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35-01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声乐课是音教专业的主干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及中小学音乐课“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声乐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方能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的发展。笔者尝试从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借鉴“曲艺精华”、融合“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对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提出改革意见,以便抛砖引玉,集众之智,切实解决好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新课标”的出台,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又强调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然而多年来的高校音乐教育的声乐专业基本上都是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过于强调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挖掘及培养,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优秀师资。因此,高校声乐教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把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贯穿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让传统的“声乐技能课”转型为新颖的既能传授技术,又能享受艺术的“声乐美育课”。

二、创新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艺术类招生的不断扩招,高校的招生门槛相对较低,自然会导致生源质量的大幅下滑。如音乐类考生,有大部分学生缺乏对音乐的热爱,自身音乐素质和文化修养都不高,只是有幸成为高校扩招的“幸运儿”。然而,面对这样的培养对象,高校声乐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一对一”声乐教学模式,尝试小组课和集体课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来应对当下的声乐教学困境。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生源较多,师资相对缺乏的现象。“一对一”声乐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上已成为历史,或者是极少数人享受的“特权”。以湖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为例,基本上是以“一人课”和“小组课”最为常见。然而“一人课”肯定是极少数优秀学生的特权,“小组课”不言而喻。笔者认为,这种模式的存在,还没有摆脱传统声乐教学的烙印,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声乐教学理念。然而,小组课和集体课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能最大程度上整合教学内容,扩展专业知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湖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小组课”为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如果在学期内,任意周次安排二至三个小组课一起上“集体课”,这些学生不仅能得到两三个学时的知识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融入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研讨的氛围。集体课一般会讲授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教法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观摩名师名家的声乐教学录像及全国声乐比赛录像等。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教学互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动性。“小组课”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声乐授课的一种模式,一般3-4人最为合适,教学中,教师既可以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可根据每个学生个性进行个别指导。“小组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词曲的“美”,体验声音的“美”及欣赏肢体语言的“美”。让“审美”理念贯穿“小组课”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集体课”的优势在于解决声乐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小组课”则更注重学生个性问题的解决与提高。如二者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优化教学效果,应该是《新课标》背景下高校声乐改革的明智之举。

三、借鉴“曲艺精华”

目前我们师范类高校音教专业的声乐学生普遍存在“重讲台轻舞台”的现象。不是不愿意登台,而是登舞台缺乏自信。俗话说“心里没谱,打不得锣鼓”。舞台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需要较好的专业基本功,还要有较好的舞台表演功底。然而我们音教声乐学生平时只注重讲课能力、示范能力、教育教法等,却忽视了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传统声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因为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开了表演,它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同于专业院校声乐表演专业教学,其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注重“师范性”,一个注重“表演性”。然而在当下音乐专业总体就业极不乐观的形势下,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在稳操“师范性”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普通高校音教专业声乐学生,在提高表演能力方面可以大胆向地方曲艺和戏曲借鉴。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已经开启地方曲艺进课堂的先河,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高校作为文化阵地,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汲取了曲艺的精华。曲艺表演艺术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步、法”。单就“五法”而言,它是协助“四功”完美演员的肢体语言。我们说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有没有功夫,主要就是用“手、眼、身、法、步”来做出衡量。而观众是否能获得审美满足,也取决于演员对“五法”尺度的掌握。所以高校音教专业的声乐教学,要大胆向校外的“优秀资源”借鉴,利用自身优势,丰富专业特色,增强音乐艺术的审美功效,培养出既能站稳讲台,又能站好舞台的优秀音乐教师。

四、融合“教学资源”

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声乐的审美活动离不开音乐的相关学科及音乐艺术以外的文学、戏剧、舞蹈、曲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特别是声乐与文学的联系甚为密切。声乐是文学(歌词)与音乐的结合体,透过对歌词的理解和分析,便能找到其中的情感基调,再与歌中的旋律结合,并能达到词曲合一,相得益彰,达到完美的境地;声乐与舞蹈、戏剧、曲艺的联系也比较直接,上文所讲的声乐教学在表演方面向曲艺“五法”借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过去的声乐教学仅注重歌唱技术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其他学科的联系,导致学生成为一个“发声机器”,不懂的艺术性的歌唱。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所讲“歌手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就不能实现艺术性的歌唱,只能说是发声器官在做广播体操”。试想,我们的音教声乐学生,如果乐理知识学的比较扎实,其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也会比较透彻;如果视唱练耳好,其读谱能力肯定不错;如果文学修养好,其对作品主题思想及风格的把握也会很到位;如果学生经常观摩戏剧、曲艺及全国声乐大赛的视频或录像,那么学生在肢体语言表达方面也会游刃有余、自然得体。笔者认为,高校音教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务必要融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声乐教师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声乐教学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大胆向姊妹艺术借鉴,融合“优秀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具备较高艺术修养和专业水准的优秀音乐人才,才能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系统研究(第一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篇(2)

1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1.1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格与情感的载体与镜像,它凝结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性格。对一个民族来讲,其母语文化音乐,一定意义上就是其民族的标志。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把自己母语文化音乐的传承放在首要的地位,非常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族音乐基础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的在世界文化漂泊,或不可挽救的消失在国际的文化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不了解这些民族音乐,就很难真正了解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事实上,中国的民族音乐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实践与探索之路。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先生创作的《牧童短笛》为代表的第一首具有民族音乐特点的钢琴作品,至今活跃在舞台上;40年代以冼星海为代表的《黄河大合唱》等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音乐作品一直为我国音乐界和广大群众所喜爱。后,民族音乐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音乐院校和高校音乐系科的相继建立,各民族院校普遍设置了民族器乐专业,开设了民族器乐课,有些高校的音乐系还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种民乐,称“国乐”课。大量民间音乐遗产得到挖掘、整理、传播,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刘天华的《空山鸟语》《病中吟》等。马思聪先生用小提琴奏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思乡曲》,丁善德的钢琴曲《晓风之午》,陈培勋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卖杂货》《旱天雷》,陈钢、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创作的作品仍在舞台上久盛不衰,他们为中国音乐的民族化作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声乐界的郭兰英、王昆、马玉涛、才旦卓玛等演唱的民歌为全国人民所喜爱。舞蹈界也出现了《丝路花雨》《宝莲灯》《鱼美人》等以民族素材或以民间传说为主题的民族舞剧。音乐创作出现了大量的以民族调式为特点的声乐、器乐曲,如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等。继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之后,又出现了如《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优秀歌剧的创作与演出,这些将民族化内容的表达方式与西洋管弦乐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至今仍在广泛流传,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由于中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受欧洲音乐教育模式影响,以教授西方音乐体系的内容为主,造成民族音乐教育的严重缺失。

1.2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21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创新的需要。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目的。传统民族音乐是一切音乐创新的基础。纵观世界音乐发展史,大凡卓有成就的音乐家、演奏家无一不是在充分汲取和继承本民族优秀音乐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而有建树的。“钢琴诗人”肖邦就是吸收了波兰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的素材,创作出了不朽之作。斯美塔娜、德沃夏克、鲍罗丁、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十分深厚的民族音乐积累,也都是吸取了本民族音乐的营养,强调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借鉴了民族音乐的音调、素材、风格、技巧创作出了经典传世之作。这些作品历久弥新,流传百世,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喜爱。可以说,最具有民族性的音乐,才是最具有艺术生命力和时代性的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有其独特而鲜明的民族特征,在风格、调式、乐器演奏技巧方面都不同于西方音乐,其包含了许多西方音乐中没有的弹奏技术和音乐表现手法。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就是由二声部五声性曲调的对位而创作出的一首近代中国最杰出的钢琴音乐作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的积累和储备,增强学生民族文化历史与情感的底蕴,使学生在与世界其他异质音乐文化的比较鉴赏中,了解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跨文化的、开放多维的音乐视野,广泛吸纳各民族音乐的优长,以母语音乐为基础,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

1.3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音乐专业不仅仅是技艺型人才,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因为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技艺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民族音乐浓缩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格、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国抗战时期产生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通过对《组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音乐发展奉献自己的热情,它对于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培养其审美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2.1 在理念上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大纲教材和教学方面应形成系统化和科学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极为丰富的音乐,应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的精华和风格编入教材,并将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安排足够的课时。

2.2 在具体的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教学应表现在各个学科上,如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多演唱一些民歌,观看优秀民族歌剧;在舞蹈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学习一些民族民间舞蹈,或尝试民族歌舞的编导;在和声课上,尽可能多解析一些民族调式;视唱练耳教学中,让学生多演唱民歌或具有民族调式的乐曲;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上,让学生充分学习,演唱民歌和戏曲音乐;在器乐选修课上要让学生多选学民族器乐,并建立民乐队,开设民乐合奏课。可以通过举办民族音乐演唱会、知识竞赛、民族音乐文化讲座、中国作品欣赏讲座等形式营造学习民族音乐的氛围,鼓励学生参加中国作品的演奏和音乐会的演出。考试曲目上应鼓励和提倡学生选择民族作品。对课程的设置,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各科目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音乐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师生参加一些民间音乐活动(如歌会、民族采风、观摩戏曲等)。从情感上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兴趣。

参考文献

篇(3)

2009年4月份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学校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民族音乐与地方音乐课程的教育改革得到各高校领导及教师代表们的积极反思,本文结合自身的认识,对课程教学改革中民族音乐(特指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课程地位的提高

一直以来,民族音乐课程在我国各地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中处于不受重视的局面,有幸能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有一席之地的院校,其课程的教学也是未能尽善。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各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都越来越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和研究。

根据《指导方案》的规定,音乐学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必修课中设有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专业选修课中的任选课里有民族音乐学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这些音乐学理论类课程选项,在地方和学校课程这类专业课程更是加大了民族音乐的研究,其中包括“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及“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无不说明民族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日渐上升的地位。

二、特色课程的增设

在《指导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说明中要求“各校可参照《指导方案》中建议的科目开设选修课,也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

据了解,很多高校都成功地开设了地方性课程。例如安庆师范学院根据学校资源和优势开设了《黄梅戏欣赏和演唱》等黄梅戏选修课程,河南大学也增设了河南地方戏和豫北传统音乐欣赏课程,江苏常熟理工学院开设了“吴越民俗音乐”选修课,江南民歌、戏曲和江南丝竹等等区域音乐文化课,诸如此类的地方特色课程,就是在以地方院校为腹地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族音乐,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以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为荣,并最终主动地去学习地方音乐。因此,在特色音乐课程和民族音乐专业必修课中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通过教学传给学生,再由学生继续学习并进行传承教育,如此不断循环必将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永远流传下去。

三、教材的多样统一

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中一直都存在着教材使用不统一的情况。很多时候,很多学校都存在选用本校老师亦或是校所在地区里权威学者所编著的教材。在原本就未能得到诸如声乐、器乐、中、西音乐史等专业课程同样重视的民族音乐课程更是如此。因此,教材编写成为民族音乐课程改革十分重要的步骤。

1、材的编写和使用。在已经出版的众多相关教材中,大部分以民族音乐的体裁划分章节,有些高校因课时不够的原因就会选择性地教一些内容,未能涉及到一些诸如戏曲,少数民族音乐等内容。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耀华教授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中国民族音乐》,以《指导方案》的要求为宗旨,以地理环境为依据划分音乐文化区,将56个民族的音乐融入其中,并且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教材中编写了思考题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说这本教材是“全面性与典型性”、“音乐性与文化性”、“理论性与学术性”、“基础性与发展性”、“趣味性与欣赏性”、“创新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教材,必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使用。

2、多样性教材的补充。教师在使用上文中《中国民族音乐》这本材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补充性的具有地方性、区域性的特殊教材。“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是实现《指导方案》中增加学校课程设置自由度这个特点的基本思路之一。这种多样性教材的补充能够发挥地理优势,办出教学特色,更是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库添砖加瓦,注入更多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实践教法的重视

《指导方案》中规定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现今已有很多高校的民族音乐课老师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不定期地田野采风,让学生实地感受民俗文化,了解音乐所处在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音乐的内涵。这一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搜集到一些真实的音乐文化资料。但除此之外还应对不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知识不仅要熟知各个地区音乐的代表性乐种和经典曲目,更要能说会唱。学生必须能够演唱一些代表性的地方民歌,声情并茂地学唱重要曲种的名家名段。

因此,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教法上必须从原来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介绍性教学,转为以实践学唱为主的综合性教学。只有注重实践的教学才能成为综合性、实用性人才,并最终成为未来中小学教育中合格的师资力量。

五、创新观念的培养

《指导方案》中在原来“德智体美”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在重视实践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指导原则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亦成为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篇(4)

音乐教师是艺术美的表现者,是教育美的传播者,是学校美育园地的实施者。音乐教师的审美素质、专业功底以及审美施教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发挥与提高。因此,培养音乐教师专业能力的各大音乐、艺术院校及综合、师范类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就显得尤为艰巨。它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 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初步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从总体来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别应当包括四大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由于从总体培养目标出发,教育部和各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即:公共课)都有统一规定,所以,各音乐院(系)主要关注的是学科专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其中的部分课程包括如:音乐欣赏、中外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合唱指挥、歌曲写作、基础和声、作品分析、音乐教学法、心理学等等。然而,各大高校之间也存在少许的不同,例如,各个学校间的教学形式及所学课程的课时长短与深度不同等等。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则是由于各个高校有权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调整学科课程。

总体来看,我国的教育思想在根本方面缺乏创新。它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内容、形式以及具体实践等等,从而以此来促进音乐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特色

(一)运用新的思维方式

新的教育思想的实施需要一些大胆的创新。在二十一世纪大教育环境的背景之下,我们需要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为了能够在未来的音乐教学中付诸实践,新思维必须集系统性、开放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运用各种新的思维手段来推动音乐教育在各大高校中的发展。此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在实践方面的运用。

新思维的改革首先针对的是我国高等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该充分关注到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与其相互交叉的种种课程。新课程的设置需要与时俱进,要充分体现系统性、时间性与实践性的高效结合。

新思维的改革思路主要应体现在教材的编制方面。教材的内容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在稳定的基础上,教师还应适当地补充基础知识,并根据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补充和创新一些富有时代性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才可以掌握和懂得当前所学专业中先进的知识与信息。在当代,我们应对一些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进一些新形式的教学法,并在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在更好、更新的教学中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学生也要注重加强自身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把教学能力与未来将要终身从事的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大学毕业之际成长为一个“现代型”的音乐教师。

(二)创新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总体设置应做到创新。以往,各大高校中的音乐教育的专业分布没有跟上当今的时展,原始的课程结构与学科的教学内容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科课程的结构和教学的内容进行增减,教材的内容应该实现创新。在这些方面,多元化已经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得到广泛的推广。

过去,钢琴系、声乐系、音乐教育系的教学内容和科研形式都较为单一。此外,钢琴以及声乐是相对独立的两大专业,这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当前时期,钢琴以及声乐的教学和科研的组合结构需要进行改革。我们可以把钢琴和声乐两部分的教学和科研内容有机地集合到一起。这种集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集合结构能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还能够在不同课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与融会贯通。

二、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方法和路径

(一)交叉学科和学科渗透

首先,我们要理清跨专业不同科目间的关联,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到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当进行跨专业的学科渗透时,教师应分享各地高校教学中已取得的良好教学成果与成功的教学经验。例如,为了提高自身的即兴伴奏能力,学生除了要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外,更应多付诸实践,同时认真学习其他的学科知识,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的组合、简化与添加

为了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实现学科课程的整体优化组合,我们有必要对过去一些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合并和简化。例如,我们可以把一些联系紧密的课程合并到一起,创建一门新的课程。在这方面,瑞士的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就系统地把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音乐活动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创立了通过身体的律动即时学习和体验音乐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当进行课程组合时,我们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尽量简化并强调关键点,这是因为音乐教育专业中有相对较多的课程,如果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改革和简化,那么教师会很难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就很难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基于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我们应该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即兴弹唱”这门课程。这是一门结合了多种学科的课程,如钢琴、声乐、和声与即兴伴奏等。然而,“即兴弹唱”不是这些课程的重复。即兴弹唱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它是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同时也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基本技能。

(三)教学实习改革的意义

教学实习是音乐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的坚实基础。高校的音乐教育学科课程改革,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教学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较为深厚的音乐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全面的教学理论与相对坚实的教学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教学实习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进行改革和探索,方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因此,我们要继续不断地努力,从而为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5)

2004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简称《课程方案》),并在有关通知中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该《课程方案》不仅提出“必修课程学科化”,确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同时要求“各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这一《课程方案》的下发,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它将有力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和课程建设。

在这方面,我们从加强音乐教育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角度,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上,增设了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程(以下简称“三课”),并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一、办学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专业“三课”的具体设置

我院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充分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表演和创作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这“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音乐专业中,这三种能力既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有所侧重。与此相应,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是在求得三种音乐能力的共同发展中,对音乐教学以及相关的科研能力给以特别的重视。概括地讲,就是培养能教、能讲、能写,具有较为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师。

但是,在以往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并且只有36课时、2学分。不仅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由于在专业意识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倾向,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堂。因此,为了适应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通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育学科与课程建设而达到这一目标。

在这方面,我院自2004年5月起,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变原来只设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36课时、2个学分)的状况,增设音乐教育学“三课”,并从2004年9月正式开课。

在新修订的音乐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音乐教育学“三课”都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来设置。由于这三门课程呈现的是音乐教育学学科三层面的基本框架,因而使课程的学科性和专业性更加鲜明。

“三课”的开课学期和学时数、学分分别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为一学期、36学时、2学分;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两学期、72学时、4学分;音乐教学法课程为两学期、108学时、8学分。我们这样设置,既体现了对学生音乐教育学理论修养与音乐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强调了对学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我院的音乐教育学课程与通识性教育类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时总量中已占20%,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同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明显改变了以往这个专业中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非常微弱的状况。

“三课”的设置,反映了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基本的、互有关联的三个不同层面。这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其中:

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体系的和历史的两个方面。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理论中结合对音乐教育的实践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尤其与音乐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音乐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编创)和课程理论两个方面。这类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对各种音乐教学设计、编创的理念和相关课程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充分关注音乐教学的实践。

音乐教学法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言,包括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构成音乐教学能力的基础,只有同时具备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案例的编创能力、音乐教学行为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才称得上具有完整的音乐教学能力。

“三课”中的每一课,都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音乐教育学理论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在总学时量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实践”和“训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有倾向性的。这方面,不同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实际情况来安排。“三课”所呈现的,实际上是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与学科实践最基本的三层结构,因此,“三课”实际上具有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践

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涉及到教材与讲授内容、师资培养和教学人员安排、教学组织活动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原有基础的薄弱,无论是在教材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原有的教材和师资素养,都较难很快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三课”的实施,必然会面临着一些困难。因此,如何组织教学,将“三课”实施下去,成为我院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在教学资源方面广泛学习和利用近些年来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形成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以及教学经验,同时采取边实践、边锻炼、边提高的方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师与学生随着课程的展开而共同成长。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1.先行完成“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除了已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关内容的制订,目前并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况且,要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是,“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并非没有基础。事买上,无论是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还是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新教材,这方面可供借鉴、使用的学科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多的。

例如,就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而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所包括的有关中外古今各类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法规史料汇编,就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的讲授提供了很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有中国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国际上有代表性音乐教育体系等教学内容。该社出版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也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教学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研制的《音乐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课程标准解读本以及各种相关的通识性新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甚至包括《音乐》新课程教材和《艺术》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教学案例设计,都可以作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授课学习内容来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的讲授内容与资料范围主要包括对音乐和艺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这门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的主要区别是,它是对音乐教学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虽然这方面的学习也要结合音乐教学的实践,但所举的例子仅仅是说明性的,并非如音乐教学法课程那样主要是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过程的实际演习和训练。

在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中,大量《音乐》甚至《艺术》新课程教材中以音乐为主的教学案例和评析,以及在基础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多种教学案例,都可以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学法》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演练以及观摩,并参与其中分析、评价等,掌握多种类型的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这些具体的实践,也会反过来对音乐课程和教学的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

随着教师驾驭“三课”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科研能力的提高,我们准备通过一、两轮的教学,最后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

2.“三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与具体实施

在“三课”的实施中,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的讲授与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在实践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的课程学习。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讲授时,注意概念的解释和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对讲授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并展开一定的讨论。

②某一项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对一个专题研究成果的了解,展开课堂讨论,形成一定的认识。

③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主要用于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其教学特点是,虽然不直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演练,但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这类课程的设计及其优点或不足进行分析、评价,甚至对其进行改进,提出有自己想法的、新的设计方案。学生也可以将学习扩大到教学观摩以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

④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主要用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某一教学案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演练。可以分组、分地进行(甚至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上课的资料、材料作一定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一起分析、讨论、评价。也可以将学习活动扩展到中小学音乐课堂。

我们在“三课”的教学实践中,更为重视对学生编创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从某一教学案例甚至某一教学单元的设计和相应的教材编创,直到教学内容的演练和实际呈现、教学评价这一过程的各种能力。

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初步了解并实践从教材的研制、编写到编课、做课的各种工作,从而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师、教研员、教材编写者乃至教育改革者所做的各种工作,从而形成初步的、系统的音乐教学和教材、教学案例的编创和研制能力。

为此,在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结合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实施,专门分设了讲解课、创编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

在讲解课中,每位任课教师可以分别选择《音乐》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来讲解(还可插入一些《艺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各套教材的讲解要求有系统性,重在分析,把握整体。讲解中要结合并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讲解中,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

编创课是以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创编。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通过编创课,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编创模式和设计方法。

在编创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案例或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立意,利用各类工具书、专业书等查阅和搜集各种文字、音像资料,增长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在编创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以及如何上课。对这些设计,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在完成编创课和说课之后,学生进行做课和评课的教学活动。各小组以班上其他同学为教学对象,以自己编创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演练。可以自己做课件、展示图像资料,以及准备相关材料。每个组花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做课以及评课。若是两个以上的教学案例设计,可以花两节课以上的时间来做,视需要而定。各小组在做课后,都要让其他各组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主要从正面给予肯定,也可以提出教学建议或指出某些不足。

三、“三课”的成效

我院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实施,目前已初获成效。这些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科研成果、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并在其他方面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良好教风、学风的建设等方面。

1.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我院,“三课”的实施已成为音乐专业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并且无形中还带动了其他专业学习的提高。老师们反映,上“三课”的师范班凝聚力增强了,其他班原来只重视音乐表演技能的同学也到院里来要求给他们开设“三课”;作曲课教师说,这个班的音乐创作能力是最强的,他们还专门开了原创作品音乐会;学院领导也说,这个学期,从学生的眼光中,从学生的招呼中,看到了学风的变化,看到了自信。

2.促进教师科研水准的提高

围绕“三课”的教改实践,我院组织了由六位教师组成的音乐教育学“三课”教学小组(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研室)组织和承担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和加强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师资的教学能力。最近我们又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所,参加“三课”教学的师资不仅有音乐师资,还有美术的师资。有两位教授不计报酬,完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这项教学改革的实践,既促进了教学,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我们在实施“三课”后不久,便连续成功申报了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及其他科研课题。任课教师的科研水准及其成果也明显增加。我们的教师还承担了与新课程改革直接相关的部编艺术教材的撰写。

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三课”开始实施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三课”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对每一门任课教师都是一次新的锻炼。在音乐教育学“三课”实施的初始阶段,为了使每一位教师能对其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都得到锻炼,因此,在第一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三课”中,都要在其中一门课担任一定课时的教学任务。现在,进入第二轮教学后,任课教师已经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长,形成个人的教学方向。

随着课程的发展,课程教学也越来越有序、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三课”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熟起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师资培训的效果。在“三课”中运用的一些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甚至被有的教师转用到其他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去。

在实施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同时,学院比过去更加强调了音乐技能的学习。我院音乐技能的基础课程,到三、四年级的限制性选修课,已做到一对一上课。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钢琴一系列教学音乐会,也随之举办。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学术规范的建立到质量的提高,在校内有目共睹。“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得到了体现。因此,“三课”是在音乐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并显示其成效的。

①指2004年4月在大连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

②见会议《论文集》第16页。

篇(6)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3-0083-01

作者简介:罗红梅(1978-),女,汉族,江西吉水人,讲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声乐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日渐清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高校扩招政策持续实施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对音乐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声乐课程作为音乐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却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必要的改革,才能促进声乐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强

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学活动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现有的声乐教师队伍中,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为严重,有些教师、教授的年龄相对较大,队伍中缺少年轻教师,高职院校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也十分有限,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缺少活力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乐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教学方法落后

声乐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内容,所以,既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又要锻炼学生的演唱技能。当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再经过反复练习达到学习目的。在这种滞后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于很多演唱技能的认识都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了解发音技巧,对于歌唱的审美能力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无法通过声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

扩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但是,学生的音乐基础却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声乐学习,在声乐的表演方面也缺乏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二、加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声乐教师队伍的建设

声乐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师队伍的现状,积极强化师资力量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外聘等途径获得更多的年轻教师,并完善现有教师队伍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促进中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可以为声乐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保证。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对教师的专业化培养,通过定期开展学习和培训活动,加强教师在理论和演唱技能方面的培养,增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将现代教学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从不同角度展示声乐表演以及演唱的技巧,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与声音,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运用多媒体也可以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通过播放世界闻名的音乐会、歌剧表演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从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看,声乐教学中的综合能力,主要是学生在声乐舞台实践方面的内容,通过舞台实践增强学生对舞台的适应能力,以及演唱技能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运用汇报演出、社会实践等形式设置一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内容,使学生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理论体系的完善,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当前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走上教育岗位,所以,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对以后的教学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比如,选择一节课开展汇报演出,从演员的选择到整个表演的过程掌控完全交由学生完成,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引导,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想法应用到演出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创新空间。

三、结语

当前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学生自身音乐基础薄弱等方面,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声乐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促进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玲玲.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13(4):56-57.

篇(7)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音乐教中小学音乐教师为最终目标,以向社会输送合格师资为主要职能。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职业的选择相对集中,就业的方向相对单一。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综合性高校把开设艺术类专业视为现代大学的重要办学特色,并积极实施起来,艺术类及其相关学科迅速成为热门专业。据最新统计表明,全国现有的1000多所普通高校中,有72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院系或艺术专业,且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而艺术师范专业一直都是高考考生热衷填报的专业。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在此形势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寻找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有效地引导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端正他们的就业观念,更好地为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以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就业情况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调研,以期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新思路和切入点。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以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已毕业的2009届和2010届学生为例,毕业学生共计118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1人。以下为毕业生基本统计资料。

表一音乐学院2009、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比较稳定,但签约率呈下降趋势,这基本上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状相吻合。前些年,我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从事教师职业,并且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而近两年,本科学历毕业生已经基本上进不了高校就业,甚至进入中小学校就业都比较难。这也充分说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变化也要求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趋于理性与现实。

表二音乐学院2009、201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

表三音乐学院2009、2010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统计

表二表明,我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被迫做出更多的分流,专业对口的职业选择比例在下降,不能进入教师行业的学生比例在上升。具体而言,116名毕业生的总就业率是92.24%,其中12.93%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幼儿教育工作,18.10%从事各种音乐、舞蹈培训工作,6.9%选择继续学习来缓解就业压力,16.38%进入企事业单位,23.28%选择自主创业,14.66%改行从事了其他职业(如大学生村官、公务员、社会工作者等),从统计结果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向社会培养合格师资的职能已经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表三是对我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统计。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率、离职、薪资方面。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率越高,体现出专业培养帮助毕业生得到的市场价值实现越高;离职率低,稳定性较强,反映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度较高,说明毕业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也符合了毕业生的期望;薪资的高低,也反映出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在市场价值中的高低。表中显示,我院的专业对口率呈平稳发展趋势,近两年平均专业对口率为71.53%,与74%的省音乐教育专业对口率较为接近,这也表明我院实施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虽然略有成效,但我注意到我院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长期存在“重专业训练,轻理论学习”的观念,并且在说课、试讲能力和面试技巧方面存在不足,这也是专业对口率平稳不走高的原因所在。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解析

社会舆论将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于“扩招”:音乐类专业扩招政策降低了大学的门槛。尤其是音乐教育专业填报的“高烧不退”,虽然增加了全民教育普及率,提高了人民综合素质,但在发烫的“艺考热”背后,严重的就业难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客观来说,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总量的阶段性猛增,的确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自然增长形成了一定冲击,总量性的矛盾有所表现,但这并非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根源。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学校乃至大学生自身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

(一)扩大招生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随着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很多父母都鼓励孩子学习音乐,使得学习音乐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要求又比专业音乐院校稍低,且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教师工作,社会地位和薪资高,所以很多考生在报考学校时都会选择音乐教育专业。

一边是轰轰烈烈的扩招,一边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门路狭窄是大家一致的观点,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不受重视,音乐老师趋于饱和的现状使毕业生们忧心忡忡。在目前应试教育气息浓郁的氛围中,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块鸡肋,除少数重点中小学比较重视音乐教育外,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音乐课只是做做样子,一个学校有个两三名音乐老师足以应付全校的音乐课。在这种大气候下学校提供招聘音乐老师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是与高校培养符合中小学校音乐教育需求的合格师资这一任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目前高校教育体制僵化、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结构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高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能力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教学技能不足,仅仅会一两项音乐表演技能,与中小学校音乐教育需求严重脱节,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

(三)毕业生择业设想与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

目前导致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和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期望值太高,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就业不难、择业难”的局面。许多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培养其艺术素养,买器材、请老师,参加各类等级考试,投入比一般学生要大,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毕业,可以说,音乐生除了学校正常科目的学习外,学生和家长在时间和金钱上都付出了更多。所以,在找个专业对口单位很难的情况下,“有业不就”的现象就较突出了。

三、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择业观念

在当前这种就业困境大环境下,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拥有知己知彼的能力和正确择业的观念。所谓“知己知彼”指的是正确分析自身的能力,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格局。绝大部分毕业生一方面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使得用人单位连连感慨毕业生普遍眼高手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对本专业对口或可挂钩的行业、单位、团队的总体状况、战略发展、行业前景、优劣势比较等缺乏较为宏观、全面的了解,往往只看重用人单位的薪金待遇。

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前要引导他们明确目标,平和心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业遇到困难时要能及时疏导自己的情绪,摆正心态。另外,毕业生应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值,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地方都可以尝试考虑。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开阔就业视野,“先就业,后择业”。一些“非学校不进,非教师不当”、“只考公办学校,不进民办学校”的陈旧观念只会让自己陷入就业迷局,错失良机。

(二)加强自身综合能力

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能力普遍较弱。因为中小学校要求毕业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特质,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上比非师范院校的学生要优秀,但是在钢琴、声乐、小器乐等表演,以及组建学校管乐团、合唱团等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都要比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逊色许多。

为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必须教育学生摒弃专业上的“主项”意识,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之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精通一种音乐技巧,掌握多种音乐技能,并且拥有既能上讲台又能上舞台的综合素质。

(三)改革学校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模式,开设的专业课程有钢琴、声乐、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合唱指挥、和声、音乐史、曲式分析等,其中钢琴和声乐占了绝对比重,而其他课程教学时间较短,这就使得学生只是“一专”,即专长钢琴、声乐或器乐,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由于在校的专业学习太专一,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

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使得毕业生能够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出“新”,开设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要适当打破专业界限实现“通才”教育,培养出符合市场标准、顺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强化就业导向作用

篇(8)

一、文化素质能力模块

文化素质能力模块的课程主要体现对“人”的全面塑造,这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本国的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与经济全球化同行,而在这种极具竞争力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大众、普及教育决定了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素质却相对较低。而广泛实用的人文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管理、法律、文化、市场等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今后的“成才”打下基础。因此,在文化素质能力模块中不仅开设了传统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历史”、“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还开设了紧跟社会形势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形势与政策”、“生活与哲学”,以及根据学生们的专业特点开设的“音乐鉴赏”、“舞蹈鉴赏”和“美术鉴赏”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同时,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能力模块。

二、岗位专项能力模块

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岗位专项能力模块中强调突出师范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经过三年或五年(我校音乐教育专业有高考招生的三年制和中考招生的五年制两种,以下简称“高招”和“中招”)的学习后,要“能说”、“能唱”、“能奏”、“能写”、“能教”、“能编”、“能导”,也就是说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必须全面均衡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小学音乐教师或者社区、文化馆、专业团体等相关单位音乐指导教师的职业要求。该模块的课程设置除了“声乐”、“钢琴”等专业核心课程和“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以外,还加入了体现民族化和多元化的课程,如“传统音乐与文化”、“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安徽民歌专题”。另外,在进行“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配以讲座形式专门向学生介绍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先进音乐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发展学生的专业方向,培养“一专多能”的职业人才。学校高招音教专业在一年级第二学期、中招音教专业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实行教师、学生双向选择方向教学,鼓励学生在毕业前参加安徽省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技能考试并获得相关资格证书,如美声唱法演员、民族唱法演员、流行唱法演员、芭蕾舞演员、钢琴演奏员、弦乐演奏员、琵琶演奏员、二胡演奏员等。拥有“双证”资格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必定大有裨益。可以说,岗位专项能力模块是整个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专项能力。一方面,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突出师范性、民族性和多元性;另一方面,还兼顾到市场的需求进行方向教学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并努力为学生创造获得双证资格的有利环境。

三、群集职业能力模块

群集职业能力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其职业领域各个岗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能力模块大多都是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岗位定位密切相关的课程,以适应学生毕业后的转岗和自由择业、继续升学的需要。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04年,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占整个高等教育的47-48%;2007年,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学生人数比达到了1∶1;2008年,高职高专学生比占到了51%,第一次超过了本科院校,截止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6000多所,年招生规模达到110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3000多万人。另据2010年《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在安徽省19个专业大类中,在校生数量前5位的就有文化教育大类,人数为52751人。以上几组数据让人兴奋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确实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不禁担忧这样大规模的招生,每年会有相较以往更多的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每所高职高专院校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因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就业。面临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可以选修课的形式或者课余时间开设相关紧缺专业的第二课堂,并设学分,学生通过专业考核颁发相关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近年来,我们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以及创业培训、特岗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培训等一系列短期培训,帮助学生实现转岗就业;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增强其竞争优势。我校与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达成协议,自2005年9月起,承办二学历本科教育,学校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设二学历课程,学生修完全部课程,通过考试便可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国民教育序列本科毕业证书。我们还积极鼓励音乐专业应届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试,提升学历层次,据调查,学校2010届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有18.4%顺利考上专升本。另外,学校还与日本、新西兰、菲律宾、美国等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的教育,学生可以轻松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

将上述三大课程模块进行内涵分析和关系解读,可以看出文化素质能力模块是支撑职业型人才培养能否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岗位专项能力模块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和关键所在;而群集职业能力模块则是学生转岗或继续学习的必备要素。这三个课程模块的关系就像一架三角钢琴的琴腿般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筑起稳定的课程体系,任何一方的失衡必然会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平衡。因此,还需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把握这些课程模块健康实施的要素。

(一)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校园文化

在文化素质能力模块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枯燥地灌输理论知识,而要注意更新教学方法,并以必需、够用为度安排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校园百家讲坛(由学校的人文系教师或者学生轮流以讲座形式开讲)、法律知识辩论赛、英语沙龙、校园文体科技节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二)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就业导向

1.专业汇报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绝佳平台,通过专业汇报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有利于推动专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则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地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们在平时更加重视专业实践。学校音乐教育专业自2008年以来坚持新生入校后必须举办专业汇报,此后每学期举办各方向的阶段性专业教学汇报,学生毕业前举办毕业汇报演出。另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型演出、专业比赛,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篇(9)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实践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方案等等都是和普通本科颇为相似,缺乏创新。其次,专业课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专业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也基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使学生面对以前传统教学时,不再有兴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学期都会到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见习,导致本课程的课时量也不足,达不到集体授课的教学目标。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来看,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教师队伍的“双师”较少,结构尚未完备。教师队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太少。第二,目前最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经调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所学内容与毕业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脱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他们毕业以后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专业音乐教育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第三,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等条件需要进一步地打造,进一步加强和培养职业精神。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即学生在课外进行线上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网络资源,获得初步的知识,自主完成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课中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就不懂的或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在最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智能化。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不断发展,需要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地研究,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音乐教育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快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在专业课中的获得感。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根据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需要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学实践相适应,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紧随信息时展的步伐,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进一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普遍应用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式、内容等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的实效性。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将混合式教学纳入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在信息化社会,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完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高校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库学习资源,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比如:视频材料、音乐欣赏内容、教案、PPT、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取知识,从根本上改良教学观念、导向、模式及手段,改变传统的音乐传统教学模式,使刻板的理论知识或者是抽象的学习内容得以具体化展现,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会局限课堂上一对一的学习,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巩固;也可以组建小组群,在群里展开讨论,针对专业中的某一个技术要点进行讨论;可以提高效率,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答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三)实现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都是在黑板上进行讲解板书,但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其中包括上文提到的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音乐欣赏的视频,为学生扩宽视野。

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课程建设基础较薄弱,课程的相关材料(PPT、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业、测验、讨论、辅助学习资料等)需要有一定积累。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梯队。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路径实施,所有立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必须实施1-2轮混合式教学实践后方可申请课程结项。通过结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应该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平台,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教材方面,选用国内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引进国内外优秀电子资源,探索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资源建设新模式。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专业前导后续课程和通识课程改革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结合专业特色,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改革。(二)教师没有做好准备,盲目照搬,将现有的课程转变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体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混合式教学课程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三)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新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需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应包含学习态度、能力等因素,评价指标分值应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置,但期末考试仍应是主要考核方式,评价主体还需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模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要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要包括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要注重优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五、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体裁、题材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在实操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个性发展。从而塑造学生适应新时代职业发展特点的核心素养,为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宫、小学、幼儿园及艺术培训机构输送优质人才。课前准备,利用资源,预习知识。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知识面。建立资源库的资源。资源包括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在线答疑整理与搜集资料,录制演唱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根据平台上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明确课堂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进行考勤,如利用音阶演唱练习考勤法,每位同学对应一组音符,二十组音符连续唱完后,不仅确定每位同学到位,同时进行简单的发声训练以及基本音阶的把握,根据歌曲调式选择相应的调式音阶。

(二)作业与预习情况反馈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课前平台任务学习,主要能够反映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而有效开展教学内容。一般设计资料查询、小组分析、音视频观摩和学唱评价。教学计划分模块进行,按照模块,提炼出每个模块中的重点进行视频录制。视频采用MOOC、SPOC、微课等适合在线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形式制作,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任务,包括: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知识点、课前学习效果监测三部分。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主题内容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的反馈,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

(三)课堂教学环节

新课的导入,从作品文化叙事和音乐学分析进入新课讲解,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实践。演唱实践过程,运用各种直观技术手段结合老师讲解分析、训练歌唱能力以及歌曲阐释水平,解决技术重难点。多元形式巩固创编。借鉴儿童歌唱活动教学设计,将与歌曲相关的活动形式融入教学,通过体裁对比、情境设定、形式互动、鲜活表演等途径加深技法基础上的表演水平。

(四)任务与反思

1.布置作业:根据新课讲授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个别训练,视频观摩等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强调技术问题的解决,歌曲演唱的情感;针对下节课内容,按照老师要求提前预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2.教学反思:对标行业标准,依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学生接受程度、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对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设计与学生回答的效果,混合式教学理念执行情况,思政元素体现情况等方面的思考、评价,总结经验,有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的建议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运用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准确反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效性和可行性。

六、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依托线上教学、线上建立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进一步将混合式教学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鹤鸣.高师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戏剧之家,2021,(11):95-96.

篇(10)

一、根据学生状况有计划地安排教学

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区别,舞蹈专业的教学注重技术技巧和表演性的培养,而音乐教育的舞蹈教学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类的基础理论知识,音乐键盘的基本技能,还要有舞蹈基本技能和舞蹈编排能力。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舞蹈知识,我们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学。

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一般分两年完成。

1.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状况,选择一些基础的、技术难度适中的,从单一练习到组合练习。如站立的基本形态、手臂的延伸、腰腿的软开度及动作与呼吸的配合等,有计划、有步骤,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地进行训练,使学生身体素质、柔韧性、软开度及协调性、灵活性、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2.第二、三学期是以民族民间舞为教学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如壮、苗、瑶、侗、京、蒙、藏、维、傣、汉等民族的民间舞)及少儿舞蹈等素材,突出舞蹈风格。在教授舞蹈组合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讲解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和地域风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准确掌握了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又了解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既丰富了舞蹈语汇,又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和求知欲。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组合,让学生在不同方位、不同层面了解舞蹈以外更丰富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第四学期教授舞蹈编舞技法。首先由教师讲解舞蹈编排的技法,空间的运用,点、线、面的关系等编舞的基本知识,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舞蹈素材、知识和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舞蹈组合或小品的创作,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 因材施教

2005年以后,音乐教育专业招生中取消了舞蹈面试这一环节,而且考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高校音乐教育选修舞蹈的学生存在着年龄偏大,身体素质较差,软开度、灵敏度不够的问题,有的虽然经过一些基础训练,但不扎实、不规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更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如加强地面练习。地面训练是解放身体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坐着或躺在地面上,使上肢在完全放松、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进行腿部肌肉和软开度的训练,并配合腹部、腰部、脊椎收紧与放松的训练,为以后完成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做动作时挺拔舒展而不僵硬,有效解决学生耸肩、塌腰、腆肚子的毛病。

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科性质、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由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课时少、所学内容多的特点,在授课内容安排上应该将基训与身韵相结合。如在编排控制组合时融入身韵的提沉和含腆的元素,使学生训练的同时既提高了控制能力又加强了身体的韵律感,使组合看起来更流畅、舒展;将舞蹈剧目欣赏与编舞技法及排练相结合,在欣赏舞蹈剧目的同时与学生分析舞蹈剧目的结构、情感的表达和编导的意图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通过以上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和积极性。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它的目标设定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的目标不同,舞蹈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娴熟的技术技能的表演人才,而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应着眼于舞蹈知识、舞蹈基本技能和师范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舞蹈与音乐及中小学艺术教育实际需要的互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艺术实践

以往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在毕业前或最大程度上为学院的庆典排练演出,而参与的学生也只是少数,并没有把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所学的技能得不到磨练和展示,导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不能只重视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还应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艺术实践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通过自己的表演或创作在大众面前展示的最好舞台。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表演机会的增加,上台次数的增多,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在舞台上表演时的紧张情绪,增强表演信心。

艺术实践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艺术实践这个平台,一方面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累了表演和创作经验;另一方面又获得了实践锻炼,拓宽了知识面,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组织艺术实践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以班级的形式组织观摩演出,到机关、学校、企业进行慰问演出等。组织舞蹈团是高校音乐教育舞蹈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舞蹈团排练的学生大都对舞蹈有较大的兴趣,把他们组织在一起学习、交流、创作,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磨练技术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随着舞蹈团的不断发展壮大,社会艺术实践的增多,学生越来越成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舞蹈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从而促进了技术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总之,加强艺术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篇(11)

一、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钢琴演奏前开展有效思维活动

著名的美国小提琴家海菲兹在《我怎样练琴》中曾说:“一开始我是在感受这首曲子,我把这个过程比喻为动脑的过程,接着在练习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我把这看做是动手的过程。在熟练这首曲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还是完整地感受出曲子的整体思想,而不是练习弹奏的动作,她说,事实上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体会和感受,只要抓住了本源,就会对这首曲子精通。”

钢琴教学要重视动手练习以前的思维活动,要做到心知肚明就必然要对关系到教学各个方面进行不同深度及不同层次的研究。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句话在钢琴教学前的思维活动中尤其重要。对待一个作品,首先要对其有清晰的认识。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弹奏钢琴是需要心理、生理及思维互相配合互相协调的,如果有不当的思维认识将会严重影响到弹奏的质量。其次,需要在钢琴教学前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分析清楚,抓住主要问题一一解决。例如有的学生感觉自己“视谱慢”,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解决乐理上的问题。对谱面上的一切音符、谱号、节奏、节拍、断音、句子、连线、休止、段落等都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要做到看会看懂看精。乐理知识作为钢琴演奏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第一阶段掌握,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其他成绩都是不可能获得的,只有基础打牢固,才有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第二,要解决对键盘的熟悉问题。要做到多练习,从实质的钢琴到心中的抽象的钢琴具象,要做到心中有琴,这是需要经过一番勤学苦练才能达到的境界,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做到熟能生巧就可以了。高校教师在教授学生键盘练习的过程中,要教导学生一定要下苦功练习,因为提高键盘的熟练程度是没有任何捷径的,没有任何人天生就有这种熟练度,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艰辛的练习过程,只有在思想上早做准备,才能应对冗长枯燥的练习过程。

第三,要解决对钢琴工作方式的认识问题。一个良好的视谱不是按单个音符读取的,而是将音阶和弦等相对完整的音乐组织形式作为一个工作单元。按单元的方式一块一块地摄入,眼睛要看得快不是只看单音而是整个小节地读取。眼睛要始终走到手指的前面。大脑有迅速把握整体结构的能力,采用整体单元式的读谱方法。这样认识清楚以后,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自然视谱能力将得到飞跃式的提高。视谱能力也是在不断的锻炼中积累出实践经验之后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熟能生巧,在熟练了之后,看琴谱的速度就会加快很多,也就会在演奏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第四,解决手指的技能问题。手指的技能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没有良好的手指基本功技能就谈不上完美音乐表达,所以对手指的基本技能和有关弹奏的技巧要正确认识、分析、总结、提炼、掌握,从而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样弹奏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手指的技法,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不同的方法,这不是靠语言教授就能完成的,学生一定要靠自己的勤学苦练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

在钢琴教学的前期,良好的思维活动是根本,娴熟的弹奏技能是前提,只有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才能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技能。高校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在钢琴练习之前首先必须充分掌握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基调和深刻内涵,要在不断的情感体验中逐渐掌握每一首曲子中的内在思想。此外,还要在乐理知识,键盘的熟练程度,手指的熟练程度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钢琴演奏的时候抓住作品的本质,获得成功。作为高校钢琴教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深知这些在钢琴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经历的每个重要的步骤,只有学生懂得了其中的定律,才会更加努力地完成,争取新的胜利。

二、教师要深刻认识作品对钢琴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钢琴教学中教授作品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致地研究作品内部的音乐构造与感情基调,一方面了解作曲家的人生观、生平、艺术观和思想,作曲家的气质、性格及艺术修养,了解作品的直接写作动机和目的,作曲家创作时的心态、思想感情,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历史特征、社会特征、文化背景、风格特点,等等,认知作曲家当时的明显意图,充分尊重作品的历史性。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学习聆听研究作曲家写作的所有东西和音响资料,认真体会和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对作品音乐、音乐形象、语言、音乐风格认真地研究分析。学会直接感受音乐语言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演奏中自然、由衷、朴实、真挚、热情饱满畅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俄罗斯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兹曾说:“让学生了解的不仅是作品内容,不仅应以诗意的形象感染他,还应详尽分析作品总的曲折结构及其中的个别细节和声旋律复调、钢琴织体写法。”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只是引导行动,行动又以知识为依据”这一原则适时适度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作品中体会独特艺术氛围,指导弹奏,在弹奏中回味作品的意境,达到两者的自然统一。

对作品的研读,或多或少会遇到一定的难点,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克服这些难点的心理准备,攻克难点前,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剖析分解难点再动手逐个加以解决。作品演奏作为一种头脑和手指综合的活动,任何技术动作都包含着一系列的局部动作,应当采用分析的方法,左右手分开练习技术难点。放慢速度,分解练习把作品中的长句分成若干部分练习,使之加大动作,熟悉弹奏作品的指法,或者特别对薄弱的地方进行专项练习,达到作品整句的均匀。在慢练中不能脱离音乐的实际需要,要注意指法之间的联系,不能散架,不能使每个手指孤立地练习,一定要练出作品中整句的音乐走向,要形散而神聚。

因此,高校教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刻理解音乐作品在钢琴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利用不同风格的作品,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认识钢琴,热爱钢琴。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钢琴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对钢琴的兴趣,并树立必胜的信念。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钢琴作品,追随这些作品走进属于学生们自己的钢琴世界。

三、钢琴教师应做好示范教学

依据钢琴专业的特点,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要始终以身作则,做好示范教学。在示范弹奏过程中,学生通过直观弹奏动作和聆听实际的音响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能够领会教师的意图。教师在示范弹奏中的乐感,要使学生对作品有鲜明的感受。学生具有不同的素质条件,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因此要对不同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运用不同的形式因材施教。特别强调的是,对待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要轻言放弃,要尽力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适时地主动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尽可能多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作品的鉴赏力,充分发掘学生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弹奏作品的能力。

教师通过具体的弹奏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弹奏动作的表象,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和方法。在钢琴教学中正确的弹奏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提高弹奏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可见,教师的示范对于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目的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弹奏动作概念。教师示范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弹奏动作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并使之内化,经过思维的加工,建立起正确的弹奏动作概念。因此,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示范什么,怎样示范等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教授新作品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弹奏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的弹奏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弹奏动作的结构和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这样,完整的示范就为重点示范作了必要的铺垫,并使重点示范的动作更加鲜明、突出,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兴趣是使人对某种事物有一种特殊的需求倾向,并力求积极参与该事物的心理特点。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钢琴弹奏动作的优雅美、力度美、娴熟美和韵律美的同时,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产生学习钢琴弹奏的极大兴趣。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娴熟,应该成为学生的典范。因此,钢琴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要求高校教师一定要以自身的良好素质为学生做好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更容易把形象的影响记录在脑海里。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学生聆听优秀的教师弹奏出的优美旋律,更容易激发对钢琴的热爱,更加努力地练习和学习。

四、总结

总之,高校钢琴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开展抽象的思维活动,还需要使学生懂得如何对作品进行鉴赏。通过钢琴教师的良好示范,使三者达到自然的融合,才能使学生从心理及生理上克服种种阻碍,真正学会学懂学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得无限的技能,达到自然美和心灵美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