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理解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一般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能力。这一概念看似简单,但仔细推敲,“能力”这一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把“能力”看作是从事会计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即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是指打算从事或正在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各项素质;也可以把能力理解为已经具备胜任会计职业各项具体工作的才能和技巧,即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经过学习和实践,进入会计职业时在既定的标准下完成这些职责和任务的才能和技巧。
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代表了两种能力研究方法的区别。第一种理解称为能力要素法(也称投入法),这种研究方法着眼于从投入的角度列举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观念等。能力要素法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为形成胜任能力而培养的能力,这些能力以学习成果的形式来表达。第二种理解称为功能分析法(也称产出法),这种研究方法的起点是观察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履行的职责和完成的任务,将能力定义为预备人员在进入会计职业时在规定的标准下完成这些职责和任务的才能和技巧,强调的是教育和培训过程的结果。
在研究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将会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和完成其任务所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加以系统化,所构建的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体系一般称为会议员能力框架或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
(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构建方法
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外会计职业团体相继开展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他们普遍认为,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对于确立会计职业准入标准,促进会计职业发展,改进会计教育,加强和完善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能力要素法(投入法)与功能分析法(产出法)。
采用能力要素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通常会在财务会计、审计等标题下分别列出从事这一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要求以及相关的技能。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2003年4月的IEP-2《培养有能力的会计师》中,将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分为六大类:态度、行为技能、宽广的商业视野、功能性技能、技术性知识、智力能力。其中态度、行为技能、宽广的商业视野、功能性技能中包括职业价值观、领导能力、战略性思维、判断力和风险分析能力。技术性知识构成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包括了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的内容。智力能力反映了人的基本素质。能力要素法在美国进行的一些能力研究中有所应用,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布的《国际教育指南第9号》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没有功能分析法详细,但是更倾向于关注会计人员在不同的职业角色的卓越表现所具有的特点,并着眼于未来的需要来确定那些对长期的职业发展有价值的技能,而不是那些在特定工作领域应具备的、容易迅速发生变化的工作要求。
采用功能分析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通常会描绘一张功能性导图,图中会列出会计人员在核心的关键工作领域以及决策和功能性领域所从事的工作,然后将这些领域逐层分解为各个单元和要素,再为每一个要素设计适当的表现标准,通过以层次不断提高的细节来描绘职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2003年的《特许会计师导图》就是采用功能分析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范例。采用功能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将不同的会计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分解为详细的单元和元素,确定每一个元素应达到的标准,用会计人员的实际表现与各标准对照,全面评价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两种方法各有所长,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认为在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时,两种方法均可采用,也可以融合使用。显然,对改进会计教育而言,采用能力要素法比较合适,而对于确立会计职业准入标准,加强会计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功能分析法更加恰当。
(三)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国外经验
国外对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和主要由会计职业团体承担。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外各会计职业团体已经了各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文件,体现了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能力,并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该框架列示了包括功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等三类核心胜任能力。功能性胜任能力包括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技术;个人胜任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解决问题、人际交往、领导能力、沟通、项目管理、技术;广泛的经营视野包括战略性/批判性思维,行业/分部视野,国际性/全球性视野,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视野,市场/客户中心,技术。
此外,该框架还进一步提出当前的鉴证服务需要的能力分为高机会的能力和低机会的能力两种,共19项能力。低机会的能力包括会计和审计准则、行政管理能力和管理审计风险;高机会能力包括:分析性技能、企业咨询技能、企业知识、工作能力、沟通技能、对客户的业务流程的理解、效率、智力能力、学习和恢复活力、营销及销售、模型构建、人的发展、关系管理、回应及与时俱进、技术、验证。高机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提供新兴鉴证服务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低机会的能力在提供现时的鉴证业务时很重要,但却无法应付未来新兴鉴证服务。
在总结各职业团体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年了《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IFAC提出,能力包括:态度(如职业行为和价值观)、行为技能(如行为能力)、广阔的企业视野(如战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功能性技能(如风险分析)、技术知识(如审计)、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IFAC建议,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IT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核心知识外,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IFAC指出,知识、技能和态度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考试、模拟现场、口试、自我评价、直接观察等)。 转贴于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9年12月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各国制定注册会计师资格要求和教学大纲提供一套国际标准。该指南说明了对于想获取职业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在教育、胜任能力、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指南中包括的《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国际教学大纲》对职业会计师应接受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进行了规范,包括三大类:(1)组织和商业经营知识。主要有以下五类知识点:经济学;数量方法和商业统计;一般经营政策和基本组织结构;管理功能和实务、组织行为、营销功能、国际商业原则;经营管理和战略。(2)信息技术。具体有以下内容:经营系统中信息技术的概念;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商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商务系统的开发标准与实务;信息技术采用、实施与运用的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模糊逻辑及电子商务。(3)会计和会计相关知识。具体有以下方面:基础会计、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职业和国际会计准则;高级财务会计实务;高级财务报告原则;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信息;税务;企业法和商法;审计基础;审计——高级概念;企业财务和财务管理。
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下我国会计教育问题
(一)培养目标发生偏差
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毕业进入会计职业界时已经是职业会计师,而不是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掌握了如何学习会计的方法和能力,为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即会计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会计师还是将学生训练成一个会计师这一基本问题还未解决。
(二)教育层次界定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会计专业人才,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各层次课程交叉重复现象突出。专业知识课程与专业发展实践课程比例失调。
(三)过分注重专业能力的训练,轻视非专业技能的培养
会计教育目标的偏差导致会计教学过于关注簿记技术和会计准则、制度,忽视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培养。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组织、谈判和解决矛盾的能力;时间管理、承受压力和辨别能力。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国内高校大都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很少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有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师生间缺乏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缺乏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很大关系。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主要应通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来完成,目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各高校几乎均未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现行的会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这种会计教育模式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使得学生面临不确定情况时,难以依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某一事项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
三、会计教育改革设想
(一)会计教育目标
根据“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终生学习的能力”,可将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位于:会计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
(二)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实现上述会计教育目标,有必要改革目前的会计课程体系,变知识型目标驱动为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传统的会计课程大都是知识驱动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讲授会计的各专业课程,课程及其内容关心的是专业考试和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所受的教育是记忆性的,而非能力培养。以能力型目标驱动的课程体系,强调在会计教育中对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目标由能够促进学生一系列能力发展的目标构成。
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强调学习的结果,它应该能回答以下问题:(1)内容: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必须掌握哪些知识?会解决什么问题?(2)行动:如何使用这些知识?(3)环境:使学生知道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运用这些知识?(4)考核: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按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并对每一授课单元指定阅读书目,并不局限于一本固定的教材,考试时不以一本教材的观点为答案,允许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以不同的观点为背景进行回答。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理解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一般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能力。这一概念看似简单,但仔细推敲,能力这一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把能力看作是从事会计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即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是指打算从事或正在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各项素质;也可以把能力理解为已经具备胜任会计职业各项具体工作的才能和技巧,即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经过学习和实践,进入会计职业时在既定的标准下完成这些职责和任务的才能和技巧。
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代表了两种能力研究方法的区别。第一种理解称为能力要素法(也称投入法),这种研究方法着眼于从投入的角度列举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观念等。能力要素法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为形成胜任能力而培养的能力,这些能力以学习成果的形式来表达。第二种理解称为功能分析法(也称产出法),这种研究方法的起点是观察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履行的职责和完成的任务,将能力定义为预备人员在进入会计职业时在规定的标准下完成这些职责和任务的才能和技巧,强调的是教育和培训过程的结果。
在研究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将会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和完成其任务所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加以系统化,所构建的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体系一般称为会议员能力框架或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
(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构建方法
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外会计职业团体相继开展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他们普遍认为,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对于确立会计职业准入标准,促进会计职业发展,改进会计教育,加强和完善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能力要素法(投入法)与功能分析法(产出法)。
采用能力要素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通常会在财务会计、审计等标题下分别列出从事这一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要求以及相关的技能。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2003年4月的IEP-2《培养有能力的会计师》中,将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分为六大类:态度、行为技能、宽广的商业视野、功能性技能、技术性知识、智力能力。其中态度、行为技能、宽广的商业视野、功能性技能中包括职业价值观、领导能力、战略性思维、判断力和风险分析能力。技术性知识构成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包括了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的内容。智力能力反映了人的基本素质。能力要素法在美国进行的一些能力研究中有所应用,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布的《国际教育指南第9号》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没有功能分析法详细,但是更倾向于关注会计人员在不同的职业角色的卓越表现所具有的特点,并着眼于未来的需要来确定那些对长期的职业发展有价值的技能,而不是那些在特定工作领域应具备的、容易迅速发生变化的工作要求。
采用功能分析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通常会描绘一张功能性导图,图中会列出会计人员在核心的关键工作领域以及决策和功能性领域所从事的工作,然后将这些领域逐层分解为各个单元和要素,再为每一个要素设计适当的表现标准,通过以层次不断提高的细节来描绘职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2003年的《特许会计师导图》就是采用功能分析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范例。采用功能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将不同的会计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分解为详细的单元和元素,确定每一个元素应达到的标准,用会计人员的实际表现与各标准对照,全面评价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两种方法各有所长,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认为在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时,两种方法均可采用,也可以融合使用。显然,对改进会计教育而言,采用能力要素法比较合适,而对于确立会计职业准入标准,加强会计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功能分析法更加恰当。
(三)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国外经验
国外对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和主要由会计职业团体承担。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外各会计职业团体已经了各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文件,体现了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能力,并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该框架列示了包括功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等三类核心胜任能力。功能性胜任能力包括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技术;个人胜任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解决问题、人际交往、领导能力、沟通、项目管理、技术;广泛的经营视野包括战略性/批判性思维,行业/分部视野,国际性/全球性视野,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视野,市场/客户中心,技术。
此外,该框架还进一步提出当前的鉴证服务需要的能力分为高机会的能力和低机会的能力两种,共19项能力。低机会的能力包括会计和审计准则、行政管理能力和管理审计风险;高机会能力包括:分析性技能、企业咨询技能、企业知识、工作能力、沟通技能、对客户的业务流程的理解、效率、智力能力、学习和恢复活力、营销及销售、模型构建、人的发展、关系管理、回应及与时俱进、技术、验证。高机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提供新兴鉴证服务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低机会的能力在提供现时的鉴证业务时很重要,但却无法应付未来新兴鉴证服务。
在总结各职业团体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年了《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IFAC提出,能力包括:态度(如职业行为和价值观)、行为技能(如行为能力)、广阔的企业视野(如战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功能性技能(如风险分析)、技术知识(如审计)、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IFAC建议,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IT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核心知识外,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IFAC指出,知识、技能和态度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考试、模拟现场、口试、自我评价、直接观察等)。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9年12月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各国制定注册会计师资格要求和教学大纲提供一套国际标准。该指南说明了对于想获取职业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在教育、胜任能力、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指南中包括的《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国际教学大纲》对职业会计师应接受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进行了规范,包括三大类:(1)组织和商业经营知识。主要有以下五类知识点:经济学;数量方法和商业统计;一般经营政策和基本组织结构;管理功能和实务、组织行为、营销功能、国际商业原则;经营管理和战略。(2)信息技术。具体有以下内容:经营系统中信息技术的概念;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商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商务系统的开发标准与实务;信息技术采用、实施与运用的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模糊逻辑及电子商务。(3)会计和会计相关知识。具体有以下方面:基础会计、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职业和国际会计准则;高级财务会计实务;高级财务报告原则;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信息;税务;企业法和商法;审计基础;审计高级概念;企业财务和财务管理。
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下我国会计教育问题
(一)培养目标发生偏差
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毕业进入会计职业界时已经是职业会计师,而不是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掌握了如何学习会计的方法和能力,为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即会计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会计师还是将学生训练成一个会计师这一基本问题还未解决。
(二)教育层次界定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会计专业人才,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各层次课程交叉重复现象突出。专业知识课程与专业发展实践课程比例失调。
(三)过分注重专业能力的训练,轻视非专业技能的培养
会计教育目标的偏差导致会计教学过于关注簿记技术和会计准则、制度,忽视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培养。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组织、谈判和解决矛盾的能力;时间管理、承受压力和辨别能力。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国内高校大都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很少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有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师生间缺乏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缺乏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很大关系。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主要应通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来完成,目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各高校几乎均未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现行的会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这种会计教育模式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使得学生面临不确定情况时,难以依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某一事项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
三、会计教育改革设想
(一)会计教育目标
根据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终生学习的能力,可将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位于:会计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
(二)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实现上述会计教育目标,有必要改革目前的会计课程体系,变知识型目标驱动为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传统的会计课程大都是知识驱动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讲授会计的各专业课程,课程及其内容关心的是专业考试和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所受的教育是记忆性的,而非能力培养。以能力型目标驱动的课程体系,强调在会计教育中对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目标由能够促进学生一系列能力发展的目标构成。
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强调学习的结果,它应该能回答以下问题:(1)内容: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必须掌握哪些知识?会解决什么问题?(2)行动:如何使用这些知识?(3)环境:使学生知道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运用这些知识?(4)考核: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按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并对每一授课单元指定阅读书目,并不局限于一本固定的教材,考试时不以一本教材的观点为答案,允许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以不同的观点为背景进行回答。
(三)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设置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会计本科教育侧重于会计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导致会计人员在面临新问题时往往难以形成自己的判断进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务必要改进会计本科教育,努力培养会计本科生的能力。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培养未来会计专业人才最直接的方式,必须适应商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会计职业界认可的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从业人员。
二、社会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
2002年,财政部召开与会计工作相关的8个单位负责人会议,期间就研究到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设问题,财政部成立了会计人员能力结构项目研究课题组,从会计岗位资格能力结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能力结构和会计从业资格能力结构等不同层面研究会计人员能力结构问题,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构建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正式开始。为了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促进会计行业的稳健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系统研究。其相关研究入表1。
在我国,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用人单位都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998年原国家教委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要求,会计专业本科生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界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工作能力结构需求的排序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90%)、协调能力(42%)、创造能力(32%)、组织能力(14%)、交际能力(8%)、善辩能力(8%)。在资格准入方面,我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统一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作的需要,但总体而言还是以知识为导向,未能考核真实的胜任能力。
与之相对应的,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会计的高等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后续教育仍然缺乏能力结构的支持,后续教育也未成体系。国家会计学院的成立为会计职业培训做出了贡献,但到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培训战略和课程设置。多数民间培训机构则处于低水平的模仿阶段。
三、基于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会计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大幅提高,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高校会计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却滞后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受到来自诸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技能发展、教员发展、奖励体系以及战略指导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制约,会计教育发展缓慢。从我国各类院校的会计教学的实际来看,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
加入WTO使我国的职业会计师行业壁垒消除,提高我国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已刻不容缓。会计教育必须经历一场彻底的革命,特别是传统会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必须包括扩充对未来会计专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1.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这种基于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会计教学改革中,一个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下,为了满足培养合格会计人员的需要,今天的会计教育必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1990年9月,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AECC)在状况公告第一号――《会计教育的目标》(Objectives of Education for Accountants)中指出“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传统的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型会计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需要,本科会计教育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学校应教会学生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的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并打好终生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基础。
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中国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会计教育中应注重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及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认识。受访者认为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十项知识要素;最重要的十种技能分别是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决策能力、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写作水平、团队合作、领导才能和语言交流能力;同时信息分析、公司实习和案例分析被认为是在中国现有经济环境下培训专业会计人才的最有效方法。另一方面,被受访者认为最不重要的知识是物流学、零售学、数量方法、工程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最不重要的技能分别为销售技能、客户定位、应变能力、谈判技巧和资源管理;最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书面作业和角色扮演。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会计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具体表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相对薄弱。目前的会计教育状况也还没有完全提供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授。
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专业课偏多,注重于具体规则的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相当缺乏,而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会计教育应当侧重于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基础。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重视制度、准则的讲解,注重传授会计规则和会计实务的知识,忽略会计理论学习的问题,忽视对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加强微观经济学、财务分析、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学习。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三类内容:一是与会计人员工作能力密切相关的计算技术内容,如金融工程、经济计量学、电子商务等;二是与会计人员工作内容相关的经济业务内容,如国际贸易与结算、保险与风险管理等;三是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内容,如合同法、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民事诉讼法、国际税收等。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建立一个基本的理念和知识框架,从而为其进一步学习和培养判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必带来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保证教学内容改革成功的基础。
在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权威,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和完善其能力结构。
一是加强案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能为传统的会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所反映的情况,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资本市场寻找现成材料,如选取典型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
二是论文写作。会计专业本科生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文写作训练具备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形成自己观点并撰写出完整文章的能力。
三是专题讲座。对会计、审计、财务以及经济等领域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知识面,及时更新其所学知识。
四是加强专业实践。采用实况模拟、资本市场典型实例分析、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等多渠道专业实践方式增强学生对会计和企业管理实践的了解,接触多种行业、规模企业的业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判断能力。加大实习的比重,并建立有效的实习考核办法,落实实习效果。
在新的世纪里,学生对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期望,社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不断地产生新的需求,随着中国加入WTO,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也将日益国际化。今天的会计人员己经由过去单纯的簿记人员、财务信息的制造者转变成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重要角色。这一改变,要求会计人员增强个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修养,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要求。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涉及到诸多方面,会计学专业会计教育及其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发展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刘永泽,孙光.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2).
[3]朱小平.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向何处去•会计研究,1995,(10).
[4]汤湘希,唐国平.面向21世纪会计学历教育改革研究报告.2001.
关键词 :医院;会计基础;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加强医院医疗设施建设,完善财务管理体制,会计基础工作可以帮助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事务。但是医院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会计人员工作态度、专业素质等都影响会计基础工作顺利进行。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端正工作态度,还要根据医院建设情况采取措施规划会计基础工作,让它更好地为医院建设服务。
一、医院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
医院是为广大患者服务的场所,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影响到医院的服务质量。会计基础工作对于财务管理非常重要,由于医院会计基础工作范围很广,涉及到各部分财务和相关信息的处理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处理。医院会计基础工作在选择会计工作者时,需要严格考查会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在编制会计报表时,会计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很容易导致数据上的错误,不能及时发现报表中的错误,会给医院造成很大的损失。在会计基础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帮助管理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医院财务情况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帮助规范工作流程。
二、医院会计基础薄弱表现
(一)财务分析体制不完善
很多医院根据运行情况建立相关的体制,如财务管理体制,财务体制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分析各时期工作情况,分析工作报告可以及时反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很多医院财务部门没有重视财务分析工作,到年末财务汇总时才分析医院财务工作情况,这样的做法反映的信息情况相对较少,也不能及时发现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医院财务部门要制定合理的财务分析计划,财务部门各成员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定期分析财务工作情况,了解医院运作情况,发现各部门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医院管理层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数据支持。涉及到医院财务编制时需要分析医院以前的预算情况,综合对比分析才可以制定合理的预算。
(二)医院会计基础工作没有标准规范
1.医院在填写凭证时不规范。原始凭证在填写时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它记录着各项医疗费用和病患相关手续,填写不规范会影响病患看病和相关费用报销流程。凭证填写人员需要端正工作态度,字迹清晰,各项内容填写清楚,方便病人和管理人员查看。
2.记账凭证填写出现问题。医院选择会计基础工作者时需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和选拔,检测专业知识水平。医院的记账凭证经常出现信息不全面、数据记录错误等情况,影响财务管理质量。在记账凭证中需要把各项费用详细情况标注清楚,让人一目了然,容易审核。记账凭证上只有相关数据,没有说明,审核人员查看会比较困难,影响会计核算工作者的办事效率。
3.医院实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档案不合理。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它使用计算机管理财务方面的事物,比较方便。它与人工记录数据方式不同,工作速度快,记录信息也非常方便查询。医院使用会计电算化记录档案信息,可以提高医院查找档案信息的效率,还可以保护档案信息的安全。可以目前医院普遍存在收集整理的信息不完整,处理档案不能及时归档,实际操作不当等问题导致信息不全面。
(三)医院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医院核算工作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很重要,它反映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核算工作涉及账目信息比较多,需要遵守规范的操作流程。会计工作者对操作流程不熟,处理能力不够都会影响核算准确性。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相关凭证信息不完全,影响核算进程。在核算各项财务支出和收入方面信息不准确,影响医院实际效益情况。
(四)医院会计工作人员问题
医院会计基础工作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医院在选拔会计工作者时需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选拔,重视会计工作者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有的会计工作者对专业知识很了解,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经常出现问题,这说明他们的动手能力不强。会计工作者在进行会计核算、预算工作时,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财务管理情况和医院运作效益,因此,医院要重视培养会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五)会计基础工作监督不合理
医院与财务相关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忽视审计部门管理工作,这样的监督体制不能有效地监督各部门工作,医院需要根据各部门工作情况采取有效地监督措施。
三、加强医院会计基础工作措施
(一)医院领导层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
医院的发展需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它可以提高医院经营效益。医院的管理层领导针对医院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使其内部控制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二)规范化医院会计基础工作
目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规范会计基础制度。医院选拔会计工作者时没有规范的流程,导致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不高,在处理财务工作时出现问题,影响财务管理效率。
(三)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
1.重视医院会计电算化发展。目前很多医院已经使用会计电算化管理医院档案,它可以帮助医院处理病患的档案资料,以前的管理方式比较麻烦,不容易查找病人信息,会计电算化只需要输入病人信息,就可以很方便的查找,提高办事效率。它还可以根据病人情况更新病人信息,方便病人治疗。
2.财务分析体制。财务分析体制可以反映医院财务状况,还可以发现财务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医院要制定合理的财务分析计划,各部门要按照计划执行。医院领导者可以根据汇报信息,了解医院财务状况,如果发现财务方面存在问题,也可以和各部门一起商量对策,制定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四)强化医院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关系到会计基础工作情况,要重视培养会计工作者的素质。目前很多医院发展速度很快,也采用很多先进的技术管理医院事务。医院也要重视培养会计工作者专业技能,可以组织会计工作者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技能。会计工作者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充实自己,更好地处理财务工作,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
结束语
重视医院会计基础工作,需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可以让医院在选拔工作者时注意考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处理核、预算能力。完善医院相关制度和设备,更好地管理医院,为广大患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国有企业仍然存在着运作效率低下,财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运行等问题。其原因是内部会计审计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企业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内部审计地位较低,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等。因此针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加以分析研究,分析原因,找出改善措施,使内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目标。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作用
(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第一,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国有企业需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第二条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级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另外,《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多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都有明确的相关规定,这是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并且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第二,是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需要。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必须合理建立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问题上,应制定合理的消耗量,在主次产品间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找准内部控制的控制点,找出管理中的漏洞,从而确定审计的检点和检查范围,有效的发现损失浪费和弊端,以提出症结所在并加强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内部审计监督,同时内部审计也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
第三,防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违纪现象。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过程中,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大,生产经营环节较为复杂,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所以也会存在一些违法违纪的现象,可能导致以权牟利,假公济私,侵占企业财产的行为。通过内部审计从制度、管理、监督等环节入手,确保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改革有法律的保障,树立依法经营的意识,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第一,制约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进行监督检查,比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揭示国有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
第二,评价鉴证作用。国有企业是委托经济责任的经营模式,国有资产委托给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进行管理。大型的企业集团不仅生产规模较大,而且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管理层次较多,所以作为受托经济责任人的领导干部需要进行经营业绩考核,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各部门各组织机构的经营活动成果作出客观的审计评价,使领导干部更加勤政廉政,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使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第三,促进作用。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其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国有企业通过内部审计不仅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并进行监督。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发现影响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因素,及时提出解决方法,降低成本,增加收入。通过经济责任制审计,可以发现经济责任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及时解决职责分离不清的情况。内部审计还可以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审计独立性不强
审计独立性对审计工作来讲至关重要。因为涉及市场经济的利益公平,独立性被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审计独立性包括两方面: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保证独立性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保持独立性,在鉴定和评价上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但是现在有些国有企业只是为了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而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其表面上是对董事会负责,实际上受很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是管理者主观意识的体现。由于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业务部门相互之间地位平等,同时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的经济利益与企业本身密切相关,各部门之间承载相互制衡的关系。所以,内部审计很难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地位,内部审计的职能因此也被削弱了。
2.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地位低下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直接归属于企业的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审计部门应该只对部门的领导负责,其他部门无权干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工作职能和权限,或虽然制定了与本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但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的所占比例较小,而传统的国有企业更多的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归于在国有企业的领导下的监管。这些内部审计机构的层次较低,制度不完善,反映出企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程度较低,支持不到位。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的职能不能充分的发挥,一般只对某一特定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没有预见性,防范性,无法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真实的信息。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为企业实现价值目标作出贡献,使得管理者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是可有可无的,因而使内部审计地位大大的降低了。
3.内部审计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审计环境
我国目前现有的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大多数只注明了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粗略,规范性不强,使得内部审计的严肃性和保障程度受到了影响。当前,我国先后颁发了有关内部审计的有关法规条款,但是从可操作性上来说,制定的还是比较笼统,尤其在经济管理方面规定的还不够完整细致,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鉴定和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对待违法违纪行为时,缺乏有力的依据。由于目前现代的企业制度还不够规范、完善,对内部审计部门缺少正确全面的认识,使内部审计人员既要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又要协调企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内部审计人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也使得内部审计环境缺乏有效性。
4.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为监督、评价、控制和咨询。审计对象主要是企业的账、证、表及相关的资料,工作的范围都在财务领域的表层,审计工作依然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层面,而且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管理知识匮乏,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和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熟练,很多企业的审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抽调过来的,这些人员都没有接受过审计方面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他们的审计知识和操作能力都无法满足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因此很难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有效的评价,出具有效的审计报告,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如会计、审计知识,还要掌握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知识,并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已经走向了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受到了挑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
三、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1.增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独立行使审计职权时,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现代的经济体制下,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强弱取决于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的高低,领导层越高,则独立性越强。因此,在设置机构时可以将内部审计机构改变为下级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上级内部审计部门的形式,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经费等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权限上与本级单位相分离,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这样有利于内部审计从组织机构上实现独立审计,其效率也将会提高。企业应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应有的权限,同时可以拓展审计的建议作用、评价作用等,使内部审计真正为实现企业价值目标作出贡献。
2.完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国家和企业应尽快制定出完善的内部审计准则和工作规范。第一,现行的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比较笼统粗略,制定的不够细致,所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尽快开展内部审计的完善工作,制定符合内部审计的一系列详细明确条文。第二,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同时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使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经济活动和处理违法违纪行为等具体问题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求来看,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理论、审计方法和技能仍需要完善。现代的国有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并且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实事求是、秉公办事的品质。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第一,不断增加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限制,进行严格筛选,选出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审计人员;第二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的基础上,牢牢掌握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第三,随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向电算化领域的转变,要选择熟练掌握审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才。只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内部审计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重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提高审计地位
国有企业应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实行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审计会议,报告与讨论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领导层应听取审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一定的处罚权限,使其能够对审计单位内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不能姑息迁就。要使内部审计保持高度的权威性,使之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使国有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与壮大。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重要保证。解决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问题,提出完善的改进措施,重视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为审计提供良好的环境等,是使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依据。
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也就是说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社会需求、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所处的相对位置、高校自身的条件等。
一、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概况
从目前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情况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应有相通及相异之处,我们对部分院校审计专业或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培养目标进行考察:
第一类是综合类重点大学,如中山大学在会计学下设审计学和注册会计师方向,审计学方向以计算机审计和国家审计为重点,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会计及其他与审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审计准则与规范,系统掌握审计的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国内外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发展动态,有较强的调查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胜任国家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或企事业单位的财会及其他经营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注册会计师方向应用会计学和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和管理咨询方面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调查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胜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与咨询服务工作或金融证券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的专门人才。厦门大学在会计学专业设注册会计师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管理能力强、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高,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企业理财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审计的基本原理,能在企业、事业、政府和教育等相关部门从事实际工作、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并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会计专门人才。
第二类是财经类院校,如东北财大会计学专业下设注册会计师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会计、审计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分别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从事会计管理、审计实务及财务管理或金融管理等实际工作及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山西财经大学审计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管理、法律、经济和审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会计中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审计鉴证、资产评估、工程预算、管理咨询、会计服务、税务筹划等工作以及相邻专业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
第三类是一般本科院校,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审计专业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为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较坚实的数学、外语和计算机基础,具备审计和会计、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从事审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二、目前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方向比较单一,侧重于注册会计师审计
二十二所院校设立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其他独立设立审计专业的多数未明确的方向,或偏向于注册会计师方向,因此缺乏包括对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所有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审计、财政税务审计、金融保险审计、工程投资审计等所有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
2.各类院校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清
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追求同一质量标准,按同一要求培养人才。从上述表格中列举了部分综合性大学、财经类大学、其他专业性大学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审计课程设置情况。从培养目标看,这三类院校差别不大,基本都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审计人才,兼顾会计实务、教学、科研三方面需要的“通用型”人才。
3.同类院校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高校中,培养目标缺乏特色,没有反映出不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没有明确自己的服务面向定位、层次定位,没有同当地经济建设紧密联系,结果同一层次、同一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院校审计专业的审计类课程以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计算机审计为主,这主要是为注册会计师专门化设置的课程;其他也有部分高校在上述三门课以外,设有计算机审计、审计案例、审计专题等课程;只有很少院校开设了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审计课程,针对内部审计开设的课程明显不足。
三、根据社会需要明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2006年以来,全国不少高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恢复或新增了审计专业,如何实现有效的专业定位,尽快树立品牌,避免人才培养定位雷同,个性不足的弱点,是审计专业立足社会,为我国审计行业培养有用人才的关键。
1.根据审计人才需求前景,前瞻性地定位
根据调研和相关媒体调查,我国5-10年中大约需500万名审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达318万。其中:国家审计人才需求缺口12万,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缺口290万人,注册会计师人才需求缺口16万人。我们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如根据内部审计人员需求量大,其中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缺口又最大的情况,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侧重培养“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相应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内部审计的相关课程,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2.根据开办专业院校类型的不同,差别性地定位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21-02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审计组织体系来看,我国目前业已形成由政府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构成的审计监督评价体系。但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日益进步及企业组织的发展变化,现有的各种审计及其构成的审计组织体系日益暴露出不少缺陷和弊端。
1.内部审计性质的认定较为模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管理方式变革及内部职能分解,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这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在性质认定上的模糊,从而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2.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现阶段有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仅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审查),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从而使内部审计多属财务性质,归属于财务部门领导。尽管政府机构及有关部门的指导精神要求或建议将财会部门与审计机构分立,但有些企业采取一套班子的做法,应付监督检查时才可能分为两个机构,平时却将它们合二为一,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上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其客观性与公正性自然可想而知。
3.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强
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具有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既表现在其机构的隶属关系上,又表现在其职权的授予行使上,还表现在审计的客观性上。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是使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及公正性的必要条件。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经营者服务,但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强。同时,我国原有的审计制度曾规定,在对有关主管部门审计时,若发现有重大问题,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长此以往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机制发育不良。
4.内部审计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事中、事后的“查错防弊”,而事实上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有效的事前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等支持与服务,以便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与水平,但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甚至不懂财务会计业务,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
不仅如此,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的地位不高也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他们往往被误解或在不顺心状态下工作,感觉到开展审计工作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困难。显然,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方略
鉴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无论其定性定位、体制机制或方法方式等,都无法进一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与经济监督评价需要。内部审计与加入WTO以来新要求的差距日益扩大,其局限性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则更加明显,因而急需对内部审计加以改进和完善,并谋求全方位、宽领域、高质量的发展。其主要方略是: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提出了下列要点:(1)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对组织中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负责人负责;(2)内部审计机构应与董事会之间能直接交流信息;(3)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董事会一致同意确定;(4)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应提交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5)内部审计机构应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向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6)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评价其《章程》中规定的宗旨、权力和职责是否继续适用和有助于完成任务,并通报给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
2.扩大内部审计的职能及作用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内部审计也不会只局限于财物领域,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警察”、“裁判”等角色向以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助手”等角色转变,突出内部审计“内向”的特点,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3.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方式
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且理当成为企业运行的“监控器”。企业借助内部审计来完善经营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内部监管“保证体系”。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必须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协调,打破原有“双向领导”体制的束缚,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应是企业的决策层,其工作目标是帮助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为此,内部审计应该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既要对企业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主营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和评价有关项目、预算及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并防止失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将不局限于事后监督,还应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例如,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直接采取或促成有关部门采取有效举措把企业的整体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4.拓展内部审计的作业领域
以审计目标为标志,内部审计可划分为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及效益性审计等审计形态或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等审计类型。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应当开展哪些工作、究竟以哪种审计为重点,一般取决于特定企业不同时期的经济责任内容、预期审计目标及客观具体条件。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以及多层次管理分权制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计活动,其总目标即评价经济责任,往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社会区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表现为与特定经济责任内容和经济监督需要相适应的具体审计目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仍有一些企业存在一定的差错与弊端、数据资料虚假、会计信息失真,因而内部审计还应该加强真实性审计工作。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判断,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合规性审计目标或效益性审计目标将上升为主要的审计目标,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届时也会发生转移。
5.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竞争的更加激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务会计,还需要适当了解其他业务领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以便更好地实施审计并为企业管理服务。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渗透与扩展,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应该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部门,以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无论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达不到上述要求。审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发挥,停留在“教师”的表演;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审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而忽视以能力为目标的审计操作训练,因而难以满足对审计人才的要求。笔者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出发,借鉴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根据自己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即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从单纯练习向任务驱动转变。
一、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
当前审计教学普遍状况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教学中经常出现此类情景:课堂上学生似乎很清楚,课后感觉茫然不知要点。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是课堂的被动灌输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改革的呼声高涨,改革也势在必行。以倡导学生为主体,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正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叫结构主义,是认知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别于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是把学生视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外部下(包括书本、教师、同学甚至整个社会)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按照这个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环境是促进因素,知识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该模式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掌握审计技能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作为审计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审计学还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融合了学、管等学科知识,而且社会审计学又是从业的基本执业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到定义、术语和规定等条条框框的东西很多,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特点。 因此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中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本课程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一)形象化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学的内容。比如在“模型”一节,以图画的形式将过去只能用文字阐述的审计理念,演绎得入木三分。
(二)真实感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文字教材学习审计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让人感觉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可扫描实际凭证、账薄和报表,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审计实务过程,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生动。
(三)质疑教学
将抽象的和概念贯穿于审计案例中,在授课时设置一个个的悬念。不仅仅是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而且要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得授课顺势而下,层层深入,最后豁然开朗。如果教师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肯定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当然,要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于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就能把相关的审计理念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适当的教学安排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审计案例分析和审计模拟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与相互讨论,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以能力为本位
当前高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材为中心,忽视能力的培养”的状况。审计课堂多侧重理论知识,大多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即使少部分人理解了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教材举例也往往是停留在审计的细枝末节上,如简单介绍审计人员通过实施了哪些必要的审计程序,收集到哪些审计证据,很少有具体审计过程的再现。对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职业判断,如查出错弊的过程是怎样形成的,详细的描述更少,这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当今世界,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模式,已被一些发达国家所广泛采用。“以能力为本”,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的性质和特点。这种专业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学好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因此,要从以知识为本位向能力为本位转变。
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应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指案例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案例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但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运用案例的能力和水平之外,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将案例教学步骤细化、突出能力目标,仍然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四大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存货与仓储循环、筹资与循环)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密不可分,这些对没有实务经验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更何况控制测试极其抽象,学生往往感到茫然无措。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案例为载体,将方法、技巧溶于案例的具体情节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述,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抓住审计案例和审计方法的契合点,对审计案例进行剥茧抽丝的分析,展示审计人员查出错弊的过程是怎样形成的,以培养学生的审计思维;以审计工作底稿为载体,以报表项目和审计流程为主线,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对案例单位的业务进行模拟审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案例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案例导读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案例时有的放矢。
(二)基本案情
所选的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教师在分析案例时才能有推理的空间,才能分析的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情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审计方法
如通过比率的分析,展示审计人员的查出错弊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通过财务比率确定审计的重点。
(四)填制审计工作底稿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按照所附的财务报表资料,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归纳
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操作,由学生总结在审计过程中如何运用如分析性程序确定审计的重点,最后由教师归纳。
(六)实战演练
向学生提供比较真实、原始的会计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模拟审计,以达到熟练掌握审计技能。
通用个人与工作技能(General Personal and Work Skills)
这些技能针对所有工作人员,不管哪一层次,都是通常工作必备,这些技能常常被称为“软性”技能。这些技能可分成以下四个主要类型:工作态度与表现,基本交流,行为与品行准则,个人福利。基础的急救技能也包括在此,因为这对所有保护区员工也很重要。
GEN: 通用个人与工作技能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GEN1对工作表现出积极自信的态度任务,时间管理与守时· 单位政策、程序及工作方法
· 单位的结构与员工
· 规范的急救知识CPR技巧
· 能读会算
· 文化种族及性别意识
· 造成工作环境紧张与压力的原因
GEN2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并能与团组合作协作,团队工作,支持协助同事, 对同事、同工、社区、义工及顾问尊敬有礼
GEN3能简单有效地与同事交流书写活动汇报,能使用简易表格
口头汇报
GEN4按指示、指南、规章及程序进行工作遵守财务、行政及汇报等程序
GEN5工作上安全保险且顾及环境遵守法规、单位规章、操作规程,具良好环境与社会意识
GEN6对敏感信息保持机密记录与档案,不讨论敏感信息
GEN7识别并举报不轨做法单位内外
GEN8注意文化、种族及性别差异同事、合作者及利益相关方
GEN9个人外表得体穿着得体干净
GEN10控制并减低个人压力避免因私事影响工作,反之亦然
GEN11使用公认技巧提供CPR与急救服务红十字会、红新月会或相应的急救基本技能训练
备 注
财务与物质资源管理(Financial and Physical Resources Management)
这类能力涉及到保护区的财务、基础设施及各种设备。第2级能力包括掌管资金或设备的员工的基本档案记录能力。第3级通用技能涉及到主管资金的人员的基本财务计划与管理,而专用技能则更适合那些专任财务行政责任的员工,涉及到工资发放、帐目记录、设备采购的过程与程序。第4级能力是有关监督与分析财务信息、财务与资源计划与合同问题,高级管理人员可能需要这些技能。
财务与物质资源管理 第2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FIN2.1整理与出示支出票据清帐、认领、支付要求、收据· 基本财务记录
· 记帐与备案体制
· 库存与财产编目体制
FIN2.2帐目记录得准确清楚按程序存档及记帐
FIN2.3管理储备的设备及物资财产编目与库存控制
备 注
财务与物质资源管理 第3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FIN3.1做预算、计划并监测资源使用物资,服务,劳力· 会计、预算、采购、供应、设备、审计等方面的政策与程序
· 财会电算化系统
· 合同程序
· 编目与运作体系
FIN3.2资源使用达到高环境标准降低消耗,重复使用或回收利用,减少废物,节约能源。
专用技能范围与背景
FIN3.3管理设备,物资及财产资产、设备、办公室、工作室、野外站所、车辆
财产编目,存货控制,维修,保险
FIN3.4监督采办、采购与支付遵循单位/捐赠者要求的程序
FIN3.5记帐文本及/或电脑文件
FIN3.6负责支付事项工资、福利、日津贴、奖金
发票、认领物、收入、收据
FIN3.7发放与监督合同、协议根据程序与法规
FIN3.8经管官方文件与报告所要求的财务与活动常规报告
备 注
财务与物质资源管理 第4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FIN4.1拟订与监测财务计划预算计划,商务计划预测,现金流通· 有关合同、标书和协议的法律法规
· 财务管理与会计
· 洽谈技巧
FIN4.2洽谈正式合同物资与服务的供应及/或授权与让步等的合同、标书和协议
FIN4.3分析管理帐目,预算计划及资源管理财务分析,并使用一系列手段监督控制开支与收入
备 注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这类能力是关于人员的监督与管理。第2级能力是所有小组领导应具备的基本监督技能。第3级能力是更具体的人事管理,特别针对低层管理人员或部门经理。第4级能力是高级管理人员所需技能,这包括政策与程序制定、人员结构、招聘、发展及福利。
HRM: 人力资源管理 第2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HRM2.1领导与激励工作团队组队、监督、在职指导与建议、提供反馈· 组队技能
· 任务所需专业知识
备 注
HRM: 人力资源管理 第3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HRM3.1指导、监督与激励个人与团队可能需要在无直接指导情况下工作的员工团队、合同工及义务工· 单位的远景、使命、任务、目标,长远规划与短期项目
· 单位结构与员工调配
· 单位的人力资源发展,人事政策与程序
· 了解相关的培训及员工发展机遇
· 交流技巧
· 人事面谈技巧
· 解决冲突/其他调解争端的技巧
HRM3.2监督与评估员工表现,提供反馈非正式监测与正式评估,识别晋升贤才,以及培训与发展需要
HRM3.3鉴别工作业绩差的原因,并就与业绩相关事项找员工谈话与个人/工作组交谈并进行评估
与个人交谈,就工作、业绩等提出建议和指导
HRM3.4建立正式纪律与处罚程序根据单位政策
HRM3.5解决工作中的冲突洽谈、调解及裁决
备 注
HRM: 人力资源管理 第4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HRM4.1确认人员编制需要、员工结构、分派工作与责任组织结构,功能性职权与个人职责描述 · 单位的远景、使命、任务、目标,长远规划与短期项目
· 单位组织结构及员工安排
· 单位人力资源发展,人事政策与程序
· 面谈技巧(招聘、评估、解聘、批评、处罚)
HRM4.2人员招聘与晋升、程序、过程应公平而且透明确定职权,做广告,面试与招聘
HRM4.3安排并保障员工的福利健康、福利与保险,特别关注野外作业人员及巡护人员
HRM4.4设计与实施激励与奖赏员工的计划工作提升、奖金、奖励、额外加薪
HRM4.5拟订员工业绩标准使用职业标准
HRM4.6实施正式的纪律与处罚程序根据已定程序
备 注
员工发展与培训(Staf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部分保护区设有专门培训部,但所有的保护区工作都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员工发展。第2级能力是关于对雇员的基本指导,与多数员工相关。第3级能力包括教员或培训经理的特别技能,可用于内部或对外的培训。第4级能力涉及员工发展技能,针对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
TRA: 员工发展与培训 第2级能力
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TRA2.1指导和评估工作技能指导并监督工友学习· 基本教学技巧
备 注
TRA: 员工发展与培训 第3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TRA3.1备课、授课与评估职业培训授课、演示、练习、实践活动、评估;编册、工作册及教学辅助材料· 成人教育与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 培训设计与授课技巧
· 写作与启发技能
· 交流技能与演示技巧
· 促使活动成功的技巧
TRA3.2备课及正式授课
大学生,研究生水平而且根据专业特长;编册、工作册以及教学辅助材料
TRA3.3提倡并促使工作上的学习自学、技能分享、远程教学等
TRA3.4计划与促成培训活动课程与学习班;使用多种技巧促使培训活动顺利完成
备 注
TRA: 员工发展与培训 第4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TRA4.1指导培训与发展需要的分析功能分析、技能分析、需求分析、培训与发展政策与规划· 培训需求评估与分析的原理与实践
· 熟悉培训设计与细节
· 了解多方地方学术与职业培训,以及教育部门
· 能力发展的原理与实践
TRA4.2规划、设计、监督和评估员工在职培训项目确定目标、结果和日程;确定学员、教员、供应者、资讯人;
评估培训的结果与影响
备 注
交 流(Communication)
这类能力涉及到工作上正式与非正式信息交流技能。通用与基本交流技能包括在通用个人与工作技能内。第2级能力包括更多的语言技能及正式交流技能。国际语言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有些工作涉及到使用出版物、国际网络,且与国际访问者一起工作。在这样的地方,至少部分员工应能用地方语交流。招聘讲地方话的员工就是最佳途径。第3级能力包括更规范的正式交流技能以及分析技能。第4级能力集中在增进制定策略及解决冲突的手段的基本交流。第5级能力涉及国际协商所需的正式交流类型。
COM: 交流 第2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COM2.1做有效的口头演示基本指导性或解说性演示· 简易演示技巧
· 教学技巧
· 报告的书写形式
· 洽谈技巧
· 英语
· 地方语
COM2.2书写工作活动报告活动报告及所需正式报告
专用技能范围与背景
COM2.3用其他语言及/或方言交流按需要:
地方语言及方言
国际使用的语言(如:英语)
备 注
COM: 交流 第3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COM3.1组织安排并主持正式会议准备日程安排,主持会议,协商行动计划,通过前次会议记录· 会议程序
· 演示技巧(公开讲话并使用 演示辅助器具)
· 精通保护区及其管理的各基本方面
· 技术报告框架
COM3.2做技术性展示学习班、讨论会、会议等等
COM3.3书写技术报告/文章基于工作活动
COM3.4分析及交流复杂事宜基于科研、经验及文献对问题做临界分析,
报告与展示中包括分析、结论及合理建议
COM3.5在公众事务中代表保护区会议、讨论会;会谈、活动、媒介访谈等等
备 注
COM: 交流 第4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COM4.1洽谈协议,解决争端与冲突解决冲突的方法:商谈、调解、仲裁及判决· 解决冲突的技巧
· 洽谈程序与技巧
· 高层专业知识
· 合同形式
· 涉及到的立法及事宜
· 知道国际会议程序
COM4.2促使员工对活动、决策及计划的反馈与参与正式与非正式磋商程序
COM4.3建立与公众对决策、政策与计划磋商与交流的机制与利益相关方及合作方
备 注
COM: 交流 第5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COM5.1代表国家参与正式洽谈与会务CBD, WCPA, CITES等在权力范围内· 相关的专业知识
· 所有重要事项的国家立场
备 注
技术与信息(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这部分工作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电气与电子设备的使用,重点放在电脑使用上。第3级能力专有一部分涉及图书管理。
TEC: 技术与信息 第1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TEC1.1操作基本办公设备电话、传真、复印· 设备的基本功用
备 注
TEC: 技术与信息 第2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TEC2.1电脑的基本操作与维护 微软办公软件、英特网与电子邮件 硬件与软件的基本维护· 基本电脑功能,常用软件
· 设备使用手册
TEC2.2运用视听设备相机、录音机、摄影设备、投影机、视听辅助设备
备 注
TEC: 技术与信息 第3级能力
通用技能范围与背景知识
TEC3.1创建并管理网页与网址使用相关的网页设计,维护语言与运用;结构化查询语言程序设计,使用在线数据库· 电脑硬件与软件、操作与维护
· 当地局域网操作与维护
· 开发并维持在线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 设计知识
· 图书与档案编目与管理技巧
TEC3.2维护电脑修理、替换部件;解决软件与硬件问题;备份与杀毒程序。
TEC3.3使用并维持电脑的高级功能当地局域网,使用专用软件(如:图象设计、台顶印刷、数据库)
TEC3.4操作地理信息系统电子绘图并使用相关地理信息系统程序
专用技能范围与背景
(1)机构设置
通过图1可知,作者选择的180间企业里有156间设置了内审机构,占到企业总数的86.7%;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设置了独立的内审部门,占到企业总数的53%;完全没有设置内审机构的企业有 24间,占到企业总数的13.3%。因此,总体上来说,我国企业在设置内审机构方面表现得还是积极的,这样很好保护了其运作的独立性,从而让内审结果更加公正客观。不过,还是有一部分企业没有设置内审机构,内审意识仍然非常淡薄,需要加强。
(2)机构定位。通常来讲,内审机构定位的越高,其工作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也会随之提高,保障增值的功能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企业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内审机构最科学,这种隶属形式将内审机构定位提高了很多个层次,从而让内审人员的工作能够更顺利的开展,进而突出内审的增值功能。
通过图2可知,在156间设置了内审机构的企业之中,内审机构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只占到21.2%。对比来说,CBOK专业报告数据表明有78%的内审机构都直接由董事会领导,充分说明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内审机构的定位方面都采用了最佳方式;不难看出,我国内审机构的定位方面还没有实现最佳方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二)内部审计人员
(1)学历构成。
通过图3可知,作者选择的180间企业总计有2940名内审人员,这些人员的学历分布为:专科45.8%,本科37.5%,硕士及以上4.2%。不难看出,我国内审人员基本上还是本科生和专科生占了绝大部分,达到了总人数83.3%。对比来说,CBOK专业报告提供的内审人员学历构成中,硕士及以上占到54%、本科占到43.9%,总计为97.9%,反映出国际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很高。不难看出,我国内审人员的学历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表明企业当前还未足够重视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2)执业资格。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因此,内审人员的执业资格就显得非常重要。资格证书是反映内审人员执业资格的最佳形式,基于此,作者调查了内审人员取得的职业证书情况:
通过图5可知,当前我国审计人员取得CPA、CIA的比例比较大,分别是44.18%、40.37%,比国际水平高出很多;但取得CMA、CISA、CCSA的比例则比较小,总共才只有0.68%。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内审人员还是比较重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但是和国际比较的话,证书的偏好方面有很大差异。为了提升综合执业水平,我国内审人员需要提升知识的广泛性,力争取得CCSA、CMA等,从而更好的适应内审工作的发展与变化。
(3)能力与技能。内审工作的实际收效如何,与内审人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技能是分不开的。基于此,作者认为可以将内审人员的各种能力与技能分成3级:十分重要、重要、普通。至于衡量的指标则比较多,其中有:交流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管理规划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权衡能力、业务操作技能、变化适应能力等。为了看起来更加直观,作者将其汇总为下表:
通过上表可知,当前我国企业最重视的内审人员素质是:交流能力、权衡能力以及风险管控能力;对比的话,CBOK专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国际上最重视的内审人员素质是:交流技能、提出与解决内审问题的能力、适当内审环境变化的能力。不难看出,我国与国际在这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人员应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方面,我国内审人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内部审计业务 (1)内部审计方法。通过图6可知,当前我国企业内审使用账项基础与交叉混合的方法较多,比例分别是34.4%、46.1%,总共占到了所有方法的80%;使用最少的方法是风险导向审计,只占到了所有方法的5.6%。对比的话,CBOK专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国际上使用预测风险导向方法进行内审的比例占到了79.5%。 不难看出, 我国不少企业还在沿用非常落后守旧的低效内审方式, 审计技术不合时宜, 审计方法也与时代格格不入,信息化程度非常低,这些无疑会严重影响内审增值功能的充分发挥。
(2)内审工作内容。当前,我国不少企业进行的内审工作基本上都是立足于财务管理的,几乎不会涉及发展战略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因此,内审范围非常狭窄,又只重视内审的复核以及纠错作用,根本没能体现出内审的增值功能。对比的话,CBOK专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国际的内审工作关注比较高层次的企业内部问题,涉及风险以及治理等多个领域,具体见图7。国际内审已经告别了财务管理审计的阶段,发展为经营管理审计阶段;另外,业务范围也向更加深层、更加高端的方向延伸,从而有效体现了内审的增值功能。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也必须进行内审的升级,突出风险管控以及内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在内审中体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盈利能力,进而实现更高的增值目标,最大化企业价值。
(四)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面的对比,作者总结出影响我国增值型内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内审主体因素。内审主体是内审工作的执行者,具体则包括内审机构以及人员,当前,以上二者严重影响了我国增值型内审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对于内审机构来说,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直接取决于自身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由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审机构都是由总经理或者财务部直接领导的,因此,其会受到领导思想的左右,工作也就未必能保证应有的独立性了。另外,领导也有可能对内审工作进行直接干预,严重降低内审的权威性,这样自然会导致其增值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总之,内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并不高,在资源配置方面也没有任何优势,有时甚至处于劣势,很多工作都无法按照规范执行,这样自然不可能实现预期的内审增值目标。第二、内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够。为了实现内审的增值功能,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工作中处理问题时才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内审人员不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优秀的交流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内审人员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而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学历结构方面,内审人员基本上都是本科或者以下的学历,接受的教育系统性和专业性都不是从而影响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执业资格方面,内审人员取得的资格证书不多,在专业领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因此,处理问题的时候表现往往不能尽如人意;综合能力与技能方面,内审人员没有良好的权衡能力,对于风险管理等概念了解并不深刻,因此,无法有效发挥内审的增值作用。
(2)内审实施因素。第一、时间严重滞后。当前,我国企业进行的内审基本上都是事后的,因此从时间上来说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企业都很少会将审计工作贯穿于运营流程的始终,往往只是进行一下事后审计而已,这样无疑降低了对运营过程中风险的识别以及防控效率,导致内审部门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从而令内审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内审的增值作用了。 第二、技术与方法过于落后。当前,我国的内审工作还没有实现信息化,因此,审计工作仍然沿用着过去陈旧的技术与方法,审计效率难以提高。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我国企业仍然还是采用传统的审计方式,基本上就是针对财务管理的审计,没有根据时展的要求升级为风险管理审计,导致审计的成本居高不下,审计效率低下;二是有些企业使用手工审计的模式,审计形式刻板,没有提出针对性的审计改善建议,因此,也就不可能发挥内审的增值作用了。第三、内审增值意识淡薄。不少内审人员的内审增值意识都非常单薄,认为这种增值功能本身不具有重要性,在工作中还是将复核以及纠错作为重点;另外,管理者也没有意识到内审的重要性,对内审工作的态度含糊。第四、监督力度不足。内审工作会提出很多改善企业当前管理工作的建议,但是各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人是否根据这些建议进行了工作整改却没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当前,我国企业只关注内审的成果,至于内审提出的改善建议则熟视无睹,从而严重影响了内审增值作用的发挥。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优化策略
(一)完善内部审计组织 结合调研的结果以及相关的理论,作者认为图8的内审组织最为合理:
这种双线报告机制能够确保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当然,影响内审组织设置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作者建议的是最理想方式,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运营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建立最合适、最科学的内审组织,从而提升内审的增值性。
(二)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建立了科学的内审组织之后,就需要提升内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最好的体现内审工作的增值性。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内审人员的职业素质并不理想,亟待提升。
(1)严格招聘管理。在招聘内审人员的时候,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人员条件要求,并按照规范的程序操作,从而保证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应该关注应聘人员的:第一、职业道德。内审是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工作,因此,面对的都是平时接触甚至关系很亲近的人,在此过程中极易出现徇私或者舞弊的行为。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明白工作的严肃性与重要性,做到公私分明、爱岗敬业。第二、过硬的专业知识。内审工作业务性较强。第三、优秀的综合素质。内审人员肩负着重要的协调与监督责任,因此,优秀的交流能力以及风险防范能力等不可或缺。
(2)完善对内审人员的管理。第一、完善内审监督机制。内审机构是监督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而对内审机构的工作情况同样也需要监督,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对内审机构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内审机构工作的有效性;企业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定期对内审人员的各项职业素质进行考评。另外,内审人员自身也要重视自我监督与管理,从而保证工作质量与效率。第二、创造更多培训机会。内审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因此,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与职业素养。基于这种情况,企业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企业内部需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教育,让他们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各项业务操作流程,从而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专业性;企业还应让内审人员多参加政府或者相关机构开展的职业培训,以便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与能力。
(三)改进内部审计方法与技术 (1)改革内审方法。为了将内审工作做得更好,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把过去那种单向的事后审计完善为贯穿管理工作始终的全过程审计,将审计变为动态、连续性的工作,这样能够有效管控企业的运营风险,还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想要实现内审的增值性,笔者认为企业可以推行“参与式”的审计方法,也就是在审计的过程中,强化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互换,让被审计部门也参与到审计过程之中,从而提升企业各部门对内审工作的了解与支持程度,保证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有效发挥内审的增值性。
(2)改进内审技术。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因此,内审工作也应该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我国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运营情况以及信息化现状,投入一定资源改进内审技术,构建出高效、科学、便于管理的审计电子信息系统,从而及时了解企业的各项管理信息与数据,提升内审工作的时效性;第二,有了审计信息系统之后,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审计,从而让审计工作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这种网络审计模式还能大幅降低审计成本,从而有效体现内审的增值性。
传统的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需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教学效果最优的目的。
(一)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的采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理念下的一种尝试。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方法。按照教学计划,在每节课和每章节教学内容的概括总结中,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笔者尝试过以下几种方法:
1.在教学引导中,可以把社会热点财经问题引入课堂,如在《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安排每周1~2次的5分钟的财经要闻演讲,让所有的同学树立参与意识。在参与过程中,学生通过媒体查阅最新财经信息和要闻,能够汲取最新知识,并在不经意中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很自然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从而使“参与活动”演变为一项“创意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边听课、边思考、边参与。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鼓励他们针对老师所讲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提供平台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并进行讨论每章结束后,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章节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总结前搜集其他小组的疑问来进行探讨和讲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表达能力。
3.在综合辅导时,鉴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划分成几个单元,并有计划地将活动纳入到单元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讲演等方式,使每个同学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就会非常丰富,凡是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作为参与的内容。尽管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是有难度的,但很多学生纷纷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讨论发言深度、广度都较为到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创造能力,也锻炼了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会计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识的系统性自然形成。
(二)以学生为主体推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将各种会计实务案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变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对《财务管理》、《审计学》、《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在实施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并建立近两到三年的以会计实践为基础的会计案例库,案例库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在进行会计案例分析时,教师只是对案例的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分析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对会计案例进行独立分析,开展深入的讨论,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与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案例分析完成后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案例总结,不能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和空洞无物。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循序渐进地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就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财会专业素质,突出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
1.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
首先,将会计单项技能训练融入到实习课程中去。如表2.1所示。其次,学生在会计实验室分岗模拟实训。按目前企业财务科室的设置,将会计实训学生进行分岗,并按岗位设置职能,按职能安排实训流程,学生模拟企业中会计人员的人事安排和实务传递,更接近于财务的实际操作,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这种实践教学的创新,弥补了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以会计理论为主线、单科会计专业课程讲授为主的不足,从而与企业实际财务工作操作流程相结合。最后,分岗顶岗综合实训。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流程,认识企业各个部门(生产、供应、销售等)与财务工作的相互联系与协作,真正感受会计分岗的财务工作流程和财务技能,如表2.2所示。
2.手工模拟实习和电算化模拟实习相结合。即将以上手工模拟的实习资料,再用电算化的形式模拟一遍,让学生掌握现代化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在开展手工会计实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明确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会计系统的功能、结构;熟悉会计处理方法和各种会计处理流程,了解各个核算子系统间的数据流通关系和实验系统的数据文件结构,并学会各种会计业务的处理。
3.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模拟实习相结合。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经过模拟实习,将各门功课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培养综合能力。
4.学校模拟实习和企业(即教学基地)实习相结合。通过在学校模拟实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意识都有所加强,然后,安排他们到学校的教学基地或联合企业进行代职实习,让学生认识到财务会计工作的严谨性。同时,还可以聘请会计界知名人士及专家出题,题目与其实际工作相关,可以选择少量有一定难度的财会业务案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准确无误地处理这些业务,以确保学生经得起实践工作的考验。当然,为了更好的达到学生实训的效果,高职院校本身也需要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
三、建立多样化的期末考核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