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 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4_032 4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34
随着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随之增多。在心脏介入术过程 中,术中及术后,可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张 力增高等表现,谓之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应(cardiovascularvagal reactions,CVVRS)。迷 走神经反射发生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后果极为严重。对本科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CVVR S 38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CVVRS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科行心脏介入1221例次,年龄18~93(52.1±6.0)岁, 其中男685例,女536例,共发生血管迷走反射38例,发生率3.1%,男性25例,女性13例, 年龄45~77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13例,占1.9%(13/65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21例,占4.3%(21/490),射频消融术(RFCA)4例,占5.9%(4/67)。
2 结果
CVVRS发生于术后拔管时16例,拔管后1小时1例,拔管时16例中股动脉穿刺15例,桡动脉穿 刺1例;发生于术中21例,其中2例为射频消融术中,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上速时出现CVVR S, 余19例均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者。临床表现为:病人先出现打哈欠,继之出现血压明显下降 ,心率减慢(
3 护理
3.1 血管迷走反射原因分析:人体循环系统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它们来自迷走 神经,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的生理调节[1]。CVVRS最快可在30秒内发生[2] 。其原因有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过度压迫、牵拉、血容量不足、尿潴留等。穿刺时CVVRS 多与疼痛和精神紧张有关,引起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加强,刺激左室及颈动脉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3],本组有2例病人在穿刺时发生CVVRS,均为精神较 紧张,疼痛阈值较低者,与应激承受能力较差有关。术中行冠脉照影或植入支架时出现CV VRS,考虑是造影导管或指引导管刺激冠脉所致,亦与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新手操作不熟练 ,导管对血管长时间刺激增加了血管的敏感性。本组单纯冠脉造影患者发生率为1.9%,较行PCI发生率4.3%为低,可能与后者操作时间相对较长有关;术中有2例为射频消融术中, 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上速时出现CVVRS,考虑为异丙肾上腺素诱发血管迷走反射所致。术后 拔 管时发生则多与疼痛和血容量偏低有关,拔管时股动脉收缩,其内皮对鞘管牵拉刺激敏感, 导致迷走反射的发生。
3.2 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及护理:(1)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避免过度精神紧张。(2)维持有 效循环血容量:缩短禁食禁水时间,一般术前禁食3~4h,禁水2h,术后鼓励病人进食、多 饮水;术中及拔管前建立良好静脉通道,积极静脉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对于术中失 血量估计大于150ml~200ml者,及时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3)对于排尿困难者,先以 诱导法,如无效立即给予导尿,一次不超过500ml,以免引起空腔脏器过度回缩,从而导 致CVVRS[4]。(4)导管室护士术中及时与患者沟通,告知手术进展,减少恐惧紧张 心理;(5)术者提高操作技能,操作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导管对大动脉壁的过度牵拉刺激。( 6)穿刺及拔管时均应充分麻醉,减轻疼痛,拔管前向病人进行适当解释,指导其深呼吸、与 患者交谈等,消除患者的恐惧及紧张心理,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对桡动脉穿刺者无论照影 还是PCI均直接拔管,对股动脉穿刺者单纯性冠脉造影等无须留置鞘管,可直接拔管,对行P CI术中应用肝素,术后可能出现急性冠脉闭塞者,一般保留鞘管4~6h,拔管前,应用2%利多 卡因5ml沿股动脉鞘管两侧注入,5min后拔管。(7)正确的拔管与压迫止血:拔管时动作轻 柔,采用正确压迫止血法,以左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于股动脉穿刺点近心端沿股动脉搏 动最强处向下压迫15~20min,不要大面积猛压;观察局部无出血后,采用绷带“8”字加压 包扎,指压及绷带加压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8)术中及拔管前备好阿托品、 多巴胺、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等急救药品和器材。术中及拔管过程中及拔管后30min严密观 察患者心率、血压、面色及精神状态,有无打哈欠及恶心呕吐、胸闷、头晕等不适,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吸氧,嘱病人咳嗽,静推托品阿0.5~1mg,血压下降者加用多巴 胺,同时快速静脉补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经上述处理,大多数患者症状均能缓解。我 们的经验是在出现CVVRS早期,即仅有心率下降而未有血压下降时就静注托品阿0.5mg、多 巴胺3mg,效果比血压下降明显时再用多巴胺好,病人在2~5分钟内即可恢复。
综上所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多因素作用下的临床综合征,护理人员要主动掌握心脏介入 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引起CVVR的相关因素,做好相应的护理及严密的病情观察,特别是在术中 ,导管室护士严密的病情观察,良好的专业素质,迅速的反应及抢救速度是保证介入安全医 疗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此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病人死 亡率。血管介入治疗时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不高,但如处理不及时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 至患者有生命危险。因此,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血管迷走反射,并给予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是十分必要的,且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徐丰彦,张镜如.人体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1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8-0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封堵介入技术逐渐的成熟,治疗的效果日益提升[1]。为了探讨心脏彩超应用到封堵介入的治疗过程当中,对患者进行筛查和术中检测应用价值,现将本次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在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6-58岁,平均年龄在35.6岁。其中心房间隔缺损的患者有18例,心室间隔缺损的患者17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有15例。选取标准:(1)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的治疗方案,且已经签署知情协议书;(2)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症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统计学无意义。
1.2 方法 给试验组的患者采用心脏彩超技术进行扫描诊断,给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扫描诊断,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器材为飞利浦IE33,并配备经胸超声心动图探头,经胸心脏探头的频率为3.5MHZ[2]。
1.2.1 试验组 在术前对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以及心脏二维超声进行超声检查,对病例进行筛选,对各组瓣膜的启闭情况以及形态结构进行的观察,详细的了解其位置以及与血管之间的关系,对肺动脉的收缩压进行估测,将复杂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排除。对患者进行多切面以及多角度的观察。其中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缺口位置、缺口大小、血液分流方向、缺口形态、缺口数量以及血液流动的速度、周边的组织结构和毗邻之间的关系,对缺损的类型进行确定。在术中进行严密的检测,动态形式观察导管以及封堵器在肺动脉内部和房室腔表现出来的形态以及位置,同时配合X线的相关指导,对封堵器进行释放。观察在释放之后,封堵器的腰部是否为完全充填缺口,其两端是否将缺损残端夹牢,有无出现脱位现象,是否对周边的瓣膜启闭活动造成影响,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过隔血流的情况[3]。
1.2.2 对照组 患者在进行封堵手术之前,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患者进行多切面情况观察。其中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大动脉短轴切面、左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切面、胸骨旁四强切面等等部位。对其是否有出现肺动脉高压以及各心脏瓣膜存在返流的情况进行判断。
1.3 观察指标 术中:对手术过程进行观察,通过相关设备,封堵器是否可以通过导管,正确送到出现缺损的部位,确保其封堵的完整程度,对患者体内其他血管是否有压制现象。并且观察封堵器在治疗时是否出现脱落以及移位情况。对患者心脏瓣膜开启闭合的活动,并没有其他的影响。术后:在手术后的6个月对患者的心脏再次进行扫描检查,观察封堵器与心脏之间关系是否处于正常,是否有出现分流不彻底的情况。同时通过多次的检查,判断检测设备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临床价值。
1.4 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计量数据资料采用χ ±s进行表示,并在其后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的数据采用t进行检验,当P
2 结 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检测设备进行介入性治疗,并在手术后的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复查,其介入治疗结果见表1。
3 讨 论
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的发病概率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25%左右,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疾病占全部的房间隔缺损患者的70%左右,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外科开胸手术的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的治疗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例如:造成的创伤小、患者恢复的速度快、治疗的成功率高等,这些方面的优点使得该项治疗技术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接受以及认可,而心脏彩超的使用,在术前评估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评估意义,根据超声进行检查得出的结果,能对适合的病例进行有效的筛选,这也决定着封堵术是否成功的关键。术前应该准确的对缺口大小进行测量,指导临床方面选用的最佳封堵器。房间隔缺损残中的十字交叉、端距房顶以及上下腔静脉之间的距离,以及室间隔缺损残的三尖瓣、端距主动脉瓣以及肺动脉瓣之间的距离,均可以得到准确的测量[4]。
参考文献
[1] 朱通伟,郭海谢,杨性安.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0,(32):123-124.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介入;彩超
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类型,由于在儿童期症状较轻不易觉察,不少患者在成年时才被发现,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1-2]。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介入封堵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彩超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导Amplatzer 封堵治疗术的诊断,以安全、准确、无创的特点得到临床治疗的肯定[3]。本院对2008年6月到2011年6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51例,进行封堵介入治疗心脏彩超治疗,旨在探讨期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6月到2011年6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51例,男性32例,女性19例,年龄9-62岁,平均42.1±3.7岁。
1.2 方法
将采用封堵介入手术前的彩超资料设为术前组,将采用封堵介入手术前的彩超资料设为术后组。在封堵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详细观察患者各房室内径和压力、血液分流及缺损部位。所有病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中透视时间为10-37min,术后3个月用相同透视、彩超复查,将将术后资料与术前资料进行对照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比较
通过彩超对两组患者心脏功能的检测发现,和术前组相比,术后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右房内径、右室内径和主动脉瓣内径均明显增加,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术后患者并发症超声随访 对术后患者并发症情况分析发现,51例患者中,封堵器脱落2例,残余分流4例,瓣膜关闭不全1例,假性动脉瘤1例,具体分析见表二。对不同并发症的超声随访情况分析发现,封堵器脱落情况在术中抓取成功,在术后24h直到术后3个月均无异常表现;残余分流在术中和术后24h
3. 讨论
应用超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导 Amplatzer 封堵介入治疗,因为其具有创伤小、治疗时间短、痛苦少、疗效迅速等优点受到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肯定,逐渐成为近年来治疗先心病的新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值得推广[4-5]。同时在彩超检查时,医务人员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仔细探查室间隔等变化,提高检出率,提供更准确的室缺大小定量和定位信息,丰富经验,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减轻患者负担。
参考文献
[1] 任瑞芳.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诊断体会[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06):493-495.
[2] 陈萍.彩超和B超检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对比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03(12):895-896.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8-0123-02
心脏康复是使心血管病患者获得最佳的体力、精神及社会状况的活动整合,从而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社会上重新恢复尽可能正常的位置,并能自主生活。心脏康复定义中包含了现代二级预防的概念,即通过减少危险因素,延缓疾病的进展和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本文着重论述心脏康复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关系,探讨心脏康复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整合在社区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1 心脏康复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关系
1.1 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一部分
传统的心脏康复是从急性心肌梗死开始的,近二十多年来心脏康复的对象已扩展到冠心病、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PCI、CABG、安置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或起搏器、心脏瓣膜置换术、室壁瘤切除术和心脏移植术后的康复等。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通过强化治疗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控制吸烟、增加体力活动、减重和改善精神(心理)失调等措施延缓疾病的进展和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体力活动)运动训练即心脏运动康复一直是心脏康复的基石。HF-ACTION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心力衰竭运动康复随机对照研究,其结果表明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状态,轻微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衰住院率及心血管死亡率[1]。正规的程序化的心脏运动康复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体力活动,也是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手段,且被认为是二级预防方案中唯一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危险、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部分[2]。70年代早期,一些心脏康复工作小组对康复的不同部分进行了评估,认为心脏运动康复应该仅是心脏康复的一部分,而心脏康复仅是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一部分[2]。
1.2 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主体是心脏康复
全球冠心病的流行已经营造了一、二级预防得到极大关注的氛围。心脏康复定义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现代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概念,即通过减少危险因素,延缓疾病的进展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因其独特而复杂的相互作用,需要采用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的综合治疗方法。心脏康复的策略除了运动训练还包括减轻体重、戒烟、控制血压和脂质代谢异常等多项内容。以运动和行为调整为中心的心脏康复项目,不仅是实施个案管理的有效环节,而且帮助患者持续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以努力达到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二级预防目标。因此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主体是心脏康复。
1.3 心脏康复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有着共同的目标
心脏康复的目的:①调整身体和精神的不适应,使之早日康复出院;②预防疾病再复发;③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已诊断冠心病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无冠心病患者的5~7倍,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目标也主要集中在预防高危患者的心脏事件复发和心脏死亡。因此,心脏康复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有着共同的目标。
2 心脏康复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整合
现有的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和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能够显著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心脏康复和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作为构筑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网络的重要手段,已经在多个国家和专业协会制定的指南中取得了广泛共识。2007年AACVPR/ACC/AHA共同制定了《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指南》,在该指南中提出将心脏康复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整合,不再区分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而是把二者整合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操作指南。心脏康复专业人员面临的挑战是为个体患者选择、制定、提供合适的康复和二级预防服务,使这些服务手段更适合个体化需要。《临床心脏康复指导》一书中也提出目前WHO的任务是为建立二级预防概念和实施二级预防策略,把流行病学、一级预防、临床心脏病学和康复医学各专业的专家联合起来。这些论述奠定了应用心脏康复模式提供多方位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基础。心脏康复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整合,使心脏康复更全面,使二级预防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3 应用心脏康复模式开展社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46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母婴的安全,是孕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2005年9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31例,治愈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9月~2008年12月收治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31例,其中25例作常规产前检查,1例孕期发生心力衰竭;6例未作常规产前检查,1例孕期发生心力衰竭;年龄22~39岁;初产妇26例,经产妇5例;心功能一级、二级28例,心功能三级、四级3例;分娩孕周34~38周;出生婴儿体重2000~3500g;无1例孕期母胎死亡。
护理方法:①一般护理: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多因对疾病不了解,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护士应运用沟通技巧,询问患者的病情,耐心解答,向其介绍身边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其用积极、乐观、豁达的胸怀面对现实,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度过妊娠期。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应避免劳累,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适当限制活动,每天保证睡眠10小时,日间饭后睡眠0.5~1小时,休息时应保持左侧卧位和头肩高位,防治子宫右旋,以减轻心脏负担。心功能三级以上者以卧床为主,采取半卧位或半坐位,以患者舒适为标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安静。②饮食指导:指导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合理饮食,告诉其饮食与疾病的关系,饮食不易过饱,易少食多餐。进高蛋白、低脂肪(尤其是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饮食;多食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预防便秘;限制食盐的摄入,减少钠水潴留,防治妊娠期体重增长过快,每周增长不超过0.5kg,整个孕期不超过10kg。③加强母胎监测: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的方法,自数胎动,每日3次,每次1小时,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或护士联系,给予胎心监护、吸氧等;每日听胎心3~4次,隔日电子胎心监护1次,必要时每日1次;配合医生定期复查心电图,必要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定期复查B超。了解患者心功能情况。④重视患者主诉,及时识别心功能变化情况:经常与患者沟通,询问其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如夜间睡眠时有无经常因胸闷、呼吸困难而憋醒;有无轻微活动即感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吐粉红色泡沫样痰;休息时心率是否达110次/分;有无水肿加重或范围扩大等情况,及时识别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⑤加强常用药物的观察和护理:应用洋地黄时应避免各种诱发中毒因素,如感染、中毒、低钾血症的放生,同时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或精神神经症状,静脉注射时需稀释,慢推,口服时需测1分钟脉搏,24小时用量不超过1.2mg,防止洋地黄中毒;应用扩血管药时应观察心率和血压情况,心率增加不超过20次;应用利多卡因时,观察心率是否规整,心率有无减慢,防治传导阻滞的发生;应用利尿药,尤其时噻嗪类利尿剂,不仅要及时补钾,而且要加强母胎监测和护理,避免长期大量应用,此类药可引起胎儿心率失常,延缓胎儿生长发育等。
讨 论
对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孕期做好动态监测和护理,适时给予针对性的、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减少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是降低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母胎妊娠死亡的关键措施。本组31例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无1例母胎死亡,全部顺利度过妊娠期。
【关键词】心脏病早期 防治 体会 中西医结合
心脏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高发于中老年人。据资料统计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于心脏病,在我国,每年也有几十万人死于此病。现代医学对其的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只停留在缓解症状的层面上,无法从根本上治愈。于是造成患者和家属的谈心脏病色变,对于疾病的治疗毫无信心。其实医学上对于早期心脏病的治疗,不仅能够预防其发展,部分患者完全可以治愈。我院内科2007年3月――2009年3月采用三种疗法对120例早期心脏病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了比较研究,简述如下:
1 研究资料及分析方法:
1.1基本资料:
120例患者均经我院科室会诊确诊为早期心脏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在52――87岁之间,平均年龄68.4岁;38例症状明显直接确诊,82例结合超声心电图确诊;冠状动脉心脏病2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9例,风湿性心脏病25例,肺性心脏病 13例,心肌病19例 ,心脏肿瘤6例,血管病变15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1.2数据分析方法:
将研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并采用SPSSl3.0和 SAS 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差异P
2 治疗方法
2.1西医治疗:
西医对于心脏病的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对于早期心脏疾病的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曲美他嗪、胺碘酮、β1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钙治、阿司匹林等通过抗感染、吸氧、利尿、强心、血管扩张等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2.2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心病从脾(胃)论治理论,使用方剂:炒黄土25克、神曲25克、炒麦芽25克、丹参12克、人参25克、贝母25克、枳壳12克、太子参12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泡参25克、土茯苓 25克、白术25克、炒山楂25克、水菖卜5克、紫菀25克、冬花25克、枣皮18克、猪苓15克、白豆蔻5克、炒枣仁15克、三七55克,日一剂,分四次水煎服。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进行相关加减。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西药抗感染、吸氧、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治疗,在症状得到基本缓解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方法治疗,临床上使用艾灸、针刺、穴位按压、中药方剂等治疗。我院内科采取方剂配合治疗,使用加味参附龙牡汤:红花10克、紫苏子10 克、红参9克、白术12 克、生姜12克、制附子9克、黄芪25克、桂枝15克、茯苓25克、赤芍10 克、地龙9 克、橘红10 克、煅龙骨25 克、煅牡蛎25 克。每日1剂,水煎取分3次口服,15日一疗程。根据患者情况,结合我院自制的中西药复方口服液,处方为:肌甘片20片、复方丹参片60片、乳酶生片800片、肝泰乐片20片研碎,加入到10%葡萄糖液400ml,摇匀,日两次,每次100ml,五剂一疗程。
3 结果
经我院治疗,120例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除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5例患者病情加重,采取手术治疗外,89例患者康复,26例患者靠药物维持。随访一年无死亡病例,复发12例,加重3例。三组具体数据见下表:
4 讨论
近年来对心脏病的治疗采取西医治疗,虽然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但是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等弊端使得治疗结果差强人意。中医治疗虽然能够从根本上治疗,但由于起效较慢,容易贻误病情。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综合了上述来两种疗法的优点,即迅速缓解了症状又从根本上进行治疗,疗效高达96.4%,副作用出现率仅为3.8%,复发率仅为7.2%。而且中西医结合疗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偏远地区和医疗条件落后地区使用。综合上述优点可以作为一种早期心脏病防治的有效方法进行推广。
心脏病并不可怕,尤其是早期心脏病只要诊断正确,合理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结合西医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为证实中医药的疗效,发扬中医文化做出了贡献。也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对我院内科治疗的120例早期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方法、疗效、副作用、复发率等比较研究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是目前防治早期心脏病的最佳疗法。
参考文献
[1]张玲,赵金武.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内静脉血栓形成1 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8
随着医学的发展,伴随着身体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也随之而生,心身疾病在临床各科也越来越受重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同时伴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下面就“双心医学”及“双心疾病”的中医干预治疗进行初步探讨。
1 双心医学
“双心医学”简称“双心”,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称为“精神心脏病学”,是研究心脏疾病与心理疾患相关性的学科。抑郁症及心脏病是增加全球疾病负担的两大主要疾病。抑郁症和心脏病亦能够相互伴发。近年来,心脏病发作之后的抑郁症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受到了重视。 目前全球至少有5亿各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约占人口的10%;我国有1600万重型精神病患者,还不包括数量众多的轻型神经症患者,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在各种疾病总负担中居首位。由于经济全球化,生活节奏加快,岗位竞争激烈,生活方式城市化和西方化,社会-心理压力日益增大,给社会和家庭造成重负,并造成了日益增多的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同时研究和防治这两方面的问题,就是胡大一教授倡导的 “双心医学”( Psycho-cardiology )。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现代人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容易让人心力交瘁,罹患心血管神经症。久而久之,也会使患者罹患高血压、心律失常、冠脉痉挛或心脏猝死。女性由于孕产期、更年期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也容易患上心血管神经症。根据临床观察,心血管神经症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目前心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患者可分为:①患者以胸闷、胸痛症状就诊,怀疑有心脏病,再加上社会或亲属中经常有因心脏病去世的消息的影响,忧虑不安,但是经检查后根本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②患者有胸闷、心悸的症状,心电图表现仅为早搏或轻度的ST-T改变,并无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良好,但是由于医生的不正确解释导致患者心脏病不重,精神压力很重。③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经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起博器植入手术的患者,手术治疗非常成功,但是在医院中所经历的急救、手术、病友的死亡等打击,以及患病后多种不适应,再加上对疾病预后的不了解、不知情、从而导致心灵的创伤,产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导致加重预后,恶化生活质量等。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在心理障碍,“双心疾病”在临床中越来越多。
“双心医学”改变了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把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由心内科医生和精神心理医生一起面对患者,一起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
2双心疾病
“心脏病的‘心’有双重含义,一个是心脏,一个是心理。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很容易并发精神疾病,最常见的就是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而一旦心里有病了,又会反过来诱发心血管疾病,影响康复,即出现了“双心”问题。病人有焦虑、抑郁、恐惧、呼吸困难、心悸、疲倦、心前区隐痛,多在劳动或精神紧张后发生或加重,主要是自主神经平衡失调所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的结果。此即为“双心疾病”。
2.1焦虑
是无名的身体内部对外界现实刺激的不恰当过份反应。
焦虑的心理症状:紧张和害怕、内心紧张和不安、烦躁、注意力集中困难、警觉反应增强、对躯体感觉敏感性增高、失眠。肌肉紧张,导致局部肌肉疼痛,震颤和抖动、出汗、心慌、胸闷不适、呼吸急促、口干、吞咽困难、腹泻、手足无搓、减退、头晕、喃喃自语、疲乏等。恐惧或恐怖症,强迫症,惊恐。
2.2抑郁
抑郁心境、缺失、无望、自我评价低、记忆受损、注意力集中困难、焦虑、愤怒/情绪不稳。头痛、疲劳、睡眠障碍、头晕、疼痛、胸痛、关节/淋巴结痛、背/腹痛、消化道不适、障碍、月经紊乱。
2.3疑病症
对严重疾病或健康的害怕,医学检查或医学保证不能消除病人的顾虑。体重下降、厌食。
3 中医干预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发现,越来越多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存在心理障碍,这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导致病情恶化。由于牵涉到两个学科――“双心医学”,临床易致误诊,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医疗卫生资源。因此,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提倡,应同时解决患者的心血管和心理疾患,并强调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四大基石”――饮食、运动、戒烟酒和心理行为缺一不可。“从行为心脏病学的角度来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这三大基石是心脏康复的基础,而心理平衡则是心脏康复的灵魂。”
祖国医学对“双心疾病”早有深刻的认识,并提出的辨证施治的方药方法。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又主神明”,所以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的抑郁大多由思虑过度、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气血失调。早在《灵枢・口问》中就有“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元・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说:“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痛之义。”《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滞则血瘀、营卫不和,血瘀则疼痛。治疗予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和解营卫,养心安神定志。
3.1心虚胆怯
病人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治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拟安神定志丸加减。
3.2心脾两虚
多思善虑,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拟归脾汤加减。
3.3阴虚火旺
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治以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方药拟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或滋水清肝饮加减。
3.4肝气郁结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或呕吐,大便失常,苔薄腻,脉弦。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方药拟柴胡疏肝散加减。
3.5忧郁伤神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治以养心安神。方药拟甘麦大枣汤加味。
4临床治验
患者,男,47岁,因“心悸、乏力1年”。患者1年前因惊吓出现心悸、胸闷,伴有乏力,睡眠差,善惊易醒。心电图示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多次住院治疗,曾用胺碘酮、美西律、谷维素等药物,效果欠佳。症见:心悸、气短、乏力,精神差,饮食睡眠不佳,舌质淡胖、苔白,脉细弱。中医诊断心悸、郁证,辨证属心虚胆怯型,治以安神定志,方予安神定志丸加减。党参15g,茯苓15g,茯神15g,远志20g,菖蒲20g,龙齿10g,琥珀10g,炒枣仁20g,炙甘草20g,薤白12g,制半夏9g。七付,每日一付,水煎服。同时口服逍遥丸8粒,每日3次。
病人服药七付后心悸、胸闷消失,睡眠转佳,复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心率78次/分。
总之,病人心理和心脏同时患病时,对心脏和心理问题同治,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予以调气活血、疏肝理气、和解营卫等干预治疗,疗效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逐步变成最常见的心脏疾病。冠心病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由于堵塞或病变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临床上的表现为胸闷、气短、浑身乏力、盗汗等等。由于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过大的压力,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正确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非常有意义。本文主要抽取60例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的防治治疗,并且疗效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随机抽取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男患者42例,女患者18例。年龄在38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3.5)岁。体重在45KG到101KG之间,平均体重是(73.8±4.7KG)之间,患者患病都在五个月到八年之间。
1.2分析方法
1.2.1发病原因
从中医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发病的原因,主要有:(1)肾气亏损。肾脏阳衰气滞,肾亏则气不足,则血气不通畅。(2)寒气内侵。主要因为寒气凝结于体内,不能散发出去,造成机体胸阳,心脏不通。(3)情志失调。身体缺乏锻炼导致心情不愉悦,血气不通,凝于心脏,气滞血瘀。(4)饮食不当。饮食上部主义导致机体受损,痰浊内生,新陈代谢失调,气瘀于心。
1.2.2 病发的症状
随机抽取的六十例患者在临床上的病发症状主要有两个方面,分为为心血管和脑血管两个方面。总结分析后,主要的症状有:(1)无症状冠心病,没有外在的一些症状,但是由于冠状血管供血不足,心肌出现缺血症状,因此,此类症状属于隐蔽症状。(2)心绞痛症状。这是由无症状恶化的结果,由于心肌长期得不到充足的供血,心脏逐渐出现疼痛,并逐步的加重。(3)心肌梗塞。这属于比较严重的临床症状,患者会感觉到呼吸困难,心脏剧烈的疼痛,心律失常,重者会导致心脏衰竭。(4)缺血症状。也是由于心肌得不到充足的供血而导致的心脏跳动不稳定,心脏骤停等。(5)猝死。心脏突发停止跳动,此类症状一般属于急性症状,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患者会在短时间内死亡。患者要想做到早预防,如果出现胸闷、心慌、心脏骤停等情况,应当及时的就医。
1.2.3 防治方法
具体的防治方法从两方面入手,即预防和治疗。预防方法:通过对冠心病的病发原因和临床的症状分析,可以得出一套预防冠心病的方法。主要的防治办法有很多种,例如,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心情愉悦,不熬夜,这些能控制血压升高;少食多餐,少吃高热量和油腻的食物,以免造成高血脂;不吸烟不喝酒,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有利于心情舒畅;加强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降血脂、降血压,使血管扩张,心脏供血充足。
治疗方法: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对不同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也是不同的。对于阳气不足的患者应当着重进行温阳益气和通血通络,使患者气血充足,使用的药方为中药方剂参附汤加减;对于阴血须肉的患者应当使用滋阴补血的药方进行滋补和治疗,采用桃红四物汤和六味地黄丸加减;对于阴寒凝滞的患者应当驱寒止痛,通阳开结,使用的方剂为栝蒌薤白桂枝汤加减;对于气滞血瘀的患者应当通径活血和注意理气,采用的方剂为血府逐瘀汤;对于症状为痰浊痹阻的患者应当化痰开痹止痛,使用的方剂为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1.2.4 注意事项
在利用中医对冠心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中医防治冠心病讲求的是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结合实际的症状进行合理的用药和治疗。第二,中医的治疗注重治标治本,对冠心病也是如此。由于冠心病主要病理是心阳虚,与此同时,在临床上还表现有心阴虚和气阴两虚等不同的症状,所以,对于冠心病的标本兼治很有必要。第三,在中医防治冠心病的同时可以对其他的病症进行治疗,同样也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
2 结果
经过对临床的随机抽取的六十例冠心病患者的分析和观察,通过对其病状的记录和相关的患病原因的探究,对采用中医防治冠心病形成了有针对性的治疗的方案。在治疗的过程中,60例患者均有明显好转,说明采用中医防治的方法对治疗冠心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大大降低了冠心病的死亡率。
3 讨论
通过对冠心病的病理的认识和分析,病理的机制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是指阳虚、阴虚以及气虚,标实主要指痰浊、血瘀和气滞等等。对于冠心病在临床上的中医治疗主要有两种:阴阳气血虚损型和痰淤型。
气血的阴阳失衡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主要的病理是由于机体受寒,导致气血不畅;饮食不当导致脾胃受伤;劳累导致心脾受损;长时间的血气凝结导致心肌缺血,逐步演化成冠心病。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是高血压、高血脂等症状导致的,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比较高。主要的病理是心阳虚,还有心阴虚和气阴两虚,所以冠心病的治疗必须做到标本兼治。
现在的中医治疗主要是活血化瘀和温阳益气,两种标本兼治的方法。随着临床不断的研究,发现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的疾病。中医的治疗能够缓解冠心病的一些症状,并且对比西医有着很大的优势,在实际的治疗中通过选取不同的药方进行治疗,可以明显的对冠心病起到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别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上通常称之为冠心病。发生关冠心病的原因是当患者的管状动脉内发生了粥样硬化时,血管腔会因此变的狭窄,甚至会发生腔道阻塞现象,或是管状动脉的功能性质发生了改变,如动脉痉挛等症状,进而出现心肌缺血、心肌缺氧甚至心肌坏死等症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地改变,随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临床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
1 社区冠心病预防现状
冠心病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慢性疾病,导致其发生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以及抽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冠心病的防治观念也在不断进步与更新。对于冠心病,各界的观点一致认为要以预防为主。冠心病一般高发于高龄人群,但实质上冠心病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达成的,而是经过长年累月的冠状动脉慢性进行性病变铸就的,故对于冠心病的预防工作要从儿童抓起。
2 冠心病预防方法
2.1 一级预防 此预防针对的对象是没有患有冠心病的人群,对引起冠心病的诸多因素进行干预,以达到预防冠心病发生的目的。这项工作的开展是相当艰巨的,应该从儿童时期以及青少年时期便要开始着手预防冠心病的工作。经医学界研究发现:(1)性别是男;(2)有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如父母或者兄弟姊妹在生活到某一岁数时确诊为心肌梗死或者突然发生死亡;(3)有吸烟史,每天吸纸烟不少于10只;(4)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明确的脑血管堵塞或外周血管阻塞的病史;(5)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测定小于0.9mmol/L;(6)患有肥胖症等,这些因素均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这些导致冠心病发生的因素当中,有的是客观影响因素,是不可改变的,如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疾病等因素;其他因素经过外界干预均为被改变,如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疾病,可应用药物以及合理膳食降低血压,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血脂;如抽烟、饮食习惯、肥胖等因素可通过控制体重、适量锻炼、戒烟、保持饮食低盐低脂肪进行改变。因此,应对可以人为干预加以改变的因素,应采取积极态度进行控制,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制定积极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2.2 二级预防 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的人群,要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方案采取治疗措施,以达到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以及防止患者猝死的目的。对于经检查未发现患者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积极预防发生心肌梗死。对于经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二级预防,应包括对心肌梗死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的工作,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疾病的相关认知,对健康教育有所了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要有针对性的对导致冠心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控制措施,有效防止冠状动脉病变更进一步的进展;对于患有心肌缺血、左心室功能缺损或严重心律不齐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或者相应的手术疗法进行防治;对患有再次发生心肌梗死或有猝死可能的高危险性患者应尽量避免易患因素的干扰。
近年来,医学界提出了预防冠心病的新概念,即“ABC方案”。其包括了一、二级防治工作中的预防方案,可解释为A——阿司匹林(Aspirine),意思是要在预防冠心病的工作中采用抗凝、抗血小板的药物,部分临床医疗研究人员认为“A”也包含有使用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的意思;“ABC方案”中的B(beta)代表了β受体阻滞药(Blocker)的意思;C代表了降低胆固醇(Cholesterol)的意思。
2.3 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生活上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预防包括合理膳食加以预防以及一般生活习惯上的预防。就饮食来说,对于未发现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人群,膳食营养均衡,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等食物,能有效减少消化器官的消化负担,使血管处于正常运转过程,不会造成血管阻塞导致运氧供血障碍,从而能使心脏处于造血功能正常的状态,从而预防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生,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对于已经发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患者来说,营养配餐均衡以及科学控制摄入热量是预防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心绞痛症状发作的重要措施,平直饮食摄入的营养成分遵循的指导原则归结起来可以用“三低一高”来解释,“三低”即是低胆固醇、低脂肪、低钠,“一高”即是高纤维素,在此基础上患者还应控制饮食,每餐7成饱,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少进食辛、辣等带有刺激性的食品,限制饮用含高酒精、咖啡因等饮料等,同时冠心病发作时间多在夜间,因此更要注意保持晚餐清淡成分,少油腻,并限量进食,患者要多饮水以防夜间血管中血液浓度过度粘稠而促使血栓的形成;就生活习惯方面的指导而言,养成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有效预防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生以及防止已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患者突发心肌梗死,需要注意的日常生活习惯问题包括要保证正常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过度熬夜,养成正常而有规律的入厕排泄习惯,饮食上多进食富含维生素以及高纤维素的食物,尽量避免便秘的症状发生,即便发生了少有的便秘情况,也尽量避免闭气发劲促使解便,同时要注意戒烟以及限制饮酒,注意防寒保暖,坚持每日适量的有氧运动锻炼。
3 小结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积极做好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早期预防,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有效预防患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病情的进展性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心脏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在患者高血压疾病的同时, 会伴随着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产生,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尤其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不规律, 造成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为了探讨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临床效果, 本文特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6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以来收治的66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防治指南以及心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 无继发性高血压、哺乳及主要脏器严重疾病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33例, 对照组:20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56.23±5.63)岁, 收缩压150~190 mm Hg(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95~115 mm Hg;观察组:男19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8.96±5.43)岁, 收缩压145~185 mm Hg, 舒张压为90~110 mm 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 且适当锻炼。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缬沙坦治疗, 50 mg/次, 1次/d, 连续治疗2周。若舒张压未达标(舒张压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3年国家卫生药政局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 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等级, 显效: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且改善2级以上;有效:患者心功能有所改善, 且改善1级以上;无效:患者心功能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临床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所有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舒张压及收缩压情况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及收缩压经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偏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8.8%,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疾病, 这种病发病的同时, 会伴随着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疾病, 例如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的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长期的持续的高血压, 针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治疗, 关键在于对高血压进行治疗[2]。已有临床研究表明: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具有显著疗效, 且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3]。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拮抗剂, 其可以对血管收缩进行抑制, 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在治疗高血压心脏病中采用缬沙坦治疗能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 不影响患者的心律。长期治疗, 可保持较高的疗效。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缬沙坦和氢氯噻嗪联合治疗, 其临床总有效率93.9%明显高于对照组78.8%, 且收缩压及舒张压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高血压心脏病采用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的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姚.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疗效观察.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2):56-57.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3)04_0283_03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3.04.09
现已证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针对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OSAHS,目前治疗手段大多集中在气道正压通气或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但前者因需长期使用患者依从性差,后者因有创性及疗效有限亦受到限制。大量的证据证实心脏康复可以大幅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已经逐渐成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一项标准治疗[2]。本研究探讨心脏康复(CR)对无心血管疾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_aPWV)、体质量指数(BMI)、最低氧饱和度、呼吸暂停指数(AHI)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门诊、体检诊断的无心血管疾病的OSAHS患者82例,男58例,女24例,年龄23~45(33.72±6.03)岁。随机分为心脏康复组和无干预组(对照组),失访或未完成CR计划的10例剔除后心脏康复(CR)组共有31例,失访或中途改变治疗方案的13例剔除后无干预组(对照组)共有28例。OSAHS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制定的OSAS诊治指南标准[3]。入选患者均测量血压、身高、体重,且所有患者无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
1.2 方法:
1.2.1 多导睡眠监测:采用飞利浦伟康Alice5型PSG监测仪,检查时记录患者夜间9h睡眠过程中最低血氧饱和度、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等,监测时间自夜间10点至次晨7点。
1.2.2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_aPWV)的测量:采用北京鑫悦琦科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VBP_9动脉踝臂指数及脉搏波测量装置。受检者取仰卧位,双手手心向上置于身体两侧,保持正常呼吸并全身放松,选用合适的袖带缚于双侧上臂及双下肢踝部,上臂袖带软管区对准肱动脉,袖带下缘距肘窝横纹2~3cm,下肢袖带软管区置于脚踝内侧,内侧脚踝尖距袖带有两指宽的距离,将心电感应器置于心前区,启动脉搏传导速度测定装置采集数据,取左、右b_aPWV均值进行分析。
1.2.3 心脏康复方案[2]:由医生、护士、康复医师组成专业人员,给予患者康复前评估、健康教育及制定康复运动处方,并隔日回访了解患者心脏康复计划执行情况。康复前评估内容包括: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控制体重、戒烟戒酒、饮食控制。建议患者做耐力运动,根据患者个人喜好,可选择跑步、游泳、骑车或跑步机等;采用Borg分级法估算患者运动强度,要求运动强度评分是12~16分。运动方案的实施包括热身阶段、运动阶段、冷却阶段,热身阶段持续5~15min,运动阶段时间长度是达到靶强度20~30min,冷却阶段5~15min;频率是每周3次,连续进行3月。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版统计软件,计量数值以(x-±s)表示,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两组间年龄、男女比例、BMI、收缩压、舒张压、干预前b_aPW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持续增长,已经并更将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心脏康复(CR)已经逐渐成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一项标准治疗,诸多证据显示心脏康复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一项包含48项随机试验包括8940名CVD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参加CR可以带来更低的病死率,包括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CR带来益处的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运动锻炼提高了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功能,还有抗炎、改善代谢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可改善血脂、血压、体重及心理参数;(2)CR的实施过程能够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可以帮助心血管病症状的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可以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依从性。总而言之,CR是一条帮助心血管病患者应用已知的、有效的、标准的和系统的预防治疗的有效途径[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45%~48%的OSAHS患者伴有高血压[4]。OSAHS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长期慢性的组织缺氧致动脉硬化是导致这些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机制。最近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没有合并症的OSAHS患者也存在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5]。b_aPWV是近年来用于衡量动脉硬化的新指标,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动脉壁的顺应性和弹性状态,研究发现baPWV不但与早期动脉硬化病变有关,而且与许多晚期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是动脉硬化的危险预测因子[6~8]。Legedz等[9]研究结果显示,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动脉僵硬度为亚临床指标,其改变早于动脉形态学改变,即早于心血管疾病出现。动脉弹损伤具有高度可恢复性,国内外研究提示,实施恰当的系列干预治疗干预亚临床期血管病变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的根本措施。
目前大多数无心血管疾病的OSAHS患者对其病变不够重视。而针对OSAHS,目前治疗手段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针对气道阻塞、低通气所致的病理生理改变,以达到改善通气、纠正呼吸暂停恢复正常氧合,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手术治疗去除解剖狭窄扩大气道,前者因需长期使用患者依从性差,后者因有创性及疗效有限亦受到限制。鉴于OSAHS是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患者较多,有必要在该类患者未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前给予干预。本研究纳入中青年OSAHS患者,这些患者均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经过短期心脏康复治疗后b_aPWV改善,提示心脏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无心血管疾病的OSAHS患者的动脉僵硬度,预防动脉硬化的发展。本研究提示,心脏康复能够在改善患者通气的同时减轻血管损害,可作为该类患者未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前的干预措施。心脏康复干预在OSAHS患者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BradleyTD,FlorasJS.Obstructivesleepapnoeaanditscardiovascularconsequences[J].Lancet,2009,373(9657):82-93.
[2]张子新,Thomas,RJ.心脏康复: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标准治疗(第二部分)[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5):605-60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1):9-12.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5]DragerLF,BortolottoLA,FigueiredoAC,etal.Effectsof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onearlysignsofatherosclerosisinobstructivesleepapnea[J].AmJRespirCritCareMed,2007,176(7):706-712.
[6]LiB,GaoH,LiX,LiuY,etal.Correlationbetweenbrachial_anklepulsewavevelocityandarterialcomplianceand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inelderlypatientswitharteriosclerosis[J].HypertensRes,2006,29(5):309-314.
[7]ChuangSY,ChenCH,ChengCM,bineduseofbrachial_anklepulsewavevelocityandankle_brachialindexforfastassessmentofarteriosclerosisandatherosclerosisinacommunity[J].IntJCardiol,2005,98(1):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