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内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烟草化学是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同时也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烟草化学的开设为学生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1]。2012年,郑州轻工业学院新增农学门类烟草学专业,并于2013年正式招生,2015年下半年第一次开设烟草化学。烟草化学也是该专业重点学习的基础课程。
1烟草学专业烟草化学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烟草学专业开设的烟草化学与以往烟草工程专业开设的烟草化学有所不同,首先讲授内容不同,烟草工程专业的烟草化学包括了烟草化学、烟气化学、香味化学三部分内容,而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仅包括了烟草化学、烟气化学。其次,讲授学时也发生较大改变,烟草工程专业的烟草化学共90学时,而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仅48学时。最后,实验内容有所不同,烟草工程专业的烟草化学实验涵盖了所有的基础实验,而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实验只做极个别实验。这也就决定了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不论从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适应其农学特点。
2烟草学专业烟草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由于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与烟草工程专业的烟草化学存在诸多不同,因此需要从理论教学上和实验教学上进行改革,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凝练重点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2.1重新制定教学大纲
由于教学内容与之前烟草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大纲中删除掉香味化学的部分,同时缩减烟草化学和烟气化学部分,尤其是烟气化学部分,有些章节的内容可以完全去掉,比如吸烟机的原理、吸烟与健康等,而对于烟草化学部分,则需要提炼重点,有些不重要的、重复的知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只讲重点难点。对于实验教学大纲,由于学时限制,只保留三个实验,其中测水溶性糖的实验,测水分的实验和测烟碱的实验要让同学们认真操作,其余的实验删除掉。
2.2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凝练重点
理论教学是烟草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烟草及烟气中含有哪些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在烟草生长、发育、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对烟草品质的影响。这是烟草化学理论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凝练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后续课程需要,以应用为目的,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闫克玉教授主编的《烟草化学》和程传玲教授主编的《烟气化学》为蓝本,在此基础上,调整部分内容,并凝练重点。烟草化学里每一章最开始讲授的基础有机化学知识可以缩减,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方便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基础有机化学知识,同时便于学生理解烟草中相应化学成分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少讲些。另外,在每一章的最后还涉及到化学成分的检测,这部分内容可以减少,因为现在学生有开放的大型仪器实验,学生通过开放仪器可以学到化学成分的检测,所以为了减少重复,这部分内容可以减少。在每一章中涉及到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代谢、积累的,强化一下,重点讲解。同时根据烟草学农学的特点,加入烟草发酵原理,烟草质量的化学指标等章节。另外,烟气化学中吸烟机的原理及操作、低焦油卷烟、吸烟与健康等章节删减,这些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涉及到,因此考虑到学时问题,删减这些章节。实验教学也是烟草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烟草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烟草化学分析方法[2]。但是由于烟草学专业的实验课时有限,故有些很重要的实验无法完成。为此,优化课程结构,将基础操作实验与综合设计实验相结合。尽量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可以同时包括多个实验内容,同时又节约时间。比如用连续流动分析仪可同时测定糖、氮、钾、氯等,这样一个实验就可以代替原本需要几次才能完成的实验,不仅节约时间,效率也大大提高。另外,有些无法操作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相应视频,通过视频的播放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知。
2.3在教学上加以应用实践
将按照教学大纲凝练后的内容重新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讲授中加以应用。在第一年的讲授中,注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包括讲授的内容量、讲授的难易程度、讲授的方式等,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方便在下一年上课时加以改进。另外,老师从第一年的讲解中也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讲授的内容量是否与学时一致,有没有上课满堂灌或者内容太少,空余时间太多的现象。讲授的内容是否易被学生理解,每一章的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后,脑子里是否有清晰的印象,能够说出每种化学成分的特点、性质、对烟质的影响等重点内容。讲授的方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学生上课时是精神百倍的听讲,还是萎靡不振甚至打瞌睡,要根据学生上课时的随堂表现,及时调整授课方式,通过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老师的讲解,可以发现整个课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及时改进,避免在下一年的讲解中出现相同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才能把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课讲好。
3总结
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出更符合烟草学农学特色的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2 学生评价。教学评价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出发,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的目标和程度进行考查。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首要任务是对教学主体――学生的评价。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侧重于对其综合素质考察,具体有如下内容
(1)学业评价学业评价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某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学业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测定。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学业评价可采用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法。
(2)学力的评价所谓学力,广义讲是指获得行为的能力、才能或行为的倾向。狭义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可用观察法、测验法、评定法评价。
3 品德评价与人格评价。在教学中品德和人格评价着重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学生思想的品德和人格形成与变化以及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评价构架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师课堂教学既不能用简单的量来衡量,又不能单纯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作出实用评价。只有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互动、课堂氛围、教学效果等科学合理结合起来,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对课堂教学作出高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系列表,既是对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知识掌握的检测,是促进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的重要措施。
新课程全面推进,传统的落后评价体制,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建立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制,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改变传统教育观,正确认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观,实行多元化、多主体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改变观念 育人为本 张斌侠
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不正体现了育人的关键吗?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改变观念,把育人作为教书的首要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望同行指教。
一、对学生有一种宽容之心
在初中阶段的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已经到了成熟阶段。但在这种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小错误,这是很正常的。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一定要有一种宽容之心,用信任、赞叹、启发和诱导的方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心服口服。对于他们知识上的差距,一定要反复地、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辅导,他们才会放弃心理上的压力,做事认真有兴趣,于无意中净化他们稚嫩的心灵。
二、尊重学生消除自卑感
面对学困生,说话一定要讲究语气、方式,不能粗暴,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用亲切的问候,细微的关心感动他们,唤起他们那份真情,享受他们的纯真。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感人心者,莫乎情谊。只要老师动情做工作,才会使学生动心,从而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三、发现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交朋友一样,以每个人的长处去交朋友,这样你的朋友会更多;用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多表扬,莫训斥。孟子曰:“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只要以心交心,就会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养成生活学习上积极动脑的好习惯,使他们能健康地全面发展。
课堂是主阵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主导作用是点拨、指导、解惑、引领,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作好学情分析,设计好教学流程,充分利用教材,挖掘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优补差,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尊重小学生的公平性,尊重小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开发小学生的潜能优势。课堂上以课本为本,因为课本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文本,新课程倡导跳出文本,并不是不要文本,跳出文本首先是基于文本,因此,实施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是钻研教材,逐步掌握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直面课本,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陌生文本的能力,促进英语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师生互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如录像、CAI、制作课件、图片、录音机等,教表示家庭成员词汇时,要求学生带全家福照片,让学生互相用英语介绍自己家庭人员及职业;教表示颜色的词汇时,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说出不同颜色;教表示食品饮料词汇时,师生互相拿出饮料、食品,进行对话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往往在音乐声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在动感画面上触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良好习惯,让学生探索英语的奇妙,从而大大加强语言信息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学以致用。
因教育布局调整,原为高中教师的我转为初中教师,面对全新的教材体系、全新的教学对象,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审视教学,以期更好地适应初中教学,更好地适应全新的教材和学生。
借《开发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之机,我提前介入了初中教学,认真学习新的教材,认真分析新的教学对象,思考如何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优化初中教学内容,对思想品德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我校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使思想品德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从而强化我校思想品德课教学实际效果。
一、备课环节,要立足学生生活,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一)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详尽分析。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十分明了。以《世界因我而精彩》为例,我上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经过分析,整框教材共讲了三个问题,分别是明确成才目标,成才的基本途径,以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择业观。通过教学,应该达到让学生清晰地知道什么是人才,怎样成为人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教材上有些事例不一定都用,可以根据实际选择案例使用。
(二)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认识。我校初中学生生源相对较差,在校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占到90%以上,其家长均为打工族。据了解,很多学生家长都在城市中从事环卫等辛苦工作。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非常滞后,他们虽然纯朴、勤俭、刻苦、有较强的上进心,但由于父母是进城农民工,文化程度低,从事工时长、强度大的工作,既没有时间,又没有精力,教育意识薄弱。教师要对他们格外关爱。
(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实际,可以选取和他们生活相关、相似的材料引发学生的共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分析《世界因我而精彩》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我选取了常州一名普通环卫工人的视频《城市美容师――梅风云》,因为许多学生的父母也从事同样的工作,非常辛苦,以期通过这个典型的事例激发他们认识职业,理解父母。
二、上课环节,要启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上课环节尤为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体验中思考、感悟。教师要逐步引导,不断启发学生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抛出一个“诱惑”,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的新闻,对这些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诱惑,随即问他们羡不羡慕,引导他们逐步思考并谈谈最高科技奖得主是不是人才,什么是人才,是不是得奖的名人才是人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走进人才招聘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哪些人才?让学生对人才的内涵和人才的多样化(各个职业、各个层次)有清晰的认识。知道了什么是人才,怎样才成才呢?引导学生对此问题探讨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清楚要想在某方面有所建树,除外在的环境、外部条件外,最重要的是自己勤奋努力。
在处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的问题上,我播放《城市美容师――梅风云》的视频,因为我校许多学生的家庭与此视频讲述的相似,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不要歧视某些职业,不要看不起父母,理解父母的艰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进行教学,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问题的开放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研究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掌握知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谈一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的问题设计
“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识地将其复习内容,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发现、理解新的知识。在复习九年级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的?
2.我们在为谁履行自己的责任?
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作为子女,在家能履行孝敬父母的责任;作为学生,能履行遵守纪律、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作为社会成员能履行维护正义、保护环境的责任……当我们在为别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为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善于思考、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的问题设计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授课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在进行“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的教学时,导入新课采用了让学生观看影片《暖春》片段,并思考:
1.影片中主人公小花遭遇了哪些挫折?造成这些挫折的原因是什么?
2.小花在困难挫折面前是怎么做的?
通过问题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小花遭遇了家乡的洪灾、父母的双亡,被收养后又遭到婶娘的虐待等挫折。这些挫折分别来自于自然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而在这些困难和挫折面前小花选择了坚强,很自然地过渡到“让我们选择坚强”新课的教学。
(三)讲授新课内容的问题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新课讲授时,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将其内容设计成适宜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例如,在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每年的夏收季节,农民们将收割完毕的秸杆就地焚烧。此时,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到处都能见到秸杆焚烧燃起的熊熊大火,浓烟滚滚直上云天。这种情形进入夏收季节将持续近半个月的时间。请谈谈对上述现象的看法,并为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避免环境污染出谋划策。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办法,如将秸杆腐化制成沼气;政府制订具体的方法措施,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将内容告诉学生,尝试让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设计有利于学习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可以个体进行,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等形式。在“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据报道工业越发达的地方环境污染也越严重,而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还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2.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矛盾吗?
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问题设计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
二、设计问题应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一是要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紧扣主题,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的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二是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易疏忽之处或典型的错解设置问题;三要针对学生知识出现的断层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二)典型性原则
即抓往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置问题。如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易错、易混的问题等。
(三)程序性原则
所创设的问题应按所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
(四)层次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出如下四个层次:第一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属识记层次,经过思考就可以解决;第二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属理解层次。第三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怎么办”属掌握层次,可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分组讨论,大胆设想,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利用实验进行探索。第四层次主要解决“怎么样”属评价层次。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得结论后,对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作出评价,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出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28-010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发展过程。离开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学效率显得低下。新课程强调将生活引入化学课堂,将化学学习和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将化学课堂的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学多注重实验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平时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现象。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化学呢?我觉得应该从学生擅长的理论知识入手,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化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化学动手实践的能力,以真正顺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课程改革目标。
如高二化学氮族元素中的氮氧化物时,可向学生讲解NO、NO2是大气的污染物,而空气中的NO2是造成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刺激呼吸器官,使人生病甚至死亡,但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即使发生化学反应后出现的问题,同样的也可利用化学反应来解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重视实验演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学习中,包含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氯化铜等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与热点,都需要我们在学习时加强理解。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我们不仅从用途中区分,“碳酸钠”可用于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以及洗涤剂;“碳酸氢钠”用于发酵剂、灭火器、医疗上用于治理胃酸过多等。在学习时,我们更要注重实验的演示,掌握鉴别方法,如(1)分别加热少量固体,若发生分解反应,将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原试剂是NaHCO3,另一个为Na2CO3;(2)分别取一定量的固体,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反应快,产生气体相应多的试剂为碳酸氢钠,另一个为碳酸钠;(3)分别取其稀溶液,滴加氯化钡稀溶液或CaCl2溶液,产生沉淀的试剂为碳酸钠,另一个为碳酸氢钠(特别注意:此方法必须取极稀溶液)。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Cl2的性质时,首先设疑:Cl2能否溶于水?能否与水的反应?若能,生成物是什么?学生讨论出实验方案,再来实验验证。实验:(1)在两瓶颜色相近的氯气中任取一瓶加少量水,振荡,与另一瓶氯气比较颜色,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2)在氯气中分别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NaHCO3溶液;蓝色的石蕊试纸。分别看到什么现象?结论如何?(3)将纯净干燥的Cl2,分别通过干燥的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又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探究。然后一起讨论分析:(1)加水的试剂中气体颜色变浅,水溶液变为黄绿色;(2)产生白色沉淀;产生气泡;先变红后褪色;(3)干燥的试纸不变色,湿润的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最后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重视实验演示,通过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究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现状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时代气息浓且现代意识强。但我们在教学中仍然沿用着多年不变的格局:在一间教室,用若干个45分钟,一个学期教二三十篇课文。这直接导致了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们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但这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几乎没有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因此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尝试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二、生活融入语文课堂的意义
记得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更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尤其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许多细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教师作为学生这个群体的旁观者,应该及时将这些事情捕捉到,并适时地转化为自己情感教学的良好的素材。这样知识得到了应用,教师带着教材与学生一起走向了新的未知世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
三、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意味着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让语文教育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并获得与其能力发展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增强中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其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生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阵地,有生活就有语文。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因此,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能力目标应该是作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重体现对学生进行基本情感、基本态度的培养,以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重语文学习的探究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恰当地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一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现状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时代气息浓且现代意识强。但我们在教学中仍然沿用着多年不变的格局:在一间教室,用若干个45分钟,一个学期教二三十篇课文。这直接导致了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们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但这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几乎没有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因此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尝试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二 生活融入语文课堂的意义
记得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更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尤其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许多细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教师作为学生这个群体的旁观者,应该及时将这些事情捕捉到,并适时地转化为自己情感教学的良好的素材。这样知识得到了应用,教师带着教材与学生一起走向了新的未知世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
三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意味着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让语文教育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并获得与其能力发展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增强中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其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生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阵地,有生活就有语文。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因此,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能力目标应该是作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重体现对学生进行基本情感、基本态度的培养,以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重语文学习的探究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恰当地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笔者曾于2010年发表“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一文(《地理教学》2010年第16期),对教学内容选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几年后的今天,回头再看,发现彼时的观察存在着视野狭窄等不足。如今,在课程实践的背景下检视,可以发现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不少问题。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模块2中的“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以下简称“人口迁移”)教学为例加以阐述,相对于前文,关注点更为集中,对背景考察的视野更为广阔。
一、“同课异构”之后的追问
近几年来,基于“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研究的载体与考察分析的标本。新课标背景下,同一具体内容标准取代了以往的同一“课题”,为参与“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老师们所共同面对。比如,在我县组织的高中青年教师优课竞赛活动中,参赛老师面对的只有比赛主办方所提供的“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参赛老师有10天时间去完成各自的教学设计。
以往比赛,为了解教师个体在课程理解水平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方面的真实情况,往往都是临赛前才公布“课题”,将了解参赛者独立教学设计能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次打破常规,提前公布是为了让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课程资源、素材等,避免以往出现的课堂教学内容基本雷同的现象。虽然,从比赛公平性来说,可能有些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外人参与的“集体智慧”成分在内,但是这次活动的目的不单是要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等次之分,而且更主要的是借助比赛来实现地理课程实践中新理念、新方法的普及与推广。从这个视角来考量,多数参赛老师算是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经过充分准备的老师们没有让大家失望,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真正体现了比赛活动“异构”设计的初衷。
出于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教学研究意义的重视,笔者不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观察、及时地记录,而且在活动过后仔细地翻看听课笔记,对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细节进行回忆、分析、反思、小结。总体上看,每节课在知识内容、教学素材、呈现方式、教学方法、情境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撇开教师素质、方法选择等个体因素,仍可以发现包含上述五方面在内的教学内容选择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内容的适切性不足;内容的地理性不突出;内容空洞、庞杂,不够具体;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由此引发这样的追问:在新课程倡导并鼓励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同时,教学内容选择的自主性有没有“边界”?这种选择的自主性会不会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规定性”?如何处理好自主性与规定性之间的平衡?总而言之,就是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概念的理解
地理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一般有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分别对应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因此,对教学内容概念的理解往往与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相联系。
课程内容的概念有宏观与微观理解两种,其中微观层次的理解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本文所指即基于微观层面的视角,具体到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地理方法、地理学习的态度等要素。其中暗含了结构化的思想,比宏观层面的理解更为深入。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表述,不能轻易改变,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规定性”。其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如果说课程内容规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教”,即教学素材搜集与组织的问题。地理教材不仅为教学准备了充分的素材,而且按照知识的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这些素材进行结构化组织。这些教材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介,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而非对象。在素材之外,教材内容还为教师教学提供基本的操作框架、步骤和方法指引,以及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引。换言之,教材不仅要方便于教师的教学,而且还要方便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服务于教学目的、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是从社会文化、学科知识等课程内容当中选择并结合学生学习经验组织在一起的。按照时间尺度的长短,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本文专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活动的全部。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尽管重要,但不能直接作用于师生而成为学习的对象。教材内容包括一切有效地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教学内容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呈现和传递的一切材料和信息,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法处理的种种结果,它具备了教材内容所无法包含的内涵,涉及教师的主观作用,因此隐藏着种种不确定性。可见,从课程内容到教材内容再到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大片的开阔地带供教师自主发挥,教师也因此不得不面对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
虽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来源、选择的方式等做出思考,但是从平衡自主性与规定性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无疑起着基础的、核心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宏观上看,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首先有利于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这两大价值追求的实现,同时微观上又要为达成具体教学目标而服务。因此,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紧扣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学内容固然体现着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创造性,但追求特色和个性也必须以“标准”为前提。因此,教学内容无论怎样千变万化,都不能离开课程标准这一根本的依据,必须以课程内容为基本导向。因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地理课程目标。追求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必须把握好相关课程内容的核心,选准教学内容,这应该成为地理教师教学内容选择时的自觉。
比如在准备“人口迁移”的教学内容时,须对内容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进行认真的解读,从而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人口迁移的原因”是本“标准”教学的主要知识目标;而通过“举例说明”则体现的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及能力目标的要求;对“本地人口资料”的搜集、分析过程,则蕴含着情感(对家乡的关心、热爱)、态度(严谨的数据搜集、分析态度)和思维能力目标。然后,围绕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2.体现地理科学的本质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地理科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地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具有研究范围广、研究方法多、对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综合以及对如何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视等特点。我国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紧扣人地关系主线,注意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还要突出观察、研究的地理视角。
在“人口迁移”教学内容选择时,应当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人口分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典型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导致人口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即人口迁移)的地理背景。比如2014年6月份伊拉克内战导致的难民潮,因发生突然、短暂而容易被学生察觉与理解。而在引导学生分析当地农村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的变化,进而思考农村中的“人到哪儿去了”时,会因这种人口空间分布上的变化缓慢而不易被察觉。这样也为学生研究、理解地理事象空间分布变化提供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对照。这些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让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更加容易、透彻,对地理科学本质的把握更加准确、深刻。
3.突出地理知识的基础性
地理科学与地理学科之间有着不同的性质。华东师大的陈澄教授指出,“地理学科的内容应该是地理科学中公认的基本概念、原理、事实和最近成果,并且地理学科的内容还受制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选择地理学科中那些基础的部分,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材料和学生可以接受的地理基本原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既能够“知其然”,又能进一步“知其所以然”。经由教学内容的学习,既促进了地理知识的生成与地理能力的提升,也会促进学生将审视的目光从地理环境转向自身,从而实现地理意识与地理观念的养成。这种“基础性”已经超出了传统“双基”的范畴,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地理观念等基础素质也收纳其中。
就“人口迁移”的课程目标达成而言,人口迁移的定义、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和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应该是基础性的知识内容,这样的内容选择及其组织顺序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口迁移的案例也是本“标准”教学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内容,它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外地的,这要视资料取得的条件与使用价值等情况而定。强调地理知识的基础性,也是为了对选择的范围进行必要的限制,以避免它的“知识触角”一不小心伸展到其他相邻学科的领域内。
4.体现地理教学的思想性
吴传钧院士曾指出地理教育应当重视以下四个方面:地域差异性的观点、生产建设须因地制宜的观点、综合分析的观点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其中人地协调是核心。这是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了课程倡导的主要地理观念,其背后的“灵魂”就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它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发现和解释其他同类地理事象的观念和规则,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思想,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地理教学应该在帮助他们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思想和地理观念。
以“人口迁移”的教学为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比如选择那些因生态退耕而移民的案例,以便通过人口迁移前后的人类活动方式与生态环境状况的对比,让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水平。
在强调思想性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那些具有地理思维含量的教学内容,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些内容应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组织起来,要体现思维的连贯性和探究的准确性,以引导学生按照思维的规律,有深度、有广度、有角度、有梯度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5.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地理新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另外,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尽量选择贴近“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育特点,选择身边的地理事象与案例;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使之生活化。如“人口迁移”的教学内容选择,应更多从学生身边的人口迁移现象入手。这个案例可以是某个学生家庭,可以是当地某个知名人士家庭迁移的案例,等等。
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学生就不会有陌生感和抽象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观念。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以教学内容选择为主的教学准备过程的重要性,它是课程内容的技术化和微观化,而且必须考虑与教学活动相适应。选择的内容既有具体的实例,也有理论模型的建构,包含了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思维顺序,通过案例说明观点,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促进科学精神、科研能力的形成。
多数大学生是从中学校门直接迈进大学校门,从小生活在家长的保护下,人生阅历少,思想比较单纯,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对社会复杂程度缺乏了解。而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间一般不长,学校选址大多在市郊,或较偏僻的地方,周边环境较荒凉,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比较富裕,思想比较单纯,个别学生更有炫富心理。以上这些原因,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行骗或实施不法行为的对象。安全教育,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显得十分必要。所以独立学院近年开始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把该课程列为必修考察课,适用于各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安全知识。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为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一层保障。课堂是学校育人的重要渠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课堂讲授进行安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保障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切实落实。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从当代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校园所处周边环境及安全问题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可以着重选择以下几点:
(一)防火知识,消防安全
近年新闻报道,高校发生多起消防安全事故,导致学生的财产遭到损失,甚至有学生在火灾中失去宝贵的生命。生活中可以引起火灾的因素很多,一时疏忽就可能引起火灾,消防防火安全知识在独立学院学生中的普及非常重要。通过防火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懂得火灾的多发性和巨大危害性,了解国家和地方相关消防法律法规;掌握正确的用火、用电、用气的安全知识。掌握在各种场所突发火灾的消防逃生知识,了解消防报警、消防处置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物品保管,财产安全
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少,防范意识差,而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给予的物质、财物也不少。现今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已经将目标放在了大学生身上,通过各种手段骗取或盗窃大学生的财物,我院已经发生多起学生被骗钱或财物被盗窃事件,物品保管及财产安全知识的推广也十分必要。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使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财产不法侵害行为,提高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管理好自身的物品和财产,且可以使学生掌握财产物品遭到侵害时的权益维护方法和途径,保护好个人的财产安全。
(三)珍惜生命,人身安全
大学生在读大学前大都是处于家长的保护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挫折很容易一时想不开,做出伤害自己身体或生命的事。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社会责任,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的生命,提高自身的国民素质。
(四)饮食卫生,食品安全
近年有不少食品安全方面的报道,国民的食品安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一日三餐除了学校饭堂就是校外的饮食店,饮食方面的卫生安全问题是经常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卫生法规,选择就餐地点懂得注意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并掌握发生食物中毒时该采取的营救措施。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本上的内容多,而且相对较枯燥,难以引起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讲课,难以取得好的授课效果。笔者认为,讲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课前需查阅大量,寻找相关案例,制作好生动,图文并茂的课件,讲授的时候能以大量的现实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并可采用如PBL(Pl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先导,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教师教学引导两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消防知识的时候,还可将课堂挪到操场等空旷的地方,采用实地操作演示的方式,将灭火器的使用等内容讲解,使学生印象深刻。
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找到更适合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在独立学院取得真正的实效,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减少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又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语文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一、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现状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时代气息浓且现代意识强。但我们在教学中仍然沿用着多年不变的格局:在一间教室,用若干个45分钟,一个学期教二三十篇课文。这直接导致了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们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但这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几乎没有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因此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尝试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二、生活融入语文课堂的意义
记得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更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尤其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许多细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教师作为学生这个群体的旁观者,应该及时将这些事情捕捉到,并适时地转化为自己情感教学的良好的素材。这样知识得到了应用,教师带着教材与学生一起走向了新的未知世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
三、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意味着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让语文教育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并获得与其能力发展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增强中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其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生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阵地,有生活就有语文。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转贴于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因此,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能力目标应该是作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重体现对学生进行基本情感、基本态度的培养,以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重语文学习的探究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恰当地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