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风险预警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5 16:53: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风险预警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风险预警方法

篇(1)

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的复杂变化、企业理财过程及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经营者能力的局限性以及所使用的手段与方法的有限性。

一、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

尽管财务风险的成因多而复杂,但在财务风险阶段,企业可以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以便企业分析评估,有效防范。

(一)定性分析方法

1、专家会议法。专家会议法是指依靠一些专家,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状况做出判断而进行的一种集体研讨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通过讨论与辩论,取长补短,去异求同,全面考虑并得出结论。

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通过专家间的相互交流,引起“思维共鸣”,产生组合效应,形成宏观的只能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它又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直接头脑风暴法是根据一定规划,通过共同讨论具体问题,发挥宏观智能结构的集体效应,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集体评估,预测的方法;质疑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同时召开两个专家会议,集体产生设想的方法。

3、特尔菲法。特尔菲法是在专家个人判断和专家会议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直观预测方法,它采用函询条差的方法,向同预测问题有关领域的专家提出问题,然后将他们回答的意见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循环,而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且可靠性较大的意见,该法对未来发展中的各种可能出现和期望出现的前景做出概率估价,因此该法为决策者提供了多方案选择的可能性,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二)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是指通过一系列指标的计算测定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分析财务风险。是管理与防范控制财务风险的前提,主要的分析方法有杠杆分析,标准离差分析和层次分析。

1、杠杆分析。通过对经营杠杆系数(DOL)和财务杠杆系数(DFL)的分析率衡量企业经营风险和融资风险的大小以及杠杆利益水平的高低。

(1)经营杠杆,是指由于企业存在着固定成本而出现的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衡量经营杠杆作用大小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DOL)。

其计算公式为:

DOL=(EBIT/EBIT)÷(Q/Q)=1+A/EBIT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息税前利润;Q为销售变动额;A为固定成本总额。

上式表明,DOL是与特定的人销售量和固定成本比重相联系的。

首先,DOL随着A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只要企业有固定成本存在DOL总是大于1。在EBIT给定的情况下,DOL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改变A的比重来实现,A的比重越大,DOL越高,经营风险就越大;A的比重越小,DOL越低,经营风险就越小。因此,我们可以把固定成本比重看作是DOL的“支点”,通过改变这一支点的位置来改变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其次,DOL随着销售量的变动而反方向变动。销售量上升,DOL下降,EBIT增加,但销售量的上升或下降必须以盈亏临界点为基础。销售量越接近盈亏临界点,其DOL就越大,在达到盈亏临界点时,DOL达到最大,超过盈亏临界点时,其DOL开始递减。因此,当销售量达到盈亏临界点之后,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力,努力扩大销售,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EBIT而且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2)财务杠杆,是指由于企业举债经营存在着固定利息费用从而出现的普通股每股收益(EPS)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衡量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只表示财务杠杆系数(DFL)。

其计算公式为:

DFL=(EPS/EPS)÷(EBIT/EBIT)= EBIT÷(EBIT-I)

式中:EPS为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额;EPS为变动前普通股每股效益;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I为负债利息总额。

从上式可以看出:第一,当EBIT

财务杠杆效应=负债额*(负债利润率―负债利息率)

=B*(K―I)

财务杠杆效应不一定只产生财务效应,当K>I时,财务杠杆会产生正效应,在K和I一定时,B越大财务杠杆效应越大,即杠杆收益越大;如果K

(3)总杠杆,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的连锁作用称为总杠杆作用。衡量总杠杆作用大小的指标是总杠杆系数(DTL),它是DOL和DFL的乘积。即:

DTL=DOL*DFL

=(EPS/EPS)/(Q/Q)

显然,总杠杆作用超过了单个杠杆的影响作用。

企业使用财务杠杆的目的是想通过长期债务或发行优先股对企业资产进行资金融通,并对这些资产合理充分的利用,产生一个高于固定资金成本的投资报酬率,从而提高普通股的每股收益。然而,长期债务的利息、租赁合同下的租金及优先股股息等式一项固定性支出,如果企业对其所拥有的各项资产加以利用所赚回的利润低于这项固定性支出时,则导致必须用普通股收益来弥补这个差额,从而会使普通股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投资报酬率,甚至会出现亏损。因此,企业越多使用财务杠杆,固定性费用支出越大,DFL越高,对权益资本变动的影响越大,融资风险就越高。为减少破产的风险,提高股东收益水平,企业必须合理、适时地调整负债规模,以降低财务风险,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正效用。

2、标准离差分析。从投资的角度来考察,根据投资方案在各种经济状态(概率)下的可能收益率、平均收益率和概率分布来计算标准离差。标准离差是可能收益率与平均收益率的偏离程度。标准离差越大,表明财务风险越大。由于标准离差不便于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相比较,故还需要计算标准离差率,对各种可能收益率下的概率确定有效的办法是依据企业历史资料,结合市场分析和行业特点现状、企业前景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综合确定。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普遍是用哪个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多准则决策(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测定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可以从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度比率;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应着重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获利能力:企业赚取的利润越多,偿债能力就越强。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说明企业当期获得的收益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当期利息费用开支的需要,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数,其计算公式为:

已获利息倍数=EBIT/利息费用

=(净收益+利息费用+所得税)/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EBIT(即息税前利润)”是指损益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的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资本化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只要已获利息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分的能力偿付利息,财务风险就越小,反之,财务风险会越大。在有财务杠杆作用的情况下,该指标维持在1-3是适当的。

(2)资本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债务占得比例越高,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说明企业的筹资风险越大,使用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二、财务分析预警

(一)利用滚动式现金预算表进行短期预警

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付。因此,有必要立足于对现金流量的控制和检测的短期预警方式。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是经营者能及早采取行动,为能准确地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建立以销售预算为主导及起点,进而包括生产、成本、费用、资本、及现金等各个方面的全面预算体系。在全面预算之下,预计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旬、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采用滚动方式编制现金预算,有利于提高现金预算的准确性,并真正起到短期财务预警的作用。

将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配合每日现金收支报表及每周(或每日)现金收支预估表,既可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使企业经营者及财务管理人员能尽早得知潜在的现金缺口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长期财务预警模型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模块构成。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公司财务评价的基本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此外,公司的发展潜力尤其值得重视。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择方面,又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公司运营状况。

1、获利能力。获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很弱,这样的企业很危险。

3、经济效益。企业经营所得。

4、发展潜力。企业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一个有远见的经营者决不会把眼光停留在目前的运营状况,企业的发展潜力也不容忽视。

三、财务风险的防范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的讨论主要是侧重风险防范,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可以规避的财务风险只是面临财务风险中的较小部分,对企业整体财务风险水平影响不大,风险减轻是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就不可避免,任何补救措施只起到消极的减损作用,且一直成本较高。同样,风险融资也是事后管理,风险管理成本较高。风险防范的方法有: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缓冲等。

(一)财务风险转移

1、控制性财务风险转移。转移会引起风险及损失活动,即将可能遭受损失的财务及有关活动转移出去。这种随所有权转移而实现的转嫁属于风险控制型转移,是转移风险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银行优质资产证券化将极大地改善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以未来收益权的转移为代价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即市场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外。通过这种方式,赋予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以流动性,从而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通过风险的转移和流动,再改善银行资产的质量,进而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2、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即将标的物面临的财务损失转嫁给保险人承担。保险转移是经济单位或个人,以缴纳保险为条件,将自己可能遭受的风险成本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全部或部分成本的方法。由于保险转移是以保险费为条件的,因此转移之前就发生了风险处理成本,所以考虑保险转移时,应充分考虑保险转移的成本问题。

(二)财务风险降低

风险降低法师通过付出一定的成本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损失程度。这部分讨论资金回收风险中的结算资金回收风险;预付、出借资金回收风险;对外担保风险。风险的防范措施主要集中在对客户资信的评价方面,是结算资金回收风险防范的一个方面。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孵化,这一过程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时要遵守以下各项原则:确保快速收回应收账款;维持公司利润和销售的最大化;维持和客户的关系;提高公司的形象。应收账款发生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扩大商品销售量和利润的实现,但是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财务风险缓冲

企业遵循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为风险较大的长期负债建立偿还基金;提取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来降低和缓冲财务风险。

总而言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企业的盈亏与否、经营状况如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我们在投资过程中只能尽量充分的而不能完全地认识和避免。

篇(2)

所谓贷款风险主要表现在违约风险,即由于贷款人不愿或无能力正常偿还贷款本息从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这种贷款称为不良贷款。对贷款进行风险预警,及时、准确地发现信贷风险的诱导因素,并系统、连续地掌握信贷风险的特征、大小、属性及变动趋势,使银行可以及时采取行动,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的风险,减少银行的损失。

下面来构建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

一、 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一般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所承担的信贷风险有两种:一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主观上不愿意偿还银行的贷款;二是在贷款到期时,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客观因素影响,没有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这两种情况的发生,会影响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银行必须对贷款进行综合的评估。当然,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很多,根据贷款风险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我们得到以下刻画贷款风险的指标:

1.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性比率)

反映借款人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现金比率、速动比率。

2.长期偿债能力(杠杆比率)

反映借款人对债务的承受能力和偿还债务的保障能力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率、债务与有形净值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利息保障倍数。

3.盈利能力(盈利比率)

反映借款人获取利润的能力的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普通股收益率、市价获利比率。

4.营运能力(效率能力)

反映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和运用资产的能力的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付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

5.贷款担保分析

它是当借款人不按照贷款合同履行义务时,第二种贷款偿还来源。它有助于提高贷款偿还可能性,降低银行信贷的风险。在贷款风险定量分析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贷款担保方式,量化为对应的贷款方式风险系数。

我们的目标是运用上述的指标求出信贷风险的综合指数,然后根据这个综合指数的大小来确定信贷风险到底属于五级贷款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中的那一类。

二、 信贷风险的综合指数的确定

确定信贷分线综合指数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即通过建立信贷风险模糊神经网络预警模型来求出;二是应用传统的数学方法求出。

1.模糊神经网络方法

神经网络技术近年来在模式识别与分类、识别滤波、自动控制、预测等方面以展示了其非凡的优越性,特别是能处理任意类型的数据,它克服了传统分析过程的复杂性及选择适当模型函数形式的困难,这给缄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经过一定数量的带噪声的样本的训练之后,网络可以抽取样本所隐含的特征关系,并对新情况下的数据进行内插和外推以推断其属性。此外,模糊逻辑技术仿照人的思维,具有逻辑推理功能。神经网络与模糊系统相结合,即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可扬长避短,使得系统有模糊逻辑推理和自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实现贷款风险监测中的建模和预报功能。

模糊神经网络结构

模糊神经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是个多输入单输出的系统。

网络共分四层:

第一层为输入节点层。该层的输入是风险指标,包括筛选后反映还债能力和现金流量分析的财务指标以及量化后的非财务指标,任意一个节点的输出等于该节点的输入,本层的节点数等于输入指标数n。

第二层为模糊化层。对所有输入指标,划分为5个模糊子集,设Mij是第i个指标的第j个模糊子集,其中i=1,2,…,n,j=1(正常)、2(关注)、3(次级)、4(可疑)、5(损失),因此本层的节点等于5n。本层的输入即为第一层的输出,本层的输出为输入指标对于它的模糊子集的隶属度。隶属度函数采用高斯函数(也可采用三角形函数或梯形函数等)。

(i=1,2,…,n;j=1,2,…,5)

其中是的第j个模糊子集的隶属函数。和分别表示 对第j个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函数的中心值和宽度。

第三层为模糊推理层,本层的节数设为5。我们设置的模糊规划如下:

其中y是输出变量,为一个实数后件。本层的输入即为前一层的输出。本层第j个节点的输出是对模糊规划的适应度。对于给定的输入风险指标,本层节点j的输出为:

第四层为反模糊化层(输出层)。本层的输入为前一层的输出,输入代表信贷风险综合指数,我们采用重心法,可求出输出变量:

在输出前必须经过模糊神经网络的训练阶段(详见2,3),在此阶段样本的期望输出值是已知量,它可以由历史数据资料给出或其他的评价方法得出。

2.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此学习模型属于前馈型网络结构。其学习过程就是对隶属度函数和的调整。假设有一对输入输出数据是输入变量,即风险指标,为期望输出,即信贷风险值。误差函数定义为:

把y的计算值代入上式,得到。

利用梯度下降法可得:

其中为一个步长即学习率,为惯性因子,i=1,2,…m,j=1,2,…n,并有

3.样本训练和模糊神经网络的实现

有了模糊神经网络及其学习算法之后,便可利用输入输出样本数据来训练模糊神经网络的参数了,步骤如下:

⑴将一个输入样本夹道网络的输入端,向前传送并处理,直到输入层。

将与此输入样本相对应的正确输出矢量送入系统并与网络输出层的实际输出相比较。

⑵求出实际输出与目标输出之差,并将这个差值反传回网络。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改变网络的连接权值及网络参数。

⑶换一个输入样本,重复(1)到(3)步骤,如果学习过程重复到一定的步骤,或实际输出与所要求的目标输出之差对所有的训练样本而言都小于一个给定值,学习过程就告结束。

用这些样本训练好网络后,再用测试样本进行检验。当模型确定后,得到的结果便是信贷风险综合指数。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来构造信贷风险综合指数。

首先是涉及并计算各类指标的单项风险指数;其次是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数;第三是用加权算术平均得到贷款者的综合风险指数。根据综合风险指数的大小即可进行警情预报。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将指标变量进行分类。指标的实际值越大越好的变量称为极大型变量,如总资产报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实际值越小越好的称为极小型变量;指标实际数值在某一点最好的称为稳定型变量,如流动比率;指标值在某一区间最好的变量称为区间型变量,如资产负债率。

第二步,构造上述四类变量的单项风险值数:

第三步,采用信息论中的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熵值法的基本原理认为,单项指标所形成的时间序列的差异程度越大,则提供的信息量越大,那么在综合评价中就应赋予较大的权重;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认为它提供的信息量为0,应赋予的权重也为0,于是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

设有m个样本,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其中为某单项指标,ij是第i个样本的第j个单项指标值。在信息论中,信息熵定义为,它表示某单项指标值的差异程度,差异程度越高(低),则信息熵越小(大),权重就越大(小)。因此,可根据各指标值的差异程度,利用信息熵,可计算出第j个指标的权重。

其中:

第四步,计算贷款风险综合指数:

四、根据风险综合指数确定贷款类属

根据上面算出的贷款风险综合指数的大小,来划分风险区间,如下表所示:

从而就可判断贷款风险类属。

我国银行已全面实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本文提供的模型正适应该风险预警方法,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现步骤,可以为商业银行相关风险应变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卫山 黄瑞芬: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探讨.经济师,2005年02期

篇(3)

中图分类号:V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343-01

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对空中交通管制安全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新标准的出台,民航飞行器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造成信号干扰等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以“事后处理”为主,以不能应对这种局面,以“事前预防”为中心的安全风险预警应运而生。本文就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进行了研究分析。

1.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基本内容

安全风险预警决策管理就是通过有效手段,预测可能造成风险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应对措施。控制安全风险管理包括安全风险识别、监测以及判断等方面,结合这几个方面需要应对如下的决策性问题:一是进行安全风险识别时,需对比指标所提供的信息特征与风险事故状态,对于指标的选择,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容易导致维数灾难的发生,太少则会无法对风险状态进行全面判断,导致漏警情况的发生。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指标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二是,空管安全风险领域中提供的指标种类非常多,选择合适的指标也是一项重要的决策问题。第三个决策性问题是,安全风险预警管理中由风险阈值判定结果输出相应的风险预警信号,而这个信号的真实性与阈值设置的合理性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关系。总之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测中充满决策问题。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的定义是:为了提高预警精度以及预警活动的有效性,针对安全风险预警管理在预警分析以及预控对策选择阶段的主要任务,分析影响预警任务实施的相关因素,并利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对涉及判断、选择以及寻优等环节进行优化选择的活动过程。空管安全风险预警的目标也非常明确,一方面维护各类航空器的安全运行,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交通管理体系,提升空中交通管理的效率。

2.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预警决策模式的定义为:在科学的决策技术支持下,向预警分析以及决策任务的实施提供指导和参照的运行标准方式,是在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管理领域,为避免造成决策失误而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也是为保证预警管理中决策任务的实现而产生的具有针对性的路径选择方式。

2.1 空管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的类型

空管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基于趋势预测的预警决策模式,该模式是在选择和判断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预测方法,准确、合理判断出安全风险状态的发展趋势及内在规律,不仅保证在适当的时刻准确的预警信息,也从信息规律识别的角度为风险处理提供策略导向。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以预测为手段研究风险预警信息的决策支持形式。

二是,基于状态评估的预警决策模式,这一模式类型,就是要从提高评估诊断精度,减少虚假错误预警的角度出发,探讨合适的方法和路径来解决在评估预警中出现的一系列判断、选择以及寻优等问题,从而达到提高预警精度的目的。

三是,基于情景分析的预警决策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面向未来可能出现的情景,也就是结合系统中关键风险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判断风险事件未来各种可能的发生或发展状态,并发出预警信号;之后还需要选定合适的预控方案,对所估计到的未来风险进行缓解和控制。这一决策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更能充分体现空管安全管理中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在风险要素认知等客观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向未来进行风险的预测及预控策略的选择。

2.2 空管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的工作原理

空管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的工作原理较为复杂,不仅要协调好交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还要为空中交通的有效运行提供合理预警方案,其工作原理可通过一下几个重点环节来体现:

①风险因素查找、归类

②采集必要的数据信息,并分辨有效性

③风险监控和状态诊断

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出现风险隐含,应及时预警显示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便完成了一个循环的空中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工作。

3.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方式

(1) 明确空管安全风险事件类型

风险事件是空管安全预警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监控及考察变量,衡量风险事件的指标涵有以下两大类:一是目前行业内规定的事故评定指标,也就是那些已经发生并造成损失的事件指标。比如,在安全管理方面,每年国家民航总局以及空中交通管理局都会对飞行事故万时率或飞行事故万架次率来进行考察统计,以评判整体安全状况时利用飞行;在针对空管安全风险事故时,根据各风险事件的类型进行统计,如设备故障、军航冲突、雷击等行业指标进行比较和监控;二是,学术领域目前使用的对可能诱发行业规定风险事故的已发生的风险事件指标,这一类指标可能会造成或没有造成直接损失,但也是对已发生的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不安全行为或风险因子的一种测度。例如,在预警管理领域,国内学者较多的利用一些已发生的并可能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事故症候或风险事件指标,并将其应用于预警监控或风险评估中,这些已发生的风险事件指标主要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选择。例如,空管指挥失误次数、设备故障率、设备失灵次数、管理标准失察率、飞行期间天气突变次数、信息沟通失真率等等。因此,对安全状态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风险事件不同层次及类别的指标进行统计、监控、预测,是预警管理的前提,也是进行预警信号决策及预控对策制定和优选决策的基础。

(2) 构建概率统计模型

风险事件的发生在统计意义上具备一定的时序性与周期性,因此,可以通过合理选择与构建概率统计模型来提升风险决策的准确性。例如对于基于趋势预测的预警决策模式,常用的模型为灰色GM(1,1)预测模型,该模型是一种用于处理不完整信息的理论方法,是介于白色系统和黑色系统之间的过渡系统。该模型基本满足预测要求,预测结果可用于在陆空同学风险事件的预警监测中。

参考文献

[1] 高东海.解析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2(32).

篇(4)

一、有关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风险评价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保险行业。1964年,美国道化学公司开创了化工生产危险度量安全评价的历史,它以火灾、爆炸指数形式定量评价生产系统的危险程度,形成了经典的道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方法。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概率风险评价(PKA)为代表的系统风险评价技术得到研究和开发。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这两个巨大事故使人们对安全风险更加重视,各国政府和机构更加重视风险评估的研究。如英国的Technica有限公司、荷兰的应用科学研究院、欧共体Lspra联合研究中心、意大利的STA公司都对风险评价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并开发出相应的软件。风险评价在国外已经作为一个独立产业形式出现,方兴未艾。

20世纪90年代,西方一些大国际知名的石油化工企业从行为学分析和危害管理的理论入手,把“以人为本、线性管理、风险控制、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融入企业的管理运行中,开发出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HSE管理体系,现已公认为国际石油界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共同遵守的规则。HSE管理体系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及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方式。风险评价是HSE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所有要素的基础,为高压气井井控风险分析提供了非常好的标准和很好的借鉴。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风险分析和评价工作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至今已渗入到石油、化工、地质、机电、煤炭等行业中。针对钻井井控风险评估这一领域,国内相关研究开展的较晚。80年代之前,井控风险评估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井控风险评估体系非常不完善。例如简单的手工记录以及原始的表格形式,这种简单的记录方式不方便保留,更无从对比。这种不完善导致井控事故频发,例如1957至1981年间,仅四川盆地就发生严重井喷失控、着火事故达48起,烧毁钻机18台,伤亡158人,报废14口井。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钻井深度、难度以及井控风险的不断加大,井控风险评估开始受到普遍重视。目前所进行的井控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有:地层复杂情况风险评估、钻井投资成本风险评估、技术保障风险评估、生产后勤保障风险评估、队伍技术素质风险评估、甲方管理风险评估以及社会环境风险评估。对于井控事故而言,往往是井控装备不符合安全要求、井控工艺的不合理、人员操作或指挥失误等三方面相互影响而造成的。

2002年以来,我国才将井控安全作为一门技术专题进行研究,先后对井控装备和工艺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运用到现场,做到了本质上的安全。2002年以前,在井控管理方面仍然只是等溢流、井涌或井喷发生后才去想办法处理,工作十分被动。随着风险评估体系的运行,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防止井喷事故发生,将井喷的危害及影响降低到可接受的最低程度,体现了风险评价在井控工作中的价值。

2005年3月19日,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426-2005《钻井井控技术规程》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本标准规定了钻井井控技术的管理、实施及培训原则。本标准适用于陆地油气田勘探、开发钻井作业中的油气井压力控制技术。这样,井控工作才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行业标准。目前,国内一些石油专家学者都对井控的风险分析进行了研究,对不同的油田情况和钻井环境给出了相应的诸如故障树、事故树、层次分析法等多种风险评估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各自的假设条件。

二、井控风险的相关评价方法

1、事件树(ETA)法

事件树分析(Event Tree Anayasis)是一种从原因推论结果的(归纳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它在给定一个初因事件的前提下分析此事件可能导致的后续事件的结果,整个事件序列成树状。

事件树分析法着眼于事故的起因,即初因事件。当初因事件进入系统时,与其相关联的系统各部分和各运行阶段机能的不良状态会对后续的一系列机能维护的成败造成影响,并确定维护机能所采取的动作,根据这一动作把系统分成在安全机能方面的成功与失败,并逐步展开成树枝状,在失败的各分支上假定发生的故障、事故的种类,分别确定他们的发生概率,并由此求出最终的事故种类和发生概率。其分析步骤大致如下:

(1) 确定初始事件;

(2) 判定安全功能;

(3) 发展事件树和简化事件树;

(4) 分析事件树;

(5) 事件树的定量分析。

事件树分析适用于多环节事件或多重保护系统的风险分析和评价,既可用于定性分析,又可用于定量分析。

2、故障树(FTA)法

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又称事故树分析,是一种演绎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它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一直分析到不能分析为止。将特定的事故和各层原因之间用逻辑门符号连接起来,得到形象、简洁地表达其逻辑关系的逻辑树状图,即故障树。通过对故障树简化、计算达到分析、评价的目的。故障树分析的一般步骤如下:

(1) 确定分析对象系统和要分析各对象事件(顶上事件);

(2) 确定系统事故发生概率、事故损失的安全目标值、

(3) 调查原因事件,调查与事故有关的所有直接原因和各种因素(设备故障、人员失误和环境不良因素);

(4) 编制故障树,从顶上事件起一级一级往下找出所有原因事件,直到最基本的原因事件为止,按其逻辑关系画出故障图;

(5) 定性分析,按故障树结构进行简化,求出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确定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

(6) 定量分析,找出各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计算出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求出概率重要度和临界重要度;

(7) 结论,当事故发生概率超过预定目标值时,从最小割集着手研究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所有可能方案,利用最小径集找出消除事故的最佳方案,通过重要度分析确定采取对策措施的重点和先后顺序,从而得出分析、评价的结论。

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底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在排序计算中,每一层次的因素相对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的单排序问题又可简化为系列成对因素的判断比较。形成判断矩阵后,即可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出某一层对于上一层次某一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在计算出某一层次相对于上一层次各个因素的单排序权值后,用上一层次因素本身的权值加权综合,即可计算出某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即层次总排序权值。这样,依次由上而下即可计算出最低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值。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的过程可用如图1所示的流程图来表示。

图1 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流程

三、结论

(1) 石油天然气钻井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技术水平的特殊作业,在作业的不同阶段和环节中,均存在着对人员身体健康、设施安全和生态环境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开展井控风险分析对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整体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钻井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不仅需要分析每一因素,还需在综合各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钻井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是钻井工程的大敌,如何规避钻井施工风险、减少和杜绝钻井工程故障的发生,始终是钻井科技工作者的主要工作的目标。当前国内外的风险评估方法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如何将现有的理论和高压气井井控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得到一种比较合理和具有说服力的方法是本研究的关键。

(3)风险评价虽然现在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存在,并且发展迅速,但是其进入石油行业的时间较晚,甚至具体的井控中才刚起步,应用还不成熟。因此,加强对钻井井控风险的研究,对钻井安全、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全面推行HSE管理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云,樊运晓,马晓春.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彭力,李发新.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技术.第一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1.

[3] 赵忠,常军华,王颜辉,张万剑.浅谈在钻井项目中实施风险评价的方法.新疆石油科技,2001年第3期(第11卷).

篇(5)

房地产开发经营由于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高赢利、高风险等特点,导致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的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普遍存在只重视项目开发而不重视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手段单一,使得房地产项目中的诸多风险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进而引发房地产项目投资的重大损失或失败。重视并研究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风险是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过程。

一、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存在的风险

1.社会政策和治安风险

政府政策的出台,其目的都是积极的,但是对于房地产投资商和开发商来说,却可能成为风险的因素。政府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或限制房地产经济的不正常发展而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均对房地产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政策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全局性的。

另外,社会治安也回直接影响到房地产的开发与经营。社会治安关系到人们的财产安全与生命安全,只有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们才能安居乐业,进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才能有更好的保障。

2.市场风险

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房地产行业产生巨大的风险。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在一般情况下,市场供大于求会致使房产价格下降,求大于供也会使得房产价格上升。这种变化会导致房地产投资的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

房地产不能移动,位置固定,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所以投资房地产的资金流动差。房地产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是区域性和个别性市场,也必然增加了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复杂性和难度。房地产业生产的周期长的特点也使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在市场的变化中处于不利地位。开发期越长,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开发后期的费用和建设项目的租金和售价便越不确定,风险相对也越大。

3.经营性风险

经营性风险是指由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自身的经营不周或其他内部因素而带来的风险。投资者由于主观上对经济发展的判断错误或决策失误,它可能发生在投资方式的选择、投资地点的选择以及投资类型的选择之中,在进行每一个选择是都面临着不确定性,一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便将对投资项目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企业管理水平低、工作效益差而引起的未能在最有利的市场时机将手中的物业脱手,以致使其空置率过高,经营费用增加,经营净收入期望值。

4.货币政策引起的风险

通货膨胀因素。当通货膨胀时,货币贬值,建材价格上涨,工程造价被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周期较长的正在建设房地产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银行利率的变动也可能会给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带来损失。一般地,使用高利率折现,会降低投资者的净现值收益;利率的上升,会直接增加投资者的成本,加重其债务负担;利率的变动还影响到社会的购买力,影响社会总资金的供给,从而对房地产市场价格间接产生影响,给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带来风险。

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风险的规避

1.及时准确的预测风险

在房地产投资前便应该对投资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预测,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投资。通过全面的市场调查和充分的市场研究,在获取尽可能详细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市场的走向做出合理的估计,从而做出合理的投资,使投资交易得到有效的保证。通过环境分析,对国家或政府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进行预测,以便调整房地产投资,更好地得到国家或政府的支持。

2.风险控制

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资项目或投资方式,可减少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使投资收益得到更好的保证。对于风险太大的自己所无法承担的项目作出放弃的决定。放弃是对风险回避的最彻底的一种办法,但放弃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利润,因此也是一种比较消极的防范风险的方法。

3.风险转移

房地产开发商可通过各种合理合法措施将风险转移出去。一是保险转移,开发商可通过对经济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购买房地产保险,若投资后发生风险损失,则可由保险公司提供补偿,还可通过购买其他各种保险,把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转移该保险公司;二是契约合同转移,房地产开发企业可通过契约合同将可能出现的损失的财务负担或法律责任转移给非保险业的其他人;三是财务责任转移,如发行房地产开发公司股票、寻求合作伙伴等通过寻求外部资金的方式将部分风险损失、财务责任转移给他人。

4.风险分散

不同项目的风险及收益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投资者将投资额分别投入到不同的投资对象中去,既开发住宅,又经营写字楼,还可以从事土地转让等从事多种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可以获得比将所有投资资金集中于一个项目或或一种方式上更稳定的收入,又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另外,跨区域的房地产投资组合可以均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同时减少个别地区经济动荡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篇(6)

1.2投资风险

广义上讲,投资既包括对外投资,如购买债券、股票、投资外部项目等,又包括诸如购置固定资产等的内部资金使用。企业确定资本投向时,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期间产生的不确定性即投资风险。在投资过程中,企业要考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能力等问题,投资规模大小要与企业资产相匹配,投资结构决定企业投资于各个项目的多少,而投资能力反映企业投资收益的大小。分析企业的投资风险还要考虑内部报酬率、投资回收期、投资项目与本企业的相关程度等因素。比如内部报酬率低于资金的成本,投资可行性低,投资回收期长,初始投资收回速度慢,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投资项目与本企业经营相关度低,这些都会加大企业投资风险。另外,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的好坏也会影响投资风险的大小。

1.3资金营运风险

在资金营运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资金收付行为。首先企业要对原材料和商品进行采购,进而进行生产和销售,最后,在商品售出后要取得收入,收回资金。基于这一过程,资金营运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和销售风险。影响企业采购风险的因素包括采购金额、采购原料质量、付款方式以及到货时间。如果企业采购金额过大则会占用大量资金,影响资金正常周转,加大财务风险,同时,付款方式的选择也会影响资金成本。还有到货时间要安排合理,过晚交货会造成缺货,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而过早交货又会增加企业的库存成本。企业生产风险要考虑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因素。销售风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销售金额,销售不佳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影响资金周转;其次是货款的回收,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货款;还要加强客户管理,顾客是上帝,维系客户关系才能保持占有市场份额;另外,企业销售人员素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4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企业在对收益进行分配时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对股东积极性、股价和企业形象等都具有很大影响,对收益分配时间、形式以及分配金额把握不当都会产生风险。比如企业在资金短缺时仍选择现金股利的形式进行收益分配,则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使企业偿债能力降低,而不分配股利又会造成投资者积极性下降,增加财务风险。影响收益分配风险的因素还包括企业的举债能力、收益支付比率、资本成本高低、企业的声誉以及股价影响等。

二、财务风险预警

从财务风险辨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其本质特性的指标很多,有些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不可以量化,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是难以直接比较且缺乏可比性的,具有模糊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是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一个有效方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多因素、模糊性以及主观评判等问题。其思路如下:首先,收集信息并筛选。根据企业财务风险所涉及的范围,收集相关信息,对收集到的风险信息加以整理和筛选。第二,选择与确定预警指标。选择尽可能多的指标来描述企业的财务状况,然后由专家群体根据一定的方法,比如层次分析法,确定预警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第三,构建预警模型。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第四,确定预警阈值。预警阈值的确定可以根据以往经验、专家意见得出。最后,发出警报。将预警模型风险评价结果与预警阈值作比较,对超出临界值的风险做出警报,并制定风险管控措施。

三、财务风险管控

篇(7)

一.风险预防原则概述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水平日益腾飞,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可是这些都并不能否认我们每天处在一个无法衡量风险系数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现实。从非典到H1N1,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这些都一直在告诉我们,风险是时刻存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大自然的无情和新技术的适用都给人类带来潜在的风险。如何应对各种天灾或者人祸造成的风险,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预先防范风险成为当今许多政府的必然选择,法律意义上的风险预防原则也随之而生。

风险预防原则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环境法中“vorsorgepnnzip”这一概念,并逐渐发展到区域环境条约中,如1984年的第二届国际北海保护会议中发表的《伦敦宣言》就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保护北海免受最危险物质的有害影响,即使没有绝对明确的科学证据证明因果关系,也应采取风险预防措施以控制此类物质的进入,这是必要的”。《伦敦宣言》也就因此而成为第一个明确阐释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文件。

对于风险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principle)的完整定义在国际习惯法上尚无确定的表述。但是诸多学者均把《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的第15项原则作为其较为权威的表述,即“为了保护环境,各个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能力将风险预防方法广泛运用。只要存在严重的威胁或者不可逆转的损害,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就不能被作为一个原因来推迟采取阻止环境退化的成本—效益措施”[1]。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其来自l998年《温斯布莱德共同宣言》:当一项活动对人体的健康或者环境产生危害的威胁时,即使有些因果关系没有得到科学上的充分确定,也应当采取风险预防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由活动的支持者而非公众承担证明责任。[2]在其他国际条约中也还有诸多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表述,例如《联合国世界自然》中规定:“当潜在的不利影响为充分了解时,活动不应进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前言部分论述到:“当存在着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或丧失的威胁时,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应被用来当作阻止‘采取措施来避免或最小化这种威胁’的理由……”[3];其他还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赫尔辛基公约》等等,数不胜数。这些定义都大同小异,均旨在表述:科学并不能永远扮演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以有效保护环境的角色,过度依赖科学证据可能会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缓不救急,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科学上的依据尚未充分时,也应当适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免危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因而,风险预防原则便是要求在环境和资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那些明显的确定的危险,而且对那些较小的缺乏科学确定性的负面影响也应谨慎处之。

虽然说风险预防原则是国际环境法中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一项原则,并且在诸多国际条约中都有其存在的影子,对此有学者评论到:“1990年以后的国际环境法文件几乎都采纳了风险预防原则。”[4]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风险预防原则的确切表述还尚未形成,由于各国的立场、利益各异,国际间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定义、实质内涵、适用要件乃至其国际法地位均欠缺共识。所以,在国际上对于该原则的实际运用还存在许多需要不断努力的空间。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条件

正如前文所述,风险预防原则仅是一个大的框架体系,具体的内容还需要不断地填充,所以在适用上还存在模糊性。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法律裁决上的不确定或者基于公平合理的原则,许多学者均提出了几项在其适用过程中需要遵守的条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科学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目前科学家对于人类活动对未来各种可能的情况还不能给予充分肯定,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后的全球与地区效果、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都属于科学的不确定性问题。风险预防原则的前提是存在科学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对某种活动或事物的危险或损害没有科学上的肯定性结论。鉴于这种危险的可能存在,我们理所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阻止这种危险的发生。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根据常理推断,一项活动理应会造成某种环境风险或危害,只是欠缺明确的科学证据来证明该风险是否会发生;其二,某种风险将会发生或可能已经存在,但无法证明造成该风险的原因为何,即所谓的因果关系不明确。[5]

第二,风险评估的必要进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风险的不可避免,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风险的系数值进行一定的评估,即对哪些风险应当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准确的衡量。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风险阀值,[6]也就是说在哪一个维度范围内应当采取风险预防原则,在阀值之上的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阀值之下则可不作为。当然,阀值并非确定不变的,会随着每一项活动危险性增加的来降低其系数值,即高风险低阀值。

第三,成本——效益分析。有学者指出:对环境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过度强调风险预防原则,将可能牺牲其它社会福祉,因此,如将其它社会、经济因素纳入考量,对具有科学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将会是一种高成本的风险管理模式。[7]简单来说,就是运用风险预防原则来阻止某一活动的进行时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收益,包括经济的或环境的。风险预防原则似乎是保护一种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形免遭疾病、意外事故以及死亡风险,但是它是一种粗略的、有时是建立那些各个目标的不正当的方法,这不仅是因为它可能甚至已经被强制运用在某些情况下,其中,风险预防原则很可能会伤害到子孙后代,损害而非帮助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8]对此,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也有所体现,其表述为: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必须是符合成本效益的以符合全球的利益。由此可见,在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适用时,一定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确保收益大于成本。

第四,举证责任倒置和严格责任原则的运用。即在对该项原则适用与否的问题上,应该由开发者负担证明他们的行动将不会引起严重的或不可挽回的环境损害的举证责任。毕竟开发者掌握着较为全面的资料信息,加之通常开发者都是社会的强势方、经济基础扎实,而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的相对人掌握的信息相对匮乏,地位相对较低且经济基础薄弱,故很难举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如果按照传统的举证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相对人将会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承担败诉的风险。所以,在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过程中应采用举证责任倒置,有开发者承担举证责任,以此保护处于不利地位的相对人。也就是说,风险预防原则使环境案件的举证责任倒置了。同时严格责任原则的适用保障了举证责任的倒置,也激励了预防可能会产生不确定的环境影响或后果的活动。

三.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法地位

目前学界对于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法地位还存在一定争论,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认为风险预防原则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第二,认为风险预防原则不是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认为风险预防原则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对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究竟什么是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根据《国际法院公约》中的相关规定,国际习惯法必须满足两个要件:“常例”与“法律确信”。推之,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为各国所普遍适用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指导性的规则。

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风险预防原则已经被诸多法律文件所援引,且法院在一些判决上已经对此加以适用,例如在“MOX核燃料厂案件”中的运用。此外,虽然说风险预防原则总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软法的性质,但是软法也是法律,也应该为各国所遵守,某些国家不遵守该项原则,是其不履行义务的表现,并非是该原则不具有约束力。

支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确认为,虽然一些法律文件中对此有所表述,但是十分模糊和空洞且不具有公信力,且各国对此尚未达成一致,所以不能满足其普遍性的要求。加之,其作为软法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因此,在其被完全接受之前,不宜作为指导性的规则成为判决案例的依据。

也有一些学者主张第三种观点,即风险预防原则是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本文也持这种观点。具体依据如下:[9]

首先,从国际条约来看,《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里约宣言》、《鱼类协定》等等都对此原则有所表述,但是其内容仍不统一,这对于此原则的适用必然产生不利影响。虽然国际条约是国际习惯法存在的权威证据,但是不能据此就将不具备统一性的原则援引为指导性规则,否则将造成司法的不确定性。

其次,从国际判例来看,目前对于该原则的适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案例:“MOX核燃料厂案”、“南方蓝鳍金枪鱼案”、“新西兰诉法国核试验案”、“荷尔蒙牛肉案”、“匈牙利诉捷克盖巴科斯夫——拉基玛诺大坝案”。这些案件中均没有直接表述为“风险预防原则”,而大多表述为“谨慎与慎重(prudenceandcaution)”或者“风险预防方法(approach)”[10]。

最后,从国内立法及实践来看,国际习惯的形成需要有足够数量且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的国家实践,这并不是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存在如此实践,但至少部分国家应具有此种实践。[11]德国和瑞士最早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规定,随后,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也对此作出相关规定,各国的司法实践也表明,该原则正在被广大法院运用来作为裁判的依据。

由此可见,风险预防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国际习惯法基本原则的要求,但是由于尚未达成共识导致把其直接归入为国际习惯法的基本原则过于草率,并且其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尚需各国统一,所以将其认定为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习惯法基本原则最具有合理性。

四.发展中国家在风险预防原则之下的“窘境”

从表面上来看,无疑风险预防原则起到预防性的作用,减少了一些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可是由于该原则在适用上的不确定性等相关因素,可能导致处于不利国际环境中的发展中国家会因此而遭受发达国家的压制。主要表现为:

第一,科学上的不确定成为借口。由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对于社会上的每一件事物不可能达到完全的了解,不确定性不可能从我们的生活中完全消失,而且不确定性都是主观的评判。对于未来的决定,无论其大小,常常不得不在缺乏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一直等到不确定性完全消除才做决定,实际是对现状的含蓄支持.或是维持现状的一个借口。风险预防原则就可能成为这样的借口。加之,发展中国家的财力、物力均不能与发展中国家堪比,所以该原则很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阻止某些措施实施的借口。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滋生。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发达国家设置的高壁垒,发展中国家一直都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如果加之风险预防原则的滥用,必然会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WTO的荷尔蒙案例中,美国认为欧盟有阻止海外进口的倾向,因为欧盟禁止牛肉进口,原因只是基于对牛饲料中荷尔蒙含量的担心,而这种担心又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不管是人、财、物方面都如此强大的美国都面临着这样的贸易壁垒,那么在国际社会中话语权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又如何争夺自己的席位呢?有人主张为了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即使被指责为贸易保护主义也在所不惜。但是,披着环保外衣的贸易保护主义却有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因为它破坏了环境风险评估系统的根基。如果基于经济的原因而忽视有关风险预防原则的科学结论,那么距离完全意义上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就不远了。

第三,风险预防可能带来新的风险。风险预防原则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风险,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时应用风险预防来阻止相关措施的实施反而会造成更大的风险。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相关产业采取措施,可发达国家却以风险预防为借口阻止其运行,潜在的风险被避免了,可发展中国家因此而遭受的损失风险或许比实施该项措施还要更加巨大。最好的例子就是核电站的建设。尽管运营良好的核电站为那些旨在提高核电站安全系数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支持;然而,一座核电站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还是不确定的,于是有人认为潜在的危险足以使我们采取措施停止核电站的运行。这样,核电站的风险是被消除了,可取而代之的火电站却有可能造成更危险的局面。预防措施本身有可能产生新的风险,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没有零风险的午餐”。风险预防原则还可能阻碍那些旨在解决风险的科研工作的开展,因为根据风险预防原则,假如初次实验失败就意味着放弃。[12]

五.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中国如何应对风险预防原则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绿色文明的号召之下发展着我国经济,在绿色GDP的引领之下一步步向发达国家靠拢。在风险预防原则的旗帜之下,同时也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言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所以适时地引入风险预防原则无疑会对环保、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加之,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领军国家,在诸多条约都对风险预防原则加以阐述的大前提下,我国不可回避地要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正如上文所诉,在风险预防原则面前,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为了极大程度地克服这些不利,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提出了新的考验。具体应对之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在与大国相抗衡的国际环境之下,如果总是被大国牵着鼻子走,难免会成为该原则的牺牲品。所以不断发展科技,建立自己的评估模式成为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必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从科学的角度告诉大国,我所施行的每一项措施都是有科学依据的,都不会达到相应的风险阀值之上。在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总是凭借着自己的科学权威地位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可是这也往往为大国推行其政策披上合法的外衣。正如现在讨论火热的温室效应,究竟是大国的诡计还是实施如此,一直都是大国在说了算。所以,建立自己的评估体系,完善自己的科学技术,不断争夺自己的话语权,为自己的国家谋福利。

篇(8)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医疗技术、诊疗环境、服务质量都得到了优化与提升。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完善,医院的发展已经无法依靠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加以维持,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要求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微利经营,医院想要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及经济效益就必须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入手,只有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防控,建立符合医疗改革趋势及本单位业务特点的发展战略,才能有效实现医院的长远发展,才能让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促进医院自身发展及国内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全面发展。

一、当前医院经营发展存在的风险

(一)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是指医院所生存发展的外部坏境带给医院的经营运作风险,如市场竞争风险、政策调险、突发性事件风险以及医患供求关系风险等等,这些外部风险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与客观性,医院必须在认清事实、仔细分析的基础之上寻求解决办法。

1、政策风险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的发展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外,同时也会受到诸多国家政策的影响。如医疗体制改革、药品销售价格政策,社会保障性政策等。医院的发展要顺应政策的引导,同时也会因为外部政策的变化而给医院的实际发展造成经营风险。

2、市场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规范,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医院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及市场风险也逐渐增大。如同行业竞争风险以及服务价格、药品价格竞争风险等,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防控将极大的影响医院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当前,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为政府定价,但医院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消耗均由市场提供,由于政府补偿机制尚未完善,对市场风险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3、突发事件风险

医院的经营发展虽然能够按照经营发展规划一步一步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及经营运作中难免会因为经营环境变化而遭遇许多突发事件。所谓突发事件是指在没有预先得到通知或者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事件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力与影响力,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医院所遭遇的突发事件主要有重大疫病传染、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大面积污染等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及公众健康的事件。

4、医患予盾风险

医院是为患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场所,医院是病患及家属寻求生理与心理救助的重要所在。但是长期以来医患矛盾都是医院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需面对与解决重要经营风险。由于医院与患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地位的不对成性,造成患者的需求和医院的供给之间存在严重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医院的经营活动风险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

(二)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是在医院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自身运作及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可能遭受的一系列风险,内部风险的产生存在着更大程度上的主观因素,而内部风险对医院经营发展的健康稳定有着更大程度的制约与影响。

1、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是现代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内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内部控制工作是否得到顺利开展将直接影响医院的现实发展及长远规划。内部控制风险影响着医院的日常经营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影响着医院的服务质量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影响着医院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是否能够稳步提升。

2、财务管理风险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内部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项目繁多,如药品管理、人员管理、资产管理等等。在这个微利时代,医院想要获得切实的发展就必须从内部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提升入手。但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也因为其特殊性与复杂性而面临着更多管理方面的风险隐患。

3、重大决策项目风险

医院发展不仅要有依靠常规化的经营运作,同时也有重大项目的经营决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重大项目决策活动对医院的总体发展及长远规划更具重要意义。如医院经营服务范围的拓展、医院人才培养、设备改良升级以及开拓新的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及服务项目等等,这些重大决策的推行影响着医院未来发展方向。但是重大决策项目也具有着更大的风险,决策成功将带领医院走向新的发展空间,但一旦决策失误,就将给医院的实际经营及未来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4、医疗过程风险

医院的服务是以提供医疗药品与医疗服务为主要形式的。但是医疗过程及医疗结果都存在着相当大程度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所以医疗过程当中出现风险也是必可避免的。医疗过程中当中出现风险就很可能酿成医疗事故,医疗事故的出现的对医院的整体形象及社会效益都将造成严重损害。

二、以经营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加强风险防控

医院长远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和切实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医院所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有的放矢的风险防控对策研究。而风险防控手段的研究及使用又必须以医院的长远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实现以最小的风险和最有力的风险防控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及战略规划得以实现。

(一)加强文化建设

这里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与建设,风险防范不仅是僵硬的条款和规章制度,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环境与气氛,一种不断追求真实性、可靠性以及一贯性的态度。风险防控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互信有爱的关系、真实及时的沟通交流以及防控风险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从而让医院上上下下都凝聚成一股力量,不断加强法律法规意识及风险管控意识在医院内部的文化渗透。

(二)以战略规划促风险防控

战略规划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风险防控工作能够促进医院未来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同时发展战略的有效制定也能够最大限度防止医院经营风险的频频发生。所以在长远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要明确医院在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关键点在哪里,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又是哪些,从而在战略规划及对策研究中做好实际安排,有效规避风险,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对风险隐患的有效抑制,最终为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三)以制度建设促风险防控

医院制度建设对于防控内部风险作用重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制定与严格执行能够切实提升医院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各司其职、全责分明,从而让医院内部管理井然有序,增强内部风险防控力度。在制度建设方面,还要加强对经营收支的管理工作力度,收支管理工作有序开展能够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总体质量,从而减少财务管理风险对医院经营管理的负面影响,能够加强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流动资金管理以及资产管理方面的水平提升,从而减轻医院的成本负担,减轻病患的就诊经济压力,帮助医院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实力,从而实现又快又好的未来长远规划及发展。

(四)加强对政策的分析掌握

国家政策对医院的实际经营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药品使用、长远发展造成深刻影响。所以为了有效避免相关政策给医院发展带来的外部风险,医院必须加强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分析与切实掌握,根据政策引导适时调整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从而在契合政策要求的基础之上实现成本控制与服务质量提升,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络及信息共享,积极接受监督,实现对政策风险的提前防范和有效规避。

(五)建立科学决策监控机制

重大项目决策对医院长远规划和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所以为了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风险,建立科学决策监控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对医院目前的财务风险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加强对医院投资融资实际需求及债务偿还能力的分析了解,加强对资金有效应用的措施研究,建立重大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从而提升医院在重大项目决策过程中的科学性、预见性及风险抵御能力,从而实现以科学决策促长远发展。

(六)加强医患关系协调

由医患关系不协调而引发的医患风险是医院经营活动中的重要风险和特色风险之一。为了加强医患关系协调,提升病患对医院医疗服务工作的支持与信赖,必须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透明度与有效性,确保患者最大程度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严格执行与诊断、手术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最大限度确保医患关系稳定和谐,降低医患风险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4

篇(9)

知法、懂法、守法是促进我国电力企业正常发展和长远发展的根本要求,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那么最后必然会面临重大的法律风险,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但是,从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看,不少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特别重视。以下本文就现代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和防范措施进行具体讨论。

一、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概述

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包括多个方面:第一,内部纠纷风险。所谓内部纠纷风险指的是企业的内部结构以及内部管理之间的权益纠纷问题,如股东权益纠纷问题、董事会和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问题等,这部分法律风险和纠纷是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也是电力企业法律风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融资、投资以及兼并和改制的风险;第三,合同风险。合同风险较为常见,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还是企业的生产,其各个操作流程均与合同密切相关,而由此出现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谓的合同风险问题,将会对企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第四,设立和解散风险。设立和解散的风险是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中最严重的法律风险。企业在最初的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规定办事,违反了法律的相关规定,那么在接下来的企业发展中必然会埋下沉重的隐患,最终会限制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在解散过程中,企业如果进行债务清算和承担也将会是严峻的问题;第五,人力资源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中的法律风险指的是在用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劳动纠纷,如人员合同签订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人员工资分配和结算的风险等等;第六,知识产权风险。知识产权是当前社会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不少企业和个人缺乏知识产权风险艺术,因此容易出现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形成知识产权风险。

二、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现状及问题

(一)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严重不足

加强对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必须要求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具有较强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要在企业的实际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掌握到更多与法律风险防范相关的知识,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和企业的经营行为。但是,正是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领导、管理人员过于看重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而对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严重的法律风险隐患,限制企业的长远发展。具体来说,我国电力企业对于法律风险防范的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根本没有注意到法律风险问题,工作行为不够规范,导致企业的法律风险不断增大;第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部门人员对于当前的相关法律认识不清、解读不完全,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虽然有注意法律风险问题,但是却没有办法将工作到位,无法真正的避免法律风险的出现。

(二)未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要加强对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不仅要求企业能够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的工作、经营和合同管理中进行规范操作,还要求企业能够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预防法律风险,降低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然而,我国部分电力企业在世界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却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健全,导致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不够完善、人员的分工不够明确、职责不够清晰等情况,使得企业的内部结构较为松散,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法律风险。

三、现代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策略探究

(一)增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要加强现代电力企业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必须要求企业上下能够强化自我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认识到法律风险带给企业发展的危害,并认识到应该如何进行法律风险预防,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从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来看,他们应该要加强对法律风险和认识,根据本企业以及当前国家的法制规定,找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然后分析应该怎样来进行风险的防范。然后,企业需要在整个企业范围进行法律风险以及法律风险防范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工作人员认识到法律风险的危害,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并要求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规范的工作,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防范法律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建立健全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首先,企业应该要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让所有的工作人员明白应该如何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法律风险防范,并指导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为法律风险防范提供必要的制度基础;其次,为了保证法律风险防范制度的执行力度,企业还必须要建立健全的惩罚和激励机制。对于表现良好地工作人员,企业可以根据制度的规定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表扬,而对于违反制度规定、行为不够规范的工作人员,企业也必须要加强对其制约和惩罚,以此来保证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落实;最后,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合同体系。合同风险是电力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合同体系,要完善合同相关制度以及归档制度、管理制度以及监督制度等,在合同签订前后也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地法律风险防范,尽量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

(三)聘请更加专业的法律顾问

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聘请足够专业的法律顾问,这是导致电力企业法律风险加大的重要原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我国法律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复杂,要加强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和应对已经不是简单的依靠工作规范就可以避免的,还必须要求专业人士在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进行具体的指导。因此,聘请更加专业的法律顾问成为必要。企业在聘请法律顾问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顾问的专业能力,并通过适当的人力资源制度管理如工薪管理、责任制度管理等来提高顾问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四)保证企业领导决策的合法性

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中,设立风险、内部权益纠纷风险以及解散风险等均与领导的决策能力和决策主张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要切实保证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效果不仅需要加强对员工工作行为的规范,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人才聘请制度,还需要企业领导能够加强对决策的重视,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法律风险问题,即使找出决策中的不当之处,并进行调整和转变。企业领导在决策过程中可以多方参考法律顾问的意见,还需要对本企业的规范制度、经营状况等进行综合氛围,在决策时要从全面的角度进行科学分析和管理,防止给有心人士以可乘之机,造成法律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类型较多,有设计和解散风险、合同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等,无论是哪一种风险,其给我国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均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视,采用加大宣传和教育的方式进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宣传,并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同时要聘请更加专业的法律顾问,保证企业领导决策的合法性,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何磊 单位:国网吉林农安县供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洁荣.如何规避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风险[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04).

[2]宋常青.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管理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08)

[3]祝宁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风险与法律风险管理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4]钟梦华.火力发电企业合同管理中的常见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5).

篇(10)

跨境数据流动源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之中,通常被纳入个人数据保护法范畴之内,其目的在于规范和保护个人数据的跨境传播和使用。遗憾的是,尽管互联网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影响今非昔比,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容忽视,但跨境数据流动至今仍未进入法制范畴。近来,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和实践,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工具和方法的运用,跨境数据已经超越了个人信息保护范畴,而相继以商业数据、政府数据等形式出现,因而其作用范围和外部影响也仅非限于个人信息或隐私保护层面,更是上升至商业秘密、国家安全等高度。

相较于欧盟或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来说,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层面上的数据法制缺位,关涉商业秘密或国家安全的商业数据或政府数据方面的法制也一样阙如,从而给跨境数据流动留了制度借口。

由于跨境数据流动在实践中通常呈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在日常交易或其他活动中所收集形成的数据跨越国境的传播或处理;另一是虽未跨越国境却可以为第三国经济或非经济主体访问。当然,无论哪一种情形,相关数据都可能被跨越国境而“分享”,但在缺乏法治约束机制的情况下,数据跨境流出后不能排斥被滥用的可能并造成消极甚至否定性的外部性问题,轻则侵犯个人隐私,公司企业遭受财产损失或人身损害,重则泄露国家秘密、诱发意识形态危机、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威胁政权。因此,法治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对于跨境数据流动的规范和风险防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跨境数据流动治理及其思路

法治缺位,将会使跨境数据流动失去了规范约束也同样失去相应的制度保障。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表面上的合作和共享实际并不能代替或掩盖国家间紧张与竞争的关系,其背后仍隐藏着经济利益或政治主张等有形或无形的诉求。因此,具有明显的色彩或国家利益倾向的数据并不是毫无约束、毫无保留地跨境流动,与他国实现“共享”,或者仅仅是“单向流动”。这不仅冒进,也是冒险的。本国个人信息保护、经济利益保障和国家安全保卫,要求国家必须依法采取措施对承载着不同利益层次、位阶诉求的数据流动予以规范和约束,从而达到在保护本国个体、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数据跨境流动与分享。

首先,加强跨境数据流动相关立法,以确立跨境数据流动治理的规范体系。法治国家精神要求跨境数据流动的规范与约束,须有法可依。科学合理的规范体系,能够为数据跨境流动提供依据和保障。质言之,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同主体所拥有或掌握的数据关涉到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也牵涉到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作为现代经济细胞的企业、公权力代表的国家,当然各自权重和影响力有所差异,但皆需要法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此,国家理应通过科学立法以明确可跨境流动的数据类型、范畴、处理方式、保护措施、风险防范等要素和内容,不仅为数据的跨境流动合法与否提供判断依据、增强其行为的可预见性,也为国家对数据的跨境流动监管提供审查或执法依据、确保数据分享的安全性。

但值得警惕的是,加强跨境数据流动的相关立法并非就是要求国家立法机关或相关主管部门不断制定或出台法律法规,形成极其丰富的文本依据。相反,跨境数据流动规范体系的建设,须先对既有的规范体系作相应的评估,以检验和确认诸如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能否通过解释等法运用技术一定程度上消解规范供给不足的缺口;并在此基础上,对诸如可跨境流动的数据类型范畴、条件要求等方面在后继的《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甚至刑法修正案等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订中予以拾遗补缺,以构建合理而完备的跨境数据流动规范体系。但这种规范体系并不是要局限于传统的民法、行政法或刑法等部门法思维,而是要以上至宪法下至部门规章、国内法国际法并举的思维方式而展开和塑造。

其次,积极参与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规则制定,以保障跨境数据流动的可持续性。诚然,互联网无国界,但数据却有归属。因此,数据的跨境流通不仅要受内国法的约束和影响,更应在国际化背景下培养和拥有国际法意识,在积极主张或包含本国内利益的同时,也要通过谈判、商谈等方式积极组织参与、主导负责跨境数据流动的多层次合作协议或规则,以保障数据跨境流动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公平性。

目前,尽管诸如欧盟等地区或国家对跨境数据流动实施了积极监管,但就全球范围内来说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规则或条约规范,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网络空间规则的制定,多层次、多方位地推进形成跨境数据流动管理机制,从而不断提升我国互联网治理能力和跨境数据流动的管理水平。具体实践中,不妨首推双边数据流动规则或协议的谈判,但这种形式的谈判并不要求谈判双方形成相对独立的跨境数据流动协议,而是在进行双边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议等谈判中予以提及和商定。

篇(11)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述

结合2004年5月国资委颁布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及国内学者的主流意见,笔者从风险诱因和风险后果入手,将企业法律风险界定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基于法律原因――外部法律环境变化或企业自身的违法行为――所需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具体又可根据风险诱因的不同,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根据风险后果可分为诉讼风险、处罚风险等。同企业管理中的其他风险相比,其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相对确定性

企业的法律风险是相对确定的,包括两方面:一、法律风险发生原因法定,或是因为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或是企业自身的违法行为所引起;二、法律风险引起损失相对确定,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因法律原因所需承担的法律后果是根据法律明文规定进行确定。

(二)可预防性

由于法律风险发生原因具有法定性,企业可通过完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规范自身的经营管理行为使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此来达到预防法律风险的目的。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主要法律风险

(一)合同风险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转让、终止过程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与企业经营活动息息相关。常见的合同法律风险主要有合同主体不符合法律规定、合同签订过程因过错导致的缔约过失责任、合同内容违法、合同条款约定不明引发合同履行不能等一系列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损失、承担不利法律后果的情形。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既能更加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又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面临法律风险的可能性也加剧,具体有以下几点:企业在招聘活动中可能存在户籍、性别等就业歧视行为招致诉讼风险;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存在试用期、未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及劳动合同内容条款违法等法律风险;在劳动合同终止和解除过程中,企业可能存在违法解除情形,需承担支付赔偿金的法律风险;以及企业可能存在制定企业规章制度上的法律风险、劳动合同变更的法律风险及劳务派遣中的法律风险等诸多情形。

(三)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重要的资本之一,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因而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对知识产权的使用存在专利权被冒用、商业秘密被泄露、商标或域名被抢注等法律风险。当今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间因为知识产权被侵犯或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而产生法律纠纷、蒙受巨额经济损失的实例不甚枚举,例如西门子公司抢注海信集团商标、华为和美国思科公司陷入知识产权纠纷而不得不暂时停止部分涉侵权产品,由此可见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实与企业的兴衰存亡关联之密切。

只有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减少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除上述三点之外,企业法律风险还包括企业设立中的法律风险、企业产品质量法律风险、企业海外并购法律风险等诸多方面。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管理

(一)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通过建立规范、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避免法律风险,事实上,企业法律风险的部分成因缘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企业可通过制定以及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产品质量售后监控制度等,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制,规范具体领导者和员工的经营、服务行为,促使企业相关经营管理行为更加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以此把降低企业法律风险,尤其是内部风险。

(二)加强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设

考虑到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专业性强的特点,企业管理者应重视对专业法律人才的选拔、聘任,在企业机构中设置专门的法律顾问部门,总览企业有关法律等问题的具体实施,对涉及投资、产品开发及买卖等重要项目应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法律调查、法律意见书、起草合同文本等工作,及时、有效地防治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而一旦企业发生法律风险,法律顾问团队也可以通过诉讼、仲裁等有效途径,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法律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及时止损。

(三)提高企业全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是预防和规避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全员必须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具体措施可包括:由企业定期组织对员工的法律知识培训活动,在企业内部对新颁布实施的法律规范进行系统学习,针对员工的具体工作岗位展开相关的法律经验教育,以达到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目的,而对于企业的领导者,不仅要增强其相关的法律知识还需加强其自觉尊法、守法、畏法,合法有据进行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