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三大支柱,又有着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难以取代的功能[1]。对于农村而言,家庭教育一般来说都处在最薄弱之处,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甚至成为教育的盲点,很难做到与高校的有效沟通,更遑论协调机制的形成。只有形成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才能保证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进行顺利。
一、农村家庭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家庭是高校学生平时生活的场所之一,这一点农村与城镇并无显著区别,但农村学生处在家庭的时间相对而言要少一些,但其基础性作用则不容忽视[2]。
(一)培养目标相同
中国人普遍关注家庭教育,这是有很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的,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尊老爱幼的孔融让梨故事,极尽孝道的卧冰求鲤故事,家庭教育的孟母三迁故事等,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另外,家庭之中也常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句子来鼓励孩子学习,这些故事与格言并非完全没有缺点,但是总体上表达出了我国文化中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出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那种积极向上精神,这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3]。高等院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它担负着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品格、素养塑造的重要功能,利用课堂上讲解、课堂下贯彻的方法,使大学生了解到学习的原因是什么,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将来又如何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这正是家庭教育目标的再现与深化。
(二)培养内容统一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思想倾向正确,而且了解世界发展局势,并积极借鉴科学技术方面的新鲜事物,这对大学生的指导非常有利。而与此相比,在家庭教育环节,因为时间、工作、学历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家庭教育的优势要更弱一些,总体上只能给学生提供基本启蒙教育,难以保证教育的科学效果。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学校教育再科学合理,若是缺少来自于父母的示范指导,学校教育成果也不容易巩固,只有家庭同学校形成合力,达到内容上的统一,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出现实质性教育成果。
(三)培养空间互补
学校负责上学时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可以有效填补寒暑假期的空白阶段,在假期,父母等家庭成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劳动与美好生活的关系;可以带领学生看望老人,使其意识到生命的可贵。而在学校期间,体育课使学生增强体魄,专业课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丰富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养成爱国精神、奉献精神与感恩精神等等。因此说,学校与家庭两种不同的环境对学生所起到的教育功能是可以互补的[4]。
二、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家庭教育同城镇化的差距
农村家庭教育同城镇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家长文化程度问题,城镇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现对我省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得出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农村家长与城镇家长的文化程度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条件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镇家长,有相当一部分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自身文化素质的薄弱,使得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家庭教育知识不丰富,同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也不够了解,教育与管理手段不够科学,用理性观点看别人子女,用非理性观点看自己子女,这在农村家长群体中尤为突出。其次是家长教育观念问题,多数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智育情况,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德育情况,这种心理偏向性根深蒂固,渊源有自,与城镇化需求是不相匹配的。这种观念上的落后,使得一些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举措无法在家庭中得到落实[5]。当然表中所列只是大致情况,并非所有农村家庭教育都是此种情况。然而农村家庭教育的观念落后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导致了教育水平同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不符。
(二)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存在的问题
1.家校信息交流不够畅通
家庭与学校没能有效沟通,导致信息交流上的阻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整体上同家庭的联系是较为松散的,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未能形成同家长进行积极联系的理念与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效果不佳。而从家长方面来讲,几乎很少同学校主动沟通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所以也就根本不会在子女假期时间配合学校做出适宜的家庭教育。
2.农村家庭教育平台缺失
虽然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近些年有了很大进步,可是与城镇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在城镇化建设完全实现之前,应该说家庭教育的平台是缺失的。一方面,家长要忙于生计,平时同学生间的交流机会较少,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即过早地领略了生活的不容易,要帮助父母进行生产劳作,使自由支配时间大大缩短[6]。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数剧增,有相当一部分是异地务工,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更少,更难以谈及家庭教育,所以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农村家庭教育平台。
三、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策略
(一)提升家庭成员素养
要使家庭的教育环境得到优化,需要关注自身素质提升。家庭成员需要互相督促,按照城镇化后的要求管理自我,尤其是关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借助先进教育理念影响学生。坚定立场、以身作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言传身教的效果必然要优于口头说教。另外,家长对于自身已经存在的问题,应当敢于面对,敢于承认,用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崇高形象,而不是刻意规避问题。另外家长有必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加以更新,主动接触科学教育手段,随时与孩子交流思想,了解其近期想法,做到以人为本、宽严相济。
(二)促进家庭道德建设
家庭道德是各家庭成员间所需要遵守的各类道德规范。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庭成员均需要对自身行为加以规范,使为人与处事准则更符合高尚情操要求。比如对于家庭成员中的年长者来说,应当注意到人人平等家风的形成;对于家庭成员中的父母一辈来说,则应主动承担学生孝老敬亲的良好社会公德教育;对于家庭成员中的兄弟姐妹而言,要以学校教育内容为理论指导,以家庭成长环境为实践基地,做好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三)形成家校沟通机制
对于高校来讲,应当主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家校和谐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沟通机制更加常态化。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讲,因其普遍具有学习韧劲,良好家校沟通机制更容易引发积极效果。高校需要同家庭一道,共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点,共同摆正心态,用平等的态度、真诚的话语全面交流互通,随时发现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并处理好。特别是对于高校而言,需要把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建立形成培养信息数据库,使学生的真实家庭信息及时载入更新,并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向家长说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心理变化、思想动态等;家长也要借此机会,把学生在家期间的生活情况与学习情况告知学校,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学生工作。
(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并非独立存在的事物,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大力支持。所以社会有关部门及人员亦应保证价值导向的正确性,积极营建优良社会环境,给学校与家庭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活动提供契机,让学生得以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接受充分体验锻炼,了解社会规范,增加社会交往面。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家长课堂,特别是开设专门针对农村家长的课堂,让家长理解农村家庭教育同城镇家庭教育的差别,并使其有意识缩小这种差别。
四、小结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长期性与艰巨性来自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来自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农村家庭教育环节的缺位,已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受到了不良反作用。对此,有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人员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与学校间有效沟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真正落实,为城镇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幸福.审视与建构:中职学校德育队伍培训体系的思考[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52-53.
[2]孟庆荣.浅议中职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J].科学与财富,2011,(02):21-23.
[3]赵效萍.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57-58.
[4]王芳.社会支持网视野下的农村家庭教育———以皖北农村家庭教育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45.
1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子女的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
首先表现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普遍提高,大量的事实和研究成果表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的素质状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党和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扫除文盲的举措使众多的国民从中得到了好处。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自然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其次表现在良性家庭教育行为逐渐形成。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家庭教育呈现出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关系民主化、家庭教育启动早期化,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等新的发展趋势,使家庭教育目标比较明确,内容逐步深化和拓展。这使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都呈现出民主、科学的特点,家长不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而是在良好家风的形成、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个性发展、父母与孩子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一步密切与学校的联系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逐渐克服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和方式,这比以前都有所改进,整体效果也显著提高,这一切都是值得积极肯定的。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逐渐形成
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趋于融洽。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富足,许多家长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的人际感情关系。加强要求,逐渐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这不仅使全家人都能有秩序地生活,而且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会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家长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受到了良好的品德熏陶和感染,促进了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言传身教,良好的家风在许多家庭中也逐渐形成。家长们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风气,这对子女的家庭德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其次,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家庭投入总量增加。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使更多的中国人获得了实惠,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走出了困境,使得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而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创造了条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一个孩子的成长乃至将来成功与否,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高文化素质群体的家庭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子女受教育的环境优势明显优于其他群体,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次的原因就是家庭受预期效益的驱动,投资教育不仅能产生满足现实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个人心理需求的作用,还能在未来为家庭和个人带来物质上的效益。当然,投资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目标,从而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教育这条相对公平的道路作为实现自我目标的途径。
3家庭教育目的明确,方法理性化
首先表现在家庭教育目的明确,人才标准正确。中国人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家长们都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把家庭教育的目标放在孩子的生存与发展上,普遍希望孩子成才,并且在成才的标准上,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大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科学的、现代化的,并适合当今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对中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会学习的教育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人才标准,而且也倡导了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主流方向,这是值得肯定和大力推广的。其次表现在教育子女的方法趋向理性化。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理性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成为家长们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家长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了在不同时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懂得了儿童教育的方法和规律,从而为科学、正确地教育孩子创造了条件。第二、对父母的职责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明白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而且更要重视对孩子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第三、进一步加强了与学校的密切配合。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会主动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而实现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为更好地教育孩子奠定了基础。第四、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在尽可能多地学习家庭理论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时刻注意用自己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且更多的家长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更加注重身教的作用,并努力使言教和身教并重,从而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锦 陈彦文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姜雪,凤关锋.当代国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1).
家庭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父母和子女是家庭重要的成员。当今,无论是《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性文化,还是《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我国纲领性文件,都要求家长要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确保子女得到充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不仅需要优化校园环境、社区环境,也需要优化家庭环境。
一、家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环境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有着校园环境建设、社区环境建设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家庭成员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家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持久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可以说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的增长、智能的培养,尤其是品德的陶冶、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形成,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获得熏陶与启迪,并伴随一个人的成长。家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早于其它任何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最长的教育。
其次,家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无形性和灵活性。家庭环境由家长主动营造,和校园环境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相比,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父母作为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天然地利用家庭生活的事例,使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寓教于境,寓教于乐,在家庭平凡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教育。
最后,家庭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调查显示,犯罪、吸毒的青少年人群78%是来自分裂家庭和功能不健全的家庭。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即使是一个品德上有缺陷的人,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重新塑造自己的心灵。反之,在一个相对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思想先进、品德高尚的人,也可能逐渐由好变坏。
二、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强调家长的自我教育,只有家长注重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创建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
(一)强调家长的自我教育
家长在家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家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和实施者。家长的思想品德如何,直接关系到家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家庭环境创设的质量。这就要求家长要意识到家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针对子女,其自身也是受教育的对象。家长只有在注重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创建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
(二)创设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是指家庭内部影响家庭成员心理行为的一切环境因素。创设家庭心理环境,包括创设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实事求是的家庭作风。
首先,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基础。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混乱冲突的家庭人际关系则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wehsier ― sIralIon的研究发现,矛盾冲突的家庭的子女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和睦家庭。经常性冲突的父母,其子女多易情绪混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因此父母亲自营造的直接包围孩子的家庭人际关系,要能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安全和幸福,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关键。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往往决定家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构建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需要父母和孩子都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当前致力于青少年思想健康教育的李开复博士认为人际交往中要具有“同理心”,即具有能够体会他人的情趣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与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的“同情心”是一个概念。杜威认为同情心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不单纯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有素养的能力。也就是说父母和孩子都要学会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体会对方的感受,而不是去控制对方。“罗森塔尔期望效应”也表明,只有在民主、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下,子女才能更好地将父母的爱和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最后,实事求是的家庭作风是准则。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且最重要的榜样,家长的为人处世方式,时刻影响着孩子。古语有云:“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女对做人道理,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是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不完美的人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造就一个人之前,自己应成为一个模范。子女对做人的道理,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是先从家长身上得到的。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个且最重要的榜样,首先要践行实事求是。比如说家长要承认自己的教育方法并不一定适合子女,调整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和子女的实际情况接轨。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才会将实事求是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创建家庭物质环境
家庭物质环境是指家庭生活中子女接触到的人、事、物等,其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子女的品德和素质。教育学者常用“泡菜效应”来诠释不同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菜经过腌制,味道会成为泡菜水那样。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不同的家庭环境会造就不同的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事物的美可以使人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从而消除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情感障碍,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心理上的亲和倾向,对客观事物产生接纳、喜爱并依赖的情感。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美感的环境,让孩子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清新美丽的世界中,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自信、勇敢的个性品质,促进孩子社会化发展,以及形成孩子对家庭的热爱和依恋感,进而形成美好的思想品德。
建设适宜的家庭物质环境,首先需要父母建立良好的物质环境教育理念,同孩子一起构建符合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健康有益的生存环境。其次建设家庭物质环境,强调这种物质性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认知、情感、思维能够产生多少效应。最后家庭物质环境的创设,要以提高子女思想品德水平、将高尚品德内化为道德准则和道德责任感的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为目的。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需要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构建良好互动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时,不仅要注重家长的自我教育,还要重视家庭心理环境建设和家庭物质环境建设,不仅要发挥孩子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作用,还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孩子对家庭环境的需求和反馈情况,及时优化家庭环境,主动积极地营造有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实现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5)
[2]王廷卓.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与管理[J].教育探索,2007(02)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14-02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幸福、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发生机会高,此时家庭环境起着决定作用。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父母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父母之间的融洽关系也会对孩子形成一种鼓励。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青少年在平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都深受父母的影响,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则青少年也会主动模仿父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形成。“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环境的好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之中,父母的与人和谐相处、勤劳勤俭、乐观、礼貌的性格品质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青少年难免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不良行为,只要父母多用心鼓励孩子,孩子就会慢慢地爱与人交往,就会形成关心爱护别人的良好品质。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人的最初道德观念、为人处事的准则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庭成员良好的道德观念将会对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二)消极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这个家庭是否幸福和睦,家长是否真正关爱和理解孩子,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过:“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然而,很多家庭的父母却做不到这一点,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害,这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不良家庭关系的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家庭成员间经常公开表露愤怒和攻击的场面如夫妻相互争吵、打骂孩子等,可作为一种精神应激而增加儿孩子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家庭环境之中,会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如恐惧、伤心、愤怒等,行为上则表现为焦虑、冲动、易发脾气等,会使青少年处于“生死线的边缘”,对青少年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残缺型家庭结构的消极影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家庭结构残缺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司法部《少年犯罪与改造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个省市区18所少管所6495名少年犯的问卷调查发现,有26.6%的少年犯来自破碎家庭。上海市对工读学校学生的调查表明来自破碎家庭的工读生逐年增多,1988年工读生中来自破碎家庭的占16.31%,1994年上升到40.28%。在这种状况下的青少年,会对未来绝望,甚至自暴自弃,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研究表明,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的排斥和放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大,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五年内会感到压抑,甚至会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的消极影响。近年来,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所引发的家庭悲剧和青少年犯罪案件令人惋惜、发人深思。由家庭环境造成的少年杀母案更是让人叹息。2008年,上初三的王升亮由于忍受不了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和不尊重而杀死了母亲。他说父母对他整天打,他曾自杀过,可是母亲越来越严厉,绝望之中才拿起菜刀朝母亲砍去。而2000年的“徐立杀母案也”也是由于父母对他的期望急切,施加给他的压力过大而造成的。使他产生心理扭曲,而灭绝人性地杀了生母,而且杀死母亲后竟移尸灭迹,实在令人深思。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对子女过于严格反而会事半功倍,不仅不能如愿,也会使子女形成逆反心理,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非常重要。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高度重视家庭德育的重要功能,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家庭教育的地位,巩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家庭基础。
二、发挥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力的对策
一个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一生都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其子女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马克思也曾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塑造,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心理和品德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如何,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家长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动和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次,家长要认真学习,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要根据青少年的接受程度,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第三,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是非分明,不能颠倒是非。第四,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能撒谎,要让孩子知道撒谎的危害性。第五,家长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各项法律制度,并适时地通过各种方式让子女了解我国的法律知识。
(二)塑造良好的家风
优良的家风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家风的养成要求家庭成员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如,健全的心理品质,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与人和睦相处等。可以带动青少年参加各种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家长多鼓励他们,使其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并逐渐学会愿意与别人一起合作。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性格的养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生活在亲密、友爱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同一个生活在分裂、经常争吵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其性格、心理各方面绝对不一样。父母之间关系的不和,甚至经常打骂孩子,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烦恼的情绪并常常表现为自卑和焦虑。孩子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敏感,家长要与他们进行朋友式交谈,而不是任享家长专制的权力而打骂孩子。否则会使他们有心理压力,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丰富青少年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劳动者,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可见,家庭的精神文化氛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想要青少年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家长首先要具备这种素质。要尽量建立文化浓厚的氛围,培养青少年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让他们在获得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五)及时地与青少年进行心理沟通
沟通是父母与青少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父母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就要及时地其交流,走进他们的心里,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正轨。例如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青少年讲述一些道理,这种方法比较有说服力,还能增强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避免青少年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而导致地不良后果甚至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姚建龙.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8):101.
[2]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111.
梁启超,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育有九个儿女,九个儿女在各自的工作领域无不取得傲人的成就。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个子女始终坚持“人必有爱国心,方可成大事”的宗旨,以“莫问收获,只问耕耘”的人生态度,在十几个领域作出贡献。梁思成、梁思礼等兄妹的成就是个人勤奋的收获,更是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成功。学习借鉴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包括爱国主义、趣味教育、寒士家风等教育内容,言传身教、中西结合、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1.注重对个性的培养。梁启超教育儿女时,很注重他们的个性和主观意愿。他说:“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进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1]只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对于儿女们的专业兴趣选择,无论是建筑还是考古,梁启超都表示赞同。从梁氏兄妹很小时,其父亲就常常提出问题而不下结论,只在疑难处给予点拨,从不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子女,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九个子女采用启发式教育。
2.强调教育中的趣味性。趣味教育是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主要方法。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没了趣味,生活就没有意义。他认为教育在于唤起趣味,不可摧毁趣味,趣味应该有始有终,只有“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终身受用的趣味”[2],指导他们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趣味。只有兴趣盎然,才不会对生活产生厌倦,生活才有意义。所以,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奉行趣味教育的方法,平等民主地对待自己的子女,按照他们兴趣所在引导他们成才。他建议他的子女在专门学科之外,还应选择一两种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重视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在求学上,梁启超主张“猛火熬”和“慢火炖”交互进行,反对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方法。因为只有慢火炖才能很好地消化所熬的。在《论幼学》中,梁启超反对中国传统“先授六经、四书,后授八股试帖”的幼儿教育方式,大力宣扬西方的教育原则,因为西方的教育符合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按人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
4.言传身教,注重教育中的沟通。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教中,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有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有时甚至是终身的。言传身教是梁启超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饭桌上,梁启超喜欢和儿女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谈笑,谈论民族英雄和救国者的故事;儿女在外留学,他不忘通过信件指导他们的学业、学校、兴趣爱好、治学处事。从政时,梁启超时时图国富民强,一生以国为己任;生活中,他爱好广泛、学有所长、强勉刻苦、自强不息。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诫子女,要爱国,独立,乐观,好学,简朴。梁启超的一家人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共同缔造了和谐的大家庭。梁氏子女的成就无疑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家人的良好沟通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关注个性,因材施教。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是通过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方法。理论教育常以讲授讲解、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等形式呈现。实践教育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基本方法。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方法。梁启超说:“求知的目的有二:一是求智,二是致用。二者缺一不可,即所谓‘知行合一’,二者兼备方称得上学问。”[3]他常让思成,思永参与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再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学问。梁家子女的成就,无疑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大的启示。
2.坚持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融合的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不能与历史分割,需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在适应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后产生的,会对其他的教育内容产生影响。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相适应时,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增强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反之,则有损害和较弱作用,有时甚至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主张儒家“内圣外王”的原则,以寒士家风教育,但是梁启超并非一成不变地完全接受其观点,他认为“内圣”不应该是死守“三纲五常”,而应追求子女的全面发展。他提倡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体罚教育,主张有爱、民主的教育方式。从梁启超和子女们的相处之道来看,无论是来往信件还是茶余饭后对儿女们的指导与叮嘱,无不体现“父爱如山”的情怀。
3.坚持中西化合的原则,趣味教育,寓教于奖。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既注意培养子女的国学素质,又让子女学留学西学先进和科学与精密的研究方法。主张儿女在专业学习之余,选择一两种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他认为,过于专门的学习会导致单调的生活,人们极易对单调的生活产生厌倦之情,从而变得苦恼、堕落。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不能停留在单一的理论讲授上。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艺术性,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
4.坚持教书育人两不分的原则,言传身教,注重沟通。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学家,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他还说:“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越多越坏。”在晚年讲学中,梁启超常强调教书育人的重要,并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教书”即向受教育者传授专业知识,“育人”则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知识是易变的、外在的、易陈旧的、易淘汰的,而人的品德、观念、能力、习惯等则相反,其是稳定的、内在的、深层的、持久的。教书育人应强调树立“全人”、“完整人”。
总之,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演绎了一个家族传奇,他的博爱教育、寒士家风趣味教育、为学做人等教子之道,给了世人深刻的启迪。但是,受到历史环境与个性的限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有值得商榷之处。研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分析其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能够汲取相关经验和教训,同时指引当下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家长以身作则,进行自我教育,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性,积极沟通,科学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29-03
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家庭教育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益补充,是改进和提升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推器,他们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教育过程上也是连续的,在作用上更是互补的。
一、高职生家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1.家庭教育不能与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轨
据调查,87%的家长在学生的小学及中学阶段,为了能够让孩子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学校,会主动地与教师及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以期了解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同时,92%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会非常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当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许多家长思想上有所松懈,认为自己的教育任务已经完成了。首先,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已经是成人了,具备了成人应有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能够以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态度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施加教育。其次,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学识、修养、生活经验不足以影响子女,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能代替家庭教育。再次,由于许多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施以教育,特别是众多的农村家庭,赚钱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对子女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种原因,促使两种教育不能有效结合,学生也在中间无所适从,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就被削弱了。
2.学校未把家庭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日程
虽然学校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并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日程。据调查,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的不足15%,有的辅导员管理学生一年了,还不能准确地叫上每个学生的名字,更不用说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与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的关系,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了。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中,一般都没有把家庭教育纳入工作范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业绩评估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
3.高职生本人也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许多高职生不主动也不愿意接受父母们的教育指导,这是高职院校家庭教育缺失的又一个原因。许多高职生认为自己在外求学,父母也帮不上什么忙,而且有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于是和父母的联系就少了。其实,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和睦带来的快乐,为他们受挫时提供一个必要的缓冲。对于在外求学的高职生,父母的教育也会为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4.家庭教育基础不一、参差不齐
有些家庭的综合文化水平和素质都比较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正面的、优良的氛围;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受过教育的专门训练,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能力差,许多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科学育人;有的家庭长辈之间关系紧张或者长辈有严重的过错行为,这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势必会产生消极作用。
二、加强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迫切性
1.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构建文明校园的需要
由于目前在校高职生中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缺少生活的磨炼,怕苦、怕累、怕难,往往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缺失、诚信意识薄弱。在构建文明校园的进程中,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务必做好。
2.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作为刚刚迈人成年的高职生,还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思想上还很不成熟,他们既想摆脱家庭的束缚获得独立,同时又对家庭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一方面,表现为抗挫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理性、容易冲动;另一方面,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自我的驾驭能力不足等。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高职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务必做实。
3.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促进学生成才的需要
上了大学后,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一些学生往往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表现为无所适从或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中,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成绩下滑。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逃课弃学,欠费欠学分;第二,延期毕业,无证无工作;第三,学校劝退,毁己毁家庭。
三、家庭教育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发挥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作用,为高职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对新时期的高职生来说,在思想上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需要有人及时给予心理上的指导,而在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下,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一个人需要面对的是300多名学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异常现象。而作为家长,子女上大学之前的陪伴者,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2.发挥家庭教育的监督性作用,为高职生全面发展献计献策
日常教育管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涵盖了学习、生活和工作,诸如上课、考试、请假、纪律、卫生、实习等。各项工作由学校的校纪校规来规范,也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监督。第一,在学习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对于收到学籍预警的学生,家长务必要及时与学校、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商定帮扶计划。第二,在纪律方面,家长要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协助执行外出及假日的请假销假制度,并同时做好安全提醒工作。
3.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性作用,为高职生素质提升树杆立标
对于每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感恩是人之常情。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高职生中,不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假贫困、知恩不报等。家庭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树立典型,营造诚信感恩的环境。此外,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诚信、不感恩现象,家长
有责无旁贷的教育引导责任,要认真对待,坚决制止,防微杜渐。
4.发挥家庭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为高职生就业择业把脉问诊
目前,许多家长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他们主要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影响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与大学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一定的分歧,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不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其表现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唯一目标就是为了毕业找个工作,导致学生对学业没有理性的规划,对就业也没有科学的认识。因此,家长务必转变观念,结合孩子的实际,根据行业的发展,参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并督促付诸实施。
5.发挥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作用,一对一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认为,政治教育工作是以辅导员为主进行管理的。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辅导员和管理的学生比是1:150,但在现实中根本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比例甚至达到1:400,这使辅导员不能够关心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中国有句俗话:“知子莫如父。”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以便于辅导员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四、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建议
学校和家庭之间要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经常交流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学业情况,听取家长对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实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1.增强家长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意愿
在进入大学以前,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一般比较密切,但进入大学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就相对会比较缺乏,而这对高职生的思想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事实上,高职生本质上仍是未完全独立的一部分未成年人,尤其是大学新生。学校与家庭教育只有很好结合,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情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不应只是双方教育方法的一致统一,更应该是双方合作教育意愿的增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次要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美国著名教育专家范德格里夫特和格林曾提出,“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内在的积极态度。这个内在的积极态度,应当是共同服务于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沟通,使双方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高职生家长的素质
高职生家长的自身素质如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家长要不断充实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其次,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再次,对于大是大非问题,要坚持原则,不能颠倒黑白,唯唯诺诺。最后,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自己言行对高职生的影响。作为父母,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重视对家长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
父母的文化背景、家庭收入状况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结构关系等,都会影响着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言行。在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教育中,处于不同阶层的家长在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受教育经历,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如何与已经是成人的孩子进行沟通;如何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如何处理好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等。
4.建立学校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互动机制
我们要探索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思想以及方法上和谐一致的互动机制,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切实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
(1)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获得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建立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档案,了解学生详细的家庭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父母的工作单位、主要的社会关系等情况,为后面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解读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并告知相关联系方式
在新生家长见面会上,向家长宣讲学校的校规校纪,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指出家长在高职生教育管理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同时,告知家长相关联系方式,诸如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电话、辅导员联系方式、学校校院网址、成绩核查路径等。
(3)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和通报相关紧急事宜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情况,负责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可分类进行,主要有如下形式:其一,对于学生正常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及综合表现,可以以信函的形式告知家长;其二,对于突发性或者意外事件,以电话的形式在适当的时间告知家长;其三,对于情况较特殊的学生要密切跟踪,除了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家长联系,有必要时还要深人家庭,以家访的形式实现,以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和教育,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家长代表座谈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必要途径
家长代表座谈会分全校性的和各系部性的,召开的地点宜选择在离学校或学生家庭所在地较为集中的中心城镇。全校性的家长代表座谈会应由学校有关领导向家长代表介绍学校情况以及工作打算,对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意向,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各系部家长代表座谈会应由系领导向家长代表通报近期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所要采取的教育措施,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代表座谈会的开支应在学校年度预算中。
学校和家庭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占据了高职生的生活。二者不论哪方面出了问题,出现了空白,都会使对学生的种种教育无法有机衔接起来,从而为那些不健康的事物提供了可乘之机。家长和孩子具有的血缘关系,使家庭教育具有丰富的感彩。家庭教育的先导性、启蒙性作用,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而高职教育的统一性、系统性、组织性等特点,对高职生的智力发展和品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甘均良,楚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和家庭的舍力机制[N].光明日报,2006-02-04.
任何一个家庭都处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家庭成员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荀子认为“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2]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3]表明父母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往往总是深深地打上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烙印,并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表现出来,影响到子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家庭所处的自然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这里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环绕并影响人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太阳辐射、矿产资源、等各类自然要素所组成的集合体。家庭所处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的生理素质和智力素质来影响人的思想。
首先,人的生理素质是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的物质基础,是人的思想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人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生理素质的强弱,影响着人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影响到人们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就影响到子女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发展。其次,人的智力素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离不开家庭所处的大自然,在良好优美的大自然中进行运动,对人的智力培养极为重要。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4]这其中就强调了优美环境对人智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不仅影响到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程度,还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形成和行为习惯。
(二)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我们每个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但是对家庭能够构成比较明显影响的主要是我们家庭所在周围较近的社会环境。如村寨环境、社区环境等,这些环境的人文风情、风俗习惯、生活习俗等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如一些封建落后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文风情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家长及其子女的思想,又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功利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拜金主义等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内部因素对人思想的影响
(一)家庭的物质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一般来说,拥有一定的物质资源是一个家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家庭物质资源的多寡、物质资源的可利用度及物质资源的结构优化配置度等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如果一个家庭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孩子就不会由于生活的基本保障而感到担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思想顾虑而能比较的无忧无虑的专心学习;也会由于生体所需物质营养的正常补给而极大地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从而使思想得到比较良好的形成和发展,相反,则不然。
(二)家庭的精神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精神环境是指包括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在内的环境,家长精神境界的高低一般取决于家长的文化修养和生活习惯,这将体现在家庭的气氛、教养方式等方面。因此,家庭精神环境的好坏对子女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子女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精神环境较好的家庭,家庭矛盾相对较少,家庭环境较和谐,就容易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气氛,这种气氛对孩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相反,父母间频繁的争吵甚至产生家庭暴力则对孩子的思想则会产生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家庭结构对人思想的影响
家庭结构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不同就会形成的不同的家庭模式。而不同的家庭模式所形成家庭环境对孩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则出现一种新两代人(祖(外祖)父母和孙子)家庭模式,即隔代监护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环境下的孩子要么由于过分溺爱而使孩子出现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骄傲自满等问题,要么由于疏于有效地教育管理使孩子随波逐流,染上社会不良习气,如出口成脏、吸烟、喝酒、赌博、懒惰等。
三、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
(一)建立良好的家风,是建设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基础
家风,即家庭文化,是指一个家庭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习惯、思想方法、道德准则、行为方式、处事原则、生活作风等的总称。它是每个家庭成员的情趣修养、理想追求、思想作风和相互关系的体现。家风虽然无形,但其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渗透到子女的意识之中。一个健全的、协调的、健康向上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而一个残缺的、不协调的或消极悲观的家庭会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是建设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键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干,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在一个充满亲情和爱心的家庭里,孩子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形成健全的思想和人格。相反,在夫妻关系紧张或者夫妻感情破裂导致离异的家庭长大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思想和行为问题也较多。同时,亲子关系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父母要和孩子多一些沟通和交流,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而不能搞专制,依靠棍棒来代替权威。这样孩子才会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形成独立自强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的典型特征
(一)自卑
一方面,进入大学后每个大学生有更多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离异家庭的大学生由于过早失去来自父母双方的关怀,长期处于一种父母之间关系不融洽的环境,使得他们的内心极其压抑,这也导致了这类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尽管离
婚率呈上升的趋势是社会的进步,是人们追求婚姻自主及捍卫人权的具体体现[2],但一直以来社会投向离婚家庭的眼光多数是持有偏见的,使得离婚家庭的孩子多数认为父母离婚是不光彩的,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害怕别人因此而看不起他,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卑心里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源于此。另一方面,父母离异后,家庭的经济情况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在经济上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刚刚进入大学的校门,融入集体的生活,难免会不自觉与周围同学在物质上产生比较,这时他们又会因此而陷入自卑的心里。
(二)心里压力及负担过大
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婚姻破裂后内心会产生一定的创伤,他们会在离异后把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标和动力,对他们非常严格,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让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学业上承受着很大的负担与压力;经济上,比起正常的家庭来说,父母离异后一方来抚养孩子显得更加困难,一些懂事的孩子看到父母一方为自己操劳,很想尽早为父母减轻一些经济上的负担,这就致使离异家庭大学生在经济方面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及负担。
(三)性格敏感与多疑
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一直处于自卑情绪的他们很容易将一些简单的问题想复杂,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得不自信,不信任身边的同学朋友,对别人说的话总是很敏感,常常误解他人的言语。性格的敏感与多疑导致了他们人际交往上的失败,更加剧了他们自卑的心理,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
(四)焦躁
与正常家庭的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得不到他们想要的有父母关怀的完整家庭,也得不到一种安定温馨的生活,这种心理上的失落在进入大学过集体生活后,因为有身边同学作比较而显得更加严重了,这种严重的心理上的失落便让他们滋生了焦躁的情绪。
(五)内向
离异家庭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不能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温馨与幸福,反而一直生活在一种父母无止境的争吵中,这让他们经常感到孤单与失落,加之前述的自卑感,一系列因素致使离异家庭大学生性格变得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流。
三、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某些形式、手段向教育对象传导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3]。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很典型的特征,导致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性。
(一)自我教育中的被动低效
离异家庭大学生典型性格特征的形成与自身的思想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就突出显示了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多数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一种低落、消极的情绪中,使得受教育者在自我教育中处于一种被动的角色,且自我教育的效果也不佳。
(二)实践锻炼中的消极情绪
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性格上比较内向,对实践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但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自卑心里又可能会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与实力,因此他们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锻炼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用实践锻炼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三)咨询辅导中的交流困难
咨询辅导的基础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而前述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敏感与多疑使得教育者与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之间很难建立良好的互动,他们往往紧闭自己的内心,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很被动,而且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防卫意识,阻碍了教育者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四、对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途径的探析
(一)“四箭齐发”――打造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营造一个轻松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起到推动的作用,更能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进行。
1.家庭氛围
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家庭对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性格特征有最重要的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虽不能像完整家庭那样很温暖、很和睦,但学校的教育者可以在了解他们具体的家庭情况后,针对不同情况主动积极与离异家庭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沟通,一方面告诉家长虽然父母离婚了,但是不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更加不要把双方的怨恨发泄在孩子身上,让他们了解到父母的关爱及其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告诉孩子,让他们正视父母离异这件事情,让他们们理解父母,虽然父母离异了,但是对他的爱依然没有改变,通过交流消除他们对父母的怨恨。综合这两方面,虽然父母离异了,但依然可以为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和谐的家庭氛围。
2.学校氛围。
学校可谓是每个孩子的第二个“家”。由于学校的教育更具目的性与计划性,如果能够对症下药,为离异家庭大学生打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的氛围,那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就更加顺利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主动承担起“家长”的职责,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社会氛围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中介,为离异家庭大学生提供更多到社会上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他们在这些社会实践中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事,在提高他们处理事务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友情的力量,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能为他们带来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4.群体氛围
大学是集体生活,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与他们的室友与同学在一起,如果能让身边的同学与朋友将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到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群体氛围,无疑会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三管齐下”――深化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在和谐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不断深化将为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锦上添花。
1.加强自我教育
当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升华,他们便愿意去主动接受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观念,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便在这种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活动中突显出来。
2.深化实践锻炼
关键词:家庭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家庭观的教育涉及到很多的层面和多方的教育力量,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对其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家庭观发展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接受教育以来社会身份也在不断的丰富和转变,社会责任也在不断的增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多重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影响,滋生攀比的心理,盲目跟风的心理。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有些大学生不懂得尊重父母,忽视孝道。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不去努力和拼搏,最后成为“啃老族”,甚至于发生家庭悲剧。“拼爹”“啃老”这些词汇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产生的,这些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是很不利的。
二、培养大学生家庭观的策略
大学生家庭观的养成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完成。无论是在大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还是知识素质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
首先,注重知识教育和素质培养的双重实现,实现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影响着每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环境,学校教育对于家庭观教育内容并不是很重视。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应该强调家庭观的内容,在学生不如社会前予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感恩,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从而珍惜自己的学习生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增强家庭责任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对待婚姻和爱情也积极认真负责。
其次,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有步骤的实现社会责任。大学生面对人生的选择时期,对于未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规划。有计划性的实现人生规划。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生活中的经验,多与父母和老师沟通,听取长辈的意见。重视家庭的重要性。家长和老师作为思想的引导者,切实的提出合理的建议,对学生子女生活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以后予以积极的解答,帮助青年人积累人生的经验,顺利的实现人生规划。
最后,正确的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对自身有良好的定位。大学生有多重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责任。在长辈和老师的教育过程中,思想的转变最终需要的学生自己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一个自我总结、自我提升的过程。作为学生需要努力学习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尊师重道。作为子女应该尽到应尽的义务,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存在和自己的行为活动对他人所带来的影响。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都能够积极的应对和妥善的解决。
三、大学生家庭观的培养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家庭观念的培养和提升不仅仅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全社会的发展也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我们的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精神文化的建设水平一定要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
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为全社会指明了道德建设的方向,尤其是青年人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应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准则。尤其是在家庭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恋爱观、婚恋观、家庭观的正确与否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离婚率明显提高,这些与每个人的家庭观和道德准则是息息相关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的,每一家庭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观念的培养伴随着青年人的一生,影响着青年人的发展。
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我国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青年人成为一个健全的人的基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其人生道路的发展。关注大学生的家庭观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迈入社会组建自己的家庭都有很大的帮助和积极的引导。
第三,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小康社会的稳步发展。国家道德建设水平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一个表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的任务,从十以来,我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加快了建设的步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我们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的精神支柱,大学生家庭观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小家的安定才能够带动全社会的和谐,才能够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强盛。
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每一个家庭的和谐都对社会和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建设对人的影响是伴随一生的,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观念的培养应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内容,并且应该形成有效地策略,将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为大学生人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006-1.5
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据调查,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46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约为230万。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家庭经济收入低,支付教育费用、生活费用很困难,有的甚至无力支付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国际上将这类学生统称为“低收入大学生”(low-income undergraduates)。我国则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不像国外大学生一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他们大多来自较贫困落后的地区,大多为自己的贫困而自卑。因此,他们更容易引发许多思想道德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学生工作中给予特殊的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是给人一种自强不息、品学兼优、吃苦耐劳的形象。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郝丽萍(2000)调查发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有:对经济自立的渴望和无奈相交织;对友情的期盼与封闭相交织;追求完美的理想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自尊、自卑与虚荣心理相交织。许若兰、刘宏(2002)使用五种心理调查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事件量表(LES)、康奈尔健康指数(CM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症状进行了对比调查,结果显示:这两大类学生的各项量表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症状水平明显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高焦虑、高抑郁等情绪困扰,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学习困难多等问题。吴菁(1998)运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测量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特点。结果显示,这两类学生在某些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乐群性低,性格趋于内向;敏感性、忧虑性高;独立性较低。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现状分析
生活适应能力较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对于各种生活条件不挑剔。在思想上能够随遇而安,对于物质条件要求不高,对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一般保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能够适应由家庭环境到学校环境的转换。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在寄宿制高中,因此对于学校的集体生活已经习以为常。而且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艰苦,所在高中学校的生活条件比高校低,高中的硬件设施比高校差,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高校的生活水平比较满足,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强。
学习欲望强烈。来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动力普遍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强,主要原因是家庭的困难让他们更早地了解了社会现实,从而激发出心中强烈的脱贫意识。穷则思变,越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摆脱现状的愿望往往越强烈。而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驱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在学习上异常刻苦努力。在家庭的殷切期待和生存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他们的学习动力往往强烈而持久。通过努力学习他们获得了各类奖学金,更加坚定了他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认识,学习欲望更加强烈。
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本科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高校学费标准逐年趋升,普通本科生的一年的学费大都在4000-5000元之间,某些热门专业的学费甚至上万元,加上生活费及其他开支,每个大学生一年的平均花费可达到8000多元,完成大学学业大致在3万-4万元左右。如此昂贵的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常为生活而发愁,学校经常催缴学费,家中寄钱又少,生活费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他同学经常出入餐馆、歌厅、酒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一天三餐只能是粗茶淡饭。由于经济拮据,许多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生活俭朴、省吃俭用。再加上学生中存在攀比风,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又比较强,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也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
焦虑与社交恐惧心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高等教育已经在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另一方面又想谋取一份理想的职业。但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无法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供他们完成学业,更不可能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他们谋取一份体面的职业。望着其他同学纷纷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免产生一种对前途的迷惘与恐惧。因此,焦虑和紧张的心理始终伴随着他们的大学生涯,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压力给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沉重的思想包袱。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又使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敢面对现实,总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害怕与人交往。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他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利用课堂教学、党团组织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幸福观、苦乐观和荣辱观,自觉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把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结合起来。
通过提高大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实质的理性认识,在建立健全高校资助体系的同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上解困,从而澄清认识上的偏差,培育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首先,帮助他们正视困难,走出自己设置的自卑情结;再次,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悦纳,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后,帮助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平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很强,自尊心的伤害比其他伤害带来的挫折感更强,由此产生的极端情绪和心态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也会影响到他们走向社会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选择。
首先,优化社会大环境: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影响;完善用人机制,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全社会都来关心和爱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模式。其次,净化校园中环境:指导大学生实事求是地确定消费标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实际;指导大学生有计划地分解消费期望值,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指导班级、宿舍开展节约活动。再次,美化家庭小环境。家长应配合学校不要给子女太多的压力,同时,社会与学校应该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这样无形地减轻了学生来自家庭的压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校要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关心他们成长的重要工作来落实。通过开办心理讲座,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介绍常见的心理疾病预防知识。利用高校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机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专、兼职人员。尤其要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社会意义,要完善资助管理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家庭教育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famil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94-02
0引言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由于家庭教育向高等学校的延伸日益明显,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家长与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位置十分重要。
1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1.1 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的启蒙性,影响的长远性和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是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我国已将家庭教育列为我国儿童事业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家庭教育是学生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影响是终身难忘的。[1]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结合,有利于避免教育的“真空”状态和“后教育”状态所谓真空状态是存在于学生和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误区。学生家长往往在孩子升入大学后就彻底放松了,一是认为孩子该懂事了;二是孩子一般上学离家较远且住校,对高校缺乏了解;三是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家长一般是孩子说什么信什么,缺乏同高校老师的主动沟通。[2]高校老师认为,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行为能力,应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更人性化,更尊重学生,同学生家长联系是否是“无工作能力的”表现。以上误会会导致学生在上大学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真空状态和后教育状态。
1.3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有利于一对一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行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自学生进校有专人管理。按规定1:150比例配备1名辅导员老师,但很多高校都达不到这一标准,有的甚至达到1:300以上,这导致辅导员不能关心到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观察每个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家长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的情况,以便于老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同时,学校也应该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与家长共享,便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2.1 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与其子女思想觉悟提高的关系调查研究表明,86.2%的家长在学生的高中时期,为了达到让学生能够考上较理想高校的目的,能够主动保持与学校以及教师的沟通及联系,以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的表现;同时,93.1%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会异常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
2.2 家庭教育未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家庭教育还未进入工作日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能够比较全面、准确、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状况的不足18%,一般只是从学生档案中简单看一下基本情况,很少有人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历史文化背景,学生与家庭亲友之间的关系状况,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期望等各种思想教育信息。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计划中一般都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各级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业绩评估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2.3 学生忽视了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不主动或者不愿意接受家长指导是高校家庭教育缺失的又一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学生感受到家庭幸福带来的快乐,能为学生在受到挫折时提供一个必要的缓冲过程。对于远离家庭而在大学学习的学生,由于与外界交流的渠道不畅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显得极为单调。
3解决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现存问题的措施
3.1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自身的素质如何,与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良好的修养、文明的习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严谨务实的作风,往往是引导孩子积极进取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家长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对自己要严格要求。首先,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其次,要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自我批评。第三,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原则问题上,家长不能唯唯诺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是非颠倒。第四,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切实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要带头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带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言行举止方面为孩子起表率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把社会道德准则,做人的道理及良好的品格和人格传给孩子,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2 家长教育孩子要用新的理念和科学为了使家庭教育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氛围,有事与孩子多商量,充分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所选择的符合本人实际的成长目标。其次,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家长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孩子谈心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和心理状况,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第三,对孩子实施教育应有针对性。家长要在了解孩子思想道德、学习和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实施教育。针对性越强,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3.3 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良好氛围高校在鼓励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要大力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学习讨论,牢固树立“大学生仍需要家庭教育”的观念,进一步认识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在帮助学生成才,促进学校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要明确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这项工作同样是光荣的有作为的。
4结束语
研究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方面,希望引起高校的注意,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提醒广大家长重视孩子在各个阶段的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激励功能、示范功能和调控功能,不仅重视知识,更重要重视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