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青海古建筑遗产的特征
(一)地域性
青海古建筑体现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文化发展,大部分古建筑均以藏式建筑为主,兼容汉、回建筑风格,这些因素与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社情紧密联系。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塔尔寺就是汉藏回融合的典型,民族性和地域性在青海省的古建筑风格中得到充分反映。
(二)历史性
古建筑遗产的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其见证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面貌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建造和利用的实践,古建筑的历史特征是形成古建筑遗产历史价值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帮助后人以古建筑作为载体,还原历史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重要历史信息。
(三)艺术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建筑以物质形态的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其建筑技术、装饰艺术及必然通过建筑文化体现出来。青海流传下来的古建筑设计匠心独运,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建筑体系,其中对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民族由于信仰不同,宗教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二、青海古建筑遗产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遗产的基本价值。见证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更替,能够留存到今天的这些历史时期的建筑实物的数量非常稀少,因而它们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具备了时间久远和类型稀少两方面的稀缺性,古建筑就更显得珍贵,历史价值更为突出。
(二)信息价值
建筑遗产可以使我们认知、了解它赖以产生并存在的历史时间及社会环境的各方面状况,承载的信息涵盖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等诸多方面,这就是建筑遗产的信息价值。古建筑遗产的信息价值被当作是一种"文化认同",它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与强调,被视作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的综合体现。
(三)情感与象征价值
曾任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主任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物保护顾问B・M・Feilden博士总结归纳过欧洲人对于建筑遗产价值的多方面认识,他认为情感价值指建筑遗产在认同作用、历史延续感、象征性、宗教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使用价值指功能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价值。情感与象征价值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深刻地被认识到,其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关注。
三、青海古建筑遗产保护调研分析
在本次青海古建筑保护现状调查中,笔者采取选取部分古建筑保护单位以及访谈相关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调研方式,了解当前青海古建筑保护现状。"青海现存的古建筑多与各类宗教文化有关,在819处古建筑中,以寺观塔幢数量最多,共321处,占古建筑总量的39.2%;其次为坛庙祠堂230处,占古建筑总量的28.1%。各民族的建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汉藏回结合的建筑样式有很多,创造出了色彩纷呈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目前,青海古建筑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保护体系不够健全
1、注重发展,忽视保护
政府在保护高原古城文化中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内容不够全面,操作性也不够强,保护措施滞后体现在保护法规文件缺乏,目前还没有系统完善的古建筑调查资料,对古建筑保护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完善的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2、注重开发,忽视监管
青海古建筑遗产主要作为旅游资源开发,随着"大美青海"形象得到广泛宣传,带动青海旅游持续升温,与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相比较之下,古建筑保护却相对滞后,两者矛盾日益凸现。在旅游旺季时,古建筑景点处人流量非常大,有些游客在古建筑墙体中留言刻字现象屡屡出现,危及古建筑本身的保护,体现了政府注重开发,而欠缺相应的监管力度。
(二)保护规划不够合理
1、注重经济,忽视文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未能避免市场经济对文化的负面效应,不仅没有创造出文化与经济双赢的局面,反而造成因片面追求经济短期高速增长,而忽视甚至牺牲城市文化建设的浮躁状况。
2、注重眼前,忽视长远
政府部门在规划过程中会出现只顾眼前经济利益,不顾长远的文化效益,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下,对古建筑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盲目开发,建设酒店、宾馆等娱乐设施,毫不顾及古建筑的周边环境,一些古建筑甚至作为商业性场所,在景区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无序、低序以及破坏现象屡屡出现。
(三)保护资金不够充裕
1、注重回报,忽视投入
青海在文化遗产方面的投入的财力并不多,从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通报的信息中,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方面处于全国后进位置。许多古建筑因为保护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造成了古建筑得不到补救的严重损坏后果,并且古建筑的维护并不可能一劳永逸,要经常进行维护,费用比较高,大多数古建筑难以被纳入保护体系。
2、注重拨款,忽视自筹
古建筑保护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保护资金总是不太充裕。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大包统揽而没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不可能真正做好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但目前遗产保护资金的筹措还没有详细明确的制度规定,对于市场化运作来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来改善古建筑保护问题,政府也没有具体指导性的政策出台。
(四)保护宣传不够到位
1、注重利用,忽视宣传
古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滥用,保护意识淡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古建筑破坏的因素中,人为的破坏更加严重,公众没有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意义,而政府部门更加注重古建筑的利用,管理上只重视开发,忽视保护的必要性,这与缺乏足够的宣传有很大联系。
2、注重形式,忽视行动
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工作本身就比较欠缺,在实际宣传过程中,却出现喊喊口号,拉拉条幅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并没有真正走入群众,对广大民众施加影响;在学校平台中,也没有真正将遗产保护纳入教育内容,很难十分有效地在下一代中普及古建筑保护的知识。
四、青海古建筑遗产的破坏原因
破坏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大的方面。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一些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发生,如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如门源回族自治县大板九寺院址因山体滑坡被埋,在玉树发生"4・14"强烈地震中,不可移动文物,尤其是寺院等古建筑在地震中遭受到严重破坏。导致这些古建筑文物点被破坏都是突然发生的,无法预料的,这个时候对古建筑的破坏强度非常大;另外,自然破坏力对古建筑也存在持久的、时刻地侵蚀,它们对古建筑的破坏是缓慢进行,日积月累的,最后导致建筑遗产损毁。
(二)人为因素
破坏古建筑遗产的人为因素有很多,如由城市建设而引发的对建筑遗产的拆除和损毁;为开发旅游在遗产所在地大量兴建各类旅游服务设施以及旅游容量过大,超出了景点承载力的问题,古建筑受损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在许多景点周围存在许多违建项目,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限制,文物建筑本身和蕴含其中的无形文化底蕴也将受到严重的破坏。与自然因素相比,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结果往往更为严重,常常会造成某个类型或某个地区建筑物的大规模破坏,对建筑遗产造成的破坏都是无法挽回的。
五、青海古建筑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出台和完善有利于古建筑保护的法规
1、制订更加具有操作性的古建筑保护与管理条例
尽管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导下,青海省也相应制定了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但条例内容过于宏观,对古建筑的保护也欠缺详细规定,对古建筑的破坏行为也难以有效制止,因而,制订并颁布更具有微观操作层面古建筑保护条例显得十分重要。
2、研究制定古建筑保护的一系列配套政策
在文物管理部门对古建筑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古建筑进行分级保护,一经被列入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就不能随意拆毁,在古建筑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工程建设,其工程的结构布局、建筑风格应当与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二)合理规划和利用古建筑遗产
1、要强调规划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要将古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在经济建设和开发中,要有长远的目光,注重规划保护,把古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资源适度开发出来,为文化建设服务,也促进经济发展,努力达到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
2、要重视合理利用
在保护古建筑完好的前提下,重视合理利用,并在利用中促进古建筑保护和管理。众多文物保护实践证明,古建筑的保护是利用的基础,没有保护就不可能谈利用,古建筑依法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合理被利用,被纳入旅游发展规划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所在地政府应当加强环境整治,落实和改进保护措施,在确保古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
(三)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和多募集资金渠道
1、加强各级财政投入
当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主要依靠政府保护为主,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资金投入虽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单就众多的古建筑遗产保护来说,无法全面有效保护。那么,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增加遗产保护经费。
2、多渠道筹措资金
我国古建筑保护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但这部分资金只能解决少量古建筑保护的维护问题,对于大量分布于乡野的古建筑则是杯水车薪,因此扩展资金的筹集渠道是十分必要。可以采取设立古建筑保护资金、接受社会各界捐赠、吸纳市场运作等进行筹资。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1、大力宣传古建筑的价值
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客观规律,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有利于增强城市文化整体竞争力。保存至今的古建筑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广泛地发挥古建筑遗产在国民素质教育、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意识到古建筑所蕴含的价值和对当地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2、纠正单纯依靠政府的观念
古建筑保护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而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进行宣传和教育,宣传政府古建筑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群众的保护和参与意识,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古建筑的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六、结语
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建筑遗产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承载着当地的民俗风情,传承着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做好古建筑保护工作,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充分利用古建筑资源,以新的姿态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也可极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遗产保护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谢明.公共政策分析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3]李金珊.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视角与途径[M].科学出版社,2010.
[4]宋振春.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5]邹统钎.遗产旅游管理经典案例[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6]陈红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刍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6).
[7]田春风.论古建筑与城市现代建设的矛盾与统一[J].大众文艺,2012,(5).
[8]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1,(2).
引言
中国古典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因其独特的建造方式和结构闻名中外。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巧妙的技艺和工艺,是体现我国从古至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遗产,它具有艺术价值高、特点鲜明、分布较广、类型多样等体征,古建筑保护工作是我国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部分,它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古典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成为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1我国古典建筑保护工作开展的实际意义
1.1古典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我国古典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画过浓重的一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派系,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体现。古典建筑的保存不仅使国民重温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1]。它既是供人欣赏的石刻艺术,又给人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为了展现古典建筑的文化和艺术,相关专业人士需要充分了解古典建筑的构造特征和巧妙工艺,进而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所以古典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1.2古典建筑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
我国古典建筑集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与一身,在古代是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辅助手段,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古典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相关研究人员除了通过史书研究历史以外,还可以通过古典建筑研究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1.3古典建筑具有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的作用
我国古典建筑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我国人民了解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古典建筑不仅能够调动现代人民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去瞻仰古人,还激发了现代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促进人们去了解古人的生活背景和国家的发展实力。除此之外,一个城市的古典建筑还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旅游景区,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2我国古典建筑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
2.1古典建筑本身风化严重
现阶段,古建筑群面临着自身风化严重的威胁,随着时代的变革,大自然对古建筑的影响较为严重[2],虽然相关专家学者倾向于保护和维修古建筑群,但是其中一部分学者与另一部分学者的观点和意见不统一,导致维修和保护的方式和力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古典建筑的石件和砖体的保护维修工作的效果并不显著。
2.2古典建筑大型木质结构发生腐朽或变形
大多数古典建筑都是露天而建的,古建筑群常年经受风雨的摧残和阳光的暴晒,其表层遭受了严重的腐蚀和损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表层腐蚀逐步向建筑内部扩展,而古典建筑的框架几乎都是由木质材料搭建起来的,导致大部分古建筑的大型木质结构发生腐朽或变形,进而影响古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3我国公众对古典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不够明确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的人民群众对古典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未明确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部分群众不仅不为保护古建筑而付出努力,反而去损坏古建筑。例如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和辽宁,其中故宫和长城表面损坏较为严重,刻字留念的情况屡屡发生,破坏了古建筑群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所以,公众对古典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不够明确,导致古建筑保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3我国古典建筑得以有效保护的具体措施
3.1合理科学的进行城市规划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速度较快,为了避免各地古典建筑遭到破坏,各级地方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古建筑方案,其中的一个方案就是城市规划即百年大计,所以,合理科学的进行城市规划对顺利开展古建筑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另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方案,即在参照原始建筑的情况下,避开古建筑,在旁建设与之相协调的现代建筑。
3.2采用技术含量高的方式去进行维修
在对古建筑进行维修的过程中,根据收集的相关史料和配套的修缮方案开展维修工作,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科学合理的采用高科技手段,例如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以及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方式来了解古建筑,从而尽可能的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
3.3使我国公众明确保护古典建筑的重要性
为了使古建筑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除了需要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因此,个体公民应该明确保护古典建筑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做到文明旅游。同时,地方政府不能盲目的利用古建筑建设旅游景点,要在保护其完整性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适度的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做好保护古建筑的宣传工作,培养个体公民的自觉保护意识,为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做出一份贡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典建筑是祖先留给现代人民的重要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建筑瑰宝。它本身拥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中国发展的见证,承载了众多城市的记忆。其本身的保护价值和利用价值深受我国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的喜爱和重视。保护它们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为之付出努力,妥善处理城市建设和古典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它们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优化,为和谐城市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0.引言
古建筑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是祖先所留下的历史遗物、智慧、生活环境的综合体。保护和利用古建筑是加强对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研究发现的物证所在,因此,保护具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古建筑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其转化为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创造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经济建设、旅游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古建筑的生存和保护面临着的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
1.1.缺乏保护和利用意识
不少地方对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保护工作没有摆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没有行之有效的建设规划和措施,偏面强调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基层文化文物部门对规划建设无权干预,文保单位经费紧缺,使古建筑不能得到积极的保护,不适当的现代建设开发,加剧了古建筑的破坏和毁灭。同时,全民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不强,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随意处置事件时有发生。
1.2.古村居建设生态环境恶化
在现代高楼别墅建筑的冲击下,大批具有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原始面貌遭到破坏,原始的建筑结构被现代的装饰所替代,周边高楼林立,失去了原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内涵。
1.3.古建筑流失状况严重
现在留存的古建筑大多无人居住或只有老年人留守,对保存工作存在很大困难和问题,往往出现不是毁于火灾就是被贼偷盗部分有价值的雕刻构件,使古建筑不能保持完整而失去保护价值。几年来,无序收购古建筑构件和其他文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地方还公开或半公开的开设古建构件和古玩交易市场,违法收购、倒卖民间古建构件和其他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民间藏品。由于交易市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给一些不法分子开了方便之门,给保护古建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4.古建筑保护抢救资金匮乏
大多古建筑已年久破损,修复价格高昂,资金无法着落(改成落实到位),仅凭个人力量将无济于事,所以有的古建筑只得让其倒塌损坏。
面对严峻的现实状况,本人认为,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风貌,充满着“原生态建筑文化”的魅力,为大都市人们的鲜奇关注,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迄今还遗存着无数的古建村落。从保护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独立性,强化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维护文物保护的严肃性,从延续中华文明的高度,重视古建村居保护和利用工作,建议各级政府把保护工作列入城镇乡村规划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美丽城镇、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2、保护抢救工作是古建保护的当务之急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古建保护工作的立足点。首先要把古建村落的原生态保护下来,要像保护文物一样,分级负责。古建筑保护工程是以保护物质文化为主要对象的。我们今天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祖先创造和保护发展的结果,我们只是在对它们进行看护中,无论是对之重视,还是疏忽怠慢都将影响到我们后代的利益。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让祖先们创造的劳动财富物质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亡,否则,我们会沦为千古罪人。然而,可怕的是不少人对古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旧的不去新的就不来,所以偏面追求城镇乡村建设规划现代化、整体化,将古建城镇村落作为陈旧破损,有损美丽城镇乡村建设形象而被列入旧城镇、旧村庄改造建设规划之列,取而代之的高楼别墅,宽敞明亮的铝合金门窗,使原生态的古城镇、古村落不复存在,在大地上消失了。这无疑是一种缺乏文化素质修养,目光短浅,不负责任的行为。
本人认为,我们对待古建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要像荷兰人保护风车一样,要有长远打算,要有先见之明……像荷兰人民,因自己的国土上保留这些风车而被国际社会公认为荷兰的象征而感到自豪。
全国各地古建筑、古村居,星罗棋布,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保护和抢救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荐(开展)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针对现实问题,我觉得对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各地古建筑和古村居进行普查、登记,按历史年代进行分类,建立全面反映各地古建筑、古村落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基本摸清全国各地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家底(现状)。只有摸清家底(现状)、弄清历史、分析评估,才能对古建筑、古村落进行有效的抢救和保护。
古迹遗存,作为历史文化的物化载体,为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是城市发展的文脉,其巨大的艺术观赏价值日渐成为重要旅游资源,显示出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对增加城市文化底蕴,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护古建筑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潮流。面对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我们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全新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对古建筑保护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古建筑保护的新路子,竭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保护得更好,并传之于后世。本文将针对金华现存古建筑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
1.金华古建筑现状
早在新石器时代,金华就开始了人类生活的印迹,先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印迹。已在浦江白马镇、兰溪新周乡等地发现古人留下的众多遗址遗物。婺州窑乳浊釉瓷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雅畈汉灶、琅琊铁店等地保存有460余处较完整的唐、宋、元古窑址。金华境内还留存有从商周到明清历代先人的古墓葬。
金华现存古建筑2600余座,牌坊40座,市区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东,飘萍路以北,西市街以西、人民路以南、新华街以东这个范围。除了法隆寺经幢,在市区、通济街以南,金钱寺村外,其余大部分文物都集中在江北城东片。由于历史的布局,给城东文物保护区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从整体上看,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较好,但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较差,情况较严重,应予以重视。并且大量散布在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古建筑未能及时统计、归档,破坏十分严重。
2.金华古建筑存在的问题
金华市古建筑因年代久远,其存在的问题也越显突兀,大多数古建筑普遍存在着失控、失管、失火、失修现象。
2.1 古建筑周边布局凌乱不堪,交通条理不清。古建筑保护控制区的非古建筑未能及时拆除,比如金华府城隍庙在20世纪80年代庙内建造了两幢单位宿舍,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风貌;入保护区单位的道路狭窄,交通条理不清,如古子城历史街区内道路都很狭窄,道路职能分工不合理,造成交通混乱、通达性差,人车混行问题相当严重,已经很难以适应未来街区发展需要。
2.2 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匮乏,功能退化。古建筑内外用电线路安装布置凌乱无序,因年代较久而老化。排水沟堵塞,没有消防栓等防火设施。并且现今除八咏路以商业为主外,酒坊巷、鼓楼里、小井巷等街道都已基本改变为纯粹的居住街区。
2.3 古建筑深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木架建筑易遭火灾,金华市遭受火灾并因此不复存在的古建筑也为数不少;木架建筑受潮易朽坏,给完整保存古建筑这一举措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白蚁对古建筑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金华侍王府目前正在遭受白蚁的严重侵害,古建筑的木梁、柱子、斗拱生存着大量白蚁,东面有根贴墙的柱子,甚至已被白蚁蛀空。
2.4 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由于大规模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导致了古城风貌的日益萎缩,象古子城街区、八咏楼一带作为金华目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筑文物区已是仅存的弹丸之地。尽管部分古建筑已得到适当修缮并在其周围布设商业设施使其融入整个金华的建设,然而由于没有完整规划,收效不大。比如已建设完成的江南煲庄,虽有其古韵,但是商业气息过浓,与古建筑不相融合。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进行,原有的江南特色正渐渐失去,紧跟大城市的发展使金华独有的城市特色在古建筑的消失后也逐渐逝去。
3.加强金华现存古建筑保护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金华古建筑现状的调查及分析,我们认为在古建筑保护中,有三个方面的保护是不能被忽略的,一个是风貌的完整性,一个是历史的真实性,一个是文脉的延续性。
调查表明,规划、资金、管理是当前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加强规划的设计与编制,加强资金的筹措与运作,加强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完善,是做好古建筑保护规划工作必须着力抓住的三个重点环节。总的来说,古建筑的保护要按照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努力做到“规划先行,准确定位;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加大投入,多元筹资;强化管理,依法运行”。
3.1 提高认识,强化对现有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有些城市错误地认为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就是城市的现代化,而传统建筑、文物在某些人眼中则成了阻碍城市发展的障碍。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强化全民的保护意识,特别要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提高其保护的自觉性。要通过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媒手段,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作用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3.2 精心规划,努力实现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协调统一。
从调查看,保护区规划应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应有明确的定位。要从古建筑所在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挖掘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自身历史文化特色和鲜明的风格个性。其次,应合理布局,注重整体协调。规划中既要重视单体的文物保护,更要重视整体的风貌保护;既要保护有形的建筑、街区等实体内容,也要保护无形的民间艺术、民俗精华等文化内容。第三,应坚持“修旧如旧”,展示历史原豌。要按照“保旧城,辟新区”的思路,对古镇、古村、古建筑进行“原初性”抢、救、保护和整修。在规划理念上要追求“原汁原味”,保持文化遗存的历史风貌,努力做到“以旧修旧”、“整旧如故”。
3.3 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的新机制。
目前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贷款。欧、日等发达国家实行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资金相配合;并辅以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多方合作的资金保障制度。国家和地方资金分担的份额,由保护对象及其重要程度决定。另外,还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如减免税收、贷款、公用事业拨款、发行奖券等。为此,金华市政府应设立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省级资金的来源可从省级文化事业建设费、城市建设维护费以及旅游收入产生的税收等中间提取一定比例。
3.4 认真普查,有重点、分类型地列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清单。
金华市现存古建筑非常丰富,需要保护的东西很多。为了摸清“家底”,对遗产资源做到“心中有数”,有必要对现有古镇、古村、古建筑群的分布情况、历史沿革、保存现状、建筑特征进行全面的普查,并对普查后的信息资料进行认其的整理、勘察、比较和论证,以确定保护对象和保护重点。这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建议市文物、城建等有关部门结合最近开展的全省性文化资源普查,提出金华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详细“清单”,以利于根据保护区不同情况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区别轻重缓急,明确重点,分步推进,更好地发挥遗产资源的综合效益。
参考资料:
[1]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社,2001.9.
[2]罗金华,广州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边缘,东南与河源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从化市,增城市毗邻,北与新丰县相连。龙门古建筑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大体上归属于东江流域和广府子体系,其建筑技术具有古代岭南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龙门县古建筑的类型
龙门县古建筑现存的类型有古城墙、寺观庙宇、宗祠、牌坊、民居、茶亭、古桥、家塾书室、炮楼、古塔等。全共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其中古建筑类的有37处。龙门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共录得文物点177处,其中占大多数的是古建筑类,有118处。其中,宗祠42间,庙宇6处,古桥8座,炮楼20处,古塔2处古,街道3处,家塾书室4处,其余为民居建筑。
龙门县现存几座典型古建筑:1、鹤湖围位于永汉镇鹤湖村,建于清代,坐西北向东南,总面阔79.97米,总进深77.10米,占地面积约6166平方米,共有108间通廊房。其结构为三堂、四横、一、四碉楼、一望楼(后围中间的中心楼)、一斗门。其是惠州市唯一的一座前有大面积池塘连结两侧壕沟,三面环水,围后山地的城堡式客家围楼,具有较高的艺术、科学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子轩范公祠位于永汉镇高地村,始建于清代,由中轴线三进五开间的祠堂和两侧的四排厢房组成。整座建筑石雕、木雕和灰塑精美,中西结合装饰风格,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3、花围焕文楼位于龙城街道办花围村,是一座建于清代中期的碉楼,平面呈“器”字形,通面阔14.8米,通进深12.74米,占地面积约195平方米,高四层,是龙门县碉楼当中规模较大、保存完整,具有较高文物研究价值的一座碉楼。4、三洞社稷坛位于龙城街道办三洞村,建于清代,砖、石结构,坛身青砖砌筑,石质华表柱,是龙门县迄今为止发现的首个古祭坛,此类祭坛在广东省范围内也较为少见,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5、功武村古建筑群位于龙门县龙华镇功武村,建村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功武村古建筑群属广府建筑风格,村落布局点线相接,次序营建,包含有五宅第、古码头、正街、廖氏宗祠等,是龙门县较为大型的古村落,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二、龙门县古建筑的特点
广东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三种风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岭南建筑的特点,第一,就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体现出的防潮、防晒的特点;第二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我县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交集地,其建筑多为广府建筑和客家建筑。
(一)广府建筑。我县的广府建筑大部分村落都是梳式布局,或者称平面网格布局,也就是指整个村落的形式,是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与北方的四合院相比,我县的广府建筑的房子都是三合院。宗祠是整个村落的精神核心,同时,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点,水池边种上大榕树也是惯例,榕树之下的空地想来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我县广府乡村建筑也是如此,一般来讲,建筑的一般材料是花岗岩和红砂岩,两种石料分别呈红色和青色,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青砖和红砖。我县比较有典型的广府建筑有:功武村古建筑群、子轩范公祠、官田村王屋古建筑群等。
(二)客家建筑。我县的客家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围墙和隔墙主要用泥土或三合土(泥、沙、石灰、粘合物糯米糊等)夯筑,泥砖或青砖砌筑,或外青砖,里泥砖砌筑(俗称“金包银”),少数有下墙用卵或条石垒筑,上墙用泥土或三合土夯筑者。所用土、沙、石灰、木都是就地取材,门前的池塘往往是挖土后的副产品,―举两得。我县比较有典型的客家建筑有:鹤湖围、见龙围与碉楼、罗洞两角楼等。
三、龙门县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保护和利用意识。对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理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保护工作没有摆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物保护”的思想,片面强调现代城镇、村落的建筑发展。
(二)古建筑生态环境恶化。随着经济的增长、城镇化的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现代高楼别墅建筑林立,古建筑失去了原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内涵。
(三)古建筑流失状况严重。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无人居住或只有老年人留守,对保护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问题,古建筑不是毁于火灾就是年久失修而倒塌。
(四)古建筑保护抢救资金匮乏。由于我县属山区县,经济落后,文物保护经费少,用于古建筑保护抢救的资金更少。而大多数古建筑已年久破损,修复费用昂贵,保护抢救工作只能纸上谈兵。
(五)法律法规相抵触,古建保护难度加大。目前,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与文物保护政策相抵触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有可能要把有价值的古建筑拆除。
四、做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建议
龙门县各地均发现了大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它们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我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做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建议保护措施如下:
(一)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应以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为契机,大力宣传文物普查成果,重点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使他们自觉形成“爱护文物,从我做起;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思想理念,进而减少甚至杜绝民众有意无意间损毁文物的事件发生。
(二)扩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文物保护力度。通过民间筹资、政府补助等手段,加大对古建筑的抢救保护力度,建立比较完善的保护机制。在古建筑保护的过程中,抢救性修缮是其核心问题。抢救性修缮要做到先急后缓,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等研究价值的要急需先上,同时要做到人员落实、经费落实。
(三)合理利用古建筑,提高保护效率。实行保护利用相结合,古建筑可用作公共文化活动室、老年文体娱乐室、民间艺术陈列(博物)馆等不同性质的公共服务场所。对闲散的古建筑可实行出租,将资金用于房屋的修缮,也可以提供免费使用,由免费使用的单位或个人负责出资修缮。对具有特色的古建筑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旅游产业市场的巨大空间带动古建筑的保护,使之得到生命力更强的可持续发展。
(四)古建筑产权置换或征收,促进保护成效。通过用集体或国有土地与个人私有古建筑房屋产权拥有者进行置换或征收,也可以实行整体搬迁的方法明确古建筑的房屋产权,从而促进古建筑保护成效。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023-01
一、引言
浙江东阳古建筑历史悠久,主要浓缩了我国明清两朝民居的风貌精华,民居的古建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民间生态文化的“博物馆”。位于东阳城区东侧的卢宅,是雅溪卢氏的聚居地。始建于明朝(公元1456年至1462年间),素以“北有故宫南有卢宅”之称,气势非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其核心建筑――肃雍堂被誉为“民间故宫”。此外,还有马上桥“花厅”、李宅“集庆堂”、下安恬“懋德堂”、白坦“福舆堂”、史家庄“花厅”、巍山“鼎丰”、厦程里“位育堂”等古建筑,这些都是东阳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保护和利用东阳古建筑,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东阳古建筑的概况
1.古建筑的历史
东阳市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文物保护点178处,大部分是木结构民居的古建筑,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阳卢宅”古建筑群和马上桥“花厅”的古建筑,还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李宅“集庆堂”、下安恬“懋德堂”、白坦“福舆堂”、史家庄“花厅”、巍山“鼎丰”、厦程里“位育堂”等古建筑,这些古建筑都是明清时期东阳古建筑的杰出代表。自唐朝以来,东阳人在兴学、重教、举士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许多气势恢宏、特色鲜明的大宅院相继出现,史书上记载唐代冯宿、冯定宅第冯家楼“朱栏画槛”,南宋乔行简、葛洪等家族盛极一时,到明清,卢宅卢氏、巍山赵氏的府第更是蔚为壮观……它们记载着历史的风雨和东阳人民的建筑智慧,有着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2.古建筑的现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阳的古建筑遭到了严重破坏。据东阳市房管局调查,东阳明代以前的建筑已基本绝迹,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也所剩无几。现存的古建筑仅有1000多处,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这远远小于建国初期登记在册的数字。东阳旧城、旧村改造极大地破坏了古建筑。现在东阳城区已几乎见不到古建筑,农村还有为数不多的古建筑。比较著名的卢宅的大部分建筑已经毁坏,只有陈列室内的模型,向人们展示了昔日的卢宅盛景。城市的扩张和经济活动,使古建筑的许多主体构件、精美木雕、牌坊和灯彩等遭到十分严重破坏。古建筑的四周都是狭窄的过道,杂乱无序的建筑,大量的流动人口以及随处可见的私搭乱建。1988年,卢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卢宅被列入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名录。当地居民和社会各界对卢宅保护利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现在的卢宅,以“肃雍堂”为中轴,仍存有自明景泰至民国初的主体建筑20多座。
三、东阳古建筑保护利用的现状
为了避免古建筑继续遭受破坏,东阳市的有关部门十分积极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保护古建筑,其中的两种主要模式如下:
一是所在村自行开展保护。这种“谁使用谁保护”的方式在理论上十分合理,但在实H应用中,由于古建筑存在产权不清或产权分散的问题,使保护管理工作难有成效。有些古建筑虽传承至今,却早已无法确定产权归属;有些分属几户,在保与拆,修与不修的问题上意见不一。
二是房管局、文物办对古建筑,特别是祠堂、厅堂等公房进行保护。从2005年开始,该局以国有公房的产权性质不变为前提,鼓励民间对祠堂等古建筑进行合理维修、保护和利用,为支持维修活动,该局在日常管理和办公经费结余中划出一些资金用作补助,并对整个维修过程进行监督。
在东阳市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卓有成效。截至2012年,当地房管局合计修缮祠堂、厅堂108个,共补助资金76万元,带动民间资金800多万元。2013年,浙江省东阳市卢宅古建筑群周边,挖掘机、推土机正忙着将一座座破旧的小楼房拆除,昔日淹没在杂乱无序的民房中的卢宅古建筑群又渐渐露出了秀丽的身影。此外,当地房管局经过2年多的努力编辑出版《东阳祠堂》一书,它是浙江省内第一部关于市(县)区域祠堂建筑的书稿,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建筑价值、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并且已被评为“金华市第十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有效地扩大东阳古建筑的影响力,提高人们的古建筑保护意识。
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古建筑,当地有关部门积极建设旅游项目,让古建筑服务于经济发展,也让各地游客欣赏古建筑的绝美风貌和非凡气势。2015年蔡宅村被浙江省文化厅、旅游局评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浙江省民俗文化村。与此同时,东阳江镇新东村、马宅镇雅坑村、歌山镇林头村、佐村镇岱溪村和山合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相继被开发,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城区居民周末休闲提供了理想去处,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东阳古建筑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东阳旧城、旧村改造时拆除了部分古建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些房地产商为了一己私利,无视相关法律法规,在房地产项目的选址、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不惜以牺牲古建筑作代价。
2.古建筑保护意识不强。有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古建筑保护不够重视,缺乏责任心。有的镇乡街道保护力度不够,许多村民认为保护产权不属于自己或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古建筑与己无关。在一些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古建筑中,时常有游客做出不文明的举动,破坏古建筑。
3.政策扶持力度太小,特别是资金补助方面。古建筑数量多,而且维修规模大,所需费用较高。目前房管局的自身经费有限,难以支撑开展古建筑维修和建设成景点所需要的巨额费用。由于缺少资金,很多古建筑虽被列入文物保护点,经年失修,仍旧破败不堪。
4.古建筑的旅游价值还没完全开发。将古建筑建设成旅游景点,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在建设过称中,由于规划上存在漏洞,使部分旅游景点的收入仍有待提高。
5.相关的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在部分古建筑的修缮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保护古建筑的工作难度大,进程慢,影响了对古建筑的开发利用。
五、东阳古建筑保护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1.制定相关制度,合理规划城市化发展。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鼓励知情群众积极举报,严厉打击某些房地产商的违法开发行为,依法予以惩罚。
2.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力求“保护古建筑,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景点内多安排些工作人员,监督游客在游玩^程中是否有不文明的行为,并及时制止。
3.政府的财政预算要包括古建筑保护经费,村民也要根据自身财力,共同负担。同时,要动员社会上的热心人士为保护古建筑进行捐款。
4.借鉴其他地方在古建筑景点方面的许多成功经验,政府应该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与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有密切联系的旅游项目。
5.专家搞好科研工作,不断与其他地方的专家互相交流,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学者可通过查阅古籍或走访民间,深度发掘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并弘扬其中的文化内涵。
六、结语
东阳古建筑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保护和利用古建筑的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要想从根本上保护和利用好古建筑,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利用科学的技术进行修缮和维护,努力提高人们的古建筑保护意识。这样,东阳古建筑才能继续传承下去,并造福于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黄家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2]刘赚.浙江乡村民俗建筑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
[3]温正双.浙江大学历史建筑保护的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曹永康.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
安仁古镇是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历史文化名镇。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刘湘、刘文辉相继掌控四川和西康省的军政大权,安仁出现“三军九旅十八团,连长营长数不完”的盛况。追随刘氏叔侄升官发财的军政官员回乡后,大兴土木,修建公馆府第。短短十余年间,安仁镇出现大小公馆50余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20余处。公馆群构筑了安仁发展史上积淀的精彩篇章,承载了安仁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氛围。
2.开发现状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历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价值。2006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发起成立了四川安仁镇老公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老街上的老公馆群落进行修缮开发。作为安仁古镇的代表性建筑,公馆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安仁古镇发展的历史文脉。而有着历史文脉的公馆区域也是安仁古镇最有故事的地方,把安仁镇公馆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确保建筑的外观、风格和整体特征维持原貌,就是对安仁古镇历史文脉的最好的传承与延续。通过一系列举措,安仁古镇古朴宁静的历史风貌被完好地保留和展现。
10座老公馆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被开发利用。
刘元琥公馆用作素人画廊、刘元汤公馆用作民族志展览馆、刘元 公馆用作曹贵民电影博物馆、郑子权公馆用作服饰博物馆、高明轩公馆开发为明轩客栈。
刘文辉公馆被用作崔永元电影传奇馆,分为电影的诞生、末代皇帝、电影原声等12个不同主题展示一千多件电影藏品。
保藏历史建筑携带的信息与价值最后的方法就是使其重新赋予功能意义并再次进入社会生活。对公馆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赋予了原本安静落寞的公馆二次生命。它们在展示历史的同时还很好的融入了安仁的旅游中,成为安仁旅游中不可或缺的吸引物。
二、作用
古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向后人展示了建造它的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艺术、科学等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随着历史的变迁,古建筑最初的使用功能往往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很多古建筑受到破坏,有的被拆毁,有的被改建。要么就此消失,要么用作私人用途,只能为一小部分人所利用。保藏古建筑携带的信息与价值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其重新赋予功能意义并再次进入社会生活,让广大公众参观,欣赏它、使用它、保护它。将古建筑直接利用或改扩建为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博物馆等,可以更好地展示古建筑本身,并且使得古建筑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活力,成为了具有良好文化品质的公众场所,让更多人有机会认识和了解其珍贵价值,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古建筑的作用。而在古建筑里布展的展览也因为有了一个独特的展示场所而更具魅力。
从旅游的角度看,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途径。安仁的公馆建筑开发为博物馆、客栈等用途,独具特色的建筑和公馆里异彩纷呈的展品极具吸引力,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周围的刘氏庄园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一起成为安仁的名片,带动古镇发展,成为旅游资源中的亮点。
公馆建筑的开发利用,加深了当地居民对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普及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引导居民自觉投身于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
三、对安仁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1.制定科学保护方案
公馆建筑作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所以要邀请专家一起来商讨古建筑的保护。从前期研究开始,到制定保护方案并予以实施,使古建筑保护研究的整个过程都在科学的古建筑保护修复理论指导下进行。
2.编辑出版关于公馆建筑的历史书籍和图片
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复的同时要求追求古建筑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平衡,强调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这些保护工作进行的基础是在对公馆建筑研究的前提下,以及大量的公馆图片资料。在搜集珍贵的资料、图片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出版古街、公馆建筑的历史书籍,图片大系,不仅可以保存珍贵的历史文字和图片资料,也为日后进行修复提供佐证资料。
3.不破坏公馆建筑本来风貌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布展
正确处理公馆建筑保护与博物馆展示之间的矛盾。古建筑的环境条件对博物馆的展览会带来限制,所以在公馆建筑里布展时应该只需做清理、防护与加固等不会破坏公馆建筑本来风貌特征的干扰程度较低的工作,再按照博物馆展陈主题的需求布展并添设必要的装置。
简而言之,就是国保的保存现状最好,省保次之,市保再次之,县保最差。就国保而言,全市现存40处国保级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中,依据其保存现状,有34处列入山西南部早期木构建筑保护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修缮的有泽州县的大阳汤帝庙、小南村二仙庙、冶底岱庙,高平市的河西游仙寺、陈区清梦观、王报二郎庙,阳城的下交汤帝庙、开福寺,陵川的北吉祥寺、龙岩寺,共计10处,其余的24处正在按既定程序抓紧修缮或编制修缮方案,修缮工程结束后,其保存状态将大为改观。就省保而言,全市现存27处省保级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中,除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由于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进行了全面修缮,其余的26处多没有进行过全面修缮,部分重要建筑进行过抢险维修,如泽州的河底成汤庙、高平的南庄玉皇庙、沁水的郭南崔府君庙。诸如景德桥、景忠桥、石塔之类的省保更难于保护。可以这样说,省保的保存现状并不乐观,除个别有旅游开发价值或村民集体出资修缮过的外,大部分保存现状不如国保。就市保而言,全市现存47处市保级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中,位于城区和近郊的保存较好,如城区的西街玉皇庙,泽州的高都城隍庙,高平的马村玄帝庙、康营成汤庙,沁水的宣化玉帝庙。保存在偏远乡村的较差,如泽州的下川汤帝庙、沁水的玉清宫。此外,邻近地区有旅游景区的保存状况也较好,如阳城的上庄古村落。其余的保存状况均较差,急需抢险维修或全面修缮。就县保而言,全市现存92处县保级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中,多年来由于在经济建设中未充分考虑文物对于地区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已经有6处消失,现存86处。县级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除了村民集资修缮或政府出资修缮及对外开放的一些保存状态较好,其他的均未得到良好保护,保存状况堪忧。
(二)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1.资金保障因素:不同级别的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因其保护层级的不同,资金保障大为不同。省保(含省保)以上的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资金相对充裕,便于修缮和维护。市保以下由于财力欠缺,资金投入多为撒胡椒面式的补资金,难以起到实质的修缮保护作用。
2.日常管理因素:不同级别的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因其保护层级的不同,文保人员配置不同。市保(含市保)以上的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都聘用有专职文物保护员并有部分津贴。县级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多由当地居民代管,没有聘用专职的文物保护员。
3.惠及民生因素:大量的事实证明,不同级别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因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不同,惠及当地居民的程度也不同。开发为风景名胜区的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因其为当地带来了相当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当地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投入较高。仅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多数保护程度不好,有的市级、县级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因为各种原因消失或者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
当今,全球化的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传统观念的急剧变化,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独特而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聊城市为保护建筑文化遗产作了艰苦的工作,推进了保护遗产的种种措施,加强了立法与文保单位等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保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从全局的、宏观的、战略的和发展的角度来加以思考和分析,来帮助我们扩展视野、活跃思想、丰富方法和提高水准。
1. 聊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①制定和完善法规
聊城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 为有效地保证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文化遗产予以保护,防止建设机构、行政官员对专业文物保护规划进行干预,制定相应措施和补充必要的文物法条文。许多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已被立法保护,聊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含27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的光岳楼,高33米,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构楼阁之一。1956年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后政府对光岳楼进行了先后六次维修。光岳楼主楼为全木结构,但能历经六百年的风雨而完好地保存下来,除其在建筑结构方面的原因外,无疑也是悉心保护和维修的结果。位于聊城市东关闸口南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被辟为聊城地区博物馆。此后,省政府拨款40万元,对会馆进行了全面维修,1987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山陕会馆完好如初,前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
②保护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宏观地对传统建筑进行全面的保护,并对其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有一个全面规划。将遗产保护与建设发展统一起来。聊城市在制定城市规划的时候不仅注重保护遗产、文物建筑本身,保持其原生态、环境与风格,在周边确定缓冲区、保护区,而且对保护区内发展中的新建筑,在体量高度造型等方面也尊重历史遗产所在环境的文脉,尊重文化遗产所在主体情况。早在1982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规定“老城区,坚持充分利用与逐渐改造原则”光岳楼、出陕会馆被列入重点保护地段;2003年的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突出了聊城水域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前正在进行的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由政府部门和相关专家进行总体规划,不仅复建了古城门、角楼和城墙,还改造了古城区主干道和楼东大街沿街建筑,构勒出了古城的基本框架,彰显了“水中古城”风采。
③开发利用与旅游业相结合
在传统建筑保护的同时,为其周边环境提供相适应的配套旅游设施,以形成传统文化保护街区或传统文化保护区,进而开展民俗活动,发展地方经济。 聊城市旅游业充分利用其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环绕聊城古城的环城湖、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古今建筑、历史遗迹等,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带动城市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保护这些古建筑,从中所得的部分经济效益也可以用来更好地保护建筑遗产。
2. 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①人为破坏建筑文化遗产
在开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无所顾忌的大拆大建,致使城市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网络及居民间的邻里关系被破坏,导致一些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被摧毁。
②片面注重单体保护
保护的方法过于传统,即只孤立地保护文物建筑,就建筑论建筑,建筑遗产周边的环境已经面目全非,只有传统建筑孤零零地竖立在那里,显得支零破碎、势单力薄,城市失去原有文化风貌。如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隆兴寺铁塔(宋)位于聊城市区铁塔体育场东南角,约建于北宋时期,是聊城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伴随着城市不断地发展,其周围古建筑被拆除,在现代高楼大厦中成为“孤岛”。
③全民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知识的宣传不够,虽然展开了一些文物保护宣传活动,但民众对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因缺乏保护知识和保护法律意识有意或无意损坏遗产的事件时有发生。
3. 聊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科学发展的建议
①借鉴国内外的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聊城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尚未建立起一套立法、资金、管理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相对比较完善的保护制度,这样很有必要结合其自身的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利用经验,从而更好地保护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并不代表要照搬照套,而应该从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自身水城的特色。
②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根据我市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完善的城市重点历史保护街区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使之纳入法制的轨道,避免因人而宜,因领导而宜的决策方式。同时加强管理,发现情况及时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③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实际的古建筑保护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保护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民众更应该成为保护事业的主体参与者。因此,有必要让广大民众了解我市建筑文化遗产情况和保护知识,将建筑保护观念深入到民众的意识中,让全民都积极加入到古建筑保护的队伍中来。这将有助于人们对文物保护的统一性认识,减少行政官员和文物保护人员因缺少专业知识,以政府人员和地方文化事务人员因不注意文物存档而造成的文化遗产损害与破坏。
同时加强专业领域建设和人才培养。山东省建筑类高校,包括聊城大学都开设有建筑类专业,但针对古建筑研究及保护的方向还不多。因此有必要在高校中增设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研究、开发古建筑保护的新道路,解决新时期建筑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④多渠道的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同时,应特别注意挖掘再利用的因素,通过改变传统建筑功能、增加服务内容等方式,使传统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并赋予古建筑新的活力。如除了将古建筑作为旅游景点、展览馆、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等用途之外,还可以作为教学实验基地,不仅可以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还可以对大学生特别是建筑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借鉴西安回民街上高家大院作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教学实验基地的做法,光岳楼、山陕会馆等皆可作为聊城大学的教学实验基地,可使建筑类专业学生直观地了解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海原阁在恢复其原有私人藏书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服务内容使其成为全市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
4. 结语
对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我们不仅要确立切合本市实际的保护观念,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可行的保护条例,也要积极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既要有益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要有益于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只有这样,我市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吕舟.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建筑学报[J].2001(3)
[2] 聊城市志[M].齐鲁书社.1990
随着古镇旅游的迅速发展,古镇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所隐藏的各种缺点日益暴露,特别是对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关注。重庆涞滩古镇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古镇之一。近年来,古镇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如何做到既能很好地开发涞滩古镇的旅游,又能做到保护其古老建筑,同时发扬和传承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值得深思和探讨。
一.重庆涞滩古镇的简介
重庆涞滩古镇地处重庆市合川区东北28公里,因渠江中心险滩——涞滩而得名。清嘉庆年间,涞滩修筑城墙以御外敌,清同治元年增修瓮城时,仿明大将徐达在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所建成的瓮城而建造。城内保留有四个藏兵洞,具有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的御敌功效,至今保存完整,是重庆独一无二的一座瓮城。涞滩古镇宗教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涞滩二佛寺是全国最大的禅宗造像聚点之一,有着西南禅宗圣地的美誉。2011年年底成功举办了中国重庆·涞滩古镇禅宗文化节,大大提升了涞滩古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参观。
二.重庆涞滩古镇的开发和保护现状
重庆涞滩古镇距离主城区车程在1个多小时,有着重庆其它古镇无法替代的区位优势,而且涞滩古镇是首批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乡镇。在对古镇的整体开发和保护方面,大量保留了明清两代建筑,如:上殿建筑群,代石坊,清代舍利塔,清代文昌宫戏楼,明代墓群等,并计划把古镇许多街道房屋进行了统一维修,将建成具有巴渝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古镇和集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重庆北域旅游重地。在古镇相关产业发展方面,以发展古镇旅游产业为基础,着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镇域产业园,逐步建成一些旅游产品及相关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给古镇开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在完善古镇基础和服务设施方面,一是将投资500多万元改造了古镇保护区的青石板街道和供排水管网,新建了涞兴街步行街、景区入口牌坊、公共厕所等设施;二是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7000平方米的新车场;三是投资500多万元新建了仙女桥景观;四是投资100多万元完工了涞龙路一期改造工程;五是计划投资建设占地50多亩的涞滩公园。
三.重庆涞滩古镇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古镇的规划缺乏特点,配套设计不够合理
首先,古镇设计缺少独特韵味,特点不够突出。涞滩古镇是中国著名的禅宗圣地,具有十分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完全可以发展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但走进古镇街道,两旁的青石板路到处是蔬菜瓜果、小吃商品,人声嘈杂,与古镇的清静与悠闲背道而驰,很难体现佛教圣地的庄严与肃静。而且涞滩古镇绿化严重不足,曾经极具特色的古镇盆景长时间无人管理,大多都已被破坏,杂草丛生,非常影响了街道景观。作为佛教圣地,涞滩二佛寺的寺内环境也没有任何设计和规划,出了保存的一些古建筑外,严重缺乏可供观赏的景物。
其次,涞滩古镇内公共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设计也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古镇街道的垃圾桶数量严重不足,且质量差,许多垃圾散乱在街边。此外,古镇还有相当部分具有现代风格环卫设施,与古镇的传统风貌非常不融,既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也影响了古镇的美观。
(二)古镇缺少对商家的监管,其短视行为影响持续发展
首先,古镇内数量众多的餐馆和饰品店的店面设计布局,缺少自身特点,丧失古镇原有的特色,所贩卖的商品大多数是各种“泊来品”,并非古镇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纪念品。比如,在凤凰古镇能买到的东西,在涞滩古镇也同样能买到,且古镇的商铺也与凤凰古镇的商铺的风格大致相同,毫无新意,使得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兴趣。
其次,随着近年来古镇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种的餐饮设施也逐渐增多,但大多数餐馆都通过对原有的老建筑进行改造后建立的,忽视了对油烟,污水等处理,导致整个古镇街道常常被油烟笼罩,污水也经常到处渗漏,这样不仅会侵蚀古镇内的传统建筑,还会对影响古镇的健康发展。
第三,当地政府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对餐饮店的监督管理,致使许多餐馆恣意妄为,为了自身的利益,忽略对古镇环境和建筑的保护,客观上导致环境的污染和传统建筑的破坏,这样的短视行为,严重影响了古镇的持续发展。
(三)古镇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且素质不高
一方面,不少古镇居民对于保护古建筑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加上当地政府缺少对古镇居民的教育和引导,致使许多破坏行为时有发生。比如,古镇的部分民居和二佛殿的外墙上有很多乱刻乱画的现象,既毁坏了古建筑物,又影响了美观。还有一些居民在街道两旁乱搭建铝棚,为了自家方便,不顾古镇的整体形象,让古镇失去古朴的感觉,甚至让人感到些许混乱。
另一方面,涞滩新街与古镇老街相距比较近,相互连通的进出口比较多,新街每天车、人流量都很大,极易产生大量的垃圾,影响对古镇老街的保护。而且古镇民居多以中老年为主,思想文化素质不高,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待进一步提高,古镇乱堆乱丢乱扔的现象极为普遍。甚至还有一些居民毁坏街道的垃圾桶,任由垃圾随意散乱,严重影响了街道的环境卫生和美观。
(四)古镇忽视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和推广,游客参与性低
丰富多彩的古镇文化与民俗活动,是构成其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目前为止,古镇传承较好的民俗活动只有赶场文化和庙会文化,而且古镇内缺少对旅游资源宣传与介绍的标识牌,让很多游客无所适从。此外古镇还有许多特色产品,比如:仙人掌面,卤香豆干,松花皮蛋,荫米等等,但这些特色产品并没有成为涞滩古镇重点宣传的产品,而是零星地散落在街道两旁,没有专门的特产经营店,很容易让游客忽略,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五)古镇缺少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导游素质有待提高
涞滩古镇多是聘用当地居民作为导游,虽然他们对古镇的景点和风俗情况比较熟悉,客观上可以减少旅行社对导游的培训成本,但导游的讲解水平和服务质量较低,严重影响游客对古镇满意度。比如,讲解不到位,语言粗犷,对游客的态度不够好,以及敬业精神的缺失,导致许多游客的不满。
四.重庆涞滩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一)加大古镇的规划和建设力度,营造古镇特色氛围
首先,增加对公共配套设施的投入,精心打造古镇的环境。古镇是佛教文化圣地,宗教气息十分浓厚,庙会文化和川剧文化也非常出名,当地政府可以邀请专业规划机构和高校根据古镇的特点为其量身打造出独特的景观风貌。比如:可以用有关宗教的壁画装饰店铺,还可以摆设一些佛教的饰物,也可以放一点佛教轻音乐,让游客一走进店里就能很放松很自在,让游客仿佛置身世外。富有宗教文化特色的店铺,还能给人神秘的感觉,更能展现古镇特有的宗教文化古韵,增加古镇的传统韵味。
其次,古镇可以采用绿化分区规划的方式进行布局,可以逐步恢复盆景培植,形成独特的街道景观。在植被的选择方面,以体现古镇的历史与传统为原则,选择传统的地方树种,如:黄桷兰、黄葛树、皂角树、喜树、慈竹、桂花、红桔等的植物,既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又利于传统历史文化气氛的营造。同时加大对二佛寺水池改造后,种植睡莲、荷花等植物,既能给游客带来美的视觉享受,又能体现古镇的神韵。此外还可以多设置一些环卫标志,为古镇配备统一的与古镇风貌相融合的垃圾桶等基础设施。
(二)重视古镇的长远发展,加强对商家的监管
首先,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古镇的长远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严惩不利于古镇持续发展的破坏行为。加强对古镇餐饮店的监管,采取不定期检查,奖励先进等方式,严格督查乱排乱放的现象,带动更多的经营者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对古镇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增强商家的古建筑保护意识。
其次,古镇的建筑都比较古老,而且大多是由木材建成,一旦失火,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而消防问题是不可忽略的。当地政府要特别重视消防安全问题,加大投入,及时更新设备,建立相应的应急系统,严格管理制度,着力改善街道的交通状况以保证畅通性和扑救的及时性。
(三)提高古镇居民的素质,增强其保护意识
首先,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古镇古建筑保护的宣传,让居民懂得古建筑保护对促进古镇经济、文化发展和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的道理。一是长期向居民发放一些古建筑保护的相关宣传手册,二是定期举办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讲座,让专家给居民传授有关保护古建筑的知识。充分调动居民保护古镇的积极性,延续古镇的意蕴与文脉。
其次,当地政府应加大软硬件投入,一是不断提高古镇居民思想、文化素质,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古镇的原乡风貌,二是可以更为委婉的形式给予居民和游客更多的提示,让他们自觉保护古镇环境,比如:环卫设施标志的设置方式,景区其中有一个垃圾桶上就设有一个 “我也很饿”的人性化标识牌,这样既让游客“献出了爱心”,又委婉地提醒了居民和游客不要乱扔垃圾,自觉爱护环境。
(四)加大古镇文化和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增强游客体验性
首先,加强对古镇传统文化的保护,如:民间曲艺,庙会,露天集市等反映居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活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的景观,具有无限的魅力。一是定期举办一些大型的庙会和民间曲艺的表演,这样既可以吸引游客又可以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二是恢复一些传统工艺产品,地方特色食品,比如:富有传统地域特色的仙人掌面,卤香豆干,松花皮蛋等等,还可以将其打造成为土特产名品店,这对特色产品的传承和古镇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古镇的产品设计中应注意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尽量让游客共同参与,尽情交流,亲身体验民俗风情,增添怀旧情调,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如:让游客亲自体验特色产品仙人掌面的制作过程,让游客参观仙人掌种植基地,让他们亲自采摘仙人掌来制作仙人掌面。此外,还可以建立一条以民俗为主题的特色文化街,把古镇的风味小吃,特色工艺和当地富有特色的川剧表演汇集在一条街上,让其成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好去处,边品尝风味小吃边欣赏川剧表演。
最后,可以在古镇内多设置一些有关古镇历史的标识牌,让游客边游览边增长见识,使游客更加了解这个古镇,增强他们的兴趣。
(五)建立战略人才机制,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古镇旅游的大力发展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政府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人才战略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和吸引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保证旅游业发展。同时要求旅游相关部门对当地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从各个方面进行培养,让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技能,提升其专业素质,利于更好的从事导游工作。
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宗教资源的重庆涞滩古镇,是历史留下的瑰宝。因此,在开发和保护古镇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而合理的原则,在整体保护的原则下,充分挖掘古镇的潜在优势资源,希望能给涞滩古镇的健康持续发展带去更好的福音。
参考文献:
[1] 鲍蕊,关于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9年3期.
[2] 周学军、武晓林,论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古镇为例[J].知识经济,2008年1期.
[3] 李苏宁 江南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思考,小城乡建设[J].2007年3期.
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不是每个学生都对美术鉴赏课有兴趣,并且由于初中阶段的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掌握不牢固,甚至很多学生的初中美术课都是从自习中度过的,而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使用的新教材,专业知识较多,内容也非常的广泛,因此,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成了课改下农村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课改的大环境下,我尝试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此我把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舍去一些内容,同时增添了一些身边的教育资源,使课程内容在感觉上离我们更近、更容易接受。
以下是我在美术鉴赏课中因材施教的实践总结:
一、课程理念
美术鉴赏课是普通高中课程组成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在新课改下,我们的美术教育应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合作等活动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关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选择课程的依据。也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标准。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课程目标要使学生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高中美术课程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要,开设了很多内容。有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供学生自主选择。但由于农村学校条件有限和师资方面的影响,暂时还不能开设部分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根据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了删减和增加,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很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学能力,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因材施教的实践过程
1.确立课题,选择内容,制定目标
教师依据学生来选择内容,进行改变或创造,制定学习目标。下面,我就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中的第20课《关注当今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课题研究为例。本课关注的是当今建筑中的古建筑的保护问题,探讨协调二者的关系。这个课题我们学生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的城市规划近几年一直在进行,并且已经规划到了我们的学校所在地——古荥。而我们的学生多数是本地学生,所以我尝试把古荥的规划和古建筑的保护引入课堂。这样会更加有利于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材中有许多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的例子。这些例子都能够让学生明白古建筑的价值。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离我们的农村学生太远,因此,我大胆把这些东西舍去。然而,如何举例说明古建筑的价值,及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呢?我把身边的古建筑和古荥的汉代制铁遗址、楚汉争霸的古城墙、纪公庙引入课堂。这些身边的古建筑、古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很容易搜索资料。在进行了内容选择整合之后,下一步就是制定研究目标,让整个工作得以有章可循。围绕目标小组开展研究,例如:我们身边有哪些古建筑,介绍历史及其价值。古荥是古荥阳之地,古时楚汉争霸的古战场。古荥的发展史,汉代建筑风格特点、色彩等。通过这些研究在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古建筑保护的价值,及运用知识,来解决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树立保护古建筑,尊重文化,尊重历史的观念。 转贴于
2.小组确立小课题,合理分工
首先,小组要根据教师指导来确定本组研究的小课题。如:古荥应如何规划,要研究古荥的历史,汉代建筑的特点,色彩等等,以及如何处理城市发展和古建筑的协调性。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合理分工。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可以询问村里的老人,可以到相关部门借阅资料。可以搜集图片资料或实地拍摄。还要有同学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尽量发挥出每个人的特长。
3.搜集、整理资料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每个同学搜集的可能不一样,需要进一步研究确立资料的真实性。同时,要把所搜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4.调查研究
有了大量的资料就可以进行研究了。有一个小组的研究内容是纪公庙,纪公庙即汉忠列侯纪信庙,位于邙山区古荥镇纪公庙村,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学生发现红公庙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和可继续使用价值。并提出了对纪公庙的保护及扩建的建议,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学生把历史知识和今天的古建筑保护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同时,学生还研究了汉代建筑风格特点,做了一回设计师,把纪公庙的规划图在班内做了展示。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被充分的调动和感染。每一个组也都争相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众人分享,课堂充满了活力。
五、因材施教实践的成果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研究课题。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从确定主题、分工合作、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研究到撰写报告,最后与大家分享交流。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来。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在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被调动起来。也学会了独立和合作,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