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5 16:53: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

篇(1)

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化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在国内已经进入到发展的稳定阶段,呈现出精细化、多元化、理性化化趋势,总体创作水平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提升,为进一步增强网络文学创作效果,对数字化阅读中网络文学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特征

(一)批量生产特性

从创作主体层面进行分析,在网络文学方面不论是草根阶层还是文学大碗均参与到其中,在网络文学方面已经不仅仅是精英可以占领的,创作主体更加大众化。再加上审批网络文学整体较为宽泛,导致了所有网络文学网站上各种类型的文章各自为阵、泛滥成灾。此外,网络文学整体入门槛比较低,出版的周期也比较短,这些因素均导致了网络文学出现了批量化特性。

(二)大众化特征

现阶段,网络文学呈现出大众化特征,也包含有一定的低速性、同质化、娱乐性。同时,广大群众是网络文学的重要受众,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人,在近十年内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出现了指数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网络文学互动性强、即时性好等方面优势有着直接关系。

(三)产业化特征

广大群众是网络文学的重要受众,当前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但是由于我国在互联网方面立法整体较为滞后,这在很多方面也限制了网络文化产业链进一步发展。

二、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生存现状

文学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媒介和载体,因此,传播媒体的变化也必将带动文学的变革。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网络文学经历了多次变化,各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层出不穷,如:彩信文学、手机文学、数字文学、移动文学、网络文学。但是网络文学是这些众多文学形式中最为活跃的数字化阅读形式。现阶段,一些网络文学已经走出了网络进行了纸质化印刷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纸质文学进行了丰富,例如,在春风文艺、丽江文学等纸质文学杂志在出版的过程中也会向网络文学取材。此外,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也为很多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成就了部分网络文学红人,这些红人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某些方面这些人员写的网络文学影响力已经超过了部分传统文学作家,使得我国网络文学呈现出全新发展气象。

三、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优势及趋势

(一)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优势

第一,网络文学创作环境是一个虚拟环境,为很多文学作者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广阔的空间。网络文学是众多文学形式的一种,其本质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对审美、对世界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分析,网络文学创作是不含任何功利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学作者才能够将个人的想法、看法等表达出来。

第二,网络文学将民主化倾向体现了出来。在数字化阅读的时代当中,所有人都有自由表达、自由言说的权利,而网络文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诉说的平台,因此,网络文学对每个人是真正的尊重,将当前民主化趋势体现了出来。

第三,网络文学为我国文学发展创造了全新空间,在很多方面推动了我国文学水平的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题材,风格通常也较为风趣幽默,为我国文学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二)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趋势

首先更加重视对网络文学的编辑工作。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传播面更大,而对网络文学质量的监管显得尤为迫切,网络文学编辑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

其次,更加重视对网络资源的整合。网络文学过量的信息生产、同质化倾向,已经严重麻痹着公众的神经,在网站运营资金较为紧缺的情况下,因此进行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整合,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必然可以实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网络文学是数字化阅读不断发展的产物之一,我们在分析数字化阅读中网络文学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网络文学在监管、创作自由度、影响强度等方面的弊端,找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平衡,这必然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文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玲,刘晓鑫,陈书毅.解构神话:受众视角中的网络文学――一项关于网络文学观念与阅读的实证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05:11-15.

篇(2)

一、网络文学广为使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网络文学是在表达情感时节奏较快,在表达的过程中思想情怀的展露较为直白,往往不需要额外的意向来进行修饰以及承载。古往今来,国内外的很多文豪诗人都会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李白的《行路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古柏行》(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又如国外狄更生《如果记住就是忘却》(如果记住就是忘却,我将不再回忆;如果忘却就是记住,我多么接近于忘却)。这些诗句都曾很大程度影响过人们的审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许。而在当下的网络文学当中,更是使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淋漓尽致的表达我急的想法。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较为广泛,不限于我们传统观念上认定的学者以及社会精英,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文学创作方式,只要你爱好文学,爱好写作,无论你贫穷贵贱,社会地位或高或低都可以进行创作。现实生活中普通的社会阶层如公司职工、教师、工人、农民以及自由撰稿人都通过网络文学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以及真情实感,往往可以更直接更通畅的让读者了解其表达内容。例如《雪中悍刀行》(有些话不说透,自欺欺人,就可以糊涂一世,打打闹闹轻轻松松,可挑明了,便是仙人也断然没有斡旋余地。)《盗墓笔记》(别人拼命想掩盖的,必然是你不希望看到的。所以,追寻别人的秘密必然要承担知道秘密的后果。)只使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达其作品主人公的想法及内心活动。

二、网络文学的呈现形式更为自由

传统文学的载体主要为纸质书籍以及资料,要求读者有充裕的时间以及精力来阅读及思考,其内容较为丰富,写作过程需要考虑文学价值、审美特征以及其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学的创作背景下,其语言构成往往较为严谨,写作内容也会反复斟酌,其思想内涵隐晦而深刻。当下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类快消费软件给人带来更多的碎片化信息,其写作方式无拘无束,较为自由,写作时不受限于格式,因其追求流量点击量,对内容质量要求不高,语言构成更为简洁自由。在网络文学的写作中,作者通过希望短短的几句话来让读者了解其故事情节以及主角的心路历程,在语言的表达中通过使用省略主语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较多的使用单句、短语甚至单词成句,网络著名作家安妮宝贝在写作中也通过使用单句、短句来对主角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在关键情节的叙述中,这种写作手法也屡见不鲜。该简洁的写作方式非但没有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反而会加深读者的兴趣,令读者对故事的发展方向更加好奇。其次,网络文学的文字由传统文学发展而来,但网络文学的叙述不限于传统的符号不拘泥于节奏、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等,还通过一些“颜文字”符号来刺激读者的感官,简洁易懂的表达人物的情绪,例如通过“:-D”来表示开心,“^-^”来表示微笑。通过简洁的符号来表达出主人公的情绪,极大的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在目前的网络文学中,很多作家选用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这种独特的语言结构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闻乐见。在以后的网络文学中,其表达方式也会更加适应读者的审美需求,必将更为简洁以及多元化。

三、网络文学的词汇使用较为宽泛自由

篇(3)

0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出现,当前的社会即将进入了数据大时代。大数据技术对当前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大数据不仅仅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有影响,还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人生观和世界观。据有关媒体报道,2015年底为止,我国全部的网民为6.7亿人,其中网络文学的网民就有2.97亿人,将近占全国网民的一半,这就意味着在中国每有3、4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在接触网络文学。由此可见,网络文学不仅克服了传统文学受众范围小、传播慢的缺点,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对传统文学的观点和看法,它对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是如此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一些以网络文学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也颇受人们的欢迎与追捧,并且其发展趋势越来越好。大数据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太多太多的便利,通过大数据的发展,人们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痴迷于网络文学。通过网络文学,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更加契合社会的发展,也对当前社会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热点更加关注和了解。本文通过在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背景下,进一步研究网络文学是如何进行发展的以及这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进而不断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它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来搜集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整理进行研究,最终通过新兴多媒体在网络平台上,它们的数据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能够为便于各行各业的运用。例如可以在网络文学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来获取其网络文学用户的资料以及一些重要数据,进一步对其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及时的了解文化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用户的需求,才能创作出更加流行以及受网民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

2大数据技术在网络文学中的应用分析

2.1精确的大数据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技术越来逐渐受到各样各业的广泛运用,同时他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与信任。网络文学受众大多数来源于移动端,如图2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第四季度网络文学移动端用户占比TOP10评分,表1统计了2015年第四季度热读小说排行榜TOP10。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所有的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在分析数据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与网络文学爱好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受众者的需求,从而为他们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其次运用大数据可以仔细分析特定数据,努力寻找数据间的关联,从而将繁琐复杂的数据或事物连接成一条主线,变的更为简单话、方便化、往往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到受众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需求,来设计合理的故事情节,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的目光。

2.2改变创作单一化、类型化

文学作品题材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有趣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又或者是都市职场爱情等为题材,同时也要考虑很多其它的因素,例如人们的兴趣爱好、市场需求度、网络发展走向等因素都要进行综合考虑。就目前而言,大多数文学作品无论是从人物创设还是故事情节的开展以及题材的选择都过于单一化,无法满足网民多样的文化需求。网络文学与影视的制作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些优秀的电视剧或电影都是根据一些比较好的文学作品改编来的。就目前出现的文学作品而言,普遍存在着类型单一的问题,故事中都是以俊男美女为主角,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情节,虽然会给人们带来一时的新鲜感,但时间一长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无聊乏味的感觉,最终会导致人们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厌烦。然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会给目前文学作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一些启发,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特定的优势,进一步分析目前人们的对文学作品的需求,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不断的促进网络文学作品突破单一的模式类型,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网络文学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3大数据技术应用在网络文学中的相关问题

3.1大众化与文学性间的理性调和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分析文化市场的需求,从而了解人们大众的文化品味,创作的文学作品语言不能过于呆板,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作品的创作内容也不能过于低俗口语化,这会降低作品的档次导致文学性较差。因此,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要在大众化与文学性之间做好平衡,既能引起大众的兴趣,又有一定的文学性。

3.2促进多样化,避免类型化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网络文学注入了很大的动力,促进它快速地发展。然而它在网络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引发一些小问题。例如一些文学作家只一味的迎合市场大众的需求和较高的网络点击量,创作的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低俗,故事情节与现实出入太大,人物形象比较老套。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首先要加强作者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其次网络运营平台对于发表的文章要有一定的门槛,对于一些不合格的文章拒绝在网络上发表。处于网络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检查和监管,把一些真正、比较好的文学作品到网络上去,从而不断扩大网络文学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阅读到真正的文学作品,不断完善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机制。专业写作人员不要被少数急功近利的作家所影响,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创作一些人们形象多样化、故事情节完整以及符合逻辑的文学作品,不断的推进网络文学作品的繁荣发展。

3.3增强文化内涵,杜绝常识错误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网络文学可以借助这一优势进行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小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例如一些逻辑性问题、常识性问题、错别字等问题。为了尽量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一方面要提高作者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检察监督力度。随着这些问题的发生,对大数据精确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当我们在享受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过度运用大数据所引发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解决。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应该以现实为摹本来丰富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更多读者的喜爱。

4结语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读者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创造出令人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要尽量避免过于依赖大数据。由于大数据与网络文学有着必然的联系,文学的创作过程也离不开大数据的分析支持,从而找准作品在文化市场中的定位,创作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琴.“IP热”创造网络文学全产业链模式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6,(07):1-3.

[2]谢波.网络文学生产:数字化、商业化与文学化的平衡[J].中国图书评论,2016,(02):117-122.

[3]侯隽.网络文学3.0时代如何掘金IP金矿[J].中国经济周刊,2016,(04):64-65.

[4]罗晶.汉语言文学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验[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9):193-194.

[5]周志雄,董文杰,陈玉蛟,范传兴,江秀廷,崔潍英,刘洋,李婷婷,王安珂,刘治兴,毛晓轩,王丽梅,姚超文.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85后、90后谈网络文学[J].百家评论,2016,(02):65-81.

[6]周百义,芦珊珊.传统文学出版企业开展网络文学出版业务路径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3,(03):26-30.

[7]罗炜.基于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探讨[J].语文建设,2012,(04):12-14.

[8]韩志荣.论网络媒介对文学传播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2.

[9]杨震.国内网络文学发展现状探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3.

[10]夏烈.从中国故事到中国IP———华语网络文学的新视界和新使命[J].博览群书,2015,(11):20-26.

[11]李金来.网络文学的生态视角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7):88-91.

[12]毛腾飞.解读网络文学IP改编的成功之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295.

[13]闫娟.基于Sakai的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3):181-182.

篇(4)

一、夯实基础

网络上的文字是文学吗?一直以来,网络文学面对的最大的批评就来自这里。如果网络文学研究者不能令人信服地论证这一点,那么网络文学研究是没有未来的。所以我们首先要从网络文字中发现“文学性”,进而塑造与传统文学平等对话的网络文学。

二、视域转换

金惠敏教授在《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中将当代媒介扩张的现实称为“媒介现实”,认为“新媒介造成的是趋零距离、图像增值和球域互动的全球化”[1],然后讨论这样的语境下“文学的当前危机”。这不仅是讨论传统文学问题的极有价值的思路,更是我们考察网络文学的必由之路。

网络文学是全球化、数字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现象。说它必然,是因为文学本身对承载媒体的开放性。但是,它不仅如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文学产品利用网络手段传播,作家通过网络工具写作,似乎只是写作和传播换了一个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网络作为工具具有改变人精神世界的力量。这种改变,和四百年前印刷术改变中世纪时代人的精神世界一样巨大。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曾这么评价印刷术:“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来自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样。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这就是我希望说明清楚的”[2]。后来的事实确实如他所预见的那样。但今天的情况是,不是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而是包含电视的广义的网络。今天就是一个印刷术退却的时代,以各种网络为代表的当代媒介以远超波兹曼写作时代的力量在改变着世界及世界中的我们。但有一点他说的对,随着媒介的改变,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其中就包括文学的趣味。但当这个潮流势不可挡地汹涌而来,我们所应做的不是哀叹旧的审美形式的消逝,而是创造出新的审美形式。

三、研究心态

当早期的纯文学在网络出现之后,由于其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当然不可避免的有了资本的觊觎。最近几年,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网络作家创作在题材、叙事、风格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模仿,使很多老读者哀叹网络文学江河日下。创新性的缺失正使得网络文学的独特魅力渐趋淡化,极大的影响了网络文学的整体审美趣味。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要有包容的心态。不应一味攻击网络文学作品的非审美化、低俗的趣味,而应更多地去关注如何为网络文学输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突破技术条件的限制,令传统作家进入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创作。不仅是将这些传统作家的作品放置在网络,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制造传统文本经验丰富的作家提高网络创作的技术水平,进而创造出真正的互动式、多媒体化网络作品。

第二、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网络作家,让他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学创作具有的创新性和审美性,提高现有网络文学作品的审美趣味。

四、科学方法

就文学批评而言,目前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绝大部分文学批评者视网络文学作品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小道”,与正统的文学作品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文学批评活动很少指向网络作品。甚至可以说,当代文学批评家们对网络文学作品有一种潜意识的轻视甚至敌视。第二个问题是文学批评者的批评活动绝大部分指向的已经出版、经过印刷商筛选过的所谓“网络文学作品”,他们对大部分网络文学作品视而不见。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网络作品泥沙俱下,批评家坚守自己的审美原则;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思自身。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研究者确立平等和体验的研究方式。

所谓平等的研究,是针对第一个问题而言,指提高网络文学的批评地位。因为就目前主流的“网络文学”概念而言(即从将网络文学视为网络原创文学的意义而言),网络文学作品从作品数

量及受众数量来看都远超传统印刷文学。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批评活动如果脱离了这个时代最主流的、最生动鲜活的文学实践,是没有未来的。未来的文学理论应该以网络文学为重要的理论来源,未来的文学批评活动应更加重视真正网络化的网络文学作品,改变批评的失语状态,更好地引导网络文学活动。

所谓体验的研究,是针对第二个问题而言,就是指批评者真正进入到网络文学创作和阅读过程中。通过在线的方式来对网络文学经典作品进行阅读,体会网络传播带来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这样才不至于使用纸质传统文学的原则来批评网络文学,真正发现网络文学的审美内涵。

总之,网络文学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媒介现实”的视域下,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确立平等和体验的研究方式,推动网络文学研究健康发展。

注释:

[1]金惠敏:《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参考文献:

[1]金惠敏:《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篇(5)

一.从一部网络小说谈起

中国作协组织的这次网络文学研讨会,让我有机会见到了诸位网络文学“大神”。来这里之前,我以为就是一般意义上跟网络作家本人在文学上进行一些简单互动那种会,没有想到会议还提出了那么高的要求,比如“如何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有难度,但同时也觉得它是非常重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一直在接触网络文学,对网络文学并不算陌生,但就内心深处的感受而言,我对网络文学还是比较陌生的。我参加过各类网络文学评奖活动,我一直以为,让我们参与最终评审,就是在最后一关上把网络文学的特征压下去,让我们十个、八个评委把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性凸显出来,告诉他们,能得奖的就是这个(尽管他们在乎点击率甚于得奖)。现在看来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我一直在修正我对“网络文学”这样一个新兴文流的看法。尽管我接受的教育,我平常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都是在关注有几千年传统的那种文学,给学生讲怎么鉴赏,怎么识别,怎么把不同的作品搞成一个整体而为文学史写作服务。我们无疑不应该忽略网络文学这种新兴的样式,新的文学样式中或许包含着新的文学的可能性,这一点是得到了文学史的印证的。此外,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实在是太丰富多样了,不能说你所研究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你所认可的文学标本,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正确的,所以我现在也在修正。

这一次我读的是“打眼”(网名)的长篇小说《黄金瞳》。这部小说一共有1314章,大约450万字,连续写了18个月,平均每一个月写24万多字,每天更新大约8000多字。整个上传过程的点击率都很高(总点击量过千万),推荐票是150万张,个人订购2万户。跟纸质媒体上的文学作品的传播相比,这是非常惊人的数据。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学生产、传播和阅读模式。网络文学的阅读,不可以像传统文学那样阅读。传统文学的阅读,可以集中一个礼拜的业余时间,把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读完,印象也比较集中。网络文学的阅读方式不是这样,你必须跟着作者上传频率追踪阅读。作者写了18个月,读者必须在18个月之中,每天都要上去读几千字,晚上睡觉前花一个小时将上传的作品读完,跟个贴说写得不错再睡觉。阅读就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是教育和研究的对象。像我这样用传统阅读法集中时间阅读,而且没有纸质版,眼睛的确很受罪。

这部巨长无比的小说《黄金瞳》,主人公是一位叫庄睿的年轻人,在典当行做职员,也是业余鉴宝师。他由于一次意外事件而受了伤,受伤的眼睛产生了一种叫“灵光”的特异功能。这种“灵光”可以识别珠宝,也可以治病,比如他妈妈摔伤了腰,庄睿就用眼睛盯着妈妈受伤的腰部,妈妈的腰部有一种凉嗖嗖的感觉,腰伤便好了。比如一件“珠宝”,他瞅一眼就可以通过“灵光”反应识别真假。整部小说就写庄睿在全国各地游走,并伴随着有“灵光”的眼睛识别珠宝的过程。全国每一个城市都有古玩珠宝市场,比如北京的琉璃厂和潘家园,上海的云洲古玩城,广州西关长寿路那一带,西安的朱雀街,拉萨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诸多寺庙,等等,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古玩市场,而且每一个地方的古玩都不一样。主人公以旅行者的身份四处游走,把每一个地方识别古玩和古玩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故事全部串联在一起。每一个地方都会遇到奇人奇事,也够你写够你读的,加上一般人不熟悉的古玩交易行业的知识性的趣味性,还有珠宝交易中的各种惊险情节,读起来也很有吸引力,而且只要“生产―流通―分配”的链条不断,就可以没完没了写下去。

但是,网络小说也是小说,网络文学也是文学,要符合小说或文学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不仅仅是指偏重情节的“故事”。故事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故事讲得怎么样,需要分析它的语言、细节、情节、布局、意义等问题。下面我要从文学专业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网络小说的“文学性”

所谓“文学性”,是文学内部研究的基本问题,它研究文学的元素及其构成方式。首先是语言问题。《黄金瞳》这部小说的语言很好,按传统文学的要求,语言也没问题,叙事流畅,没有阅读障碍,细节描写和叙事控制都做得不错,符合更多受众的阅读期待。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语言标准跟诗歌语言的标准差别很大,长篇小说是一个“杂语世界”(巴赫金)。作家使用的“语言”,也是所有的人都在使用的“语言”,“好人”和“坏人”都在用它,普通人在用,作家也在用,每一个人的用法不一样。小说人物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小说里面,比如一个罗嗦的人在小说里说话就很罗嗦;一个教养很好、语言使用很精辟的人,在小说里说话就很精辟的。所以面对这种作为“杂语世界”的小说语言,我们无法根据局部语言风格,来判别小说语言的好坏,关键是你怎么把这些“杂语”结构在小说里面,它是否符合整体结构和意义的要求。也就是说,语言和细节描写是为情节设置服务的。所以,情节设置也很重要。可是,小说《黄金瞳》的情节设置也很好,情节转换能力也很强。问题是,既然语言很好,情节设置能力很强,故事很吸引人,我是不是可以用传统文学标准去衡量,认为这是当代传统文学中的第一流作家和作品呢?无疑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小说还有“叙事布局”和“整体布局”的结构要求,前者可以称为“小结构”(叙事结构),后者可以称为“大结构”(意义结构)。(详见张柠:《感伤时代的文学》第24―30页,新星出版社,2013)

先讲叙事结构这个小结构概念。传统作家非常讲究叙事布局,也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多写”“哪里少写”的问题。布局结构所指向的深层价值,符合人类文明进化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节约原则”,也就是以最少的篇幅,传递最大的价值,“以少胜多”“以点带面”“借比起兴”“互文见义”,都指向这一总体原则,而不是我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大家喜欢怎么写我就怎么写,更不能写成平均分配时间和篇幅的“流水账”。在大约15万字到100多万字的限制下,作家一定会把他最感兴趣的、同时又与小说的“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的地方多写,并且会尽量控制“闲笔”。在网络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中,传统“布局”这个重要的结构问题,变得不是问题了。首先是作品的篇幅在空间上没有限制,它利用的是无边无际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也包括新兴的“云空间”。其次是读者在时间上的自由度,读者所利用的,是古典“劳动时间”之外的、被当代社会生产力解放出来的“剩余时间”或者叫“游戏时间”。因此,叙事布局结构上的“节约原则”,在这里近于无效,写作和阅读可以是一种“耗散”的行为。

与此同时,上述“剩余时间”或“游戏时间”的零散性,与网络文学叙事的断片性和任意性之间的高度吻合,消解了传统文学对叙事总体性的要求,于是就引出了下面的问题:如何看待叙事作品的“意义结构”?我们认为这是呈现作家对自我和他人、社会和世界的总体看法的重要尺度,否则,叙事布局的小结构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甚至不可理解。网络小说家对“叙事总体性”这个大结构概念不大在意。这个总体性是什么?比如,《红楼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要有三言两语把这个小说的叙事总体性问题说出来的能力,然后再讲它是如何实现叙事目标、如何呈现叙事主旨的方法,包括语言风格、细节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与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尽管不同的读者对作品“叙事总体性”的理解、发现、归纳有差别,但那种使作品具有“可理解总体”的要求没有改变,都要求细节和情节在时间流变中具有统一的因果关联性。假如没有这种“叙事总体性”,而是一种松散且随意跳跃式的写作和阅读,就会导致结构的弥散性,也就是叙事意义指向上的无中心和不确定。这种叙事上经验碎片的任意拼贴,从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角度看,就变得不可理解。如果我们这样要求网络文学创作,那么他们的写作就会崩溃,于是他们就只能向网络读者求助。这种局面只会加大文学评价和文学传播之间的裂痕。是不是必须用上述那种大结构的标准来要求网络文学?不解决这个问题,“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问题的讨论难以继续。

三.新标准面临的理论难题

按照传统文学的标准,网络小说的疑问,不出在一般的语言和情节设置等要素上,而是出在“整体布局”或“意义结构”上。如果我们不打算将这个疑问绝对化,那么就需要重新讨论传统文学“整体布局”或者“意义结构”在理论上的合法性问题。

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总体性,实际上是“人类中心说”(还可以包括“地心说”和“日心说”),在叙事文体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单一中心的世界结构模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地缘政治上的西方中心、语言和意义结构上的逻各斯中心、道德实践意义上的人类中心,此外还有男权中心、城市中心,等等。这些标准的建构,来自西方文艺复兴对希腊和希伯来传统的重新阐释,认为这个世界有一个唯一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形成了完美的结构,世界才成为人类可把握、可理解的对象。这一观念从自然科学向人文科学领域的转换,直到18世纪(康德、笛卡尔、洛克)才完成。现代小说概念也是18世纪才出现的,将独特的个人经验聚合在一起,成了现代小说的核心内容。对个人经验的叙述,必须在时间中形成统一的因果关联性,进而将它们编织到引力的向心作用而产生的“中心―边缘”的完满结构之中。由此,古典文学对“完美文化”的模仿被现代文学对“完美生活”的模仿所取代;古典小说中无时间性的“诗性理想”被现代小说中“人性真实”的历史演变(进化时间)所取代。叙事布局实际上是“时间”要素的体现,整体布局实际上是“意义结构”的体现。18世纪的教育小说、成长小说或漫游小说,就是这种现代形式的代表。“五四”启蒙文学,正是借鉴和继承了这一种文学标准,巴金、茅盾、叶圣陶、老舍、路翎等人的小说都与此相符。

事实上,无论是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还是对事物的描述方法,上述那种现代意义或者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历史叙述及其总体性),都只能说是诸多类型中的一类而已。我们可列举出许多相反的例证,比如:阿拉伯《一千零一夜》的箱型框架结构,日本《源氏物语》的串珠状结构,印度《五卷书》的东方套盒结构,中国《红楼梦》的圆形蛛网结构,等等。来源于佛教寓言故事的《阳羡书生》(《续齐谐志》)的叙事结构,就是一个东方式幻想世界的完满结构。此外还有民间叙事中的“生命树”模式,“克里希纳幻化宇宙”的结构(《薄伽梵歌》),现代物理学全新的时空观,福柯对中心惟一性的批判,罗兰・巴尔特《恋人的絮语》的叙事模式,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沈从文的《长河》和《边城》,等等。东方神秘主义的直觉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现代科学前沿成果离我们的生活同样遥远。人文学对世界的解释原则还是“古典力学”式的。能不能打破结构上的“地心说”和“日心说”,打破传统思维对世界认知和意义叙述的模式?如果可以,那么,经典文学评价体系,包括我们对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理解,也可以被颠覆。首先需要颠覆的,就是那种单中心的精英话语模式,及其在文学评价体系中的一套规则。

上面所列举的那些偏离近500年来西方中心话语的“意义结构”模式,其实都是反对单中心而提倡多中心的。它们表现在小说叙事结构中,就是叙事的多中心,文体的开放性。我们这才开始理解,为什么说长篇小说是一种“未完成的开放性的文体”(巴赫金),而不仅仅是一个“市民社会的史诗”(黑格尔),或者“成问题的社会中问题人物寻找意义的旅程”(卢卡奇)。带有民间叙事色彩的、优秀的网络小说,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的、尚未完成的新文体。它叙事的每一个局部都很精细,每一个故事的片段都是叙事重心,每上传一个断片都可以掀起一个小,每一部作品都可以迭起,也就是多中心、多、多主题、多人物、多重文本和多重意义,就像一棵蓬勃生长的大树,无论这棵“生命树”的根部是扎在土地上(现实的),还是扎在天空中(幻想的),都可以视为民众对神秘而多样世界的一种艺术直觉式的捕捉。正如民间文学专家刘魁立先生所说的那样,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有着“伟大的生命力”和“神秘性”,是世界的“无穷丰富性、复杂性、内部机制的规律性和隐蔽性的一种象征。”(参见《民俗研究》2001年2期)

至此,我们已经提到了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两种偏离趋向:第一,在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上,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的无限制,因而无需遵循传统叙事上的“节约原则”。第二,叙事的整体意义结构上,偏离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学建立的总体叙事结构的要求,而呈现出多元化、多中心的弥散结构。在这种新的模式和特征的价值判断上,我并不十分确定,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士介入和进一步研究评价。

四.评价体系和研究的专业化

网络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网络文学研究首先要面对这一事实,而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要去改变这一事实。正如一些网络作家所说的那样,网络文学是建立在“读者选择机制”基础上的(同时它的淘汰机制也非常残酷),网络文学整个生产和传播过程有自己的特殊性,跟传统文学不一样。但是,在这种生产和传播过程的表象之下,作家的叙事动力除了点击率之外还有其他深层因素吗?怎样的叙事模式才具有广泛的吸引力?一个庞大的“生产―传播―感受”共同体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的文化价值或意义是什么?都是需要重新研究的。网络文学目前的基本状况,可以称之为“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规范的空间,这是“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基本动因。

此外,任何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包括长篇小说、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都有一个从通俗化走向经典化的自然发育过程。所谓“经典化”是把新的东西,刚开始还没有人谈论的东西,变成可以谈论的东西,也就是要发明一套基本的术语去概括它和评价它,使之纳入整个人类文明进化史的话语评论体系中。比如进入文学史,就要用文学史那一套语言来言说它。而不是简单地依赖起印数、点击率等数字化的东西。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以“事实判断”为基础,逐步转向“价值判断”。这也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立”重要目标。

篇(6)

一、网络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近几年来,互联网科技发展迅速,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急剧扩大,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文学的领域内,网络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文学资源平台,网民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大平台去接触文学和文学创作,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学习创作文学的途径。传统的文学对于文化的功底和文化积淀的要求很高,相比之下,网络文学创作的门槛相对较低。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相对欠缺,但是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快速的发展是由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性。首先,网络文学以互联网为平台,传播的速度很快而且成本很低,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十分的多样化,有利于网络文学的大范围、快速的传播,这就是网络文学会给传统文学带来严重冲击的原因之一。

网络发展的速度很快,可是到现在为止,文学界都没有对网络文学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定义。现在普遍的将网络文学看作是由网络作为媒介传播的文学类作品,可是这种划分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网络文学的出现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影响,两种文学会相互冲击还是相互融合,未来的文学发展和文学呈现方式如何都是未知的。

二、网络文学发展对传统文学带来的冲击

首先,网络文化发展会给传统文学的规则带来冲击。传统文学对作品中的字词句以及标点都有严谨明确的使用方法和规则,从这一方面来说,传统文学的规则对文学的发展进步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规则和约束正是传统高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不同在于它打破了这些规则,人们可以用短句、网络词汇和乱弹等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说,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严谨和束缚,更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对于传统文学的规则来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网络文学会给传统文学的审美标准带来冲击。现在许多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网络文学对整个文学审美的影响,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审美标准这一问题广受热议。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网络文学是时展下的产物,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网络文学其实是时代文学的一种。由于网络文学对门槛的要求很低,导致文学创作的底线在不断的降低,使得网络上的文学作品鱼龙混杂,部分作品较为低俗,缺乏艺术性和审美。并不是全部的文字都可以被视为是文学,想要冠有文学的头衔,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信仰和情怀。我们并不能以偏概全的说传统文学就具有审美而网络文学就不具有审美,这里所说的打破了文学的审美是指打破了相关的概念,人们有原来的被动的审美转变为了主动的审美,占据了审美的主导权。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树立了水域自己的审美观,这也是网络文学存在的重要价值。

三、网络文学发展给传统文学带来的影响

1.正向的影响

网络文学出现的最大的正向影响就是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文学创作的机会和平台,有效的避免了文学的盲从现象。由于网络文学对创作的门槛要求很低,所以整个网络文学的创作氛围更加的宽容、自由,有利于促进文学发展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规则和束缚较少,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创作空间,网络文学的大多数内容都源于生活,更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这些贴近生活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广泛赞同,而有的则会被人痛斥,对于网络文学的创作者而言,既要有自信去接收赞美,也要有坚强的心去面对网络的暴力。总的来说,网络文学给文学创作提供的更加宽容的创作环境,这是传统文学所不能及的。

2.负面的影响

网络文学的出现道路传统文学的规则,解放了文学创作的思想和空间,但是由于网络文学本身的一些特定,也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学对创作的门槛要求很低,这就导致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作品的水平参差不齐,甚是有些低俗的文学作品会危害到文学创作的氛围。

(2)网络文学革新太快,缺乏历史积淀。人们常说,经过历史积淀而留下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但是目前网络文学的一大特点就是革新速度快,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各类信息迅速、大量的传播,很多文学作品从兴盛走向衰败只经历了几年的时光,在网络文学快速发展革新的过程中,相关的审核机制的发展速度就相对较慢,在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下,部分低俗的作品流入到网络文学的平台中去,污染了整个文学的氛围,也影响了传统文学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3)网络文学为了迎合市场而是用粗俗的语言。目前网络文学的更新速度和节奏很快,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读者的文化意识和修养,部分作家为了迎合市场,吸引更多的读者,大量的使用网络语言和粗俗的语言,这样不仅会降低读者的文化素养,还会破坏整个文学创作的氛围,网络文学使用粗鄙的手段进行发展和创作,剥夺了传统文学发展的空间。

(4)网络文学的出现影响了传统文学市场的运作。现在大部分传统文学还是在以书本和纸质作为媒介来进行传播,和网络文学低廉的传播媒介和方式相比不占据优势,这就给传统文学市场的发展和运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不断的走向影视化和商业化,使得网络文学创作者的身价增高,愿意日常百姓生活的人越来越少,许多作者创作只有一个目的;赚钱。这样的文学市场使得文学作品的内涵大大降低,文学创作的目的被扭曲,文学创作成为了一种追逐名利的工具和途径。

综上所述,部分不良的网络文学和创作思维给传统文学带来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学创作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晓英.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审美体系的解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14-15.

[2]尚静宏.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秩序重构的可能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3:32-33.

[3]刘校华.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超越探究[J]作家,2011,6:25-26.

[4]李美玲网络垃圾文学对中国当代青少年的影响[J]山东工会论坛,2016,2:88-89.

篇(7)

网络文学作为新生事物,其部分超越传统文学的地方还是深深吸引了喜好新奇、向往轻松自然阅读的广大青少年读者。因此,我觉得对于新兴的网络文学,我们不但不能漠视它的存在,反而应给以关注。在我校的网络教育环境下,我和学生们一同走进网文的世界,置身于“橄榄树”和“榕树”之中,漫步于网络文学的芳草地,感受着那份惬意与自然。一个学生说“与课本上的文章相比,网络文学不仅情节简单,叙述方式自由,而且大多写的是个人经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还有的学生认为“网络文学讲述的都是内心的感受,真切、压抑、好像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读完后,能让心里感到轻松一些。”听过后我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们在品读中,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引导学生有批判、有选择、有理性的鉴赏网络文学作品,既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网络文化的魅力。这也正是我的初衷。

二、领略网文魅力,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21世纪被人们称为后现代社会,无深度、平面化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而网络文学正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不像传统的文体——诗、文、戏剧、小说那样,网络文学不把意义的深刻性作为其终极的追求,而是强调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的宣泄效果,强调文学作品对接受者的娱乐功能,作品直指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袒露心迹、展示真诚,也正是网络文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在网文世界里,鱼目混珠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让学生们学会选择,有批判的品读网络文学作品。取其文学作品之精华,读之、赏之;遇其文学作品之糟粕,弃之、批之。试以“网络上第一部畅销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例,作者(蔡智恒)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诠释爱情全新的一面——网恋,这不能不说是小说中一次全新的尝试。以网民“痞子蔡”与“轻舞飞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小说采取了一种口语化的平易叙述方式,以唯美的爱情取向,跳跃的短句,创新的符号化语言,表述了当代青年的情感感悟,最终体现网恋的一种悲剧情结。在品读之中,引导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达到能够对作品会审美、会鉴赏。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大语文教育过程中,所追求的,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审美鉴赏能力。

篇(8)

而且,大学生是网络文学的主要消费者,他们对网络文学有着更广的兴趣,对于这种新媒体下的文学形式更为热衷。他们有着充足的精力,而且对于同为大学生的网络创作者而言,他们的共同语言会更多,网络文学不像纸质的书籍还要花钱购买,相比下,网络文学则显得更加实惠,更容易接触到。它是大学生们网络沟通的一部分。网络文学是如此无孔不入地浸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去,也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网络文学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在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想传达的是一种自由和新时代年轻人的心理诉求,网络文学的作者与传统的作者不同,他们身上没有那种大家的高远和疏离感,而是一种很亲民的、很亲切的感觉,能够给读者真实、亲切感,使读者感觉到心灵的平等和自由的沟通。网络文学创作纯粹是一种心理的爱好和兴趣,写作本身是为了情感的宣泄,寻求一种心灵的沟通,寻找写作过程中也就是倾诉过程中的释放感。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许多种情感和思想集中、立体的反映,它是开放性的,反对权威、反对中心集中的,一种开放式的创作以及这样的思想的反映,网络文学也在传达着它的思想和价值观,网络文学作品大多更加真实和更加直接,它们往往能无所顾忌地反映对社会的各种看法,包括对于时事,对于人生的百态,对于人生中的酸甜苦辣。网络文学是一种匿名的形式,所以它更直接,它们对现在的社会秩序,以及现成体制下的社会状况、国民素质、生态环境、物欲横流的思想等有着深刻的厌恶。而这种思想,如果不是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或者说如果作为大学生的读者不加分辨地去吸收,就容易出现问题,导致其思想的混乱、认识的误区以及价值观的错误,从而影响其人格和思想的健康发展。另外,网络文学中所传达的个人主义思想,自由散漫过分的小资作风,无疑将给大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带来混乱的引导。

网络文学中的一部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非主流的,它与传统的精英文化是不同的,是挑战传统的道德与观念的,是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的体现。网络文学的思想更加多元化,更加复杂化,如果大学生读者没有好的思想认识,就容易被带入误区。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极深的关系,尤其是一些和暴力成分较多的网络文学,常常会使大学生深陷其中,并为了寻求一种刺激而误入歧途,还有的学生因为痴迷于网络小说等而耽误了正常的课业学习。

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说这将是一次大的冲击,因为网络文学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它是一个无界限的、自由开放的环境,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理念都可以在网络文学中有所体现,如果大学生读者失去了辨识能力,就极有可能最后找不到正确的思想方向,迷失在无数思想和观点中,无法自立、自持,渐渐地失去了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于美丑的区分。网络文学的便捷性和低门槛,使得道德的缺席现象更加严重。大学生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要经历激烈的思想碰撞,但是就创作的心态而言,网络文学有着更加自由奔放的特点,在文学的专业性和艺术性方面又将有所欠缺,这样无形中会降低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网络文学对于大学生的正面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网络文学以更开放和平等的形式呈现着人生百态,它能够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于社会的认识,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想象。比如《蜗居》等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即将面临的工作就业、生活恋爱、房产居家等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蚁族”这个概念,诸如“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涨价的速度”引发了大学生的思考,对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网络文学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水平和网络技能。网络媒体的立体性特点也会刺激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网络渠道的便捷性使阅读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加实惠,更加可行。

篇(9)

而什么是网络文学IP电影?网络文学IP电影创作现状如何?网络文学IP电影勃兴的原因何在?网络文学IP电影如何影响了当下中国电影生态?本文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析,以期对网络文学IP电影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中国IP电影及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 IP电影与网络文学IP电影

“IP电影”即根据热门歌曲、网络小说、话剧、游戏动漫或某个经典人物形象等著作权、版权改编成的电影。首先,IP电影在创作层面、市场层面都不同于传统的改编电影;前者是根据具有高关注度、拥有庞大粉丝群的IP再创造出来的电影,是网络环境下孕育出来的影视产物,强调的是其利用原文本的市场效应来吸引观众,看重的是电影的娱乐性和票房。IP不仅意味着一个文本,还意味着一类用户群。而后者是以某作品的原型改编而来的电影,强调的是电影的创作层面。其次,IP电影可以说是粉丝电影的升级版。粉丝电影是商业电影中的一种极致产品,是专门针对非常精准的目标观众群(大多是电影明星、导演的粉丝)量身定做的电影,制作成本和电影质量都较低,将逐利发挥到最大限度。而IP电影除了针对特定的粉丝即电影明星与导演的粉丝外,还针对电影原文本如网络小说、歌曲、话剧等的粉丝,而且还依靠创作者与粉丝的互动来制造话题,通过粉丝宣传讨论来吸引更多的外围观众。

而“网络文学IP电影”是IP电影的一种,是根据影响力巨大、拥有高关注度的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用户规模非常大。这群用户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而他们又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观众。当下正是他们决定着市场的走向。而且与其他IP相比,网络文学IP的故事性更强,拥有的粉丝更多,更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情趣,更容易拍摄成电影,因而网络文学IP电影的影响力是IP电影中最大的,成为了IP电影的重头戏。2015年10月,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指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最大的IP源头。[2]“网络文学IP电影”正以燎原之势攻占五一档、国庆档、贺岁档等重要档期。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影视圈正掀起一场“网络文学IP 电影”的浪潮。

二、 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及其原因探析

从1990年中国网络文学发端至今,其影响力已由文学而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而在跨媒介时代,网络文学与影视行业加速联姻。从2000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改编为电影至今,中国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数量已蔚为大观。据统计,仅2014年就有逾114部网络文学作品卖出影视剧版权,而2000-2015年已有逾100部网络改编影视剧播映。仅2015年就有《何以笙箫默》《芈月传》《花千骨》《大汉情缘之云中歌》《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琅琊榜》《盗墓笔记》等近10部网络改编电视剧首播,且有《何以笙箫默》《新步步惊心》《咱们结婚吧》《万物生长》《左耳》《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原来你还在这里》《第三种爱情》《狼图腾》《鬼吹灯之寻龙诀》等网络文学改编电影上映。而2016年,计划开拍或播出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超过30部。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影视投资人关注到网络文学领域,网络文学IP改编热度不减。

而近年来不少拥有粉丝基础和扎实的剧作基础的网络文学IP电影屡屡成为年度票房黑马。如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使导演徐静蕾进入“亿元导演俱乐部”;2011年光棍节上映的《失恋33天》迅速成为话题电影,口碑和票房双丰收。以此为标志,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流行文化IP改编电影的热潮来临。《小时代》系列电影启用本身就具有明星效应的郭敬明担任导演、编剧,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又选择了当红女星杨幂。两人明星效应的叠加获得了更多倍的粉丝力量。虽从上映伊始就饱受争议,却创造了一个个票房神话,总票房超18亿;《狼图腾》最终坐收6.98亿;《匆匆那年》最终票房5.84亿;《何以笙箫默》票房超9亿;苏有朋导演处女作、改编自人气作家饶雪漫同名畅销小说的《左耳》票房4.85亿;据网络小说《鬼吹灯》改编的《鬼吹灯之九层妖塔》票房6.82亿……而面对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作热潮,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它勃兴的原因所在。

(一)网络文学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故事筛选池

毋庸讳言,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好故事缺乏,出现了“剧本荒”。因此,电影行业在题材选择方面开始主动寻求网络文学的鼎助,网络文学成为影视素材的富矿而被疯狂开采。正如网剧制片人宋鑫所说:IP的流行,对影视剧市场来说,“是对好故事稀缺的弥补”。[3]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的“互联网文学?影视剧剧本?新编剧人才”论坛上,就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优质IP的最大输出方,甚至将网络文学遇上电影定义为新的机遇。因为一方面,相对于别的IP来源,网络文学大多故事性较强,能提供较为清晰的故事结构和调性,且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与接受期待,这为改编成电影剧本奠定了基础。而且网络文学在多年市场培养与受众同谋之下形成了对题材、类型的细分。而多元的题材类型如权谋/宫斗、青春、耽美/同人、都市言情、盗墓/悬疑、玄幻/灵异、穿越、战争、武侠等为电影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类型化资源。

(二)网络文学IP电影自带粉丝,拥有市场营销优势

网络文学IP电影利用网络文学的原著品牌效应改编创作成电影,并利用其品牌营销优势来吸引观众。可供改编为电影的网络文学作品被称为“强IP”或“优质IP”。它们经历了点击率、出版量等数据考验,本身就拥有庞大的粉丝群,而且在百度贴吧、豆瓣等论坛里都有相应的专区,能引起读者的广泛讨论。因此网络文学IP电影从立项之初本身就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粉丝。而据CNNIC调研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中79.2%的人愿意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作。可见,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与影视的目标受众群重合度极高。这就使得二者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使网络文学IP电影的票房在电影未上档之前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与原创剧本相比,网络文学IP电影天生的话题度与庞大的受众群确实在融资、营销、发行推广等方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网络文学有着原创剧本不可比拟的大数据优势,可以充分获取用户流量和用户喜好大数据,生产针对特定粉丝群的影视作品,做到精准的收视人群预测。

(三)网络文学IP电影创作者与粉丝双向互动

正如艾瑞《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中“网络文学IP的影视价值模型”[4]所揭示的那样,通过网络这一极具影响力的媒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作者往往会以网络文学原著为话题在各平台发起讨论,与粉丝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而出于对喜欢的文学作品的忠诚,原著粉丝会提出自己对该影片拍摄的建议、看法、期待等。创作者再由此为原著粉丝和明星粉丝定制剧本、确定演员等。这样一来,可以造成未映先热的势头,提前汇聚观众,对电影上映后的票房拉动有利。而当这种宣传和热议由网络这一平台延伸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将大大提高电影的关注度,吸引更多本不是该作品的粉丝甚至根本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该电影。即将属于特定粉丝群体的IP变成了大众娱乐话题,变成了大众流行文化,从而获得满意的票房、良好的传播效果以及IP品牌的增值。

(四)商业资本对优质网络文学IP趋之若鹜

热门网络文学作品凭借庞大的读者群、更接地气的故事、轻松活泼的风格、紧跟热点的主题等受到电影资本市场的追捧。各种形式的商业资本纷纷加入抢夺、囤积以及孵化网络文学IP的潮流当中。随着商业资本的迅速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根据观众口味定制的IP电影。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当前中国电影的投资人大部分都不是电影人,而是商人、互联网人或者跨界经营者,因此被他们相中的IP的内容和题材首先要契合他们划定的市场回报率最高的受众群体,即85后、95后年轻人、二三四线城市居民、网络使用者,因为他们是近几年来中国电影观众增速最快的群体,是观影的主力军。如《何以笙箫默》是一部从2003年起在网上连载,出版后畅销百万余册,网络点击破千万的强势网络文学IP。在电影版之前在江苏卫视黄金档首播的电视剧版《何以笙箫默》也广受追捧;2014年,《匆匆那年》的上映引发了人们对青葱岁月的青涩爱情的喟叹;2015 年,《左耳》等青春电影上映掀起了伤感青春风……这些网络文学IP电影即契合了影视公司、投资人划定的市场回报最高的受众群体,并认为这是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入此类电影的拍摄,并出巨资疯抢具有高价值、利于拍摄的网络文学IP。

三、 当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对中国电影生态的影响

面对网络文学IP改编热潮,有人欢欣鼓舞,视其为中国电影野蛮生长阶段电影产业快速扩张、爆发式增长的“强心针”。如张颐武教授认为:“网络文学是影视的上游前端,它的传播为影视传播提供了检验市场的机会;影视则是网络文学的下游和后端,它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新出口,也为中国影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中国网络文学和影视之间的深度的融合,其实是未来中国文化创意生产的一个关键方面,我们将看到的是影视的持续增长会为网络文学带来新的活跃,而网络文学的大发展为影视带来无尽的资源。”[5]同时,也有人悲观地泼冷水,认为网络文学IP改编热导致了中国电影生态的失衡。不管态度如何两极分化,都不可否认当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制作模式、产业格局以及整个电影生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电影创作的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发生转变

网络文学一出生就被贴上了“粗制滥造”的标签。根据其改编的影视剧大多也被评价为“消费时代所制造的文化泡沫”。然而网络文学及其改编影视剧契合了当下年轻大众的审美趣味。网络文学与影视剧的互动让网络文学这一曾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成功走到台前,并成为一股文化潮流。而网络文学IP电影充分体现了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品”的属性,以大众消费为目的进行生产,创造属于大众自己的流行文化。虽然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但与传统电影相比,网络文学IP电影有着越来越商业化、泛娱乐化的特征。传统电影比较追求电影的主题,情节,人物,灯光,拍摄角度,构图等,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网络文学IP电影由于是利用现成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品牌效应吸引观众,资本追逐IP都想把一个个项目尽快变现盈利。这种急功近利的IP变现模式更多考虑的是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价值,因此网络文学IP电影往往创新性不足,艺术性遭忽视。即网络文学IP电影特别追求的是故事情节、人物、台词等是否符合年轻大众的“期待视野”。而电影的拍摄手法、构图等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因而电影创作的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发生着转变。大多数人都在关注影片的票房如何,但鲜有人问影片质量好不好。以至于侯孝贤导演携其新作《聂隐娘》走进大学演讲时,痛批电影圈的“产品经理导演”“每天忙着抓各种流行元素,这次想10亿下次想20亿。你每天盯着观众干嘛?电影是关于人的,你对人彻底理解,拍出来就能打动观众。你可以成功一两次,不会永远成功。因为你不是在创作,你是在帮观众找东西凑合看”。[6]

(二)泛娱乐运作模式下中国商业电影创作模式成熟

由于IP一词本身就隐含了商业价值的含义,因此IP电影从来都和商业资本关联紧密。可以说,按商业类型电影的要素特性进行创作是IP转换的关键。IP电影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环节:确定改编意向、购买版权、组建创作团队筹备制作、上映。从历年IP电影的操作过程来看,大多是商业资本主导而不是电影人(或者说创作)主导。即IP原作的改编意向由投资人或影视公司发起,电影主创团队人选的决定权在投资人或影视公司手中。电影人很难忠实于自己的艺术追求来拍摄,他们只是中间环节的打工者,商业资本全程掌控IP电影的项目进展。电影人与投资人的话语权的不平衡势必影响到处于弱势的一方的电影艺术创作进程。而IP电影的重头戏――网络文学IP电影实质上就是以期依靠原创网络文学的品牌效应吸引观众以获得高票房的电影。作为召唤特定受众主体的文本,网络文学IP电影是完全以粉丝、观众为核心的电影作品,在其投资、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均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为前提,观众爱看什么,电影公司就制作什么,严格遵循了接受美学的视野融合原则,很好地契合了当下中国主要的观影群体即年轻观众的“期待视野”,将中国电影的娱乐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阶段。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对传统商业电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标志着泛娱乐运作模式下中国商业电影创作模式的成熟。

(三)实现跨媒介合作与转换,改变传统电影的创制理念

网络文学IP电影是网络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的影像转换与跨界融合,跨越了网络媒介、文学作品、电影的界限。网络文学与电影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并非是同一种叙事逻辑。而网络文学所依赖的平台――网络媒介与影视媒介的跨界融合的过程既是叙事模式的转换,又是从语言文字审美向图像审美的转换。当故事从文字移向影像,其表意体制、时空观念和审美构成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影故事的讲述方式、人物关系的搭建、情节的推进都与网络文学有别。因此,电影编剧必须要对网络文学进行重新组织与改造。但为了使影片能更好地展现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以满足原文本粉丝的期待,原作者最好能坐阵参与电影的核心创作。由此,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转换成了更易被大众理解接受的电影形式,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形式与公众电影传播形式的合作,无疑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创制方式与观念。2015年11月27日,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一场主题为“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上发表了一番关于编剧的新看法,称“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这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并激怒了编剧群体。但其实他不过是说了“大实话”,因为这个路径在行业内尤其是一些电影生产形成流水线的电影公司早已付诸实践。这有点类似于“众创”模式,即用户和粉丝参与进来,将用户和粉丝的意见反映到作品创作当中,基于互联网的互动与反馈机制让粉丝、用户与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参与创造作品和IP的内容缔造模式。可以说,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制模式是对传统电影创制模式的一次冲击。通过网络文学IP的成功实践,中国电影创作的理念和面貌日趋多元。作为一个新兴潮流,网络文学IP电影成为互联网语境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模式突破了电影人传统思维的禁锢和对“电影”的狭隘定义。在国家文化政策和新技术的驱动下,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对接、联姻和融会贯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电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电影制片模式迭代更新、电影版权运营、电影发行与放映及电影体验跃升。互联网发展模式对电影产业的作用无疑正在日益显现。

近年来,网络文学与改编影视剧频繁互动,其生产运作方式已日趋成熟。双方的借力互动似乎代表着未来网络文学与影视剧发展的一条可行性路径。但不容忽视的是,“IP作品改编为电影的原初动机已在过度商业开发下变了味;过度娱乐化和市场化行为可能会导致‘严肃电影’的缺失,大量出现的改编作品对中国电影的原创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7]如果习惯了走捷径,很可能就不会去尝试风险更大的原创。而且在电影艺术自身方面,目前这种赚快钱的急功近利的产业化运作还存在诸如类型扎堆、题材同质化、主题浅层化、故事情节雷同化、改编中的大肆编造、难以满足原著粉丝口味以至于在原作读者中口碑较差、版权纠纷、影视公司对IP的消化过程不顺畅等问题。因此在IP开发热潮中,电影人和投资人须清醒总结IP开发的经验和规律,重新找回对电影艺术的追求,认真思考IP应该如何筛选、如何改编,平衡“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

结语

综上可见,当下“IP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的热门话题,在中国掀起了IP电影创作热潮。其中网络文学IP电影更是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以前所未有的疯狂势头迅猛发展。这不仅影响着当下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还正影响着当下电影生产的格局和发展,乃至影响着当下的中国电影生态。但整个中国电影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文学IP电影的劣势和潜能。只有正确的看待和开发网络文学IP电影,才能改变其“有数量缺质量”“有票房无口碑”“有口碑无文化”的现状,并真正推动当下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相信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用户审美水平的提高,包括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IP开发过热状况会慢慢回归理性。

参考文献:

[1]尹鸿等.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9):24.

[2][4]艾瑞.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EB/OL].(2015-10-31)[2016-05-13].

[3]荀超.国产电影进入IP时代:风险小商业价值可持续挖掘[N].华西都市报,2015-04-18.

篇(10)

一、艺术真实问题

艺术真实性是一个复杂而艰深的问题,被喻为文艺学中的“斯芬克斯之谜”。①艺术真实性问题又是个充满了魅力与挑战的问题,吸引无数思想者尝试着攀登这座艺术精神的高峰。

关于艺术真实,经过长期的讨论、争鸣,国内学界大致有了一定的共识,朱立元、王文英的看法具有一定代表性,他们的看法超越了单一的认识论(反映论)观点,注意到了艺术真实是文艺家的创造,但同时又把作品的艺术真实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虚构的、再造的世界,认为其与现实的客观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②,因此,一定程度上又夸大了文艺作品的虚构世界与现实的客观世界之间的分离。

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Iser)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应用现实、虚构和想象“三元合一”的观点来代替现实与虚构二元对立的理论,认为这种“三元合一”正是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和存在基础。③伊瑟尔的阐释,帮助我们甩掉了为调和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得不假设一种先验的逻辑起点的包袱,也为我们考察赛博空间中艺术真实的特点提供了宝贵思路。

二、赛博文艺的虚拟真实

在赛博空间里,人们能够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创生与现实世界极其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虚拟景象,其所具有的感性丰富程度能让人产生“全身沉浸”的感觉,从而导致真假莫分,虚实难辨的奇特现象。置身赛博空间的网络文学给自己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更加自由地飞翔于人类的“第三空间”。

文艺作品借助数字仿真技术给自身带来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后果:

一方面,是给人以“全身沉浸”式的体验世界。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普罗米修斯因从奥林匹斯山盗火给人类而受到惩罚的故事。在网络虚拟文本中,通过头盔、目镜、数据手套和触觉紧身衣裤,人们可以代替普罗米修斯体验故事的经过。就这样,仿佛从一场梦中醒来,在这种“全身沉浸”式的体验中,我们就像不知庄周是蝶还是蝶是庄周一样,也会分不清自己和那个神话故事文本中的普罗米修斯,感觉自己真真正正体验了一次残酷而神圣的惩罚。这样的文艺作品,“已经使我们的‘冷’环境变得‘热’起来,并由此导致了某种程度的‘感觉化’,我们久久地浸泡在‘电子澡堂’中,一种日益加强和扩大的刺激区域加诸到个人身上。”④在这种全息的艺术世界之中,出现的极端现象便是人们的体验与在现实世界中的体验是一致的,面对的一切都和现实世界中的一样,甚至会觉得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是一种鲍得里亚所说的“超真实”。

另一方面,是虚拟的无限可能性。由于数字仿真能将现实世界事物的观测值转换成以“比特”形式存在的数据流,再利用数据流确定的参数,生成具有光影、声音、色彩、三维时空运动等感觉特性,使虚拟的事物不受现实实在和因果律的限制,不仅能虚拟实存的事物,即现实性虚拟,也可以对现实作超越性的虚拟,即对可能性的虚拟,还可以作背离现实的悖论的或荒诞的虚拟,即不仅是指对事实上不可能事物的虚拟,而且可以是对逻辑上不可能事物的虚拟。从此,世界上就只有想象不到的,而没有虚拟不了的事物。网络文学使文学创作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得到几乎无限制的发挥,前提只是熟练掌握相应的技术和技巧,并使之转化成为上手的艺术表达手段,像传统写作中对文字的驾驭一样得心应手。如果说,“虚拟性范围的扩展意味着艺术真实性的深化”,⑤那么,赛博空间中的网络文学所包蕴的艺术真实将更有可能代表作为人类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之一的艺术真实的最高成就。当然,赛博虚构同样是形象虚构,以“有限”表现“无限”,“在场”显现“不在场”,进行艺术概括仍然是网络文学无法剔除的精神基因。

以上两个方面,无论是“全身沉浸”式的超真实体验世界,还是理论上无限可能的虚拟世界,都表现出网络文学在艺术真实性上的共同特点,即虚拟真实。虚拟真实彻底突破了传统艺术真实观中虚拟与写实的矛盾分野,使虚拟的想象世界与写实中的现实世界在网络文艺文本的创造与构成中实现无缝对接与融合,抹去了二者的疆界。

伊瑟尔所说的虚构与现实的融合是基于想象性虚拟之上的“虚拟的占有”,是传统文学文本形象的间接性所决定的;网络文学中的虚构与现实的融合是基于呈现性虚拟之上的“占有的虚拟”,是一种可以部分实现的虚拟,是网络多媒体文本形象的间接性与直观性浑融所创造的。伊瑟尔用三十万字论著费力阐释的问题,网络文学只需提供一个具代表性的文本就能让人轻松地理解,传统认识论中严格、僵硬的虚实二分观念已经不攻自破。文艺作品对“虚拟生存”的表现,既是艺术的丰富,也是美学的延伸,因为虚拟生存大大拓宽了人类生活的虚拟空间与创造空间,丰富了人的生存方式。在这种新型的审美环境中,人们需要的是更多地发现自我而不是失掉自我,是保持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不是失去,是使其在肉身世界活动中进行的经历有着落而不是使其游离。

三、赛博文艺的互动真实

赛博空间的艺术真实性不仅表现在数字仿真对虚与实二元对立的突破上,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的互动与交流的强化,尤其是对欣赏主体能动参与的吁请的强化。互动与交流在传统文学活动中也受到作家和理论家的注意,但由于文学存在方式特别是传播方式的限制,各要素间尤其是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作者成了隐藏在作品后面的接受膜拜的“上帝”,接受者只能是进行膜拜性、玄思性静观与谛听、而疑问难以得到作者回音的“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少数的“专业”读者才能代表接受大众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因互联网的数字化存在与传播方式,大大增强了接受大众的积极参与程度,甚至颠覆了传统的读者、作者的概念,让文学活动主体在实时交流与创造中体验艺术的真实。

这种在交流互动中创造与体验艺术真实的过程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首先,文学传播由“推”向“拉”的转换使接受者的主动建构地位凸显。数字化信息传输方式适应了现代社会生产消费结构关系的调整,接受者(消费者)的兴趣在文学场中的影响力随之迅速飙升,文学场即使没有完全成为买方市场,在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博弈中,接受者也早已成为得到充分重视的存在,甚至成为被瞄准的、打上各种标记的潜在目标。“沉默的大多数”一跃而为新的“上帝”。传统文学活动中,接受者欣赏什么取决于一次单线“施—受”(即“推”)的过程,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界限分明。网络文学活动中,接受者一改以往的被动角色,开始主动出击,自由选择(即“拉”)喜爱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随着接受者地位的异军突起,生产者不得不放下架子,更加主动地靠近接受者。

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学阶段,不仅在欣赏超文本作品、多媒体作品时需要人机互动,要求读者参与文本的生成与角色表演,因之表现为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而且,“读者”更是俨然作者的影子,时刻伴随作者左右,和他交流、争论,影响他的整体创作过程。一方面,读者侵犯了作者的传统疆域,消解了作者单极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读者作为间接作者参与到创作中,改变了传统创作模式,作者—读者作为新型间性主体已初露端倪。这样,网络文学的艺术真实性在创作环节上已显露出与传统文学的不同,艺术真实的创造更多地表现出潜在接受者审美旨趣、欣赏能力的影响。

其次,间性主体在上述网络文学创作中只是初露端倪,而网络接龙小说、合作小说、互动写作,则创造了间性主体多向交互的新形态。另外,网络阅读时碰到的“我要评论”、“网友留言”、“酷评”等栏目,都是生动活泼的交互方式。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孤岛,而是聚集一起的星团,辉映成灿烂、灵动的风景。赛博空间信息传递的实时迅捷性将人们连接在一起,面对面地亲切交谈、或激情共鸣、或友好批评、或针锋相对。窗口递归又可以让人同时存在于不同社区,身兼作者、读者、批评者数种角色。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不再界限分明,而是杂然并存;文学创作不再是作家的独语,而是作者、读者、批评者多主体合奏的交响。

这种互动与交流表现为大众参与的性质。赛博空间为文艺活动者搭建了自由交流的平台,不但让每一个人有可能实现成为“作家”的梦想,更使文学活动的创作、传播、欣赏、批评等环节真正融合成一个动态开放的整体,使文学活动成为一项在赛博空间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集体事业,它的目标将是重建艺术的巴比伦塔。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正是在这种多向交流互动中被创造、体验、并确认的。真与幻、灵与肉完美地交织成一体。赛博空间正在产生一种认识的断裂,这种断裂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心理革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让我们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地越界,也使网络文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质。与一切悲观主义的看法相反,这一革命只能丰富我们肌体的感性能力,我们的听觉和触觉都能得到积极的刺激和诱发。

高楠先生认为,“机体与精神在体验的整体结构中融贯流转,对这样的现实实在达到构成性认识与把握,再将之赋诸艺术表现,就有了一种与时代与历史与社会与民族共在的真实。由于每个人生存并且无处无时不生存,无论创作主体、批评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都构入并体验生存,所以这是大家共同构成、共同面对、共同接受的真实,这是至博至深的真实。”⑥他所归纳的生存的有机整体性、融贯流变性和互动生成性在网络文学活动中有充分表现。网络文学的艺术真实正是这样一种共在的真实,至深至博的真实,网络文学因此而拥有深刻的艺术魅力。

①朱立元、王文英著:《真的感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版,引言。

②同上,第126页。

③[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汪正龙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5页。

篇(11)

互联网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时展的必然。作为审美对象的网络文学,虽然与纸质的传统文学不同,但是它与时代同样息息相关的。中国的当代文学在经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等主题以后,一时出现了即时性。时代的变革使一大批年轻人不满足于低质传统文学的束缚和单一性,于是他们醉心于网络,或泄渲情感如早期的言情小说;或为了逃避现实充分发挥想象空间的幻想小说;近年来又迎来了现实题材的创作时期。这些网络文学的出现,虽然它开始并不为所谓正统文学史家、评论家、作家们的看重。但是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征服那些指三道四的人们。2010年4月6日,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中,当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cubiu)先生认为“网络文学质量低下”时,立即遭到了大陆许多网民的反对。有网友认为,顾彬自己说从来不上网[2]。既然从来不上网,怎可奢谈网络文学水平的高低呢?还有许子东先生认为,网络时代的中国作家过于关注受众。我们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受众,任何一种文学都会走入死胡同。因为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受众。作为有上亿读者的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天,虽然有过坎坷,但其辉煌也是有目共睹的。据新华网报道“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就评出了十佳优秀作品,并于2009年6月25日在北京落下帷幕。此外,来自晋江原创网小说《大江东去》,前不久还获得了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网络文学在的获奖,说明网络文学已经得到大家认可。如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已为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当然,这与作协,各大文学网站与门户网开设“文学”窗口的促进、扶持是分不开的。可以肯定地说,不久的将来,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的一部分并不是空谈,而是指日可待的,而且现在已具雏形。因为时代的东西,它是有生命力的。作为具有时代特点的网络文学,其创作目的,就有意或无意间记录下了这一时代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奋斗的历程。这正如读当代传统纸质文学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红旗谱》、《红日》、《红岩》等作品一样。即使网络文学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甚至过多地描绘日常生活,抑或过于关注生活的表面层次而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不过,正因为如此,我笔写我心,我笔写我感。记录一个人的迁徙,一座城市的变化,一个时代的动态,一场情爱的过程,一个企业的兴衰……这些都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它的审美价值就在网络文学上清晰而完整地记录下来。成为时代性的最好诠释。

二、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快乐性取向

在哲学美学中,有人将审美快乐与美的本质相提并论,认为美只不过是这种快乐的客观化[3]。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创作的机会和欣赏的机会,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它是一个不会因为种族,地域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文化修养等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和偏见的自由世界。人们能真正拥有创作的自由和与人分享的乐趣。我们知道,审美的乐趣,并不仅仅来自视觉和听觉等感官的感受,而且还要从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次。诸如情感、想象、理解等。这种贯通性,会使人的整个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因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网络文学就是这么一种愉悦的体验。网络文学无论是创作者,还是作品与人共同享受者,都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因为,自由是产生快乐的基础,欲望和意志在心灵上得到了摆脱。人们在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享受中,享受的是自由的世界,没有物欲和意志的限制,有一种心理的平衡与满足。并且,这种快乐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心理创作欲望和欣赏欲望的刺激而唤起的,在自由的网络空间或抒发和渲泄自己的情感,利用想象理解的心理行为阅读作品,从而产生愉快。互联网最大特点是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的诱惑正是基个这种自由带给人们的种种享受而产生快乐。网络文学与传统纸质文学相比,它没有投稿、审稿、退稿这一繁杂而挫人锐气的失败感。它对热爱文学缪斯的人来说,网络文学的自由创作是一种快乐,对于那些追求快节奏,多元化的受众来说自由的选择,以及与情感与理智的交流,同样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可贵的平衡。况且受众与之间的自由交往,以及无功利性,更易让人对网络文学产生一种审美愉悦。2007年12月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讨峰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与会者一致认为,网络文学具有“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有自由、宽容、真实、平等原则;有宽阔无比的向别人学习,自我挑战的空间;有无拘无束充分表达的民利[4]。这是对网络文学特质的一个基本认定。就是因为网络文学的自由、非功利性、真实、平等等特质,所以的快乐与受众容易产生一种情感上快乐共鸣。

三、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大众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