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所谓农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产供销”模式,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1]。
1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发达的地区,农民把握不住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生产经营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以下脱节问题:一是农副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多数农副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加工层次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二是经营方式与市场发展脱节。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形成规模化生产效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三是农民与市场脱节。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市场信息相对闭塞,经营门路不广,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跟不上市场的及时需求与变化,往往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四是社会服务与市场脱节。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滞后,缺乏产前和产后的有效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对农业产业化的综合要求。
2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益处
(1)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克服农户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农民对市场缺乏预见性,应变能力差,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农民尚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状态,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形不成批量生产,很难进入市场大流通,而实行农业产业化,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可实行规模经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产业联合,组合生产,可以扩大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延长产业链,一个龙头可以带动一批基地和千家万户进入市场,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避免农民有较大的经济损失[2]。
(3)实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动城乡优势互补,拓宽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城区企业与农村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加快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4)实施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销售,实现农副产品多次转化增值,是解决农业自身效益低下的现实选择。
3实施农业产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1)实施科学规化。要根据当地实际,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把分散的区域经济组成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品和产业,使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壮大集体经济,培育产业化支撑点。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要有一定实力的集体经济,产业化实施的条件是要有组织网络、经营场所、管理人员、生产资金、物资设施等。要积极培育集体经济新增长点,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工作,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生产之中,以此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注重规模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要着重抓好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和出口加工,在市场建设上,要积极培育当地农副产品市场,改善市场设施,扩展市场规模,增加服务功能。同时,积极开拓外地市场,组建集体、联合体、个体多层次、多形式的远销队伍,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全方位开拓市场[3]。在国际市场方面,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业务,不断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的出口产品,扩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壮大龙头企业经济实力。
在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方面,要根据产业布局,在农副产品集中产区,兴建以加工出口为主的龙头企业,引导一些不景气的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结构,转向农产品加工;对一些规模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兼并,组成企业集团,增强整体带动能力[4]。要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三资”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建设,形成龙头企业“上连国外市场,下连千家万户,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4)健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适应市场需要主要表现在缺乏信息引导,缺乏科技带动,缺乏中间组织。要改变这种不适应、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理顺双方需求关系,必须按照“组建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体系,服务一个专业”的思路,着重抓好服务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配套化,建立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规模化服务体系。
4参考文献
[1] 杨旭金.对加快推进武定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0 (2):45.
农业产业化
思考。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市场开拓者和营运中心,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全程服务的综合功能。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河湟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互助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互助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助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明显提高,从而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2011年6月底,互助县拥有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1家,地级13家。14家企业总资产达到7.56亿元,从业人数达到3514人,2010年上缴税金2.43亿元。在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也相应得到了政府、银行等部门不同程度的扶持。在政策扶持上,除青稞酒有限公司、西海油脂加工有限公司、绿革公司、生产资料公司、互丰公司和介实公司外,其它重点龙头企业都享受了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在财政扶持方面,2010年互助县重点龙头企业共获得财政扶持资金668万元。在信贷支持上,截至2011年6月底,重点龙头企业共获得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贷款1.49亿元。
经过几年的经营,互助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规模不大、数量少、带动能力弱、发展不平衡、运行机制不畅、缺乏管理人才等问题,尤其是金融支持的力度不足是制约互助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截至2011年6月末,互助县各项贷款余额为12.4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72.4%,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仅占农业贷款的16.56%左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也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法律的障碍。
一是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不允许抵押。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物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可以设定抵押权的只限制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协商方式取得的“四荒”,而龙头企业通过发包方与集体组织成员签订合同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设定抵押权。目前不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的土地均是以租赁方式取得,不具有对该土地的承包权,只享有约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法律上没有明确该土地经营权可以设定抵押权。由于土地经营权缺乏法律支持,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抵押物就难以变现,因此,不能以此作为抵押取得贷款。二是龙头企业租赁农地征用补偿尚未明确。按照现行国家征用农地补偿有关法规,土地补偿款主要是针对依法取得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或村集体,对于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取得的农地经营权,其补偿标准并未明确,因此一旦出现政府因公共利益需要征用农地等不确定事件发生,不仅影响龙头企业的正常经营,也会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风险。
(二)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
一方面是龙头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和操作不规范,财务报表数据与实际经营情况出入较大,有的企业甚至只有流水账。或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公司收支与个人收支不分,使银行信贷人员的贷款“三查”制度很难落实,直接影响了龙头企业在信贷市场的准入。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在承担支持农业发展重任的“三驾马车”中,农业银行前些年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大量收缩了县域和农村地区的网点,上收了业务权限,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专注于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虽说从近一两年看贷款面有所松动,但功能发挥不充分,其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支农积极性高,但其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资金规模有限,无法满足龙头企业日益高涨的大额贷款需求。由于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造成金融机构运作机制僵化,特别是对于涉农贷款的风险控制非常谨慎。一是信贷门槛较高。过于追求足额抵押担保等“硬指标”,忽视龙头企业经营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等“软指标”。二是信贷决策链过长。
层层审批、手续繁杂、时间过长,大大降低了服务效率。三是信贷激励机制缺失。
责任追究对于管理激励,缺乏免责条款,对信贷员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因此影响其对农业放贷的积极性。
转贴于
(三)经济环境的障碍。
一是信用环境的障碍。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而言,农村地区是信用严重缺失,部分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逃废贷款债务的现象仍然存在,涉农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大大高于平均水平。二是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障碍。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属于风险比较高的产业,除受到龙头企业自身经营风险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变幻莫测的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如果没有必要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配合,基于风险和收益的比较,金融机构普遍不愿介入涉农产业。三是中介环境的障碍。目前尚无统一专业的农地经营权流转和租赁市场,农地经营权要成为商业信贷的抵押物,需要有农地确权、登记、颁证机构,需要专业的机构评估和依法履行抵押登记手续。
(四)农业龙头企业内在的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资信等级低,没有在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信贷投入。
(五)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业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它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的流入,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资金融通成本。由于保险行业未能有效的切入农业产业化的建设,间接影响到了金融机构对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加大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的难度。
(六)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强化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从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相对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贷款在实践中很难得到落实,直接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度创新,破除农地经营权抵押瓶颈。
建议按照国家有关土地经营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工作。一是扩大可用于抵押的土地经营权的范围。使通过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形式获取的土地经营权可用于贷款抵押。
二是将土地经营权上附着的龙头企业投资形成的农业基础设施纳入信贷抵押物的范围。三是明确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中涉及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规定,从法律上保护龙头企业的投资权益。
(二)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投资收入的稳定性,使农业产业化信贷成为金融机构眼中风险可控、商业上可持续的业务领域。一是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制度,尽量减少市场供需波动和价格波动对农业经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农业信贷风险的补偿机制。在综合测算涉农贷款损失率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贷款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或税收减免。三是通过区域市场准入统筹的手段来补偿农业保险承保损失,吸引有实力的保险机构开发农业保险产品。
提要: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分析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对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从剖析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通过对我县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大胆尝试面临的问题等方面的深度分析,总结其在创新土地流转模式、转移农村劳动力、破解投资融资难题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而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造福水城人民
农业产业化给人民带来巨大效益,经济的发展给全县各方面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曾经落后的乡村如今已经踏上了繁荣的开阔之路。回首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水城县的前途充满光明。现代农业的建设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步入了新的新层次。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在形成,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人居环境得到优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饮水、垃圾、污水、粪便处理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以及实施新能源利用、信息化、农村防灾体系建设等惠农工程。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当家作主,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经验是,依托本地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一条适合本县发展的道路。产业结构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争取低投入高产出。要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培养专业人才。只有懂科学会技术,才能真正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方针,才能走上新农村道路。总体看来,经济文化发展都在沿着正确的轨道在慢慢寻找为人民谋求幸福之路,由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深入,经济急速上升,农民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了精神层次的追求,逐步发展步入小康。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实行以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现行农村经营体制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凸显五大矛盾。一是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门路狭小之间的矛盾;五是农业部门分割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的矛盾。由此,如何积极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农村综合改革中最为迫切和主要的问题。农业产业化,作为水城等地区在农村综合改革实践中的大胆探索和创造,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和逐步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利益为联结纽带,发挥资源产业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八是企业化。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布局结构趋同、农产品品种结构失衡、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必然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农业资源配置逐步向优势产区和重点产业聚集,农业生产质量显著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富余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增长不仅严重影响农民增收,而且还会形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开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改革道路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向后延伸,整合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可就地直接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同时,农业产业化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可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从而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用科学理念指导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又能充分借用外部的资源,扩大农业的总体规模,突破产业、区域和所有制的界限,改变农业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农业经济形态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变,农民生产模式由单家独户经营向有组织的合作经营和依托龙头闯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破除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不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使城市的技术、资本、人才优势转化为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正是有效整合城乡生产要素,促进城市资源下乡,农业经营进城的重要纽带。其产业链条涵盖三次产业,可通过发展第一产业,拉动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从而为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开拓一条有效路径。
三、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土地流转问题
农业产业化要求通过一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土地流转就是推动土地适度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仍然然存在四大制约因素。
1、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尽管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等,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对于如何在土地流转中保护农民的利益缺乏明确、有效措施。
2、农地的保障功能仍较明显。一方面,人口压力的长期性及城市化的滞后性,使得农村土地实际上承担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流动。另一方面,离土进城的农民绝大多数从事临时雇佣工作,被排除在城市社会保障之外,仍将土地作为最后保障,加之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深刻影响,部分农民恋土情结较深,即使无力耕种也不愿转让。大量农民滞留在农村,形成土地流转的重要制约因素。
3、市场中介组织匮乏。一方面,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匮乏,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大;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时有发生,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土地交易成本过高。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时明显具备专用性投资: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生产时,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前期投资,如进行土地整治、水利配套等;不确定性:农户土地权益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具有不确定性;交易频率高:分散经营的农户为进行土地流转,必须进行一对多或是多对多的谈判,交易频率高。因此,交易成本较高,导致农户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二)体制机制问题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农业管理服务体制却依然存在,制约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1、小规模分散生产制约规模效益。现行按人口与土地级差平均分配地块,“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采取多种经营以分散风险,家庭经营兼业化、多样化,呈“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这势必导致土地集中利用率低,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阻碍规模生产,制约规模效益。
2、现行土地经营体制和户籍制度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但现行的过于分散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增加了实现规模经营的成本,加之受行政区划的影响,难以形成跨乡镇、跨区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难以形成联片开发的规模优势。同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使大量农民离土不离乡,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影响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3、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然而现实情况是,农业产业的一、二、三产业,产、供、销各环节分别由政府的不同部门管理,且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致使农业产业链条被人为分解。主管部门往往以抓生产保产量为主,追求产量的最大化,而不是按市场规律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时,受利益驱动,各地争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
4、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劳动力是经济活动中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 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产出量增加,品质提高,相应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与此同时,高素质农村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均衡地向社会二、三产业转移, 从而实现社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但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农村办学规模、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均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同时,农业人才流失现象突出。一方面,农业技术人才大量集中在县乡镇,却往往由于部门交流、竞争上岗等原因进入行政岗位,“好钢用在刀背上”,发挥不了自身特长。另一方面,二、三产业凭借比较优势,吸引农技人才流入城市,使人才大量流失。人才缺乏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三)发展模式问题
按照参与主体和内在连接机制,可以将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概括为“龙头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等模式。在实践中,各种模式共同发展,均发挥了突出的积极作用。但是,几种通行模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亟待发展创新。
1、龙头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主, 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 形成“公司 + 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通过龙头企业作支撑, 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类型是目前最广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但该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公司、农户双方实力悬殊,主体地位不对称,农户的合理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充分表达,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二是双方以产销合同为联结纽带,容易因为市场价格波动引发产销的相互违约行为,组织形式缺少稳定的长效机制。
2、主导产业带动型。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 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 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适用于资源独特, 能大量生产各种名特优农产品的地区。其缺陷在于,对资源禀赋要求较高,在广大农村不具普适性。
3、示范农户带动型。通过发展典型示范大户的方式,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具有辐射影响力的产业,通过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农户自愿参与到该产业开发上来,不断扩大产业开发的规模。示范农户作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在很大程度上对产业开发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与引导作用。该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生产仍然分户进行,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二是示范农户缺乏技术开发、经营规模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实力,很难树立和维护自己的产业品牌,参与的农户也因为单家独户缺少产前、产中、产品的服务体系,最终也不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农业模式的限制。
4、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型。选择农业高新技术密集的优势地区为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的特点及生产、示范、带动和服务四个功能,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该模式在项目建设、争取国家财力与政策支持以及高科技示范辐射等方面极具优势。其缺陷在于:一是需由政府行政推动,增加了管理成本。二是对科技、人才等要素有很高要求,对后发地区无明显推广价值。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并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四)投融资问题
完善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既是拓展农业投入渠道的必然要求,又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实践表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已成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政府投资不足,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发达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平均值为15%左右,而直到“十一五”期间,我国投入支出比例不足15%,水城仅为0.7%左右;同时,农业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各项农业事业费用支出比重大,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比重小;用于水利设施、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多,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中小型公益项目投资少;在扶贫赈灾方面投入多,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投入少;利用现有资源的项目投入多,后备资源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投入少。
2、信贷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投入比例不协调。一是贷款总量不足。农业政策性贷款投向种粮等流通领域的总量较大,投向农业生产经营和开发的比重较小;在贷款期限上,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中、长期大额贷款少。三是贷款难。部分农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抵押资产有限,加之农村金融网点日渐萎缩,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融资困难。
3、农户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传统农业生产经营高投入,低产出,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农户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性和投入强度,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四、在探索试验中建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农业产业化要深入发展,必须在优化土地流转方式,突破体制体制障碍,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破解投融资难题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创新,开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新途径。为此,我县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中探索建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水城县在符合中央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前提下组建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公司或合作社,是一个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资金为纽带、以发展种养植业为目标而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这种经营方式既实现了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又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既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现代农业顺利对接,又促进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
改变了传统的“分户”经营形式,破解了农村土地流转难题,推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发展现代农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当前,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经营权属于农民,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土地流转难,生产效率低、集约化程度低、农产品商品率低。采取大户租赁、公司独资经营等模式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能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采取契约合作模式(公司+农户)容易导致违约风险,影响合作的稳定性,并且由于合作双方(公司、农户)实力悬殊,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公司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变农民为股民,在农民和公司之间建立了一种稳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从根本上克服了其他组织模式的缺陷,探索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路径,得到了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同时,通过集中土地实行公司化经营,突破了“小农”经济的桎梏,解决了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扫清了障碍,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业融资渠道,为统筹城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农村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城市工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转化为农业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公司对农民土地集中管理,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但青壮年农民怀揣“股权证”安心外出创业,不少留守妇女、老人也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城务工。具备融资资格,为城市工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拓宽了渠道。公司充分保护农民利益,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农民土地入股经营,使农民的长远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农民的股权不会因土地的流转而流失,股东的收益与公司效益始终呈“水涨船高”的正比关系。公司建立了农民和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农户把公司的发展壮大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用农民自己的话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公司,公司有我一份”。同时,公司用共同的事业吸引股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司经营和管理中去,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诚实守信、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五、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是更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宽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的更新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坚持用现代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破除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把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用现代工业的发展思路来指导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来经营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的管理模式来组织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优势农业产业,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基地,着力发展规模经营,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2.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市场抓生产,抓好生产促市场。一方面,抓好“有形市场”。大力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农产品的顺利流通提供有效平台。另一方面,抓好“无形市场”。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流通大户和流通组织,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责任,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
3.坚持用信息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智能工具充分运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过程,实现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度发展。
4.坚持用城镇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大城镇规模,做强城镇实力,繁荣农产品流通市场,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变农民为市民,减少农民,转移农民。
(二)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制度
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和规范市场,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运用宏观调节手段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明确农民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主体地位。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合同格式,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调控。采取转让许可证的办法,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流转,并尽快完善产权登记制度,逐步形成城乡地政一体化管理。建立农地资产评估体系,科学评价农用土地价值,确保农业土地合理流转,科学流转。
2.完善风险规避政策。一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科学选取风险指标。如衡量自然风险的气象指标, 衡量市场风险的经营安全率、市场占有率, 衡量技术风险的投资回收率、资金利润率等指标, 确立全面准确的指标体系和运算风险的数学模型,将各种风险量化综合, 掌握其变化规律, 便于经营者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出准确预测, 提前采取措施。二是完善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制度。认真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经营原则、保险责任、保险利率、理赔办法、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做到有法可依, 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3.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实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有规模效益、有市场竞争力、有辐射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全地方配套农业产业化基金制度,完善农业产业化基金稽核制度,确保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及时足额用于产业化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基金等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植精品名牌,凡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由财政给予奖励。
4.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使用扶贫贷款的条件。农村信用社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展评级授信,给予贷款支持,在贷款利率上实行优惠。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覆盖全体农民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资金来源保证体系,确定各级政府合理的负担比例,建立稳定而逐步增长的农村最低保障补助基金,完善农村最低保障投入机制;建立科学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在确定的最低标准之上,允许各地根据自身条件确定相应的农村低保标准,逐步缩小与城市低保的差距。二是探索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按照“尽同样义务,享受同样权利”的原则,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土地换社保的新型保障方式。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制定城乡统一的用工登记、用工推荐、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制度,取消用工上的城乡差异,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三)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通行的龙头带动型等发展模式均存在相应缺陷。因此,必须进一步积极创新。
1 .创新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扶持机制,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总量上突破,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即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由国内型向国际型转变。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督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产权制度发展,广泛吸取中介组织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经营模式的优点,促进松散型、半紧密型利益连接向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转变,使原来在产权上与农民没有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逐步演变成由农民合作组织创办的加工实体,从而使公司与农户成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创新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农户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或现金入股,农民真正成为公司的股东,在农民与公司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农户收益与公司效益始终呈“水涨船高”的正比关系,形成入股农民近期受益、长远得利的长效机制,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对于此种经营模式,重点在于完善公司章程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公司经营管理,充分保障股东权利,积极防范经营风险。
3.创新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实行加工及销售环节对农户的利润返还,实现利益连接松散型连接向“契约+部分利润返还+服务”的密切型转变。同时,改进专业市场带动模式缺乏深加工能力的问题,适时发展深加工,形成“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家万户,促进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四)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从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研等部门和环节,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保障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1.完善农产品品牌机制。高度重视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品牌,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二是加大品牌扶持力度,要集中力量抓好品牌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三是加大品牌延伸力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注重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四是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在品牌开发上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2.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狠抓科技创新上档升级,培育壮大科技核心竞争力。一是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发挥农广校、农函大、成人学校、文化技校等教育网络的作用,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造就一支熟悉现代农业企业生产技术的工人队伍;造就一批善经营、懂管理、高素质的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人才。二是完善引进高新先进科技机制。坚持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是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四是引进有效载体。引导和引入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体。
3.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在利益连接和分配方式上下功夫,不断理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分享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是完善价格保护型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订单和契约形式规范产销双方的权利义务,农户按合同和契约要求进行生产,龙头企业对合同内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使销售前移,产销衔接。二是完善利润分享型利益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将农户产品加工、运销等增值的一部分利润按一定的方式(如按交易量)返还给农户,用于农户扩大再生产。三是完善参股合作型利益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金投放与农户土地经营权、劳力、技术入股等方式,组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紧密型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户的利润连接机制,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新格局。
4.完善农业产业化投融资机制。一是改进政府投融资方式。改变以往政府直接投入方式,重点坚持增加农业投入和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并重,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财力;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总结国内好的做法,制定切合实际的投融资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指合作金融)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农村又面临种种约束,如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因此,必须大力扶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机制,由政府主导建立担保基金,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加快试点推广农村村镇银行,扩大农村合作金融规模,繁荣农村金融。鼓励资本具有实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兼并重组,扩大农村金融的资本实力。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三是提高利用外资的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制定政策优惠,突出产业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招商引资效果。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继续争取间接利用外资,重点加大直接利用外资的规模,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完善金融市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四是合理控制资金的投向。资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是最稀缺的资源,所以,对资金投向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资金投向方面,应当首先考虑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因为龙头企业在产业化发展中作用特殊,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依托力量,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企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增加投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应当增加对农业和农业企业科技进步的资金投入,只有科技含量高,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农业和农业企业科技的投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效益,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加大对农业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
(五)、发展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农业产业化按照“重点抓龙头、抓重点龙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以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为核心,以培植一批骨干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继续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档次和水平,争取在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1、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殖基地,力争每一个种植品种都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能形成较大规模,推进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突出抓好畜牧水产养殖、优质果品、肉蛋鸡鸭饲养、肉牛肉羊饲养、精细瓜菜种植等特色农业发展。
2、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整合农业投入资源,集中更多的财政、金融和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二是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和指导。四是加快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采取培训考察、专题讲座、举办论坛等多种有效形式,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3、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档次水平。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管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对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卫生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4、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载体功能。把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措施。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好标准化原料基地“农业第一车间”,发展订单生产、合同收购、股份合作。
5、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农业产业化运行秩序。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利益联接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扩大扶持对象、调整扶持内容、增加扶持规模。对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认证奖励、规模种养基地建设补贴等扶持项目,及早谋划安排。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把农业和农民作为重要链条,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此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2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1家,营业收入过亿元16家,共带动农户48万户,网络基地200多万亩。全市水果、畜牧、茶叶、蔬菜、水产、中药材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72%。到20__年底,全市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3:55:32,已初步具有三元经济结构特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龙头企业集群成为*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中坚力量。我们利用三峡工程在*的优势,大打三峡牌,抢抓对口支援机遇,引进浙江娃哈哈、均瑶乳业、丰岛食品、北京汇源、河南双汇、蒙牛乳业、台湾鸿新、海南椰风等20多家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培育安琪酵母、枝江酒业、稻花香酒业、采花毛尖绿茶等一批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全市县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1家,其中市级24家,省级8家,国家级1家。龙头企业集群的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全市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
——特色产业板块带动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龙头强,产业兴,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初步形成由四个优势产业带构成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即高山地区的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中山地区的茶叶、魔芋及中药材基地,低山河谷的蜜柑、脐橙、甜柚基地,丘陵平原的优质粮油、小水果及水产养殖基地。这些基地总面积达400万亩,其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十大特色品种板块基地达到30万亩以上。*水果业一直在全国全省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柑桔生产规模居湖北首位,年产量65万吨以上,占全省55%,占全国5%。茶叶、蔬菜、生猪、山羊及牛奶等农产品产量也居全省前列。20__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888元,其中70来自产业化经营。
——农业结构调整和种养品种优化推进了农业素质快速提升。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逐年下降,以畜牧、水产为代表的养殖业比重以“半壁河山”之势快速提高,拓展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空间。同时全市大宗农产品优质化率大幅提高,优质水稻占到95以上,优质油菜达到90,果品、茶叶、生猪、水产优质率分别达到60、50、70、54,培育开发出清江鱼、*柑、秭归橙、五峰茶、百里洲梨、清平猪、鸣凤米、反季蔬菜等一大批地方名特产品。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128个,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119个,并有17个农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产业规模和企业聚集夯实了农村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园区式聚集,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它们不仅构筑起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坚实经济基础,而且也成为小城镇对外展示形象的特色和“名片”,一批各具特色的明星城镇成为新的区域中心。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发展到108个,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多万人进城镇办厂、打工、居住和发展第三产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一批龙头企业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并成为地方骨干财源。20__年,全市13个县市区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40多个,实际投资10多亿元,可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积蓄了力量,与神农架林区接壤的兴山县,近两年先后引进了双汇、椰风两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使全县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了6.5亿元,预计20__年全部达产后突破10亿元。目前*双汇公司年屠宰生猪200万头,带动了*全境及周边地区生猪业的发展;*椰风公司经过分期建设,已形成年产2万吨饮料、1万吨罐头规模。
当前湖北农村经济正进入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充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的农村经济要在这个特殊阶段获得突破性发展,必须把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融于整个经济全局之中。根据近些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的实践,我们有这样几点切身体会,值得今后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入工业融资方式增加农业投入,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
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像生产工业产品那样,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 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推动粮油加工、果汁果奶、乳业系列、白酒果酒杯、桔瓣罐头等加工业发展,年销售收入已超过100亿元,使*迅速成长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加工基地;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搞命令式,也不搞“一刀切”。
树立五种观念。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对传统生产观念提出了挑战,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第一,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新机制。第二,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我们在确定抓好六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规模和效益,选择以柑桔、生猪、蔬菜三大产品率先突破,促进了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迅速转变。第三,树立“适当超前”的观念。针对*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实际,我们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高举调整的旗帜,积极引导农民追踪市场,超前调整,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猪沼果(鱼)、粮经套种、林中间作、种养加一体化等新型高效模式,使农民收获到可观的调整效益。第四,树立“整体联动”的观念。做到经济与社会、农业与其它产业、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整体联动,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在社会循环中获得可靠依托和支持。第五,树立以改革促调整的观念。通过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促进农业结构有序调整,探索构建新的经营管理机制。
突破六大难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上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既是工作推动的难点,是我们实施突破的重点。这些难点概括起来就是培植主导产业难、建设标准基地难、发展龙头企业难、拉长产业链条难、扩大经营规模难、拓宽销售渠道难“六难”,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认真研究,做到一“难”一策,一“难”多策,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难题。如面对农业产业链条上存在的一断二短三恶性的情况我们就一一采取措施进行“链接”,针对“一断”即多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利益分别由不同主体独享,农民得利少的情况,我们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并支持他们发订单、返利润、让股份、几提供一回收等办法,形成与基地和农民利益的紧密联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天蓬养殖有限公司为生猪养殖户提供仔猪、提供饲料、提供技术,育肥后回收产品,只管饲养,每头猪由公司付给60元工资,农民不承担任何风险,农民说“我们这是在自己家里打工”;针对“二短”即加工链条短,营销距离短的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发展精深加工和鲜活产品远程营销,仅夷陵区鸦鹊岭镇农民史光权一年就向广东销猪20万头,平均每天近600头;针对“三恶性”即农产品销售恶性竞争的情况,我们主要是倡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有序组织生产销售,较好地化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死结”。
二、坚持用农业产业化引领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近年来,我们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并选择龙头企业建设为突破口,夯实基础,完善链条,舞活农业产业化“一条龙”,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
龙头企业集群化。我们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坚持园区分布、集群发展的思路,全市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即以椰风、鸿新为代表的水果加工企业集群,以双汇、安琪、均瑶、蒙牛为代表的畜牧加工企业集群,以萧氏茶、采花毛尖为代表的茶叶加工企业集群,以五东薯业、际天时泡菜、新桥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企业集群,以清江系列食品为代表的水产加工企业集群,以仝鑫制药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集群,以建鑫生物为代表的食用菌加工企业集群,以稻花香、枝江酒业、天颐油脂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企业集群。*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一是全力招商,打造龙头。全市瞄准国内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马带队外出招商。共引进国内知名龙头企业100多家。二是搭建平台,建设园区。市里确定8个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城建部门每年拿出100多万元专项支持园区建设,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各方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建设,吸引了大量龙头企业落户。均瑶、汇源、娃哈哈落户夷陵区小溪塔工业园,年创产值达10多亿元。三是大力扶持,增强竞争力。全市上下形成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共识,除了给予政策优惠外,每年还将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近亿元捆绑使用,集中帮助重点园区、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仅20__年全市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8000多万元,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发展板块化。我们特别注重建设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市实施了“三步走”:第一步是区域规划。我们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优势,按照畜牧、水产、水果、茶叶、蔬菜、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科学布局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目前已形成了4个优势产业带、10大板块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第二步是示范带动。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建基地带农户,帮大户带周边,实施了优质果和优质茶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种草养羊和生猪模式化养殖、“三牛”替代等示范工程,产业基地建设明显加快。第三步是重点突破。各地选择最有特色和能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产业及品种,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形成规模。
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产销联合体等民间流通组织,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促进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我们大力倡导和扶持发展这些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既注重新生农民意愿加速发展,又加强制度化建设严格规范其行为,引导他们在为农户提加销服务时,有效规避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截止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和服务功能完备的中介服务组织已达40多个。如枝江市白洋镇农民向永益牵头成立白洋柑桔产销服务协会,吸收会员61名,为浙江隆华*公司收购柑桔,同时向市场推销鲜果,年流转量达到1万吨以上。由宜都市清江高坝洲水产公司发起成立的*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协会,20__年初与韩国联合水产品公司签订了3000吨美国鮰鱼产销合同后,积极组织协会网络的农户进行订单生产,目前网箱养殖面积已达1.3万平方米,并引进一家中型加工企业。
基地生产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把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标准模式,是工业领域的先进大生产方式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们积极推动市、县、乡各级明确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并制定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就*有机茶、秭归脐橙、远安食用菌、百里洲梨、晓曦红碰柑等特色产品制定了39项农业地方标准,其中15项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引路、全程监控、订单约束、技术支撑“五法”并举,交叉覆盖,把标准化生产落到了实处。在20__年五峰绿茶、兴山甜橙列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后,我们今年又向国家申报了枝江白洋柑桔、清江无公害水产品网箱养殖等7个国家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全市还启动了10个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了5个无公害柑桔示范乡镇,并有2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42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
农业产业化是一场农业产业革命,它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的事务,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资源配置、要素组合和利益调整。农业产业化也决不是简单的“企业+基地+农户”的重组,而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应该说,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实现农业农村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手段。要做到统筹协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加快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农村工业化的水平也相应较高。*是城市带动型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我们提出要把城市工作做到农村去,积极引导城市投资向农村中小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分流”。据粗略估算,全市近三年来流向农村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的民间资超过10亿元。我们欣喜地看到,产业化发展再次点亮农村工业之火,目前县市区一级新上工业项目70以上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而农产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20__年,全市自发投资柑桔选果、分级、打蜡包装线的就有20多家,新上生产线40多条,总投资3000多万元。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在全市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中,农业产业化既是产业支撑又是城镇的特色所在。我们努力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在龙头企业布局上实现由零星分散向城镇园区集中转变,在产权结构上实现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在经营形式上由经营向民营转变。20__年,我们制定了《*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将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启动8个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以后,园区所在城镇骨架拓展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夷陵区鸦鹊岭镇食品项目功能区建成后,城镇面积将新增0.67平方公里,新增就业人员8000多人。该镇现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总投资1.6亿元,加上配套的制罐和包装业,预计未来三年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2亿多元。农业产业化繁荣了城镇的商贸业,做旺了城镇的人气、财气、商气,增强了乡镇经济实力。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农业产业化是关键。近年来,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外出务工,一部分农民就近转化到非农产业,1994年到20__年10年间全市年均有3万多名农村劳动力从农田转移出来,近几年有加速之势,年转移劳动力近5万人。这些农民向非产业的转移,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给城市带来更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良性发展。我们用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还表现在推进了产业扶贫帮困工程,通过扶持项目和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致富能力。
四、坚持创新领导方式驾驭全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我们体会,对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驾驭,是检验我们特别是县以下党的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创新对农业的领导和指导方式,从过去单纯用行政手段抓农业转到用市场经济办法引导发展,从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上转到指导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上,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进步。
我县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冷静分析县情,深刻认识到种草养畜既是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又是实现全县农业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关键所在。为此,县委、县政府把开发饲料、饲草资源,突破发展乳业为主的畜牧业,列为振兴西充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提出了“乳业兴县、乳业富民”的战略决策,确立了打造川东北乳业经济第一县的农业发展目标。为统一认识,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中开展了念草经、兴奶业的大讨论、大宣传,召开规模盛大的全县畜牧工作会(“八.七”会议),各级各部门层层召开党委(党组)会、干部会和群众会,在有线电视台开辟"乳业富县"专栏节目,出动宣传车巡回宣讲,引导广大群众“三破三立”,树立新的观念,为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一是破除种植业就是种粮食的观念,树立人工牧草是“绿色黄金”、奶牛产业是“朝阳产业”的观念;二是破除农业就是以粮经二元结构为主的旧观念,树立以粮、经、饲三元结构为方向、以乳业发展为主的新观念;三是破除以生猪为主的牧业发展旧观念,树立以乳业为主的牧业发展新观念。目前,全县上下形成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业苦干的可喜局面。县委、政府顺应民心的决策和干部群众对种草养畜的新认识,铸就了西充“种草养畜”的掀起和短时间见效的成功,并进一步展示着可喜的发展前景。
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乳业带动主体
县委、政府非常注重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条各个经营环节的带动作用,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奶业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引进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进入种草养畜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浙江省重点骨干企业--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落户西充。李子园公司现已上两条全自动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达40吨,现已生产出纯牛奶、甜牛奶、特浓牛奶、发酵酸奶、果味花色奶五大系列22个品种32个规格的系列产品。公司充分利用总部健全的销售体系和"新新鲜鲜李子园"的名牌效应,其产品不仅很快占领了西充及周边市、县市场,而且远销成渝两地。投产至今产值已达4500万元,实现利税近350万元。同时,引进重庆客商任大明在复安乡投资1800万元,新建日月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它是西充县委、政府招商引进的以畜牧良繁为主,集种养、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园,是目前全省最大的畜牧科技龙头,也是西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该公司走科研发展之路,与西南农业大~姻,聘请了博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等专业技术人员15名,直接参与公司的高层管理和从事高新技术开发。采取胚胎移植新技术,已成功培育出了波杂一代、波杂二代山羊新品种,波杂三代正在培育之中;拟在年内开展奶牛胚胎移植新技术,快速提升公司奶牛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县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到~年,公司可实现奶牛存栏500头,年产优质羔羊30000只,建成西南片区奶牛、山羊良繁基地,实现年产值XX万元,利税250万元。
三、延伸产业链条,夯实乳业发展基础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把龙头、基地、奶农有效连接起来,形成奶业产业链条。一是建基地。以加快自繁牛、稳住县内牛、选择省外牛、引进国外牛的工作方法,在以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为中心的25公里范围内,重点围绕“三线”(国道212线、西射线、西古线)“一圈”(晋城、观音、金泉、观文、凤鸣、中岭、常林、木角)建立以县城近郊、212国道线和省道沿线乡镇为主的20个奶牛生产基地,圈存奶牛150头以上的乡镇已达10个(其中关文镇奶牛存栏总量达300余头)。二是抓大户。扶持和培育奶牛养殖大户,靠大户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奶牛基地建设和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全县养殖奶牛50头以上的大户达10余户,10头以上的大户达90余户,养殖量占全县养殖总量的63%。三是建小区。建立奶牛养殖小区是推动奶牛产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生鲜牛奶质量、增强乳制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奶牛养殖小区遵循“集中建尝分户饲养、业主建站、机械挤奶”的建设原则,推行“统一供料(配合饲料)、统一供精、统一防疫治并统一机械挤奶、统一收购”的物业管理模式,实行联户饲养、委托饲养或统一饲养的多种养殖方式。正在建设的奶牛小区10个,每个小区养殖规模200头以上,力争两年内完成20个奶牛养殖小区建设任务。
为做好乳业产业链的前端工作,快速夯实乳业经济发展基础,我县通过三个结合大力发展优质牧草:一是将牧草种植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利用退耕退林政策,种植优质牧草1.6万亩
。二是将牧草种植与国家天然草原与建设相结合。依托该项目,在晋城、常林、关文、复安等奶牛生产基地乡镇发展优质牧草1万亩。三是将牧草种植与奶牛小区建设相结合。在奶牛养殖小区周围,鼓励、扶持种植专业大户。~年已培育种草100亩以上的大户10余户,种植黑麦草、墨西哥玉米等优质牧草2.6万亩。
四、创新运作机制,增强乳业发展活力
面对入世的严峻挑战,我县主动适应市场要求,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西充实际的发展特色农业之路。一是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在政治激励方面,县上选派10名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干部到乡镇建设奶牛小区养殖规模200头以上,按组织程序回机关担任副科级领导职务;选拔10名发展奶牛有功的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优先回县级机关任职;选拔10名乡镇事业干部到农村建小区集中发展奶牛200头以上或自养奶牛在100头以上,可转为行政干部或提升为乡镇领导干部;破格招聘10名建奶牛小区规模200头以上或全村发展奶牛300头以上的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为乡镇干部。在经济激励方面,奶牛养殖户每购进1头奶牛县上奖励1000元,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在市场激励方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李子园公司在三年之内以2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牛奶,切实保护奶农利益。二是高效益的生产经营机制。我县在继续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关文奶牛、晋城奶牛等协会的典型示范,引导农民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多种专业协会和民间经济合作组织。三是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以业主、农户投入为主,信贷扶持(每头奶牛提供贷款7000元)、项目资金补助为辅”等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乳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我们与北京中盛投资公司合作,达成引进1000头优质奶牛协议。四是深层次的土地机制。按照“平等、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通过转让、租赁、变卖、入股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培育种草大户,服务奶牛养殖小区,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对牧业用地简化手续,办理土地使用证免征税费。
五、强化体系建设,完善乳业配套服务
随着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我县加快了对良繁、防疫、服务三大体系的建设步伐。一是强化技术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全县建立一支心系奶农、技术过硬的畜牧兽医队伍;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奶农饲养奶牛、种植牧草水平。二是强化防疫服务。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按“四统一”(统一防疫流程、统一用药时间、统一组织防疫用品、统一标准收取防疫费用)的办法,搞好医疗注射、圈舍消毒、驱虫、检疫和防疫监督。三是强化保险服务。对全县奶牛实行强制保险,奶牛养殖户按450元/头.年的标准交纳保险费,赔保7000元/头(残值属保险公司)。县上专门成立了“奶牛死亡鉴定小组”,专门负责奶牛死亡原因的鉴定工作,为索报、赔偿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金融及养殖风险。四是强化良繁体系建设。由畜牧部门统一负责良种冷冻的引进和供应,提高奶牛配种质量;促进日月高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西南农大进行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起自己的良繁体系,提升奶牛品质。
由于措施得力、政策到位,我县乳业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阶段。一是更新了种植观念。全县已有500余户养殖户发展奶牛3276头,许多农户已由过去的“要我养”变为“我要养”,这是我县发展乳业经济的最大收获。二是延伸了产业链条。~年上半年,全县种植优质牧草6.1万亩,产值达750万元,粮、经、饲结构比例为5:3:2;乳业龙头企业--四川李子园公司实现产值XX万元,销售收入1700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同时,带动了包装、彩英运输、饲料等产业迅速发展,以天龙彩印厂、光大饲料厂为主的加工企业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县乳业产值达3.52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8.5%,奶牛产业吸纳务工人员1200余人,奶农人均增收3000元,从业工人人均增收1500—XX元。回顾西充乳业经济发展历程,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抓带动主体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龙头企业是一、二、三产业的结合点,是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他们带动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成效。要打破所有制、部门、行业和行政区域界线,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有条件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开发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充当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要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增强竞争能力。
二、抓机制创新是农业化产业化经营顺利推进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体系有序运转的"软件",要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连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大户+农户等多种连结方式;要大力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善于运用政府的调控职能,合理确定具有区域特色和规模效益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切实发展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一、文献述评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这一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在对国内研究中,牛若峰(1998)和陈吉元(1996)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牛若峰的定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基于农户并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产供销和农工商的一体经营,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前中后环节的互相联结以及引导分散农户的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是参与主体自愿结结合而成的利益共同体。陈吉元的定义则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为经营原则,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综上可知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主要强调市场和经济效益,这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市场体制导致的。
2.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分析。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起步阶段,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正逐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转变,农业产业化呈现出领域持续拓宽、布局持续优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特点。但也存在问题,林万龙(2004)、李庆庆(2007)等学者认为制度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源,制度创新才能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动力。
3.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各学者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服务体系不配套、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体制改革力度不够强等。总结各学者的观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基本归纳如下:(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2)建立引导农户进入市场的机制,完善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体系;(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一体化程度;(4)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促进技术创新;
二、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已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并表现出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存在着起步晚、规模小、农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充分认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供以下解决思路。
1.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快建设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产区,为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供给,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提高农民自身认识,加强农业产业化意识。各地政府应组织农业产业化培训,让农民在思想上对产业化经营有一定认识,逐渐改变落后的观念,把农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以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想基础,这样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进一步发展。
3.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是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和服务机构要引导农民建立起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并由农民自发管理,实行民主决策制。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和组织跨区域经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完善市场服务机制,改善农村经济融资环境。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努力开拓融资渠道以扩大信贷资金的来源,同时政府加强统筹安排,保证划拨的支农资金切实到位。第二,加强农业产业化资本运营管理。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农业投资基金,采取并购等手段发展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第三,创建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整合农村信用社,使之成为农民参与的金融实体;同时发挥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固有优势,加大其支农范围和力度。
5.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提高产业化的市场竞争力。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桥梁的作用,发展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政府应引导集中各类资本,发展优质龙头企业,并加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带动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过程中来。同时围绕地区的特色产业开展系列产品的研发,扩充产业链,促进农村区域化产业经营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农户、龙头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联动发展。
三、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的。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经济水平,积极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民自身认识,加强农业产业化意识,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市场服务机制,改善农村经济融资环境,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是较为有效的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有了助推力,农民增收也会有更多的实现途径,这样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而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8).
[2]夏英,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及国际经验[J].农业经济问题,1996(12).
[3]林万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1.增值税
(1)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在增值税征收上实行抵扣率与征收率相对称。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征收率与抵扣率倒挂。由于农产品是增值税免征产品,现行政策规定企业统一按征收价的10%予以抵扣,而加工产品是按13%或者17%两档税率征税,导致抵扣不足,税负失实。因此,建议进项抵扣改按13%或者17%进行,即抵扣率与征收率相对称。
(2)提高出口退税率。在出口退税方面,现行增值税对出口产品是依据出口退税率来计算实际的应退税额。当退税率低于法定征收率时,差额部分的税额得不到退税,则由企业负担。从农业产品化龙头企业运行的实行情况来看,退税率与征收率明显倒挂,退税不彻底,导致企业出口成本升高,降低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我们建议提高出口退税率,在农业领域率先实行彻底的“零”税率。
(3)解决自产型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原料抵扣问题。现行增值税制度只规定企业外购免税农产品按10%进行进项抵扣,而对自产的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在计算增值税时不予抵扣。这对于加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一体化的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也使龙头企业的税负增大。因此,我们建议要尽早解决自产型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原料抵扣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短期内可考虑两种办法:一是允许企业按规定的税率全额抵扣,二是按同业水平测定税负进行征收,超额部分享受减免;长远可考虑将进入再生产和流通领域
的农产品统一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
(4)恢复对国有、集体商业企业批发农产品实行“先征后返”的税收优惠政策。此项政策以前执行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存在所有制限制,非国有、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不能享受此项优惠政策;二是审批手续复杂、退税周期过长和地方财政截留。因此,我们建议恢复此项政策,并取消所有制限制和实行“即征即退”办法。
2.所得税
国家有关文件规定,进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企业免交企业所得税,未经批准的重点龙头企业一律不能免交企业所得税。这种政策对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有很大作用,但能够进入这个名单的企业是很少的,全国为151家,四川省有6家,绝大部分企业进不了这个名单,所以,这项政策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此外,我国所得税税率较高,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与WTO各成员国的所得税率20%左右比较偏高,而且国际上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下调是个大趋势。因此,我们建议扩大所得税优惠范围,具体办法有三:一是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范围扩大;二是准许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享受一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由中央与省级财政分摊;三是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龙头企业的平均赢利水平,可考虑先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实行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率(如24%―27%之间),以后再与其他企业所得税相衔接。此外,可以考虑比照高科技产业的税收政策,对龙头企业实行“减二免三”的优惠政策。
3农林特产税
比如, 四川省政府规定蚕茧特定税由龙头企业代扣代缴,但龙头企业代扣代缴以后无法从农户方面扣回, 因为农业特产税在此之前已按承包面积分摊到农户了。因此,我们建议采取措施消除农林特产税重复征收。
二、土地政策
1.使用国有土地的优惠政策
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为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我们建议分别不同情况给予支持:
(1)对那些带动农户数量大、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的龙头企业考虑采取划拨方式或者准划拨方式供地,征地费用全免或者部分免除。
(2)对那些需要采取出让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龙头企业,可以考虑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收取土地出让金。
(3)对那些需要采取租赁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龙头企业,考虑到龙头企业一般资本金小,可以考虑分年度收取租金。
2,用农民集体土地的优惠政策 (1)被列为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企业,其设施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地不征用,不视为建设用地,均视为农用地,免除相关费用。
(2)在改制、兼并、破产等情形下,龙头企业占用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允许依法转移。
(3)允许农民集体或者农民个体将其承包的集体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使用权依法转让、出让、出租给龙头企业。
(4)允许农民将其承包的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作价八股进入龙头企业。
3,以“四荒地”作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将前期开发列入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给予支持
有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购买“四荒地”作为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四荒地”前期开发成本相当高,为了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的需要,我们建议将前期开发列入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分别不同情况给予全额支持或者部分支持。
三、金融政策
1.建立担保基金,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信贷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但在信贷问题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却经常遇到比其他行业更大的困难。由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备简陋,没有较多的资产作抵押,银行普
遍不愿意贷款给龙头企业;而农户更是如此。有的地方的银行规定,能够作为抵押的资产必须在城市,而龙头企业的资产在农村,特别是土地资产缺乏法律支持,不能作抵押。因此,我们建议:一是建立类似城市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基金,为龙头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二是取消银行贷款抵押资产的区域限制;三是对扶贫贷款进行创新,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担保方式对农户发放专项小额信贷资金。
2.证券市场
从1993年农业类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以来,先后共有45家农业类公司在深圳、上海两个证券市场上市,发行新股、配售等方式筹资188亿元。证券市场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很大的支持。但农业类公司仅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3%左右,这与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地位不相匹配。因此,我们建议要强化证券市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重点支持和鼓励科技水平比较高、经营规模比较大、辐射能力比较强的重点龙头企业优先募股上市。
四、财政政策
1.政策为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
实践表明,与其他产业相比,农化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比较利益低。为了降低企业成本,世界其他国家几乎都采取了对龙头企业贷款进行贴息的政策。因此,我们建议政府从财政中要划出专款来为重点龙头企业贷款全部或者部分贴息。
2,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
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较大,需要建立风险基金以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实现。为此,我们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风险基金, 即财政预算内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建立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同时要求实行农业化经营的“龙头”单位配套资金投入。
3.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
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应着于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农业政策性保险也就是政府主导农业保险的供给。在这里,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把农业保险作为公共物品, 由政府提供或指定私人机构供给,给予私人经营以补贴及其他扶值。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制定法律法规,依法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主体投保以及明确其他相关主体的义务;其二,政府出资建立初始资本金和准备金;其三,提供再保险;其四,实行农业保险,尤其农作物保险的免税政策;其五,给予管理费和保费补贴,诱导农业保险为供给和消费;其六,发生重大灾害后,政府提供最后支持。为此,宜采取以下措施建立政府主导农业保险制度:第一,中央政府出资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第二,政府提供农业保险立法;第三,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第四,政府主导农业保险技术和人才的培养和供给。
五、其他政策
1.市场准入
在许多地方, 由于龙头企业是非国有制企业,政府限制它们进入某个领域。例如,在西部退耕还林地区,某些龙头企业的种苗不允许上市,企业感到不公平。为此,我们建设要取消参与生态建设的龙头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歧视性限制。
2.龙头企业业主政治待遇
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 基地 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 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1]
在百度搜索: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1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各地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我省建成东部沿海地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部署和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指导方针,以建立十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2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集中扶持100家龙头企业为主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主导产业稳步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提高,农户收入不断增长,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全省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动力的增长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在:
——总体规模增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省各地把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抓手,不断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形式,注重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全面发展。2002年底,全省拥有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3916个,比2000年增加1380个;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32亿元,增加6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81亿元,增加126亿元,上缴税金7.8亿元;直接带动农户269万户,带动农户面达38.5%,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达到15.8亿元,户平增收588.5元。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成为我省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各地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扶优扶强,全省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2002年全省农业龙头企业2096个,比2000年增加1267个,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580个,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1个,比2000年增加了12个。目前,我省已有9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0家省级龙头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28家(10亿元以上3家),5001万元—1亿元24家,3000—5000万元47家。这些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3092万元,平均销售收入1.3亿元,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是我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龙头企业在带动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安全和培植农产品知名品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中坚力量和带动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按产业化思路调整农业结构,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日趋明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省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的区域特色主导产业。赣南脐橙、南丰密桔、婺源AA级有机茶、环鄱阳湖特种水产等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泰和乌鸡、河蟹、彭泽鲫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奉新晚米、赣南脐橙、大余花卉、高安肉牛等正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绿色农产品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安远无公害水果基地、永丰无公害蔬菜基地、修水和婺源的无公害茶叶基地已成为我国首批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
——靠组织化推动产业化,基地生产向品牌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通过自我服务和合作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了龙头企业同生产基地的联系。各类产业化组织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重视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种植面积达到1119万亩,比2000年增加222万亩,增长24.7%;养殖面积达到272.6万亩,比2000年增加140万亩。如大彰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昌顺集团等依托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生产基地;赣南果业集团、德宇集团、德兴市异VC钠有限公司等以契约的形式建立了上万亩配套基地。这些生产基地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通过订单约束,建成了一大批标准化果园、无公害菜园和无规定疫病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趋明显,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外向度逐步提高。各地在实施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对外交流和合作,吸引社会各类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农业。2002年全省利用外资龙头企业数量达到344家,比2000年增加250家,利用外资额度41121万美元,比2000年增加34968万美元,出口创汇13571万美元,比2000年增加6745万美元,增长98.8%。
——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各地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注重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更趋牢固和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趋于多样化,主要有合同形式、订单形式、合作方式按利益返还形式、股份合作和按股分红形式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日趋活跃,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利益、实行行业自律和行业保护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正逐步向“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企业的方向发展。
纵观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与自身相比,应该说成效很大,但与全国和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不小。主要表现在:
——起步迟,发展慢。欧美发达国家始自二战后,现已基本完成产业化过程,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阶段。我国东部沿海(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始和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吉林、新疆等中西部地区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我省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步较晚,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数量少、规模小。2002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0万多个,我省为2096个,占全国比例不到2D%;浙江为5000多个,不到浙江的2/5。在现有农业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浙江省有1500多家,广东省1028家,我省仅有580家;浙江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74个,固定资产115.3亿元,我省109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只有33.7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2家,不到浙江1/3。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浙江62家,广东139家,江苏107家,我省仅31家。我省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总值为443.7万元,是广东省的1/6,平均销售收入为786万元,不到广东省的1/6。
——带动弱,效益差。广东省平均每个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为1770户,农户户均增收2230元,我省平均每个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为688户,农户户均增收558.5元。我省龙头企业平均利税总额88.25万元,仅为广东省的1/3,浙江省的1/2。
2 对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
基本判断一:总体上看,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发展,表现在发展方式上下班呈现出四个方面的变化。
2.1 在发展动力上,正从单纯的行政推动转向行政推动和市场拉动结合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期,各级政府的支持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目前各地在继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政府扶持、科技拉动与市场引导结合起来,学会用市场的办法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一是资源重组,近几年,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是市场引导的结果,政府在此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二是“三资”的投入,农业投资主体主要有国家、农民和社会资金三个方面,农民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同时各地注重社会资本转向农业,形成了多渠道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的可喜局面。
2.2 在资源配置上,正从无序转向有序
近年来和中地非常重视资源配置的有序问题,一是结合优势区域布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许多地方形成了产业链和优势企业群体,在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同时,也注意抓好布局规划,考虑大、中、小配套问题。二是地区特色开始形成。一些地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优势产业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3 在增长方式上,正从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
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状况的不同,主导产业或产品各有不同,产生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类型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是当前的主要形式。
(二)中介组织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型合作经济组织(含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连接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
(三)批发市场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并通过合同契约或其他较稳定的经济关系,连接广大农户,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
(四)科研单位+农户型。科研教育单位通过合同契约关系为农户专业生产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纵向一体化型。有一个企业进行产业基地建设开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积极探索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把农民带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缓解。在实践中具体采用哪种类型要看是否有利于企业和农户,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问题研究
(一)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注重处理好资金、技术、人才、政府的职能关系。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而无论资产密集型还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农业产业化项目,都需要龙头企业带动才能把产业做强做大。政府要按照“绿箱政策”对龙头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资助,着力解决检疫检测、培训推广等各类公共问题。处理好上述四个关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层次和水平的提高。二是注重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关系。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是鱼水关系。“鱼水有情亦无情”,如果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企业与农户会两败俱伤。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政府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支持、保护好企业,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市场去调节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取得双赢成果。三是注重处理好市场、专业型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三者的关系:如果农户不联合,即使政府给予干预和保护,也无法避免农民利益的流失。国内外经验表明,农户只有按照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原则联合起来,才能改善自己的市场谈判地位,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使农民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从个人转变为有组织的团体。通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来保证农民的市场利益。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更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又是,在商品竞争中通过比较优势实现农民增收。四十注重处理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城,必须消除地域界限,在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中,建立国家、集体、个体和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经营机制。在群众资源的条件下建立解决承包制与产业化的矛盾。继续坚持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在乡村集体企业中,积极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力量。而这些,都是需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完成的。五是处理好产品与产业的关系,产品有竞争力产业才有竞争力。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落实在产品和产业两方面,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即不仅在一个产品上有竞争力,而且在多个产品上具有竞争力,追求实现整个产业链条完整性,使产品和产业真正形成客户忠诚性、技术专有性、产品耐市场波动性、品种多样性等核心竞争力。
(二)做好四个整合。一是国内与国外整合。在整合过程中要考虑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发展民族品牌。优化国内资源配置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盘活国内企业资产,形成大龙带小龙,小龙带农户的局面。二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整合。对过去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和营销赋予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三十整合国内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参与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必须降低成本,就需要整合国内资源。国家要对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间进行整合,使农产品收购成本、原料运输费用、生产成本、营销费用有所降低,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促进产业要素跨区域整合,实现优势叠加,应对入世挑战,提高产品和产业竞争力。四是整合当地资源,当地资源可以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当地资源往往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利用当地特殊资源发展起来的产品往往因为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备受关注,而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比较明显。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了为农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造就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参与竞争,既提高了农业的总体效益,也提高了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目前,初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更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第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有的地方由于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更有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导致了主导产业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农业科技教育现状、农民素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四,利益机制不完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今后,总结经验,强化措施,扬长补短,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与对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本人认为以下措施与对策:
(一)壮大规模 ,增强带动能力。
以壮大规模和增强带动能力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提高。龙头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
2、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
3、加大投入力度,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有新的增强。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
(二)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突出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定和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3、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突出开展经营活动,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体观合作制的性质;鼓励企业化经营,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