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电算化
Key words: accounting method;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157-02
0 引言
会计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方法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方法。在手工会计中,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有:①建立账簿、②设置账户、③复式记账、④填制和审核凭证、⑤登记账簿、⑥成本核算、⑦编制会计报表等。但是随着原有手工会计的不便性越来越多的显露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算化会计越来越被认可,随即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带来哪些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手工和电算化方式下会计的核算方法。
1 建立账簿
手工核算方式下,首先要建立各种账簿,包括:总账、日记账、各种明细账等;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下,则是要以系统管理员身份进入软件的系统管理模块,然后建立账套,录入单位基本信息,确定核算类型,确定基础信息分类,确定数据精度,确定编码方案,选择相应的使用模块,启用系统。
2 设置账户
在手工会计中,设置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名称开设的,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的方法,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的具体形式。与设置账户不同的是会计科目通过开设账户的方法,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化。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设置账户”变成了“总账系统初始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页和账簿的“账户”,一般由软件根据会计制度要求直接由软件给出。首先需要我们做的是进行基础档案设置,包括机构设置、往来单位设置、财务相关设置(外币种类、凭证类别、项目目录)、收付结算设置;其次是会计科目设置,包括增加、修改、删除、指定会计科目,第三是总账选项设置,包括凭证页签、账簿页签、会计日历页签及其他等;第四是设置明细权限,包括设置明细科目查询权限、凭证审核权限、设置制单审核权限;第五是录入期初余额。
3 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与单式记账法相反的,它是一种记账方法,主要针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相互联系的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复式记账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价值运动,因为复式记账不仅适用于手工处理会计数据,而且适用于会计电算化之后,在单式记账数据库文件中,借贷各方都分别以记录一张记账凭证的形式记载下来,但单式记账实质的内容依然是同复式记账一样的,都是在每笔经济业务时反映该业务的来龙去脉通过借贷两方(或两方以上)。所以,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科学的。
4 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一种书面证明文件,能作为记录依据。电算化会计区别于手工会计“凭证”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填制(输入),还有一种是由系统自动生成机制凭证,如:对于每个月都有的重复业务可以通过生成常用凭证,制单时调用常用凭证,修改相应内容,从而大大减少录入工作量;还可以进行转账定义,然后进行转账生成,如:期间损益结转、对应结转等;手工核算方式下对凭证逐张审核,电算化方式下可以成批审核,只要鼠标一点,审核即可在瞬间完成。
5 登记账簿
在手工会计之中,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会计核算形式,各部分相互协作的才能完成。第一次的会计确认的完成就是这一核算形式有机结合的结果。账簿在整个登记账簿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既是书面记载又是直接的数据源。一旦手工会计离开了账簿,那会计报表的编制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在手工会计中,账户的设置与运用起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如果我们选择了复式记账这种方法,那么登记账簿时对会计数据进行的分类和归集就一定要运用到账户的设置与运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最基本的存储单元就是会计科目,而会计科目也是会计信息生成的主要依据。填制和审核完凭证后仍然需要进行记账处理,最后进行月末转账和结账处理。
6 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的根据有两个,一是生产企业的生产组织的特点,二是生产工艺的流程。因为不管未来企业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企业各自的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差异。问题的所在是,成本的计算方法还要不要按照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来确定。
在手工会计的成本核算中,生产组织的特点是成本计算对象选择的主要根据,例如:对于成批生产或多步骤装配式单件的企业,适用于分批法;对多步骤装配式大量生产企业来说,宜平行结转分步法。但是现代企业的生产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是否仍然按照以上的标志呢?
今天计算机在成本核算之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想都可以随时查看所有有关的成本数据,因为所有数据就存储在计算机内。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输入数据、输出信息都非常的方便快捷。问题是对成本数据如何进行加工处理,这才是关键。
成本计算的方法在不同情况也是不同,跟多项都有关系如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成本是否要在完工和未完工产品时分配的差别都可以决定成本计算的方法选择。科学的选择更好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更好地计算完工产品、未完工产品和半成品的成本。在手工会计中,因为有其不便性,人们必须寻找一种既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成本,又能够方便手工计算的方法,因此新的适合的、科学的方法就产生了。而且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不仅可以使用原方法,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采用自由组合方式生成各种决策支持信息,因为计算机可以满足人们对成本数据进行不同的组合的需求。
还可以设置自定义转账凭证,将生产成本科目下的相关余额转入半成品或产成品不仅可以按月、旬甚至日来计算成本,也可以按步骤而且还可以细化到工序来计算成本,不像手工方式下先汇总再转账,实现计算机自动转账,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几率。
7 编制会计报表
在手工会计中,账簿信息和报表信息都出自于同一个信息源——记载企业经营活动的记账凭证。不同的是账簿信息是为了在每一项经济业务时显现资金运动,而报表信息则是提炼于账簿信息的基础上。会计报表是会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将会计数据的多余的部分进行不断的删减,然后进行层层加工,直至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报表。
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的高速准确,各种报表数字直接取自会计科目余额或发生额。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不但可以遵照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报表编制的口径一致,也可以以会计科目余额或发生额为主要数据源,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自定义报表格式,生成用户期望格式的报表。
总之,手工会计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凭证”、“账簿”、 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但是电算化会计的主要任务则不同,是生成“凭证”、“账簿”“报表”、“自动备份”、“电子存档数据”的方式,既可以通过输出的账簿进行查询,还可以通过会计软件查询,同时,各种报表和账簿还可以导出不同类型的文件,即使在没有财务软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松进行查询。随着账户(账簿)作用的渐渐消失,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更好的发挥参谋和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庄明来.会计电算化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杜,2001年11月.
一、前言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保险公司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规避市场风险,保险公司势必要摒弃以前分散、粗放的管理方式,朝着集约型、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也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保险公司会计集中核算即在保证各个下设分支机构财务自和资金所有权、支配权相对不变的条件下,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开设银行账户,负责管理资金结算、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并且按月向各个分支结构提供会计信息,最终实现规范会计工作,提高资金使用率的目的。
二、保险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的原因和特点
保险公司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即各级分支机构均设立隶属于自身管理的财务部门并且使用独立的银行账户和会计账簿,由各级分支机构作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行使财务管理和核算职能。各级机构定期向上汇报本级以及下辖机构的财务状况以及会计报表,层层汇总得到全公司的总财务报表。这种财会合一的管理模式虽然方便各级机构管理本级业务以及资金运行,但是难以保证会计工作的透明性、财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企业的上市发展。另一方面,会计核算涵盖了诸多工作,比如保费批量扣款、费用审核、税费申报、分支机构需求上报、银行账户日常管理、资产及物品的调拨管理、各类单据的发放等,三级机构市属中心的工作更为琐碎,还要包括理财分析讲座等。总之,保险业务纷繁复杂,保险公司各级财务管理人员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多,人手不足,很难全面的顾及到核算工作。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和国务院“小金库”的排查工作,国家对于保险公司核算的要求更加严格,推行保险公司会计集中核算势在必行。虽然各个保险公司采用的会计集中核算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都具备如下特点:由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原始会计凭证或扫描件,完成账务后统一装订保存;区域内业务费用收付统一管理、调度、结算;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上报月度、季度、年度报表决算报表,经相关机构复核后归档;
三、保险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与要点
(一)保险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的实现
按照集中程度来分,保险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的实现途径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隶属于总公司,采用统一开户,分机构核算的全国大集中管理方式,平安保险公司即采用这种会计核算方式。各地分公司将业务和费用事项原始单据扫描后可借助ERP系统发送至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进行交叉验证后复核生成凭证,会计核算人员据此进行账务处理和资金审核拨付;二是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隶属于省级分公司,负责该省各分支机构具体的费用核算工作,各级机构保留审批资金的权利,由总公司会计部门承担监督和业务指导的工作。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保险公司需要根据所占的市场份额和企业规模决定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实施方案。实际上,在保险公司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一些保险公司进行全面账务处理,一些保险公司上收费用审批,付款由分支机构完成,还有一些公司将公司资金、单证、税务全部上收统一处理。不同公司的集中核算目标不同,也因此选择了不同的集中核算模式与制度,但由于保险公司人员流动性比较高,涉及的流动资金数目大,建立规范且符合实际的会计集中核算流程十分重要。
(二)保险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和不足
1、增加了会计工作的透明性,提高了效率
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与保险公司各个分支结构互相独立,分支机构的财务审批权与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实现了分离,核算人员能够更好的执行公司的财务规定,依法严格核查各机构的收支项目,在很大程度约束了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减少了预算外支出、风险事项支出现象。另一方面,各分支机构的财务人员不必再进行会计凭证处理,核算复核、付款和实效追踪等工作,可以更专注于财务分析,专项投资比分析等与公司经营发展相关的专业业务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为分支机构提供优质的财务管理服务。
2、增加了会计工作的规范性,降低了风险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大部分分支机构的银行账户,由核算中心统一开户进行会计核算和费用审核,缩短了管理链条,减少了资金沉淀,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由总公司或省级分公司负责管理资金的审核与汇付,统一保存被核机构的会计资料,更好的保证了资金的使用安全和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可以统一会计核算口径,规范业务处理流程,通过专门的核算人员进行具体费用审核,与分支机构财务进行交叉验证,降低了会计核算的差错率。
3、会计核算工作与财务管理脱节
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后,由核算中心承担会计监督职责,但会计主体、预算主体仍然是各分支机构,所以分支机构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间往往存在着职责不清的现象,再加上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分离后,核算人员与机构财务人员沟通大大减少,很容易发生矛盾,甚至造成管理盲区。另一方面,核算人员要负责多家机构的会计核算,由于不了解机构的经营状况和业务细节,无法保证经济事项与原始单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只能从形式上判断,增加了会计监督工作的难度。
(三)保险公司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要点
1、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业务流程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确定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工作范围与职能以及与各个分支机构的协调机制,建立流水化的核算业务流程,切实保证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能够成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提供优质高效的会计核算服务。
2、提高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素养
会计集中核算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为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保险公司应该着力培养以下几类人才:分支机构虽然可以取消会计职位,但是应该设立专门的业务录入员,录入人员应能够编制基本的会计凭证,维护会计系统,并承担简单的税务和资产业务工作;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核算人员需负责会计系统的管理,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和核算经验,能够处理各种会计业务,生成汇总会计报表,负责公允值价值的确认,对重大事项进行干预和控制。
3、加强对行业规范的学习
保险公司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主要工作包括:保费收入、计提准备金、投资收益、费用计提等。针对新的会计准则,核算人员应该明确保险合同的界定、保险合同的划分、保险混合合同的分拆、保费收入的确认和新型保险产品的核算,核算人员还需厘清《企业会计准则第25 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2 号》、《关于保险业实施有关事项的通知 》、2009 年修订的《保险法》、2009《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等法律文件中关于会计核算的差异,如保单现金价值自动垫缴保费、寿险与非寿险的划分等问题的规则变化。表1即为《企业会计准则第25 号―――原保险合同》与《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中关于保险混合合同分拆规定差别。除此之外,核算中心人员可以在机构费用报销前或利用保险公司省级会议培训的机会加强与机构财务的沟通和指导,增加各方的了解和配合,以提高核算工作的效率。
4、加强内部审计与控制
各级分支机构作为会计主体要和会计核算中心一起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严格限制超预算的行为。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保险公司应该特别重视合规性审计与全面性审计,加大力度处理违法乱纪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结束语
会计集中核算作为公司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是会计行业的重要改革,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随着保险公司规模的增加和国家对保险行业各项要求的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银行会计;企业会计;会计科目;会计凭证;账务组织程序
会计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出现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后来进一步展沉淀形成我们今天在课堂里可以讲授的理论体系。随着会计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会计学分化出许多细小的分支出,银行和企业最为独立的会计主体是会计学的两个不同分支。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主营业务的特殊企业。银行会计的主要计量单位是“货币”,在中国多数是人民币,个别采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的也可以采用外币来核算,但是对外报表时,人民币的采用是必然选择。企业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打磨,生产出产成品,通过产成品的出卖来获取利润的经济实体。企业会计和银行会计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1 会计科目
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对象,是构成财务报表的基本项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会计要素,但是会计要素只是概况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如果直接利用六个会计要素反映经济活动,还是太粗略了,很多详细信息无法反映出来。为了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情况,就需要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做进一步的划分。按照会计要素的特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进行具体分类的项目就是会计科目。通过这种分类,每一个具体项目都有一个名称,都代表着特定的经济内容,各会计科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比如:现金、银行存款就是资产类的会计科目;应付账款、短期借款是负债类额科目等等。在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进行分类这个问题上,银行会计与企业会计大体相同,都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损益类,另外,还有一类,企业会计里边还有一类叫成本类,是银行会计里边没有的,因为成本类会计科目主要用来反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制造费用,而这些内容银行是不存在的,所以就没有设置成本类的会计科目。银行会计也有区别于企业会计的地方,那就是资产负债共同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跟企业相比较,银行更多的是费用,而没有成本的发生,所以银行没有设置成本类的科目,但是它设置了一种资产负债共同类的科目,这在我们企业会计当中是万万不可想象的,要么是资产要么是负债,在企业会计当中资产和负债就像水与火一样那么的不相容,在银行会计当中,两者怎么会弄到一起,叫资产负债共同类呢?那账户结构怎么定义?分录怎么做?那是因为,银行跟企业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企业跟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和经常,而银行和他行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经常的,在这种联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债权和债务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基于此,银行特意设置了资产负债共同类的科目,可依一定条件变化的科目。如:清算资金往来、待清算辖内往来、系统内上存(借用)资金、外汇买卖等。这类科目的科目余额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在贷方。在借方时是银行的资产,在贷方是银行的负债。
2 记账方法
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过程的初始环节,在设置会计账户的基础上,把企业日常的经济业务计入相应的账户中,则是由记账方法完成的。因此,要全面、完整的记录经济业务外,除了设置会计账户外,还应该采用科学的记账方法。所谓的记账方法就是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一定的原理,运用一定的记账符号和记账规则,将经济业务记录在账户中的方法。
从历史上看,记账方法有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种。单式记账法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记账方法,它是对发生的会计事项只在某一账户中做出单方面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单式记账法的主要特点:(l)是对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只在一个账户中记录该笔经济业务事项的主要方面,而不同时反映这笔经济业务事项的另一个方面,而且大都是以钱财、人欠、欠人为记账对象,因此对会计对象反映不完整;(2)采用单方面的记录方式,对发生的收入项目,只进行钱财、人欠的单方面的记录,对发生的支出项目,也只进行钱财、欠人的单方面的记录,不能全面反映经济业务的变化情况;(3)缺少损益计算的专门账户,因而没有完整科学的账户和账户体系;(4)仅有个别账户的平衡公式,而没有全部账户体系的平衡公式,所以记账过程的正确性缺乏自我验证的作用。单式记账法的优点是记账过程和方式简单。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所引起的资金增减变动,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相对于单式记账法而言,复式记账法最主要的特点是:(1)会计记录的双重性,即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2)运用统一的记账货币单位,并运用简明的记账符号表明记账的方向和数量的增减;(3)有完整科学的账户体系:(4)有全部账户的平衡公式,并能根据会计平衡公式检验全部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例如,某商店以2 000元现金购进一批商品。该商店对这一笔业务事项不仅要记录“库存商品”增加2 000元,而且同时要记录 “库存现金”减少2 000元。由于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使得各账户之间形成了严密的对应关系,账户记录能够互相平衡,是否正确也可以进行自我验证。因此,复式记账法要比单式记账法更加科学。
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表明,复式记账法是在单式记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式记账法的发展和完善为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没有单式记账法的产生、发展,便不可能有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和发展。在工业企业的记账当中普遍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按照记账符号的不同又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我国都统一采用复式的借贷记账法。单式记账方法目前在企业会计中已经淘汰,但是它被广泛应用于于银行的表外业务。如未发行的国家债券、重要空白凭证、有关委托事项等。记录这类业务的记账符号是“收入”和“付出”,增加的是记“收入”,减少的时候记“付出”。
例如:①某银行收到重要空白凭证现金支票50 本, 每本按1 元计价, 并入库保管,用单式收付记账法记账如下:收入:重要空白凭证――现金支票 50
②开户单位来银行购买空白转账支票一本,每本按1 元计价,用单式收付记账法记账如下:
付出:空白重要凭证――转账支票 1
3 会计凭证
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这就是会计凭证。目前,企业的会计凭证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这是按填制程序和用途分类的结果。原始凭证对于企业而言多多数是外来的,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从外单位取得的,比如:销售发票,增值税发票等。记账凭证对于企业而言有不同的格式,比如:专用的记账凭证有收款和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不管哪一种都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的,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对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提法,银行会计与企业会计完全吻合。多不同的是,银行会计更多时候把凭证叫传票。
(2)单式记账凭证和复式记账凭证,这是记账凭证按形式不同划分的结果。一笔业务发生的借方和贷方科目,分别填列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凭证上,就是单式记账凭证,即一张凭证只填一个科目,作为该科目的记账依据。一笔经济业务的借方和贷方科目都在同一张凭证上填列就是复式记账凭证,这张凭证同时作为借贷双方记账的依据
(3)基本凭证和特定凭证。这是银行针对自身业务的特点,将记账凭证按其使用范围的不同划分的结果。这种划分,也正是银行会计的特色所在。现金收入传票、现金付出传票、特种转账贷方传票等,这些都是银行的基本凭证。银行还有一种凭证,放置于银行大厅里,供客户填制使用,该凭证一般由银行统一印制,由客户根据需要填写,然后交给银行办理特定的业务,这种凭证就是银行的特种凭证,是银行根据经济业务的特殊需要而制定的。这是银行会计跟企业会计在凭证环节最大的不同之处。另外,企业会计里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有明显的界限,不能互相替代,而在银行会计当中,原始凭证是可以替代记账凭证的,而且这种现象发生在银行绝大多数的业务当中。
4 会计账薄
会计账薄是由许多具有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连续、系统地记载各种资金增减变动的记录簿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工具。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有明细核算和总分类核算两个系统,明细核算是对企业的业务活动和收支情况进行详细的、具体的和系统的核算,设置的账簿主要有日记账、明细分类账。总分类核算是明细分类核算的基础之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设置的账簿主要是总分类账。银行会计的核算也包括这两个系统,只是提法不大相同,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明细核算对银行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的全面的、详细的核算,是在会计科目下按户进行的核算,反映各单位、各种资金增减变动详细情况,为此设置了分户账、登记簿、流水账、现金收入日记薄和现金付出日记薄、余额表等账簿;综合核算是对银行经济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全面的、概括的核算,它是按会计科目进行的核算,由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组成,反映各类资金增减变化的总括情况。计算机处理的账务核算,是根据记账凭证按账户登记明细账,再由明细账按会计科目生成总账。根据总账编制日记表,根据日记表编制会计报表。
【参考文献】
[1]《基础会计》,赵筠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逐步升级,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管理已成为了突出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财经专业的会计信息管理电算化进程,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经济管理、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能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咨询和服务、能独立规划、设计和领导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应用计算机解决财务、会计和审计问题等复合型会计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本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知识。既不应该将本科学生培养成只会简单使用计算机会计软件的操作员,又不应将他们培养成符合计算机专业要求的程序员。
根据这个目标,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这门课应该是会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但在目前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大相径庭,致使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各有不同,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不同,教学目标模糊,就造成了各高校在设置会计电算化的相关课程时缺乏针对性,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另外,各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时间短,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如开设哪些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讲授哪些内容,应如何进行循序渐进教学和上机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理论和技能等缺乏总体规划,这难免造成教学上的混乱。
(二)教学实践环节薄弱、重视不够
会计电算化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应该比重大一些。但目前大多数院校对实验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充足的实验条件,如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和会计模拟实验室,由于上机锻炼的机会少,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更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师资队伍知识老化
目前,师资队伍知识结构老化是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目前高校从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属于“半路出家”型,不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识,就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财会专业知识,真正“科班”出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少,很难适应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随着Sybase、Oracle等大型数据库在财务会计软件中的广泛应用以及ERP等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深感身上的压力之重。如何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应注重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应归属一门会计专业课。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的前提下,还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相关的知识,在确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该在本专业教学定位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注意知识的连续性与变革性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硬件的连接,软件的安装,软故障的排除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的兴起,对网络基础知识的了解也应该成为财经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
2.《计算机语言》等课程。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工具,学生应掌握一至两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Visual Basic语言或C语言等。
3.数据库。主要是Access、Visual
Foxpro和Visual Basic。会计上的大部分数据采用数据库的形式存放。随着网络的发展,也需要掌握大型数据库(如SQL Server等)的基本知识。
4.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电算化的主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于本专业的任务和目标建立初步的概念,从而开始主动地学习和形成自己的合理知识与能力结构。重点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能向软件开发的系统分析员明确阐述本企业会计处理的需求,也能与软件开发人员进行沟通,能参与分析和设计本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最好能看懂、能编写、能修改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程序。
5.介绍市场上常用的会计软件。这应该是会计电算化的启蒙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的同时对会计电算化有所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系统中各模块的使用及软件所涉及简单的二次开发的方法,而且应注意讲授主流软件的数据处理流程及软件中各模块内外的数据传递关系。这对学生理解系统的开发方法非常有帮助。
(二)将手工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环节相结合
为了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应该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相结合,将学生三年来所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模拟某一企业会计数据,把一整套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然后运用财务软件,首先利用软件的初始化功能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完成两种处理方法的衔接,再利用软件完成接续月份的会计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习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会计电算化实验应划分两部分
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采取这种方式,应该合理分配好各部分的教学进度与上机时间,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会计电算化实验包括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两部分内容。教学实验应围绕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则作为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延续,在把握和分析会计电算化理论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弥补那些在教学环节没有重视的知识点,对所学课程做综合的归纳总结。
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而采取不同的实验教法,主要有两种:
1.验证式实验教学。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教学实验中。学生按实验指导书中给定的实验内容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终验证性地考察会计信息处理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
2.综合式实验教学。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在调查企业会计部门的会计业务基础上,自己设计具有参考性质的实验内容,对实验资料进行实验加工,以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效果,并观察、分析、研究实验过程和分析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要求较高。
(四)加强实习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教师理论知识与技能落后的现实,应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同时更要鼓励教师提高自学能力,将会计电算化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作为会计专业教师考核的主要指标,只有不断更新、补充知识,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要求。此外,高校还可以选择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锻炼,实际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也可以聘请财务会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给教师举办技术讲座,把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理论课教学应该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效果较好。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启发为主,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而不应该一味的单向讲解。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四、总结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老师、学生、企业三方面共同配合,才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4).
一、消防部队会计核算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国消防部队隶属于公安部系统,目前采用的是《消防部队会计基础规范》,这个规范跟2012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相近,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同时引入权责发生制,要求在个别事项和成本核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在消防部队的会计工作实践中,权责发生制应用还非常薄弱,在成本核算上权责发生制很少应用。所以在消防部队的年度决算报告中,看不到消防救灾业务的成本支出的明细数额,也看不到日常训练的成本支出明细。
二、消防部队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中资产、负债事项不够详尽
1.固定资产核算缺乏折旧处理
目前我国消防部队资产类别中,固定资产占很大比例,如消防车辆、消防设备等等,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已经实现了网络化、软件化的模式,但是在消防系统的资产管理软件的网络平台上,虽然能看出消防部队的资产明细,但是无法看出资产的损耗状况,这是因为当前我国消防部队会计核算中,尚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对消防部队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够熟悉,对折旧方法、残值估计都缺乏经验,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也不够了解,没有将权责发生制应用在成本核算上。更严重的问题是,消防部队用于抢险救灾设备的损耗情况无法被外界所知晓,外界不能有效监督执勤备战消防用资产的保养和管理情况,易出现消防资产设备老旧或损害,更新跟不上抢险救灾需要的风险。
2.负债和建设项目核算缺乏配比原则的应用
在负债事项上,由于没有应用权责发生制,导致决算报告中会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发生,这时按照收付实现制,则不进行会计处理,这会导致会计报表中无法反映应计入负债的支出,虚增了消防部队的资产,将影响消防部队下年的预算制定。
消防部队系统还有部分运营性的收支,而收付实现制是难以反应消防部队运营性业务中的应收应付型的资产负债动向的,也无法切实反映运营成果,收付实现制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真实度不够,容易导致等内控失效的风险。
(二)会计核算中预算收支不够精细
消防部队系统隶属于我国公安部管辖,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预算收支普遍存在着不够细致的问题,消防部队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在收入预算中,“类、款、项”三个层级预算只列到了“款”这一层级,这说明预算不够细化,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看出预算收入的明细。这不利于消防部队对抢险救灾业务的支出进行分析,不利于对业务进行研究,会计工作起不到提高消防业务能力的作用。
三、解决消防部队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消防部队会计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如下:
(一)引入权责发生制以提高资产负债披露的详尽程度
1.应当在固定资产核算中引入折旧处理
我国消防部队应当积极参照最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对消防部队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结合消防部队固定资产使用的特点,本文认为采用加速折旧法比较合适,但具体折旧方法的选择要基于消防部队各个固定资产的使用方式、频率来制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要积极询问一线消防员的业务开展情况,以制定合理的折旧方法。
2.在负债核算和建设项目核算中引入配比原则
消防部队应当在负债核算中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将应付未付的预算支出,核算为负债,这样有助于年末决算报中净资产数据的真实,也有利于提高预算制定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对于带有运营性质的项目,应当积极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完全引入权责发生制,以准确核算运营项目的效益,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细化对预算收支的会计核算并加强分析
针对消防部队预算收支会计核算不够细化的问题,本文建议消防部队在做年度预算时,收入预算应细化到“类、款、项”中的项上,提供明细的收入预算,使外界对消防部队的预算收入有更明晰的理解。
在支出核算上,本文建议消防部队会计核算设立三级明细科目,一级科目采用既定的支出类会计科目,二级科目记录支出用于的具体项目,三级科目则记录更加明晰的信息,同时在会计核算软件中的会计核算记账界面的摘要或附注栏,填入数量、单价、品名等信息,好在年度决算报告时,能快速汇总和整理财务信息,以提供更详实完整的财务报告。
对于具体抢险救灾业务成本的计算,本文建议消防部队会计人员采用项目核算的方法,将单次抢险救灾行为所发生的支出,归集为这次抢险救灾项目下,方便统一汇总得出每次抢险救灾的资源耗费。建议会计分录为:借:交通费-某抢险救灾行动-XX消防车辆;水费-某抢险救灾行动-XX设备等等;贷:零余额账户等科目。这样的项目支出核算模式,有助于对单次抢险救灾的实际成本支出有明晰的认识,在决算报告中披露也有助于社会对灾害救助成本有更理性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消防部队正面的形象。
参考文献:
税法差异分析
在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和税务处理方面,《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与税法的规定存在较大的差异。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各个角度的影响一直是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包括会计与税收领域的监管。但是,会计与税法对关联方的规定存在诸多差异,主要目的是对2007年生效的关联方会计准则和2008年生效的企业所得税关联方规定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一,关联方定义的比较
会计准则和税法都没有明确给出关联方的定义,会计准则只给出了关联方认定的基本标准,即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根据这一标准,会计准则涉及的关联方有:该企业的母公司;该企业的子公司;与该企业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对该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对该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该企业的合营企业;该企业的联营企业;该企业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该企业或其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两方或多方是否构成关联方,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会计准则使用的是关联方概念,税法使用的是关联企业概念,没有将个人以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涵盖在内,范围偏窄,不利于税收监管。两套体系对什么条件下构成“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存在着差别。会计准则对关联方的认定提出了三条标准,即“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当一方拥有另一方20%或以上至50%表决权资本时,一般认为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
税法规定的关联方,是指相互间直接或间接持有其中一方的股份总和达到25%或以上;直接或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拥有或者控制股份达到25%或以上;企业与另一企业之间借贷资金占企业自有资金50%或以上,或者企业借贷资金总额的10%是由另一企业担保;企业的董事或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一半以上或有一名常务理事是由另一企业所委派;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另一企业提供特许权力才能正常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购进原材料、零配件等由另一企业控制或供应;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商品由另一企业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交易具有实际控制的其他利益上的关联关系,包括家属、亲属关系等。从关联方的内容上看,会计准则与税法有以下方面的差异:税法所指的股份是否包括非表决权股份没有明确说明;对于控制股份没有达25%但实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企业是否应视为关联企业,税法没有解释;会计准则规定当一方拥有另一方20%或以上的表决权资本时一般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可认定为关联方,税法认为应该拥25%或以上,才视为关联企业;会计准则没有把借贷资金比例当作认定关联方的标准,税法有此规定;会计准则和税法均未考虑潜在关联方。
二、关联方交易类型的比较
会计准则规定,凡是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均认定为关联方交易。会计准则认定的关联方类型通常包括: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贷款或股权投资);;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关键管理人员薪酬。税法规定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的类型及其内容主要包括: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使用,包括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机器设备、工具、商品(产品)等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租赁业务;无形财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著作权)、商标、牌号、专利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融通资金,包括各类长短期资金拆借和担保、有价证券的买卖及各类计息预付款和延期付款等业务;提供劳务,包括市场调查、行销、管理、行政事务、技术服务、维修、设计、咨询、、科研、法律、会计事务等服务的提供等。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会计准则与税法在关联方交易及认定方面存在以下差异:税法将关联方交易确定为关联业务往来,将非业务往来排除在关联方交易之外,而对于什么是业务往来,却没有明确;会计准则将关键管理人员的报酬作为关联交易的一种类型,税法未将此列为关联交易;税法更多地关注企业之间是否按照公平交易价格和营业常规进行业务往来,这对于税收监管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是会计准则所不具备的;会计准则在认定关联方交易时,考虑到了实质重手形式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税法却没有提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一原则也应是税收监管中应该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关联方交易定价的比较
2001年,财政部曾经《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对关联方交易价格进行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交易价格是公允的,对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一律不得确认为当期利润,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单独设置“关联交易差价”明细科目进行核算,这部分差价不得用于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但是,2006年关联方披露会计准则中,却取消了对关联方交易定价的规定。税法对关联方交易定价做出如下规定,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与纳税人预先约定有关定价事项,监督纳税人执行。还规定,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支付价款、费用的,税务机关自该业务往来发生的纳税年度起3年内进行调整;有特殊情况的,可以自该业务往来发生的纳税年度起10年内进行调整。虽然会计准则没有对关联方交易定价进行规定,但是关联方交易形成的债权债务,会计与税法仍然有差异。税还规定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应收款项不得提取坏账准备,也不得确认为坏账(法院己宣判企业破产的债权损失除外);而会计准则规定,关联方之间只是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可以部分计提坏账准备,如发生损失也可以列支。
扩展的复式记账法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在统一的账户体系下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核算。其中,预算类会计科目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核算,财务类会计科目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核算。对于同时涉及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时,在财务会计科目的基础上搭载一个(或几个)预算会计科目,实现二者同步核算。扩展的复式记账法的特点是对会计基本复式记账方法进行扩展,以解决预算类和财务类会计账户同时核算时由于会计基础不同引起的记账矛盾。
(一)基本原理。理论上,独立的预算会计体系包括六个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进对我国政府会计核算方法创新的思考韩晓明内容提要: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立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全面完善政府会计功能的过程中,如何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有机结合,实现新旧会计制度的顺利转换,尽可能降低改革的难度和成本,是政府会计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具体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探讨了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机结合的会计核算方法,以期为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政府会计会计核算扩展的复式记账法行会计账务处理;独立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也包括六个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结余,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从会计核算的内含和外延看,上述两套会计体系所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对应收应付项目确认的差异,即:收付实现制核算项目+应收应付项目=权责发生制核算项目上述公式表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很大一部分核算内容是重合的,即收付实现制核算项目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存在不同会计基础间的差异,存在差异的仅限于应收应付项目,而这些项目基本体现于财务会计的六要素当中②,因此,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有机统一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基于此,在政府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于仅涉及财务会计的业务和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依据常规的复式记账法进行核算;对于既涉及预算会计、也涉及财务会计的业务和事项,则采用收付实现制③,在资产、负债或收入、费用类科目确认的同时,也在预算类科目中加以确认,即采用扩展的复式记账法进行会计核算。扩展的复式记账法核算的基本做法是,登记账户时,在采用普通财务会计复式记账法做会计分录的基础上,搭载一个(或几个)预算会计科目,即以相同金额同时登记至少3个账户。
(二)实质及优越性。扩展的复式记账法是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套体系中重复的部分合并,实现在一套会计制度中同时反映两套信息的目的,即不再单独反映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三个会计要素,而是通过财务会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三个会计要素合并反映。因此,虽然形式上是扩展的,即在财务会计复式记账法做会计分录的基础上搭载预算会计科目,实质上,仍然是两套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即“预算会计体系+财务会计体系”(见图1)。扩展的复式记账法通过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实现对基本会计核算方法的扩展,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避免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套账”对同一业务的分别处理所带来的信息孤立,建立起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了政府会计信息的全面统一,同时,还能够保证充分发挥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各自的积极作用。第二,清晰反映同一业务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有利于追踪预算收支的后续过程,在实现政府对与预算资金有关的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监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三,理顺了政府预算在年末进行权责发生制调整的会计处理,同时,统一的会计科目易于实现政府财务报告在各个层次的合并。第四,在扩展现有记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兼容基本的复式记账法,易于理解,便于操作,执行成本较低,较易实现现有会计制度体系向新制度的转换,而且,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工作量增加幅度相对较少。
扩展的复式记账法实务示例
以下通过几个政府和公益性单位典型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对扩展的复式记账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其中,“财政借入款(本金、利息)”为负债类科目,“一般预算支出”为预算类科目,“国库存款”为资产类科目。“一般预算支出”账户依据等式1进行平衡,“财政借入款(本金、利息)”和“国库存款”科目之间实现平衡⑦。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时,依据权责发生制记费用增加和累计折旧增加,不进行预算会计账户的账务处理,分录略。除了对上述既发生预算收支、又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采用扩展的复式记账法登记账户以外,其他业务仍旧遵循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一贯做法,采用普通复式记账法进行核算。会计期末,预算会计根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账户数据直接编制预算收支表,财务会计按照财务会计账户数据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费用表(运营绩效表)。实务中采用扩展的复式记账法登记账户时,可以对预算会计的账户打专用标记,以便于实现后续的会计信息生成以及进行稽核、审计。
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单位预算资金运行全过程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专业会计。预算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具备核算和监督职能,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更是国家监督预算执行的重要手段。我国预算会计共分为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预算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保证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用;中级目标是实施合理、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高级目标是解除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受托责任。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会计核算基础不同。收付实现制是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事业单位可以采取收付实现制和权责权发生制。而企业仅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其次,会计要素构成不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由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组成,而企业会计要素则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利润组成,从而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核算方法和核算范围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三,会计核算内容具有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对外投资与投资基金相对应;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部分事业单位采取内部成本核算;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核算;不涉及利润和利润分配核算等。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运行现状
1998年,我国颁布实行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为规范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运行提供了依据。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得传统的会计准则和会计预算制度与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求相脱节,预算会计的问题和缺陷逐渐暴露。为了促使预算会计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会计信息不实
预算会计信息是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预算编制中,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均采用“基数法”进行预算编制,这种编制方法无需过多的会计信息,使得传统会计核算基础的弊端并没有显露出来。然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正逐步推广使用“零基法”,这种编制方法一切从“零”开始,需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具体情况对资金使用额度进行最终确定,进而编制零基预算,这就要求预算编制部门必须通过可靠的会计信息掌握各部门资源的占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固定资产登记不及时、资产变动情况反映不全面等问题,从而使得预算编制部门无法根据会计信息准确掌握各部门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二)预算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在以往的财政资金拨付中,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工资和固定资产的资金均是由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向用款单位拨付,而当前的财政资金拨付是由财政部门通过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直接拨入,这使得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仅仅表现为货币资金。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财政资金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目却没有做出相应调整,使得会计信息难以客观反映本单位实际收支情况。尤其对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言,不是单纯依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营,而是存在其他途径的资金来源,若仍然采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势必会造成资金核算的会计信息失真。此外,在无形资产摊销方面,预算会计制度规定,对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要将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平均摊销,并将摊销计入经营支出;没有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要将无形资产一次性计入职业支出。这样一来,在一次性核销金额大期限长的无形资产时,难免会存在估值偏差,从而降低无形资产核算信息质量。
(三)预算会计监管不严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监管不严,从而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会计信息不实、公共资金流失等问题。
1.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不足
原始凭证作为发生经济业务的基本资料,对其开展审核工作是判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会计中心人员并未直接参与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只能根据报账发票手续是否完备,票据是否合法、规范来判断票据在会计核算中的有效性。在会计核算缺乏有力监管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可能会出现弄虚作假、、公款私用等违法乱纪行为,进而造成财政资金流失、浪费。
2.预算会计目标定位设计偏低
行政事业单位仍以收付实现制作为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将预算会计目的定位于公共资金流动的有效记录层面,而没有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也没有落实经济责任制,无法通过预算满足公众知情权,从而使得预算会计缺乏有效监控。
(四)预算会计地位的局限性
行政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其预算会计的核心任务是为预算管理服务,而不会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预算会计体系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组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对于兼具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而言,可以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甚至如民办学校等一些事业单位,可以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促使事业单位由公益性向营利性转变,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预算会计的非营利性与部分事业单位的营利性经营性质出现了矛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预算会计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地位,为此必须重新界定预算会计的地位。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要确保预算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为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做法如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编制综合部门,细化预算编制工作,避免出现重复性编制;准确界定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做好各项业务的账务处理工作;通过优化财务管理组织结构,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准确区分财政拨款与预算外资金,将财政返还纳入到预算外资金,经营性收入计入事业性收入;在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将单位各项实际收入与支出均登记入账,缩小会计违规操作空间,使预算会计能够客观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现金流量,为成本分析提供可靠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完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
为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应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预算会计核算方式,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首先,完善预算会计科目设置,按部门设置一级预算会计科目,使预算科目分类能够满足部门预算制度的需求。增设二级和三级预算会计科目,细化预算会计核算事项,拓展预算会计核算范围,使预算会计核算能够全面反映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其次,创新预算核算方式,重新设置收支类账户明细核算项目,将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内,完善固定资产、“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账户的核算方法,建立健全预算会计管理体系。
(三)加强预算会计监管
为了实现预算会计目标,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监管,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首先,加强预算执行监管。行政事业单位要将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到预算体系中,避免出现预算外资金流动。财政部门要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内容,对重大的支出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实行跟踪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同时,还应当借助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开经费使用情况,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其次,加强会计监管。行政事业单位要落实会计集中核算,认真实行收支两条线。报账会计必须持有会计上岗证,做好会计台账登记工作,定期进行核对,在事先审查完原始凭证的真正性、合法性之后,再上报到会计中心。再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财政稽查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督,并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升财政监督的威慑力。财政稽查部门要通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不同年度财政经费支出的具体情况比较,查找异常部分,分析造成财政经费支出异常的原因,并及时进行纠正。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并且用于相关的公共或政策性事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由其下设的多个相关会计进行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就是其中之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又被称为总会计,是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设置的预算执行会计,其基本职能是对相关财政资金进行会计核算、对经济过程进行监督及对资金使用和相关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反映。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1.特殊性(1)特定的会计核算对象。在我国中央、省、市、县、乡(镇)若干级政府都设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其通常被设置在国库管理机构,来处理日常会计实务,反映预算收支要求,帮助国库进行合理、妥善的资金安排和调度。(2)特殊的会计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兼有权责发生制,是一种修正的现金制。一般对于资产、负债类科目使用权责发生制,对于收入费用类科目采用收付实现制。(3)创新的会计核算方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一些特殊的经济活动采用“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反映相关的财务信息。(4)独特的会计要素。财政总预算会计剔除了“所有者权益”要素,取而代之的是“净资产”科目,反映其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2.政策性财政总预算会计作为管理政府财政资金的会计,其在执行国家预算资金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计划,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划进行资金的调拨和分配。3.广泛性财政预算是一种计划、一种分配安排,国家的财政预算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民生发展相关联。它涉及到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所以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资金收支情况的核算与反应延伸到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4.宏观性在年末,财政总预算会计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进行汇总并集中反映,通过相关数据,领导者会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宏观上的监督并依此做出相关决策。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进行改革完善,从设立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财政总预算会计创立。创立初期,名为“总预算会计”,以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为会计要素,采用借贷记账法,核算较为简单。后来又更名为“财政总会计”,采用收付记账法。第二阶段:20世纪末,依据分税制等相关的财政体制的变革,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近年来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了某些方面的修改和完善,特别是财政部出台了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是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是目前各级政府财政正在执行的制度。在会计职能上,财政总预算会计从最开始只重视记账、算账等的核算工作,到后来其职能特别是对于国家公共事业的管理服务职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和深化。在核算方法上,由以前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到如今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同时兼有权责发生制。在会计核算方法上,由以前的单式记账法发展为借贷记账法。在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上,随着经济活动的内容形式的变革,在原有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如“资产基金”等相关的净资产科目。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存在的问题在过去,财政总预算会计所有的经济活动的核算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经济行为和财务信息已无法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去核算,且核算出来的金额等相关信息不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或者是错误的。虽然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不断改革,会计核算方式具有了兼有性,但依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义务发生的时点作为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点,即不管是否收到资金或支出资金,只要权利义务发生即确认。我国的企业基本上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该原则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和评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首先,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只能核算资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对于那些没有支付但相关经济活动确实已经发生的,如未还的借款,已经成为债务,但因为没有资金的支付,所以无法确认。这就导致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只能核算和反映那些看得见的、显性的债务,而对于那些看不见、隐性的负债则无能为力。其次,采用收付实现制只能反映收入和费用的变动情况,虽然已经对资产和负债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但依然不能全面强化对资产负债的管理。无法明确核算预算单位的相关资产价值。最后,该原则强调的是实际的资金收入与支出,对于缴入国库的资金来说,如果该笔资金是按照实际金额进行确认,那么与收入和费用没有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会造成收入与费用不配比的情况,不利于年终时对报表的分析和第二年的预算编制。
(二)相关科目内容反映不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但有的科目核算的内容和方向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借出款项”,该科目核算的是本级财政借给预算单位的款项,到期收回但不考虑利息的资金。但该科目没有继续细分借款的时间,并且如果发生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借款该如何进行核算说明,是否应该计入到本科目中,都没有进行详细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这些信息没有被详细披露,不利于政府合理安排资金,影响下一年预算的编制。
(三)相关的预算管理不完善财政总预算会计的预算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其中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其管理体制对整个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存在不利的影响。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来源于社会缴款和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并且专款专用,只用于社会保险的预算资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并不充裕,资金在运转、安排、调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会造成财政负担。所以当政府的会计信息不充分、不完整时就会让政府对于社会保险的管理运作状况认识不清,不利于财政相关风险的防范。
(四)相关投资核算不明晰我国政府的投资主要包括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绝大部分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股权投资以信托基金投资为主,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将股权投资纳入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核算依据的相关信息常常难以获取,而地方政府在进行大量资金运作时,是否作为股权投资还需要看相关管理政策的规定,这就会导致对于政策理解水平不同的会计人员做出的相关处理会存在偏差,进而导致股权投资相关的资金和信息数据存在偏误,影响财务报表的编制。
四、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让更多的经济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原则。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更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发生时点,对于那些应收未收或应付未付的款项,就能够按照时间点来确定为相应的应收、应付款。这样能够将责任落实到确定的人员,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到各级政府财政的具体情况,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同时,实行权责发生制,对于那些还没有真实收入或支出的款项来说,账面上的反映是均衡的,减少了以前方法使用不当而导致的债务风险的隐藏,使政府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
(二)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完善结合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证五类总科目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对一些科目进行增加或调整。如我国的预算收入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可以按照收入的类型来对收入的科目进行设置,可设“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科目,因为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税收收入和一些非税收入,将其由级科目变为一级科目,更有利于对不同的收入明确的核算,增加会计核算的可理解性。又比如,对于现在前文“借出款项”,可以根据时间来划分其长短,可在其下设相关时间明细,便于随时了解债务的情况。
(三)改革相应的管理形式首先,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服务对象和领导主体,明确财政会计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资金的使用与收入更多与相关的政策导向相适应。其次,针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存在的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要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保证能够得到及时、充分和有效的信息,以防止由于信息缺乏导致的某项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或出现错误,降低财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四)完善有关固定资产的核算根据制度要求,财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一直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完全由购入时的成本确认,忽略相应的折旧和摊销,而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改革,其资产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摊销数额增大,不应在被忽视,而需要冲减固定资产的价值,这样核算的固定资产价值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更能反映财政部门资产的价值。
(五)完善股权投资的核算股权投资作为财政总预算会计重要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收益来源,应该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完善股权投资的相关细则,对一些存在理解性差异的地方作出统一的规定,将股权投资的业务处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实际发生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汇总并形成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其次,核算方法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权益法,针对不同的股权投资情况,进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灵活使用。如今,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职能也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财政总预算会计应该不断进行改革,预算体系应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一、我国会计中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会计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位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及经营方面的职能。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就算个别单位或个人终止时,资金基本上也不会收回,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大部分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的,虽然也有收费的,但却并不是足额补偿,其中的大部分资金通常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的。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如计量、记录、报告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基于上述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收入、支出(费用)。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用于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资金消耗,其目的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利润是企业特有的会计要素,是根据企业自身具有营利性质而设置的要素,而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所有没有这一会计要素。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与所有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于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下拨的款项,所以需对各项资金的耗费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柳生,因此,必须采用动态的等式,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是以该等式作为主要依据。
(四)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首先,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和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别,两者相比较而言,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更为细化和全面,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简单、数量也相对较少;其次,两者在某些相同的会计业务核算事项上,其核算方法不同,如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就存在较大区别;再次,在会计核算内容上,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存在营利性业务,必须实行成本核算的,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
结论: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存在诸多差异,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企业会计得到了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差异会逐步缩小,但是可能完全达成一致,两者的本质差异性是无法消除的。
参考文献:
[1]崔秋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
[2]张淑霞.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6).
预算会计承担着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核算等职责,以预算管理为工作重心,涵盖财政拨款、资金用途核实、付款等项目,因此,预算会计在强化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上意义重大。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经管理体系、预算编制和执行也发生变化,导致传统的预算会计制度不满足工作需求,故而,需革新预算会计制度,以提高资金利用率,保障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一、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预算会计核算不科学,无法实时管理资产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多使用收付实现制对会计进行核算,相关信息多在年度预算中审核,这种情况下,忽视着对资本的长期管理,给事业单位预算决策带来严重影响。并且,部分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理时方法也不恰当,缺乏对折旧的处理,虚报固定资产价值,影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由于缺乏对资产的实时管理,限制着对财务数据信息的调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信息失真,影响预算会计报告的完整性。
2.未合理设置预算会计科目,无法真实反映单位新业务
从我国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上看,多存在各种不合理的地方,需进行行之有效的改进。比如前几年购人固定资产时,要先向上级申请,批准后再拨付资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采购制度日益完善,如政府采购制度、国库收付制度等,这种情况下,以往的资金流向就会发生变化,故会计业务流程的处理也随之发生变化。若无法及时调整预算会计科目,也就无法正确处理、记录事业单位的新业务,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现象频发。从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处理上看,由于多数单位并未正确计算无形资产寿命,也就没有办法摊销其年限,对事业单位的业务处理也就不合理,因为部分单位会将无形资产一次性的纳人当期费用中。
3.会计核算分离,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还具备一定的经营性,不但有国家财政拨款,还有自营收人,使用独立的方法进行核算。对于修购基金、医疗基金等,提取时要直接列人支出,贷方以专用基金为由,借方以事业支出为由,当成社会保障费、设备采购费。实际上,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缴纳医疗费时也可进行支出处理,不能只使用专用基金。若在年终将修购基金、医疗基金作为财务支出的调节基金,并随意的调整支出范围,人为的控制结余,就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事业单位使用的会计制度不同,其基本建设借款也不同,如有的单位将基建借款用于基本建设上,往来账目报表上并未显示出借款痕迹,且从负债表上看,单位的借人资金为零,如此一来,也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预算会计报告体系不健全,限制着财务信息的获取
从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上看,多分为收人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两部分,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表基于资产、支出总和减去负债加净资产、收人编写,因此,该表格多反映着事业单位的资产动态和静态,并共同反映收人和支出,多数情况下其说明是没有针对理论进行指导的,所以表格的设计也就不合理。预算会计报告中的信息面比较狭窄,且信息的获取渠道也比较窄,再加上会计人员不了解资金流向,严重影响着预算工作的开展。
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对策
1.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预算会计核算方式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收付实现制已不满足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核算要求,因此,必须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其中,便于真实、完整的反映财务情况。为实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目标,需改进现行的预算会计科目,按部门进行科目设置,使其更好满足预算制度需求;根据事业单位情况增设二级、三级科目,拓展现有的会计核算范围,真实的反映预算管理情况。完善预算单位的预算会计,修订核算业务,创新核算方式;重设各账户的核算项目,优化固定资产核算,形成完善、科学的预算会计管理体系。
2.加大对预算活动的监管力度,引人权责发生制
根据因监管不严格引发的信息失真问题,事业单位管理者要加强对预算会计计划编制、执行期间的监控,将收人、支出纳人预算体系中,保证资金管理的规范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引人权责发生制,不但能全面、真实的反映资产、财务等情况,还能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基于权责发生制运作预算会计制度,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要作为本期费用、收益进行核算。对于金额比较大的资金流动,要加大监管、跟踪力度,保证每笔资金的使用都到位。合理使用先进技术,实时监控资金使用情况。另外,还要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时刻遵循会计准则,在合适时机推人权责发生制,在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将收付实现制转为权责发生制。
3.完善会计信息体系,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
预算会计信息体系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若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体系不符合实际,或缺乏针对性,就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因此,必须根据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建立科学、完整的会计信息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获取效率,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提升工作质量。从另一方面,预算会计信息体系的构件,还能弥补以往预算会计报告系统的不足之处,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促进事业单位发展。
4.制定预算会计制度,重塑预算会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