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8 16:37: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

篇(1)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会计执业界运用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始进行会计行为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行为会计学,其中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行为科学的含义及主要理论

人们对行为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用类似于其他自然科学的试验和观察的方法对人和低等动物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任何学科,得到公认的行为科学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在观点和方法与之类似的其他学科的部分”(1982美国管理百科全书第三版)。即把行为科学理解为社会科学或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对人(动物)行为研究成果的集合。从狭义上来讲,人们通常将行为科学理解为借用社会科学各门类中某些原理的行为研究成果去研究企业管理的学科,即组织行为学。美国管理学会1970年出版的《管理手册》中将行为科学定义为:“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管理中人的方面及人际关系进行的研究。”行为科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24年的霍桑实验开始的,特别是梅奥等人对职工的行为及心理的研究为后来的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基础。

行为科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行为科学和后期的行为科学。早期的行为科学又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着重研究职工在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作为“社会人”的职工及其社会需要的满足问题;后期行为科学在很多方面比人际关系学说更加细致和深入,主要集中于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主要理论有麦格雷格的X理论与Y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目标——途径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库尔特·卢引的团体动力学说、莫雷诺的团体成员关系分析理论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的需要。随着现代公司的不断发展,许多公司的工作条件(安全、基本生理需要)和薪金对于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来说,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用马斯洛的观点来看,虽然不存在完全获得满足的需要,但那些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也不再具有激励作用,未满足的需要才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集中力量改进工作环境的因素不大可能导致优异的成绩。

(二)美国心理学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理论及启示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导致员工极端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管理政策;技术监督系统;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薪金;与公司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地位;工作安全。他认为,当这些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具备时,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如果具备这些条件,虽然能维持员工的现状,但不会因此而提高其积极性。以上各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同时,赫茨伯格也发现使员工感到极端满意的激励因素主要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他认为,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会经常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处理好,也能引起员工的不满,但是影响不是很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可给公司管理层带来如下启示:1.告知一个事实,采取了某项激励措施之后并不一定就能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一定能够提高。2.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也是有限和不能持久的。3.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使其各得其所。注意对人的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

二、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实际上,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根据工人“搬运生铁试验”总结出的“科学管理方法”而得来的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法,到现在的增值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行为科学始终伴随着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只是以古典管理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以服务于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局限于提供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信息,对人的激励局限于经济利益。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现代管理会计致力于:

(一)协助企业正确地进行目标多样化的决策,决策方法由最优化准则向最满意准则转变。

(二)协助企业做好纵向各个层次的多目标之间的协调配合,以达到企业总体目标与各级、各部门以至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

(三)改变过去靠行政命令强制进行管理控制为主的做法,取而代之以充分发挥各种激励因素的作用,采取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引导企业各部门、各单位以至组织成员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同时,使他们感到他们各自的目标和需要也可以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四)用多样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业绩的计量、评价和控制,最有效地调动企业内部各级、各单位、各部门以及组织内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最好的状态完成预定的目标体系。平衡记分卡的应用就是一个管理会计与行为科学相结合得很好的例子。

三、行为科学在平衡记分卡中的应用

(一)平衡记分卡的原理

平衡记分卡起源于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总裁大卫·P·诺顿对十二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平衡记分卡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它的功能在于识别和监控企业各个层级上的关键衡量指标,主要目的是将管理层制定的战略与运作层面的活动整合起来,通过在四个常常冲突的衡量指标值中实现平衡而发挥作用。这四个衡量指标是:企业的财务健康度、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的优化、学习和成长。至于为什么是四个指标而不是五个、六个指标,难以通过数理方法进行证明,包括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卡普兰和诺顿在内的许多人也都难以给予明确的回答。从1992年起,平衡记分卡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1996年,卡普兰与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将平衡记分卡作为战略管理系统来使用》的文章。自此,平衡记分卡逐渐被财富1000强中近半数的企业组织采用。这些企业逐渐认识到平衡记分卡不仅仅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而且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那么,为什么来自经验总结的平衡记分卡会具有如此广泛的代表性,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并能在不同的企业发挥作用呢?一方面是由于它紧密围绕公司战略制定业绩指标,注重贯穿四个维度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强调主要指标之间的相互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在应用中十分重视“人的行为”,战略目标的传递、业绩指标的理解、奖励机制以及支持系统无不体现出行为科学中的有关理论,这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二)平衡记分卡中体现出的行为科学

1.提倡共同参与

“参与”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参与为员工和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提供了在企业管理中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因而有利于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衡记分卡帮助企业寻找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综合衡量的指标,然而,指标的选择和确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而定,并根据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平衡记分卡提倡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如企业将制定的战略目标在内部信息网上公布,并通过E-mail收集公司各级员工的反馈信息,使员工都主动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同样,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也要根据各部门讨论的结果和员工反馈回来的信息,确定指标的主要负责部门和主要支持部门。这样做的好处是:(1)对参与者来说,通过参与,实际上将“自我”融入到工作中,有利于提高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因为可以将他们参加执行标准的测定看成是其对执行标准的认同,可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2)员工的参与可以降低其与指标相关的压力和担心,因为参与者已经知道指标是合理的和可达到的。让执行者参与指标的制定和考核,他们执行起来就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完成指标时会更加顺利、积极、有效率和效果,并可以在执行中更好地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指标。平衡记分卡中的参与性融合了行为科学的理念,是满足组织成员受尊重和自我完善需要的手段。

2.注重团结协作

在平衡记分卡的奖励机制中,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不但与自己的平衡记分卡的完成情况有关,还与本部门的指标完成情况有关,与整个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有关。通过平衡记分卡创造出了一种激励环境来激励人们,确立了这样的行为准则:进入组织的成员不能脱离整个组织而有所作为,也不能脱离组织而各行其是,在组织和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关系;组织的每个成员只有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出最大贡献,成员的个人目标才能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组织的上下级之间均以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这正是组织行为观的核心。为了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各部门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员工除了完成自己的指标,还要帮助本部门的其他员工完成指标,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满足了员工“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3.通过学习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

期望几率模式是美国科学家佛鲁姆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对某一个行动成果的评价和此人对这一行动导致后果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共同作用,决定了此人采取某一行动内驱力的强度,激励力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行动取得成果,通过成果得到满足。因此,为了激励职工,组织管理当局应该一方面让职工知道行动成果的强度;另一方面要帮助职工实现其期望,提高他的期望几率,以提高激励力。平衡记分卡中的学习和成长正是通过投资于雇员培训、改进技术和提高学习能力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例如,壳牌油有限公司通过对销售人员在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外行认为你是内行,内行认为你不外行”。此外,还通过销售技巧、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指标,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篇(2)

一、行为科学的含义及主要理论

人们对行为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用类似于其他自然科学的试验和观察的方法对人和低等动物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任何学科,得到公认的行为科学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在观点和方法与之类似的其他学科的部分”(1982美国管理百科全书第三版)。即把行为科学理解为社会科学或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对人(动物)行为研究成果的集合。从狭义上来讲,人们通常将行为科学理解为借用社会科学各门类中某些原理的行为研究成果去研究企业管理的学科,即组织行为学。美国管理学会1970年出版的《管理手册》中将行为科学定义为:“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管理中人的方面及人际关系进行的研究。”行为科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24年的霍桑实验开始的,特别是梅奥等人对职工的行为及心理的研究为后来的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基础。

行为科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行为科学和后期的行为科学。早期的行为科学又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着重研究职工在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作为“社会人”的职工及其社会需要的满足问题;后期行为科学在很多方面比人际关系学说更加细致和深入,主要集中于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主要理论有麦格雷格的X理论与Y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目标——途径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库尔特·卢引的团体动力学说、莫雷诺的团体成员关系分析理论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的需要。随着现代公司的不断发展,许多公司的工作条件(安全、基本生理需要)和薪金对于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来说,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用马斯洛的观点来看,虽然不存在完全获得满足的需要,但那些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也不再具有激励作用,未满足的需要才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集中力量改进工作环境的因素不大可能导致优异的成绩。

(二)美国心理学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理论及启示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导致员工极端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管理政策;技术监督系统;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薪金;与公司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地位;工作安全。他认为,当这些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具备时,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如果具备这些条件,虽然能维持员工的现状,但不会因此而提高其积极性。以上各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同时,赫茨伯格也发现使员工感到极端满意的激励因素主要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他认为,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会经常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处理好,也能引起员工的不满,但是影响不是很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可给公司管理层带来如下启示:1.告知一个事实,采取了某项激励措施之后并不一定就能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一定能够提高。2.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也是有限和不能持久的。3.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使其各得其所。注意对人的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

二、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实际上,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根据工人“搬运生铁试验”总结出的“科学管理方法”而得来的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法,到现在的增值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行为科学始终伴随着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只是以古典管理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以服务于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局限于提供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信息,对人的激励局限于经济利益。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现代管理会计致力于:

(一)协助企业正确地进行目标多样化的决策,决策方法由最优化准则向最满意准则转变。

(二)协助企业做好纵向各个层次的多目标之间的协调配合,以达到企业总体目标与各级、各部门以至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

(三)改变过去靠行政命令强制进行管理控制为主的做法,取而代之以充分发挥各种激励因素的作用,采取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引导企业各部门、各单位以至组织成员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同时,使他们感到他们各自的目标和需要也可以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四)用多样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业绩的计量、评价和控制,最有效地调动企业内部各级、各单位、各部门以及组织内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最好的状态完成预定的目标体系。平衡记分卡的应用就是一个管理会计与行为科学相结合得很好的例子。

三、行为科学在平衡记分卡中的应用

(一)平衡记分卡的原理

平衡记分卡起源于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总裁大卫·P·诺顿对十二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平衡记分卡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它的功能在于识别和监控企业各个层级上的关键衡量指标,主要目的是将管理层制定的战略与运作层面的活动整合起来,通过在四个常常冲突的衡量指标值中实现平衡而发挥作用。这四个衡量指标是:企业的财务健康度、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的优化、学习和成长。至于为什么是四个指标而不是五个、六个指标,难以通过数理方法进行证明,包括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卡普兰和诺顿在内的许多人也都难以给予明确的回答。从1992年起,平衡记分卡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1996年,卡普兰与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将平衡记分卡作为战略管理系统来使用》的文章。自此,平衡记分卡逐渐被财富1000强中近半数的企业组织采用。这些企业逐渐认识到平衡记分卡不仅仅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而且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那么,为什么来自经验总结的平衡记分卡会具有如此广泛的代表性,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并能在不同的企业发挥作用呢?一方面是由于它紧密围绕公司战略制定业绩指标,注重贯穿四个维度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强调主要指标之间的相互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在应用中十分重视“人的行为”,战略目标的传递、业绩指标的理解、奖励机制以及支持系统无不体现出行为科学中的有关理论,这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二)平衡记分卡中体现出的行为科学

1.提倡共同参与

“参与”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参与为员工和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提供了在企业管理中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因而有利于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衡记分卡帮助企业寻找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综合衡量的指标,然而,指标的选择和确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而定,并根据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平衡记分卡提倡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如企业将制定的战略目标在内部信息网上公布,并通过E-mail收集公司各级员工的反馈信息,使员工都主动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同样,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也要根据各部门讨论的结果和员工反馈回来的信息,确定指标的主要负责部门和主要支持部门。这样做的好处是:(1)对参与者来说,通过参与,实际上将“自我”融入到工作中,有利于提高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因为可以将他们参加执行标准的测定看成是其对执行标准的认同,可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2)员工的参与可以降低其与指标相关的压力和担心,因为参与者已经知道指标是合理的和可达到的。让执行者参与指标的制定和考核,他们执行起来就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完成指标时会更加顺利、积极、有效率和效果,并可以在执行中更好地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指标。平衡记分卡中的参与性融合了行为科学的理念,是满足组织成员受尊重和自我完善需要的手段。

2.注重团结协作

在平衡记分卡的奖励机制中,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不但与自己的平衡记分卡的完成情况有关,还与本部门的指标完成情况有关,与整个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有关。通过平衡记分卡创造出了一种激励环境来激励人们,确立了这样的行为准则:进入组织的成员不能脱离整个组织而有所作为,也不能脱离组织而各行其是,在组织和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关系;组织的每个成员只有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出最大贡献,成员的个人目标才能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组织的上下级之间均以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这正是组织行为观的核心。为了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各部门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员工除了完成自己的指标,还要帮助本部门的其他员工完成指标,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满足了员工“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3.通过学习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

期望几率模式是美国科学家佛鲁姆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对某一个行动成果的评价和此人对这一行动导致后果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共同作用,决定了此人采取某一行动内驱力的强度,激励力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行动取得成果,通过成果得到满足。因此,为了激励职工,组织管理当局应该一方面让职工知道行动成果的强度;另一方面要帮助职工实现其期望,提高他的期望几率,以提高激励力。平衡记分卡中的学习和成长正是通过投资于雇员培训、改进技术和提高学习能力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例如,壳牌油有限公司通过对销售人员在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外行认为你是内行,内行认为你不外行”。此外,还通过销售技巧、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指标,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篇(3)

中图分类号:Q988 文献标识码:A

神经科学(或脑科学)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末30年内自然科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由于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人们对其展开了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从不同层次阐明神经系统如何控制机体的各种行为,包括从分子、细胞、网络、神经回路和全脑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阐明脑的基本工作原理,这是现代神经科学的基本目标,在此研究层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明神经系统疾患的病因、机制,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随着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脑疾病的重要性逐步上升,特别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由于精神紧张、焦虑、应激而产生的神经官能症和身心疾病日益增多;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颅脑和脊柱外伤不断增加;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退变性疾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逐渐加重等。因此,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已刻不容缓。与此同时还有必要进一步开发人脑的潜力,增强智能,模拟脑的工作原理,设计制造新型的智能电脑。作为神经科学主体的脑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而归根结底,神经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与科技革命的形成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1 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

脑科学的近展始于一百多年前。高尔基、卡哈尔等人发明的神经元染色技术,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神经元是大脑工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这一历史性的研究工作使高尔基和卡哈尔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奖,并由此开创了现代脑科学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霍奇金(Alan Hodgkin)等应用神经元单电极记录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经典电生理学研究工作,发现了神经动作电位。由于这一发现在脑科学研究上的划时代意义,霍奇金等科学家获得了1963年的诺贝尔奖。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和分子生物学的崛起,神经科学家们正努力把对神经活动机制的研究迅速推向细胞和分子水平,从而促使神经科学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微电极细胞内记录和染色技术在单个神经元上把功能和结构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对神经元之间联系模式的了解。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应用,又有可能把神经元的功能与其神经递质的分析融为一体。组织培养、细胞培养,以及组织薄片方法,使人们能把复杂的神经元回路还原成简单的单元进行分析。新的电生理技术(膜片钳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重组DNA技术等)使我们对神经信号发生、传递的基本单元――离子通道的结构、功能特性及运转方式的认识完全改观。对突触部位所发生的细胞和分子事件,如神经递质的合成、维持、释放及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对神经元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有长足的进展。在脑的高级功能方面,研究也已深人到细胞和分子水平。

虽然脑科学的研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由于其研究主要在离体脑片及神经细胞培养下进行,不能直接对清醒动物大脑的认知功能,如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进行多层次、整合性的研究。而近10余年来,出现了不少新技术、新思想和新成果,逐渐弥补了这一缺陷,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为在无创伤条件下分析神经系统内的化学变化及其神经活动或行为的相关性,提供了重要手段;其它一些脑的成像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术(fMRI)、核磁共振谱术(MRS)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术(SPECT)等技术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为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脑功能提供了关键技术,也使得在正常状态下整体研究脑的高级功能活动成为可能。高级脑功能的研究如感觉信息加工、学习与记忆的机理、语言文字的理解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2 脑科学与智能革命

脑研究的中心问题是阐明脑神经回路的组织结构和神经信息的处理机制,进而阐明脑的工作原理。脑和感官对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方面研究的突破必将推动信息科学和技术的进展,从而导致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人脑是由上千亿细胞组成,结构和功能无比复杂的超巨系统,可能存在完全不同于现有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未来的脑科学将加强与行为科学、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联系。脑科学与信息科学及技术的结合将引起脑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智能革命。在当代的高新技术中,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是两大主力。神经网络计算机集中了脑科学的精粹,并且还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杂交生成的宠儿。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在生物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中,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正在崛起。认知科学对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研究将大大增强人类智能,认知科学的出现表明在人脑高级功能活动(精神现象)研究方面已不再停留在内省和思辨上,而是开始建立严格实验基础上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开始进入精神世界,这对于人类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无比深远的。行为科学是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学科群,人脑细胞如何指导行为是未来生物学中富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今后几十年内,行为科学将可能在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人的智力、性格和行为模式的遗传基础,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无疑促进人的学习能力的开发。另一方面,人――机关系、计算机和机器人人行为的研究也将取得重大进展。行为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结合也将更为密切,一方面将人的特性“物化”,创造更高水平的“智能机器人”,另一方面使人更加适应高技术社会的要求,使人――机关系更为统一,这对于未来“智能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 神经科学展望

神经科学已经走过了其发展的早期阶段,开始走向成熟,“脑的十年”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经科学的发展是如此之快,可以预料在未来几十年内,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深入,脑科学还将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3.1 不断揭示新的神经调制方式

在神经系统的活动中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过程,包括神经信号的发生、转导、传导、及突触传递等。在离子通道方面,将会发现更多的新通道或通道的亚型,确定更多通道的氨基酸序列以及内含子与外显子的界线,从而推出通道类型间的自然进化关系,形成通道的分类模式,并揭示通道类型间的家族关系。对于神经递质存贮、保持、释放、调节过程目前已经有了一幅概图,其中的一些精细过程将得以清楚地阐明。由于在脑中所有的信息处理均涉及突触,神经递质受体的分子特性、递质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无疑将在脑科学中占有关键的地位,对由G蛋白偶合的第二信使级联反应所介导的信号转导方式及其在脑功能中的作用的研究会有重要的拓展。

人们将不断揭示新的神经调制方式,对神经系统控制其自身特性方式的多样性形成更完整的认识。这些研究所具有的潜在的应用价值将会更充分、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取得平衡,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这种平衡正是保障脑和机体正常功能的基础。一旦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对失衡所造成的影响有更细致的分析,人们就有可能采用新的方式来补充缺少的递质或者减少、阻遏多余的递质所产生的效应,从而恢复脑和机体中固有的平衡。重建这种平衡可能为癫痫、帕金森氏病、舞蹈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发育迟缓、精神分裂症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对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人们已能克隆受体基因并决定其分子结构,这就从原理上为设计良好的药物提供了可能性。

3.2 中枢神经的再生继续成为热点

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细胞运动和诱导信号的相互作用。应用低等动物简单神经系统对这种相互作用的细致分析,以及作为其基础的细胞间信号传导、转录调节、基因表达的研究将继续成为研究的重点。对在发育过程中神经元整合各种分子信号形成突触和组成回路的研究将取得重大进展,将有更多的神经营养因子被鉴定,相应的受体被发现,它们在发育中和成年脑中的作用将逐渐被阐明。这些研究的进展将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发育过程中遗传突变的表达如何引起神经系统的缺损。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再生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将继续成为研究的热点。对于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为何不能再生目前还只有粗浅的了解,因此还只能局限于进行实验性尝试,去克服妨碍其再生的因子。可以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会大大加深,这将为利用脑内移植或其他方法成功地促进中枢神经的再生奠定基础,许多退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可望得以缓解或治愈。

3.3 基因研究步伐大大加快

在应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对遗传性神经系统疾患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若干影响脑正常发育或产生进行性脑变性的缺损基因已经被定位或鉴定。迄今为止,所考察过的基因还不过是组成人类基因组(约为4万个基因)中的百分之几,随着基因组研究的进展,这方面进展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同时,运用基因定位技术,有可能追踪DNA的某种标志,以确定是否存在某种特定的基因,并利用这种标志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发现遗传性疾病。在未来几十年内,人们将能预测大部分的遗传性疾病的未来表达或确定缺损基因的定位,产前诊断和遗传筛选程序将大大降低某些疾病的发病率。鉴定缺损基因之后,将对这些基因如何引起病症的机制进行探索。只有当对致病机制有深入了解之后,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发展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防止或阻遏病理性变化。

对于神经性和通讯性(言语和听觉性)疾患所发生的神经系统变性,将能更早地做出精确的诊断。新的外科技术和神经性修复术(助听器、助视器、人工肢体等)的发展将进一步减轻神经系统疾患的严重后果。对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将发展出更有效的治疗手段。神经营养性因子和神经干细胞将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广阔的前景。对这些因子的研究,加上遗传工程的方法,并与脑移植结合起来,最终导致产生新的治疗方法,修复因事故、中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脑损伤。目前,迅速发展的基因疗法可能使某些神经性疾患完全被治愈。

3.4 脑的高级功能研究将产生重大突破

对于脑的高级功能,诸如感知、运动控制、学习记忆、情绪、语言、意识等的认识,可能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未来几十年,人们将创立一系列新方法,包括若干原理上全新的方法,把离子通道、突触、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等概念与脑的高级功能沟通起来。现有的脑成象技术的时间、空间分辨能力将大幅度提高,新的无创伤检测脑活动的技术将进一步发展起来,在清醒动物上,多电极同时记录不同脑区神经元的技术将出现突破,从而更紧密的把神经元群体活动和高级功能研究结合起来。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将进一步揭示脑执行各种高级功能的算法。基于神经生物学的实验资料及基于数学和物理上的分析的脑高级功能的模型,有可能在脑科学中产生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寿天德.神经生物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徐科.神经生物学纲要[M].科学出版社,2001.

[3]钱卓,胡应和.二十一世纪脑科学的前沿:脑功能基因组学[J].科学文化评论,2004(4).

[4]李光,方路平,顾凡及,童勤业.脑科学研究渐成热点[J].国际学术动态,2008(1).

篇(4)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⑴背景:古典管理理论是以工业化大生产为主要的背景,以市场经济中组织协调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逐渐的建立,不断出现丰富的思想火花,反过来又进一步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古典管理理论出现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建立。实践基础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工业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科学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则成为古典理论阶段的产业基础。

⑵特征: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使小企业获得生存和把企业获得获得最大的利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以组织为整体,以获得最大利益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①科学管理理论。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管理哲学。作业管理,由一系列的科学方法组成。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制定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实行刺激性的报酬制度。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等。

②古典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一般认为包括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企业六大职能为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以及管理。并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同时提出了法约尔14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利和责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韦伯的提出了官僚制理论,现代官僚制也称为理性官僚制或韦伯官僚制,它的内涵可以总结为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方式,作为组织结构,官僚制组织结构视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形态,是人类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⑴背景: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古典管理理论并不能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尤其是对人的研究,古典管理理论涉及的非常的少,逐渐从科学管理理论转向了行为科学理论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行为科学理论出现的背景。20世纪20年代,尽管泰勒的科学理论管理为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劳资纠纷此起彼伏,这在客观上要求新的理论出现。

⑵特征: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重视对人的研究,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等。重视高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

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①霍桑试验:20世纪20年代,尽管泰勒的科学理论管理为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劳资纠纷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情况下促使资产阶级管理者们研究什么决定了工人的效率,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开展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前后共进行了2个回合。第二个回合是在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下进行的。试验共分为:车间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访谈试验、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通过霍桑试验,人们发现了影响员工效率的因素。霍桑试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金钱不是刺激人们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②个体、群体行为研究。在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出现了分别对个体和群体的研究。人作为社会中最小的单位,研究个体人的行为,是研究组织的基础。个体行为研究中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奥尔德弗的生存发展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沙因的复杂人理论。霍桑试验之后,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同样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群体行为研究研究主要是指群体动力学。

③领导方式理论。在西方领导方式理论分为2个部分,一是对领导者品质的研究,二是领导方式理论的研究。美国的行为科学家亨利和鲍莫尔都提出了成功的领导者所具有的的品质,例如:能与人合作、忠于组织、灵活机智、责任心强、掌握领导艺术、具备高效率的企业领导能力等。领导方式理论,包括连续统一一体理论、二维领导的模式、Z理论。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⑴背景:资本主义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政治、经济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管理理论也出现了巨大变化。现代管理理论的经济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发展。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科学技术背景。垄断企业规模巨、大中小企业协作化要求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而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的变化、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受教育的程度的提高、自然科学的渗透则是科学管理理论形成的深层原因。

⑵特征:现代管理理论体现出了管理理论的渗透性、相交性和多样性。

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征体现了管理理论的复杂性。现代管理理论又被称为管理丛林时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时期的管理流派甚多。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数量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计算机管理学派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流派之多,思想之丰富。现将最具有影响力流派介绍如下。

管理过程学派理论来源于法约尔思想。该理论后经孔茨得以发展。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就是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职能是分不开的。管理是个普遍的过程,它与组织中的层次没有关系。

决策理论学派,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部过程,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西蒙。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论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理论。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四、当代管理思想阶段

⑴背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世界各国的竞争由军事实力为基础转向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原材料经济与工业经济、制造业的生产、流动资金的发展,是当代管理思想的的经济原因。世界的格局发生的变化,旧的格局解体,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这也是管理思想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⑵特征: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战略”这个词语被引入到了管理界。

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篇(5)

1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方法在对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是以事实为研究依据的,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真实可靠;其次,科学方法具有实证性,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再次,科学方法具有规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骤都是有序、清晰和结构化的。最后,科学方法还具有概括性,因为科学方法研究的结果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还应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系统、严谨更具有说服力。

2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管理科学的发展按照时间的划分可归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组织理论等;第二阶段就是20世纪的30到5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关系学说,后来发展到行为科学理论;随后,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这其中包括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

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管理科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古典管理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研究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研究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管理阶段则移植了数学、计算机技术学、统计学等诸多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管理丛林理论”,而在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的管理科学是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发展,并阐释实践,引导实践的。

3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谈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管理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差异与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为管理科学进行学科定位,通过课程学习我们了解到管理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又同社会科学研究有所差异,其核心差异就是对人的研究方面。社会科学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类活动本身的意义。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系统。它是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提炼和概括,是关于对有组织活动的管理的系统化、专门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管理科学是在对多种不同性质学科的理论兼容并蓄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不同学科理论及方法系统集成的结果。一般地说,管理科学的成长要综合运用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这四个学科构成管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手段的创新以及经营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学的未来发展仍要依赖多个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运用,依靠相关学科的支撑。

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实际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由现象而本质,由具体而一般,抽象出科学问题并形成研究目标。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毫无科学价值。同时,在管理科学研究中还应注意规范研究方法,多运用实证的、实验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学性不强的思辨的、归纳的、定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价值。

4《理解现代经济学》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试图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并通过介绍现代经济学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来澄清常见的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该文从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人手,引入了被当今社会认可为主流的并代表一种研究经济行为的方法框架——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这三方面的理论就是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首先是由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基于经济学家的三项基本假设即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其次是运用多个理论作为“参照系”,使之能够成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利用各种图像及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帮助分析繁杂的经济行为。

而在管理学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分析框架,首先是管理科学的“视角”,管理学的视角应该就是观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学理论问题的角度,钱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通过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管理学不是没有视角,但是,迄今为止,管理学确实还没有象经济学这样的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视角,所以当今的管理学还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接下来是“参照系”,管理学的参照系更多地体现了经济、社会、心理和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在管理中应用之成果,故必须研究各准则之间的权衡问题。根据西蒙的观点,科学可以分为两类:实用科学与理论科学。实用科学采用的是“如果一则一”的科学命题;而理论科学采用的是纯描述性的与验证条件等价的伦理命题。科学命题关注能得到验证的事实而理论命题强调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为一门科学,显然应加强实证研究的建设。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也即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为前提的“管理人”决策模式。他指出,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的理性”,因而“最佳的准则”是行不通的。实际上人们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满意的准则”行事。西蒙还强调“刺激一反应”的行为模式和与此相关的决策程序化的重要意义。在运用经验加以慎重处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条件下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能够显示出一定的合理性。钱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他在美国时的教授问过他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受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区别是什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就谈到了。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他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具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同样,受过管理学系统教育的人头脑中也应当有几个参照系,比如,在分析组织结构时我们就应当以韦伯的官僚行政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职能时就应当拿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决策问题时,就应当想到西蒙。只有这样,分析管理问题时才会有一致性。

最后我们来看“分析工具”。在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文章中谈到的是经济学中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并被经济学家证明是极其有用的。同样,管理学也有许多研究工具,对于管理学来说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组织的管理如何使组织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管理人价值的体现问题,这就需要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工具,因此,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本身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工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许多决策支持系统,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问题的有用工具。数学和统计学甚至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在研究管理学时确实有用,管理学前辈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市场附加值与经济附加值、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法等等,它们也是研究管理学的有力工具。

篇(6)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022-02

1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方法在对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是以事实为研究依据的,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真实可靠;其次,科学方法具有实证性,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再次,科学方法具有规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骤都是有序、清晰和结构化的。最后,科学方法还具有概括性,因为科学方法研究的结果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还应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系统、严谨更具有说服力。

2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管理科学的发展按照时间的划分可归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组织理论等;第二阶段就是20世纪的30到5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关系学说,后来发展到行为科学理论;随后,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这其中包括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

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管理科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古典管理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研究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研究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管理阶段则移植了数学、计算机技术学、统计学等诸多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管理丛林理论”,而在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的管理科学是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发展,并阐释实践,引导实践的。

3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谈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管理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差异与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为管理科学进行学科定位,通过课程学习我们了解到管理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又同社会科学研究有所差异,其核心差异就是对人的研究方面。社会科学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类活动本身的意义。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系统。它是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提炼和概括,是关于对有组织活动的管理的系统化、专门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管理科学是在对多种不同性质学科的理论兼容并蓄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不同学科理论及方法系统集成的结果。一般地说,管理科学的成长要综合运用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这四个学科构成管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手段的创新以及经营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学的未来发展仍要依赖多个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运用,依靠相关学科的支撑。

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实际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由现象而本质,由具体而一般,抽象出科学问题并形成研究目标。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毫无科学价值。同时,在管理科学研究中还应注意规范研究方法,多运用实证的、实验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学性不强的思辨的、归纳的、定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价值。

4 《理解现代经济学》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试图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并通过介绍现代经济学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来澄清常见的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该文从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人手,引入了被当今社会认可为主流的并代表一种研究经济行为的方法框架――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这三方面的理论就是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首先是由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基于经济学家的三项基本假设即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其次是运用多个理论作为“参照系”,使之能够成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利用各种图像及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帮助分析繁杂的经济行为。

而在管理学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分析框架,首先是管理科学的“视角”,管理学的视角应该就是观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学理论问题的角度,钱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通过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管理学不是没有视角,但是,迄今为止,管理学确实还没有象经济学这样的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视角,所以当今的管理学还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接下来是“参照系”,管理学的参照系更多地体现了经济、社会、心理和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在管理中应用之成果,故必须研究各准则之间的权衡问题。根据西蒙的观点,科学可以分为两类:实用科学与理论科学。实用科学采用的是“如果一则一”的科学命题;而理论科学采用的是纯描述性的与验证条件等价的伦理命题。科学命题关注能得到验证的事实而理论命题强调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为一门科学,显然应加强实证研究的建设。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也即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为前提的“管理人”决策模式。他指出,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的理性”,因而“最佳的准则”是行不通的。实际上人们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满意的准则”行事。西蒙还强调“刺激一

反应”的行为模式和与此相关的决策程序化的重要意义。在运用经验加以慎重处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条件下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能够显示出一定的合理性。钱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他在美国时的教授问过他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受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区别是什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就谈到了。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他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具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同样,受过管理学系统教育的人头脑中也应当有几个参照系,比如,在分析组织结构时我们就应当以韦伯的官僚行政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职能时就应当拿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决策问题时,就应当想到西蒙。只有这样,分析管理问题时才会有一致性。

最后我们来看“分析工具”。在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文章中谈到的是经济学中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并被经济学家证明是极其有用的。同样,管理学也有许多研究工具,对于管理学来说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组织的管理如何使组织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管理人价值的体现问题,这就需要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工具,因此,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本身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工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许多决策支持系统,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问题的有用工具。数学和统计学甚至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在研究管理学时确实有用,管理学前辈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市场附加值与经济附加值、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法等等,它们也是研究管理学的有力工具。

篇(7)

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关键是实施智能行政管理,所谓智能行政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政府及其它社会组织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策划、项目可行性论证、人力资源管理等,建立起一个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准确、高效的区域经济管理系统。

软科学研究的内涵及功能

软科学是以人与社会系统、人与自然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政策和决策问题为目的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软科学在研究社会经济这一巨系统的过程中,有可能把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基于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建立起包括大量参数的模型,经过计算机的仿真模拟,对经验性假设的真实性进行检测;再由专家们共同分析、综合和判断,从而使研究结论更贴近经济发展实际。软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功能:

引导硬技术的发展。重大科技开发和工程建设无不依赖于事先的周密筹划和实时的动态调整。认识、利用和创造物质世界的硬科学活动,涉及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等诸多方面,必须通过软科学研究选择目标和重点,制定战略和计划,确定技术方法和路线。

提供决策依据。以决策研究为核心、以系统集成为主要手段的软科学,广泛应用系统学、行为学、决策学、思维学、战略学、预测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对现代复杂社会的决策问题提出科学的咨询意见。

系统诊断且深化认识。软科学研究能帮助人们对所遇到的决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诊断,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和特点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背景,使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内部机制。

优化方案且提供依据。软科学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案和措施,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

仿真模拟。软科学研究可把现代化的软科学理论、方法与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各种决策和管理仿真系统。

动态跟踪且及时预警。软科学研究能对已经做出的决策进行动态跟踪,实施评估,为调整决策、避免失误提供保证。

利用软科学研究促进智能行政的策略

针对不同的信息源和决策内容,行政管理部门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利于更充分的发挥软科学研究的职能。

(一)利用dss决策支持系统等进行动态跟踪研究

利用近代决策分析方法,并应用人工智能和行为科学、心理学等方法,为决策者提供分析对话,为决策服务的系统。建立诸如水资源的dss决策支持系统、企业dss决策支持系统、城市交通dss决策支持系统、住房改革dss决策支持系统等,并通过更新信息和维护系统实现对上述各子系统的跟踪管理。

(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模拟研究

gis目前在国内外的决策咨询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把gis作为规划管理和分析决策的有效辅助工具;美国政府对gis的投入经费居世界之首,其84%的政府部门采用了gis,约有7万个政府机关实现了gis服务。这个系统主要是处理动态变化的空间数据等,研究成果可视性强,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支撑系统。

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宗旨是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服务,其中的管理类似于“空间型市长”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可作为市长等高层决策的重要手段。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几个功能:具有办公自动化与gis相融合的特点,对统计信息和政务信息的空间检索和查询;是一个广域网支持下的分布式空间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所属部门的信息;是社会性的技术工程,利用多源数据和相对统一的软件平台支持,建立各产业部门联合服务的协调机构、运行模式;利用权威的地理空间数据作支持,以实现专业统计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实时加载。

(三)增加研发投入且组织专门的软科学研究

尽管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认识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信息也已经成为比能源和原材料更重要的资源。但在具体实施中,人们对有形资产的评价准确,也肯投入财力和物力;对具体应用技术的投入也在加大,但大多不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导致对软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应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充分发挥咨询公司的作用,组织多学科专家对一些重大发展战略进行专题研究。

(四)实施超级领导

领导工作越努力,自己负担的责任越多,其下属部门往往越软弱,形成恶性循环。这就要求管理者发挥下级自我管理的能力,即实施超级领导。

(五)追求高技术产业的范围效益

在短缺的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比较接近,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集中的、单一标准化的群体行为。制造业是追求效率的大规模生产,产品是标准化、大批量的,因为当产品生产数量达到一定界限后,由于固定成本为相当数量的同类产品而分摊,则形成明显规模经济效益。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是区域规划的专家们,都不可能对具体创新产品的生产提出计划。至于发展哪类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依靠敏锐的企业经营者根据对市场的预测来确定,如何生产的问题则由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来解决,这就要求政府管理部门改具体的高技术产业规划为生产领域规划。在目前能力还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可取的战略只能是重点突破。围绕几个重点产业精心组织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连续的滚动研究和技术转化,追求高技术产业的范围效益。所谓范围效益,是指在进行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如果仅仅进行一、二项技术开发,成本一定很高。但如果在相关的方向上进行连续研究与开发,把研发经费分摊到相当种类的相关而不同的产品中去,每项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降低是必然的,这就得到了范围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柳卸林等译.澳大利亚与知识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柳卸林等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篇(8)

虽然在社会行为科学中,量化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做研究时,有时可能还有一些其他更适合的方法。质的研究,简言之,就是一种应用访谈,综述,个案研究和其他相关探索技术探究导致人们行为的某些过程的社会行为科学的研究。

事实上,许多质性研究的流程要求更高,因为所有强加给你的准则从统计学自身转移到研究者身上了,你必须使用不同于传统的方法去详细描述你的一举一动。然而关于它如何运用,几乎没有学者被系统的训练过。

2 质的研究在心理学发展过程

2.1 质的研究的哲学基础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纷繁多样,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在科学思维上属于两种不同的范式,其中质的研究受到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民俗,方法学,符号互动论的影响甚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的心理研究需要关注其主体性和个人主观意义及经验,才能使心理学的研究达到其真正目的。 质的研究所遵循的哲学基础正体现了这一目的。

2.2 文化转向和后现代思潮对心理学质的研究的促进

文化是目前主流心理学家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想找到合适每个民族或者群体的理论,那么,文化的影响是他们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今天的心理学必须以包容概括且精确的文化体验来对不同民族地区的心理现象做出表达解释。

2.3 心理学发展需要质的研究

第一,由于长期以来西方和我国的主流心理学家都以实证研究为观察解释心理现象的不二法门。但是这种纯定量的研究方法目前看来存在重要的缺陷和隐患。因此,通过质性研究这种方法,透过文化视角,本着尊重差异和多样性的原则,可以弥补主流心理学界对定量研究的依赖和不足;第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人,更是人的行为和思想背后的意义,这符合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或物性)的规定,人,不单单就是个体自然的存在,人的整体和社会性决定了对于人的研究应该采取多角度,整合性的研究方法。

3 质的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任何学科都有其发展规律,其科学研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心理学质的研究也不例外。

3.1 遵循历史性

任何研究方法的存在只是一种语境或者前提下的发展,但是其同时又和大的历史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传承演化。因此,这也就给予人们对事物新的解释和意义。实证主义方法也同样无法离开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质性研究亦是如此。质性研究必须从心理学的研究和演变过程中得到新的启发和光大。

3.2 遵循民族和区域性

无论哪种研究方法只有在其特定的区域和民族之中才能得到恰当充分的解释,一旦我们的研究离开了民族区域这一范围,抛弃了文化环境发生发展的土壤,其效度水平和发展空间就肯定落入歧途。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在各自的历史文化环境之下,还是不同的区域间隙之间,都充分体现了民族性和区域性。

3.3 遵循研究方法的个人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暂且不说个体心理如何复杂难测,就算是研究者的研究假设都是研究者的主观的猜测和表达,不自觉的都会合乎研究者想要看到的特征,这其中难以控制的中介变量也是让研究效度降低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能单单依靠定量的实证研究,还是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得出有充分解释力的结论。

3.4 遵循研究方法的常识性

心理学研究必须具有常识性,关注个体的心理生活。心理生活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是一种个体对世界的主动把握,它不像心理现象那样容易被研究者捕捉到,因此不适合用单纯的实证手段来研究。我们今天说要提倡质性研究,找回我们本该付出注意的研究放大,并不是说要取代今天的定量性的实证研究,而是要重新去认识和理解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的位置和作用,为心理学研究方法提供新的机会,注入新的动力。

4 有关质化研究的争论

赞成量化信念的那些学者认为倡导质化方法的那些人是一些蒙昧主义者,正试图把心理学拖回黑暗的年代。无论是质性研究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目前都认为心理学现象的特殊性,它和自然现象的差异是巨大且显著的。人的心理无论如何都带有一种文化和历史意义在其中。单纯的用自然科学的量化研究不行。

篇(9)

施瓦布“科学即探究”思想是他的“科学探究教学”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厘清施瓦布“科学探究教学”的基本内涵,就必须对他“科学即探究”的基本内涵做出明确分析。

一、科学具有多样性

(一)科学本质学说的多样性

施瓦布认为,科学家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不同的,每个科学家可能都会有各自的见解,科学的本质具有多样性。“很明显,这些作者对‘什么构成好科学’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在牛顿的研究记录中发现了对应于自己最看重方面的非常不同的特性。……这反映了牛顿对物理学贡献的良好判断的合理标准具有多样性”[1]。从他引用的这些文献――科学家看待科学的本质上存在广泛差异――可以证实他的“当一个人看待科学的不同领域时,会有不同的观点”的思想。他认为,差别性和不同性之所以变得更明显,是因为科学家的立场牵涉明确处理如下类似问题:何种数据更合理,哪种方式与方法较适合,何种解释或数据更需要,何种问题在解决主题任务时相对比较有成效。当我们从这些仅仅是偶然注意到发现科学本质多样性的科学家,转向对科学方法感兴趣的人,那么更大的差异性可能就会显露出来,因为不同的科学家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很可能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施瓦布指出:“在推断的本质上,米勒(J.S.Miller)和威廉・休厄尔(Willian Whewell)出现了直接的冲突。爱因斯坦和庞加莱(Henri Poincare)在物理学一个比较受争议的方法――教学知识和物理世界的关联上表现出对立性。”[2]从这些具体科学家的实例可以看出,某些科学家本身对科学本质的见解是不一样的。

(二)探究模式的特定多样性

与几种科学中学科内容和问题的不同性相关联的探究模式的特定多样性。施瓦布指出:“在一种情况中,一个人把所有的科学探究聚集为一个没有区别的混合。在其他的事例中,一个人通过坚持每一个探究与其他探究的独特不同点,坚持每一个研究的特性,同样把教育学问题过度简单化。对于任何的课堂和成员,两个事例都是真实的。”[3]不同的科学探究可能需要不同的科学探究方法,如果把同一种科学探究方法直接应用到其他的科学探究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现象。“科学调查的理解和评价包括认知调查中所运用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它意味着要认知抽象数据与产生抽象数据的整个现象体的关系,意味着要认知所用的归纳种类。也就是说,研究者将数据特性转为科学结论的一般特征的过程中会使用带有理念的各种数据集合体。既然这里有几种归纳,而且有适合于不同种类的事实及以与每一种方式相关联的不同种类的理念,那么仅仅辨别归纳的存在或者事实和理念的相互作用,就不是对理解和评价的充分引导”[4]。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科学中对不同内容和问题的探究模式存在特定的多样性。

二、科学知识具有可修正性

(一)探究的概念化原则的修正促进科学知识进行修正

科学探究是在概念框架中引领探究实践发展。施瓦布认为,在探究过程中要探究什么并给予探究对象的含义是在探究前做出的假设。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依赖于搜集到的事实资料,以及相关概念、术语规定等事先做出的假设、推断与结论。他指出:“在一次探究的漫长过程中要探寻什么事实以及给定他们什么含义是在事实之前做出的决定。因此,任何给定时间的科学知识不是依赖于事实而依赖于搜集到的事实。――并且搜集依赖于探究的概念化原则。”[5]施瓦布认为,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不仅是获得的事实知识,还有解释这些事实的知识。这些事实的解释依赖已获得的事实和探究前所做出的假设,是从这两个方面做出的推断。科学探究是在概念框架中引领探究实践发展。探究的概念化原则具有可修正性。探究的原则是不断更新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正是探究的这些概念与原则的不断更新导致对探究实践的不断更新,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科学知识。随着探究原则的变化及事实的重新选择、组织和利用,新的知识可能会被重新得出。因此不仅这种个人的观点本身,个人对科学观点的研究、表述本身会存在一些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而且这些概念、原则及其结论都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科学知识必须经历不断修正的过程,科学必须作为不断探究的过程。

(二)科学知识的效度要求促使知识进行不断修正

科学知识认定有两个重要标准:信度与效度。信度要求指导科学探究的原则是真实的,科学结论(知识)的得出是真实的。然而,他认为有另一个标准是同等重要的。这个标准被称为效度。效度要求科学结论是有效的、尽可能反映科学本身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他指出:“我所举的早期的和原始的指导性原则的那些例子,如向性原则,或特点的心理性原则,或早期的不能分隔的基本元素的化学概念,没有满足效度标准。注意每个例子中的失败,这些失败说明缺少充足的效度。动物行为对独立的行为刺激减少了一些独立的反应。但是我们自己本身的和动物的知识使它不可能的是:任何动物的行为都很可能只是一个分离、独立事件的集合(repertory)。”[6]一些科学结论出现的问题可能是因缺少效度所导致的,因为在有的科学探究中往往过于重视信度而忽略效度。总之,他认为,效度的标准要求我们选择作为重要的数据将不仅是可信的,还是典型的。这要求指出这些数据作为我们探究的合适数据的原则要尽最大可能地反映他们所应用的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信度与效度这两个标准的作用中,呈现科学知识的可修正性特点。科学结论本身抽离具体情境时具有受限性。因此,从科学知识自身不断发展的角度看,抽离情境中的知识还是会不断修正并发展的。

三、科学知识具有多线性

探究可能会使产生的知识呈现出多线性特点。施瓦布指出:“当探究大范围开始进行时,他们的学科内容是复杂的,产生的知识可能会呈现出我们还没有讨论的特点。我将要把这个称之为多线性(multilinealism)特点。”[7]

(一)不同视阈下对同一领域某一主题的研究结果不同

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和学科本质的多样性,可以允许几种有效原则的同时应用。学科内容可以被通过不同探究以不同方式设计。每一个概念可以指向一个关注学科的不同数据和一个解释数据的多样性模式。虽然通过同时发生的方式,但得出的研究结果可能会是明显不同的,大量多样性知识便会在领域中出现。例如施瓦布指出:“在个性研究中,弗洛伊德的(Freudian)调查可能在个性被视为一定少量‘心理机体’中的焦虑和平衡的结果的指导下进行,例如弗洛伊德的最原初三种:自我、本我和超我。这些研究将会关注这些‘机体’的性质,他们发展的条件,与他们通常所经历的标准的偏差,所有这些在明显的行为和意识上的结果。”[8]但同时,“被其他调查探寻的其他研究把个性设想为从学习体验和人际关系的挫败和成功中获得的焦虑和满足的全部。这种研究会用数据关注焦虑和满足的本质,产生他们的条件,他们交流的方式,他们的持久性,以及改变他们的手段。这种研究也会关注个人文化的形式,试图探明沉浸于从一代到另一代交流的焦虑中的每种文化中的学习条件和问题领域”[9]。由此可见,他认为,不同研究视阈中的同一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很可能是不同的,呈现出多线性特点。

(二)多线性探究在一定情境下可以在许多领域中发现

多线性探究在行为科学中最显著。施瓦布指出:“在一段时间它在生物学的一些领域中存在了许多年。它甚至在物理科学中也发生了简短片刻。然而,它在行为科学中是最显著的。个性的研究,一般心理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是完全的多线性(multilineal)科学,用许多方法同时运行去产生不同的大量(body)知识。”[10]他认为,行为科学中探究的多线性在这里是关系密切的,因为两个因素的结合。“一个事实是,大量的我们的国家问题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心理的。另一个事实是,行为科学的多线性在我们的公众中产生了深重的怀疑和对这些科学的担忧。正从科学的结论性修辞的错误的超纲课程(meta-lesson)中学到的是,科学知识是经常和永久如一,并且正确,我们的公众很少能把行为科学看做是不同于冲突的和毫无根据的见解”[11]。由此,他认为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已经创设一个情境:大而重要的问题不能被直接和明智地处理。

科学具有发展性,原来可能正确的结论现在可能变得不正确。科学知识有效性的需求导致科学知识要不断修正。科学知识的修正充满了创造性,探究促成了科学的发展,知识的修正能够促进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4][美]韦斯特伯里,[美]威尔科夫,主编.郭元详,乔翠兰,主译.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4、56、63、63.又参阅 IAN WES

TBURY and NEIL J.WILKOF.SCIENCE, 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 LONDON,1978:69-70,71-72,81,81.

[5][7][8][9][10][11]Joseph J.Schwab.The Teaching of Science.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Enqui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62:13-14,49,49,49-50,50,50-51.

篇(10)

申报高级经济师者自己在所报论文中指定某篇为答辩论文。答辩专家组据此文出答辩题并考核学术水平。该项赋分最高,按三个方面:

①选题准确,成果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影响较大。赋分范围30一40分。

②选题正确,成果在国内外居中等水平,影响一般。赋分范围10一30分。

③选题较差,研究价值不大。赋分范围1一10分。

经济论文的选题标准正确是确定答辩者对于经济科学某一问题研究的范围和方向。由于这是进行经济科学研究,撰写经济论文的起点,而任何一项经济科学的研究都是从选题开始,所以这个问题极其重要,赋分值范围最高。

这是因为:其一,选题决定着经济论文的价值。只有选题精(准)确,即有对研究意义的课题,论文才有重要意义。其二,选题关系到经济论文的成败。虽然选择价值高,但内容与难度与自己的条件、能力不相适合的课题,那么也难以成功。唯有选题的内容、大小以及难易程度都较适合本人的业务与水平特点,论文成功的希望才大。正因为如此,有人说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题目,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其三,选题为自己学术研究确立了目标。作为高级经济师应当将自己的经济管理业务中最感兴趣的部分上升到经济科学研究高度,并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合理的逻辑过程体现自己知与识的水平和学术能力。其四,选题代表着本人的学术态度。作为高级经济师的论文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立足个人实践和深入调查来研究,结合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来选择论文题目。这样才能使论文选题达到较高水平,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怎样才算有较高水平和研究价值呢?选题在上述四点的基础上,立足本人经济工作实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经济学科历史与研究、发展现一22一状、动态。这样便知道自己的研究论文当前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这样的论文体现了在学术研究方向上的探索性与先进性,而不是盲目性、重复性,甚至是抄袭他人之作。为此,要做到:一是尽量选择与本人经济工作相关而急待解决的课题。这些间题力求贴近现实经济,或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新问题,并有重要现实意义。作者应以较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事实上的理论高度,对这些呕待解决的课题提出独到见解,不怕标新立异,具有理论勇气,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二是选择新发现、新创造的课题。参加答辩的同志一般都从事经济工作多年,提交出的论文应是代表自己在经济_〔作研究中的发现,新创造、新思路的杰作。探索经济问题是经济工作者的使命,也是高级经济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之一。可以说每一位用心者在长期的经济工作中都会有思考和发现。不敢称发现和创造的人往往是自卑和悲观的。你既然申报高级经济师,就应以高亢的理论勇气阐述自己的新观点。三是对空白的填补。由于科学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对于经济机制的重建,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造成理论与学术暂时的空白与缺项。高级经济师敢于直面这些空白的填补,不仅是对自己经济工作的推动和提高,而且由于间题的新颖也容易引起经济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四是对于通说的纠正。即对于通行的看法和传统的作法以及某些经济研究成果的针对性纠正。通过新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某些通说错误观点、偏颇结论的纠正,使人们得到正确的认识,无疑显示了学术的高水平,且能正确地指导经济_E作。五是对于前说的补充。这是以新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对于前人研究成果与结论予以补充、丰富和完善。综上五点所述,经济学的论文在多数情况下总是先提出某些假说,经过实践与研究的验证,使其成立。各种选题唯在创新理论勇气中,才可产生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经济论文,这不仅仅是对于高级经济师本人水平的提高和开拓,而且对于经济科学一系列学术问题的研究乃至突破会具有相当的重要意义。

二、关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对于高级经济师答辩中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答辩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从三方面考核计分。

①抓住间题实质,分析透彻,建议新颖合理。赋分范围20一30分。

②触及问题实质,分析正确,建议合理。赋分范围10一20分。

③没有抓住问题实质,分析一般,建议可用性不大。赋分范围1一10分。

对于高级经济师来说,作为经济工作的软专家,理所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就从事领导工作者来说,这种能力应体现在:领导观念科学化;组织行为科学化;领导方法与领导程序的科学化。由以上这些方面所形成的素质通过答辩展示出本人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其领导的群体组织和领导活动产生的效果。能否抓住问题实质是领导素质的重要方面。

作为高级经济师,应当通过答辩抓住问题的实质,展示出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是反映本人的基础知识。这包括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在交叉学科方面还应当了解有关行为科学、公关学、领导学等知识。二是反映本人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首先应掌握较宽的专业基础理论,熟悉经济管理方面与自己业务有关的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其次,要能掌握并应用系统的现代管理与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市场营销、经济信息、经济预测、经济决策、企业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经济管理、技术经济、数量经济、经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有的还应有较丰富的涉外经济知识。

篇(11)

摘要: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建构与量表研制》-书进行评述,研究认为该书从自主性这一层面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解读,深入到了青少年健身行为的核心。综合运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从主观能动性视角,引入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理论,初步提出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及概念模型,构建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量表。

关键词: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量表研制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4-0053-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13BTY045)。

随着“阳光体育”、“全民健身”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由政府倡导、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据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的《2010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持续20多年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这固然令人欣喜,但也引发了我们无限的深思:学生体质状况是在阳光体育运动“刺激”下才有所改善,如若没有了他律的、强制性的制度约束,学生健身的坚持性能否持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到底是自觉、自愿,还是迫于学校体质达标测试的压力呢?经过初步调研,曲阜师范大学房蕊教授观察到当前青少年健身自主性缺欠的现象,并就此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建构与量表研制》一书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结晶。

该书是房蕊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发行。全书共七章,主要围绕“什么是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如何评价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两大基础问题进行探讨,整合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从自主性和能动性两个层面深入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较为恰当地界定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及概念模型,研制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评价量表,填补了“自主健身行为”在理论与评价指标研究方面的空白。

1 独特的研究视角:引入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

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如果作为行为主体的青少年健身行为自主性没有被调动起来,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外部环境再完善,其健身的坚持性将难以持续,增强体质的持续性也难以保障。而在已有的研究中,“自主健身”仅仅是一个使用性语词,尚未上升到概念界定的理论高度。作者的这一发现,就使其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才能实现理论及测量工具的创新。为此,该书从主观能动性的视角出发,引入了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理论,全面、深入地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建构了概念模型,确保“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及外延的科学概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对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问题行为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上,虽然这一研究取向对于防止青少年犯罪,纠正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这种狭隘的研究逐渐背离了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本意,因为对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消除青少年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激发青少年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引导他们正向发展。该书遵循着这一研究取向,在建构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时,引入了两个有关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理论,即自我决定理论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理论。前者是关于人类行为的动机理论,强调人的自主性,即人类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和自我决定的。后者是关于个体行使主观能动性的行动过程理论,个体通过设立目标,积极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来调节自身的发展。通过对青少年积极发展相关文献的全面梳理,作者明确指出,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中的“自主”采用自我决定理论中自主的含义,但是仅凭这一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它缺乏对自我调节过程中行为策略的关注,忽视了人的能动性,而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理论提出的选择、优化和补偿策略则成功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基于此,作者整合自我决定理论(SDT)和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理论)的相关概念,从自主性和能动性两个层面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价值脉络作了清晰的界定,归纳得出了一个可操作化的概念。这就从理论上厘清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本质和内涵,使人们对于自主健身行为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和全面的理解。

2全新的解读方式:注重行为主体对行为的经验解释

运用符号互动论和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方法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从研究内容上看,已有关于健身行为的研究内容多为现象或经验性描述统计,主要体现在健身行为特征、影响因素、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至于附着在行为上的意义和解释则被忽略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研究路径和理论薄弱现状不无关系。国外体育锻炼行为、体育健身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我国健身行为领域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但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种等方面的差异,这些理论及理论模型很难直接用来预测、解释我国青少年健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该书作者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力图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解释青少年健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注重行为主体对行为的经验解释,颇有新意。

研究伊始,该书就从探索青少年关于健身行为的经验世界出发,自下而上地为现象寻找理论,并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整合中,建构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此借鉴了符号互动论中的方法论思想和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行为分析模式,刺激一反应( S-R)公式在解释行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仅仅把人的行为看成特定环境刺激下做出的反应,至于人为什么如此行为则不曾涉及。在社会心理学中,符号互动论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则走出了简单的刺激一反应分析模式,它关注人类行为的主观领域,主张对附着在行为上的解释和意义进行分析。因此,作者认为,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研究,既不能重复地沿袭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S-R)分析模式,也不能自上而下地直接运用某一现有理论来解释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必须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理解行为意义本身。从这条独特的思维轨迹出发,该书采用自下而上的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研究参与者自身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经验感知中,获得了一个敏感化概念。虽然从某种程度而言,“敏感化概念”缺乏对属性和事件的详细说明,但它却提供了从何处去发现经验现象的线索和启示。根据敏感化概念提供的线索和启示,作者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象的现象信息与自我决定理论及意向性自我调节理论进行互动解读,最终归纳出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操作化概念。这种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解释行为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路径,对我国体育行为研究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整体上颇具启发性和可操作性。

3高度的方法论自觉: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思维程序

毫无疑问,方法论不等同于具体方法。在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追问与反思中,张力为教授深有体会地说:“体育科学研究者亟需解决的不仅仅是研究的技术手段和具体方法问题,而更应关注的是对世界的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者所秉持的方法论理念,它决定了我们采用哪种具体研究方法和工具,指引着整个研究的取向。尽管学界已认识到方法论在整个研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实际研究中,却没有给予方法论应有的重视,甚至没有形成方法论的自觉,导致研究程序出现逻辑错误而损害研究的科学性与合法性。有学者曾对我国体育学300篇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部分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存在明显的方法论缺失问题,科学方法论与方法的自觉意识在体育科学研究中还没有形成制度性的氛围。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作者则表现出了高度的方法论自觉,在明确而突出的方法论意识指导下,科学规范地选择与运用研究方法,既合乎逻辑又合乎经验地完成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建构与量表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