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8 16:37: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篇(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一种新类型,它的出现适应了国家对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仍处在探索阶段,由于尚未完全把握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文章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提出可资借鉴的经验。

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思想工作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的都是关系学生身心发展、思想价值取向的细节问题,工作纷繁芜杂,不仅需要足够的耐心,更需要恰当的方式。但目前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要么以成绩定人,只关心那部分成绩好的同学的思想,忽视后进同学的问题;要么就是认为现在学生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单独了解谈心。所以不论面对哪部分学生,一律采用大规模开会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而高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缺乏纪律观念,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不乏有很多学生存在叛逆心理。所以这种大规模集体灌输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文件的传声筒;而有选择的对某一类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多数流于形式,效果并不明显。

1.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现实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工作的主体应该是面向广大的学生,工作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都是按照工作人员的意思展开,很多时候并没有充分的展开调研,不了解现在学生思想与心理上的问题,也不清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及不同专业的学生现在需要哪方面的思想教育,就盲目地开展思想工作。所以导致“上面大讲,下面小讲”、“台上热烈,台下沉闷”、“堂上唾沫横飞,堂下短信飘飞”、“台上激情昂扬,台下不以为然”等现象屡见不鲜。而实际上,这种“广谱杀菌式”的思想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作用甚微,甚至会引起麻木与反感。

1.3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广大高职院校的基层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一般都不从事教学或科研,很难做出教学或科研方面的成果,而在技术职称评聘中却以此为据,没有或极少从管理系列职称或政工系列职称中予以考虑,导致职称待遇相对偏低。这种现实情况使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学生思想工作岗位“换人如同走马灯”的现象。调查显示,仅有9%的人愿意从事学生工作15年以上。而大部分的人,以至有超过80%的人都是选择工作10年以下。工作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热情与态度,从而影响了学生思想工作的效果。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体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指导思想,存在教学本位思想。所以,从办学指导思想上确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尤为关键,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价、评聘制度,给予学生思想工作更多的支持与关注,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效率。

2 高职院校思想工作的发展对策

2.1完善体制机制,确立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地位

首先,树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指导思想,充分肯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认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就是管学生,沦为院(系)中“打杂工”。其实,学生思想政治者的成绩最终都是润物无声的体现在了所管理的对象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队伍的工作同样是对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精神的最佳诠释。

其次,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考核、评聘体制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保障其职称评聘过程的平等待遇。学校应该改变以学术论文数量多寡、教学水平高低、科研成果多少的“大一统”考核与职称评聘标准,充分、全面地考虑学生思想工作者的工作性质,通过对其工作对象的思想境界、学业成绩、个人修养、就业状况等方面做为考评依据,单列思想政治工作职称系列,保证其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待遇。

最后,学校应充分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实与培养,建立系统的鼓励措施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及经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并制定一套完善的系统化、持续化、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培训体系。

2.2多措并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51-02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调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调查中接受访问的161位高校领导中有接近30%的人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改进,更好地体现其科学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改进,更好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显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的大学生只占学生的13.4%,有12%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影响甚微,还有12.5%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教学方法以灌输式的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及其他实践环节。这些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需要改进。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调查发现,接近30%的高校领导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有半数以上的学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一般或较差,影响了教学效果。有20%的高校领导认为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学实效性,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数量不足,工作量大,而且队伍不稳定,常常一两年就转岗。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工作的顺利运转。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学校党委主管的约90%,少数由行政系统负责,个别的实行了双重领导。高校党委承担着统一领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直接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有助于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等问题,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互联网在给学生的学习、交往和娱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断传播着一些腐朽有害的信息,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刺激性、趣味性等特点使很多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据调查,某高校经常上网的人数高达80%,其中,15%是上网学习,60%是聊天,25%是玩游戏。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文化对上网大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很多高校建立了BBS网站管理机制,但也有一些高校忽视了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对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部分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但是师资水平、考核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尽快解决,使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大力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工作。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最新成果的要求,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取得实效。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队伍。适应新形势,建设好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配合,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要建设好,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立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发挥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广大教职员工都能主动履行育人职责,在高校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氛围。

篇(3)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资助资金的投入力度,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形成规模,高校也基本形成了以“奖、助、贷、补、减、免、勤”为主体的资助体系。随着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已初步实现了“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现阶段国家的资助体系走向了资助育人。但同时,现阶段许多高校还存在着资助宣传力度不大,对经济困难学生重经济资助,轻思想教育,存在资助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建立资助与育人相平衡的工作模式,实现资助育人的最大效用。

一、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是明确国家资助政策导向的重要途径

政策的导向功能即政策能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国家资助政策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一是增强经济资助的广度和力度。新的国家资助政策增加了财政投入和扩大了资助覆盖面。二是引导教育结构优化和人才合理分布。在努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接受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适当向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倾斜,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引导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鼓励学校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招生规模。

高校的资助工作人员应该让学生理解这种国家的资助政策导向,这就要求资助管理工作必须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在进行资助工作的同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能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提高育人效果

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大学生实际经济困难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思想问题,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如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过于自尊、过于自卑、不善人际交往等,也会在生活中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如经济问题等。所以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相结合,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以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提高育人效果。

二、被资助学生的思想状况

(一)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和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是公民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ψ陨砩缁崛利和义务的自觉认识。在被资助的大学生中,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困难是社会问题造成的,他们对资助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自己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感激谁。这部分学生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努力学习,也不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整天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社会责任感淡薄。

(二)缺乏励志进取精神。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赖于社会,依赖于获得资助,他们不愿意吃苦,缺乏励志进取精神,缺乏与贫困作斗争的勇气,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很少考虑,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无所追求。他们对通过自身努力来克服经济困难缺乏信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奋斗意志,产生惰,不愿参加一些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工作。

(三)诚信缺失。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学生受助资金大、资助面宽,资格审核的程序也较为简单,如在困难生界定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界定标准,高校一般会参照当地相关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对困难生作模糊的界定,缺少监督。这就使得少数同学,利用政策的漏洞,捏造家庭经济困难事实,跟真正贫困的学生争抢受助名额,获得不应获得的资助。在助学贷款环节上,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没有利息的贷款不用就亏了,所以,很多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也去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措施,使得少数贷款学生为追求利益而忽视信用意识,出现了国家助学贷款逾期还款、违约的情况。

(四)感恩意识缺乏。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因为自己的家庭状况,让其感觉自己好像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和羡慕心理,甚至产生不满社会的情绪,这部分学生开始封闭自己的生活,不能与同学之间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他们对自己所获得的资助费用没有做到勤俭节约。由于学校对学生的资助有名额限制,学生还出现埋天怨地的现象,他们的感恩意识难以形成。个别受资助者对恩人漠不关心,只担心能否继续被资助,这些感恩意识较差的贫困生不懂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

三、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以育人为导向,加强资助工作宣传

重视资助政策宣传,大力开展资助政策解读活动,让学生理解资助政策的价值指向和行为导向,深入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是为困难学生提供受教育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的一项制度。

资助工作宣传要注重常规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把握新生入学和开学前后等重要事件节点进行重点宣传,同时举办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注重学校宣传、家庭宣传和社会宣传相结合,真正做到资助政策“全覆盖”,体现育人导向。

(二)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同的困难生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长期、系统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包括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通过励志教育,开展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培养困难学生的独立自强意识,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引导他们化压力为动力,积极体验生活的意义,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争做生活的强者;通过诚信教育,增强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诚信教育作为发挥资助育人作用的核心推动力,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引导学生内诚于心、立信于行、守信做人、勇担责任;通过感恩教育,在困难生群体中大力弘扬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培养困难生的回报社会意识,力争用优秀的表现回报国家、回报母校、感恩父母;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困难生的健全的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引导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提高其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搭建资助育人平台

针对贫困生开展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应实现多样化。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开展困难学生家访活动,一方面可以核实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家长们宣传资助政策,让家长明白国家资助政策的导向;可以开展“励志、诚信、感恩”主题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付诸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实现由“受助”向“助人”的转型;可以利用网络和校园文化阵地,营造诚信、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和个别谈话,引导他们提高对事物正确判断的能力。

(四)调整资助结构,更多发挥勤工助学作用

勤工助学制度是一项国家鼓励学生自食其力的教育制度,为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

高校首先要加大对勤工助学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宽勤工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内勤工助学的机会。其次,要更多的发掘一些能发挥学生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让困难学生在助学的实践工作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改变勤工助学就是体力劳动的陈旧观念。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环节。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但重要而且必要。Y助工作不但要重视对困难生的经济资助,更要关注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资助中实现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是新形势下资助工作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晓艳,李钊,沈婷婷.大学生资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

[2]史凌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3]赵贵臣,刘和忠.在大学生资助服务指导中提高思想政治

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

[4]武立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调查研究―――基于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问

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6 (3).

[5]袁秀良,陈中桂.资助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

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

[6]洪流.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

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7]杨凯.论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

度[J].科教导刊,2010(9).

[8]吴薇.发挥资助工作服务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实效性―――厦门市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调研报告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6).

[9]赫崇飞,王继辉,彭勃.高校被资助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

篇(4)

1.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不够关注

随着大学的扩招,很多高职院校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招生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性并且对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未充分开展实地调查、不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下轻易地凭以往的经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很多教师和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地认定学生的管理由学生工作处、辅导员等某些部门和人员就能完成。并且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广泛,例如,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学生教育工作,还要关注具体的班级事务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说是高校中承担的工作职责最多、工作范围最宽、做的事情最杂、工作时间最长的岗位。如此之多的工作很容易导致辅导员疏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

2.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社会上高职院校占到了高等教育的一大半比例,但是就社会认知度而言,高职院校仍不如本科院校。而且,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中有一部分是由原来的专职班主任、专业变化后的老师、相关管理人员转岗来的,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的管理人员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也无法从专业角度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这部分管理人员和学生处于不同的时代,他们与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有一定的差别,既不能从学生切身实际管理学生,也不能从高境界思想出发管理学生,更不能为学生树立思想道德的榜样。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3.学校的类型多样,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管理困难

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由中专院校转变而来,大部分院校处在过渡阶段,这就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多种多样的,中专生、大专生、成人高职生等,学生在年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以辽宁某高职院校为例,由于学校是在原成人函授和中专院校的基础上成立的,现在校内有高职大专、初中起点的中专、初中起点的大专、函授专科、函授本科、研究生培训、社会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每天校园里不同的人来来往往,学生素质差异很大,在基础文明、学风班风、安全教育、心理疏导、宿舍文明和活动开展上难达成统一标准,学校在管理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情况对不健康的思想的传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创造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

人性化管理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按照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结合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并建立系统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在新的管理模式中,不再以批评教育为主,而是更加注重和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创新的教育模式是将学校的每一个管理人员都积极调动起来,首先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管理团体是由校长领导,从上至下拓展的网络管理体系,依次是学院领导、学工处领导、二级学院学生院长、班级辅导员。从上到下,要求学校各阶层管理人员对学生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足够的重视。相信在全校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能得到解决。

2.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管理机制

第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这就意味着一定要把好辅导员的入门。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同时也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还要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

近年来我院不断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新引进辅导员必须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而且每年暑期举办学生工作管理干部暨辅导员工作培训班,开展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能力提升等专题培训活动,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着力打造一批骨干辅导员团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不止肩负学生日常管理还肩负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广博的理论知识、道德素质与修养等还要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3.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篇(5)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概念

人文关怀的内涵极为丰富,其与人的价值观、个性、生存及其理想命运等息息相关。人文关怀即关怀人的生存现状,并积极肯定人的尊严及其生活条件,对人类天性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总体来说,人文关怀即为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关注,标志着社会文明发展的不断进步,反应了人类自觉意识的提高。

心理疏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上来看,心理疏导是一种外延。采用说明、解释、相互理解、支持等方式,合理运用语音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逐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疾病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行为和态度等,以去除其心理障碍。

2 从医学角度上来看,心理疏导是它的本意。其是一种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转变人类的意志、行为和心理认知,从而消除心理症状、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联系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应准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涵义,实现两者之间的统一,才能共同进步。

1 人文关怀是以理解人、关怀人等为核心要素。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针对人的思想问题进行解决,侧重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直接导致人文关怀有所欠缺。思想政治工作应深入人的心灵,秉持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对其进行心理抚慰,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一大进步。

2 政治思想工作中,心理疏导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现了内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从方法上看,其主要防治泛心理化,主要以教育人和培养人为思想导向;而从内容上看,基于心理疏导自身所具有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思想,重视将其包含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各教育对象。

3 人文关怀是以关心、尊重和爱护人为主。而心理疏导是在遵循人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各沟通方式,开导人们的心理障碍。两者都是一个创新性工作理念和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包含心理疏导,而心理疏导体现着人文关怀,两者都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目标,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意义

(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组织、群体和成员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并逐步朝着多样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转变。以教育工作为例,教育工作者只有秉持平等的思想,才可避免与被教育者之间距离和隔阂的产生,从而使被教育者信服,这也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国家相关部门强调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有效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

(二)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创新要求

随着个体思想动态的日益复杂、各项利益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工作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而通过心理疏导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有效手段,适应这一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型要求。

(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经济和政治上实现人的整体价值。心理疏导也是以人为主体的审视工作。两者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对策

现阶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摆在重要位置,正确认识到“五化”原则的重要性。

(一)注重人性化原则

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主体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为了引导人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应注重平等意识,尊重人格,做到以理服人。应将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工作转变成换位思考、互相探讨的沟通方法,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

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管理人员应转变居高临下的姿态,严禁以权压人,尊重下属,平等待人。不定期对人员生活、工作、家庭、安全等方面进行关心与问候,这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有效方式,以使员工全身心投身到工作中。

(二)注重个性化原则

由于个体知识、兴趣、修养、生活环境及受教育情况各不相同,导致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遵循个性化原则,避免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应在全方位了解人员心理状态基础上,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来开展疏导工作,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三)坚持生活化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应根据广大群众的需求,着力于群众关心的热点、实事,从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提高工作实效。应全面贯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及时了解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将其作为工作重点,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矛盾和思想困惑,积极有效的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工作、文化和生活中。

(四)遵循人本化原则

人的感情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对象,而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枢纽。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将群众反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和调查对象,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处理好各矛盾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篇(6)

前言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加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采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应用平台,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如何利用微博独特优势,利用微博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1]

通过对陕西省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原因,才能在利用微博操作实践中更好的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一、微博内容过于单一,多忽视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内容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任务和目的的具体体现。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体,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给大学生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源。调查发现如果微博信息的内容过于单一,可读性、服务性、权威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微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信息通知、考务信息、学生学习、情感励志、名家讲座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些励志的、宣传正能量、基调过高的微博内容;同时又很少引用一些实际案例来增强说服力;很少有实事热门事件的官方微博,就极容易造成微博的信息与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匹配低,学生对此微博的关注度相应降低,利用微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力也同时降低。[3]

二、更新内容不及时,与学生互动不足,吸引力较低

通过跟踪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高校官方微博更新比较及时,每天大约有3至5条微博更新,也有部分高校官方微博平均每日微博量不到1条,更新较慢,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教育类微博的关注度。在我国,高校传达信息的方式基本是传统的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通知来进行的,缺乏直接沟通与互动。即便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并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的方式,原因有,一是信息的不能与学生形成互动,只是学生单向反馈,不能引信息主体的反应,导致这类官方微博不能吸引大学生持续关注,丧失了微博自主获取信息与及时主体沟通的自身特点;二是这类官方微博本身的特点没有显示出来,致使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突出,学生评论转发的热情不高,导致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并不明显。[4]

只有主动积极的与学生互动,突出官方微博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给予信息反馈与及时沟通,利用微博掌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与心理需求,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接受和消化所接收到的微博信息,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部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微博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

作为信息,主动获得与分享的工具,微博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新渠道,也是信息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平台,同样也是联系感情的新方式,受到高校学生与教师的欢迎。从高校的角度看微博的运用情况,和其他行业相比,在数量和影响力方面仍有差距,微博在高校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但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共识,已经开通微博,但还从在操作和维护不及时,内容单调,更新缓慢等其他问题,原因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还没有真正放手,没有真正理解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5]

四、信息定位不够明确,宣传报道不到位

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是管理的问题。许多大学仍然停留在“用户浏览信息模型”,不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播的内容与网站相差无几。就当前形势,高校微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微博操作,管理人员培训,员工奖惩,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还需要时间来探索开发,因此,导致高校微博宣传覆盖不到位,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微博理解,加上微博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不够,更难让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五、工作团队不健全、缺乏微博操作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成功的经验表明,微博的效率和良性的操作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团队的日常操作和维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全职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和辅导员,他们的主要工具室使用教室和校园工作。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已成为必要手段。目前,学生宣传部门或部门管理干部主要负责微博的日常管理和操作。一是微博能源是有限的,他们倾向于多元化,对微博的特点和优势功能没有深入研究,只是停留在一般水平,缺乏相关经验。二是他们的微博写作也需要改善。大学微博良性运行需要一个团队的工作,才有可能使高校建立吸引和影响学生思想的、便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信息。[6]

结语

微博的快速发展及进一步普及,对大学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大学生对世界、学习、生活和思想的认识,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说,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运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更好地使用微博,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探讨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更多的意见信息,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更容易操作和更独特微博,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梅,孙丽娜.“微时代”中国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之策[J].河北学刊,2012(3) .

[2]李文浩,姜太军.借助“微博”的“微薄”之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 .

[3]王云峰,李峰,李彦.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2) .

篇(7)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高校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培养优秀、杰出的人才的重要职责。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交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多次讨论、强调的议题,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创新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既根源于高校体制自身的不足,又来自于高校系统之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相对滞后,缺乏时代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固定化、单一化,时代性不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掌握不到位,内容上不系统、情感上缺乏交流,有的内容过于笼统,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很好的反应社会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课程的内容,要有时代感和针对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性

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加速发展,我国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上缺乏创新能力,照搬西方高校办学模式,往往忽视自身特点,没有很好的结合自身条件,缺乏创新性,不敢大胆尝试创新,整体呈现出创新能力不足,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方法陈旧,评价缺乏科学性

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者还停留在机械的说教上,以讲授或灌输为主,这种单一的教育方法起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在评价机制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管理缺乏科学性,使教学效果与实践出现背离的现象。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的原则是指引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的动力与保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能量的武器,把握好原则问题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的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一)把握主体性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中,要根据高校育人目标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校内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

(二)夯实务实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要以务实性原则为条件,教育活动内容要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以高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高校的工作活动内容创新要与社会发展同步伐,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动力,求真务实,为学生做实事。

(三)优化全面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要坚持全面性原则,在教育内容上,要不断丰富知识体系,完善知识构架;在教育方式上,要以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育理念上,要勇于打破常规思维方式,多角度、多思维的思考问题,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的对策

创新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必由之路,创新是一切工作的突破之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内容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实基础。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是有活力的,只有不断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才能在新形势下发挥它的应有之义,为培养更多的合格大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创新方面一定要坚持理念创新,打破习惯性思维方式,开拓进取,大胆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基本准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要与时俱进,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创新上,一要坚持高校思想理论课的主阵地地位,不断丰富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校内讲座与校外讲座结合,知识有奖问答环节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趣味性,使广大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校园内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精神,传播正能量。在网络上大力推广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大学生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三)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要有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要有完善的一套组织实施体系,加强科学有效的管理,培养优秀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加快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确保高校的体制机制能够顺利实施。要加强高校的激励机制创新,鼓励先进,批评教育思想、行为落后的人员,科学有效的实施激励办法,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方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不是朝夕之事,更不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正视新变化,研究新形势,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紧紧围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要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在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今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我们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最重要任务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合格人才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时期,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创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为什么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信息网络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逐渐加强,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各个领域里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变化显著地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思想日益活跃,观念不断更新,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并且复杂多样。其次,学生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的活动方式日益多样,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使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的覆盖力、影响力、渗透力受到冲击。再次,知识经济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网络信息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联系更加迅速、便捷,也使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难度增大。另外,当前,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许多高校往往过多关注学校规模、招生规模、学科建设而忽视大学的人文精神构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被忽视被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新变化,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和优势,就必须进行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创新。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人才培养这一高校中心任务进行创新。 第一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一般都是以“任务”的完成为中心而展开的,而忽视了人的个性、思想感情、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现从以任务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第二、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新时期,如何根据变化的客观环境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内容,关系到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强化了“政治功能”。思想政治工作重灌输轻启发,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大为削弱。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高峰期,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求知若渴,能够快速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从教育的角度,从学生成长的需要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已迫在眉睫。我们在加快知识更新和加大信息量的过程中,要把社会发展的重大抉择同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结合起来,使广大学生从中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现代的理念和科学的内容,还应注意采取正确的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应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须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悦纳”。对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必须要采取讨论的方法、说服的方法、以情感人的方法、树立榜样的方法、寓教于乐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疏导,而不应依靠简单的说教,粗暴的训斥、压制和惩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第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互联网在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在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作用。网络教育所具备的教育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可以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将在受教育者认为合适的时空中,为其提供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网络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具有空前的自由度和极强的渗透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惟有创新才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活力,惟有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政治水平和政治素养的人才。高等学校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作者简介 韦春北,玉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广西玉林537000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8)08―0173―0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规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使之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工作效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高校管理工作必须涉及的重要方面。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和内容可以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管理学的新视角。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相对于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的,指高等学校把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在政治、思想、法纪、道德和心理方面的规范或要求,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引导,使之内化为青年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对象是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担负着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动力,规范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塑造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等具体的任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则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的,依据科学管理和动态管理原则。有计划地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实施、评价等活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和机制,组织和协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进行,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系统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

与高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后勤管理等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目标的特定性

教育过程并不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也不同于以物为工作对象的其他工作,而是通过教育活动的进行,达到在客观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提升人的主观世界的品质的特殊目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是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充分贯彻和落实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提高其实效性,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定位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管理系统、评价方式等都要围绕这个教育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工作。只有通过教育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的效果,并带动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二)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特殊性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价值选择方式体现出开放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更符合单一结构、封闭型社会的要求。而今的大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复杂,信息的开放、人员流动方式的开放、价值选择标准的开放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更强的亲和力和包容性,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体现出更强的柔性管理倾向,在此基础上体现现代管理科学要求的人性化、科学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多种管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多结构、多层次的复杂动态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针对变化的环境,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适时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多层次胶合在一起。因此,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者要善于树立体现时代特征的新观念。

(三)管理对象角色的特殊性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大学生不仅是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工作的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必须面对、适应这一成长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群体互动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当代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身心特点使得他们具有与其他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所不具备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才是我们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依据。当代大学生在判断是非、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倾向、平等观念和一定程度的非组织化倾向,正式群体(宿舍、班级、系部、学校等)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交往方式等)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正在减弱,从而在大学生的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疏离。当代大学生的交往界面十分广泛,除传统的交往群体类型外(同班、同乡、同系、同年级、同宿舍、党团员组织内部、学习小组、学生干部群体、共同爱好特长等),还出现了网友、合租圈、经济集合体等具有时代特征,反映出大学生交往方式的丰富性和特殊性。

(四)管理环境的多变性。人的社会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对管理环境的认识和利用对于提高管理功效至关重要,因为教育环境的任何一个侧面和层次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从管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教育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就会发现管理环境超越了其他管理工作所主要面对的空间环境,而体现出多种环境因素的复合性,主要包括:大众传媒、同伴群体、教师、家庭生活、游戏群体、公众场所等。除传统的教育环境以外。互联网则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在网络中,教师形象失去了教育中制度权威的保障。其以“支配文化”、“成年文化”为表现的强势文化地位正在逐渐弱化。同伴群体、公众场所、课外书籍都构成了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管理环境。“综合许多调查研究的结论能够表明,同伴之间所传播的更多的知识是关于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不仅同伴群体内部的交流构成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而且,教师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甚至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表明了管理工作的特

殊性和复杂性。

三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项主要内容。

(一)目标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就是要思考针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状况、政治素养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必须要确立目标管理的理念,制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将重点目标和一般目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统一,灵活性与计划性相统一,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现代化。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发挥强化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效果。通过管理目标,“强化导向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正确方向;强化激励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有效运行;强化评价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效果”。

(二)制度管理

制度管理是一个社会组织按照管理目标,通过设计、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果的过程。特定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这一特殊领域,就是如何优化学校的制度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问题。制度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制度管理过程就是通过制度协调学校内部的不同要素系统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对教师而言,每一位学校教师都具有权威性,这就造成了权威来源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和各种机制的完善(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以适应现代德育系统开放性与权威多样性的要求。对学生而言,高校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不仅要在技术层次上追求科学管理模式要求的高效率,还要避免由此带来的体制僵化和创新能力减退;不仅要考虑到管理目标的实施效果,而且要在尊重主体需要的前提下使管理体制具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适用性;不仅要使管理者具备有效的组织影响力,还要通过参与挖掘组织成员的潜力,使群体气氛和效率得到改善与提高。

(三)环境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管理是指高等学校有意识地创设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情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有校园的建筑、校舍的布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布置与管理、运动场的设置、校园绿化、宿舍管理等;精神环境(校园文化)则包括学校的舆论倾向、校风和传统、学术气氛、人际关系、教学秩序、规章制度等。学校的物质环境影响着教育的质量、规模和水平。如物质设施是否在遵循实用价值的同时,充分地考虑使用者需求方式的多样性和层次的丰富性,是否体现出正确对待任何主体需求的平等精神和人文关怀;建筑风格是否反映出人对特定时代精神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把握,景观文化是否能够利用特定的场景布局展现大学的文化特色、能否使人涉足期间就受到视觉上、情感上、思想上的冲击与震撼并引人思考,带给人一定的启迪,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管理应该考虑的内容。以校园文化为主的学校精神环境的管理就是要发挥隐性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每一所高校都应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科技竞赛、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优秀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其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四)队伍管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就是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教育、培养和锻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学校稳定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可以提高学生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良性互动,使之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教育成本分摊机制的推行和就业方式的社会化,以及网络传媒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坚持原有一些好做法和好经验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而这些都有赖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五)宣传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管理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形象塑造的问题。宣传形象是指高校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有效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政策措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形象,具体而言包括宣传主体、宣传目的、宣传内容、宣传方法、宣传效果等基本要素。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宣传的基本范畴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二是宣传内容存在简单化、庸俗化、教条化的问题。三是宣传语言生硬呆板,缺少亲和力,甚至有程式化倾向。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宣传管理来实现共赢。第一,围绕高校党委制定的整体工作规划,把握大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针对大学生各层次的问题,分阶段制定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路,实施宣传教育工程。第二,要对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形成宣传好人好事、弘扬正气、奋发向上的宣传教育格局。第三,要构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网络。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包括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树立先进典型、模范人物,鼓励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和大学文化,使大学生有目标、有方向。第四,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宏观控制,加强对宣传、出版的管理。第五,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宣传设施和宣传阵地建设力度。第六,加强与社会新闻媒体的联系,强化正面的宣传,树立高等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六)课程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课程管理就是在高校课程设置和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管理,使其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管理。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二是加强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专业方面的课程管理,提升专业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三是开展素质教育的课程管理,通过素质教育中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突破个人利益的狭隘界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七)信息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管理是指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通过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性、互动性、时代感,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信息生活。由于网络使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复合化为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虚拟生活,因此保

篇(10)

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心理咨询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科学性,以及对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和紧张心理矛盾的缓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受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特殊性的影响,存在着很多重点和难点部分,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性的不足。从这些问题出发,加强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究,从两者的结合中寻找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实际工作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各自的内涵

1.心理咨询的内涵。心理咨询是集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一门新兴的心理应用学科。在学术界,针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施,很多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学所遵循的是一种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或临床治疗的模式,所咨询的对象主要为生活中存在压力或需要寻求帮助的人,咨询的主要行为是教育他们通过模仿一些新的行为和策略,进而最大限度地对他们已经存在的能力或已经形成的适应能力进行支持。根据这一心理咨询模式可以得知,心理咨询就是咨询人员针对遇到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以晤谈、引导和帮助的方式,促使来访者在情感、认知和态度上有所转变,以对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心理负担进行解决,促使他们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

2.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分析,其经历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阶段,很多时候都在人们实际的工作中被当作一个概念而使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部分学者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总称,但是这一观点无形之中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承载过重。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而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是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政治性部分的叠加和融合。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分析,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有一定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促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1.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从心理咨询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分析,两者都是从认知、情感、行为和意识这四个层面上去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意识上的问题,都是立足在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并同属于社会意识。因此,在学生出现了一些思想中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予以解决,而学生的部分心理障碍也能从世界观和人生观角度的转变中去解除。不可否认,心理咨询存在着一定的教育性,在学生精神障碍的产生中,其可以认为是学生的思想认识或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与偏差,那么在实施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从心理咨询所强调的“内部对话”进而从“信息—理智重组”的角度进行思考。在针对社会责任感和生存价值的探讨中,思想存在偏差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错误的人生观、有缺陷的认知方式等就能改变。此时,心理咨询并不是单纯语言和操作上的技巧,在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都对教育和领悟的功能进行了强化。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具备着一种咨询的功能,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个别谈心法和心理咨询中的个体咨询非常相似。因此,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2.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心理咨询的实施是由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理论,以协商和交谈的方式帮助来询者解决认知和情感上的问题,以提高来询者在心理上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心理咨询中,其对人内在潜能的发挥给予了特别的强调,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可供描述的人格倾向,如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世界观等。在咨询的内容范围上,心理卫生、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学习生活、心理障碍等很多方面都有涉及。心理咨询强调对当事人的尊重,咨询中暗示引导的实施并不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针对来询者所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促使来询者心理上的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大学生政治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学科,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发展方向上所面临的问题,以促使学生能够针对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及要求发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发展方向上所带有的鲜明的时代性问题。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前的开展需求出发,其强调的主体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及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爱国主义、实践锻炼等多个环节都包含其中,是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考察与研究。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依据是从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中探寻的,价值导向色彩非常鲜明。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难点与重点

1.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从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出发,一般情况下,应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年龄大多处于23~25岁,心理和生理上的发育基本成熟,也具备着比较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主独立意识比较强。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研究生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会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一定的怀疑,社会趋同性比较明显。而受研究生学习时间比较多的影响,在个体上的交流时间就存在着不足,同时受研究生学业压力主要在科研上的影响,由学业所造成的就业问题导致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根据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在研究生人际关系出现失调、受到不确定性的威胁和挫折、自我概念定位不准、对社会和群体存在非认同性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思想就会存在很大的波动,而思想的波动还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以高度紧张—低恐怖程度或低度紧张—低恐怖程度型焦虑为主,存在一个从酝酿、形成到呈指数扩张的过程,表现形式多样化,既有显性焦虑也有隐性焦虑。同时在思想不断扩大、不断波动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些变化趋势和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呈现着极为相似的一致性。

2.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指的是特定的主体对研究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其所存在的难点主要有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延续性不够、教育主体相对单一三个方面。从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本轻研”的现象非常严重,而学校中的很多领导者都认为研究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非常成熟,已经成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义不大,因此将重点都放在了院校中的本科生中。从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延续性不够层面分析,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程和讲座的方式进行。但是,相对于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来讲,仅通过这两种方式对研究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并对研究生的第二和第三学年采取放任自流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不是很足。从教育主体相对单一的模式分析,高校教育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从入校开始就归属自己的导师,两者的交流最多,导师负责研究生学术、生活、思政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工作。但是,高校中导师的结构是比较复杂的,而导师本身的科研任务就比较繁重,交流水平参差不齐。导师负责制主要体现在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上,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片空白。

3.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它在高校研究生中的实施,不仅需要以为理论基础,还需要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实施。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心理学的原理,不仅可以增加它的科学性,也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开展的有效途径。从以上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难点的分析发现,在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只重视理论灌输而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由于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需要逐步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研究生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这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研究生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的缺乏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所引起的。结合这些因素考虑,从以上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所存在的联系性出发,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从了解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出发,借助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态度,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的服务,是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

四、借助心理咨询方法,有效服务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1.将心理咨询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研究生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对研究生心理障碍的调整和校正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所存在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分析,对两者之间关系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重要途径。而只有将心理咨询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并在结合中不断融合和渗透,心理咨询才能更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2.正视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也是不能回避的。从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出发,两者之间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在学生工作中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各自的优势。但是,不论两者有着怎样的侧重和优势,目前对于两者的认识都有两种倾向。一种思想认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新的发展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而随着我国教育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发展,心理咨询将会逐步取代思想政治工作。另一种思想认为,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咨询的实施是独立于思想政治工作之外的。从这两种思想出发,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看到,将两者合二为一或同一化,在理论上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而理论上的不足也必将引起实践上的错误,将两者对立必将无益。基于以上观点,心理咨询要想服务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对两者的结合辩证地看待,虽然它们在目的上有一致点,内容上有交叉点,方法上有共同点,但是在性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在实践上两者就需要构成一个同质互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3.以艺术沟通的心理咨询方式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不可否认,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存在和他们的就业压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心理冲突都是最多的。同时,研究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人才,对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储备提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问题的开展中,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一定要采取艺术的心理咨询沟通方式,为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咨询要想具有艺术性,首先需要对研究生的思想特征、情感特点、需求和偏好等进行敏锐的观察和了解,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的方式。然后,采取艺术的沟通方式和交流方式,增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在这种艺术的沟通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采取新的观念去教育研究生,以朋友的身份和语言艺术进行交流,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去引导学生,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咨询的原则和方法自觉地借鉴和运用。因此,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需要重视心理咨询,了解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艺术的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的选择,以使心理咨询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建立心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而针对研究生所实施的心理咨询在专业性上的要求更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咨询教师的职业素质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结合的实施,心理咨询教师工作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为了减少心理咨询中的教育失误,建立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具备心理学上的相关学历,并接受过心理教育的专业性培训,在考核合格后颁发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汲取国外的相关经验来制订研究生心理咨询师的任职标准,逐步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任职条件,保持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更好地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综上所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上,将心理咨询工作纳入其中,并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这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通过本文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各自的内涵,两者之间区别和联系,以及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难点和重点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和实践,对研究生心理潜能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也对研究生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金泉.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滁州师专学报,2009,(01):157-158.

[2]张国兵.试论高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关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67-68.

[3]唐如前.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双向结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4):246-247.

篇(11)

【关键词】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意识

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教师中出现的新思想、新动向、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应强化以下三种意识,围绕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引导团结广大教师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1 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重于泰山。”思想政治工作者责任感的强弱,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高校的育人质量,关系我们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崇高责任,增强使命感,努力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1.1 是政治责任

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站在事关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高度,站在关系祖国前途命运的高度,讲政治,讲纪律,讲责任,讲奉献。把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光荣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1.2 是事业责任

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去执着追求,增强事业心和进取心,敬业乐业勤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可为”的观念。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加强研究,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1.3 是工作责任

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把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增强工作责任心,通过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工作,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因势利导,把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上来。

2 强化阵地意识

思想文化阵地,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必然会为非无产阶级思想占领。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人们,影响人们。巩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特别是在高校,各种思想观点鱼龙混杂,良莠难辨,常常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增强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校园每一角落。

高校的思想舆论阵地,可分为有声阵地和无声阵地。有声阵地,即指高校的广播、电视、电台、讲坛(主要是“两课”教学)等主要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舆论阵地。无声阵地指高校的校报、学报、黑板报、墙报、宣传窗、阅报栏等主要以文字符号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舆论载体。在现代社会,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还出现了网络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媒体这块新阵地。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要牢牢控制和守住传统的思想舆论阵地,发挥其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努力学习掌握新技术,建设校园“红色网站”,加强管理、监控和指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社会主义思想、无产阶级思想占领这块新阵地,使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是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的源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强化创新意识,更新观念,创新内容、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教学科研的目的。

3.1 是观念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大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观念。例如,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与过去革命战争年代,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一定要面对面,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思想政治工作不光要说理,更要用情。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政工人员的份内事,党政工团也要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协同配合。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限于八小时之内,还要延伸到八小时之外。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坐等问题找上门来,而要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工作。等等。

3.2 是内容创新

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党的工作重点、中心任务是有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围绕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紧密结合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去做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结合,区别对象,体现层次。要求党员教师要比非党员教师高,要求管理干部要比教师高,要求教师要比工人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师的先进模范作用。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既要继承发扬历史传统,进行优良革命传统教育,又要体现时代要求,对教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赋予时代的新内容。

3.3 是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