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创意市场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51-03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及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包括通过开发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获取发展动力的文化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本文涉及的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及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创意设计、旅游及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并以数字传媒与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与创意园区为本文的重点研究领域。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效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收入)达948.73亿元,增加值达453.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5%;2011年,长沙文化产业总产值1041.75亿元,产业增加值488.92亿元,首次跻身千亿产业方阵;2012年,长沙文化产业预计总产出1250亿元,增速为19.99%,增加值587亿元,进一步巩固产业千亿级规模地位,产业产出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
下页图1中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20%,远超GDP增速,呈现上升趋势,展示出企业强劲的发展活力。
此外,产业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以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为主创收的新格局,2010年公有制经济单位实现总收入116亿元,占总收入的12.2%,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实现总收入832.73亿元,占总收入的87.8%,非公有制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实施了一批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在动漫游戏、数字传媒与出版、创意设计、数字旅游等重要领域突破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制定了产业标准规范。与高校共同承接各项国家科技计划、基金项目等百余项,申请及获得国家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近20项。在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湖南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两个动漫基地。现有建有“湖南省数字卡通动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湖南)电视动画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湖南)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湖南数字广电服务平台、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湖南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共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了湖南省火炬创业中心、长沙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岳麓区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共4家专业化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了 “基地+平台+服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最新的133个国内著名文化产业品牌中,来自湖湘的文化产业品牌达29个,占总数的21%。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体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2010年共实现工业增加值90.79亿元,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2010年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层”创造的增加值188.93亿元,占41.6%;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层”创造的增加值174.12亿元,占38.4%,逐步向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在动漫领域,进展颇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如长沙作为中国第一个民族卡通品牌诞生地,其创作生产数量长期居全国前列,动漫游戏产业在国内率先运用无纸化制作关键技术,产业总产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重点动漫和动漫企业数量均列全国首位,优秀企业逐步增加。
二、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当前我省还没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创意产业基地和集聚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成立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凸显的一个重要问题,如长沙动漫产业几个原创产品都在“猫”上做文章,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难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不仅如此,即使是在同一地域,产业集聚效应也不明显。例如长沙首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锦绣潇湘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显示园区将实现年产值(销售额)30亿元,引进200余家创意企业和3 000多个创意个体,因此打出“打造文化产业航母”等口号,但是在其标志性建筑“创意列车”内看到,不少商铺大门紧闭,纷纷贴出转让告示;创意产业显得有些冷清,“锦绣号”列车一楼共48个店铺,其中有一半以上关着门,正在经营的门店,也基本不见销售创意与文化产品,并未呈现规划中的蓬勃发展之势。创意园南面的另一个金苹果天马创意城,按规划这里应该是大学生创意产品交易市场,但没有看到一个创意产品摊位,这里已成为一个小型的农贸市场。创意产业园西边的“大学生科技港”中国储电脑城在一、二楼经营,楼上还有新东方、新航道、言众言等英语培训、教育咨询机构,得益于紧靠大学城的区位优势,仅教育培训业发展良好。
(二)产业技术水平不高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雄厚,但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虽然拥有如湖南广电、中南传媒等一批文化出版行业的强势企业,但是,一直以来,其发展往往依赖于传统的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而在关键技术方面往往受制于人,比如用于标示技术,保护报纸、杂志知识产权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全方位展现旅游景点信息的虚拟现实技术方面,长沙本土企业都缺乏深层次积累和研发,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应用。
(三)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
截至2010年底,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52.2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总人数的12.3%。长沙市从业人员人数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而且长沙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多集中于编辑、初加工等领域,而缺乏关键性、国际性的领军人才。同时,相比于沿海发达地区,长沙本土文化创意人才无论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还是低层次人才培养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的差距,除了受制于产业发展总体环境,长沙对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导致长沙本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一直缺乏实质性进展。此外,随着沿海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长沙本土创意文化人才队伍还存在大量优秀基层人才流失的风险,长沙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和影响到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持续壮大。
三、对策建议
(一)改进资金扶持政策
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过程中亟须资金支持,为促进产业发展,必须改进资金扶持方式,形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支撑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发展文化企业合作关系时,必须先筹措公共资金,可考虑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提供新兴创意企业贷款,使得中小企业从另一条途径贷到资金开始文化创意的研发生产。另外,政府可以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方向,使其投入附加值高的创意产业,一方面缓解创意产业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其营造良好的创意环境。
(二) 加强各部门合作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效率
由于信息不对称,许多文化创意企业并不了解哪里存在科技条件资源,导致许多文化创意企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以找到所需服务。因此,政府部门可通过与国家或湖南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建立专利文献共享服务互联对接机制,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已有或正在产生的科技成果、失效专利和专利文献、专有技术文献等科技资源的整合、分析、加工、及效果追踪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其次,政府可建立科技条件资源数据库,通过与各领域的行业协会、主管单位等各部门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按领域把资源的需求和供给通过虚拟条件平台提供信息服务,使供需双方及时了解信息,提高科技条件平台的服务效率,降低企业寻找信息的成本。
(三)加大技术改造提升原有业态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科学技术加快了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造和创新,给产业赋予新的活力。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和服务,使传统产品功能和质量增强,实现产品的换代升级,逐步使传统创意产品变成高技术集约的新型创意产品。首先,通过科技项目的有效引导,建立行业知识库技术,建设标准服务平台,为解决产业技术难题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其次,加强传统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并加强现有核心技术的集成应用,不断开发基于先进技术但具有不同特征的新型文化产品,并通过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数字三位虚拟展示等诸多高新技术来提质传统演艺、会展、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不断丰富表现形式。
(四)大力支持新业态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逐步加快,催生出一批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形态,如软件、动漫、网游、移动增值服务业等,这些新业态依托互联网等技术,注重技术创新,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首先长沙市要抢抓“三网融合”试点的重大机遇,积极发展数字图书、数字教育、互联网出版、跨媒体复合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传输为特征的新兴业态。其次,为新业态发展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积极探索将数字、网络、移动等各类先进通信技术充分应用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改进文化传播的方式,构建互联互通的文化传播网络体系和文化传媒平台。其次,通过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大力发展新兴技术支撑的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新兴电视媒体、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游戏、动漫、手机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培养“科技+创意”人才
吸引人才有两个途径:一是引进人才,从国内外引入创意人才;二是培养人才,派文化创意从业人员去国内外培训,提升其创意技术和能力。政府应与高等教育单位密切合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加强大专院校的文化产业学院、院系、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的建设,协助有兴趣的学生去开设文化创意企业,使学生可以将学业与创业结合,并运用大学的设备去辅助刚创办的创意企业。着力培育创意人才、设计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培养能够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人才和营销人才,即所谓的“新媒介人”阶层,如艺术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人、文化公司经理等。
参考文献:
[1] 李勇.加快文化融合科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J].福州党校学报,2012,(1).
[2] 路光前.科技创新与科技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1 文化和文艺的概念界定
海洋文化学者李二和早在《舟船的起源》和多篇文章中就曾指出:“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也在发生着根本改变。对文化的界定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性和合理性。”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大致可以表述为:第一,广泛的知识。第二,内心的精神和修养。”
2 理清“创意”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造为核心;以思想为动力,通过利用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与提升,营销知识产权,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造力”,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原创和创新;其二,创意产业以科技为支撑;其三,创意产业依赖于“鼓励创新、包容个性”的轻松环境。
3 创意园的定位
699文化创意园的“清晰定位、避免短视”是创意园发展的根源问题,是建立不设门槛,简单层面上的集市,还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前瞻性的市场?
首先,确定699文化创意园的特性,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创意园,创意园在南昌当前的发展状态,创意园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创意园的定位要明确,有特点,可以在众多的艺术区里脱颖而出,最先为顾客、艺术家所选。定位准确,将进而决定如何架起文化创意园和南昌乃至江西省创意文化的桥梁。其次,警惕掉入“时尚消费区域”的定位。
4 文艺的“接地气”生存策略
文艺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电影、文学、曲艺、小品、戏剧、体育等。在现阶段的南昌市699文化创意园内,音乐是主要且重要的文化艺术载体。文艺传播者很多来自音乐院校的在校生与毕业生,他们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高水准的演出质量。他们绝大部分接受的教育仍然是传统音乐教育,接触的是传统音乐。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仍然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接地气。艺术需要以一种主动的方式获取生存空间。
5 艺术的商品属性认知
699文化创意园的主要环节包括生产和流通。文艺商品的生产和围绕文艺商品生产的文化艺术市场,文艺商品具有文化和商品的双重属性。文艺商品功能的双重性――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
文化价值的体现:首先,创意园内的文艺活动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文艺的机会。其次,文艺活动的承办方提供了丰富的文艺形式,促进了大众对各类文艺形式的了解,丰富了大众的文艺知识。最后,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文艺传播者为大众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陶冶了大众的情操。
商品价值的体现: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文艺活动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它具备满足消费大众精神领域享受的属性,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文艺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它让文艺活动的承办方、文艺活动从业者、消费大众三方获取了相应的利益,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699文化创意园内的主要受众群体是普通大众,文艺活动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活动,紧密围绕商业主题展开,其文化与经济挂钩,具有一定的商业性。
就文艺活动的承办方、文艺活动从业者、消费大众三方获取了相应的利益进行阐述。文艺活动的承办方和文艺活动从业者均能在活动上直接获取经济利益,而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场所,尤其是请客时,显示了自己的象征性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提高交际印象值。
6 艺术家和艺术
第一,联合省内乃至省外的艺术家,引进现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展示,坚持住699“文化创意”基本生命线。第二,保护艺术家的创造性,尤其是抱着“非商业想法”的艺术家,这对当地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第三,引导和激励艺术家在坚持和保留本土文化经验的基础上,秉持文化多元性的包容态度,紧密结合具有本土文化特性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
7 管理方的责任
第一,文化创意园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于优质的文化产品。然而,文化产品生产、展示、销售和服务依赖于文化创意园的成熟管理。第二,以文化创意为主题,定期举办艺术节。创意园的管理方向江西省政府相关部门申请,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举办艺术节,以此吸引聚集有创意的艺术家和作品,从而扩大文化创意园的影响力。第三,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的力量,建立完善的文化创意园准入和竞争机制,包含机构和产品的准入和竞争机制。依托江西省文化本土文化资源,引导发展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第四,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引进社会民间资本。
8 政府部门的宏观介入
第一,引导市场博弈下各利益方的平衡。第二,政府可将699文化创意园的建设、发展纳入文化产业建设的计划中,逐步引导创意园形成产业向心力。第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引导文化创意园在发展建设中,积极促进与高校的合作,乃至与国际高校的合作。创新人才是文化创意园发展的主体,要建立健全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产业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新兴产业,江苏省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常州如何能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做大做强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产业,对促进常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将其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以广告服务、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多媒体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等为主体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等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1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发展规模靠前
近年来,常州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4年底,全市共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法人单位435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从构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四个行业看,广告业法人单位163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1亿元,增长26.9%;建筑设计服务业1396家,主营业务收入173.7亿元,增长14.7%;文化软件服务业809家,主营业务收入39.5亿元,增长5.9%;专业设计服务业513家,主营业务收入24.7亿元,增长51.5%。全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单位共178家,其中常州有34家,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居第2位,仅低于南京(72家),从发展现状看,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规模在全省稳居前列。
1.2四大行业中的广告业效益领先全省,步入发展提速阶段
2014年常州市广告业发展态势良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在全省处于前列。全市规上广告业户均利税总额638.3万元,增长38.3%,增幅居全省之首。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所在地,常州广告业正在迈入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蓬勃生机和强劲活力。
1.3 建筑设计业总量规模最大,但文化内涵还有待提高
2014年,我市规上建筑设计业单位数占全省的23.6%,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36.0%,利税总额占全省的41.5%,虽然我市建筑设计业在单位数、营业收入、利税总额上均为全省第一,但主要是以数量优势取胜,而不是以质量优势领跑。不少企业主营业务始终在低层次上徘徊,与全省先进地区同行业相比,包涵设计服务的成分比较少,亟需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跃升。
1.4 专业设计业发展雏形显现,产业前景值得期待
2014年,我市规上专业设计业单位31家,单位数在全省排第2位,低于南京(39家)。规上专业设计业利税总额1.2亿元,排第4位,虽然我市专业设计业各项指标增长较快,但由于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营利能力较弱,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逐步展现出较强的活力,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二、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
2.1高新行业发展偏弱
2013年,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企业按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十的全部是建筑设计服务企业;2014年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8家是建筑设计服务,1家是广告传媒服务,另1家是文化软件服务。整体产业中建筑设计、广告服务行业相对较强,专业设计、文化软件服务比较弱,在内部结构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实施调整和优化。
2.2平均资产规模较小
我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在单位数量上虽然较多,但在规模上普遍较小。2014年,我市全部文化产业户均资产1613.7万元,其中规上1.4亿元,规下625.9万元。而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户均资产530.8万元,其中规上5185.8万元,规下243.7万元,远远低于文化产业平均水平。2014年,全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规模排名前20名的企业中,常州只有1家,单位"小"、"散"、"弱"的特点注定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发展受到限制。
2.3整体盈利能力不强
2014年,我市规上文化服务业利税总额共计53亿元,户均利税总额1271万元;其中规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利税总额为29.6亿元,户均利税总额1170万元。从具体行业看,广告服务业户均利税总额766万元、文化软件服务业890.9万元、建筑设计服务业1650万元、专业设计服务业387.1万元,除建筑设计服务业高于文化服务业平均数外,其他三个行业远低于平均值。说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总体效益水平比较低,客观地反映了各行业效益状况不容乐观。
三、产城融合背景下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产城融合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建设须以人为本,城市发展须以产业为支撑,产业促进须以城市为依托,即"以人为本,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因此,常州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从城市的实际出发,充分依托常州良好的经济、产业基础和优越的科教、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优化创业和就业环境、聚集优秀行业人才,加快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3.1构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良好的制度环境
制定详细具体的文化创意等产业政策,加快完善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资体制,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今年市委市政府陆续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常州市关于深入推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常州市首次出台关于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出了针对文创企业的专属金融支持产品,提供了配套的金融支持,帮助文创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助推企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健全了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
3.2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已贯穿于国民经济的装备制造、旅游、信息、建筑等各行各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普及,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所承载的品牌、文化、服务、创新等要素,当这些要素在产品上汇集可带来隐含的高附加值,这正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典型特征之一。根据常州的产业结构和实际情况,可重点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可以发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科技力量加强产品在外观、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产品更新与消费升级;还可以借助产品包装、广告设计、移动端和PC端网页设计等创意设计服务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和产品附加值。同样,在常州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常州自然旅游资源较少,要想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就必须创新发展思路,注重培养特色的产业链条,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逐渐形成产品开发、产品推广、产品销售一条龙的循环系统,走出一条具有常州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近年来,常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较好,已经涌现出像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旅游区、环球动漫嬉戏谷、东方盐湖城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经验表明,重视发展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品牌运作、产品销售环节,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业的融合是促进常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3 以众创空间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众创空间面向所有有创新想法、创新能力的个人与群体,有别于部分文化产业园区仅对既有文化企业进行帮扶,是新型的创新孵化器。对于个体文化初创者而言,众创空间的优势是其低成本与灵活性,极大地节省文化创意人员在把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转变为项目时的资金消耗。而众创空间除了为初创时期的文化创意人员和企业提供培训、资金、管理服务等便利,对文化创意创新项目进行孵化,还可以将自身收益与入驻的优质项目结合,共同成长壮大,兼具孵化与投资功能。可以立足和依托常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打造常州文化创意产业众创空间示范基地,以众创空间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快速发展,优化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的结构。
3.4 挖掘本土文化的创意价值,丰富创意和设计的内涵
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创意的重要根基。将文化创意产业本土化,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必须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赋予现代创意方式以民族化、本土化的创意内涵,比如常州的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表演艺术等文化遗产,可以合理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加强这些传统技艺技能与创意设计和时代元素的融合,以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实现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的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以通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为常州特有的传统和历史文化提供经济基础和动力支持,促使这些传统和历史文化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本土文化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的互动发展。
3.5 完善创意人才建设机制、引进和培育高端文化创意人才
在文化创意人才队伍打造上,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引进和培育复合型高端文化创意人才。政府应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一方面,创新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和奖励机制,在产业人才的安居、创业等方面设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领军型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努力建设一流的文化创意和设计团队,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另一方面支持在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等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紧密结合常州的产业现状和市场需求,联合高等院校和文化创意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文化人才培训,着力培养创意策划、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影视特效、动漫制作、软件开发、新媒体应用等方面的人才。加快培育一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急需的高端文化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 廖丰丰,韦霞,杨卫华. 产城融合背景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 艺术科技,2014(9):7-9
[2] 陈思勤.产城融合核心应"以人为本"[J]. 南方,2013(19):20-21.
[3] 王建彦,纪峰,吴宪霞.连宿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SWOT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1):8-9
[4] 金卫民.常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EB/OL].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790066)《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314160010Y)《洋河酒业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金融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1月10日
从金融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获得了相应的金融支持,但是主要是知名的洋河和今世缘,还有很多白酒文化创意企业没有获得金融支持,而且获得金融支持比较难。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金融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一、政府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明显。江苏省政府及宿迁市政府、淮安市政府在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没有专门的投融资政策,准入政策及财税政策都不是很完善,导致很多资金没有相应政策不愿意流入苏北白酒文化产业领域。
(二)“质押”存在问题。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特点便是,一定程度上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不是很丰富,主要靠创意产品进行“质押”,而我国目前的版权价值评估体系还不是很完整,在质物的版权评估和交易机制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很多民间资本及风投看好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在进入前需要有有效的法律保障,而目前江苏省却缺少这方面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保障,导致有效的资金民间进入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顾虑比较多。
二、银行信贷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银行信贷一定程度上不愿意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国酒产业仍面临严峻的问题与挑战。目前,有些苏北白酒业的营销还处在“作坊时代”。民俗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仲富兰教授说,酒类品牌要靠酒背后的东西来支撑;酒文化创意需要提炼酒文化蕴涵的独特灵魂,张扬其不可替代的个性特色。当今苏北白酒行业严重同质化原因是众多的酒类企业既缺乏细致的品牌管理,也缺乏完整的营销系统,大部分粗放经营,把品牌经营、成长、控制的权力交给经销商来运作,因此带来市场恶性竞争、畸形发展和同质化竞争,让整个白酒市场充斥着低层次的搏杀。
(二)风险大。目前,我国的白酒品牌非常多,每个白酒品牌都有其非常棒的创意,而苏北白酒文化创意发展中,消费者的需求对创意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进而导致苏北白酒的文化创意能否成功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放贷过程中非常注重风险的控制,因而不愿意将贷款贷给风险比较大的行业及企业。
(三)贷款种类缺乏应有的创新。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以抵押贷款占比最高,而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企业获得贷款一定程度上缺乏抵押,像其以知识产权及白酒品牌价值这样的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由于上面说的政策及评估体系的不健全,难以获得相应贷款。
三、风险投资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方面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风险过大;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基本上未涉足过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导致难以吸引风险投资。
(一)规模扩张风险。近年来,苏北白酒快速发展,且正在进行募投项目建设。技改工程全部达产后,将提高酒生产能力、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并增强公司研发能力。尽管在确定建设技改项目之前对项目技术成熟性及先进性已经进行了充分论证,是基于目前的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环境、行业内科技水平、原材料供应状况等条件做出的,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这些因素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仍有可能出现一些尚未知晓或目前情况下尚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市场风险。除此之外,就算充分地考虑了产品的市场需求和项目在可预见的未来一定时间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市场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仍有可能使该项目实施后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
四、直接融资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直接融资主要从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但在上市过程中,无论是条件还是上市过程都非常严格并繁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想达到上市条件基本上是非常困难的。苏北白酒企业有很多,目前只有洋河酒业成功上市,今世缘酒业正在准备上市,其他的中小企业根本达不到上市条件,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直接融资支持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五、金融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的构建
金融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将各方面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既包括政府、银行类金融机构,也包括资本市场、民间资本及风险投资的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支持体系。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很多发达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都充分表明,政府在创意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替代的。政府可以从政策、资金等多方向引导其他资金的流向。像上面分析的,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缺少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支持,版权评估及价值体系也都不健全。江苏省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快出台这方面的支持政策。苏北白酒文化创意的发展中,有很多中小白酒企业也想发展,但是实力比较弱,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应考虑到这些企业的生存发展,可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出一定额度的中小白酒企业创意发展资金,政府出面设立一定的贷款担保机构,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这些白酒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人才在创意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苏省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但大多都集中在苏南地区,这些人才不愿意来苏北发展。江苏省政府一方面鼓励苏北白酒企业自己培养创意人才,同时在政策上鼓励现有的人才到苏北白酒企业中去。同时,江苏省政府及地方政府也可以设立专项的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设施资金,保护好苏北知名白酒的基础设施。
(二)创新银行信贷制度及种类。由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及经营风险大,缺乏担保等问题,导致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容易获得银行信贷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应创新信贷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好的白酒文化创意企业开通绿色贷款通道。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贷款时,不容易提供担保,银行可以创新贷款种类,可以向苏北白酒企业提供白酒仓单质押贷款、知名白酒品牌质押贷款等。同时,请专业的评估机构为白酒企业提供的无形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鉴定,不要怕麻烦,确实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三)有效引导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是解决企业获得贷款难的有效途径,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如能进入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中,既能解决其资金难的问题,又可以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促进其转换现有机制,增强活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伴随着改革开放,其资本数量非常庞大。二者追求高收益,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恰恰符合其目的。尤其是目前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波动性也比较大,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是个很好的选择。但目前在政策上还不利于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进入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这时迫切需要各方面力量引导其进入。
(四)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力度。一个企业的发展通常经历创业、成熟、成长到衰退等几个阶段。前期创业阶段需要个人及政府的资金支持,但到了成熟、成长阶段,主要靠银行信贷及资本市场的支持。银行信贷有高额的利息支出,而且贷款数量有限。资本市场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并且一定程度上融资成本比较小,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洋河酒业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后,突飞猛进式发展便是非常好的例子。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在上市条件及过程方面,不利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时,一方面应大力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尽可能支持像今世缘酒业这类白酒企业快速成功上市,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基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在上市条件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放宽创意企业中无形资产占比上限的规定,为中小白酒创意企业在上市融资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同时,也应快速加快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柜台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从而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企业中还达不到上市资格的白酒创意企业提供一定的融资服务。
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21世纪白酒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伴随着新经济时代产生的核心产业。苏北白酒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备发展优势白酒品牌的优势,更要牢固树立强烈的文化品牌战略意识。这样既可以把传统白酒文化传承下来,又可以充分合理挖掘和利用传统的苏北白酒文化品牌,加快实现品牌文化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提高苏北白酒文化软实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费者精神需求要求也越来越重,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恰恰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苏北白酒企业的发展应以差异化战略为销售手段,对全国的白酒市场及目标消费者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与研究,进行苏北白酒品牌的整体视觉形象塑造。目前,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金融支持难问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银企合作、融资担保、上市融资等方式,这个问题将伴随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逐步缩小。金融支持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很快会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共同繁荣。
主要参考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一些全球性的文化产业集团正在寻求从“规模优势”向“范围优势”的转化。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出现跨国文化企业,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和消费也出现了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一个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力时代正在到来。在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看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经济活动会全面影响当代文化商品的供求关系及产品价格。一个国家如果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眼光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缺乏世界市场的支撑,那么它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一、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的文化创意产业已从2000年的8310亿美元上升至2005年的1.3万亿美元,大大高于全球GDP7%的增长速度。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全球蜂起已成为一个基本的事实和发展趋势。从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态势看,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以现代传媒产业为例,长期以来,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和国家集团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中一直处于高端,垄断着世界的话语权,而大多数国家处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带,文化创意产业出口额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据统计,在世界文化产品市场交易额中,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出口国,美国影视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电影国际销售额占全球份额的85%,2002年美国仅核心版权产业中的计算机软件、电影、录像和出版等四大行业的海外销售和出口达到了892.6亿美元,远高于英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
相比之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为334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2.15%。如果除去相关产业层的影响,那么居于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文化核心层产值和层产值仅为1828亿元,对GDP的贡献为1.14%。从产业态势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形成了以小作坊与大集团两种投资主体为主的局面。小作坊多为国内艺术家群体与文化创意设计领域的小企业,他们以集群方式集聚生产,直接将创意思维进行市场转化,以满足国内普通民众迅速扩大的文化产品需求,其竞争优势主要在于集群效应与较低的运营成本,但他们很少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建构。大集团主要是指由跨国公司设立的独立或非独立的研发机构,他们集中于研发设计领域,其竞争优势在于跨国公司雄厚的资金、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品
牌认同和销售网络,在外部资源运用、创意更新方面占据垄断优势,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位置。
二、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发展特征
1、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输出模式正在由单一输出向多元化输出转变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贸易以产品输出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也正在向多元化模式转变。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在不断将其文化创意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同时,为节约生产经营费用,降低国际交易成本,突破产品打入国外市场过程中所遇到的国家保护主义等各种障碍,企业开始关注资本的扩展、品牌的推广以及管理模式的输出等国际化发展模式。
2、国际合作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国际合作是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合作中处于不同的分工地位。发达国家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掌握着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创意,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主要以加工生产以及部分非关键技术研发为主,大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另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合作中所采用的合作方式也不同。合作开发是跨国公司广泛采取的一种战略联盟方式,充分利用两个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发产品,从而实现双赢。产品外包、引进专利生产、品牌等方式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主要模式,也是跨国公司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主要途径。
3、跨国公司是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跨国公司更加重视整合国际资源,加快并购重组,利用其技术先发优势和全球经营优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占据了世界文化创意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如德国的贝塔斯曼集团是全球媒体业排行第三的超级集团,在全世界拥有数百万会员,通过收购、兼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商业图书出版集团。2003年,贝塔斯曼并购北京21世纪锦绣图书连锁有限公司,这是我国图书业第一起外资并购案,2005年又与辽宁出版集团合资成立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其业务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出版物分销市场,给国内出版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转型
面对全球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工格局,我国应积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研究,找准战略地位,以最适合的方式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建构。
1、制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丰富文化“走出去”战略内涵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是一个在发展中不断变动的体系,具有不断增值性特征。因此,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时,要建立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这一坐标,也就是说,应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这一命题放到整个世界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中来考察,建构与现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相和谐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分工体系,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同时,要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为目标,不断丰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文化产品的“走出去”,只是整个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文化战略竞争时代的到来,我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文化战略竞争中真正获得文化战略竞争优势,就应在文化制度设计上获得战略性创新,这也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与根本。
2、发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比较优势,确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地位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许多资源条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适合发展任何形态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不是任何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形态都适合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建构。只有那些影响当前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创意产业,才构成当下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的重要内容,才是具有战略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把着眼点放在全球,寻找和利用自身的国际比较优势,开发研制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产品,以谋求产业链的高端位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在国际上成功营销自己的创意产品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可能性。把中国的优秀创意产品推广到国外去,不仅能够满足国外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推动文化产业额的大幅增长,更重要的是,国际文化贸易的繁荣对于传播我国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有重大意义。除了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外,我国还应高度重视现代传媒业的发展。传媒业是最能深刻影响世界运动行为的文化产业,当单一的传媒产业还构不成参与新一轮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重建所需要的力量的时候,通过建立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机制,以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那就有可能借助于国际政治或地缘政治的力量,游戏规则,演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重建所需要的力量形态,获得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新一轮的建构过程中的话语权,从而使得新的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和国际文化新秩序朝着有利于本国、本地区文化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建构,还要进行制度输出,要想办法建立起国际文化市场规则的中国标准,确立自己的产业标准国际地位。我国拥有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竞争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但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形成可供其他国家认可的国际标准,并且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还没有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应组织力量对其中涉及国家文化战略竞争性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确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标准。
3、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安排,创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创意价值的物化与市场体现依赖于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的环境中,创意产业的各个要素都可以无障碍的快捷流通、快速集结。因此,要建立健全完备的文化立法秩序,形成完整的文化法制内容,就应适度放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准入和文化产品审查制度,积极培育和鼓励具有完全独立法人地位的文化企业集团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主体,有选择的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环节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支持。另外,要扩大城市的宽容度与可融入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建立稳定的创意阶层智慧库,形成产业发展的知识支撑;建立产权交易平台和完善产权交易体系,构筑产权流转顺畅和交易自由的公共平台。这样可以使世界各国在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文化秩序内,享有充分的文化发展权利,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4、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的构建
要把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转化成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文化体制改革观,对缔造新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多角度的、全面系统的理论证伪。在全面总结和反思前一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制度性缺陷,建立起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里的全新关系,形成新的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和世界文化新秩序,培育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和国家文化战略竞争所需要的新文化生产力增长机制。
中国要在这场全球性的战略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应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有中国特色的、以“文化原产地”为核心标志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的同时,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注:项目来源为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长江三角洲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为08HZC306Z)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6(6).
作为首都,北京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体育、信息等各种中心功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城市。“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为“创意北京”建设提供了区位优势。作为依托基础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6.9%,居全国首位,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指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靠前。北京是全国创意人群、创意企业和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全国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影视导演、编剧、演员、文化经纪人、表演艺术家、文化管理人员等,大多集中在北京,高端人口的比例在全国遥遥领先。集中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意培育的基础资源,是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源地,吸纳创造性人力资本的磁力中心。北京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包括有利于创意人群生产、体验和消费的文化环境,和有利于创意人群生活的基础环境。文化环境包括三个层面:宽容的社会氛围,主要指市民宽容的态度,如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崇尚个性、平等自由等;多样化的文化风格和多层次性的文化消费,尤其是具有实验意味的各类青年亚文化的活跃度;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城市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吸引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和波西米亚族群的入驻,形成多个以艺术家为主的艺术性聚落,催生了与艺术紧密相连的广告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业设计的集聚。生活环境包括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雾霾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充实的商品市场和消费、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等。无论是文化环境还是基础环境,北京都在全国屈指可数。这在城市基础支撑方面契合了创意人才在市场流动中体现的鲜明的城市区位选择,以及创意人才对城市服务、文化传统、自然环境以及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关注,有利于集聚大量专业化的创意人才和创意团队。就“创意北京”建设而言,北京资源丰富,但在思想观念上对文化创意的认知不够深刻,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经过创意转化为产业优势,创意产业链不够完善、创意人才培养政策还不到位、创意保护有待加强,对文化创意的资金、资本的融合尚需强化,城市创意氛围不浓(活动载体和平台不多)、创意培育机构数量少、创意质量和水平不高、高端创意核心人才短缺、支撑创意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和产业发展不理想、创意培育的国际交流不够多、国际视野不够宽。与国际上的文化中心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理念、政策导向、综合实力、市民的文化素养以及城市的文化发达程度上还面临一些挑战。“创意北京”需要在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面加强的同时,要强化文化创意的品牌化建设,重点加强文化创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有利于提升首都创新水平、创意设计、创造能力的机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加强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转变北京目前粗放型、数量型、分散型、低效型的文化发展模式,向现代型、生态型的新兴文化产业趋近。在文化创意人才集聚上积极主动,改变政策立意高、执行力弱、协同力不强、产业结构失衡、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偏重行政化考核的弊端,以及主动创新不足、应对市场能力较弱,经营者普遍缺乏市场化思维,文化企业创新动力不够,过分依赖行政配置资源的顽疾。
导致龙头领军企业不多,难以造就一流的大师、一流的文艺作品、一流的文化品牌的高度集聚,弱化对全国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主导优势不突出,文化核心元素不清晰,文化渗透力不够强,国际文化影响力不够大;对外文化吸引力不足,对外的文化传播力不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比例不相匹配。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在理念上要凸显人的理念、秉持人性关怀、满足人性诉求,实现文化人的情怀;在价值追求上要有卓越性的品味、出奇制胜的创意、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融合的诉求;在创意价值的实现上要有跨界营销的商业模式,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实现创意成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外在层面的要素集聚和支撑要给力,创业的自由度、社会开放度、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度、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以及城市区位的选择要能支撑不同类别的文化创意培育。树立文化创意创新驱动首都发展的理念,通过培育文化创意和创新主体、完善文化创意创新机制、鼓励文化创新体验、发挥市场灵验功能,塑造文化创意品牌和优化文化创意的社会环境,营造积极的文化创意氛围,从根本上推动首都北京走文化立市、创意驱动、融合发展之路,促进城市的全面转型,迎来北京发展的“文化时代”;在政府角色定位上,简政放权、转换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营造城市的创意氛围,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要搭建信息平台,定期信息,做好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推动创意培育及其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导向,自由竞争是经济资源最有效的配置方式,企业只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才能得到历练,才能真正形成竞争优势,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引导文化消费,提高市场开放度,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消费群体,通过消费刺激创意培育。做好政府扶持和市场导向的有机统一,不是撒胡椒面,而是扶优扶强。继续落实财政扶持资金和项目,继续实行减免税政策;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为文化创意培育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就创意培育主体而言,普遍存在产业链意识不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在北京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语境下尤其缺乏国际视野,要加强与国际机构的交流和国际交往。此外,加强与产业集聚区的知识、技术共享,扩大外部性收益。
基于当前“创意北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经验以及前瞻性发展趋势,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增强“战略意识”以及在国际城市文化创意培育方面的定位研究;同时完善促进和保护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改善文化法制环境,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强化“中心”意识和战略思维。首先,强化“中心”意识。北京市不仅在自身的文化发展具有“中心”意识,还要在全国的文化建设中强化“中心”意识,并把“中心”意识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高度。尽管北京作为首都其文化创意始终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但全国“中心”的意识不够强烈,主体意识不充分,还缺乏一定的自觉,尚未把“中心”意识贯穿所有工作领域,更是缺乏全国眼光和全球视野中的“中心”定位,未能把中心建设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1.建议以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支撑“中心”建设。(1)加强创意理论研究,把握“创意”的特性及其技术创新支撑下的产业链思维。(2)以文化创意为驱动力,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文化创意经济功能区。2.建议以资源有效整合推动“中心”建设。着力搭建三个平台:建立统筹首都文化资源的协调机制,形成统一协调、能够促进首都文化资源交流互动的国家文化中心良好运作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撑体系。其一,搭建北京与中央文化资源共建的平台。其二,搭建北京与外省文化资源交流、展示和相互借鉴的平台。其三,搭建北京与国际文化资源交流、展示的平台。3.建议以融合发展与创新驱动加强“创意北京”建设。其次,增强战略思维。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和数字化网络技术引领的语境下,“创意北京”建设要有全球化视野和互联网思维,不能拘泥于僵化的思维和传统的管理体制。第二,健全创意培育的政策体制。首先,在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诉求下的北京文化管理体制创新。1.营造自由宽松、多元兼容的文化环境。2.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实施创意人才战略支撑“创意北京”建设。1.建立与“创意之都”的创意大师的定期交流、研讨和创意培育合作机制,使本土文化经验与国际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催生创意火花。2.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机制,打造文化创意人才高地。第三,完善创意培育的支撑机制。首先,完善组织支撑机制。在组织保障上,加强对文化创意培育的管理职能。遵循文化大部制的管理特点,把文化创意作为重要资源,在现有北京“文资办”框架内成立文化创意创新协作处,作为政府推动“创意北京”建设的协调领导机构,以统筹全市文化创意培育中心建设。其次,健全市场支撑机制。1.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2.强化市场导向,培育市场主体,充分激发文化创意主体的活力。3.拓展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意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完善文化创意激励机制,激发创意培育及其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再次,健全和完善财税金融支撑机制。最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要关注有别于版权的创意保护。
总体上,“创意北京”建设旨在通过文化创意有效提升北京的文化凝聚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支撑。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创新教育模式、保护创意权益、科学规划城市空间,营造创意氛围和社会环境,研究城市创意指数,发展优势行业等方面;自觉融入北京城市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集约利用空间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功能、集聚创新人才等,推动北京成为创意城市,加入全球创意城市联盟。对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的中国而言,“创意北京”的成功将对中国大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因此,“创意北京”建设要立意高远。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不仅要有发达的创意能力和文化市场,还要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对全国城市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国际上形成文化影响力和国际交往能力。
作者:范玉刚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是文化创意产品流通与销售。由于面对企业和消费群体的中介服务(生产业和高端消费业)缺失,特别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贸易的缺失,使创意产品的流通、销售和贸易受到严重制约,也使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停留在初级水平。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总体布局中生产性集聚区逐步完善成熟的基础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应抓住时机,大力拓展文化创意国际市场,完善国际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国际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所谓数字化国际文化贸易市场,包括一个落地的文化创意交易市场,一个全球的网络虚拟文化创意产品市场,一个相关内容产品的物联网,及文化创意市场的配套设施。与市场相关的是大量中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服务、知识产权授权应用开发服务、文化创意产品相关法律服务、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服务和财务服务、文化产品外贸外包中介服务、文化创意内容产品的传播服务等。
销售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离不开物的传输。物联网的兴起,为创意产品的流通创造了新的模式。所谓物联网,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度报告中提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目标已经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发展到连接任何物品的阶段,而物体的链接就构成了物联网。物联网是移动互联网、传感网和互联网的再融合,它的意义是每一个物体都可以通信、每一种产品都可以寻址,都可以控制,它是一个泛在网。物联网将给文化创意产品的全球贸易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数字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建立离不开云计算的技术支持。云技术的腾飞创造了数字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云环境”,优化了工作负载,提高了在线帐户交易水平和交易效率。在“云环境”下实现了信息快速大量的访问,大大提高了数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因此,在云计算技术和未来物联网基础上建设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全球交易大市场,建设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软平台,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常设机构,并着力建设与地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相配套的无国界、多语言、全球化,并拥有物联网支持的虚拟文化创意产品交易港,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重要功能和特征
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基础是建立创意产品交易集聚区。它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催生高新文化创意企业创业,打造产业集群,甚至在就业人数等方面均有重要功能和特征。
创意产业集聚区具有聚合、丛集和融合、交汇功能。产业集聚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创意产业的各个部门在总体上可能有很大差别,但每一部类内却有着共同的或相近的属性。比如都生产同一类产品或相关产品;共同分享同一市场,采用大致相近的销售方式、渠道;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智力及人力支持的群体相同或相近,科技理念与技术支持相同或相近。总之,产业集聚区构成了共同的产业运行链条。产业间企业间相互激荡,就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优势。在产业内,企业之间互动;产业外,企业可以结盟,共同对客户提品和服务。同时,产业集群因享有地理上的优势而有可能获得更便捷的有机的发展。如在香港,出版、广告与媒体公司多位于铜锣湾、测鱼涌和北角。米歇尔・波特认为,这种产业的群集具有特殊的优势。地理位置接近也许会产生集群间的激烈竞争,但企业间却可以分享信息资讯,聚合特定的需求,继而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也能使一个个孤立的企业,从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受益,同时刺激相关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群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波特将这种集群模式描绘为一个“钻石”形的结构。
创意产业集聚区除了一般产业集聚区的构成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企业集群具有较大的跨行业重新按需组合的特征;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应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应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应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还应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的有经验的公司。这种构成可以开放集群内企业间的动态联系,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形成综合融汇的集群效应。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这种组合对人才构成也有很高要求。一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受过三级以上复合教育,如文化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网络设计或相关专业技术,工商管理或金融经贸教育;二是在企业内、行业内、创意产业集聚区内配置不同的专业人才,形成多种创意人才的互补聚合优势。一方面,创意产业集聚区无疑需要硬手:优秀的科学家、设计家、工程师、建筑师、投资人、金融家;另一方面,创意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形化、文化化和艺术化,所以创意产业集聚区需要“波西米亚人”:富于灵感的艺术家(包括先锋艺术家)、民间艺人、自由撰稿人、文化学者,甚至哲学家。第三,创意产业集聚区还需要管理人、广告人、媒介工作者等中介人。这是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冲突、较量、碰撞与融合。其实,无论科学技术的创意,还是文学艺术的创意,在创造的境界上是完全可以相通的。
正因为创意产业文化艺术特性,大型创意产业集聚区还应考虑创意产业人员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质量、生活格调、品味、生活舒适度等,它往往也配有相应的休闲娱乐区域(企业)。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以地理方式实体构建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毕竟受到各种条件如地域分割、传统格局、资源配置、利润预期等限制,很难达到理想的要素构建和产业配置。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企业家、投资者对创意产业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其前景的预期还不乐观。
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而从发展来看,数字化高端融合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依托一定的实体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实物设施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创意集聚区,建设一个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化网上市场和一个数字化的交易平台;构建“虚拟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这是未来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崭新模式。
这一模式的要求是,网上虚拟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应当在当代文化潮流、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时尚基础上,构建某一创意产业(行业)科研、生产、流通、交易的数字化平台。吸引巨量信息汇聚,开展网上信息交换、商务交易和产品推介销售。
这一网上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是面向世界市场的无国界的国际化平台,可以为世界各国的客商服务。它需要解决不同语言转换的问题,可设置多语种交流平台,建立完善的商务翻译服务。
与网上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相应,地上可有相应的实体型生产、物流中心或会展中心、贸易中心。可与定期的博览会、交易会相匹配,形成网上常设数字交易与地上会展业以及直接交易的立体交易系统。
网上创意产业集聚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必须联络支持风险投资的各种投资机构和诚信、高效、安全、服务良好的金融服务系统及其技术支持。第三方支付、中介评估及其公正和信誉,是网上交易市场成功高速运营的重要保证。
在线交易,电子商务等网上市场,依据物联网的建立,云计算的技术支持,打破了过去线上线下的截然之别,一个新的全球的商务转型的时代即将来临。未来,没有线上的商务与市场将惨遭淘汰,没有线下的物联网支持的线上信息港,就只能是“门户”和媒介。而打破线上线下连为一体的未来数字商务市场,将在这一轮新的洗牌中独占鳌头,大放光彩。
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出台覆盖范围较广、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不仅对其理论研究尚不深入,在实践上也缺少较成功的经验,各地的政策也带有一定的探索性质,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财政政策扶持重点不突出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不统一,大都较宽泛,包括了北京、上海、深圳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间文化资源的差异,也体现了各地的不同倾向。但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界定过宽,使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不突出。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标目录》,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甚至一些群众性文化事业、电子信息产业也列入其中。由于范围过大,扶持项目中,个别项目属文化产业,但创意性不足,有些项目创新性较强,但缺少文化内涵。从调查看,融资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房租压力大是文化创意企业面临的三大难题。知识产权保护属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文化创意产业就难以实现大发展。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的通病,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由于经营成果难以把握,盈利来源不稳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文化创意企业对房租异常敏感,北京市几个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798艺术区、宋庄画家村等,其初期集聚的主要原因在于房租成本较低,便于创业者的进入。但大城市往往寸土寸金,办公用房的购买和租用成本往往使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因此,财政资金要发挥引导性和杠杆作用,找准重点,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解决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财政政策支持范围过宽也容易助长产业雷同现象。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纷纷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由于区域间缺乏协调,导致各地区创意产业结构存在趋同现象。以北京市和相邻的天津市、河北省为例,就有9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发展动漫产业。财政政策应支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对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都进行扶持,会使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劣势产业本无竞争优势,政策投入也可能是无效的。
(二)财政政策针对性不够
各地区现有支持政策基本上采取“一刀切”模式,即采取一定标准,入围的企业就可以得到支持,这种支持模式更多地起到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作用。在一系列的标准之下,入围企业多是规模相对较大、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而小微企业以及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则很难得到扶持。但前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政策扶持要么是锦上添花,要么会使企业形成“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而后者竞争力薄弱,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夭折,应是政策扶持的重点。财政支持政策缺乏针对性也与对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认识不清有关,且现有政策对不同特点的文化创意企业的区分不够。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包括若干子产业,它们虽然都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即创新性、文化性和产业性,但在市场结构、组织方式、市场绩效、外部性强弱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如,广告策划和电影制作,前者适合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后者则适合规模较大的企业;新闻出版和建筑设计,前者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后者基本上没有外部性。正因为各产业具备不同的特点,所以制定财税支持政策要体现足够的区分度。
(三)对财政补贴风险的认识不深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但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就有可能干扰市场配置资源的信号,使市场出现人为的失灵。如,原创性环节、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投资风险大的行业需要政府资金担保。而对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广告业、印刷业等,依靠市场调节就可良好发展,无需政府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政府干预的两面性,意味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如果不加以选择和优化,容易产生消极后果,如,有的文化创意企业可能更关心如何获得财政支持而不是去吸引客户关注,有些文化创意企业在未能形成有效盈利途径的情况下,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可能出现层层外包、坐吃财政补贴的问题。
三、完善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明确财政政策支持的范围与重点
1.明确界定财政政策支持的范围,按特定标准适当缩小政策覆盖面,合理界定文化创意产业范围
应紧扣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和文化性的属性,剔除不具备这两个基本属性的产业。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这类产业,而是没有必要对它进行特殊扶持。应遵循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供求机制来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它源于文化产业,但又超越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文化性。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产品是附加创意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创意产业便是无源之水。二是创新性。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如果缺少创新性,即使该产业具有文化特征,也难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三是产业性。一些应归于“文化事业”甚至不属于“文化产业”的行业不应归入其中。如,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应由财政予以保障,而不应享受产业性政策。产业性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应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区别开来,同时生产某种物质或精神产品的主体应与其他主体有明确的界限。如,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指导目录中,有些行业具有公益性或半公益性,并不适合进行产业化发展,如博物馆、纪念馆、一般性广播与电视服务、卫星传输服务、文化性社会团体等;有些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别过于宽泛,如新闻业作为一个小类,其涉及面较宽,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涉及新闻业。因此,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应把范围集中于充分体现文化与创新相整合,同时具有产业化发展潜力的行业。
2.政策支持应突出区域特点,塑造比较优势
在扶持企业选择上要突出区域特色,避免与其他地区的产业雷同。区域间的文化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就应有所不同。各区域应适当控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与规模,避免“大而全”,不能有利可图就盲目推动。应在对创意产业消费市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大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详细的发展规划,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
3.对原创能力较强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财政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应明确定位为自主创新,将重点放在创意的形成及创意企业的孵化体系支撑方面。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创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引导企业的资本投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创造较宽松的政策环境,推动各类创意产业发展平台的孵化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聚合能力的提升。如,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将政策优惠延伸到创意研发及市场转化阶段,提高研发加计扣除的比重;对创意企业进口必要生产设备给予相应优惠;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创意开发基金,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二)增强财政扶持政策的针对性
应从实际出发,在文化创意产业范围内,选择优先发展的重点,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重点扶持,力求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优势行业。可按企业成长阶段进行针对性扶持。企业发展初期,资金少、规模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小,融资的途径和方式有限,这类企业应是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壮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也相应拓宽,尤其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使企业用较少的成本获得大量资金。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条件,可考虑上市融资,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资金规模,在合理运用资金的基础上,使企业成长产生质的飞跃。文化创意产业可细分为核心产业、产业和边缘产业,应以此进行分类支持。核心产业中创意主体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业,广告会展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休闲娱乐六大产业。这六大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五大主体(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中,最能体现“创意”这一核心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本特点。这类产业应是财政扶持的重点。产业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这些产业的规模和产值都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这些产业的“创意性”较弱,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新闻出版业的管制还较为严格,应将其列入产业。边缘产业主要由传播服务及相关服务业构成,包括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供辅助服务的各种相关支撑机构及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机构,文化科技与科研、文化经纪与等。对于边缘产业,当前应以规范为主。
金融支持我们可以理解为金融资金对某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就是金融对某经济发展的促进、调节和作用。金融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持主要表现为更好优化苏北白酒产业的融资模式及融资结构。金融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直接金融支持—主要靠资本市场为主导;二是间接金融支持—主要靠以银行信贷为主导。只有这两条路径实现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支持的有效统一,才能真正达到企业自身支撑与外部给养的完美对接。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模式如下图1:
图1 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模式图
一、间接金融支持
(一)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层次的体系
1990年,我国资本市场在沪、深两市开办,至2013年23年的时间,现如今已初步具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雏形。股份交易平台主要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板(含新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等。主板市场存在于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是开办最早、规模最大、上市标准最高的市场。2004年5月17日,中小板市场开办,深圳证券交易所负责承办。中小板市场在上市标准方面比主板略低,一定程度上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板市场为处于产业化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资金支持,也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创业版市场2009年3月31日启动,主要为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提供相关金融服务,为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提供比较好的融资平台,同时也可以为风险投资企业及有些私募股权投资者提供退出渠道。三板(含新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是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之外的交易市场,亦即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为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支持平台。洋河酒业2009年已成功上市,除了直接上市融资外,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债券及商业票据等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的快速融通。不断增强其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动力、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及影响力。
上市融资在本质上是指企业把自己的股权出售出去,换回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筹集来的资金并不是债务,没有到期日,是一种永久的资金,而且没有还本压力,同时一次性可以筹集到大量资金。对于企业来说直接上市融资方便快捷,依靠资本市场的快速输血,容易使企业的蛋糕越做越大。苏北主要的白酒企业—洋河酒业2009年已成功上市,双沟酒业2010年开始逐渐被洋河酒业收购,今世缘酒业正在积极努力上市。此时,江苏省政府及淮安市应大力支持今世缘酒业快速上市,扶持今世缘酒业通过主板市场(沪深交易所)上市融资,拓宽今世缘酒业融资渠道。
(二)发展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这种集合投资制度,可以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由专门的基金管理人投资,为投资者带来收益。投资者可以有很多,公众、企业、团体和政府机构都可以。发展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有效吸引民营资本及社会上闲置资金,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这样通过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注资,有利于改善苏北白酒企业现有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非常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大大提升企业自主融资的能力。
(三)吸引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从字面上便可以看出,指通常把资本投资于高风险的主要是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领域,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能迅速产业化、商品化,同时关键是能为投资者带来高收益(也有可能失败)的一种投资过程。在具体运作方面,主要由非常专业化的人才负责管理,由相关中介向具备潜能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金,这种投资方式可以有效协调风投家、技术人才及投资者的关系,大家利益共享,风险也共担。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但苏北白酒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具备非常大的潜在价值,苏北白酒企业可以积极努力吸引风投进来,丰富资金来源。
(四)利用融资租赁
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在融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租赁方式—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与传统租赁不同,传统租赁中租赁物不是特定的,而融资租赁之所以具备现代租赁的特点,可以起到融通资金的作用是因为,在融资租赁中,租赁物是特定的,是完全根据承租人的要求,出租人去购买,同时向谁购买,都是完全根据承租人的要求,充分根据承租人的要求。融资租赁把融资与融物相结合融合的非常好,出现相应问题时,由出租公司来进行处理,进而办理融资时对企业的资信和担保情况要求较低,非常适合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要求。同时融资租赁对融资企业来说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属于表外融资,对企业的资信情况不产生实质影响。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方位融资,融资租赁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五)发展品牌白酒信托基金
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白酒品牌,白酒的品牌价值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苏北白酒的品牌价值目前比较高,但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及有效保护的必要。苏北白酒企业可以通过信托的方式专门委托给专业的理财机构管理其白酒品牌,大大提升苏北白酒品牌价值,为白酒品牌富裕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最终分享品牌提升背后的收益。
二、直接金融支持
(一)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支持
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较多: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庞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拥有非常多的资金,这些金融机构具备资金调节作用,可以促使资金在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流通。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国家政策整体上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资金同时,运用好的话同样可以获得高额收入。银行类金融机构要努力做到实现“共赢”,为自己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要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在“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利润可得”的指引下,一定程度上加大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优化其自身的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升级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有利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传统贷款同时,也应注意创新。苏北白酒中的洋河品牌价值、双沟品牌价值及今世缘品牌价值都较高,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专门办理专利权质押贷款,这样既为白酒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风险控制的也较好;苏北白酒企业发展中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应收账款及存货,以洋河酒业为例(详见表1)。洋河酒业每个季度都有一定的应收账款及存货,并且应收账款及存货的周转速度较快,银行类金融机构完全可以为类似于洋河酒业这样的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专门的白酒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存货抵押贷款(或仓单质押贷款);同时银行类金融机构也可以专门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及无形资产质押贷款。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贷款支持时,要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贷款种类,实行不同的贷款期限和利率水平,一定程度上要重点向特色项目、重点扶持项目及发展潜力大的项目方面倾斜。为了严格控制贷款风险,银行类金融机构内部也要建立专门针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信用评级体系,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建立良好的、无缝对接的合作平台,既有效控制风险,又能简化贷款程序,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洋河酒业2010年开始逐渐与双沟酒业强强联合,为其后续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苏北白酒快速做大做强过程中,还需继续并购整合。银行类金融机构也应逐步开展比较稳妥的企业并购贷款,参与到企业并购过程中,改变单纯的提供贷款(债权人身份),利用银行系统内丰富的信息,为洋河酒业并购其他酒业提供顾问式咨询服务。同时为并购重组后的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的综合授信,提供例如委托贷款及过桥贷款等创新式的融资支持。
表1 洋河酒业应收账款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股吧
(二)政府支持
政府在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大大需要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问题就是金融支持,而上面那么多措施能否有效实施,需要政府相关的配套政策。江苏省政府及宿迁市政府为更好地“振兴苏酒”、“打造酒都宿迁”、“发展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首先应积极搭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一方面政府设立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及投资基金,财政上注资,起到带头作用,指定专门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对相关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扶持,实现银、政、苏北白酒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在这过程中也要通过保险、担保等方式分散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以吸引民间资本及外商投资等。我国苏北白酒目前的产业集聚效应还没完全形成,现应借鉴发达国家政府、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成功的经验模式,促进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带的形成,发挥好洋河酒业作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及其强大的品牌效应。
(三)保险支持
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风险不容易控制。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也面临着众多竞争,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保险的大力支持。保险业应积极开发研究适合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特性和比较有实际作用的保险品种,提高高效的保险服务,实现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与保险行业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商品的艺术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并有效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企业的经济调控、建立品牌认知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化是发展的根本,创意则是支撑企业前行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在追求商品质量的同时,强调了文化艺术的价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延伸。因此,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全民艺术教育的普及都具有深远意义。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方式,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全民的艺术审美水平。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与商品的有效结合,强调创新与个性,使商品与艺术设计完美结合。可以说,艺术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加强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及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产品的创造性、艺术性等审美要素,对艺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艺术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其本质是设计师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将普通的事物加以改造,最终实现文化艺术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现阶段艺术设计在文化产业中普遍存在,如影视、新媒体、广告设计、时装设计、文字排版设计等。如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中,“创意胡同工厂”是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出的创意产业文化园区,体现了具有文化底蕴的古城风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设计风格已不能满足企业与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将文化、艺术等元素用于产品设计中,也能使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商品逐渐成为企业的品牌标识。文化创意产业抓住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赋予了产品文化内涵。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有效满足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对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产品与艺术的结合,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的文化实力与形象。文化创意产业将会带来无限商机,但是在带来商机、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也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设计师要不断提升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丰富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好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
三、当代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与应用
艺术设计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产品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创意,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同时能够提高商品的艺术价值,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因此,提高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生产具有独特创意的产品对企业品牌的认知、企业形象的树立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论述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策略。第一,在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和地方风俗,提高艺术设计的核心竞争力。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源泉,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淀。在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对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建立品牌认知、树立企业形象,设计师应该在融合各国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体现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文化是特色,应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进行创新。习俗是一个地域的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和认知,消费者会因为习俗的影响而去购买某种商品。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传统艺术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对商品的需求。设计师在艺术设计上应该不断探索创新,运用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图1)。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二,注重个性化创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21世纪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创意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意产业发展的成败。创意人才是整个创意产业的核心。不断丰富艺术设计的创新理念、提升商品的艺术价值,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培养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师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在市场营销中非常重要。企业领导应该注重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完善其专业技能,提高其创新意识,培养艺术设计的创新理念。同时,在艺术设计环节上要注重个性化创造,这是决定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如何使产品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实用需求,同时满足其对艺术审美的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将本土化设计与国际文化相融合,提高个性化创新能力。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应从本土文化出发,构建具有当地文化特点的艺术设计产品。本土化设计不但能够在本地发挥地理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也能够突出重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本土化设计对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土化设计并不代表闭门造车,而是强调本国的艺术特色,设计师应该将国外优秀文化艺术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提高个性化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优势,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深圳国际中心创意产业园(ICC)的Logo设计,以中国“五行”的概念作为设计原点,用国际化的设计手法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图2)。第四,注重产权保护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并不容易被复制,但是创意产品是非常容易被模仿的。一旦有一种新的文化创意产品进入市场,那么后来的相似产品就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对创意的不断复制获取利润的,如外观、图像、动画等。但是如果缺乏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意随时都有被抄袭的可能,那么创意公司就得不到预期的利润和收益,对设计者也是很大的打击,在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纵观世界各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完善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才能顺利进行。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目前还不太完善,很多企业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稍加改动,就生产投入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被其他企业恶意模仿和复制,主要是因为缺乏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相关部门也缺少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虽然我国现在对于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完善,但是笔者相信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将会日益完善,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保护也会逐渐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是发展的根本,注重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创造,将文化艺术与商品相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艺术设计的创意水平直接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深入探究文化创意产业中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提高艺术设计创意水平,对提高企业品牌认知度、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当代设计研究范式转换[J].四川戏剧,2016(2).
[2]高开辉.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关系初探[J].包装世界,2016(4).
[3]俞鹰.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4]尹立娜.我国艺术授权产业与产业提升策略[D].山东大学,2014.
[5]贾宇希.文化创意产业下工业产品中的生活美学[D].吉林大学,2016.
[6]刘研.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文化产业接轨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
[7]曹宏,刁艳飞.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中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6(3).
[8]祖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反思[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2).
[9]周斌.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装饰,2010(1).
[10]侯黎鹂.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J].滁州学院学报,2016(3).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研究
众所周知产业是由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的相关企业(机构)构成,这些企业之间由于相互之间共性和互补性的经济关系特征而逐渐聚集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更加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正式和非正式协作的产业体系。产业集聚就是指以某一地理位置形成的产业体系的发展和产业资本要素不断汇聚的过程。作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产业集聚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带来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从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集群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重要标志(王大伟,2011),对文化创意产业群集聚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地区性文化创意产业群集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钱紫华,2007)。
蒋三赓(2009)在总结了北京四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类型后,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共同的表现特征:集群发展具有区位性、根植性;集群生产具有关联性、科技性;集群创新具有创新性与风险性。曾光等(2009)认为由于创意产业具有原创性、高技术、高文化、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等“四高”特征,这些特性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集群主体的创造性、创意人才的先导性、对“3T”城市的根植性以及“三结合”特征。
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十分关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问题的研究。例如陈建军等(2008)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易在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文化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与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城市中集聚;周灵雁等(2008)从地理学角度对上海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区域,内紧外松、内小外大行业集聚的空间分异明显,高校创意产业集聚群已显现。
二、无锡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创意资源,而且产业集聚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对优化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的作用(任力,2016)。作为该地区重要城市之一,无锡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水平也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为止,无锡地区拥有包括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无锡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无锡文博投资集团等7个江苏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还有北仓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众多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这些产业园的建成,产生了良好的聚集效应,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动漫、网络游戏、工业设计等在内的多元业态形式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也逐渐增加,产业增加值占比地区GDP的比重逐年提高,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但是另一方面,无锡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各产业园区的发展存在着同质化现象,而且分散化的运行导致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同时,目前无锡文化创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截至2016年已近万家),但大多以中小,甚至小微企业为主(占无锡文化创意企业总量的90%以上),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融资困难的情况。此外,相对于一些一线城市来说,无锡文化消费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开发,以更好地支撑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
虽然对文化产业有不同视角的理解和认识,但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研究逻辑是从该产业价值创造的基点出发,进而研究如何通过发现、创造、扩散等价值增值行动,最终实现其产业价值的最大化(厉无畏,2009)。从国内外理论研究和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发展的情况来看,影响该产业集聚发展演变的因素是多样化的。
1.宏观层面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来说一般被认为是依赖于创意者天赋或创造力等智力劳动,结合文化内容元素,借助于高新技术手段,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重组或构建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集群。因此,集聚化、集群式发展是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和形成需要多种条件的积累,包括自然禀赋、人力资源条件、企业家素质、产业的成长空间(Mark, 2004),社会环境、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和政府的扶持政策等会都影响到产业的发展(王婧, 2008)。事实上包括英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影响作用,他们大多通过国家战略层面相应产业政策来规范、引导和推动本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产业层面因素
其次,波特曾经通过研究指出“产业集群”式的结构将更有利于产业快速发展,而相对于一些传统产业内各行业之间的联系,文化产业内各行业(例如新闻出版、影视传媒、音像图书、网络动漫等)之间在产业资源要素、技术传播手段、创意成果的知识产权(版权)保护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相似性和关联度,因此这些行业之间在资源要素的投入、技术的传播应用、市场的推广扩散等产业基本活动方面的联系互动将更为频繁。何萍(2013)基于这样的研究结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如果某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上下游产业结合紧密,相对于其他地区发育更成熟和集中,更具有规模优势,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在该地区发展越快。
3.市场层面因素
此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化,对于精神消费的追求会逐步增加。消费者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并带动整个文化产业链中产品附加边际价值判断的变化,形成对文化产品强大的市场需求,并进一步通过拉动文化产品消费的方式拉动经济发展,引起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演进(邓安球,2008)。随着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和文化消费需求结构的开放、动态的不断变化,通过对消费者需求、潮流等变化的研究分析,也能够带动对现有文化资源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进一步促进和激发符合时代特征新的文化(创意)要素的形成,以及创意活动设计的调整更新,最终导致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向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方向发展。
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政策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运行机体,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保证。从产业发展的供给角度来看,任何产业内的企业发展都需要依靠资金资源的投入拉动,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属性,其核心环节创意活动需要大量的智力创造,因此该环节的企业运行在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需要高技术及资金等的支撑,因此其投资就具有较高的风险,而文化创意企业一般拥有的是文化资源属于轻资产并较难评估,因此整体上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以及资本的准入等比一般产业资本投入都更为复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无锡地方政府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政策时,首先应该关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政府资金投入主要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文化行业,非盈利性的公益文化行业,以及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行业等方面。除此之外,应建立包括企业投资、民间资本、私人资本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形式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以各种资金投入的方式参与到无锡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发展中来;也可以通过制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提供政策性贷款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同时,为了解决文化资源因难以评估而产生的融资困难问题,还需要建立必要的金融中介、担保机构、资产评估等在内的投融资服务平台,这样既能服务投资主体,帮助他们寻找和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又能够为需要Y金的文化创意企业、成长性文化项目和创新成果提供融资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无锡地区文化创意与资本资源的有效结合。
2.文化创意产业的产权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内容创意,内容创意活动包含创意者们的智力创造,因此属于隐性知识的创造、交流和传播范畴。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价值创造就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意者的创造力,而且由创造力产生的创意成果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且有意义的(胡正荣,2010)。正是具备这些特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地理位置空间上,不断地向创意资源(具有智力创造力的创意者或创意内容)较为丰富的地区进行聚集发展。在这一聚集过程中,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的产权保护将至关重要。这种产权保护对文化创意成果的知识性、原创性的承认与保护,实质上就是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者的创造力的尊重和鼓励,也是维护创意者正常的利益,更好地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灵感,激励他们产生更大的创作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无锡市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和完善适合时代特征、适合文化创意产业特性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例如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日趋重要,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应法律法规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时代特征。此外完善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得到认真的贯彻和执行,因此强化对执法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确保执法的合法有效就显得很重要。通过他们的严格执法,加大监督力度,提高侵权行为的成本等才能更好地贯彻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
其次需要增强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大众)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培训、咨询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产业各行为主体、相关利益方等群体普及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相关知识。此外,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对无锡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网游动漫等设计知识智力创造较多的行业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考虑这些行业部门的知识产权行动。
3.文化创意消费市场的引导培育
尹世杰(2004)认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消费需求甚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齐勇峰(2013)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以物质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正在向以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进行转型。以往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整个文化创意市场消费正处于一个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中,由于人们在文化创意方面的市场消费不断增加,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消费的方式,逐渐转变成为通过文化创意消费来拉动整个社会消费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模式。由于目前无锡地区社会公众对于文化创意的消费需求既旺盛,又存在多样化的差异要求,加上无锡地区文化消费市场本身的运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市场运行秩序亟待规范,产业内的各行业市场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因此合理地规范、引导和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具有现实意义。
培育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首先在于引导和培养社会公众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念,使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文化创意产业各主体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帮助他们提高对于各层次文化消费产品鉴赏和分辨能力,并且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确立主流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影响和引导社会公众建立合理的文化消费诉求。同时,还应该建立和培育文化消费市场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强化文化创意产品要素市场的建设(例如通过各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推介会、交易会等,来推动文化消费市场的拓展)。无锡市目前每年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应该继续丰富该博览会的内涵。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具有前瞻性、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够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规范,通过政策补贴、政府购买等方式,刺激和引导文化消费。通过这样方式,帮助无锡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营造出有利的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大伟.辽宁省文化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2]钱紫华.深圳文化产业集聚体研究[D].中山大学学位论文,2007.
[3]任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对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6.
[4]厉无畏.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