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学供需原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8 16:37: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学供需原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学供需原理

篇(1)

1.护理专业专接本的调研活动

为更好地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确保护理专接本工作的良性发展,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院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在护理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组织相关专科院(校)召开专题研讨会,并赴省内、外兄弟高校开展调研活动。

2.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序开展专接本工作

2.1遴选优质的专科院(校)作为专接本对接单位,为护理专业专接本提供教学保障。

针对护理专业的特殊性,为保证专接本工作的顺利开展,遴选具有一定办学规模、办学质量较高的专科院(校)开展专接本工作。要求申报对接的专科院校为江苏省卫生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每年护理专业招生人数在300以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在98%以上。

办学条件与设备能够满足专接本办学需求,学生在校能够共享学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文体场所、餐厅、宿舍等资源。经相关专科院(校)的申报、组织对专科院(校)的实地考察以及我校审核研究,决定从2015年开始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八所高职院(校)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专接本工作。

2.2通过招生宣传选拔优秀的专科学生,为护理专接本提供生源保障。

在宣传阶段,引导高职院(校)根据生源状况和办学条件,面向本校护理专业在籍学生举办专接本,不得跨校组织生源,不得安排插班生。在各类宣传中,凡涉及护理专业专接本,均须明确说明其自学考试性质;凡涉及南京医科大学,均须经我校审核同意。

在组织生源阶段,选拔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护理专接本的学习。要求专科成绩排名前30%的学生才能报名参加学习,通过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才能报名参加本科实践环节考核。

2.3科学合理的考试计划,为护理专接本提供品质保障。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思想已达成共识,但现行的考试方式制约教学改革的深入。因此,高等教育进行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2.3.1调整急救护理学课程的考试方式。

急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临床护理判断与决策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学考试护理学专业(本科段)的考试计划中急救护理学课程采用传统的理论考试形式,弱化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为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将急救护理学课程的考试方式由理论考试调整为实践应用考核。

2.3.2增加护理程序应用和护理实践技能两门课程的实践考核。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有娴熟的救护技术,甚至直面急诊科室和ICU,于第一时间识别并解决危急病人的问题[4]。护理人员需要长期在行业一线工作,最需要的是实践操作技巧和能力。然而,在护理专接本的考试计划中,实践考核较少,难以满足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需求,因此增加护理程序应用和护理实践技能两门课程的实践考核。

2.4合理安排集体备课和教学计划,为护理专接本提供质量保障。

2.4.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专科学校的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促进护理专接本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组织我校护理学院的资深教授研究自考护理专业的课程特点,对专科院(校)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有效帮助任课教师深刻领会教学内容和考试大纲要求,实现本科的理论知识和专科的技能特长有机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4.2结合专科院(校)教学安排,合理安排专接本教学计划。

护理专业专科最后一年教学主要为临床实习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同时也是专接本学制的第一年。护理学专业的毕业实习质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专接本教学计划可结合专科临床实习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安排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保证并促进专科教学任务的完成。

2.4.2.1专科院(校)在安排专接本学生实习单位时尽可能方便学生返校参加专接本课程的学习。

2.4.2.2专接本第一学年主要安排理论教学。将理论教学与专科段的实习相结合实行分阶段教学。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前,安排第一阶段理论教学,学生进入实习的中期安排第二阶段理论教学,参加专接本10月份的考试。学生实习结束后结合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内容安排第三阶段的理论教学,参加专接本4月份的考试。

2.4.2.3专接本第二学年以实践教学和部分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安排尽量前移,给学生流出择业的时间,毕业前安排实践操作考核。

2.5首次全国统考成绩分析。

通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教学,9月份的摸底考试后及时考前辅导,10月份共633人参加英语(二)、外科护理学(二)和护理学导论三门课程的考试。除英语(二)课程是所有考生全部通过以外,其他两门的通过率如图1和图2所示。从图1、图2可以看出,各专科院(校)两门课程的通过率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能因为各个专科院(校)对护理专接本的认知程度不同;可能因为专接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科院(校),每个学校都拥有各自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其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可能由于专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有的学习游刃有余,有的则学习压力很大;也有可能由于专接本学生在经济、学习、就业等诸多思想包袱下,专接本学习时的动力不够等。

图1 八所专科院(校)外科护理学(二)的通过率

图2 八所专科院(校)护理学导论的通过率

3.护理专接本工作的对策

3.1强化认识,加强管理。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学生在校求学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层次。这个需求层次对于专接本学生而言,最具体的体现是毕业后能从事并胜任一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取决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及态度[5]。目前,专接本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比较尴尬,某些学生在了解社会对其学历认可程度之后学习动力会有所下降。相关机构应该强化对专接本项目的宣传力度,规范用人单位对专接本毕业生的接纳认可口径,对待专接本的学历,社会本身应该采取更客观宽容的态度,明确专接本毕业生的指导薪酬标准等。

3.2加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助学督导工作。

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各专科院(校)在我校的指导下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教研活动,但仍然存在部分任课教师对专接本的研究不够、教学缺乏针对性等现象,影响护理专接本的教学质量。同时,专科院(校)之间的教研活动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高度重视专接本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学校层次教学向自考助学的转变;二是加强教学研究,通过我校安排的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与各专科院(校)间的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强化教学科研工作,并适时召开教学研讨会。

在对专科院(校)进行助学督导的过程中,我校应根据考试计划的安排督导教学安排,不断加深对自学考试规律的认识,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切实提高课程通过率。各专科院(校)也应成立校级督导组,开展定期督查,形成反馈和纠偏机制。

3.3加快护理专接本的题库建设步伐。

篇(2)

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要对金融类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就不能仅靠经济定性分析,而是要结合定量分析。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解决很多金融分析实际问题。金融类院校教师要将经济数学应用到金融经济分析中来,利用经济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经济数学的应用能力。

一、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模型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

经济数学的基础就是函数,在进行金融分析时往往必须以函数关系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基础,才能将数学理论引进经济实际问题中。例如,对市场供需问题进行研究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经济数学知识,建立函数关系,则可以对供需问题进行更明确的分析。在供需问题中,能够对市场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商品价格、商品可替代程度、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这些因素中,以商品价格最为重要,可以商品价格作为基础进行函数关系的建立。供需问题的研究中可以建立两种函数: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供给函数作为增函数,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供给量也逐渐增加,而需求函数作为减函数,随着价格的上涨,需求量不断降低。价格的决定问题也就是在市场的供需变化中所形成的最终价格,要能够使供需双方达到平衡,能够成交。

在研究成本与产量的关系时就要使用到成本函数,假设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技术水平不发生改变,那么产量与成本之间就会形成关系。生产者在进行产品生产时,要注意成本与收入的关系、收入与销量的关系。对的收入指的是售出商品后生产者能够获得的收益。这样一来又形成了收益函数。从这些函数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以经济数学中的函数关系建立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有着良好的效果,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地结合经济分析实例,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对提高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利用经济数学中的极限理论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

极限理论是很多数学理论概念的基础,在经济数学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在经济分析、金融管理和经济管理等领域都经常用到极限理论。极限理论可以表现事物衰减与增长的规律,包括设备的折旧价值、人口的增长、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细胞的繁殖、生物的增长等。在经济分析领域中,极限理论在储蓄连续复利的计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可以利用极限理论对储蓄连续复利中的利息和本金之和进行计算。

三、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导数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

导数在经济数学中用的比较普遍,而导数又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学中,利用导数可以建立边际概念,从而通过建立边际概念引进导数。这样一来,就使变量代替常量成为了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也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数学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中常用的边际函数有边际需求函数、边际利润函数、边际收益函数和边际成本函数等。通过导数,可以对经济学中自变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研究,了解在自变量变化非常微小的情况下,因变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函数的变化率进行研究。

在成本函数中,首先对一种产品在固定产量下的边际成本进行计算,此时的边际成本也就是该生产者重新生产一件同样的产品需要的成本,再将计算出来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进行对比。通过比较的结果,可以对该商品的产量变化进行决策,以此为依据判断应该缩小或者扩大该商品的生产产量。如果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则说明可以对该商品的生产产量进行扩大;如果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则应该对该商品的生产产量进行缩小。

在经济分析中弹性是导数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方面。对于函数的相对变化率,就必须应用弹性进行研究。例如,可以通过弹性来研究某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弹性可以研究出一个价格值,如果商品的价格低于该价格值,则价格提高的比率大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企业提高价格将获得收益;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该价格值,则价格提高的比率小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企业提高价格将降低收益。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商品价格。

在金融经济分析领域中,经济最优化的选择问题也可以应用到导数。在制定经济决策时需要用到最优化理论来解决最大经济效益、最优收入分配、最大利润以及最佳资源配置等问题。此时可以利用导数知识、最值、求极值等数学原理。

四、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微分方程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

微分方程指的是含有微分、未知函数和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在很多实际的金融经济分析问题往往会出现复杂的函数关系,难以直接写出反应量余量的直接关系,此时可以建立微分或者变量和导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微分方程。如果函数中的自变量不止一个,则可以将另一个变量假设为常量再进行计算。这就涉及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偏导数理论的应用。

在具体的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中微分学、微分等知识理论运用的非常广泛,经济分析中经常用到求近似值的计算法,此时公式的推导就要用到微分理论。

在经济、金融等各个领域,数学的计算方法和理论思想都应用得非常广泛,能够分析和解决这些领域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而经济学要对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其中往往含有不同的影响因素,难以进行量化。经济数学中的很多理论和计算方法都能够在金融经济分析领域中被应用。因此经济数学也成了金融类院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总之,金融类院校往往普遍开设经济数学课程,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函数模型、极限理论、导数和微分方程对于分析和解决金融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都有着极大的作用,经济数学与金融经济分析互相渗透和交叉,在未来必将融合的更加紧密。

篇(3)

一、数学模型的基本含义

数学模型就是通过对有关数学思想的应用,对一系列实际问题的高度总结与表述。数学模型一般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研究目标,对现实社会的特定对象提出假设,应用数学图标、图形以及关系式等专业的数学术语及科学的数学手段形成的数学结构。数学模型的数学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其可以是数学图表、算法语言,也可以是几种结构形式的混合。[1]而将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抽象与简化为数学模型即是数学建模,一般包括模型应用、提出问题、模型验证、简化问题、模型改进、模型构建等多个方面。

在经济学领域中,将经济管理与数学模型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构建起了经济领域中的数学模型。这一模型就是将实际现象中内部因素间的关系及实践经验总结为一整套反映各种数量关系的具体算法和数学公式,用以描述所研究对象的实际运动规律。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概括,用模型手段反映各种现象的数量依存关系,这是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实现数学模型在经营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最大化,不但需要对有关现象实施定量分析,而且要具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如数学中的统计学、决策理论、规划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

经济领域中的数学模型在严格遵循经济理论的引导下,不仅能够实现经济现实的简单化,而且是探究经济领域中各种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也是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关键环节。因此,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有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计算求解、加工信息、验证理论等功能,尤其是能够分析与研究复杂的、范围广的数量关系。[2]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未来经济的发展走向中,运用数学模型对经济领域中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强针对性的经济决策等是必经路径。

与此同时,数学模型也为经济学的分析与研究开创了一条宽广大路,促进了经济学的定性研究朝着定量研究的逐步转化,有助于各项经济决策更加理性化,更具有思维发散的空间。经济学与数学的相互结合,为现实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动力。[3]我们坚信,数学模型必将成为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提升空间。

三、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采用博弈论

数学模型中的博弈论又被称为“赛局理论”或“对策论”。博弈论在经济领域中的科学??用,就是通过对各个市场竞争实体的策略与行为研究,为博弈的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博弈论不但有助于国家分析与把握企业、个人等的经济规律,而且有利于发现博弈中的低效率经济决策,从而为政府实施高效率的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等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譬如,经济领域中可以积极借鉴“智猪博弈”这一模型,引导小型企业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前期做好资金积累与模仿工作,然后逐步推动规模的扩大;引导大型企业不断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强化体制建设,促进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合理运用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如多元函数、常微分、函数、定积分等,均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比如,高等函数能够对经济领域中的各种供需情况予以有效反映,且可以借助于抽象的、简单的函数模型有效解决经济领域中的一些供需问题,进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企业的各项决策等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另外,在经济领域中,定积分与微积分也被广泛应用,即根据不定积分的有关原理,能够促使边际函数逐步转化成原函数,从而应用定积分对总成本、总利润、总需求、总收入等问题进行高质高效的解决。

篇(4)

(一)药物经济学

具体而言,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在药品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它通过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医药领域的特殊性,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最大的健康效果,对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品资源的优化配置至关重要。狭义的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运用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并以药物流行病学的人群观为指导,从全社会角度展开研究,以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医药卫生资源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广义的药品经济学主要研究药品供需方的经济行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药品市场定价及药品领域的各种干预政策措施等。

(二)药品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医院管理逐渐规范化,药品经济管理逐渐走向了系统化、制度化和信息化管理轨道,有效控制了药品经济管理的各个流程。从商品管理角度考虑,药品经济管理主要包括药品购入、药品入库、药品周转、药品付款、各调剂室领药、核查、退库药品与残损药品报告及药品调价等内容。由此可见,药品经济管理渗透于药物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医院加大对其的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每一个管理环节。为了有效增强药品经济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质量,药物经济学才会被广泛应用于医院药物管理中,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我国药品经济管理现状

现如今,人们对社会卫生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药品经济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越加重要。严格控制药品经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减少药品消耗、控制成本,成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鉴于药品经济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医院对其每个管理环节加大了人力、物力及财力投入,加强了药品经济的规范化管理,使得以往医药药品经济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健全、药品保管絮乱、药物品种杂、药品价格不规范、用药不合理等情况有所减少。除此之外,还加大了“有效期”药品管理及“无失效期”药品管理力度,提高了对药品细节问题的重视程度。这种健全的药品经济管理内容使得医院管理的深度和信度有了质的提高,对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品经济管理的方式逐渐向信息化和集约化发展。信息技术在医药管理中的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药品经济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而新兴的经济核算方法则是医院药品经济管理集约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篇(5)

〔3〕2015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6.4%〔EB/OL〕.(2015-01-19).http:///fortune/2016-01/19/e_128643554.htm.

〔4〕艾瑞咨.2011-2012年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研究报告,2013.

〔5〕吕福玉.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2014,(29):47-49.

〔6〕贾康,等.“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6):12-21.

篇(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48-02

一、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就业问题日趋严重,而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这不仅是该群体就业问题的严重性所导致的,更重要的是由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所导致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制度和社会的因素,但很多大学生自身择业观的偏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些大学毕业生对自身的价值估计过高,面对社会上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低不成高不就,时间长了严重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从择业者自身着手,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积极、健康的择业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否则即使社会上提供了足够多的就业岗位,结构上失衡、选择性失业、自愿失业等问题依然会存在。

《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通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很多内容对于大学生培养健康择业观、改善就业状况具有指导意义。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的引导,再配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手段,则会对学生健康择业观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在这门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实践和经验,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择业观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择业倾向分析

总体来看,对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讲,目前他们的择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倾向:①选择较好工作环境的倾向。主要体现为大部分大学生都对工作环境存在过高的预期,一方面喜欢去大中城市寻找工作,据统计在大学本科生中,有82.3%的人选择去大城市寻找工作,50.5%的人选择在中小城市寻找工作,而只有3.5%的人选择能够接受在乡镇工作。[1]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地区来讲,大部分毕业生也愿意选择整洁、稳定、健康、体面的工作环境。②选择高工资率工作的倾向。主要体现为大部分大学生都对薪资存在过高的预期,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的期望月薪在3000~4000之间,20%的大学生的期望月薪在4000~6000之间,而只有2%的大学生选择初始月薪可以为0。[2]③择业考虑的因素中功利化趋势较明显。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发展、经济收入等因素,大概占了60.7%和41.5%。而对于像个人爱好、社会责任等方面因素考虑的明显不足。[1]这也导致了尽管政府和社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很多自主创业、服务西部和基层等就业机会和条件,但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收效甚微。④择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强。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面临择业的时候无论在心理还是行动上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部分同学是由于对就业存在盲目乐观所导致的,认为就业情况没有那么严峻,凭借自己优良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在社会上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另外也有一部分同学自身处于茫然状态,大学四年并没有认真地进行职业规划,在面临择业的时候很难从容面对。⑤择业观念受家庭和社会影响较大。现在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从事一些稳定的、体面的、待遇好的职业,而对于像自主创业、艰苦偏远地区的工作则被认为是就业失败。种种观念导致了近几年来愈演愈烈的“考公务员热”,同时由于这些所谓“好”职业的职位毕竟有限,因此也导致了“考研热”的出现。

总体看来,种种择业观的偏颇使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如何使学生在择业之前就对就业形势有一个比较真实客观的了解、切合自身实际进行职业规划、树立健康的择业观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予以关注的内容。

三、通过《劳动经济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健康的择业观

1.供需均衡理论:认清就业形势的理论基础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便是劳动力的需求、供给以及供需均衡理论,通过这部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原理上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失业和职位空缺的现象,同时供需失衡不仅存在着总量上的失衡,而且也存在着结构性的失衡。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经济增长为社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目前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更是使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状态,需求水平明显下降,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总量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随着连年大规模的扩招,使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为413万,2009年则达到了610万,[3]这样两种情形的共同作用导致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必然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更加清晰地了解目前我国所现存的就业形势,有助于提高学生择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对我国所出现的劳动力市场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现象进行分析,例如我国很多地区所出现的“技工薪酬超大学生”现象、“东部地区出现用工荒”现象等,通过与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不仅使学生学会使用所学习的理论对现实现象进行分析,而且也对他们自身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起到很好的引导、促进作用。

2.工资生成和工资差别理论: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

劳动和普通的商品不同,它的价格――工资不仅受市场中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影响,而且还有许多非市场因素在起作用。因此,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一直是一个重点的研究内容。[4]通过工资生成和工资差别理论的讲授,可以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工资形式、工资的决定因素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工资差别。劳动力市场的现实是每个劳动者都是不同质的,由于劳动者素质间的差别,必然会导致工资收入的差异。我们每个人总是希望得到收入高、待遇好的职位,因此这些职位便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种竞争的必然结果便是劳动力素质由低质向高质转变。但同时这种高工资水平也不会长久地维持下去,供求关系的变化会使其增长受到约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通过这些内容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在面对现存的工资差别时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这是一种必然现象,但这种差距不会长久、无限制地保持下去。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讲,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还要使自己的知识、能力不断地更新,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理想的职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内容及现实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对工资差别现象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理智、现实的想法,并有助于学生从自身着手寻找解决的途径。例如,在工资指导线制度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搜索有关地区所公布的工资指导线,既可以使学生对工资指导线的主要内容有更加深刻形象的认识,而且也对这些地区各类职位的大体薪酬水平有所了解,为学生今后择业方向的选择提供指导。

3.就业和失业理论:指导择业行动的指南

就业和失业理论从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层面考察整个社会的就业和失业水平。在这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通过对影响就业情况的因素、就业结构、失业的类型及成因分析使学生对就业和失业的原理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例如在大学生失业现象中存在最多的选择性失业、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它不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不足所导致的,而主要是由于学生择业观念偏差、信息渠道不畅通、工作搜寻不充分所导致的。[5]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现在开始就形成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今后准备在哪些职业、哪一部门工作,这些工作需要哪些技能有一个很好的预期,并学会从现在开始就搜寻与理想职业相关的就业信息,对相关的就业条件、环境、待遇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这样当其大学毕业求职时便会有效地减少选择性失业、自愿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的程度,尽快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并对学生现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并给学生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的平台及网站,鼓励学生多进行信息搜寻工作,相信通过这些教学及实践活动会对学生今后的择业行动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总 结

培养大学生健康择业观对其未来形成良好求职行为及提高求职成功率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劳动经济学》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择业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以择业观为联系的纽带,则可以很好地将教学内容的学习与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结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仅以供需均衡理论、工资生成和工资差别理论、就业和失业理论三部分内容为例对于两者的结合问题进行探讨,另外像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劳动关系等内容也可以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探索,希望得到众多的《劳动经济学》教学工作者和有志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人士的重视,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贾国栋.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 孙伟丽.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7)

这个诉讼看似有合理之处,比如一场演奏会下来,拉小提琴的乐手演奏的时间比吹长笛的多三倍,两人却拿一样的工资,似乎不符合多劳多得的原则。

这些波恩的音乐家在经济学上可能是外行。乐手的收入不取决于你每场的演奏时间,而是取决劳动力的供需水平。打个比方说:如果小提琴手很多,横笛吹奏手稀缺,那么任何一个明智的乐团都不会支付给小提琴手比横笛吹奏手更高的工资。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约700万,该年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3378元。

3378元的起薪合理吗?你会说,一个快递员、油漆工或者月嫂的收入都有七八千甚至上万,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收入不到他们的一半?为什么大学生的工资还不如保姆?

市场给某一个职位多少薪水完全取决于这份工作的供需水平。比如某银行招聘一个普通职员,大家都认为在银行工作体面、有前途,结果一份职位有20个人竞争,这个时候银行是卖方市场,他可以对求职者挑三拣四,要相貌好的、要名牌大学的等等,而求职者完全没有议价能力,只要能进入,多少钱都无所谓。再比如某公司招聘高楼外墙清洁员,也就是我们说的“蜘蛛人”,结果因为工作危险性大劳动强度高,无人应聘。这时候如果出现一个求职者,完全有理由和公司谈薪水谈福利。《北京日报》曾报道:“高楼外墙清洁的工人,有时开到1000元一天都招不到人。”

对于起薪这件事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妥协。在最近一期“职来职往”的节目中,有个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她说自己一直是个学霸,没有实践经验,做理论研究比较多,所以在求职中起薪就要2000元够了。她相信自己的实力,但是起步就要求这么多。

现在我们知道了,大学生月薪3000,而普通劳务人员月薪6000,这件事情完全是市场决定。话题到了这里,大家似乎该洗洗睡了,不过这里仍然有一个问题:薪酬的确是劳动力市场所决定的,那么这个市场本身有没问题呢?

在经济学家曼昆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曼昆说:“人力资本是对人投资的积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类型是教育……毫不奇怪,人力资本较多的工人平均收入高于人力资本较少的工人,例如,美国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比高中毕业的工人几乎高一倍,这种巨大的差额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得到验证。”曼昆接着解释:“企业愿意向教育水平高的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工人有着较高的边际生产率。实际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人与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之间的工资差别,可以被看做对受教育成本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篇(8)

那些没被消化的轮胎都去哪儿了呢?出口是一个好方式,但也有弊病。过去几年里,出口始终是轮胎行业的安全阀,抚平了行业的供需失衡。然而,出口的增长更多的是为了保持工厂的正常运营,而非满足需求。在此情形下,2008年,中国轮胎雄霸美国进口总量的45%。2009年,美国对中国进口轮胎征收35%的反倾销税。2010年,巴西和印度采取了相同的措施。目前,欧洲恐怕也要效仿此道,而欧洲新的环保法和商品标示法对于中国轮胎更是雪上加霜。另外,全球经济萧条的形势也无益于轮胎出口商。

出口导向的模式受到了多重压力,而令人费解的是,新产能的扩张之势居然丝毫未减!

另外,中国轮胎行业极其分散,但是竟然没有一家全球性的或者本土制造商意图并购那些数量可观的经营不善的厂家,这一现象令人颇感困惑。虽然行业中有些整合的细微迹象,但不具现实意义。大批的本土以及全球顶级的制造商都在忙于扩张产能,忙于在中国市场积极地销售,结果是市场极度分散。全球十强轮胎制造商中没有一家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两位数!

篇(9)

市场经济与MTI教学的关系从国家层面体现为培养口的。    

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提出:“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国家设立MTI学位口的是适应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MTI应该是专门用于发展需要。可是从翻译公司的翻译领域统计以及福建高校翻译硕士生就业情况中看到的是高校MTI教学方式与社会翻译需求的偏离以及MTI培养的低效性。    

(二)社会层面    

市场经济与MTI教学的关系在社会层面体现为供需关系。    

王冰认为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市场交换就是人们用供给成本交换需求收人。从MTI培养的角度看,意味着高校培养的MTI应该满足社会翻译需求。供需的最佳状态是相互适应,即MTI的培养应适应社会翻译需求。所以高校MTI教学方式应该从需求人手,以满足社会翻译需求为口的,而不是以培养一个找得到工作的翻译硕士为口的。正因供需失衡,福建MTI教学的偏文学性偏离了社会翻译需求,培养出来的从事翻译领域工作的翻译硕士也是少之又少。    

(三)个人层面    

市场经济与MTI教学的关系在个人层面体现为实现价值。    

篇(10)

由于高职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不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忽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教学学时安排不足,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低落。此外,由于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缺乏经济学常识的积累,陌生的经济学概念使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这门课程望而生畏。(一)教材缺乏本土元素。经济学教科书是普及和发展经济学教育的基石。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经济学》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流传甚广。与其他国家多样化的经济学教材相比,我国高职经济学教材大多是通过翻译、压缩国外原著来编写,陈述晦涩的经济学原理,缺少情景案例,不利于学生把现实经济生活与经济学原理进行直接的联系、建构整合信息,学生对经济学知识感到索然无味。(二)学时安排不合理。高职经济学课程一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学时为48~72不等。迫于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经济学知识的教学任务,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通过解释概念、推导公式、描绘曲线来阐明经济学概念和规律,让学生进行被动性的接受学习。(三)高中、高职经济学知识体系出现断层。我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时代特征来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经济学部分共有《经济生活》和《经济学常识》两本教材。《经济生活》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消费、分配理论;《经济学常识》概述了古典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史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理论。与高中经济学知识不同的是,高职经济学中微观部分根据成本—收益分析的思维,分析市场各个部分是如何运行的,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产品和资源市场的相互作用,政府决策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宏观部分解析整个经济系统的运作,分析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各个经济表现指标、经济增长和对外经济贸易,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目标。不连贯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使高职学生缺少对基本经济学概念的认识。

二、CAP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PlacementCourses)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Board)于1956年负责开发的,供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修大学初级课程的课程体系。经过五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美国宏观经济学先修课和微观经济学先修课被广泛认为是一套衔接美国中学到大学经济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借鉴美国经济学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自1996年开始积极探索打造本土大学先修课程体系,以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高中和大学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2014年8月,以分层教学教育理念为指导,中国教育学会正式启动面向普通高中生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0所优质高中开展试点项目,规定微观经济学先修课程安排36学时的课堂教学。(一)本土特色教材的研发。我国经济学者积极编写适合本土学生的教材,从持续、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本土经济发展历程中选取丰富的素材。李宏彬、周黎安编写的《微观经济学———中国大学先修课》教材中附有大量生活化的拓展阅读材料,如高三学生的最优学习时间表、快餐饮食文化、春运期间火车站购票长队、潮汕商人的经营管理理念、我国户籍制度的特征;文建东编写的《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收集了趣味性强的经济现象,对经济学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经济学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二)开放性考评系统的开发。为了考查学生积累的经济学素养和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避免学生使用题海战术,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课程考试以开放性的题型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索真知,激发学生的潜能。(三)自主性教学的实施。为了推广和普及本土微观经济学先修课程,2016年6月15日,中国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程MOOC课程正式上线。目前,已经有38683人报名参加微观经济学第二期MOOC课程的学习,非试点学校的高中学生可以通过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经济学知识,为高中和大学的经济学教育搭建桥梁,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四)线上和线下教师培训系统的互补。到目前为止,中国教育学会已经组织了四次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的教师培训,通过积极的讨论与深入的交流,加深了解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方式的共识,推进本土经济学教育的发展。2017年初,试点项目在爱课程网站开展第一次线上教师培训,旨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CAP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对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要使经济学发挥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作用,探索提高高职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迫在眉睫。借鉴CAP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建设经验,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可以从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取、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的路径。(一)将统计学原理纳入高职经济学的先修课程。基于高职学生数理基础薄弱的情况,在统计学课程授课过程中相应地融入微观经济学概念,让学生接触生产函数、需求函数和边际量;强调样本数据和总体数据的区别,展示宏观经济数据的收集。统计学原理和经济学应该分别作为先修和后续课程,避免把这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二)经济学教材本土化建设。教材建设是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有效教学的前提。一套优秀的教材必须包含教学大纲规定的核心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探索真知。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经济学教材也应该结合国情,以我国经济实践为基础,解释经济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学案例能增强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认识,将课堂新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贯通整个知识体系,让原本枯燥的原理知识变得有趣味。(三)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鉴于课程学时安排紧凑和知识点繁多的特点,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将最具有教育价值的经济学知识传授给学生。高职经济学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为14个重点专题,包括供需法则和弹性应用、分工和贸易、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市场失灵、宏观经济指标、长期宏观经济分析、短期经济波动、货币市场和银行体系、财政与货币政策、开放经济。教师对每个专题安排2~4个学时进行授课。(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高职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各样的网络媒介,高职学生能迅速地更新信息、接受新思维,把握时代的特征。在经济学课程开始之前,安排学生每天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财经文章,积累财经资讯,跟上经济发展的最新方向,了解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商品市场、证券市场、信贷市场的变动情况。及早接触经济学术语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产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而这种学习兴趣很难在课程开始后一两周内获得。学生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围绕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采用分组研讨教学方能提高学生对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数据的能力。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不同的经济指标,利用互联网搜索数据资料、制定统计图表,将小组的调研结果制作成PPT并进行课堂陈述,在陈述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地思考和回答问题。通过收集国民经济核算、人民生活、固定资产投资、财政、对外经济贸易、就业人员和工资等状况,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最新概况。课堂陈述结束之后,每位小组成员撰写一份有关我国经济现状的调研报告,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五)建立教学共同体。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教学经验的增长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建立教师群体互动性的教学发展模式,形成教学共同体,是促进高职经济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校、同行经济学教师之间应加强互动,地方院校的教师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探讨课堂教学的难点,共同开发高职经济学教材及教师用书;定期邀请教学专家分享制作微课、慕课的经验,使不同年龄和水平的教师得以获得共同的教学发展。鉴于新教师缺少经济学教育教学经验,高职院校应该为新教师选择一个优秀教师作为导师,通过观摩教学和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一对一”“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作者:陈晓红 单位: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篇(11)

(1)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国内各大院校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外国原版教材,包括影印版、翻译版。例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曼昆毕业于哈佛大学,才华横溢?,属于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他的研究范围偏重于宏观经济分析。该书是为大学新生编写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语言生动。该书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格林斯潘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曼昆的“经济学10大原理”,为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提供了便利。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他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另一种是国内学者编写的,国内教材主要是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西经教材,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高鸿业版和李翀版的西方经济学微、宏观部分。这种教材的体例形式是在对其基本内容阐述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和分析。而以上这些教材主要是适用于本科生教学的,目前高职类教材基本上类同于本科教材,并没有很好的为高职生编写的,适应高职学生教学特点的教材。

(2)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境。经济学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和模型,和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现实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的工作经验,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相关内容。而我们的教材中的很多案例都是以西方国家的案例为蓝本,大多描述的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缺乏根据我国经济情况为研究对象的实例。这样就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障碍。

二、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进的建议

(1)有选择的进行教学。《西方经济学》具有庞大的体系内容,而高职院校的学时有限,不能对所有理论都面面俱到,应该有针对性地适当选择教学内容。对于理论性特别强、难度比较深的理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要直接摒弃。教师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上要注意设置密切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宏观经济部分,教学要求应以相关的概念掌握为主,让学生对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有所掌握,而不是机械式地利用数学知识去推导理论的结论。另外,对于与相关专业课联系较强的理论要重点选择讲解,这要求教师在针对不同的专业上,对教学内容也要有所选择。

(2)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应以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来完成《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对于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理论,建议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比较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明白经济运行的规律,对于实操性较强的知识,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去完成相应的项目,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可以尝试设计实践调查研究,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编写一本适合高职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合适的教材对于改善经济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教材编写的方向,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删掉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从而避免了内容的繁杂性而导致的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从大的框架下可以增加相关的教学案例,如每个章节前面增加导入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每章结束后,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配合相应的题目加以巩固。

(4)强化教师队伍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当前的财经类新闻,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经济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