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统计学标准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O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6-0103-02
实验室设计是行业中常用的专项设计,包括了化学、生物、动物、物理实验室等各个类别。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包含了空气处理、制冷加热和除湿、气流组织、控制、安全等部分,它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独立系统。建工行业曾经出版过JGJ91-93 《科学实验室设计规范》,但如今过去了17年,期间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标准,在国外则有SEFA、ASHRAE等组织有过专项研究。
对实验室的功能了解是通风系统选择和设计的决定因数。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给工作人员是首要目标在实验室的系统设计中。设计者要彻底研究所有的因数,找到最合适的设计。本文研究背景是某欧洲化工公司为复合生产线项目配套的化学实验室。这个项目的化学实验室由湿法化学间,加热间,恒温恒湿间,通用试验间、注塑间和办公间组成。除恒温恒湿间的环境,其他房间只需要温度控制,并且都没有洁净要求。ASHRAE规定实验室空调和通风设计参数包括以下:
1)室内外温度湿度要求;
2)空气质量;
3)设备和工艺热负荷,包括显热和潜热;
4)内部负荷的预期增加;
5)最小换气次数;
6)进风和补风;
7)排风设备类型;
8)控制和报警;
9)通风柜的尺寸和数量的调整可能;
10)房间压差;
11)设备和电源的备用。
本文针对其中实验室常用的4个通风标准包括换气次数,送排风形式,房间压差和控制系统进行了阐述。
1 换气次数的选择
《化工采暖通风和空调调节设计规范》规定化验室房间的最小换气量一般在6次/h~8次/h。
ASHRAE规定验室内的整体换气次数应由下列风量之决定:从局部排风设备或其他房间排风所排出的总风量;带走房间热负荷所需的制冷风量;最小换气次数需求。在使用情况下.实验室的最小换气次数应维持6次/h~10次/h。
在通常情况下>10次/时房间换气次数被认为是合适的。但是当实验室内有可能产生高热负荷的分析设备,或房间内有较大量的局部排风时,则可能需要相应增大换气量。湿法化学室有通风柜,加热间有大量的加热炉。通风柜的计算方法则参照《化工采暖通风和空调调节设计规范》中对轻、中度危害或有危险的有害物质,在室内顶棚有补风的情况下,通风柜的操作口最小吸风面速度0.5m/s。对于通风柜的使用率,当通风柜的数量大于2个时,则应该取60%~70%同时使用率。加热炉则是以维持炉内加热温度的热平衡法则计算所需的排风量。通过以上可以计算出总的安全通风量,此外负荷计算的空调风量,还有最小换气次数10次进行比较,三者取最大值。
2 送风和排风形式
《化工采暖通风和空调调节设计规范》规定化验室的排风量较大时,应设置室外新风补风系统,并计入新风负荷。
《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个排风装置宜设独立的排风系统。同一个实验室内的所有排风装置宜合用一个排风系统。工作时间连续使用排风系统的实验室应设置送风系统,送风量宜为排风量的70%,并应根据工艺要求对送风进行空气净化处理。对于采暖地区,冬季应对送风进行加热。送风气流不应破坏实验室排风装置的正常工作。
ASHRAE 规定所有从化学实验室内排出的气体均需直接排出室外,而不能循环利用。因此,除非化学实验室也有洁净要求否则均需保持其相对于相邻区域为负压。而是否选择100%全新风送风系统,应做为实验室危险评估的一个重要部分。
实验室各个单元间设置了独立的排风系统,排风都安装在屋顶上。湿法化学间和加热间由于产生有毒、腐蚀、高温的气体,必须采用全新风处理。其他如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分析的通用实验间和进行材料测试的恒温恒湿间,100%全新风送风系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实验室不同的工艺职能,不一定要全新风通风或全新风空气处理。能满足工艺只能是首要的,100%的新风是针对通风柜的环境,而对于一般实验室循环空气处理能达到要求的,就不必要100%全新风。何况在全新风的空调环境下,能耗非常高。
3 房间压差
《化工采暖通风和空调调节设计规范》规定化验室应保持相对负压。
ASHRAE 规定所有从化学实验室内排出的气体均需直接排出室外,而不能循环利用。因此,除非化学实验室也有洁净要求否则均需保持其相对于相邻区域为负压。
这个规定其实要根据具体的实施对象。本项目中恒温恒湿间需要严格的温度、湿度控制范围,应该设计成正压。因为如果设计成负压,则相邻区域的空气去进入,一方面可能破坏温、湿度的控制精;另一方面如果污染的空气进入,也可能造成安全问题。而对于湿法化学间和加热间,为防止有毒、腐蚀、高温的气体或挥发物散发到房间,甚至散发到其他的区域,设计成负压是必须的。实验室建筑的办公区域,应相对于走廊和实验室始终维持正压。实验室内气流应从低危险区域流向高危险区域,最终通过各类通风柜或加热设备排到室外。
4 控制系统
控制应该把以上几项综合起来,可以满足整个实验室的房间压力、各房间压差、通风量、温湿度和各方面的安全控制要求,同时降低能耗。实验室内往往存在许多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污染源,特别是有害气体,将其排除非常重要。但与此同时,能源往往会被大量的消耗,因而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的要求从早期定风量,双稳态,变风量系统,到最新的适应性控制系统。所谓最为安全、舒适的环境,并要求最节能的方式是不能太过于奢望。系统响应迅速确保人身安全,以最高的精确性正确控制送排风的平衡和室内压力,提供最大的稳定性。尽量降低用户前期投入,同时减少用户在运行、能源消耗及维护等方面的费用。
ASHRAE 规定实验室控制一方面调整设备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另一方面监控安全设施保护工作人员,用哪个系统,只要对当前实验室是合适的。
化学实验室的通风采用定风量还是变风量控制系统,这取决于设计者、使用者和设施管理者对其所要求的功能初次投资和运行费用等问题的综合考虑。定风量(CAV)系统被设计用来为所有的通风柜和加热炉提供总的排风流量,不管这些通风柜和加热炉是否被占用,总的流量都保持一定。这一方法采用机械限位挡块限制调节阀门开度,可能最大减小40%流量。变风量系统(VAV),则是系统容量的减小超过10%或20%的参差性设计。
本项目采用了定风量系统。因为系统从总体看不是大型系统,单独房间中需要排风的设备数量没有超过6个,最大、最小换气次数接近。在这种情况下则考虑采用定风量系统。它的优势是设计直接、系统简单,并且控制系统初投资成本低。通过人工调整压力相关型的风阀的叶片来设置通风柜、加热炉等的排风风量。当调节门处于某一特定开度时达到希望的通风柜面风速。房问补风风量要略低于设定的通风柜排风量,使湿法化学间和加热间为负压并保证足够的通风换气量。温度控制一般可通过将集中空调处理过的空气再加热或风机盘管实现。虽然它的劣势是灵活性差,将来的扩展会由于设备容量限制而受限。但是采取一些补助措施,定风量依然是现阶段对此类化学实验室的较好系统。这些措施是:预留一定的设备安装空间,为将来的实验室扩容保留了一定余地;通风柜尽量采用旁通型,使吸风面风速和排风量恒定;在可能增加风量变化的风管上增加压力无关型的定风量阀,现阶段的风量和将来变化的风量时,都不会影响风管压力,造成系统不稳定。
5 结论
实验室的通风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安全性问题,还要考虑到为实验人员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解决温度、气流、噪音的问题,同时要保证最低的能源消耗,系统稳定,容易控制,易于操作管理。简而言之就是要从安全、舒适、节能、可靠运行方面进行设计。通过对此类型化学实验室涉及的换气次数、送排风形式、房间压差、控制系统标准,笔者建议:
1)换气次数至少应该以下三项指标值中取最大值:实验室工作区的设备的排风量,制冷负荷量对应的风量,最小换气次数为10次/h风量;
2)根据实际工作环境确定是否100%新风量;
3)通常情况下,走廊、办公区、实验区为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游相邻区为正压;
4)定风量仍然是经济实用的控制系统,能够满足部分实验室要求,做好将来扩容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化工采暖通风和空调调节设计规范》HG/T 20698-2009.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27-02
我国高等教育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的首要之举。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相对稳定规模,努力促进公平,加强规范管理,切实提高质量。当前,提高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探究;在“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上,改革“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指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为依据,在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从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适用范围等方面出发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一、《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分析
1.理论基础。①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数学教育领域。其认为:学习是建构的心理表征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②参与理论。参与理论是由现代远程教育的新秀格雷格・柯瑟林于1998年针对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核心思想是:创建协作小组,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③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由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自我认知、自然认知八种智能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只是其表现程度不同或组合方式不同。
2.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从当前教育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发挥优势,克服弊端,整合教学模式;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基础上,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紧密结合职业标准及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调研,涉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领域的岗位及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实践中应紧密围绕职业能力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三、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活动过程均是开放的。这可以及时吸收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学术动态和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并且对于同一知识点或同一问题,能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不同看法中进行交叉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登录网络课堂,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2.整合性原则。进行教学观、目标观和信息技术观等观念整合;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为个别化自主学习式、问题探究式、主题研究式、协作学习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资源的选择更能体现科学性和教育性,以便有效利用;在统一技术标准下,信息资源的描述和保存更为标准和规范,以便共享。
3.“双主”性原则。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信息资源的导航、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过程的解惑和学生活动的引导等方面;学生的主体活动则体现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创作和主题研究等方面。
4.交互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应用于在线讨论、网上论坛、在线作业、答疑信箱等师生互动模块上;要建立多种互动机制,既有同步互动(如教学实况直播、BBS、在线讨论等),又有异步交流(如教学论坛等);既有人―机互动,又有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辅导答疑要及时,在线作业既要及时评价又要有效果分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尽可能客观、正确的评估。
四、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1.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共享资源。教师将整个学期的研究主题和每次课程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都提前在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内学习。
2.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内教学增加学生的讨论时间和思考时间。课堂上简单易懂的内容,适当减少讲授时间,多引入案例讨论来理解和消化。主要形式体现为在课堂上安排更多的案例课程,由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提出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为了保障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将课上讨论纳入平时考核,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3.课内教学模式与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课内教学以教师引导、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讲授章节灵活采用案例分析、座谈和交流的方式进行,还可采用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模拟操作、模拟软件应用等形式完成学习内容;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可采用课外研究小组组织形式,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包括登录网络模拟平台建立虚拟企业模拟实训、网上查询资料、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论坛等。
4.由学习教材向学习学科转变。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学习教材外,推荐学生阅读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相关书籍,期刊与其他前沿资料及网络共享资源;课后安排与本次课程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章节内容独立搜集资料和独立分析,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总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助于探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教学新模式,建立一支符合新世纪要求的、熟悉网络环境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课 题:本文系2016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6-R-50416)和2016年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教改项目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使教学方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的方式转变。面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环境下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以及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教育科学前沿课题之一,更是高校所关注的突出问题。
大型开放式网络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它可适用于专家培训,各学科间的交流学习以及特别教育的学习模式。任何学习类型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
本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标准化力学作业测试系统,改革了传统基础力学作业检测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突破,亦是对理论教学成果的一次考验。
一、系统研发关键点
第一,借鉴国内一级建造师、结构工程师等规范化考试系统开发经验,建立可交互式软件框架。
第二,搜集国内所有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理论力学试题资料,并将其制作成试题库,一题可改成多题(仅仅合理改变外载荷数字)。
第三,由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给每道习题定难度等级,分成1~5级。
第四,将计算题改编成选择题,编写具有迷惑性的选择项,尤其是图形题,工作量巨大。
第五,选编国内、江苏省内近年来力学考研试题,难度等级6,为有更高需求的学生服务。
二、系统基本原理
第一,依据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大量题目进行分类管理。
第二,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特定问题进行抽象业务模型,并模拟教师的日常批阅和作业行为。
第三,利用C/S架构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和构建。
三、测试系统功能
该软件是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设计的一个系统性产品,具体功能包括如下几方面。
1.教师客户端
教师端的功能主要在于帮助教师快速作业、快速查询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
浏览作业:浏览和管理所有已的作业。
作业:启动作业向导根据提示,教师设定题目来源、题目难度、题目章节、题目数量,进行作业。
查询提交:教师可以查询具体的某一次、某个学生的作业,便于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查询成绩: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可以查询所有学生或者某位学生的成绩。教师可以查看学生容易做错、错误较多的或者标记为难题的题目,以便制订下节课的教学计划。
导出成绩: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题目、成绩导出为Office Excel兼容格式,并可以支持将关键信息高亮。
导入题库:教师可以按照出题范围题目难度将题目导入数据库。
2.学生客户端
学生端的功能主要在于查看作业、进行答题、提交作业。
学生登录:学生登录客户端,对学生的身份进行认证。
查看作业:查看所需要完成的作业,和以前做过的作业。
提交作业:作业完成后提交,系统可以自动评定分数。
查看正确答案和解析:学生提交作业后,可以根据需要查看正确答案及解析。
四、标准化测试系统特点
该系统可有效防止抄袭的行为发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和良好习惯。
该系统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题库,有效解决了教学资源积累困难的问题。
该系统可极大减轻教师日常批阅作业的工作量。
该系统能协助教师高效完成作业生成的工作。教师不必面对一堆参考资料进行出题。
五、系统实践意义及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首次采用“标准化测试”服务于力学学科理论教学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服务于传统力学学科教学。这无形中减少了教师的精力过多投入,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生也是第一次接受如此新鲜的教学体验。学生可以实时在线进行学习、练习,测试和相关的考核。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力学涵养。因为测试系统中试题难度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性测试的机会,用选择性学习策略指导其他课程教学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元智能、建构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实践,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
2.理论意义
现代社会已步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人才应具有主动获取知识、探索创新、动手操作、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探究学习”顺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促进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手段,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基本认知工具,对教育的影响也日新月异,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网络支持的新模式。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能满足不同情况学习者的需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慧资源的互动共享,突破时空界限的环境,为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的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海量的信息资源支持,便于进行个别化学习,具有超越时空的信息传播渠道。
六、小结
本测试系统曾经应用于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2012级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达到预期检测效果。学生们统一在机房进行测试,很多学生测试时发现与邻座题目相似,纷纷要“借鉴”答案,却突然发现题目数据不一致,只能亲自操刀辛苦计算。由于系统基础题目约有1000题,变化之后,达到4000题左右。因此,基本避免邻座题目完全一致。面对题海,学生只能老老实实自己做。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至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也需适应科技的进步。学校教师以标准化测试系统入手,着力改进力学教学中作业、考试环节,极大减少教师工作量,成功避免作业相互抄袭等现象。
参考文献:
[1]许凌蔚.基于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评估系统研发[J].中国科技纵横,2014(16).
[2]倪慧.改变传统作业批改模式实施多元化作业批改[J].小学时代:教师,2012(11).
[3]段献辉.基于Web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北科技大学,2010.
[4]杨万理,王宁,王广俊等.土木工程制图作业批改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图学学报,2014(4).
近年来选修医学统计学的学生逐渐增多,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不同的学校采取的考试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建立了“整卷库”,以整套试卷为单位进行存储,考试时随机抽取一套试卷对考生施测,这种方式固化了试卷结构,不能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有的学校简单地将试题按章节存放在一起,试题未经测试与合理的分析,未按能力层次及学科要求进行划分,考试时按章节选出一部分试题组卷,费时又费力;还有的学校指定每位代课老师出一定数量的题目,最后把所有老师提交的题目汇总、组合成卷,由于代课老师往往根据课堂上强调的授课重点出题,因此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可见,医学统计学考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要想通过考试客观、准确地评价每个考生的真实能力,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实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公正化的考试,建立高质量的医学统计学标准化试题库〔1〕势在必行。所谓试题库〔2〕(itembank),并不是试题的简单堆集,而是以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为基础,通过相应的数学模型对试题进行多项性能指标分析后,选出符合要求的优秀题目,按次序集中储存的一种形式,并能按要求调出所需试题,最终按规定的条件组合成卷〔3-5〕。医学统计学标准化试题库以合格、优秀的试题为基本单位,能克服现有考试制度的弊端。因此,建议建立医学统计学标准化试题库。
2.理论依据———项目反应理论(itemresponsetheory,IRT)
建设医学统计学标准化试题库的中心环节就是命题、选题。选题时必须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试题进行评估,优秀的、符合要求的试题方可进入试题库。教育测量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目前用于试题评价的理论主要有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testtheory,CTT)和项目反应理论(itemresponsetheory,IRT)〔6,7〕。CTT存在很多无法克服的技术问题,如具有试题依赖性和样本依赖性、被试的能力分数与试题难度未建立在同一量尺上、忽略了每位被试的反应组型等等〔8-11〕。于是,近代在CTT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一种新的测量理论,即IRT,又称潜在特质理论(latenttraittheory)或项目特征曲线理论〔12〕(itemcharacteristiccurvetheory)。IRT以几项基本假设(如单维性假设、局部独立性假设〔13,14〕等)为前提,试图通过建立恰当的数理统计模型来反映被试特质水平、试题参数与该被试在试题上的反应表现之间的关系。相对于CTT,IRT的优势主要有:(1)具有试题独立性和样本独立性,即扣除测量误差的影响后,被试能力参数的估计值不会随试题的不同而不同,试题参数的估计值也不会随被试的不同而不同。(2)每位被试具有相应的测量误差。(3)考虑了每位被试的反应组型。(4)引入了信息函数的概念,其可代替CTT中信度的概念〔15〕。IRT克服了CTT的不足,已逐渐成为试题评价的主流理论。许多大型的考试如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及著名考试TOFEL等试题评价均采用了IRT〔16〕。本文也将应用IRT,阐述医学统计学标准化试题库建设的基本思路。
资料与方法
1.资料
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资料库中搜集2008年至2011年期间的医学统计学考试试卷,共5116份。试题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分析题。这些试题面向7个不同专业的考生,包括临床专业、预防专业、药学专业、法医专业、口腔专业、康复专业以及护理专业。此外,这些考生来自于不同层次,包括本科生、硕士生。
2.方法
IRT强调的核心是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对模型中各个参数的估计〔13〕,通过对模型中各个参数适当估计和选取,解决在现实中CTT遇到的大部分问题。IRT假定学生对测试项目的反应不仅受到特定“能力”的影响,还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其将被试的能力看作是一个潜在的不可观测的变量,同时将难度、区分度、猜测度等参数看作是项目的固有属性,独立于被试样本,并将被试在某项目上的反映情况与该被试的特质水平联结起来,与表示试题特性的参数一起,共同建立起数理统计学概率模型〔17,18〕。不同形式的数据应采用不同的模型进行拟合。本研究拟应用IRT,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考生反应组型的整理
采用EpiData3.1软件包,根据搜集到的试题输入每位受试者的反应组型(responsepattern),即:考生在一组测验试题上的作答情形。数据处理如下:对于单项选择题,假定某考生对试题i的反应为ui,其中答对用ui=1来表示,答错用ui=0来表示(属于二元化计分);对于简答题,每一道简答题满分为h=6分,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四个等级:h=0分、0<h≤2分、2<h≤4分、4<h≤6分,分别用0,1,2,3来表示(属多元计分);对于计算分析题,每一道计算分析题满分为k=12分,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四个等级:k=0分、0<k≤4分、4<k≤8分、8<k≤12分,分别用0,1,2,3来表示(属多元计分)。
(2)模型选择
①单维三参数logistic模型(3parameterlogisticmodel,3PLM)对于单项选择题,其反应数据为二元化计分形式,项目反应理论中可采用的数学模型有logistic模型和正态卵形模型,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前者〔9〕。logistic模型根据参数数目的不同,可分为单参数模型、双参数模型和三参数模型〔19〕。在理论和实践中,三参数模型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相对成熟、可靠,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试题信息,能更好地对参数进行估计〔20〕。因此,本文对单项选择题的数据采用单维三参数logistic模型〔21-22〕进行处理,其表达式如下:Pi(θ)=ci+(1-ci)eDai(θ-bi)1+eDai(θ-bi)(1)其中θ表示考生能力估计值;ai表示第i题的区分度系数;bi表示第i题的难度系数;ci表示第i题的猜测度系数;D表示标化因子,一般取D=1.702〔19〕;Pi(θ)表示能力为θ的人答对此题目的概率。②等级反应模型对于简答题和计算分析题,将原始分数进行转化后,反应数据变换为多元计分形式,此时,可采用项目反应理论中的等级反应模型〔23-25〕(gradedresponsemodel,GRM)。GRM假设每一个反应类别各自对应一条特征曲线,如果对某试题i而言,被试的反应可以划分为g+1类,其得分可以表示如下:Xi=0,1,……,g,那么被试在该试题上恰好得某一等级g分的概率可表示如下:Pi,k(θ)=P*i,k(θ)-P*i,k+1(θ)(2)公式(2)中,Pi,k(θ)表示对于试题i而言,能力值为θ的被试恰好得k分的概率;P*i,k(θ)表示对于试题i而言,能力值为θ的被试得k分以及k分以上的概率,P*i,k+1(θ)表示对于试题i而言,能力值为θ的被试得k+1分以及k+1分以上的概率。其中P*i,k(θ)按双参数logistic模型可以写为:P*i,k=11+e-Dai(θ-bi,k)(3)公式(3)中,θ、ai、D的含义与公式(1)相同,bi,k表示第i题第k个等级的难度系数。
(3)试题参数估计
应用MULTILOG软件,采用最大边缘似然估计〔26,27〕(marginalmaximumlikelihoodestimate,MMLE)法来估计IRT模型中的参数。以L(ui|θ)表示能力为θ的某考生对题目i的反应ui(答对:ui=1;答错:ui=0)的概率,用对数似然函数表示为:L(u1,u1,…,un|θ)=∏ni=1PuiiQ1-uii(4)其中n为题目数,Puii表示考生答对第i题的概率,Q1-uii表示考生答错第i题的概率。当各参数的偏导数为0时函数取得最大值,分别求得每一个试题相应参数值,即:试题区分度系数ai,难度系数bi,猜测度系数ci。
(4)试题筛选入库
在筛选试题以决定哪些试题可以入库时,不能仅以试题参数作为能否进入试题库的唯一标准,需同时考虑估计出的各试题参数以及任课教师的专业意见,筛选符合一定标准的试题进入试题库。试题难度过大或过小,会使分数呈偏态分布,从而使考试的信度系数值降低,因此,选取难度系数位于[-4.0,4.0]范围内的试题进入试题库。区分度越大的题目,表明对学业水平不同的考生的鉴别力或区分能力越强。通常,教学过程完毕后进行的考试,是以考察考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为目的的,因此,区分度不应过大。我们选取区分度位于[0,3]范围内的试题进入试题库。此外,试题的猜测度也不应太大,猜测度系数过大的试题对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意义不大〔28〕,我们将猜测度小于0.25的试题选入试题库。根据试题参数筛选出试题后,再由5~7位任课教师,独立地逐一对初步筛选的试题进行审核,以判断试题文字表述是否恰当、是否会引起歧义、是否符合医学统计学逻辑、是否具有考试价值、是否具有内容典型性、是否具有编写格式统一性,是否重复等,经全部任课教师认可的试题方能最终进入试题库。除了将试题及试题参数录入数据库外,各个试题库还应包括试题编号、试题类型、所考知识点、认知层次、参考答案、选中标识等。医学统计学标准化试题库建立的流程图见图1。结果该研究的预期结果是成功建立医学统计学标准化试题库,该试题库以单个试题为基本单位,每道试题都有编号、题型、难度、区分度、猜测度、知识点、认知层次、参考答案以及选中标识这9个属性,且试题库中的试题参数都建立在同一量尺上。试题库中的所有试题均符合大纲要求,且试题知识覆盖面广,每一章节均有一定数目的试题。该试题库可用于期末考试,也可用于阶段性小测验,可供临床、口腔、康复、护理、预防医学等专业使用,可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如预防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医学统计学知识,考试时理应选取难度较大的试题进行测验;而康复专业的学生理解医学统计学知识即可,那么考试时应选取中等难度或低难度的试题进行测验)选取试题,进而实现自动化组卷或者计算机自适应考试,从而使各种考试得以方便、快速、顺利地进行。结论与讨论采用项目反应理论建立的医学统计学标准化试题库可以满足各种目的的考试要求。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节约了人力,还使考试更加客观、公正,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在建设医学统计学标准化试题库的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1.必须明确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大纲,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列出考核知识点,然后将搜集到的试题归类于相应的知识点。以知识点而非章节作为试题的属性,更便于我们有针对性的命题、将试题进行分类以及对试题进行搜索。
2.在考生人数和试题库试题题量方面,当然是考生人数越多,试题参数估计的稳健性越好;选入试题库的题量越大、试题知识覆盖面越广越好。但是在实际中,由于考生人数以及符合大纲要求的试题题量有限,可以先根据现有的资源创建试题库,然后不断地修正试题参数,不断地为试题库注入新的“血液”,使试题库不断的发展完善。为了增加试题库题量,我们还可以借鉴兄弟院校的试题,或者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教师命制新的试题。
3.每一道试题须包括以下9个属性:编号、题型、难度、区分度、猜测度、知识点、认知层次、参考答案以及选中标识,以便于对试题进行分类、存储、检索、维护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31-03
一、引言
“生物统计学”是把数学的语言引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将所研究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学研究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应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对生物学试验进行合理设计,对数据资料进行客观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1]。目前,从数量角度研究生命科学现象已经为大多数生物学研究者所认知,“生物统计学”为生物学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生物学专业普遍加强了“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习试验设计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正确应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和解释数据资料,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
1.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生物统计学”是在研究生物现象的过程中,与数学的发展相伴随逐渐发展而来的。它把生命科学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以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1],这其中就必然会涉及到排列、组合、积分、导数等数学知识。例如,大数定律是用样本统计数推断估计总体参数的基础,需要掌握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在推导直线回归方程时,回归系数和回归截距的计算,是建立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需要用到导数的计算;正态分布中变量的概率计算,需要了解积分的性质[1]。尽管在“生物统计学”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但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仍相对薄弱,由此对学习该门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加上很多学生没有理解生物统计学的内涵,主观上认为该门课程就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进而导致厌学情绪。
2.概念术语多。“生物统计学”不同于生物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概念术语,并且这些概念术语常成对出现[1]。例如,总体和样本、变量与常数、参数与统计数、效应与互作、准确性与精确性、频率与概率、标准差与标准误、因素与水平、相关与回归、双尾检验与单尾检验、弃真错误与纳伪错误、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等。如果不理解这些概念术语的含义,生搬硬套,在应用时就会出错,得出错误的结果。
3.计算公式多。“生物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释生命科学研究中数据资料数量上的变化,进而做出符合科学实际的推断。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用到大量的计算公式[1,2]。如反映变异性的指标有标准差和标准误,二者的含义不同,计算公式也不同。在正态分布中,为了计算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的取值概率,通常要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学习了变量标准化公式之后,接下来在应用时还需要用到平均数的标准化、平均数差数的标准化、频率的标准化、频率差数的标准化、成对数据差数平均数的标准化等公式。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中,需要掌握相关系数、回归系数、回归截距等计算公式。尽管目前有很多统计软件可以直接对一些统计量进行计算,但学生们必须掌握和理解相关统计量计算的原理和具体内涵才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统计软件。
4.课程内容连贯性较强。“生物统计学”的课程内容是承上启下、前后连贯的[1,2]。例如,概率分布是学习统计推断的基础,平均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是相互联系的,单因素数据资料方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对多因素数据资料进行方差分析的基础[1]。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某一章节的内容,很可能导致后面的许多内容听不懂、难理解,陷入越听越听不懂的恶性循环。
三、教学内容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我校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后,“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周学时为2,共36学时。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与本学期同时学习的还有“生物化学”。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对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我们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1]。在课堂讲授时,我们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原理与生命科学的前沿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例进行结合,并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统计学与生命科学的各专业都是紧密联系的,另一方面学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原则也可以指导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在课堂授课时一般不过多讨论数学原理,而主要偏重于统计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对涉及到的数理统计知识多是“拿来主义”,对于一些公式,通常只进行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上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推算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章节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删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比如讲授方差分析一章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为例,重点介绍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分析步骤,对于二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则启发学生根据其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多因素数据资料的方差分析则只介绍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重,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相融。
问题导入法。在课堂讲授时,我们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4],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方差分析一章讲述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为例[1],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多组平均数之间的比较。有的学生会提出,可以采用之前学习过的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分析方法对多组数据进行两两的比较,而这又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引导启发学生将所有的数据资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数据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来源剖分成处理引发的变异(组间变异)和试验误差引发的变异(组内变异),并利用反映变异特性的方差这一统计量来表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大小,进而采用检验对其二者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由此和学生共同推导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方差分析的原理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比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其相应的公式也有着许多形式上的共同点,这就为我们进行对比法讲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标准差与标准误、直线回归系数与直线相关系数、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检验及检验等[1]。对比法讲授,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公式,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具体应用,做到举一反三。
演绎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公式是前后联系的,存在公式的变形,运用演绎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内涵。例如变量的标准化公式,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u=■)是核心,在理解这个公式含义的基础上,对于各统计数(平均数、平均数差数、频率、频率差数、成对数据差数等)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自然也就推导出来了,从而避免了对这些公式的死记硬背。
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体媒体课件集文字、公式编辑、图形、色彩、动画于一体,既可以插入图片和例证,也可以实现公式推导的逐步展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省去了板书所占的时间,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增加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4]。同时,传统的板书不能完全放弃,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板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已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注重将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3.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了18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学会常用统计学软件的使用。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在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学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教师在主控机上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察到具体的执行过程,之后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操作,然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实验课作业。通过实验课教学,一方面使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统计分析知识,而且利用计算机来分析数据也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数据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在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们也深刻意识到,尽管统计学软件功能强大,但必须对相关的统计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软件,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
4.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以教材为中心,我们编写了与科学出版社《生物统计学》(第四版)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对每一章的内容都配套了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测验[5],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扩充。同时,“生物统计学”是河南师范大学校级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在网络课程中,每章均示出了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自学或复习掌握;同时,网络课程中丰富生动的图表资料及实例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考核采用笔试和实验相结合。“生物统计学”的考核成绩由期终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和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两部分组成。其中,闭卷考试内容偏重实用性、基础性,避开需死记硬背、理论性强而无实际用途的题目和偏题怪题,并且尽量减少需要进行计算的工作量,目的是考核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实验课则重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摆脱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单纯应试模式,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小结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统计学观念,掌握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科学设计试验,正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数据资料,培养学生统计学推理思维能力,并能用专业知识对推断结果加以阐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张恩盈,宋希云.提高《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11,(8):131-133.
[3]石培春,龚江,李春艳.“生物统计”课程教学探索和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03-104.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127
Grave's甲亢是临床上较为严重且多发的疾病[1]。为此, 本院选取了70例Grave's甲亢患者实施标准化131I治疗, 以此观察Grave's甲亢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以供临床参考, 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70例Grave's甲亢患者, 根据患者年龄段分为观察组(>60岁)和对照组(>20岁), 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为20∶15, 年龄60~75岁, 平均年龄(68.35±5.00)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为15∶20, 年龄20~30岁, 平均年龄(25.18±3.3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促甲状腺素、胸片、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激素测定。两组患者采用标准化131I治疗, 根据患者的甲状腺大小给予患者适量药物, 1次/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游离甲状腺素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变化以及甲减发生率。判定标准:若患者治疗后, Grave's甲亢症状消失或减轻, 为治愈;若患者治疗后, Grave's甲亢症状有效的缓解, 为有效;若患者治疗后, 无法达到以上两个标准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游离甲状腺素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游离甲状腺素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2.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甲减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甲减3例, 发生率为8.57%;对照组患者发生甲减12例, 发生率为34.29%。观察组甲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 Grave's甲亢又被称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多数患者同时患有高代谢症和甲状腺肿大, 所以称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2, 3]。Grave's甲亢临床表现一般为甲状腺肿、高代谢综合征等[4, 5]。本研究中, 本院对不同年龄段Grave's甲亢患者采用了标准化131I治疗, 取得较为可观的效果。
标准化131I是临床上治疗Grave's甲亢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6]。标准化131I进入患者体内后大部分蓄积在患者甲状腺内, 标准化131I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β射线, 射线在患者甲状腺程为2 mm, 能够破坏功能亢进的甲状腺组织, 使患者肿大的甲状腺缩小, 通过肝肾功能、血常规、促甲状腺素、胸片、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激素测定等常规检查, 然后根据患者甲状腺大小与甲亢的不同程度给予患者适当服用131I, 保留患者正常甲状腺组织, 从而达到治疗Grave's甲亢目的[7-9]。据相关医学资料显示[10, 11], 73% Grave's甲亢患者使用标准化131I治疗后能够迅速治愈。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游离甲状腺素(15.24±1.26)p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4.32±
0.12)p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9.35±2.15)、(18.68±3.71)pmol/L;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5.71%)高于对照组的(62.86%),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给予Grave's甲亢老年患者标准化131I治疗, 不仅能有效改善游离甲状腺素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 还能增加治疗效果, 减少甲减情况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飞, 司宏伟, 岳峤, 等. Grave's病再次131I治疗时间的选择.安徽医药, 2011, 15(1):46-48.
[2] 黄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碘-131治疗后眼病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3, 20(2):114-115.
[3] 高亚芹, 刘喜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中医药研究进展.江苏中医药, 2012, 44(2):74-76.
[4] 汤锋, 彭嘉丽, 杨丽南,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致尿毒症并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1例.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1): 107.
[5] 徐继周.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临床研究.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6):109-110.
[6] 陈宇. 131I治疗Grave's病所致早发性甲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宁夏医科大学, 2012.
[7] 周敏, 索艳君. 标准化131I治疗不同年龄段Grave's甲亢的对比研究.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21):1798-1801.
[8] Rong L, Banafea O, Jin Y. I-131 remnant ablation after thyroidectomy 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a case of thyroid cancer. Bmc Gastroenterology, 2015, 15(1):1-5.
[9] 董延武, 史育红, 罗文溢, 等. 碘131治疗后Graves眼病预后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水平变化的关系. 华西医学, 2013(12): 1868-187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c)-0131-03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three-year teaching effect of epidemiology of phD graduates in a military college under the standard mode of education
SAI Xiaoyong1,2 TIAN Ou2 ZHANG Shitao3
1.Institute of Geriatrics,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2.Standard Office,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3.Medical Department,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etiology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in grade 2008, 2009, 2010 graduates in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our hospital" for shor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in hospital,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uture standard teaching system. Methods Before and after the class, the sam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10 items were investigated among grade 2008, 2009, 2010 graduates in our hospital. The correct rate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10 questions include in the questionnaire. Before the class, the correct rates of "relative risk" was lowest in grade 2008, and raised in grade 2009 and 2010; the correct rates of "odds ratio" was lowest in grade 2009, and raised in grade 2010;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wo questions among different grades (P < 0.05). After the class, the correct rates of "case control study" were descended in three years; the correct rates of "relative risk" were highest in grade 2009 and lowest in grade 2010; the correct rates of "confounding" were ascended in three years; the correct rates of "odds ratio", "cohort study" were highest in grade 2008 and lowest in grade 2009; 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the class, the total scores in grade 2008 and 2009 were ascended than before the class (P < 0.05). Compared with grade 2008, scores of grade 2010 significantly reduced before the class (P < 0.05). After the class, scores were descended year by year in the three grades (P < 0.05). Conclusion "Confounding", "relative risk", "odds ratio" and "causation of disease" are difficult areas in teaching.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needs improvement focus on different teaching difficulty and key content.
[Key words] Standard system; Clinical epidemiology; Teaching effect; Graduate education
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实施标准化建设以来,各项工作均朝向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序进行。为进一步推进标准化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提供历史参考依据,有效构建新型的标准化研究生教学模式,本研究对我院2008、2009、2010级博士生临床流行病学连续3年的病因学大课的授课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临床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掌握其理论知识和方法是医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功[1]。它是一门方法学,逻辑性强[2],因而选择流行病学的病因学大课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08、2009、2010级连续3年全体修临床流行病学学分的博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31份,其中,2008级博士生141人,完成126人,2009级博士生140人,完成135人,2010级博士生150人,完成125人。问卷完整有效者共386份,总有效率为89.6%。
1.2 方法
授课前后采用统一的答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姓名、专业、学号及10道判断题,错误判0分,正确判1分,记录总分。双人核查,对比查错。
10个问题分别为:问题1:病例对照研究属于描述性研究。问题2:RR值又叫暴露比值比,是关联强度指标之一。问题3:病例对照研究属回顾性研究,按暴露与否分为两组。问题4:混杂因素与研究因素和疾病都有关联。问题5:配比因素越多,研究越容易进行。问题6:只要OR值>1,就可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有关联强度。问题7:病例对照研究回忆偏倚不能避免。问题8:队列研究可确定病因。问题9:队列研究论证强度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最高。问题10:队列研究论按暴露与否分为两组,可计算暴露人年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 data 3.0进行数据建库,双人核查。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项分
上课前:问题2正确率以2008级最低(15.1%),2009、2010级较前上升;问题6题3个年级正确率以2009级最低(53.3%),2010级最高(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题目课前正确率基本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上课后:问题1正确率3个年级分布呈下降趋势(98.4%、91.9%、81.6%);问题2正确率3个年级中2009级最高(74.8%),2010级最低(40.8%);问题4题正确率3个年级呈上升趋势(60.3%、77.8%、79.2%),问题6、9正确率3个年级以2008年最高(92.9%、84.1%)、2009年最低(57.0%、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总分
2008、2009级授课前后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授课后正确率上升。2010级授课前后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个年级授课前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0级总分略低。3个年级授课后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2。
表2 2008~2010级博士研究生病因学研究
授课前后判断题总分比较(分,x±s)
注:与2008级比较,P < 0.05;与2009级比较,*P < 0.05
3 讨论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一直以来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我院自2011年实施标准化建院以来,逐步加强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但如何进行标准化教学改革缺乏依据,国内还没有发现相关研究证据,尚属空白领域。作为临床科研方法学的一门核心课程,临床流行病学在医学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但出现了总课时数少、高质量授课教员少、课程安排欠合理、广大学员想听的课听不到的现象,因而本研究组针对该课程过去3年的授课效果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
调查发现,授课前后,学员问题2、6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上课前,第2题3个年级正确率均在30%以下,且2008级学员正确率最低(15.1%);上课后,3个年级正确率均有所上升,但2008级上升至65.9%。第2题主要考查的是“暴露”这一基本概念,可能说明2008级大部分学员在上课前对这个概念缺乏认识,带着疑问去听讲,所以课堂上对此关注程度较高,听课效果较好[3-4]。问题6,2008级学员授课后正确率上升,2009级学员持平,2010级授课后正确率有所下降。第6题错误主要由于考查对象对“OR值”的含义不清,同样也是考查“暴露”这一基本概念。说明这是病因授课的难点。
上课后,问题1考查的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2008级和2009级学员的正确率较高,而2010级学员正确率仅为81.6%,说明其对病因学的基本概念没有掌握。问题4,3个年级正确率在60.3%~79.2%之间,2008级学员此题在授课前后正确率无明显差异,其考查的是“混杂”的概念,说明在授课后2008级学员其基本概念的定义仍不够明确。问题9考查的是“队列研究”这个概念,2009级和2010级近一半学员回答错误,仍是对病因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没有掌握。
在以往的教学[5]中仅要求学生从已收集整理好的资料中计算各暴露水平的RR、OR值,并简单回答这些指标的含义和意义,然而看来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授课中,通过重点讲授,应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并要求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讨论问题,学生能把所学知识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突出了教学重点[6]。
标准化教学改革中,应将尝试加入更多实践性内容[7]。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相关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如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去查阅文献资料,自行设计一个相关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然后教师实验课堂上进行点评。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研究原理、目的、方法和设计要求,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不断对所要结果的选择、否定、选择中设计好自己的研究方案。同时,根据授课效果对教学内容做以调整,增加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常见错误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达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8]。
总体上,2008级和2009级学员上课后的问题回答正确率均较上课前明显提高。但2010级上课前后问题回答正确率提高不明显,可能与授课教师强调重点内容不同有关。上课前2010级总分数略低于2008级和2009级,上课后其总分数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学员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可能影响了该年级博士生的授课效果。在今后的标准化教学改革过程中,适时课堂提问及随堂小测验有可能是提高学员互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悦勤.临床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2] 刘世建,张鹏,王国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 (9):420-421.
[3] 崔贯勋.基于任务驱动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27):164-166.
[4] 彭志行,马红霞,赵杨,等.随机过程模型在预防医学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5):120-124.
[5] 庞雅琴,李阳.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效果[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2(1):92-93.
[6] 贾改珍,董兆举,相静.临床医学专业流行病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9(27):97-98.
近年来社区控制高血压已经成为高血压疾病控制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实践均显示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家庭访视有着显著效果,直接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护理照顾等产生影响[1]。标准化护理语言在家庭访视中使用有助于建立规范化、统一的护理目标、诊断、评价指标及措施,进而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干预,笔者对我社区确诊的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0例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男77例,女73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3.25±4.11)岁;患者文化水平:初中及其以下61例,高中及中专56例,大专及其以上3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7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文化水平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考组患者仅接受常规家庭访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标准化护理语言,主要措施如下。
1.2.1准备。建立电子病历,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获得主观材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健康功能型态、卫生健康要素、家庭支持功能。家庭访谈提纲主要包括患者对潜在或者已经出现的并发症的感受、患者对疾病的感受、患者对高血压疾病认识的需求、患者对疾病方面的需求,患者家属在照顾患者中的感受、照顾能力等。
1.2.2诊断。将《护理诊断手册》作为护理诊断标准,针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对其护理情况进行诊断。
1.2.3计划。首先对护理诊断顺序进行计划,根据首优诊断、中优诊断、次优诊断排定的护理诊断;对预期目标进行明确,主要涉及领域包括生理健康领域、功能健康领域、心理社会健康领域、感知健康领域、健康知识和行为领域、家庭健康领域。
1.2.4实施。根据护理目标并参考《护理诊断、结局与措施》作为依据,对护理措施进行制定,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每2周进行1次随访,每次30-50分钟,患者连续接受12次家庭访视。
1.2.5辅助用品,在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时,医护人员可随身携带健康教育手册、书物等,携带带刻度的油壶、定量盐勺、盐油食用量、七彩提醒药盒及血压监测记录日记等;携带软尺、体重秤、血压计等。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健康行为、知识评分、心理社会健康、功能健康、感知健康、家庭健康评分等进行评价,记录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家庭访视结束后,观察组健康行为、知识评分、心理社会健康、功能健康、感知健康、家庭健康评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
表一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组别(n) 健康行为 健康知识 心理社会健康 功能健康 感知健康 家庭健康评分
观察组(75) 389.6±35.1 635.2±41.0 34.7±20.3 119.6±46.2 69.3±5.2 250.1±40.6
参考组(75) 274.31±28.6 627.1±29.6 25.1±12.2 76.5±41.3 44.1±7.2 161.2±31.2
2.2观察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分别为(76.21±8.51)mmHg、(128.96±13.11)mmHg,参考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分别为(87.65±10.24)mmHg、(1243.01±15.02)mmHg,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高血压患者家庭访视中采用标准化护理语言,能够结合知信行理论、健康信念模式结合,从而帮助患者建立健康信念,同时对患者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其行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患者行为领域及健康知识主要包括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健康知识水平三类[2]。标准化语言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访视中的使用同时体现了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其要求全面监测、分析并评估患者个人或群体健康情况,进而为其提供健康指导及健康咨询等;同时体现了高血压护理中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患者家属共同参与进患者的护理中,通过标准化语言的教育,患者家属能够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同时使其熟悉高血压患者日常饮食、行为等要求,对患者血压进行监测,从而实现血压的良好控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行为等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治疗和进行外科手术的重要场所,具有工作环节多、工作量大、节奏快速、人员复杂等特点,其运行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1]。因此,开展科学化的手术室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手术室于2013年开始引入标准化流程管理,并以此进行手术室质量管理改革,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分别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手术室行标准化流程管理管理期间411台次手术及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手术室未行标准化流程管理管理期间385台次手术为研究对象。观察并记录标准化流程管理管理前后手术室连台手术间隔时间、患者满意率及员工满意率。
2 标准化流程管理管理方法
2.1 成立质量管理小组 成立包括总护士长、护士长、小组成员在内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组员需具备6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及N3级以上资历。建立专项质量标准及操作流程,设立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岗位职责,建立薪酬挂钩与绩效考核标准,制定相应培训计划,并定期召开质量总结会议,对当前存在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确立下一步督导内容。
2.2 成立请求及投诉小组 科室内成立请求及投诉小组,明确其组织架构、职责及工作内容。制定工作人员请求调查表,包括休假、排班、培训及专科轮转等内容,对工作人员请求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工作安排上的相应调整。制定患者及工作人员满意度调查表,建立规范投诉流程,并将投诉事件处理过程及结果记录存档,定期统计、分析、反馈,并作相应改进。
2.3 实行岗位竞聘制度 通过岗位竞聘制度聘用工作人员,具体流程包括:制定岗位职责、公示、报名、书面考核、面试、综合评分公示、录用。修订手术室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及考核内容,制定准入、专科轮转及晋级评估办法,督促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技能。
2.4 制定标准操作指南 操作指南应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常用电话、标准工作流程、应急预案、设备操作方法、职业防护措施、手术配合及手术医生喜好卡等。按不同手术专科进行整理、装订,放置于专科手术间固定位置。同时,批量采购眼罩、口罩、防护衣、铅衣、铅裙、铅围脖等防护用品,体现对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
2.5 优化各项操作流程 (1)手术用物准备、供应流程:成立由主管护师及助理护士组成的手术用物供应团队,并由其负责手术安排及手术用物的准备、调度及派送。制定手术用物供应团队专门的管理制度、职责、工作流程、考核标准及培训制度。(2)连台手术流程优化:分别设置独立的术前等待间及麻醉诱导间,制定相应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标准、考核方法及培训计划。根据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及宣教视频,供手术患者在术前等待间及麻醉诱导间使用。(3)手术调度及分流流程优化:修订平诊及急诊手术安排和操作流程,实施优先急诊及长时间手术的统一调度原则。24h施行满负荷弹性平诊手术工作制,合理穿插安排急诊手术,确保手术室无障碍管理。确保护士长、巡回护士、等待间护士间的有效沟通,避免因沟通不畅引起的调度延迟,从而提高手术室通过效率。(4)手术器械、耗材管理流程优化:实施透明、无缝隙的手术器械、耗材管理流程。
2.6 手术室运行评价体系 确立包括连台间隔时间、首台手术按时开台率、手术取消率、急诊手术率、压疮发生率等监测指标在内的手术室运行评价体系,定期对汇总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做出操作流程及管理模式上的相应调整和改进。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 )表示,比较用t检验,P
4结果
4.1 连台手术间隔时间 管理前,手术室连台手术平均间隔时间为(51.2±10.5)min;管理后,手术室连台手术平均间隔时间为(30.7±9.4)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98, P=0.048
4.2 患者满意率及员工满意率 管理后,患者满意率及员工满意率显著提高,与管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管理前后患者满意率及员工满意率比较(n/%)
5 讨论
标准化流程管理着重强调机构内部管理的标准性、科学性及规范性,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持续推进安全与质量的整个,是质量管理体系国际化发展潮流[2]。
在标准化流程管理的过程中,医疗机构可在围绕评价要素指标为中心的前提下,依据自身情况按照基本框架开展个体化工作管理。通过对质量管理环节及影响手术室运转相关因素的梳理,完善质量管理框架,调整人员结构,制定各项制定、工作流程及岗位责任制度,并实施相应的质量考核标准及培训计划[3]。通过开展各项流程优化,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加快手术室周转频率,提高运行质量[4]。此外,立体化述求及投诉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可有效收集相关工作人员的意见及建议,并作为工作整改的重要依据,推进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可为患者提供更为便利的反馈渠道,建立有效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5,6]。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行标准化流程管理,可有效减少连台手术间隔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率及员工满意率。
综上所述,实行标准化流程管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室运作效率及患者、工作人员满意度,增强医疗安全性,提升手术室质量管理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何丽, 刘维维, 徐柳. 标准化流程管理在手术室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2(2): 92-93.
[2] 董薪, 武伟, 何丽. 标准化管理在腔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2(1): 94-95.
[3] 严彬, 王晓宁. 标准化流程管理在骨科植入物及器械中的应用[J]. 上海护理, 2011, 11(4): 77-78.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改院肛肠外科临床见习的实习生100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实习生的年龄在23~30岁,平均(25.1±2.4)岁。其中男性实习生53岁,女性47例。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为50例。两组实习生的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不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实习生采取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采取“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时章节的安排,对肛肠外科的主要临床疾病进行系统性的讲述,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由老师传授肛肠外科理论知识,而学生主要通过自行听讲,对教师所教的重点知识进行记录,并自行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归纳。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后则可以开始临床实践,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点等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正确的判断,经教师认可后尝试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多媒体结合SP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可以通过制作视频、幻灯片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肛肠外科中抽象性的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所学知识,使要教授的内容一目了然,有助于实习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习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通过互联网等进行检索,寻找与所需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和动画等资料,并下载下来作为教学的参考资料。(2)将所要教学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充分应用医学方面的视频和动画等资料,通过声音和图像等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可以自行制作一些简单的Flas,使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肛肠外科的相关知识。(3)教师可选择一些与肛肠外科知识相关的影视剧,将其中与疾病相关的情节进行剪辑,并将其制作成简短的视频,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4)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可能经常会遇见的病例或者是比较典型的病例,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摄像机将临床症状和治疗情况等进行记录,并进行分类和整理,可以使用这些资料给实习生进行教学。SP(标准化病人),通常又称为模拟病人,主要是通过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培训,可以使一些正常人或是病人能够替代真实的病人,真实的表现一些临床疾病的具体症状和诊治问题。多媒体教学法与SP教学法的具体结合:(1)对标准化病人进行培训,并选取符合教学标准的标准化病人。(2)在临床教学中充分运用标准化病人。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应根据肛肠外科临床见习教学的需要,从临床实践资料中选取较为典型的病例,并对这些病例资料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整理,然后使用标准化病人对这些典型病案进行情景演示。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可以多鼓励实习生与标准化病人进行沟通交流,增加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尤其是隐私性话题的交流,可以有效避免临床实践中与患者交流时的尴尬。教师应对学生在与标准化病人交流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教授其正确的处理方法。(3)可以将标准化病人运用于考核之中。教师们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确定所需考核的内容,将所需考核的病种作为脚本,在肛肠外科教学中通常会选用的脚本主要有四种,即结肠癌、直肠癌、肠梗阻以及混合痔。在使用标准化病人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标准化病人必须及时回答受试者所提出的问题,并为直肠等的指诊提供幻灯片等参考资料,使受试者能够根据这些资料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顺利完成诊疗的具体过程。
1.3考核标准
对两组实习生的综合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两者的平均分)进行比较,其中平均分在90分以上则为优秀,80~89分可以认定为良好,60~79分表示为及格。除此之外,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两组实习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主要从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知识运用等方面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评分情况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总满意率为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该组研究数据,通过百分代表计数资料,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意味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2.1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研究组实习生综合考核成绩为优秀的有19例,占比38%,成绩良好的学生有22例,所占比重达到了44%,成绩为及格的只有9例,占比18%,而对照组考核成绩为优秀、良好和及格的实习生分别为12例、21例和17例,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研究组实习生的综合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实习生,经过统计学计算得出,2=10.79,P<0.05,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2.2实习生教学满意度调查情况比较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研究组实习生有32例对教学模式满意,15例基本满意,总满意率达到了94.0%,而对照组只有21例满意,16例基本满意,总满意率仅为74.0%,研究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计算得出2=11.7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下表2。
【关键词】普外科 临床见习教学 标准化病人
普外科内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且多为手术治疗患者,危急重症较多,术中风险性较大,需要给予普外科患者更加细心和全面的护理干预,这就使得普外科实践教学变得尤为重要,教育目的和宗旨均是帮助学生将临床理论有机联系临床实践并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给予学生实用性指导[1],促使学生在临床诊断、临床治疗以及临床护理等方面的显著性提升,增强学生对于相应病期以及相应类型患者的了解,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促进患者对于见习生信任度的提升[2],确保普外科临床见习教学工作可以顺利开展,通过临床见习教学来显著提升学生动力能力以及加强高素质优秀医生培养。本组探究中选取42名学生,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在普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并作如下过程报道。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基础性临床资料
参与本次探究的42名学生均选自我院的临床见习学生中,见习时间是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组别是2组,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分别为研究组(n=21)和参照组(n=21)。研究组21名学生中男女学生例数分别是16名、5名,学生年龄在18岁至22岁不等,中位年龄为(20.5±0.2)岁;参照组21名学生中男女学生例数分别是15名、6名,学生年龄在19岁至21岁不等,中位年龄为(20.4±0.3)岁。本组探究中给予2组学生各项一般资料对比分析时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学生各项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分析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二)方法
在参照组学生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传统教学法:按照传统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进行规范化临床见习教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
在研究组学生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具体措施如下叙述。
1.在我院招募且应用于临床本科毕业生结业技能考核的标准化病人中选取3名作为样本人群来进行临床见习教学,在挑选标准化病人时需要确保病人具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和同情心,体能较好,存在一定责任感并愿意接受一定程度的体格检查,可以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并具有良好的表演方面才能,对3名标准化病人实施急腹症模拟并在模拟教学中重点讲述外科急腹症疾病的相关性基础理论以及表演相关性内容[3],解析剧本要点以及确保标准化病人可以完成“临床典型病案情景演示”,临床考核合格后,参与普外科临床见习教学活动中。
2.带教教师需要从临床采集典型临床病例并将其整理成为标准化病案以确保临床见习教W顺利进行,整理标准化病案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来整理,同时对标准化病人临床资料有效筛选[4],带教教师需要熟练掌握标准化病案的相关性临床资料并由带教教师为学生详细讲授急腹症基础知识,标准化病人需要配合学生完成病史采集以及查体操作以及带教教师需要将基础性医学知识以及临床医师知识、良好沟通技巧等在临床见习教学中教授给学生,同时教授学生操作技能以及人文关怀理念的运用,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多与标准化病人进行沟通和讨论以确保充分了解标准化病人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带教教师需要完成示教工作并带领学生对于标准化病人的病案进行深入分析。
在课程结束后,给予2组学生考核,考核内容是普外科疾病问诊、查体操作、治疗方法、护理方法等,带教教师需要要求每位学生都完成1份病例并给予相应修改,评判2组学生考核成绩。
(三)判定标准
利用调查问卷方法统计2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时利用SPSS19.0软件。
(四)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参与探究的42名参与普外科临床见习教学的学生所有临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软件名称是SPSS19.0软件,本组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经t检验后P
二、结果
(一)对比分析2组学生经过不同教学后得出的测试成绩可发现明显研究组学生成绩更佳,对比参照组学生而言,统计学意义存在且P
(二)对比分析2组学生经过不同教学后得出的组间数据可发现明显研究组学生教学满意度更佳且对比参照组学生而言存在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随着医学院扩招规模不断增加以及医学毕业生整体素质显著下滑,医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且实践和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基于此,临床上对于医学毕业生的临床教习教学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普外科,临床实习带教教师需要通过主动讲解示范以及利用标准化病人方案来给予见习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5],摒弃传统临床见习带教教学中带教教师讲解示范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通过聆听理论知识以及动手实践来确保很好的理解临床知识以及有效掌握体格检查技能,避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促进医疗事业的稳健发展。
我院在进行临床见习教学中主要以服务于临床为最终目的,主要见习内容就是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见习教学中可能遇到以下难点:一是见习学生太多会导致患者数量无法满足学生见习教学的需要[6],二是普外科患者病情较为危急且发病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患者痛感较为强烈,若在此时进行见习教学容易耽误患者病情以及加重患者痛感,再加上非急腹症患者有时病情会涉及到个人隐私导致见习教学无法进行,而且,随着临床上疾病种类增加,很多疾病缺乏典型见习教学对象,导致见习带教工作开展顺利性受到阻碍。基于此,临床上提出了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即利用真人进行病人模拟来完成医学毕业生的见习教学工作。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中,标准化病人需要经过系统化以及标准化训练来确保可以在见习教学中准确模拟相应疾病的典型症状[7],见习学生可根据标准化病人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结果等进行疾病诊疗,最终给予疾病准确诊断和治疗。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利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可以使得普外科临床见习教学更公平、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可以充分判断出见习学生对于临床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以及有效改善学生“死读书”的高分低能现象,可锻炼见习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见习学生良好沟通技巧,和谐护患关系,为见习学生在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探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测试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分别是(86.59±5.41)分、100.00%,显著性更佳。
综合以上理论得出,在普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对显著提升学生的测试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存在积极作用,值得将其作为有效教学办法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元春,何静,鲍宏光等.标准化病人在普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164,166.
[2] 李元春,何静,鲍宏光等.标准化病人在普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92-93.
[3] 王瑞珏,金梁斌,卢林捷等.留学生外科急腹症临床见习教学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8):71-72.
[4] 陈英,孙慧怡,肖永华等.“自编自演”学生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见习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5):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