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海绵城市的弊端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海绵城市的弊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海绵城市的弊端

篇(1)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占有率能够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淡水拥有量却非常少。而近年来很多地方也会产生干旱缺水现象,为了缓解这种现象,我国开始大力开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缓解干旱的问题。然而,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1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对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

城市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就目前为止,我国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对水资源的利用还是存在很大不合理性。当有大量降雨情况时,不能做到对其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降低了水源的利用率。同时,在对生活用水、工厂用水等污水的排水设施上,也未能进行合理的净化安排,造成河水、地下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感染干净水源,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1.2受到传统的清扫方式的影响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来说,公园绿地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在进行公园绿地系统的建设时,由于一些细节问题,会对海绵城市建设所收集的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那就是,当进行日常的清扫时,传统的清扫模式会有可能将道路中的污垢扫进绿化带,这样就会对海绵城市建设时所收集的水资源产生污染,不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限制了它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公园绿地系统对于海绵城市的辅助成效,所以,看似简单的清扫问题也可能会成为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块绊脚石。

1.3建设海绵城市的制度规划不够完善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来说,需要有完善的规划制度才能够使海绵城市的获得更好的发展。虽然我国对于大部分的海绵城市建设都给予重视,但是对于规划制度的建设还是不够完善。而,不完善的规划制度,会大大制约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与质量,不利于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事业的发展。

1.4建设海绵城市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海绵城市概念是近些年来新出来的城市建设概念,所以我国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人才还是非常短缺的。而人才的短缺,导致建设海绵城市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进行支撑,就不能将海绵城市达到其应具有的成效。除此之外,由于工作人员不能深刻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理解,所以间接的就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而海绵城市的主要建设人员就是这些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度和积极度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同时,由于人员综合能力不高,不能真正将公园绿地系统的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相融合,公园绿地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辅助海绵城市的建设。

1.5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不够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而进行利用的水资源不能保证其污染程度,这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大弊端。我国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公园绿地中的污染物监测力度不够,导致对污染物的数据较少,不能尽量准确的判断出水源的污染程度,从而确保最后所收集的水资源是否干净,能否供认使用。这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2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策略

2.1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我国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时,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极其重要的[1]。只有科学合理的对水资源予以利用,才能真正缓解缺水问题,同时还能提高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加速海绵城市建设的脚步,成为海绵城市建立的推动力。

2.2改变清扫道路的模式

由于传统清扫道路的模式会将许多污垢带入绿化带中去,这就会使得在绿地系统的辅助下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2]。如果收集出来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的话,就不能供人们进行日常使用,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改变清扫方式,降低污垢进入绿化带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水源被污染,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能够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2.3对海绵城市建设制度的完善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不能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让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制度的完善,会让许多看似疑难的问题变得清晰。科学合理的建设制度,不仅能够让工作更好的完成,还能促进工作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出自己的真正价值,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4定期对员工进行综合培训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专业性人才相对而言比较稀缺,所以,使得我国部分城市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大大限制了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4]。所以,应该开展定期的培训,而培训内容不能仅仅受限于专业知识,还应该加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应对紧急状况的心态等内容。注重于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才能在面对未知的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退缩,不畏惧,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添一份力,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2.5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

当污染物污染了水资源后,会使得水资源指标不合格,导致不能供需要的人们进行使用,降低了使用率。如果不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海绵城市建设所收集的雨水污染指标就可能出现不合格现象。所以,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比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只有加强了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才能确保收集的水资源指标合格,缓解缺水问题,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3结束语

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能够节省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这份事业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只有通过完善建设制度,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监测力度等方法才能使得海绵城市真正为人们所用,成为一项益民的好事。与此同时,还能尽最大的可能,提升我国人均的淡水拥有量,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作者:施岳军 单位:昆山市千灯镇绿化管理所

参考文献:

[1]马韩乾.园林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分析[J].江西建材,2016,05:241.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74-02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建筑密度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地表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和透水面积的减少。这种发展模式打破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1]基于此,上述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暴雨造成江河上洪峰不断;强降雨过后雨水排放系统瘫痪,城市大面积内涝;爆增的径流更是造成灾害与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生活。2016年入夏以来,我国多省份遭遇持续暴雨袭击,多地洪涝成灾。为提高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国家先后相关政策,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

什么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大自然被人类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绿色网络,并且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生态框架。[3]绿色基础设施综合体使不同的生态技术形成技术互补,包含了雨洪管理、减缓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食物生产以及健康的生活环境等。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规模的城市绿地网络,大至城市森林、人工湿地、社区生态公园以及滨水景观等,小至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和绿色幕墙等。

一、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意义

2014年10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标志着我国对于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规划模式:以植被浅沟、雨水公园、人工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治水模式结合传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4]这种生态治水优先的模式也带来更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可以利用地势将雨洪导入到地势较低且能容纳较多雨水的地理环境中。这些有一定蓄洪能力的雨水塘成为海绵城市的“执行者”,更是“参与者”。绿色基础建设景观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被破坏的水生环境,使水循环系统更加完善。在旱季,绿色基础建设的必要在于保持水土;在雨季,公园、湿地等绿色基础建设成为可吸收洪泛的地区。雨水为池塘提供部分水源,并在蓄满时汇入河畔或其他水域;反之,在河流水位高涨的情况下,河里的水可被输送回公园、湿地等绿色基础建设的水景区域中。这些平凡却起到正面作用的景观,是打破传统限制,解决海绵城市项目设计的新契机。绿色基础建设景观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明显。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雨水的处理往往是通过管道直接排放至下水道来实现的,尤其是在老城区,路网结构复杂多变,地下管网的设计、施工、管理更是费用惊人。如果可以利用透水景观(碎石、沙地、下沉式绿地等)以及其他管道、设备实现收集雨水、汇集雨水、存储雨水、净化雨水、利用雨水,那么不但可以循环利用雨水资源,并且利于有规律地泄洪,减少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

二、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能起到调控雨洪、蓄集雨洪以及净化雨洪的作用。池塘、湿地、公园等绿色基础建设都可以成为可吸收洪泛的地区,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内涝,还能减少流域下游的洪水量。[5]

2016年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雨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赣州市这一切都得益于宋代建造的福寿沟。这套现在看起来都相当先进的排水系统利用连接城内数百口水塘,增加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控容量,减少街道被淹没的面积与时间,最终达到调蓄的目的。除此以外,城市湿地由于其独特的水文特点,更是城市中天然的“蓄水池”,并且有着天然的净化功能。它可以沉降雨洪中携带的沉积物,并且有效地转化和分解雨水中的有毒物质和营养物质。例如,哈尔滨的群力雨洪湿地公园,收集的雨水首先通过外层的水塘进行沉淀与过滤,再进入内层的核心湿地区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净化。[6]经过多层过滤,蓄积的雨水可以为周边的绿化浇灌、成为水景用水或是下渗补充地下水,达到水循环、再利用的目的。

三、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景观设计策略

1.改变地表形式。快速的城市化带来大量不透水的地表,而水的循环需要透水的地表结构。面对更多的城市沥青路面和硬质铺地,既有的城市水网面对爆增的水流处理量显得力不从心。在避开特殊区域的情况下(如电缆电线放置区域),绿色基础建设的景观设可以适当加强地表的渗透性。为了避免景观的单一性,景观设计师可以轮换采用3―5种材质,如碎石、鹅卵石、沙地或木材等,来加强雨水的渗透性,以便收集雨水。[7]在某些特别的项目中,设计师更是可以有效地利用原有特殊的地貌来达到渗水的目的。例如,法国的鲍登斯街区的改造利用了它的历史性元素。基地的石灰质地面充满了裂缝,非常有利于地表渗水。加上生态沟渠的修缮,加快了雨水下渗的速度。[8]

2.有效利用地势。绿地是绿色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涵养水源的好帮手。在绿色基础建设景观设计中,不改变景观的自然状体为原则,地形地精确利用给雨水的汇集、导入赋予新的用途。景观设计师更可以根据场地周围的情况进行合理的竖向变化与设计。

3.下凹地区。土地下凹的部分可以成为一系列蓄水功能的空间。景观设计师可以根据其潜在的使用功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某些低陷的空间里,设计师可以把它们挖掘得更深并且做好局部的防水设计,以便可以更加长久地调节、存储水量。①逐级跌落。竖向设计中,景观设计师以重力作用为原理,利用高差来实现雨水的收集与存储。也可作为容纳爆增雨水的临时性空间。②地势变化。不同的地势变化在绿色基础建设中带来不同的雨水管理效果。人流量较多的场所应避免雨水积蓄,即使遭到水淹,也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排干,如林荫道等。反之,地势变化较大,水流随着自然流向的方式,使城市的雨水、污水快速地排入地下管网中。上文提到的赣州市福寿沟,利用城市高差并人为加大坡度等方法(正常下水道坡度的4倍),增大径流流速,形成强大的水流,将泥沙排入江中。[9]③打破“公@”边界。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绿地的生态网络,并不是独立单一的存在,而是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的绿色网络设施。为了保持绿色基础设施内部与外部的视觉连续性,绿色基础设施景观设计不应该存在任何界定的边界。在与周围的传统设备相互协作的模式下,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管理范围不再局限在原有的区域中。这就涉及到城市多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园林设计等多个单位。[10]不同单位如何合理分配雨水花园、小型人工湿地、雨水塘、绿色街道、生态街区等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成为政府、单位以及个人的新挑战。

四、小结

海绵城市是一个解决雨洪管理的系统工程,应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绿色基础设施给海绵城市带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景观设计在调蓄雨洪、净化水资源、维持地区水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也不再单一地考虑其原有的视觉效果,而是结合地表铺装、地形地势来有效地管理雨洪。在合理发挥各部门的综合效用下,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为海绵城市的创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2]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6):21-25.

[3]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5):67-71.

[4]仝贺,王建龙,车伍,李俊奇,聂爱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4):108-114.

[5]孟永刚,王向阳,章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6,(4):224-227.

[6]俞孔坚.建筑与洪涝共生――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J].建筑学报,2012,(10):69-69.

[7]卞俊腾.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6,(5):258.

[8](法)苏菲.巴尔波.海绵城市[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韩高峰,黄仪荣.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y建设的探讨――基于福寿沟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3,(12):72-76.

篇(3)

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到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上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短短几年时间,海绵城市已成为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然而随着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各城市面临从建设模式、前期规划、工程设计到后期绩效考核与运营管理各方面问题和挑战,如何因地制宜、合理高效地选择技术设施与产品成为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

1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

所谓的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且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旱季则可以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通过实现综合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并完善。

具体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可以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保护水资源,打破传统“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思想,尽可能多地吸纳水资源,为城市所利用。第二,防治水污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减少雨洪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第三,减轻洪涝灾害影响,通过减少径流系数的方式,使较大降雨量得到就地吸纳,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是关系到国家生态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事,在全国上下拍手叫好之后却面临着很多困难和矛盾。在建设初期如果缺乏针对性的理性思考,一味跟风、模仿,不能及时反思和评价,则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欲速则不达。

2.1“绿色海绵体”不足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范围普遍存在“海绵体”不足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城市房地产开发过热,城市土地价值哄抬过高,开发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进一步加速了土地的地产开发流向,造成了公共绿地面积减少,硬质地面增加,最终导致可以吸水的绿色海绵体严重不足,使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缺少了基础实力。

2.2社会认知不够

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人们在遭受瞬时暴雨灾害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雨水被大量排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立足于将雨水变害为利的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也不够深刻。目前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仅局限于相关政府、建设及设计单位。人们对于相关改造的必要性和造成的不便不认可不支持,也会影响建设进程。

2.3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处于摸索尝试阶段。很多问题尚未预见,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也需要随建设的实践慢慢推进,需要在建设中总结分析,并实时调整。因此没有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撑,没有建设行业标准的硬性要求,建设中会存在混乱和无法可依的状况,也会影响建设力度和成效。

2.4突袭式建设存在弊端和风险

海绵城市突袭式建设会给城市带来很多尚未预见的风险。比如,改造道路绿化带为海绵体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支撑和安全评价,尤其对于济南等北方城市,植物品种普遍耐涝性差,夏季瞬时雨量大,可能给全市园林绿化造成灾难性后果。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改造原有市政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基础结构,因此需要进行严密的风险评估,避免改造中的人为灾难。积蓄雨水的后期净化处理和再利用不仅成本较高,处理效果和利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问题会随着建设的深入和后期的应用逐步显现,需要各方面密切监控并及时处理。

2.5科技研发滞后

海绵城市建设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现有的经验和技术多为借鉴,自我研发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和分析,也需要全面评价建设效果,因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研发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投入,人才的培养更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还会有一个很长的艰难探索和成长阶段。

3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关键点

3.1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规划控制目标和低影响开发技术选择

第一,通常情况下,规划控制目标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因素,具体则可以分为径流峰值控制、雨洪利用、径流污染控制等多种可选条件。这些条件的选取,对城市建设的标准和实施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加上各个城市的区域位置、水文特点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规划控制目标也就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要做到科学必选,因地制宜。此外,还可将径流总量控制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规划控制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低影响开发主要对包括地块透水铺装率、下沉深度、下沉式绿地率以及绿色屋顶率等单项指标进行控制等。

第二,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应遵循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等选择原则。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及组合方式,包括截污净化系统、储存利用系统、渗透系统、开放空间多功能调蓄、径流峰值调节系统等原因。在这里,尤其要注意运用因地制宜原则,针对属于干旱缺雨城市,首先应对考虑吸纳收蓄和利用雨水,而针对南方多雨地区的城市,则应侧重于雨水的迅速收集与排放。

3.2依据投资来源,合理确定开发主体,严格落实海绵系统的设计、建设工作

政府部门统筹管理,市政、规划、国土、交通、水务、园林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严格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政府对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工程的投资,由当地政府筹集资金。社会投资项目由企事业建设单位自筹资金。政府可利用建设奖励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海绵系统建设。

3.3依据项目性质,建立并完善设施维护长效机制

依据职责分工,公共项目类低影响开发设施是由各相关部门负责维护,而针对社会投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则是由所有者负责维护管理。日常维护和雨季前设施的检修维护则是由维护管理部门负责。

3.4加强政策引导、标准规范的制定

篇(4)

新常态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与挑战

1.城镇化速度将明显放缓。人们常用若塞姆曲线来表达大国城镇化的历程。曲线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城镇化率为30%的时候,城镇化开始加速;第二个转折点是70%的时候,城镇化开始减速。实际上此曲线是美国地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描绘的,是以新大陆体系国家(移民为主体的国家)为样本的城市化基本规律形象化。而旧大陆国家(原住民为主的国家)并不是这样,它们的城镇化峰值一般在65%-70%之间,转折点实际上在57%附近。这就意味着中国近几年城镇化速率就要开始转折。同时,根据人口数据分析,中国50岁以上的农民工大部分都存在回乡养老的趋势。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际经验显示,中国的城镇化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中后期,这意味着每年从农村迁入城镇的人口将开始显著减少。

2.机动化将强化郊区化趋势。国际经验表明,机动化率达到30%,即每百人拥有30辆车的机动化水平的时候,郊区化趋势就会非常明显。中国2014年每百人拥有机动车20辆, “十三五”末期将接近30辆。目前东南沿海已普遍达到30辆的水平。再加上高速公路总里程将居世界第一位,同时空气污染、高房价等因素都将对大城市人口转移产生巨大影响。香港1974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借助其完善的信息分析,可以揭示南方城市雾霾的主因是城市尾气。北方地区则是因为机动车污染和冬季取暖煤烟的双重污染相叠加。

3.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快速来临。通过模型计算,如果按照现有政策不变的情况,到2050年,中国人口中位数将比美国还要老十岁,这无论是对经济竞争力还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4.住房需求将持续减少。主要有两个数据,一个是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中后期,进城人口会逐步减少。二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数据,城市化之后的日本、法国人均住房面积约为35到40平方米。中国虽然未经住房普查,但是通过抽样,我们基本上可以估算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5平方米。各地的空城、鬼城不断涌现,再加上最近报道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低于日本,一些城市住房的库存去化周期已经超过10个月,有的甚至达到50个月左右。即使几年不再建设,库存房产都处理不了。

5.碳排放的国际压力空前增大。在2015年的一次国际论坛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惊呼“中国水泥三年消耗量等于美国一个世纪的总量”;我回应他:“在中国解决住房问题必须依靠水泥钢筋,不像美国靠的是木材,水泥消耗量占全球40%属正常,但当前建筑节能工作进展较好,碳峰值将在2030年左右下降。”现在碳排放为什么压力空前巨大?中国不仅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一,而且人均排放超过世界平均值,同时总量是当前美国、欧盟的总和。尤其是近10年,中国碳排放增速是美国的近5倍。

6.能源和水资源结构性短缺将会持续加剧。根据世界城镇化经验,中国总体上不会出现城镇供水难。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突发性水污染,能源和水资源的局部性短缺、结构性短缺将会加剧。许多江南水乡缺水,均属水质性缺水。

7.城市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加剧。先行国家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超过50%的时候是三大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在北京周边,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违法用地,这些违法用地就像“包饺子”一样把北京包围了,导致传统的风道被封死。国家气象局给出数据:北京市内地面风速每10年就下降10%。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难度非常大,一旦污染,治理成本往往是排污利润的5倍以上,治理周期非常长。

8.小城镇人居环境退化,人口流失。中国的城市跟国外相比,大城市的光鲜度差不多,而小城镇却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不善、公共品提供不足、生态环境退化、就业岗位减少,十年间,中国小城镇居民人口减少10个百分点,相当于从小城镇流走了一个日本的人口。

9.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当前交通拥堵正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全面扩散,从早晚高峰向全天候全面扩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全面扩散。再加上城市高架桥、大院落都扼杀了绿色交通、步行交通;交通拥堵导致空气污染加剧,又使原本骑车出行的人们转乘私家车,造成了恶性循环。

10.城市特色和历史风貌正在丧失。一大批国外后现代建筑师和具有崇洋思想的决策者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后现代建筑的大型试验场,大量“大、洋、怪”建筑在各处拔地而起。北京有“鸟巢、鸟蛋、鸟腿、鸟嘴”,以致全国都流行,甚至连贫困县都有“鸟巢、鸟蛋、鸟腿”。

11.保障性住房过剩与住房投机过盛并存。当前许多城市保障性住房没人申请而大量空置,前段时间中央台报道,贵阳有五万套保障房空置,同样的问题在许多城市都存在。许多保障房已经搁置了两年,表现出供给侧机制出了大问题。但是大城市住房的投机过盛也正在成为现实的难题,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将可能会遭遇日本式泡沫破裂的悲剧。

12.城市的防灾减灾功能薄弱。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全球600多个大城市中,有450个暴露在同一种灾害之下。中国这个比例更高,因为中国“城市群”众多,地下管道为“城市的良心”,却因“看不见”而被长期忽视。中国城市领导任期又比较短,再加上城市人口越密集,人口规模越大,对城市灾害的放大效应越明显。中国城市属紧凑型城市,城市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将特别巨大。

深度城镇化主要策略

1.要稳妥地开展农村试点。 “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大城市郊区化活力最高的时期。为保证城市的紧凑式发展和节约耕地,首先必须正视和有效克服农村建设用地平等入市式改革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并使其服从、服务于健康城镇化。应该明确指出,在机动化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防止出现美国式的城市蔓延。如果集体建设用地没有规模控制,城市蔓延的局面将难以收拾。这方面的限制政策已出台,有的正在进行更全面的调整,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有体现。

2.以“韧性”城市规划来统领整个城市各种基础建设,提高防灾性能。国际韧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将“韧性城市”定义为“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灾害),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韧性城市应具有技术弹性、组织弹性、社会弹性和经济弹性,其中技术弹性是指城市生命线受到外界干扰(灾害)之后,保持其主要功能的那种弹性。这种弹性对城市宜居性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以这种新理念对城市进行整体的基础设施规划再创新。建议把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示范城市、新能源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统筹起来,用城市弹性的理念加以整合,使城市极大提高防灾减灾性能。

3.推行城市交通需求侧管理。在城市交通空间资源非常有限情况下,增加道路供给往往不易实现减堵效应,必须实行需求侧改革。过去强调满足私家车出行的供给侧项目,比如说建设高架路、立交桥,盲目拓宽街道,取消和压缩自行车道,这已经形成恶果;而且各种交通工具对雾霾和能耗的贡献完全不一样。应该从需求侧入手调整,大幅提高绿色交通比例、倡导可持续的交通模式。

4.变革保障房建设体制,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如果继续放大房地产泡沫,那可能会出现日本式的经济断崖式下降恶果。应该将中国保障房建设模式及时转向欧盟模式,学习欧盟各国动员低收入群体自发开展合作建房的经验,出台相关法规和扶持政策,变政府建、政府管为民众合作建、自己管,政府监管扶持的新模式。战后欧盟形成了住房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是中低收入市民自己组织建房的模式。如果市民收入低、无房住、缺房住,才开始合作建设,就不会出现中国保障房供需脱节、工作地和住宅脱节、建设与配套脱节等弊端。

5.全面保护历史街区,恢复城市文脉。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历史街区是城市特色的主要载体。只有传统的、历史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城市历史文化才会成为能不断增值的绿色资源。很多北欧、西欧城市是二战以后重建的,完全按照原有面貌重建。尽管这些城市目前很少有工业产业,但其经济收入的80%以上是靠独特的建筑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旅游产业而来。

6.推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和修复农村传统村落。中国有约70万个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历史上都是先人们精心选址建造的,也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桃花源”。如果错误地把它们整合成小规模城市社区,则我们不仅损失的是文化的软实力,而且损失的是以乡村命名的无数优质农副产品的地理依托。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把这些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会源源不断增值。

7.编制和落实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雾霾等污染问题不是一个城市就能解决的,应该通过管理机制创新,通过空间规划,城市间协同进行资源共享、环境共治、基础设施共建、支柱产业共布局来解决。许多其他城市问题也都需要从“群”的角度来解决。

8.对既有建筑进行“加固、节能、适老”改造。这类建筑约占城市建筑量的35%。这一批建筑寿命大都已30多年。现在阳台塌下来、结构出现大问题的比比皆是,通过“加固、节能、适老”改造,对这种建筑分批进行统一改造,不仅利国利民、还可以增加有效投资。对于这种改造,大维修基金可以出钱、节能减排国家给补贴、老百姓再出一点资,总体可以形成约十万亿的市场规模。

9.以绿色小城镇为抓手,分批进行人居环境的提升和节能减排改造。小城镇最容易融入到“望得见山水”的美景之中,最容易改造成绿色城市。通过调查农民进城意愿,子女教育和就医资源需求排在最前面。浙江省、上海市已经推行新的模式,动员当地三甲医院、名校对口把小城镇的医院、学校改成它的分院、分校,这样当地的医院、学校一下子提高了质量档次,深受老百姓欢迎。

10.以治理“城市病”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现在的“智慧城市”,十有八九是“伪智慧”“白智慧”“空智慧”,不能解决城市实际问题。“智慧城市”必须有三个导向:一是有利于节能减排;二是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的绩效;三是有利于解决城市病。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老百姓生活的丰富化,便捷化。若离开了这三大核心公共品的提供,智慧城市建设就如同隔靴搔痒。

小结

1.城市几乎是我们面临的所有社会和环境病症的根源,但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深度城镇化”,正是解决过去“广度城镇化”所带来问题的总抓手。

2.城市是80%的GDP、95%的创新成果、85%的税收和财富的聚集器;更重要的,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财富隐藏在空间结构中间,若空间结构是引人入胜、是历史传承的,就会是不断增值的,否则就是一堆建筑垃圾。

3.城市“硬件”的改善必须从建筑到基础设施,从小区到城市使其“绿色化”,再加上智慧城市这个“软件”,通过“中西医调治”,才能达到治理“城市病”、扩大内需这样具有双重效应的目标。

篇(5)

原因有二:一是货币供应增速过快,全球无出其右者。二是中国缺少可以吸纳这些超发货币的领域,房地产和股市都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有限。这意味着,货币只要一超发,没有任何缓冲,立即就会在市场中显现出来,推动物价上涨。

为了规避这个缺陷,政府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行货币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纳超发货币。于是,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开始展开。通过改革,原本应该由公共财政承担的职责,相当一部分转嫁给了公众。

住房货币化政府主导

货币化的深入,意味着民众承担的责任加大。而中国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基本上掌控在政府手中,货币化的深入对政府有双重好处。

其一,货币化意味着掌控丰富资源的各级政府变得更有钱,掌控的财富更大。以土地为例,2011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逾7万亿元。在“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的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加超过70%。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坦言:“城市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有增无减,利益分配不合理,社会矛盾突出,土地出让制度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土地的货币化实质上是财富从民众手中向各级政府及相关既得利益集团手中转移的过程。诚如徐绍史所言,“利益分配不合理”首先是城乡土地利益分配不合理:从农民手中拿地,以万元为单位;在土地市场拍卖出让,以亿元为单位,计量单位相差万倍。其次是时间分配上不合理,前一任市长可以卖出未来三任市长的地,不仅透支城市发展后劲,更透支了子孙后代权益。利益分配不合理也包括不同产业投入产出不合理,对粗放用地、低效产业的依赖,使房地产像一块海绵一样,把资本从其他产业领域源源不断吸引过来,使新兴产业缺血失血,实体经济无利可图,而房地产领域泡沫越来越大,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运行。

政府卖地的收入是直线上升的。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2006~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收入分别为0.7万亿元、近1.3万亿元、0.96万亿多元、1.59万亿元、2.7万亿元。5年合计7.25万亿元,这实际上相当于对民众的隐性征税。

其二,在货币化过程中,由于实行了去责任化,公共开支占比下降,为政府“节省”大量财富用于投资,使得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这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甚至畸形。

楼市调控总陷两难

恰恰是房价的连年上涨,充当了吸纳超发货币的巨大海绵,这种吸纳作用无可替代。但这种吸纳作用又有弊端,容易引发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楼市,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抽血效应,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调控楼市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如果楼市中的资金,尤其是大量的投机资金,一旦由于恐惧调控而流向商品市场,又必然造成物价的飞速上涨,引发严重的通胀。由此造成楼市调控常常首鼠两端,难以取舍。

一头放闸,一头控水

房地产货币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1998年以前的福利分房时代。二是从1998年7月国务院下发23号文开始的货币化分配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阶段。从2001年起,房价开始上涨,这是住房货币化的必然结果。三是从2003年开始的商品房垄断市场的时代,国务院著名的“18号文”,将房地产业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998~2003年全国商品住房每平方米的价格增加了343元,而到了全面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18号文的2004年,每平方米的房价立刻比上年暴涨了352元。

中国房价飞速上涨,除了众所周知的因素,与房地产背负的新使命――吸纳超发货币密切相关。看两组央行公开的数据:2003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0.62万亿元,而到2007年12月末,M2余额已达40.34万亿元,4年增长了近20万亿元。2009年12月末,M2余额达60.6万亿元,短短两年时间,又增长了20万亿元。

如此天量货币的增发,如果没有房地产的吸纳,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至少通胀的严重程度将超过1993和1994年。但这个期间通胀并没有那时严重,因为钱被固化到了房屋上面。

楼市常调,房价长涨

2005年,房价由于上涨太快成为了两会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3月底,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把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省政府负总责,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的,要追究有关人责任”。4月2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八条出台。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七部委早在4月30日即已拟好完成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又是一个国八条。

在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房价在2005年下半年出现报复性上涨。以北京为例,2005年1~7月,商品期房平均价格同比上涨了21.9%。到2006年初,房价继续一路飞涨。5月1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六条出台。仅仅12天之后,九部委十五条出台,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

金融方面,央行连续加息。银监会2005年7月22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的九条措施,严控房地产信贷风险。2006年,不到6个月,九部委组成的调控大军出台了不下13个房地产调控政策,且一个比一个严厉,然而房价一次比一次涨得高。

2007年底开始,房价开始步入调整――这次的调整是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而非调控的结果。从挤压楼市泡沫角度来说,这是一次难得良机,然而楼市的低迷让对次贷危机忧心忡忡的政府再次出台大规模扶持措施。2009年春节一过,楼市回暖,量价齐升。2009年底,一些城市更是出现了恐慌性抢购。从低谷到巅峰,楼市疯狂的涨幅令人瞠目结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几乎一天一个价――对照一下不难发现,天量信贷开始投放,房地产又承担了吸纳超发货币的功能。

很快,政府又不得不调整。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明确表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拉开了“抑制性政策”大幕,标志着房地产政策从刺激消费又全面转向抑制房价。然而2010年的楼市犹如脱缰之马,继续保持着昂扬的上升势头,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很快进入3万元时代。该年4月1日,国务院公布决定对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暂停发放购买第3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住房贷款……

控房价必先控货币

货币越来越多,房价越涨越高,两者的关联度非常之高。或者,也可以把房地产当成一种货币――住房币,与中国最早的实物货币――牲畜币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房地产领域对货币的吸纳作用,经过量化之后到底有多大?2008年3月,住建部副部长齐骥透露,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了28平方米左右。齐骥给出的这个数据是截至2007年底的,当年全国城镇人口5.94亿人,也就是说,2007年我国城镇住宅总面积是166.32亿平方米。2008和2009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8.49亿平方米。3年加总是180.71亿平方米。2009年全国商品住宅的均价为每平方米5182元,这样估算下来,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镇住宅的总市值应为93.6万亿元。如果算上全国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市值,将更为惊人――2009年全国GDP总额才33.54万亿元。

篇(6)

1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于桥梁工程的重要性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拉动内需,可以说非常的重要,在我国各个城市都被广泛地执行着。但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我国西部或者是远海的地区其经济的发展与东部或者是沿海城市有着天差之别。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以及远海地域,由于交通的不发达,运输工具难以真正地贯穿整个地域,使得西部及远海地域的经济发展始终比不过东部以及沿海城市。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的运输可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为了能够积极地配合新型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省政府以及相关地方政府开始大力地建设铁路以及公路还有桥梁。而在建设的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说一直是整个建设过程中最为高端技术的存在,也是其整个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可以说对于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一直列在首位。可以说混凝土技术发展的缓慢就是路桥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影响的根本所在,并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混凝土技术被列为核心技术,并不是无的放矢,混凝土技术所拥有的取材面广以及价格低廉和超强的抗压性和维修费用低等等相关的优点就是其成为核心技术的根本所在,而这些因素也是混凝土技术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建设中的根本所在。在正常的环境长期影响下,混凝土会保持盈利不变且其质量也一直趋于稳定的状态,正常来讲,混凝土具有较高的耐久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混凝土会因为水位以及温度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其严重地影响了混凝土的耐久性。在路桥建设的过程中,因为混凝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终导致了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在桥梁工程建设时期,由于混凝土技术逐渐地被完善,通过混凝土技术将省与省之间完全的贯穿,将各种资源运输开来,使得桥梁建设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在速度上都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可以说在桥梁建设的过程中,使用混凝土技术不单单将区域的经济水平有效的提高,还使得其交通运输以及经济发展得到了坚实的基础。一段桥梁的建设,混凝土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在无形中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混凝土施工在桥梁工程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城市的各级别公路以及各种桥梁的建设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桥梁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例如裂缝或者是渗水等病害的问题,这些弊端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桥梁工程的最终施工质量,尤其是在一些桥梁工程的建设中,由于人为或者是客观环境的因素,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破损或者是坍塌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交通的运输,且带来了交通安全隐患。通常,混凝土都是由水泥以及砂料和石子还有水进行搅拌混合后形成的,并且经过人工硬化的处理之后形成了混凝土。因砂料和水泥以及其中的碎石其脆性很大,使得混凝土在抗拉能力上较弱,且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当混凝土受到了一定的张拉力或者是弯折力后,由混凝土形成的桥梁就会出现一定的开裂现象。而由于普通的混凝土会出现一定的热胀冷缩的现象,且其收缩的力度非常大,进而使得路面受到温度的影响最终出现裂缝等现象。普通的混凝土由于并不具备抗冻性,所以在寒冷的天气下,混凝土会膨胀,而且其强度也是不断的下降,最终出现裂缝的现象。而除却上述的这些问题,普通的混凝土抗侵蚀的能力也比较弱,而且对水泥石的抗侵蚀能力也较差,极易出现路面损毁的现象。上文提到过,桥梁建设的过程中,混凝土技术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混凝土的种种弊端,使得其由于承受力以及抗压性所引起的各种病状严重地影响了一个桥梁的质量,而且对交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但随着近些年桥梁施工技术以及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完善,一些特殊地域如高海拔以及高温或者是低温地域,这些桥梁的建设其混凝土的技术也随着地域的特殊环境持续的完善着。

3混凝土施工技术提高的手段

混凝土技术的优点就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材料可以代替,而由于其缺点,也导致了各式各样的弊端,在桥梁工程的施工中,经常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为了保证桥梁工程的质量,在没有找到新型可以替代混凝土的材料之前,就需要对这些问题施以有针对性的手段,最终解决这些弊端。

3.1原材料质量的提高

混凝土自身的质量对于一个桥梁工程的质量来讲,有着潜在的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混凝土的问题,就需要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进行相应的提高。桥梁所用的主要材料就是混凝土,混凝土的质量归根结底就是其强度来决定,而强度即指混凝土在硬化后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性能,强度的好坏通常都会表现在桥梁的抗拉以及抗压和抗弯强度上。正常情况来讲,抗压强度最大以及抗拉强度最小就是一项相关的指标。对于桥梁工程来讲,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在桥梁建设工程中承受的压力以及支撑的承载物。所以提高混凝土的原料质量把关工作,就是提高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

3.2材料配比的完善

对于混凝土的强度来讲,除却对原材料质量的把关,还需要对材料的配比进行一定的完善,无论是砂料还是水泥和水还有石块等,必须经过严格的计算,对混凝土制作的桥梁其承载力问题进行完善的配比,而除却这些还需要添加一些例如由矿物组成的海绵状玻璃体,铝硅酸盐玻璃微珠就是很好的选择,加入这些材料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用这些微珠其表面的光滑以及粒度细等,使得混凝土泥浆的需水量得到一定的缩减,还能将水泥浆中的孔隙进行有效的填充,使得混凝土的紧实度得到一定的提高。而如果在混凝土中再添加一些适量的粉煤灰,还能使得水泥不会再发生颗粒间的粘黏,将消化反应更好的进行,降低用水量提高其密实性能。

篇(7)

这迫使它开始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11月4日,Costa最早在上海南京东路开设的第一家门店经过重新设计和装修,以全新概念店的形象二次开业。新的装潢风格一改往日木质色彩与红色墙漆配合相成的经典Costa印象,而采用了浅绿色块的方格与颜色更淡的原木材料建构起了新店铺的墙面外观,更具线条和现代感的白色网格状座椅被搬了进来。

“来自英国的地道咖啡,这是我们现在想加以强调的东西。”2014年加入Costa担任亚洲董事总经理的梁玉欢浴兜谝徊凭周刊》说。

原本,Costa和对手有相似的经历。在经营方式上,双方都采取直营这种稳妥的扩张方式,也寻求和本土伙伴的长期合作关系。

进入中国市场早期,Costa和星巴克分别以英式咖啡和美式咖啡的代表品牌自居。在一线城市,除了门店装潢的色彩不同,Costa和星巴克都是舶来的连锁咖啡品牌。在大众消费者的认知中,Costa之于星巴克,有点类似百事可乐之于可口可乐,麦当劳之于肯德基。

随着扩张和策略调整,星巴克已经不再刻意强调自己是美式咖啡,地域属性得以弱化。现在,星巴克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

Costa的店员则一直以来都在重复遭遇一段尴尬的对白。当消费者点单时说出“来一杯抹茶拿铁”的时候,他们总是得一遍一遍地纠正“不好意思,我们卖的是绿茶拿铁”。直到近一年前,Costa才悄悄把菜单上的“绿茶”改写成了“抹茶”。

它意识到自己必须跳出来,重新对品牌特性加以更新和强化。

此前,Costa在很多非一线城市的门店LOGO上标注自己的中文公司名字:咖世家―以突出正宗的咖啡传统。这类“用力过猛”的做法多少会模糊Costa的品牌辨识度。

如今,新的Costa概念店被加入大量英国经典咖啡馆的细节元素。 >> 11月4日,Costa最早在上海南京东路开设的第一家门店经过重新设计和装修,以全新概念店的形象二次开业。

为了重新测试中国市场的潜力,今年2月,Costa第一次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限量饮品。原本的销售计划是两个月,但出乎意料的是几乎两周就全部售罄,甚至一些黄金地段的门店只花费几天时间就卖断了货。这个结果加强了Costa管理层对市场的信心。

3个月后,Costa借助中英文化年的主题,在中国市场特别推出了3款限定饮品。这3款饮品与英国文学相对应,例如从英国学院经典派对鸡尾酒获得灵感调制的康桥特调柠乐,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联想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销售反馈再次超出了Costa的预期。

梁玉桓出的一个判断是,中国市场越来越复杂了。“当市场开始越来越成熟,许多韩国的咖啡品牌也在集中进入,我们在产品口味、服务和创新方面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但一家零售企业必须无条件满足它的消费者。”他说。Costa心意已决。

为了适应中国消费者更迭不停的喜好,Costa把开发供应新产品的频率加速至每个月调整一次。今年夏天,Costa一共开发了13种新饮品。根据前期的消费者调研和供应商反馈,Costa先形成可以想到的各种不同的产品概念,再花3至10个月时间调整和推出上市。

新产品上市之后,仍要经过两个月的“考验期”,Costa会再根据门店的销售反馈,来决定是不是让它下线,换成另一款新产品。

Costa正在尝试重新定义它的品牌价值。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该产品是不是能让消费者主动拿出手机拍照,然后分享给ta的朋友们。

今年4月,Costa推出了改良版的维多利亚海绵蛋糕―维多利亚海绵蛋糕是Costa门店中最受欢迎的甜品之一,保留了原本的英式外观,但在口味的运用上则结合了中国消费者钟爱的草莓和奶油。“英伦传统贵族式的装修环境,配合产品口味的平衡,这种‘混合’是我们正在努力创造的卖点。”梁玉幌颉兜谝徊凭周刊》解释说。

Costa前所未有地开始加大对季节、节日的重视力度。“鸳鸯咖啡”是Costa打算在圣诞节期间力推的一个新饮品,融合了来自英国的咖啡和伯爵茶的双重口味。而夏天,Costa则推出了“Shake Coffee”,模仿调酒师的做法把咖啡放进一只特制的摇罐里,加入冰块,摇出一杯特调咖啡。

为强化消费者品尝咖啡的体验,梁玉缓退的团队为每一款咖啡设定可供搭配的甜点。今年春夏推出的奶油咖啡,就被设定为跟香蕉和草莓口味的甜点相配。根据不同地域消费者喜好的差异,Costa在不同地区销售的同款产品也有不同口味,例如给同一款三明治配不同的酱汁。针对那些消费者持续热衷的经典核心产品,帕尼尼和提拉米苏等,Costa每过一段时间就更换盛装糕点的杯子,换换形状。

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卖出更多的咖啡―不是甜点,也不是零食。相反,星巴克则售卖能够卖出去的一切,不论它是一只星巴克小熊,一只“装满心机”的圣诞红色杯子,还是一张会员卡。

作为全球炙手可热的“生活方式”公司,星巴克最擅长做的事就是输出一种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个好听的名词。

一名老顾客走进他所熟悉的星巴克,刚准备开口点一杯拿铁,店员迅速掐准机会问道,“您要不要试试我们的最新产品馥芮白?”他抬头看向店员身后的黑板,3个中文字下面,是一行对馥芮白的解释说明。

他开始犹豫,要不要试一杯呢?此时店员再次把握时机向他连续抛出几个问题:要不要搭配最新的圣诞芝士蛋糕;如果升杯型的话,两个一起买可以打折;有没有星享卡可以积分。

如果他说没有或没带,对方还不忘提醒他现在有新的会员卡可以购买,或者下载星巴克的App。

没有比星巴克更懂得如何套牢消费者的咖啡店品牌了。它的竞争对手都想成为它,Costa也不例外。

在星巴克推出馥芮白后不久,Costa就给同一个咖啡产品换了名字“醇艺白”,加到了新的菜单上。根据梁玉坏乃捣ǎ接下来Costa也将密集推出会员奖励计划,以及杯子类的衍生产品。

“与其他品牌联合推出食品和饮料也是至关重要的策略,当前的咖啡市场要求咖啡店寻求多变。如果能够提供自己冲调咖啡或举办免费讲座等相关的体验活动,则会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增强黏性。”英国市场调查公司英敏特研究分析师Esther Lau向《第一财经周刊》指出。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英敏特目前监测到的公开数据,从2012年至2013年的一整年内,擅长开发衍生产品的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增速达到了45%,而同期Costa的增速则为28.9%。

即便想追赶对手,Costa也不认为有必要做出太多妥协。长期以来,消费者对于Costa的一大诟病就是等待时间过长。但Costa始终坚持半自动半手工的咖啡制作方式―这是它与星巴克形成差异的关键环节。

“提供高质量的现磨咖啡和定期更新菜单已成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两条标准要求。”Esther Lau说。

根据Costa的财报显示,2014至2015财年亚洲区的销售额达到8570万英镑(约合8.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8.2%。

用半手工的方式调制咖啡意味着,咖啡最终口感的好坏取决于每家门店咖啡师的手艺。倘若一名消费者对咖啡有所研究,他很可能在不同门店喝到同款咖啡的不同口味。

为了在不牺牲口感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时间,Costa内部设立了一个叫做“Costa Operation Excellent”的咖啡制作标准。为此,Costa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咖啡师大赛,以修正及更新这些标准。

从全球每家店铺里挑选一名咖啡师参赛,层层晋级,要求是在30分钟内,按照特定标准,调制出最多的espresso。“咖啡的灵魂就是espresso,一杯好的espresso必须保持完美的黄金圈和油脂,我们对这些细节都有严格的要求。”梁玉凰怠H球决赛的冠军则会进入管理部门成为咖啡设计师,带领团队培训,向其他咖啡师传授技巧。

与星巴克标准化的自动咖啡制作过程不同,Costa必须使用大量人力确保各大门店的咖啡调制和口味把控是稳定和到位的。

Costa内部有一个神秘的独立部门,负责全年无休地前往全球各个门店监测咖啡制作水准。

每一天,他们都像米其林品鉴师那样“乔装打扮”,像普通消费者那样若无其事地走进一家门店。店员往往认不出他们来。他们点上一杯咖啡,在一旁默默观察和检测咖啡师的调制技艺,对他如何研磨咖啡豆、冲泡的手法、加了多少牛奶、最终的外观和口感等各个方面评分,再向公司反馈。

有时,他们也会表露身份,直接指导。这些品鉴师往往是拥有更丰富经验的咖啡师,或对咖啡有深入研究的人员。“我们从不提前通知店铺,而全年不间断地突击检查,因为不是机械化的程序,所以这种监测是一切工作的意义所在。”梁玉凰怠

这意味着Costa卖出一杯咖啡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要比它的对手更多。尽管Costa中国官方宣称,到2020年,中国的门店总数要增长至900家左右,但如果Costa继续保持这种独特性,势必会成为这家连锁企业加速扩张过程中的阻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Costa一直都在不惜代价地“卖旧”。它的两名意大利创始人在创立Costa之初曾设立目标,借开咖啡店来成立一个小的当地社区群体,然后再推广咖啡文化和体验。你会发现在南京东路的新概念店里,桌与桌之间的拼接是以至少4人为组合的,6人或8人座位也是较为普遍的台面设置。

根据分析师Esther Lau的说法,小型讲座、临时会议、培训等社区性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咖啡店应该顺应这样的潮流,做出改变。不过,弊端则是翻台率下降。相比于星巴克,Costa缺乏一排单人座位。

“星巴克和Costa都需要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明确的差异化印象。在我们的分析中星巴克是快速休闲型导向,而Costa则是商务型导向的咖啡店。”Esther Lau说。

“即使一个地方有100家Costa门店,消费者还是会挑选他们熟悉的一家。这是Costa与其他品牌不一样的地方。”梁玉坏囊馑际牵一家门店的员工能够轻易叫出一个熟客的名字,记住他的喜好,提供口味定制服务,多加奶,或多加糖浆,熟客在购买一杯咖啡时会感到轻松。这也类似于星巴克的伙伴。

但Costa瞄准的目标消费者变了。星巴克主要笼络的是年轻人,可能是学生或35岁以下的公司人。过去,Costa将自己的目标客群定位成比星巴克年长一些的消费者,更多的,是喜欢舒适安静的男性客人。现在,这个范围扩大到对咖啡有更高需求的人,而不是咖啡入门者或初学者。年龄和性别这些因素则被彻底排除在外。Costa对自己经营的业务更加明确了。

现在的Costa有太多工作要做了。从去年开始,Costa仅市场营销部门就已从3人扩充至10多人,其他部门则在不断接收和挖掘餐饮等相关领域的人才。11月底,Costa还准备正式建立专门的周边产品开发部门,建构起一个更加庞大的公司结构。

根据Costa零售市场部门经理张家庆的介绍,从产品开发、周边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店铺装潢设计到广告营销等,全部归于市场部。作为一家消费者导向型公司,拥有不同年龄、兴趣爱好和朋友圈的员工至关重要。每一个新品研发,都是由不同部门的员工组成一个团队合作完成。

为保证一线门店的反馈能及时到达管理层,梁玉桓门店经理每周召开一次圆桌咖啡会议。从社交媒体到产品更新,主题不断更换。Costa的新店里,每张桌子上都摆放了Costa的自产矿泉水,供免费饮用。这一想法正来自于诸多经理会议中的一次。一名经理告诉梁玉唬“有一个客人买了杯咖啡,我顺手递给他一瓶纯净水,他对我非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