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篇(1)

对文章中的词语的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词语的原意的理解,是静态的,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它。掌握一定数量静态词语的意义,这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方面。但很多时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不是词的原来的意思,靠查字典是不能解释的,这就是对词的理解的另一种情况,即词的动态意义。对动态词义的理解是一种理解分析能力。人教版初中语文二册课文《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境。”这里的两个“默默”表达的感彩是不一样的,前者包含着一种对教师仰慕的心情;后者则隐含着一个小学生对一位关心他的教师的依依不舍的深情。

二、在阅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语感的产生是与其他各种心理因素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静态词语的解释,或离开课文去讨论文章的中心、材料的安排、对内容的理解等,无疑有悖于语感的培养。因此,若想把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代表的状态和感彩敏锐地感觉出来,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阅读过程中只有读者的感情被激发起来的时候,才能对那些具有特殊感彩的词语产生语感,如前面所举的两个“默默”的理解,必须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不同反应。因而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要设法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调动各种思维活动参与,从而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总体训练。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9―0054―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可见,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对提高其语文素养甚至一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循序渐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是为了得到快乐、为了获得知识。学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愉悦的心情,认识到阅读并非枯燥乏味的活动,而是一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喜读、爱读。而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有什么问题,想知道些什么。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和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的愿望。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激发学生产生阅读课外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能克服阅读过程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从而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二、耐心细致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想要提高阅读能力,仅有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掌握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 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读的阅读。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的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u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2. 精读。即对文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流畅,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内涵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篇(3)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拓展,实现课内欣赏到课外阅读的转变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还学生阅读时间,学生回归阅读文本,感受作品灵魂的阅读,是“春风话语”式的浸入和滋润,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在欣赏中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及重要性,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打开兴趣之门,读到作品中的自己和问题,“读出自己”就是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等,与作品产生共鸣。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和检查自己。”课内的欣赏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课外阅读,真正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品位,一次欣赏、一次阅读就是学生的一次心灵远足。

二、在阅读教学中强化练习过程

强化练习过程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练习就是根据课文思想和中心内容的关系,设计具有强化功能且能多角度、多层次解答文本问题的练习题,并促使学生在尝试后针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在中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从而引发学生对这部分文本内涵的感悟。

三、强化情境,主动参与

1.强化感知,充分利用情绪,加强内心体验。

情境在学生面前,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教师通过运用各种创设情境的手段,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情趣,同时必须对情境进行强化。因为被感知的事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体验才能深刻。可以把一些手段结合起来,如图和音乐的结合,不仅使学生能听到,而且能看到,表演和音乐的结合,往往可以充分感受眼前的形象,加上音乐的节奏旋律,表演的情境得到强化,使学生多种感官产生兴奋,产生强烈的情趣,如身临其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加强内心的体验。

2.提供想象的契机,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课文内容。

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更广大的生活场景中。情境的强化,把作者蕴涵在具体事物、生活空间中的情感,通过场景、氛围和画面表现出来。在这种形与情的交融下,学生的情绪被激起。脑中很容易联想到相似的另一个场景,学生已进入想象的情境之中。此时,老师应该抓住想象的这一段空白,充分引导学生构图填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设计训练语言与思维积极活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感知的强化让学生完全融入情境,学生仿佛亲身体验过,这时,学生的形象思维非常活跃,内部语言也随之跳跃式地进行。有了这样的铺垫,要设计语言训练满足他们的欲望,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释放出来,促使学生的认识更清晰、深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是最具感染力的、引导性的,方式最直接,效果是最显著的。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展示课文画面,准确地传递情感,营造情感氛围,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引发他们涌动的情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历事情,感受场景,见识人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力和求知欲望。无论哪一种创设情境的方法都离不开语言的渲染,没有语言的渲染,情境的创设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就不能实现情境的价值。应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具有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具有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总之,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要熟练恰当地运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阅读课文的真谛。

四、通过联想和想象补充空白

美学家英加登说过,一部文学作品在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总有待于进一步补充,但从本文的图示化结构看,这一补充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的。作品的最终完成有赖于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补充空白,重建作品。正是因为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五、实现分析教学到诵读式教学的转变

分析式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成了一种习惯,减弱了学生对作品的语言魅力的感受,削弱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如果变分析为诵读,让学生不带目标地慢读细品,读出语调读出韵味读出情趣,在诵读中体味原文的意蕴,则真正给了学生欣赏的、自由感悟的空间。学生在较自由无功利的状况下阅读吸取养分,体会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审美性和文化性,在对生活生命的美好中体验充满灵性的智慧与思考。诵读式阅读就是一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充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重在欣赏。

六、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有助于辅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到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叶圣陶在谈到语感问题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可见,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归根到底是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得越丰富,阅读时的感知就越敏锐,感受程度也越深。

篇(4)

二、加强阅读指导力度,归类分条,培养阅读技巧

在语文测试中,阅读题可以说是重头戏。根据多年来中考试题的分析及归类,阅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记叙文阅读(包括小说)、说明文阅读(以科普说明文为主)、议论文阅读、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于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对阅读题进行分类指导,探索出了几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如在指导诗歌(星星变奏曲>赏析时,针对诗歌的特点,先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审美,对这首诗产生兴趣,然后针对诗歌内容提出以下问题①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②诗中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你读后还会想到哪些画面?③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的?④你认为作者的心情和你的心情相同吗?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积极思考、展开讨论、踊跃发言,找出了很多意象.星星夜、白玉兰、鸟等,好多同学描述出了他们想象中的画面:繁星满天,四周一片宁静,微风吹拂,星星闪烁,有的同学描绘出了平静的湖面,微波荡漾,树林中鸟儿站在枝头上欢快地唱歌……通过大家的发言与描述,同学们马上感受到了星夜的温馨与浪漫,体会到了本诗作者的感受与写作意图,使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这样,我们就归纳出了诗歌阅读的途径和技巧.反复朗读找意象――感受意境绘图画――仔细斟酌知感情一领会意图生共鸣。

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篇(5)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加强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

1、什么是阅读能力?

所谓的“阅读能力”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能有效地阅读文章,有质量地读懂文章及其它课外读物。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

2、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

低年级小学生刚刚踏入小学的门槛,处于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零开始的,而这一阶段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正是勤奋读书、充实自己的好时机,教师和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锻炼孩子大脑发育、启发孩子智力思维。

(二)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对识字写字、写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低年级小学生的读物内容几乎都是拼音和文字相结合的,在阅读的同时他们可以通过拼读拼音来学习生字,如果同一个生字在读物中多次出现,学生可能就会对这个字的有深刻的印象,这样可以逐步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有助于他们在识字写字中的学习。多读书可以积累很多好词好句和写作经验,而这些都可以运用到写作中。

(三)低年级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前提条件,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水平,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阅读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生把自己从课外学到的知识和他们从课堂上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能起到很好的互助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认为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我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疑激趣的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特别要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先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2、强化精读训练。

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单靠快速阅读是很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语言知识是阅读的物质基础,反复朗读理解是阅读的必经之路。我校全体教师一致认为,对读过的课文应选择其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精读,不但要求他们弄懂每个句子中词与词、分句与分句之间的修饰关系,而且要把难句解说清楚,反复推敲,深悟其意,深入到文章内部的语言点和语篇结构。此外,精读完之后还要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并讲出文章的构思层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及作者的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3、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篇(6)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增长,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通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那么要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能力,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

要想更好地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得学生真正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让学生体会阅读、学会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中心,在阅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体,从而更好地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加强对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一个引导、参与的地位,与学生共同阅读。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去阅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不断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要想得到更好地培养,那么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真正从心里去接受这门课,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动力,也可以为兴趣的持久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的引导,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认真听的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认真去听读书、听讲解,在听的过程中,要学会去分清老师讲解的重点与难点。另外,要培养学生说的习惯,在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在阅读实践中,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对阅读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有效的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读,尤其是对于一些启迪性强的文章。在阅读时,可以先初读,再品读,带着问题去加深对文章的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对于文章进入到一个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渐地养成。

三、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循序渐进教学方针的运用。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提出的阅读要求要有所区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情况来制定阅读要求,阅读难度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可以针对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抓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要尽可能地低一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为学生的阅读树立一个良好的信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随着学生年纪与知识结构的不断增长,来加强对阅读要求的提高。这样,在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单纯地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要加强对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的引导,从而更好地使得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靠课外阅读来实践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技能等。由于课堂数量的有限,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扩大知识面,课外阅读可以为阅读提供更多的空间。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尽量加强对课堂阅读所学知识的涉及,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也可以使得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而且还对所学过的知识是一种巩固。与此同时,在阅读教学时,要加强对一些文学名著的贯穿,从而引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加强课外阅读,要加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篇(7)

1.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发展兴趣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只有学生拥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从阅读中发现乐趣,从而增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师才能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与长期大量的阅读是分不开的。因此,让学生乐于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语文基础,难度太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一点难度则会使学生产生浮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要求,进而,使学生能够逐句逐段读懂课文,达到理解全篇内容的要求。

(2)在讲解和朗读练习过程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比较活跃,并且情感也比较敏感,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可以充分满足孩子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同时他们也容易对一些新鲜的事物感兴趣。阅读的教授进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口头作答的形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丰富的阅读内容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现阶段小学生的阅读资料五花八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集体设置情况,因势利导,结合课外资源,适应小学生的理解层次,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2.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

(1)“读”是阅读教学的精华所在。知其意,方可品其味。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才能读出其中的滋味,品味文章情感,自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来。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情况,传递作者思想,叙述作者生平,联系时代潮流,同时向学生讲解朗读的语气、感情、技巧。让学生知道读的是什么。这应当是“读”所应有的步骤,也是“读”应当起到的作用。

(2)培养孩子阅读技巧。方法与技巧是掌握和学习新鲜事物合理的步骤与手段。在教学中,从方法下手,确保系统地、有计划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方法,争取在课外阅读时也有课堂阅读的效果。要特别注重阅读法的指导讲解,可以让孩子以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孩子掌握不同的方法技巧以及适应不同的阅读内容,进而达到不同的阅读目的,同时注意以习题或讨论的形式进行训练。

(3)学会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现在教学中常用的有效学习手段,抓住中心问题,在小组中交流探索,相互激发学习的思维,理解课文。协作能力与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情商的体现,而语文教学是学生情商塑造的主要途径。合作学习的意义就在于集体的学习氛围与思想交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把控能力。

(4)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强化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说明其对知识的渴望,因此,疑问是学习的起点。以提问和解答的互动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所以想靠思维能力带动阅读能力,需要亲自动手动脑,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与理解能力。故而教师要广开思路,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师应该经常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观察,提升他们的洞察力与表达欲,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思维网络,指导学生的实践,从而实现学生思想与行动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塑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是阅读能力培养的最佳阶段,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将来的发展和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人品质有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为基础,针对语文阅读这一方面的教学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当下的小学教育环境,归纳出一些对现有的学生阅读能力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的培养途径,旨在通过更科学的方法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培养工作。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出能力优秀思维敏捷的学生及人才,增强阅读能力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听、说、读、写等教育过程中必经的能力培训,都是基于稳定的阅读能力下才能够继续培养完善的。因此,阅读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力都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这段时间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利于习惯的养成,所以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期,为学生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的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造力的延伸。为此,小学的阅读能力教学是语文科目中尤为重要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科学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才能确保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顺利的培养和完善其阅读能力。

二、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制造教学氛围,刺激学生主动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认知程度,教师应该以这些学生不同的特点为出发点,结合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设置真实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放松身心,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学习当中,逐步引导其思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对课文内容进行实体情景的模拟在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小学语文的课堂当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不仅要把内容完整的讲述出来,更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产品等有趣味性的工具来向学生展示课文中出现的事物,并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令其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另外,根据小学耀重黑孟髻纂鸽紫喜黑霎裂建势翼窝鬓裂以此加强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课堂也更具趣味性。

(二)深入阅读,带领学生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方式方法。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升。针对小学生这一群体,由于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原因,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有限,复杂的语言和教学方式不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传授,将课文中小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词句进行转化,变成他们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深人阅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生字词的教学。在课文中遇到生字词,教师应向学生深人解释该字词的含义,以及写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运用此字词的目的,同时和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帮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了解。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建立沟通和思维对接,对问题的探索和质疑精神对于学生培养阅读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质疑是学习过程的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进一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大的影响,有了求知的动力,学生才会产生阅读的渴望。通过让学生对比课文中的重点词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提出问题,产生自己的想法,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培养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阅读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墩而就的,而是长期日积月累的阅读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以课外学习的方式来增加阅读量,使学生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加深理解,透过书本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情况,推荐不同类型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对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能够有所涉猎,培养知识的全面性。同时鼓励学生的阅读行为,帮助其促成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对社会和生活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含义,通过沟通引发思考,把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完善。

篇(9)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供大家参考,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出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分阶段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法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然简单,但也会受到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感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应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

随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中阅读的要求和目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呢?

1激发学生阅读教学课堂的兴趣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要善于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做好阅读方式组合的指导,如精读、略读、速读、泛读的组合,精细、粗放的组合等,这将有助于课内的阅读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要把情感和情境的设置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增强学生丰富而多彩的感性知识,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老师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于文中精美的句段,一定要把精美的句段找出来,一定要熟记下来,把它牢牢的记在大脑里,然后进一步进行揣摩:揣摩语言、揣摩选材、揣摩人物、揣摩思想、揣摩手法、揣摩风格。久而久之,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独创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不断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觉得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摄取素材,跟要学习的文章做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生活与文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而丰富的民间文化、社会文化资源也是几代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的积淀,如能充分挖掘并搜集它们,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而且也让学生在实践中从另一侧面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4构筑全新的阅读教学观

初中生兴趣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当我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课文的要求:除了掌握本文的字词以外,还要找出精美的句段以及本文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着疑问;读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反复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对全篇课文就会有整体的感悟。对于疑难问题也就如同一层窗户纸,上课时,老师一点学生就会明白。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回答问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回答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篇(10)

阅读要重视提高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组织综合测评、演讲、辩论等好的活动,通过阅读和积累让学生吸收和内化知识,通过演讲和辩论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通过表达和创造让学生提高阅读智慧。经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提高。

一、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

学习语文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强化课内外结合。以往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但预习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内的,而且局限于上课前的,这样做是不够的。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可以让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资料,而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这样,教学中对文本既有阐释,又有质疑,课内外信息互相结合。(二)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简单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生生互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不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理解,还是对某个重点段落的朗读,都可以进行小组方式讨论,交流。这样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有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阅读是间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有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一部分学生是“左耳听,右耳出”,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出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篇(11)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学会知识,学会生活,陶冶情操,增长见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决定其语文能力的高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利于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与效果。然而,目前很多老师仅将阅读能力的培养等同于文本分析,缺乏情感投入,而学生又将阅读等同于消遣阅读,缺乏深层阅读,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初中语文中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提升阅读水平。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能将将文本中平面苍白的语言转化立体生动的声音,有利于让学生深刻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以读为本,以读为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知文本大意,理解写作意图。

(一)教师范读,声情并茂

教师应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悟文本的情感基调,方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行朗读的效果。如在《海燕》的教学中,我先低沉缓缓的语调读出压抑地暴风雨来临前的气氛,再用高昂地基调读出海燕低飞高翔的姿态,然后用鄙夷蔑视地语气读出群鸟的卑鄙怯懦的丑态,最后用饱满地激情读出海燕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通过我抑扬顿挫地朗读,学生不禁对海燕的英勇无畏佩服不已,从而在自行朗读时,也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不断认识的过程,而分角色地朗读,更能通过角色效应,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语言之精妙,感悟文本之情感,从而爱上朗读,爱上阅读。如在《小溪流的歌》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分组分角色交换扮演小溪流、枯树桩、桔黄的草、乌鸦、小河、大江、泥沙、沉船、海洋等角色来朗读课文,通过将书中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角色的心理位置,很容易就感角色之所感,领略到小溪流勇往直前、永不停留、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引导品读,授之以渔

阅读就是与文本不断交流的过程,而朗读通常只能从整体上表面上感悟文本情感,缺乏深入地思考与理解,往往无法领悟文本深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分析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以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深入品读文本。

(一)联系法

文本中的字、词、句、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皆处在作者所创造的语境之中,若能懂得联系前后左右的内容去分析理解,就能够真正理解作者所写的深意,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误读,尽快把握文意,提升阅读质量。如《故乡》中写道,“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单从字面理解,“路”仅指行走之路,而联系全文语境来看,“路”则意指为人生之路。又如在对闺土进行人物分析时,若能联系全文语境,对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语句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品读出沧桑岁月与生活带给闰土的变化。

(二)质疑法

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法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设疑与释疑的过程中深入品读文本,并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我就以课文多次写到的笑,引出问题,:为什么短衣帮会对不幸的孔乙己嘲笑取乐?是因为缺乏同情心吗?难道短衣帮生来就缺乏同情心吗?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很快意识到是当时社会的封建的制度与思想造就了一群麻木不仁的群众,可谓真正读懂了文意。

三、课外兼读,拓宽视野

古人云:“不观千剑无以识器,不操百曲无以知音。”同样,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不能单靠有限的课堂时间,而应延伸课堂,鼓励学生兼读课外读物,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方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提高与发展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过,由于身处的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复杂,初中生虽普遍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所选择的书目的低龄化、通俗化现象严重,普遍以漫画、武打、玄幻、言情为主,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空有阅读数量,而无阅读品位,致使课外阅读缺乏实效,更对提高阅读能力缺乏帮助。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或可根据教材内容推荐课外读物,如学完《范进中举》后,可推荐学生看《儒林外史》,学完《读》,可推荐学生看原著,或根据学生兴趣推荐课外读物,如具有科幻性质的《驴皮记》、《海底两万里》等。

四、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好的作文源于阅读的积累,而阅读的成果则可通过作文展示。因此,透过作文,尤其是针对阅读所作之文,教师可了解学生阅读状况、阅读水平,进而衡量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写作的过程亦是经由浅层阅读,然后深层思考,最后再诉诸笔端的创造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重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让创造的成就感迁移到阅读活动中,从而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带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作文入手,或仿写,或续写,或改写,以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学了《春》后,就可让学生仿写《夏》、《秋》等,通过仿写,有助于揣摩与把握作者的行文风格,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其次,教师可结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读后感、随笔,或写命题作文,如在学生读完《水浒传》后,就可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水浒英雄”为题进行写作。

总之,阅读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以读为本、引导品读、课外兼读、读写结合”等四个方面出发,让学生乐于阅读,深入阅读,勤于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缕缕书香成为明灯,指引学生前行。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尚须持之以恒,慢慢积累,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并在不断求知、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