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工商管理心理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商管理心理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工商管理心理学

篇(1)

“四个学会”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出的,又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问题。报告认为教育仅从数量上去满足那种无止境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教育的功能应该是培养人具有适应变革的能力,使之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够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报告将四种基本学习: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称为人一生中的四根“知识支柱”。

一、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

所谓“学会求知”,是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即学习不仅仅是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掌握知识的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和方法,学会如何去学习。因此,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同以往,更强调学会学习、思考及创造。由于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涉及的价值、知识,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求知”将成为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

我一直向同学们倡导的“三一工程”就是基于帮助大家“学会求知”而提出的。“三一工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些倡导性的要求,引导同学们有目的地通过自身努力掌握社会生存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学生求知”。“三一工程”内容包括:大学期间要培养一项兴趣爱好,学成一技之长;大学期间要做10件有意义的事情,以提高就业能力;大学期间要读100本人文社科经典名著,以提高个人素养。每一项不仅明确了学习的内容,还说明了价值和意义,希望大家在大学期间不仅能够将“三一工程”坚持下去,还要不断自我检视坚持实施的效果。

二、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做事”是指获得一种能够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同时也是个人的素质(交往能力、共事能力、管理能力等)、具有的知识以及实际本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当前的社会形势要求我们大学生将从学会掌握某种职业的实际技能转向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能力,包含职业技能以外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交往能力,这些精神与能力更多地要从工作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去培养。

在“学会做事”方面,首先希望同学们学会各种礼仪规范,比如社交礼仪和商务礼仪等。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同学们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交流、读书和视频等途径学习并掌握社会交往的礼仪规范,成为会做人会做事的社会精英,向“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断说不。其次,同学们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EQ)和逆商(AQ)。情商(EQ)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逆商(AQ)则可以提高我们面对挫折和逆境的调适能力,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三、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共处”不仅仅是指具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善于同别人和睦相处,还要学会同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性格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衡量个人发展的尺度。每个人要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可是,纵观大学校园,当代的大学生们都懂得“学会共处”吗?

每人都有看待世界和衡量事物的标准,当我们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缺陷时,难免会有很多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地方。可是,我们的标准就是绝对正确的吗?与人共处之时需要协调各种标准,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小矛盾不解决,就会形成大冲突,甚至是悲剧。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本身极富启发性。在黑格尔看来,悲剧并不在于处境多么艰难,那最多是悲惨,悲剧是冲突中对立的双方都没有错,各有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自己所坚持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换言之,就是双方都没有错,却无法调和。这就是悲剧,其实就是没有同理心,不知道换位体谅,不懂得与人相处导致的。大学生作为当代优秀青年,我们必须要学会共处。无论是同学、师生、朋友、恋人,如果能学会共处,就会友好和睦幸福,否则就有可能走向黑格尔式的悲剧。

四、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在现代社会,学会生存,就要使个人的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即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发达的智力,而且要有劳动的技能,维护社会安宁的品德,审美的意识和情操,以及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我防卫的能力等等。就我自己来看,学会生存的最低要求首先就是不伤害自己,然后是不伤害别人,最后是防止自己受到伤害。

《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所以,无论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多么大的挫折和打击,都不要去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学会共处,懂的中华美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会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最后,要防止自身受到伤害,这就需要大家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提高防骗意识和防盗能力,同时要防止传销组织的渗透和洗脑。另外,随着假期招工的泛滥,也请大家小心应对,非法招工的机构或个人,其招工目的仅仅为了私利,一旦发生劳资纠纷和安全事故,大家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

最后,希望大家利用假期的时间做好两件事情:

(一)英语学习

在大学里,英语是最重要的科目和学习内容。英语学的好,四年大学生活就会很轻松,进退自如;英语学不好,大学生活就会倍感压力,甚至会影响到就业和考研。建议大家尽早准备四六级考试,利用寒假从词汇、听力、阅读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二)经典抄写

篇(2)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更好地发展。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国家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其中高校具有十分重大的责任。我国大学培养的大学生常常创新能力不强,这个大学生自身以及大学自身的教育之间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针对工商管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是我国全面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关键,是提升工商管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都是导师制,研究生从事的科学研究和导师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生的学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外就是导致承担的一些课题。尽管导师对于本领域的研究具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但是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导师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常常存在思维定势的问题,在对于许多新的问题解决上很难有新的突破。而对于研究生而言,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征,对于许多问题的研究常常会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如果导师对于学生新的思想不能给予支持,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遏制。

工商管理专业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涉及的知识学科更为广泛,呈现出一种复合性发展的特点。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各类经济活动的逐渐复杂,社会对于工商管理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工商管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国对于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走多学科较差的培养模式,为工商管理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尊重工商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工商管理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打破原有的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积极培养大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和潜力,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加强学生走入社会的衔接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以社会上的各类管理和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因此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走入社会的衔接。高校应该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媒介。高校应该积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高校为大学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研究需要的各项资金、技术,同时企业在日常的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也为高校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因此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状态,是一种资源共享和优化社会资源的合作道路。

高校不仅仅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应该加强和科研院所以及国外大学之间的合作。工商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不长,而在国外却经历了长足的发展过程。为了培养工商管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开拓大学生的研究,拓展大学生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范围。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急需的思维能力,是一种对于新的问题采用新的思路去快速解决的办法。加强学生走入社会的衔接是培养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模式的重大改进。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高校的任课教师还是硕士生导师都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对于学生的新的思想给予大力的支持,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敢于且勇于对于一些权威的观点进行挑战。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要仅仅只是局限于工商管理的知识,更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对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观点发生分歧的时候,教师应该开办学术辩论会,通过辩论去解决学术分歧问题。学校应该为学生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特别是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快速发展的社会,学校应该建立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设施,使得全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受时间的限制,同时还应该和相关的兄弟院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管理,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

四、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对于工商管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管理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新的形势下工商管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究,指出了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走入社会的衔接,同时在大学校园内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本文对于我国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钱丽,肖仁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0)pp:180-213

[2]欧绍华,徐亚纯.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pp:45-49

[3]胡蝶.浅析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与培养[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2,(12)pp:261-263

篇(3)

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相当强。但是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而且学生也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运营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因此,只靠纯理论教学的方法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2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多数高校的运营管理课程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案例讨论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好的教学案例少。引用的这些案例要么是国外教材案例,要么案例和课程理论的联系程度不大,有些重要理论更是鲜有案例出现。另一方面,教师主导式的案例教学是教师以讲解案例为主,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也不够透彻,使得不少学生觉得案例讲和不讲没有多大差别。

1.3教师对运营管理理论的理解不深刻

运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应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将直接影响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运营管理课程教师的师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对知识的讲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且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有些教师自己对一些理论也是一知半解,更没有办法给学生讲解透彻。

2.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1加强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方式

运营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该课程,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授课中常用的多媒体视频和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企业参观、企业实训、沙盘模拟、模拟诊断、角色扮演等方法都是效果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灵活多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认识,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2.2编写优秀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在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良好的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准备优秀的案例。因此,组织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来合作编写案例,以丰富课堂案例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长短应当适合;编写或准备的案例必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为学生准备一些案例相关的互动问题或者互动游戏,增加课堂气氛;加强教师自身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

2.3教学内容体现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合理分配各章节教学时间外,还应该适当的根据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针对性地增加特定类型企业的运营管理内容。例如航运类院校应结合自身航运优势,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在讲课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入航运类企业或者港口类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内容,介绍这类性质的企业与一般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区别,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2.4增加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

运营管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将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而目前大多高校运营管理的教师群体普遍没有实践经验,师资水平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应该定期进行师资培训,把培训教师工作制度化、长期化,还可以选送教师到相应的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弥补其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

篇(4)

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篇(5)

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和完善适用于不同专业类型和专业层次的案例教学法,已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法实现案例教学的分类化和分层化,创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和因地施教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传统案例教学的局限与缺陷 

在传统的MBA案例教学中,不乏精彩纷呈、经典优秀的案例。“高、大、精、深、宽”的系列化案例不仅为MBA学员、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以及企业职业经理人提供了系统化、专业化和优质化的实践教学资源,还为案例教学参与者预设了极富挑战性的互动空间和创新创业平台。其案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并不在管理案例活动或结论本身,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探究社会经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探索成功企业家的精神、文化与特质,这种开放性的案例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挑战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对社会阅历丰富、知识面宽广、管理经验老道的企业家们来说,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体现了案例教学中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思想和理念。 

而在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甚至中职中专教育中照搬照套MBA案例教学法,并把这种案例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行模式和方法,这显然有失偏颇。对缺乏社会历练、企业实践和管理经验匮乏的在校学生而言,那些定位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的MBA案例让校园里的普通学生无所适从和难以适应。学习借鉴MBA案例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我国企业不同的地域特征和企业文化,把工商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定位于培养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立足于企业基层管理岗位,探索“接地气”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进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诸多文件中,多次提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并把“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列入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范畴。无疑,案例教学法是实现学思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的有效载体。但这种案例教学方法不能照搬照套国外的案例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实施更接地气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方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MBA案例教学法。本土化案例教学开发经历了从仿制化向本土化发展的过程。2001年,为推进本土化案例研究,中国管理科学院科技进步研究所组织全国50所高校200多名专家,编制了100个反映我国新兴企业的教学案例,出版了中国首部案例本土化教材《中国企业管理科学案例库教程》,并入选当年高校工商管理教学通用教材。 

基于对本土化案例的理论概念、定义边界等方面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加之参与本土化案例教学项目的高校多属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因此,我国的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更多地定位于培养学术研究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层次也定位于中高端工商管理岗位。与其说是“本土化”,不如称其为MBA案例教学的“国产化”,即把美国MBA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引入国内,继续瞄准高端目标,培养我国中高端工商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才。这种所谓的本土化管理案例教学模式同样难以满足大多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难以彰显本土化案例教学的优势和特色。 

(三)广西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真正的本土化案例教学应立足于地方性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把人才培养定位于中小微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案例教学中的企业更应该是那些与案例教学参与者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朝夕相处的地方性企业。由于学习研讨的案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关联性和亲和性,因此本土化案例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体验性。特别是案例企业与案例教学的参与者存在多方面的关联,可以不断激发案例教学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研讨热情,实现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对身边的事有启发、对熟悉的事感兴趣、对关注的事想讨论、对本土的企业想帮忙”的情景式、亲和性案例教学模式。 

此外,本土化案例教学还可以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资源优势,实现“边学习、边实践、边体验”的渗透式、参与性案例教学模式,并对案例企业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学习、观察、体验和研讨。 

2.本土化案例教学实践。多年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承担了广西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培训、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等教学任务。为提高经营管理培训质量,加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别于2002年、2008年、2013年主编出版了三部广西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教材,收集了包括南南铝业、柳州两面针、玉柴股份、利客隆超市、明阳生化、柳工股份等150多家广西本土企业案例,提出了“广西人学广西案例、了解广西行情和企情”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法”。

  

       在本土化案例教学中,学员们一边宣讲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一边学习、比较自己企业与同学企业的案例。在案例教学组织方面,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还深入案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边看边学、边学边做。学员们不仅在培训期间学习研讨案例,还关注案例教学的事前背景调研、事中情景再现、事后案例追踪等环节。尤其是在培训结束后,学员们仍然关注案例教学的后续情况。通过对案例持续的、不间断的跟踪观察分析,达到了反馈案例教学成果、验证本土化案例教学效果的目的。这不仅提高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还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拓展了案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实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实现了案例教学与企业管理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为提升广西本土化企业管理案例质量和水平夯实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通过案例教学活动还直接帮助企业改进和完善了自身管理,提高了案例教学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本土化案例教学无论在岗位培训还是学历教育环节,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本土化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库建设滞后,企业参与度不高,教学案例质量有待提升 

在案例库建设方面,由于企业参与度低,无论是案例的数量还是质量,均难以满足深层次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施本土化案例教学法中,虽然搜集、整理、完善、编辑和出版的案例达到150多个,但对于数量众多的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案例库中的案例资源数量相对较少、行业分布不均匀、缺乏系统性和代表性。在案例质量方面,由于案例编写教师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实践,编写的案例不同程度存在“虚、大、假、空”的情况。 

(二)案例教学专业师资匮乏,案例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案例教学与普通的课堂理论教学有很大区别。前者强调实践性、互动性和启发性,而后者强调理论性、单向性和知识性。传统教学以讲为主,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以学为主,往往采取“启发性”教育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阅历与经验,在实施案例教学中,简单机械地从“阅读案例”到“分析案例”,而不是系统生动地从“感受案例”到“剖析案例”。案例教学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失去了其“实践性”的属性,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案例教学组织涣散,学生缺乏热情,教学互动性差 

学生就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进行思考讨论、观摩评析、互动参与是本土化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和灵魂。但学生仅凭教师对案例单调平淡的书面陈述,很难激发对企业案例的兴趣和关注。此外,学生对案例缺乏直观感性认知,也难以在短期内融入案例的情景当中。因此,简单粗暴式的案例教学难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对案例涉及的人和事,涉及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和组织内容等缺乏事前的预判和考量。因此,在进行案例互动讨论时,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是说不中要点,言之无物,教学互动性达不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教学手段方法简单,案例教学载体单调,教学活动缺乏生动性 

如何将企业生动鲜活的经营管理案例展现出来,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多媒体展示和互联网传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人心,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再是简单的声音和文字形式,而更多是通过互联网途径,借助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立体化传播手段获得更加生动化、立体化和形象化的体验和感受。而在现阶段的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采取通过“看文字、读案例”的单一模式,很难赢得学生的共鸣。鲜活生动的案例变成机械枯燥的说教,案例教学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失去了实践教学原有的教学魅力和实践优势。 

三、创新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的途径与措施 

(一)创新基于校企协同育人背景的本土化企业案例库项目建设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实现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和手段。而校企合作共建本土化企业案例库,共同推进本土化案例教学创新与改革,是企业总结创新管理模式和经验,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合作模式。案例库建立与案例教学实施,不仅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因此,可以把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案例库项目建设作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在本土化案例库项目建设的同时,校企合作双方可以就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通过创新基于校企协同育人背景的本土化企业案例库项目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不断提升高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丰富深化案例教学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本土化案例校企合作项目的良性循环和梯度发展。 

(二)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案例教学团队 

要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是关键。要做好案例教学工作,首先是要深入企业,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不断挖掘企业的经营管理特色和亮点、管理活动的难点和重点。其次,根据企业特色和亮点,确定企业案例编写的主题和线索,搜集整理本土化案例教材相关的各类数据和素材,并让承担案例教学的教师参与本土化案例的调研编写工作。第三,根据企业实践和本土化案例库建设,让任课教师讲授自己亲自调研、亲自编写的本土化企业案例,增强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四,为增强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针对性,还可以通过企业观摩学习、案例企业的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延伸案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第五,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案例教学团队。 

(三)丰富本土化案例展示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广度、深度是衡量本土化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要提高学生对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关注度,教学案例展示的手段载体、方式方法非常关键。传统的文字阅览、案例导读等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共鸣。要采取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络化传播途径、立体化教学方式和情景化案例手段,全面生动还原案例中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生动场景。包括通过案例背景材料、案例音视频、相关新闻报道、图像动画、企业现场观摩、企业家对话、岗位实习实训等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示案例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本土化案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此外,案例教学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借助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场所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QQ群、微信关注、好友圈等现代社交媒体平台拓展延伸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并邀请本土化案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作为案例教学的参与者,共同参与案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总之,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构建仿真性、情景化案例场景,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把本土化案例教学由单纯的事中案例讲授环节,拓展延伸到案例活动的事前调研环节和事后分析追踪环节,实现全程化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益和效率。 

(四)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土化案例教学是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手段。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对事件的简单回顾和叙述,而是要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对案例的调研,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学会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学生可以在提供的案例素材中找问题,可以借助互联网找问题,还可以到企业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参与教学,是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特色和关键。其次,要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和方法,对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精准的确认与衡量。最后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案例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小组讨论、工作座谈以及方案策划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组织、宣传、沟通、协调、社交、表达、写作及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创新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机制和模式。 

(五)加强本土案例教学的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特色 

本土化案例教学离不开本土化企业,由于各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不同,不同地域的商业文化特征、企业文化背景以及企业家精神等也各不相同。企业案例教学表面上说的是事,但实质上反映的是企业的文化和企业家的精神。因此,本土化案例教学离不开不同商业文化背景下各地域企业家的文化与传承。在中国的商业文明中,涌现了包括赋予浓厚地域特色的“晋商”“徽商”“浙商”“豫商”“粤商”等不同特色的商业文化与商业模式。 

因此,要积极推进广西本土化企业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不断探索挖掘、总结分析和凝练打磨广西企业经营管理特色和广西企业家精神,不断总结提炼完善本土化企业文化,弘扬传承“桂商”文化精神。通过基于“桂商”文化为引领的广西本土化案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广西人学广西案例、了解广西行情和企情”的基础上,增加“弘扬传承桂商文化”的新内涵,拓展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外延,凝练广西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特色,不断提升本土化企业案例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高校领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科学的管理平台,制定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案,与时俱进改变教学理念,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应具备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从广义上主要包括创造行为、学习行为、新的思维方式、冒险行为和系统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不仅要有创造思维,还要求大学生能把自己的新观念、新方法勇于实践,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从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来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要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就必须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转化知识的能力、勇于探索的能力、个性发展的能力、拼搏竞争的勇气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

21世纪既是经济时代,也是知识时代,知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能力需要知识的支撑,知识是创新的的源头,因此工商管理类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还要能把知识炼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使理念更加贴合实际,让理论在实际创造中成为自己有力的帮手。此外,保持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古至今,人类的发明都是由于发明者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而诞生,因此一个人要提高创新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个性发展能力是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还要求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共同发展。在这竞争激烈、人才辈出的知识时代,要想从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出众的能力,还要有拼搏竞争的勇气。 最后,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工商管理类学生必须提前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和措施,有备迎接挑战。

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营造校园创新氛围,积极推动创新发展。

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能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学生散播正能量和真善美。校园文化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骑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营造适合创新的校园文化,传播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符合实际情况的创新行为。在开放的校园文化中,学生能透过校园这个小窗口看到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接触到校外日新月异的环境,处于校园的学生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蓝天下的大树,能抵抗室外的风吹雨打。此外,具有活力的校园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管理者可以有选择性的引入对大学生成长有利的信息和活动。例如,文学社或其他协会与其指导老师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或者组织相关的演讲比赛;校园期刊举行征文比赛,并将优胜者的文章刊登,让更多的学生阅读,宣传创新精神;组织历届优秀的学生到校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创业和自我创新;鼓励学生会、团委和各个协会创办各种活动,鼓励他们与校外企业合作等。在学生举办各种活动的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使校园形成一股创新之风,也让校园文化有创新的实质和内涵。总之,要引导工商管理类学生关注时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提供实践平台,开展实践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只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足甚至缺失。目前我国大学的实践性学习主要是平时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然而这两种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学校应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创新提供实践的平台。首先,学校教育者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情景模拟的环节,收集工商管理类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场辩论,引导学生形成活跃的思维,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情景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提前切身感受将来就业可能会遇到的难题,让学生更加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将来在实际工作中也能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学校除了合理安排好课程学习,使课程与实际相结合之外,学校可以在实习环节着重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校可以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业,也可以鼓励学生到正规的、具有浓厚创新文化氛围的新兴公司拼搏,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在公司大展宏图。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发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大学校园与有关企业的实习合作,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率。

(三)革新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创新。

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的体制,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传统的评价体系多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把握,忽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为了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校园管理者应革新传统的评价体系,在注重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加入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或奖励。学生的成绩不应成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价都应纳入评价体系当中,鼓励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各展所长,积极创新。校园评价体系的革新,将会带动大学生积极创新,形成自我创新的良好习惯,促进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总结

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7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123- 01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强烈冲击下,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企业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战略资源,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信息系统不仅仅是支持组织日常管理的工具,也是进行组织改革、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战略举措。因此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就成为现代管理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管理信息系统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复杂,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具有复杂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因此部分同学感觉课程内容深奥而难以理解,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表现为被动、应付式的学习,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2) 教材内容相似,缺乏针对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而非技术类课程,具有两层含义: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管理,两方面均表明了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2]。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其授课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而国内大部分教材的内容、体系大致相似,知识陈旧,在内容安排和案例设计上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此外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知识更新的快速性也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从教学方法来看,该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结合为辅。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是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而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支持决策作用的。例如在介绍MRP的基本思想、原理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竞争战略时,由于学生不了解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所以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就需要教师传递大量相关信息辅助学生理解。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2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2.1 合理设置先导课程,教师加强引导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该课程一般设置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课较为合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充分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思想和脉络。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反馈。例如通过课前回顾上次课程的重点内容,课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选择恰当合理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课后安排阅读资料和案例巩固学习内容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进度。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效果向学生推荐参考书目、学术期刊和相关网站辅助学生课后扩大视野,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教学效果。

2.2 选择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教材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初步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企业的决策起支持作用等相关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将相关理论的发展前沿和趋势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新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开发工具、柔性制造思想、供应链思想等。

2.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流程,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提供信息支持组织内的各级管理者进行决策[3]。例如通过安排学生上机操作了解ERP系统中的财务子系统、采购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功能模块,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企业相应的业务流程,企业的管理功能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加以实现等内容。

本文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各个具体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克服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Concept Based on Construction Theory

ZHANG Zheng, WU Jingting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teaching, dig ou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s not yet been through innovation of teaching idea and the problems,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based on constructionist theory proposed by business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concept,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internaliz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vism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philosophy lea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o implement this concept,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concept innovation

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发展,高校为培养出高素质、综合能力??的人才,一直在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工商管理作为与社会动态紧密结合的学科,也积极进行了教学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

1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教学现状

在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中,虽然进行了很多教学创新试验,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方面,工商管理核心专业课程缺乏创新创业教学环节。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局限于新增创业创新课程,与管理实践联系紧密的一些核心专业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1.2 存在的问题

总结以上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尚未贯穿创新创业教学理念。

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依然认为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其教学工作的重点,采取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运用的方式教授工商管理专业中与管理实践联系紧密的核心课程,不仅使理论教学索然无味,而且占比较少的实践更是“水土不服”,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上课积极性降低,而课堂上学生的消极反应降低了授课教师的积极性,恶性循环,使得原有的教学创新实践久而久之便名存实亡。

由该问题引发的消极影响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从学生能力培养及就业的角度看,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获取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创新能力及将理论贯彻到实践的能力尚未得到培养,使其面临较大就业压力。

(2)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除却与其他同学历人才的竞争,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及工商管理专业本身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带来逐步提高的要求,如果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薄弱,将限制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其无法充分发挥潜力,实现自身价值。

(3)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上来说,经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经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将削弱企业整体的创新力,无法响应国家对产业转型、万众创新的号召。

1.3 问题产生的原因

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尚未贯穿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传统教学理念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及其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由此而得出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帮助学生习得这些实体及其特征,使外部客观内化为内在的认知结构。[1]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在教学成果、教学质量的呈现中起到重要作用。以培养出大批具有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未来劳动者作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教学创新的桎梏。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很难走出“师传生受”的固定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与教学过程的安排者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

2 建构并贯彻创新创业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人们对教学活动的利益诉求及价值取向不断变化导致教学理念必须不断更新变化,使其具有前瞻性及动态发展性的特点。[2]不断发展更新的教学理念将指引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展开。教学理念的革新对于创新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将创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教学,建立统一的教学理念以及渐进式的教学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与核心专业课程有效链接,形成完整且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教育理念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

2.1 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及价值

(1)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即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外部世界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新知识。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并最终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推动学习者认知水平的发展。[3]

(2)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的比较。通过以上对建构主义内涵的介绍,将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的比较

表1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有以下三方面的区别:

①在对知识的态度上,传统教学思想主张从纯客观角度看待知识,认为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教师通过对构成世界的客观实体及其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指导。而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知识是对现实的某种认识及假设,同时强调知识需要在具体问题中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②在学习的过程方面,传统教学思想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定理等知识进行学习并掌握。建构主义理论则偏向于从学习者本身出发完成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主动获取知识并进行选择性加工,在教师及同伴的协助与合作下,完成自己的知识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③在教学过程方面,传统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即严格按照事先指定的步骤进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者的角色存在,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生是知识及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认识上的特殊性并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间合作互动,丰富各自的认识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传统教学思想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重塑再加工的态度及学习、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处于知识获取及建构的主置上。

(3)建构主义理论的价值。通过上述对建构主义的内涵的介绍及其与传统教学思想的比较,发现建构主义理论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会通过有选择地关注实践过程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环境演变过程中,把有意义的信息和数据保留下来,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再结合保留的信息进行重新建构。创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密切结合社会真实情境对真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进行意识建构,从而解决问题,实现创新能力的一次挖掘与提升。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是具有理解力和创造力的主体,总是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建构社会现实。由于传统的教学而埋没的创造力通过创业学习,将会得到重新开发,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2 践行建构主义理论并深植创新教学理念

综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以及其对工商管理专业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价值的分析,认识到将建构主义理论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内化教师对建构主义创新理念的理解并实践。制约教学行为转变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教师能否将确立的教学理念真正内化为信念,如果实现不了从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教学理念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内化教师对通过创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业精神的教学理念为其教学信念至关重要。

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积淀指导着其教学行为,形成优先地位。任何理念的内化都不是简单的、一次完成的过程,新的教学理念与旧有的教学理念必然形成冲突,使得新教学理念的内化将是一个曲折、动态的过程。[4]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实现教学理念从旧到新的转变并促进新教学理念内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方面:

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积极转变观念,克服内心不适的感受,实现量变到质变,最终将该创新教学理念内化为信念并引导教学实践。

其次,教师应脱离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定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理解者。因此,教师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对教材某一知识点的分析、对课堂的调控等静态的或外部的环节上,还应投入到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思维规律的深度上,做到预测、引导、控制、调节、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建构结果。

再次,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应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提炼工商管理核心专业课程核心内容,并进行加工、升华,使之自然融入到实践过程中。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

最后,管理院系应在教师培训方面给予支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需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及除理论知识之外的更广泛的实践知识作为支撑,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创业培训,并建立校企对接平台,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开展创业实践,使教师通过实践明晰创业过程、积累实战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将创业精神融入至日常教学中。

(2)建构主义创新教学理念引领教学方式改革。要深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通过创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精神的教学理念,必须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学方式的革新来实现。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倡导互动参与式教学,充分促进教师和学生突破传统的角色定位实现师生之间角色的转变,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翻?D课堂、支架式教学等。

翻转课堂,是基于对学习两阶段的认知提出的,即“知识传递”作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知识的“吸收内化”两个阶段。[5]

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需要教师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并对知识点加以合理分层。同时,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翻转课堂中来,课前自主学习视频内容,课上积极参与互动,使知识理解最大化,从而实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进一步创新的目的。

除了翻转课堂,支架式教学方法也是很好的贯彻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支架是创设情境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并逐渐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再逐步撤回支架,最终使学生实现自己意义的建构。支架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及教育学家布鲁纳等人在吸收并发展俄国心理学家维格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6]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支架式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使学生进行意识建构的基础及重要环境要素,首先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相应的创业学习资料,要解决的问题的难度适当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其能够通过一定的思考及相互合作解决。例如,从初期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创业初期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情境创设,然后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提高创业问题及任务的难度,从而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

篇(9)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自1991年成立以来,在总局党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认真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深入分析研究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挥了沟通、凝聚系统内外理论学术力量的纽带作用,为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不断繁荣工商行政管理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一步加强学会工作,大力推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一步增强做好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理论研究事关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全局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反复证明,工商行政管理的改革发展须臾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局。

(二)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局党组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工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系统总结30年来工商行政管理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陆续提出了一系列事关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形成了以“四个统一”为核心,以“四化建设”、“四个转变”、“四个只有”、“四高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以下简称“五个四”理论),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在“五个四”理论指导下,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市场主体准入、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战略实施、广告业发展与监管、禁止传销与规范直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为工商行政管理创新监管体制机制、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面临新的时代课题

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不断深化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一步把握市场监管规律,充实和丰富“五个四”理论体系。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努力做到“五个更加”,优质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研究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的实现途径,推动完善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趋势,迫切需要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途径和领域。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一步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大力推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

(四)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发展还有许多不适应

与时展和事业步的要求相比,理论研究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教材及学科建设亟待加强,研究体制需要一步完善,创新环境需要一步改善,成果转化机制需要一步健全,经费投入需要一步加大,理论队伍建设需要一步加强。因此,一定要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推理论创新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理论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准确把握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努力方向和重点领域

(五)明确总体目标

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积极建立体制顺畅、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的理论研究工作体系,着力打造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理论研究队伍。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分论”丛书编写工作,初步形成以《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概论》为统领,以“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分论”系列丛书为骨干的全面反映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体系。再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全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突出行业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充分发挥理论研究有力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优质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六)一步深化“五个四”理论研究

要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实际,深入研究“五个四”理论的科学内涵,切实认识到,“五个四”理论是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规律性认识,其核心是监管,目标是发展,宗旨是服务,手段是执法,基本要求是依法行政。要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五个四”理论的重要意义,切实认识到,“五个四”理论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长远发展的理论支撑,是提高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效能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七)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

要把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应用对策研究促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要重点扶持关系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全局的研究项目,扶持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发展起关键作用的研究项目,扶持对于总结、传承、展示、运用工商文化有推动作用的研究项目,扶持对于工商行政管理基本职能履行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先手段,改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要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建设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数字文献库、资料库。同时,在开展对策性研究的过程中,相关业务部门和研究部门要注重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

(八)加强专业理论研究

要紧紧围绕“五个更加”,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基本职能和业务工作,深入开展应用性强的专业理论研究。要立足服务经济发展,着力研究市场主体准入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积极推动统一商事登记制度的建立,着力研究商标战略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突出作用,积极推动我国商标战略的实施。立足加强市场监管,着力研究市场违法行为的类型、特点、表现形式,着力完善监管执法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监管执法效能。立足强化消费维权,着力研究提高维权水平的措施、手段、办法及法律程序,积极推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信息化网络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立足推依法行政,着力研究行政执法标准和程序,有效克服各地执法尺度不平衡、执法标准不统一问题,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法治环境。立足锻炼干部队伍,着力研究工商行政管理专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和途径,积极推动“三个过硬”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五类重点人才建设工作。

(九)加强宣传普及

要充分发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扩大优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优秀成果更多更及时地应用于实践。要在各类干部教育培训中,

增加理论研究和学习的比重,不断丰富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理论素养。

三、健全体制机制,一步丰富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十)深化理论研究体制改革

要整合研究力量,优化研究资源。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紧密围绕职责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和专业理论研究。中国工商学会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做好国家工商总局委托的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重点开展关系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要实行课题研究招标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研究机制。对于具备条件的地级市,中国工商学会可设立课题研究基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前沿性应用理论研究。

(十一)深化课题管理体制改革

要制定工商行政管理五年研究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要按照公正、透明、竞争的原则。改革课题项目评审制度,重点扶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

(十二)建立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

要完善理论研究成果奖励制度,把成果奖励与充分调动系统内外参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与鼓励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结合起来,与促理论成果更充分地运用于工商行政管理实践结合起来。总局适时组织开展工商行政管理优秀理论研究成果评选,对于系统内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支持中国工商学会按照《章程》规定,建立学术奖励制度和奖励基金,定期组织开展研究成果评比工作。

(十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要围绕重点课题项目,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创新研究机制,拓宽研究视野,充实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成果。要切实提高《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编刊质量,把《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办成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理论成果展示平台、方针政策宣传平台、难点热点问题交流平台。要做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等理论学术类刊物发行工作,使之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学习理论、研究理论的重要读物。

四、加强各级工商学会建设,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提供组织保障

(十四)加强对学会工作的领导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工作,改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丰富、发展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切实履行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指导工商学会按照章程、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并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学术性社团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委托其开展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要加强各级工商学会领导班子和专、兼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向各级学会积极推荐那些肯钻研、有能力、会管理的理论研究骨干,把工商学会作为人才使用和锻炼的重点基地之一,按照政策规定妥善解决工作人员的编制、待遇等问题。

(十五)注重研究成果运用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经常向理论研究机构提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把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运用于解决影响和制约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中,使理论研究机构成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要把参与理论研讨、完成理论成果情况,作为工作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

(十六)造就高素质研究队伍

要按照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基本要求,按照“十二五”时期工商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取的理论骨干特别是青年骨干;造就一批敬业爱岗、甘于清贫、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学会干部队伍,为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十七)加强理论研究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10)

一、工商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是经济学下的一个专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商管理专业也实现了新的发展,国家的有关部门也加大了重视力度,在经济新常?B背景下,各个高校要培养出和时展相适应的人才,笔者通过和自身教学经验相结合,分析了现在的工商管理教学现状,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1.工商管理教育规模不大

在我国教育体系里有了工商管理专业以后,教育部门也加大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视力度,不过现在的教育规模仍然比较小。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其实用性比较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从现在来看,工商管理专业都是设置在经济学校内部的,并不是一个主流专业,所以其实际的发展过程里会受到阻碍。

2.工商管理教学实践里缺乏专业化实践场所

在我国的长期教育过程里过分重视理论学习,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教学来说,其本身是一种文科专业,所以相应的会更偏向于理论教学,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由于专业化实践场所的缺乏,学生们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难以和社会上需要的人才相符合。

3.工商管理教学实践里没有准确的教学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专业,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和备课过程里,教师难以按照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通过“满堂灌”的形式传播知识,所以学生难以掌握知识,同时还会讨厌学习,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工商管理教学课程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工商管理的实用性比较强,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要重视工商管理教学的时效性,尽可能的符合社会需求。从现在来看,很多工商管理的教学教学课件是几年之前的,难以坚持与时俱进,更不利于学生们掌握专业的知识。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工商管理教学的改革策略

1.国家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从现在来看,要想快速的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教学的质量就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人才,同时还要引入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使学生们可以学以致用。通过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快速提高国内的工商管理教学水平,通过一些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要开展相关的交流培训活动,使教师引进一些经验,进一步活跃课堂的气氛,使课堂更加丰富。

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际思维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高,教学思维也要坚持发展,通过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吸取经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国际思维。具体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自己学到的知识,另外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特别的,教师自身要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要自己多阅读一些国外的文献,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提高教学的质量。

3.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环节

篇(11)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与我国实践紧密联系,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的学习基本上仅在课堂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较少,部分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所用教材内容结合国情不够,创新不多,生搬硬套国外现成理论较多。

3.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与设施不足。现有工商管理教学任务对理论知识的强调较重,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目前,许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都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但受限于课时和教师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普遍遵循“理论学习、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三步走的传统培养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专业人才的实用性大打折扣。针对上述问题,国内教育界也就实践教学及学生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研究,如夏家莉等提出了以ERP为核心的三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用以解决软件工程专业的“师生主客对立、教学情知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三大问题,以期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崔柳惠等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周愉晴提出了“三层、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但这些教学模式变革主要关注对原有实践教学内容的细化和提升,没有将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建立贯穿于实践学习的始终。

二、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工商管理专业各科知识体系,为企业资源的有效运行提供决策管理平台。ERP沙盘模拟经营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开设多年,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从多年实践来看,ERP沙盘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综合性强。ERP沙盘推演课程预备知识体系涉及生产运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本科主要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各学科知识的高度融合运用。在专业知识方面,ERP沙盘模拟单个企业市场运营的全过程,囊括了从市场定位、订单竞争、厂房租赁,生产线建设、原材料订购,生产计划,产品销售,成本控制及财务报表分析等各个重要环节,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扎实的掌握。

2.基础知识全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开设ERP课程之前通常已修完本专业全部必修课程,如工商管理原理、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如果学生欠缺相关课程的知识则会在ERP沙盘推演过程的相应环节出现困难,甚至直接造成企业模拟经营的破产。

3.重视团队协作。ERP沙盘模拟从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等岗位职责分工,每个团队经过组建、磨合逐渐形成默契,直至完全进入协作状态。如果团队成员各自为战则会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成员也会因无效沟通而引起团队内部的争论不休,团队成员只有学会换位思考与沟通协作,在遵守工作规范、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的氛围下才能在沙盘推演中取得较好成绩。

4.注重应变能力。ERP最大的变化是订单的发放、资格证的获取及市场规则的调整修正均由指导教师控制,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全体团队沙盘推演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和法规,而各个团队必须要迅速熟悉这些市场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应对方案。如果团队成员因循守旧,思维方式无法转变或应变速度太慢就会被市场淘汰。ERP沙盘课程的上述特点使得ERP沙盘推演课程集科学、简易、实用、趣味为一体,其体验式教学方式成为突破现有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方式瓶颈的典范,实现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

1.教学理念创新。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并着力建设与理论教学相平等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工商管理本科层次人才的实践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知识技能,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

2.教学内容创新。由于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创新就是要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突出教学教材的“四化”,即教学内容的背景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化、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内容的应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