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学的需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来源:文章屋网 )
一、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主体与特点
1.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主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在不断升温。经济学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主体广泛,大多数毕业生进入政府机构、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从事政策分析、教学研究、经济管理、营销等工作。笔者就扬州大学2009~2011年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所知可见,目前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连续三年排在首位的均是金融机构,这与目前银行业的快速扩张对人才的需求有关;其次为大中型企业。前两者相加达到68%以上。由于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大,所以进入政府机关的学生数较少,三年合计仅占总量的3.7%,出国和考研升学的比例基本稳定,2010年开始有个别同学开始自主创业。
表1 扬州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去向调查
出国 毕业生人数 金融
机构 各类
企业 政府
机构 高校
读研 出国 自主
创业 其他
2009 53 25 16 2 2 2 0 6
2010 54 22 14 1 4 4 1 8
2011 57 20 19 3 3 2 1 8
资料来源: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调查发现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三年平均初次就业率在50%以下,许多学生难以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尽管一本文由收集整理年后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0%,但就业的稳定性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就业相对稳定,学生跳槽人数较少,但企业尤其是在小企业就业的学生由于其稳定性差,选择重新就业的比率较大,其中2009级毕业生中约30%的学生重新选择了单位。
2.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
根据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计划,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经济学人才的需求首先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师;其次,相对与其他专业而言,经济学专业的理论要求高,知识面要求宽,但实践性能力弱,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有面“广”而实用技能不“专”的特点。目前一些重点院校的经济学专业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主要培养方向为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大多学生选择升学读研或出国深造,提升理论深度。而对地方高校而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市场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应与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
地方高校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突出能力训练,强化质量第一意识。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角度,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应该考虑国家当前经济、行业、产业的特点,也要考虑下一步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学科设置。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二、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学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扬州大学作为苏中乃至苏北地区省属高校,其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学专业课程应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对市场特需的专业人才要重点培养,让学生看到就业前景。在人才培养中,如何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都满意,学校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经济学课程设置需要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经济人才,提升经济学专业学习的价值,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1.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全方位推行教学改革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科学设计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结构,建立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活动结合的“探究、实践”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按照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及内容,增加实践能力的训练,着眼于培养学生“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创新”的综合素质。
引进新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吸引外界力量。如聘请国外专家学者参与学院的教学和师资培训工作,开拓广大师生的视野,促进专业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同时经常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开办讲座,让学生了解校园的学习与社会的适应性之间的差异,提醒学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学校邀请来自地方政府部门、地方企业家和行业的知名人士构成的专家团队组成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根据市场与地方建设的需求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出谋划策。这不仅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密切结合社会需求,培养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设计研发型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2.营造良好的个性发展氛围
学校还积极营造良好的个性发展氛围,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扩大选修学分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修空间,服务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由“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
(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教育部明确规定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按照学校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大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目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达到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24%以上。
学校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化,逐步形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设置实验课,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的做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
(2)夯实平台,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学院建立了财经综合实验室,在硬件、软件上不断投入,现实验室占地982平米,有联想计算机400多台、服务器6个、多媒体教室8间,各类教学实习软件齐全,建立了erp系统、世华财讯系统(卫星实时接收各类全球及国内经济、金融、股票、外汇、期货、贸易等信息)及金融交易模拟系统、会计仿真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人才测评系统、国际贸易实作模拟系统、电子商务模拟系统、计量经济学分析系统、统计学应用软件包工作平台等。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现已成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自主实验、毕业论文写作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4.建立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加强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校和扬州发改委、扬州市委农工办、扬州市邗江区、广陵区等单位企业合作共建了42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集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学院定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调研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带队,给予指导。实习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实习报告。这些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了解理论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基本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基地共建,学院加强了与政府研究机构的联系,经常选派学生参加相关课题组调研和报告写作。近几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扬州百家企业访谈、扬州“十大”经济人物评选、扬州经济论坛报告等活动,开展了纺织集群、新农村建设等系列专题调研。
5.实施科研资助,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空间
设立专项资金,面向全院学生开展科研资助,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研究课题,使本科生较早地接受了研究训练,促进了师生交流和教学相长,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因材施教具有较好的效果,找到了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此外,学院组织开展各种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学院主办的“股票交易模拟大赛”、“商务谈判模拟大赛”是全校性的特色技能比赛活动,已举办六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影响。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6.强化学生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加强综合技能训练
实行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学术活动为辅的互补教学模式,加强课内知识在课外的实践与应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一、引言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当中都有有效需求理论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依据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为利润和资本积累而生产的性质出发探讨资本主义有效需求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凯恩斯理论以消费和利率为核心范畴,在有效需求框架下对消费、储蓄、投资关系进行综合论述。
同时讲授这两门课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两门课程中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差异?笔者尝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讲授,向学生展示两种理论对有效需求问题不同的解释。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对相关问题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
马克思从商品概念入手,围绕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这一中心,通过价值形式演变发展过程论证货币的产生。通过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马克思研究从商品的流通到资本流通的转换。商品流通公式“W-G-W”到资本流通公式“G-W-G”的转换,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关键特征是货币的增殖,这是马克思分析所有现实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基础。
在马克思那里,资本家阶级对剩余价值,即货币增殖的追逐产生了有效需求问题。马克思通过其社会再生产图式分析社会资本运动正常循环的条件,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是产品的实现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主要通过再生产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展开。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把社会总产品按照使用价值分为两大部类,按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按照使用价值分为两大部类,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Ⅱ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部类),这种划分指明了产品的最终用途;按价值划分,社会总产品分为三部分,就是用于补偿全社会生产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不变资本c),第二部分是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部分(可变资本v),第三部分就是剩余价值(m),这三部分分别形成相应的购买力。马克思以这两个前提为基础展开研究。
(一)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
要使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核心问题是产品的实现问题。产品实现问题就是产品如何在价值和物质上得到补偿的问题。所谓价值补偿,指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所谓实物补偿,指社会产品价值的各个部分实现为货币形式以后,又如何转化为需要的商品。要具体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必须分别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方面考虑。
为了实现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各部分的产品在价值上和实物上要得到补偿,就要进行三方面的交换。首先,第一部类内部(Ⅰc)的交换。第一部类提供生产资料,它需要的是生产资料,这部分价值和它的使用价值是吻合的,所以第一部类是可以通过内部交换解决的。其次,第二部类内部(Ⅱv+Ⅱm)的交换。第二部类提供消费资料,它需要的是消费资料,这一部类可以通过内部交换解决。最后,关键是Ⅱc和Ⅰv+Ⅰm这两部分,这两部分正好是互相对称的。Ⅱc的物质形态是生活资料,但是它需要生产资料。Ⅰv+Ⅰm这一部分的物质形态是生产资料,但是它需要消费资料,只有这两部分参与产品的交换,才能各得其所。因此,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的一个关键实现条件是:Ⅰ(v+m)=Ⅱc。这一条件表明:只有当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供给和第Ⅰ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第Ⅰ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保持相等时,两大部类的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对剩余价值的不断追求,成为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资本家之间因利益关系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是迫使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种规律强制性地使资本家阶级必然进行扩大再生产。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产出交换仍包括三个基本方面:首先,在第一部类内部通过交换而实现;其次,在第二部类内部通过交换而实现;最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是关键,它使第一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使第二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增加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得到满足。因此,扩大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的一个关键实现条件是:Ⅰ(v+v+m/x)=Ⅱ(c+c)(剩余价值分解为资本家消费的部分m/x,和资本家用于追加投资的部分c+v)。这个条件反映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时候,两大部类是互相制约的,一个部类的扩大就必须有另一个部类相应地扩大以支撑。
(二)社会再生产中货币的作用
马克思说:“当再生产(无论是简单的,还是规模扩大的)正常进行时,由资本主义生产者预付到流通中的货币,必须流回到它的起点(无论这些货币是他们自己的,还是借来的)。这是一个规律。”[1]P511总剩余价值即总利润无论是在简单再生产中全部作为消费收入花掉,还是在扩大再生产中作为投资和消费两部分花掉,最终投入流通领域的支出总要以利润的形式回到资本家阶级的手中。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所有剩余价值都用于非生产性消费,但同时资本家通过从货币贮藏当中取出资金支持非生产性消费,以实现这些剩余价值。整个资本家阶级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个场合,我们假定,资本家到他的资本第一次流回为止,为了偿付他个人消费而投入流通的货币额,恰好同他生产的并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相等。对单个资本家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随意的假定。但是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这个假定对整个资本家阶级来说必然是正确的。它所表示的不外就是简单再生产这个前提所要说明的,即全部剩余价值并且只有剩余价值被非生产地消费掉。”[1]P371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它对于货币流通不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1]P381。不同之处仅在于投入循环的货币现在包括以生产为目的的预付资本部分。“就追加生产资本执行职能所需要的追加货币资本来说,它是由一部分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提供的,这部分剩余价值是作为货币资本,而不是作为收入的货币形式,由资本家投入流通的”[1]P381。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实现是由资本家的投资和资本家的消费决定的,从而资本家的利润现在取决于资本家自己的消费和投资支出。
(三)生产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
马克思认为:剩余产品的实现问题只有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面发展才能解决。工人的需求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但很明显,它远不能解决产品实现的问题。有效需求部分通过工人们花费他们的工资收入表现出来,但是可变资本总是少于处于流通中的总资本,所以工人对消费品的购买对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永远都是不充分的。剩余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资本家的需求,解决方法在于资本家的消费。这包括两种消费:一部分剩余价值被作为收入而消费掉,但是另一部分,通过再投资进行生产性消费,剩余价值进一步被投入扩大再生产中。流通过程面临的产品实现问题,最终通过更大规模的生产得到解决。同样的,不但对于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的实现是这样,对于整个产品的实现也是这样,因为劳动力的消费是由资本家雇佣劳动力作为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手段所花的开销派生出来的。
但是资本家阶级生产的动力不是消费,而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资本家不把他要购买的商品当做使用价值,而是当做扩大资本的手段。如果他看不到可以利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获利的机会,宁可什么都不做,以货币形式持有他的资本,从而打断流通,潜在地引发危机。也就是说,生产如果过剩,其原因不在于需求,而在于增殖。
马克思认为,一旦确认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以货币流通为媒介,并且从属于以货币为形式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占有,局部生产过剩和普遍生产过剩之间的区别便随之消失。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意味着,如果一种商品卖不出去,那么所有商品的流通将都被打乱,以致一种特定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直接意味着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从萨伊定律、市场自动出清和货币中性三个角度对古典学者发起了全面挑战,确立了一种总量供求理论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理论体系。
(一)对储蓄等于投资的批判
古典学者认为,在均衡利率下,储蓄等于投资。一方面,古典学者将利率看做节制或节约的实际回报。利率越高,人们越愿意以储蓄形式持有资产,储蓄与利率正相关(S=S(r)),而储蓄的流动在资本市场上代表着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投资与利率负相关(I=I(r))。利率越高,意味着资金成本越高。厂商的投资支出取决于利率和预期收益率,只有在预期收益率大于或至少等于资金成本(利率)时,厂商才愿意投资。投资支出代表在资本市场上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率会达到均衡水平,从而储蓄会等于投资,即S(r)=I(r)。以上述假定为前提,并且由于一方面居民的全部收入不是用于消费支出就是用于储蓄,即Y=C(r)+S(r),另一方面总支出包括两部分:来自厂商的投资支出I和来自家庭的消费支出C,即E=C(r)+I(r)。所以总支出必定等于总产出,从而总需求永远不会不足。
凯恩斯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意见。在凯恩斯看来,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取决于总支出,总支出由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构成,Y=AD=E=C(Y)+I(r)。这里,凯恩斯认为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消费函数可以写成C=a+bY,式中b指边际消费倾向(0
(二)对工资价格弹性的批判
古典学者认为,经济中的工资和价格具有可伸缩性。可伸缩的工资和价格将保证市场能迅速做出调整。比如,由于总需求不足,货币工资和价格将下降,这样就会恢复充分就业。工人总是愿意接受较低的货币工资,企业家愿意降低商品价格以扩大商品销售量。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可以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所以造成失业和产量减少的任何扰动必然是暂时的。
凯恩斯对上述观点表示反对。在凯恩斯看来,垄断和工会这样的刚性力量会阻碍工资和价格的调整。他相信工人处于“货币幻觉”中,即他们的行为与货币工资(W)而不是与实际工资(W/P)相关。工人会拒绝接受货币工资的削减。而这是对古典的工资率调节机制的直接否定。
(三)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批判
古典学者认为,供给自动创制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价格水平,绝对价格总是与货币量同比例变化。假如货币市场最初是均衡的,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会引起不均衡,货币市场的新均衡只有在价格水平上升时才能得以恢复。传统货币数量论“价格上升仅仅是货币数量增加的结果”的说法,支持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观点。
凯恩斯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态度。在凯恩斯看来,人们对货币的需求(Md)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有关。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有关。可以把货币需求表示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货币供给(Ms)是一个外生变量,它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存在大规模失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降低利率,这样投资就会增加,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刺激总支出,就业量与国民收入也会增加。
四、比较与评价
(一)分析危机的可能性
在分析危机的可能性方面,马克思与凯恩斯有相似的地方。马克思解释了为何资本家希望保留货币,增加货币贮藏量。答案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赚钱,当其预期无利可图时,他们就持有货币,而这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工人失业。正是在这一点上,在马克思和凯恩斯关于消费不足的危机爆发可能性的观点之间,出现了重叠。凯恩斯认为,资本家投资的多少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及对未来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已经崩溃到如此彻底的程度,以至于利息率下降到现实上可能做到的水平都无济于事……要想恢复资本边际效率并不那样容易,因为,资本边际效率在目前系由无法控制和不听控制的工商业界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用普通语言来说,在个人行为自己做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信心的恢复远非控制所能奏效”[1]P328。
(二)批判萨伊定律
马克思和凯恩斯都对萨伊定律进行了批判。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身需求”,产生于物物交换的经济中。持有这种信念的古典学者认为,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的调节机制会有一种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这意味着总需求和总供给会一直保持相等,从而劳动力市场是均衡的,而货币只是掩盖经济中潜在的实际力量的面纱而已。
马克思从批判李嘉图开始,李嘉图认为普遍商品过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萨伊定律成立。李嘉图将交换行为简单地看做物物交换行为,因此,每一个销售都对应着一个购买,所以生产和投资不受有效需求不足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只是便利交换的手段。货币和交换“在他的经济学中只表现为纯粹形式上的要素,他从未研究过中介形式”[2]P288。马克思认为,货币不仅是交换的媒介,“而且是使产品同产品的交换分解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分离的行为的媒介”[3]P572,这一分离表现为货币和交换行为分离,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同样可以发挥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的作用。建立在买卖分离基础上的商品形式,以及由于价值获得一种独立于交换行为之外的具体形式而使买卖分离得以发展的货币形式,揭示了危机的可能性,并且规定了危机必然采取的形式。现代危机不但与商品和货币形式联系在一起,而且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
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不是基于物物交换经济,而是基于对古典利率理论的反对。在凯恩斯那里,产出和就业由有效需求决定,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不能确保充分就业。利率是由货币市场决定的,而不是靠储蓄和投资决定。投资边际效率的变化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实际产出的变化,而且最终通过收入变化,储蓄适应投资。因此,储蓄不会全部自动转化为投资。在消极的需求冲击下,工资和物价水平存在刚性,其调整不能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通过这一论证,凯恩斯有效地反驳了萨伊定律。在凯恩斯就业不足的均衡世界中,需求创造供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在制度经济学的视界里,制度被认为是人们在交易活动中形成的规则,其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经济关系、进行交易活动的某种特定方式。制度变迁则是指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制度重新安排或制度结构的重新调整。它是一种社会效益更高的制度对低效制度的替代过程,旨在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最小限度地限制人的需要。
1.2 制度变迁需求理论 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需求曲线也具备公共产品的特征。仿照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我们简单地绘制出制度的需求曲线,见图1。
假定社会中只有a、b两人,他们是某制度的需求者。其中,a对制度的需求曲线为da,b对制度的需求曲线为db。由于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因而每一位消费者的消费量都与总消费量相等。这和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相同。因此,社会对制度的需求,也完全符合一般商品的需求法则。
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变迁的需求分析
对于制度变迁的需求,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技术进步、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市场规模、偏好的变化和偶然事件等。我们就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变迁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1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舒尔茨认为,“当经济发展达到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技术阶段,会对需要通过培训而获得的高技术的需要包括高等教育,会相对于低技术的和再生的非人力资本形成的需要增加。……随着人类生活档次的提高,人作为生产的一个要素,在获取工作方面需要更大的平等,尤其是对那些高技术的工作。”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逐渐认识到终身学习的紧迫和必要。这样,公民对职业教育这样的公共产品有了更高的需求。我国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2 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近些年来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2.3 市场规模 戴维·菲尼指出:市场规模一扩大,固定成本即可以通过很多的交易收回。这样,固定成本就成为制度安排创新的一个较小的障碍了。②简言之,就是有效的制度会由于其发挥作用的广度较大,而使其效用成倍增加。
截止2012年,我国经教育部审批备案的高职高专院校达1288所。面对这样的院校规模,好的教育制度势必能够引导高职院校更有效地发挥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
2.4 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 林毅夫指出:由于某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因此,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引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③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的出现往往会拉动相关的制度安排发生变迁。
我国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不断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必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培养适应现实生产力要求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2.5 偏好的转变 偏好的变化在这里指的是某一集团的共同爱好、价值观念等的变化。偏好影响制度变迁需求本质上是由于它改变了人们的效用函数,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成本-效用比较链条。
重仕途轻工匠、重书本轻实践,这种封建意识至今还影响着我国育人、识人、用人制度。现如今,在这一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国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为此我国教育部提出,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对做出特殊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给予重奖并授予荣誉称号。
2.6 偶然事件 事件往往是在必然性的决定和偶然性的推动下发生的。偶然事件的特点是突然性和不确定性。偶然事件的突发,往往对发掘制度漏洞、完善制度体系却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偶然因素也是影响制度变迁动力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中,出现了本科生到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回炉”学技术的现象。“回炉”热,一方面表明一些高校课程设置脱离实际,教学程式化,学科创新远远落后于硬件扩张,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弱,知识结构与实际需求脱节;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职业教育学校、特色专业,开始显现出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学有专攻,技有所长的特点。
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变迁需求分析的启示
3.1 努力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办学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市场方兴未艾。未来20年,我国经济腾飞,将对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给予有力的支撑和产生巨大的需求;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带来农村人口的转移和教育的巨大市场;知识经济的兴起,更加促进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来说,毕业生就业已经完全市场化,在经费筹措、师资流动等方面已逐步形成市场运行机制。基于此,高职教育若还沿用传统的治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必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境地。职业教育要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办学机制,以适应新时期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基本需求。
3.2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将影响职业教育横向门类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结构的变动;随经济发展进程而不断变更的劳动力层次结构,又对职业教育纵向的程度结构和人才规格的要求产生重大影响。要应对这一挑战,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务必致力于构建“专业系统”围绕“产业系统”转、专业对接产业的开放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职业教育应该根据随着科技发展进程而不断变动的职业结构来设置所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高新技术指引下,在专业设置方面,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入手,结合地区产业、企业特点设置专业门类;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确定培养人才规格、内涵和功能,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
3.3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走内涵与外延并举的效益型扩张道路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外延不断扩张,包括投资额的增加、校园面积的扩大、教学设施和学生人数的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然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在规模与质量上呈现一种张力性矛盾:一方面,一些区域的职业教育投入水平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多区域职业教育所产生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标准和要求。
外延的扩张和规模发展必须与教育资源相匹配,要与发展中的各种相关因素相协调。如,管理和经济上的承受能力、教育质量的成熟度等。基于此,正确处理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的关系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3.4 消除偏见,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学费上没有优势;在录取上,被列入第四批次或者第五批次录取;在就业上,一些高职学生无法拿到相应的学历证书,就被简单地推向激烈的就业市场……长此以往,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感觉自己接受的是“二流的教育”。
要改变“被歧视”的现状,需要拿出更大的气力,从教育政策、管理模式、就业模式等方面入手,注意引导舆论,建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氛围,缩小职业间的差距,提高劳动者和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从而改变社会对“蓝领”人才根深蒂固的偏见。
3.5 正确看待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事件的机遇与风险 制度的变迁不能靠偶然事件,但是制度执行过程中,偶然事件却考验着制度的合理性和应变性。正确分析对待偶然事件中的必然因素。
偶然事件本身孕育着能够推动教育进程发展的有利条件,要求我们把偶然事件作为一种机遇,通过偶然事件弥补原有制度中的缺陷。同时,在有序、固定的教育进程中,偶然事件总是悄然而至,但并非所有的偶然事件都能产生积极效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前期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成绩毁于一旦。这就要求制度安排和推行者能够正确看待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事件,做好风险防范的预案。
注释:
受调查者在经过一年的以教材为本的口语学习之后,本文对其现状进行了了解。在被问及“课堂活动参与是否积极”时,有48.53%的受调查者表示“不太积极”,41.18%的受调查者表示“一般”,5.88%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积极”,4.41%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不积极”;在被问及“课外是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时,85.29%的受调查者选择“否”,只有14.71%的受调查者选择“是”;在被问及“是否满意现在的口语水平”时,42.65%的受调查者表示“不太满意”,32.35%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不满意”,25%的受调查者表示“一般”,没有人选择“非常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参加课堂活动不积极,课外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对自身的口语水平不太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因此,我们认为,要切实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口语水平,必须要了解大学生需要什么,社会对大学生有什么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受调查学生对英语口语的需求分析
在被问及“是否希望提高口语水平”时,91.18%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希望”,在被问及“希望达到的口语水平”时,61.42%的受调查者选择“能够自如地用英语与他人交流”,24.29%的受调查者选择“能够与外国人无障碍地交流”,还有12.86%的受调查者选择“能够应付课堂提问和口语测试”。在分析受调查者学习英语口语的原因时,35.96%的受调查者表示“有利于以后找工作需要英语面试,满足就业需要”,25.84%的受调查者表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给我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24.72%的受调查者表示想“通过提高口语能力来提高英语听、读、写能力”,还有7.87%的受调查者表示学英语口语只是为了“通过口语期末考试”。在被问及“最希望从口语课堂中学到什么”时,38.71%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纠正发音”,34.41%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学习常用的英语句型”,21.51%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增加词汇量”。在学习困难方面,有29.79%的受调查者表示口语学习的最大障碍是“词汇量小”,26.60%的受调查者表示最大障碍是“没有使用、练习英语的环境”,另外,有24.47%的受调查者选择“发音不准”,17.02%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勇气开口”是口语学习的最大障碍。
(三)教学单位和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需求
通过了解,本文发现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对受调查者的英语口语需求不明确。因为学院衡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是依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而很少提及对口语水平的要求。对于英语角,也因为各种原因,并无很多人问津。关于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需求,本文与学院应届毕业生有过交流。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在工作或实习期间应用到英语的应届毕业生。经过交流,我们发现,工作中需要应用到的英语“只要能够准确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对于语法和词汇的要求并不一定要做到100%的准确。但是,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反映,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的了解是有必要的,这对工作中顺畅地与外国人交流是很有帮助的。并且,还应有一些交际的策略能力。从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就业处我们了解到,面试要求用英语介绍自己的用人单位表示,英语面试主要是测试面试者能否用英语顺畅地进行交流及是否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是否有信心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有效交流,而不太注重语言词汇选择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等要求。
二、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大学生对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并不满意,并且希望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不同的学生所学英语口语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水平并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以教材为唯一内容而进行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使教师和大学生明确大学生自身、教学单位和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具体需求。
特别要强调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有效交际的需求,因为很多在校生并不能完全知晓或意识到社会对英语口语的需求,不知学习英语口语到底有什么用途,在迷茫别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方面进行特别讲解和训练。
(二)改变以教材为唯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以课堂活动多样化的形式激发
和鼓励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这里的需求是指包括大学生对英语口语的需求、教学单位和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需求,即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和有效交际策略,使英语课堂教学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
正所谓艺术源自生活。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的教学而言,应该结合市场需求,立足于市场。只有得到了市场的认同,艺术设计才可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要进行的教学改革也应该基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到区域的经济以及文化命脉的传承,这样才可以让艺术设计教学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才可以常教常新,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结合市场的需求实际,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所具有的专业特点和教学实际,本文认为市场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基础课的设置进行拓展,强化学生在艺术知识上的沉淀积累
在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这门课程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同时,我们在对相关课程进行设置时,不要仅仅是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以及造型基础技能进行锻炼,同时还应该考虑和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紧密联系的建筑设计,以及其他的相关知识,例如对结构关系的理解等等。此外,还应该增设其他一些和环境,建筑、景观,以及空间结构设计等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而使学生的视角以及知识的广度得以拓展,对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有更好的了解,从而更多的沉淀和积累艺术知识,提高个人的艺术素养和独到的艺术眼光,进而将这种能力在其作品中展现出来,成为高素质有较强创意的人才,而非单单会进行绘图设计的技术人。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调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就业来说非常的重要,是相关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在市场需求的背景下,要改革环境艺术设计这门课的教学,就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创新。第一,作为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自然是必不可少,但其不但应该具有简单和精炼的特点,同时还应该具有系统和全面性。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进而使教学的现代化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促进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掌握,可以利用其独立设计出一些小型的项目。同时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专业操作方面的能力,进而更好的符合市场的需求。第二,应该将地方文化特色增加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当中,重视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是由于设计类课程是学生审美能力进行配音的重要课程,可以很好的对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进行配音,所以,在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当中,作为教师而言,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渗透,对其人文价值观的树立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其设计思维进行激发。第三,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融入课程当中,从而使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不但可以与市场的需求相符,同时还有更好的培养出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第四,结合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实际,将在施工操作技能基础上构建教学,强化对学生关于施工技术方面的指导,使其能够对施工的操作方法有所了解,进而可以使其在将来就业中能够更快的融入到岗位当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就业率的提高。
三、改革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就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来看,大部分对理论教学过于重视,而对于实践教学则较为忽视,结果导致学生缺少足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要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实行项目化教学模式,将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的中心,让课程与生产实践以及教室做到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在设计工作中进行学习和探究,提高其行动能力。
四、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配置进行完善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讲台、电脑、黑板的授课模式在当前已经无法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更无法给学生提供创意实践的场所。因此,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配置进行改善非常的重要。在这一方面,可以对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推广,从而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专业绘图工作室实现手绘教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的结合,从而让学生拥有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进而使其设计视野得以拓宽。而模型制作工作室,则能够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很好的位,使其空间思维得以拓展,设计灵感得以激发。此外,工作室不单单是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进行教学的场所,同时还是学校和社会之间进行沟通的平台。通过工作室教学,能够使外界更好的了解老师以及学生的设计成果,从而与其他方面进行比较。与此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把握好进而更好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工作室教学具有课堂教学根本不能相媲美的独特优势,不论是对于教师而言,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能够从中受益,一举多得。总的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不单是对理论非常重视的一门课程,并且还是对课外实践也非常重视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要基于现状,结合市场需求,对教学环境以及资源配置进行完善,进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其学习自主性,进而给其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根基。
五、结语
为了培养出与市场要求相符的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来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同时应改促进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进而对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改革,使其能够结合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1以学生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学生自身的需求
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为导向进行改革。现在大部分西方经济学教学任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虽说能掌握理论知识,却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我们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的需求,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激发出无限潜能的目的。
1.2提高西方经济学教育水平的需要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不断完善,企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前僵硬的、保守的会计方式,已经无法追上时代的步伐。我国西方经济学教育水平继续提高,实现西方经济学教育水平在基础理论、执行程序等方面的巨大改变,将企业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其利益进行分析讲解。
2以学生为导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2.1提高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师的水平的方法
就目前而言,有许多高校西方经济学专业会计师跟不上社会的进步,不能及时更新所学知识,西方经济学教师之中那些取得教师资格、参与企业工作的并不多,那么要求他们培养出大批综合性西方经济学会计师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需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校西方经济学会计教师,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西方经济学学员。那么,作为学校,应该主动联系主管会计的当地财政部门组织西方经济学教师参加西方经济学专业技能培训,依据各项新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理论基础、操作指南,并结合相关案例,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西方经济学教师的能力。或者招聘一些优秀的具有扎实西方经济学基础的企业会计师,参与到西方经济会计教学之中。
收集模拟教学资料采用会计模拟教学思路。西方经济学教师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实际情况自己设计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料,或由校企合作直接从企业获取实训资料。可以教给西方经济学学员基础的知识,也可以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各项操作基础。西方经济学教师积极组织西方经济学课教学,学生参与其中,在模拟操作过程中教给学生各种西方经济学有用的东西,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装订凭证,到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账等具体账簿,再到编制报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许多小组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进行演练,经过多次的分项目练习后,再进行综合的模拟。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2.2尝试各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注重务实性,它需要我们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时尝试各种教学方法。首先,依据学生需求,结合就业需要,进行西方经济学内容的调整,使单一静态的期末考试变为复合动态的检测。其次,利用现代化各种教学手段和各种现代化的装备,从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率。建立与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体系,装配会计电算化教学实验机房,安装适应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会计软件。教师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公司获取实践工作中的资料数据,获得实训资料,更好地教给学生。
2.3注重西方经济学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学生需求倾斜,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进一步保证西方经济学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就业需要,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都是十分完美的,所以必须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会计职业道德观。这就需要会计学生不仅要不断努力学习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以及本职业的技术,提高从业执法水平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2)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西方经济学知识时应该由理论联系到实际,才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事情,此外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着重点。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并结合一定的案例,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决策,让会计人员明白有些东西是可以自己做主决定,但是有些事情必须按照规定办事,不能逾越。
3总结
在国家全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西方经济教学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满足学生就业等需求,本文就以学生为导向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剖析,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武斐婕.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25):151-153.
[2] 徐敏丽,杨帆.以"学生为中心"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0(15):167-168.
[3] 付秀芸. 逆向教学设计在发展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04(15).
据统计,2 0 1 2 年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年薪支出2 . 28亿元,是各俱乐部平均数的4倍。据恒大集团的报告,2012年恒大地产全年销售额923. 2亿元,销售面积1548. 5万平方米。这意味着,恒大地产1年要卖出3. 8万平方米的房子,才能养活全部3 4名球员,平均卖11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养1名球员。
最“土豪”的彩礼
最近曝出这么一条消息:浙江义乌准新郎11月12日到浦江订婚,订婚规格按照义乌传统,采取最高规格“十八担”。“十八担”除了酒、日用品等,还有8888888元现金,这些现金的重量达到102公斤。在当地,订婚彩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习以为常。不过结婚时,女方不仅要归还彩礼,还要置办更多的嫁妆。
最利好的政策刺激
受我国放开单独家庭生二胎政策的刺激,11月18日,A股市场围绕“二胎”概念的炒作全面爆发,母婴药类、婴幼儿奶粉类、纸尿裤原料类、儿童玩具类以及幼儿教辅类等相关个股均出现大涨行情。其中,博晖创新、骅威股份、高乐股份、群兴玩具、戴维医疗、三元股份及星辉车模等9只个股在当天强势涨停。
最昂贵的书信
近几年,名人信札类的拍品市场行情走高。在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上,鲁迅一纸200余字的书信《古小说钩沈》拍出了655.5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而这件作品的估价为180万元到220万元,最后的成交价几乎是估价的3倍。
最贵的央视综艺节目冠名费
一、地方经贸类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需求
需求指个人、社会等方面“指望得到的东西和现存状况之间的距离”。大学英语教育进行多年,它从满足对基本日常会话的需求,到对语法的需求,到对语境下语言交流的需求作出了许多努力。需求和解决需求不是盲目的。教师在课程设让和实施过程中,对社会要求、学生的主观和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正是符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精神。
1 人学英语课程对后续学习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明确指出:“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三、四年级开设高级英语课程,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各校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为学生课外自学创造条件,从而切实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这一英明举措对新形势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4)(试行)》明确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所以,地方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环境、生源情况以及学生对英语的需求等多方位着手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及评估教学效果。
宏观来看,湖北省地方经贸类院校的办学定位大多很明显。他们的办学目标定位大多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类型定位:教学型学校;层次定位:以稳步发展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取得硕士教育为辅,适当兼顾继续教育;学科定位:以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为主体,构建与对内外贸易事业发展需要、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相适应的学科体系。
湖北省地方经贸类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以省内和中部省份生源为主体,学生就业岗位涵盖了经贸院校的特色专业,这些特色专业综合起来一般是贸易、会计、营销、管理、等与经贸类院校名称相对称的招生人数多的专业,单位遍及湖北、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企业居多。
2 学生的需求
对学生的调查目的主要基于非英语专业的二三年级学生学习需求和动机展开,同时涉及了大学生英语后续学习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法。通过发出学生的250份问卷和访谈中我们看到:
(1)学生对后续英语学习的学习动机。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原动力,几乎半数学生学的目的是为了能拿到学分继而获得学位证,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为以后能找到好的工作,极少数学生是出于爱好。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英语有明显的功利性,有效的前途驱动使他们具有继续学习的愿望。
(2)学生对英语基本技能的需求。英语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调查的各年级学生普遍对说的要求比较强烈,对新的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说的英语教学目的是用英语交流信息的提法是认同的,对口语即说的要求是随着社会实践活动次数的增多而增加,是与对未来社会需求认识的程度成正比的。学生越是临近毕业,对口语的关注及需求越强烈。
(3)学生对学习教材的内容需求。地方经贸院校的专业基本基于管理和经贸,但是分支极多。四分之三的被调查者希望四级后续英语教材内容广泛,涉及各个专业领域,而不是只局限于学生目前所学习的专业领域,这样即使转换行业,学生的英语能力也可以适应各种职业。这些学生也希望涉及本专业知识的四级后续英语教材涵盖的内容应用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即加强教材的常用性,而不是面面俱到,生涩难懂。可见,学习者认为四级后续英语教材不必要具有高专业程度,即使ESP也要和经贸文化紧密结合。
3 市场的需求
根据对就业学生的访谈,不难发现企业对现场沟通协调方面的英语要求比较高,对英语实际应用的要求比较高;对专业的英语要求相对不高。在经贸类企业中,单位往往比较重视演示技巧,如产品演示、会议演示、个人总结演示等;其次是高级的谈判技巧。谈判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多,因此企业往往寄望学生对各国文化和礼仪了解多一些。
二、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经过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出现后续英语课程内容与基础性课程内容的重复设置和作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应用型课程数量不足以及质量不高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数据显示,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简陋、师资缺乏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仍然未能把英语后续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后续教学课程,但教学管理不正规,没有统一规划统一要求。
2 教材选用
众多数学校对大学英语后续教学教材的选用一般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过于强调自主性和随意性。部分教师选用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后续英语教材,但教材和大学英语基础部分内容重复率大,或不太符合地方特色。有的教师摘选报刊文摘,有的教师则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专业文献中选编某些材料,这些教材多数不规范,缺乏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3 师资配备
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短缺的问题。由于教师待遇较低,许多教师转行,尤其是近几年连续的扩大招生,使得各高校英语教师匮乏,多数学校只能保证低年级学生的英语教学,根本没有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英语后续教学。即使在开设后续教学的院校,师资力量整体素质也不高,或者是英语教师教授专业英语,或者是专业教师教授后续英语,他们没有机会进修学习,只有边干边学,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教学,这显然不符合时代的需求。
三、地方经贸类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对策
1 加强后续英语教学的规划意识,真正落实后续英语教学
大部分学校后续英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教师的配备没有到位,真正的原因是英语后续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的设置没有考虑周全,整个教育规划不够完善。大部分学校只满足于四级考试及格率,只满足于证书,不重视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和就业的需求。因此,要想搞好后续英语教学,首要的问题是决策层要指定一套完善的、操作性很强的教育规划,以指导学校的教学,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后续教学的课程包含很多内容,如专业英语教学、语言技能课程(高级英语听说、高级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英语翻译、英语口译等)、及语言文化课程(英美概况、英美文学欣赏、英美电影欣赏、英美历史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比例可以根据各校办学特色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对于和地方经贸紧密结合的专业英语课程应该学模式,适当延长教学时间,使其向正规化及科学化方向发展。对于其他课程的设置,可以采用选修课程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为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向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流通数据统计分析,结合读者调查问卷,了解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中医经典书籍阅读现状,获知了大学生对四大中医经典的阅读需求,提出在中医院校图书馆推广中医经典阅读的建议和措施。关键词:中医院校图书馆;中医经典;阅读需求;调查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14Survey of Reading Demand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among Stud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Library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ExampleHe Hongzhen1, Yuan Junfeng2, Chen Lan3(1. Library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Guangxi 530001, China; 2.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1601, China; 3. Library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006, China)Abstract: By means of statistic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data of library and questionnaires for students in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authors grasp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classic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reading demand for the four TCM classic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help promote classics reading in librarie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 words: librarie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CM classics; reading demand; survey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中医院校的教育目标。学习以四大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核心的众多医学典籍,是系统、全面掌握中医理论的必然要求,是掌握中医理论体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习中医理论的精髓[1]。根据山东中医学院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主编,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所录97位著名中医药学家对中医经典态度的分析,强调经典著作的学习及背诵者共计87人,约占89.7%[2]。由此可见,重视中医经典医籍教育是促进中医药人才成长,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中医院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当在推广中医经典阅读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第一作者:何红珍,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电话:15289644995,E-mail: 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社会职能。笔者通过统计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以下称本馆)的馆藏流通数据,结合读者调查问卷,分析当前中医院校学生对中医经典书籍的阅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1 馆藏流通数据统计与分析馆藏流通数据来源于本馆2013年度上学期(3月4日-7月15日)图书流通统计数据,笔者通过馆内的ILAS Ⅱ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读者问卷统计范围为:本校共有读者26 201人,其中本科生读者21 070人,其他读者(高职高专读者、成教读者、研究生和教职工读者)共5 131名。1.1 读者对四大中医经典书籍的阅读调查表1反映的是四大中医经典书籍的借阅与其他书籍借阅之间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四大中医经典书籍借阅率不高,读者的阅读倾向还是以其他书籍为主。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和中医内科学等中医临床课程后,普遍认为中医经典著作的内容已经融入这些课程之中,对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失去了兴趣[3],而且中医经典书籍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文字晦涩,义理深奥,让习惯于“快餐文化”的80后、90后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枯燥无味。所以,只有提高读者对学习中医经典书籍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图书馆的干预和引导。1.2 四大中医经典书籍的借阅周期由表2可见,一学期内,四大中医经典书籍的借阅量呈现出由逐渐走低的趋势,这与学期前段课程安排比较少,考试任务不多等因素有关。中医院校图书馆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段最佳时机,进行多种形式地中医经典书籍阅读的推广宣传工作。 表1 四类书与其他书籍的借阅情况对比书名 本科生 其他读者 册次 人次 百分比(%)
册次 人次 百分比(%)黄帝内经 230 225 1.80 75 68 1.69难经 14 13 0.10 2 2 0.04伤寒杂病论 227 261 2.10 80 78 1.80神农本草经 35 34 0.30 30 30 0.60其他书籍 12 538 2 044 95.70 4 232 623 95.80表2 2013年上学期四类书的每月借阅量月份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合计 册次 人次 册次 人次 册次 人次 册次 人次 册次 人次3 120 70 9 6 140 57 20 8 289 1414
68 34 4 3 86 48 19 7 177 925
65 31 0 0 67 39 16 9 148 796
如今,政府教育政策越来越关注人性化的校园居住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大学校园已普遍使用公寓式的学生宿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种现象表明如今的宿舍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宿舍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大学作为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学生寝室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笔者根据切身体会和调查了解学生宿舍环境建设与学生需求的矛盾问题,并根据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为高校改善校园宿舍环境提供建议。
1学生宿舍内部环境的行为需求
1.1学生的行为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大学生宿舍环境中人的行为心理需求概况为生理需求、安全性需求、舒适性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
(1)生理需求:宿舍最基本的功能――休息,宿舍需要提供给学生一处舒适、安静、整洁干净的空间。
(2)安全需求:宿舍的安全需求是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今的宿舍需要提供安全的环境,既包括宿舍的坚固性,同时也包括宿舍能够避免外来人员的干扰和不良行为,应该通过更为人性化的细节设计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感。
(3)舒适需求:宿舍环境的舒适性越高,其学生在宿舍内的活动时间就会增加,其活动种类也会相应的增多,所以宿舍环境应该从人性化的设计角度考虑,为宿舍成员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4)社会交往需求:又叫做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同学以及其他关系的需求。增加舍友和同学之间的交往活动,可以促进大家的交流和沟通,融合大家的关系,因而高品质的宿舍环境应为学生创造更有利于交往的空间,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求。
1.2学生对宿舍环境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选取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五所高校中的部分宿舍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使用情况及使用者的反馈情况。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总结出以下几点学生对宿舍环境的需求:
1.2.1生活需求方面
通过整理问卷和分析发现:除去每天平均睡觉洗漱时间以外,学生在宿舍逗留的时间基本都在5.9小时以上,如按大学生标准睡眠时间8个小时、洗漱0.5小时计算,意味着大学生每天在宿舍逗留的时间超过14.5个小时。由此可见,如今宿舍生活对大学生的人格和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宿舍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休息,宿舍需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安静、舒适的睡眠、洗漱空间,也包括满足学生生活必需品的存储需求。
随着大学生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的必需品的数量也在增加。但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成都部分高校的储物空间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仅有23%的同学觉得储物空间够用,有39%的同学觉得储物空间完全不够用:高校学生宿舍的储物空间在设置过程中忽视了性别差异对储物空间需求的影响,女生的生活必需品的数量远多于男生,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个将差距越来越大,调查显示仅有29%的男生觉得储物空间完全不够用,但有43%的女生觉得储物空间完全不够用。
1.2.2学习需求方面
21世纪的今天,高等教育要求学习能够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学生在宿舍中的学习也存在需求。如今随着宿舍基础设施的完善,选择在宿舍内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根据数据统计,成都各高校学生中有34.7%的学生选择在宿舍房间内学习,并且选择在宿舍房间内学习的同学甚至超过选择在图书馆内学习的。在性别差异对宿舍学习需求影响方面,有32.1%的女生愿意在宿舍房间内学习,但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在图书馆等宿舍外的地方学习,仅有10.7%的男生愿意在宿舍房间内学习。因此良好的宿舍内部空间设计讲影响学生的主观意识,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1.2.3交往需求方面
高校是一个很多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场所,集体生活也变得异常重要,从教育观点看,学校应引导他们在集体生活中锻炼成长。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各高校学生交往空间的需求较为强烈,但是几乎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宿舍不会参与任何集体活动(例如打牌、下棋、聊天、游戏等);同时有56%以上的学生认为宿舍很需要公共活动空间;有29%的学生认为宿舍需要有与外来人员(家人、男女朋友)会面的空间。
1.2.4个性需求方面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时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所在。当今的高校学生越来越渴望个性的表达,普普通通的宿舍布局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有78%的学生表示对目前千遍一律的宿舍布局不满意,有80%的学生表示更愿意自己动手DIY自己的宿舍家具和布局。另外对于部分学生也提出了通话隐私和防干扰需求,在宿舍走廊的设置、宿舍的布局及家具设置过程中应当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改进建议
笔者针对成都五所高校学生宿舍环境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当前高校学生需求下宿舍环境存在的不足,并从以下几点提出改进策略:
2.1更改家具布局及尺寸满足学生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对宿舍的家具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目前许多高校学生宿舍家具设计及布局仍存在尺度不适、忽视性别差异等问题,因而笔者提出采用人性化的设计思维来考量宿舍家具的改进措施,遵循大学生的人体尺寸可保证家具的舒适性。为了适应大部分学生的身高需求,床的长度应该至少为1.9m,若宿舍空间允许,可以提高到2.0m。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宿舍床的尺寸尺寸在1.8~1.9m的范围内,使得学生的舒适度无法提高。
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如今各高校的学生宿舍的储存空间普遍偏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储物需求,尤其是女生,所以,我们提议对宿舍家具进行改造,通过改变家具布局、合理利用空间,从而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储物需求,同时改善家具的可变性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2.2改善宿舍公共空间满足学生交往需求
学生宿舍对培养学生的品格、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上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的需求以及宿舍现状调查,笔者建议宿舍内部环境的建设应该注重交往空间和活动室的创造,扩大交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会与人相处,为别人着想。
2.3设置私密空间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生在宿舍生活的过程中,除了与人交往,也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基于这种需求可以在楼道里建造一些私密空间,且各个私密空间应该设置在人流较少的区域,每层楼分散布置,但也要考虑多个私密性空间之间的便捷联系。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