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引言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3G技术的普及,移动信息化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移动支付”、“警务通”、“移动政务”等不断创新的移动信息化应用为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价值。由于具备随时随地可移动性、实时性、交互性和可管理性等优点,移动信息化使企业和政府信息化建设模式变得更加灵活便捷,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移动业务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应用中正实现着历史性的突破。
移动信息化,是指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综合通信平台基础上,通过掌上终端、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等多平台的信息交互沟通,实现管理、业务以及服务的移动化、信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适时可得、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目前政府和企业在电脑上应用的各种信息化软件体系,如办公信息化软件、ERP软件、CRM软件、物流管理软件、进销存软件,以及各行业特定的行业软件(如警务联网系统、统计局统计系统等),都可以被移植到手机终端中使用。实施移动信息化,手机变身为一台移动化的电脑,既能在手机与手机端进行信息化工作联动,也能与原有的电脑端信息化体系保持互联互通。
2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分析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讲而不断拓展,在1G时代,基于模拟技术,业务受到带宽限制,移动运营商购入设备厂商的网络设备并着手进行基础网络建设,其主要任务是建网与扩容。其所能为用户提供的仅是一些简单的移动信息服务,移动信息化服务及其产业链尚未形成,如图1所示。
在2G时代,数字化技术为移动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但用户的通信消费仍集中于语音通信。虽然语音通信业务量较1G时代有较大增长,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新的移动通信业务,即短消息业务,但该时期的产业链结构与1G时期相比变化不大,只是随着短信业务的出现,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成员中增加了服务提供商(SP),服务提供商面向运营商,负责为短消息业务提供服务。同时,由于2G移动通信网络数据承载能力、设备软硬件水平和其他无线网络接入技术成本的限制,虽然市场已呈现出较强的移动信息化需求,但是移动信息化由于缺乏坚强的技术驱动基础而发展乏力。2G时代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如图2所示。
在3G时代,移动通信和其他无线技术都有了突破性发展,手机软硬件水平空前提高,大量IT和互联网企业加入市场竞争,大量创新技术型企业蓬勃成长,为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在3G时代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移动信息化产业获得了爆发性的成长,大量新技术、新业务和新公司涌现,市场竞争激烈,用户的可选服务种类空前增多。
按照对传统产业链的分析方法,移动通信产业链在3G时代结构复杂(如图3),分析难度增加,移动信息化形成的产业链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完善中。但是,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与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政府驱动的影响。在国家信息化的大战略中,政府既是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量,又是电子政务行业应用的主要用户。在完成国家信息化和实现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运营商处于产业链移动信息化应用中的主导者地位并成为推动产业链各方整合的重要力量。
3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3.1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移动信息化应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移动信息化应用多表现在数据采集、信息确认、信息通知等信息的传递和上,而且大多数是采用短信群发的方式。移动信息化应用尚未与业务系统真正结合,只能被视作传统信息化手段的补充。目前,无论是传统信息化还是移动信息化,其应用都同样受限,基本只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使用,并且使用对象主要是一些政府和大型企业,当前移动信息化面向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的应用还很少。缺乏和业务相结合的应用,已成为目前移动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瓶颈。
(2)信息化技术基础
信息化技术基础薄弱是阻碍移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网络的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是其中两个主要的技术问题。移动应用的费用不菲,也是移动信息化目前难以推进并大范围展开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移动网络传输速度、移动终端屏幕尺寸、缺乏现成的应用方案、系统开发周期长等诸多因素也都会影响到移动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国内电信运营商建立的众多信息系统大量呈分散存在、独立管理的状态,未能有效地连接形成集成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相关主要是以满足各管理职能部门生产、管理需求为目的而规划建设的,因而缺乏统一的规划,常常由分属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维护和管理,在管理方面很难做到同步,从而导致各个系统统计出的数据不一致,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增加了难度。
(3)商业模式
移动信息化需要创建可行的商业模式,这是移动信息化产业链持续发展的保障。移动信息化可以根据产品、行业、客户细分、系统集成及销售渠道的不同特点、价值链成员所起作用来构建不同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应当在形成企业移动数据应用的业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激发市场需求。目前,移动信息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生态环境不完善也导致了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移动信息化的商业模式应以运营商为核心,以网络为中心,由运营商接触客户了解应用需求,后向整合应用提供商,并纳入网络,计费等移动信息化功能平台。
3.2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化
集中化主要指系统功能与建设模式的发展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从移动信息化需要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角度看,信息化应用提供商不可能绕过电信运营商。伴随几大电信运营商集中化改造工作的逐步深入,系统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系统投资和管理维护的费用明显下降。目前,电信运营商三大系统中的管理支撑系统与业务支撑系统已基本实现了省集中化,而网络支撑系统的集中化工作相对复杂一些,包含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集中,运营商在建设信息化服务系统的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应用特点,进一步明晰移动信息化策略。
(2)服务化
移动信息化的目的是提供优良的信息化服务,服务化是系统建设的体系构造,因为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客户需求的最大化。随着电信运营企业对客户争夺的日趋激烈,IT支撑系统要逐步摆脱过去被动满足指定功能需求的建设理念,更多地从市场角度和客户角度去主动分析客户需求、客户特点,进而建设或完善系统功能。不仅客服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具备服务化的理念,在业务流程再造(BRP)的基础上,也应建立诚信、方便、快捷的客户服务平台,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网络支撑系统也应具备这种理念,实现服务功能的前移。通过移动信息化,完成应用整合,实现不同应用对象的个性化服务。
(3)标准化
移动信息化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化主导IT支撑系统的技术架构发展方向。信息化时代,市场、客户、业务对IT支撑系统必然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系统数量也将逐年增多。因此,电信运营商应完善面向全业务运营的数据结构规范、系统接口规范或信息集成规范,为实现信息共享夯实基础,也为实现系统的模块化与松耦合提供保障。
4 结束语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市场以及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而发展,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从移动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技术基础以及商业模式中寻求策略,通过构建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实现移动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整合,建立 ICT产品架构,形成标准化的移动信息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智勇. 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09(6).
[2]张鸿,万芳芳. 基于网络融合下的电信产业价值链趋势分析[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7).
【作者简介】
李 苑:北京邮电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电信企业国际化。
曾剑秋: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在通信发展与竞争力、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企业成长与策略、内外经济循环理论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出版图书18部,116篇。
5・17电信日中国电信2兆宽带升级4兆
2011年10月19日,赛迪顾问《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和《中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2011年)》在京。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直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在综合调研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了《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和《中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2011年)》,前者介绍了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概括了物联网产业区域布局及特点,总结了其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面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后者分析了中国集团企业创新发展现状,预测了未来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出了集团企业信息化架构和信息化发展策略,为集团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显示,中国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品和技术两个核心环节入手,实施标准与专利战略,形成全国物联网产业核心与龙头企业的集聚。环渤海地区的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感知节点产业化应用与普及程度较高、网络传输方式多样化、综合化平台建设迅速、物联网应用广泛,并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架构。珠三角地区则围绕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以及应用示范领域,重点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着眼于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以及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中西部地区的湖北、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等省市依托其在科研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较好的产业基础,构建物联网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大力推广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中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2011年)》显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全球化,集团企业普遍采用围绕产业链进行相关专业化发展、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重组整合等方式提高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内部管理复杂程度急剧增加。
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赛迪顾问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和《中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2011年)》,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及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分析,为国家和地方的物联网产业空间布局与宏观决策,及各类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提供了参考,成为政府、企业、投资机构深入了解中国物联网产业和企业信息化、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资料。
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的十年,正好也是“十五”、“十一五”中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回溯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历年的主题――“入世给信息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信息化浪潮,全球化竞争与中国信息产业”、“新兴市场与产业持续创新”、“产业链竞争与企业整合创新”、“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企业持续创新”、“融合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全球产业变局与企业转型提升”、“经济振兴与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十二五’机遇”,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年会总是能把握时代脉搏,契合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解读政策,畅谈趋势,纵论发展。
论坛就宏观经济形势对信息产业短期及长期影响、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带来的新机遇、全球信息产业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前景、长三角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长三角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如皋市信息产业发展展望、智慧如皋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江苏省如皋市人民政府和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这次论坛的目的在于通过促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来发展信息产业,从而带动沿江经济的发展,并实现沿江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微软面向企业用户抛出七套解决之道
11月5日,微软在Tech Ed2009上,面向企业级市场推出了Windows7、Windows Server 2008 R2、Ex-change Server 20L0、Forefront、Sys-tem Center、微软企业桌面优化套件(MDOP)和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 2011七款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以“创新效,揽新机”为主题的TechEd上,微软还演示了针对开发人员的下一代开发工具和平台Visual Studio 2010的预览版。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念坚表示:“经过15年的积累、成长,TechEd已发展为全亚洲IT专业人士、开发人员体验新技术、了解行业最新趋势的平台。微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业界一同探讨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促进中国IT产业发展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瞻博变革网络体验及网络经济模式
0.前言
所谓地理信息产业,主要是指以地理信息为资源,以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地理信息资源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生产、储存、传递及地理信息商品营销,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地理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1]。地理信息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渗透性强、低耗、高效、更新快、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转移成本高等特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信息产业在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越来越突出,这种形势下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和对策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1.当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进一步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与高新科技紧密结合,技术上呈现出前沿性、集成性和智能型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地理信息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且卫星导航定位、遥感数据应用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作为一种交叉和融合的学科,地理信息是地理、测绘、信息、系统等科学的集合,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科学管理与决策、应急救急和风险管理等发挥着巨大作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体现在:(1)地理信息市场仍不够规范,产业发展环境不完善;(2)产业政策不够完善,缺乏健全的地理信息共享机制;(3)产业主体规模较小,市场集中程度较低,专、精、特能力的企业比较缺乏,市场竞争实力弱;(4)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合理的产业布局,上游和下游偏弱;(5)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对我过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2.我国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必要性
2.1有利于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需要进行重组和调整。而地理信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具有创新性、辐射性和低能低耗等特点,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2有利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加强信息化建设
地理信息产业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及设备制造等众多学科的综合,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同时,发展地理信息产业还能够切实将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保证创新推动战略的有效实施。此外,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全面提升我国信息化水平,带动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这是我国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3有利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打造竞争新优势
地理信息产业与当前信息产业中最前沿、最尖端的技术紧密结合,充分具备高技术性与劳动密集型并存的特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不仅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宽劳动者的就业面,从而有效缓解和处理当前我国就业难问题,而且还能充分发挥高新技术的巨大优势,发展竞争新优势,形成全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3.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3.1制度政策方面
国家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效益高、需求广、潜力足、前景好的特点和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将培育和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加快出台相关方针政策和指导意见,切实将鼓励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升到战略发展高度,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法规体系,积极面对法律法规覆盖面窄、考虑不足等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形成配套、齐全系统的法规体系,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法律支撑。除此之外,国家政府还应逐步调整地理信息市场准入政策,完善现有测绘资质标准,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准入政策,从而吸纳更多的企业和人员参与,壮大产业队伍,满足社会需求[2]。
3.2管理和服务方面
为确保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须对现有政府现有地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构建出以“天地图”为代表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增值[3]。同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产业推广、项目示范带动等方式,引导社会消费和产业投资,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地理信息市场规范化,明确地理信息市场监管部门和职能部门,做到责任明晰、监管到位,为地理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地理信息市场规范化管理,具体包括:(1)扶持企业发展。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使企业成为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的主体,从而促进资源分配效率的有效提高,满足市场需求变化,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应不断健全和完善地理信息工程咨询与监理制度,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相关技术人员等的资格审核,为企业及事业单位研发地理信息产品提高服务和技术支撑。(3)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应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地理信息市场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3.3发展模式方面
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尤其应该大力促进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和成功转变。国家要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应用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积极推进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和商务模式创新。如“国家平台+商业化运作”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提出,将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发展合力。这在确保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资本多元化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挖掘企业的发展潜能,实现信息服务平台设计、服务方式和运营模式的创新。
4.小结
总而言之,地理信息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十分密切,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而且还要全面发挥市场“有形”的手。只有加强思想重视,从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懈努力,才能切实推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问题;发展趋势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我国已经迈进电子信息时代,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地渗透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角落中去了,成为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助推力之一,但应该也看到,由于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认识存在局限、利用不当等原因,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策以及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我们科学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电子信息技术正向功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技术专业人才匮乏。高技术专业人才是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高技术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特别是缺乏现代市场亟需的复合型、高素质的电子信息技术高端人才,这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及有关院校积极合作,走出一条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的特色人才培养之路。
(2)产业发展程度较低。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等方面较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电子信息企业整体来说抗风险能力较差,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内需市场难以有效地支撑行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还多处于信息链的低端阶段,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升级,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面临的突出挑战。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由于其技术进步快、产品生命周期短、设备更新换代快等特点,因此做好其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非常关键,未来随着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一步融合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助推下,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将围绕市场化、技术化和信息化来实现整体行业的技术升级,成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佳同样是阻止我国电子技术长足发展的桎梏之一。尽管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持续优化和改善中,但由于市场机制尚存在缺位等原因的影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尚未完全形成市场化的发展机制,假冒伪劣产品、恶性竞争、非法倒卖等还存在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完善相关政策和行业规范,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性的发展环境,依然是未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2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准确“把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走向是实现我国电子信息技术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产业集群化、技术高端化。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型产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愈发凸显,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朝着产业集群化、技术高端化、企业园区化、产品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为例,未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逐步摒弃模仿被动式的发展模式,进一步转向自主创新式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经济社会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等,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高新企业为龙头、重大项目为依托、高技术产品为重点、自主创新为支撑,突出技术、产业、应用之间的相互促进,带动一批重大项目,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智能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制高点之一,这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带给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变革之一,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以物联网应用平台、研发平台、信息安全建设平台等的建设为依托,深入促进智能感知产品在市政管理、交通信息、物流运输、环境监测、节能减排、工业监控、国防军事、防灾减灾、农业监测、医疗监护、电力监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现代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公共安全等工程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
(3)电子信息技术与各领域的融合化发展。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实现电子信息技术与社会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将以产品研发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深度融合,在传统工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更为显著的推动作用,进而有效带动电信、互联网、广电等相关行业及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总之,针对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存在着的突出性问题,未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相关企业应密切合作,以现存的突出性问题为切入点,加快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划指导、保障措施等,从加大支持力度、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切实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我国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
作者:白怡雪 单位: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参考文献:
一、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
互联网正在从以消费互联网主导时代向产业互联网主导时代转移,互联网经济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不断向物流、交通、金融、传媒、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向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的发展模式转变。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化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各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者。预计到2017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4.5倍,接近6000亿元,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企业级应用逐渐起步,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三、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地位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成为信息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业务领域。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交换能力和快速渗透能力,通过定向整合生产要素,来扩展新的创造空间,从而改造甚至兼并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国家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引领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发展迅猛,带动软件、存储、和显示等产业发展,借助政策和发展东风,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
四、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
4.1智能手机增速放缓但应用高速增长,产业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演化
移动互联网保持高速增长和创新态势,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将逐步增速放缓,而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加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移动化不断加快,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更新换代和WLAN的普及下,互联网内容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交多媒体应用快速扩张,移动互联网内容分享迅速从文字快速过度到图片和视频。
4.2可穿戴设备将使智能终端多元化发展,新的终端与应用初步酝酿
随着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水杯等出现,智能终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新一代iPhone升级,智能终端进入创新瓶颈期,但可穿戴设备带动第二轮硬件创新潮。2014年以来,主要的跨国企业利用其产业生态系统优势加快组织硬件与应用产业链,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商业化发展,并带动新兴可穿戴应用服务,创造新业态,带动移动医疗、移动健身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4.3移动互联网进入企业级应用时机已至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实施跨界融合,O2O市场成功沉淀大量用户,用户对移动端的粘性和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凭借便携、触屏、高清的丰富体验,移动设备正悄然改变着企业的商务运行,人们开始将金融服务、图表、设计、个人事务管理等迁移至移动端,企业级应用厂家将研发重点转移至移动应用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移动解决方案”与客户沟通,移动互联网产品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奠定企业级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
4.4网络安全将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移动设备存储了大量的隐私数据,安全隐患逐渐暴漏出来,网络威胁带来的负面事件也频频发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个人隐私的重大隐患。未来几年,伴随着云计算大规模应用,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网络安全建设将成为全球的关注重点,提供数据备份与恢复、云系统、数据加密等服务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将助推网络安全领域新商机不断产生。
结束语:现在移动互联网已进入蓬勃发展期,PC互联网加速向移动端迁移,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竞争激烈的领域,用户规模不断扩张,产业格局日趋合理化,新的终端及应用酝酿而生,新业态逐渐显现,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将逐渐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
参 考 文 献
[1]马敏,王旗. 中国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云计算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变革的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新一代信息技术是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其中的云计算也成为政府重点推动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1]。“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技术的研发,增强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能力,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云计算产业潜在影响,做好未来大规模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准备工作。
1.发展云计算产业的重要意义
在云计算逐渐成熟和“十二五”规划的共同促进下,各地政府的云计算发展如火如荼。政府之所以在应用云计算平台方面很有成效,主要是因为电子政务的很多应用适合云计算平台,例如,SaaS云平台可以为城市政府的各局委办提供网站、邮箱等服务,PaaS平台则在支持电子政务在公共数据交换、居民和企业基本数据共享、GIS信息开发等方面提供开发平台,IaaS主要是为各局委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提供基础设施。
在未来信息时代,云计算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产品。加快构建云计算基础平台,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将对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而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是其中一项重点任务[2]。发展云计算产业,既有利于提升市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层级,使之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也可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及动漫创意等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与平台支持,还能够通过对服务器资源整合,降低行业整体上的能源消耗。更重要的是,云计算超级计算能力和海量信息存储的特点,对改造升级市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也将产生极大的助推作用。
2.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工业化本质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效率的提升,云计算可实现设计、生产、管理、试验等全流程的在线化。与传统方式上的企业自身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相比,云计算平台实现了资源集中,客户能够使用的资源规模极大但获得成本低、获得的途径多样,并且可按需定制,无疑会成为一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优化选择,从而通过企业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另一方面,云计算平台紧耦合资源聚集使用模式使得计算资源保持较高的稳定利用率,整体节约社会投资。
3. 有助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建立区域云计算中心,可以集中政府公共服务、电子政务、信息处理等功能,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市政管理、应急指挥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同时,云计算中心作为高端的IT基础设施,一方面,其应用能够反映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尤其是在产、学、研、用结合与转化方面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吸引大企业、大集团落户的重要硬件设施条件。
2 .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云计算代表着IT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自身既是新兴产业,也为其他产业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基础平台,具备双重作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云计算产业,市政府应立足市情实际,坚持以市场和应用为前提,切实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发展云计算产业。
1.审时度势,加强对云计算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在区域试点的基础上,明确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思路。首先,鼓励研究机构、咨询机构等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云计算产业发展研究。编制地区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阶段性重点任务,务实推进。其次,应该研究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各地方、各大企业探索云计算应用的利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未来几年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为云计算应用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预期和政策环境。
2.充分考虑云计算应用需要,加强“十二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一定要充分考虑云计算发展的需求,避免基础设施成为云计算应用的瓶颈。首先,应提高互联网的速度和可靠性。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提出,要以新一代网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应进一步评估云计算发展带来的网络带宽和可靠性要求,力求布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时以满足云计算应用需求为标准。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应统筹考虑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布局。应在规划基础设施时,考虑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布局,基于云计算技术建设整合虚拟化、自动化、广域数据加速、安全以及绿色节能的新一代数据中心,为云计算市场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3.实时建立政府“云”,引领和带动云计算发展。总结区域政府推进云平台建设的经验,适时启动市政府云平台的建设。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好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加快整合,积极搭建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其次,必须建立健全云计算配套法律法规系统。第三,抢占先机,加快制定云计算标准化体系。第四,积极开拓投融资渠道,满足云计算产业资金需求。第五,立足高远,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创新,鼓励和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研发实力的本土化云计算企业,促进核心技术的产学研用链条化。第六,强化科教,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全方位人才支撑体系。
3.总结
IDC预计“十二五”期间,省会城市和大型的地级市都将建设省级或市级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一二线的城市政府部门在自身应用云计算技术方面将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化,另外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信息化方面有升级的需求[3]。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多项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云计算必将成为21世界IT业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参考文献
4月10日,第一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o,简称CITE)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长许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长芮晓武等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博览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和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联合承办,展出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1200余家展商为业界带来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其中海外展商超过15%,博览会平台的新产品超过2000件,展会展出产品技术覆盖电子信息产业全产业链,是目前为止亚洲最大规模的综合电子信息展览。
信息技术迈向智能化
“回顾人类的技术进步史、产业发展史,没有哪一种技术、哪一个产业像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发展得那么快。这个‘快’不是抽象的数字,不是看不见的技术,而是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的真正的发展。” 在博览会主论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作主旨报告时开宗明义地表示。
杨学山指出,信息技术正在新的发展方向上产生着重要变化,走向智能化阶段。主要体现在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显示和反映技术、软件和集成计算技术等领域。正是这些技术和原来的处理存储传输技术一起构成的完整信息技术体系,为智能化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展望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工业化大生产新的模式已经十分清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支撑下,在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变换的前提下,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方向。杨学山强调,要务实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把握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
展示电子信息行业全产业链
2011 年全球移动智能终端的出货量已经超越PC,从而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2011 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超过1.1 亿部,超过2011年之前我国历年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总和,也超过全球2009 年除Symbian 操作系统(占总数的50%)以外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总和,而2011年第四季度,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占总出货量的比重达36.17%,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移动智能终端引领的技术变革和产业模式创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了《移动终端白皮书》。白皮书除披露了部分关于移动终端的客观、公正、准确的数据,展示了近年来在移动终端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外,还对移动终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对2012 年的移动终端发展以及在终端智能化、硬件架构、软件趋势、应用等关键方面的六个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具体如下:
趋势一:移动终端智能化进程将加速,将引领产业更深刻的变革;
趋势二:功能机会受到巨大冲击,但仍将维持一定市场空间;
趋势三:终端与应用整合必将迈向新高度;
《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从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入手,突出强调了大力支持民族软件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软件服务业,提升和增强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软件产业“十五”回顾――有得亦有失,冷静“热”思考
“十五”期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骨干企业和产业环境都有了长足进步,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软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出口额快速增长,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十五”末期,软件销售收入达到39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5.7%;软件出口为35.9亿美元,增长近9倍;软件从业人员超过90万人。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信息安全软件及办公套件等,并在电子政务建设和行业信息化推进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软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十五”末通过CMM3以上评估企业已达237家,并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我国软件企业逐渐具备了和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我国软件产业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国家将软件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务院18号和47号文件等很多扶持政策,软件正版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市场规范和人才保障逐步加强。
《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冷静客观分析和评价。据分析,我国软件产业整体规模偏低,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仅为10%,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仅为6%,与我国电子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当前,我国软件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06年规模最大的前10家企业软件收入不足100亿美元,相比微软、Oracle等跨国公司,仍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基本处于中下游环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特别是系统、平台等基础软件的开发能力较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的意识仍有待加强。软件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还需完善,高端复合型的软件人才相对匮乏,配套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薄弱,投融资瓶颈依然突出,市场环境仍需完善,软件正版化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还需加大。
二、软件产业面临形势――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产业环境
为了更好引导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从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产业环境三方面分析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技术发展趋势――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体系化
我国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网络的广泛普及,对软件技术和产品提出了更多需求。软件技术正朝着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软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将促进和带动软件和软件服务的发展。其中,软件产品网络化将改变应用与技术模式,新一代软件将基本以网络为中心来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高可信技术将大大提高软件产品的可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网络技术应用的关键;服务化趋势使各种软件产品以服务的方式向用户提供,这将极大地改变软件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进而影响软件产业的格局;工程化趋势推动复用技术和构件技术发展,降低了软件开发的复杂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体系化趋势促使软件平台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一体化趋势明显,软件的竞争逐渐发展成软件平台体系竞争,软件平台体系将成为网络环境下各种应用的支持基础。
(二)市场需求分析――软件服务业规模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主导地位
软件服务业正日益成为软件产业发展中新的增长引擎。全球软件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2%左右,到2010年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48万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主导地位。“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软件服务业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在软件产业中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同时由于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嵌入式软件也会有相对较快增长。
(三)产业发展面临环境――足够市场空间,巨大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制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将为软件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软件产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但我国软件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核心竞争力不足,外资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进入中国市场力度,这对规模、技术、资金和管理都略显不足的国内软件企业,将是巨大挑战。
三、软件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六措施,七重点,四目标
我国软件产业将在“十五”时期发展基础上,通过采取六方面具体政策措施,确定七大发展重点,实现四大目标,为加快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
(一)发展思路――做大规模,提升能力、优化结构和完善环境
在客观分析我国软件产业面临形势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现状,《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确立了从壮大产业规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产业环境四方面入手,实现软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发展思路。
加强产用结合,做大产业规模。目前,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仍然偏小,缺乏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壮大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一要充分利用国内信息化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的市场,提高国内软件市场的占有率,以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巨大需求拉动自主软件产品和系统研发,以用立业,培育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同时,要从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高度出发,积极采购国产软件。二要扩大出口额,加速软件产业国际化进程,要鼓励软件企业利用软件外包等各种形式“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促进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我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十一五”期间以产业创新体系、核心基础软件研发、服务和人才保障等环节为突破口,增强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要通过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展与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二要集中力量支持核心基础软件的研发,提升具有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和应用系统研发水平。三要通过建立公共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测试平台,培养高层次的软件人才,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服务和人才保障。
健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当前我国软件产业链发展很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规划提出一要加大力度建立从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各类应用软件到软件服务的国产软件产业链,重点支持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二要抓住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的机遇,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三要加快软件技术产品化和市场化进程,形成完善的软件技术成果转化机制。
完善发展环境,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了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从加强产业政策法制化建设入手,要继续完善和落实各项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投融资体制、政府采购法、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等为产业发展提供健全、规范的软件市场环境,确保软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市场调研、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人才规模
根据对全球软件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将在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提出了由市场发展目标、结构调整目标、技术创新目标和人才队伍规模目标等四大具体目标组成的产业发展目标体系。
市场发展目标。主要选择了和市场规模紧密相关的几个指标,突出了增长速度、销售额和出口额三个方面的定量指标,强调进一步把产业做大。根据“十五”末期的统计分析看,“十五”末软件销售收入已达39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5.7%,软件出口为35.9亿美元,增长近9倍。通过努力,“十一五”期间,软件与软件服务业国内市场销售额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是可能的,据此推算2010年销售额将突破10000亿元大关,软件产业出口将超过100亿美元。
结构调整目标。在充分考虑我国现有软件企业的市场规模、技术能力、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基础上,并结合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预计软件服务业在软件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将大幅提升。未来五年,要进一步把产业做强,培育更多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和规模效应的软件骨干企业和著名品牌。“十五”末,我国通过CMM5/CMMI5评估的企业达29家,并出现了超100亿元的企业。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形成若干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
技术创新目标。为落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结合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对创新能力在软件产业发展中的定位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在基础软件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操作系统、中间件和信息安全等的关键技术,并与国内外主流支撑软件相匹配,做强国产软件产业,国产软件和软件服务要占到国内市场65%以上。
人才队伍规模目标。人才队伍的培养是我国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十五期间,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年平均增速约为25%,2005年我国软件从业人员已达90万,在未来5年内从业人员将达到230万人左右。
四、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各软件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根据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确定了七大发展重点。这些发展重点是经过严格、科学程序确定下来的,是发展思路的进一步落实和体现,也是增强规划可操作性的重要举措。
(一)基础软件――提升成熟度和实用性
基础软件属于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技术难度和投资强度大,附加值高,是全球软件产业竞争的焦点,关键技术和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我国基础软件产业是产业发展的“软肋”,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因此,规划将其作为“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提出要集中力量,加大投资力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核心关键技术,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和开发环境及其他基础类工具软件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提升国产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和实用性。
(二)信息安全软件――建立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当前流氓软件、恶意软件的威胁日趋突出,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对各类安全软件的需求不断扩大。规划强调我国要全面发展信息安全软件,研制信息安全高端产品和安全基础软件产品,发展已有一定优势的防火墙、防病毒和入侵检测等信息安全软件,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我国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三)行业应用软件――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我国正加快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各行各业对应用软件需求较大,软件产品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方面我国有较大优势,规划提出要重点在信息化需求比较迫切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电子制造和农村信息化、城市及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远程教育等领域,大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并稳步提高行业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为我国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四)嵌入式软件――研发开发平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嵌入式软件因制造业升级、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业务的推动与普及,成为软件产业增长的一个热点。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对于嵌入式软件有很大需求,嵌入式软件与传统产业结合日益紧密,规划将其作为发展重点,提出要积极研发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我国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嵌入式软件产业整体跨越式发展。
(五)软件服务――建设公共支撑平台,健全保护体系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日趋明显,软件服务业的增速加快,我国的软件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软件服务业在软件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高,面向跨国公司和传统行业的软件服务外包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软件服务业,为其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要重点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体系,要大力培育服务外包国家品牌、服务外包人才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
(六)数字内容处理――发展国产动漫和游戏软件产品
我国游戏产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拉动了通信、出版、媒体等产业的发展,包括动漫和游戏软件等在内的数字内容产业已成为我国软件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软件是文化的延伸,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健康向上的国产动漫和游戏软件产品,融合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
(七)智能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向智能化、人性化发展
我国在智能中文信息处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印刷体、手写汉字识别、中文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和中文信息搜索等方面有很好的技术积累,已开发出了一批实用的软件产品。规划强调要着重促进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向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保持领先优势,提高智能中文信息处理软件的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