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常见护理案例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直肠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检查中的痛苦不仅令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同时也影响检查质量。我院自2002年开展无痛结肠镜检查,在安全、高质量、无痛苦的情况下共完成结肠镜检查1 587例。现将护理体会及安全性评价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3月至2010年8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共完成无痛结肠镜检查1 587例,其中男858例,女729例;年龄35~76岁。
1.2 麻醉方法
患者均采用静脉注射异丙酚。患者入室前备好监测仪、急救药品、简易呼吸器、氧气和负压吸引器;入室后连接无创血压,心电图和脉氧饱和度,开放静脉,经鼻导管吸氧。肠镜操作前经静脉缓慢推注异丙酚2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肠镜检查,在此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体动反应则追加异丙酚30~50 mg,所有患者待肠镜抵达回盲部后停止给药。术中观察并记录患者情况及应对措施,记录患者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护理
1.3.1 术前准备:首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详细介绍无痛结肠镜检查的安全性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同时签定知情同意书;检查当日晨勿进食,详细询问患者肠道的清洁情况,如已排出清水样便,则可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排便中仍有残渣,则需追加清肠药,直至肠道彻底清洁排出清水样大便。进行息肉切除的患者需询问近期有无服用阿司匹林类抗凝药物史,并检查凝血功能;高血压患者应常规服用降压药。
1.3.2 术中配合:患者左侧屈膝卧位,常规应用复方地卡因甘油涂抹及镜身,进镜时左手协助暴露,使镜端与患者呈斜行(约45°)镜身指向骶骨方向,缓慢插入直肠[1];镜端到达回盲部后,提醒麻醉师停止给药;退镜时对滑过的肠黏膜观察不满意时,应重新进镜观察[2]。
1.3.3 术后护理:术毕将患者推入休息室,测量并记录生命体征,监护患者至完全清醒,防止坠床。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不适,如无不适,可在家人陪同下离开,嘱其当日进无渣饮食。
2 结果
1 587例患者中静脉缓慢推注异丙酚2 mg/kg后有42例出现血压下降低于基础值的30%,静脉注射麻黄素5~10 mg后血压回升;有52例心率<50 次/min,静脉给予阿托品0.5 mg静脉推注后恢复正常;234例出现血氧饱和度一过性下降至95%以下,经托下颌加大吸氧量后缓解;12例出现呛咳,暂停操作后给予吸痰、加深麻醉后症状缓解;1例肠梗阻的患者出现呕吐,给予吸引后改为直接镜检;35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腹部不适,给予肠腔排气后好转;其余患者对结肠镜检查耐受性良好,无明显不适感觉;术中出现梦幻共189例,追问梦境均为美梦;苏醒时间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总药量不同略有差异,年轻人于停药后2~3 min苏醒,老年人5~6 min苏醒。内镜检查时间(15.0±2.4)min,意识消失时间内(2.1±0.4)min,意识恢复时间(7.9±1.1)min,满意度100%。所有患者术中无穿孔、出血、严重腹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经悉心护理生命体征平稳,无1例患者发生坠床等情况,均安全离院。
3 讨论
3.1 无痛结肠镜检查前首先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消除对检查的恐惧心理,认识到无痛结肠镜检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良好的肠道准备是顺利完成肠镜检查的必要条件,进镜前应先进行指诊,以便了解患者有无痔疮、肛裂、肠腔狭窄等情况,防止进镜时加重肛周及直肠的病变;在整个进镜过程中,双人进镜时技师应熟悉进镜技巧及不同肠段的解剖特点,进镜时动作轻柔,循腔进镜,注意腹壁紧张度,防止肠袢出现,及时协助患者更换,必要时给予腹部适当加压;检查过程中如遇肠道泡沫较多,可从活检钳孔道推入硅油去泡沫利多卡因胶浆,祛除肠道内泡沫,以利视野清晰。而无痛肠镜对肠道的清洁要求更高,由于术前我们对患者的肠道清洁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和准备,因此本组患者未出现在进镜后因肠道准备不够而终止肠镜检查的病例。
3.2 本组病例提示由于全麻后会出现一过性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脉氧饱和度下降以及呛咳、呕吐等并发症,所以无痛结肠镜的开展应由专业麻醉师进行麻醉;同时备好监护仪、氧气、吸引器、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应严格选择病例,术前有严重的心、肺及呼吸道疾患的患者不适合做无痛结肠镜检查[3]。
综上所述,无痛肠镜的开展可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119-02
doi:10.14033/ki.cfmr.2015.25.057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恶性肿瘤已经逐渐取代了营养不良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危险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1]。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统计,2008年全球新发癌症共1270万人,而这些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化疗药物的使用、癌症疼痛、癌因性疲乏、放疗等,会引起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问题,一旦发生会直接导致患者身心受损,甚至引起护患纠纷[2]。为了更好地提高肿瘤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笔者对患者的护理管理进行了加强,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肿瘤住院患者共15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男41例,女34例,年龄31~68岁,平均(57.22±11.8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小学以下19例,初中21例,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15例;手术治疗56例,未接受手术治疗19例。试验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33~69岁,平均(57.64±11.09)岁;文化程度:小学及小学以下18例,初中22例,高中23例,大专及以上12例;手术治疗54例,未接受手术治疗21例。两组肿瘤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年龄在70岁以下,住院时间在7 d以上。排除标准:精神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既往接受过住院治疗等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提供治疗性的操作,讲解相关知识,对药物不良反应、病情变化等进行观察,提供心理安抚,健康教育中采用口头讲解和发放宣传单。
试验组给予加强后的护理管理方法,主要措施为:(1)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方法采用多种方法与模式联合。方法中使用语言讲解、图片讲解、视频播放、演示等方法进行联合;例如对试验组一名肺癌的患者,笔者在入院后首先进行相关知识的语言讲解,患者手术前提供部分手术室的图片让患者了解手术室的环境,消除其恐惧感受;使用视频和演示的方法,教会患者做呼吸功能训练,这样,患者对知识的了解度更高。改变既往单纯宣教的方法,使用宣教、提问、补充宣教联合的方法,在宣教后,护士要多问问题,观察患者的掌握程度,对掌握不好的地方要积极补充[3]。(2)音乐护理。在临床护理中,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干预基础上,增加音乐护理内容。护士每天下午在治疗操作较少的时间段,为患者提供轻音乐,如《星星小夜曲》、《故乡的原风景》等,每次时间为半小时,利用CD外放或MP3耳机听音乐的方法,将音量调整到患者喜欢的大小后播放。对每一位试验组均在播放初期进行调查,选择患者喜欢的音乐。在音乐的背景下,护士可以引导其想象美丽的自然风光等,逐渐放松心情,如患者在听音乐期间入睡不要打扰。(3)完善细节护理。在细节方面,笔者进行了完善。例如对有留置导管的患者,将导管做了红黄蓝等多种颜色标示,以区分导管和重要性;对前来看患者的非固定照顾家属,进行时间限制,避免影响患者休息;对手术的患者增加疼痛感的护理记录,以了解疼痛程度,及时反馈给医生,帮助其使用针对性护理方法降低疼痛感。(4)加强护理规章制度:完善规章制度主要从护士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以及病房消毒等制度入手,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减少因为繁重的工作任务与人手的不足省略一些需要进行查对的环节而造成错误用药等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每天由病房负责人负责相应病室的消毒与隔离管理,杜绝一切感染发生的可能性,使患者健康得到保障[4]。(5)加强护患沟通:护理人员每天与病患交流,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交流语言应亲切友善,不得用生硬的言语敷衍患者与其家属,以免引起护理纠纷,另外,护理人员需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心理、生活状态等情况,对患者每天的焦虑情绪进行开导,并耐心为患者讲解肿瘤治疗的过程,为患者树立与病魔斗争的信心,减少患者的不安与恐惧感。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如化疗药物外渗、导管脱出、跌倒等。同时比较患者住院第七天的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量表分别为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两个量表的满分均为100分,评分在50分以上为患者有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且评分越高,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5-7]。患者住院期间安全感使用模糊数字评分方法,从0~10分中选择一个数字表示自己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感受。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试验组发生护理安全问题4例,低于对照组的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恶性肿瘤住院的患者,由于疾病较为严重,加之患者多表现为较为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患者治疗方法包括化疗等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护理安全问题多,容易发生护理纠纷。在常规的对照组护理干预中,临床护士的健康教育仅使用语言讲解和文字发放,手段过于单一,患者接受的效果不佳。且在病房中忽略了细节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降低护理安全问题,笔者在试验组的护理管理上,积极改革了多种方法。首先,采用了多种健康教育手段,这些健康教育方法可以更好地让患者了解相关知识,消除由于无知产生的过度焦虑,且可以让患者了解自己容易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做好预防[8]。其次,音乐护理方面,为试验组提供了不同的音乐,使其可以在音乐的熏染下逐渐放松心情。细节方面的不断完善,还可以提高护理水平,让患者感觉到护士的关心与爱护。护理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则是从医院本身出发,不断提高医院整体的护理效率,让患者享受到更好更全面的护理服务。而加强护患沟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还能有效增强患者治疗的积极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护理安全问题减少,患者焦虑程度低、抑郁程度低,安全感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陆燕琼,陈秀云.影响癌痛规范化治疗实施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7(12):76-77.
[2]任倩,陈泽彬,陈照坤,等.影响甲状腺肿瘤术后患者疼痛阈值的护理研究[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7(9):1-3.
[3]肖娟.无痛护理管理体系在肿瘤科中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7(6):175-176.
[4]胡翠林,周小燕,陈茜,等.老年肿瘤疼痛患者口服止痛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1):84-87.
[5]郭绍宁,安力彬,李文涛,等.癌症患者爆发性疼痛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48-950.
[6]王敏,崔江河,隗荷婷,等.论肿瘤住院患者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1(2):213-214.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违反职业者被期望的标准而导致的事件[1]。手术室是医院的重点科室,手术涉及内容多,服务对象运转快,突况出现多,护士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故常存在安全隐患。手术室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对护理质量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防止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是保证手术安全运行的根本[2]。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对患者安全存在危害,使卫生系统负担增加,而在多数情况下,很多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是可以通过预防而避免发生的。现将手术室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相应对策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手术室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发生24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其中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为:17:00~24:00,高发护理人群为:工作年限少于3年的初级职称护理人员,高发类型为:用药错误、液体外渗、管道脱落。
2常见不良事件及原因分析
2.1用药错误、液体外渗、管道脱落①护理人员因未严格执行三查十对,未熟练掌握药物的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导致用药错误;②护士疏于对术中用药的观察,静脉通道固定不良,患者出现躁动不安导致液体外渗;③管道固定不当或全麻复苏期因患者的躁动,导致尿管、胃管、切口引流管、深静脉置管等管道脱落。
2.2压疮 ①患者因素: 患者因自身疾病致全身状况差,正常身体机能下降;②复杂、大手术手术时间过长,患者长时间处于同一,局部组织受压过久,血液循环障碍。
2.3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手术安置不妥、手术患者护送不当①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患者未能正确配合护士查对,连台手术的顺序安排进行调整未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导致手术患者身份识别错误;②因护理人员业务知识不到位或工作疏忽,导致手术安置不妥,进而引发压疮,肢体过度外展引发神经损伤,衬垫位置、厚薄不当或过紧的约束带阻碍患者的正常呼吸与循环;③手术护送过程中因护理人员对管道的管理不当或对患者的保护失误导致患者坠床,管道扭曲、打折甚至脱出,患者手术相关参考检查报告单或片子等遗失。
2.4手术护理记录单涂改、填写漏项、缺页手术护理记录单涂改、填写漏项、缺页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未意识到如实、及时、准确、完整记录护理文书的重要法律意义,对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未熟练掌握而导致手术护理记录单质量缺陷。
3对策
3.1建立并落实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其掌握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类型、上报方式,尤其要明确Ⅲ、Ⅳ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的五大原则: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激励性、公开性。切实按照保密性非惩罚性的原则来处理护理人员上报的不良事件,通过对事件的根因分析,制定并落实防范措施,从而减少或杜绝类似不良事件的发生。
3.2统一护理标识的使用统一护理标识是指针对护理服务流程中需加以警示的环节,使用规范统一的文字、图案来实施特征标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有序进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在手术室工作环境中使用统一的护理标识可以减少护士在工作流程中反复多次的检查和辨认工作,对手术、用药等相关环节的隐患进行主动管理,使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是降低手术安全风险等级的重要方法。
3.3强化查对制度手术室要针对手术护理服务中每一个涉及查对的环节均制定出完善的无缝隙死角的查对制度,且保证让每一位手术室护士都掌握并遵照执行。采取多种方式来强化查对意识,使护士将各种查对方法能运用到工作中, 并形成一种习惯[3]。
3.4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针对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高发护理人群、高发类型进行相关培训。重视三基训练,定期业务学习和召开护理人员座谈会,加强低资护理人员的素质管理,实施人性化科学化排班,注意对护理安全不良事件高发时段的护理人员进行合理搭配 ,对高发不良事件类型加强警示,制定并落实围术期护士访视制度,通过围术期访视工作,取得患者对手术的主动配合,通过术中、术后的安全护理和访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给予早期防范和干预,增进护患沟通和交流,确保围术期患者安全。
3.5压疮的防范为了使手术得以顺利实施, 保证患者舒适、安全,防范压疮,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主动预防,如保持手术床单的干燥、平整;正确使用头圈、海绵圈、海绵垫等用以辅助摆放合理,减少局部组织受压;制定高效优化的护理配合流程,在成功手术的前提下尽可能手术耗时缩短,减少压疮发生可能性。
4结论
安全护理是医疗质量的基本内涵 ,手术室护理团队应通过对科室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分析,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对策,以减少手术室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等级。
参考文献:
变压器的主要参数有额定电压、额定容量、额定频率、额定变比、阻抗电压百分数等,是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重要元件之一。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不同类型的变压器故障会严重影响电网稳定性,从而十分有必要针对变压器容量装设继电保护装置,以下则集中探讨分析变压器保护配置中的常见问题,对保障变压器可靠运行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变压器保护配置原则
1.1 纵联差动保护
实现纵差保护可通过比较变压器高、低压测电流的相位及大小,当变压器出现外部故障或正常运行时,流入差动保护回路的电流接近为零,若故障出现于变压器内部或引出线部位,两侧电流互感器的电流之和是继电器电流流入差动保护。纵差保护之所以作为电力变压器的主保护,因其具备选择性好和灵敏度高的优点,如变压器的单独运行容量为100MVA以上或6.3MVA以上的并列运行变压器,应装设纵联差动保护。
1.2 瓦斯保护
变压器保护中的瓦斯保护,可充分反映变压器内部等故障,如分接开关接触不良、内部多相短路、铁芯或外壳间短路、绕组内部断线等,瓦斯保护可在变压器内部发生轻微故障时自动开启保护装置,若严重故障产生大量瓦斯时,其保护装置可断开变压器各电源侧的断路器。虽然瓦斯保护灵敏度高,结构简单,但变压器有向外部线路故障或因外界因素发生的误动作都不能给予充分反应,因此,它只能反映内部故障。
1.3 过电流保护
电力变压器外部相间短路情况都可通过过电流保护反映,一般适用于降压变压器,对于系统联络变压器及大容量的升压变压器可采用单相式低电压起动的过电流保护,对于过电流保护灵敏度不够可采用复合电压起动的过电流保护。
1.4 过负荷保护
由于过负荷电流三相对称,为了预防电力变压器应过负荷引起的过电流,一般将过负荷保护电流继电器接入一相线路中可实现保护作用。若变压器容量为0.4MVP并单独运行作为其他负荷备用电源,可根据过负荷的大小装设过负荷保护。
2 发电厂变压器保护配置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2.1 后备保护问题
变压器保护配置中保护变压器安全的最后一级跳闸保护设备则是变压器高压侧相间后备保护,同时还作为其他侧母线和出线故障的后备保护。后备保护的配置原则是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当变压器中、低压测母线出现故障而无法切除的情况下及只有一套保护运行时,应尽量简化减少误动机率。关于后备保护常见问题,多集中在过流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首先过流保护,一般复合电压闭锁过电流保护是联络变压器高压测和110kV降压变压器配置最多的,按额定负荷电流整定电流定值,无电源侧出线保护最长动作和时间定值相结合,从而有较长的保护时间。本测出线最后一级保护时间与中、低压测过电流保护相结合,往往当中、低压母线出现故障时,变压器线圈通过较大的故障电流,直接损害变压器,影响其安全稳定运行,为此,应在电源规划时合理规划供电方式来避免多级线路串供的可能。根据变压器过电流保护整定原则,一般按照1.4倍额定电流整定高测压过电流,电流的绝对数值会随着变压器容量的增大而不断增大。所以,应在检查保护动作的过程中留意低压侧及各条线路的保护是否有动作,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其次,零序电流保护;当电流系统出现不对称运行时就有可能产生零序电流。由于隔离开关或断路器接触电阻三相不一致,隔离开关与断路器母线倒闸操作时都有可能产生零序环流。
2.2 非电量保护问题
在变压器保护配置中,非电量保护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反映变压器油箱压力过高或冷却系统故障等,会将非电量保护装设在升压、降压变压器、联络变压器等。非电量保护常受外界影响,因此导致出现较多的误动次数,造成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除冷却器外经延时跳闸外,其他非电量保护中的其他装设均采用开入直跳方式。因此,非电量保护设计的重点是防止误动作,分析误动原因并予以解决,降低非电量保护误动率。其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 接点防护不到位
引起非电量保护误动的常见原因就是非电量保护的接点防护不到位,触电导通因非电量保护接点绝缘下降后造成出口,防潮防水性能下降,变压器内部非电量保护继电器安装的部位在大风大雨的情况下渗入雨水,导致接点受潮。除此之外,操作人员在完成外部转接端子箱的工作后有可能忘记关好端子箱的门,雨水进入端子箱内,从而端子受潮。
2.2.2 需敷设较长的二次电缆
需敷设较长的二次电缆才能满足非电量保护工作,再加上二次电缆在长期运行中处于很强的电磁场中,对强烈的干扰信号十分敏感,较易引起光敏三极管的触发导通,造成保护继电器的误动。
2.2.3 非屏蔽电缆
在施工过程中如不根据反措要求直接将交流电缆和直流电缆捆绑在一起,十分容易引起保护误动作。
针对非电量保护配置常见问题,给予以下运行对策:做好压力释放阀和主变瓦斯继电器等外部接点的防护工作,电缆管口涂密封胶,注意防水,增加防雨罩。二次电缆采用屏蔽电缆,交直流分开。由于非电量保护因抗干扰能力较差引起的误动情况较多,应做好相应的抗干扰措施,如适当增加延时,动作电压满足55%~70%UN,当直流系统正、负极对地绝缘对称时,一定程度上提高动作电压能有效防止保护误动作。在敷设电缆时尽量远离活动线或高压线,屏蔽电缆两端接地,避免非电量因受外部操作干扰而出现误动。
2.3 微机保护应用问题
微型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变压器保护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效保障了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国内变压器微机保护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由于变压器微机保护具备专业性、高度集成化和程序化等特点,要求维护人员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相关知识和管理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微机保护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2.3.1 主保护配置
主保护的差动保护可选择二次谐波制动原理实现优势互补。躲励磁涌流方式是众多变压器差动保护中技术相对成熟的一种,其原理是根据二次谐波制动,然而这种方式在进行合闸操作时,内部故障会导致涌流制动,差动保护可能不会起保护作用。合闸操作故障只有当涌流消失后,主保护才可以出口,造成涌流时间达5秒以上,形成差动保护拒动。此外,当自耦变压器发生内部故障时,励磁涌流能够对故障有较敏感的反应,但需要在现场进行零差保护的极性实验,发生误动作的概率较大。针对上述特点,最好选择自动校对零差保护的极性的装置设置零差保护,避免复杂的极性实验。
2.3.2 后备保护配置
过流保护是后备保护装置中常见问题,它与其他保护装置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细节方面。如复合电压使用;复合电压的使用在最新的变压器微机保护中更具有灵活性,可以简单的实现并联变压器各侧的复合电压,如果对某侧的电压互感器进行检修,可以利用压板对本侧的电压进行投退操作,从根本上改善变压器某侧保护造成失去闭锁的问题。
3 结语
总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部分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已更换成微机保护,新的保护配置也不断应用其中。为了保障电力变压器的可靠运行,应重视其日常运行管理维护,及时针对保护配置中常见问题予以解决,防止事故发生,提高电力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周建,周卫巍,王锋等.1000 MW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配置探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11):126-129,146.
[2]张文,周翔胜,宋述波等.一种云广特高压换流变保护配置无冗余问题改进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14):151-154.
[3]田秋松,任林丽,刘慧海等.1000 kV特高压变压器低压侧保护配置投切问题分析探讨[J].陕西电力,2013,41(3):68-71.
[4]何璐,马力,石爽等.大型水电厂厂高变保护配置及整定计算相关问题研究[J].西北水电,2014,(2):71-74.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Extension of ECG Monitoring Time to The Safety of Paclitaxel Chemotherapy (Report of 120 cases)
Liang Zong1 Chen Changnan2 Lin Yunxiao2 et al.
【Abstract】To explore whether more safety and necessity in the course of chemotherapy including paclitaxel in patients with extension of ECG monitoring time. Methods: ECG monitoring for 24 hours(conventional care was only 3 hours) during medication in 120 cases with chemotherapy including paclitaxel, three hours for a statistical interval, the incidence and clinical symptoms of arrhythmia, abnormal electrocardiogram, and hypotension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bradycardia mainly), abnormal electrocardiogram (ST segment mainly), hypotension was decreased with time. In the first three hours, there were 26 cases with arrhythmia (21.67%), 12 cases with ST changes (10.00%), 28 cases with hypotension (23.33%), and individual patients with corresponding clinical symptoms. From the third hour to 24 hours, there were a total of 13 cases with arrhythmia (10.83%), 10 cases with ST changes (8.33%), and 20 cases with hypotension (16.67%). Conclusion: There were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urse of chemotherapy including paclitaxel in patients with extension of ECG monitoring time, It could be found complications such as arrhythmia, ECG abnormality and hypotension within 24 hours in time, and reducing medical risks.
【Key words】ECG;paclitaxel/chemotherapy;safety;clinical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R73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34-02
癌症患者在应用含紫杉醇药物化疗过程中,约30%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主要是心动过缓)及心电图异常(主要是ST改变)和30%的低血压发生率[1,2],其发生时间具有共同特点,多在紫杉醇滴注过程的3h内发生(注:每次紫杉醇滴注要求3个小时),所以目前临床上常规伴随紫杉醇滴注的3h作心电监护,滴注完药后即撤销心电监护[3]。但在实际的临床观察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之后的3~24内,仍会出现胸闷不适和盗汗乏力等低血压临床表现,极个别患者甚至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事件[4,5]。为此,是否有必要将心电监护时间延长至24h呢?本组就2008年3月~2009年3月共120例应用含紫杉醇方案化疗患者的心电监护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0例中,男70例,女50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18岁,平均56岁,胃癌20例、肺癌38例、食管癌10例、乳腺癌22例、头颈癌10例、卵巢癌10例。均临床确诊并符合进入含紫杉醇方案化疗的患者,本组病例不包含化疗前已确诊心脏病或心肺功能不全患者。
1.2 方法:所有入组患者,从开始应用紫杉醇即行心电监护(包括血压、呼吸、心律、血氧饱和度和标等导联心电图等项目),每3h作为一统计时段(注:因为平常临床上只在用药头3h作监测),一直到24h结束,分段统计各阶段异常临床表现发生率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均以比率作比较。
2 结果
120例观察患者中,心律失常(主要是心动过缓)发生率、心电图异常(主要是ST段改变)、低血压现象发生率在用药的24h内,均呈时间递减,前3h内心律失常26例(21.67%)、ST改变12例(10.00%)、出现低血压28例(23.33%),个别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满3h后至24h,心律失常共13例(10.83%)、ST改变10例(833%)、发生低血压20例(16.67%)。见表1所示。
3 讨论
3.1 紫杉醇(Taxol、Paclitaxel、简称简称PTX)是一种新的抗微管肿瘤化疗药物,为特异性对G2和M期细胞敏感周期特异性新药[1,2],目前广泛用作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头颈部癌和胃肠道癌的化疗方案组成药之一[4,5]。紫杉醇主要在肝脏代谢,随胆汁排泄,经肾脏排泄约1%~8%。临床上使用时,一般在稀释后静脉滴注3h完成。其不良反应除初期使用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可高达39%(多为轻度)、8~10天出现骨髓抑制、停药后的周围神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外,其中心血管毒性是不能忽视: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无症状的短时间心动过速(约29%)、ECG异常(主要是ST段压低改变)发生率约30%,有个别甚至会出现相对严重的心血管毒性事件(本组发生率≤6%),经对症治疗处理均能缓解。这说明心电监护在紫杉醇的使用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3.2 从临床上观察到,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时间波动,以用药的起初3h内多发,所以临床上一直作前3h的心电监护[3,6]。但从本组观察到的情况表明,3h后至24h内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这是后续需作心电监护的理由。另一方面,由于其发生率随时间而递减,至第8个3h(即满24h)已几乎无此方面并发症发生,故此,超过24h已无心电监护的必要。
3.3 紫杉醇滴注3h后仍有相关心血管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其详尽机理不在本组中深入探讨,考虑可能与化疗药物本身对心肌和心脏传导神经有毒性积累,在这些组织器官相对排泄较慢有关,此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
3.4 目前医学进步了许多,多数能开展肿瘤化疗的医院专科,基本配备了心电监护设备,这是能顺利开展工作和医疗安全的保证。加上延长心电监护对患者无任何创伤,目前的心电监护费用亦有降低,故有条件的医院可否把用紫杉醇的心电监护时间延长至24h,仅供同行专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第五版).2009年2月.72~78;437~443
[2] 江滨、陈书长.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南[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259~268
[3] 王红云、王大华、张冬云.紫杉醇化疗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学术版.2008年3卷10期116~116
常见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1 环境因素。
1.1.地面滑 病房地面湿滑,是引起患者摔伤的因素之一[2],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存在肢体瘫痪、无力,在清扫地面后,如地面潮湿、过滑,病人行走时易发生摔伤意外。而患者大多年老体弱,生活自理能力及应急能力低下;加之神经疾病导致肢体瘫痪、步态不稳、体力不支,对疾病危险性不重视,麻痹大意或自尊心太强,或患者穿着过于宽大的衣裤,鞋底不防滑,入厕时坐凳不稳等因素均易导致跌倒。
1.2病床使用不当 病床床轮,如未锁紧固定,病人在床上翻身或起床用力后,会出现床的移动而引起患者坠床。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癫痫发作、不配合治疗的病人容易发生坠床。
1.3病房扶栏 神经内科患者大多存在肢体瘫痪、无力,恢复期需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因此,为给患者创造舒适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找到支撑点,防止摔伤、跌倒,病房走廊、卫生间的扶栏安装很重要。
2病生理因素
2.1感觉障碍 神经内科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多存在感觉障碍,对痛觉、温觉不敏感,患者家属未掌握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加上护士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不及时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如使用热水袋不当,病人在使用热水袋时极容易发生烫伤。
2.2精神异常 患者由于疾病影响,导致认知、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如护理防护措施不到位,没有家属看护患者容易走失。
2.3 窒息、吸入性肺炎 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进食时容易发生呛咳;有些患者留置胃管时间过长,由于鼻饲方法不当而造成误吸或吸入性肺炎。
2.4 静脉炎。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时间长,所用药物大多数为高渗性药物,如甘露醇、托拉塞米等对血管刺激大,加上神经内科患者多为老年人和危重病人,由于年龄、血管因素以及护士巡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药液外渗,引起血管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反应。
2.5 压疮。神经内科患者卧床时间长、病人营养、感觉功能都较差,皮肤软组织新陈代谢率低,发生压疮的几率高。压疮是神经内科患者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发生压疮的老年人较无压疮的老年人病死率增加4倍,如压疮不愈合,其病死率增加6倍[3]。
2.6癫痫导致抽搐 神经科癫痫患者, 抽搐发作时常发生舌咬伤、骨折、坠床等以外,抽搐间歇期疏于带牙套、置牙垫防护,如突发抽搐易致舌咬伤。按压肢体导致骨折发生等。
2.7非计划性拔管。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尚未达到拔管指征而将人体的治疗性、诊断性导管拔除,包括气管导管、尿管、胃管、各种引流导管甚至监护仪导线等拔除[4] 。神经内科病人受疾病的影响,意识常常会发生改变。当患者清醒后经常会产生情绪激动、焦虑、恐惧等心理,如患者出现躁动时,没有使用约束带,极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防护措施
1. 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 病室光线充足,保洁员拖地时应设警示牌,地面保持干燥,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卫生间安装竖向抓杆,便于患者站起时借力,增设防滑垫。
2. 床栏、约束带的使用。对神志不清,躁动不安、老年痴呆的患者,床边加床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约束带松紧应适宜,每班进行交接班,注意观察患者约束处皮肤情况,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告知患者家属使用床栏、约束带的重要性,指导家属正确使用床栏及约束带。
3. 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为病人进行治疗,如热敷、理疗时,应注意温度,注意观察皮肤情况,以防发生烫伤。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为病人进行鼻饲时,正确掌握鼻饲方法,每次鼻饲量,并抬高床头,避免窒息。
4. 正确及时评估危险因素。 明确高危病人,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受伤[6]。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严密观察输液情况,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5. 认真评估病人。患者入院时,认真评估患者,做好健康教育,为压疮高危患者建立翻身卡,填写难免压疮申请备案报告表,根据病情定时更换并加强交接班,必要时给予垫海绵垫、水垫,定时翻身、叩背,防止院内压疮的发生;危重及老年患者以书面形式告知患者家属护理注意事项,确定患者为高危对象后,可以在患者的床头使用温馨安全警示卡,如“小心跌倒”,“小心烫伤”,“预防压疮”,“防止坠床”等,随时提醒患者及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应随时作好防止意外发生的准备。
6. 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预防。癫痫患者突发抽搐时,应立即将压舌板或毛巾条放于患者口腔一侧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对60岁以上患者及认知、记忆力障碍患者实行腕带识别制度,在手腕带上注明患者姓名、性别、所住医院、科室;护士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患者的去向,防止患者走失。
7.加强护士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护理安全防范能力。加强“三基”及专科知识的学习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理论、技术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加强巡视,预防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把护理安全纳入到护理交接班内容中,责任护士每天对所管高危病人进行评估,随时增减安全防护措施,并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
护理安全和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改进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消除不安全护理隐患,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及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杨莘.神经疾病特色护理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0
[2]杨莘.神经疾病特色护理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1
[3]杨桂华.压疮的研究及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7,13(25):2433-3435.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妇产科护理中常见的不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降低护理事故发生率,提高妇产科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通过对产科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存在的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结论 在分析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能够显著预防护理纠纷、护理安全护理事故的发生,显著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
关键词 ] 妇产科;临床护理;不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53-02
目前,随着法律观念的推广和普及,患者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同时患者的自我保护观念也日渐增强。随之,患者对于医疗质量、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护理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妇产科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其所涉及到的范围较广,且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导致妇产科发生安全事故概率成为比较高的科室。妇产科医疗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仅会加深护患矛盾,给患者带来伤害,而且还困扰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1]。因此,如何加强妇产科的临床护理安全防范,提高妇产科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成为了医院管理者一直以来积极关注的焦点,本人就妇产科护理常见不安全隐患提出几点防范对策,仅供参考。
1妇产科护理不安全隐患分析
1.1护理人员方面的不安全隐患
1.1.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临床护理人员在实际临床护理中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措施,是导致护理纠纷、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在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忽视危机因素以及潜在的隐患,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对患者权益的尊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护理安全事故以及护患之间的纠纷和冲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得医患双方身心都受到了伤害,也影响了医院的声誉。
1.1.2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助产护理人员来说,其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尤为重要,不容马虎。如果护理人员在实施互利的过程中,粗心大意、只是机械式的执行医生的嘱咐,对出现的病情不能及时的进行记录,对于患者出现的异常先兆不能有警惕性的记录和报告,都有可能导致延误治疗,使其失去最佳的治疗、抢救时机。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往往表现在不能有效的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护理人员不能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去执行各项操作,就会出现种种的安全事故。此外,由于妇产科的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常常出现超负荷工作的现象,这就会导致护士没有更多的时间给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以及基础护理,也是导致护理纠纷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2]。
1.1.3专业技术有待提高 妇产科护理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由于护理人员专业操作不当引发的护理纠纷,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重要部分。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操作引发的护理事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过关,导致操作失误,引发的护理差错,直接造成临床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是由于患者及患者家属认为护理人员存在治疗护理技术失误,而造成的护理纠纷事故。因此,提高妇产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操作水平、从而有效地降低护理差错、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也需要重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影响作用。
1.2患者及其家属方面的不安全隐患
1.2.1患者自身的心理障碍 妇产科患者一旦患病或者是由于分娩入院后,多数都会合并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障碍。特别是孕妇,在分娩期其体内激素的变化较剧烈,导致其神经系统的技能状态不佳,内分泌系统不稳定,同时还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患者发生心理障碍,性情大变。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产妇在分娩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产后抑郁症会导致产妇有自责自罪、心情不好、精神失落症状,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自杀等念头。这些问题均是临床护理安全隐患,护理人员需给予高度的警惕,严防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3]。
1.2.2患者及家属不遵医嘱 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也是确保临床护理安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妇产科病房中,往往存在着患者及家属不听从护理人员对其叮嘱相关住院注意事项的现象,不能很好配合临床护理工作。还有部分患者、孕产妇 甚至会出现私自离院,导致患者及孕产妇在离院期间发生危险,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2妇产科护理防范措施
2.1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加强安全管理
医院需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临床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医院的正当利益,也是临床护理人员自护保护的重要方式。通过专题讲座、集体学习的方式,使护理人员能够知法、懂法,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加深法律意识,强化依法行医观念。
2.2加强责任心严谨工作作风
护理人员的优秀素质是需要不断学习、培训中获得的,在学习教育中需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意识。要求护理人员在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本着对患者生命高度负责的责任、严谨实施护理,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执行,保证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
2.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护理操作中的每一步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排,在实际护理操作中必须要按程序操作,按规定消毒,按要求实施。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使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临床护理治疗操作技巧,通过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妇产科临床护理人员在上岗前,需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学习,并且全部实施持证上岗。并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能、操作规范性的考核,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的业绩挂钩[4]。
2.4加大对患者及家属的入院教育力度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住院教育①要告知患者及家属应遵从医嘱、遵守住院规章制度的重要性;②对相关规定进行详细介绍、解答患者的疑虑,对特别注意事项要着重强调;③要加大对患者及家属遵医嘱执行情况的监督与督促[5]。
同时要经常性的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沟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沟通态度,良好的沟通态度才能使患者更信任护理人员,才能更好的实现治疗效果。如果互相都不尊重,拒绝沟通,或者互相隐瞒,那就无法实施护理[6]。
3结语
本次研究分析发现,导致妇产科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隐患来自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两方面。通过分析,在明确了目前妇产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之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来几点切实可行的防范对策和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规范产科临床护理服务,从而避免护理纠纷发生、规避护理安全隐患发生、减少护理事故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
参考文献]
[1] 徐晓斌,赵晓勤.运用法律武器正确处理一起医疗纠纷的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0,19(5):280-281.
[2] 邓芳非.医疗护理隐患自查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护理研究,2011,14(4):174.
[3] 郑黎君.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论文,2012,15(1):154.
[4] 姚建荣.产科病房实施人性化护理提高产科护理质量[J].四川医学,2009,27(2):207-208.
目前,我国的医学护理教育尚没有医疗风险教育课程,而护士属于高风险职业,培养我国医学生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护人员避免医疗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1]。我校于2013年开设了《护理风险管理》选修课,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加强学生理论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2015年第2学期引入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课堂中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灵活运用,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教程中[2]。案例分析法在《护理风险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2015年第2学期选修《护理风险管理》课程的学生,共计140人。学生均为护理本科生,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学制4年,其中男生5人,女生135人,年龄21岁~24岁(22.4岁±0.5岁)。
1.2方法
1.2.1教材及教学内容教材参考田玉凤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第1版《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教学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感染科5个科室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教学课时数共为30学时。1.2.2案例分析法教学的实施1.2.2.1分组将140人分为14小组,每组8人~12人。由组内成员选出1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组内学习。上课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便于组内讨论。1.2.2.2案例准备案例贯穿于整个课堂始终,它的选择至关重要。授课教师根据各个科室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选取临床真实案例并做适当修改,使案例标准化,既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使理论联系临床实际,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2.2.3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将整个讨论环节分为3部分。首先,给予案例并提出问题;其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借助教材、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等工具查阅资料;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答案和理由,持有异议的小组以辩论的形式试图说服对方,通过组间辩论获得最佳答案。讨论期间每个同学都是参与者,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起调控和鼓励的作用,以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1.2.2.4教师总结教师针对案例讨论情况,对遗留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理顺本次课的内容,加深同学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1.2.3期末考试形式采取案例分析的考核形式,学生可以借助教材、以往的学习笔记、查阅网络资料等进行答题,综合考查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4案例分析法教学效果评价在查阅大量案例分析教学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案例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案例分析考核形式评价,包括9个条目,每个条目设赞成、中立、反对3个选项。于考试结束后,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结果
2.1案例分析法教学效果评价(见表1)绝大部分学生对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表示认可,其中121人认为案例分析法的应用效果很好,占86.4%;14人采取中立态度,占10.0%。2.2案例分析考核形式评价认为本课程适合使用案例分析考核形式的134人,占95.7%,中立的3人,占2.1%,反对的3人,占2.1%。
3讨论
3.1案例分析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次调查结果表明,86.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课程总体效果很好,对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总体持肯定态度。《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课程培养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是规避医疗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分析法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组间辩论使学生置身于多种观点中,有利于学生在讨论中学习他人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创造了良好的互教互学的氛围,且最终以团队的方式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另外,教师也反馈应用案例分析法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2突破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由于《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更适宜采用重视过程和思辨能力的半开放型考核形式。从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出发,侧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考核形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肯定,95.7%的学生对这种考核形式表示认可。表明突破传统考核模式,应用灵活多样,贴近临床的新型考核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有助于改变“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消极学习态度[4]。
4小结
案例分析法是近几年教育学家较为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我校在《护理风险管理》课程的应用已发现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锡芝.护理风险管理课程设置探讨[J].现代护理,2006,12(17):1661-1662.
[2]解丹.案例分析法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30):163-164.
【关键词】内科;临床护理;案例分析法;护理操作;实践能力
内科是医院重要科室之一,患者较多,且病情复杂,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进护士刚参加护理工作,经验不足,易增加护理差错发生率,引发护患纠纷[1]。因此,临床必需重视对新进护士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为提高新进护士的专业素质,我院将案例分析法用于新进护士培训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1~12月的新进护士23名作为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20~22岁,平均(21.05±0.53)岁;受教育程度:19例大专,4例本科。2013年1~12月的新近护士23名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0~23岁,平均(21.35±0.46)岁;受教育程度:20例大专,3例本科。两组基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培训法。由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确定带教计划,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训练,主要围绕护理安全、常见内科疾病及护理方案、仪器使用方法等培训。观察组采用案例分析法培训:
(1)典型案例教学。带教老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10个,提交带教小组,由组员负责归纳整理,案例中设置突发事件或典型护理缺陷,并发放给新进护士;组织新进护士学习案例,分小组讨论,提出案例中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并进行适当点评:
(2)床边教学。每学习完一个案例,导师负责带领新进护士入病房内查看典型案例,询问患者的疾病、特征等,引导其观察、思考,了解从哪方面评估患者病情,要求新近护士针对典型病例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具体护理措施。
(3)情景模拟。进行情景模拟,一名护士模拟患者,其余护士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护理,进行小组评估,提出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带教老师综合评价,肯定新进护士正确的护理措施,并指出不足之处。两组均持续培训1个月,培训后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分析能力、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总分均为0~100分;
(2)培训后对两组护士行调查问卷,评估培训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培训方式、培训模式时效性、教学技巧3个方面,总分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满意度评分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将文中相关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
观察组培训后分析能力、理论成绩、实践操作能力分别为(85.26±3.28)分、(89.26±5.69)分、(90.77±4.23)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对培训方式、培训模式时效性、教学技巧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2.13±5.14)分、(90.11±4.24)分、(91.56±5.04)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内科临床护理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内科新进护士刚参加工作,无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合,且实践经验少,需加强临床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2]。以往培训方法主要由带教老师指导新进护士按照操作流程学习,综合学习效果差,很难满足新进护士的学习需求,易降低其学习积极性。近年来,案例分析法逐渐应用于护生带教和新进护士培训中,取得满意效果。培训期间由带教老师选取经典案例,引导新进护士学习,增加对内科护理的认识;再选择经典病例行床边教习,指导新进护士评估患者病情,进行讨论,提出针对性护理方案,让新进护士带着问题学习,有利于提高其分析能力,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3]。情景模拟也是案例教学法重要一个环节,该教学方式较为新颖,可提高新进护士学习兴趣;模拟护理操作期间,能够促使新进护士将理论联合实际,将护理操作落在实处,便于带教老师全面了解新进护士存在的护理缺陷,并行针对性指导,有利于提高新进护士的专业素质,有效规避护理差错,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4]。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培训后分析能力、理论成绩、实践操作能力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培训方式、培训模式时效性、教学技巧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结果可看出,案例分析法能够提高新进护士的实践能力。宋杏花等[5]分析案例分析法在新进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情况,发现新进护士的仪器操作成绩、理论成绩、求知欲等均高于传统培训护士,侧面证实了本研究结果。有研究表明,利用案例分析法行新进护士培训,有利于提高其整体素质,明确自身职责,短时间内进入临床角色[6]。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法应用于内科新进护士培训中,可提高其对培训方法的满意度,激发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到内科临床护理中。
参考文献
[1]刘红,刘书香,戴莉,等.案例分析法在护生护理核心制度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2):67-69.
[2]卢燕.案例分析法在内科护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04-105.
[3]彭春芬,彭昕.应用案例分析法提高低年资护士沟通能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87-88.
[4]胡霞,顾晓菊,潘红宁,等.启发式临床教学结合案例分析法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6):709-711.
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医护人员既要能够快速诊断病情、预测并应对患者病情突发变化,又要掌握娴熟的沟通技巧,安抚患者并获取准确主诉,因此工作压力大、且业务素养要求较高[1-2]。急诊科为实习护生必须轮转的科室,由于自身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以及急诊科患者病情独特等特征,实习护生普遍存在畏惧、焦虑等情绪,不敢动手操作[4-5],因此常出现护理结束后效果欠佳现象,鉴于此,医院急诊科在2018年9月—2019年3月部分实习护生中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带教等新型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取得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对象
选取对象为自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医院急诊科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共计60名,均为护理专业本科大四学生。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研究组:男1名,女29名,年龄21~24岁,平均(22.56±3.20)岁。对照组:女30名,年龄21~24岁,平均(22.62±3.17)岁。两组实习护生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护士进入科室后,护士长带领大家熟悉科室布局、注意事项等,并分配带教老师,每人分发急诊学习计划表。带教老师依据计划温习相关理论知识,并依据学习计划侧重性的指导与讲解;在出科室前,护士长随机抽考计划内容并评价。研究组: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同时配合案例介绍、情景模拟带教等。(1)案例介绍,即带教老师在出现典型患者时与实习护生共同研究特殊案例病例,如患者在注入参附注射液60mL时,为什么会出现心慌、胸闷、大汗、面色苍白的问题,具体该如何处理;在原病例基础上,患者血压突然降至85/50mmHg,心率为130次/min,且伴随咳粉红色泡沫痰、气喘等表现,此时发生了什么症状,应该如何处理;抢救过程中,患者自主呼吸消失、呼之不应、大动脉搏动无法触及,此时患者病情进展至哪个阶段,应该如何处理,处理时注意事项是什么?带教老师发放典型病例资料后,要求每位护士详细阅读文献资料,结合教科书内容,互相讨论,共同分析,带教老师引导护生共同思考、鼓励、启发他们对案例的批判性思维,质疑且提出相关问题,并对护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2)情景模拟,实习护生自行分配角色,扮演患者、医生、家属、护士等,根据学习、实习需求设置情景。①涉及输液场景,准备需要的抢救用品、仪器,假设输液时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按照流程进行操作(患者出现不适—家属通知护士A—护士A查看输液时间、输液量,并调整或关闭输液—护士B通知主治医生—护士C测量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并给予吸氧处理—医生查看后评估并进行处理);②常见病患抢救,依据临床特征对患者病情、主要症状及体征进行评估,并遵医嘱立即抢救,护士A帮助患者摆放正确,吸氧并监测生命体征—护士B遵医嘱给药—护士C记录。③急救过程中患者病情持续加重,意识、呼吸及心跳丧失,所有护生需进行心肺复苏的演练;④带教老师参与护生情景模拟,扮演家属、医生及护士等提出疑问,培养护生的应急反应、沟通能力等。情景模拟结束后,护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问,教师指出不足并督促改进。
1.3观察指标
(1)实习生进入急诊科实习前、后分发《急诊科实习护生临床技能综合评定量表》,包含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评定两个方面。理论知识评分包含急诊科常见疾病、病情判断、用药、护理配合注意事项等方面,满分100分,分数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成正比;实践知识评分包含应急能力、基础操作、护患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性等方面,满分100分,分数与实践知识掌握程度成正比。(2)实习结束后,分发《急诊科实习护生对带教学习满意度调查量表》,包含带教内容、带教模式、带教效果、学习意愿等方面,满分100分,分数与带教满意度成正比,其中非常满意:90~100分;比较满意:80~89分;一般:65~79分;不满意:≤64分。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评分、带教满意度评分等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进行分析对比;带教总满意率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以χ2检验进行分析对比。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护生理论、实践知识掌握评分比较
实习前,研究组、对照组理论、实践知识掌握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结束后,研究组理论、实践知识掌握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带教满意度评分比较
2研究内容与步骤
2.1实验组教学过程
2.1.1体现现代护理特色和理念把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护理岗位工作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的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2.1.2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以内科护理工作项目为导向,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内科护理学分为九大工作项目,48个学习任务。(2)实施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为主,设计典型案例与学习情境,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肌梗塞”“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等内容实施PBL教学,现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例介绍如下。①教师准备案例及问题,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准备。病例叙述了一位35岁男性病人从3年前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空腹痛到3小时前突然出现呕血再到失血性休克而急诊入院。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提出以下问题:病人所患疾病是什么?如何估计出血量?抢救治疗4h后,如何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护士应对病人进行哪些方面的病情观察?针对病人目前情况,护士如何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止血措施有哪些?若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其止血措施有何不同?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有哪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有哪些?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诱因有哪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建议病人如何改变生活方式?②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5~6人。授课前一周,教师将案例及问题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将所有问题的讨论结果书写出来,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确定好各问题的发言人或课堂上就某一问题进行小讲课、情景模拟等。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提出质疑及补充意见,教师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适当辅以板书,展示重点内容。最后,教师利用10min时间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知识点。(3)尝试校企合作,强化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向社区延伸,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带领下参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肺结核等传染病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宣教,设计制作健康教育板报,实现教、学、做有机融合,增强学生预防与控制疾病的意识,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阶段考核及制作健康教育板报(10%)、期中考试(20%)、案例作业(10%),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选择题模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加大案例分析题比例;考试内容以临床常见病为主,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临床任务的能力。
2.2对照组教学过程
进行传统课堂教学,各章节内容由教师集中讲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整体护理要求完成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与实验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