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gress is the progress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results. In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various control schemes are employed to ensure that the project and each project a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plan. At the end of a project phase, the activities of the complete contrast degree and plan,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completion of the entire project,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oduction, labor efficiency, consumption and other indicator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project progress status.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针对不同工程的特点和合同要求,通常施工单位为保障工期都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一般在现场项目经理部内,由项目经理挂帅,建立保障工期特别措施组织体系,作为在项目建设施工中保证施工进度按照目标工期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确保工程按合同工期按期建成。保障工期特别措施组织体系一般以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为核心,以项目经理为保障工期的第一责任人;以五大资源保障体系为必须的前提条件,以资源的完全保障来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以主要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作为保障工期的支持体系,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障工期的措施体系,以确保项目工期目标在其合同工期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1、组织体系各要素的主要责任
1.1公司总部:授权项目经理对工程的工期负责,指导项目部制定工期保障计划和措施,在公司范围内对资源进行调配,公司职能部门为项目部提供技术、管理上的支持、服务和保障;
1.2公司主管副总经理:代表公司对工程工期保障计划与措施作出决策,指导项目经理执行工期保障计划、措施,对公司范围内投入到本工程的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平衡和监督,保证工程按网络计划节点实现;
1.3项目经理:本工程工期保障计划与措施的制定者、决策者和领导实施者,对整个工程工期保障计划、措施和网络计划节点、总工期目标的组织、实施负全责,是实现总工期目标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投入的全部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平衡,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快资源的流转,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保障合同工期目标的实现;监督和调控分区对项目资源的使用,领导各资源保障体系和工程项目管理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1.4分包专业项目经理:在项目经理领导下,对所负责的工程的工期负责,并制定分项工期保障计划和措施,提出保障工期的资源需求、技术方案、管理方法与手段。服从总包项目部对资源的统一调配,保证所负责的工程的工期目标的按期实现。
1.5资源保障体系负责人:资源保障体系负责人由项目部负责该资源的项目部领导担任,其主要责任包括:在项目经理领导下,负责本资源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和工期要求,制定本项资源的工程总体与分项资源需求计划、采购与供应计划,保证资源的品质;对总体与各单项工程的资源使用进行平衡,制定资源供应的应急预案,保证紧急情况下的资源供应与调配。
1.6工程项目管理保障体系负责人:工程项目管理保障体系负责人由项目部的部门领导担任,其主要责任:在项目经理领导下,负责项目管理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和工期要求,制定所负责项目管理的工程总体与分项管理实施计划,保证计划的实施,提高工作质量和调控能力;对总体与各单项工程的管理计划进行调控,制定工期紧急情况下的管理应急预案,保证紧急情况下的工程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2、五项资源保障
2.1劳动力资源保障:
a.项目部管理和技术人员配置保障;
b.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
c.公司自有专业作业队伍配置;
d.专业协作技术工人和普通作业人员;
e.在本工程的劳动力资源调配中,为保证个别单项工程工期紧急情况的发生与处置,在项目部内建立劳动力调配应急机制,并按高峰时各专业的劳动力需求量的10%进行劳动力储备,如个别项目出现工期紧急情况,可以随时增加劳动力投入,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
f.参加本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质量、安全管理、检验等管理岗位,施工作业的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等都具有上岗证和特殊工种作业证,全体参加施工的作业人员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以满足施工技术的要求;
g.为保障劳动力资源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和劳动力调配管理的力度,在项目部内将成立劳动力资源保障与调配管理体系,由项目经理主持本体系的运行与管理、考核。
2.2工程材料资源保障:
a.严格按照有关工程材料供应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材料供应计划,提出材料的品质要求,并按照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材料的品质检验;
b.根据工程进度要求,组织材料招标,选择合格的供应商,保证材料的品质,满足工期的需要;
c.根据材料供应计划,制定相应的材料采购资金准备计划,保证材料采购的资金需要;
d接受业主材料监理对材料品质的监理,树立材料采购供应的超前意识,把工程材料的采购供应工作做在工程实施之前,保证不因工程材料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障工期目标的实现。
2.3周转材料资源保障:
a.周转材料资源保障体系;
b.公司现在已经做好了本工程中标后,公司自有周转材料投入本工程施工的配置预案,而且部分周转材料已修复完成,并堆放集结,一旦接到中标通知后,可以立即装运,在工程正式开工前运送到现场;
c.租赁使用的周转材料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购物也由逛街采购变为了网上订购,网购的发展带动了物流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物流行业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在物流行业的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道路运输的安全和通畅性问题渐渐开始关心起来。加之近几年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物资的运输也给予道路运输管理体系更多的考验。可见,加强我国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1 构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1.1 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道路交通自然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输行业已经成为了保障经济运行的最主要途径。交通运输线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和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于道路交通安全也愈加的重视。有关单位建立了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新机制,以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
1.2 目前,道路交通运输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主流,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路交通的运输,可以说道路交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与我国飞速发展的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相比,我国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则很落后,使得我国道路交通运输事故频发。要解决这种交通隐患,就必须要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减轻交通运输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和通畅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促进交通行业的发展和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运输行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促进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交通行业的发展刺激并带动经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交通运输量和物流的流通量大大增加,使得交通运输的事故也逐渐增多,这不仅是我国的道路交通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交通运输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国民经济的发展超过6%就会加剧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而我国的经济在近十几年国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8%以上,所以可以说我国道路运输事故的发生是受到了客观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
2 构建道路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2.1 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道路运输管理的最主要行政部门就是交通部,交通部对于道路运输管理具有最直接的责任,要想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最主要的就是要先明确交通部的职责,并加强对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快交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速度,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途径加强对交通事故的处理能力。对于各个部门的相关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重视道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性。对于道路运输安全相关理论和政策进行细致的研究,包括对各项事故的处理技术和决策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提高道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的科学化水平,加快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
2.2 加强运输队伍建设,强化运输保障体系
要加强对交通事故救援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大对交通运输保障方面的人才建设力度,培训专门的人才,在技能上对其进行强化,使其在道路救援中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保障事故人员接受及时的治疗,减少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强高素质救援人才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专业优势及特长;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组建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发挥和利用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协调专业运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应急管理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结合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勇于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力争实现道路突发事故应对工作的社会化。
2.3 加快对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进度
加快对道路运输事故预警机制的建设步伐,结合现实情况可建立四级预警体系,形成规范科学的预警信息、更新及解除程序,并对有关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加强信息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的报告、举报、传递和共享机制,明确各个级别的应急信息报告标准、时限及相关程序,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决策机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责任明确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危机决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相关细则,积极探索构建应急保障事后独立调查制度。
2.4 加强道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
构建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交通应急预案的衔接和互补,针对事故损害严重程度编制相应级别的事故救援应急保障预案,形成覆盖面广、种类齐全,有很强实用性及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道路交通应急危险源的相关调查,尽快建立分级和分类管理制度,就道路突发事故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详细设置相关人员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作责任的追究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努力实现动态监控和管理。规整现有的各类各级道路事故应急救援及保障的相关培训和演练设施等资源条件,规范培训内容,逐步形成基本上能覆盖各类道路突发事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体系,推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
结束语
道路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是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交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务必要下大气力积极构建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全面提升道路运输管理保障水平,维护运输企业合法权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目前铁路车务系统安全保障尚不存在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多采用“出一事,定一轨”的管理模式,而这并不能全面、系统、有效地应对运输现场出现的各种情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模式始终处于跟在各类层出不穷、形式各异的事故后面疲于奔命的状态。铁路车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旨在构建铁路车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框架,为下一步具体研究工作及管理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1车务系统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很多学者已经在铁路运输安全研究体系的建立[1],铁路企业安全管理方法[2],高科技安全技术设备应用,救援保障体系的建立[3],高铁安全评估体系等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4],但至今尚未能提出系统的完整的铁路车务系统安全评估与卡控措施相结合的体系结构。目前车务系统主要采取事故后管理方法,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理念应该采取事故前管理与事故后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把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贯穿于铁路运输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2铁路车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车务系统安全管理要以消除和控制运输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为目的。按照系统安全思想,安全是相对的,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而所构成的矛盾双方是安全与危险并不是安全与事故。所以评定企业的安全状态,不应仅采取事故率这一单一指标。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生产环境所接受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率水平是不同的,因而衡量企业安全与否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综上所述,这里把铁路运输安全定义为:铁路运输生产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或经济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亦即,安全意味着人身伤亡或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的水平,即为不安全。这里把“可接受水平”称之为“红线”,即评价指标超过红线则意味着系统处于危险状态,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卡控。铁路运输车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3铁路车务系统安全预防体系
铁路运输事故具有明显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因此找出其根本原因加以预防和控制是完全可能的。由此看来,铁路车务系统安全预防体系是整个铁路车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子系统。铁路车务系统运输安全预防理论及创新体系车务系统安全预防理论是整个安全预防体系的基础,用于指导运输安全预防“红线”管理体系和安全技术体系。
(1)工种协同机理。铁路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独特性,具体来说,它是多工种联合作业,多部门协同工作,指挥上高度集中,决定了铁路安全管理的整体性。能否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有效与工种之间的协同工作有着很大的关系。车务系统这一特点更加明显,研究车务系统各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对铁路运输安全具有基础指导作用。
(2)人因可靠性机理。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美国的75000起工业伤害事故,发现占总数98%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只有2%的事故超出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是不可以预防的,然而,在可预防的工业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88%,可见对于人因可靠性机理研究的重要性。对于车务系统而言,生产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的特点:24小时作业,全天候行车,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样除了要研究温度、湿度、风雨雪、照明、视野、噪声、振动、通风换气、色彩引起的人员失误之外还要研究人体生物节律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3)事故机理。把历年车务系统事故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也就是充分开发利用“事故资源”,总结事故发生规律及其背后深层次原因,并建立事故数据分析数据库,对今后安全管理理论及措施的制定都有着重要意义。
(4)安全管理创新机制。铁路运输生产过程在不断地变化中,安全工作也要随之不断改进、创新,以适应现代化安全管理需求。如果管理者不能或没有及时地适应变化,则将发生管理失误;操作者不能或没有及时地适应变化,则将发生操作失误。
3.2铁路车务系统运输安全预防技术体系
铁路车务系统运输安全预防技术体系是为铁路车务系统运输安全预防“红线”管理体系服务的,核心是如何开发一整套能够准确科学地评价铁路运输系统是否处于安全范围之内的安全评价方法,可以用于分析评价铁路运输作业过程,企业安全管理状态的铁路运输安全评价方法,合理有效地预测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状况并用于指导铁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及规章的制定工作,这里把它作为下一步的主要研究内容。
3.3铁路车务系统运输安全预防“红线”管理体系
3.3.1“红线”管理体系理论来源
“红线”管理体系源自ALARP(AsLowAsReasonablyPracticable,最低合理可行)原则,其含义是:铁路车务系统是存在风险的,不可能通过预防措施来消除风险;而且,当系统的风险水平越低时,要进一步降低就越困难,其成本往往成指数曲线上升。因此,必须在铁路车务系统的风险水平和成本之间折中,把车务系统风险水平控制在最低合理的范围之内,以抓大防小为方针,重点控制高危险性事故。
3.3.2“红线”管理内涵
(1)对铁路车务系统进行定量风险评估,如果所评估出的风险指标在“红线”之上,则落入不可容忍区。此时,必须采取措施把风险控制在“红线”以下。
(2)如果所评出的风险指标在可忽略线之下,则落入可忽略区。该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无需再采取安全改进措施。
(3)如果所评出的风险指标在可忽略线和“红线”之间,则落入可容忍区,此时的风险水平符合ALARP原则。此时需要进行安全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如果分析成果能够证明进一步增加安全措施投资对工业系统的风险水平降低贡献不大,则风险是可容忍的,即可以允许该风险的存在,以节省成本。
3.3.3铁路车务系统“红线”管理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针对铁路车务系统,收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的技术资料。对铁路车务系统进行系统分析,重点分析各个工种的作业过程及联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各个车间与科室的关系,各个车间的关系,职工的工作心态,作业效率分析,确定车站理论最大效率值来指导车务站段日常工作。研究调车组人员作业过程、作业动作,以安全高效为目标,引入生产流水线思想,把研究具体到调车人员的每一个具体动作。
(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分析车务站段历年事故情况,根据铁路运输站段系统分析的情况,识别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
(3)定性、定量评价。在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这里把车务系统划分为6个评价单元(包括调车作业单元、接发车作业单元、客运作业单元、货检作业单元、调度计划单元和货运作业单元),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各个单元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最后汇总6个单元的评价结果,确定铁路车务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4)确定各个单元及车务系统总体“红线”标准。依据行业法律法规,国内外同行业相关标准,确定各个单元的“红线”标准及总体“红线”标准,以判定各个单元及系统总体所处的安全状态。
(5)形成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简要地列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价结果,指出铁路车务系统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因素,在铁路安全管理中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抓大防小,保证铁路运输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及建议。
4铁路车务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
在铁路车务系统安全管理中,应以预防为主,但彻底消除事故或突发事件是不可能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如何把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到最少就成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车务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必不可少。笔者认为,应急预案的编制范围应不仅仅针对事故处理和救援,对车务系统的一些影响铁路运输效率的突发事件也要做到未雨绸缪,例如,编组站的不畅通,新线路、车站开通运营后用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4.1系统框架
运输应急响应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SM无线通讯技术、现场信息采集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红线”管理体系为指导原则,整合车务系统多部门、多工种、多层次的已有系统和数据资源,实现对铁路运输紧急事件的实时响应和调度指挥。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4.2关键技术
(1)地理信息系统。车务站段管辖车站较多,分布范围较广,而且救援行动是多工种、多部门的联合行动,提前构建一套完整的车务站段管辖范围内的GIS已成为解决安全与紧急救援难题的主要措施之一。该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将有效提高车务系统应急救援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能力。
(2)通信网络实施平台。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综合卫星通讯、图像传输等多种通讯系统功能,能够实现现场事故信息采集、信息传递等多种功能,为铁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4.3应急“红线”管理体系
2构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2.1交通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及各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道路交通也不例外,市场经济形势下的运输业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交通格局,这种变化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此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已成为交通运输管理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
2.2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当前,道路运输方式已发展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体,但与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运输安全管理还显滞后,特别是近些年呈现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重特大事故频发。针对道路交通运输的特点,构建有效的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发生,降低交通事故损失,对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及提高运输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重要意义。
2.3客观经济环境促进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有力促进运输业的大发展,交通与经济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流通日趋频繁,形成了全国商品大流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随着交通量的大幅度增加,交通事故频发,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依据国外专家的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6%即会引起交通事故的大幅增长升,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自1994年始GDP增长率已连续十几年超过8%,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所以说客观的经济环境是目前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3构建道路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3.1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与交通相关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交通部,应提高交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速度,要重视运用科技途径提高针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断加强道路交通保障相关理论及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决策技术和事故救援及处置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道路交通保障的科技水平。
3.2加强运输队伍建设,强化运输保障体系
要加大对道路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方面的人才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及应急救援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专业优势及特长;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组建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合理规划省级运输保障队伍和应急救援布局,提高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的覆盖面;发挥和利用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协调专业运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应急管理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结合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勇于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力争实现道路突发事故应对工作的社会化。
3.3加快对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进度
加快对道路运输事故预警机制的建设步伐,结合现实情况可建立四级预警体系,形成规范科学的预警信息、更新及解除程序,并对有关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起与相关政府部门及新闻机构的信息沟通制度,及时准确地收集道路突发事故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筛选、统计及分析的相关机制,提高信息分析研判的能力和预警水平。加强信息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的报告、举报、传递和共享机制,建立事故应急值班、渠道联络、应急会商、信息报告等制度,明确各个级别的应急信息报告标准、时限及相关程序,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决策机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责任明确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危机决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相关细则,积极探索构建应急保障事后独立调查制度。加强对事故相关信息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应急运输补偿机制等的建设。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档案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然而,档案工作仍然显得过于零散、片面,甚至有部分缺失,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未能得到彻底遏制。因而,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保障档案的安全刻不容缓。
档案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珍贵的文化财富, 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档案的有效利用是档案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档案保护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石,是档案管理部门的第一要务。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2010年5月12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出了研究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的新要求,从而将建立档案工作“两个体系”发展为“三个体系”,将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体系”高度,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档案部门作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沿重地,其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档案资源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一、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面临的安全问题:自然灾害频发,信息安全问题,档案管理上的漏洞和隐患等等,都给档案造成了一些损失,对档案安全构成威胁。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的地震,地震后人们在塌陷的北川县档案馆废墟中清理出来的档案已经面目全非;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使玉树县档案馆严重受损;同年8月,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干部档案受损,等等这些因自然灾害遭到破坏的档案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面临着档案的修复,这其中有太多的困难、困扰和无助。这些例子充分说明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为档案全方位安全建设敲响了警钟。档案馆的建筑必须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中的抗震烈度标准。国家综合档案馆重要档案必须实行异地异质备份。2005年,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体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推动全国档案事业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对我国重要情报档案信息的觊觎和窃取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急需建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国家档案局早在2002年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为此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必须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体系,使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得到同步保护,已成为档案部门的共识。
二、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的保障机制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安全威胁、安全防范技术、管理方法、人员素质等多方面问题。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安全保障各环节的管理和组织。完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重要支柱,关系档案事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全局,对档案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严格按照《档案法》要求和国家、省级档案财政部门有关文件规定,将档案管护费足额列入当地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提高预算标准。
(2)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涉及到应对突发事件档案抢救工作保障机制。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及《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的要求,成立由档案、公安、消防、地震、政府应急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档案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包括防震、防水、防火、防盗、防社会性等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并报地方政府备案,实现群防群治,切实提高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奠定档案事业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3)加强档案安全队伍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因为再好的安全制度、设施,如果没有人来执行和管理,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古人云:“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档案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档案馆,一片小小的水渍,一丝小小的疏忽,一只小小的烟头,都有可能对档案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为此,档案安全机构人员主抓安全工作外,还要在其他业务处室明确安全责任人,同时要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形成人人、事事、处处懂安全、抓安全、保安全的浓厚氛围。
三、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明白食物的薄弱环节,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加强涉及档案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其次在加强档案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应加强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为档案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机制保障;最后要加强档案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时档案工作的重要课题,它涉及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档案部门应坚持不辱使命、创新制度和机制,以全面推动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2] 刘继红.加强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国档案,2010(11).
[3] 常国瑞.加强档案管理,努力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2012年.
作者简介:赵前程(1976-),男,山东费县人,山东省费县供电公司办公室,工程师;左丰光(1975-),男,山东费县人,山东省费县供电公司办公室,工程师。(山东?费县?273400)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97-02
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其中“预防为主”最为关键和重要,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10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提出建设省、市、县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重要内容。费县供电公司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坚持继承创新,将应急管理信息、应急物资、应急队伍等“横向融合、纵向贯通”,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并且依托应急指挥中心,认真完善综合和专项应急预案,采取灵活的现场处置方案,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了“指挥统一、功能齐全、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体系。笔者现就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些成功实践进行简要论述。
一、应急体系建设经验和做法
1.应急组织机构建设
为保障应急管理体系的有序、平稳、高效运转,费县供电公司成立了以经理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实现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各项应急管理措施,开展应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简称应急办),分为安全应急办公室、稳定应急办公室和新闻应急办公室,具体负责公司应急工作组织协调、综合管理和监督职能。在应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应急办将应急管理体系划分为应急组织机构、应急指挥中心、技术保障体系、物资保障体系、后勤保障体系五个部分(见图1),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2.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1)前期筹备。为将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创新精品工程,费县供电公司在认真学习《国家电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规范》、考察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后,多次召开研讨会,最终确定了总体规划、分模块实施、逐步推进、分期交付的方式进行,并经党委会讨论通过。
(2)建设过程。按照集中统筹、分区负责的模式,首先成立了工作小组,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工作小组加强沟通协调,对所需设备进行集中招标采购,按工作分工专业安装、调试,实行周调度、日汇报制度。2010年12月,应急指挥中心率先在山东电网内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系统的联动功能,获得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并代表县公司作了先进典型汇报。
(3)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创新。应急指挥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PTN专网,配备高清摄像头、投影仪、液晶电视、视讯终端等设备,建成功能强大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该平台接入地方电视新闻、变电站视频监控、电网调度信息、SG186安全生产管理、95598客户服务、GPS车辆调度监控等系统,不但能够获取强大的电网潮流、负荷变化、车辆行驶等内部实时信息,而且通过采集地方电视新闻信号、日气象卫星云图,及时掌握社会突发事件新闻反响和灾害性天气地演变情况,获取实时的外部公共信息,为指挥人员提供现场第一手音视频资料和图文信息。
应急指挥中心还将各供电所视频系统创造性地接入该平台,应急管理功能延伸至基层供电所。同时,自主研发了应急指挥桌面终端集控系统,网络状态实时检测、子系统全面汇集、操作间主机远程控制桌面工作站、桌面工作站间短消息实时发送等功能得到创新应用,实现了对突发事件的接报、预警、启动、响应、结束的全过程管理,为应急指挥的快速启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4)应急规章制度制定。为加强对应急指挥中心的管理,应急办先后编写了《费县供电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费县供电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管理规定》、《应急值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3.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技术保障体系是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也是保障应急指挥系统可靠、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支撑。公司在高标准建成应急指挥中心这个“硬件”基础上,不断完善应急队伍和应急预案。
(1)应急队伍建设。根据专业性质,组建了变电、输电、配电、医疗救护、应急供电五个专业共102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形成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积极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
1 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体系
1.1 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体系的职能
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体系,应能够保障在遇有突发灾害事故时应急通信的快速开通,及时建立起现场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图像、语音、数据等综合信息的实时传输通道,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和跨部门的信息资源、物资资源、处理调度资源和通讯资源的实时调度指挥决策,及时部署、调整战斗力量,为各级消防部队完成应急救援处置任务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通信保障。
1.2 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体系的目标
第一,应急性要求。能为处置突发事件组建应急通信网;能为自然灾害或突发技术故障造成大范围通信中断时提供临时替代和补充通信手段;能为重要的临时现场指挥调度提供应急通信保障。第二,联动性要求。能与城市应急联动相关部门、公安指挥巾心、灭火救援有关单位保持灭火救援联合作战通信。第三,可靠性要求。在无线电通信盲区,能采用通信中转台、卫星电话、公众移动电话等技术装备,保证现场通信不间断。第四,稳定性要求。能在灾害现场建立临时无线数据网,能建立灾害现场与消防通信指挥间的无线数据通信线路。第五,整合性要求。应急通信不能仅仅依托于某种单一的通信方式,必须是多种通信方式相结合并互为补充。
1.3 加强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体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当前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重大特大恶性灾害事故及突发事件在世界各地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灭火救援人员需要利用各类通信手段通报险情和指挥救援。在灭火救援现场,如果通信不畅。势必会大大延缓工作进度,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我国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体系现存的问题
2.1 通信指挥层次混乱
在较大或特殊的火灾扑救、抢险救援中由于现场情况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参战力量调动频繁,会有多个单位参战和多层次的灭火组织指挥。尽管消防部队明确了无线通信三级组网形式,但在实际运用中都未真正实现过无线三级组网,普遍存在无线通信单一的问题。
2.2 设备配备参差不齐
近年来,虽然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通信装备的配备情况仍有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消防应急通信设备及技术有待提升。许多的消防队伍主要依靠无线常规通信对讲机和少有的卫星电话,覆盖范围小,通信存在盲区,缺乏像动中通、静中通等卫星通信设备,缺乏数字化、智能化的集群通信设备,缺乏图像传输、会商、定位设备。二是消防应急通信设备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在任务急、准备时间短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难以将通信器材备齐,特别是像发电机等配套器材。器材配备也缺乏统一性,如无线通讯设备型号、频率不一致。三是应急通信设备保养情况差。由于平时的维护保养不到位,造成设备老化,另外很多的无线通信设备的天线、接口和按键等关键部位维护不好,造成设备通信功能不正常。
2.3 队伍建设结构失衡
首先,消防应急通信机构不健全。相当多的支队级单位没有正规的通信机构,人员结构不稳定,素质不高、业务不强、技术不精,日常事务性过多,钻研技术时间少。很多消防支队只有士官和义务兵负责通信保障,基层大中队通信员不固定、人员更换勤,很多还是由新兵和合同制队员担任,人员流动性大,一旦更换人员,由于通信知识的缺乏,通信设备维护管理使用不当,容易造成配件损坏、电池失效无法充电等现象,给执勤备战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通信业务培训力度不够,通信运用水平不高。当前,消防通信业务培训组织不力、培训方法单调,主要是一些消防通信业务理论知识和通信规章制度培训,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在实际灭火救援中运用效果并不理想,基层中队主要由通信员来负责通信器材的维护保养,由于通信知识的缺乏,管理和使用不当,往往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3 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体系的优化方案
3.1 加强通信网络组网技术
贯彻落实通信网络组网。在灭火救援过程中,由于现场环境恶劣,加上救援队伍的机动性等因素,决定了救援现场应采用以无线通信为主的多样通信方式,消防部队应按照《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GB50313-2000)和《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401-2007)的要求,逐步完善无线常规网、卫星电话、海事卫星应急终端设备、3G无线上网系统、GPS和相关的附属设备。
实现对网络组网的管理控制。在灾害现场设置消防应急通信组网管理平台,配置消防通信指挥车,整合消防无线通信资源,实现多种网络、多种通信技术系统接入和集中管理控制,实现灾害现场多种并行的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系统互连互通和现场通信网络动态调整。运用扁平化通信网络架构。建立集中的消防信息处理中心和智能化的作战指挥系统,形成专业处置、快速反应、部门联动、协同作战,信息共享的科学调度指挥体系。加强不同部门横向联动调度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组网设备的维护保养。通信设备的维护保养应指定专人负责,严格按照维护规程来实施,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确保通信设备的维护保养措施落实到位。通过不断地改善应急通信技术装备,加大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投入和通信装备投人。
3.2 完善灭火救援通信指挥的预案机制
通信保障预案是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依据,通信保障预案要明确通信任务、通信联络方式、通信点的数量、通信纪律等。明确电台代号、呼号、频率、使用时间等。应急通信保障主要针对紧急事件,紧急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具有突发、紧急、周期短和时间、地点、事件类型不确定等特点。因此,消防部队要根据紧急事件的特点制定符合政府应急保障总体预案要求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并适时开展演练,加强日常训练。
3.3 改革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
对人才的培养不可忽视,可在日常工作中采取集中培训、参加社会教育等方式。以提高设备操作技能、分析判断和处置故障能力、组建应急通信网络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为指挥通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提高消防部队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和抢险救援能力。
4 结束语
为各级消防部队完成应急救援处置任务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通信保障是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体系的首要职能,并且需要达到应急性、联动性、可靠性、稳定性、整合性这五个目标。通信指挥层次混乱、设备配备参差不齐、队伍建设结构失衡是制约通信保障体系发展的问题。基于现存问题,消防部队应加强通信网络组网技术、完善灭火救援通信指挥的预案机制,改革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从而提高我国灭火救援通信保障体系效率和质量,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更好的保证,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管理概述
1、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本文结合《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影响、威胁局部区域或者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的,需要政府及相关组织采取紧急措施予以积极应对的危机事件。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为了预防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避免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对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和后危机的全过程进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动态管理活动。
3、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1)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当前,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影响了社会发展。因此,加强政府应急管工作,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加强应急管理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应急管理工作关系到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重要体现。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风险与危机。
(3)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是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4)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是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是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就要求我们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案体系操作性不强
应急预案是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一些预案过于简单、笼统,实用性、操作性不强。究其原因一是有些部门在编制预案过程中,照搬照抄,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实际情况,编制出的预案缺乏针对性;二是缺乏对预案的评审和应急演练的检验。
2、应急管理体制不完善
城市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不够理顺,应急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权责不明、职责分割、管理脱节等现象,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3、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城市政府尚未建立一个具备协商、决策与综合协调功能的常设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大部分情况下仍然采用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灾情应急管理模式,部门之间、县域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全市统一的应急联动和协调机制。
4、应急保障体系不完善
应急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应急救援队伍力量薄弱,应急物质缺乏统筹管理,应急物质储备制度不完善;应急处置资金缺乏,科技研发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1、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科学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织保证,对于有效预防或减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城市要立足本市实际,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按照“目标统一、分工协作、统一指挥、责权对等原则、执行与监督部门分设原则”的原则,建立常设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专项指挥机构和应急管理保障机构,构建适合自身的组织健全、权责明确、功能齐全、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2、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涵盖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环节,各个环节相互衔接,互为影响。因此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就需要对每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防止突发事件向更加严重的阶段发展,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逐步建立起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应急管理机制。
3、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城市应急保障体系是保证城市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持,是城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各级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开展好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4、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法制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政府应急管理的最有力的保障,是预防、调控、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法宝。各级政府要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相关法律为依据,认真总结应急管理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积极探索应急管理的客观规律,根据本地实际和有关突发事件的特点,研究制定应急预案和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实现应急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城市应急法制建设还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紧急状态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行政应急措施的适用范围、程序以及原则,应急管理部门、应急管理者的权责、公民的合法利益等内容;
(2)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用及补偿制度;
(3)制定有关应急社会动员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管理参与者的权、责、利;
(4)研究建立应急管理“社会发展风险基金”预算制度,探索利用经济刺激、社会保险等市场手段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
(5)完善应急管理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应急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和市民预防与应对意识的培养,提高全社会整体应急能力;
(6)完善监督、评估体系,保障政府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依法处置公共危机事件,依法查处各种失职和违法行为,保护各种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结束语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国家现代行政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保障人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
我省林业系统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从省直机关及部分地市单位的调查结果看,有39%的单位发生过信息安全事件,说明我省林业系统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保障机制尚待健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表现。
1.1从发生信息安全事件的结构上看,超过半数的属于感染病毒、木马。引起事件的原因35.5%来自于单位外部,主要原因是未修补或升级软件漏洞。42.2%的事件损失比较轻微,只有0.9%的事故属于比较严重。而对于事件的觉察,36%是通过网络管理员工作监测发现,22.7%是事后分析发现。这说明,我省林业网络安全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说明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总体防范能力不足,缺乏对安全事件的提前预防。
1.2从信息安全管理来看,有74%的单位制定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78%的单位能做到随时进行安全检查,61.1%的部门在管理中采取口令加密。这说明林业系统内大部门单位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但管理手段单一,技术落后,缺乏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安全审计手段。
1.3从信息安全投资来看,只有14.70%的单位信息安全投入达到了15%,70%的单位信息安全投资低于信息化项目总投资的10%,甚至还有7%的单位在信息安全方面从来没有过投资。说明整体网络与信息安全投入明显不足。
1.4从专职人员配备情况来看,只有46%的部门有专职的信息安全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人员或外包服务。仅有3.8%的单位组织了对单位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而对于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也只有46%的单位搞过。从业人员不足,安全培训少,也是影响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上述现状,反映出我省林业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信息系统综合防范手段匮乏,信息安全管理薄弱,应急处理能力不强,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随着我省林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加快,多样化的侵害和信息安全隐患将会不断地暴露出来,使我省林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和风险。
2我省林业系统信息安全保障思路及主要任务
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平安山东”的决定,提出了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稳定、最安全的地区之一的明确目标和任务,切实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是平安山东建设的重要内容。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十二五规划,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林业信息化建设以全面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为己任,努力开创了我省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相互适应、共同进步的新局面。
2.1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加强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林业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和应急事件处置能力,重点保障我省林业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强化林业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协同构筑我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2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务
2.2.1建立健全我省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的作用,建立了信息安全的通报制度,形成我省林业信息安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机制。
2.2.2积极推进了信息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的建立。省信息办制定了山东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办法,介绍了实施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十一五期间,已选取了多家单位作为试点,下一步将根据自己工作实施风险评估,并争取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2.2.3大力促进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制度建设,积极贯彻有关信息安全标准的应用和推广,出台了林业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的指导意见。
2.2.4加强信息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利用现有的专业队伍和技术资源,规划和建设林业数据备份中心,启动建设信息化应急技术处理中心,逐步实现为我省林业网络信息安全提供预警、评测等服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要求,各部门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果处理不了,可以呼叫应急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判断突发事件的原因。
2.2.5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不定期的举办了面向工作人员提高安全意识、防范意识的培训,对从事信息化的专业人员建立管理培训的制度。
3加快我省林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程的建议林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关系我省民生的大事,做好这项工作十分重要。
3.1充分认识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目前对信息安全问题不少人仍然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现有各个部门在安全工作中缺乏安全防范的意识,安全防护注重于系统外部,忽略了系统内部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保障缺乏循环、良性的提高,不能自主发现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对安全工作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问题。各单位各部门要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
3.2正确把握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要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以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同时管理与技术并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努力从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和打击犯罪等环节在法律、管理、技术、人才各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全面提升信息安全的防护水平。
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应急通信保障事务以及相关的流程一般都是由专业网管或厂家网络来完成的,应急通信保障主要是对各种突发事件,比如自然灾害、重大事故以及重大事件的具体情况制定保障预案,并调配相应的保证资源,并且需要现场保障人员来实施保障工作。因为通信保障工作要求在不断提高,从而使得保障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对我国应急通信现场保障人员的能力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应急通信保障支撑问题
1.1 相关支撑系统的问题分析
首先各类应急物资都是是在全省各地进行分散管理,并没有统一的进行监控,物资的调度信息也比较混乱导致人工收集整合效率较低。同时应急通信现场指挥会涉及到许多的单位部门,整个现场的人员也比较多,也很难统一指挥。其次就是应急保障信息的收集与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得信息收集不及时,目前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收集渠道进行统一管理,许多环节都是人工参与,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2]。
1.2 支撑需求与架构
第一,对应急通信物资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包括各种数据的维护、修改以及通知等。第二,要对所有的应急通信保障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比如对资料的存储、操作以及各种权限的控制。第三,需要对应急现场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其中包括了工作人员的信息、性能指标监控以及人员调度分配等[3]。最后需要实现场景化、可定制以及高度灵活的保障管控,要针对不同的保障现场定制不同的应急通信保障模板,这样就能够通过不同的模板来建立灵活的需求相应机制,最终就能够对应急通信现场实现高校的支撑与管控。
二、实际案例模型分析
2013年8月28日和31日,云南香格里拉县、德钦县交界处先后发生5.1级、5.9级两次地震。地震使得巴拉格宗峡谷里电力杆路、传输杆路损毁怠尽,G网基站退出服务,峡谷南部水庄基站瘫痪,香格里拉当地长途话务量已上升到日常的12倍以上,手机接通率下降到日常平均值的半数以下。中国移动出动卫星应急通信车进行现场保障。第二次地震使得巴拉格宗与外界交通也彻底中断,形成孤岛。巴拉格宗与外界的唯一与外界联系的方式是中国移动卫星应急通信车搭建的通信基站,它的信号覆盖了巴拉格宗峡谷内谷和分布在半山腰巴拉村60余户人家。
当第一次地震发生后(8月28日),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运用保通信“畅通”措施,通过卫星传输方式开通车载通信设备,满足当地通信需求。这种以发生事件的地点、损毁程度,综合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建立可靠的应急通信网络。在关键时刻确保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信畅通,确保应急指挥及时、高效的运作。
三、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评估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针对突发自然灾害和网络故障导致通信网络受阻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其中非常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应急通信保障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从技术角度保障紧急情况下的通信畅通,评估包括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后勤保障、训练演习等多个方面。
评估体系要适应针对各种不同的突发事件场景,具有灵活性,评估内容以保障案例中实施决策步骤为基础,从方法、理论体系和发展现状等方面阐述和分析应急通信保障评估领域研究的基本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尝试构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评估理论与方法基础。应急通信能力评估体系不仅是考验所制订政策延续、改进和终止的重要依据,而且还决定着应急通信的工作质量和价值导向,并最终影响着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方向和通信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所以,建立规范的、系统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评估体系与方法体系,就显得相当迫切和必要。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对相关应急通信保障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应急通信保障支撑非常的重要,这不仅关系着保障人员的工作进度,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构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评估体系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相关分析,能够让我国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更加的完善,以保障我国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02
1 中国石油企业信息门户背景介绍
中国石油企业信息门户于2003年开始统一建设与推广应用。采用统一平台、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技术对其下属企业进行建设。历经十余年应用,企业信息门户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企业门户主管部门,始终把门户管理和运维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作为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举措。通过注重公平公正,强化激励约束,严格奖惩,不断深化门户机制创新,着力构建完善的门户运维工作体系。
随着门户管理与运维工作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原有工作体系存在着不足与短板,例如考核评价体系仍然需要完善,考核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过程评价不足,评价手段单一等。另外,通过门户评估,能够发现门户网站建设、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下一步门户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改进,有效引导门户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企业必须依靠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企业长久发展。而信息门户恰恰是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手段,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发挥门户的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员工提供有效服务,为企业提供服务保障。因此构建大型炼化企业门户管理与运维体系,实现门户管理和运维的闭合回路,是非常必要的。
2 信息门户实施内涵
构建大型炼化企业门户管理与运维的闭合回路,即是对现行门户管理制度、标准规范、运维流程等进行总结梳理,完善门户考核评价等工作,通过构建门户管理、运维、安全保障和考核评价等四个体系,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和指导,从而形成符合企业门户发展的、科学合理的门户管理与运维工作体系,覆盖门户所有工作环节中,永远不会脱离PDCA管理模型: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策划,实现了门户管理和运维工作的闭合回路。
3 构建大型炼化企业门户管理与运维闭合回路的主要做法
构建完善的门户管理、运维、安全保障和考核评价等4个体系,每个体系都采用PDCA方法进行不断建设与完善,搭建形成覆盖企业门户管理和运维的闭环管理环境,推动企业门户的发展,提升门户服务能力,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3.1 构建完善的门户管理体系
3.1.1 门户管理体系的内容
门户管理体系是由制度、标准、规范、组织机构、人员和流程等内容组成。它是开展门户工作的前提,有效的管理体系将使企业的门户管理和运维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1.2 门户管理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1)完善制度、标准和规范。制度是围绕门户工作各个环节而设计的一整套管理规范。立足公司实际,自上而下、分步实施、稳步推进、逐步完善,形成了企业统一管理框架,便于管理层、运维人员及用户参照和使用。如《公司信息门户网站管理办法》《公司门户建设与运行管理规定》等,规范门户管理和运维工作,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标准是围绕门户工作制定的一系列可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文件。如《公司信息门户网站编辑规范》《门户信息格式规范》等。
(2)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分工,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机构设置上保证责任全覆盖。企业门户管理的组织机构包括公司信息化工作委员会、门户主管部门及门户运维部门。公司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由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及信息管理部领导组成,负责研究和审定公司办法及管理制度,监督与检查管理过程中的、重大情况的决策等,加强了对门户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门户管理由办公室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使管理更加便捷和精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完善管理环节与工作流程。
(3)建立、完善管理流程是门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怎么管,如何管。
3.2 构建完善的门户运维体系
3.2.1 门户运维体系的内容
门户运维体系也是由制度、标准、规范、组织机构、人员、工作流程等内容组成。它是做好门户工作的基础,主要涵盖运维全部工作,要确保门户稳定、可靠、便捷、高效和安全。
3.2.2 门户运维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1)制定有关运维工作的制度和标准。在管理体系中已经建立和完善门户制度、标准和规范,因此,在运维体系下,主要是围绕门户运维工作制定相应的运维制度、标准和规范。同样也要立足工作实际,便于运维人员及用户参照和使用。例如制定完善《企业门户网站运维工作细则》《门户网站用户操作手册》《门户网站管理员日常操作手册》《门户网站功能模块维护手册》等,涵盖运维所有工作内容,要制定表单跟踪,规范门户运维工作,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2)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分工,构建有效运维机制。一般都是由企业信息部门承担运维工作,或者企业信息部门和下属单位共同承担。人员分为专责和兼职两种。
(3)完善和梳理工作流程,门户系统运维工作大体分为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门户建设和维护。主要包括门户网站的新建与改版、专题新建与维护、门户功能的扩展等内容。由用户填写《门户建设(变更)申请表》交由运维部门操作、执行、反馈并存档。
第二,门户系统权限运维。主要对信息采编、文档库、网站、网站集权限等进行变更、维护与管理。由用户填写《门户权限变更申请表》并由运维部门授权、反馈和存档。
第三,门户系统软件运维。主要对系统软件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进行运维。操作系统主要是对日志、补丁更新、接口等进行监控、优化和故障排查等。数据库主要是对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库优化、故障排除等进行运维。备份工作确定好增量备份和完整备份的时间、方式,以及数据保留周期等,填写《门户数据备份日志》进行留存。
第四,门户系统硬件运维。主要是对硬件设备(服务器、存储等)的日常巡检,定期检查和维修,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运维人员巡检填写《门户巡检记录》,维修需要填写《门户硬件维修表单》等存档。
第五,门户系统客户端运维。针对最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保障其应用正常。运维人员根据日常处理情况填写《问题记录日志表单》。
针对整体运维情况,企业可统计《门户运行周报》或《门户运行月报》,进行分析总结,记录相应信息。
3.3 构建完善的门户安全保障体系
3.3.1 门户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容
门户安全保障体系也是由制度、标准、组织机构、人员、工作内容组成。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能够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带来无法预估的工作量和影响。
3.3.2 门户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1)完善门户安全制度和标准。持续完善《门户信息保障措施》《门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门户风险管控手册》等制度,实现安全工作规范化。
(2)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机构设置满足门户信息安全需要,一般参照上述管理体系和运维体系提及的部门共同承担,企业信息部门为主要责任部门。
(3)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
第一,监控平台。利用当前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安全保障系统,提高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逐步完善,形成稳定的安全保障体系。持续对门户网站进行漏洞扫描、挂马监测、敏感内容监测、域名监测、钓鱼监测、平稳度监测及篡改监测等安全监测,及时发现网站挂马事件、被黑事件、安全漏洞等问题,确保门户网站安全运行。
第二,风险管理。运维人员在做好门户基础运维工作的同时,还应该保障系统的软硬件及数据安全,加强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提前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针对较高的风险制定应急措施,保障门户系统安全;特别针对信息审核和,一定要严格按制度执行,做好舆情管理。
第三,应急处理。发生突发事件时,迅速发现并定位,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快速响应,使影响最小。同时应该强化运维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通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并对演练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增强运维人员处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3.4 构建完善的门户考核评价体系
3.4.1 门户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
将门户工作纳入公司信息化考核体系,制定考核和评价指标,分层次比照,加强考核与评价。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对用户、运维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对失误的地方予以批评指正,对提高、改进的地方予以奖励,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发现问题,消除潜在的隐患,促进全过程价值创造,进一步提高运维管理的水平。
3.4.2 门户考核评价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考核不仅仅是评价和监督更是激励。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能有效发掘员工的潜能,提升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而提升整体运维水平。
(1)全要素评价。对门户的考核不仅包含工作完成情况,还包含服务满意度、故障处理及时率、系统畅通率、设备完好率、维护及时率、培训情况等以及人员日常工作表现和素质能力的评价。
(2)全过程控制。贯穿整个门户工作中,结果性指标与过程性指标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将考核内容量化,按规定的程序和频率进行考核评价。
考核结果应扩大化、直接化、显现化,与绩效奖金直接挂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考核制度公开、目标设定公正、考核过程规范、考核结果公平,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还要考虑激励约束并重,坚持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配套,责权利相统一,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培训发展等紧密挂钩。
4 结 语
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支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运行平台,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降本增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门户作为企业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手段,企业应从管理、服务和业务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门户管理运维的闭合回路,提高门户服务水平和能力,保障信息系统高效安全运行,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