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数学中的美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52-01
初中数学教学的美学教育,是把数学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教育活动,为了保证这个活动顺利进行,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不断更新教学语言,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数学美学教育的彰显形式,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教学效果。同时,数学教师平时要多读一些美学书籍和文学书籍,用美学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去探索数学中的美,用文学书籍中呈现出来的美好艺术享受去触摸数学中的美,寻找数学中的美。美无处不在,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去探索和发现,让“美”贯穿数学教学始终,终结数学课堂枯燥的时代。
一、美学教育可以助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最佳时机。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培养技能的方法很多,譬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创设思维境界,使学生对数学所彰显出来美让学生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感受最深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就进入了最佳时期,他们会感受到数学中彰显出来的美,从而体验到喜悦和成功后乐趣。数学美的诱发力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在了数学美的愉悦之中,思维能力得到井盆式爆发。
二、美学教育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长期以来,困扰老师们的教学难题是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兴趣,课堂上打瞌睡或人在教室心在外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数学课堂上严重捣乱,破坏课堂纪律,与老师唱反调。要彻底改变此种打瞌睡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数学的美学教育上下功夫。为了达到美学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用处。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献身数学的光荣。还可以把数学教学作高度生活化的处理,让数学书上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能找到影子,学生会觉得他没有白学数学一场,如此,学生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三、美学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的美学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美学特征可以将数学枯燥的符号和公式形象化,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利用了美学教育的数学课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会从直观形象上升为理性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另外,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另外,多媒体教育也是一个能将数学教学美学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多媒体的美化,能使许多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用多媒体,许多需要老师费劲口舌才能表达清楚的概念等,学生会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得到深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初中美术课堂渗透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在陶冶高雅情趣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更加热爱美好的生活。本人以新课程标准为航标,也尝试着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无穷的审美情趣
一堂生动的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曲悠扬的动听的音乐,或者是震撼人心的童话故事,因为它主要靠教师创设的美丽情境所至。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而融入角色,参与体验,唤起兴趣,激发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情趣。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譬如采用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和故事情境等。总之,教师要不竭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做好充实的课前筹备,课尽量上得活跃、活跃、心旷神怡,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形,使教室内布满协调、轻松和欢愉的空气,并运用说话、教态和各类形象教学手段,诸如投影、录像、什物展示、范画和故事等等,使学生处于浓密乐趣的强烈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善于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
学生对美妙事物的直观后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初中生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真正分辨生活中的美仇、善恶。其实,不同的审美观点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而优秀、健康的艺术作品都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一般能使欣赏者得到积极的审美愉悦的感化作用。实践证明:实施初中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寓教于乐既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又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只有选择比较优秀的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探究,才能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三、顺水推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初中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审美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让他们将来学以致用地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反之,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初中学生充满幻想,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既要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因此,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积极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和构 图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延伸到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所以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目前,我们使用的美术新教材中罗列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和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当然,作为基础教学的初中美术课标并不要求学生将来成为的设计师或者画家,但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断激发他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
四、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是依赖形式而存在的,学生学习美术必须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各种艺术语言因素),诸如线条、色彩、质感和肌理等;当学生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时,也总是要接触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方面,从而感悟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真谛。因此,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也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审美能力是一个初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教学目标,要求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更加专业化,不仅做到对义务教育的理论教学,还应该做到合理的知识延伸,在开展美育能力教学的同时从其他方面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学习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等。
一、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审美教育,简单地来说,就是老师在充分利用一些优秀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逐渐提高,最后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识。某著名诗人曾说过:“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多少个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出积极乐观,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虽然初中生的未来理想并不一定从事美术事业,但是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较高的审美意识以及高尚的道德素养,对整个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
1.创设生动的情境
老师进行审美教育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课堂教学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审美教育的形式之一,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美术课堂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美。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到美术课堂中,在美术赏析时,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帮手。例如,在学习《北京故宫》一课时,某美术老师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观看大量北京故宫的图片,在欣赏故宫美景的同时,还可以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受此景雄伟壮丽的同时,还可以在音乐中进行赏析,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由此转向对美术知识的学习。该美术教师还将《巴黎罗浮宫》一课和此课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可使学生更好的将中、西方的美术作品作对比,形成鲜明的文化差异,感受到美术课堂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感受作品的同时,学生也充分了解到作品的创作背景,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数不胜数,美术科目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自身的艺术价值,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就是审美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带来的重要意义。
2.符合学生自身特点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音乐、体育以及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主要课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不但具有幼时的天真、幻想、可塑性强的特点,还出现了青少年的某些特征,如意志力不坚定、控制能力差等,这些特点都说明初中生教育过程的艰难性。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心需求,结合社会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审美教育,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提高的同时,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也得到提升。
3.结合实际生活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老师需要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培训,即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同时,更注重良好人格的培养。例如,一部分学生盲目追赶潮流,认为“染成黄头发”才是美,暑假时更有学生忙于“整形”“染发”等,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表,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什么是美”的讨论,并利用某些画家刻苦的求学经历,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美,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不仅是艺术培养,更是对学生心灵洗涤的过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生的审美培养尤为重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养成学生对美的事物主动欣赏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积极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目前,美术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提升美术教育质量,才能提升学生的素质。但由于我国的边远山区贫困,而且美术学科不计入中考成绩,因此在边远贫困落后山区的初中学校,美术教学常常被老师和学生忽略。因此,对我国边远山区初中的美术教育近况分析,结合自身的经验做出以下分析和总结。
一、关注学生思维,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们应当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其内心想法,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认知世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美术的发现与表现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教学,采用适当方法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
在我自身的教学经验中,有这么一个真实的例子:在初中的一节图表教学课上,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图表毫无兴趣。但是对各种各样的新奇图案尤为喜爱,教师注意到这一点,通过新奇图案来表达图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图表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图表来表达一些具体的事物。我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比较喜欢课程表,因此就沿着这一方向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做课程表,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出有特色的课程表。对表现差的学生给予鼓励,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来做校课程表,加以表扬。通过老师的正确指导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对生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其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设计,将设计艺术融入生活中
生活是艺术的舞台,生活中处处都有设计的存在,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生活中都要用到设计和规划。例如,搬进新家,首先应该做一个设计,有人说,让装潢公司来做就是了,但这仍然需要你画一张图纸,让他们了解你的想法和意向,所以要学会和别人沟通交流。例如,女孩子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是先考虑穿什么衣服,如何搭配款式和色彩,这些都需要进行设计。在我们的初中教材中也有很多关于设计规划的内容,教会学生怎么设计,以及补充更加实用的知识,是值得我们美术教师钻研的。
三、实施具体的学生学习评估方案
在教学中,规范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而言有了一些制约可以提高其教学质量。在美术教学中,如果没有严格的考核方式,学生就会松懈地去学习;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老师会懒散地教学。调查发现,如果没有一定标准的美术学习评估与考核方式,只有一少部分的教师在认真授课,其余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真严谨地授课。所以在学生的美术教学中,应该形成一整套学生的学习评估与考核方案,以及配套的教师教学考核方案。例如,定期对美术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不定期考查,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老师的教学质量结合在一起。
一、强化色彩感悟,培养形式美感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二、挖掘情感因素,培养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有人说艺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三、结合年龄特点,培养审美理想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四、借助形象思维,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多年来我尝试着对初中美术进行愉快教学的探索,我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愉快教学,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一、初中美术课实施愉快教学的重大意义
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科学实验也已证明,学习美术能使右半脑得到锻炼,这对于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完整,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都较高。它对从事社会多方面职业都有极大的好处,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挖掘人类的潜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愉快美术教学的作用
体现愉快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愉快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愉快中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关于“愉快教学”,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在谈到关于文化教育时,就曾强调“寓教于乐”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事。
三、初中美术愉快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的教态应亲切自然,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他们懂得,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愉中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始终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变一切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二)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重视导课艺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作精心的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才会成功,才能形成一种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种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的感受。
(四)重视辅导环节
辅导在美术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术课一般要求教师在15―20分钟之内作少而精的讲解示范,余下的20―25分钟是学生作业。所以,辅导在美术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教师需付出一定的精力。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授内容,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对个别作业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启发提示;对好的作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由于作业时间较长,课堂气氛容易显得沉闷,为使学生保持一种愉快状态,作业时可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来激发学生情趣,拓展学生的思路,课堂结构也优化了。
(五)创设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在教学中,我希望积极发挥美术的心育作用,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们轻松、愉快的健康成长。在给初一新生上《小伙伴》一课时,课前我偷偷抓拍了一些同学的照片,因为大家刚刚在一个班集体中生活,对于同学之间有的还并不太熟悉,上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几位同学不同表情的照片,问:看你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有的学生异口同声的喊出这位同学的名字,大家的兴趣一下高涨了起来,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了,学生的创作、表现欲望随之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恰恰这些都是在无形中自觉产生的。参与活动与实践已经内化为心理的需要,学生身心处在积极发展状态。
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学会欣赏美,激发对美术的热爱,对美术作品的喜爱之情,激发“以美创美”的欲望,为创造力的提高埋下伏笔。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应激发学生产生审美的欲望,激发对美术的热爱之情,是首要因素。没有情感做基础的美术欣赏,美术作品也失去赏的意义。
一次美术欣赏课上,笔者用多媒体呈现《呐喊》这幅作品,作品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多半以上的学生脸色大变,不同的声音使课堂“躁动”,多媒体的使用,美术作品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使学生不敢直视作品,眼睛游离到窗外,尤其是女生不敢看,有的吓得“哎呦”一声,立刻捂住脸。有的说,“什么呀老师,您怎么让我们欣赏骷髅呀?”有的说“画家一定是神经病,那么多美的东西、美的物体不画,画没有血肉的骷髅,闲的没事找事,自己都没有美的素养,还是画家呢,对画家的侮辱”……学生在害怕、恐惧之余,学生的“画家是神经病”的说辞又会使课堂难以平静下来,学生的表情逐渐由恐惧转变为茫然、不可思议等综合反应。这种反应难免有夸张之感。这些“反应”说明审美素养的缺乏。
因此,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初中美术教育的两个方面,应贯穿到美术教学的始终以及各种课型中,让“美”在美术课堂上绽放,让“美”在学生的“作品”中栖息。
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1.情境创设,提高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
多媒体教学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对于美术课教学,多媒体独特的功能,也不容小觑。如,七年级的美术活动课《呐喊》,为避免上文提到的“骷髅”令学生“魂飞魄散”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应注重多媒体的使用,注重引导和潜移默化,可以首先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入境”,产生欣赏美的欲望。如,先呈现一个视频,视频中的人物正在用扩音器,做声嘶力竭的演讲,声情并茂,教师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呐喊声的视频中,你感受到呐喊者的什么?继续呈现视频短片,诸如后背背着婴儿,手中牵着孩子的母亲的呐喊,呈现运动员奥运赛场上拼搏进取、勇于夺冠的呐喊,呈现历史中的国破家亡的沦亡者的呐喊……再呈现不同境况下的“骷髅们”的呐喊,学生会感到水到渠成,不再害怕骷髅,不再认为画家是神经病。
2.问题讨论法,提高欣赏能力
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师的问题引领也不能忽视,如果只让学生观看视频、图片,学生的审美也停留在表层,毕竟他们的审美能力急需提高,问题的提出,以讨论为主,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欣赏、学会鉴赏。
如,《呐喊》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讨论性的问题:要表现出一个特定的呐喊者的形象,你感觉最关键的是应抓住什么地方进行表现?
再组织学生欣赏《呐喊》的几幅作品,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表现的方法和手法。
3.引领学生生活中感受美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的途径很多,主要应以观察、欣赏、评判自然景观、自然材料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活动等进行。
如春天到了,校园里的广玉兰开放了,引领学生赏花、观察花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诗的语言赋予花的美。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对春花进行写生。学生对花的赏析,对花有了新的认识,就会产生创作的欲望,绘画作业的布置,也就不再是“空穴来风”,学生有了生活观察的基础,画起来便有心、用心。
再如,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利用自己拍摄的几个生活情境图片,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展开真善美的大讨论,提高学生的??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4.以“再现美”的活动促创造美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50-01
新课标要求美术鉴赏教学平衡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心理特征与创新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美学改革,构建出个性的、趣味性的、创新性的美术课堂,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以及创作初衷,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下是笔者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根据作品情节,采用合适的鉴赏方法,剖析作品内涵
美术作品的创作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或由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抓住作品的情节,才能够更好地品味作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如,欣赏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笔者先介绍了相关的背景故事,再让学生对13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找出异同,随即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神态和肢体重现作品,进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掌握作品。
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应切记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鉴赏方法,以便深入理解作品。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有很多,如探究讨论法、参观考察法、直观法、形式鉴赏法、比较鉴赏法等,针对不同的美术作品应采用不同的鉴赏方法。如,可以选择比较鉴赏法,通过横向比较,将同一时期的作品相比,也可以通过纵向比较,把不同时代的作品相比,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史。鉴赏的关键在于思考,对于美术作品我们要有自己的感官体会,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分析、评价,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二、活用教学方法,探索多元教学方式
其一,构建动态课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适时转换师生的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美术水平进行划分,各小组设置不同的课题,让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索。课堂上,让各小组推选出代表上台为大家演示该组的研究成果。这样一来教师从主讲人转变为参与人及组织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也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
其二,多问,消除惰性。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是提问。首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其次要保证问题质量、问题难易度,最后提问要针对作品整体。如,该作品吸引你的是什么,这幅作品属于什么派系,等等。鉴赏需要引导,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都不够完善,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师完全可以像聊天一样对学生提问,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及积极性,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挖掘美术鉴赏的深度。
其三,多角度切入。美术鉴赏综合了视觉、知觉、意识等过程,融合了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是对作品的艺术技艺、文化内涵、思想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判断、鉴别和评价。因此,在美术鉴赏时,针对不同的作品,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以便更好地剖析作品,全面地向学生普及知识。
三、与其他学科整合,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果
其一,美术与语文的巧妙结合。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意境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不谋而合,无不透露着诗人与画家对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再如,不同时期对山水的描绘总有不同的意境和面貌,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让学生从古诗意境入手,体会山水画的意境。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与古代的山水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将画与诗相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在美术鉴赏中引入音乐。音乐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不仅能活跃美术教学的氛围,推动美术鉴赏教学的顺利进行,也能更好地渲染人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
四、开展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鉴赏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只有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时代美术类别丰富多彩,因此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也应呈现多样性。适时采用自评、师评、互评等方式,能让学生及时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增强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当然,这里的评价笔者建议多为良性评价,因为初中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敏感时期,别人的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一个肯定都能让其获得充分的满足感,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和鉴赏热情。与此同时,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性特点等都不一样,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把视角总局限在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应尽可能地走近学生,发现其特有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及肯定,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才能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
上述仅是笔者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学无定师,教无定法”,只要美术鉴赏教学符合新课标理念,能唤起学生的艺术情感,能增强学生的美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就是美术鉴赏有效教学的体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00-01
由于多媒体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正确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可以把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各种形式去体会、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与数学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多媒体应用于初中教学教学中有许多好处,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侧重多媒体课件动态的演示而忽视必要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只有在教学中恰当地加以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有利之处是:
1.借助多媒体给教学提供多种表现手法
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图片、文本、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体,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这比以往单靠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来说,明显会增强教学效果。
1.2 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多媒体教学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那么它所传递的内容就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它的方面,比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借助多媒体把知识化抽象为直观。初中几何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学生难于感悟、苦于表达,教师难教,然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把几何图形通过旋转、折叠、平移等,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化难为易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恰当的表现出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在讲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时原来我在课堂上又是让学生做道具又是手舞足蹈的把道具旋转来旋转去,讲的我精疲力竭,累的我满头大汗,到头来学生还是含含糊糊的。现在我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很直观形象的观察到图形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整个的旋转过程,以及旋转前后图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对应关系等,让学生很容易观察和理解到。又如,在讲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原来我通过手画圆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非常死板,不能动态的发现两个半径不等的同心圆在运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几种位置关系。而且在找两圆在不同的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时,也不太好理解。而现在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非常直观形象的观察到两圆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几种位置关系,使学生有一个系统整体的发现两圆之间有这样几种位置关系的思路,学生很容易接受。而在找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上的尺子去度量不同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发现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另外,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动画及音响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他们进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识活动中。
1.4 借助多媒体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表象的数量与质量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形象也就会生动逼真。计算机手段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及智力和潜能的开发。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引入中,我设计插入一段slideshow动画影片《旋转着的正方体》,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联想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思考并画出各种可能的展开图;然后用后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多面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尝试着说出几何体的原型。因有了前面的经验做铺垫,学生很快就想出了答案,从而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我自己也参与过课件制作,观摩了不少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公开课。以下,我就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象、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等手段使用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学“圆的概念”时,我在课堂引入时制作了这样一个开头场面:现在生活中汽车已逐渐成为我们的日常交通工具,在坐车过程中先设计一辆长方形轮子的汽车,车开动不了。接着改成椭圆形轮子,车开动了,但是车子不稳,坐在里面颠簸得厉害。最后,再换上了圆形轮子的汽车,汽车平稳地奔驰向前,舒服极了。那么圆形和长方形、椭圆形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圆形轮子的汽车才开得稳?……形象生动的画面,美妙无比的音乐,通熟易懂的语言,就可以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记忆,最大程度地唤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想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
二、优化概念,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和准备课件,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例如:几何图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空间观念十分陌生的,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图形。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的设计,让图形的某些容易忽视的部分出现闪烁,强化视觉效果,增加信号对学生头脑的刺激,这样做形象直观,既能讲清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教学,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数学定理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的难点是定理的发现和探讨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逐一展示,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如: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中勾股定理的探究显然是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碰到的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定理。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拼图过程,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作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让它们运动并分别与边长为a 、b、c的正方形拼成两个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由面积公式,学生不难证明出勾股定理,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
四、加大容量,提高练习技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补充例题,为节省板书时间,课前准备了大量纸条或者小黑板上。致使上课时出现“纸条到处贴,黑板到处挂”的混乱现象。而在“过一点的直线有多少条?圆的直径有多少条”等问题教学中,又由于无法充分展示“无限增加”的效果,使学生信息量不足,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多媒体课件介入课堂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
一方面利端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拓宽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使数学问题更形象化,更贴近生活。然而另一方面,在积极探索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有着一些弊端。
一、忽视传统的板书教学
多媒体技术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可视化,这对数学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
我们在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的时候应该想到哪种方式更易于学生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于教学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尺规作图的学习,多媒体的演示效果往往不如教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讲解,这里教师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同时也是作图的示范,学生会模仿教师的作图步骤及方法,用多媒体演示显然起不到示范效果。而一些几何图形的识别或是数形结合的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能更加有效,比如点的轨迹、三角形的内角和180°,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章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容易清晰直观地表现问题。
板书是教师们多年总结的精髓,更是一种传递思维方式的手段。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数学的板书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板书向学生展现了思维的过程和思考的方法。所以我建议多媒体技术只在上课需要的时候使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已经足够,不必贯穿整个课堂。多媒体技术应该和板书相辅相成,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
二、重展示现象,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
大部分课件均以文字、图形、音像组成,设计了“复习引入”、“授课内容”、“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等教学各个环节,授课教师只需按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展示并讲解即可。例如,初中数学的整式、分式、解方程或方程组等,这些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只见步骤(同书本类似),不见过程。又如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中相关图形的作法,电脑显示出图形作出的方法、步骤,形象逼真,学生看到的是电脑展示,没有看到教师的整个操作过程。这样的课件重在展示现象,忽视揭示知识形成和发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是重“教”、而忽略了“导”和学生的“学”。显然,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一个课件既应展示现象,又揭示过程,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三、重演示内容,忽视师生交流
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关系已不是传统的“教材──教师──学生”三元关系,但如果把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人机”关系,那是错误的。有的教师就这么想:有了先进的电脑技术,上课最容易不过,做好一个课件,课前无须作任何认真准备就可轻松走向讲台,打开电脑动动鼠标,敲敲键盘,演示教学内容并讲解,甚至可以不讲,只要点击放声音功能。教师就像一个解说员或操作员。这样的课件看重内容演示,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讲台上的一举一动对学生启发、诱导的积极作用,是信息技术的“坏的应用”,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工作。
四、制作技术局限
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这是每位教师都能体会到的。但是,数学学科有自身特点,脱离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而滥用多媒体技术,其教学效果很可能恰得其反。这正是一些发达国家教育经多年的实践得出的一个教训。
多数教师的电脑技术还停留在word、excel、powerpoint、Authoware,powerpoint制作,总所周知powerpoint处理音频、视频、动画效果不理想,authoware,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及数学函数图像变化的处理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制作技术局限,一些课件存在界面不合理,操作繁杂,字体、颜色搭配不当,动画效果不理想,甚至数学图象、几何图形不规范等缺点。数学课件制作的软件比较多,如几何画板、Mathcad等,教师应该努力去掌握多种数学教学软件,才能更好地处理制作上遇到的问题,提高课件的质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多媒体教学产生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的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同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其不足方面也逐步显现,及时发现并克服这些不足,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媒体教学自身的迫切需要。我认为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具体操作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的教学,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做到丰富课堂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展现数学的魅力,使多媒体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国画教学,主要强调的是传统绘画的表示手法,同时它也能体现出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使得中国画也成为了中学生培养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画教学不仅能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1对当今我国的中学美术教育形式进行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一些中学课堂中,美术课由原来的两节减为现在的一节,有的学校甚至都把这门课程砍掉。而实际上,任何学生都需要拥有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同时也还要对投影透视以及一些绘图示意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所以,在中学的美术课上,有时上有时不上,使得学生不能正确辨别色彩,对空间概念严重缺乏,最后毕业工作时还需要重新的补课。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对艺术不感兴趣,对美育也缺乏修养,最后表现出愚蠢霸道;而也有些青少年在学校时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在社会上表现出以丑为美,甚至不懂得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遗物。这足以说明,美育对青少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中学生,它是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入国画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让学生们增强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同时它也能以传统的绘画方法来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以增加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让青少年在步入社会,能拥有着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2对中学美术教育加入中国画教学进行分析
中国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中国人审美的一种“语言”,它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文学、哲学以及历史等各种文化知识。而中国画的本质不是物质性,而是精神性。首先,它追求四维空间的画面,体现的不是物象的写生,而是借物抒情的一种表现。其次,它是抽象性的表现。在国画中,它通过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作者的理念。最后,国画也是对装饰美和构成没的追求,它包含着很多审美情趣的特点。所以,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入国画教学,势在必行。
在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中,插入中国画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人物、山水以及花鸟这三大类。而将这三类进行科学地连接起来,有顺序地分三年教学,从技法来看,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先工后写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美感不断提高。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利用临摹和的关系,将其有机的结合。对于临摹,是在学习古人的手法,之后运用到写生的实践中,以便能对现实对象的体现手法进行提高。而对于写生,是对古人们的经验进行加强理解,最后并能对现实生活的表现能力进行加强。
对于国画教学的实施,除了教材以外的障碍之外,还有设备条件的障碍。其中,毛笔是中国画的主要设备之一。对于中学生的美术作用,则可以用蘸着墨汁的毛笔在皮纸或毛边纸的反面画,这样也能将国画的笔墨技法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画法同时也能将民族绘画的特点展现出来。
3对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
在中国画中,对事物的观察一直都保持着精神的状态。它所追求的不是事物的物理形态,而是一种超越的自然境界,最后使得人类的审美感悟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所以,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在对文化理论教育的加强,同时还要在传统文化理论下传授技巧。通过临摹前辈的作品以及针对性研习,使得学生更能领会中国艺术的精神。而在国画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纯的存在临摹,还要对传统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教化,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识和分析,使得学生能从一件艺术品中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内涵。所以,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学,既能传递中国民族文化,又能使学生了解民族艺术的理论知识和民族精神,从而进行更好的中国画创作和学习。
第二,在国画的教学中要重视书法的作用。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书法是教学基础,同时它也具备着双重的作用。首先,它是一种抽象艺术,它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目标。其次,它是中国画的一项基本功,学习它,可以将中国画的主体精神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三,在国画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加入现代人的感受,强调创造。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基于全球化以及国际化等命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让艺术贴近生活,换一句话说就是在遵循中国民族特色的同时还要寻求文化的不断发展。
最后,在国画的教学中,美术老师还要不断的扩展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便达到以传递传统文化为主,贴近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效果。
所以,对于中国画来说,它不仅是一个画种,同时它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体现。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入中国画教学,势在必行。
4总结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入中国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对美育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知,让他们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青年。
参考文献:
[1] 云子.谈谈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思维作用[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3):177179.
[2] 黄若舟.中学美术与国画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