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理学基本原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们可以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系统,也可以把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客观事物看成是一个系统。大到银河系、太阳系,小到一个原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体、一个细胞,我们都可以用系统的方法去认识它们。我们对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分析发现:所有的系统其历史发展过程都能很明显地分成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混沌发展阶段。正象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的那样:任何系统都起源于混沌。混沌的本质是自由,是物质的彻底的自由运动状态。系统之所以能成为系统还必须有一个整体约束力存在。这个整体约束力就是一种聚合运动势力,比如象宇宙系统中的万有引力。自由运动与聚合运动两种势力相互作用,相互抗衡使整个系统处于自由运动的混沌状态。
在混沌状态的系统内部,多层次的、多股势力的自由作用导致部分物质和能量的大聚集;大聚集引发大膨胀,膨胀运动势力就从自由运动势力中产生出来。膨胀运动势力把多股自由运动的小势力集中起来,分别与原来的自由运动和聚合运动两种势力相抗衡,并在整个系统中占居主导地位,使整个系统进入高级发展阶段。
在系统的高级发展阶段,系统在膨胀运动势力的主导下处于持续的膨胀过程之中。处于混沌状态的物质在膨胀运动势力的引导、冲击下进入旋转运动状态。旋转运动进一步衍生出循环运动,所以在高度复杂的系统中还表现为循环运动状态。初级系统内部的基础矛盾是聚合运动和自由运动两种势力对立统一的关系;高级系统内部的基础矛盾是膨胀运动、聚合运动和自由运动三种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初级系统都处于自由运动的混沌状态;高级系统都表现为多层次的旋转运动和循环运动状态。
上述系统历史发展规律是我们从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包括国家、家庭、企业等系统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系统观察法。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还会把整个论证过程逐步展示给大家。
2.宏观物理学的宇宙观
当我们运用上述规律去认识整个宇宙的历史发展过程时,一个清晰可见的宇宙观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现在我们的宇宙正处在一种持续的膨胀过程之中,现代科学认为它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我们暂且也把宇宙膨胀之初看作是一次大爆炸,那么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就应该是一种混沌状态。我们按照中国哲学的“元气”理论,可以说初级阶段的宇宙就处在一种元气状态。我们根据现代科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说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处于“暗物质”状态。显物质是大爆炸之后才出现的,由于现代科学对暗物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所以才会提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之说。实际上,大爆炸只是宇宙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分界线。
在初级阶段的宇宙中,自由运动势力与万有引力直接抗衡。当某一局部自由运动势力较强时,这一局部就处于膨胀状态;当某一局部自由运动势力较弱时,这一局部就处于收缩状态。就整个宇宙而言,大致上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在这样的一个暗物质的世界里,物质也不是均匀分布的,也存在着紧密和稀疏的巨大差异;存在着多层次的多股势力的自由运动。
万有引力是一种聚合运动势力,也是宇宙系统存在的基础。它贯穿于宇宙大爆炸之前和其后,既存在于暗物质世界也存在于显物质世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只能运用万有引力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而电磁波和暗物质似乎一点关系也没有。万有引力的存在对整个宇宙是一个约束,它的作用必然使整个宇宙走向聚合和集中,或者说走向收缩和寂静。而自由运动势力的活动是需要一个活动空间的,它就与万有引力形成了一个直接的对抗。对抗双方势力旗鼓相当,所以整个宇宙处于大致平衡状态。但是,与万有引力形成直接对抗的是自由运动内部各种运动势力的一个综合势力,各种不同的运动势力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了很大的内耗,所以说在自由运动势力内部蕴藏着远远超过万有引力的巨大能量。一旦在某一时刻自由运动势力内部出现协调统一的状态,一场巨大的膨胀运动就要爆发了。
自由运动的过程使物质和能量走向聚合和集中。但是,这种聚合和集中与万有引力的作用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这是一个逐渐消除内耗的过程;一个扩大暗物质世界中紧密和稀疏之间差距的过程;就象在经济社会中,自由市场经济总是导致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资本走向集中,但是它绝不是导致整个经济社会走向萎缩。所以自由运动虽然能使物质和能量走向聚合和集中,但是它并不象万有引力那样促进整个宇宙走向聚合和收缩。与此相反,它在整体上仍然是和万有引力直接抗衡的一种基础势力。
万有引力引起的聚合运动和自由运动把物质、能量集中起来的运动对立统一,相互协调,把多股自由运动势力在某一局部聚集成一股巨大的势力,大爆炸不可避免地就要发生了,新产生的膨胀运动势力统帅着整个宇宙由此进入高级发展阶段。膨胀运动势力实际上是从自由运动势力中分离出来的一股比较强大的势力。众多弱小的自由运动势力依旧存在。现代科学证明:暗物质占整个宇宙质量的90%左右。
一股势不可挡的膨胀运动势力对自由运动的物质世界形成一个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自由运动的物质世界中出现了多层次的旋转运动。基本粒子的旋转、原子的旋转、太阳系的旋转都是自由运动的物质在膨胀运动的冲击下形成的。任何一个旋转体都是由离心力、向心力和垂直方向的力这样三种力共同作用形成的,这刚好与整个宇宙的三种势力相对应。离心力代表膨胀运动势力;向心力代表聚合运动势力;垂直方向的力代表自由运动势力。因此,我们说:现宇宙中所有的显物质都是旋转运动的产物;没有旋转运动就没有显物质的存在;显物质的实质是物质的旋转。而旋转运动又是膨胀运动、聚合运动和自由运动三种势力相互抗衡形成的一种平衡状态。
在现宇宙中,我们可以看得见的任何物体(包括: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是处在三种势力相互抗衡之中,任何一种势力的过强或过弱都会导致该物体的毁灭。当膨胀运动势力过强时,它会化作射线离我而去;当万有引力过强时,它会化为黑洞而深不可及;当自由运动势力过强时,它会由显物质即刻转化为暗物质,瞬间若逝。现宇宙持续的膨胀使我们能够长时间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世界。而随着膨胀势力的不断扩张,膨胀势力在整个宇宙中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当它对自由运动势力和万有引力不能构成一个统领之势的话,整个宇宙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由显物质世界转化成暗物质世界。不会象有些人说的那样:膨胀运动结束后,宇宙会截然相反地开始作收缩运动。
3.客观事物内部矛盾的基本格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9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60
有人把地理学科说成是文科中的理科。对于一些文科学生来讲,从学习难度上来讲,地理学科仅次于数学学科的一门学科。对于如何学好地理学科,成为无数文科学生头疼的一件事情。毕竟,在我们目前的高考设计中,文科综合占到300分,其中地理学科也占到100分,在总分750分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无论如何,我们是不能放弃的。对于地理教师来讲,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一学科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那么,如何学好地理这一学科呢?我想至少要掌握两点基本原则。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
学习观念是解决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则很难做到学好一门课程。因此,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观念才算是正确的呢?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而学。我想,答案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为自己。学习是我们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接受教育,可以让我们掌握知识,掌握生存发展的技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事实也证明,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数据,在对几千名不同的职业从业者进行调查后得出,总体上来讲,受过教育的人就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工作的机会大,获得的劳动报酬也稍高一些,并且这种机会和所获得报酬与劳动者接受教育的年限基本上是成正比例分布的。因此,我们为什么而学呢?简单地说,就是为了我们未来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第二是为国家。学习是基本义务。我国宪法规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作为祖国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来说,我们的综合素质越高,我们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然,在此,我们没有贬低任何普通劳动者的意义,自然,我们的职业分工有不同,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都是高尚的,都是在为祖国做出贡献。但我想就我们每一个人来讲,我们通过学习,我们的能力和素质越高,我们选择和从事的职业就可以更加从容和自如,就更容易为国家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学习是为了我们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那么,为了自己和为了国家,这两点之间是不是矛盾的呢?有人说为了个人是自私的,为了国家才是高尚的。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协调一致的。当我们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时,自然我们就会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当然,这里的获得不仅包括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比如一些荣誉称号等。最主要的,我们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己,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而且,我们自己也可以收获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这是用多少财富也难以换取而来的。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关键
有了正确的学习观念,知道了为什么学,只是第一步,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学好一门学科了。那么,第二条基本原则就是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行。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十分用功,十分勤奋,但结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相反,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学生看似平时不是十分用功,该玩的时候人家玩得欢,该学时人家学得好。那么,这两类学生之间都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我想通过刚才的描述,影响二者之间的根本原因已经不是学习观念的问题了,那应该从学习方法方面查找一下原因了。
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呢?我想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算是最科学的。我们经常到有人早起背东西,有的人在善于在晚上学习,还有的人根本不怕被别人干扰,有的人课上边听边记,也有的人不怎么记笔记。似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而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学生,苦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上不去,于是就开始学习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但是很奇怪,也按照人家的做法去做了,结果却并不见效。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别人喜欢的方式,运用的学习方法未必适合自己所致。因此,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行,盲目地去模仿别人是十分不可取的。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有没有一些通用的方法呢?我想应该是有的,比如学好地理学科要做到“三要”。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改革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这一原则,除了学好基础知识之外,还要进行思想品德、能力、兴趣、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是一个人素质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理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宇宙的演化、地壳的运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等,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张衡、郦道元、徐霞客等许多地理学家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坚持勤于观察、不畏艰难、献身于科学的敬业精神;我国古代的地震预报、太阳黑子的记录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明确学习目的,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培养的革命事业接班人,除了具备知识素质,还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高分低能的学生绝不是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开发他们的智力,能够应用知识。例如,在讲地图知识时,要求学生自制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图;在讲能源时,去要求学生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讨论需要开发的能源;在讲气候时,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趋利避害的建议。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了活的东西,使知识的学习促进能力的提高,能力的提高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二者齐头并进。
3.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学习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开发智力因素的工具,智力因素为非智力因素提供可靠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到同样的位置,绝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如在讲能源开发时,我列举了我们地区尚未开发的煤炭、石油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开发的前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讲水土流失一节时,我以黄土高原每年土地减少的数量作为导入,提示学生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倍增。非智力因素发掘要靠我们的用心和积累,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就不难发现。
4.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衡量学生身体状况的标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东西往往触动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如果处理不善就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愉快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进行教学;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团结友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承认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应对差异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例如,在讲“地中海式气候”时,我把教学内容的掌握分成了三个层次,使学习好的同学会运用,一般的同学会分析,水平低的同学能掌握基础知识。这种“多层次教学法”,使每个同学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启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让全体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特好,但一到了中学成绩却急剧下降;一些农村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只是一般,甚至低于一般,但到了中学却奇迹般地上升。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家长进行了知识的辅导,到了中学阶段家长因无法驾驭教材突然放手,孩子自己又没有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受挫;而那些农村的孩子,从小因条件的限制就没有家长辅导,他们学会了一套自己学习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学习方法日趋完善,成绩就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价值。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生活实际入手,有利于开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窗户,开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视野,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开展探究学习的欲望。
金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古迹资源十分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6处:市区的侍王府、天宁寺大殿、铁店窑遗址和法隆寺经幢;东阳市的卢宅、土墩墓群;义乌市的古月桥、黄山八面厅;兰溪市的诸葛长乐明清古建筑群、芝堰村古建筑群;武义县的延福寺、俞源村古建筑群;浦江县的郑义门古建筑群、上山遗址;磐安县的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即市区八咏楼、法隆寺经幢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3处,即通济桥等。武义县的俞源和郭洞是2003年国家建设部公布的首批1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以这丰富的古迹资源为载体,可以开展探究学习。
一、围绕古迹,确定探究主题
教师可以提出探究方向,如:“金华文物古迹众多,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金华的文物古迹情况。”确定研究方向,让学生设计问题或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关于金华文物古迹的某方面情况,然后让学生讨论投票确定共同的探究主题。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金华有哪些文物古迹?”“金华文物古迹有什么特点?”“金华文物古迹是怎么保存下来的?”“金华文物古迹在保护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金华文物古迹的保护遇到了哪些困难?”“你认为除了各省、县、国家级文物古迹外,还有哪些值得保护的文物古迹?”
根据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金华有哪些文物古迹?”这样的问题太浅显,没有探究的趣味性;“金华文物古迹有什么特点?”这问题太专业,难度太大,容易打击同学探究的积极性;“金华文物古迹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和“你认为除了各省、县、国家级文物古迹外,还有哪些值得保护的文物古迹?”这两个问题范围很广,适合探究,但需要大量的实地考查,研究成本对初中生来说可能太高,所以选择的学生较少;“金华文物古迹在保护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和“金华文物古迹的保护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两个问题有共同性,是针对古迹保护过程当中的某一方面展开的,可以看作是前两个大问题的子问题,相对可行,所以最终大多数学生把票投给了这两个问题。因此,最终确定探究主题是:金华文物古迹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二、分析主题,确定探究方法
学生认为对“金华文物古迹保护过程中的问题”的探究,发现问题只是任务的一部分,解决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金华的文物古迹能妥善完好地长期保存,让后代子孙瞻仰研究才是最重要的。
根据探究内容选择探究方法,学生提出了一些想法。有的认为可以访问文物古迹的管理人员,有的说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有的说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古迹实地考查,也有的说可以进行问卷调查。
当说到问卷调查的时候,很多学生提出了质疑。质疑的学生认为,探究主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问卷对象该如何选择是个大问题:如果随意抽取学生或普通市民可能收集到的知识一些猜测并不能如实反映现实问题;如果针对专业人员如古迹管理人员,直接访问可能获取的信息会更多,而且不必浪费问卷的精力和资金。
最终,学生们决定采用访问法、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在确定探究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方法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访问时,要有礼貌,提问要言简意赅,可事前准备好问题;实地调查时要观察仔细,从整体和局部来看问题……
三、分组实践,形成探究成果
根据地域的远近,学生自由组合,形成探究小组。各个组根据组员的能力情况进行简单的分工,如采访人、网络资料收集人、资料汇总人、报告展示人等。最后,展示各组调查情况,由各组代表介绍各自的成果。
“我们通过上网查询和实地参观,了解到金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像天宁寺大殿、兰溪诸葛八卦村、义乌故居、东阳卢宅、磐安明建昌文塔……
就以卢宅为例,它坐落在东阳市区东门外1公里的卢宅村。当地卢姓居民,八百年来在此聚族而居,是典型的封建家族聚居点。祠内有工字形平面的肃雍堂,建于明景泰七年,至天顺六年,建筑上有精美的木雕和彩绘。
可是,如此杰出的木雕建筑,在历史的洗涤、风雨吹打下,还能风采依旧吗?所以当下该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更好地保护遗迹。
我认为,古老的文明是一定要妥善保护的,人类要从自身做起,杜绝私欲,尽己所能,保护文物;其次,政府也要出钱出力,以现代化手段加以保护,不要让它成为‘世纪遗憾’。朋友们,行动起来。愿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欣赏到历史留给我们的‘佳作’。”
“金晗小组的报告发人深思,他们的倡议感人肺腑,可见他们是用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文物,下面哪个小组再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我们调查的是金华市区的八咏楼,该楼造型典雅,风格古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古风流的八咏楼,如今因为游人过多,八咏公园内的一些设施被人为破坏,地上还有游人乱扔的垃圾。我们认为应该禁止游人乱摸文物,设立相关保护条约。在道路上多设垃圾箱并竖路牌,提示游人注意保护公共场所的卫生。
调查后,我们感受很多。中华民族的古文明就像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然而,由于保护不力,总有些文明渐渐离我们远去。身为华夏儿女,我们真应该为它们做些什么。”
还有吴迪组发现兰溪诸葛八卦村地面有很多口香糖残渣;一些老房子因为改装,原有的一些牛腿装饰已经残缺……
从探究成果展示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学生那强烈的使命感,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保护文物古迹成为了学生自觉的意识。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有的组与探究主题联系不紧密,有的组个别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真正参与;有的组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研究等。虽然在利用古迹资源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问题,但我认为,教师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求全责备,只要学生努力尝试,广泛参与,积极探究,就应该给予肯定评价。当然,对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应当做出适当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手册.教师用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08-05
所谓第二语言/外语浸入式教学(简称“浸入式教学”)是指用第二语言/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儿童在校(园)的部分或全部时间内被“浸泡”在外语环境中,教师只用外语面对儿童,不但用外语教授外语。而且用外语教授其他课程。外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可见。浸入式教学不是教外语,而是用外语教,用正在学习的新语言学习新知识。旨在培养能够流利使用双语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双语人”。所以说。浸入式教学是对传统外语教学的创新和超越。
第二语言/外语浸入式教学实验1965年起始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圣・兰伯特(St.Lambert,Montreal)学校。当时居住在魁北克省的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家长们认为学校在法语这一第二语言方面的教学太低效。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升学、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家长们在请教了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专家后,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呼吁并施加压力,促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语言教学模式改革。为满足家长的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从幼儿园到高中进行法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考虑到其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及提升加拿大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的重要作用,该实验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政策与专项经费支持,受到了加拿大社会各界的重视。加拿大法语教育协会也大力推进该实验的开展。至20世纪70年代末,法语浸入式教学实验取得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引起了加拿大全国的轰动,被视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创举。自此之后,浸入式教学以惊人的速度在加拿大全国推广,每年有30多万名儿童接受各种第二语言的浸入式教育。浸入式教学为这些儿童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以及未来从事双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成功典范,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榜样,先后被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芬兰等十多个国家所借鉴。这些国家根据各自的需要,分别进行了十余个语种的多种模式的浸入式教学实验,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我国开展的主要是英语浸入式教学。为促进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推广,本文拟详细介绍浸入式教学的三大基本原理,以帮助教师正确把握浸入式教学的精髓,促进儿童的双语习得。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途径是习得
浸入式教学研究者从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分析入手,创造性地借用母语习得规律从事外语教学,并充分考虑到了非母语习得的特殊性。
1.母语习得
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儿童的母语发展过程可以被看作是语言习得的过程。儿童在有意义的人际交往中,通过对母语的理解和使用,自然而然地习得母语。在不会说话之前,儿童会用手势来表达需求与情绪。一旦语言系统被儿童掌握。他们能很快地利用语言去进行交际,将非语言的交际和语言的交际融为一体,提高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通常以词的表达为界,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个阶段。浸入式教学研究者认为,儿童学习外语时也会有相应的语言准备期,具体表现为儿童在外语(目标语)学习初期需要在便于理解的情境中不断接受目标语的输入,一般不能马上用目标语进行语言表达,需要借助动作来表达。与此相反,传统外语教学则漠视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期,一味要求儿童进行语言表达练习。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输出。从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他人理解的词开始,儿童就进入了母语发展期,包括语音和句法的发展。根据句子的完整与复杂程度,儿童能够表达的句子依次为不完整句、完整句和复合句。浸入式教学研究者充分注意到母语句子结构发展的规律,发现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儿童最早表达的句子也是单词句和电报句,即不完整句。因此,在浸入式教学中,教育者绝不会过早地要求儿童用完整句表达,也不会将儿童说出的不完整句看作是语言错误,而是将其看作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
总的来说,环境论、内在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这三种有关母语习得的理论对浸入式教学有比较大的影响。
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后天学习对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影响。浸入式教学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强调要在环境中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语言交际机会。如果在社会环境中缺少语言交际机会,儿童就不可能习得语言。浸入式教学也强调语言模仿的作用,要求教师所说的语言必须有榜样作用,以便儿童模仿,但是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训练方式。
与环境论不同,内在论忽视环境的作用,强调先天天赋在母语习得中的作用,认为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普遍语法知识)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浸入式教学研究者既承认大脑是语言发展的遗传和物质基础,又认可语言发展存在关键期,强调儿童在语言习得上具有优势。
浸入式教学研究者受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的影响很大。认为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儿童不仅会模仿语言,而且还富有创造性,能够创造性地表达语言。
2.外语习得
外语学习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或无意识的吸收来掌握一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过程。浸入式教学研究者认为。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儿童掌握外语的最佳途径是习得。儿童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语境掌握语言的含义,再以此理解和学习书面语言。浸入式教学充分遵循儿童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着重为儿童创设相关语境,避免成人化的语言教学方式,以使语言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然。
在外语习得的相关理论中,克拉申(S.D.Krashen)关于语言学概念的划分和语言输入的假说对浸入式教学有重要影响。
(1)几个语言学概念
语言发展可以分为习得(acquired)与学得(1earned)两类。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语言发展过程,而语言学得则受意识控制。通常是在学校的正规教学中进行的。浸入式教学强调语言的习得。希望儿童在自然的、无意识的过程中发展语言。
语言知识可以分为模糊的和明晰的两种。模糊的语言知识多为无意识的、直觉的知识。而明晰的语言知识则是精确度较高的有关词法和句法的知识。浸入式教学强调儿童的语言知识。特别是关于语法的知识是在无意识的、直觉的状态下获得的,并逐步增强其精确度和规范性。因此,浸入式教学不主张直接教授和练习语法。
语言还可以根据用途分为学术性和人际交往性两类。传统的外语教学教的主要是人际交往语
言或生活语言。而浸入式教学则更强调指导学习者习得学术性语言,主张将目标语作为教学语言来教授各种不同的学科。学术性语言的习得非常有利于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因为语言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同样也是为了学习和工作。
(2)习得与学得假设
克拉申的外语习得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习得和学得的区分及其在外语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个体是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来提高外语能力的。语言习得类似于儿童母语发展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发生的。语言学得则是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及不断地由别人或自己纠正语法错误等。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语法概念的掌握。在浸入式教学研究者看来,习得是首位的,人们的语言使用能力主要是通过习得途径来提高的;学得的作用则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检验。
(3)语言输入假设
克拉申最早提出了“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概念,用以回答个体如何习得语言的问题。输入主要是指听和读。克拉申认为,个体习得语言主要是理解了听和读的内容,是由于注意听和读的内容,而不是注意语言的形式。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的过程,就是习得的过程。
理想的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输入量。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有“可理解的输入”,学习者就能对输入的语言的意义进行加工,使之“既有趣又有关联”。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越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情感和兴趣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发挥过滤作用,学习者的情感会加速或阻碍语言的习得。克拉申认为,最佳情感条件是指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心情舒畅,无任何心理负担和外在压力。语言习得的关键是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因此,按语法程序安排教学没有必要,也不可取。浸入式教学是典型的“非语法程序安排”,语言点服从于学科知识点,先学什么词汇,先接触什么句型,主要是根据学科知识内容,或以主题为单位的综合课程的活动内容来确定的。
浸入式教学主张将儿童“浸泡”在语言环境中,以其大量的、丰富的语言输入为儿童创设习得外语的条件。使儿童在感受外语和运用外语的过程中逐渐从朦胧走向清晰。从困惑转为理解。浸入式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把外语当作一门学科去孤立地学习,而是采取类似母语的习得方式,把学习语言与认知活动相联系,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情景化和活动化,增强了外语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和趣味性。浸入式教学往往是从最简单的日常口语开始,在儿童能逐渐开始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再扩大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最佳的语言习得效果。
3.母语与外语发展的比较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心理学研究者从信息加工的角度采用计算机模拟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明确指出不同的语言学习途径可能产生不同的语言学习效果和形成不同的语言系统。如果个体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浸入语言环境无意识习得的,就容易获得大量的无意识的、直觉的、模糊的语言知识和较高的实际运用能力。儿童从出生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母语是儿童在语言发展关键期无意识学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的习得过程。而传统的外语教学则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强化,要求学习者刻意模仿、记忆。以把握基本语音、语义和语法规则。学习者大多是采用比较、转译等方法通过母语来学习外语的,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反复练习,虽然能掌握比较精确的语言知识和规则,但是往往语用能力较差。由于儿童学习母语和外语的环境不同,学习效果也就大不相同。
浸入式教学仿照母语习得的特点,利用儿童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优势来促使儿童轻松、高效地习得外语,以避免传统外语教学的弊端。
4.外语习得的特殊性――中介语现象
外语习得的特殊性在于它存在中介语现象。塞林克(Larry Selinker)认为外语习得者的语言应当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处于母语和目标语中间状态的语言系统,即中介语,而不应被看作是语言错误。中介语既不是习得者母语的直接翻译,又与目标语很不一致。中介语的出现和使用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中介语的发展是学习者不断作出有关目标语的假设并且证实自己假设的过程。中介语的研究结果对浸入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影响很大。浸入式教学研究者将儿童的目标语错误(中介语)看作是正常的现象,看作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和必然过程,并以此为依据观察儿童语言习得能力的发展状态,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儿童具有学习语言的优势
浸入式教学除了强调语用环境和习得过程外。还强调儿童语言学习的年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语言习得与语言自动化的优势以及语音的早期敏感性优势。也就是说,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和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或敏感期,能够非常轻松地习得语言。关于母语习得的惊人的效率、成果和轻松程度已经非常明显了。浸入式教学实践证明,外语习得的数量、质量和速度几乎可以与母语习得不相上下。可见,儿童习得语言的潜能是惊人的,是成人可望不可及的。
浸入式教学充分肯定了儿童拥有在语言环境中主动知觉语言、自觉操作语言、自行矫正和改善语言等一系列习得语言的能力,认为只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语用机会。儿童就能很容易地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习得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1-02
随着高校管理重心逐渐向二级学院转移,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和管理实体功能不断强化。在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进程中,二级学院如何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管理创新找到突破口和发展路径,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办学经历始于1969年美术专业(中专),1989年升格为美术教育专业(专科),1993年成立工艺美术专业(专科),2004年更名为艺术设计专业(专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学校发展大局需要,2005年开始相继申办绘画、动画、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本科专业。
一、顶层设计――转型发展的方向
2011年,该学院在艺术设计专业着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它是对“艺术”、“技术”与“市场”如何深度融合的进一步探索,更加符合外部环境和专业内涵发展的要求。2013年,该学院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为“点、线、面”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点、线、面”三结合,即一点突出、两线平行、三面交汇。“一点突出”指突出学生的基本技能,“两线平行”指“一专”与“多能”并举,既强调本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又强调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三面交汇”是指创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兼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点、线、面”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固化,已扩展为该学院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特色。
同时,“艺术、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办学思路,背后有着先进的理念指导。专业建设早期就深入研究了现代设计领域著名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其在设计和现代艺术方面开展工学结合,提出“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并坚持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正是该学院“艺术、技术与市场相结合”办学思路背后的理念内涵,也是其坚持专业特点创新课程体系,尊重师生发展规律建立师生共同体,逐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及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活动的理论依据。
二、师生共同体――转型发展的动力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队伍转型,一个核心的标志是所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在该学院,教师职业发展、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共同需要,与专业转型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转型发展是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师生共同体实现的,依靠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力量。具体有三种形式: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共同体。
1.学生共同体。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促进学生的能力、素质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真正提高。该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组织学生创作、创新、创业团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过(1)学生课堂作品和毕业创作毕业设计收藏;(2)学生学科竞赛活动;(3)学生展演活动;(4)学生创新创业实战项目;(5)企业实训锻炼;(6)其他实践活动(参加艺术团体、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各类培训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使学生共同体实现纵向上传、帮、带的示范传递效应和横向上的交叉融合效应。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2008级和2011级的2名学生,依托原有的工艺制作车间,与企业合作,投入10万元购买喷绘打印雕刻等设备,开展设计服务自主创业,累计带领过30多名在校学生参与设计制作服务,至2014年已经收回成本,开始盈利。
2.教师与学生共同体。旨在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相长,这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在核心课程和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中,强调教师、教辅技术人员和学生互动合作。在多门课程中,教师将自己承担的设计项目、合作企业提供的项目案例、本地正在进行招投标的项目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分组模拟公司各岗位职能,分工协作,进行企业实战设计。在课堂外的实验室开放项目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对学生的分层辅导和因材施教。2014年,教师与学生共同体创新组织形式――成立了18个教师工作室,140名学生参与到其中。教师依据个人专业能力特长建立工作室,通过双向互选吸纳学生加入。通过搭建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关系,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指导、技能辅导、创作指导、组织艺术和设计现场参观体验、引入企业项目进行商业绘画创作、开展设计服务等,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三、地方特色――转型发展的抓手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向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转,地方不同,特点不同,地方高校发展特色的立足点就不同。在转型发展中要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必须抓住地方特色。该学院最早从大庆油陶项目一个“突破点”开始,逐步形成一条文化“生产线”,并进一步带动多个艺术创作和创业"层面"的共同繁荣。
大庆油陶项目是从2008年起步的,领军专家带领师生团队在研究大庆地区林甸瓦盆窑百年烧制古法的基础之上,借鉴中国传统黑陶制作工艺,首创石油“熏烟渗碳”技术,选用地下深层的黄粘土加入岩芯等珍贵地质原料,经多次反复实验,开发出了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庆油陶。大庆油陶艺术的本质和灵魂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该项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了油城文化,在黑龙江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发展中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力。油陶研究所被授予“大庆市十佳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黑龙江省文化厅优秀艺术设计机构”等荣誉。应邀参加“哈洽会”文化旅游产业展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龙江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年会理事长会议等。目前,油陶标识已在国家商标总局进行了注册;现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12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4项。该项目与绥棱黑陶文化艺术公司进行了3年的深度合作,该企业派技师来校传授技艺、学院派师生去绥棱学习、企业也注入资金帮助大庆油陶研发等,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
四、制度建设――转型发展的保障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深层组织变革,改革势必伴随着多元利益的冲突,因此,围绕转型发展的目标和各项任务建设完善配套制度,协调各个部门及全体成员的集体协作行为就至关重要。
引导、帮助教师实现转型,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引领、规范、鼓励和保障。为提升教师专业技能,该学院专门制定了《教师参加艺术创作、参观和实践活动管理办法》。一是依据专业发展需要和教师发展特点加强专业、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落实。由学院主管科研创作的负责人会同各系负责人与各教师进行创作目标定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分析、督促、合作、沟通等。二是开辟路径,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教学工作之余,从事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参观和实践锻炼、展览比赛等活动。三是在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和专业能力提升各项活动的同时,对教师的学习成果加以规范要求和管理。确保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个人成长与集体成长的相互促进。四是加大对高水平、应用型教师的支持、奖励力度。配套修改奖金分配管理办法。对应用型教学名师给予重点扶植,在职称评审上给予优先考虑等。
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工作推进力度,由院长亲自负责推进,通过制度的规范、完善,来固化、保障、延续好的做法。目前实习实践环节占总学分40%以上。学院一直将如何抓好实习实践各环节,联系企业做好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寻求就业岗位等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从2011年之后,逐步完善了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过程考核体系,包括组织实习动员会、向学生下达实习任务,签订安全协议、指导学生如何完成实习鉴定、实习日志等,重点检查学生到企业和现场的佐证照片、提交参与设计的图纸等。此外将课内创意思维训练延伸到课外,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制定实施细则,实行学分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此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实施过程的严肃性,验收结果的真实性。
不断探索,建立完善适合艺术类专业实际的校企合作共建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逐步走向深入。从2008年至今,学院与地方20多家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协议”。2011年和2014年将9家设计公司的广告制作生产线,引进到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企业实训室,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制版、安装、动画等实践项目。学院在多家企业长期支持办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一是通过“企业工作室”和“艺术名家工作室”的制度,推动教师与企业合作,搭建企业设计师及著名画家与学生直接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二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推进行业、企业、学院的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四化”――细化、序化、深化、优化方面进行完善和梳理,制定切合实际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三是成立“校中厂――创意实训工厂”,在投入体制、管理运行机制上研究并出台各方的责、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方的合作内容。
五、案例启示
(一)顶层设计是转型发展的战略性前提。
转型发展是以改革来推动的发展,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从案例研究来看,一个成功的“顶层设计”,至少应具备下列主要特征:(1)建立在学习本领域先进理念、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而不是闭门造车;(2)能够适应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将未来行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动无序的状态;(3)基于领导者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判断力及勇于承担责任的执行力;(4)能够具有持续的影响力,一以贯之,并随着实践的不断推动而完善成为一个理念体系。
(二)转型发展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
顶层设计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才能良性运行,教师、学生是办学的基层力量,能够激发起师生群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改革就能无往不胜。从案例研究来看,师生共同体的关键在于:(1)努力构建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2)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3)师生具有共享的价值和远景,协作性的学习和共享的实践。具体对于二级学院而言,须充分发挥院系的领导能力,按照专业转型发展目标为师生建设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充分利用外部和自身优质资源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和学生的广泛、深度参与。
(三)转型发展要在地方特色上做大文章。
政府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的就在于推进以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分类优化为基础的高校多样化特色发展,从而使高等教育内涵的丰富性能够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丰富性。地方本科高校的“类特色”以其地方性为基础。从案例研究来看,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从关注地方发展需要来演绎发展的课题,从满足地方需要来获取发展的空间和资源,从地方“与人不同”的需要来汲取特色培育和创新的灵感,从点生线,由线成面,是可取之路。基于地方特色的社会服务项目,为领军人才的脱颖而出,优秀团队的迅速成长,自身品牌和社会声誉的形成创造了机遇和途径。
(四)制度决定着转型发展最终的成败。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制度才是“学校发生的一切事”的“灵魂”,“通过它,一切产生、生长和发展。并达到完美的程度。”“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从案例研究来看,转型发展的制度建设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抓住了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制度建设,把好的想法、做法通过制度固化下来,并伴随实践不断完善制度体系;(2)注重制度的正向引导、激励,并给予保障。使师生不是“考虑如何消极避错”,而是“积极思考如何改进工作和提高工作绩效。”(3)形成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良性运行机制。一系列政策有效衔接,相互配合,以实现转型发展的整体目标,并通过细化、序化、深化、优化的制度建设将转型发展推向深入。
一、学分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也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人才的适用手段
目前,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复合的、综合的,我国高等教育中原有的统一课程、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显其不适应性,伴随而来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也在进行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发展等,自主选择相应课程的学分制也就在全国的一些院校开始实施,特别是在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院校中,更是普遍采用试行。
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分制的发展又促使了选课制作出相应的调整,要实行真正的学分制,给予学生真正的选择空间,是离不开选课制的,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与关键,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推行学分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优化其知识结构,多元化、多层次地培养人才,让更多的学生在走出社会时,具备竞争意识、有个性特长、专业知识面广,具备复合交叉学科能力等素质。然而,目前学分制在我国的实施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影响,方案也不尽相同。目前,更多高校只是利用学分制的“外形”将计量教学量的办法改变了,相应的,学生整体的培养思路及核心教学管理手段都没有脱离原有的学年制框架,在课程计划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由学校设定的必修课及限选课程占了90%,而完全由学生自主的真正选修课数量只占10%,比例明显偏少,可以选择的课程也不多,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么10门左右,且不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进行选课,学生在如何学、如何选课上没有实质性的改革。[1]这种情况下的学分制,没有了选课制的灵魂,达不到真正让学生自由选择成长的目的与效果。
虽然,设定学生的必修课占主要比例,限制选修课的分额,对于防止学生为容易取得学分、避重就轻地学习等倾向,保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保证学校教育资源的不浪费等方面都有好处。但是,学生的选择空间少,完全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及社会需求进行规划,只能按照绝大部分都是学校设定的内容、没有多少选择空间下进行学习;加之,目前对于高速发展的如IT行业等,教学内容、教材都完全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也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雷同,个性化不足,竞争意识不强等特点。再者,目前各高校都面临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大规模的毕业生待就业数量与大量的企业岗位空置,聘请不到合适的人才并存的现象,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社会脱节,而针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空间与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自己的课程,因此,学分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教学管理手段。
实施学分制与选课制赋予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甚至学习年限等多方面都有更大的自由度。然而,学生在机会面前,能否清楚自身的个性特点、明确个人的未来规划、了解专业知识体系内容、行业发展信息与方向、课程间的相关联系等呢?在我国近代大学在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之时,就有人指出:“受年级之裁制者,对于所学索然无兴趣,其个性不易发展。而在选课制学分制下者,则惟选其性之所近者以习之。但人性避难趋易,益以所选范围漫无限制,则任性之弊随在可见。”[2]由此可见,学分制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课制。目前国内对于选课制的实施有多种方案,基本上都有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够完善的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好选课制是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很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使选课制得到完善,对学生选课动态的研究,学生选课倾向性的研究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为此,我们以广东省某独立学院的完全学分制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我们关注的学生选课的倾向性。
二、华软软件学院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情况
华软软件学院是一所本科层次独立学院,是在国家高等教育办学新机制政策条件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办学思路上,她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发展需要,于2003年就开始推行选课制与学分制,并相配套地自行开发了一套逐步完善的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每个学生都配以学习导师给予有效的指导。该校的学分制以选课制为核心,学生的课程选择打破专业界限,实现了全校通选,一般情况下,每个学期可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有250余门;极大限度地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学生入学报到就可以在完全咨询清楚后选择申请转专业、每学期的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等等都可以自主选择,通过选课学生也可以提前修业或者延迟学业,充分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在满足学生“选择”需要的同时,强调自主性、个性化和多样化。
华软学院的本科标准学制也是按标准四年设置。本科必须完成规定学分的学习量才能获得毕业资格。学院要求各系要根据独立学院三本(广东二本B类)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一个合适的专业培养定位,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上面。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教学计划里占有相对固定的比例,一般是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及专业必修课共占65-70%,选修课程占30-35%。选修课程由学生的自由选择,只要能取得足够的学分就可以,不一定是固定的某些课程,没有专业的限制,只受课程修读条件的限制,可跨系、跨专业选择。[3]
选择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在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希望学生的学习有自主的、多样化的选择。为了使得学生能真正理解学分制的意义,并充分利用选课制为自己打下以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相当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在第一学期安排了《大学的学习方法》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其开始学会思考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校给每位学生配置了学习导师,并从管理制度上要求导师必须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学生每学期也须在信息管理系统上对导师进行评价,以进行质量跟踪。希望通过这些手段,学生能明确地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好规划,能在这不断的选择过程中得到了学习、锻炼、进步、提高。在这些条件下,学生在选课上能否达到目的,他们的倾向又是如何的?我们对低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选课倾向性的研究与分析。
三、学生选课倾向性的研究
基于华软学院完全学分制与选课制的条件下,我们对低年级本科学生进行了选课倾向性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一)利用校园网络对二年级本科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我们认为,学生对学分制的认识和理解是和学分制的成效直接关联的,正确理解与用好学分制,对学生的选课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此选课制条件下,各个选课的操作要素对学生的影响又是如何?这些就是我们问卷调查的目的。
我们得到的问卷调查结果如附录一。
全院共有883名同学完成了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809份,占二年级本科生人数90%以上;系统对学生提交的答卷自动进行ID识别,从而可对答卷分别作男生、女生,及不同专业的统计分析,同时,也为我们后续对高年级学生、不同年级学生的纵横向跟踪研究作基础。
从调查的数据看到,问题一答卷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如表1。
问题1数据分析:
总体看:三个选项总体比例中比较积极、乐观、主动的选项所占比例达到88%,这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高。有74%以上的学生,在他作为3个所喜欢的选项之一中,都选择了讲授实用内容的课程(C项)。可见学生的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学习态度较好。同时体现了学校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针对学生群体定位的正确。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学到一技之长,找一份好工作,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给人以人生启迪的课(A项)有近50%的学生有此选项,这个比例有点偏高;从中我们看到大一的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彷徨,不明白该如何做,同学们知道自己可以作主,选择自己的未来,但是很需要引导,具体计划认识不清晰不够把握。
有能力的老师讲的课(I项)有接近40%的学生有此选项,表明学生对老师的引导的需求还是很重要的。但是排在第3位,比例有点偏低,也反映了老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足,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不高,有点欠缺。
问题二答卷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
你认为选修学分按以下分类怎样安排比较合适?包含6个选项,各选项比例的总体安排如下:A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38.16%,B其它专业的选修课11.51%,C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选修课16.77%,D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选修课12.73%,E提高综合素质的选修课15.46%,F容易获得学分的选修课5.25%。
问题2数据分析:
总体来说,选择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的比例最高,然后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而提高外语、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的比例接近,这也从某个方面说明该校的办学方向,专业特色比较成功。学生除了本专业外,相当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
问题3答卷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
在你的选课中,对课程的了解主要取决于以下的程度各为多少?包含6个选项,各选项所占的程度为:A信息系统中的课程信息35.69%,B老师的选课指导17.12%,C师兄、师姐的介绍7.56%,D同学之间的推荐13.33%,E对之前的该课程教学的了解17.50%,F自己主动找课任老师或修过该课程的同学了解8.69%。
问题3数据分析:
总体看,学生选课最主要是看课程信息,比例超过1/3;其次是老师的选课指导和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认可,可以可看出老师的选课指导是有一定作用,但仍需改进;再次是同学是推荐,最后才是师兄、师姐的介绍和主动找课任老师或修过该课程的同学了解。
从学生选择课程信息了解课程选项占1/3多这一事实来看,学生的选课的主动性尚有不足,有待加强。本来应该是F项(自己主动找课任老师或修过该课程的同学了解)是最好的选项,因为原来的课程信息信息量较少,用以指导学生的选课时,经常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教学的了解。老师的选课指导并不是针对学生个人,而是针对群体,所以最理性的选择应该是F项,但F项的比例只有不到10%。
问题4答卷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
在你的选课决定时,主要取决于以下的程度各为多少?包含6个选项,各选项所占的程度为:A课程信息中介绍的课程内容29.36%,B授课方式10.38%,C主讲老师12.91%,D个人职业发展规划30.48%,E同学影响7.11%,F容易获得学分5.44%,G老师要求4.21%。
总体上说,选课决定基本上取决于课程信息或个人职业规划,都接近1/3;然后是授课方式与主讲老师;最后是同学影响、老师要求和容易获得学分。重视个人职业规划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良好发展是学分制的优点;但同样因课程信息的不充分而在此选项中占近30%的比例,可见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在选课过程中有考虑、决策过程不够理性的方面。
综上所述,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选择授课内容时以实用内容为主要。而且,学习目的、个人的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明确,老师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选课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不足,课程信息对学生选课操作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主动找老师了解的比例不大,从决策方面也突出说明了学生的考虑、决策过程不够理性。学院对这类状况有多种渠道的反馈,目前正在加强课程信息的准确和适度加大信息量,这必将对今后学生的选课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学院大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导师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作用,这也定会使得以后的选课制产生更好的效果。
选课倾向性的表现是在同学们的选课结果中,作为倾向性的研究,我们做的另一方面的工作就是:
(二)学生选课数据分析
华软学院采用信息化管理,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的分析就是从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全体二年级本科生两个学期所有的选课信息,分专业进行归类;然后,对数据进行加权统计,得出学生使用选修学分的进展情况及分布、同时还做了按专业、区分男女生的统计分析。
在做统计分析之前,我们要先对全院课程作分类。不同的分类,给出的统计数据有不同的应用。依我们的研究目的,务必使此课程分类方法必须做到有一定的区分度,不同专业之间有通用性,全院范围内有较好的概括性。为此,我们选定的分类共分为五类,分别是: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②其他专业的选修课;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选修课;④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选修课;⑤提高综合素质的选修课。其中相关专业的概念成为一个关键点,我们认为若以本专业的学习与知识结构能很容易过渡到的专业知识课程,则可认为是相关专业选修课。为此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与课程信息,核查课程讲授内容,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
在做统计时,不同的专业因教学计划不同,学生的选修学分会有小差异。考虑到这点,我们引进权重因子,以各专业的选修学分总数作为权重,这种统计就消去了这些专业差异。我们得到的结果如表2、表3。
表2横向反映的是不同课程类型在不同的专业学生选课后所形成的分布,最后合计反映的是全体二年级的学生完成的选修学分按课程类别的分布。
从以上数据结果来看,目前学生的选修学分用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的选项是最高的,接着是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的学习,然后是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最后是用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的学分比例,两者比较接近。
另外,计算机专业的男生与动画专业的学生用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的学分比例都过半,动画专业更加超过60%;网络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用于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的学分比另两个文科专业要多10%以上,网络专业更是占总体的1/3;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用于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的学分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多10%以上。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同学们的选修课相当重视专业课的选项,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点,这和该高校重视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师资队伍,不断改善专业课的教学条件是完全一致的。可以细分这些数据为按系、按专业、按专业课程的分布,我们认为这些数据可以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表3横向反映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完成的选修学分按课程分类的分布。纵向合计反映的是各个专业学生选修学分完成的进度及总体的统计平均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不同专业的学生这些都有所不同。
表3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所完成的选修学分,按课程分类的分布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差异除了体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外,同时也反映了学生认可的知识结构的差异。这种不同说明学生选课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我们认为这种倾向性的研究无论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还是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探讨都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摘 要:赤峰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转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思想观念上、自身能力上以及社会层面上也面临着许多瓶颈问题,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赤峰学院;发展瓶颈;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89-02
赤峰学院作为合并升本10余年的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同全国其他新建本科院校一样,面临着很多瓶颈问题,需要不断克服,才能使学校在转型发展中顺利前行.
1 赤峰学院转型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制约
1.1 思想观念上的瓶颈制约,使得学校转型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缺失
制约赤峰学院转型发展的首要瓶颈是学校内部内部自觉转型发展的理念还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内部教学、科研本位的意识制约了转型发展,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对于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师来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意识还不强;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不主动学习,不爱动手实践,这些均为培养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造成障碍.
1.2 学校自身能力的瓶颈,制约了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自身能力与地方对区域性大学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校建设的基础不足,特别是实验实训条件严重落后,不能为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转型发展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仅缺乏双师型教师,而且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教学改革的能力都不足;专业设置中传统专业比例较大应用型专业建设亟待加强.
1.3 社会层面上遇到的瓶颈,阻碍了学校的转型发展速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处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而且对于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需求不够强大,影响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自治区(省)市共建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规模和格局上也受到一些限制,办学自主权和创新创造活力以及办学特色都会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在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中,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政策法规上的缺失和不足,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校地融合的深度发展.
2 赤峰学院转型发展遇到瓶颈困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的原因分析问题上,重庆三峡学院校长孙芳城指出,“地方高校存在的共同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先天不足,起步晚、基础差、经费保障能力弱.二是后天失调,原有的师资队伍与‘双师型’要求差距较大.三是发展趋同,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贪大求全问题,在专业设置、课程问题上没有和企业人才需求对接.”赤峰学院转型发展遇到的瓶颈和困难除了上述三个原因外,笔者认为,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虽然近年来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但是和其他学校,特别是西部区高校相比较,所能获得的支持和资源等还是有限,而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二是学校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习惯还需进一步转变,虽然学校顶层设计中发展定位已经明确、发展思路已经清晰,但是由于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内部人员结构较为复杂、干部职工素质也存在差别,在如何把学校转型发展思路落实到实际工作的问题上,出现了差异,也影响了学校转型发展进程和质量.
3 克服赤峰学院转型发展瓶颈的基本路径
赤峰学院转型发展不是单纯的学校的事情,而是涉及政府和社会多方的一项巨大工程.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赤峰学院转型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在提升服务赤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所以,赤峰学院的转型发展,需要构建和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以使学校能更好地与地方行业产业实现互动,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与贡献率,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空间.
3.1 转变观念,面向“地方”与“应用”,准确把握办学定位
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一是学校要树立起为地方服务的责任意识,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活力之源泉,生存之基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二是赤峰学院的办学理念及目标定位必须是面向“地方”与“应用”,以主动的意识、务实的作风不断创新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融合一体,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2 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要注重提高自身服务地方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一支有能力的教师队伍,要面向企业、社会、区域行业开展技术服务,例如向地方选派科技特派员等.要引导教师主动为社会服务,将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企业研发需要相结合,促进应用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此外,要努力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3.3 争取各方面支持,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笔者认为,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要主动出击,与当地政府、企业等部门多联系、沟通,争取政府对学校更多、更大的财政支持,按照学校的转型发展速度,在当地财政中每年递增对学校的投入.除了增加财政支持以外,还要政策扶持,例如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面,要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有力推进校地融合的深度发展;鉴于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区对于人才需求不够大的问题,学校应该抽调教务、科研、二级学院的专业人士组成调研组,专题调研当地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得出准确数据,为学校科学制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作为自治区(省)市共建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要积极争取自治区(省)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使得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及办学自主权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建东,地方高校如何走出中国[J].成人教育,2005(9):20-21.
〔2〕刘向兵,李立囯.大学战略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万华,张继明.低质公立高校的退出与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42-45.
〔4〕董泽芳.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2-04-20.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然而,地方经济较为不发达甚至贫困的现状掣肘了当地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业环境的优化,也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激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前期工作
1.1了解学习群体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其所在地方,一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关于行政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和落后,在填报志愿时甚至开学就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清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调剂或者家长填报志愿才就读该专业,本身对该专业就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学生学习较为盲目,学习热情也不高。
1.2分析专业教育与就业。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科理念落后,政治学倾向严重,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匮乏,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等多种问题,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实际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酒店服务、机关事务等其他专业的工作,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错位”。地方高等教育有限的财政投入、相对滞后的教育改革、比较严峻的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也间接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升。
2.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具体实施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 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教育论文,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理清学生的学习目标、改革课堂教学等步骤来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步,学生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感受愉悦的体验,从而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2.1理清学习目标,点燃学习热情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并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学习的需要来自于对学习意义,目的的认识和认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要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该专业的性质、主要课程、培养方案,从而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就业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于中心发达城市的学生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发展方向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公务员、研究生、公司职员、教师、自主创业等五个方面,因而要根据不同职业方向的特色,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改革教育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2.1教学观念。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通过对话式和启发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以知识为本”或“以任务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2.2.2教学方法。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因此要鼓励和大力提倡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双讲”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换位教学等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环境,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有所收益、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目的[2]。
2.2.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够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行政管理学科知识和行政管理教学信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教育论文,这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及时更新与优化组合,以更快的速率、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教学手段,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其学习兴趣,实现行政管理的教学目标。
2.2.4教学内容。行政管理专业不仅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相对更加重要。如果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有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总感觉好像都学过,又好像都不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能形成很深的印象,长久如此就可能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 习[3]。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二要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对教学中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后期的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紧抓不放,探索出见习、参观、岗位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相结合的新路子;三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如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部门中去接触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应工作需要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适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用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实践调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善于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3.学习兴趣激发策略与成效
3.1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克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局限性的掣肘,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教学策略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1需要激趣策略。让学生理解行政管理专业为什么方兴未艾,明确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等,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该专业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1.2立志生趣策略。教师不仅要激发学习兴趣,还要将学习兴趣与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即志向)结合,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跨越有趣、乐趣到志趣阶段,以志向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1.3内容激趣策略。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将枯燥的知识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图文并茂的内容结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1.4变化激趣策略。教学的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方法的使用都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刺激。单调乏味的学习会使学生反应消极,学习兴趣逐步淡化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教学应注意刺激变化,经常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语音、语调和表情的变化、课堂组织形式、内容、问答方式、作业形式的变化等。
3.1.5活动激趣策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论文,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专题讨论、辩论、想象、抢答等课堂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采风、见习、参观等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1.6成功激趣策略。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张正东教授认为,稳定的兴趣来自'学有所得。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就会孕育兴趣。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各自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既是可以达到但又要有挑战性,既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当学生达到了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对一时未达到目标的同学,要帮助分析原因,指导正确归因。
3.2学习兴趣激发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尝试后,笔者对所在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多次随机访谈。访谈学生普遍都认为,老师们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的、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提高学习主动性比较有效,使学生们尽快摆脱高考后学习目的比较盲目、学习状态比较放松的局面,尽早进入新的学习战斗中;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在语言表达、实践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都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采取的学习兴趣激发措施和策略是卓有成效的,这对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结语
站在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角度,我们一方面是面对行政管理专门人才较欠缺且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专业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已经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中探索属于自己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红霞.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J]. 职教论坛,2010,1.
[2]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2.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实践课程的设置是实践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性手段,科学设置并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并能与相关理论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呼应,是实践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和实践教学发挥实效的重要保证。尽管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已经陆续开设了部分实践课程,或者在理论课程中加入了实践教学的元素,但是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实践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性;在理论课程中实践课时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掌控和把握上,授课教师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甚至缺失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为依据,未选购或编写配套的实践教材,也未制定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
(二)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财务管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无法与资本市场和企业的经营实际相结合,那么学生对财务管理方法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都要大打折扣。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保证对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内实践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偏低,而课外实践缺少相应的实习基地为物质保障,学生自主性课外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效果偏差。
(三)实践教学师资欠缺
与传统的理论教学一样,实践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配合,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决定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作为一名从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师多出身于会计专业,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在校企联合项目中的参与度也偏低。而校外的导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无偿性”的指导义务使其对学生指导的投入度偏低,不能与学校制定的实践教学计划较好配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在实验中模拟现实中的经济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快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配套的实验室等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开展实践教学的正常需求。是实验课程的设置上,仍然沿袭会计专业的实验内容与方式,如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多以单项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偏少。
三、完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的若干建议
基于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已经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实践教学实效的发挥。因此,必须就上述主要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
(一)梳理课程关系
首先,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并以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编制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其中,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应说明出开设实践课程的层次(如基础实践课、专项实践课、综合实践课和研究型实践课)、各个层次内包含的课程或章节;在实践教学大纲中应体现各门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时分配、与其他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的关系、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与要求、参考教材等。鉴于流通于市面的实践课程教材的种类、数量都相对较少,且选购教材往往与本地区经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笔者建议,应由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编写实践课程教材。
(二)增设实习基地
建立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在实习基地中真正地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教学的生动性和效果的显著性都要远远大于课内,同时实习过程由学校牵头、由系部负责,对于实习效果的保障性要也远远高于学生自主性实习。尽管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最近几年地方高校中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需要企业方面的配合,而企业的盈利性目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发生背离,致使学生在实习单位得到校外导师亲授的机会少之又少,实践效果不佳。要使实习基地真正发挥实效,必须疏导企业的利益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具体措施可考虑为实习基地单位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为高级管理人员免费讲座等。
(三)发展实践教学师资
由于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师的引进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出校门、进校门”的模式,职业生涯中没有在企业实战的经历,实践经验缺乏。因此,首先在专职教师的引进环节就应向有实务经验的应聘者适度倾斜;其次对于在职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考核办法辅之以必要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如主讲或负责实践课程的教师在业务量考核和晋级评定时予以一定的加分;另外,还应建立“校外导师制”,与校外导师签订合作协议,将其工作量折合成课时,以发放课时费的方式鼓励其对于实习学生的指导。
(四)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
就目前而言,实验室建设已成为了地方高校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共识,各大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但是要想使实验室的效果真正“落地”,实验室的建设仅仅是一个物质前提,而合理、有效的利用实验室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才是关键。首先,对于专项实训或综合实训的模块,一定要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并注意课程其他模块、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使之前后关联、密切配合。其次,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课流程制度、实验报告的编写规范等。另外,建议配备专门的实验室老师。
四、构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的设想
理论上的缺陷往往会带来实践中的困境。长期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的社会评价往往差强人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理论与方法不成体系,没有梳理好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相互关系,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背道而驰。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符合人才规格要求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必须以本地区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为起点,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重新梳理为核心,以建立财务管理实验室、加大校企联合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引入和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为主要手段,以恰当引入考核激励机制为必要保障,构建一套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如图1所示)。
五、结束语
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视角,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对财务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最终构建了一套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整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但是本文仅就该实施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至于此实施机制的实际效果如何,囿于研究内容的限制,本文并未涉及,这也正是本课题日后的研究方向和本文的局限性所在。
参考文献:
[1]柴静.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惠州学院为例[D].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2012(9).
[2]阴丽美,初有为,陈首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3]张海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北方经贸,2013(3).
[4]李迪.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13(3).
1.至简
低成本物理实验,思路简明,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简明的思路,揭示了深刻的物理思想。简单的装置,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简便的操作,凸显实验的实用性。此“简”并非“头脑简单”之低能,而是“大道至简”之睿智,是朴素外表和丰富内涵的高度统一。例如选用椭圆截面的大墨水瓶,注满红墨水,瓶盖上插入孔径2毫米的细玻璃管,用来演示微小形变的现象,其效果比用复杂的光杠杆系统装置还要好。正如麦克斯韦所言:“学生用自制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他却会比用仔细调整好的仪器学到更多的东西。”
2.至易
低成本物理实验,材料易得,制作简易。生活中的一切材料,各种物品,都具有物理属性,在人为干预下均可显现物理原理。所以身边的物品、材料都是我们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和认识物理本质的重要资源。如一支铅笔,一个注射器、一个废灯泡、一个矿泉水瓶、一个易拉罐……在师生的巧思妙想中就可以成为预想不到的实验仪器。如用铅笔和一些辅助器材可制成密度计、滑动变阻器等,也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顶住削尖的铅笔两端,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还可以把它斜插入水中研究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可以用一只铅笔进行十几个实验。而且,这些低成本物料的处理并不复杂,有的基本无需加工,有的仅需稍加制作。例如,普通饮料瓶不经加工,就可演示近10个实验。
3.至奇
低成本物理实验,设计新奇,效果奇妙。例如,用矿泉水瓶和小药瓶制作的“浮尘子”,听任实验者指挥,浮沉“由心”;用废灯泡、细玻管、橡皮塞、绒布、乙醚等制作的“饮水小鸭”,竟含有力矩与物体转动、重心、液体压强、饱和汽压、热力学定律等多个物理原理。这些新颖、独特、奇妙的实验带给学生的新奇感觉和新鲜刺激是无与伦比的,由此而对三维培养目标产生的“催化”效果和促进作用也是无可比拟的。
二、低成本物理实验的教育价值
1.低成本物理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实践技能
低成本物理实验虽然成本低、但智慧不低,一个简单的实验,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原理。古人早就归纳了“格物致知”的至理,亦即通过对事物、事实的探索才能获取真理,揭示了置身丰富多彩的实践对于获取知识的重要性。低成本物理实验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为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实践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有利于学生自己操作,充分观察实验的全部现象和过程,从容体察知识发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反复品味其中隐含的物理本质和原理,从而获得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低成本物理实验引领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
低成本材料都含有固有的物理属性。从认识其物理本质入手,可以开发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实验。例如探究塑料、玻璃等材料的导热性能,探究鸡蛋、易拉罐等材料的密度,探究戒指、项链等饰物的纯度,探究弹力与橡皮筋伸长量的关系,利用书本、粉笔探究物体的稳度以及“比较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大小”,利用纸张、木块等材料探究“轻重不同、等高下落的物体同时落地”等等。低成本物品均蕴含一定的物理原理。根据电饭锅、电冰箱、微波炉、电视机、手机等家用电器或自行车、赛车等其它生活物品内隐的物理原理,可设计出难易不同的实验课题,供学生自主探究。
三、让学生成为低成本物理实验资源开发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发的主体,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大自然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究其中的物理原理;就是要引领学生自主生成开发项目,搜集低成本物品、材料,自制简易实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探究。
1.激发兴趣,形成开发意识
兴趣和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吊起他们的胃口”,“尝到其中的甜头”,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斥巨资”“进驻”低成本物理实验的“资源开发区”。教师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时常以自制教具做精彩演示,能有效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操作欲望和欲罢不能的开发动机。不失时机地举办实验制作小讲座,或集中展示历届学生低成本物理实验成功之作,或组织学生体验充满动手乐趣的科技场馆,尽可能提供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现实场景,这样情景交融的活动能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兴趣,强化其开发意识。
2.启发思考,生成开发项目
通过认识生活物品或废旧材料的物理本质,生成开发项目。启发学生针对具体生活物品或废旧材料思考:能否代替其它的实验装置或器材?能否应用于其它实验中?能否应用它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能否一物多用?……例如利用医用注射器透明有刻度、能打气可抽气、能注水可抽水、密封性能也好的特点,可开发演示大气压强、浮沉子、连通器、蒸汽做功等四十多个实验项目。
启发学生通过书本、网络收集低成本实验资料,结合自己的兴趣,生成开发项目。学生的开发不一定是创造发明,把从书本、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到的文字资料通过自己的制作变成实物,也是一种开发。这种开发要经历收集材料、动手制作、试用、调试、改进、最后定型的过程,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问题,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性地制作出作品,都要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这样的开发过程,同样凝聚制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特长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开拓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才能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例如学生可以自制“针孔照相机、万花筒、模拟照相机、望远镜、潜望镜、水果电池、电动机模型”等等。
3.引导行动,收集实验材料
收集低成本实验材料,宜引导学生从就地取材的经济角度和变废为宝的环保角度出发,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找、捡、讨、买。
找。生活中时时留神,处处寻找。例如,找来牙膏皮探究船的浮沉及其稳定性;找来废牙刷柄做电荷间相互作用实验;找来搪瓷盆、硬币和玻璃杯做全反射实验;找来铅笔制作滑动变阻器等等。
捡。在废弃物中捡破烂,在建设工地捡废料。例如,捡来旧罐头盒做帕斯卡实验;捡来麦乳精盒做滴水发电实验;捡来塑料瓶做液体压强演示实验等等。
讨。向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讨要一些废旧物品。例如,向电工讨废旧日光灯管做成牛顿管;向医务室讨废针头,废药瓶;向办公室工作人员讨废椭圆形墨水瓶,腊纸筒等等。
买。能不买的尽量不买;实在找不到,又不容易制作的物品,才花钱少量购买,例如磁铁、集成块、打气筒等。
4.指导探究,进行简易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