缓慢,诸多行业甚至发生倒退。投资银行是现代金融资本运作的产物,能够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众多的投资银行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当前研究投资银行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在本文中,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浅谈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的相互影响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首先分析投资银行的业务,然后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最后分析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造成的影响。

一、投资银行的业务概述

大家都知道投资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不同,其业务主要有债权证券和产权证券的公开发行承销方面、证券交易经纪方面以及自营业务方面等三部分内容。

第一,投资银行的证券承销方面业务针对的是股票的发行操作与承销操作以及债券的发行操作与承销操作。投资银行的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就是证券承销方面。一般来说,投资银行在资本一级市场上实现证券的承销,并实现证券在价格方面的稳定和流通方面的稳健。

第二,投资银行的在资本二级市场的重要业务是证券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作为连接证券买卖双方的联系人,按照卖方和买方的要求以及业务量收取手续费用。此外,投资银行也经常作为证券市场的交易商,接受来自客户方面的委托,并对大量的资金进行管理,但是自身也拥有大量的证券,所以在经营时也要面对来自资本市场的各种风险。

第三,投资银行的另外一个正常业务就是自营业务。自营业务顾名思义,就是投资银行用银行自己的自由资产参与资本市场的经营,获取利润同时也承担交易风险的业务。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对资本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冲击和破坏作用也是越来越大,探究金融危机的成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规避金融风险和提高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参考。一般说来,导致金融危机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杠杆效应。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为了赚取资本市场上的暴利,利用金融杠杆原理,进行资本投资操作,获取数十倍的利润。

(二)CDS合同。在当代,由于资本杠杆操作的风险很高,许多金融机构一般不采取直接的杠杆进行操作,将杠杆投资的资本作为“保险”,进行其他领域的投资,这就是所谓的CDS。

(三)CDS市场。很多机构和个人进行CDS合同保险生意之后,在获取了利益之后,将CDS作为商品在资本市场上出售,构成交易行为和买卖行为,从而形成CDS市场,CDS市场的形成也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不稳定因素。

(四)次贷。次贷危机以来,很多人都听说过次贷,但是大家对“次贷”这一名词没什么概念。简单的来说假设某一领域的投资,获取利润很高,于是人们将这一领域的资产高价抵押,在此进行该领域的投资,期望获取高额利润,从中形成的债务称为次贷。

(五)次贷危机。在次贷投资领域,一旦市场形势发生扭转,行情不在,就会造成投资者资不抵债的现象,而在众多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中不乏投资银行以及各种投资机构的身影。所以形成的资本漏洞也会越来越大,形成巨大的资本真空,一旦蔓延,就会构成严重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全球各国。

三、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造成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造成的破坏很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一)金融危机迫使各国政府出面并出台相应政策进行救市。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投资银行经营模式的消失,商业银行和房贷机构必然会被政府大规模接管,进而造成民众对资本市场的极度不信任,这也说明了在资本市场中任何投资机构都不可能对自己的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