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云计算技能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067-02
1 前言
在移动互联时代,云计算、计算机网络、社交网络和智能终端等技术平台下,教育变革深深影响着人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云教育”作为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创新模式之一,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云教育的推广应用对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实现教育公平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起着积极作用。
基于残疾人运动员高强度训练、人员相对分散、培训时间受限等特点,通过云教育方式针对残疾人运动员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成为较为理想的模式,可以实现残疾人运动员教育公平、按需学习和终身学习。残疾人运动员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对进一步挖掘个人发展潜力,改善其生活状况,提高综合素质,融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2 云教育技术特点阐述及发展现状
云计算成为2010年管理信息化行业十大关键词之一,云计算的发展势不可挡。云计算在学术界定义为:一种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模式,其推动力来规模化带来的效应,在这种模式下,一些抽象的、虚拟化的、可动态扩展和被管理的计算能力、存储、平台和服务汇聚成资源池,通过互联网按需交互给互联网终端用户。从技术角度来说,云计算不是一项新技术,二是一种计算理念或者计算模式,它是基于分布式处理、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发展而来的,同时将这些技术融合展现。
云计算作为互联网领域一种极具成长的模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超大规模,让“云”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2)虚拟化,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形态终端获取应用服务;(3)高可靠性,使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安全措施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4)通用性,针对不同的应用,可以构建对应的应用模型,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形态;(5)高可扩展性,规模可以根据需求动态变化,满足用户规模变化和应用拓展;(6)按需服务,体现了其低成本的商业价值,让用户得到收益最大化,减少购置边缘化设备和服务成本;(7)成本低廉,“云”端高容错性技术接入及其廉价的节点构成云网,免去各类需求用户维护高昂数据中心的管理成本,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时间成本。
3 云教育在残疾人运动员信息技能培训应用分析
中国的云教育目前处于探索、示范和发展的起步阶段。云教育的定语及论争都相对浅显。云教育是一个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校信息化原有基础上做好集中式管理和资源共享整合,建立一体化可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打破教育的信息化边界,试图解决传统教育信息化模式中的传递慢、传递难、沟通难、资源少等突出问题,实现跨越国界、无地域、多语言、不受时空限制的对接模式,让云网中的师生共用一个综合平台,实现各类受教育群体的平等学习、共用共享、自由选择的权利,融合教学、管理、学习、交流、共享、考核、评估甚至娱乐等各类应用服务,让教育真正实现信息化。云教育在技术应用、学校师资、资源开发、教育管理、设备成本投入、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根据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推算,目前我国各类残疾人综述为85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6.34%,残疾类型有: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中重度残疾月2518万,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984万人。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整体低于全国受教育水平,其中大学程度94万人,高中程度406万,初中1248万,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者识字少的人)为3591万,文盲率高达43%。
江苏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南京)是经省政府批准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服务于全省479万残疾人,每年容纳2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和100多名工作人员集中训练培训,既是江苏省残疾人运动员和国家田径、举重、射箭、游泳、乒乓球、田径等项目的主训练场,也是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基地,是展示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的窗口。2013年起组织开展对现役运动员进行信息技术轮训,目前现场培训工作开展3期,培训人员60余人,涉及肢残、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等常见类型,培训内容包含计算机系统使用、办公软件使用、上网应用、聊天工具、基本图像处理等信息技能。
通过3期轮训感受到运动员对熟练掌握信息技能的渴望,培训也出现了各类急需解决问题,如学历层次差别大、年龄层次跨度大、接受能力区别大、日常训练强度大、人员时间集中难、培训统一时段受限请假案例过大、培训内容和教案难度难以把握尺度、培训效果评估难等,导致培训中人员流动大,传统的教育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我国改革开放后重视残疾人发展问题,在残疾人教育和培训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分支,教育不公平在残疾人教育上有了较为突出的改善,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教育和培训效果,改善残疾人运动员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云教育平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解决上述方案。
云教育技术在残疾人运动员信息技能培训应用具有以下优势:
1)通过云教育建设平台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培训资源建设部门将信息资源转移到教育云平台,不论运动员身在何处,只要通过连接网络的终端,申请获得教育云平台的访问使用权限,既可以公平使用教育培训资源。
2)可以降低成本,培训机构通过云计算虚拟化技术无需提供高配置终端,降低购买培训资源的硬件成本,信息资源转移到租用教育云平台,服务器的购置需求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人力、研发、更新、能耗)降低。
3)教学资源网络数字化,培训师或者“电子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崭新的教学活动模式,指导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终端在线查看教师教案、教学视频、提交作业、信息交流指导,交互性、协和自主性通过云平台得到实现,让培训学员能够切实学习到自己感兴趣和具有个性需求的信息技能。
4)残疾人运动员面临退役问题,掌握信息技能给运动员们广阔的发展空间,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残疾人运动员加入到教育云平台,在训练之余查看对自己以后工作有帮助的培训视频,在政府的主导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妇联、残联以及其他行业协会,通过云平台不断更新最新的培训视频,让残疾人运动员按需学习,自由选择,相信残疾人运动员个人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4 总结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社交网络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让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通过云教育方式拓展残疾人运动员发展空间,掌握当下流行的信息技能,丰富残疾人运动员的学习和业余生活,让他们一起享受社会发展所带的福利。作为最新的发展方向,云教育让教育信息化在残疾人培训事业上的发展路途更加明确,残疾人运动员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激发,通过自主学习、个性学习、选择学习的方式,让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文化权利、发展权利得到保障,融于和谐幸福的社会公共文化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中新网,2007.5.
[2]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揭牌[P].新华日报,2007.11.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66-06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国家批准实施了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提出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武汉城市圈的资源条件相对优越,加快武汉城市圈开放步伐,对于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唐胡浩指出我国农民工流动虽具有特殊性,但对于实现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经济生活水平是有益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原因和动机复杂,但以经济利益为根本驱动力的大量农民工流动,无论对流出地还是流入地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1]。周小刚、陈东的研究发现,农民工流动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农民工自身素质、家庭因素、制度因素、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张笑秋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流动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约,居于主导地位的流动意愿受到更多因素影响。政府可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发展农村与农业、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选择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此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与非经济需要,最终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促进人口自由流动[3]。沈洊、潘寄青认为,我国处于人口转型及人口红利时期、二元社会结构开始向一元并轨的探索阶段是农民工技能培训研究的背景,为农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财政支持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4]。以上研究大都认为外出务工农民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其流动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约,自身素质是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强规划和引导,促使外出务工农民合理流动,但现有研究较少结合城市圈建设的现实背景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供需匹配状况进行实证研究。
二、湖北省各区县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供需匹配度分析
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主要体现在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的比例这一指标上,比例越大,说明各市州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越好。各市州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供需匹配度处于后3位的从低到高分别是孝感市辖区(4.48%)、曾都区(5.63%)、江陵县(8.27%)。从各区县培训供给对需求满足程度来看,2010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最高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咸丰县(86%)、红安县(85%)、黄陂区(60%)、房县(49%)、荆门市辖区(49%);比重最低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建始县(11%)、巴东县(10%)、洪湖市(9%)、宣恩县(9%)、江陵县(8%)。2010年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最高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红安县(28%)、郧西县(28%)、房县(27%)、咸丰县(24%)、英山县(23%);比重最低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洪湖市(4%)、崇阳县(3%)、宣恩县(3%)、江陵县(3%)、建始县(0.5%)。2010年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最高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麻城市(34%)、江夏区(25%)、荆门市辖区(23%)、武汉市辖区(22%)、郧西县(21%);比重最低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黄陂区(3%)、来凤县(3%)、宣恩县(3%)、建始县(1%),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27%、11%、11%,反映出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表1 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均衡分析
注:D1代表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D2代表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D3代表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
表2 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描述量
以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平均水平为参照,可以作出各区县供需情况散点图,如图1-3所示。根据各区县技能培训供需情况散点图的分布状况,可以将2010年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分为四种基本状态:
一是供需双维较高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强度和需求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区县,这些区县包括黄陂、监利、阳新、松滋、新洲等24个,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和需求都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二是供需双维较低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强度指数和需求强度指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5个区县,包括竹山、石首等区县。
三是需求单维较高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强度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供给强度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个区县,即大治、洪湖、浠水等。
四是供给单维较高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强度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需求强度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个区县,即汉川、英山、咸丰。
三、城市圈不同圈层各区县经济联系与培训供需匹配度的相关性分析
(一)城市圈不同圈层经济联系的计量分析
本研究引入城市空间引力理论,在城市空间引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不同圈层经济联系状况与经济联系强度的模型(Ri=/,LR=Ri/Ri)。其中,武汉市总人口(万人)、工业总产值(亿元)分别用P、V表示,i地区总人口(万人)、工业总产值(亿元)分别用Pi、Vi表示,数据均从2008~2010年湖北统计年鉴获得,其他城市距武汉市中心的距离从公路里程查询网站(网址为:http:///tools/other/selmile.asp)查询,并用Di表示,数据的计算和分析采用Excel软件。
在以上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各市州进行划分,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2008~2010年武汉市对外经济联系腹地空间划分
注:根据城市圈层理论对经济联系腹地空间进行划分,将各市州划分为紧密腹地(LR>9%)、次紧密腹地(1.5%
基于以上不同圈层各区县所属市、州的经济联系紧密度分类,可以从经济联系紧密度的角度对不同圈层各区县的培训供需匹配度作进一步分析。
1.紧密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紧密腹地的区县有28个,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平均值为26%,最高的区县是黄冈地区的红安县,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达到85.16%,该县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并不算多,为12.87万人,但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10.96万人,其中参加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仅为3.59万人,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参加的是政府性质以外的其他社会培训。值得注意的是,红安县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亿元,增长16.4%,其传统产业是农业,但该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区为平台,全力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其传统产业逐渐建设成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正规划建设19个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区。正因为该县农产品加工业发达,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多是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紧密腹地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区县是崇阳县,该区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为9.57万人,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仅1.09万人,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仅为11.39%。崇阳县经济整体实力较弱,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56.8亿元,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多,地方经济欠发达,外出务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是其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2.次紧密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次紧密腹地区域的区县有29个,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平均值为26%。其中,培训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荆门市辖区,达48.53%,该区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不多,仅5.44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达2.64万人。次紧密腹地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江陵县,仅为8.27%,2010年该县外出务工劳动力为5.56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仅0.46万人。江陵县经济欠发达,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仅34.35亿元,该县经济不发达,外出务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是其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3.竞争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竞争腹地区域的区县有7个,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房县,达49.46%,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2.96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达6.41万人。2011年,该县实现生产总值42亿元,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4亿元,增长46.6%,迅猛增长的工业经济是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较高的重要原因。这一区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竹山县,仅为16.98%,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1.01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仅为1.87万人。该县经济较为落后,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39∶32,农业所占比例较高。该县经济不发达,外出务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是其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4.边缘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边缘腹地区域的区县有8个,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咸丰县,达到86.18%,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9.55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达8.23万人,其中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仅2.31万人,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参加的是政府性质以外的其他社会培训。与黄冈市红安县相似的是,咸丰县大力发展茶叶等特色农产业,成功创建了“国家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供应基地”。此外,咸丰县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是该县的一个朝阳产业。正因为该县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较为发达,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多,才使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领先地位。这一区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宣恩县,为8.56%,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7.13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仅0.61万人。水电、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是该县三大支柱产业,其中水电产业是第一大支柱产业。宣恩县经济落后,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仅24.4亿元,特殊的工业结构以及经济不发达是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水平的重要原因。
(二)不同圈层各区县经济隶属度与培训供需匹配度相关分析
由于缺乏各区县经济联系量数据,因此将各区县经济联系隶属度类别分别进行赋值(紧密腹地赋值4、次紧密腹地赋值3、竞争腹地赋值2、边缘腹地赋值1),然后对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各区县培训供需匹配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各区县经济隶属度与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的相关分析
注:A1代表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相关分析,A2代表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相关分析,A3代表经济联系隶属度与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2010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相关分析。
从表6各区县经济隶属度与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的相关性分析可看到,相关系数分别为-0.026、-0.03、0.133,P值分别为0.831、0.757、0.264,均大于0.05,说明各区县经济联系隶属度分别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呈弱的负相关,与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呈弱的正相关,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四、研究结果
从供需均衡角度看,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处于非供需均衡状态。由图1可以比较直观地发现,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需强度指数分布在45度对角线附近的较少,而偏离45度对角线幅度较大,这反映出湖北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需强度相对不均衡。
第二,供需双维较低型区县占大多数。从“供需模型”给出的四种基本状态看,供需双维较低型区县中,有45个区县(超过半数)的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给和需求水平均处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之下,反映出湖北省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总体上处于低水平。
第三,少部分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和供需均衡水平均相对较高,具备了率先发展的条件。供需匹配度较高的5个区县即咸丰县、红安县、黄陂区、云梦县、房县中,供需均衡状态相对较好的有咸丰县、云梦县。
第四,部分市州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过低,需要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供需匹配度低于10%的市县包括巴东县、洪湖市、宣恩县、江陵县,其供需匹配度分别为9.56%、8.60%、8.56%、8.27%。因此,这4个区县迫切需要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力度并调节供需均衡度。
参考文献
[1]唐胡浩.农民工流动原因探析及对流出地的影响——对坪坝营村农民工外出务工状况的调查报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2-66.
[2]周小刚,陈东有.制约我国农民工流动主要因素的系统基模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8):245-250.
[3]张笑秋.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2):12-16.
[4]沈 ,潘寄青.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财政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5):43-45.
[5]王士君,高群,.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2001(6):558-563.
Study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Matching Degree of Skills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ity Circle Layer
——The Case of 77 Districts(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LIU Jin-song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计算机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传统的职业培训与鉴定管理工作效率低、错误率高,其公平性和公正性也难以保证。而利用计算机能够进行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技能鉴定,形成严谨规范的业务流程。论文对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深入探究了如何有效提高该系统的管理效率。
1、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设计职业培训管理系统
研究与设计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要对职业培训人员以及其相关数据进行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布局科学合理的报表,从而使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更加快捷有效的实现数据输入、输出、成绩查询、修改、统计、打印等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要做到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能够在已有的数据中直接融入上级管理系统。系统的界面设计要简洁友好,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改善过去人工操作造成的计算与报表误差,同时该系统还要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出类别齐全的表格,把所需的上级表格快捷导入,同时还需要M足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管理的工作特点。系统的制作要具有通用性、开放性、安全性、实用性等特点。我们要通过对数据库的软件开发和设计制作使职业技能管理更加系统化、智能化、规范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的研究设计,以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实现了职业培训鉴定管理从传统到智能、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现代化管理的转变,该系统节约了大量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系统开发以及模块设计、界面设计的过程中,程序员应该注重其实用功能和易操作性以及其美观性。软件设计研究要利用现有硬件资源以及Microsoft Visual FoxPro等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开发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为鉴定管理工作人员提供精确、快捷的鉴定管理方法,改变过去复杂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实现智能化综合信息管理,使鉴定管理和技能培训更加科学高效。系统设计包含了系统管理员界面、权限认证界面、系统主界面三个部分。系统管理员界面是系统管理员修改、添加、删除系统信息的界面;而权限认证界面是一个安全防护系统,它阻止非权限用户登录,以保证系统信息与数据的安全;系统主界面是为系统各项主功能的完成而服务的界面。
2、了解职业技能管理系统的构成,提高管理效率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是一项非常规范的活动,从职业技能的培训到鉴定管理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衔接,是一个非常严谨、规范的工作流程。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主要是针对鉴定管理业务流程而设计的,它可以使鉴定管理实现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其包括信息库管理、试题库和试题库管理、考场编排管理、计算机智能阅卷、统计和分析考试成绩以及输出打印等主要业务。程序员需要根据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鉴定管理的工作需要,去开发设计管理系统的模块。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包含数据输入、查询、打印、统计、数据输出、安全机制等模块。
数据输入模块是指系统管理员登录系统界面,输入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技能鉴定人员的相关数据,并且把磁盘数据使用导入的方式实施数据输入。而查询功能则是通过输入姓名、单位、证件号等详细个人信息进行准确查找,并对查询结果进行输出处理或更新处理。统计功能是根据申报工种和单位进行鉴定成绩统计,评出优秀、合格、淘汰等不同等级,并对人数进行统计。数据输出功能是按照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信息保存、数据备份和导入。系统安全防护功能是为了防止一些非法人员对信息、数据进行恶意篡改,破坏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任何人在登录系统程序以及删除信息前需要输入用户名、密码,如果连续三次输入错误密码,系统自动退出,从而阻止非权限人员随意进入系统。
3、充分发挥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试题库管理功能。职业及培训鉴定涉及到很多行业及工种,试题库应该由计算机进行统一管理,从而确保试题能够高质量的重复利用,减少命题的成本。在进行考核鉴定时,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从试题库中按照某种模式来抽取试题,组成这次考试的试卷。试题库系统设计应该注重特殊符号和一般文本以及试卷排版、图形混合编辑等问题的处理。在试题库开发设计时,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化学方程式、特殊图形等复杂数据,这些复杂数据需要使用特殊手段进行处理。如一些图形可用利用绘图软件进行录入,复杂公式利用word中的公式编辑器进行输入。当前一些系统软件都支持复杂数据的录入。如果要在GENERAL字段中插入图形数据,采用OLE进行数据编辑和技术动态显示。但是OLE技术在数据复杂时会占用太多系统资源。在试题管理系统开发设计时,试卷排版是系统管理的核心,在试卷输出排版时怎样从试题库中调出word以及其他处理软件,进行图文混和排版是解决试卷排版问题的关键。
其次信息库管理功能。为了对应试人员的技术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为社会及用人单位提供可靠的信息,规避证书作假现象,我们要建立完善的人员考核信息库。该信息库中应当包含应试人员基本信息库、考试成绩信息库、证书领取信息库等。在信息库的开发构建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日后的信息维护问题,没有后期的信息维护,信息库就不能发挥出他所应有的实用价值,也不能为用人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此外,还要对信息库及时进行重新鉴定和更新,可以用应试者的身份证号作为信息库主码,以保证其唯一性。在考场编排时,要针对不同的职业等级考试进行插花排列,尽量让不同职业的应试人员排在一起,减少作弊现象,减轻监考压力。
最后是客观阅卷和成绩的统计分析。当前计算机阅卷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职业技能鉴定中我们要用客观的态度对待试题考核。当前市场常用的光标符号阅读技术与鉴定管理系统的有效结合,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阅卷造成的误差。当前我们还需要探索怎样让多职业、多级别试卷同时评阅。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系统可以对试题以难度为标准进行区分;成绩分析与统计则主要是以名次、优秀率、平均分、标准分为标准进行统计分析。
总而言之,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程序员要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和通用性,达到易操作、高效率的管理目的。对该系统的设计研究,能够促进技能培训鉴定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工作人员提供快捷、便利的管理方式,让系统发挥出应有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直接的优质服务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是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类型存在与发展的主要依据与特征,也是单个职业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象征和标志。
一、突出行业和地方特色的社会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把“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作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这表明,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职业院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地方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要从面向企业服务向面向行业群拓宽;从单纯的社会培训向与政府、行业、企业利益共同体拓宽;从学院的实训基地向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和工学结合拓宽。这样就是校企之间的软性合作向硬性合作转变;从单向合作向双向合作转变;从近期合作向长远合作转变。
二、地方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途径
(一)与行业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地方职业院校应区别对待不同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中心,以市场为纽带,由地方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三方面共同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有利于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职业院校可以定期派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与企业生产与产品开发。学院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加入“地方专家库”, 充分利用“专家库平台”,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为企业和行业解决技术攻关难题,针对地方重点行业和产业,确定技术合作和培训。
(二)以“实训中心”为平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以政府投入,学院自筹为主,以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形式,联合企业、行业实行点面结合建设”的思路。采取与企业合作共建、直接在企业建设等途径共建实践教学中心,以求充分运用企业工作场所和产学结合或高度仿真的校内生产实训中心。
依托基地,开展技术咨询、科技培训等服务。学院的实训设备除了提供给学生日常教学使用外,也可提供给地方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进行技能培训使用。充分利用与企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企业培训准员工。
同时学院的职业鉴定站,可承接社会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工作。在满足专业学生的技能考证的同时,还承担了企业岗位培训、技能鉴定等任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三)地方职业院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技术服务,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供技术服务。以本土资源为基础,加强本土化技术的开发,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努力向各地农民工推广先进技术和工艺,培养大量服务于工业化的技能型操作人员。
地方职业院校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务工人员从业对技能的要求,提供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地方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地方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有责任培养一大批农村职业教育师资,以壮大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学习平台
以提供职业技能学习机会为目标,以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门户网站、职业教育网络通道和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等组成其基础架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与平台,探索在“云计算”环境下构建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服务模式,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云端平台的丰富、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资源,以期引导学习者有效地获取知识,进一步更新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终身职业技能提高。
该模式针对性强、专业性强,有利于保持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体系的独立和完整。云计算“无处不在的网络访问”和“与位置无关的资源池”对于职业教育资源要求的“地域的无关性”是一种非常完美的契合。
(五)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制度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制度,引导专业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利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新技能、新技术培训和专业技能鉴定工作。形成保障运行机制,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职责,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行业和社会服务,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结论
地方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主要内容是面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使学院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特别是如何提升学校为地方进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将不仅是具有挑战性的考验,而且将是对职业院校的生存发展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创建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无疑会为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72-73.
[2]蒋运劲.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高教,2012,(4):6-7.
关键词:
教学能力;计算机;教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用人单位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却难于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部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都难于符合企业的要求,这样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这种情况,虽然存在职业院校学生入校基础差的客观条件,但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因此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升是当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研教教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员,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来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能力要素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育人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广度,而本科教育注重的是深度。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能力有着特别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高职教师不仅需要基本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需要对整个专业各门课程的认知广度。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又是一个相对于其他专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其特殊性表现在,该专业知识更新快,淘汰快,这样一个专业特性,无疑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研分析,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要素需要满足如下几个基本条件。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不仅要有理论基础,还要有扎实实践操作能力。2)知识面要广,不能只会讲授1-2门课,而且要讲授一个项目整个工作流程的所有课程。3)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讲授技巧,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以最好理解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学起来轻松,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职欲望。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之处分析
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差,是困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大难题,这也是计算机职业培训机构大量兴起的一大原因。甚至有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培训公司培训之后就喊出“学校学习三年,不如培训一个月”的口号,虽有夸大之处,但也印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与培训讲师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知识水平不够,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差,虽然高职院校不像本科院校,是培养研发型人才,但是必要的理论基础还是需要的,理论指导实践,无理论为基础,实践操作无根无源,将操作步骤解释清楚明白,是要理论作为支撑的。之所有存在部分教师理论基础差,这与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来源有关。高职计算机教师中有一些老教师就是从其他专业老师转行过来,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学习,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讲授过程中,忽视理论知识讲授,讲授实践操作时让大家记忆操作步骤,教学效果差。实践操作能力差,这主要是有些教师刚刚从大学毕业,没有任何的企业经验和实践经验,仓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边学边教,尽量讲授理论知识,跳过实践操作,结果使学生不会实践操作,理论理解也不到位。知识面窄,高职教育不仅注重实践操作,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度。有些高职教师只会讲授课程体系中的少部分课程,因此他们不知道这几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不知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等,使他们在讲授课程时,出现讲授内容偏差,影响整个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偏差,带来严重的教学后果。目前高职院校中,很少有教师能够独立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实施与部署。这主要是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只要精通一两门课程教学就可以,实际上严重影响课程之间的衔接任务。课程讲授技能欠缺,缺乏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授课技巧。主要表现在,有些老师在上课之前缺乏必要的课程讲授设计,随意应付,率性而为,你自己认为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没有提高授课技巧意识。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式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也在采用各种途径来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下总结了几种常用的提升方式。
1)校企合作式的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以前走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企业派遣软件工程师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2)国家培训
国家教育部门为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每年都拿出部分教育资金,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提供了免费的寒暑假的培训。
3)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
国家教育部每年都举行计算机类的技能竞赛,希望通过学生的竞赛,来方向促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国家教育部及其下属单位也经常组织各种教学大赛,通过大赛,使教师在大赛中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4)技术经验交流座谈会
每个高职院校所在的省市都设置有计算机协会等组织,每年定期地举行各种学术交流会,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和当前的技术动态等。以上各种方式,都是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其效果都不太理想。校企合作式的技能培训,由于时间太短,培训内容多,造成教师很难真正掌握。国家培训只是培训学校的部分骨干教师,名额有限,很难大面积铺开,收益面较窄,而且结业考核不严格。学生技能竞赛,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性,大多竞赛都有设备厂商的参与,使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提高老师教学能力的效果有限。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只能提高教师教学方式,况且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只是为教学技能大赛而设计,平时教学中因其准备时间太长也会放弃,转而采用平时熟悉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教师也无法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只有先提高知识水平,再提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能力。
4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
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才能从本质上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
4.1改变不适合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提升的外部因素。
1)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很难提升一个台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没有达到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今社会,拜金思想严重,功利思想泛滥,不仅影响着社会,同样也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师教育育人的人生目标没有深刻的认识,心中只想着自己,心思根本就没有用在教书育人上。学校如何对这些教师进行深刻引导,使他们回归教学的初心,是当前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严重问题。通过提高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的师德,提高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当前各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2)优化教师评价体系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依旧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教师评价体系或者是参考本科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制定灵活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师的评判依靠全体学生投票和同事投票来决定,欠缺评价的公正性。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差,自制力差,价值观缺失,靠全体学生评判教师的优秀等级无疑是欠科学的,至少应该挑选认真学习的学生对老师进行优秀等级的评判。目前学生对教师评价方式也是直接武断的,让学生直接对教师进行等级评价。这样一种评价方式,让学生都感觉到模棱两可,无所适从。应该让学生对老师进行全方面地评价,至少应该包括授课态度,授课清晰度,授课完整度,授课深度,授课趣味性,答疑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各项权值进行综合评价等级,这样才更科学和精确。同事之间仅仅只在生活上有所交集,工作上互不了解,依靠同事之间的投票来评选教师的教学能力很显然也是不正确的。只有通过科学合理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评选出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只有这样,优秀教师才能提高教学积极性及教学能力,反之,真真的优秀教师得不到荣誉,最后也会被无情的现实所打压而沉沦。
3)改进岗位津贴结算机制
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津贴结算机制仍旧比较单一,讲究所谓的公平化。优秀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无论是根据哪种模式建立的,都应该是层次结构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核心高级课程三层及其以上架构。很显然,核心高级课程的课程难度都明显大于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所付出的工作时间明显要高于讲授基础课程所付出的工作时间,如果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岗位津贴结算,这明显会降低优秀老师的提升教学能力积极性,这对以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新专业申报,新课程设置,高难度课程讲授等一切攻坚克难的工作带来无人响应的局面,最后很多新专业申报,课程体系改革等与时俱进的专业问题只能延时甚至搁浅。
4)改变教师职称评定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方法中,很多职称评定内容中,有本科教师职称评定的影子,没有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职称评定方法。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依然重点查看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材料是否有核心期刊论文,是否有省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优秀高职教师大多在学校里进行高难度课程教学,准备着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占用去了大多数工作时间,为了职称评定,不得不花精力去进行科研,写核心期刊论文,还要和本科教师去竞争省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长此以往,无疑会降低优秀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只有改变当前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方法,制定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职称评定方法,才能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4.2通过多种途径对高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
1)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学习
互联网云技术的出现,使大数据存储成为了现实,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使高职教师能够足不出户的从互联网上得到想要学习的教学资源和视频材料。通过教学资料,教师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视频,教师可以学习行业内最新的it技术和项目开发流程,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师技巧。
2)提高技能培训方案和优化结业标准
高职教师通过寒暑假进行专业培训,依旧是目前提升高职教师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提高技能培训方案,使教师真正融入到技能培训的氛围中,通过优化技能培训结业标准,使高职教师培训过程中有压力和动力,能够真正学习到高超的技术水准和教学技巧,摒弃以往高职教师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结果。
3)鼓励教师企业兼职
鼓励优秀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it企业的重要工作岗位,通过在重要工作岗位上的锻炼,掌握项目的工作流程,掌握项目过程中所需要的完整的技术及其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掌握企业对人才需要的职业素养。通过企业的工作经验,总结企业工作心得,提出教学体系改革建议,修改课程标准,将自己过硬的知识技能讲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标准。
5总结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相对较低,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应与其专业发展整合在一起,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不利因素,使计算机高职教师能够顺应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智慧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6]。
参考文献:
[1]殷新红,顾敏敏.论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职教通讯,2006(3):39-40.
[2]王喜春.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4).
2003年,高海公路拆迁工程启动,张智城家的田地被国家征用,田地由原来的三亩变成了现在的不到一亩,全家人的生活成了问题。听说社区工会正在开办厨师培训班,他报名参加了培训,并从此与厨艺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培训和钻研,他的厨艺越来越精进,在社区和家人的支持下,他筹资开了一家小饭店,现在生意做得很红火,特别是周末,到高海公路一线旅游的人都爱到他的小饭店吃饭。
碧鸡街道办事处位于西山区中部,东临滇池,西接安宁,南连海口,北通马街,总面积76.73平方公里,下辖7个社区居委会,29个居民小组,交通便利,风景优美。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为了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碧鸡被征占土地8300多亩,现人均耕地不足三分。仅仅在“四退三还一护”工作中,搬迁农户1426户,拆除农房273648平方米,建成滇池草海湿地面积3300亩,大部分村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就地打工、外出务工或经商来增加收入。
面对这样一群失地的农民工队伍,如何从思想、情感和生活上给予他们足够关爱,如何利用公共资源和现行政策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如何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谋生能力,如何搭建一个平台来实现他们“互帮互助,互通信息、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心理诉求,是党工委、办事处和街道总工会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碧鸡着重从搭建沟通奉献平台、加强技能培训,实施真情关爱帮扶和丰富文化生活几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生活水平,稳定了农民工队伍。
成立农民工志愿者服务队
2011年4月,碧鸡街道办事处志愿者协会成立以后,街道总工会从中得到了启迪,在区总工会和区志愿者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决定成立农民工志愿者服务队,为广大农民工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促进交流、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服务平台。
2011年6月15日,碧鸡街道办事处农民工志愿者服务队成立暨启动仪式在富善社区举行,西山区总工会、街道总工会、社区工会和100名志愿者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
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办事处和社区重点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滇池治理、创卫、植树造林、帮扶等一系列活动,为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分忧解难,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此举不仅在我处的重点工作开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全区的各个街道总工会带了个好头,为工会工作的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素质技能培训
针对失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的情况,街道总工会、社区工会联合各社区农技校、利用社区党员多功能活动室,组织开办农民工素质技能培训班,其中西华社区的农民工素质技能培训工作搞得尤为出色。西华社区土地面积12.56平方公里,辖红映、古莲、红联三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现有农户801户、2280多人。为适应社会需求,近年来共组织开展了计算机运用、厨师、面点师、营业员、餐饮服务、插花艺术、珠艺、科普、绒绣等培训班,共培训800余人次,有600多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并领到了证书。通过培训,农民工的素质、技能和竞争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就业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转变,大多就近寻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部分外出打工、经商。目前,整个社区801户农户平均每户都有1人以上从事非农业工作,人均月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西华社区的“绒绣”技能培训推广也别具特色,通过五期培训班,社区300余人掌握了绒绣技术,现在有100多人在长期固定从事此项工作。目前西华社区与腾冲县腾越园角工艺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技术传授及产品加工合作协议,该项目包回收产品,市场前景较好,解决了周边一部分妇女的就业问题。
西华社区原人均耕地3亩,由于国家征用,目前人均0.5亩左右,有部分家庭已无耕地。
古莲小组居民孙万春,家有五口人,原来也是祖祖辈辈的种地人,为支持国家建设,耕地全部被占用。自从参加了社区举办的技能培训班,掌握了厨师和绒绣技术以后,闲不住的她变得忙碌起来,早上卖早点、晚上卖烧烤、白天做绒绣,小日子过得不亦乐乎。
西华社区的鲁艳珍、晏美玲、段惠萍、肖云、何丽华、陈林萍等20人,参加了营业员培训后,于2010年陆续到沃尔玛和五星电器等超市当起了营业员,每月收入2000多元。
西华社区居民段秀兰、卢塞金、孙崇芬、陈春芳等人报名参加了“初级绿化工培训班”,学习如何种植、管理、修剪、养护苗木,经过理论和实践,熟练掌握了绿化工作。目前在高海路沿线的苗木基地工作,平均月收入1000多元,同他们一起参加培训和工作的有100余人。大家都说:“在自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真是以前没有想过的事情啊!”
关爱帮扶
由于失地、无特殊技能、安置房建设滞后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因素,失地农民工成为更加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街道总工会经过努力,给予了农民工极大的关爱和帮扶。首先是向上级工会争取各项帮扶资金。据统计从2010年至2012年元旦、春节、国庆、中秋共争取困难职工农民工慰问金31000元,慰问148人次;争取大病补助12个;帮困助学54人,帮困结对4人、小额贷款和贷免扶补50万元,帮助部分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解决了没钱上学、没钱看病、没钱创业的难题,把工会组织的温暖送到职工群众心间。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30-2
三峡工程是牵动全国、举世瞩目的一项伟大工程。自1993年正式实施以来,三峡水库移民工程累计搬迁移民100多万人,完成移民动态项目投资434.55亿元。目前,三峡工程已在防洪、发电、航运、取水、环保这五大方面显示出惠及全国的效益,与此同时,这项工程的实施带来的淹没、移民、迁建等问题给库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和损失。本报告通过在2009―2010年两年时间里实施教育部、三峡办、湖北省、重庆市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验区具体工作,在客观了解三峡库区移民生活和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影响移民生活和生产的突出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以利于维护库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本目标,促进库区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峡工程关键是移民,难点也是移民,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竣工,也由此带来了“世界级难题”――库区百万移民就业安置和致富问题。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从一开始把大力开展移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作为解决困境的突破口之一进行攻坚,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国务院各产部委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大中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根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办公厅文件精神,巴东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并结合全县实际制定了《巴东县大中型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加大支持移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文件和规划,把移民技能培训工作放在了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首位,从此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正在中国的大地上逐步破解。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工作和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提高移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最终才能使移民实现转移、就业、创业、致富,“移民难”由此迎刃而解。
从过去的工作实际来看,为了进一步切实做好库区移民培训工作,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移民技能培训工作。根据近两年移民培训工作的实际,特就当前库区移民现状、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难点,谈谈粗浅的看法。
1 巴东移民现状
巴东县属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位于川鄂交界的长江巫峡和西陵峡之间,自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境内三山盘距(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两江分割(长江、清江),318国道横穿东西,209国道连接南北。巴东县地形狭长、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土地脊薄,自然条件差。
全县共有移民64636人,其中农村需安置移民21907人,城镇需安置移民42729人。现有农村移民劳动力14791人,城镇移民劳动力25027人。移民分布在12个乡镇,214个行政村。淹没房屋14.8万m2,淹没耕地13800亩。
巴东是长江葛州坝水库、三峡水库、清江隔河岸水库、水布垭水库四大水利设施的淹没区。全县十二个乡镇都涉及库区移民和移民安置工作,又加之巴东位于巫山、武陵山脉的深山峡谷之中,山高坡陡、土质脊薄、居住分散,经济落后,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特别是长江、清江水系的库区移民、倍受旱、涝灾害的袭击。随着移民搬迁安置的逐步完成和三峡工程175米蓄水位的竣工,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建设结束,移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县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存在以下问题:
(1)大规模移民迁建结束后,施工单位的撤出,流动人口的减少,使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镇做生意的人群受到影响,导致部分城镇居民劳动力失去现有的工作。
(2)三峡库区水位的不断上涨,良田大量被淹没,农村移民失去生产资料;被淹没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大多破产,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城镇和农村移民劳动力成为失业人员。
(3)由于自然条件差、底子薄、劳动力素质低等因素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工业发展缓慢,致使许多移民劳动力无法找到新的工作岗位,新增劳动力就业安置也很困难。
(4)随着退耕还林、地方经济发展占用土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农村村民和后靠移民剩余劳动力还会增加。
(5)移民想发展经济致富,但缺少土地和技术,想跳出“农门”致富又没有专业技能。库区几万移民中,文盲、半文盲占移民总数的61%,库区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只是一个初中毕业,专业技能更是谈不上。因此他(她)们感到在家种地因地少劳多,科技投入差,付出的多,收益的少,不划算;如果转岗就业、外出务工、因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做一些挖煤、采矿、修房盖屋的重体力劳动,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和良好的社会保障,也不如意。导致部分移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认为种地、务工都不理想,感到求工无门、致富无望。
(6)农民培训等工程,库区移民有近万人也随之受到了教育、培训,但多数培训由于不是系统性、科学性的培训,很难达到比较高的质量标准,更不能满足靠此来就业的要求。
2 当前三峡库区移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1认识不够到位,工作发展尚不平衡
少数领导干部对移民培训工作在移民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认识不足,认为培训工作是软指标,不是硬任务,工作深与浅,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培训工作的组织、计划和具体落实上不够到位,工作明显滞后。
2.2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的部门为突击完成培训指标,只满足于培训数字的统计上报,而忽视培训质量,使受训的移民就业安置困难。因此,提高培训质量和移民的整体素质,是增强移民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2.3培训内容和形式有待拓展和创新
在移民技能培训形式上,有些部门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仍沿用传统培训模式,形式较为单一;有的地方利用基地示范、电化教学、网络教育等有效形式不够,致使大量培训资源不能充分
发挥作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3 当前库区移民培训工作的对策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移民新增劳动力职业教育和现有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为重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积极实施培训计划,提高库区移民整体素质和劳动就业能力,促进“两个转移”,实现“两个基本”,推动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2基本原则
3.2.1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原则县政府应该成立县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编制、计划安排、资金筹措、指导监督、考核验收和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各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负责本单位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年度计划编制、组织管理、实施培训、建档办证、就业安置等工作。
3.2.2坚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根据《国务院三峡办印发(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纲要(2008―2012))的通知》(国三峡委发办字(2008)15号)精神,培训工作由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以招生形势好、培训质量高、学生就业率高的如县民族职业高中和县农广校为移民培训主要机构,整合县内培训机构优势资源,实行分点培训。根据国内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将市场前景好、企业需求旺盛的电子电工、电焊、机电、建筑、缝纫、汽修、旅游、家政、数控、8MT等专业作为移民培训的重点专业,以中长期二三产业技能培训为主,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补充,组织实施培训。
3.2.3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做好劳动力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移民群体的意愿,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移民收入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3.3分类组织培训
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内容分为职业学历教育、二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农业劳动者培训三大类型。
3.3.1职业学历教育对新增移民劳动力进行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我县移民区域内每年初中毕业生数为6700多人,规划期内按普职比45:55计算,需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移民总计约为3.6万人。要以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以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按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开展移民中等职业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技能的新一代劳动者,是减轻库区环境承载压力、增加移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两年制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免费入学就读,减轻了移民的负担,提高了移民就业竞争能力,为不断增加移民收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3.3.2职业技能培训对规划期内21 50岁的移民劳动力主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由于库区生产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难以容纳库区现有劳动力,必须走劳务输出路子,引导移民走出库区从事二、三产业,进而增加收入。劳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移民收入的高低。移民部门要花大力气做好库区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就业技能,不断增加移民收入。要舍得花钱培训移民技工,要舍得送移民到好的学校培训,把培训内容同企业用工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库区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并做好跟踪服务和维权工作。根据我县实际人才需求规律,其中具体分为:
(1)对2%开展创业培训,以带动移民从业。
(2)对2%开展高级技能培训,主要针对已有一定技能的移民劳动力。
(3)对30%开展中级技能培训,培养企业急需的中级技能人才,主要针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移民劳动力。
(4)对45%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5)对21%就近进行农产品加工、房屋维修、家庭作坊小制作等简单技能培训。
3.3.3新型农业劳动者培训库区现有山林、水面和草地资源的开发,必须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前提,必须以农业实用技术作保证,才能产生较好的效益。过去,我们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覆盖面较窄,层次较低,导致农业开发的科技含量较低,效益不是很明显。所以,今后要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当作库区产业开发的核心工作来抓。主要围绕国家确定的库区四大产业(柑橘、草食牲畜、水产、旅游),重点提高移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具体培训内容可包括柑桔、茶叶、板栗、烟叶、蔬菜等栽培技术,生猪、山羊、水产等养殖技术以及沼气使用等新型能源技术等。具体分类为:
对规划期内对21―50岁留在库区的农业劳动力开展致富带头人、新型农民科技(科技农业)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
(1)对10%务农劳动力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
关键词 :电网物资企业 岗位胜任能力 教育培训
随着某电网公司“物资一体化”工作思路的提出及物资一体化、集约化管理方式的不断深化,作为物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的主体——省级物资机构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寻找好设备,关键之一就是人的因素。一般而言,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技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很容易发现问题,找到好的设备。基于目前人力资源条件限制,要让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技能满足规定要求,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培训。
一、培训现状
2014年,某电网公司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7882期,培训56.7万人次,其中该公司物资部举办专业培训班10期,培训1750人次;某省级公司物资部举办专业培训6期,培训1340人次;省级物资企业举办各类培训74期,累计3339人次。
目前针对物资、物流方面的培训,某电网公司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培训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分层、分类、分专业培训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培训指导意见,网、省两级公司以及各单位每年下半年均开展下一年度的培训需求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下年度的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开展相应的培训。
二、面临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网、省两级公司物资机构对培训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大量的培训班,培训资源向一线倾斜,为提升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保证实现安全生产、确保设备材料的质量可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还不能够完全通过目前的培训工作达到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尤其是针对专业技术、生产(技能)岗位上的一线员工。存在一些普遍现象或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训针对性不足。目前从上到下培训计划主要依据需求调查及其调查结果分析,需求调查虽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个人的需求,但也存在个人主观因素和个人认知的差别,需求调查往往是将个人需求反馈给组织,不一定能够满足组织或单位的需要;同时需求调查也无法全面掌握上岗人员的所掌握知识情况,培训就缺乏针对性。
2 .实操技能培训较少。对于物资、物流技能类培训,实操效果往往比讲台授课培训效果好得多,如驻厂设备监理、厂内机动车辆驾驶、起重机械、道路运输等,这些虽有国家强制取证要求,但内部经常开展这类技能实操培训可以较好实现取证之后业务技能恢复、熟练和提升。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由于场地、设备及器具的限制,实操技能培训往往较少。
3.物资机构缺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条件。目前各省级物资机构大量参与合同签订、设备监造和材料抽检等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大量掌握相关技术知识,需要读懂设计规范、出厂试验、材料检验等等各项技术参数,需要与设计单位、技术支持、生产厂商等单位进行大量的沟通、协作和监督,这些都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但目前的物资机构缺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条件。4.培训质量不高,手段缺乏创新。
从现阶段看,教育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手段比较落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仍是主要方式和方法。根据对部分干部和员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人认为教育培训方式不活,手段滞后,不能满足干部员工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大部分干部员工更希望教学方法实现互动性、学习载体实现多样性。
三、相关建议
1.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发挥岗位胜任能力培训优势。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岗位均有岗位职责及对应的能力要求,能力一般分为通用类能力和鉴别类能力,鉴别类能力又分为职能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并对上岗人员进行评价和评估,可以得出比较客观的能力提升要求,培训因而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体现了“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下面列举品质控制某抽检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2. 对上岗人员进行评价和评估。根据每一个岗位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对每一个上岗人员岗位胜任能力逐一进行分析,列些员工技能清单库。结合岗位要求,对照人员能力素质现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可以从电力行业知识、企业管理、物资供应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法律法规知识、沟通与协调、持证上岗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要求,让上岗员工明白自己差距和努力方向,解决了培训的针对性问题。
3.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站。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站,科级解决实操培训问题。以各省物资机构为平台,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中心(站),各培训中心(站)物流实操培训分为通用类和特色类,各省通用类培训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结合自身特点或特色,各省可以建立特色类培训项目,同时特色类培训项目可以进行资源共享。
4.委托技术机构,协助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可以与相关电力设计院、电力试验研究院,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等生产厂商建立联合培养计划,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派遣相关人员参与全过程学习,甚至直接参与相关设计和试验。针对学习人员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要求达到的效果,并根据工作需要参与相关工作。
四、优点分析
通过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开展实操技能培训,委托技术机构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既能真实、客观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实现对员工差异化培训,增强员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能提升物流机构的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为企业和电网建设提供更好的设备,发现更好的供应商,最终实现企业发展和人员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于洋,赵路.浅谈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6(5)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24-02
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2015年大学毕业生达749万人,海归35万,再加上近三年来大学毕业未找到合适工作的约200万人。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为历史最高的1000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困难,自主创业将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必然选择,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明智之举。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特别是地州高校的大学毕业生,考研、出国留学等机会较少,行政事业招录名额有限,到私企打工又觉得几年的大学白读了。选择自主创业是很多地州高校学生的共同愿望。然而,自主创业存在一定的成本与风险,毕业后立刻创业对于大学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将创业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模式中,将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在校园内给予充分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及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地州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保山学院是一所2009年升格的全日制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自升本以来,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并多次获得云南省教育厅的就业工作考核中的学生创业率高的奖项,这得利于该校根据国家本科学校办学的质量标准的对创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符合学生实际的创业培训体系。
(一)创业课程的开设
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保山学院由招生就业处负责牵头,各二级学院配合,从2013级起在本科学生中开设公共必修课《创业基础》,共10学时,课程有专门及教材《创业基础》,有教师团队,现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中青结合的授课教师8名,学生成绩由平时考勤与作业两部分构成,成绩合格计1个学分。教学质量有较好的保证。
(二)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
保山学院主动与保山国际义乌商贸城电子商务产业园、保山珠宝协会、保山数据服务产业园、保山云药协会对接,把高校人才优势与地方产业园及行业协会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先后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保山义乌商贸城合作建立乡村超市()平台,其功能有:第一,大学生创业服务,大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免费开网店;第二,大学生创新服务,大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开发各自的商务平台;第三,乡村信息化服务,拓宽乡村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与保山国际数据服务产业园合作成立保山云计算服务团队。创业孵化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
学校根据《云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十二五实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的意见》(云教高〔2012〕1号)文件精神,精心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评选、立项、经费划拨、指导教师的安排等,涌现了一批优秀项目。如:信息学院学生宋东翔主持的项目《保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动态统计与绩效考核管理平台的研究》获云南省教育厅立项;人文学院学生朱加江主持的项目《文化创意的创业的实践研究》、珠宝学院学生苏徐主持的项目《保山旅游文化的原创珠宝首饰设计的应用》、理工学院学生杜建主持的项目《四轴航拍飞行器的研究与实现》获学校立项。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探索的热情。
(四)创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实施
云南省结合实际提出2014年至2017年实施“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3年扶持2万名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带动6万人创业。从2014年起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十百千万计划”。加大大学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2014年起每年计划培训大学生15000名。
保山学院结合学校实际加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并专门聘请专业的培训结构对本校具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进行创业技能培训,主要内容:
GYB培训――“产生你的企业想法”。主要确定你是否具备创办企业的素质和能力。
SYB培训――“创办你的创业”。主要培训你创办企业的基本流程与相关政策的了解。
宣传《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云政办[2014]30号)中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贷免扶补”的精神。
(五)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协会的作用
1.组织创业主题讲座,由大学生创业协会牵头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校内外专家和历年校友到校进行创业主题讲座,为广大学生传经送宝、开阔眼界。
2.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每年由学校团委组织,大学生创业协会协办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吸引广大的学生参与,通过大赛锻炼了学生创业的意识与能力。
二、地州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创业教育师资团队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保山学院没有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对创业教育感兴趣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都缺乏专业的培训,特别缺乏创业的实际经验,是导致高校创业课程质量不高、创业教育开展不如预期的重要原因。创业教育要求指导老师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创业教育理论水平,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相关经验。高校教师缺乏企业经验,没有到企业进修机会,高校急需要双师型教师,但学校由于缺乏专项经费,社会缺乏相应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这种现状导致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仍停留于形势、政策、技巧的教育,而缺乏深层次的,对学生创业的规划引领的作用,难以确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今后学校应加大投入努力培养具有创业培训资格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创造条件聘请企业行业中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士到校兼任创业教育教师,确实提高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二)创业教育缺乏对创业者的服务与引导
很多学生在创业教育之后激发了创业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缺乏相应创业的服务与引导,不知如何下手等而浪费很好的想法与机会。学校应该更多聘请往届校友中成功创业者来进行交流和引导。消除普遍存在的畏惧心理,帮助众多学生迈出第一步;学校应建立学生创业服务结构,专门针对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在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计划的制定、创业资金的筹措、创业扶持政策的争取等方面为学生出谋划策,从而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三)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
学校创业教育局限在讲座、理论授课、创业策划大赛等范围内,缺乏让学生走进社会,切身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创业方案得不到具体实践。学校虽有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但真正能参与其中的人数非常少。这种现状进一步使得学生的创业意愿降低。过多的是为了策划而进行的书面创业策划,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处于“纸上谈兵”层次,同时由于学生身份的局限性,很少有风险投资商主动联合大学生进行创业,使得学生得不到实践,无疑成为创业教育成功的较大的障碍。学校应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健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建设,确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创业教育缺乏完善的扶持体系
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已是必不可少,但是,创业教育的主体并不应该仅仅是高校,更大的责任应该是当前整个社会系统本身,完善的创业教育保障系统是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推进的根本保障。云南省已经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包括小额贷款、创业初期基金扶持、创业培训等方面,但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申请材料的组织,审批太繁琐,担保人的条件要求太苛刻,导致部分创业的大学生放弃申请“贷免扶补”政策优惠。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如:子元集团奖励基金、红河红云奖励基金中单列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对创业教育富有成效的个人或团队进行奖励,激发其参与创业教育的激情。
(五)专业之间差异大
从近年学校就业统计数据显示珠宝加工专业、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等选择创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珠宝加工专业优势由于保山玛瑙产业的兴起为契机,计算机信息专业得利于地方产业信息化的趋势。其它专业受制于传统产业行业的限制,无法具备大量的创业空间和条件,比如:师范类专业由于国家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对私立中小学的需求不是很大。教师类专业的学生创业的空间大都局限于课外辅导的这块蛋糕。学校应在创业教育中加大不同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训练,培养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尽量减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行业限制的影响。
总之,创业教育地州高校转型的重要抓手,是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确实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获得创业能力的基本途径,创业教育的质量高低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乃至于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本论文获得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地州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推进机制研究》2014Y482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薛小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2] 谭立章,钱津津.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3] 陶维之.生涯规划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13(27)
[4] 张锋兴.反思与前进: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实效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在深入开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已成为当今教师的核心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能力等。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设计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CAI技术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网络多媒体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的显著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智能化,学习者可借助互联网广泛获取相关知识。随着CAI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派生出许多分支,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教学资源库、网上教学试验课程、精品课程等。
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所以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的设计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在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建构知识的情境,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认知主体地位,从而顺利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2.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表明,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会增加接受信息的容量,有利于获取和保持知识信息。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过程,整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等构成。而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只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及开发、设计教学课件时,需要根据信息加工的理论及其规律,将信息的传递和展现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容量大,图、文、声、像并茂等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和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将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最优教学方案,使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等手段展现知识,拓宽了教与学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的最优化,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模式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评价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标准。教学目标除了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教师及教学设备等各种条件情况,设计具体可行的训练目标和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还要通过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模式中,使学习者理解在信息时代环境下训练模式的内容发生了的许多新变化,要学会自主学习与在探索、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从而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得到较大提高,技能训练目标能有效地达成。
2.教学内容
一是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二是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课程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Internet等。
3.教学环境
要使培训模式发挥效力、完成技能训练目标,教学环境的建设很重要。如:创设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用电子资源库(包括图书、光盘、网络资源等)代替普通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技能训练指导用书等。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化,改变传统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以教学的多种形式训练学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提供一些信息技术课题,让学员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进行探究,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式的设计方案
将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设计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教学方案。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的教与学方案是在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布置一系列技能训练任务,学员通过任务中问题的驱动,对学习资源进行积极主动应用,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参与学习活动。将教师的教学转变为学员的探究式学习,使所有学员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通过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选择与技能培训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任务,引导学员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学员面临的情境可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相关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系统,也可能是教学系统操作、课件制作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使学员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比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员通过完成任务来理解、分析并解决面临的问题。
2.团结协作,自主探究
为了培养学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将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可以一起参加学习,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和探究,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以解决有关问题,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是直接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而是提供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有关线索,学员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自主探究、讨论和交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目的。
3.网上交流,技能展示
学员进行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网上进行交流如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或电子信箱中进行交流,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的实战演练情况,是技能展示的最直接平台。
4.严格考核,效果评价
学员完成每门技能培训课程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严格考核,人人过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员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学员自主学习探究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模式设计的创新点
该培训模式的设计不仅具有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特点——既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又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既注重了训练方案和目标的设计,又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录像、信息反馈、评议标准等方面的设计——而且具有如下的创新点。
1.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是支撑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要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对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设计和提炼。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是注重发挥教师的训练指导作用,强调充分体现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这是一种主动、积极、有主见的学习理念,学员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教师要注重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和训练创设各种便利条件。学员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任何能利用的网络、电子信息等手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实效。
2.凸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在训练的时间、场所、设备等方面的局限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上建立学员的教学技能培训资料和信息库,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均可以上网进行学习、观摩,而且还能随时观看技能训练音像资料,下载一些有特色的技能训练教学录像和相关的训练资料,不受训练的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教师也不用每次都到培训场所,可以通过网上观看学员的训练情况,给出评议结论,从而使训练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强调学员对传统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更要突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从而培养了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现代教学能力。
五、模式的教学实践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中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认识,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现代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一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二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为主,精讲多练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的安排上,主要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上,采用先进行实践技能操作,后进行理论教学,即先做后讲,有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将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同时进行。通常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学员可以通过上网学习有关知识。在教学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较多的上机操作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效的操作。
3.技能交流、展示与评价相结合
根据技能训练情况及时在网站或电子信箱上进行交流,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员之间的交流,小组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等。
技能展示分为随机展示和期末展示。随机展示是指全体学员在多媒体多功能教室进行学习训练活动,在学员的教学和研讨过程中,每次随机抽出部分学员走上讲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亲自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进行技能展示,整个学期内让每个学员都至少有一次随机技能展示的机会。期末展示就是对每个学员在一个学期中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进行一次教学全过程的展示,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设计等,最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的全过程技能展示。教师针对学员在技能展示中出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集中进行评议、指导,并逐步引导学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最后归类总结。
在国际教育评价中提出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使我们得到很多的启示,我们借鉴“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将每个学员在技能训练中的小结、教学课件及进行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放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并对学员的技能训练情况采用三结合的考评方式,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
————————
参考文献
[1] 武海明,刘瑞儒.网络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新探索.现代情报,2005(9).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中职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很多学生通过这一台阶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就计算机专业的情况而言,各级各类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发展中的高校自身,对计算机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又由于就业压力的巨大,所以在中职阶段的计算机学习对于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掌握与应用,并却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获得处理、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学生没有在思想上重视好计算机课程教学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实事求是而言大多数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或者是家庭的原因学生才进入这里学习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风式的,他们也许是在初中阶段由于经常的上网,对游戏等兴趣很大,由此对计算机的兴趣也产生了,但是在真正的系统性的学习的时候,由于想法过于简单,认为计算机学习就像是玩游戏一样,不需要用太多的脑力,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认真听讲,偷偷的浏览网页或是打游戏,在实际的学习中却不理想,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其根本原因在于有在思想上重视好计算机课程教学,把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想的过于简单。
2.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导致学生的兴趣大减
中职计算机教学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理论课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进行理论知识讲授,这样学生必然会感到特别的没有味道,上课的时候大多学生不是趴下睡觉就是在做小动作,这样的课程上与不上没有区别。在实践课上,教师也是讲得多,让学生实践操作的少,或者是干脆把网一断,让学生做练习,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避免学生上网分心,但是又导致学生交头接耳,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中去。
3.计算机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如此的教学程序固定化,必然显得呆板乏味。教师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等等,特别是讲到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会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中职计算机教师队伍里,也有很多的教师属于其他专业改行的教师,教学经验较为欠缺,在整体上师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对策
1.创新与改革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变化,教师如果参照考试大纲,一味的钻研课本的内容,这显然是不行的,为此必须要与时俱进,创新与改革教学内容,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找学生感兴趣话题,例如世博会等,用这些话题来引出教学的内容,在实践课上,教给学生有用的技能,可以是旧计算机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吸引起来,不在分心。同时,教师也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各种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敢于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有效的平台。
2.强化过程研究,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中职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教师可以适当的将课程内容的难度简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开发。只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亲身的体会到计算机技术的趣味性,这样才会充分的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树立起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行Excel的的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繁琐,死板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勉强学会方法,记忆力不深刻,并且方法如果一旦不恰当,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制情绪。我在授课的时候是通过讲述一个空调销售的故事来指导学生学习和记忆:我用Excel处理了一组空调销售数据,并且显示出出增长率与对比结果,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被Excel功能吸引,全身的投入的学习中去。
3.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
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对于提高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水平意义重大。当前,由于教育市场化的发展,使得对教师技能培训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校可以将计算机教师组织起来去指定的机构培训,也可以通过开设网络课程,让教师看到那些在教育一线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的教学方法,这是当前正在兴起的一个教育方式。网络课程可以让教师领略到名师的教学方法,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对于提高教师的交学技能具有这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4.结束语
作为一门既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中职计算机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改变教学观念,不断的与时俱进,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重视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进一步的增强学生处理、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这必将对于学生将来的深造或者是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