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机电一体化的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概述
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很多的科学领域都有了很多的渗透和交互,这样也使得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革,在机械制造领域,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使用其中,这也使得基本的技术和产品功能都出现了很大的改变,这样就使得工业生产领域机电一体化的速度明显有了很大的提升。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通常就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多种技术多种学科不断交融的趋势,以当前的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情况而言,机电一体化正在朝着这样几个方向发展:
2.1 智能化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智能化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智能化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传统机械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差别。机械智能化的一个最为集中的表现就是产品出现了很多智能化的功能,,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智能化的使用也使得其成为了本世纪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
2.2 高性能化
高性能也就是指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强、效率高的发展趋势,在近几年诞生的CNC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这几方面的需要,这种系统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使用很多的中央处理器,在连接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条主线,这样就可以使得数据能够以很快的速度进行传递,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同时对多项任务完成处理,在系统设置中,重视系统的实际功能能够对故障进行自动诊断,如果系统出现了问题要及时进行自动检查和处理,在处理之后还要能够对系统进行自动的修复,这些先进的功能也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高性能。使其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网络化
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悄然兴起,所以与网络技术相关的各项技术也不断的出现在了各个领域中,远程控制和监控技术也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用于远程控制的各种终端也使用了多种网络技术,所以,在机电一体化的过程中,其一定会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2.4 微型化
微型化是微型机电一体化和机械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的有机融合,这项技术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最新的发展趋势,这种技术能够体现出诸多的优势,首先其体积较小,所以其能够占据更小的空间,在运行的过程中灵活性更强,在军事和医疗等领域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也是近几年来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2.5 人格化
在以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其在性能和表现上应该更接近于人类,也就是要更好的加强人和机械之间的协调性,同时也使得二者能够更好的相互融合,能够使得机械在操作时更符合人们的操作习惯,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也能够更有保证。
2.6 绿色化
系统绿色化特点就是指其在生产制造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时在其到达使用期限之后还能够将其相关的部件进行有效的回收使用,我国的经济和工业都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资源也不断的减少,在环境方面也出现了很大的不足,生态环境不断遭到新的破坏,这种特点非常符合我国当今的发展需求,同时其又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这种绿色化特征也必然会成为今后我国机电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3 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前景
3.1 利用高新技术对机电一体化进行有效的改造和提升
在实际的使用中,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涉及到非常多的学科和领域。它也是一门有很强的综合性的技术,我国近几年的发展中非常重视相关产品的创新,通过对先进技术的使用不断增强产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2 开发新一代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3.2.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在CIMS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人机一体化。在CIMS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过程控制级计算机,应配备必要的硬件和一定的软件功能。在软件方面,要做到计算辅助设计(CAD)和计算辅助制造(CAM)与硬件的有机结合,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基本技术,不盲目追求高度自动化,数字化,逐步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柔性、自动化、全局化。
3.2.2 智能制造技术
智能制造系统(IMT)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是在人类专家的指导下,做到人机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取代人,智能制造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律能力。人机一体化能力是机电一体化研究热点,它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心理学、生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对诊断过程,人-机接口,自动编程和加工过程等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以取代或延伸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标。
3.2.3 精益生产方式和敏捷制造技术
精益生产方式(LP)是以人为中心,以简化为手段,以尽善尽美为最终目标,包括雇员的介入,全面生产力的保持,及时化的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组成,探讨更有效地简化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化产品的开发过程,简化零件的制造过程和产品的结构,由于LP是基于企业或企业集团,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出现了跨企业、跨地域、面向全球的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技术(AM)它随着市场变化,能快速形成不断变化的公司。形成虚拟制造系统达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的敏捷性,实现人、技术与管理优化集成、在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实施并行工程技术。
3.2.4 快速零件制造技术
快速零件制造技术(RPM)是由CAD模型直接驱动的快速制造任意复杂形状三维实体的技术总称。在加工中成型设备是无需专用夹具或工具的通用机器,而且加工过程中较少的人干预或无人干预,它由CAD软件设计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的数字模型,然后根据工艺要求,按一定厚度分层,完成从三维实体模型到三维平面的转变,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数控加工代码,再以平面加工方式生产每个深层要求,是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等于一体的技术。
结束语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要涉及很多的学科,它的发展也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和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有很多种,这些技术会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壮大,从而也更好的为我国的相关产业服务,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0 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等在微特电动机上的不断应用,现代微型电动机已发展到以电子计算机等微电子软、硬件产品为中枢神经;传感器为耳目;电动机为手足;机械本体为驱干;电力电子器件等,为生命源的新一代伺服驱动系统,这就是常说的机电一体化微型电动机。
本文介绍机电一体化微电机的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并举例阐述机电一体化微电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1 机电一体化微型电动机的开发现状
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驱动和执行部分,微型电动机是最常用的驱动元件和执行元件。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力电子器件在微型电动机上的广泛应用,电动机与机械部件在空间上的结合愈来愈紧密,使得电动机与电源、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组合在一起,大大改善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传统的感应电动机扩展了其应用领域,交流调速系统正在很多方面取代直流调速系统。
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研制成功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以其高效、体积小、重量轻以及运行性能好的特点在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中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美国国家电力电子应用中心(PEAC)B.K.Bose教授把这种采用永磁材料制造的无刷电动机称之为高级电动机(Advanced Motor),其系统的调速比可精确控制到1:100000的水平。在这些精密调速系统中,采用了IGB和MCT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同时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软件方面则采用了专家系统。目前,国外在一些高精度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上已基本淘汰直流伺服电动机驱动系统。
开关磁阻电动机近年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它是电子控制器供电的无级调速系统,具有优良的调速性能,可与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相媲美,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推广到许多工业领域和家用电器领域。开关磁阻电动机结构比直流电动机简单,甚至比笼型电动机还简单,无换向器和电刷,转子铁心上无绕组,有可能在中小功率范围内与笼型电动机争雄,会占有一部分市场,这个动向已引起欧美等国的重视。
将控制和保护电路直接装在电动机内,使控制电路和电动机融为一体,这已不是鲜为人知的事。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片状微型电动机,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这种电动机没有换向器和电刷,在线圈的空隙中放有用来检测转子位置的霍尔元件和检测转子速度的频率发生器(FG),省去了电动机附加测速发电机的特殊结构,并配有控制电枢电流和接受处理信号的电子电路。它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频率发生器(FG)得到的速度信号,即电枢电流产生力矩反馈电路的速度控制回路。二是处理从霍尔元件得到的转子位置信号,适当地分配电枢电流的相位控制电路。片状微型电动机目前在OA、FA、HA以及FDD市场上应用广泛。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微型电动机大大扩展了其应用领域和更新换代的速度。
2 机电一体化微电动机的发展前景
(1)超微电动机
超微电动机是指那些形状非常小(1mm以下),重量很轻,并且在同一声基板上(硅或其他材料),采用微电子技术和微加工制造出的机电一体化传动装置。
超微电动机属于机电系统(MEMS)的研究范畴,它的发展得益于198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库勒依学院RogerHowe研制成功的所谓牺牲层(Sacrificial Layer)技术。采用该技术不仅能在硅片上较容易地制造超微型构件,而且也能把它们整体直接装配在基片上构成一个整体。1988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制成了厚度只有1~1.5μm、直径100μm的超微电动机,整个电动机设计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用静电力驱动,制造电动机的材料是磷酸硅。我国目前已有数家机构正在进行研究,最早开始研究的是东南大学,但真正转起来的是清华大学孙曦庆等报道的静电同步电动机,转子直径120μm,转速1200r/min,用芯片上的光电器件在线检测。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开发的超静电电动机,转子直径100μm,转速在0.001~20r/min之内连续可调,且采用径向力驱动,最小驱动电压为20V,比早期报道的切向力驱动的静电电动机具有更大的输出转矩,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我国在超微电动机的研究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先进水平。
表面微加工技术是制造超微电动机的关键技术,它是在制造过程中,以特定的器件和结构部件作为牺牲层,然后通过光刻牺牲层得到可移动、可旋转的微小机械结构。在超微电动机制造过程中,通常以多晶硅为结构材料,氮化硅薄膜作为电气绝缘材料,SiO2作为牺牲材料。图1给出了采用多晶硅作为结构基片、经光刻加工技术而制造出的超微静电电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1―绝缘层;2一转子支撑套;3―轴泵;4―转子;5―定子; 6―基片
超微电动机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特别是在人们尚未充分认识的微环境下,有待不断开创发展。采用微加工技术制成的微型机器,可进入人体内部探查病状、实施手术,超微电动机可用来冷却计算机芯片上的表面温度、校正激光束和光导纤维;微型机器人可到行星上去考察,进入潜艇内人无法进入的区域排除故障等。
(2)鞭毛电动机
鞭毛电动机(Bacterial Flagellar Motor)是细菌在水中游动而使用的分子机械(由蛋白质分子而形成的机械)。鞭毛电动机在生物中是唯一的旋转电动机,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小(直径50nm)的电动机。
据国外研究资料表明,鞭毛是由以数微米大小的菌体中产生(根据细菌的种类,可产生数个鞭毛),鞭毛是呈螺旋形的细长纤维,鞭毛的长度大体上从数微米到10μm之间,直径仅20nm左右。图2为鞭毛电动机的模型图,它是由10种左右的蛋白质组成,鞭毛电动机掩含在膜内,由各个部件的蛋白质承担,使电动机旋转。例如,可推断出L环和P环的复合体起到轴承的作用,莫特(Mott)复合体起到定子的作用。鞭毛电动机的能量是由细胞外面到内部的离子流供给的。
3 机电一体化微型电动机应用举例
(1)工业缝纫机驱动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开始研究工业缝纫机用交流伺服电动机驱动系统。日本的重机公司、兄弟公司、三菱公司以及松下公司等先后把交流伺服电动机运用到各类工业缝纫机中,实现了工业缝纫机的电子化。
通常,工业缝纫机驱动用的电动机和控制装置为一体化装置。图3给出了三菱公司生产的一种交流伺服驱动系统。操作者通过杠杆部分的踏板操作发出速度指令,通过改变电动机的频率和电压就得到所需要的电动机转速,从而驱动缝纫机运转。控制回路中的编码器、电流检出器不断地反馈电动机的速度、电流,并以此进行矢量控制。动作停止必须使电动机减速,根据接收到的位置检出器信号和编码器上的信号来控制位置环,从而使缝纫机针停止在正常位置。
图4给出了松下公司生产的另一种交流伺服驱动系统。该系统的特点就是功率控制回路的简单化和小型化,以及控制电源的小型轻量化、单片机化。控制用的微型计算机采用内藏两个CPU的高速双重微机MNl8982(松下电子工业生产,8hit,8KB ROM)。两种驱动系统的不同在于前一种采用IM(感应电动机)伺服方式,后一种则采用SM(同步电动机)伺服方式。
近年,在国外出现了一种新型控制系统,即采用磁力轴泵(直线悬浮电动机)控制主轴位置精度的电主轴(磁力轴承高速主轴部件),它是通过现代电子调节技术信号比较,以检测偏离平衡位置的变位置,控制系统就按这个变位为零的方式进行工作。
4 结束语
交流伺服驱动系统是一种性能优异、极具发展潜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从目前机床业的发展方面来看,主流仍然是数控机床(CNC),伺服系统是数控系统的执行部分,它的性能好坏,将直接影响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和生产率,因此开发高质量的交流伺服驱动电动机乃是今后需要努力的目标。
未来机电一体化微型电动机的发展将会在集成和优化上下功夫,构成所谓智能化电动机。微机械技术的兴起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发展方向,人们期望能用这项新技术不断地研制出复杂的执行器,甚至微型机器人。
鞭毛电动机的研究虽仍在进行中,但它表明机电一使转子(主轴)保持较高的回转精度,具有较高的静动态刚度和电衰减特性,克服了滚动轴承在转速超过某一极限时(20000r/rain)产生烧结、损坏等,转速达25000~120000r/min。目前,国外已有一定数量的高速切削机床装有这样的电主轴控制系统。
图5给出日本七亻工一精机开发的应用于内圆磨床上的磁力轴泵控制系统方框图。转子无论从哪一方向靠近定子,空隙较大一侧的电磁铁的电流就增大,从而产生对转子的牵拉动作。变位传感信号可不间断地与基准体化微型电动机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把人们带进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微观世界,同时也标志了机电一体化微电机将从此走入分子时代。
5 参考文献
[1] 毛侃.关于机电一体化.[J]机电一体化,1994(3).
[2] 万遇良.电工技术与机电一体化.见:当代电工科技发展
论文集.[C]北京:中国电工技术学会,1995.
[3] 唐苏亚.片状微电机的发展概况.[J]微电机,1998(4).
[4] 唐苏亚.微细机械的研究动态及其应用前景展望.[J]
微电机,1995(4).
[5] M.Nehregary.厶亻久口乇―夕技术一至四现状上课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单纯的单一学科应用已远远无法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新的技术改革,知识创新提供契机。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而成的。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简介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的。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一书的副刊。时至今日,机电一体化这一概念已经广泛的被接受和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单纯的机械学与电气或电子学的结合,而是在上述两种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以及软件工程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并不断发展,广泛应用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一)、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初级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并没有刻意的将机械学与电子学技术结合起来,而是不知不觉的利用电子技术的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这便出现了最早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期间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了机械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战后,这些技术由军用逐渐应用至民用范围,但并没有提出机电一体化这一概念,没有将多技术的结合推广。
20世纪70到80年代是这一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开始出现,这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一阶段,Mechatronics一词被提出并逐渐被认可,机电产品大量涌现,世界各国逐渐对这项技术给予大力支持。
20世纪90年代开始,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新的阶段。这一时期,通信技术、光学技术以及微细加工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结合,出现了微机电一体化和光机电一体化的分支。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本身的研究日益成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建模研究、分析和集成方法以及机电一体化的整个科学体系的研究,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更加完整,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二)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1]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技术的研究。国务院成立了由杰出科学家带领的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这项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诸多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半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中,人类生产生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系统化、绿色化和微型化程度快速发展。其中智能化和自动化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中之重。
智能化是目前形势下大部分技术所共有的发展方向,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械技术的重要区别之一。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设计活动中被越来越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迅速。在更高速的微处理器出现以及运筹学、仿生学等技术的辅助下,机电一体化产品更好的拥有人类的部分智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必须标准化、系列化。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必须制定出一系列标准,将各个单元、接口统一化,以便扩大规模生产。但由于这项技术刚刚兴起,做到标准化系列化还很难。
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了新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使得基于网络的各种机电产品远程控制得到很大发展。而总线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家用机电产品系统化,集成化的发展。
[2]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另一个表现是通信功能的增强。机电产品的发展趋势是更加注重人格化,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定义,首先,就是模仿生物生理机能,设计各种机电产品。另外,机电一体化产品归根到底是人在使用,赋予机电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个性愈发重要,其总重目的便是人机一体。
在生态环境问题愈发重要的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绿色化成为一个新的重要课题。绿色机电产品是指产品在设计、试验、生产以及回收销毁等方面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高。设计、使用绿色机电产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微型化指的是机电产品向微型机械及微观领域发展。这一概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技术。微电子产品体积小、耗能低、灵活性高,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军事等方面。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微型化的一个挑战就是必须采用超精加工技术进行生产制造,如果在这一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那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微型化将有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社会劳动力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多学科种类,使传统的机械预设方法和预设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愈发光明。大力发展这一先进技术,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也是创新理念,振兴工业的必经之路。
1 技术经济指标的考核:
煤矿机电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工作,首先要定期对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严格考核,这些指标分别是设备完好率、待修率、煤矿机电事故率、用电综合电耗、用电原煤电耗、功率因数、通风机效率、吨水百米用电单耗、空压机比功率、吨煤提升单耗、防爆合格率、小型电气合格率、矿灯完好率、电缆吊挂合格、大型设备完好率等15项。只有定期(每月)对上述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照行业要求及较好的指标同比,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整改方案并认真执行,才能更好的对煤矿进行精细化管理,达到节支降成的目的。
2 煤矿用电、用水、设备、配件等方面的管理:
(1)用电管理:
成立节电管理小组,每天对用电情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不定期对使用单位进行检查,对不合理用电现象进行相应处罚。
严格执行躲峰添谷制度,在不影响运煤和提人的前提下,适当减少钢带机峰时段的运行时间,尽可能避开峰时段开机,并对钢带机和煤质科皮带的运行时间进行合理调整,由矿调度室统一监视其开停时间。将每日9点至11点,17点至21点定为钢带机节电时间,无货时停运。主排水泵房、井上供水泵、冲浆泵严格按规定的时间躲峰填谷,不得在峰时段开机。材料井绞车、各单位使用提升绞车在谷时段提车,平时段补充,峰时段不提车。根据天气状况,合理调整钢带机热风幕开停台数。其他各单位热风幕也应合理开启,并制定具体开机时间表。
加大井下检查力度,严格杜绝设备空载运行,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用电设备,加强井下供排水管理,严禁排“循环水”。
(2)用水管理:
完善用水计量、统计和定期分析制度。坚持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推进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量化考核。完善水资源计量器具配置和管理。按照用水单元规范配置计量器具,一、二级水表计量率达到100%,三级水表计量率达到90%以上。规范建立供排水管网图、计量网络图、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并定期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障系统和设施的有效运行。
全面进行供排水系统排查,优化升级管网布置。加强供用水设施、设备的日常巡查和定期保修、检修管理,杜绝跑、冒、滴、漏,降低溢流水量。
深化矿井水系统改造和废水处理、利用。充分发挥现有矿井水、生活污水等处理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立足各工艺用水的实际要求,充分做好矿井水深化废水处理项目的运行管理工作,促进废水的资源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新取水量,减少废水排放。
(3)设备、配件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认真实行设备二级租赁管理办法,开展逢“十”调度会制度,对基层单位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配套,将闲置设备及时回撤,降低设备占有率。
检修设备坚持“精品原则”,矿、科、队三级领导现场指挥,工程技术人员跟踪指导,严格检查每一个零部件,对超限的配件及时更换,检修完的设备全部检验试车,做到精修、细修,达到检修标准。扩大设备检修品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职工组成技术小组攻克设备检修技术难题,努力做到所有设备全部自修,提高自制加工能力。
井下常用采煤机截齿,耙斗机耙齿,刮板机刮板、圆环链、连接环,皮带机皮带、H架,喷浆机衬板等配件均在井下-450硐室集中管理,减少了运输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浪费和跑冒滴漏现象。加强旧品、旧件的修复工作,由车间质检员和技术员共同鉴定,确认配件不能修复后方可领取新件,减少新品投入,降低吨煤成本。
3 技术革新工作的发展方向:
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把煤矿打造成以自动化为核心的信息化矿井,不断降低人员投入,才能提高矿井安全系数,降低吨煤成本,不被市场所淘汰。对于机电技术方面,要努力推广和应用集中控制、无人值守技术,将提升钢带机、主运皮带机、井下水泵房、井下变电所等设备、设施提升到自动化控制水平。
推广主运钢带机实现无人值守,实现“集控”“就地”“闭锁”三种工作方式,达到集中控制、集中操作、集中显示。指挥中心配备两立的上位监控机及显示器,具有数据采集、监控画面显示、参数处理、事故报警、制表打印及PLC参数设置、控制逻辑修改、系统调试等功能。
推广主运皮带系统无人值守,每个系统皮带机设置PLC控制箱和信息传输接口,分系统皮带机数据通过信息传输接口接入环网交换机站点,将数据传送给指挥中心的工控机进行音频、视频监控和自动化控制。
推V水泵房安装无人值守系统,监测、控制系统实时在线监测水仓水位,当水位达到上限时能够报警,自动开启水泵;当水位达到下限时,发出声光信号,自动停泵。推广变电所安装无人值守系统,实现变电所内所有高、低压开关保护器,电力监控分站、地面主控机集中自动化控制。
4 结束语
煤矿只有在机电方面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工作,认真考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加强供电、供水、设备、配件的管理,推进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达到节支降成、安全高效的目的,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
1 营销发展的趋势——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最早兴起于美国等发达地区,随后迅速遍及全球。他的出现是由于企业竞争加剧和消费者对体验需求的急剧膨胀。体验营销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与传统营销相比,体验营销关注的重点在于顾客的亲身体验而不是产品的功能特性和利益,体验营销将顾客看作理性的情感者而不是理性的决策者,顾客最终做出购买决策的驱动力在于自身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不是理性的价值分析。体验营销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的竞争焦点,从产品到服务。现在将转到“体验”。
现今,体验营销成为营销发展的趋势,表面上看是因为体验营销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什么是体验营销?体验营销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企业通过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创造、提供和出售体验。让客户在消费过程中有所感受,留下印象,并使客户的精神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一种营销模式,其最终目的是把客户满意转化为企业价值。
2 电信业营销的必然选择——精确营销
从广义上讲,精确营销包括5个步骤;①收集和整理有关客户的各方面信息,建立客户数据库;②加深客户理解,掌握细分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③根据细分客户群体需求设计差异化产品和服务,④提供满足客户群体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⑤通过营销活动反馈进一步深化对客户本质需求和客户购买和使用习惯的理解。
电信产品不同于其它行业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它的营销具有特殊性,也决定了电信业非常适合进行精确营销。从电信企业内部各个IT系统如数据网上营业厅、营业受理、客户服务热线、计费系统、帐务系统等中获取数据,并以客户ID为主键进行抽取、转换并装载(ETL)形成一个集中的数据库。然后把需要的数据通过ETL形成目标数据集。电信企业可以通过使用SPSS,SAS等数据挖掘工具分析收集到的数据集。电信企业进行客户分群时一般从价值纬度和行为纬度对客户分别进行价值分群和行为分群,再结合两次分群的结果确定战略性客户分群,并对每个群进行深入的特征刻画和分析。
通过掌握各个细分客户群的信息,制定紧贴客户需求的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电信产品与用户互动性很强,要求电信运营商对用户需求格外关注,关注他们在这一整个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吸引目标消费者,从而避免同质竞争,此外,电信产品的无形性,造成它很难通过普通的营销方式被用户所感知。因此,电信企业应重视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情况,在制定营销方案过程中。需要增加用户切身体验的环节。而这些营销方案就需要联系本文上面所提到的体验营销。
3 电信业体验营销的实现途径
现今,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主要的电信运营商将成为全业务运营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另一方面,未来3G提供的产品越来越个人化,更有助于客户体验的产生,而基于宽待接人的信息化内容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互联网上的体验服务将更为深刻。因此,可以说,电信行业的体验经济正在来临。谁能抓住这个机会,顺应客户体验的需要,谁就能率先取得竞争优势,赢得客户青睐。电信行业的体验营销,就是让客户有所感受,留下深得人心的印象,明确体验可以带来新的价值。也就是通信企业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向客户提供一定的业务和服务,创造出值得客户回忆的活动。这其中业务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所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
3.1 细分市场,业务主题化
传统的电信服务主要为用户提供基础的语音业务。而体验经济时代是差异化营销的时代,差异化不仅在于业务,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用户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满足自我的、难忘的体验经历,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而精神需求本身因个性、心理特征、年龄、职业、收入、经历、受教育水平等不同而具有差异的特征,这就要求电信业务特色化、多样化。然而,试图满足绝大多数用户需求的业务是很难有特色的,而且势必导致人、财、物的分散,无法发挥电信企业自身的优势。
3.2 打造全面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煤、电企业之间的冲突越演愈烈,一方面,煤炭价格上涨,导致电力企业成本大增,另一方面,煤炭价格下跌,煤炭企业又惜售,导致电力企业用煤短缺,二者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政府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煤电价格联动,“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电力改革等,但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同时,在学界,为了化解煤电冲突,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于立、刘劲松(2004)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指出,造成中国煤电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煤电企业之间所形成的纵向价格双轨制关系。于立宏、郁义鸿(2006)认为,煤电矛盾的复杂性既源于煤电属于纵向关联产业这一特性, 又源于我国经济周期性导致的需求强波动性。政府政策的频繁变更反映了政策制定未能把握这两种特性对于煤电关系的影响。林柏强、魏巍贤、李丕东(2007)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是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GDP是引起煤炭增长的原因,但煤炭需求不是引起GDP增长的原因。
针对煤电之间的冲突,一些学者又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于立、刘劲松(2004)认为有两种可行的办法,一是恢复煤炭产业的横向价格双轨制。二是电力企业与煤炭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胡予红(2004)介绍了煤矿办电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大力扶持煤矿办电,鼓励煤电纵向一体化。于立宏、郁义鸿(2006)认为,煤电纵向一体化能够确保煤炭供应,减小煤炭需求波动性和煤炭价格上升对发电厂成本的影响。武丹(2008)从竞价上网的角度研究了煤电纵向一体化及其效率。
虽然很多学者提出了煤电冲突的解决之道,并在一定程度上论述了煤电一体化的经济效应。问题是(1)如果煤电一体化战略存在巨大经济效应,那么这个经济效应有多大?(2)如果实行煤电一体化战略,煤电一体化企业会存在哪些潜在的负外部性?针对煤电一体化的优势和劣势,政府管制政策应作何取舍?
本文试图应用产业组织理论进一步对区域煤电一体化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对其存在或产生的负外部性,结合当前我国实施的政策,运用政府管制经济学的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区域煤电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煤炭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但是从区域范围来看,有少数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占据垄断地位。从全国范围来看,电力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性市场,但是在区域市场上,少数电力企业具有独占优势。电力企业的最终产品是电力,因此,电力企业是电力的电力供给者,消费者是电力的需求者。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煤电一体化模型来研究其经济效应。
(一)前提假设
假设一个区域的煤电领域只存在两家垄断企业,一家是煤炭企业,一家是电力企业。煤炭企业生产电煤的边际成本为C,电煤只供应给电力企业,价格为Pu(Pu>C,Pu代表煤炭企业制定的电煤价格,Pd代表电力企业制定的电力价格)。生产单位电力除了需要一定电煤投入外,不需要其他中间投入品,也就是说电煤价格Pu就是电力企业的边际成本。假定整个区域的电力需求为D(Pd)。此外,假定单位电煤生产单位电力,中间没有损耗,这样电力企业对电煤的需求与消费者对电力的需求相等,即D(Pu)=D(Pd)。为了便于分析,假设我国已充分实现了完全竞价上网,此外忽略输电环节产生的成本,企业自主决定的竞价上网的电价就是最终消费者购买电力的价格Pd。因此电力企业关注的是如何使(Pd-Pu)D(Pd)最大化。假定最终需求函数为D(Pd)=a-bPd且C0)。
(二)模型分析
1.令■u和■d分别是上下游企业的利润,■1和■2分别是一体化之前两个企业的利润之和以及一体化后企业的利润。首先考虑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没有实现一体化时的均衡。
电力企业求解maxpd[(Pd-Pu)(a-bPd)],解得电力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Pd= ■。
此时,整个区域对电力的需求为D(Pd)=■,从而得到电力企业的利润为■d=[(Pd-Pu)(a-bPu)]=■。
现在对于煤炭企业而言,求解以下方程式maxpu[(Pu-C)(■)],由此可得煤炭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 Pu=■。此时,电力企业对煤炭的均衡需求为D(Pu)=■,从而可以得到煤炭企业的利润为■u=■。根据以上的结果可以求得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利润之和:■1=■u+■d=■+■=■,消费者剩余CS■=■(a-bx) dx=■。
2.现在考虑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采取了煤电一体化战
略。成为一家企业后,它为每一单位电煤支付的边际成本为C。考虑两种情况,(1)实现纵向一体化没有产生并购成本,(2)实现纵向一体化产生了并购成本,记为E。
首先考虑第一种情况,求解maxpd[(Pd-C)(a-bPd)],解得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价格为Pd*=■,一体化企业对电力的供给为D(Pd)=■。比较D(Pu)和D′(Pd),可以看出后者大于前者,说明一体化企业的发电量有剩余,可以输送到其他地区。此时,利润总额为■2=■,消费者剩余为CS■=■(a-bx) dx=■。
其次,考虑第二种情况。求解maxpd[(Pu-C)(a-bPd)]-E,解得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价格、均衡产量和消费者剩余与第一种情况一样,但是利润总额变成了■2=■-E。当存在合并成本时,只有当E
3.令W1和W2分别代表未一体化和一体化后社会的总福利,因此W1=■1+CS1=■,W2=■2+CS2=■-E。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在一个区域的煤电市场中存在两个垄断企业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后,电力的售价显著降低,一体化企业的发电量高于未实施一体化战略时的发电量。第二,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两个垄断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后,减少了交易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因此,一体化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明显增加。第三,从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来看,由于电力的终端销售价格显著降低,消费者为单位电价所花费的成本明显减少,所以消费者所获得的剩余要高于未一体化时的剩余;由于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后,企业的利润明显增加,消费者剩余也增加了,因此社会总福利也增加了。
三、实现煤电一体化的政府管制政策建议
(一)深化电力改革,实现充分竞价上网
从电煤的开采到电力最终输送到用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煤炭企业处于上游阶段,发电企业处于中游阶段,而电力的输送处于下游阶段。在模型中,省略了对下游阶段的分析,假设下游阶段的输电环节是没有成本的,且实现了完全竞价上网。事实上,输电环节又可分为输电、配电、售电,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成本投入,所以用户购买电力的电价明显高于电力企业的出厂价,这必然使消费者的福利受损。另外,虽然电力改革以来,我国已将输电环节拆分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司,但是二者管辖的区域几乎没有重叠性,各自在本区域形成了完全垄断地位。
因此,要深化电力改革,实现充分竞价上网,在输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尤其是在配电和售电垄断程度不是很高的环节,降低进入壁垒,增加企业的数目,同时政府要控制进入企业的数量,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达到最小的经济规模,以避免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现象。
(二)放松进入管制,加强成本监控
企业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虽然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是一体化后,企业的市场势力相比之前两个独立企业更强。当前我国并未实现电力上网的充分竞争,国家相关部门在选择电力企业的上网电价是以电力企业的成本作为参考标准的。这就使得一体化企业有动机利用自己在本领域的信息优势,故意提高发电成本,甚至通过游说政府相关部门,使其制定符合自身目标的上网电价,以攫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导致管制部门被俘获的情况。
因此,在我国能源领域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放开市场准入机制,允许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煤电领域,实现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加强对一体化企业的成本监控,尤其是电煤价格的监控,可以通过建立电煤价格指数或煤炭期货来实现,防止在没有实现完全竞价上网时,企业通过虚报成本,提高上网电价。
参 考 文 献
[1]于立,刘劲松.中国煤、电关系的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9)
[2]于立宏,郁义鸿.基于产业链效率的煤电纵向轨制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6)
由于国内经济越来越发达,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领域中对电力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电力工程已经变成一项非常关键的民生工程。但是,电力工程建设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尤其是质量安全问题。质量安全是全部的电力工程可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假如电力工程的质量没有保障,电力工程的具体功能就没有办法得到体现,有的甚至还会使人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得到损害,使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受到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1质量管理在确保电力工程经济效益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电力工程质量的好坏是不是会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是管理人员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实际项目里面,部分管理者一味的追逐眼前的利益,甚至不惜将质量的标准降低,运用低标准的材料。实践表明该做法只能给公司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只有在工程中将质量切实提升上来才可以保证电力工程可以顺利投入使用,才能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公司的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目的。
第一,重视工程的质量管理你能够给施工的合理化、科学化带来保证,最终给公司带来一定的利益。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工序与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对材料进行合理的选取不仅可以使工程的质量达到要求,还能够给公司降低本可以不用产生的损失;另外,工程质量的提高提要施工人员的素质保证,所以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应该给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高水平的员工能够使公司的效率得到提高,减少问题的出现率,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公司产品的质量也会给公司的业务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只有企业的产品的质量高才可以将客户吸引过来,进而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提高。尽管企业的信用度并不属于有形资产,但是它却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企业只有形成非常好的信誉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现有的电力行业在内部的竞争特别激烈,非常多的企业都在参与进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客户更加看中的便是产品的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可以得到客户的信赖,才可以赢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机会。
2强化质量管理提高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到对质量管理的严格控制。只有对质量管理工作做到严格把关,才可以给公司节省资源,降低能源的消耗,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可以得以生存。
2.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观念问题是所有工作的先导。如果工作人员缺乏正确的观念便不会根据要求,根据规范进行施工,最终会使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不过,质量观念并不光只是重视高质量,另外还需要关注成本问题。施工人员假如有着比较好的质量意识与水平,那么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严格把关,最终使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企业要想使员工的质量观念得到提高,便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展开培训,在思想观念与职业技能两个部分入手,只有双管齐下方可以使员工的质量理念与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施工技巧的提高能够让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降低错误,提高工作效率,思想意识的改变可以使工作人员重视工程的质量,使企业的信誉得到提高,不断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2.2明确质量管理目标,促进企业效益提升
工程项目质量符合要求是完成施工任务的必要条件,假如没有质量保证,工程效益相当于零,有的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在施工开始之前便需要确立相关的全部工程质量规范的目标,仅仅在有清晰的目标的前提下方可以推动企业保证工程的质量。例如,可以将工程的质量规范放到合同条款里面去,只有工程项目满足要求才能进行验收,这样便可以促进施工单位更加重视施工质量。这个在施工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企业又必须给施工的各个阶段确立各个部分工程的质量目标,全部质量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一个个小的目标的累积而实现的,并且还需要将质量保证的任务具体的分配到每一个部门与相关的负责人,这样才可以将每一个环节把握好,确保各个部分都不会出现问题。
2.3加强项目材料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材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缺乏高质量的材料很难打造出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包括材料的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第一,采购人员必须把握好材料市场,保证所购买的价格在市场价的范围之内,另外还需要联系生产的厂家,以得到更加优惠的售价。第二,在材料的购买过程中需要认真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对材料的型号规格与安检证明进行仔细核对,以保证材料的安全性与可使用性,另外在购买材料时要按照施工的需要进行购买,不可以过多也不可以过分少,以满足成本与质量两方面的要求;对于那些暂时不需要的材料也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储存,不可以全部堆放在一块,部分的材料比较容易氧化,部分比较容易受潮,每一种材料都有着它自己的特征。必须结合不一样的要求进行分别存储,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确保是符合规范的。
2.4强化质量管理手段,实现运作成本降低
施工过程作为工程项目的主体部分,全部的前期工作均是为施工所准备的,因此必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加强管理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必须对施工现场展开监督,对施工现场的人与事进行调控。监督是为了确保施工现场的工作程序与制度得到落实,另外还能够对施工现场的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尤其对于隐蔽性比较强的工作能够产生监督作用,可以说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必须对现场的各个部分加以重视,强调监督能够将问题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将问题处理好。其次,对于已经制定的计划不可以去随意的变更,假如缺失有必要展开修正,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并且上报到管理人员去审批,然后再提请委托的施工方进行审阅,保证客户的满意程度,不过同时还需要确保工程的质量。最后,必须使合同对于施工方的限定作用尽可能的体现出来,合同里面对于施工的规范与工程的质量均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假如施工方不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施工,均可以看作是违约,必须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尤其是要关注监督施工方的违法分包以及转包现象和技术人员的配备等问题。根据这一系列的管理方式能够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同时还不会给企业带来浪费,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2.5贯彻项目监理制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监理制便是工程施工的管理与监督的相关的制度。监理制能够监督施工方将高质量作为施工的目标。首先,制度必须使完整而合理的,所以制度的实施需要有详实的实施细则,规定各种实施的要求。另外还需要重视工程的检查力度与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将工程划分为许多不同的部分,各个部分的施工的完成均需要通过验收。其次,必须重视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针对质量检查所需要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施工方必须要确保有充分的资金投入,这样能够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只有通过规范与制度对施工过程进行限制,方可以使施工人员的施工得到规范。重视施工管理,实现高质量的电力工程。
3强化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加大领导力度,落实责任制度
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对市场上的需求进行适应,同时将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中的优势全面的发挥出来。根据电力标准与技术方面的需求,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无论当事人呈现出怎样的改变,均需要对其责任进行追根究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程质量终身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工程师们真正做到严格把关工程的质量,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3.2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打造出色施工队伍
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方可以实现。电力工程的质量的保证受到所参与进来的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影响非常大。应该对管理技术工作者、施工操作者展开教育培训,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不但需要将他们的质量理念进行提高,同时还需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3.3确立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
按照工程的要求确定监理目标、人员、进度计划与物料计划,还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控制的根据、制度、方法与保证体系等等。确定好监理方案,对了解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区域、每一个阶段的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查验、质量评审以及验收步骤都进行详实的确立,让施工单位和工地中的施工人员均意识到在对质量控制时要做的事情以及要如何去做。另外还需要形成包括质检制度、质检机构、质检人员的素质在内的质量保证系统,并且要将各个级别的质检工作人员肩负的责任与权限明确的确立出来。
3.4提升技术审核力度,实施严格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指的是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责任制、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技术档案、材料检验、工程验收等制度。技术责任制要求各个工程技术人员各司其职、明确分工,更加方便他们做好自己的技术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技术相关负责人需要仔细的将施工日志记录号,将施工过程中日常的工作状况、发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结果进行认真仔细记录并且保存起来,这些都将作为质量评定与竣工验收的凭据。技术交底是让参与到施工过程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都对各自所承担的工程任务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以及特性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技术复核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各项技术工作的实施,必须有专门的人来复核,防止出现偏差,并且及时将问题纠正过来,防止出现人为的工程质量问题。
4施工、验收阶段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4.1施工准备时的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在承揽到电力工程的施工任务之后,必须和业主一起完成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预算、施工方案的确定以及技术资料的准备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切实认真仔细,将施工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考虑,设计图里面不方便施工的部分要尽可能早的进行修改,确立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方案,以使下面的施工能够顺利展开。
4.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是将工程的设计意图完成并且形成具体的工程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终产生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关键环节。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事前控制向事中控制的转变的过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形成一个可以稳定的生产合格的工程与高质量工程的管理体系。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中质量控制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全部和建设活动有关的部门均必须在这个阶段参与到质量形成的工作中来。
按照施工阶段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进行划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通常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前面所说的三个环节的系统过程里面,前面两个环节对于最后形成的产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支出的物质资源的质量控制对于左后形成的产品的质量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里面,无论是对投入的物质资源的控制还是对安装与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均需要对给工程的具体质量带来影响的部分重要原因展开整体的控制。
4.3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工程的质量验收属于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之一。工程施工质量的竣工验收与中间验收两个部分构成了工程的质量验收。根据对工程建设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质量验收,在过程控制与终端把关两个部分展开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所要求的使用价值与功能,充分体现建设投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作为工程项目建设流程中的收尾部分,竣工验收是对项目的建设成果进行整体验收的结果。认真检查施工与设计的质量,确保项目是不是可以投入的关键流程。竣工验收通常包括整体验收与单项工程验收,这两个部分的质量控制都需要进行严格把关。
5结语
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提高并不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如果不可以确保工程质量,不但会加大企业的投入,同时还会使企业的信誉度受到影响,最终使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因此,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进行严格把关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汪C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思考[J].硅谷,2014(22).
1 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电气控制技术结合起来,机电一体化自此进入了智能化和电子自动化的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由于建立在智能化控制系统上的机电一体化,极大的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使得原本人工化的加工过程转为“无人”生产线,并结合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以网络信息传递和集成化电子终端,实现动态化控制,形成了自动化的生产线。
2 船闸工程中的机电一体化
船闸工程的建设十分复杂,尤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作业强度大、环境影响大、人为因素对质量影响大等。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使得流程化的作业技术推广到了工程机械上,利用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移植,将多种作业功能不同设备组合在一起,从而构建船闸施工的移动的“流水线”,这也是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施工方面的重要贡献。
船闸工程中的机电一体化实现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工程机械制造和电子控制系统相融合的思路,打造可在施工中自行作业、自行检测的智能化施工机械。从某个方面看,船闸工程的机电一体化更像是对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改造,并将某个施工工艺结合在一起,使之利用一组工程机械完成某些施工工艺。同时随着控制模块、微处理器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一些工程机械的控制方式的电子化智能化转变,推动了机电一体化在工程作业机械中的结合,使之成为适应船闸施工的自动化,智能化机械,以此实现了施工的机电一体化。
下面就施工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作简要介绍:
(1)电子控制系统实现机械自检。机电一体化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可以实现机械设备的自我检测,这就给工程机械的运行带来动态化的监控模式,并以此实现对工程机械的合理操作,提前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突出的功能就是在设备运行中对设备的发动机、传动系统、液压系统、电子系统等进行全面的动态化监控,这里要的是电子技术中数据传感的原理,这也是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应用的最佳实例。这个监控系统由监控和信息处理、报警系统组成,一旦工程机械在作业中发生机械性工作或者工作异常就会向控制人员发出警报,并指明故障位置,帮助检修人员进行核实和调整,避免更大的事故出现而影响施工作业。
(2)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提高了作业的精度。随着我省航道等级不断提高,对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一些施工工艺在人为的操作下很难满足设计的高标准,而利用仪器反复检测也相当的耗费人力和物力,因此需要一种技术提高作业的精度,还可以随时检测问题。这时机电一体化就成功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首先,机电一体技术可以设定机械的作业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一旦确定,在各自机械的配合下,就会形成一个固定的作业顺序和标准,而且不会轻易的发生变化,这样保证了船闸施工的精确性。同时由于机械自动作业可以同参数的调整提高施工精度,这种精度的设定是可以看见的,因此可以实现高精度持续作业。
另外,在施工中利用传感器与电子控制技术的结合,可以在施工的同时对施工的成果进行及时的检测,这样既可以确保施工成果的质量,而且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就地解决,而无需等待后期检测的结果出来后再进行补救,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3)机电一体化可以降低工程施工的能源消耗。传统的工程机械在使用中往往是通过人的操作来调整工作的输出功率,而这种调整是粗犷性的调整,就简单的换挡或者转速变化,可以选择的变换工况很少,这样就制约了对能源消耗的控制。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机械生产厂商利用电子控制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挖掘机的工作效率,使其工作中的燃油使用效率提高了一倍还多,所以机电一体化对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工作效率是行之有效的。
(4)机电一体化可实现施工的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在工程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对某种机械的改造和工艺精度的提高上,而是向着某一施工工艺的自动化作业方向发展。即利用一台机械的电子化控制来实现对一组机械的电子化控制,并使得这一组机械有机的结合起来,来完成某些施工作业。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船闸施工中的应用前景
(1)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将提高。智能化控制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目标,即利用电子技术和机械控制技术实现机械的智能化的运行。所谓智能化就是机械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利用预先设计好的工况分析系统对当前的工况进行评估,并作出简单的运行模式的变化,这就是智能化的基本需求。而随着模拟智能、模糊数学、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等学科的发展和结合,将推动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迈进,最终是对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并使之在施工中利用简单的运行动作调整适应复杂工况作业。
(2)模块化作业。机电一体化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还包括了其控制和操作模式的简化,即智能模块化控制的实现。这种模块化的操作和实施就是利用某些固定的程序化模块与特定机械设备组合相配合,以此进行特定工况下的作业,如在某个工段采用固定的速度、作业形式等,这样在该标段就可进行无干扰的作业,同时在自动检测系统的辅助下,可以将施工过程完全交给机械来完成。
(3)对环保的贡献将不可估量。前面提到了利用机电一体化可以降低工程机械的能耗,在未来的机电一体发展中将进一步提高其对节能环保的贡献。机械的高度智能化将带来机械的多功能化,即利用较少数量的智能化施工机械就可以完成大量的工程量,这无疑是对资源的最大节约。同时高效的机械作业也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如减少机械存放的场地、减少人员生活对环境的影响等。
4 结语
本文对机电一体化以及其应用前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船闸工程方面的应用加以分析,简要的介绍船闸工程机电一体化的运用。
电子技术问世后,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60年代末作商业注册时最先创用的。当时及70年代,人们一直把机电一体化看作是机械与电子的结合。80年代,信息技术崭露头角。微处理机的性能提高,为更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所采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等。90年代,通信技术进入了机电一体化,机器可像机器人系统那样遥控和虚拟现实多媒体等技术紧密联系的计算机控制的网络化机电一体化日益普及。有些机电一体化机械可两用,有的在性能上更是多用途的,尤其是微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的发展,和半导体技术以光刻为基础的方法以及和传统机电一体化微型化方法的结合,开创了以精密工程和系统集成为特点的机电一体化新分支“微机电一体化”。虽然微加工方法尚未成熟,但将逐渐成为集成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机电一体化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发展,稳步进入了21世纪。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2.1智能化。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2.2系统化。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2.3微型化。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4绿色化。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我国“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及任务与其相应对策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我国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
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
2区域模块化
区域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针对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个单元实现区域模块化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涉及面广的工程,例如,在进行智能减速、智能变速等相关功能研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实现集图形、图像识别、视觉效果等其他附属的功能的控制单元等模块化,这样可以更加标准、准确的衡量相应的控制单元以及动力单元,进一步的提高各个单元的性能,也可以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相应的功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一个区域模块更加有效的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方便人们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利用程度、可装配性、可维修性等,经过研究和推理,可以得出机电一体化模块是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要方向,随着未来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模块化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深。
3环保绿色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逐渐重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机电产品的环保绿色化是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造成了一些对环境有危害且危害较大的产品失去市场价值,设计和生产绿色环保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
4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近些年来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这也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及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国际上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不断涌入我国,这也为我国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机电技术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因此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有利于存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更加快捷的推向市场,和生产商之间的技术交流,计算机网络技术势必会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会继续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5微型精密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微型精密化的方向发展的主要是纳米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微型精密化产品体积小、携带方便、耗能低等,这些优点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微型精密化技术不断进步,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因此,机电一体化微型精密化技术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动力,但是想要实现机电一体化微型精密化需要精密的加工工艺以及先进的设备作为强大的后盾,因此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断努力,不断提高我国先进的技术发展。
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技术可以说是日臻成熟,在工控机技术方面的进步也是突飞猛进,进而推动着机电一体化向更加光明的方向发展。工控机技术能够通过总线结构,对生产过程、工艺以及机电设备等加以控制和检测。随着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不断创新与飞跃,工控机技术也正朝着个性化、数字化、分散化、专业化和微型化这样的方向发展,工控机系统发展方向也逐步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综合化和集成化,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机电一体化必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只有发展好机电一体化这一门技术,其他的高新科技才能在此基础上得以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这门技术在发展对其他相关技术又有所依赖,所以由于目前的生物、材料和计算机等新兴科技正飞速发展,医疗设备、微型机械、家用智能机械、现代化制造等领域产品,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之路将获得更大的拓宽。
1机电一体化的信息单元和系统控制
来自各个传感器的外部输入命令和检测信息,能够被信息单位和系统控制进行加工、集中、分析和储存,并对信息处理后的结果统计与分析,同时在相应的节奏和程序的命令下,对整个系统进行操作并保证有目的的运转。机电一体化系统由电路、转换器、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控和接口装置等组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在处理和控制信息单元时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处理信息的速度的提高,并在可靠性、抗干扰能力以及系统的自诊功能等方面都所有完善和提升。在目前机电一体化的研究系统中,系统控制单元可以在有效的硬件、软件支持下,对数据进行准确的采集、分析、决策以及判断工作,从而实现对信息的最完美控制。现阶段的高程度智能化系统中,存在着一些信息控制是以知识驱动为核心的,例如:我们在对知识进行自学、获取和推理的种种过程。计算机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环节包括对信息的运算、决策、判断、存取以及交换等环节,而计算机上处理信息的工具,因此,信息处理技术与计算机的技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计算机技术涵盖范围很广包括硬、软件的使用技术,网络与发达的通信技术以及处理数据的技术等等。在计算机视野下的机电一体化,需要发挥计算机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并经过它的指挥才能够实现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而是否能够及时并准确的处理信息将对机电一体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目前机电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促进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最为关键因素。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计算机视野下不断发展
2.1计算机技术推动着工控机技术的发展
自从世界第一台实验性的数控系统在美国的麻省理工被研制出来,至今已经是历经了多半个世纪的岁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就,并不断研发出领先市场不同层次的开放式数字控制系统,而且发展的速度也相当之快。目前正努力实现更为开放和标准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研发。由于工控机有着在工业系统内部被镶嵌的优势,所以计算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已经打破了极端环境的限制,并能够保持更为长期、有效、持续、稳定的进行工作的。虽然工控机经过了诸如:采用无源背板、取消大拇指、工业电源、插卡式模板、温度调整和自测等等的工业化改造,但在本质上并不是工业型的,也不能够在根本上使元器件失效率比较高、抗震冲击力差、困难维护和大母板的水平放置得到解决。为了使市场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计算机的需要,在对总线工控机研发基础上,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嵌入式工控机。
2.2软件新技术对机电一体化的推进作用
当今社会,新技术软件的发展,使得吸纳带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更好的推进。例如,嵌入式JAVA、IP构件库、编口API规范、行业性编程和无线网络的操作系统等,这都给新软件的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当今科技市场上能够是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最有效的提高手段就是构件能够兼容、软件得到重用、维护起来方便、设计技术可以共享与合作生产,这些手段的实施都是在对行业软件技术实现充分开发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技术的发展给各个生产计算机厂商也带来了空前的经济收益。近年来人们不断实现了对GNU、多种嵌入式Linux原型、工具性等软件的研制与开发,促使我国现阶段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更好的环境和机遇。目前硬件的提供商用其数据软件库的形式,将其经过长时间研制的芯片版图数据和处理器逻辑,以供EAD软件将配置功能直接作用去芯片上。目前IP技术在市场上不断的兴起并占有一席之地,使得市场上所有机电一体化软件行业将会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计算机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相结合
20世纪60年代时,第四次革命爆发,其中以微电子技术的为主要导向的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激光、红外线技术等的高科技新型技术都在逐步的形成。这次新技术革命,使得机械工业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飞跃。目前技术领域内,将计算机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方面使得现在的机电产品竞争性和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大规模技术革命,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应运而生。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上将多种技术进行融合的产物,它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础,是在软件技术、传感器和计算机三者共同支撑下才发展起来的。事实上,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不只是局限在电子技术和机械的结合,而是融合了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等多技术融合、交叉的一门学科和技术。
4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是其他各种学科能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相关的技术还有许多,不只是包括计算机的技术,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向前,也会随之显现处理,并且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壮大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