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

篇(1)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tX(2010)03-0256-02

近年来,教育出版,伴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办学体制、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材出版垄断格局的打破,可以说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在新的机遇期得到发展,繁荣教育出版事业,这是摆在每个教育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出版及其特点

教育出版,一般指教科书、教辅读物、教育研究及教师继续教育和家庭教育等一般教育图书的出版。教育出版除与一般出版一样,一方面有舆论导向功能,另一方面又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其运行规则。此外,教育出版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教育图书对内容和质量的要求更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育图书要为读者、为社会提供先进的思想文化导向,避免传播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使出版物更好地引导读者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教育图书或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出版物,具有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基本概念准确严密的特点。因此,教育出版物对专业内容和出版体例的要求也更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力求出版物选题对路、内容充实。第二,教育图书的开发成本更大。尤以教材、教辅突出。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要组建具有相当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的作者队伍,要支付稿酬、劳务费、调研费、资料费、会务费、设备费、评审费等,以及大量的培训费用和推广费用。再加上知识更新的加快,教材重印的周期被大大缩短,出版社在开发教材上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同样的情况在开发配套教材的教辅等相关产品时更加明显,能在教辅图书市场供大于求、供需严重失衡的形势下脱颖而出,必定要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精心的选题策划、严谨的审读加工等工作,前期投入可想而知。第三,教育图书出版运作工程化。教育图书的出版工作由于耗时多、历时长、规模大,又必须与当时的教育改革发展相匹配,由此决定了出版社在这类选题建设上必须加大其工作力度。首先,社长、总编辑要对选题工作有一个全盘的考虑,对该选题的出版时机、选题创意、选题结构、工程运作有一个总体构思。同时,编辑人员也要做到将选题意识与经营意识相结合,使选题尽可能地贴近市场、适应市场、牵动市场和引导市场。此外,出版社也应研究适合自己情况的协调机制,使内部不同分工的各个部门能够在规模选题的运作上环环相扣、密切配合。这样才能使全社的选题工作程序化、选题结构系列化、系列选题规模化、重点图书工程化,才能适应教育图书出版的需要。

二、教育出版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众所周知,出版业是内容产业,主要通过出售图书这种文化商品获利,最适宜产业经营。但如今在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很多出版社为了生存和发展,已经自觉不自觉的踏上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出版社既有的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的体制仍然影响其价值观和运作方式,教育出版社也不例外的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出版社行政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弊端。我国教育出版业长期以来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上级主管、主办单位领导,由此导致非经济因素往往在出版社经营者的选聘和考核中占了很大比例。事实上导致了出版业对行政的依赖,使与市场机制相关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企业改革中难以深入下去。经营机制上“行政权利”的痕迹也很明显。在管理与决策上习惯从上到下的命令方式,使中下层没有决策和研发的积极性,使整个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这在目前的改革中,对新的经营、决策机制的建立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二,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弊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出版业作为内容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实是,一部分知识老化不适应现代出版的人不太可能从出版业中退出,代表新生产力的新人才严重不足或者不能人尽其才,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同时,工资分配未与个人贡献挂钩,劳动力价值与价格脱节。另外,出版单位沿用行政机构的人事管理办法,这种官员意识与现代企业中人员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精神是根本相悖的。结果职工的积极性不高,潜力未能发挥出来,企业增长速度太慢,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目前教材出版恶性竞争,跟风现象严重。据统计,全国有60余家出版社参与到课程标准教材的出版中来,使教材出版形势更加复杂。教育图书跟风现象严重,泛滥成灾的扎堆出版,造成了大量书籍的积压,许多出版社都有积压资金的状况,造成了出版社的资金困境。同时,随着教材选用体制、教材编审体制和教材实验推广过程中的优胜劣汰,课程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市场份额还会有很大的变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以及出版资源重组、发行改革的深入都会加剧教学辅导图书市场的震荡,教学辅导图书市场的前景还不明朗。第四,教育出版发行方面的弊端。因历史原因,教育图书,尤其是各种教材一直在系统内发行,这就导致很多教育出版社直接面向市场的图书比较少,发行体制单一且僵化,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灵活运作。同时,各地的教育出版也是各自为政,都有自己的出版范围和发行渠道,这样就导致了教育图书市场条块分割的局面。

三、教育出版发展的思考

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出版改革一日千里,资源的整合、市场化的运作,把教育出版推到了改革的浪尖。教育出版社也只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寻找对策,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第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树立良好的出版意识。教育出版单位在转型时期要在面向市场和发挥优势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如编辑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出版管理制度等,形成适应教育改革和出版改革的竞争和管理机制。对经营管理者的考核要突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通过精神或物质等各种因素激励中下层创新和高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整个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出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稳脚跟也必须要树立良好的出版意识:一是要从“统编教材”“规划教材”等“等、靠、要”的观念中转变过来,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转变过来,根据“一纲多本”的要求,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编写出版教材,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去适应教育大发展的需要。二是必须坚持精品战略的思路,要从过去单纯以数量和规模求发展,转到重视质量和优质服务上来,要从过去通过出版一种书来提供教学内容,转到构建立体化精品教材体系上来。三

是编写出版的教材必须要有“新、奇、特”的特点。所谓“新”,就是必须要反映当今时代最新的思想、理论、技术和成果。同时,教材的形式、体系和体例也要创新,要积极运用当代最新的声、光、电技术以及信息和网络技术。所谓“奇”,就是要有鲜明的个性,要有不可替代性。研谓“特”,就是要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需要编写教材,定位要准确,针对性和适应性要强。

第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学者型编辑。教育出版社必须深化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竞争和管理机制。要使出版社的领导和职工不断地了解和掌握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规则。还要研究教育的各项政策法规,研究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到对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心中有数。同时,还要研究经济规律、出版规律,研究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以及人才战略等,为更好地服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出版形势的变化对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编辑的工作已不仅仅是做简单的案头文字工作,还要求更多地参与选题策划、市场营销以及学科研究等工作。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定期培训、深入考察等培养编辑不仅具备编辑的基本技能,在学科上有一定的功底,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能与作者进行深入、具体的交流对话,还要对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发展前景、教育方向等有着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策划、编辑高质量的教育类图书,特别是教材和教学辅导读物。

第三,立足自身特点,做好出版定位。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立足教育发展是出版定位的首要因素。这几年教育的大发展已经给出版社提出了许多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比如,教材出版如何及时跟上不断变化的专业设置;适应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需要的教材如何做;中小学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出版和发行如何组织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教育出版社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整合出版社内部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如一般类教育图书的开发。教辅、教材出版领域虽然目前尚有较大利润空间,但是从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的角度考虑,教育研究、继续教育、家庭教育等一般教育图书的出版在品种和数量上都存在进一步扩展的市场空间。家庭教育类图书因与教育、社会的重要关系,其发展状况理应受到关注,理应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第四,创新营销模式。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售后服务,可以培育读者,为出版社与读者之间搭建起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扩大产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影响,从而不断扩大读者群和受众面,促进图书的销售,而读者也会更关心出版社的发展和图书的出版,这无疑对出版社的发展是有益的。如培训就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培养作者,寻找更多、更好地出版资源。

参考文献:

篇(2)

第二招:“不安分”的心态丢不得

中国传统思想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后遗症现在仍然存在,工作的相对稳定轻松是现在绝大部分女性择业时的首要考虑,即使年轻时曾经雄心勃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格局的变化,这种思想仍然会回到主导位置。而这种思想在后期工作中,就很容易把在岗位上积极取得提升的心态削去一大半。专家认为在现在的职场中,往往对一个职位的竞争会很激烈,这其中会多少遇到要么上,要么走人的尴尬,基于工作稳定避免风险的考虑,女性自然在这个方面相较男性来说显得被动甚至退缩。此时对于希望得到晋升的女性来说,就要好好避免这种心态的出现,积极面对岗位提升时遇到的阻力很有必要。

第三招:不要被“敏感”牵着鼻子走

女性天生情感细腻,对事物、感情比较敏感,较男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往往一些女性被职场中的琐事困扰,对于一些人和事过于斤斤计较,对负面因素总是耿耿于怀,每每处事总要考虑东家墙、西家窗,即使表面看似平静,内心的抑郁总会挥之不去。过多考虑的结果是内心苦闷的不断积聚,若无法发泄得当,便会造成职场心理失衡,要么开始逃避,要么麻木不仁,很少有实际意义上积极对待的,而这些都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有序发展非常不利的。

第四招:没有伯乐,你的存在便毫无意义

篇(3)

2010年,他送3岁的女儿去彩翼儿童美术馆参加试听课。此前,为了找到女儿喜欢的课外班,他们参加过各种试听课。但这一次,在和几个孩子“随意”涂鸦后,女儿不肯离开了。

几乎没有悬念,女儿成为这家成立不过三年的儿童绘画培训机构的学员。2010年中国一线城市的早期教育市场被金宝贝、红黄蓝、东方爱婴等连锁品牌盘踞,而彩翼当时只有一间学校,名不见经传。

但杨瑞荣的收获不仅如此。当时,北极光创投正急于在儿童产业中寻找投资机会。从产品到服务,从刚性需求到名目繁多的教育培训,杨瑞荣感到有点“眼花缭乱”,很难找到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项目。从女儿的快乐中,杨瑞荣意识到,彩翼的课堂上没有范画,孩子不再被要求“画得像”,而是根据自己对实物的观察自由表达。

“这是我认可的一种教育方式,”杨瑞荣说,“我们对自己受到的填鸭式教育有一种抵触情绪。我觉得这不是我个人的想法。”2012年,北极光创投成为彩翼除真格基金以外的另一家天使投资方。

“我们很多时候没有试图教孩子画画,只是教孩子如何观察、表达事物,最终孩子画出来的东西,是他们眼中真正的世界。”彩翼儿童美术创始人谢震宇说。

事实上,彩翼只是颠覆传统教育方式的新兴早教机构的代表之一。2010年,贝乐学科英语的创始团队开始了对“真正外语学习”的市场探索,而诞生于1999年的老牌早教机构东方爱婴也在同期做出调整,将此前的教育理念“健康、快乐、阳光”修正为“培养孩子终生受用的习惯”。后者的意思是,孩子认识并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做最好的自己。

就这样,2008年之后,一种与传统应试教育截然不同、更关注个性与创造力的新需求,在教育市场的急剧变化下愈演愈烈。

新教育

表面看来,新观念的诞生有些偶然。比如,初创期的彩翼和普通绘画班并无差别,都以范本方式教授绘画。突然有一天,谢震宇意识到:这不是真正的美术。尽管他毕业于清华美院,但至于什么是真正的美术,他从未想过:“我们好几夜不睡觉,讨论这个事情,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你要知道创新不一定是正确的。”

在反复查阅资料和探讨后,谢震宇和他的团队给出了全新的定义:美术不是一项技巧,而是对儿童观察力、审美力及创造力的综合塑造方式。理念明确后,彩翼的课件设计、作品呈现方式,乃至和家长的关系都开始进行系统化调整,直至今天。

同样,创艺宝贝北京中心总经理张婕也是“偶然”感受到这个韩国早教品牌的与众不同。2005年的夏天,为考察儿童产业的机会,她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创艺宝贝大型活动,在5千平米的展馆内,孩子们以游戏和体验的方式感受艺术之美。“我们被深深触动到了,这是儿童教育发展的方向。”张婕回忆说。对她而言,韩国之行是个转折点,儿童产业从一门生意,变成了一桩事业:“再难,也要做起来。” 在当时,中国家长对创艺宝贝所倡导的美术式思维教育尚感陌生。

然而,这些“偶然”却折射出中国儿童教育市场的变迁。中国早教市场崛起于1990年代,但相关社会意识层面一片荒蛮。东方爱婴创始人贾军记得,1999年的中国家长不知何为早教:“传统观念中,更适应以权威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是主流文化,你必须要去适应它。” 早期,贾俊不得不把课程设计中引导家长和孩子的部分改成教授方式。

在2005年之前,儿童教育领域出现了两种力量。首先,为满足刚性需求的应试型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其中,成立于2003年的学而思国际教育集团于2010年10月登陆美国纽交所,以七年时间成为首家赴美上市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其次,以金宝贝、红黄蓝、东方爱婴等品牌为代表的亲子类新式早教机构启蒙早教市场。

在这两种力量交织改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中国新一代中产阶级也在高速经济发展中接受各种观念的冲撞,观念的转变必然催生新需求以及相应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这一切来得太过突然。

“真正很大的发展就是这两年,不是偶然的,回过头来看,大家都已经对依附于公立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变得很疲惫了,一批家长开始意识到孩子最终的幸福和他拥有的财富并不相关,而是取决于是否有个健康的心态。”真格基金投资合伙人李祝捷说。

新一代家长和新兴教育理念的践行者们都相信:教育不应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点燃。

重塑

事实上,新一批早教机构能得以崛起,也在于老牌早教品牌高速扩张导致同质竞争,省会以上城市市场高度饱和,行业环境随之恶化。以石家庄为例,这个约200万人口的中型城市汇聚了40多个早教品牌,中心不少于50家,被摊薄的单店收入仅够维持运营。“竞争已经到了非常惨烈的程度。” 石家庄东方爱婴加盟店店长傅世良说。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沾染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商界的规模情结,另一方面也在于风险投资对连锁概念的偏爱,而实现高速扩张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加盟。事实上,加盟店可贡献的收入并不多。在东方爱婴现有的450家店中,加盟90多家,收入占总营收10%强,但这仍被视为主要手段。在零售业,直营与加盟的比例通常认为应控制在1:2,中国的早教行业有时会突破这个界限。

代价已经付出。瑞思学科英语本是近年来崛起的适应新需求的早教模式,其对浸润式英文教学方式的倡导和贝乐英语异曲同工。但为迅速占领市场,瑞思对加盟商采取快速审批、提升费用的措施,导致在2009年至2010年间,造成经营不稳、多家加盟商倒闭。

“教育其实是服务业,服务比产品更大的挑战在于它是无形的,它的每一次提供服务的过程,要有一定的品质,但又涉及标准化。对当地团队管理能力的要求特别高。”华威国际总经理罗文倩说。在她看来,人才储备的速度跟不上超速加盟。

经此一役,整个早教业对加盟变得警惕起来。直到2011年,张婕才在北京市场启动创艺宝贝的加盟,此前,握有加盟权的张婕始终专注于直营方式。“教育难在服务,”她说,“每个家长都会很在意,比其他的消费品更在意。”申请加盟的投资者多为创艺宝贝学员的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张婕严格制定六个步骤的审核过程,对资金、运营能力等方面进行反复考察。“我基本是十个筛出一个。”

创艺宝贝北京陶然亭中心主任陈盈盈和徐桂晓便是其中的成功闯关者。在三个月时间里,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徐桂晓回答了张婕提出的各类难题,不合格再返工,有的项目反复三四次。为了调查周围小区的家庭、孩子数量及家庭收入情况,徐桂晓几乎遍访社区居委会、医院等机构。不过,得益于这种魔鬼式的前期市场调研,具体运营上才会得心应手。

像创艺宝贝那样严格控制加盟速度的做法开始在早教业盛行。事实上,人才缺口也会天然限制扩张力度。在早教业,最关键的人才是地区的中心主任。“他要有很敏感的商业嗅觉,很好的市场反应能力,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可以针对当地市场的需求调整总部的策略,做有效的执行,这方面人才是关键的竞争资源。”罗文倩说。

对此,贝乐学科英语采取了另一种应对方式。“我们不希望把这个压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希望是一个大总部,小中心的概念。”贝乐学科英语总裁王宁说。在北京总部,贝乐汇聚了业内少数高端人才,而一线的区域管理者只起协调作用,财务、流程、课件等方面实行总部垂直管理。

而且,贝乐的创始团队均有大公司职业经验,他们深知扩张过程中把控细节的重要性,及管理工具的作用。初创期的贝乐高成本搭建的ERP系统和CR系统,实时监控地区部的销售数据、招生乃至教学情况。“哪怕是济南有哪些学生缺勤,我们这个系统都可以看到。”贝乐科学英语副总裁冯菲说。

当谨慎扩张的思路逐渐被行业所推崇,儿童教育产业也加紧向服务业回归。创艺宝贝陶然亭中心自试营业起每天都要开全体会,总结当日发生的问题,及时解决每个细小失误。而对彩翼儿童美术来说,服务则变成了一项系统工作。

彩翼创始人谢震宇的管理风格偏“直觉”,善用直观的方式贯彻标准。在彩翼,卫生标准是用实物照片图例来体现的,至于教师对孩子的关系该如何处理——谢震宇的建议是“就像小姨那样。”

最能凸显彩翼服务意识的,当属“画框”的故事。为了吸引初次试听课的孩子和家长,孩子的画作被悄悄拿走,用吹风机吹干,快速镶嵌在特制画框里——整个过程最快38秒、最慢一分钟完成。当教师把镶好的作品送给家长时,后者惊诧不已。“无非就是几句话——专业、极致、快。” 谢震宇说。

最近,彩翼的白色相框角已经改成圆形,长方框像个放大版的iPhone。而为了更好地控制画框的质量,数月前,彩翼收购一家小型相框制造商,做了一次微型的产业链延伸。

家长课堂

实际上, 早教业对服务的日益重视也是因为新一代家长视野拓宽,日臻成熟和挑剔。当今,这个市场的残酷之处在于,即便有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及合理的商业模式,也要在高度竞争的氛围下,树立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教育理念植入消费者的内心,泛泛而谈的营销时代一去不返了。

每个公司都在寻找最恰当的方式。在徐小平的建议下 ,彩翼在两年前开通官方微博,在上面,不仅要交流绘画信息,还需在人文教育理念上与家长频繁互动。而对于创艺宝贝来说,则更适合在线下进行多种尝试。

几个月前,创艺宝贝陶然中心主任陈盈盈专程去大兴购置了1500斤小麦,铺满教室,做出一个麦子体验馆。今年以来,北京的新店都被要求增设体验馆,以期让孩子和家长更好理解“美术式思维教育”的本质所在。

“通过体验的学习,会像肢体记忆那样,成为本能。”徐桂晓说。在这种思路下,美术只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绘画技巧不在教学范围内,这也使创艺宝贝的营销有独特难处。“大部分家长看起来,是没有成果的,实际上是让孩子在互动的美术游戏中,去体检、感受,去发现和思考,”张婕说,“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接受这种理念。但要求结果,仍是比较根深蒂固的观念。”

今年,创艺宝贝北京地区首次将品牌推广确定为重点。这意味要做些空前的举动。当年令张婕决意加盟创艺宝贝的美术游戏体验馆,将在7月落地北京,并持续四个月。此外,这家诞生于1998年的韩国早教品牌会走进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展开儿童教育讲座。

相对于这种授权模式的舶来品牌,本土原创早教品牌的营销与拓展通常需要更多个性化创意。真朴教育创始人洪波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真朴教育将成为一个平台,搭载聂卫平围棋教室、戏剧课程、趣味数学、免费社区绘本图书馆等项目。洪波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在爱的氛围中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具备足够的自信,并拥有快速学习能力及应变能力,如此方能应对未来的竞争。

篇(4)

2013年随着亲子类综艺节目引发亲子游热潮,旅游网站开始推出亲子游主题产品,2014年各大在线旅游网站又增开亲子游频道来推动亲子游高频消费,亲子旅游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北京是中国文化与交流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亲子旅游成为核心家庭休闲度假的重要形式。随着市场空间的扩大,亲子产品逐渐丰富,出现了新的类型和内容,并且出现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产品。与此同时亲子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类型和线路雷同,亲子旅游内涵缺乏等。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北京市亲子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希望能以此探究北京市亲子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北京亲子旅游市场发展优势

(一)经济发展水平高

2015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2.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人均GDP超1.7万美元,北京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水平已经接近富裕国家。北京是全球第二大世界500强全球总部之都,中国第三产业GDP第一大城市,其三产比例高达75.8%,已达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5年,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观光休闲农业等都市型农业稳步发展,全年观光园实现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5.6%;民俗游实现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14.2%。

根据旅游业发展的规律,经济增长与旅游需求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之后,旅游业发展加速,以休闲游为代表的旅游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北京的经济水平为亲子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交通便利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便利的国内外航空路线、通往全国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良好的市内交通条件,截止2015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61万辆,其中六成为私家车。有关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自2010年至2015年,北京首都机场吞吐量连续6年居于世界第二,实现旅客吞吐量8900万人次,有96家航空公司运营定期商业航班,实现国际通航54国家和地区的111个航点,国内通航133个航点,已构建成遍布全球的航线网络。完善的交通条件为亲子游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

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是历代王朝的首都,文物古迹众多,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等闻名于世,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四合院、胡同,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皇家建筑与传统民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北京特有的旅游资源。北京郊区及周边城市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山水相间,景色宜人。北京作为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京剧、昆曲等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味文化”别有风韵,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也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北京高校众多,云集了大量的科研机构和文艺团体,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大型表演和艺术盛会,文化生活丰富,文化氛围浓厚。北京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与旅游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构成亲子游的新引力因素。

(四)家长受教育程度高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公布的统计公报,北京市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行政区中受教育水平名列首位,北京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每10万人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超过3万的地级以上城市。80后人员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给予特别关注,具有与时俱进的消费观念,对于网络预订、自驾出游等内容熟悉,具有较强的旅游需求,成为亲子游的主力。

二、北京亲子旅游市场发展劣势

(一)亲子游线路设计具有局限性,产品设计缺乏内涵

亲子游作为家庭出游的一种新兴产品,尚处于初期成长阶段。在现代旅游中,核心家庭是出游的重要方式,核心家庭在出游过程中更加注重孩子的需求,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与感情交流。

从目前来看,尽管北京和国内很多城市专门针对亲子市场开设了亲子乐园、亲子酒店,但是相关线路和产品的设计比较单一,内容雷同,大多数局限在室内嬉水、海滩度假、亲子乐园、亲子俱乐部、采摘、喂养动物等,没有深入挖掘亲子旅游的内涵,产品具有局限性。

(二)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亲子旅游通常是家庭两大一小或一大一小出行,对旅游服务设施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旅游,目前相关配套设施与家庭出游需求不匹配。例如,在住宿需求上,亲子旅游更青睐家庭房,传统的标准间和大床房对于家庭住宿显得不人性;在就餐方面,很多餐厅没有兼顾儿童的特殊需求,装修设计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餐椅数量不足,没有儿童餐具,缺少适合儿童的菜品;旅游车上缺乏母婴专用设施,不配备车上卫生间等情况,为亲子旅游过程带来了许多不便。

三、北京亲子旅游市场发展机遇

(一)带薪休假制度以及国家政策推动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提出要建立起带薪休假制度,推动部分地区制定旨在鼓励居民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激发国民的旅游需求,提升旅游消费水平。《纲要》提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 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形成。

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带薪休假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国民旅游度假市场空间广阔,亲子游将会是一个新的旅游亮点。

(二)二孩政策全面放开

中国人家庭观念较强,关注孩子的教育,家庭出游已成为现代年轻家长培养孩子的方式之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热门综艺节目的热播,反映出大众对亲子教育的关注,也表明亲子旅游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亲子旅游符合家长对教育和亲子关系的期待与需求。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人口出生率将显著提高,家庭亲子旅游支出也会随之增加,亲子旅游市场将具有更大的潜力。

(三)家长对亲子旅游的重视

70、80后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受教育水平高,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注重生活品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极为关注,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社会能力。亲子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覆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内容,对于孩子认识与体验自然、人文、社会,验证书本知识是一种极为有效有益的活动,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实现无声的浸润。

同时生活于北京的家长们平时工作压力大,与孩子交流互动时间较少,家长希望通过亲子旅游实现互动,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孩子沟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提高家庭凝聚力。因此家长在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地选择与孩子外出游玩。

四、北京亲子旅游市场面临的挑战

(一)亲子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与特色

在亲子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许多旅行社没有对这一市场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分析,没有发掘亲子旅游市场的实质内涵,因此所提供和开发的所谓亲子旅游产品和线路仅仅是在原有旅游产品基础上的改良,增加一些有儿童有关的活动而已,无法真正满足亲子旅游的内在需求。同时各旅行社推出的亲子旅游产品和线路内容雷同,缺乏创新,没有个性与特色,这些线路由于与普通旅游产品没有明显差异,行程安排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行程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家庭出行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

(二)产品层次结构划分不合理

由于亲子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目前还未形成完整合理的产品体系,旅行社推出的亲子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没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同属于亲子旅游,每个家庭的孩子年龄不同,生理和心理需求有其特定年龄段的特点,亲子旅游线路和产品的设计也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而有所不同。

目前亲子旅游的定位和线路比较集中,如欧洲亲子音乐之旅、韩国爱宝乐园亲子游、海南三亚亲子游等,表现出产品相对高端,路程相对较远的特点,出于安全、复杂程度、价格、时间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三)产品时间分配不合理

由于受时间限制,目前亲子旅游出行时间比较集中,部分亲子旅游产品仅在寒暑假、节假日进行重点销售,产品的时间属性较强,尚未形成一种常规性产品销售。在未来亲子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强化产品的日常性和常态化将是重点之一。

(四)产品内容设计不平衡

篇(5)

(一)韩国《爸爸去哪儿》节目模式

据悉,《爸爸去哪儿》原版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与今春湖南卫视热播节目《我是歌手》属一母同胞。在韩国,该节目因为太受家庭观众的欢迎已经从一个季播节目成长为贯通全年的固定节目。而湖南卫视则在韩国原版节目基础上,创新推出了以亲子互动为主旨的《爸爸去哪儿》,制作《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团队是曾经带给观众感动和思考的《变形记》团队,节目监制则是湖南卫视金牌制作人洪涛,他带来《我是歌手》的王牌幕后剪辑团队为节目保驾护航。韩版节目五个家庭分别是老牌戏骨成东日和儿子成俊(7 岁)、主持人金成柱和儿子金民国(9 岁)、歌手尹民秀和儿子尹厚

(7 岁)、演员李钟赫和儿子李俊秀(6 岁)、前足球运动员宋钟国和女儿宋智雅(6 岁)。韩国版的孩子年纪都比较大,比较懂事,父亲可以跟孩子像同龄人那样正常沟通,孩子们也不会吵吵闹闹,孩子与父亲的互动占据了节目很大的比重,节目里面经常有孩子的一句话把父亲逗乐的场景。看房间的时候一段、做饭的时候一段、睡觉前又一段。除此之外就是要孩子们自己去买食物、送食物的桥段,比重也很大。韩国版的老爸们都不是一线明星,成东日这位老前辈在里面算是名气最大的一位。但这些人毕竟在韩国娱乐圈活动多年,每个人都有相当不错的综艺能力,有很多情节都是父亲们临时起意而成的,比如在河面上搭帐篷那一期,为了庆祝金成柱的孩子诞生,四个父亲帮助他搭帐篷就是意外之喜。中国这边的爸爸们则是走明星路线,林志颖父子为节目初期收视率的贡献功不可没,相对的,综艺能力就要差一些,毕竟国内鲜有这种明星真人秀节目。好在跟孩子一样,随着跟节目组接触时间的增加,爸爸们的表现也越来越好。

(二)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的精益求精

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和韩国原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相比较,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并没有完全套用韩国版的模式,并在环节设计等方面做了很多改进,节目内容也完全是自创的,在细节上更是亮点频现。在地点选择上,《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安排的活动路线极具中国特色,第一期就选在了蕴含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北京乡村,尔后是神奇而充满考验的大漠,接下来是体现少数民族风情的云南,这些地方在中华版图上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也只有在中华大地上才能完成地域特色、风土人情跨越如此之大的拍摄任务。应该说,节目组在画面剪辑与地点选择上是充分考虑了国内受众的需求,体现了从观众角度出发制作节目的特点。在时间上,韩国原版节目的拍摄时间为两天一夜,湖南卫视版则是三天两夜,内容和游戏环节的增加,更需要制作团队辛勤的努力。在风格上,韩国原版节目在整体风格上还是偏综艺一些,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则更像是纪录片,更加真实。在节奏上,韩国原版的节目节奏过于拖沓,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则很好地规避了这个弱点,在编排上更是照顾了国人的收视习惯,从每期冗长的录像里精挑细选,摘出精华的部分,再搭配生动活泼的字幕,从这个节目中受众可以看出节目制作者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从韩国引进的《爸爸去哪儿》与原版有很多不同,韩国的家庭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节目中也都是爸爸带着两三个孩子,在拍摄剪辑时比较强调孩子的表现与互动,而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更强调爸爸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信息。

(三)电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爸爸去哪儿》从海外引进的不仅仅是节目形式本身,而是工业化的制作模式,并在娱乐节目工业化生产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在三天两夜的有限时间内,《爸爸去哪儿》在拍摄过程中的一系列数字也展现了工业化制作的基本流程,共计有不同部门的120位工作人员和各个位置的45个机位投入无间断拍摄;后期团队需要从1000多个小时的拍摄素材中寻找和筛选出3~4个小时的影像,剪辑团队在此基础上制作出100多分钟的初剪版本;字幕组和音效组此时将介入制作,《爸爸去哪儿》是经过反复删减最终敲定为90分钟的播出版本,在这个场景中,虚构了一个场景,整天在外奔波的爸爸们回到了孩子的身边,带着心爱的孩子完成一次意义非凡的旅行。这次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拥有父亲的陪伴,还有在没有任何玩具或零食辅助之下的心灵沟通。《爸爸去哪儿》不仅是对之前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的超越,更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在这种心灵的洗礼之下,父亲和孩子一起成长。节目在给我们带来纯真欢笑,窘态幽默的同时,也给观众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做了示范,这将会让观众在娱乐之后有所反思,从而打破娱乐至死的怪圈。整个节目从一开始就有周密设计,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详细的市场调研。《爸爸去哪儿》在节目开始制作前共拜访了近20对明星父子(女)。在明星上尽量选择有差异性的、为人熟知的明星,其中最成功的选择莫过于张亮父子,因为参加《爸爸去哪儿》而名声大震的模特张亮,之前的影响仅限于时尚圈,按照惯常思维并不是娱乐节目的首选,但他的儿子天天却很符合市场调研的结果,非常可爱,喜欢讲话,长得也很有观众缘,有点韩国范儿。

二、湖南《爸爸去哪儿》收视率分析

(一)节目形式返璞归真

《爸爸去哪儿》从节目形式上来看是对野外真人秀节目的返璞归真,主要表现在真实性上的返璞归真。首先,节目中的父子(女)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父子(女),虽然各位明星来自于不同的行业,但是在节目中,他们都被还原成“爸爸”的角色,每期节目都是爸爸们跟子女的72小时乡村体验,并且爸爸们要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平日里光鲜亮丽的明星在节目中展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其次,节目中的“星二代”们的年龄3到6岁不等,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把节目当成一场旅行,出发前会开心激动,到达目的地后,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他们对一切感到好奇,居住条件不好他们也会哭闹不安……他们总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没有说大话和做作表演的痕迹,他们在节目中敢说、敢做,无所顾忌,表现自然,完全释放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天性。最后,是节目的拍摄方式,节目采取了摄像人员跟拍、直升机航拍以及室内固定机位录像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了五组明星家庭的日常生活百态。

(二)节目效果情感共鸣

《爸爸去哪儿》对命题的解读就表现在最近的事例中,比如最近的北京摔婴,山西小孩被挖眼睛等恶性事件,就让广大家长觉得孩子正处于一种不安全的成长环境下,作为父母应该怎样为他们撑起一片友爱的天空。《爸爸去哪儿》展现了在教育孩子上的酸甜苦辣,并没有沿用传统竞争的方式来增强节目的悬念性,而是利用弱化竞争的方式,在五组家庭平行情况下展开。《爸爸去哪儿》在节目中展示作为偶像的明星们的私生活以及他们的孩子,能激起电视观众的好奇心。对于已经结婚生子的家庭来说,爸爸们看到节目中状况百出的明星爸爸们的不易,会联想到自己一个人带孩子的场景,从而体会到妻子每天工作、带孩子的不易。总的来说,节目中的爸爸们着实体验了一把没有孩子妈在身旁、爸爸们一下子又当爹又当妈的生活,这种节目设置让明星爸爸们体会到妻子在家带孩子的辛苦。这种生活化的节目也让不同的观众在观看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情感共鸣。

(三)利用大众从众心理

湖南卫视宣布买下韩国MBC电视台版权无疑吸引了大批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在选秀节目大行其道的各家卫视混战中,在高调买下版权后网络上随即引发了关于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的猜想和讨论,在节目组公布参与摄制的明星家庭中有林志颖家庭后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为最终节目的高收视和高关注度做足了铺垫。《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受到如此追捧,正是因为它契合了社会观众的多元兴趣。《爸爸去哪儿》开播以来,无疑对中国屏幕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收获了好评。该节目不仅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也是对之前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的超越,这档节目的热播为户外真人秀节目打开了一条通道,也为中国综艺节目拉开了一道大幕,户外真人秀节目并不只是昙花一现,而是一个真正的开始。《爸爸去哪儿》精彩之处就是在于制作者很好的挖掘出了一天生活的戏剧化剧情,每期总拍摄时长达到1000分钟左右,但播放时间只有90分钟。《爸爸去哪儿》整个节目充满着温情,给你“笑点”的同时,也丝毫不乏“泪点”――展示了5位爸爸单独与子女相处的过程,由于缺乏母亲在场,他们必须学着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与孩子沟通获得孩子的认同。

(四)全封闭式工作

篇(6)

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如何不让她在碌碌无为中黯然消逝,如何能将她镌刻成人生最美的印记?答案很简单,就像一颗水滴很快就会干涸,只有将有限的青春投入澎湃不息的时代大潮中,才能不舍昼夜,奔流到梦想的海洋。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黄河――这位人如其名、大气、干练、有冲劲的湘妹子,就像一朵欢快向前的浪花,在奋力拼搏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并带领万千失业人员、农民工走上了致富路。十六年的光阴,见证了她从青涩到成熟的华丽“蝶变”,那是对“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最好回报,也是对“干事创业、青春无悔”的最佳诠释。

创业,需要一点“不安分”的基因

黄河出生在洞庭湖畔鱼米之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湘妹子特有的至刚又至柔、泼辣又细腻的性格在她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大学毕业后,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黄河迫不及待地背起行囊,来到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开眼界,见世面,谋机遇。在深圳宝安区某电子有限公司担任设计师。勤奋又聪慧的她,很快便在工作上小有成就,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这时,她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翻腾了。黄河笑说,创业者都要有那么一点“不安分”的基因。有段时间,她不断问自己三个问题,升职、加薪就是我的终极目标吗?我的人生还有没有更大的舞台?我的青春还能不能做点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正好当时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一下子让她看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机遇。

2001年,她毅然只身一人来到广西柳州谋求发展。当时,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率还不像现在这么高,而计算机操作技能是许多职位招聘的“门槛”。她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这里面蕴藏的商机。“以计算机培训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肯定不愁没有市场前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黄河的脑海里冒了出来。很快,这个“不安分”的湘妹子就把这个灵光一现的“想法”变成了行动。经过多次的市场调研,黄河成立了万年青计算机培训中心。她本人既是培训中心的老板,又是培训中心的第一个学徒。她边干边积累经验,边学边掌握本领,出师以后再当师傅。很快,在她的带领下,万年青计算机培训中心坚持“由零起步、从心开始,万年青与您风雨同行”的办学宗旨,不断发展壮大,由单一的计算机培训发展到覆盖电子、家政服务、农民工素质培训等多方面的功能型训练基地,并更名为万年青职业培训学校。万年青职业培训学校率先在全市开展教学创新,大胆地将教学业务与社会服务活动紧密结合,针对不同学员的实际情况,采用“随到随学、一对一教学”“教练结合、循环互动”“学生带学生”的教学方法,受到广大学员的喜爱和好评,并在其他同类培训学校中进行推广。为了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协调好“教师教与学员学”的相互关系,更有效地为学员就业和提高能力提供高层次的服务,黄河还创新管理模式,在培训学校实行培训教师对自己所教学员“跟踪教学、责任到底”的制度,培训教师除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对学完课程的学员定时进行电话回访并提供一些工作上的帮助。此外,学校在注重学员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加强学员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每月都定期为学员免费举办各种课程专业学习讲座,以及素质教育、法律知识培训和应聘技巧等专题讲座,全面增强学员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员就业率,提升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水平。

成功,源于合作带来的互利共赢

培训学校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黄河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可是不安于现状的她,又开始思考创业路上的新课题――如何把已有的培训事业做大做强?如何使培训学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随着中央支农惠农政策频出,头脑活络的黄河立马想到如果能用好用活这些政策,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不但可以扩大学校的培训范围,还可以帮助农民工提升就业技能,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2006年10月,万年青职业培训学校被柳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认定为“柳州市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培训定点机构”,政企联合对企业农民工开展免费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短短几个月时间,学校就为企业培训了600多名农民工。看着农民工求知若渴的迫切眼神和学到技能后自信的笑脸,黄河觉得自己找到了坚持创业的新动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黄河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带领学校教职工下到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对接联系失业人员的免费培训,积极帮助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共免费培训了社会失业人员400多名,帮助200多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民工,更大范围地实现企业、学员和社会的三方共赢,黄河在2007年9月与柳州市城中区总工会联合创办了柳州市城中区农民工业余学校,专门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计算机、家政、育婴服务等方面的就业技能培训,同时,她还创办了农民工的“职工书屋”,为农民工提供了一个集学习、娱乐、交流于一体的好平台,丰富了农民工在工作之余的生活。

2007年,黄河成立了柳州市万年青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为培训学员提供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的“一条龙”服务。公司与柳州市家政公司、安子新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佳家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等签订了长期供需协议,既满足了市场对家政服务人员的用工需求,又解决了学校家政服务学员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创新,开拓创业带动就业“共富路”

创业路上,勇者的脚步从不停歇。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起云涌,黄河又打起了“小算盘”。自己的培训学校每年培训数千名学员,即使全部实现就业,对于缓解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如果能带领更多人走上创业道路,就能产生成倍的辐射效应,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

篇(7)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应该具备主动性,能够主动地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地参与各项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加大了师资力量和教育投资,并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还存在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薄弱、教学课程设计陈旧、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根据10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自评的数据显示,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学生仅占19.3%,具有想象力的学生占15.7%,敢于质疑老师的学生占31%,具备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学生占40.4%。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指令完成学习任务,很少主动参与和挑战新的实践活动。创新意识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能够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意识的缺乏则使得学生安于现状,尽管满腹牢骚却懒得主动改变现状。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仅仅关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读死书、死读书”导致他们的思维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比较狭隘,很难迸发出灵感。尽管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但很少采用辨证的、全局的观点来思考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缺乏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主动质疑、探索的意识。思维定式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的继续开发,当遇到难题时更容易受到挫折。

二是创新热情不高,缺乏进行创新的毅力。有31.2%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一张毕业文凭,对于未来的工作没有目标,有着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因此对于主动学习课本外的知识也没有很大兴趣。另外,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容易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外界新生事物的刺激将对他们的创新实践的持续性产生冲击,而享乐情绪、畏难情绪也使他们的创新活动难以持续。

三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实践动手能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尽管很多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实践动手能力,做实验时手忙脚乱。有35.8%的学生自述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没有到企业或教学基地进行过生产实习,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各类实践活动。67.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职业能力培训和科技创新活动。

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强调教育内容的统一性。但是这种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有27.3%的学生反映一次性接受的新知识点太多,对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无法完全理解,有48.7%的学生由于害羞、不重视等个人原因不愿意向学习校好的同学请教,有64.8%的学生感觉接触本专业和其他学科的前沿知识的机会较少。再者,各院校基本采用材,个别教材内容已经严重落后。经调查,专业教材书采用5年前出版的占44.8%,因此从另一层面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陈旧。另外,教师不注重自身知识更新、封闭式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各学科知识交叉不足等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负面因素。

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支持。但是,当今各单位人才招聘往往注重学生在校时的成绩单或各种证书,对于学生参与的各项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学生在生产实习时也仅仅是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简单和重复性工作,显示不出实习和实践的意义。而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庭的教育观念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创新的启蒙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没有为孩子营造平等、自信的家庭环境,动辄打骂训斥,习惯于拿孩子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相比,追求成绩至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信心较弱,胆小怕事,遇事不敢质疑,创新性也较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与此相反,有些家庭溺爱、娇惯孩子,从而造成学生依赖性强,不会主动进行思考,同时缺乏毅力和耐心。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应对措施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的理念,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鼓励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动自发的形成创新和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的定位,促使他们根据职业需求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了解职业的发展前景,从而坚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信心。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应该树立自信心,认识和了解人类社会不断进行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建立创新观念。学生应该认识到,创新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创新与学习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学习是进行创新的前提,而创新成果可以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的不足。在创新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面对挫折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探索精神。

设计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 有些高职院校仍侧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应该将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另外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锻炼的机会,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需要不断追踪当前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注重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帮助学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和开阔视野,掌握高、精、尖技术。另外,学校可以尝试开设一些帮助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以及做与创新相关的学术报告,从而使学生系统的接受创新思维、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通过理论教学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就业时更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篇(8)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关于“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职责之重,让我们丝毫不敢怠慢。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如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以及教师自己关注的话题。教学中的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辅导、检查与评定等各个基本环节,都离不开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所以,仔细、客观地分析学生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性的前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1.文化基础差,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2.学生来源复杂,教学难以兼顾

3.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4.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偏差较大

5.生性活泼,有着较鲜明的个性特点

6.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不自信

7.希望早点就业,但又对就业信心不足

二、美容专业课堂的教学分析

1.教材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美丽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时尚。为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岗位专业教育向综合能力的职业教育方向转变,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提升美容专业人才基本的素质,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美容专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容与造型》适合时代的发展,根据专业技能学习的特点,每一章节内容包括应知的基础知识和应会的技术技能,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和技能的掌握。该教材更加体现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宗旨。

2.学情

传统的课堂以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评价而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差异,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个性化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潜能。而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应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

在观察了解学生的现状之后,就要结合教学实际,寻找方法去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备课过程中,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未知的知识和想知的知识,可以采用课前质疑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一堂课结束以后,让学生自己回答课前存疑的部分,有些学生会发现问题迎刃而解,对于那些依然存在困惑的同学就应该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一堂成功的课,除了精彩的课堂之外,还应该包括每一个学生的课后反馈,要让他们真正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在“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指导下,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1)强化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娴熟的技术操作手法是美容院对从业人员最为欣赏的能力。注重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中职职业学校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因此,中职美容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加强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提高技术操作能力。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增加“知识链接”部分;通过“出谋划策”加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增加了“考核标准”部分。在这样的实习教学中,指导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耐心、虚心地实习,从而提高操作能力。

4.技术准备和教学媒体

学生对图文并茂,集知识性、趣味性、生活化于一体的教学资源非常感兴趣。因此,要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热情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强调教材中常识性、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熟记于心。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反复练习,理论的学习来源于实践,重视在实践中熟悉专业理论技术知识要点,在实践及实习过程中碰到问题后绝不放过,再回到书本知识上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美容专业的知识更新快、丰富快。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资源,如上网查找资料、市场调研等,鼓励他们多学习、多用心,扩大专业信息量,开阔视野。

篇(9)

调查方法:共发放220份问卷,并按男女等额比例进行问卷发放调查,实收有效问卷200份。

调查建议 :

(1)在本次问卷调查过程中,出现问卷答案不完整,选择不够明确,甚至出现缺失或者乱填的现象以及问卷编码编排出现重复的问题。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问卷都计入无效问卷,对其做无效处理。

(2)在调查过程中缺乏基本的调查知识,以及调查礼仪、沟通方式不妥问题,导致有些调查被拒绝,因此在今后的调查过程中一定要切记调查礼仪和调查方式。

调查主体报告

调查背景:

(1)宏观经济背景。 新华网北京1月18日电国家统计局18日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均高于全年7.8%的GDP增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在注重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开始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消费市场日益活跃。作为物质需求的一部分,饮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各种不同品牌间的商品竞争也愈加激烈。而作为追求时尚,具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无疑成了消费饮料等主流。

(2)行业背景。中国饮料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30年来,饮料行业不断的发展和成熟,逐渐改变了以往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竞争无序的局面,饮料企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日趋合理。近几年,我国饮料年产量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达到1300多万吨。饮料市场已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们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给商家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饮料市场与其他消费市场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能更快的打入市场;其新产品能更快的被消费者广泛接受;与其他行业产品相比价格较低,符合大多数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

(3)消费背景。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消费群体,在整个饮料消费市场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从大多数的饮料宣传广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绝大部分的饮料在推向市场的时候,都主要是定位于年轻的

顾客群体,因此,只有充分掌握、准确分析年轻人对饮料的消费态度 方可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引导其购买决策,从而提高产品的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大学生生活费用相对较宽裕,具有一定的购买力,饮料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给了大学生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机会,此外,性别不同,饮料选择的偏好可能也有所不同。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变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在消费日益理性的今天,厂商们只有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其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大学生饮料市场状况分析

饮料分类市场概述:

① 功能型饮料。功能型饮料走到今天,已步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近年来,中国市场上功能饮料层出不穷,如乐百氏的脉动、娃哈哈的激活、农夫山泉的尖叫、康师傅的劲跑、汇源的他+她等。而在如今这个时时处处都讲究新营销策略的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功能饮料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市场也将发展到以品牌+品质为核心的竞争上,市场争夺愈演愈烈,全球功能饮料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② 茶饮料 我国茶饮料工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市场渗透率迅速提高,茶饮料市场进入成长中期,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成长阶段:

1、1998年及以前,旭日升占市场主导,一枝独秀。

2、1999年,康师傅,统一迎头赶上,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3、2000年,旭日升品牌老化,康师傅统一双雄争霸。

4、发展至目前,康师傅统一占主导地位,其他品牌(可口可乐,宏宝莱等)进入市场,诸侯纷争。

③碳酸饮料。近年来,我国的碳酸饮料制造业稳步发展。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越来越关注,碳酸饮料的消费受到影响。传统的碳酸饮料因含糖量和热量过高,被认为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发达国家,碳酸饮料日益受到挤压,两乐的市场份额也持续下滑。在我国,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家长已把碳酸饮料列入饮食黑名单。随着果汁、茶饮料等健康饮料的流行,碳酸饮料的销量增速放缓。 碳酸饮料在整个饮料行业中的比重处于下降趋势,并不代表碳酸饮料制造业的衰落。果汁和茶饮料的崛起反映了中国人饮料消费的多样化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不能完全替代碳酸饮料的消费。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碳酸饮料制造业逐渐步入其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大学生饮料市场概述:价格,品质,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大学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

他们喜欢自由,我行我素,这一点在饮料的购买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购买者还是高居榜首,通常他们又喜欢瓶装或罐装的饮料。同时他们追求潮流,喜欢从当前的时尚潮流出发购买商品,因此产品的包装外形也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对于饮料这个产品更新速度快的行业来说具有较大的优势。他们同样崇尚理性消费,注重产品的质量。

结论:从以上的市场竞争状况可以看出,当前饮料市场各种类型的产品竞争激烈,同时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态势,因而对于各种类型的饮料生产厂商来看,整个饮料市场的竞争机会是均等的,谁能有效把握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谁就能占领市场先机。对于大学生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也是如此。

报告分析

大学生喜欢饮料的类型

表中数据清晰地描述了大学生对各种类型的饮料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不同种类型的饮料的喜好,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30%的大学生选择碳酸饮料,其中60%的男生选择碳酸饮料;35%的大学生选择果汁,其中女生选择果汁饮料的比重较大,达到60%左右;而男女生对功能型饮料的选择差异性较小。

大学生对含糖量的敏感程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女性对于果汁的含糖量更加敏感,超过80%的女大学生偏向于含糖量较低或者是无糖的果汁,而男性对于对于果汁的含糖量则没有女性那么敏感,但是同样趋向于选择低糖和无糖的饮料,因此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消费者而言更加喜欢低糖甚至无糖的健品。大学生对饮品容量的选择

从上图可以看出,约有40%消费者选择了250ml的饮品容量,约有5%的消费者选择500ml的饮品容量,所以有95%的消费者选择250-500ml区间的饮品量,这也是当今消费的主流。但是250ml以下的灌装或小瓶装饮料以及500ml以上的大瓶装任然受一部分消费者的青睐,这与近年来各大品牌推出家庭装等大容量包装不无关系。 大学生一个星期饮用于购买饮料的支出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在600-1000元时,购买饮料支出通常在0-20元;月生活费在1000-1200元时,购买饮料支出通常在10-30元;月生活费在1200元以上时,购买饮料支出在30元以上的偏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活费越高,用于购买饮料的消费支出越高,即大学生用于购买饮料的支出与购买力成正比。

大学生在购买饮料时,选择3-5元价格区间的比重较大,约有60%,说明饮料定价在3-5元区间内是合理的,比较容易让大学生消费者接受。

很明显,超市和便利店是大学生购买饮料的主要场所,而在餐厅、地摊和促销活动现场购买饮料的消费者数量相对较少,这可能主要是餐厅、地摊和促销活动现场本身的局限性导致的,这同时也说明超市和便利店是企业主要的的分销渠道。

可以看出约有50%的大学生喜欢瓶装包装的饮料,同时,接近二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喜欢纸质和灌装包装,这也完全符合大学生追求便捷消费方式的需求,也体现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节约意识,这为饮料的生产厂商在针对大学生市场的饮品包装上提供依据。

只有接近1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受到广告的影响,而大学生校园市场调研报告的大学生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受到饮料广告的影响,这是多数饮料企业对广告投入大量精力并且乐此不疲达到的效果,而且有超过40%的大学生在选择饮料时受到广告的影响较大,这说明广告对于部分消费者对饮料的选择的有重要作用,这是很值得关注的。

电视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体担负起消费者心里近60%的广告宣传份额,

网络广告、报纸和杂志以及海报则显得相对弱势,别人介绍和其他选项则占了超过1/4的份额,这说明饮料在消费者中的口碑对饮料销售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说明还有其他宣传途径有待饮料企业的发掘和拓展。

大学生喜欢的促销方式

打折销售和有奖销售是消费者较喜欢的促销方式,但女性消费者却不大喜欢有奖销售的促销方式,这是值得促销人员注意的。赠送小礼品、多买附赠和免费试饮影响相对较小,可作为附带的促销方式,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大学生是否会尝试新产品?

该表格的数据说明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消费者对饮料新产品基本保持接受态度,只有小部分消费者很难尝试新的饮料产品,同时近七成的消费者不会随意尝试新的饮料产品,这说明只要有适当的优势吸引消费者,还是有很多消费者愿意尝试新的饮料产品的。

与消费者选择饮料的因素有很多相似之处,口味成为40%的大学生尝试新饮料的因素,所以口味成为消费者尝试新饮料产品的首要因素,但是广告宣传和低价位也对消费者选择新产品起到了一定作用,造型独特和独特功能也是值得考虑的影响因素。

对策及建议

产品策略

(1)产品口味:产品口味是消费者选择饮料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产品口味一定要进行消费者测试。根据调查可知,口味是大学生接受新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根据大学生对于饮料的消费特点可知,饮料生产商应不断加大大学生饮料市场的口味创新,不断地推出新的口味,缩短产品更新的周期,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口味需求。

(2)产品类型:在综合平衡的推广饮料类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市场的特点,有所侧重的选择产品类型,同时根据调查可知,性别差异也对于大学生饮料市场产品类型也起着一定的影响,男生比较喜欢碳酸饮料,女生比较喜欢果汁饮料。针对这一市场现象,饮料生产商和渠道商应当尽可能的调查出高校的性别比例,再根据比例适时确定各种饮料的比例,最后应当加大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在高校的销售比例。

(3)产品包装策略:最好采用瓶装和罐装,也可以采用较为环保的纸装,同时可以用几种包装形式相互补充,但是包装风格一定要统一,色彩搭配要明显、有视觉冲击力,最重要的是要够时尚,追上当今潮流,这符合大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心理。

(4)产品容量策略:从调查可知,250-500ml容量的饮料最易被大学生所接收,因此,生产商在针对大学生市场的时候,应当尽量将饮料的容量对位在这一区间。

价格策略

价格策略要恰当。针对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特殊性,产品价位可以略低

于市场中的领导品牌,如果有的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或加入了特殊的营养成分,其价位也可以略高于市场上的领导品牌。根据调查可知,具体的价格应该定位在3-5元这一价格区间。

渠道策略

尽可能增加铺货率。充分调查和掌握高校零实体的状况,加大高校超市、便利店、小卖部、杂货店的铺货力度,尽可能增加产品的铺货率,以高校超市带动其他各类渠道的销售,减少渠道流通环节,合理设计和管理分销渠道,从而降低流通成本,使销售价格得到价格,让惠于大学生。

促销策略

综合运用各种促销策略,利用人员推销、广告宣传、公共关系、营业推广以及销售促进等促销策略。比如定期开展免费赠饮、买一送一、打折促销、有奖销售等促销活动。

推广策略

加大与各高校的合作力度,通过赞助高校社团等活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各卫视合作,通过电视媒体这一快速有效的媒体平台推广产品,比如:娃哈哈的格瓦斯通过赞助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等时下非常的火的节目,产品的知名度迅速得到提高,销售市场达到打开。因此对于生产商而言在高校推广产品的时候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平台推广产品,尤其是新产品的推广,充分运用微博、互联网、电视媒等平台。

其他策略

(1)对大学生饮料消费市场进行更进一步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充分把握大学生消费者的爱好和饮料消费习惯,并从中寻求突破点。

(2)规范调研与策划活动。在产品上市前或运作过程中,定期进行消费者、销售渠道和竞争对手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经销商的心理动态和市场竞争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既全面、又细致的整合营销策划。

2017大学生校园生活调查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2.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3.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4.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范文

5.大学生寒假调查报告

6.大学生扶贫调查报告

7.大学生暑期调查报告

8.2017市场营销调查报告范文

9.小区水质调查报告范文

10.个人调查报告总结范文

大学生校园市场调研报告二 一、背景介绍

网络购物是借助网络实现商品或服务从商家/卖家转移到个人用户(消费者)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网络的参与,都称之为网络购物。它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是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年,网络购物市场销售额第一次冲破零售业的500亿天花板,达到全年594亿元人民币,2.1亿网民中有5500万网络购物人群,每人平均消费超过1000元,占2007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推动中国网购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网民数和网购人数的急剧增长,以及上网购物已经成为主流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并成为主流消费方式之一。

2017年仍是中国网络购物爆发式增长的一年,网购成为网络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突发性事件基本不影响网购的增长,包括上半年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特别是下半年逐渐蔓延的金融危机,对网购市场的负面影响较小,金融危机反而成为网络购物发展的新契机。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传统零售市场强有力的补充,网上购物已成为年轻一代主流的购物方式。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额规模突破千亿大关,达1281.8亿,相比2007年增长128.5%。

中国庞大的网民基数为中国的在线购物市场描绘了美好的前景,随着在线支付、诚信服务、第三方支付、物流推荐、购物搜索等与网络购物相关的互联网业务的推出及成熟,中国网民对网络购物已经不再恐惧,而是在网络购物方便性的吸引下逐步将在线购物作为自己的主要购物渠道。未来几年中国网购市场将持续保持快速的增长趋势,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有望达到5690亿元。

实际上,网络购物的发展成熟应该遵循一个大致的周期,当网络购物普及率基本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大致认为网络购物大致到发展成熟期。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上看,中国网络购物进入发展成熟期,预计在2017年左右。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网上购物男生略高女生。调查结果显示,54%的被调查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经历,而男生网络购物群略高于女生。互联网在男性中的普及程度要高于女性,男生比女生更敢于冒险和追求新的事物,而且男生的网络基础知识比女生普遍,这可能是造成大学男生网络购物比率要高于女生的原因。

2. 大学生网上购物潜力巨大。通过本次调查显示,有网上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占五成。而没有网上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其中只有11%的人没有浏览过购物网站。不难看出大学生在网上购物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3. 在网上消费与传统消费并存的今天,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是方便、价格便宜,其各自所占的比例为33%、34%,节约时间有21%,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商品齐全,当然还有少部分是出于好奇、时尚。在网上购物的被调查者中选择结算方式时,有56%的人喜欢选择网上银行支付,货到付款也占有22%的比例,银行转帐、邮政汇款共占20%。说明网上银行支付、货到付款是比较受欢迎的两种结算方式。

4. 在大学生心目中,可供网上购物的首选网站共分为三大类:主要进行网上零售的b2c网站、拍卖网站以及门户网站。尤其,拍卖网站如淘宝、易趣、卓越, 网上零售如当当成为学生的首选

5. 有购物的人中购物需求以满足精神需要的产品为主。购买的前四种商品依次为图书(28%)、运动和休闲产品(24%)、电脑及相关产品(24%)、音像制品(20%)

6. 网上购物与传统形式的购物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其中购买物品有物美价廉17 %,跟所说的一致,货真价实19 %,但也有被网上卖家欺骗的。购买物品后,对购买的商品的满意程度有29%的人感觉一般,满意的有15%

三、网络购物原因分析

1. 选择网购的原因

调查显示,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被访者们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有时效性、便利性、价格低以及商品多样性。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主要在于网上购物更方便,更能够节约成本,同时也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商品信息。

其中男生对时间要求多一点,图个节约时间,方便,和价格便宜。而女生在此基础上对商品的种类和商品的样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见网上购物满足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繁荣需求,其优势在现代繁忙的社会日益体现出来,以发展成一种潮流,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2. 不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

调查显示,在没有购买经历的大学生中,没有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有对网站不信任,怕受骗,质疑其安全性,担心网上付款环节等。没有网络购物经验的消费者对网络零售商的了解很少,而质量、信息搜索以及订购都是在消费者真正进行消费的时候才能够切身感受的。因此,这些因素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是否参与网络购物。

四、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评价特征

1. 网上购物的担心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有网络购物经验者对商品的质量担心程度最高(37.9%),对售后服务和物流快递的评价较低,对商品种类、查询方便性的评价较高。没有网络购物经验者更多的是对网上消费的安全与隐私表现出了较大的不信任倾向,而有过网上购物经验的大学生,已经对其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说明大学生的初次网络购物体验非常重要。

2. 网购的满意程度。我们看到:同学们对网上购物的评价总体较好。有67%的同学对网上购物商品的满意程度为:一般。23%的同学持满意的观点。而评价为很不满意,不满意的同学共占10%。但也有值得重视的问题:没有一位同学对网上购物的商品持很满意的态度。可见,虽然网上购物的商品基本能够达到要求,但距离同学们的期望值还是有一段差距的。作为一项新兴的购物方式,它的提升空间还是相当大的,我们期待它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

3. 遇到问题怎么办。当同学们在网上购买的商品不和心意或有质量问题时,有23%的同学有想退货,但又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办理退货。13%的同学表示非常生气,不再网上购物了,18%的同学认为东西不多吃点亏算了。对于要求销售网点退货或提出投诉的同学共占46%。以上数据显示出,在网上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与厂商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造成许多同学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时,无法及时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束手无策或忍气吞声的被动接受。对此,笔者以为加强消费者与厂商的沟通,开辟更便捷,实效性强的售后服务是网上购物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未来购买意愿。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网络购物者明确表示在未来的一年还会继续进行网络购物83.7%,明确表示不会的很少6%。即使至今没有尝试过网络购物的大学生,在被问及以后是否会尝试网络购物时,表示今后会进行网络购物的占到69%,说明他们对网络购物的发展非常期待,在网购条件让他们感到满意时愿意去尝试。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相比在方便及时性、信息的丰富性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网络购物。

5. 网络购物前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购物的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大,会被人接受。在43份持赞同态度的问卷中,回答主要有网购的前景好、价格便宜、发展空间大、物品种类齐全、方便、新兴、节约时间等。在37份有抵触的态度中,大多意见有质量的不放心、安全没保障、无售后服务、邮递时间长等。在10张从双方面讨论的观点中,一方面对目前的信用、质量、以及网购的体制不放心;另一方面,相信他的潜力大、前景良好。纵观这些回答,可以得出网购在目前已经被一般的人所接受,但由于目前的一些问题使得仍然有2/5的人不愿意接受。相信随着体制的改进网购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五、建议

1.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教育和引导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多数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68.5%)有过网络购物行为,这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购物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大学生的消费心态还不够成熟,一部分人仅凭新鲜好奇和有趣而网络购物,因此存在盲目消费现象。对此,高校应该开展消费教育,设置有关消费知识的讲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导向,培养他们健康的消费心理树立他们合理的消费观,引导他们正确的消费行为,就成为当前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课题。[7]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存在问题,加强交流,宣传健康向上的网络消费文化。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呼吁文化部门在大众传媒中向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针对性宣传教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对子女的消费教育,合理控制子女的消费来源,纠正子女不当的消费行为,帮助子女形成正确地金钱观和消费观。

2.开展网络购物安全方面的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消费主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合法网站识别以及防范网络欺诈的技术手段方面的教育。有些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并教授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手段,这对于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大学生自我权益保护是有益的。在法律法规教育方面,学校可以请求警方合作。对于已经受到网络欺诈而心理受挫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3.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

大学生自身应该加强自我教育,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摆正对网络消费的态度。通过分析认识自己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基于自身需要做出购买决策,避免受商家不良诱导盲目消费或冲动从众消费。既要了解网络购物的优点,又要对网络购物的安全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学习识别合法网站的知识,主动增强网络消费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交易时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的信息资料如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密码等。

4.已下信息资料为大学生网络购物及网上开店创业的提供参考。

购物网站按模式可以分为:

BtoB(商家对商家): B2B 对个人消费者来说可以不算

BtoC(商家对消费者):B2C 现在做的大的不多,有卓越、当当和京东商城 CtoC(个人对个人):C2C 现在淘宝、易趣、拍拍、百度有阿都比较大

卓越、当当都是买书的较好选择,每本书基本都有折扣,最夸张的一折书记者都见过不少。最关键的是你想买的书网上很少没有的,而且都是正版。卓越亚马逊成立于2000年,为客户提供各类图书、音像、软件、玩具礼品、百货等商品。卓越亚马逊总部设在北京。并成立了上海和广州分公司。至今已经成为中国网上零售的领先者。

当当网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中文网上购物商城,由国内著名出版机构科文公司、美国老虎基金、美国IDG集团、卢森堡剑桥集团、亚洲创业投资基金(原名软银中国创业基金)共同投资成立。

1999年11月,当当网正式开通。成立以来,当当网一直保持高速度成长,每年成长率均超过100%。当当网在线销售的商品包括了家居百货、化妆品、数码、图书、音像等几十个大类,近百万种商品,在库图书超过40万种。目前当当网有超过4000万的注册用户(含大陆、港、澳、台和国外),遍及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2007年图书销售码洋超过六亿元。每天有上万人在当当网买东西,每月有2000万人在当当网浏览各类信息。

当当网的使命是坚持更多选择、更多低价让越来越多的顾客享购网上购物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淘宝网的使命是没有淘不到的宝贝,没有卖不出的宝贝。

卓越网于2000年5月,主营音像、图书、软件、游戏、礼品等流行时尚文化产品。卓越网诞生以来,凭借独创的精选品种、全场库存、快捷配送之卓越模式,迅速成长为国内最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电子商务网站,赢得了超过520万注册用户的衷心支持,发展成为中国访问量最大、营业额最高的零售网站,并获得全国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评选的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入选中国10大互联网旗帜公司和最具投资价值网站100强。

卓越网总部设在北京。 2001年3月,上海分公司正式成立,从而迈出了区域拓展的第一步。2001年10月,主要面向网下用户的卓越精品俱乐部,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即发展注册会员65万人以上。2003年11月,广州分公司正式成立。通过产品线扩张和区域拓展,卓越网正在形成为以社区文化为主的最大的电子商务销售平台。2007年6月5日,卓越网公告显示,公司已正式更名为卓越亚马逊。

2017大学生校园生活调查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2.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3.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4.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范文

5.大学生寒假调查报告

6.大学生扶贫调查报告

7.大学生暑期调查报告

篇(10)

一、引言

“互联网+保险业”是指保险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移动通讯等技术,通过各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新型保险业务模式。国务院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联系起来。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统计,在20~29岁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远高于其他年龄层,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远高于其余学历人群。保险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需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而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商业保险的投保现状,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投保的主要因素,探究“互联网+”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保险意识的方法并提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随着互联网与保险业越来越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作为商业保险还未完全开发的客户群体,国内已有的大部分研究也是偏向于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投保情况,缺少大学生对商业保险投保意愿及需求的研究。

沈延兵、傅继波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对保险的选择范围不广,保险品种单一且本科生的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制约了其投保。寇有芳,贾书敏认为大学生对自身保险意识的培养缺乏主观能动性,保险没有真正地走进大学生的心中。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将父母的投保偏好与大学生自身偏好对比,提出保险公司应与大学生建立直接联系,从大学生实际偏好出发,制定相应保险产品。

三、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4月~5月完成了实地问卷与访谈调查。调研地点覆盖了整个成都市。首先,将成都市内的大学按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民办高校以及职业技术类学校进行分类,然后在每个类别下随机抽取2个大学,按照各学校本科生人数的比例分配样本量。调研地点确定为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并按所学专业(经济类与非经济类)进行分类,随机发放问卷共计600份,其中四川大学发放200份,四川农业大学发放200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发放100份,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100份,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发放50份,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发放50份。共回收574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剔除无效问卷44份。有效率为92.3%。受访者绝大部分都是固定网民,其商业保险行为将作为保险业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的重要参考,将其作为调查对象具有现实意义。

四、描述性分析

(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与经济类专业学生更了解商业保险

将大学生对商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按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民办高校以及职业技术类学校分类,调查发现,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民办高校、职业技术类学校学生对商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是依次递减的,这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大学教育课程安排有关。据不同专业学生统计数据分析,经济类的学生由于对保险知识有过一定的学习基础,了解程度远高于非经济类专业学生。

(二)大学生投保率低,大部分属于被动投保

调查结果显示:拥有社会保险的大学生只有4成,大学生商业保险投保率处于较低水平。有小部分人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已投保商业保险。在已投保人群中,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依靠家长为其投保,普遍缺乏自主投保意识。

(三)大学生的已投保的保险产品与自身偏好不对称

由于大学生主要依靠父母为其投保,而父母的投保观念与其自身偏好存在差异,通过对比父母偏好与大学生自身偏好,发现已有的商业保险行为与大学生的偏好不对称。分别体现在险种与投保途径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意外伤害险和健康险仍是选择最多的险种,但财险,理财险等新险种也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选择对应险种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各险种选择人数趋于均衡。

(四)互联网等新兴投保方式受到大学生青睐

在投保途径的选择上,我们将已有的保险产品投保途径与大学生自身选择的进行对比(如表1),发现,选择互联网投保的人数有了大幅增加,电话及其他新兴的投保途径也在大学生的考虑范围内,这也符合了未来“互联网+商业保险”的发展趋势。

(五)新媒体传播成为获取保险知识的主要途径

从大学生获取保险信息的渠道统计结果得知,传统的保险业依靠保险业务员的宣传与亲戚朋友的介绍拓展业务,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区别于其他人群的特有偏好,使其更多的从视频、网络、杂志等新媒体获取保险信息。

(六)保险对于风险的规避作用得到认可

通过调查发现:11.2%的人认为商业保险很重要,59.8%的人认为商业保险比较重要,27.3%的人认为商业保险可有可无,0.5%的人认为商业保险没有任何意义,还有0.5%的人表示对商业保险反感。同时,82.3%的人认为保险是对人身,财产的一种保障,具有一定的意义。保险作为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保险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具有发展前景的。

(七)对商业保险的不了解是制约大学生投保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大学生未投保的原因时,大部分未投保大学生表示,对商业保险的不了解是其未投保的主要原因;其次,由于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依赖父母,经济不自主制约了其投保,还有小部分同学表示投保麻烦,理赔难使其不会考虑投保。

(八)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是大学生投保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在统计选择投保时考虑的因素中发现,有78.5%的大学生考虑保单是否满足自身需要,71.8%的人会考虑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62.7%的人会考虑保费的多少,36.4%的人会考虑保险公司的名气。

满足自身需要的保险产品是大学生的首选,其次是保险公司服务质量。而大学生的经济状况更关系着实际的保费选择。通过统计得到,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 年保费在1000元以内的保险产品。大学生可支配的自有资金较少,这制约了其对保费的选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保险偏好会随着大学生就业后收入的改变而改变,保费支出也会成为其就业后生活支出的重要部分。

五、政策建议

根据对成都市大学生商业保险投保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提高大学生的商业保险投保意识及投保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家庭在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和思想的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潜移默化的风险意识能够为大学生形成基本的保险观念奠定基础。家庭整体保险意识的提高能加深大学生对保险的了解。在家庭这一基础层面上加强对保险知识的普及对促进大学生保险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以大学生为切入点

保险公司在吸收大学生投保时,主要面向其家长进行宣传,而没有与大学生建立直接联系,这样的方式造成了实际投保需求与现实投保选择的不对等。同时,保险公司已有的保险产品并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在原有险种的基础上,保险公司应多进行市场调研,针对不同特征的保险市场制定对应的保险产品,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三)以大学宣传为依托

由于商业保险的特殊性以及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人们对商业保险的误解,大学校园里缺少保险知识的宣传。大学是大学生形成独立思维,接纳新兴事物最为关键的时期。各高校应该为大学生保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通过在大学校园建立有关商业保险的社团或举办相关讲座、竞赛等,不仅可以起到对保险知识的宣传效果,也可以拉近大学生与商业保险的距离,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保险知识的习惯。

(四)以大众传媒为配合

调查发现,网络,电视,杂志等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提高大学生的保险意识需要充分利用各类大众传媒。采取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形式扩大保险的知名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保险,树立保险正面且不可替代的形象。减少宣传误导、客户误解对保险意识形成的负面影响。

(五)以行业规范为关键

保险业作为我国正大力发展的行业,在高速发展中需要加强行业内部约束与外部监管。保险在大众观念中“投保易,理赔难”的观念也制约了一部分人投保,大学生投保时也将保险公司的质量列为重要参考。保险公司应该制定连贯有效的操作流程,规范理赔链条,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分析风险,并给出合理的投保建议,提升客户满意度。

(六)以政府支持为保障

为了我国保险业的更好发展,大学生是不能忽视的群体,由于大学生依靠生活费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国家应出台相关补助政策,在特定保险产品上,协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投保。通过培养在校大学生的保险意识和习惯,有助于在其毕业工作后,根据自己的收入制定不同的保险规划。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2015.

篇(11)

关键词 :中职生 职业适应能力 因素分析

课 题: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以职业适应为导向的中职生信仰教育”(课题编号:B-b/2011/03/040)阶段研究成果。

职业适应概括地讲,是指个人素质与一定的职业要求的互相适应。从中职生层面上考虑,职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去积极习惯他们感受到的职业环境的过程。职业适应完全可以让中职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实践和体验得到增强,所以研究中职生职业适应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主要从学校教育和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对影响中职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 影响中职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1.学校教学因素分析

(1)培养目标有偏差。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而目前大多中职学校本着“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开设的课程多而全,重点不突出。中职生本身学习有困难,想都学好反而一门都学不好。有些中职学校因技能训练的设施设备缺乏,无法开设足够的实训课程,要么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要么就几十人共用几台实训设备,几人操作,其他人无所事事,根本无法让学生达到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目的。还有些中职学校主要以“对口单招”专业招收学生,培养的都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中职生,课程全部围绕“升学”设置和开设,完全成为了“应试教育”。

(2)专业设置有问题。专业设置应该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但有些中职学校不管设施设备、师资等条件是否能达到教学要求,不经调研,跟风开设热门专业,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好,培养的学生也就谈不上具备职业适应能力。

(3)教材教法较落后。江苏省在2000年启动了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和省编教材的建设工作,2005年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十多年来在中职学校教材建设和课程改革上都有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生产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速度加快、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用教材的学科体系特征显著与生活、职业场景联系不够紧密,缺少职业特点,技能要求明显滞后,教学内容与当今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相符。同时,中职学校课程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们现有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关注教师行为,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感受,偏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演绎,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总体教学效果较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还只是公开课上的一种热闹。

(4)教学评价不多元。不论理论还是实训课程,中职学校还是采用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和评价,更缺乏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都缺乏多元性。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肯定、反思和提高,不能起到激励学生发展的作用。

(5)师资队伍不匹配。据统计显示,普通高中的学生与老师比为16∶1,中职生师比平均为26∶1,有的省份生师比例甚至更高,大大超过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师比20∶1。而且与中职生相匹配的教师队伍跟不上目前的发展速度。除了数量短缺外,中职教师的质量也令人担忧。国家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但“双师型”教师也只是具备教师资格证和技能资格证。他们并没有在企业工作、锻炼的经历,缺乏和行业、企业的联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以及现场教学能力都比较薄弱。

2.学校管理因素分析

(1)管理理念不先进。中职生多为中考失败者,大多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约束力差,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有暴力倾向,白天上课瞌睡、逃课、缺少同情心、爱心等。这样的学生容易让老师有“教育从严”思想,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一些班主任,在根据管理条例教育学生时,通常是“高高在上,大声训斥”,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甚至是尊严和人格。简单粗暴的教育非但不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还使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一大问题,甚至造成人格缺失。

(2)文化素质教育被忽视。为培养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学生,中职校普遍存在重技能技术知识教育、忽略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随着近年来社会转型,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中职生不断冲击,容易造成中职生价值观混乱。许多中职生在不自觉中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消极的人生态度和错误的思想等。从表象上看,很多中职生没有礼貌,语言表达贫瘠,更缺少对现代企业文化的了解和适应;从深层次看,很多学生人格意识呈现功利化、现实化的趋势,表现出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自律性差,崇尚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弱化,不能适应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中职生年龄在16至20岁,这是身心发展关键期,也是他们“第二次诞生”和真正实现“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时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很多中职学校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观念和行为上有误区,认为只要学生别出大事、别走极端就行了。所以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配备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疏导,且越积越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厌学、自卑、学习障碍、违纪以及择业焦虑等。

二、影响中职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环境因素分析

1.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观念传统。中国家长在传统人才观念影响下,希望子女能上普通高中,考大学。进企业、工厂当一个技术工人,与大多数家长的子女培养目标是不相称的。父母让子女选择上中职学校是无奈之举,对已经上了中职学校的子女更是要求甚低,很多父母只要求子女“不出事,混张毕业证书”,最好学校能包工作,对子女在学校学什么、将来干什么没什么了解和计划。

(2)家长重养轻教。中职生为中考淘汰生,而中考失利很大程度上和家庭教育有关系。中职生家长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工作不稳定,家庭负担重,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子女,严重存在“重养轻教”现象。

(3)家长重知识轻素质。大多数中职生家长文化素质偏低,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觉得社会地位低,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学知识找好工作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多数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取得非学习上的奖励不屑一顾,严重打击了孩子在校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因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家长凡事依着孩子,对孩子行为习惯等养成并无太多要求。

2.社会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