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德育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5 06:57: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德育教育论文

篇(1)

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相应教材内容中,很多体育课程教材中都有田径项目,这是一项相对无聊、枯燥且又累又脏的训练项目,许多学生都不想练习这个项目。体育教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勇敢地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例如,可以在下雨安排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多数学生肯定不能接受,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运动训练的话,学生就会学习老师,被老师打动。许多球类运动以团结协作为基础,因此在教学球类运动时,可以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学生中,升华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1.2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组织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把德育内容与教学组织结合起来,利用有组织的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思想教育成果,组织得越严密,方法用得越得当,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就会越深刻。做好体育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检查器材和服装,做好热身运动,加强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进行队列练习,培养学生组织的严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于摆放健身器材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在体育锻炼之后,求学生整理收拾器材,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

1.3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纪律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是保证体育课程能正常进行的唯一途径,所以,在课堂中要多多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学生的衣着、考勤、病假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养成守纪律、不松散的好习惯。如在跑步教学中,有些学生会找借口逃避,一旦有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查明原因,防止学生偷懒,表扬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学生,对偷懒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严格要求自己,自发地加入跑步行列。

1.4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言行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还可以把其渗透到教师的言行中,教师本身最能直观地体现教学内容,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品德,这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同学中才能产生信服力,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那么自己要保证在上课前到达运动场;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穿着运动服上课,那么自己也要穿着运动服;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那么自己就要文明懂礼,不打骂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从老师身上感悟到道德理念。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榜样,以言行身教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5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评价中

初中体育课是不断变化的场景,学生一直处在变化中,体育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时机,针对学生各自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用批评和表扬的方法渗透德育教育。如在学习体操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反应很快,动作学习得很快,他会帮助一些学得慢的同学学习这个动作,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学生都学习他乐于助人的品质;对于学得慢的同学,老师也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勇气,提高学习信心。此外,表扬和批评都应慎重,做到公平,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榜样作用。

篇(2)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奇妙多姿的世界,因为有了人类而更加丰富绚丽,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而形成的,如果理论上仅仅把德育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它有一定的原则性:方向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原则、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有意”“有序”“有机”“有情”“有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

1.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观。教师要有人格魅力,要有丰富的感情,为人师表,成为楷模。只有教师有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格,才能在文章中找到切入点,联系点。联系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熏陶,品德教育,教师则影响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语文教师如果不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师观,语文教学不会取得成功。而应当以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挥传统教学中科学的有用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束缚,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同时,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养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2.正确的新学生观。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待学生。现代社会更注重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与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要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练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师生同泳”。那语文教学也同理。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举、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如《背影》一文教学,我以前按照教参模式进行,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抓关键词和句进行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让学生分析其中动词所含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们并不认为是这篇名作的精彩片段,反而认为父亲买橘子给儿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并不喜欢,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心理很不是滋味。后来再次教这篇课文时,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我求学道路上支持。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次教学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激动,发言积极,更令人感动的是,有部分学生是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这次学生们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很投入。在这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轻松分析了文章的语言、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其实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以人教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篇(3)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育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提出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充分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将道德原则渗透到学生的心灵,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让我总结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会学生做事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1.立志勤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谈谈自己美好的梦想。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学《理想》一文时进行,课堂上的拓展延伸使学生从文本提升到个人。问题设计“你的理想是什么?”或“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书面表达。学生有了奋斗目标才会努力去实现它,也才会对学业有积极的态度,专心并致力于自己的学业,千方百计地把它做好。

2.勤劳俭朴。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使学生懂得勤而不惰,俭而不奢。理解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取得成就。如在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时,理解乔元贞的好学和家庭的贫困。他小时候是第一名,长大后却成了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生活的贫穷使他失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了解“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当时贫困的现状。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勤俭节约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的意识。

二、教给学生待人的尊重与友善

1.尊老爱幼。《大道之行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大同社会的美德让学生学会谦恭有礼,对人有爱心。从《背影》中理解父爱,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在《散步》一文感悟道德责任。

2.诚信友善。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陈元方对父亲朋友的不守诺言、没有礼节直言不讳,使学生懂得诚信的重要性。真心诚意待人是立身之本,小到不说谎、守时,大到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都是诚信的表现。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揣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教给学生的是忧国忧民之心。朗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感受诗人以死殉国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这些鲜活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

3.关心集体。《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和他的队员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值得所有的人去崇敬。而《斑羚飞渡》一文也从动物的种群利益出发,老年斑羚为挽救年轻斑羚搭起了生命的长虹,这种集体主义精神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给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精神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1.热爱生命。基础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珍爱生命,追求自我提高,积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热爱生命》一文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篇(4)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初中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相关教学活动,对教育主体的态度、情感、观念进行引导,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性很强和情感色彩比较浓厚的学科,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下的产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改中强调了情感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充分与学生沟通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全方位和个性化发展。

情感教育根据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发展状况,结合初中语文教材文本,挖掘和解析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S富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情感教育的加强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根本要求,新课改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保证学生在知识、思想和情感上的协调发展,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初中生在这一成长阶段情绪上的波动较大,自尊心强。因此,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引导学生情感发展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组成因素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组成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文本三个方面,教材中情感因素的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对语言文字、形象进行进行情感表达,一种是在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文本教材内容的解读以及对情感素质、魅力方面的表达。学生的情感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兴趣,对语文实践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反应。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注重融汇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在对挖掘解析文本教材的基础上,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情景氛围。将情感融入到教学模式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以画面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教材的领悟,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感官来建立情境联想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体会,朗读方式要优美才能带动学生的情绪,加强学生对节奏、语感的把握,将学生的个人体会、领悟带入到具体情境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切身体会和揣摩文本教材的情感。总之,情景环境的创设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教师在激发引导学生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领悟的能力,师生间良好的课堂互动,会促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的调动。

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情感氛围 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为情感教学建设良好的教学情景,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为情景教学提供了诸多方便,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在画面、图片、声音等表现形式上,能够冲击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身临其境地体验真实的、客观的情感。而且借助图片、视频展示教学内容更容易使学生建立生活联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从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会更佳。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加深语文教学内容理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不像自然课能够进行实验,也不像社会课能够进行调研,但是强调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通过积极地观察、沟通,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以立体式形式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来源更真实。

篇(5)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要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篇(6)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们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然而,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在教育,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从孩子抓起,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授课必须体现培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开拓”的高素质人才精神,把授课活动看作是传递信息,架桥铺路,内引外联的“成功教育”系统工程。教师要讲出个性,讲出风格,讲出精彩,讲出意蕴,为学生展示一个既得天独厚又异彩纷呈的世界,给学生以启迪,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1.把科学性和思想性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知识传授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陆游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长江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但是,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关键是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最忌单纯说教,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即便是思想品德课又怎能仅凭说教就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呢?

2.落实课内双基要求与扩大课外知识范围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课文是例子,要把它用足用好,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扩充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眼界也非常重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灿烂文化和缤纷的显示生活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已为这种做法提供了时间保障。每学期我都要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写读后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时提出紧密联系现实的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习惯。每学期一周的读报课或影视评论课更让学生欣喜不已,《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上的专题文章和同学们关心的影视就是素材来源,学生从中了解到社会,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成功教育就是学生在自我激励的机制下获得成功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我在教学中针对课文的基础知识点、能力点、重点和难点,设计了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略加思考后都能回答出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在教《谈骨气》一文之前,我先设计好导语,让学生背诵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回忆朱自清、刘胡兰、等人的事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骨气”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而且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三、深入发掘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我们中国历史长,文化遗产丰富,这个遗产丢了‘不好’。”我们在把握、研究、利用语文教科书时,千万不要忘记它内在的人文价值。在浩如烟海、佳作如林的古今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学史上,不仅诞生了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郭沫若等世界文学大师,而且出现了《史记》《唐诗三百首》《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雷雨》《阿Q正传》等宏篇巨著和艺术精品。语文教材从这座珍贵的文化宝藏中精选了上百篇的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栗,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熏陶。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水平、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极大的帮助。我们教师要反复钻研,潜心思索,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在教学时巧妙设立启发点,引导学生发掘、体验课中具有人文素质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用终生。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爱社会、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让学生从或恶或善、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的褒贬,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培养向善之心;在鞭挞丑类的过程中,树立去恶之志。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语文的工具功能只是它的“形”,人文价值才是它的“神”。只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才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尹霖,柏亚基.浅谈实验教学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田.中国科技信息,2010, (05):245}246

篇(7)

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必然发展趋势。

二、语文课堂要走进学生情感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满堂灌”的模式,在一些有关初中语文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语文课,认为语文没有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注重强调了知识接受的范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语文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定位到该课程建构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强调主体意识,主人意识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4

初中英语作为引导学生步入英语世界的重要阶段,对于奠定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未来英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特别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应该将情感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初中英语教育当中,通过良好的情感教育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学创新性

所谓英语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师生情感运用于教学当中,充分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能够很好的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改变过去传统的以“灌输式”和“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创新,创造更多、更好、更有利于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教学模式。

(二)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学感染力

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主导变为引导、教导、开导,特别是通过情感教育,能够将更多的快乐元素融入到教学中来,特别是教师通过对英语教材的深入挖掘,将很多情感内容准确的传递给学生,能够产生强大的“正能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英语教学具备更多的感染力。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情感教育具有强大的动力功能。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情感教育能够通过教师的真心实感来感化学生,让学生信任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师具有更强的归属感,使学生通过“学乐”精神的提升来激发其“乐学”态度,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二、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尽管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师生关系不够和谐的问题。一些教师还存在着以长者身份自居甚至高高在上的现象,让学生感觉不好接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具有反感情绪。还有一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不够了解,导致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二)教学模式过于枯燥

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但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融入了情感因素,但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情感教育的内在要求,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情感表达,缺少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仍然以“主导”的方式开展教学。

(三)课堂氛围不够浓厚

课堂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的最有效平台。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但目前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尽管高度重视情感教育,但如何更好的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只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就已经是情感教育了,因而还没有真正将通过情感教育来营课堂氛围,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三、加强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奥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贝尔曾在《品格教育》中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流活动,也是知识交流,更是情感交流,因而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过程,必须牢固树立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学情”调查和分析,既要了解学生,又要理解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力开展“常识”教育,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第一点成绩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大力加强言行举止和师德建设,以良好的知识储备、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记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二)创新情感教育模式

创新初中英语情感教育模式,要求老师必须善于将情感因素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教学目标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因而首先必须把握情感教学目标,通过良好的教学目标设计,把教材目标与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形成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情感教学目标。创新情感教学模式,还必须大力开展互动教学,积极探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模式,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演讲互动、对话互动等多种互动模式,让学生在互动过程学生知识。创新情感教学模式,教师还应大力实施“交流教学”,不仅在教学中多使用英语,在日常交流中也应多使用英语交流,逐步提升学生口语交流兴趣。

(三)创造课堂教学情境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远近、多少、深浅,对课堂老师效果影响极大。因而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拉近感情、有利于提升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课堂教学情境,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主导课堂教学,让学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课堂教学情境,还应当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将多媒体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进而调动其积极性。

四、结束语

将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英语老师必须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新情感教学模式、创造课堂教学情境三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提升情感教育层次。

参考文献:

[1]秦勤.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8)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65-01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人们在美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得到情感的解放和灵魂的净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会把学生引进美的圣殿,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审美。

一、创设美的教学形式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审美是需要情境的,再美的东西,如果不让其出现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它的美是不能突现出来的。而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氛围,首先需要的是老师优雅的语言教学,渲染出美的氛围。其次,审美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运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如投影片、持图、播放歌曲、影碟,音乐、,或弹上一曲,表演一段等方式。创造出和谐的审美气氛,使学生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

(二)认真诵读,体会美。诵读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重视诵读不仅能使文章的情感表达得淋离尽致,也能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声情并茂的音韵美和丰富细腻的情感美,这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声情并茂的范读(录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仅靠他人讲解、分析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会、揣摩其内在的意蕴。尤其是对诗歌的教学,短短几十个字,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旷远的意境。这必须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有层次地、深切地感受诗的形象,诱发美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然后运用富有感情的形象描述,进一步感受诗歌声情并茂之美和人物情感之美,这样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

(三)品词析句,鉴赏美。“春城无处不飞花”,文章处处皆有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毫无疑问应该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美的因素,让语言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让人物美的长廊熠熠生辉。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世界上没有哪一样东西能像一个伟人的人格之美那样感染人。在文艺百花园的人物长廊中,各色人物应有尽有。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审丑的过程中,对些包含丰富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应让学生走进这些人物的灵魂,为他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崇敬不已;为花木兰的英勇、忠孝的可贵品质而凝神动情,同样会为奥楚蔑洛夫的阿谀奉承感到不屑。这样在正面人物的身上看到真善美、在反面人物的身上辨出假恶丑,从而使学生关注、思考社会和现实人生,使学生在文学人物长廊里欣赏到什么是浩然正气,什么是卑鄙龌龊;什么是幸福安宁,什么是苦痛灾难;什么是精彩人生,什么是英雄末路,使自己的灵魂受到荡涤和洗礼。这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功用,也是语文的魅力之所在。

2.让情感美的园地温暖如春。在审美的领域里,情感美犹如一块四季如春的园地,呈现着各种各样浓烈的感调。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领会蕴含文章中的情感之美,接受情感美的熏陶和感染。学《最后一课》会令青春年少的学生热血沸腾;学《我的母亲》会让无视家庭的孩子肃然起敬。

总之文学之美是需要挖掘的,当学生采撷到了语言美的花朵,看到了人物美的光彩,沐浴到了情感美的阳光时,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成为学生心中的最爱。

二、在实践中学语文,创造美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里的一道亮丽风景,而在大千世界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微生物、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包括活的人、行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宇宙、活的变化,这些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篇(10)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居于核心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正常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这句话道出了激励教育法成功的秘诀,也是学生素质发展中的一条捷径。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兴趣、爱好、愿望和热情都会使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此时进行学习和记忆,不仅记忆牢固,还会使人沉浸于学习和记忆事物的乐趣中,产生幸福愉快的感觉。如果教师对学生歧视偏见或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精神紧张,惊慌失措或情绪低落,这时大脑如临大敌,处于消极状态,设立各种防御机制抵制信息编码,学习和记忆效果就差,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激励依然是教育的诀窍,歧视偏见则是教育的大敌。

二、要适时渗透激励机制,将“激励”带进语文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语文课堂要让学生不仅敢想,更要敢说、敢做,创设民主互动的良好课堂环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可以导语激励,调动学生情绪;活动激励,体验成功喜悦;朗诵激励,使学生情感涌动;时事激励,展示人性的光辉;对话激励,捕捉思想的火花。在语文学习中适时渗透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将“激励”带进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学实践中,无数成败的事实启示我们:老师一个激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颔首,一句鼓动的话语,可以驱散学生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找回他们失落的自尊,可以唤醒他们封尘的潜能,从而使他们信心足起来,手臂举起来,声音亮起来,做人的腰干子也挺起来!从而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除了将“激励”写在脸上外,还应将“激励”贴在墙上,如果是进步比较突出的同学,我用一张“优点卡”,连同习作一起张贴在教室的光荣榜上。这样不但激励了被表扬的同学,对全班同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有将课堂的主体--广大学生调动起来,语文课才能真正成为涌动生命活力的课。

三、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尽量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坚持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电脑网络相结合。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校已经建立一个能够全方位,高实效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开放的教学体系,以激励学生主体的探索的兴趣和精神。正在形成自己特有的一套理论和实践经验。实验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运用激励教育法要做到赏之有度、识之有据

运用激励教育法的关键是要做到赏之有度,识之有据,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而不自卑,中肯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自大。在具体运用中,必须把握好三个环节: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点”;二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长处;三要把握好激励的尺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照激励教育法的“激励”、“平等”、“宽容”、“信任”等原则,树立民主融洽的师生观,注重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创造性地应用激励教育方法,满腔热情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非常理智地去引导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我能行”、“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和强化,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活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篇(11)

    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课堂经常受到突如其来的外界的干扰,有的学校长期存在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的现象,特别是受到场地小、器材少、班级多等客观限制的情况下,相互影响和干扰的现象就更为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经常表现出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某某若不能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上来,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效果,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停止讲解或示范,提出某些学生思想不集中,也采用点名批评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种带有强制性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通过观摩教学,听课教研,对学生进行调查交谈发现,虽然学生的注意力暂时被转移过来,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同教师在情绪的抵触,矛盾激化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完成,失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研究探索,发现采用提问的方式方法,解决学生出现的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中提问的优越性再现在以下向个方面:

    一、提问对课堂气氛的和谐有利。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才是建立条件反射的最好时机而不适宜的兴奋是无法建立条件反射,甚至会影响和破坏条件反射的建立。教和学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采用对其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师的注意。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否按照课堂常规的要求上课。对学生来讲,用点名提问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比用点名批评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保持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如果学生的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提问对学生注意力有暗示作用。

    一般来说,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由于注意力没有放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上,因而对教师的提问也无从回答,教师在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外,帮助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做暗示了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又加深了讲解示范的力度,有助于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进一步理解,当教师对一名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其他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某些反应和想法,如果老师提问到我,应该怎样去回答,这种心理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标志之一。

    三、提问对动作技能教学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