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休闲农业发展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从整体上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态势喜人,成绩斐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制约我国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也初步显现,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国内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国内休闲农业开发基本上是以农民或乡镇企业自主开发建设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彼此之间又缺乏相互协调,从而导致各地开发项目大同小异,经营方式过于单一,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都不强。有些地方在发展休闲农业的时候,贪大求洋,开发的休闲农业产品失去了乡土气息和农业特色,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从整体上看,国内休闲农业还处于简单仿效和粗放经营的低级阶段,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产品同质化严重。休闲农业从业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不少地方,农民是经营休闲农业的主力军,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从事过经营休闲农业的专门训练,经营活动还停留在简单模仿阶段,休闲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此外,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和资本逐利的本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缺乏合作,整个产业出于无序竞争状态,这在增加经营成本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政府扶持休闲农业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休闲农业主要靠市场,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与休闲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税收在内的各项政策优惠都需要政府统筹协调。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唯GDP是从,热衷于通过招商引资大上快上工业项目,对发展休闲农业缺乏足够重视。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上,往往是政出多头,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使从业者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在资金投入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不到位,农民虽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观愿望,但受制于资金缺乏的限制,无法顺利从事该项产业。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使土地呈现出碎片化的分布格局,不利于整体利用,而休闲农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将土地连成一片开发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5]”这对于突破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加快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3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独特优势:
郑州西部山区植被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植物、药用植物、野生动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山区内沟域纵横、光照充足,热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好,全市名、特、优新产品,大多集中在这里。目前郑州市山区的河阴旱地石榴、新密五指岭金银花、登封高山蔬菜(小仓娃系列)、始祖山薄皮核桃、五云山谷子等系列产品已初具品牌效应。
对策措施:
一是结合“136工程”,推动山区开发建设。丘陵山区建设的核心应是以休闲农业为主线,以旱地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为依托,结合在全市建成10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30个以上特色产业园、60个以上特色产业项目的“136工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无偿投入与有偿投入相结合,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利益相结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高标准丘陵山区经济发展综合示范区。
二是有效开发利用山区农业资源。郑州市西部山区虽然一直受着干旱问题的制约,但是山区农业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奇特,历史人文遗址众多,自然风景和人文资源丰富,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有效的开发利用旱作区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挖掘、保护和传承丘陵山区农业文化,保护丘陵山区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丘陵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三是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丘陵山区开发建设要在旱作区特色农作物生产区域布局和自然生态条件相结合的基础上,重点引进、示范、展示旱地彩色红薯、小杂粮、小杂果、高山蔬菜、金银花等抗旱耐旱、优质高效的旱作特色作物,把山区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园的建设结合起来,突出打造集食、住、行、购、娱、游为一体的特色旱作生态农业精品园。
登封:依托八龙潭景区133.3万平方米的桃、李、杏、葡萄小杂果采摘体验休闲农业基地,大金店镇三王庄―三皇寨景区和九龙潭“摸摸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富有魅力的爱情体验游乐项目,集合10多家面积在3.3万~33.3万平方米的休闲农庄集群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新密:依托苟堂镇九里山休闲采摘、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平陌镇南部香山寺、白龙庙、天爷洞景区和尖山风景区,发展伏羲山休闲采摘、五指岭金银花种植、国公岭小杂粮试验示范,形成生态旅游、农家乐、特色种植于一体的山区经济发展综合示范区。
荥阳:以二郎庙环翠峪,邙岭区域和广武桃花峪为中心,发展千亩甜柿,千亩河阴石榴,旱地石榴,薄皮核桃,建设休闲采摘、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打造特色经济特色品牌。
新郑:以始祖山风景管理区和辛店镇、新村镇为中心,发展休闲采摘、小杂粮试验示范,和生态旅游、农家乐、特色种植。
二七:以樱桃沟为中心,发展樱桃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农家乐、特色种植。
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山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市、区县两级财政设立山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山区经济发展给予扶持。
二是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市政府有关部门投资项目和区县政府投向山区发展的资金,优先、集中扶持年度重点发展的项目,形成投资合力,确保重点发展区域快速启动、健康发展。
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完善山区丘陵规划体系,规范产权交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山区经济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山区资源要素配置的基础作用,吸引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山区经济整体规划建设和具体项目开发,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山区经济发展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70-03
南京市浦口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处于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核心区,区域面积913.75 km2,耕地2.79万hm2,林木覆盖率达37.58%,常住总人口74.94万人,户籍总人口64.28万人,户籍乡村总人口72 827人。全区下辖江浦、泰山、沿江、顶山、汤泉、桥林、盘城、星甸、永宁等9个街道办事处和汤泉农场、老山林场2个区管国有农林场圃。
近年来,浦口区以创新农业业态为动力,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以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为重点,立足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文化、生态、健康等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计2016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46.5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5%和4.79%。2016年11月,浦口区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市、县)”[1-2]。
1 浦口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1.1 以美丽田园为韵,打造南京休闲农业精品景点
近年来,浦口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以乡村自然风貌为重点,遵循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旅游兴村的思路,力求特色化,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村一景。
1.1.1 打造市级农家乐专业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建设集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等为一体的农家乐,形成了落桥、联合、瓦殿、九华、大埝和侯冲村(社区)在内的6个“市农家乐专业村”。
1.1.2 强力推进美丽乡村“珍珠村”建设。力求特色化,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村一景,形成了江浦街道白马村山村风貌型景点的“老山不老村”和桃园静谷;汤泉街道瓦殿村文化挖掘型的景点“楚韵花香”;星甸街道田园风光型景点的九华村“九华茶坊”和水乡风情型景点的“山贡里人家”;永宁街道知青文化生活型景点“知青故里”、休闲体验型景点的“水墨大埝”、赏荷观光休闲型景点的“西埂莲乡”;盘城街道落桥村产业带动型的“葡萄庄园”以及桥林街道石碛村水乡特色型景点“芳香草甸”等“十颗珍珠”,以及永宁滁河风光带的田园美景型“河岸花海”、雨发生态园的四季大地花坛、麦浦生态园樱花园、望月农庄海棠园等,彰显了浦口生态资源魅力和灵性的乡间美景。
1.1.3 休闲农业景点精彩纷呈。目前全区现有的各类农庄、农园53家,总投资达16.8亿元,农庄、农园从业人员3 358人,带动农户数7 746户;有接待能力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单位45家,可供餐位人数10 496人、可供住宿床位1 398张,其中有国家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景点5个、市级休闲农业胜景46个和10个美丽乡村“珍珠村”。永宁联合村入选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村,永宁滁河湿地景观荣获南京市“十大最具魅力休闲农业景点,雨发生态园为市“十大最具人气”休闲农业景点,侯冲风景区为市“十大最高人文底蕴休闲农业景点”,水墨大埝农家乐专业村、浦口万成生态园、浦口望月海棠主题园为市“十大最具原生态休闲农业景点”,这些多样的休闲农业景点和“十颗珍珠”初步形成了以观光、体验、休闲、美食、度假为主的产业格局,推动了传统农业转型,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吸引着市民纷纷到浦口区休闲观光,体验快乐[3-4]。
1.2 以农耕文化为魂,实施创意农业发展
1.2.1 创意农业嘉年华活动模式。农业不只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2014年,雨发生态园大力推进南京农业嘉年华园建设,重点打造了雨发“一馆三区四园八景”,突出“都市农业、多彩生活”的活动主题,第十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落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浦口区雨发生态园),这是南京继成功举办9届农业嘉年华后新一轮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盛会,活动期间历时15 d,共接待游客31.3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达3 180万元。在2015年成功举办首届雨发农业嘉年华的基础上,2016年在雨发生态园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浦口分会场暨2016中国“天空之城”嘉年华活动,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 20.8万人,实现经营收入1 126万元。
1.2.2 创意美丽乡村“珍珠村”建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西埂莲乡创意荷园等创意农业,西埂莲乡创意荷园自2016年6月25日举办开园仪式以来,社会反响良好,荷花盛开时,景区日均接待量在3 000人次左右,景区全年游客接待量约20万人,门票、营业点销售收入约150万元,自有品牌“西埂莲乡”牌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约200万元。
1.2.3 打造农业大地景观。永宁街道在张圩等社区通过规模种植油菜,精心塑造区域农业色块和季节色带,发展滁河北岸“万亩油菜一片花,笑脸迎接你、我、他”的农业大地景观,在整个“油菜花海”中融入了落红桥、凌波桥、荷塘月色、清泉石流、梦驿飞鹭等景观点,并设置有趣味竞技场、滁河沿岸草坪活动区、特色农产品展销区、果蔬采摘区等4个功能性区域,成为市民春季踏青赏花、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好去处。各休闲农庄、观光农业园也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打造了荷文化长廊、茶文化长廊、瓜果文化长廊、石文化长廊、孔府学堂、幸福大“莲”欢等,向城市游客展示各具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升带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如赭落山茶园与文化结合,挖掘了茶文化内涵,推出了“茶文化主题园”活动,成为江苏省首家茶文化基地,带动了当地333.33 hm2近1 000户农户茶叶种植发展,成为浦口区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亮点。
1.3 以生态农业为基,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
1.3.1 发展“一村一品”。2014年7月和2016年7月,盘城街道落桥社区(滁河湾葡萄)和汤泉街道(“汤泉”牌苗木)先后荣膺第四批和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星甸九华村等被省农委授予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汤泉瓦殿村、永宁大桥村、星甸后圩村和盘城渡桥村、落桥村等5个村成为为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区现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镇2个(汤泉街道苗木专业镇、盘城街道葡萄专业镇)、专业村23个。
1.3.2 着力开展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创建。2013年12月,雨发生态农业园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14年南京林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11月,雨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称号;2016年,江苏格冠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创建相关材料已经上报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
1.3.3 全力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区(点)创建。近年来,浦口区还大力实施了“五万工程”(万亩茶园、万亩葡萄园、万亩水产养殖区、万亩老山森林体验区、万亩高产良田示范区或万亩油菜花海观光区),突出自然生态主题,进一步整合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一批国家级旅游示范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市级各类休闲农业胜景,构筑了浦口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永宁街道联合社区荣获“2014年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6年9月,永宁街道侯冲社区跻身全国23个“2016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历史古村”行列。汤泉陈庄村陈庄自然村、江浦华光社区响堂自然村、永宁侯冲社区、盘城落桥社区等被授予“2013南京最美乡村”称号。2016年11月15日,浦口区荣获“2016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成为国家农业部2016年认定的7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之一。近日,永宁街道联合社区被省农委授予“2016年首批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称号。
1.4 挖掘人文禀赋,做强休闲农业节庆品牌
1.4.1 擦亮引领全国休闲农业金字招牌――“南京农业嘉年华”。2014年,“南京农业嘉年华园”暨第十弥泄・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落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浦口区雨发生态园。2015―2016年,雨发生态园又连续举办了2届雨发农业嘉年华,让市民亲身感受从城市到农村、从公园到农园、从美景到美食、从室内展馆到生态园区、从简单购买到互动体验的转变。2016年在雨发生态园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浦口分会场暨2016中国“天空之城”嘉年华活动中,67架动力伞携国旗同时升空的编队飞行表演成功申创了大世界基尼斯“规模最大的动力伞空中编队飞行”纪录。
1.4.2 打造南京市民休闲“夏都”。作为南京市“四季之都”休闲农业游专题活动品牌,浦口区连续举办了6届南京“夏之韵”休闲农业游和系列主题活动。从“茶文化之旅”“沐浴老山风”到“百里滁河溢香地”,相继举办了苗木节、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莲花艺术节、青虾节和垂钓节、莲藕文化旅游节和两届望月海棠节等,让市民在炎炎夏日找到了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使浦口区成为南京市民休闲“夏都”。
1.4.3 创新浦口盘城葡萄采摘节举办模式。在连续举办浦口区5届盘城葡萄采摘节的基础上,2016年8月6―21日,以“盛夏葡萄香,盘城欢乐行”为主题成功举办了浦口区第六届盘城葡萄采摘节,举行了“休闲盘城”电商平台启动仪式,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13.6万人次,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9 100 t,累计收入1.092亿元。
1.5 拓展全媒体多渠道宣传,扩大休闲农业市场推广
在与南京电视台打造全新栏目《周末生态行》与南京市广播电视“十大名牌专栏”《三农时空》《金陵t望》期刊等电视杂志媒体合作的经验基础上,又将宣传触角延伸到地铁、社区及都市圈人群。打造了地铁十号线“农业嘉年华”专列;设计主题海报覆盖主城居民社区;通过《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主流报媒版面宣传以及投放专题夹页;与新浪微博“南京”“浦口”以及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互动活动信息;通过整合浦口区休闲农业资源推出“天剪一个浦口”“春季赏花休闲游”等导游图及摄影大赛,推介精品旅游线路;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的当家人连线采访或走进南京经济广播直播间《美丽乡村行・周末去哪儿》专题栏目,在黄金时间内向听众预报本周最值得一去的休闲农业景点,最值得一看的花情、果情、乡情;组织有关休闲农业企业及人员参加南京休闲农业进上海活动和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进行现场推介。有效地提升了休闲农业产业影响力、产品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产与经营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农庄和农园农业产品的开发品位不高,缺乏旅游农业拳头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农庄及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二是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引导扶持休闲农业重点项目较少;三是农庄和农园自我包装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四是农庄的开发和建设与现有政策规定出现不一致现象,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必要的附属设施建设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发展。
3 对策
浦口区将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的成功创建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山水资源、人文景观、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人数365万人次,年递增11.9%,综合收入达8.67亿元,年递增3.5%;新建市级农家乐专业村2个,新增农家乐经营户60户;申报创建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
3.1 确立方针,正确引导
一是结合实际,确立重点。结合现有条件,以延伸现有休闲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区域环境美化,增加休闲农业内容;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园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的弘扬,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二是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重点进行示范引导,避免盲目开发、无序开发和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政府引导,多方融资。政府只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产业实行资金补助,主要通过政策进行引导,鼓励民间多方投资。创新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支持、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
3.2 落实规划,推进良性发展
着力推进《浦口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6―2025年)》的实施,一是主动对接江北新区大发展契机乘势而为,重点在山南山北的街道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布局,成为“市民休闲、农民赚钱、城乡互动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滁河风光带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把沿滁街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单位的分布、布局、交通串联、景点设计等融入区美丽乡村与滁河风光带建设发展中去,打破目前相对割裂、分离的状态,整合全区农业旅游资源,在扮靓滁河沿岸的同时,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相互增色;三是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坚持分类整治、突出重点,发动群众共建共享,同步拓展观光、休闲功能,重点对有文化、可旅游的村庄进行包装塑造,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建设农家乐专业村,带动形成一批集生产、服务、消费、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村庄。
3.3 突出特色,提升档次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注重农庄、农园、农家乐以及美丽乡村“珍珠村”的特色化,坚持差异性发展,设计出富有创意,具有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一是提升“茶文化、荷文化”产业园内涵,重点打造九华茶文化园基地、联合荷文化基地等建设,拓展观光休验和认识学习等功能;二是进一步提高渔业精品园水平,重点打造永宁三合圩、星甸后圩现代渔业精品园区和丽铭农庄、强蕾农庄的休闲渔业;三是做响农业嘉年华品牌,重点打造雨发生态园农业嘉年华主题园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四是壮大现代农业园区优势,重点打造林大、麦浦、中德、格冠等生态园建设,通过注入“休闲”功能,打造兼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农事体验、餐饮度假等功能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园区;五是全力打造“十颗珍珠”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遵循“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旅游兴村”的思路,将“十颗珍珠”打造与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特色主导产业、生态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花”“一户一特”。突出创意农业开发,为游客特别提供度假休憩、游乐、体验、就餐、住宿等服务内容,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的需求。
3.4 强化扶持,典型引导
一是保证休闲农业用地。吸引“三资”开发休闲农业,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租用农户土地,也可以农户用承包地参与入股,采取保底分红、定额分工、按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二是对旅游农业经营户实行税收优惠。对已营业的旅游农业经营户,经税务部门核准,积极实行最优惠征收政策。三是加大财政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民间的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和民间投资为主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以社会投入为主进行休闲农业建设,进一步促进浦口区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3.5 加大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休闲农业场所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完备的停车场。参照相关规范标准,改善住宿、餐饮、娱乐、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的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绿化。加强休闲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在动植物新品种引进、现代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生产设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使消费者“乘兴而来、放心休闲、满意而归”。
3.6 扩大宣传,规范发展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网站、微信、微博、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节庆假日和举办展会、推介会等活动进行宣传。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浦口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标准、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带动员工服务水平跟上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45.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87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能力随之不断加强,出游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走向农村,特别是来到了水库库区周边进行生态休闲旅游,这极大的促进了库区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使农民增加了收入。杨安镇水库周边生态资源丰富,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基础日渐成熟。
1 背景和动因
杨安镇水库坐落于乐陵市城区南6km的杨安镇与寨头堡2乡交界处,西侧毗邻济盐公路(省道248线济南―乐陵段),占地333.5hm2,库容1880万m?,主要包括饮水、围坝、入库泵站、湖心岛、生态区和输变电等工程,总投资3.2亿元。大坝长6.2km,坝高9.45m,是乐陵城镇用水和村通自来水的水源工程,2006年6月启动,2008年7月竣工蓄水。水库的建成结束乐陵市人民长期饮用高氟、高碘水的历史问题,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是乐陵市城乡供水最主要的水源地,对乐陵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杨安镇水库库区现有16个库区村,2287户,8034人,主要分布在杨安镇与寨头堡2乡镇。
杨安镇水库从建设以来,得到了省市各级部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帮助库区群众脱贫致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库区村民谋划好、发展好新的创收增长点,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现阶段,杨安镇水库库区存在的问题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少,留在村里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孩子,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方式,导致耕地产出少,收入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村民自身文化素质低,镇村工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和农民就业岗位不足,吸纳富余劳动力有限;库区村集体经济底子薄、负债多,没有集体经济积累,难以依靠村集体为村民增产增收;库区基础设施薄弱。部分灌溉设施老化、损毁严重。各村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交通不畅制约着库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成为了库区群众增产增收的拦路虎。因此,培植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
杨安镇水库库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依据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索性养殖、种植,开拓出高品质休闲旅游景区与农业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新思路,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在人性化农业产业的思想指导下,将库区建设成为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多赢化库区。
2 库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优势及前景
2.1 资源优势
乐陵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五里冢和惠王冢遗址。乐陵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3.335万hm2千年枣树森林游览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跃马河风景区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
2009年10月,杨安镇水库荣获“AA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称号;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七届水利风景区。杨安镇水库景观包括入口广场、喷泉、垂钓园、五龙柱雕塑、假山、荷塘、露天浴场、碧霞书苑等,风景区遍植樱花、玫瑰、月季、金银花、枸杞、紫叶李、国槐、冬青、黑松等观赏林木。
2.2 地理优势
乐陵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交界处,北临天津滨海新区,东依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半岛城市群)结合部,北京、天津、济南经济脉的中心位置,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和主要进京门户,素有“齐燕要塞”、“鲁冀枢纽”之称。境内有省级公路4条,干线公路19条,分别与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天津港、黄骅港、济南机场相接。德滨高速、济乐高速及正在建设中的德龙烟铁路,均从乐陵穿境而过,可实现“1小时到济,2小时达津,3小时抵京”。杨安镇水库北侧3km处即是德滨高速(德州―滨州)公路入口,交通便捷。
2.3 基础优势
从2008年开始,根据上级批复的杨安镇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规划,完成了各种沟道清淤、水工建筑物、节水灌溉、特色种植、生产用电、技术培训、安全饮水主管网连接、新建道路、农村农业电网改造等工程。使库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库区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今后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 政策优势
杨安镇水库库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符合乐陵市党委政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兴办生态农业项目,把农业资源变为农业资本,把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休闲服务等领域延伸,实现3次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
2.5 市场优势
乐陵市及周边县市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支出特别是旅游支出也大幅提高,广大群众也迫切需要有一个观光休闲的场所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3 库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现状及下步的发展途径
自从2008年开始,库区利用现有资源建成集游览、垂钓、休闲一体的休闲景区,突破经营单一模式,吸引客源,以服务创造效益;实施长效结合,休闲与游玩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了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创收工程,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诸如面临着规划论证不够深入全面、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不足、不重视品牌效应、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今后,应结合杨安镇水库库区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和服务机制,确保杨安镇水库库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蓬勃发展,确保农民增收。
加强库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规划的深入性、全面性,谋划好库区的长远发展。在2009年乐陵市委、市政府委托南京市农业大学规划的基础上,2014年委托淄博知名设计院专业人员对库区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规划设计。进一步丰富库区内容,提升旅游品味和经济效益。库区规划以杨安镇水库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在库区拟开发建设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水利建设、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区。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加速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努力营造生态休闲旅游农业良性发展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硬设施,强化农业设施装备支撑。积极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旅游、媒体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加大项目区内镇村的包帮力度。通过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规划,改善库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库区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将交通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努力实现村村通、路路通、田田通,库区的生活、生产路全部硬化,这将极大地改善了库区的交通和生产条件,为村民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农民合作社为主导,积极构建高品质生态休闲园区,增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把农户联合起来,做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益。目前,一个经济林木培育合作社正在申报中。
积极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在对库区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扩大库区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促进库区群众增收。
突出特色,广泛宣传库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政府下力气加大库区的宣传力度,既可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可采用微信、博客、拍摄微电影等新兴媒体来宣传库区旅游。通过宣传可以进一步突出库区特色,提高库区的知名度,吸引本地及外地游客观光旅游。
4 结 语
加快杨安镇库区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库区农民增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撑,足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广大的库区干部群众艰苦卓绝的奋斗努力,才能实现。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为库区群众增收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同心协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这对于拓展库区农业发展空间、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方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77-01
一、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1.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 。这为观光农业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市场机会。同时,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从基本生活条件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需求。
2.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化速度的大大加快。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国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100座,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200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客源保证。
城市居民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而且这一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大。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层次也大大提高,观光农业就成为了城市居民新型的消费方式。
3.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改变农业和农村落后面貌。京山县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观光旅游的发展和周边地区相比,明显落后,既没有形成知名品牌,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研究荆州市观光农业的发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发展的对策,对于促进京山县观光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与观光农业的相互关系
1.观光农业的态势。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基础上,经过人为的设计策划,从而具有特殊的旅游服务功能,成为农旅合的结新型农业形态。
京山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必须立足现有的资源,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牧渔生产、民俗风情、农村文化、村落古镇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观光农业产品。
2.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互动联系。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吸引大量城市游客到农村去观光旅游,城市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信息辐射到农村,实现了城乡居民在观念、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加快城乡人口、信息、物质、资金、科技的相互流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观念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京山县发展观光农业必须以休闲、互动经济的发展趋势,根据休闲消费将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获得和精神的满足的发展趋势,创办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体验等休闲项目。
3.对现有的农业资源的整合。根据京山县当地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京山县现有的交通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等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打造出科技种植、农业生产、旅游休闲为一体,全国第一个无农药生态农业园。
三、京山县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特征和策略
通过对京山县全面的调查,综合分析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情况,摸清京山县的区位、社会经济、农业等资源条件,以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为京山县观光农业发展模式选择和布局优化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京山县开发选点原则:(1)区位良好、景观多样、环境优越;(2)规划建设原则:城乡互惠、逐层推进、打造品牌;(3)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管理、生态运做、创新开发;(4)资源效益互补性原则。把资源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相互补又统一。
四、京山县观光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1.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京山县观光农业已成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并带动与之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商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乡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格局。
2.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观光农业是一项投入少、收益高、劳动容量大的农村新型产业,有利于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开拓非农业增收渠道。同时可以把农村闲置的劳动力进行优化配置,解决就业问题。
3.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观光农业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由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农村也采用集体出资或个人投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这些措施使一些村子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一)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壮大,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当前休闲农业企业积极与旅游集团合作,两者合作共创佳绩,这种合作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旅游业的业绩,也开辟了休闲农业旅游路线[4]。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14年1月,福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达到24个,同期增长了5个,在良好的发展趋势下,福建省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休闲农业的类型上,从全国整体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上来看,休闲农业逐渐向规模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转变了从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包括,观光果林,体验式渔业、农业生产、农业采摘(收获)、民俗文化休闲体验、体验式茶业等多种类型。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在快速发展背景下,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休闲农业项目开展不合理,众多农业资源利用呈现不合理状况。在当前的休闲农业相关活动中,各项项目的展开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农家乐”等活动难以得到创新,致使旅游资源浪费,休闲旅游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将会出现缓慢增长的状况。休闲旅游脱离农业文化。农业发展依附于农业的生产与劳作,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之中,逐渐形成众多农业文化,例如传统的采茶歌,之所以农业艰苦的生产体验得到众多群众的喜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文化的依托,在农业文化的渲染下,休闲农业才得以发展与壮大。但是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休闲旅游脱离了农业文化,各项休闲农业活动并未体现出地方特色,对于农业文化发掘力度仍显不足[5]。休闲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实际需求。市场需求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而休闲农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前来消费,一方面希望得到质量较好的服务,一方面希望在实际的体验中得到人生与生活的领悟。但从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来看,农业本属于第一产业,而休闲农业则偏向于第三产业,在这种跨维度上的转型中,农民的素质并未得到及时的转型,即使农民自身具备朴实祥和的形象,但是对于服务行业,与服务相关知识,农民仍然处于欠缺的状态,因此导致当前休闲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实际顾客的需求。
二、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提升途径
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呈现出的相关问题不可忽视,本文认为想要提升休闲农业发展途径,需从几下几方面着手。
(一)统筹全局,合理规划
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发展逐渐呈现出疲软的状况,基于此,应着手于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查找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分析其原因,统筹全局工作,之后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在当前休闲农业中,不难发展休闲农业与其相关的各项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旦出现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将会牵扯至当地整个经济的发展。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将休闲农业与当地经济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正式休闲农业发挥的地位,统筹全局,运营周边城市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进步,在政府国际的大力支持下,合理利用当地的相关农业资源,创新休闲农业各项活动。改变传统农家乐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例如可根据游客情况,在农家乐的基础上,结合游戏的方式,将游客进行分组,设置多个游戏环节,让游客既可体验到农业项目,还可在劳动中,体验游戏的乐趣。还可利用周边旅游资源,建设相关的旅游景点,例如可组织游客到周边乡下、森林、湖泊等地进行旅游,增加相关的旅游项目,为游客更好的体验自然生活。但在开发相关旅游项目的过程之中,要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可持续性的开发,在享受自然资源回馈的基础上,保护和爱护自然。
(二)加强农业文化建设
农业文化是农业在千百年迁徙与演变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因此对于农业文化的建设与开发,可帮助休闲农业提升其发展绩效,扭转其发展困境。加强农业文化建设需着手于农业文化的特征,打造当地特有文化的特色。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充分挖掘特色农耕文化,在进行农耕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进行相关充农耕景观建设,例如农业体验园、农业观光园、农业培育园,明确各个农耕景观的作用,并对其中的农业文化进行接受[6]。例如转基因农产品,有些城乡人士虽听闻过转基因,但并未真正了解,因此可在观光中进行讲解,让人们了解到转基因食品的功效,转变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看法。在进行农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当地特色农业文化。例如采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茶中可领略人生与感悟人生,而采摘茶时,也体现着一定的茶文化,例如采茶对于时间的要求,不同茶种对于茶嫩芽的要求与采摘手法也不同,在采茶中,一些民族要举行相关的活动准备,如服装准备、采摘工具准备等。这些活动准备中,各项项目的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应充分保护这些特色的民俗农业文化,与此同时,在建设文化时,也可利用周边城市,建立产业群效应,培育自身休闲农业品牌,以便于扩大当地休闲农业知名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三)定位于市场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市场需求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休闲农业的正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应积极定位于市场需求,转变其自身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在发展过程之中尤其注重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休闲农业在规模化发展中,需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即使为小型农家乐品牌其相关的经营人员也需进行服务教育,让顾客体验休闲农业生活,并非自租旅游,应在游客观光或体验过程之中,做好相关介绍与帮助工作。在当前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负面旅游信息屡见不鲜,对于休闲农业来说,亦是一个巨大考验,而分析其核心问题完全可以将其归类至服务领域范围当中,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得到有效发展,重要的手段便是全面明确市场需求定位,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尤其着重注意儿童与老人的安全问题,在采摘的过程之中防止儿童与老人受伤,也是休闲农业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让游客既体验到回归传统农业的乐趣,也需让游客感受到现代化的生活体验,以便于在体验经济视野下,更好的提升休闲农业发展。
根据台湾地区农业发展条例,休闲农场是“经营休闲农业之场地”,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接待服务[1]。陈昭郎(1996)提出休闲农场应综合农业经营与服务业之特性,具备游憩、教育、社会、经济、环保及医疗功能[2]。休闲农场蕴涵台湾乡土特色,郑健雄(2002)认为此类乡土性餐旅服务业具有乡土教育、农业体验、生态与文化等观光农业的意涵[3]。郭笙如(2012)在对消费者选择休闲农场之消费价值的研究中指出“休闲农场要素包括运作中之农场环境、农业活动、观光旅游活动、接待设施”[4],意指休闲农场依托于农业与观光,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接待服务,是一种以农村、农民与农业为根本,结合农业生产、加工及服务的休闲生活产业[5]。由此可将休闲农场定义为“以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农村生活为资源,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以及住宿接待设施,使之能达成休闲、学习与体验之目的的农业经营场所”。作为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的产业,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台湾地区早期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为主,1984年台湾农业事务最高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成立。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议确立了“休闲农业”名称,并对台湾休闲农业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间,台湾农业委员会大力推动并督导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发展休闲农业计划(1990)》、《休闲农业管理办法(1992)》、《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6)》、《休闲农业发展办法(1999)》等。其中,1990年农委会开始推动“休闲农业区”的概念,并于1996年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做出了区分:休闲农业区是指为供休闲农业使用的地区;休闲农场则是指经营休闲农业的场地[6]。1998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成立,成为第一个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至今已吸纳200家会员农场。
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适应其所带来的冲击,台湾农业委员会将永续农业发展作为重要农业政策,提倡农业精致化,从早期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并存”迈向“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共荣”,传统农业转型向休闲农业发展。同时政府实行周休二日制,鼓励民众从事休闲旅游活动,带动地方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2003年学术界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协助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之后台湾农业委员会设立休闲产业科,加强休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高台湾休闲农业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市场。2009年休闲农业被纳入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成为台湾地区六大新兴产业,以乐活农业作为发展主轴,打造新概念的休闲农场旅游产品。至2010年底,台湾地区从事休闲农业者总数达到1,971家,其中17.7%为休闲农场,在此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推行“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为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标准,也帮助中外游客更好地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旅游更有保障。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历农产业转型、农产业升级、休闲农业法制化、休闲农业服务化,列入国家重大农业发展政策,将一级农业结合二级加工业与三级服务业,带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发展。时至今日,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地区的观光主力产业。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
(一)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特点
2015年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网登记许可的休闲农场已达314家,其中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的场家仅有50家,占登记总数的15.9%[7]。根据台湾网络地图,北台湾与中台湾地区农场分布较为密集,分别为北部69家,中部76家;东南地区农场则较为分散,南部30家,东部29家。台湾休闲农场以农为本,结合农业特色与创新力,发展成为独具台湾地区本土特色的行业。其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主题式”体验经营
翁廷?y(2004)在研究台湾经营休闲农业之策略时曾指出台湾休闲农场主题定位不明,“多停滞于周末摆摊促销农产品的短期市场形态,缺乏卖点”[8]。而随着台湾农业转型,休闲农业发展蓬勃,现今休闲农场多采取主题式经营,业者根据其文化背景设定农场主题,为游客提供不同形态的农业体验。如香格里拉农场的果园自由采摘、走马濑农场的牧草料理等,游客不仅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通过参与农场生活,收获了平日喧嚣都市里无法体验到的经历。
2、差异化发挥资源特色
陈昭郎(2015)认为“休闲农业的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所谓的资源指的是农业、农村景观、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再加入高品质的服务,这就是休闲农场与其他休闲服务最需掌握的竞争优势”[9]。台湾至今拥有的休闲农场数量已超过三百有余,但却未出现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等市场秩序混乱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休闲农场善于利用其差异化的资源特色进行开发,并达到效益最大化。
3、着力于研发绿色产品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台湾民众对于绿色元素的需求日益递增,除平日里采购生活饮食原材料时增加对绿色食品的关注度,节假日出游时对于休闲农场所提供的农产品是否为安心食材的要求也更高了。段兆麟(2007)曾提出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附合绿色饮食的潮流,以利游客维护身心灵的健康。因此,近几年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纷纷以绿色为经营核心,加强内部职员对绿色饮食指标等相关政策的培训,对外则响应群众对于绿色饮食与健康的追求。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类型
台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休闲农场主题各异,学术界通过分类以呈现其经营形态,既有利于管理,亦可善加利用资源。郑健雄、陈昭郎(1996)基于资源论,以休闲农场的核心产品之自然或人为资源基础为主要区隔变量,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两个角度出发,将“农”作为主要经营形态对台湾休闲农场进行分类。随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休闲场所的经营形态也日渐丰富。结合台湾休闲农场的资源类型与经营形态,主要可分为乡村度假型、观光果园型、农牧体验型、生态教育型以及综合型四类休闲农场,消费者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欲前往观光的农场。以下将通过个案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介绍。
1、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走马濑农场
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依托乡村自然景观而建设娱乐设施,依循“三农四生”原则呈现多样化的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与休闲场所。台南县农会经营的走马濑农场是全台第一座休闲农业主题乐园,占地面积120公顷,以热带景观为主题,饲有超过150种畜牧与野生动物。此外,农场设置“古农具体验区”,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突出了乡村生活的天然性。农场广植盘古拉牧草,以牧草生产为主,园内餐饮多以自种牧草为原材料进行加工与烹饪,作为走马濑农场的竞争优势,牧草料理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绿色享受。2013年走马濑农场游客人数总计875,326人次[10]。
2、观光果园型休闲农场: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观光果园型农场富有传统农业文化特色与景观,拥有多样化的农业资源与生产,开发程度较小,体验活动与农产资源结合良好,消费者可在农场开放的蔬果园中尝试采摘农作物并享受劳动的果实。以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为例,农场位于宜兰大元山麓海拔250米处,拥有广袤的原生态环境,装潢朴素。观光果园内依四季种植多种果树,游客可进入园中采摘果实与野菜食用或烹调。餐饮中心提供的料理均来源于农场在地食材,符合现今市场内的绿色餐饮潮流,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3、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清境农场
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以农牧体验为主要旅游产品,多具有较明显的牧场产业文化特质,同时满足游憩功能与生态保育双重需求,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鼓励游客参与动物饲养以及延伸产品的生产制作,发挥农场设施休闲化的特点,提供与众不同的农场感受。农牧型休闲农场位于台湾中部的清境农场占地共720公顷,规划有各具风情的六大步道,以马牛羊畜牧为主,通过开放蓄养过程参观、销售在地食材加工而成的料理,引导游客了解农牧产业,并结合园内动物表演,生动地展示了畜牧农场风情与牧场产业特色。清境农场是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农场之一,2013年农场游客总人数为1,143.287人次,其中2月、7月及8月为游客人数最多的三个月,游客人数分别为122,607人次、124,152人次以及124,399人次[10]。
4、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
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为游客展示自然界动植物及昆虫的成长历程,多为中小学户外教学场所,将丰富自然知识及参与农业体验相结合,帮助入园者在学习中成长。位于阳明山内的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融合农村及生态元素,从自然、人文、科技面向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展现地方特色。同时提倡“以大自然为教室,请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当老师”的理念,致力于休闲农业概念的推广,注重生态保育,并配置相关设备教导青少年将自然资源运用于生活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5、综合型休闲农场:新光兆丰休闲农场
综合型休闲农场资源丰富,融合多类休闲农场特色,具有多元文化特质。以新光兆丰休闲农场为例,其坐落于花东纵谷,占地面积广达726公顷,结合自然景观、农林牧生态及娱乐资源,是全台最大的综合型休闲农场。农场草原广阔,采自然放养式饲养牛只,生产与加工乳制品。农场还分有观光果园、可爱动物园、沙漠植物区、欧式花园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与人工造景园区。此外,度假区内以富含钙镁离子等健康元素的石材建造而成的温泉区也是兆丰农场的一大特点。园区整体规划有序,园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并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是为台湾地区综合型休闲农场代表。2013年前往新光兆丰休闲农场的游客总人数为222,774人次,由于农场客群主要为亲子旅游家庭以及公司集体旅游的上班族,台湾经济繁荣地区多集中于北部及中部,而新光兆丰农场位于较偏远的东南地区,加之温泉优势,前往该农场的旅客多选择在休假时间较长的春节假日进行旅游活动,是以农场2月份游客人数最多,达37,676人次[10]。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趋势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成长时间尚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产业化、品牌化与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台湾休闲农场较为偏重资源利用,多为独资或合伙经营,忽视市场运作,而要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国际化则不可避免要选择产业化道路,形成品牌化经营;其二,中远期规划部分较为薄弱,这也是目前台湾一些休闲农场出现文化内涵缺失、教育意义缺失等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不利于休闲农场实现长期可持续经营,同样也会在后期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其三,人才缺位,现今休闲农场工作人员大多为通才型劳力,涉猎的范围广而不精,缺乏管理人才及高科技农业人才,人力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其四,资源整合不完善,休闲农场的运营应涉及生产、创意、产品、营销、资金、电商等各大方面,但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经营者多为老农民,电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薄弱,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国际化与品牌化的野心。
虽然现今市场仍有以上弊端,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学者与经营者在休闲农场的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存在以下趋势:
(一)开发手作产品,推广体验式旅游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协会顾问李益辉(2015)指出“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未来的大趋势”[11],体验经济的到来对休闲农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注游客的游憩体验,增强游客满意度,提高重游率和塑造口碑效应才是实现休闲农场可持续收益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营业者结合“六级产业化”概念,根据自身农场的特点深度开发手作产品、加强游客对农产品的认知、获得“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现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的发展大趋势。农产品的DIY体验满足了游客对于新鲜感、刺激感与参与感的需求,在结束农场旅游之后满载而归的不仅只是特产手伴,更多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流连忘返的回忆。
(二)提升服务质量,高效化品质认证
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委员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的重要政策,包括改善休闲农业环境、提高休闲农场服务品质及发展农业主题游程与强化行销等手段。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结合了农业与服务业,而服务业的核心在于服务品质,为推动台湾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2010年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建立了“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确立了认证评鉴标准细则,同时从农场、餐饮、住宿三个方面纳入专家评鉴与暗访体验诊断,以达专业、公正、客观的标准。早期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多为对外开放经营的私人果园,未在休闲农业协会通过登记,也没有参与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近年来在政府及公会的呼吁下,农场经营者逐渐理解了认证的重要性,通过认证即意味着休闲农场具备在地环境教育资源、积极维护产业与人文风貌、提供专门对口教育人员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民众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对农场业者有着监督与鼓励作用,推助农场的永续经营,为台湾地区休闲农场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套有效地检验标准。台湾地区通过认证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场现已超过了50家。
摘要:
在一般的意义上讲,休闲是老百姓私下里游玩休息之事,从来都不会被摆到台面上说事,就像故宫,前面有浩然大殿,在那里讲述江山社稷,而后面有一块小小的后花园,这个地方是不为人说的,也是不上台面的。但是,当一个地方的休闲形成了文化的时候,当一个地方的休闲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密不可分关系的时候,对休闲的关注就不是一个简单游戏的把玩了,它就要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一个学问。
关键词:休闲农业; 农民问题; 解决途径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展示当地自然之美、景物之美、人文之美、产品和科技之奇,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休闲农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意义与影响
1.1农村整体变得更加美丽。
休闲农业是供人们休闲观赏的,因此农民的房屋要求整齐美观。随着休闲农业深入发展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农民住宅重新规划,整齐划一地进行建设,也可以对已建房屋按照当地风俗和民族风格进行设计改造,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气息;根据当地农村的地势地貌及生产条件,将全村田土按照发展规划、生产需要和观赏要求进行合理化的整治改造,实施具有观赏价值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休闲农业发展后,农民的生活用品到公司购买,农民自家不再喂猪、鸡、狗、兔之类的动物禽类,也不需自己种菜,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面貌将大为改观。
1.2农业发展后劲增强。
发展休闲农业,可广泛筹集发展资金。发展休闲农业,可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可将农民手上的闲散资金投入到休闲农业公司中;符合国家发展方政策的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并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效率也会随之迅速提高;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产业相互带动。休闲农业实际上是满足休闲者“吃、喝、玩、乐、购”等需求。也就是说休闲业不仅可带动餐饮业,餐饮业带动加工业,加工业带动种植业、养殖业。
1.3促进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抗风险的能力大为增强。単家独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遇到天灾人祸,往往是倾家荡产,通过休闲农业所开展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就不存在倾家荡产的风险了;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加盟休闲农业公司后,不仅可获得土地入股的分红收入,还可以拿到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如果公司经营得好,还可以享受到劳保福利;生活质量将明显改善。现在是単家独户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活动内容十分单一,忙闲不均,玩牌打麻将成风,如果休闲农业发展了,农民是企业的工人,每天按时上班,生活也就不会闲得无聊了,同时,可在休闲农业庄园中享受到城里人丰富的业余生活。
2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任务
2.1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
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遵循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科学配置种、养、加、销比例,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农家乐和小型休闲农业企业要主动与附近的大型旅游场所加强联合,形成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的格局。
2.2创新发展模式,塑造产业特色。
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利用农业与生活资源,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挖掘包装民俗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2.3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组织开展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律、发展政策、发展模式、管理机制等研究,增强管理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创新、集成和推广休闲农业技术成果,建立休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增强休闲农业支撑保障能力。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探索
3.1结合实际,确立重点。
一是结合现有条件,以延伸现有游览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二是结合龙头企业区域环境美化,增加休闲农业内容;三是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园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四是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的弘扬,组建农业休闲街市,开展产品交易和科技文化活动。
3.2修订政策,促进发展。
制订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制订休闲农业示范基地规划与补助的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农业的规划、休闲农业基地建设的管理与补助。制订休闲农业的设施建设、休闲农场管理与监督等具体政策,建立休闲农业的土地使用、建筑面积、其他设施建设等旅游休闲设施应经批准许可,对休闲农业项目补助内容、重点进行具体规范,对实施项目的效果制订检查考核指标进行检查。加强休闲农业信息的,加强与国内外旅游业合作进行项目推介,协助开展文化节、展览会进行促销。
3.3注意环境,永续发展。
素有“塞北江南”之称的涿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永定河上游,涿鹿———怀来盆地西部,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与北京相接,是河北省13+1个环首都县(市)之一,是环首都一小时经济圈内重要经济区。全县辖1区、13镇4乡、37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36847人,总面积2802km2。2012年,全县耕地面积3.42万hm2,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47亿元,粮食产量18.69万t,干鲜果总产量31.68万t,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4.0%。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机总动力22.14×104kW,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6万hm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55元,农民生活人均消费支出2289元,城镇人口118570人,城镇化率达35.2%。涿鹿县是国际葡萄界公认的葡萄生产的“黄金地带”,是北方落叶果树最佳适生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杏扁种植基础,同时也是杏扁产品的集散地、原产地;是华北重要的农业生产大县,也是京郊粮仓之一。目前,全县已形成葡萄、杏扁、蔬菜、畜禽四大龙型特色产业。农产品精细加工呈规模效应,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全县杏扁加工能力达到120万kg;现有葡萄酒堡、葡萄酒加工企业12家,加工能力为7万t,形成了以“长城”、“益利”等为主的地方品牌。涿鹿,这座京西经济强地已经崛起。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6—2013年河北经济年鉴,2006—2012年张家口经济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2年度涿鹿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网络信息、实际调研。
2研究方法
2.1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主要特征性、独立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基于涿鹿县的实际情况,借鉴已有研究成果[6-14],结合相关指标获取的可能性及意义,构建包括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产出效益水平、农业经济结构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6个二级指标的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15个三级指标,详细见表1。
2.2模型的基本原理
本研究利用各指标数据的时间序列,从比较分析的角度研究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其本质是一个以各年份为指标的多目标综合评价。在这样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中,若指标数据差距越大,它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若所有指标数据全部相等,则该年份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在信息论中,熵表示从一组不确定事物中提供信息量的多少,信息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15]。某指标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即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从而该指标的权重也应越大;反之,该指标的权重也应越小。因此,本研究根据各指标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这一工具计算出其客观熵权。
2.3基于熵权法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熵权法的具体运算过程如下:设有m个被评价对象,n个评价指标,xij(1≤i≤m,1≤j≤n)为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则决策矩阵为X=(xij)m×n。
2.4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为便于计算和比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各分类指标指数和综合评价指数采用线性加权法,将各单项评价指标经标准化后进行加权叠加,最后得到评价指数,计算模型为si=∑Wij×Fij(1≤i≤m,1≤j≤n)(7)式中:si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数;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Fij为指标的归一化值。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将从与张家口市和河北省比较的视角,对2005—2012年涿鹿县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纵向对比表2和横向对比。
3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3.16个分类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类指标指数差异性较大,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1)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指标。如图1,涿鹿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指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2年为0.0070,约为2005年的0.67倍,主要是由有效灌溉率的不断下降所导致的。如图2所示,2005—2012年,涿鹿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指数虽高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但均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而且差距逐渐变大,由2005年相差0.0012到2012年的0.0060。2)农业产出效益水平指标。涿鹿县农业产出效益水平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年指数约是2005年的2.14倍(图1)。如图3,2005—2012年,涿鹿县农业产出效益水平指数均高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由2005年高出0.0012增大到2012年的0.0030;在2005、2007和2008年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其中2007年相差最大,低于河北省0.0003,其他时间均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但差距不大,2012年高于河北省0.0014。3)农业经济结构水平指标。如图1和图4所示,涿鹿县农业经济结构水平指数波动较大,2008年指数最低,2011年指数最高;2005和2012年指数分别为0.0072和0.0073,相差不大。与张家口市和河北省对比,除2005年,涿鹿县农业经济结构水平指数均低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2006年仅相差0.0007,2012年差距达到0.0019;2005—2012年,均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其中2005—2009年,差距持续增大,由2005年0.0026的差距增大到0.0052,2010—2012年差距处于波动状态,2012年差距为0.0042。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指标。如图1和图5所示,涿鹿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年指数约为2005的3倍;在2005—2012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指数在6个分类指标指数中增幅是最大的。与张家口市、河北省对比,2005、2008和2009年,涿鹿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指数低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2008年差距最大,约为0.0003,其他时间均大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2012年高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0.0009;在2005和2008年略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且相差不大,均约为0.0002,其他时间均大于河北省平均水平,2012年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0.0009。5)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如图1和图6所示,涿鹿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略有提升,基本保持稳定。与张家口市、河北省对比,2005—2012年,涿鹿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均低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6)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如图1和图7所示,涿鹿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逐年增加,但涨幅不大,2012年指数约为2005年1.26倍。与张家口市、河北省对比,涿鹿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低于张家口市平均水平,差距最大为2007年的0.0019,最小为2011年的0.0005,2012年差距为0.0012;2005—2012年,均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2012年差距最大,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0.005。
3.2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如表2和图8所示,2005—2012年,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综合评价指数为0.0441,约是2005年的1.2倍。与张家口市现代农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2008和2009年,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略低,其他年份均较高。与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均较低,其中2005和2008年差距逐渐增大,2008和2012年差距逐渐减小。
3.3各类指标指数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
评价指数的的相关性分析由图9可知,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地综合产出率、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产业化经营率、人均耕地、城镇化率、农村人均用电量等指标指数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6、0.96、0.78、0.87、0.81、0.91和0.78,由此说明2005—2012年,上述指标的增长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有效灌溉率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说明它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产生了负影响。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的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的相关性最不明显,仅为0.05,表明畜牧业增加值在短时间内不会成为阻碍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城乡收入比指标的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11,表明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不明显,从前面分析来看,虽然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的提高,但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仍然突出,值得关注。
3.4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实地调研和评价结果,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特别是水利设施陈旧老化,导致有效灌溉率不断下降;农业经济结构水平较低,农业旅游发展滞后,林果、畜牧等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4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遵循克服不足、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笔者从宏观战略、中观管理、微观操作3个层次针对性地对涿鹿县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关键性策略。
4.1宏观战略性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科学规划是前提。积极做好全县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规划,在宏观层面上明确以“都市、现代、循环”农业为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搭建农业创意、创新和创业“三大平台”,合理布局,全面对接京津,全方位融入京津;鼓励基地、园区制定单体规划,以此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同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现代农业投融资体制等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国家、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各项现代农业政策,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4.2中观管理性策略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2005—2012年,涿鹿县的有效灌溉率不断减小。因此,涿鹿县应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耕地保护、质量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继续加大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涿鹿县的知名农产品品牌较少、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应整合现有的“长城”、“益利”等品牌资源,紧抓安全、绿色和有机特色,同时用主副品牌、集体商标、地理标志等运作方式,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加快构建以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送为中心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现代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引导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产品流通。同时,充分发挥环京津独特优势,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模式,建设县、乡、村、户4级的科技服务长效机制,加快农林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4.3微观操作性策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涿鹿县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作为着力点,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开发现代农业的多重功能,建立包括优质粮经作物、高端林果、精品蔬菜种植和低碳循环养殖业,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农林科技研发服务业、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质粮经作物、高端林果、精品蔬菜种植和低碳循环养殖业以培育做特为目标。适应现代农业生态化的发展趋势[16],着眼循环,抓好大型标准化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与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最终实现产业绿色化。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以提升做强为目标。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着眼特色,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葡萄等高端果品、净菜、粮经、肉类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物流配送,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打造京北农产品集散中心。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着眼自然,建设粮经观光园、蔬菜观光园、杏扁观光园、葡萄观光园等融生态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的天地人合一的农业生产景观,打造独特的葡萄文化风情和浓郁田园风光的葡萄小镇、葡萄酒庄、葡萄文化长廊等生态农业休闲产品,整合涿鹿县具有独一无二的垄断性的始祖文化、农耕文化、葡萄文化、文玩核桃等文化旅游资源,做美都市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农林科技研发服务业以创新升级为目标。整合当地和京津地区的科技经济资源,加大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搭建科技成果研发、引进和转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集科技研创与服务、农业博览与论坛、农业示范与培训、智能科技创新与推广六位一体的首都经济圈内一流的农林种业研发中心,打造科技服务品牌,构建适应区域化合作与竞争的科技产业体系。
Abstract——Urban agriculture is under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produc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griculture as follows:urban agriculture is no space for urban and rural boundaries, tend to have a breakthrough in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showing a high intensive development.Looking abroad, has developed a variety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combined with China' s urbanization around the area to choose the status quo situ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so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meet demand, create more aesthetic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s.
Key words——Urban Agriculture, Feature, Development model,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建设步伐,都市区域范围内的农业正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都市内的农业正在由城郊型的传统农业向郊区向都市型的现代农业发展。
“都市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提出。所谓的都市农业是指分布于城市区域内或其区域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它充分利用城市所提供的技术成果和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最终服务于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使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实现了全新的融合。
都市农业的特征
无城乡边界的空间:都市农业发展区域往往处于城市的边缘区域。通常由两种情况所引发,一是在城市的发展扩张过程中,农田被作为优美的景观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发展成为各种度假村、观光花园等。另一种情况是处于城市群之间的农业,其农村本身基础设施较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城市化。
突破生产性的内涵:都市农业在具有如传统农业的经济、生产功能以外,还具有观光、文化、生态和社会等其他功能。
高集约化: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为集约化。首先它具有更多的现代化专业设施,并表现出工厂化发展;其次其经营模式更为专业化,并逐步发展为综合型的农业基地;最后都市农业逐步呈现出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国外都市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日本——综合功能型:日本的都市农业以开发农业的环保、生态、展示、体验和示范功能为出发点,重点发展加工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多样化农业,形成综合功能型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以高新技术和多功能化为主要发展特征。
荷兰——经济功能型:荷兰的都市农业以经济功能为主导,主要发展园艺业和畜牧业。借助其高度发达的设施农业,实现各种农业集约化生产,占据世界农业经济的重要生产比重,成为世界都市农业的典范。
法国——环保生态型:法国的都市农业以规模较大的专业化农场进行生产,以大田作物为主。巴黎由于其周边四通的高速路网导致其都市农业对于城市食品的供应功能不明显。因此,巴黎的都市农业并非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生产为主要出发点,而是通过农业实现城市对于环保生态的需求,营造幽静、美观的生活环境。
德国——社会功能型:德国的都市农业适宜生态农庄和市民乐园为主要形式,在功能上适宜社会生活功能为主导的。市民农园主要是对城市地区或城市周边的农地加以利用,规划成多块小型农田出租给市民,前来承租的市民可在自己租赁的土地上耕种,收获的农作物规自己所有,使市民在享受耕种乐趣的同时,回归田园生活享受自然之美。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可采取的几种模式
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城市内部及周边区域开展都市农业的建设,结合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水平及国外主要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都市农业发展可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4.1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是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籽种产业等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在城市区域内,可发展小型家庭农业、立体农业、物流农业、社区农业等;在城市周边农业区,可重点发展高新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会展农业、科普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复合化发展,满足城市内部市民的多功能需求,使农业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精神上的提升。
4.2高效生态模式
高效生态的都市农业模式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先导,把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化发展作为现代农业新的生长点。通过引入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带动农业的高效发展。在实现农业高效生产的同时,以高效生态为亮点,引入农业观光,农业科普等其他功能。
4.3休闲农业模式
休闲农业模式是以休闲农业观光为主导的都市农业。通过建设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态度假村等满足都市农业的休闲、观光、度假、养生、科普等功能需求。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及民俗特色展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采茶节、播种节、葡萄节等,通过活动提升农家生活氛围,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为农业休闲观光带来更多的可参与性。在休闲农业模式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之相互融合,互利共惠。
4.4科研型模式
科研型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以科技为主,带动产业发展,使多重业态结合发展。该模式的发展根据土地利用特点及区域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各个农业园的主题,发展为融农业科研试验示范、科普教育、农业科技培训、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其整体发展方向将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通过生态环境的打造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之具有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成为展示、宣传都市农业的窗口。
小结
通过对于都市农业的特征及都市农业国内外发展模式的探究,可以对都市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以下总结:现代的都市农业是综合型农业,应在发展的过程中突出地方特色与产业优势,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并充分引用高新技术,塑造多元化农业产品品牌并面向国际化市场,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发展以农业为主题的配套旅游产业,推广民俗文化品牌,完善都市农业园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新型的都市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方志全.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
[2]王全辉,刘义诚.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3]李岳云.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南京都市农业发展[J].南京社会学科,2002.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农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生态农业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农业潜力,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深入分析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对于迎合可持续发展趋势,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1.1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农业已经逐渐向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发展观念之中,农业经济发展是比较粗放的,农业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而随着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业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与之前相比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这就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1]。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农业经济发展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这主要是因为生态农业较好的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路径。
1.2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由于农业和农村关系着人类的基本生存,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在政策的制定方面,政府也对农业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政策倾斜,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对于农业发展也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于以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将形成较大的阻碍[2],并且这种不利影响在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得到恢复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强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这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
2.1采取有效方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活力
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社会经济、农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应该实现和谐发展,并且相互促进。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环境因素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自然法则,然后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确保生态系统高效运行,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3]。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关注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然后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从而使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依托和促进关系,最终实现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同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2推动农村环保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之前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保产业经常成为被忽视的因素,并且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环保产业发展也受到较多的阻碍。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时候,农村环保产业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区位特点来看,环保产业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如果农村对于环保产业能够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将大大提高农村与外部的和谐关系,从而带给农村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可以说,环保产业对于生态农业经济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4]。从实际的经济效益来看,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农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从而以更高的价值进行销售和推广,这对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发展环保产业的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而应该充分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构建完善的现代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