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口腔医学专业规培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口腔医学专业规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口腔医学专业规培

篇(1)

医学研究生教育历来是我国培养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医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我国高层次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培养既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又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为实现新要求,提升我国临床医师培养质量,我们国家创新性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并轨,建立“双轨制”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3]。“双轨制”背景下,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构建适合医学院校以提高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锦州医科大学在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为医学院校开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2015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标志着“双轨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启[4]。该培养模式将教学融于医疗实践,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其根本导向就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5]。“双轨制”培养模式至今已启动五年多的时间,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扭转过去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重科研、轻临床的状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根据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需要在临床科室完成临床医疗轮转至少33个月,因此在对除临床实践能力外的其他能力如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上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难以满足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6-7]。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要求深入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培训内容和时间,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8]。

2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质量难以“同质化”。由于近些年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上升,而每个培养基地受各种政策、条件影响可容纳的规培学生数量有限,导致大多数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布于多个不同的培养基地,各个基地带教水平存在差异,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同质化”[9]。2.2课程教学时间不足。因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在临床科室轮转时间较长,占据了整个学习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课程学习时间相对不足,造成实用性课程内容多数只能一带而过或采取自学方式,实用性课程内容得不到细化学习[10-11]。2.3临床科研训练不够。因为学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需要完成规定的临床实践工作,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时间相对不足,科研素质培养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各个培养基地科研训练条件参差不齐,导致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相对减弱[12]。2.4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并轨的培养模式是从2015年才开始正式运行的,刚刚有5届的毕业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尚未形成综合性、统一性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13]。

篇(2)

1.1调查对象    

该次研究在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2013,2014,2 015级硕士以及博士生中随机选取研究调查对象,采取网上问卷调查形式,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回收有效率为95.3%。

1.2调查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医学研究生自身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②微信的使用情况;③使用目的及关注内容;④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中的作用评价。

1.3统计方法    

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指标采用人数以及百分率、构成比对资料进行描述,统计图采用条形图表示。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该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43份,其中男生48人(33.6 %),女生95人(66.4%),这也符合医学院校以女生为主的性别特点。2015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014级硕士研究生、2015级博士研究生构成比率依次为73.4%、12.6%、8.4 %、5.6%,主要调查对象集中于2015级新生。

2.2使用新媒体情况    

在新媒体工具的使用选择上,86.0%的研究生选择使用微信,其次就是使用QQ,微博的使用率为25.9%,而有16.8%的学生在三种媒体的选择上没有差别。    

另外,从使用频率上看,几乎所有人(97.9%)的使用频率为每天一次或多次,这也反映出当前社会“低头族”的现实。

2.3研究生使用新媒体信息的目的以及关注内容

2.3.1使用目的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人(96.5%)都会以聊天、沟通、关注动态为使用目的,这也可以推测出新媒体信息对研究生的影响会表现在人际交往上。与此同时,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会经常了解新闻、文体资讯,这可能跟研究生层次相对较高会选择主动关注时事有关。

2.3.2关注内容在关注内容方面,各自占的比重相当。大家还是以观看、转发以及评论为主。21.7%属于“潜水者”,这是微信过程中一个很现实的现象,很多人在新媒体使用中处于观看状态,对外界的事情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研究表明,58.7%的学生经常关注就业招聘方面的信息,40.0%的调查者偶尔关注,1.3%从不关注。医学生的就业压力大、要求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娱乐的同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关注就业招聘,这一现象符合当前就业现实。

2.4新媒体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调查发现,63.6%的学生认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微信、QQ、微博等所起到的作用很大,33.6%的学生认为有作用但作用很小,只有2.8%的学生认为不起作用。    

研究生的培养,最重要且最直接的是导师。在“您是否愿意在微博、微信和(或)QQ中与导师建立联络?”这一问题上:88.6%的人持肯定态度,愿意与导师建立这样的联系;另外11.4%持否定态度。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基本都是因为不愿意导师了解太多自己的私生活。相反,如果导师一定程度上能多了解自己学生的个人生活,便能够因材施教,培养管理也可因人而异。    

在研究生的管理过程中,有87.4%的人认为微信起到的作用是及时公布学校相关通知,其次为把握学生需求,便于给予相应帮助(71.3 %)以及加强学校管理者与学生间的沟通(70.6%),另外有39.9%的人认为倡导良好学风和学术道德导向,研究生的职业道德观对以后的为人处世、行医治病影响甚大。

3讨论与建议

3.1微信:新媒体的后起之秀.将是重点应用工具    

在新媒体工具的选择上,微信的使用率高达86.0%,诞生于2011年的微信晚于微博和QQ很多年,但用户增长量、覆盖率却呈现了惊人趋势。微信凭借其简单便捷、功能新、耗费少、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等特点,已经成为国内最火热的传递信息方式,它的出现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川。QQ的使用热度虽然不及微信,但使用率也近6000。与此相反的是,微博的使用率只有25.9%,微博作为昭示“微时代”到来的新媒体,现在使用率下滑如此之快,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自身功能的局限性。刘琳等川的研究对比微博和社交网站,发现微博在短期发展过程中积聚了较高的人气,用户长时间停留的比例超过社交网站。但随着各类新媒体的产生,相比微信和QQ,微博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因此,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微信和QQ,以保证广泛的覆盖率。

3.2关注内容丰富,关注就业信息趋势明显,还须挖掘微信息的“潜水者”    

调查结果表明,人们使用新媒体工具主要还是为了聊天、沟通、关注动态,关注内容也是以观看、转发以及评论为主。这一研究结果与周波等曰的研究结果一致,再次印证了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在微信平台上喜欢与朋友交流,保持沟通,是熟人和朋友之间的主要交流工具。与此同时,有21.7%的人属于“潜水者”,这是微信息过程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人都处于微信观看者的角色,根据研究这部分人比例很大:或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内向,亦或是因为不愿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后期培养和管理中应该着重挖掘这一类学生,比如举办微讲堂、小论坛等活动,设置提问互动等多样环节,以激发“潜水”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主动参与的兴趣,从而融入到主动、互动的角色。    

3.3培养学生采用新媒体符合时代要求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具有特殊性,一般后两年就进入临床实习或教研室学习阶段,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管理存在很多困难:如实习医院的地域分散性,医院和科室不同导致的联系困难性,并易造成管理的“真空”等。因此,可以利用微信的功能,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水平和效能,以凸显微媒体的优势困。尤其在2015年后,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转为直接进入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学生与母校、研究生学院的联系日渐减少,也造成学生的归属感降低。因此,利用新媒体的功能,不但可以实时提高医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效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对于母校的情感依托,增加学生对学校活动的了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联沟通,维系研究生学院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