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现代化体系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8 16:36: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化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

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高额比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受地形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煤矿九成以上为地下开采,开采条件艰巨,每年因瓦斯、顶板、煤尘等引发的安全事故屡屡见诸报端,2015年38起特大事故便造成了768人死亡与失踪。近年来,随着生产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安全生产意识的强化,煤炭安全事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从5.8下降到0.157,然而,相比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而言,仍然高出数倍乃至十数倍,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形,和我国煤矿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的缺乏密切相关。

1煤矿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安全是煤矿生产中的头等大事,安管管理因而也是煤矿日常管理中的核心环节。现代安全管理体系,以安全管理为目标,以体系健全为特征,突破了传统安全管理中的局限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安全管理的效能。就目前煤矿现代安全管理体系而言,通常包含方针、计划、检查、评价、纠正等五个环节,涵盖煤矿生产中的各个阶段与各个部门,比如生产设备安全、生产作业安全、重点事故防范等。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具有双重意义:首先,现代安全管理体系以全面性、体系性为主要特征,能够弥补以往安全管理中的欠缺与不足,使煤矿安全管理从重点管理转向全面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其次,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强调预防为主,主张管理者事先采取完备的预防机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有助于煤矿安全管理从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提升管理效能。

2建设煤矿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点

2.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安全管理主体的欠缺是煤矿安全事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因素,也是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在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确保安全生产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避免推诿扯皮的现象。就煤矿生产的一般情形而言,矿长是主要负责人,因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核心为矿长负责制,矿长对安全事故承担最终责任。与此同时,煤矿还要从管理层、执行层以及作业层三个角度出发做好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工作。首先,就管理层而言,其主要职责为根据国家安全作业的法律法规以及煤矿安监部门的具体要求做好煤矿安全管理的制度构建工作,确保安全人员有规可依,有矩可守;其次,就执行层而言,其主要职责即将企业管理层的安全生产要求与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员工都严格恪守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确保制度不至于流于形式;最后,就作业层而言,他们需要根据企业的安全要求开展作业。

2.2强化安全事故预防制度

煤矿事故是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难点,也是导致人员死亡、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其中瓦斯、顶板、水患等又是安全事故中的主要类型。为了更好地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效能,矿企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还需要做好重点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强化安全事故预防制度。例如瓦斯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天敌”,煤矿企业需要针对瓦斯矿难的特征制定完备的预防制度,具体而言,便是“先抽后采、以风定产、超前防范”,也就是说煤矿在原煤开采中要完善瓦斯抽放系统建设,根据矿井通风能力决定开采规模,严厉禁止超限作业。又如水患也是煤矿开采中的主要难点,煤矿需要在明确责任主体,如矿长或其他管理人员的基础上,根据矿井水患的类型以及程度采取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如查、堵、疏、排、截等,保证水害防治的扎实有效,安全可靠。煤矿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的特征,煤矿还需构建重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

2.3建立生产安全投入制度

资金投入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效能的核心途径与必要保障,投入不足也是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对此,煤矿还需要从构建安全投入制度的角度出发,完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就安全投入制度而言,它主要包含以下两点内容:第一,生产设备、技术的更新与维护。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技术是煤矿开采中的主要依靠,精良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率,提升安全性。煤矿需要紧扣国家精神,设立专项的安全生产资金,用于开采装备的更新与检修,避免因装备、技术问题而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其次,安全生产的培训与宣传。一线作业员工以及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偏低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煤矿还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将教育费用纳入安全投入资金之中。

2.4推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

煤矿安全生产离不开必要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又必须辅之以相应的奖惩机制。对此,煤矿首先要做好安全生产作业的考核工作,针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规范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效能等进行精准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录在案。此外,煤矿还要将考核结果应用到煤矿管理之中,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应用到晋升机制以及奖惩机制之中。煤矿在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与任命中,要充分考察期过往的工作经历与工作结构,尤其要突出安全管理在人事考察中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或近似的情形下,优先选拔安全管理工作效果突出的人员;煤矿需要根据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实际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奖励与惩处。针对那些安全意识强,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范,多年来保持安全无事故的个人、团队予以精神、物质奖励,而对那些不遵守安全生产规范,工作中粗心大意乃至错误不断的个人、团队给予必要的惩戒。

3结语

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煤矿长远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核心内容。因而,煤矿在生产运营中,要从当前安全管理的不足之处出发,采取好相应的补救措施,尤其要做好安全责任落实、重点事故防范以及安全投入加大等方面的工作,为煤矿企业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增飞,林姗姗.构建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途径探析[J].商业文化,2008,05:149.

篇(2)

一是引导扶持农产品物流园区创建工作。按照全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结合我省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处于东北亚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积极向国家争取,在中部长春启动建设1个集大宗农产品现货与期货交易配套、资源流与信息流互动、辐射全国、影响东北亚的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在东部通化市启动建设1个集特产品和药业为主体的吉林特产品物流园区。在西部白城市启动建设1个集杂粮杂豆和畜产品为主的杂粮杂豆及畜产品物流园区。

二是实施农产品市场提升工程。发展农业部定点市场3家,升级改造国家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45家,重点扶持全省9个市州1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力争到2015年末,全省每个县升级改造农产品市场一个,总量控制在40个以内。开展实行场地挂钩、加工配送、监管质量安全、推进规范包装、强化信息服务、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开拓对外贸易、维护安全交易和完善公共服务等。大力推动质量安全追塑系统、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建设。

三是开展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创建工作。以地、县两级批发市场为重点,开展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创建工作。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50个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经营的农产品市场。2011年每个市州完成培育1个市场任务,到“十二五”末,形成完善的“中粮东特西杂”市场区域格局。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一是整合现有省内期货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期货平台。如洮南杂粮杂豆交易市场、长春粮食批发市场、大连商品交易所等,通过期货价格引导现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

二是利用现有的“一站通”供求平台,为农民及时发放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利用有形市场建立的电子商务中心,积极推进电子交易方式,使农民的交易高效畅通、减少交易成本。

3.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

篇(3)

2 建设棉花现代物流体系是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需要。发展棉花现代物流的基本条件是棉花包装标准化和通用化、标识条码化,装卸机械化、管理信息化和仓储现代化。国务院批准推进实施以棉花包装、取样方式,检验方式、检验手段、数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其中建设和管理棉花专业监管仓库是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一个整体。因此建设棉花物流体系,有利于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有利于棉花质量、重量检验标准的事实和检验结果公信度的确立。

3 建设棉花现代物流体系是传统贸易方式变革的需要。在中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十年中,棉花贸易方式发生了巨变。一是供需双方自由棉花贸易往来;二是棉花进口贸易大幅增加;三是出现中远期棉花现货贸易方式以及棉花期货交易;四是国家吞吐储备机制逐渐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实现传统贸易方式的彻底变革必须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完善的棉花物流体系,才能为贸易各方提供保管,分拨、运输、保险,装卸等多方面的统一服务。

提高棉花贸易服务水平的作用

根据交易市场多年的服务经验总结得出,在完善的棉花贸易服务平台中,应以物流带动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有利于棉花交易方式由传统向现代改变。充分利用好全国的棉花仓储物流资源,逐步形成上接棉花产区、下接纺织客户的棉花物流体系,为棉花贸易者提供便捷的仓储及配送服务,可以切实推进我国棉花市场的规范有序流通,降低棉花流通成本,提高棉花流通效率。

2 有利于发挥现有棉花仓储设施作用,夯实棉花物流基础。目前,国内棉花仓库不仅局部布局不平衡,而且部分地区的棉花仓储设施已经不能适应棉花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为了完善全国棉花库点网络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棉花仓储设施的作用,应通过多种市场运作方式筹集资金,以对现有棉花仓储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篇(4)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正处在改善结构、提升质量、加快发展、拓宽领域的重要阶段。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工作面临新任务、新要求及新形势。

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的有效载体,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健全农机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 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有利于实现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构建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技术体系,有利于提高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的稳定发展。

2.加强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对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影响重大,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农产品生产率与旧的人畜力生产相比有着巨大飞跃,农业机械化解放了人畜力,使得农业生产智能化,强化现代化农机化体系建设能够促进农产品市场打开,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益。农业机械化使农业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是传统的人畜力生产方式不能达到的,只有统一的机械设备才能够实现标准的生产。由于农业机械化中大量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的经验管理需要较高素质且具有管理经验的劳动力,从而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3.农业生产机械的操作不是单纯的劳动力操作,而是带有管理和创造形式的操作,这些技术的掌握者常常能够走在新农村建设的最前线,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的主要手段,是进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也是农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机组织跨区进行作业、农机服务组织的设定,使农业生产朝着社会化与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更加有序,贴近产业化,农机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使人力资源得到了重新分配,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农业大规模生产与传统作业方式之间的矛盾,加快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1.要完善农机工业结构调整规划。通过规划引领,逐步缩短我国农机工业在电控技术、发动机排放及后处理、动力换挡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同时给予新能源技术在农机工业领域应用上的资金政策支持。

2.要加大对农机企业在技术及产品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实现有质量增长的发展道路,建议设立农机产业发展创新基金,在信息化应用、高端装备研发、智慧和智能农业等方面提供支持。

3.推广农业集成示范区建设模式,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有效满足农业机械向大型化发展趋势,建议加大对农机企业提供示范区平台、补贴以及政策支持,重点支持农业装备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应用,引导农机、农艺与农业的相互融合,促进形成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引导主要农作物生产向集成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农机化技术水平。

4.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强化机构建设,明确公益性职责,强化主体依法确立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性质,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县、乡镇或区域国家推广机构,确定机构人员编制,按规定的比例设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强化队伍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落实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和结构比例,健全完善队伍。不断创新完善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创新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工作责任制度,推进技术服务信息化、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推广服务效率,促进先进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快速转化应用尽快形成生产力。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是农业现代化成功的前提。

参考文献:

篇(5)

一、我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

1、大额实时支付系统

大额实时支付系统采取逐笔实时方式处理支付业务,全额实时清算资金的方式处理同城和异地、商业银行跨行和行内的各种大额贷记及紧急小额贷记支付业务,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系统,成为连接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大动脉”、“金融高速公路”。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在加速社会资金周转,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密切各金融市场有机联系,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防范支付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大额支付系统在全国推广使用后,成功取代了原来的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彻底解决了“天上三秒,地下三天”资金汇划速度较慢的问题。大额支付系统还连接着境内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香港、澳门人民币清算行等,每笔业务实时到账,其功能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小额批量支付系统

二、我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风险意识不强

银行管理存在片面过度追求规模和速度等行为,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重视经营忽视管理、重视存款忽视结算、重视效益忽视风险防范,忙于应付银行的日常业务忽视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发挥。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新不及时,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

2、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手段尚需加强

银行在支付结算风险的管理上,大都依赖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全面真实地暴露风险。电子支付结算系统的风险管理依靠管理人员工作经验判断,使得风险不能完全被揭示。

3、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发展需要相脱节

从业人员对支付清算系统相关的业务知识掌握不足,仅限于日常的业务操作,而知识更新较快、业务变化较大,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使得对新业务、新知识掌握不熟练,跟不上日益发展的业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为风险。

随着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立和投入使用,支付交易的业务量和金额空前增加,2006年全年通过现代化支付系统完成的资金清算交易达到2596915亿元,是当年GDP的12.4倍,而支付清算参与者所面临的支付清算风险也将随之增加。一般意义上的支付清算风险是指各种不利因素对支付系统稳定运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损害。国际清算银行《关于重要支付系统的核心原则》认为支付系统中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运行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以上五种风险有着广泛的联系,一种风险出现并扩大时,有可能导致另一种风险,各种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传导性、方向性,构成一个完整的传递链条。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金融稳定。

三、支付清算系统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监督制约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就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银行岗位责任制,针对工作中的每一岗位和环节的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制约制度,尤其是对重要岗位要实行严格的岗位分工,重要岗位人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轮换。重视对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的防范,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控制金融资产风险的发生,要从已经发生的各类案件中吸取教训,重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的防范。

2、强化人民银行参与支付清算体系管理的力度

人民银行作为支付清算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社会资金的最终清算者,在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中人民银行应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全盘考虑,科学、系统地研究支付清算体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建设全国性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同时,研究探索科学的管理体制,防范和化解资金汇划过程中的风险。

3、加强员工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当前金融业发展迅速,必须拥有一支训练有素并且品质良好的工作团队。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通过岗位学习、业务知识比赛等形式,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以及风险防范意识。

四、小结

在支付结算过程中,不管支付风险链中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支付体系出现震荡,对金融稳定构成巨大威胁。因此,消除各种风险隐患,维护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维护金融稳定是各国支付系统的首要任务。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应该长期树立紧张的风险意识,不断更新风险防范手段,将风险防范贯穿于银行发展的始终。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04-04

1 引 言

随着我国商品流通领域规模与范围的不断扩大,商品流通渠道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模式,消费者购物表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倾向,致使店铺式零售业态(百货商店、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等)和无店铺零售业态(网上商店、电视销售、电话销售、邮寄等)齐头并进的激烈竞争中,愈加重视售后物流服务的水平。这一方面将直接影响到零售商的物流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消费者购物后对消费物流在空间、时间、数量、规模等方面服务需求。正是基于此背景,消费物流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并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

学界对消费物流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岳喜松、李麒等提出在现代物流发展中关注并明确消费物流及其目标与任务;申金升从都市生活消费性物流的内涵、特点、意义出发,提出架构都市生活消费性物流系统结构,并根据生活消费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最后提出促进现代都市生活消费性物流发展的相关建议;赵启兰、王稼琼、刘宏志等提出在物流规划中,物流需求与潜在需求的关系,并详细分析了物流需求的数量、空间、时间、结构和层次等组成要素,以及物流服务水平对物流潜在需求的影响;陈胜灿、王磊等以上海市和北京市为例,从城市生活消费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入手,定量分析了不同城市的居民消费对城市物流需求的影响程度;胡愈针对我国农村消费增长速度放缓,农村消费品市场数目呈负增长态势,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等症结,提出破解我国当前农村消费低迷难题,需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现代物流建设,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综合上述,我们以为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营造良好和谐的消费物流环境,积极开拓消费物流市场,构建消费物流创新体系,探索新型消费物流模式,对促进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 消费物流及其环境与背景

21 消费物流辨析

我们认为消费物流是指发生在消费领域中,指消费者可以迅速而便利地经历购物过程(从开始购物到将商品运送回家的过程)。它属于最终消费领域的物流活动,主要包括:准备购物;到达商店;进入商店;在店内走动;结账;回家贮藏和维修售后服务等环节。

有学者认为,所谓消费物流,顾名思义也就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物流。如果从时间上考虑可以认为是从购物(订货)付款、包装、装卸、搬运直至售后服务、维修乃至报废回收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物流活动。

如果将物流学中所指的“物”进行产业分类,我们可以分为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以及生产资料等物流经济活动。尽管这些概念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复的内容和指向,但实践中不同行业类别的“物”,其物流特点明显存在着差异。如图1所示。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发生在生产领域的物流,可以称之为生产制造物流;发生在流通领域的物流,我们一般称之为商业物流;同样发生在消费领域的物流,我们称之为消费物流。将消费物流置于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中来看,它处于全社会物流活动的最末梢的位置,其内涵与外延说明消费物流在全社会经济物流活动中的具体边界和环节。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消费物流概念的界定,有助于我们对其内涵与外延的充分认识。

22 消费物流发展环境与背景

消费物流发展的前景与潜力,一方面是逐年递增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见表1),另一方面消费者网购激增。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16日)显示:2011年我国网购用户规模达到194亿,其中,团购用户规模达到6465万。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378%。与2010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率为208%。

近年来,除了网购用户增长外,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也大幅攀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167亿,使用率提升至325%。与2010年相比,用户增长2957万,增长率为216%。

尽管我国网络购物发展呈现出剧增的态势,但网络购物的增长还未完全启动中年人群这一重要群体,未来网络购物用户和市场增长空间巨大。这一点从近年来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及结构显示出来,见表2、表3。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消费物流未来发展潜力与空间极大,既为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为消费物流服务提出了挑战,如何在现有物流需求不足,研究消费领域的变化及潜在需求及其特征,未雨绸缪前瞻性地探索消费物流行业今后发展的思路和构想。尤其是现有物流行业整体增长方式、赢利手段、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的背景下,亟须加快行业内的分工和专业化的进程,消费物流对于整个物流业另辟蹊径,寻求多种经济增长方式,步入蓝海战略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3 构建消费物流的创新体系

31 政策环境创新体系

首先,主要是营造有利于消费物流各个层次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消费物流自身的原始创新能力。引导消费物流领域的在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创新。积极倡导与推行先进的消费物流理念、模式、产业形态,建立有助于消费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平台。其次,要增强集成创新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物流行业资源,重点扶持具有前瞻性的消费物流企业,在信息、技术、管理、市场运作等环节上实现经营技术的集成化创新,以此带动整个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最后,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一方面,促进消费物流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运营模式、管理经验等资源,提高消费物流行业自身的技术再创新的能力,为消费物流市场开拓提供技术支撑。

32 物流服务创新体系

消费物流作为全社会物流经济活动的末端,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在消费领域的进一步延伸,而且还直接地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效益、速度及质量的关键,是确保全社会物流整体最优化实现的重要保障。

构建消费物流服务创新体系,必须依靠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水平、物流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资金投入量、服务创新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因素合力促成。因此,必须建立消费物流创新的服务理念、客户界面、物流系统和技术等构成的物流服务创新体系,健全与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33 物流设施创新体系

保证最低限度社会先行资本的积累及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以现代交通运输为重点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作为长期的建设目标。配套项目建设规划纳入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城乡的整体规划中;突出城乡消费物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管理,积极协调建设、规划、审计等部门,加大减免或简化审批程序、审批费用、审核流程的力度。总之,保证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对拉动城乡消费物流需求,优化与整合城乡消费物流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消费物流发展环境和氛围。

其次,确保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在继续重点加强公路、铁路、水运及航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物流企业努力改善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环节的物流营运设施,提高中小物流企业开拓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创新与完善投资回报机制,充分调动民营资本投资物流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物流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给民间资本以平等的生存空间。

34 技术与信息建设创新体系

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按照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为主体、企业为载体的原则,构筑消费物流技术与信息创新体系。即政府应根据消费物流市场的需求特点,组织并协调对物流技术与信息整体研发,实施重点扶持战略,以形成政府、行业及企业的联动创新机制。尤其是强化在物联网背景下的物流信息与技术战略性规划,包括借助新技术向发展模式、核心能力、增长方式等方面转换;推动信息技术开发和扩散,建设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从而推动消费物流行业的整体升级。消费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信息与技术政策的献计献策,执行政府的信息战略规划和整体意图。通过研发机构+行业或研发机构+企业的模式,参与政府主导的信息技术项目,促进信息技术的转让和深化,发挥行业专业化的优势,发挥物流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4 开拓消费物流市场的措施及对策

41 积极培育消费物流市场主体

大力培育多元化物流市场主体,重点是鼓励外资、民营等各种资本进入消费物流领域,推进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资源整合。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生产、商品流通企业及消费领域的互动发展,尤其是推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生产物流、商贸物流与消费物流的一体化和集成化发展进程。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强化物流企业服务网点合理科学布局与建设,拓展消费物流服务领域,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市场主体:调整与优化物流企业结构,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加速物流行业内部分工,逐步向消费物流领域渗透和延展,特别是推进物流企业在消费领域中服务范围与职能的综合化和系统化,加强消费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联动与融合。

42 开发消费物流组合产品

针对消费物流服务的特点,开发消费领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产品体系。主要是在服务产品组合和产品空间组合上进行规划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消费物流产品组合的广度、深度及集聚度的研发。

首先,对消费物流产品组合的扩展。增加消费物流服务产品的项目、内容及功能,扩大产品的广度;通过延伸消费物流服务能力及水平,实现产品组合的深度,提高产品技术、信息含量,衍生出中高端消费物流服务产品。挖掘消费物流服务产品线的深度,促使产品线向上、向下以及向左右进行立体化延伸。

其次,对消费物流产品组合的全面整合。基于物流需求多重性的市场状态下,强化产品组合之间的关联性,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角度考虑,对产品组合系列进行重新设计与规划,为物流消费市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物流产品。

总之,建立消费物流产品组合的创新体系,必须立足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建立多样化的、灵活化的、动态化的物流服务产品组合创新体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43 建立与完善消费物流服务网点的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物流网络布局,完善消费物流网络体系。重点是依托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设施,按照消费物流市场需求,规划与布局物流基地与配送中心。在现有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基础上,加快生产、流通及消费等领域之间的对接,从而建立起从生产到消费的一体化供应链系统,尤其是城乡消费物流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城乡消费物流资源与市场营销网络间的互动与合力,实现物流资源的共享,消费物流网点选址与空间布局需根据城乡居民分布及消费特点而进行,决定着消费物流网点的供给能力与城市消费物流的需求之间的依存关系。

44 建立消费物流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

加强消费物流服务的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与考核。实现从服务过程的设计与优化、消费物流服务模式、服务规则、服务过程的跟踪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全过程的服务监控与可追溯。加强消费物流服务项目标准化,尤其是细化消费物流在运输、储存、分拣、配送、派送等各环节及一体化的标准体系。通过行业组织对消费物流服务质量、水平、效率、行业资源整合进行专项研究,尽快出台消费物流服务的收费标准,杜绝服务乱收费的现象。

此外,消费物流行业要积极贯彻国家已颁布的有关物流计量标准、货物分类标准、信息代码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其中重点是推广执行货物的包装、条码标准,各种运输工具和集装箱的标准,托盘、货架、装卸机具等标准,以及仓储建设标准等。

45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消费物流发展模式

消费物流行业要从初期的市场开拓和规模提升逐步向核心竞争力和水平提升的方向转变。随着物流行业发展及内部分工日趋专业化、细致化,消费物流企业组织在现有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寻求消费物流新动向、新趋势及新特点,积极探索和拓展多种发展模式。比如,可选择全国性的运作网络、区域性运作网络及全球性运作网络等模式;其次,在消费物流服务的领域,可选择消费者实体店卖场购物的消费物流、城乡社区便利商店的消费物流及网购后的消费物流等发展模式。总之,选择启动项目切入点,实现消费物流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和集约化的格局与态势,促使消费物流增长方式和赢利手段的根本性转变。

46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消费物流政策体系

消费物流在发达国家具有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在行业发展环境、技术手段、运作模式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消费物流政策体系, 实现消费物流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为促进消费物流领域的整体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建议在消费物流服务产品价格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消费税收政策、消费环境保险政策、消费环保技术政策、消费相关法律政策等方面逐步建立并完善。此外,政府应大力倡导和鼓励消费物流行业加强在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间的广泛合作,进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挥集聚效应所带来的裨益。

参考文献:

[1]岳喜松,李麒浅谈消费物流的目标与任务[J].社科纵横,2004,19(2):28-29

[2]申金升现代都市生活消费性物流探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8(5):10-14

[3]赵启兰,王稼琼,刘宏志,等物流规划中需求与潜在需求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2):92-95

[4]陈胜灿,王磊,等城市物流需求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以上海与北京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0):73-74

[5]胡愈农村现代物流与农村消费增长相关性研究[J].消费经济,2007,23(2):38-42

[6]李学工,等商业物流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3-5

[7]王耀球构建现代物流服务创新体系[J].中国经贸,2011(2):26-27

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新时期加快广西贵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小型图书馆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每名公民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文化知识权力。而当前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正为广大中小型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

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特征就是其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在全区内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健康、创造性的公共文化和谐氛围。

二是政府职能发生转变,更加重视政府公共意识的培育,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更加充分的调动全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1]。

三是区内民众文化的需求正日益多元化,对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需求尤为迫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意愿不断强烈,更加追求优秀的文化产品。

四是有助于提升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特别是能够有效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内在动力,适应广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五是以科技创新为源泉,推动科技和文化相结合,实现了对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

二、中小型图书馆对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中小型图书馆的发展是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确保工作更接地气、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更具成效的有力抓手。

1.为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场地支持

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图书馆遍布于自治区的城乡和基层,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是各种公益性、老百姓特别需要的文化服务,接待的是不同层次和特点的读者。同时,还担负着保护自治区传统文化历史遗产、弘扬民族民俗优势、提供社会教育和智力资源服务、开展信息查询等基础职能。为人民群众从事文化休闲、研究治学等提供了知识上的保证和资源上的支持,更为广西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必要充足的场地支持。

2.为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智力支持

中小型图书馆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发展遗产,馆藏了大量珍贵的书籍资源。这些书籍资源既包括了丰富的古代典籍、历史著作,也包含了现代化数字化信息资源,是广西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利用星罗棋布的中小型图书馆,保护了自治区丰富的民俗资源、宝贵的历史信息、灿烂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保护了散落于民间丰富的传统信息资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传授和传承、文艺作品创作、文化理论研究、农村和民族文化发展等事业,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持。

3.为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人力支持

图书馆本身在专业性、知识性上就拥有着先天优势,特别是当今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各种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广大读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特点。无论是海量的传统纸质文献,还是浩如烟海的网上信息,图书馆都可以帮助读者将目标信息挖掘出来,实现信息查找的准确快速定位,从而获得更佳的信息服务效果。广大的中小型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知识积累中,对群众的阅读服务需求理解更加准确,专业性经验更为丰富,获取知识信息更为容易[3]。这种人力上能够给予的支持,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全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中小型图书馆的新要求

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神圣事业,对全区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1.发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过去,图书馆服务只从自身为出发点,在开放时间、借阅制度、读者年龄、服务人群、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限制,使读者基本的阅读需要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有限的资源也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而在新时期,中小型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实改变自身的服务理念,以便于读者查询、发挥资源价值为遵循,树立起“读者至上”的现代图书馆价值追求。应从图书馆所辐射的当地人群作息制度为参考,在时间和程度上提高开放的灵活性[4]。如同民众上班时间适当错开,尽量使群众在业务时间可以到馆阅读。简化借阅的程序步骤,不对读者群做过多的限制,使尽量多的群众可以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注重在细节上营造人性化氛围,更加体现出人文关怀。

2.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贵港市要重视加强对全市中小型图书馆硬件条件的建设完善,以现代化图书馆建设标准为目标,营造出更加舒适的阅读体验环境,使读者用的舒心、读的开心、借的顺心,从而夯实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基础条件。特别是高度重视分布在贵港边远乡镇、基层一线的老旧图书馆,要划拨专项的建设资金,积极引入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图书馆改扩建工作中,改变其设备缺失、经费欠缺、馆舍简陋、资源不足的窘境,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管理查询系统,完成已有馆藏文献的信息化录入,方便更多的读者可以实现网络在线查询;新建改建图书室,提高图书存放条件;建立扩大阅读室,保障读者充足的阅读空间;增加馆藏图书数量、重视电子图书购置,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环境。

3.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能力

在立足完善传统图书馆借阅模式的基础上,贵港应对全市各中小型图书馆进行资源上的整合,实现资源上的优势互补。对服务氛围有交叉、服务人群有重叠、建设改建意义不大的图书馆,应坚决进行兼并重组,使图书馆形成局部地域上的服务优势[5]。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网上数字化图书馆,使图书资源真正获得“解放”,更加便捷读者的阅读查阅,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定期开展同兄弟县市图书馆的资源交流互换,实现资源上的优势互补,降低资源重复购置率。展开同辖区内院校、社区、工厂、政府等单位图书室的合作,积极对其建设给予有力的支持,扩大公益性图书馆的带动辐射面积,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能力。

4.扩大服务的覆盖面积

贵港市各中小型图书馆必须始终牢记自身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将服务目标聚焦于广大乡镇农村、深入到群众基层一线、进入到大专院校,坚持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积。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型图书馆更应勇挑重担,扎扎实实做好基层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服务工作。各县乡镇图书馆应会同社区(村)文化站和文化工作者,对基层群众的实际阅读需求进行认真的调研,从而针对性的改进自身的服务水平。中小型图书馆应积极发挥资源上的专业性优势,将图书资源送至基层、送至乡镇、送至群众手中,定期举行读书见面会、书籍下乡、读书联谊、沙龙讲座等活动,面对面的对群众进行业务和技术上的直接指导,帮助其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出图书馆的优势和长处。

5.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服务力度

篇(8)

晚清以降,中西文化遭遇使原本为一自足系统的

其实,中西古今之争不过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双重维度在文化交往中的体现。它并非“假问题”,也就是说它决不是一种人为地制造出来的问题,而是 历史 本身的结论。中西文化自晚清以来的实际冲突的历史,无论如何都是不能用“假问题”来解释的,近代以来的古今之争和中西之异,并非一场历史的误会,亦并非一个“假问题”,它既有其真实的历史内涵,也有其真实的学理意义和价值。

3.文化上的“体用之辨”及其面临的困难

按通常思路,西式的物质生活加东方的精神生活、西方的科技 工业 加东方的情趣格调,应该是一种理想的文化图景。但 现代 新儒家给出的“药方”——由“老内圣”(儒家之道统)开出“新外王”( 科学 和民主)——的失败,似乎证伪了这种可能性。当年就反对“体”“用”的剥离,他拒绝“中体西用”的一个理由,就在于认为有西用必有西体,有中体必有中用,用总是体之用,体也总是用之体,强调“体用不二”。因此,不可能分离体用,整合出一个所谓的“中体西用”。这正是他主张“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的根据之一。其实,这同那种极端的保守派在根本方法上是一致的,其差别仅仅在于各自所坚持的“体用不二”的根基截然相反罢了。应该承认,尽管的“全盘西化”立场不能成立,但他在体用一致问题上的见解还是值得肯定的。

篇(9)

企业要形成可持续的赢利能力,就必须敏锐地捕捉到市场需求的潜在变化,通过工艺、原材料、产业组织和服务承诺的差异化,获得细分市场的垄断利润。一是充分“借用”经济国际化的“外力”。江苏大多数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代工”环节。应进一步发挥江苏全方位开放的新优势,通过实施更高水平“引进来”、更大步伐“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分工,逐步形成江苏与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重垂直型分工。二是进一步激活企业理性逐利的“内力”。近年来,江苏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引起担忧,应在一定的产业组织政策指导下,引领企业协作,加大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形成大型企业集团,使江苏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进一步优化产学研资政的“协同力”。江苏大多数企业产品以质量稳定见长,有较快的市场反应速度,具有较强的个性化产品设计和生产的竞争力,更能适应模块化、网络化、协同化生产的需要。应创新产学研资政合作机制,努力实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

创新驱动:增强构建江苏现代产业新体系的突破机制

江苏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力,使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一,构筑人才高地是增强驱动力的首要选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关键是要实现产业知识化,必须在江苏优势产业关键链条中“注入”知识元素。知识的载体是人,必须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来加快产业知识化的进程,尤其是要注意引进创新创业的领军型人才。第二,突破关键技术是增强驱动力的第一要务。目前,江苏在电子信息芯片、高性能战略材料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相比明显落后,许多产品的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许多新兴主导产业的共性支撑技术有待突破。要着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鼓励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三,创新商业模式是增强驱动力的重要环节。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大力推进设计创新,打造更多的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支持开展出口产品国际认证,对获得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予以奖励,形成品牌资源的先发优势,并通过鼓励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采购平台,放大品牌的增值效应。

结构优化:细化构建江苏现代产业新体系的评价机制

江苏2012年工业规模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但服务业比重较低。2012年广东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57%,比江苏高山12个百分点。江苏首先要做大“增量”,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应着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有专用性基础服务设施园区集聚,提高专用性公共服务平台的使用频率,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速度,形成新兴产业规模化和生产业良性互推的局面。还要着力制定并实施好产业技术路线图,以产业技术路线图来建立多方共赢的协同突破模式。其次要做优“存量”,进一步加快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要着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增强企业信息化竞争优势。要着力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制造更多终端产品和成套产品,推动更多的企业从“加工环节”逐步转向“终端整机”

要特别注重结合江苏已有产业的零部件制造优势,加大总装项目的引进力度,加快优势制造业规模化和高端化步伐。再次要做好“剂”,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要存在端化、集聚化、国际化化上下功夫,评价导向要在“补短”和“扬长”上做文章。江苏要着力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将现代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移植到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同时要牢牢把握当前我国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良好的政策机遇,实现江苏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最后要做靓“稳定器”,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要通过加快构建江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保护体系,着力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服务城乡居民生产消费、生活休闲、生态平衡的综合功能。

生态文明:强化构建江苏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倒逼机制

确保江苏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必须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绿色增长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生态对产业发展约束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要加快推进节能改造上程,在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高效机电节能等节能减排重点技术领域,加快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培育扶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改善能源结构,加强企业和园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

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实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创建一批省级生态工业同区,加快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示范城市、同区和企业,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同区。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倒逼落后企业和产品退出市场。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禁止生产和使用的产品、技术和装备,在国内处于落后水平的技术和工艺等,限期予以淘汰,将有限的环境容量用于支持高端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市场和社会机制。鼓励和支持“环境合同管理”和“能源合同管理”产业的发展,要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形成鲜明的政策导向和利益导向。

篇(10)

2建设现代化电网运营管理体系的策略分析

电网管理主要可分为:管础和电网建设方面的管理、电网调度和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及物资方面的管理等,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网的运行勤快。由此可见,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按照电力企业的具体要求落实工作,进而达到全员参与、绩效导向,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可在闭环方面的管理下实行系统设计,使得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可不短的提高。电网的运营管理体系,与基础管理有直接的管理。所谓的基础管理为整个电网管理体系的主要部分,基本的部分可分为:电力企业的体系、同业对标内容,以及班组建设内容的设定。其次为绩效考核体系方面的完善工作,应对工作的目标实行量化,并深化产权方面的管理体系。合理的设置电网运行的责任制,将管理的指标和工作落实到个人或班组,以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2.1电网调度部分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2.1.1电网调控中心的管理策略。调控一体化管理电力系统,以及一体化管理的时候,即为融合电网方面的调度和变电、配电方面的监控等,进而集成一体设置。而变电站方面的运行实行维护方面的操作站分散布点的过程,配网方面的运行、检修集中等均需要通过电网调控中心进行管理,并联合运维操作站实行管理。而这类型的管理模式,对调度通信中心组织结构方面同样会造成直接的影响。使得原有直线职能制方面的管理不断完善,然后再次实行调控班组的调控工作,并规范电网调度工作、变电站监控方面的工作等,以保证绩效考核的标准统一,并使得考核的周期适宜、合理。

2.1.2变电站的管理策略。国内以往变电站的管理模式,工作量非常大,110kV的变电站一般通过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而工作量非常少,220kV的变电站通常使用有人值守的模式进行管理,导致人力和物资方面的工作效率都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与此同时,因为变电站的间距离一般很远,这给值班的工作人员和抢修的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随着调控一体化的试行,变电站管理体系也在改变。逐渐涌现了监控中心的管理、运维操作站的管理,以及调控中心的管理和运维操作站方面的管理。所有变电站,应结合实际的企业状况,改善电网运营管理的体系和管理的方法。

2.1.3强化设备方面的管理和检修的水平。变电站监控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线检测装置,以及很多新型的技术,而这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设备运维方的工作人员的负担和压力。电网设备能够有效的运行是确保电网效率的重点部分。所以,企业人员需根据国家制定的规定,对设备方面实行维护工作,并严格的进行检测,进而大力推广生产信息方面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变电运行方面的管理力度和管理的水平。输电线路方面的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带点作业人员定期的培训和学习,并合理的设置作业的时间,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持证上岗。此外,引入直升机开展巡检,可提高输电线路方面的管理和控制。电力设备实行检修,对于电网的运营管理同样非常重要。因此,定期实行状态检修工作也极其关键,其能够确保故障检修、周期检修,不断转化为状态检修。同时,需要总结状态方面的检修经验和不足,从根本上加强检修方面的水平和质量。

2.2电网电力交易方面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能源和资源紧张,为现当今国内电力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节能的发展能够改善电力企业的建设水平。电网企业应做到电能调度方面的执行人员,同时对广大用户的需求、节电方面的潜力进行了解和分析,从而更好的开展电力需求方面的侧管理工作。保障调度顺利运行的基础上,更好地分配机组部分的启动和停止工作,以实现节能的目的。所以,必要的时候电网方面的运营管理体系,可提高电力方面的需求,进而更好地开展侧管理方面的工作。而企业方面能够推行节电方面的转移工作,通过负荷新技术编制用电的计划,达到错峰和避峰负荷的效果,从而实现负荷在线检测的目的,并配合差别电价的有效策略,确保高负荷的利用率。

2.3完善电网运营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分布式电源并网和管理国内现已全面的掌握能够再生的能源,以及发电方面的技术,其包括:水力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以及光热发电几个类型。水电和风电、光伏发电能够实行大规模的发电。因为风电和光伏发电,可实现间歇的效果。所以,以这类电源并网的过程,能够制定有效的策略,进而减少出力不准确方面影响,防止风电机组产生拖网的情况。现阶段,电网方面实现运营管理,应对可再生的能源方面的风险下降,进而制定可行的能够调度的计划。客观来讲,应通过更多的时间进行运营联合,以实现模型和可靠性报价的完善,以及发电权交易模式的管理,即可确保再生能源的发电不足的时候,由发电权交易寻取替代机组,进而使得电网运营风险降低。

篇(11)

图书馆建设的现代化体现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需求,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任务,从国内外先进的图书馆建设经验上来看,只有以服务大众作为发展理念,充分的建立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图书馆建设才能实现其价值意义,所以图书馆建设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实现稳步的、长远的发展。

一、现代图书馆建设的需求性分析

现代图书馆建设面临着来自于社会的各种挑战,图书馆建设的内容不单单是图书管理,还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需求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为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个人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和图书馆自身建设需求几个层面出发,实现图书馆建设的创新发展。

(一)和谐社会构建的时代需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这一大方向的指导下,现代性图书馆的建设也应该体现这一特点。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诉求,尤其是在现代激烈的竞争条件下,时展需要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多的创新,图书馆是人们获得知识的最好平台,良好的图书馆建设环境能够满足人们的学习发展的需求,图书馆的内容更新也要体现及时有效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图书馆建设的时代价值,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发展的学习需求,人们的总体精神面貌提升了,社会的环境才能稳定和谐,人们的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改善。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文需求

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其文化传播的功能,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要求,人们渴望获得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需要更好的途径。近几年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满足,而物质的丰富所带来的精神匮乏需要整个社会给予最大成的关注,甚至有许多极端的社会思想的产生。为了避免这样的社会现象的发展,提升大众精神文明发展的需求,面向社会和大众的图书馆建设需要采取合理的科学的方法,通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引导人们向着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迈进,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图书馆建设的人文价值是每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力量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需求。

(三)图书馆发展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信息化的发展手段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得知识,图书馆的发展也应该充分的体现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作为社会的有效构成,图书馆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图书馆的建设应该是每一个社会机构需要重视的发展内容。无论是在高校的建设还是在企业的发展中,图书馆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提升社会单位的整体文化建设水平,在企业和单位内部形成强大的文化动力,推进群体文化建设的综合水平。

二、现代图书馆建设人性化价值的体现

现代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渗透到图书馆管理的各个层面上,从对人们的阅读习惯的影响,再到对传统服务模式的突破,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图书馆管理的人性化充分的体现了其社会价值,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方向下,为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

(一)便捷的图书阅读模式,提升人们的阅读效率

现代图书馆的建设实现了对传统阅读习惯的突破,通过网络信息化的平台就可以实现图书的借阅和下载,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阅读资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大大的提升了阅读的效率,这样的服务模式能够让人们逐渐形成阅读的习惯,提升阅读的乐趣,充分的考虑到大众的阅读需求,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同时,图书馆的现代管理模式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好的阅读空间,通过多样的阅读形式和信息交流,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能够拉近人们的距离,在体验阅读乐趣的同时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实现内外兼修,不断的丰富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满足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热情的管理服务方式,提升社会服务行业发展水平

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的方式也是人们在阅读选择上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服务类的社会机构,图书馆的建设同其他服务行业不同,其发展不是以盈利性为主要的目的。图书馆的管理需要专业性的人才,通过大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制定合理的规范,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图书馆建设的能力。在图书馆的服务中一方面需要自助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的人工引导模式,帮助读者查找需要的书籍和材料。图书馆的管理体现的被动式的服务,实现这种被动发展模式的转变就需要积极的进行服务的创新,在图书馆内增加各种体验式的学习活动,通过读书月和知识竞赛、图书漂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大众广泛的阅读兴趣,实现图书馆服务现代性的人文价值体现。

(三)开放式的管理手段,有利于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是一项需要大众参与的管理活动,而不仅仅是图书馆自身的事情。因为图书馆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服务性的机构,为社会成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精神文化食粮。在服务上体现了人性化的发展,在管理上也要充分的体现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深入到社会成员当中,广泛的听取大家对于图书馆管理的建议,积极的做出反馈和调整,实现对图书馆管理的不断创新。服务于大众,来源于大众的人性化发展理念能够为图书馆的建设带来更多发展的可能,也是图书馆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现代化的管理视角下,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大众的需求是对于图书馆管理最大的考验,也是做好一切本职工作的出发点,调动大众的力量,集思广益推动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发展任务,其人文价值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水平,实现现代图书馆的创新管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的突出人性化的服务,实现现代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西安市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