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体育统计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5 16:53: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统计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体育统计学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的一门数学学科,该课程作为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都被广泛地应用,它已成为各类专业大学生的数学必修课之一。

由于概率论的研究对象与一般数学学科不同,因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它除了具有其它数学学科的理论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计算技巧。它在解决问题时更注重概念与思路,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特别是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困难,不易掌握它的规律。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措施,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处理,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逐步懂得运用概率论的特点,掌握其规律性。

下面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 随机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随机事件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了解事件的关系及运算,把复杂的事件分解成若干个简单事件的和或积,从而利用概率的基本公式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也是第一章的重点和难点。

在讲授事件的关系和运算时,可以结合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并用文氏图加以说明。例如,列出如下的对照表(表1,表2),就能使问题清楚、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讲课中,应特别注意强调其概率意义的描述,避免学生走入只会从集合的角度理解问题的误区。

2 几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的第二章引进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概念, 这一部分的特点之一是:基本概念很多,描述这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和公式也很多。因此学生容易将一些概念混淆,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记不住相应的公式。针对这些问题,在讲完一部分相关的内容以后,可以进行一次小结,将相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例如,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在图中标出所用的公式。这样做可使各个概念更清楚、直观、容易记忆。

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是用来描述随机变量分布特征的某些数字。其中有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原点矩、中心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等。由于随机变量分为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类,它们的各种数字特征的计算公式也不相同。在讲授这一部分时可以将离散型和连续型的情形加以对照,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又容易记住公式。例如,在讲授一维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时,可以列出下列对照表(表3)。

从表中3可以看出,离散随机变量与连续随机变量的同一数字特征的计算公式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一个是求级数,另一个是求积分。将离散求和换成连续求和,就可以由离散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公式得到连续随机变量的相应公式。

本章的另一个难点是求各种数字特征的公式太多,学生容易混淆,难以记住。例如对于二维离散随机变量来说,就有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各阶原点矩、各阶中心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等的计算公式。对于连续随机变量也有这些相应的公式。要区分、记住这么多公式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问题,在讲完相关的内容后,可以将上述所有公式的记忆归结到两个公式: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4 结束语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概率论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每一处难点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篇(2)

一、语言与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而中华文化,也就是指中华的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下来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原旨、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语言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一方面,文化承载着语言。正如美国语言学家布朗所说:“语言,作为传承同一文化民族的交际工具,是对文化本身、文化表现形式、人们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最可见的和最有效的说明和呈现”。另一方面,语言依托于文化,也就是“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由此可知,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要是汉民族的文化,因此,传承中华文化的语言便基本由汉语完成。籍借汉语,中华文化得到继承和传扬。如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以人为本”等,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它们藉由口耳相授、典籍传播流传千古,使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浸染着民族精神,领悟着生存底蕴,不断发展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在我国的学校中,如何统筹语言与文化、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神、不断发展其内涵,并与其它文化相连、与现今时代共生呢?其最主要的形式是通过语言教学,即汉语教学。

“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汉语教学也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汉语知识及文化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汉语,实现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并感受及领悟汉语语言中所承载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汉语教学包括两类:即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里所讲的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即我们熟知并且遵从一向的习惯称之为“语文教学”,也就是针对我国学生包括“语”(语言)和“文”(文字、文学、文化)两个方面的教学。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就是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以及一部分我国的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的教学。

当今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的碰撞融合、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密切,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全球化进程,也要求汉语教学有新的发展。汉语教学即要完成使我国下一代接班人和建设者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的使命;更为重要的是,汉语教学还要走向世界,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并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学习中华文化,促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新繁荣。

二、汉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不同步之因素分析

(一)教师文化修养的制约

教师的文化修养和对待文化的态度成为影响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原因。

1.文化素质低

教师本人的文化修养不高,这成为制约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最重要方面。在汉语教学中,很多教师自身的文言水平就很低,或者说,自身从未考证过文言原著典籍,造成了对文本的曲解。就像解释基本的“学而时习之”,由于代代相传,大多解释为“学习一定要注意时常复习”,而实际上,通过对文字本源的探究以及典籍的再阅读,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了之后,要在一定的时机内,自身去主动实践”。对于这种基本问题的不清。不仅使中华文化的传播走入歧途,也使得一些文化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被变相遗漏和改造。

2.文化自觉意识弱

教师是否有主动传承文化的自觉,是造成汉语教学文化缺失的原因之一。汉语教学里的问题是,教师并没有将自身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自觉,仅仅将汉语教学局限在语言本身的教学,缺乏进一步延伸其内涵底蕴的自觉。如教师在教授汉字时,仅仅是字形的讲授,使学生力图做到书写正确,如“好”字,教师只要求学生看到是由“女”“子”组成,并没有自觉意识将为什么由“女”“子”组成好,以及这里面“女”“子”究竟是指男女,还是指母子。

(二)学生学习意识的制约

学生的学习意识弱也是造成文化缺失的一个因素。

1.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承接问题

(1)知识负担重。由于教学的知识性要求的长期存在,并且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最主要要求,也就使得学生无心也无意去挖掘语文中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依然强调的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只了解文本的字面意义,熟悉字与字的组合,并没有去理解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如:古代文人大多喜欢用典。而典故中虽是寥寥几字却拥有深刻的文化积淀。在学习古诗文时,很多学生就不明白什么是“柳岸、灞桥”。不理解这些词中所包含的离别之意,也就不能了解为什么送别的诗词中大量出现“柳”这个意象。

(2)轻视影响深。我国的语文教学自每个学生进入课堂起就开始进行,可以说每个学生只要上学就在接受语文教育,这样高的频度,反而使学生产生了轻视之心。上课中,很多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就谈不上欣赏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距离现实远。中华民族所倡导的精神大多都讲究“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精神与现实的功利要求相距甚远,大多数学生接受语文教育只是因为语文教育是考试必须,只是作为增加分数的一门必须去学习的课程,语文教学没有使学生感受到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很多学生觉得古文言言辞晦涩、意义不明。例如屈原的《离骚》,学生读起来都觉得十分拗口。大量的生僻字连在一起,学生很多都不能理解字面意义。更不用说感受屈原的民族情怀与精神了。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问题

(1)汉语知识少。第二语言学习者虽然在发展阶段处于成年或接近成年,但对于汉语的学习是远远比不上母语学习的学生。也就是说,尽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已接近成熟,但其汉语学习的基础弱。并且缺乏语言环境的练习。并没有像母语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有很好的口语基础。因此,向其传播中华文化的时候首先面临的问题时,基本语言的学习需求明显大于文化需求。如,在对外汉语汉字课中,很多学生是首次接受汉字,在学习“月”字时,教师希望能加入一些中国元素,因此讲了一个“嫦娥奔月”的故事,尽管教师运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讲解,但学生基本无法理解。而且由于语言知识的限制,在转化为英语之后,很多传说之中包含的精神内涵被抛弃了。

(2)文化差异大。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自全世界,其文化背景与我国相差很大,这也就使得一些在中华文化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意向,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理解不同,有些甚至有十分大的反差。举例来说,在中华文化中,与“红”有关的意向往往含有褒义,如:红火、红利、当红等。第二语言学习者就不能理解。他们会觉得有“红”有“火”,都燃烧干净破产了,怎么能算是生意做得好。

(3)学习周期短。由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也就是希望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汉语,能够识别一些汉字,可以用中文进行交流、沟通。因此,学习者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一般来说,学习者系统学习时间为两年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周期里要学会一种语言,就不免更侧重汉语使用而减少了一些文化的传播,如:在汉字课、看图说话等课程中,一般不涉及文化内容。教师在教授“扣”时。基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可以写对,有些学生甚至连偏旁、部首的类属概念也没有,也就不知道“扌”与手字有关,而“口”与“扣”的读音相连。

三、对策与建议

在汉语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文化缺失。这不仅不利于中华文化在我国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更不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地位。因此,汉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文化内涵,增强教学的文化底蕴。 1.激励学生自主探索 汉语教学要加强其中的文化因素。最重要的是激发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激发母语学习者的文化自豪感,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好奇心,使学生有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

2.加强教师意识自觉

教师有意识地传播文化,也是中华文化通过汉语教学得到生发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文化传播者的身份自觉,能够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文化的因素。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文化故事、文化意义的阐释,用一些有趣的信息吸引学生,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去了解中华文化。

3.利用课堂潜移默化

在汉语教学中,如在汉字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六书”的知识,这些包含文化内容的讲解,不仅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汉字,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能够渗透着文化内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一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如“中”、“和”的精神实质。

4.对比环境共促共进

从中华文化的不同之处出发,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特殊内涵,如中华文化中的农耕色彩非常重,十分重视“土”“水”的角色。通过一些关于水、土词语的联想介绍,向“土生土长”、“上善若水”、“乐山乐水”等,使学习者更加了解中华文化中的根源意识,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

篇(3)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665-03

本文试图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探讨影响该学科发 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以期夯实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基石。

1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

1.1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来在我国一直广泛地生存与发展着,几乎与我国的文明史一样长久。然 而人们自觉地意识到“民族传统体育”这个概念,或者说开始自觉地对“民族传统体育”进 行研究,却始于之后。以前,中国只有土生土长的体育形态,可以说,近 代体育史之前的中国体育史就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史。因为“民族”并不是自然拥有的, 在出现‘西方’之前,人们并不看重它,甚至对它相当漠视。“民族”这个概念是随着“西 方”的出现而出现的。[1]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如果没有“西方”出现的历史景观 ,也不 会有“民族”产生的历史契机,于是当然也就不会有“民族传统体育”意识的自觉。“民族 传统体育”正是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与起源于希腊、发展成熟于西方文化 氛围中的现代体育相区别而提出的[2]。因此,该学科也就在上个世纪初的“新旧 体育”和“土洋体育”的论争中而萌芽。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开始到我国的“”结束,我国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 理论研究几乎没有进展。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起来的。在此之前,武 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前身,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成果颇丰。而且,武术作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90年代中期已基本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然而,随 着我国教育、体育等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武术毕竟只是我国众多民族传统体育 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已,它并不能代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部,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 广袤的大地上,还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体育项目,也还有许多可以经过改造和发展有可能成为 优秀体育运动的项目。这些体育项目都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发生发展的,他们有着共 同的文化根脉,而这些项目却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像武术那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有些甚至濒临失传。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我国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有必要、有可 能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和发展。于是,民族传 统体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者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首先,19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工作(包括武 术运动的专项挖掘整理工作),为该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次,建立了一批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室,一些体育学院如成都体院等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室,中国体育博 物馆还专门组建了民 族民间体育研究室,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民族体育的研究工作。另外,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 各种学术研讨会也纷纷开展起来,如1991年在上海体育学院举办的“亚 洲民族体育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在湖南吉首大学召开的“东方传统体育 学术研讨会”和每4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还有我国 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武术运动自80年代末开始的每年一次的学术研讨会等,加之国内一 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如《浙江体育科学》等还曾开辟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专栏,为广大研究 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研究的繁荣和深入。这些活动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 个研究领域向一门学科迈进做好了内部力量的集聚。

1.2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进入19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及在举国体 制下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坛业已取得的骄人成就,我国已不再满足于“竞技体育强国”的 发展模式,有关部门意识到必须走“体育强国”(既是竞技体育强国,又是体育发达国家, 如美国、澳大利亚等)[3]的发展道路。因此,我国政府于1990年代中期提出了“ 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特点,可以在全民健身计 划中发挥现代竞技体育无法取代的作用;由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国际地位的迅 速崛起,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却在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下举步为艰,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极 不适应和协调;又由于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这种全球化又在相当程度上表 现为西方化,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在日益增长的西方文化的压力下出现了发展的危机 ,而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另外,鉴 于学术界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民族传统体育与源于西方的竞技体育体系 具有深刻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等差异,研究和振兴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就逐渐受到普 遍重视。于是应运而生,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就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立 了民族传统体育二级学科,并于1998年列入了教育部颁布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自此,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或专业)便正式诞生了。

2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的,因此,该学科就具有极强的时代 性特点。那么,关于该学科建设的诸多基本理论问题也应基于这一时代特性而进行研究和探 讨。

众所周知,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一门学科只有确定了它的研究对象,才能有效 地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形成其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同志曾说:“对于某一 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显然,民族传统体育学 的研究对象就是民族传统体育在理论上与实践中的基本矛盾问题。由此引出了该门学科建设 中的两个基本问题:1) 该学科的研究范畴是什么?2) 该学科在理论上与实践中所要解决的 基本矛盾问题是什么?

2.1关于学科的研究范畴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范畴集中表现为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它是关于该学科 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也是该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概念界定的准确与 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识程度。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阐释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大致有四种说法:1) 是 长期流传在各民族民间的以锻炼身心和娱乐为目的的各种活动(或游戏)的总称;2) 是历代 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由外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体育活动;3) 是某一个民族或 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外民族传入的、现代体育项目而 言的;4) 是在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开展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4 ]

如果从词性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偏正词组,它首先应该是“体育”,其次用“民 族传统”来限定这种体育。显然,它不是“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的简单相加。“民族 ”是用来表示其空间特征的,“传统”是用来表示其时间特征的。它应该是一个既具有时间 特征又具有空间特征的集合,即:既是民族的又是传统的,是“民族的”和“传统的”复合 相加。

那么,何谓“民族的”?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的还是特指中华民族的?是特指少数民族的,还 是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所有中华民族的?如果不考虑该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仅从广义的角度 来看,它应该是指包括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然而,参考该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该学科的研究视域应该是既包括汉民族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传统 体育,而不应仅仅指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也不应排除世界其它 民族的传统体育,但在操作时其主流应该是采用比较体育学的方法,目的是为解决我国的传 统体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何谓“传统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传”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 。”“统”是指“事物彼此之间连续的关系。”“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 因素。”那么,“传统体育”就是指在历史上得以形成经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的体育活动。 显然,它不是指过去发生过、曾经有过的活动,更不包括已经死亡、消失了的“过去”,如 投壶、蹴鞠等已消亡的活动,而是指今天仍然“活在”人们生活之中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武 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仍在开展的体育活动。[5]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不排除历 史上曾经 有过但现今已消亡的体育活动,但在操作时也同样应该采用比较体育学的方法,目的是为解 决仍在开展的传统体育在当今时期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特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 渐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富有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体育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民 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天然经济时代或自然经济时代,它们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广大农村地区和民 族地区的经济、科学、文化相对落后,许多体育活动仍然没有摆脱其原生形态或次生形态的 烙印,还带有浓郁的文娱色彩,与杂技、舞蹈、民俗活动和宗教活动浑为一体。因此,在具 体研究时应注意“体育”与其它活动的区别,避免研究领域的泛化。

2.2关于学科的基本任务 一门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解决该学科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存在的基本矛盾问题。它是该门学 科展开系统研究的基点,其它问题都围绕该主要矛盾问题而展开。显然,在民族传统体育学 科的初创时期,必须明确该学科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而这个问题正依赖于它所产生的 时代背景。

前已所述,该学科的产生是在我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社会环境急剧变革,竞技体育强国的 地位逐步确立,全民健身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在以西方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下,西 方现代体育成为国际体育的主流,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压力下,各发展中国家倍感本民族文 化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迫切需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时代对民族传统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其价值、挖掘其功能,使它不 仅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独到的作用,而且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以及振奋民族精神等 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它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然而,我国民族传统 体育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其健身的科学性、竞技的规 范性等方面亟待整理、研究和发展,在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其社会属性的研究方面也缺乏系统 而深入的研究,缺乏广泛的探讨,因而它即不能在宏观层面给人们以更多的指导,也无法在 微观层面使人们恰当地行动。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人们 对它的期望与需求。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就是社会历史发展 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和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需求与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发 展状况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该学科的基本任务也正是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问题。无论是对 民族传统体育客观规律的研究,还是对其功能、特点、价值的研究,无论是对其理论知识原 理的研究,还是对其活动方式、方法的研究等等,都是基于这一主要矛盾问题而展开的。这 一基本任务就是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赖以成立的逻辑基石。

篇(4)

 

1前言

当前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这一特点在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上也、有所体现,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由于不同的经济背景和成长环境,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消费动机是直接驱使消费者进行某种消费行为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反映了消费者在生理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需求,实质上是消费者为满足某些需求进行消费行为的动力。【1】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是愉悦身心、社会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追求等。但这种消费理念还不完全稳定体育论文,【2】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其消费行为容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及攀比思想的影响,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2 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五所普通高等院校随机抽取三个年级(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因毕业实习不作为调查对象)740名大学生为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生源地划分,其中农村340名,占45.9%;城镇327名,占44.2%;大城市73名,占9.9%。

表1 被试样本生源地情况一览表

 

生源地

农村

城镇

大城市

人数

340

327

73

百分比

篇(5)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当下我国大力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则是一种相对中国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改良,有效的让体育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构建我国特色化的体育教学,明确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定位。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培养更具特色的高校大学生。

1.当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常见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本身在师资力量、教学硬件条件、教学方案上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积淀,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上,对于传统民族体育教学在实际的落实还缺乏重视程度。首先,在常规的体育教学工作中,缺乏从意识层面去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更多的依赖与非民族体育内容教学,甚至导致传统民族体育内容教学缺乏特色性,也无法达到有效提升。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扩展,也无法有效的吸引学生投入足够的热情参与,不能有效的吸纳传统体育内容的精髓,相关民族文化无法得到展示。在教学方式上,更多的注重理论性研究,缺乏实践的大量积累与操作,更多的学生进行形式的模仿,缺乏对体育项目内容核心精髓的探索,久而久之让学生缺失相关体育学习的热情,体育项目的要领也无法有效掌握。甚至部分教师自身在教学上都缺乏深入的探究,缺乏专业经验与技术的积累,或者在教学传授上缺乏技巧,无法有效的运用语言与行为去阐述体育技巧与文化。或者部分教师更多的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积累,缺乏实践操作上的提升。特别是长久的教学模式呆板化模式下,教师缺乏专业上的精进,教学内容陈旧,不符合时展所需。在传统民族体育教学内容上,缺乏多样化的选择,学生选择空间少,提供的教学内容学生兴趣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却没有对应提供,教学与学生诉求不匹配。

2.基于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1)革新教学理念

在体育教学上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要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挖掘其文化价值。需要在教学方面管理上设定对应的评估要求标准,让教学理念能够落实到制度层面,提升对教师教学的促进激励作用。同时在配套的教学资源上提供支持,例如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材料工具的配备,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与改良,对于教学改良建议积极的吸纳并投入实践运行,做好实践评估工作的汇总报告,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做好教学情况反馈评估。

(2)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对于我国高校适宜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4个类别:武术、养生功法、少数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等不同类型。武术类在各高校运用广泛,主要集中在长拳、简化太极拳与有关器械套路操作等;养生功法则集中在五禽戏、八段锦等;少数民族体育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毽球、木球与珍珠球等活动;民族体育则集中在舞狮、舞龙与赛龙舟等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充分的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不仅要教学生套路与技法,更需要说明相关套路与技法背后的原因与文化内涵。例如,武术领域有不同的门派,不同的风格特色,同时注重习武要尊师重道,需要通过武术修为来提升个人品德,而后是个人的武术水准。而养生功法则是更注重人们通过一定科学方式达到身体的锻炼与养生效果,其中有较多的医学与养生理论知识,甚至会涉及到人们生活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知识。同时需要积极的吸纳中西体育技巧,对传统民俗体育内容进行对应的分析,提升教学的科学理论内涵。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同的内容安排上需要做好优化配置,可以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群体需求、不同时代特色进行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可以依据不同年级开设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硬性学习任务,让核心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有效的传承推广,其他的非核心体育内容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组队学习,或者纳入到选修课当中。总体来说,要树立核心普及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联合兴趣选修的形式相结合,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能够得到延续。

(3)优化教学形式与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相对传统,但是可以运用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让教学内容焕发生机。如果单一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有效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教学内容呆板枯燥,学生无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极大的下滑。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师生互动性,@样可以减少师生矛盾与冲突,让教学更加清晰明确,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提升教学有效性。可以多采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做有效的烘托展现,提升教学指导的明确性。教师更多的在技术辅助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旁观与纠正,这样有效的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提升了教学因材施教的效果。传统一般由教师表现,学生模仿,教师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去展现具体细节,从而没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学生与指导学生。而借助于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很轻松的获得教学有关信息与技巧知识,同时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通过相关素材来与学生具体沟通交流。其次,可以在教学中纳入更多的游戏化教学,让教学过程趣味化,增加一定竞赛元素,提升学生参与兴趣,有强烈的学习目标感。

(4)科学化教学评价

对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工作,需确保其科学性。例如要展开教师随堂测试,测试学生体育操作演练掌握状态,主要是体育项目的实际演练实操能力,非体育专业学生不进行笔试理论部分;其次,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做评价,让师生做双向互评,这样可以达到双向监督的效果。此外,需要有第三方评价渠道存在,主要是指派专业人员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做随堂听课,对教师教学情况做观察,同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情况。还可以对教师做额外的教学评估,包括学术研究、课程创新建设、学生社会性体育活动成绩等都可以纳入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体系中要丰富性、多面性,这样才能有效的对教学情况做全方位的监督评价,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同时在评价上需要放宽一定尺度,避免过于严苛或者过于的上纲上线而抑制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改革热情,让教师有充分宽松的教学环境,对其教学创新与优化提升的行为应该给予对应的鼓励。

3.结束语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要积极吸纳中外教学新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做改革创新。要多了解学生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形式与内容,从而有效的达到教学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课程,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通过对文献及实时对一线通用技术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很多通用技术的老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临时调过来的,大部分都是在学校担任化学、物理、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劳技教学工作的教师及近年从非师范类专业招进来工科类大学生等经过短期学科培训转型而来,很少从校外有一定的技术实践经历的人员中聘请的。这样任课教师本身对于通用技术课程里面的很多知识自己理解也不够,更不用说对技术课程中的教材教法深入掌握了,俗话说老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半桶水,而且教师的转型也困难重重。这样的观点在很多的文献都提到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在我们对西安某所重点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访谈时,老师说道:“我们学校现在有6位通用技术教师,分别来自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有两个原来是化学老师、一个是语文老师、还有我是计算机老师,现在想引进一至两位教师,专业一点的,但不知道该从哪所学校什么专业去找,因为现阶段好像没人搞这些问题。”我们还从一些服务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公司了解到,“他们的培训人员有很多次都被临时请去做通用技术教师。”虽然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到了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但都没有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现阶段要促进通用技术课程有效实施与发展,解决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问题才是关键。

二、问题的解决

    1通用技术教师的基本要求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它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学科课程,那么对通用技术任课教师的条件要求有哪些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要求通用技术教师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和文学、技术等人文知识。具备相当水平的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也是通用技术教师维护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s]。所以对通用技术教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1)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现代的教学观念

    这些基本观念包括: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学习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学习化社会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多元智能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团队学习理念等。各种思想理论的发展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作为基础,教学过程教师只有在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施有效性的教学。

      (2)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从通用技术的课程性质来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己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俗话说:只有拥有100分能力的老师才能带出90分的学生,你让一名本身只具备60分能力的教师去带出90分的学生,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3)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合理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以及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比较成熟的现代传媒技术被应用于教育教学,推进了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板书、电子习题、投影演示等现代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发展。而其对教学的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

      (4)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于通用技术教师来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其次,高中学生正处在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通用技术课程教材培训、教学研究活动,还有校本培训和研究等,不断获取、扩充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以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和完成教学工作,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创新。通用技术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协助者,由此看来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5)通用技术教师要有教科研意识,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通用技术教师应该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听课、公开教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研究,开发课程资源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教育技术学的优势

    回过头来看看始终致力于以优化教学为最终目的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对应与上文所说到的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方面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跟随不同教学观念发展的历史。教育技术学科开设的大量课程都涉及到有关理念的学习,例如:《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李克东、桑新民)、《学与教的基本理论》等。教育技术学从最早的行为主义提倡的程序化教学,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提倡的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以有原有知识的认知,再到终生学习的学习观,各方面都有研究。通过四年的学习,其毕业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教学理念发展历史优缺点而且懂的其适应的应用情景。

    (2)广博的知识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涉及面非常的广博。教育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大致有:摄影、摄像、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高级语言、网站设计、平面设计、基本的物理电路知识、视音频的采集与处理、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导论(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念的学习)、学与教的理论、远程教育等。从内容上涉及到了计算机、物理、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3)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首先,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实质之一即研究如何合理选择教学设备以优化教学。其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掌握了现代教学设备的功能操作,理解其优缺点及适应情景。这无疑能保证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有效的应用,所以教育技术学定能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合理充分而且有效地应用现代媒体教学设备。

   (4)科研创新及动手能力

    首先,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他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新知识体系的更新,要求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迅速掌握新知识体系,并且勇于探索发现新体系中的问题。其次,教育技术学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国家关于教育,教育技术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教育的一般规律,具有较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美学修养。最后,教育技术学学科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中大量的实验学生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如摄影摄像技术、专业音视频制作、网站制作、电路基础实验、机器人搭建编程、教学实践等。

  3教育技术学指导下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建议

    在具体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的毕业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

    ①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其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当然还可以适时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②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分析教学过程。首先要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现状,看如何安排教学顺序,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以决定教学深度及广度。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死记硬背。其次,根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不同的学习理论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主动性强时主要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为主;而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时,我们可以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设定小目标,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习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分析学习内容难易度、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如何组织教学。当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项目时,同学们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完成,但随着项目难度的增加,学生们不可能单独完成时,教师可以让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习项目。例如:在灭火机器人完成过程中,由于牵扯的知识很多,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学生无法单独完成。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让他们共同努力完成项目。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较容易地完成学习项目,维持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并在潜意识里掌握团队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而为他们的掌握团队学习理念奠定基础,服务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喜好特长不同,单一的评价手段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种评价手段相互结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内容难易度对学习者进行合理的评价。

    (3)合理选用现代教学设备优化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坏境,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缺点及适用情景,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技术充满整个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例如在搭建灭火机器人课程开始时,我们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让他们看到最终所要完成的功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或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学设备展示操作过程,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毕业生的特长,建议在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做flash课件、视音频等,辅助学生的学习。

      (4)培养专业技能,做善于动手有创新意识的研究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联系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学与教的理论及时地解决问题,并且要有科研意识及时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通用技术教师。做一名优秀的“研究型”、“专家型”的通用技术教师。

    (5)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篇(7)

所谓融合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将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纳入一般的教育系统中,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和一般自闭症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跟普通同龄自闭症儿童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并得到适当、合理的支援,使自闭症儿童们适应普通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通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校园文化,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共同把普通学校发展为兼容及进取的群体,为不同能力的自闭症儿童提供优质教学。

融合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的教育概念,就在学前教育得领域而言,学前的融合教育都有处于发展阶段,教育融合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家庭融合、社区融合、幼儿园融合、学校融合教育训练过程,重点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学习功能、认知功能,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融合教育环境开展教育康复有利于改善其社会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课堂环境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个别训练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二、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1.正常幼儿园对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自闭症儿童由于身心障碍的影响,阻碍并导致他们可能失去了融入的机会,无法像正常的学龄前儿童一样进入普通幼儿园,再加上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上的不足,有些老师常常会认为自闭症儿童很多方面有异于常人,如动作协调性差、目光涣散、注意力缺陷,等等,他们对某种环境,某种刺激过度敏感而感到恐惧。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甚至会和家长直接拒绝儿童来幼儿园进行随班就读。所以,导致部分家长隐瞒孩子是自闭症儿童的真实情况。而且由于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或者幼儿园领导不够重视,所以面对自闭症幼儿出现的种种状况也没有适当的处理策略。随着全社会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的提高,虽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普通幼儿园接受自闭症儿童,但是,大多数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还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有的老师因为不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心理,采取错误的教育,从而会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是有利于体现教育的公正公平,给特殊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让自闭症儿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天空,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2.自闭症儿童家长在融合教育的问题上没有正确的理解

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对自闭症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的发育只是比同龄人稍微慢了而已,只要进入了幼儿园,和其他儿童一起活动就会变得不再自闭了。还有的家长将“融合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就是让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里就读,而不会考虑孩子的接受、适应情况等。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把“融合教育”的全部意义理解为“让自闭症孩子学会和普通孩子一起玩”,只要自闭症的儿童进入正常幼儿园自然就会模仿正常儿童的行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弥补不足,也不去考虑儿童应该怎样上幼儿园才更有意义。这样的结果,可能更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出现社会性发展的停滞。

3.正常幼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没有足够的认识

自闭症的儿童不应该一直被放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那样自闭症儿童容易被标签化,那样就恰恰违反了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他们接触不到同龄正常的儿童,就忽略了同伴辅导的作用,自闭症的孩子经常和正常同龄儿童在一起,儿童都喜欢模仿,这样可以让正常儿童带动有自闭症儿童。家长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积极配合教师以及专业人士将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尽可能做到最好。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那么就远离了主流社会,更加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了,所以自闭症儿童需要融合教育,让他们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让他们更加接近主流。

三、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策略

1.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

首先,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融合教育课堂的主导,她们必须全面了解融合的理念,才能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其次,幼儿园教师要了解什么是自闭症及自闭症的行为问题。再次,要学会运用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优点,以便在教学中有侧重点。最后,能够及时与家长,特教老师沟通。

2.重视同伴的作用

学前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增加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幼儿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让自闭症儿童可以从同伴那里学习到学习和交往的方式,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能。个别同伴的主动接纳与支持,还将促进孤独症儿童沟通技能的发展。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利于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更加有有利于融合教育,使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3.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员不只是学生和教师,家长、教师及相关人员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寻求在融合中帮助自闭症学生与普通学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原则。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动员相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制定与实施干预训练的计划,并且要及时更改IEP计划,对自闭症儿童更加实用。

4.普通幼儿园与自闭症儿童家庭的联合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可通过家访、谈话、家园联系册等手段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以便及时沟通,信息共有。融合教育不光要幼儿园付出努力,家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双方都能给予和谐的环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无疑是很大的帮助,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在家里也要去巩固学习,尤其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严重刻板行为,必须要做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法相统一,不然结果就将是徒劳。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十分重要,融合教育是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说,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协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融合教育在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4.

[2]刘彦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篇(9)

关键词: 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体育统计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market demand; applied talents; Sports Statistics;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60-01

0引言

体育统计学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科目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统计学理论,并学会运用统计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工作的一门课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动手实践能力,而之前的教学内容当中对于体育统计学课程的要求仅仅限于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在做了充分的调研之后,在体育统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上,我们将它分为体育统计学理论教学和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部分维持原有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部分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指定实践教学计划,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更趋于实践型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目标所增加的一门课程,是在原有的体育统计学基础上开设的,该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能够把理论教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掌握每一个统计学指标的意义和应用范围,是符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原则的。

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内容是从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才开始设置并开设的,所以在教学和实践环节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在2009级的统计学实践教学当中,目前因为处在实施阶段,还没有最终完成,所以就阶段性的实践情况作简单的总结。

1学生实践实施现状

1.1 从学生体育统计实践状况来看,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在实践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问卷的设计、问卷调查的发放、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内容学生在学习完统计学知识之后都能顺利的完成,从撰写的报告形式来看,基本上接近于本科毕业论文,只是在形式上略微存在差异性,这主要在于学生还为系统的学习过科研且未撰写过论文,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较好。

1.2 从学生选择的调研对象来看,学生当中很多人充分利用了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现场采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归类,在本次实践中,选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学生大约占到被调查对象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在校内对学生的体育消费、体育意识、饮食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还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在校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主要选择的场所和调研对象有:健身俱乐部、晨练人群、学校周边的体育会所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某些社会公益设施、社会现象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虽说这些调研脱离了体育的范畴,但是因为体育统计学在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还承担着统计学基础原理的掌握和应用,所以学生站在统计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也并不违背我们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且我们认为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较新颖。

1.3 在描述中,学生基本上能应用到自己所学过的所有的统计学知识,且应用恰到好处,图文介绍形象生动,从学生撰写的报告来看,基本上都是对调研数据的描述较多,而且描述形式多样化,但是对于数据的指标意义和实际意义阐述的相对较少。

2存在的问题

①对于2009级的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发现学生在实践应用对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是有欠缺,这就使得我们在今后的体育统计理论教学中增加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统计知识。②从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积极性方面来看,学生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所以在实践中对于细节问题的把握还存在很多问题,且与其他实践课程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力相对较差。

3拟解决的措施

根据学生目前实践情况所暴漏出来的问题,我们认为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①在体育统计学理论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授课学时,目前16学时的理论授课学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统计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所以在实践环节中就会出现很多统计方法和手段学生不会应用。②在理论课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可能性,单纯的教师演示可能对于学生掌握统计方法是不够的,在理论讲授中,增加学生对于统计方法的应用可以使他们在实践应用中能够更轻松快捷。③从部分学生撰写的研究分析报告内容来看,学生外出调研的可行性相对来讲还是较差,所以安全有效的增加学生外出调研的机会需要我们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以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调研实习。

参考文献:

篇(10)

在体育统计学发展的70余年的历程里,到现今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统计方法的误用。造成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其理论知识。一个学科的学科基点是该学科研究的出发点和起点,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学科基点为基础,学科的至高点是学科研究所要达到和实现的目标。从体育统计学的定义可以归纳本学科的学科基点包括两方面,即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在体育中各方面的应用。而现今体育统计学学科体系确切地说侧重了构成学科基点的一个方面即方法应用,忽视了另外的构成要素即统计理论。因此,解决体育统计方法滥用和误用的根本途径是重视统计理论。从体育统计学的定义可知体育统计学的学科至高点是: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体育发展规律。要实现本学科至高点,只有在完善学科基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统计学揭示体育发展规律的学科至高点。1966—1976年我国进入“”时期,我国统计学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处于基本停滞阶段。当时全国形势一片混乱,体育系统也不例外,这一阶段全部体育工作都处于停顿状态,相当一部分体委和体育科研机构被撤销,体育院校停止办学。在1960年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班恢复了体育统计学,但随着1966年我国进入“”后又停了12年。据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记载:时期,学校的学科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破坏。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理论课与运动实践课。开设的理论课主要有生理、解剖、保健、体育理论、体育史、政治,但没有开设体育统计学这门课程,可见当时体育统计学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也深受影响。整个“”期间体育统计学处于停滞状态,这是由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因此,在学科发展前期我国体育统计学基础薄弱,加之体育专业的学生数理基础较薄弱,师资力量也较薄弱导致一些体育统计学的基础理论课程无法开设。这种“三弱”现象导致了体育统计学的学科内容只能尽可能简单化,以免造成学生觉得过难而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放弃行为,不利于体育统计学的初步发展。但是随着学生数理水平的提高,部分体育院校已有师资力量开设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育统计学的各类方法也被广泛的应用,应该抓住已有的机会加强前期因客观原因而减弱部分的内容充实。因此,现有的体育统计学应加入统计方法的更深理论介绍。在坚固的学科基点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至高点。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现今世界里,各学科之间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转移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许多学科取得的新进展为其他学科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角度。统计学也同样受着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如模糊论、突变论及其他新的边缘学科的出现为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和思想。那么,体育统计学作为统计学分支学科之一,也同样受其影响。要避免学科存在自我封闭的现象,需要遵循和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容逻辑即坚信独立是暂时的,开放是永恒的。抱着开放的学科发展思想,首先就是在学科内容中加入更多的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其次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如医学统计、教育统计的内容体系;再则避免统计工具介绍的单一性,加入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的工具介绍,增加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2教师积极参加体育科研,加强学科研究与实践结合,提高学术水平

在学科发展的今天,体育统计理论在逐渐地脱离体育运动实践,以理论为主但理论又不够深入的现状,没有摆正体育统计方法与运动实践的关系,局限于浅显的纸上谈兵,缺乏运动实践内容的支持。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欠缺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影响了本学科的发展广度和深度,这种欠缺的互动主要是越来越少的体育统计学者参加体育科研实践,缺乏学科的包容性而造成的。一门工具学科如果没有人用,或者误用和滥用,那么工具再好也毫无意义。发挥体育统计学工具学科的作用,体育统计学者需要与体育领域其他专业的研究人员进行科研合作。体育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但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任何科研人员通过短期培训便可以真正掌握的,只有真正的掌握才能避免体育统计方法的误用现象。因此需要研究人员能主动与体育统计工作者开展科研协作,重视体育科研统计设计的质量,这样可以提高体育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利于体育统计学展现其科研作用。体育统计学学者不仅要加强与体育领域其他研究人员的合作,积极参加一些体育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而且要加强自身学科的科研工作,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体育科学大会的投稿数目及录取数目,可见体育统计学的学科研究出现了降低的趋势,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也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内容比较陈旧,没有新的研究视角,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大而空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鉴于以上的问题,学科研究一定要加大强度,多举办一些学术交流,这样也为后来者与曾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翔实了解体育统计学的发展过程,探讨体育统计学学科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科研究的学术水平。

3注重师资力量建设,创建学科教育体系

3.1学科教育体系建立的基础

体育统计学要建立成熟的完备的学科体系,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学科教师和学生的业务素质及发展变化情况直接影响着体育统计学学科教育体系的建立,学科教育体系进一步影响整个学科体系,关系到体育统计学生命力能否持久,学科地位能否进一步提高。一个学科能否快速的发展并生存下去,必须依赖于学科教育。体育统计学要能够生存下去,一方面要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体系,它是保持其生命力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对于如何提高体育统计学生命力和社会效用研究反过来会促进学科体系的研究。而体育统计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体育统计学科基础上的,是培养和造就体育统计人才的关键,是提高体育统计生命力和社会效用人才的保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廖哲勋认为:社会、学生、知识是影响学科发展的三大要素。该研究者认为它们也是影响学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要素。学科的教育体系的建立具体环节通常以课程设置的系统化、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和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的发展状况表现的。

3.2师资力量建设,吸纳学科人才

目前,体育统计学下属的学科课程开设较少,主要以一门课程“体育统计学”为主,相关的课程较少,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薄弱,课时较少。体育统计学在体育学科中属于相对较难的学科,其下设的课程少,加之课时又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统计学的发展。随着体育领域内的其他学科快速发展,体育统计学的师资显得尤为薄弱。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试探性的建设:(1)师资队伍建设要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通过“引进来”的办法,鉴于现今自身培养出来的体育统计学教师较少,可以通过吸纳统计学方面的教师加以补充,从而解决体育统计学所出现的过于轻视理论的问题。(2)调动现有师资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在职培训。在知识更新很快的今天,在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不能流于形式,应该让在职的教师意识到这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方法和手段,最终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统计师资队伍。(3)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统计学的复合人才,以作为未来体育统计学师资力量的一部分。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更容易促进其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体现体育统计学的学科目的,减少教学中学科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4)打破学科的师资仅限于学校教育。体育统计学是应用学科,应加强其在应用方面的师资培养。我国现有的师资力量仅能完成普通的学科教学,没有多余的力量直接参与体育科研。因此,在增加师资力量的同时,在完成普通的学科教学的情况下,积极创造体育统计学教师参与到体育科研实践中的更多机会,既促进教师的培养,也促进在以后的普通教学中弥补统计理论与体育实践相脱节的缺憾。

3.3教学内容丰富化,课程设置多样化

要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应从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2个方面入手。

3.3.1教材体系建设从体育统计学在我国的出现到现在针对体育统计学的教材及专著有近百本,这些教材一度跟随时代的发展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据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和实际调查反映现今的教材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构建真正符合体育科研和学科发展需要的教材体系。可从以下2方面进行教材体系的重新调整和建立:一方面教材内容上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教材内容中尽量增加一些感性的知识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对体育统计学习的畏惧心理,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材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已有的教材忽略一些统计方法的理论来源,只有增加和强调理论内容才能为减少体育统计方法误用提供前提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教学对象的多层次化,教材也应体现层次结构,积极扩大教材种类,使针对研究生、本专科生、函授生、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教材各具特色。针对不同体育专业的教材也应有所不同。增加与各层次教材相符合的现在没有出现的一系列教参。可以出版与教材相配套的音像教材,这样计算机辅助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2教学模式创新加强本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积极开展体育统计学教学研讨会,加强教学一线人员的经验交流。教学上避免教师一言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到体育统计原理和应用的讨论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教育学生如何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案例然后进行分析、总结与学习。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上实行闭卷和开卷2种方式的结合,避免单一性。一方面对体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进行闭卷考核。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或调查获取数据,利用学过的体育统计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开卷的考核。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封闭状态。在学科的课程设置上尽可能多样化,开设体育统计学实验课程,SPSS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等新的辅助课程。改变由于教学计划和教学时数的限制。大量的统计方法理论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里,在缺少基本数理统计学知识现实情况下,无法使学生更好理解所学内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4学科教育层次化

篇(11)

[中图分类号]G88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24-02

引言

大众跆拳道在我国从2000年开始得到了蓬勃快速发展,目前我市高校各种形式的跆拳道教学也随处可见,目前主流的跆拳道教学有私人开设的跆拳道道场、学校开设的跆拳道公共选修课和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跆拳道社团,为了提高跆拳道学习者对跆拳道的喜爱,本论文针对长春市高校跆拳道社团的场地、设施、服务、教学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影响学习者喜爱跆拳道的因素。

一、研究模型

高校跆拳道社团的服务质量和学生满意度与爱好度的关系模型

二、研究假设

假设1.人口统计学特性对高校跆拳道社团的服务质量和学生满足度与爱好度的差异

假设2.高校跆拳道社团的服务质量和学生满足度关系

假设3.高校跆拳道社团的服务质量和爱好度的关系

3-1.高校跆拳道社团的服务质量和认知好度的关系

3-2.高校跆拳道社团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好度的关系

假设4.高校跆拳道社团学生满足度和爱好度的关系

4-1.高校跆拳道社团学生满足度和认知好度的关系

4-2.高校跆拳道社团学生满足度和态度好度的关系

假设5.高校跆拳道社团的服务质量和学生满足度与爱好度的因果关系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对长春高校跆拳道社团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分析,统计方法包括t-test、ANOVA(Scheffe‘s)、回归分析、因果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服务质量和学生满足度的关系回归分析

服务质量变因中的项目、组织者、位置对学生满足度产生了有意的影响。

(二)服务质量与爱好度关系

(*** p

服务质量变因中的项目、组织者、位置对认知好度和态度好度产生了有意的影响。

(三)学生满足度与爱好度关系回归分析

(*** p

(四)服务质量和学生满足度与爱好因果关系

服务质量和学生满意度与爱好度路径分析模型

五、结论

(一)人口统计学特性对高校跆拳道社团的服务质量和学生满足度与爱好度差异

1.人口统计学特性中的性别对服务质量中的设施、指导者、项目、组织者和态度好度产生了差异。

2.人口统计学特性中的年龄对服务质量中的设施、指导者、项目、组织者、位置和爱好度与满意度产生了差异。

3.人口统计学特性中的学历对服务质量中的组织者和爱好度与满意度产生了差异。

4.人口统计学特性中的段位对服务质量中的指导者、项目、位置和满意度产生了差异。

(二)服务质量和学生满足度关系

服务质量中的项目、组织者、位置对学生满足度产生了有意的影响。

(三)服务质量和爱好度的关系

服务质量中的项目、组织者、位置对爱好度中的认知好度和态度好度产生了有意的影响。

(四)学生满足度和爱好度的关系

学生满足度对爱好度中的认知好度和态度好度产生了有意的影响。

(五)服务质量和学生满足度与爱好度的因果关系

1.服务质量对爱好度产生了直线效果。

2.服务质量对满足度产生了间接效果。

【参考文献】

[1]广博伟.中国跆拳道发展过程与均衡发展方案.韩国龙仁大学体育大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6.

[2]金山中.跆拳道场服务质量对顾客满足度和顾客忠诚度影响研究.韩国庆熙大学体育大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7.

[3]金胜水.跆拳道道场进修生的服务满足度对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韩国东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4]金太源.跆拳道道场的服务质量和购买意向的关系.韩国檀国大学教育大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4.

[5]Bitner,M.J.Evaluating service encounters:The effects of physical surroundingsandemployeeresponses.JournalofMarketing,1990,54(April),69-82.

[6]Boulding,W.,& Kalra,A.,Staelin,R.,& Zeithaml,V.A.A DynamicProcess ModelofServiceQuality:From ExpectationstoBehavioralIntentions.Journal ofMarketing,1993,30(1),8-32.

[7]Gronroos,C.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 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84,18,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