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5 16:53: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篇(1)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的管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效防范经济犯罪,不仅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廉政制度,更主要的是要保障这些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当然,保障措施多渠道,比如纪检监督、职代会监督等,但有效发挥审计监督是保障措施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审计监督不仅限于财务收支的检查,主要是从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检查、监督和评价。为此,审计检查的重点由过去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经济责任审计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履行经营管理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目的是全面评价被审计人的职责的履行情况,作为干部任用、使用的参考依据。

一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1 审计目的的特殊性

区别于其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主要负责人履行职责的评价,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审计的结果作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以及奖惩的主要参考依据。

2 审计内容的特殊性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还包括一些专案审计和专项审计,主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进行重点审计来全面评价。其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状况、内部管理状况、重大经济决策、重大经济事项、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一般情况下,不属于任期内的事项,原则上不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3 审计方式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离职前,对其任职期间的审计,重点是对企业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有效性主要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对任职时间相对较长,通常实行任期内审计,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审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目的是保护企业负责人和维护企业利益。

二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如下:

一是有利于确保企业的财经秩序的稳步运行,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是有利于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通过对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决策情况、执行法律法规和行业的有关规定、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实施监督和检查,对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以规范,预防经济犯罪行为。同时也起到教育和警戒作用。

三是推进依法经营的必要手段。对企业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将其行使的权力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预防其失职、渎职、越权和,促使其自觉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四是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民主管理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充分发挥职工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决策必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三重一大”事项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面,是对企业负责人行使权力的有效监督,凡是涉及“三重一大”内容的,检查其是否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决策,是否存在“一言堂”现象,是否存在营私舞弊情况,有利于克服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

三 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存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现象

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数年,但仍有少数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干部管理方面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评价和任用干部时不参考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2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不强现象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上,“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大部分是先离任后审计。虽然推行了任中审计制度,但任中审计所占比重偏低;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使审计结果应用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3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透明现象

国有企业虽然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制度。但现实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局部公开,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正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迎来了新的契机,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1 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有效评价企业负责人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负责人的任用与提拔,涉及干部人事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很难有效开展和深入。因此,以审计报告、审计要情等多种形式向领导报送,为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取得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注、重视和支持。

2 加强任中审计力度是加强审计结果运用时效性的关键

审计工作在当前难以做到“先审计、后离任”的情况下,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补救措施。为此,将任中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作为干部评价的主要方面,促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强化责任意识。

篇(2)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供电企业的知名度,并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两方面。理论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和作用两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概括,能够为其他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现实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能够为当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供电企业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概括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单位的相关法定代表人或是相关的企业承包人,在任期的特定时间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对履行其职能所展开的经济审计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能够分清企业经济责任人任期时间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为企业单位相关的纪检部门和考核部门等,提供实际的经济参考依据,以此促进企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并为企业负责人的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基础。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还是促进企业领导廉政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体现在其能够对企业的相关财务进行明确,并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企业相关管理者所在的部门和相关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审计,从而达到了解企业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缩短下任企业管理者的适应时间。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体现在其能够加强对企业责任人和管理者的监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的使企业管理者在履行职务时,将定性与量性相结合,由此达到对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考核目的。

二、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供电企业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极为必要,主要体现在其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供电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和负责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国家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经济支出进行虚假报账,同时人为的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调节企业的资金利润,严重限制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促使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责任审计不仅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下,物质生活和经济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自律性逐渐下降,中饱私囊的现象日益频繁。尤其在日常的企业经营业务往来中,企业负责人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经营理念,放到个人经济利益之后,由此极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并造成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

三、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一)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

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以创新的形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目的。就当前我国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工作方式相对落后和陈旧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一方面,要根据供电企业负责人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采用对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轮审制度,对于任职期满两年的负责人实施有计划的安排审计;另一方面,要在审计工作中,充分的利用与日常审计工作有关联的工作资料和财务成果,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

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不仅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主要是由于审计内容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体现在,其一,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加强企业负责人在职务期间内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查,以及对企业内控制度建立情况的审查和评价等;其二,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管理者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重大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

(三)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目的

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审计目的,是当前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审计情况,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审计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是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供电企业的经营水平,并提高供电企业的自身内控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供电企业发展进程中,只有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的目的,才能够实现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四)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对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因此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中,必须要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审计决定执行工作管理标准,对被审计的供电企业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供电企业的审计制度建立情况,落实具体的审计决定单位,并在最终考核中对供电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以此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

四、结语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当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目标,同时对于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从经济责任审计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基础两方面,展开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最后从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等方面,研究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高睿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赵颖.以经济责任审计转型为契机,抓好高校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师,2013(03).

[2]杨柳,郑佳,李剑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商业会计,2013(17).

[3]高加顺.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14(21).

[4]范成华.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评价指标研究———以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篇(3)

关键词:

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制度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供电企业的知名度,并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两方面。理论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和作用两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概括,能够为其他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现实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能够为当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供电企业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概括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单位的相关法定代表人或是相关的企业承包人,在任期的特定时间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对履行其职能所展开的经济审计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能够分清企业经济责任人任期时间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为企业单位相关的纪检部门和考核部门等,提供实际的经济参考依据,以此促进企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并为企业负责人的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基础。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还是促进企业领导廉政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体现在其能够对企业的相关财务进行明确,并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企业相关管理者所在的部门和相关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审计,从而达到了解企业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缩短下任企业管理者的适应时间。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体现在其能够加强对企业责任人和管理者的监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的使企业管理者在履行职务时,将定性与量性相结合,由此达到对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考核目的。

二、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供电企业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极为必要,主要体现在其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供电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和负责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国家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经济支出进行虚假报账,同时人为的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调节企业的资金利润,严重限制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促使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责任审计不仅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下,物质生活和经济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自律性逐渐下降,中饱私囊的现象日益频繁。尤其在日常的企业经营业务往来中,企业负责人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经营理念,放到个人经济利益之后,由此极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并造成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

三、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一)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以创新的形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目的。就当前我国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工作方式相对落后和陈旧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一方面,要根据供电企业负责人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采用对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轮审制度,对于任职期满两年的负责人实施有计划的安排审计;另一方面,要在审计工作中,充分的利用与日常审计工作有关联的工作资料和财务成果,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不仅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主要是由于审计内容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体现在,其一,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加强企业负责人在职务期间内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查,以及对企业内控制度建立情况的审查和评价等;其二,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管理者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重大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

(三)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目的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审计目的,是当前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审计情况,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审计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是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供电企业的经营水平,并提高供电企业的自身内控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供电企业发展进程中,只有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的目的,才能够实现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四)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审计制度对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因此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中,必须要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审计决定执行工作管理标准,对被审计的供电企业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供电企业的审计制度建立情况,落实具体的审计决定单位,并在最终考核中对供电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以此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

四、结语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当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目标,同时对于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从经济责任审计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基础两方面,展开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最后从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等方面,研究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颖.以经济责任审计转型为契机,抓好高校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师,2013(03).

[2]杨柳,郑佳,李剑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商业会计,2013(17).

[3]高加顺.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14(21).

[4]范成华.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评价指标研究———以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5]匡志高,王群.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体系探析[J].北方经贸,2014(10).

篇(4)

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2)资本减值风险。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同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被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吸收其他资本。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由此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二、出资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

(一)构建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是出资人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企业要通过进行清产核资、推行《企业会计制度》等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报告、财务预决算管理、减值准备财务核销、中介机构财务审计监督、已核销不良资产管理、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

首先,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为总揽,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资产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财务决算是企业年度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核心工作之一。企业决算管理不仅要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也要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计算与结果确认、绩效评价、业绩考核、收入分配、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评价等各项监管工作提供评判依据。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要以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为重点,通过年度财务决算管理,披露和揭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非会计信息。同时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4号),认真编制国有资产统计报表,通过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掌握国有资产分布和营运状况、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和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其次,以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为主旋律,重点关注和评价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务院赋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通过对被出资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的状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企业负责人提供重要依据,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手段。为适应出资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需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监督,客观评价其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出台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7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6号)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出资人所关注的已经不应局限于常规财务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应该以管资产、管决策、管重要财务事项和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为审计的主要内容。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的主旋律,其中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把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以及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国办的《两个暂行规定》及国务院国资委7号令的要求,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等各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尤其注意组织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权限划分,及审计机关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经济责任审计事权管辖划分,规范下达项目审计计划。

再次,以推行全面财务预算为龙头,实施出资人财务预算核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是为了确保企业战略规划目标实现而采取的一种财务控制方法和监督活动,是控制企业成本费用开支、监督企业利润分配的有效手段,是确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和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工作基础。从出资人财务管理看,财务决算是事后监督,财务预算才能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约束的作用。从国资监管角度看,事前控制、事中约束远比事后监督更重要、更直接。为此,国资监管机构要完善财务预算报表体系,细化财务预算目标,规范编制内容和要求,并与月度财务快报结合起来。通过实施企业财务预算核准制度,逐步研究建立财务预算审核、分析、批复和监控工作规范,及时跟踪风险监测和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成果、成本费用、重大资本支出及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等的完成情况,推动企业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第四,健全重大财务事项报备、核准及审批制度,规范企业财务行为,防范财务风险。对重大财务事项进行监督管理,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对企业财务决算范围、聘请财务审计中介机构、重大资产损失等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二是要对企业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披露事项进行备案管理;三是切实关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防止企业随意调节业务收入及利润;四是进一步规范委托理财、期货等高风险投资,实行备案管理;五是要规范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凡消化以前年度挂账、潜亏以及跨期收益转回等特定会计核算行为要核准审批;六是发生企业对外担保、大额资产抵押、质押等重大财务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七是企业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后,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事项进行监管;八是规范企业重大财务事项协调和监督,帮助和服务企业协调重大财税政策,协助债务重组、资产重整,处理债权债务等,逐步建立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监管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九是以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为起点,建立健全企业资产损失责任界定及追究制度。

(二)以企业战略规划为发展目标,突出主业,缩短投资管理链条,防范财务风险。从整体看,国有企业管理层次过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致使一些企业机构臃肿,监督管理失控,决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加,影响竞争力的提高,甚至成为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调整内部组织结构,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出资人职责层层到位的重要措施。一是要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推动企业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集中优势资源和优良资产,做强做大主业,消除或避免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管、提高决策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规避财务风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的,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要求、职能定位明确、运作高效的内部组织结构。三是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确保整合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其中涉及企业资本金变动、资产处置或归属调整、债权债务转移等的问题,要依法征得有关利益方同意,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避免逃废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实行对企业负责人年度及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防止内部人控制。现代企业,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经营者有可能存在“隐藏行动道德风险”和“隐藏信息道德风险”的问题,出资人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信息“间接”控制;而经营者“直接”控制企业经营的过程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及报告方式,希望由此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并获得期望报酬。因此决定了在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利益及矛盾,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出资人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约束激励”是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实现现代企业双元控制主体“协调”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办法。出资人应规范建立并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应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解决国有企业问题需要深入触动微观机制的本质即企业的控制问题。产权及其组织结构并不是现代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机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和创造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出资人的职责就是帮助和指导企业运用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财务会计部门是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防线。财务业务的每一项收付和债权债务的发生都会在账面上反映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监督,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核算中保证这种反映的真实、准确和完整。财会部门不仅要能把业务存在的大量问题尽力查找出来,而且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发现问题,研究对策,预测风险,并提供信息。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及风险防范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内部审计的“再监督”应是最后一道防线。为了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国有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成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能督导企业审计职能有效运行,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为董事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的,代表董事会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和内部控制,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和公司各项活动的合规性,是一种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要以先进有效的内部控制检评方法,有计划和有重点地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并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设性意见,促进内部控制改进和完善。

篇(5)

逐步探索国有企业效益审计的新模式王有志(16)

浅谈如何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吕东(17)

审计机关加强审计档案管理的路径郝丽波马千惠(18)

我国“村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重道远贺建武(19)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工作的创新与强化丁洪华(20)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中的应用宋群(21)

强化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米胜平王佳婧(22)

政府审计质量研究呼冬梅(23)

信息系统审计的探索与实践张晓红(24)

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性王钦(25)

李希龙厅长在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0周年学习报告会上要求发扬光荣传统争做五个楷模(1)

科学优化企业管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许丽楠包国安(4)

推进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禹冠军(5)

论商会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陈小珍(6)

刍议社会审计的法律责任吴庆王有钧(8)

做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浅见单刚(9)

树立管理有效性和风险导向市计理念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张永文(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邱波亓同臣(11)

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的审前调查流程刘晶蔺卓然(12)

运用风险导向方法选择审计重点陈迎春(13)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比较研究廖晓莉岳红梅(14)

探索政府效益审计赵玉(16)

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张春晖(17)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邴雪娇迟明艳(18)

新准则下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关系辨析付士敏(19)

关于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几点思考潘丽君(20)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马明生(21)

新或有事项准则应用管窥葛君王晓莉(23)

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朱丽平(24)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朱春红郭志森王梓馨刘知华(25)

公允价值的适度应用吴丹(26)

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郭世君冷爱萍(27)

电力企业如何避免费用化形成固定资产杨朔(28)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张玲娟张立新(29)

学习《第1101号审计准则》的几点体会金英宫福民曲强(3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加强与提高王英(31)

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路径刘凤辉张学辉(33)

乳品企业成本控制的解决之道聂丽华石泓(34)

公路工程施工中的项目成本控制周立娟郑云勇(35)

通过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刘玲玲(36)

烟草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方略赵颖(37)

医院财务管理的实现目标唐艳秋(38)

浅谈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冼海琴(39)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辨析胡英宋光荣(8)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路径陶丽华刘莉丽李静旋(9)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强化与提高李宇(11)

解决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措施李爱红(12)

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应付账款管理程立松(13)

集团公司货币资金控制的五种方式李晓光闫冠怡王宝君(14)

论成本费用计划刘玫业孙鲜丽(15)

加强存货管理的重要性王威巍崔凯(16)

地铁建设初期会计核算应注意的问题宋延斌(17)

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表外信息披露的展望徐丽辉(19)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摊销的差异比较谷佳夫(20)

石油天然气会计信息披露方法与模式的选择付立辉(21)

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资本化尤丽团(2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李淑梅(23)

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规定刘殿奎(24)

篇(6)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前言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管理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对领导干部是否发挥作用,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利于对医院领导干部腐败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更好地促进医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评价,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可能由于审计程序设计不合理、审计方法存在问题,对其作出错误的审计判断。对此,在利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对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提升任期经济审计责任的效果和可靠性,对当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

现阶段,针对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为主,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下审计环境,以风险分析评估作为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内容。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进而对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在分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问题过程中,以医院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并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应用,通过采取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过程监督、审计报告复核的审计流程,更好地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问题探讨

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在对其进行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审计计划制定,并对审计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能够对审计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符合实际发展需要[2]。

(一)审计计划阶段

医院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对内部审计计划的有效制定。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问题:首先,考虑到医院在当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情况,并对医院管理变化情况进行把握;其次,对医院发展战略目标进行明确,考虑其日后发展的选择情况,并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变化情况进行明确;再者,对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考虑,对出现的人动情况进行分析,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符合现阶段变化情况;最后,考虑到之前年度审计结果,对组织内部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进行解决。一般来说,审计计划要考虑到医院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受托性,保证组织人事部门能够在审计过程中,考虑到这些问题,将相关审计信息传递给审计决策者,保证审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

(二)审计实施阶段

医院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点对问题进行考虑:

1.注重构建审计小组

审计小组的构建,主要是根据医院内部任期经济责任设计计划,配置审计组成员,能够对审计任务进行有效完成。在审计小组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小组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性,能够对医院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可由医院内部人员进行参与,保证审计工作具有更高的真实性。

2.加强审计调查

在进行审计过程中,需要对审计单位进行调查。审计调查主要涉及到医院整体发展情况以及医院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并对被审计人员在任期间的经济贡献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可采取资料查阅、座谈会、汇报工作等形式对信息进行获取。

3.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审计小组在进行调查后,对被审计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有效了解,这样一来,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要考虑到审计涉及的重点内容,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预防。

4.注重实质性审计的应用

实质性审计主要是对审计目标、范围、内容进行明确,并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应用,从而获得重要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对任期领导进行经济责任评估的关键指标,在审计过程中,要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审计风险[4]。

(三)审计报告阶段

针对于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地审计调查和审计评估,根据相关数据信息,生成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生成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审计报告质量,需要经过多次复核。在这一过程中,由审计小组的组长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后,才可以将审计结果进行存储,形成最终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涉及到了审计面临的多种风险问题,要对风险提出相应的管理意见和解决办法,保证审计符合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过程中,本文主要以医院行业为主,探究了医院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对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有效应用,更好地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估。在审计过程中,注重对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采取多次复核的方式,提升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实现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和管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海英.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7:24-25.

篇(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真实合法性财务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延伸,成为国家审计发展的一种必然方向。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也越来越被重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国有企业审计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特点的分析,结合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现状,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具体途径进行探讨。

一、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审计机关积极深化国有企业审计,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向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延伸。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把专项审计调查当作开展绩效审计重要的方式,目标主要是立足于服务企业,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

从我国审计实践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发展并不如意。实践中,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表现在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和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两大方面。大多数的绩效审计项目都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或者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给予一些关注,其目的主要是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能够对被审计企业的经营情况有所表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包括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及对各种资源的运用,审计时需同时涉及诸多方面。既包括财务部门,也包括生产、销售、采购部门等其他业务部门,还涉及后勤服务部门;既包括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活动,也包括其他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

(二)审计标准的多样性

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的绩效不仅仅涉及经济效益,还有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衡量可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而管理和社会效益难以从数量上概括,需运用定性标准,多角度综合评价。

(三)审计方法的灵活性

不仅要采用传统的、通用的财务审计方法(如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而且更多的是采用统计分析、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价、固定成本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工程概预算评价、环境分析、体制/运营模式分析、咨询等多种分析法、评价法,有的甚至采用定性综合评判法等。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审计对象、目标的不同制订不同的审计方案,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

(四)审计结论的建设性

绩效评价结果是企业经营成果、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成长性的综合反映,通过全面评价被审计企业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经济和有效程度,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途径

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在企业绩效审计方面,审计机关已经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推进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就必须转变企业审计发展思路,创新企业审计模式和工作方法。

(一)制定适当的企业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 只有选择好评价标准,建立合适的参照系,才能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对于绩效审计标准的确定,笔者认为一是参考已有的行业标准。每个行业各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特点,很难为每一行业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二是被审计单位制定的一些控制制度、管理办法等。被审计单位为加强管理制定的控制制度、办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也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分析制度制定和执行中的缺陷,评价管理责任;三是国家制定和的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目标、指标,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规范、技术标准等。

(二)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大局,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创新企业审计模式,改变目前企业审计技术方法,使审计监督融入国有资产管理之中,有效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当前应拓展企业审计新思路、新方法。绩效审计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等技术方法以外,更主要地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调查研究可以用来调查事实、收集信息,也可以用来收集对特定问题的不同观点。在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座谈会法,征求关于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想法。同时,有针对性选取部分人员发放问卷调查表,围绕审计评价来设计各项指标,使审计人员更广泛的听取意见,收集资料,为深入分析,准确把握问题实质提供依据。

(三)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多元化的审计队伍,为企业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审计不仅要掌握会计、审计、税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要具备公共行政管理、计算机技术、环保知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知识、工程管理、数学等其它学科的知识,这并不是要求每个审计人员同时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而是要使审计队伍总体知识结构多元化且科学平衡。这不仅需要吸收引进多学科的专业人才,而且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多途径地对现有人员审计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审计业务熟练的骨干人才,保证人员素质和结构满足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篇(8)

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是国际上一些国家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的普遍做法,只是方法不尽相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与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完善,但在评价结果的应用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拓展绩效评价的应用、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值得探讨。

一、国资监管的历史沿革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决定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相应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始出台。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了《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经过三年多的评价试点和试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并于2002年重新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国务院在“三定规定”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展所出资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对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力度依然不够,一些企业只重视当期利润目标,忽视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为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引导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全面评判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诊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正确经营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制定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4月7日以国资委令第14号颁布,又一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手段呈现在大家面前。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根据出资人监管工作需要制定的,所规定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综合评判、分析诊断和行为引导三大功能,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综合性与客观公正性的特点:一是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分析出资人资本的回报水平和盈利质量,这是出资人资本属性的内在规定。二是多角度综合评价,其中:财务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战略执行能力、经营决策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八个方面,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三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将企业经营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方面,分别设置定量财务指标和定性评议指标予以反映,以克服单纯定量评价的不足。四是运用行业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寻找自身差距,并向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看齐。

二、当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应用情况

目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主要应用在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财务监督工作方面。过去的经济责任审计在评判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业绩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而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可以为综合评判经营者的任期经营业绩提供基础,从而有利于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是企业负责人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财务监督工作中应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经审计的财务决算报表实施年度绩效评价,以进一步检验企业的经营成果,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三、财务监管手段与综合绩效评价的结合

为了推动企业“规范、科学、稳健、高效”的发展,国资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完善了出资人监管工作体系,有财务预算、财务快报、财务决算、财务审计、绩效评价、业绩考核等等。但在这个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过程中,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去贯穿整个过程,使之无法相互衔接、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完善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财务预算、财务动态监测、财务决算)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来看,凭借绩效评价所独有的特点,采用绩效评价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对财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从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公正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反馈意见,以便企业进行调整和控制。同时,计算绩效改进度,若大于1说明企业财务预算基本合理;若小于1说明企业预算过于保守,从而进一步验证预算的科学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计标准值与之配套,从目前预测能力看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解决观念的问题。

篇(9)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决定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相应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始出台。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了《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经过三年多的评价试点和试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并于2002年重新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国务院在“三定规定”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展所出资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对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力度依然不够,一些企业只重视当期利润目标,忽视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为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引导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全面评判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诊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正确经营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制定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4月7日以国资委令第14号颁布,又一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手段呈现在大家面前。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根据出资人监管工作需要制定的,所规定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综合评判、分析诊断和行为引导三大功能,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综合性与客观公正性的特点:一是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分析出资人资本的回报水平和盈利质量,这是出资人资本属性的内在规定。二是多角度综合评价,其中:财务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战略执行能力、经营决策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八个方面,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三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将企业经营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方面,分别设置定量财务指标和定性评议指标予以反映,以克服单纯定量评价的不足。四是运用行业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寻找自身差距,并向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看齐。

二、当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应用情况

目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主要应用在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财务监督工作方面。过去的经济责任审计在评判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业绩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而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可以为综合评判经营者的任期经营业绩提供基础,从而有利于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是企业负责人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财务监督工作中应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经审计的财务决算报表实施年度绩效评价,以进一步检验企业的经营成果,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三、财务监管手段与综合绩效评价的结合

为了推动企业“规范、科学、稳健、高效”的发展,国资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完善了出资人监管工作体系,有财务预算、财务快报、财务决算、财务审计、绩效评价、业绩考核等等。但在这个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过程中,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去贯穿整个过程,使之无法相互衔接、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完善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财务预算、财务动态监测、财务决算)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来看,凭借绩效评价所独有的特点,采用绩效评价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对财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从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公正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反馈意见,以便企业进行调整和控制。同时,计算绩效改进度,若大于1说明企业财务预算基本合理;若小于1说明企业预算过于保守,从而进一步验证预算的科学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计标准值与之配套,从目前预测能力看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解决观念的问题。

篇(10)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在企业中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单纯的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拥有独立的经营权。过去,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国家审计的姿态执行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审计监督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今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从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看,它包括监督、鉴证和评价三大主要职能。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内涵已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监督,而是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监督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内部审计定位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是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职能。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部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要找准定位,要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是审计和评价企业经营的效益性,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切实履行作为参谋的职能。如中铁四局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将内部审计定位于突出“三个服务”:为加强企业管理服务,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三个服务”的思路使全集团的审计工作在企业改制后迅速步入正轨,内部审计得到较快发展,连续三年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现代企业把确保企业依法经营、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和维护股东合法权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转变工作思路,拓宽审计领域,切实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综合评价等审计手段,和推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和经验,查深查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和不足,客观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提效、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新的形势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如中铁四局集团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效益审计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前审计重点是对投资决策、可行性论证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审计;事中审计侧重于对项目的管理特别是责任成本管理进行审计,并对项目阶段性效益进行认定;事后审计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考核与评价。采取“三结合”的审计方法,能及时发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多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内审人员还要懂得利用机审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企业所使用的专业软件的设置与使用,包括评价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采取有效的方法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抓住重点,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这是多年来审计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和方针。企业改制后,内审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加之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时,更需要抓住重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中铁四局集团在改制后的审计过程中,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注意选择单位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对企业效益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使内审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近几年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审计:

一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是工程项目,对项目效益的好坏不仅领导关注,员工也关注。审计部门抓住这一热点问题,对集团公司和各子(分)公司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实施了期中或期末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仅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效益的认定,而且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旨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审计建议,绝大部分都被各单位采纳,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加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改制后企业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按正常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操作外,要注入新的,尤其是特别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对潜在风险和不良资产要进行披露,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此促进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三是不定期地对司属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目的是一方面促使这些单位规范经济行为、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和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是帮助基层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勇于创新,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为适应世界迅速和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已将内部审计目标由原来的“检查与评价”重新定位为“增值与改善”。因此,作为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必须更加关注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树立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及时将职能定位从原来的检查监督为主调整为监督服务并重、并以服务为主,使内部审计更广泛地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不断拓展强化内部审计的评价、咨询、参谋等服务职能。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篇(11)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民营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有的还是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生产性质多样化,有的是高科技的IT行业,有的只是生产低值产品的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方面,没有统一的格式。

    (2)对于民营企业集团来说,审计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一致性、协调性,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企业集团各成员联合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整体协作、分工的优势,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为此,企业集团在投资政策、人事安排、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内部控制和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都相对集中,以使集团各单位协调一致,顺利实现既定目标。民营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对此应予以充分关注。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服务内向性和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和控制,巩固内部经济联系,提高经济效益。执行内部审计的审计机构也是作为民营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同时,审计机构与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相互独立,以保证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可信。

    (4)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的广泛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既包括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又包括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既可进行事后审计,又可进行事前审计;其审计工作既可是防护性的,又可是建设性的。总之,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可延伸至企业所能控制和影响的所有方面。

    (5)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的一个部门,可以针对企业内随时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审计,及时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整体目标。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现代企业组织的一种形式,已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规范它们的经营行为显得尤其重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企业的需要,适时确定其审计的内容,以便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有效的服务。

    1、经营审计

    经营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个新领域,它是以被审计单位业务经营活动为具体的审计对象,评价生产力的各要素的利用程度,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是构成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上对企业的环境保护、产品质量保证等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推动了以环保标准和质量论证体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效益审计的实施。经营审计的发展深化了内部审计的内容。

    2、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是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被审计单位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促使生产力要素的更好配合,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审计。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和方法,大体可分为两大途径:一是向生产力各要素要效益,二是向管理要效益。当代审计的目标不再是局限于查错防弊和为社会提供公证,而是向管理领域有所深入和发展,这也是管理审计的目标,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熟悉和掌握一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一旦确定有问题,应该从管理的高度而不是从具体业务处理的低层次来提出改进管理过程的建议和措施,从根本上清除因管理缺陷而导致一系列的类似的具体问题,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

    3、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承担经济责任的责任人,对其履行责任期间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一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在西方企业中是一项重要的内部审计内容。它主要围绕企业设置的成本、费用中心、收入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评价各责任人在一定时期的各项经营业绩。在我国,最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是国有企业,对承包经营者、厂长、经理等在任职期限内的经济活动成果,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企业对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可在国有企业推行,还可在民营企业推行。

    4、经济合同审计

    经济合同审计是指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和执行的合规性、效益性及风险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种审计,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合同条款的合规和合同的有效执行。经济合同审计是事前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合同的审查对合同的内容、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价,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具体在审计时应注意:审查和评价经济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合同条款是否完整和正确;参与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有无签约资格;合同对方有无履行诚意和经济担保;合同的履行是否正常;违约责任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等等。

    5、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