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制造成本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绪论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现行会计制度在对企业的监督反映以及成本计量上的不足日益显现,从而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成本制度,以减少企业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的呼声越来越高。出于改善企业环保工作的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投入产出率的目的,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一种新会计制度——环境成本会计。
环境成本会计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A.C.Pigou),他在其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提出,应当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即庇古税。环境成本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1971年比蒙斯(F.A.Beams)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J.T.Marlin)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揭开了环境成本会计研究的序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大量的文献和报告探讨环境会计问题。如1992年联合国提出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1993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增加了环境核算的附属框架。H.T.Odum于1996年编著了《环境会计》,成为首部环境会计方面的里程碑著作。1998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Accounting and Report,ISAR)第15次会议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这是第一份环境会计和报告的国际指南。美国会计行业协会在环境会计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FASB从或有负债的角度考虑,了第5号准则公告《或有事项会计》,针对环境披露方面提出了规范性意见;SEC就环境报告问题了第92号专门会计公告。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例如保持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方面的成本。而按照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成本,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类:
(1)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的环境成本。
(2)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成本。
(3)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的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会计的核心在于对环境成本的正确收集、核算与报告。环境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把环境成本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使产品成本包含企业所应承担的环境成本,进而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促使企业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本文拟分析现代企业主要使用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并探讨何种方法更适用于环境成本核算。
二、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制造成本法诞生于二十世纪初期,这一期间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制造费用占比较低。在制造成本法的核算方法下,大多数企业假定内部环境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并将其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然后由所有产品共同分摊。以我国为例,企业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如环保费用、绿化费等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制造费用,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并于期末分配给所有产品。因此,无论产品是否与归集的环境成本有关,它都将承担一部分环境成本,也就是说,无污染产品需要承担一部分本应由其他污染产品所承担的环境费用,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
(二)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Cost Drivers)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将企业视为一个上下沟通、前后连贯的作业集合体,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成本动因又使得作业的成本可以按多个标准进行科学的分配。
环境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其有时产生于生产过程之中,有些情况下又表现为或有的、无形的社会成本或形象关系等,其难以计量、难以货币化和难以与相应的环境收入相配比等特性使得传统的会计方法对其加以计算和报告十分困难。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Life Cycle Costing,LCC法)
生命周期成本法(LCC)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对军工产品的成本计算。随着科学技术、市场需求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概念已经不再适用,生命周期成本法立足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对产品的设计、材料价格、仓储、销售、使用、废弃等各阶段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进行全过程累计。它可以满足企业定价决策、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面向成本的设计(Design For Cost,简称DFC)等的需要。
三、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评价标准,对于上述三种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只有在考虑它们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对其科学地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环境成本信息的可靠性角度分析
制造成本法认为环境成本是制造费用的一部分,在以产品为基础进行分配之前,环境成本是从历史记录获取的,因此可靠性较强。作业成本法下环境成本信息同样来源于历史记录,不同之处在于它在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进行分析,并根据多样化的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环境成本,从而提高了环境成本对象化的准确性。但是环境成本作业动因的选择并没有一致的标准,在对其进行确定时会加入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会降低其可靠性。生命周期成本法则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把所有环境成本都包括在内,在采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作业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考虑了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阶段因污染防护、产品回收等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但是这一部分环境成本难以进行准确的统计,需要一定的主观估计,对环境成本信息的可靠性有一定的损害。
其次,从环境成本信息的相关性角度分析
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帮助信息使用者进行相关决策的制定。制造成本法下环境成本的对象化过程缺乏客观性,导致环境成本在分配过程和结果上存在偏差,所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与管理层进行企业成本管理、外部人员了解企业环境情况缺乏相关性。最常见的结果是产品在定价方面出现偏差,原本盈利的产品会错误地表现为亏损,而实际亏损的产品则会表现为盈利,不利于企业实施正确的产品战略。此外,在制造成本法下,环境成本信息汇总得出于生产的最后阶段,及时性的缺乏使得环境成本信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在生产过程中正确认识并相应调整企业存在的环境问题。
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基本克服了制造成本法的这些缺点。对于作业成本法而言,它在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进行了动因分析,把成本准确地追溯到了每个产品,保证了分配的准确性和产品定价的合理性。对于生命周期成本法而言,它对产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进行研究,了解其环境影响总量及其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分布,有利于改进产品的制作、使用等过程,以降低环境成本,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
最后,从成效益原则角度分析
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是会计信息提供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尽管成本和效益在很多时候都是较为难以计量与抽象的。我们应该把这一原则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即会计信息供给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
从成本方面考虑,环境会计成本信息对于企业信息系统来说属于额外信息,它的供给必然要求企业增加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从而导致企业花费代价的增加。因为制造成本法可以在原有会计系统基础上得到相应的环境成本信息,所以该方法所需的资源投入是相对较少的。而另外两种方法都要求有相应的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这两种核算方法会产生相对较大的成本支出。
从收益方面考虑,利益相关者对环境成本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投资者需要相关信息判断投资风险的大小;债权人需要相关信息判断借款风险,进而估计企业的偿债能力;政府部门需要相关信息判断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投入与效益;企业管理层需要相关信息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和生产运营决策。综合成本与效益两个方面,尽管制造成本法所需企业花费的代价较小,但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对环境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和科学,更能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环境相关的决策,并能带来更多的潜在效益。总而言之,环境成本信息的供给对企业整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并且采用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企业在环境成本核算方面主要存在三种方法,制造成本法:企业假定内部环境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将环境成本费用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然后分摊给所有产品;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环境成本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立足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汤临峰.环境成本核算方法探讨.[J].财经研究.2006(17).
[2] 刘建峥.环境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2(12).
[3] 王迪温宗国.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理论与方法学研究.[J].企业视窗.2008.4B.
[4] 程隆云.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2(7).
[5] 白燕华王阿妮.浅议环境成本会计.[J].陕西农业科学.2010(5).
[6] 秦桦.从会计信息质量比较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J].环境科学动态.2002(2).
一、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的概念
在会计学中有两种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指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这样,在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又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产成本要在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4]再探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刘智群.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15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即以成本动因理论为依据,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根据生产过程中产品发生和形成价值链的关系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将资源成本准确地分配到作业当中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其核心要素有四个,分别是资源、成本对象与动因以及作业。
2.作业成本法的结构特点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管理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新思维,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成本核算的范围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产品单位成本、生产批次成本、产品维持成本以及生产工厂成本。作业成本法将作业作为沟通企业资源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桥梁,力求从总体上把握影响产品成本的因素,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水平,把企业产品研发生产服务等过程中所有的成本都纳入到成本范畴中来。作业成本对间接费用的分配是采用多标准来进行的,与传统成本法相比更具合理性,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就会产生多种成本动因,就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同时消耗资源的价值转移到下一环节,最终形成产品,计算过程可以概括为“资源—作业—产品”,从而将企业成本管理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此方法来计算企业成本大大提高了成本的真实性,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从企业生产的源头入手,在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准确分析成本,从而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一经产生就迅速得到推广和使用。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得到了认可。目前,作业成本法不仅用于成本核算,还被广泛用于企业管理中的其他领域,例如产品定价、库存估价、新产品开发、业绩评价、产品组合决策以及盈利性分析等。下面本文对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成本管理方面,带来成本管理理念的转变
(1)实现了从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的转变
传统成本管理主要关注成本核算,且将成本核算重点放在产品制造过程所发生的弹性资源消耗上。而作业成本法核算不仅关注弹性资源消耗、而且关注产能相关的资源消耗,在当今与产能相关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有效避免成本信息的扭曲,大大提升了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成本管理必须要由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转变,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为终极目标。
(2)实现从成本的经营性控制向成本的规划性控制转变
传统成本管理重点在产品的制造环节,但是,仅对制造环节的弹性资源消耗进行控制,而对与产能相关的资源消耗,在其使用前就已经形成固化成本,大多属于无法控制成本,它们以折旧方式进入产品成本。所谓固化成本是指因事先做出诸如产品设计、生产线规划等决策从而在未来一定要发生的成本。事实表明通过经营性成本控制,只能降低少部分的非固化成本,成本降低幅度、余地并不大。只关注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难以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管控。因此,在产品制造过程之前,应事先“嵌入”成本理念,挖掘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生产线规划或布局等方面的成本降低空间并进行优化,即对成本实施事前的规划性控制,才能真正从源头控制产品成本。
(3)实现从产品制造成本管理向产品全成本管理转变
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产品制造成本”,判断产品是否盈利的财务逻辑,是看“产品营业收入”是否大于“产品制造成本”,是一种短期的产品决策观。而作业成本法拓宽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范围,如果从“产品全成本”角度来判断新产品是否盈利、新的生产线是否决策上马,不仅要看产品制造成本,而且更应关注设计、设备升级、生产准备、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作业环节所发生的资源消耗,从而在“总体”上判断产品的盈利性、价值创造性。例如,某公司投资了一条多晶硅生产线,投资前做项目测算未能考虑到市场环境、设备升级等一系列作业环节所发生的资源消耗,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时,收入与成本严重倒挂,导致项目投资失败。
2.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盈利性分析
对产品盈利性进行分析有助于企业找到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加大对该产品的资源投入,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经济利润。产品盈利性分析有效与否直接关乎到企业的产品组合,甚至对企业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成本方法下产品盈利性差别很大,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对企业间接费用的确定有很大的随机性,主要关注生产的最终结果,对生产过程不重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产品的真实盈利性,对企业产品组合以及经营战略的制定带来了误导。事实证明,这种将企业生产过程与最终产品分离的做法已经滞后于现代生产的需要。而采用作业成本法后,按引起间接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分配,可以明确的界定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作业量,不仅充分考虑到最终产品,也涉及到整个生产过程,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采用作业成本法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信息,从而使企业决策更具相关性和科学性
3.指导产品定价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利,产品价格的制定与企业利润信息相关。成本是企业进行产品定价进而制定产品定价策略的基础和关键,成本核算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定价的优劣。如果企业成本核算质量差,企业会根据核算结果来制定错误的价格策略,产品价格高于正常市场价格,就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不仅会丧失原有的市场份额,还会造成企业经营困顿。如果产品价格低于正常市场价格,不仅会降低企业应有利润,引起企业亏损,还会引起竞争对手的价格报复。可见,产品价格制定准确性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合理定价的关键在于确定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能为企业产品价格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和科学的定价基础。
三、结束语
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重要的生产控制环节,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永恒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主要手段,成本计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乎到企业成本预算、分析、考核以及控制等各方面工作,也是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决策和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作业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体系重要方法之一,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在我国企业作业成本法运用还不是很广泛,作业成本法引入我国仅仅几十年的时间,企业接受起来还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另外,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对信息化水平要求很高,企业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来保证作业成本的顺利实施,部分企业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我们大力宣传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性,让企业认识到现有成本管理方法的不足之处,转变观念,逐步接受和实施成本管理法,最终通过作业成本法实施,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效益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作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研究魏名灿.《当代经济》.2012-06-23
[2]作业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和运用苗清辉.《中国集体经济》.2008-06-25
[3]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研究 靳晓羽、(导师:苏宁)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05-01
[4]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7
现行成本会计中普遍使用的制造成本法已不适用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制造费用的分配为例,在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占的比重较小,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一般采用生产工时比例法。但是,在先进制造环境下,大量人工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据调查,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今该比例提高到了400%~500%。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准确分配制造费用,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即高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低估知识密集型产品成本。继而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不能为企业产品决策和成本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适时制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倒推成本法应运而生。所谓适时生产是指在生产需要时才购进零部件或有顾客需求时才生产产品,从而使存货保持在最低水平。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的方法。这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正好相反。但在采用适时制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到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大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法或分步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货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追溯,无疑得不偿失。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在知识经济社会,生产高度自动化,客户的需求也呈多样化趋势,企业大批量地生产将被客户特定的、个性化需求所取代,企业在生产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同时,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可能始终一致,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的分步法和品种法的使用空间会大大降低。
二、知识经济时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改进无形资产的核算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多,除了我们熟知的专利权、商标权、特许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之外还有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业务伙伴、融资关系、长期顾客、职工的教育状况、业务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等。这些无形资产已构成企业资产的主体部分,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如果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将将无形资产按其价值和规定的期限摊入管理费用,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而必须改进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办法。首先,对于产品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无形资产,比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应按其摊销额计入产品成本;其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企业形象有影响的无形资产,如商标权、特许权、服务品牌等仍采用原来的方法,即摊销计入管理费用对于职工教育状况、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人力资源则应摊销记入成本。此外,由于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知识资产更新换代较快,因而应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和方法,可以像当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那样采用快速摊销的办法。
(二)改进人力资源支出的核算在现行制度中只是把工资薪金、福利费等与人力资源的有关的支出按照人员所属部门的不同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现如今,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资源,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根本。其支出形式也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会计核算对人力资源支出必须足够重视,那种不分支出性质,一律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将是未来成本会计研究的的侧重点之一。按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进行划分。把与取得当期收益有关的支出如工资薪金、福利费、社保费等仍按职工所属部门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对于收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人力资源支出如培训支出等则予以资本化,通过分期摊销的形式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中。
一、导致作业成本管理产生的几个变化因素
1.环境的变化。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成本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成本重心的严重转移,使传统成本管理不再适合企业。另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于产品质量和功能的期望也日益提高,消费行为变得有选择性和挑剔性,产品的质量虽然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服务以及针对性又成了企业的一项新挑战,传统的“规模经济”,即大批量的生产来满足顾客已经远远不够,对于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应该采用顾客化的生产方式,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来减少各个环节的非增值作业成本,用全面质量管理来增加企业可取得的“顾客价值”,正是市场需求由统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导致企业必须的成本控制观念的转变,管理观念的转变使制造成本转变成了企业成本,顾客成本,更有利于企业分析成本。
对于企业的管理方法,由以前卖方市场导致的生产管理转变成为了现在买方市场形成的营销管理上,企业的管理方法转变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各种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促使企业根据有限的资源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和基础架构,满足不断提高的顾客的期望。所以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整合,需要成本管理的转变。
2.成本管理中成本动因的转变。
传统成本法成本的计算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则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全部都追溯到产品成本中去。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所产生的费用按其成本动因不同汇集到作业中去,计算作业成本,再按照产品生产消耗的作业量,将其计入产品成本。两者的区别在于长期的变动成本,在传统成本法下大多都被计入固定成本,而在作业成本法下,作业作为其成本动因,是会有所变化的。因此,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由“产品”转为“作业”,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法中严重扭曲成本的缺陷,而且帮助管理者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入手,目光关注于资源消耗的动因,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成本的分配由单一的产品转化为多种动因标准,为管理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另外作业成本法也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反映,这样可以提高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等各个方面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前馈和反馈成本控制相结合,实现一个良好的成本计算和管理系统。
3.成本管理中分析成本的角度发生变化。
传统成本法是将企业的成本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也是按此来分析成本,而作业成本法是将企业的全部经营按照业务流程的不同分解成为一系列作业,再将总的成本按照这些活动消耗资源的多少分配到这些活动中去。传统成本法是着眼于量,按量把成本分摊到产品中去,不能够有利于企业判断出什么顾客,产品给企业创造价值,什么顾客,产品在侵蚀价值,而作业成本法着眼于流程。例如,某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从产品的研制开发到组织订货,从安排生产到对外销售,以及最后的售后服务等等,这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也就是所谓的“作业链”。由于生产消耗了作业,而作业又消耗了资源,作业的转移实质上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又是价值量的集合,作业的形成,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作业成本法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报告提供了动态连续的信息。正是作业成本法价值链的形成,对企业内跨部门工作的规范计入提供了共同语言,有利于各部门之间了解业务,规划并进行资源管理,考核及提高绩效,使管理者虽业务做到心中有数;对企业中员工,小组有着激励作用,由于他对业务流程有着详细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将作业与绩效考评相结合,使得薪酬系统不仅准确,而且易于管理激励,使管理者对企业激励机制心中有数。
4.企业增长方式及管理目标的转变。
企业的增长方式正由外延增长到内涵增长的剧烈转变,从管理观念上来看,传统成本管理讲求的是降低成本,从管理方法上分析,传统成本管理以事中控制与事后反馈为主,强调对活动的规范和约束,从管理对象上看,它主要是企业的制造成本,而看不到企业的价值链和隐性成本。现在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企业立足于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寻找企业新的持续的效益增长点,而不是传统成本中所谓的成本节约,对于成本管理方法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成本管理必须要有前瞻性,对于管理对象来说,必须围绕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从开放的竞争市场洞察其变化的成本动因,正是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企业不得不转变战略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目标由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转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传统成本管理通过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成本来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尽管降低成本对企业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但传统成本管理过多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而没有很好的把成本管理与竞争的优势联系起来,企业只有通过战略的制定实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像新产品的开发与售后服务的完善都能够为企业取得长期竞争的优势,即便短期成本有所提高也是正常的,作业成本管理正是通过立足于企业长期的盈利和竞争优势,而不是短期成本的削减才使企业有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二、作业成本管理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企业整体的装备水平仍然很落后,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还较低,适应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制造环境还不具备或不充分。
2.很多中小型企业一贯都应用传统成本管理,对于作业成本管理并不熟悉,而且有的准则只能够规定只可以应用制造成本法,对作业成本的推广造成阻碍作用,而且作业成本管理应该面对着这么多千变万化的企业经营情况,有着更多的适应方法,这样才能使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3.作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与应用与经济环境、生产环境、会计环境相关,虽然作业成本管理在理论上已经较为成熟,但是我国作业成本法还在介绍和引进阶段,并未有太多的研究。另外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要通过企业管理人员、会计人员作用到企业的经营中去,而现状却是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生产管理的范围狭窄、生产控制弱、生产设备组织不合理,总体的会计素质就更成问题,比如由于我国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有限,会计电算化并未得到普及,这也属于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影响着作业成本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4.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与作业成本法相配合,这样利用作业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大量成本信息将很难真正运用于成本分析、作业成本预算、业绩评价指标的制定、产品定价及内部转移定价的制定、顾客及合同的选择等作业分析及作业成本管理中,作业成本法的效果将很难显现出来。
三、推广作业成本的举措
1.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要介绍清楚传统成本法在新制造环境下所产生的局限性,以及这种局限性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其次,应介绍清楚作业成本法的先进性、合理性、有效性及科学性,特别是作业分析法在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让作业成本和作业管理的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为推行作业成本法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应介绍清楚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最后,对作业成本法的简易实施法进行介绍。
2.将其更好地与责任会计及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责任会计是适应分权管理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单位,对各责任单位权责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及业绩考评的内部控制制度。责任会计所建立的“责任中心”与作业成本管理所建立的“作业中心”是相一致的,他们之间是相互促动的,成本动因中除了产量、作业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人的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像员工的工作态度,管理意识、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员工对于公司的信赖程度和责任感等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比单纯去减少企业成本要更加有效,按照作业设置责任中心,更加易于成本合理的分配,也更加易于区分清楚责任,而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方法,预算编制的成功在于对未来预测的把握,而对未来预测的把握关键在于历史数据的分析与应用,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的管理理念的形成,传统成本管理下产生的成本数据并不能代表产品成本的信息,作业成本管理下所创造的按成本动因所计算出来的成本相对能够如是的反映成本构成状况,在此基础上所编制的预算能达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要求,作业成本管理与责任会计、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管理方法相伴相生,相互促动。
(1)适时制生产系统的实施,为作业成本会计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应用条件。适时制使传统的“交易基础成本计算”或“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受到强烈冲击,并直接导致作业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作业成本会计因适时制的产生而产生,又因适时制的发展而发展。
(2)由于变动成本法在实践中运用地不理想,所以企业家目前更注重的是完全成本法。实务工作者认为短期变动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一种不充分的计量尺度。他们倾向于把固定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之中,以全部成本作为产品的长期制造成本,实务工作者对完全成本法的这种浓厚兴趣,就成了作业成本会计产生的现实土壤。
(3)在高新科技条件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制造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企业更加需要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进而更加关注成本计算方法。过去看起来是合理的计算方法,在新的环境下,却出现了扭曲成本信息,不能满足决策及管理需要的现象。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法要求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全都追溯到产品中去,直接成本由于归属对象明确,可以做到准确分配,而间接成本的发生动因却比较多,笼统以单位水平动因来分配,在制造费用较多的情况下,将严重扭曲产品成本。
时代的变革导致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改进和完善管理技术和方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随着企业对成本计算的准确度要求,作业成本法慢慢地走入了企业成本管理者的视野中。
2 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1)国外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杰出的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科勒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计算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1952年其在他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作业会计思想。
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出版了《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作为研究成本会计的杰出理论家,他坚持: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成本会计应首先明确三个概念,“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会计要揭示收益的本质,首先就必须解释报告的目标,这个目标表示托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主要是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信息,作业成本计算中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出量。会计若要较好的解决成本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应是作业,而不是完工产品,成本不应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而是应该根据资源投入量,计算利用每种资源的完全成本。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库伯和卡普兰两位教授撰写了一系列案例、论文和著作才引起西方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库伯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作业成本法的论文,这些论文基本上对ABC的现实需要、运行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方面作了较全方位的分析。库伯还和卡普兰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计算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一文。这标志着作业成本法开始从理论走向应用。
20世纪末,以美、英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会计界开始对ABC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研究兴趣,许多会计学者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研究探讨作业成本法的论文和专著,作业成本法已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概念和术语,ABC的理论亦日趋完善,并已在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更促使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2)我国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最早的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章是易中胜、马贤明、陈良编译并发表于《会计研究》第六期的《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随着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生产制造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成本会计提供的成本信息不能反映真实的产品成本,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受到越来越多地批判,而作业成本法则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界人士和学者的关注。
3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运用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的本质是:以“作业”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间接成本与产品是通过作业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需要找出引起间接成本发生变动的作业,并把这些作业作为分配间接成本的基础。作业成本法计算要求首先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其次依据成本动因跟踪到产品成本,即资源—作业—产品。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把成本计算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并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跟踪反映和分析,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资源利用方面的成本信息,能更好的发挥其在决策、计划、控制中的作用,促使作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克服传统成本制度的诸多不足。
(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运用。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适应高新技术制造环境下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要求,它为改革间接费用的分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拓宽了企业价值链的空间范围,亦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扩展空间范围,为企业价值链优化提供有用信息,作业成本法正适应了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作业成本将成本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有利于我们树立顾客第一的经营思想。适时生产方式需要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为其提供有效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多年来,我国成本会计学家始终在探索我国成本管理的模式,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有着深厚的理论积累。另外,通过近20年的教育和培养,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加之多年来先进管理思想的导入,企业会计人员能很快理解并运用作业成本法,为作业成本管理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技术条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就为企业采用适时制生产方式和弹性制造系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而也为作业成本的推行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成本管理概念的理解及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三、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的优越性;
四、ERP中作业成本法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无效成本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这无疑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具体的竞争表现在产品的价格、质量、技术进步等各个方面,产品的质量及创新是一个商品存在的前提条件,那么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的最有竞争力的就主要表现在商品的价格优势上。而决定价格高低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产品的成本,这也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盈利的命运。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需要,取得更好、更及时、更充分的成本信息,才能配合管理决策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加以利用。论文百事通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可见,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至关重要的管理环节。
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而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反而加大了库存成本。企业往往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没有加强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企业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注重生产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以及销售成本的核算。至于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成本管理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成本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而手工操作是很难达到这些要求的。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自己的“产品”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传统的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装化。在过去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对核算所作的这种简单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时数或产量为依据来分配间接费用),通常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但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不合理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在这种环境下,成本的控制在企业的彼此竞争中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目标成本法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目标成本的实现也有自身的困难,如何将企业规划的目标成本有效的运用在产品的生产中,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相互达成一致,这是目标成本法的困难所在,也是很多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绪论
(一)目标成本法的起源
目标成本法起源于欧美,被20世纪60年代丰田汽车制造公司所运用并且发扬光大。目标成本法的原理是将顾客对于市场的需求作为产品价格定价的导向,通过这种导向来确定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成本的额度。但是在当时,大多数的公司都是以产品成本加上预计的利润来定价,也就是所谓的加价定价法。然而这种方法的风险就是在产品后他们就需要不断的降价,在重新设计产品同时也要承担一系列的风险,目标成本法的成功之处不仅为日本企业带来了新的曙光,同时也为厂商指明了新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国外企业对于目标成本法的研究较早,欧美企业率先提出了目标成本法理论,同时率先运用在了企业中,并取得了一定收获,对于成本的控制以及设计计算都有了一定的经验,目标成本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在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企业深入发掘并且发扬光大,日本在各行各业的生产链中都很熟练的运用了目标成本法。他们在产品的成本设计,产品的零部件成本的把控以及产品售后的成本研究都做了很系统同时也很详细的研究,这对于日本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很大帮助,使得日本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显著加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本企业已经在国际竞争中占领了主导地位,这与他们熟练的目标成本法运用时分不开联系的。
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他们也意识到目标成本法对于企业管理以及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在运用目标成本法的起步较晚,同时也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以及经验。但是在众多的实际生产企业中,也出现了些许成功的案列。其中比较著名的当时“邯钢经验”。邯钢企业在目标成本法的运用中开辟了新的道路,开创了目标成本法在中国使用的先河。但是,目标成本法在中国的运用还是缺少很多的经验。中国企业注重目标成本法的理论研究,但是却忽视目标成本法在实际中的运用。如何将目标成本与生产各环节的实际成本相互联系,相互比较,同时达到一致一直是困扰着很多中国企业的难题。
二、目标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一)目标成本法的定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目标成本法将更好的运用到企业中。所谓的目标成本是率先在日本制造业中运用的管理方法,是将市场上规定的市场竞争价格来觉得产品的成本,这样做可以更好的实现产品预期的利润,通俗的将就是首先先要知道市场愿意为了产品给多少钱,再回到产品设计的源头来设计出能够适合市场和满足公司利润水品的一种方法。目标成本法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有较大的区别,目标成本法是将管理模式从“客户收入=产品的价格+平均的利润”转换到了“客户收入-目死润=目标成本”从公式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传统的成本法是将产品设计出来再加上公司的预计利润从而确定产品的价格,这种定价不能反应市场的需求,相反目标成本则顺应市场,根据市场来确立定价和利润。这也就是目标成本法的成功之处。
(二)目标成本法的实现
在日益竞争的市场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掌握和运用目标成本法来完善企业。使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目标成本法作率先是在欧美提出,日本企业在二战后如何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发展壮大起来,这与他们充分的运用了目标成本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标成本法作为日本企业成功的利器已经被证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毕竟在世界竞争的大环境下,目标成本法的运用势在必行。虽然我国企业成型较早,同时部分企业也有很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很系统的流程,但是和日本以及欧美的同类企业比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相同的产品,在日本可能需要少量的制造成本以及人工成本,但是在中国就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以及制造成本,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产品从成本的角度已经输给了别国。众所周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说白了就是成本之间的竞争,而我国企业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原因就是日本以及欧美企业熟练掌握了目标成本在生产中的运用,而中国企业只有少数企业真正在深入的研究目标成本并且运用到生产中,而大多数企业只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只会纸上谈兵。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随着市场的拓展和市场的开放,很多中国企业都开始与外国的同类竞争企业进行竞争,但是在竞争的过程中我国企业总是处于下风,并且在生产制造方面远不及日本以及欧美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就开始研究日本以及欧美企业在生产制造方面有什么“妙招”,即目标成本法的运用在欧美和日本非常的熟练。我国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也开始试着运用目标成本进行产品成本的分解,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国企业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还是达不到预期。我国企业在运用目标成本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目标成本法其实是一种管理的技术,从本质上看,他就是企业对于未来利润的一种战略性的管理技术。这种做法首先就是要确立和掌握产品整个的生产周期的成本,将设计源头也作为产品预计成本的一部分,然后企业在这个成本水平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产品既可以反应市场同时也可以盈利。在日本的制作企业中,他们已经不再将目标成本的规划作为企业一项独立自主的工作,而是视为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而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意识不到目标成本是掌握整个的生产周期,总是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不管是管理层还是基层都认为产品成本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非这个公司的上下员工的任务,这就给目标成本法的实现带来了诸多困难。
三、结论
从目标成本法的运用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将目标成本法真正运用到实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目标成本的实现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由于目标成本需要将成本划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分解失误,就会使资金发生严重的混乱,这也是目标成本的缺点。同时目标成本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将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都是需要每个企业来考虑的,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符合自己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实际与理论的相结合。就目前的来看,我国在实施目标成本法中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理论的掌握不等式实践中可以得到充足的运用,这都是要结合每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定。毕竟目标成本法只是一种管理办法,如何能为企业服务,让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才是每一个企业人需要考虑的。(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 传统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一)传统成本法
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将生产经营过程的消耗及费用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制造成本项目分为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由于其共用直接材料以及间接费的的分配,主要依据人工工时、机器工时、产量等等与产品数量密切相关的分配基础,因此可称为“数量基础分配法”。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又叫做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即将相同或相近的作业耗费的成本对象划分在一起,便于以“作业”为划分共耗材料、费用的依据,从而较为精确和真实地计算和反映成本对象所耗费资源的情况,以便评价作业效果和资源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
由于本文的宗旨是阐述如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因此,并不打算对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步骤作过多的介绍,如需进一步了解这个体系,请另行参阅与作业成本法有关的文献。
二、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在提出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个例子:
如图所示,某包装材料厂的印刷车间的产品规格涉及三个维度:一是印刷的面积,单位面积上油墨覆盖的比例越大,成本越高;二是印刷颜色的种类,印刷的颜色种类越多,单位成本越高;三是印刷长度,每批次印刷的长度越长,则清理墨盘、印刷定位消耗的基材更少。
如按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对该车间的印刷制版费、油墨消耗等进行分摊,则无论是按产量、人工工时、机器工时,计算的成本都非常不准,如果按上述成本进行报价,则会出现实际毛利率低的订单大量占压着机器,而毛利率高的订单因不能及时生产而交不了货。
因此,必须分析不同品种产品产生的不同动因,发生了哪些作业,并对这些作业进行成本实际测算。由于种类太多,可以将成本接近的归为一类,上述印刷车间的产品可以简化为以下类别:颜色:1-3色,4-6色;印刷面积:<30%,30-50%,50-80%,80-100%;印刷长度:6000米以下,6000米到12000米,12000-18000米,18000米以上。这样,公司的印刷品种可以简为2*4*4=32个品种。由于不同颜色的油墨有的可能价格相差很大,实际工作中的成本动因分析种类还要多,如果分两类,则会增加到64个品种。
而这仅是一个车间,而生产是连续几个工序和车间进行的,还有其他车间与上述品种相关的成本动因是不是要分开?与这些产品相关的数量和入库、发货要不要分开?销售这些产品的销售费用如运费等要不要分开?如果想用作业成本“取代”传统成本,当然要分开。
讲到这里,不用细讲,其实问题已经明比较清楚了。
(一)作业划分过细,作业成本库过于庞大
所有的作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都是前后连贯,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作业成本法就是把单位产品不同作业的耗费划分现来,这些作业在计量之前,没有人知道具体的数据,根本不可能拿来核算,因此必段计量。
然面要把上述不同种类的影响成本动因的作业给计量出来,实际工作中工们采用成本实地测量,就是在每批次完成后进行计量。这个工作量非常的大,时间跨度也会非常的长,因为有的品种我们想测,但可能刚好有几周或是数月没有这样的订单。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做不下去。
(二)把作业成本法当作日常核算的具体手段,即一种核算方法
以作业成本“取代”传统成本,必须将相同或相近作业耗费的产品作为成本对象来管理,那么从生产任务单、半成品、成品、发货都得分开,但由于成本动因划分时难以精确,比如印刷面积目测往往不准,也没有精确的计量仪器,可能造成同一种东西被划分到不同成本对象,也可能造成一同一个成本对象核算的不是同一种产品,你要是入库入到一起,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另外,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成本核算是每个月都要做的事,而作业成本法虽然算出的成本相对更为准确,同时,也更为复杂,把这么复杂的东西推销给财务人员每月用来反复演练,相信不会有太大的市场。
三、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满足企业的需求及财务人员的需求
对于企业来讲,以决定生产(接受订单)为界限,企业需要决定产品结构策略和订价策略;而在此之后,企业需要进行产品盈亏计算以及如何降低成本。
如果不加以划分,一概而论地认为哪里方法就一定优越,无论单独地采用传统成本法或是作业成本法,都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会令企业付出巨大的成本,比如产品结构决策错误或是产品报价出现大的偏差。
(二)对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本质功能和特点没有进行辨证的划分
成本的本质,就是对于产出的东西,所耗费的要素的分类计量。对于公司的所有产品而言,不管如何划分,总的成本是一定的,也就是不管使用哪种成本计算方法,从较长的时期看,不会对企业的损益造成实质上的影响。
作业成本能够按准确的作业动因分析出一个具体品种、一个订单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但其本身的成本就非常高,实施具有一个权衡的问题,也不适合于需要每月重复的成本计算。
传统成本具有划分的规则和标准固定,计算简单的特点,但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材料及费用进行的所谓分配,除了产品只有一种或是产品的作业具有较高的雷同情的情况之外,很多情况下都会误导企业的产品结构决策和报价。
因此,需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四、解决的方案及对策
(一)双体系法――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分工负责各取所长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用会计核算体系采用会计制度下的传统成本计算体系,这个核算体系管什么?管订单接下来后的事情,不管怎么算,每个订单的成本已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是死的。而用这个系统能够方便地计算出各类产品的损益,满足企业一段期间内的损益状况、资产状况的计量和批露,这个系统永续结转,周而复始。
把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管理系统而不是核算系统,这个系统管订单接下来之前的事,管产什么、以多大的代价才能产。这样,只需要按照上述优化后的作业成本法建立一个计算模型,即可以满足产品结构的决策和报价的需要,这个系统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产品分类,根据分类按成本动因进行实际测量,建立与作业相关的不同成本动因的成本库,再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自动计算模型,形成本个产品订单评估及报价系统。这个系统建立完成后,把现行的产品统统按成本动因测算一遍,基本上可以筛选除一些毛利极低甚至是为负数的订单,报公司同意后消灭掉,还可以发现一些披着大客户的外衣,进行低价交易的订单,如果通守计算其利润贡献额还不如一些利润贡献较高的中小客户,则应考虑调整或逐步淘汰。
完成这一步后,只有新增订单才会用到这一系统,或是与作业相关的成本要素的价格或是消耗发生变化,才会去更新系统。基本上一劳而永逸,给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销售人员的成本意识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强。财务人员也非常欢迎。
(二)混合使用法---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在同一个成本体系中混合使用
在上述的举例中,作业成本的举例只举了一个车间,并非仅仅因为全部车间全部列入分析繁锁,更重要的是,成本动因在不同的订单、产品上发生巨大的变化和差异,往往存在不均衡性,即可能只在某一个工序或某几个工序发生,如果械地按照教科书,把凡是涉及产品的成本动因都按作业成本法来作,则会大幅度地增加企业的成本,时间上也不充许,既没有效率,也没有效益,吃力不讨好。
因此,要仔细地判别这个车间或环节需不需按作业来区分成成本动因及要素,如果各要品种间的成本要费耗费是比较均衡,这时就要果断地采用传统成本法,分摊一下就可以了。这样计算同的成本,可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作业成本,但完全能够满足生产经营的要求。“一切都要尽可能简单,但也不要太简单!”(爱因斯坦)
五、保证措施
深入分析企业的需求,根据需求来权衡成本计算的精度及范围,结合企业现行的核算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一)合理分类,简化成本对象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成本对象都是成本消耗费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成本对象确定了,与之相关的作业才可能确定。
作业成本的难点在于分析出单位产品的差别性的成本动因并加以计量,这时如果不根据产品的特性、企业的需求,对成本对象加以综合、合并和分类,则有可能因需要测量的作业过多而难以实现,最终不敢实施。因此,要选择实际消耗相关程度高的产品,要尽可能地归为一类成本对象。
(二)成本现场实测,艰苦的努力和工作
分析出差异性的成本动因即作业,就要到实地加以测量,没有人能给你估计准,否则作传统成本就可以解决了,改变一下分摊标准是不是。由于企业都在连续生产,很多测量工作可能对正常的生产还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实施人员需要有心理准备的。
(三)高层的支持和车间人员的配合
由于上述原因,此项工作光靠某个人或是某个部门是很难实施和完成的,必须要有企业高层的强烈支持,以及涉及车间的大力配合,一方面是技术上的支持配合,另一方面是由于停顿计量带来的窝工及某些被计量物的复位增加的工作量,需要车间的相当的耐性和容忍度。
六、结束语
总之,传统成本和作业成本不是冤家对头,更不是一个已经过时而另一个要取而代之,而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的实际需求,传统成本和作业成本完全可以成为搭挡、兄弟和朋友。从本文所述的实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任何理论,要想与生产实践更好地相结,一定要切合实际和需求,灵活地加以变通、创新和发展,才有可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有可能得以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理论固然可以指导实践,更要在实践中得到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美]彼得•特尼著,陈仪译.作业管理的第一本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一) 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 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 成本核算方法的变革。作业成本核算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来分配成本,实际上把传统成本核算的单一要素分配,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变成多要素分配,避免了成本扭曲。
2. 成本控制方法的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根据标准成本来控制产品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发现改善的机会。这种改善是持续的,并无一个确定的终点。
3. 成本管理的范围。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既可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也可以对一销售、售后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管理,是全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二、现行成本核算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二) 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成本信息是指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出、传递或取得的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耗费情况的成本数据和成本资料。成本信息是成本核算的依据,它可以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制订计划、预算和长短期的经营决策,对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成本信息在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是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的假定基础之上的,这就将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了。
(三) 成本核算方法简单
1. 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2. 选用的材料分配方法不恰当
在实际成本法下计算发出材料成本,48% 的国有企业用加权平均法,只有5.3% 的国有企业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法核算材料,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未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日常核算的国有企业。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的适用条件则与之相反,而且计划成本法核算与市场调控的要求相适应。物价上涨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发出和结存材料成本符合谨慎原则,移动加权平均法较之加权平均法更利于材料的日常控制。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
(一) 作业成本法核算要素
确定作业成本法的范围要素。从时间范围来看,首先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产品的所属会计期间。如果能力允许国有企业可以每个月都对当月产品的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国有企业可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作业成本的计算在实施的初期,甚至可以半年末或年末进行一次作业成本计算,分析产品作业成本与现有成本核算方法下的成本差异。
从作业内容要素上看,应确定作业成本所含的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初期,考虑到国有企业实际操作的困难问题以及与现有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问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先以传统成本法下的制造成本作为作业成本的计算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难以量化的费用比如设计费用、实验费用、可追溯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可以在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推广过程中再考虑。
从成本核算的空间要素来看,在作业成本实施初期,为了使得国有企业员工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国有企业可以先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车间或产品生产线进行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对生产工艺比较稳定的车间或者部门采用作业成本核算,逐步推广到国有企业其他部门。也可以采用先主后次的策略,先对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最重要的部门开始,对其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稳定后再推广到其他次要部门。
(二)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的原则
1. 成本效益的原则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成本和成本所能带来的效益,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就始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作业中心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成本效益的原则,避免为了片面的追求核算结果的精确性而不考虑经济性。
2. 简单易行的原则
作业成本核算的原理并不复杂,思路也很明确,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核算步骤要复杂的多。这样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必须简单易行,对于而要作业判断选择的地方,定要给出简洁明晰的标准,避免因操作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偏差。
3. 系统柔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其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必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经营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品线和组织结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国有企业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且说明在各种可能的情况发生时作业成本核算系统需要做出何种相应的变化。
四、作业成本核算处理程序的构建
(一)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成本计算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资源消耗价值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以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体现了国有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应按照作业的划分开立产品作业成本计算单,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转入所服务的作业中,进而转入到产品,形成产品成本。
(二) 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国有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归集和计量,所得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就是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应首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作业的划分,为了反映产品生产对其生产过程的消耗情况,应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对象,确定产品的作业成本项目。通过作业成本项目,可以反映产品生产所经过的作业及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有利于国有企业对作业的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作业链提供依据。作业成本项目是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因此在对内提品成本报表时,以作业成本项目作为产品成本的主要反映项目。
(三) 成本流程的构建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产品,产品的成本来源于产品形成所消耗的作业,而作业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由于作业的发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资源成本的产生与作业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当把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单位归集起来,就是将资源成本转移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也就是消耗作业发生而耗费的资源,就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总之,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成本转移到作业中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则作业成本转移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
(四) 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的构建
产品的成本流程将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它们是作业成本的归集和作业成本到产品中的分配,因此,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作业成本的归集是指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基本单位,负责收集相关资源费用的成本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若某项资源费用根据资源耗费的特点可以从发生区域上划分为各作业所耗,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形成各作业的成本元素。作业成本的分配是指将作业归集的资源费用(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最终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过程,这一分配过程需要以适当的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基础。
(五) 作业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是以作业为基础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以作业为核算范围,进行资源成本、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核算。根据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以作业为基础进行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业消耗资源的核算,二是产品消耗作业的核算。
五、结论
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信息的完备与准确与否。因此,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相关性是决定国有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更为客观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那么,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国有企业的abc成本核算体系,是国有企业实践作业成本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 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24.
[2] 赵晓巍. 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分析, 中国集体经济, 2007(2):45~46.
一、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一)新制造环境
1.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及电脑辅助制造(CAM)系统:电脑辅助系统不但提高了电脑的功能,并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2.弹性制造系统(FMS):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使用FMS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从事多样化产品的生产,解决对产品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
3.制造资源规划(MRP Ⅱ):指制造业所采用的电脑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流行的材料需求规划(MRP I)是MRP Ⅱ的前身。MRP 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
4.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FMS、CAD、CAE、CAM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
(二)企业新制造环境对传统的成本会计冲击的后果
1.成本控制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
2. 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三)ABC法的提出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asting,也就是通称的ABC法)。ABC法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BC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ABC法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分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ABC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简单地说,ABM就是以ABC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大大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其内容。
(一)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TQM是20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TQM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QM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TQM对计量和报告员工业绩的会计来讲,就是产生了质量会计这一新学科。但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由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等5大类构成。另外,在TQM情况下,会计人员绩效衡量标准包括了产品的可靠度、服务的及时性等促使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非货币性指标。
(二)基准管理(Benchmarking management)和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管理方法的新趋势就是基准与持续改进的结合。所谓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日本丰田公司是贯彻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典型。基准和持续改进被称为“永无终点”的比赛。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们认识到降低成本要向本行业最好的公司学习,以同质产品的最低成本作为基准,了解自身与最优者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进而实行企业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以增强竞争力。
(三)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所谓战略管理,就是着眼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atManagement)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战略成本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一般认为应该包括价值链分析、市场定位、成本动因分析等3个方面。
(四)适时制(Just In Time System,JIT)。适时制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货保持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因为在采用JIT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到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货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无疑得不偿失。这样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
(五) 限制理论(Theoty of Congtraints,TOC)。根据TOC,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它的发展,否则无论公司定下什么目标都会实现(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限制因素通常分为资源、市场、政策、原材料和后勤等5类。限制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链状相连的过程,如果薄弱的联结处得到了加强,那么整个链也就得到了加强。但是如果加强了其他的联结处,整个链就不会得到加强。限制理论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是,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要有逆向思维,要在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量,“为了省钱而花钱”。如果企业待解决的瓶颈是更新设备,引进新型设备会发生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就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这也是“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种诠释。
(六)目标管理(Objective Management)。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利润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总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人都应当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如销售量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等,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完成。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就是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我国的目标战术管理,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以上六种管理理论与方法在我国已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管理搞好了,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
三、相应策略
面对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总结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求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和回避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过去由于我们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注重采用低成本战略,而忽视采用差异化战略。因为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往往开支较大,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成本回避的核心是要求早期避免成本的发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向预防性方向发展。我国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制造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成本回避将降低成本视野重点转移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从内容上看,扩大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成本(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从时效上看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总之,成本回避立足于早期回避可以避免发生的成本。我国成本会计的改革应构思成本回避的具体方法,并力求在实践中应用。
(三)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也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四)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特别是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例如适合我国当前多数企业实际需要的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和近十几年孕育的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对此,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进,有些方法应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采用,或局部吸收其方法。总之,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五)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
四、结 语
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成本新鲜经验层出不穷,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作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会计学术界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总结完善。
(上接第77页)出问题,甚至会出现市场关闭现象。媒体的报道监督会自然形成对被报道企业的约束,并且可以让买方、消费者更好地判断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增加市场透明度。我国新闻媒体目前得到的法律保护不足,对企业的监督力很弱。媒体承担着“谁报道,谁举证”的责任,并且在一审中的败诉率非常高,达到69?27%。然而在美国,相同事件中媒体的败诉率仅为8%[2]。因此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发达经验,实施“举证责任倒置”,加大舆论的“容错空间”,保护新闻媒体对各市场主体的监督,充分发挥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给失信者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上海:三联书店,2003.
[2]潘东旭,周德群.现代企业诚信: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周祖城.塑造企业诚信文化三部曲[J].华东经济管理,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