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思想政治的目标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5 16:53: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想政治的目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思想政治的目标

篇(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but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still facing som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and the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of this article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llow to explore the vocational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sues.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近几年中国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规模、质量都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但仍有许多困扰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需要研究,诸如既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的探讨和职业道德的践行研究,也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培养目标等问题分析,而本文主要对后者展开相关论述。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适应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使学生具有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职责感,并能够服务于生产第一线。高职院校要培养的大学生必须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来武装高职学生的头脑,使其掌握市场理论的基础知识,强化市场经济的意识,在毕业后能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并能够直接参与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高职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根据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设置的特点,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层次和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拼搏创新精神。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拼搏创新精神。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的介绍和阐释,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中国政治的传统治理方式,并使高职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历史人物成长的历程和创造伟业的特质之所在,从而使高职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解决高职学生就业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底线,而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①有职业技能而无创业意识和能力,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岗位,且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因而,高职院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把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生职业发展的一项长久之计。

1.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适应高职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拼搏创新精神比普通高校学生略为逊色一些的特点。由于受生源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进校时文化成绩一般都比较低,在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参差不齐的现象,尤其大多数高职学生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控能力、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心理素质较弱等特点,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加以重视。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适应部分高职学生自卑感、挫折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普通大学生所具有进取心、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渴望成长成才的特点,但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模式却并不为高职学生所理解和认可。

篇(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直接贯穿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已是一种必要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有助于这一教育管理工作的实现,同时它也有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忽视了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发展需求,使得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模式和创造性意识受到了忽视和抑制。其原因主要的因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立志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然而却使得每个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差异性受到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层次性和渐进性不足。很多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混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高等学府育人目标的概念,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比较空泛,针对性不强。现在仍然有很多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时,表现出一种量化管理的模式,过于在乎形式主义,使得目标管理体系呆板僵硬。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体制分析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采用了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那就是目标管理体制。它具有传统教育管理方案不具备的优势,因而使得它能够被使用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然而,并非每一件事情都是完美无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同样也存在着缺点,我们只有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才能避免其中的缺点利用其优点收获实效。

(一)目标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目标管理的设置时,学校往往会制定过高的要求,这脱离了学生承受的实际情况,无形中造成了学生的压力,学生为了达到学校制定的目标,不得不采取一切能够完成目标的方法,其中可能还会包括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方法。相反,如果学校制定的目标过低,学生会觉得达到目标过于简单,从而会散失学习的热情和斗志。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目标上具体化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环境的变化因素过多过快从而使得各种组织活动都变得不确定。这样便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目标管理的实施,使得人力和物理遭到了浪费,相应的成本也会增加[1]。

(二)目标体系缺乏灵活性

目标管理是指以整体目标为基础,然后将总体目标逐个分成各个小目标,之后分阶段分时间逐个突破小目标,直达将大目标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整体目标一般来说不会受到外界的改变,学校的学习计划和管理计划必须按照管理目标体系来完成。但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计划容易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必须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的灵活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德育性的教育工作,它主要是培养出高素质高思想的大学人才。大学生只有在思想和道德上有所建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好可以促进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的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大学生完成目标管理要求的积极性。目标管理的最大优势便是能够组织成员控制好自己的成就,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目标的执行等工作中,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拥有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程序分析

(一)制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制定管理目标体系,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时,首先要把握住整体局势,规划整体目标,然后以总目标为中心制定各个分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各种不同的小目标,这样形成一种由小目标来实现大目标的体系[2]。

(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体系的实施

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后,便是开展对目标体系的实施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在于目标的实施情况。目标的实施工作主要是进行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实施时对子自己的控制工作和实施之后监督与检查工作。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实施放在首要位置,才能使得总体目标得以完成。当然,目标管理在实施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控制意识,这样才能让目标实施工作顺利的进行。

(三)制定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体系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中的最后一个步骤便是对目标管理体系的评价与考核,这一时间主要做的事情便是分析总结前面各个步骤的管理成果,对前面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评价,从而来增强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四、结束语

对于高等教育学府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管理制度,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互相融合,具有极强的整体性,由小目标来实现大目标的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希望,各大高校都能够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的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与高效。

篇(3)

从人类社会步入阶级社会开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现象就随之产生。在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宣传其统治思想,灌输统治意识,教化民众,维护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儒家思想是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对儒家思想的阐述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因此,探究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法有助于增加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了解,同时,可以得出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从总体来看,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士或君子等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人才,试图通过“六艺”的教育以实现教化民众,维护统治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进行深入分析。

(一)君子要符合仁、知、勇之道

孔子提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认为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是仁德、智慧、勇敢。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恐惧。这三点是孔子对君子的综合要求和评价。孔子并没有停留在对完美君子形象的抽象说教,而是具体阐述了仁、知、勇三方面的具体要求。关于君子的仁,孔子认为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的就能称得上是仁人,这五种品德便是“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君子做到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呵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关于知,孔子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弗畔矣夫”,即君子要广泛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孔子还提出“君子不器”,即君子不像器具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他认为君子一定是要博学多才,无所不通的。关于勇,孔子认为“君子无忧无惧”,即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因为君子能做到“内省不疾”,即君子问心无愧、行为坦荡就没有恐惧。他还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认为眼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怯懦的、没有勇气的表现。但是,在义和勇的关系上,孔子强调“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他指出了君子的义是最尊贵的,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造反,可见孔子十分注重仁、知、勇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君子应该要以仁义为上,博学多才,行为勇敢坦荡。

(二)君子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孔子通过多次拿君子与小人作比较,来具体说明君子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首先,君子有道德,仁义为上。孔子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他还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即君子怀念道德,关心法度;小人怀念乡土,关心恩惠。其次,君子懂得团结,讲求和而不同。孔子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即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并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符合,小人只是盲从符合,却不肯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再次,君子行为坦荡,不傲气凌人。孔子指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所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即君子安详舒泰,却不傲气凌人,小人则恰好相反。

二、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简单地讲,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君子。我们分析孔子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对于君子的培养主要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来阐发。外在因素主要指的是教育者的教育和教化,内在因素主要指个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因此,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即君子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育者要诲人不倦,掌握教育方法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特别是对于教育者来说,要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他强调教育者要通过不懈地学习来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并且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本身也能够给受教育者起到激励和榜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者一定要有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同时,孔子主张教育者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首先,孔子认为教育学生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方法,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并要求教育者抓住教育时机进行引导启发式教育。其次,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鼓励受教育者,肯定其进步和优点。正如孔子所言“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即赞成别人的进步,不赞成别人的退步。他举例说明,如果别人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美他的干净,不要死记住他的过去。

(二)个人要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践行君子标准

在自我学习方面,孔子认为君子要做到“敏于言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即要做到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匡正自己。同时,孔子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君子要时时处处学会学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不断加强自我学习。

在自我修养方面,首先,孔子认为君子要注重内省。他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其次,君子应该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他认为“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即一个人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就能够高道德。孔子特别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在他看来,一个人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是让人忧虑的。

在践行君子标准方面,孔子主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认为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即对于自己说的话,要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孔子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可以看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但要磨砺自己的品德,提高修养,更要在自身实践中贯穿君子的标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三、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实现方法的分析,一方面,我们不否认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有其特定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特点,毕竟其目标最终是要培养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统治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孔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实现方法的阐述中的合理成分是值得我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借鉴和吸收的,对于今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刻启发。

(一)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与激励成才结合起来,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上面我们对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考察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要培养仁、知、勇兼备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要博学多才,而且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践行能力。进入新世纪,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勇挑重担,担负起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中所有知识能力的培养不是也不可能是思想政治应该承担的,我们不能将这项任务附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教育的内容,在激励成才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和作用。

(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从上面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在阐述对君子的要求时将君子与小人作比较来形象说明君子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结合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看,我们在教育内容上可以通过荣辱观教育,使受教育者辨是非,知荣辱,明白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这样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判断标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在方法上,就是要适当地将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结合起来,有效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来说明问题。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合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要求:他认为教育者要不断学习获取知识,并且乐于教育和奉献,能够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教导学生;受教育者要加强自我学习和修养,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一定要发挥好主客体两方面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具备良好的教育者素质,围绕教育目标,采用科学方法来提高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要有自觉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重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品德的修养。我们应该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特别是教育主体要在如何引导教育客体进行自我教育加强自我修养方面下工夫,这样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客体内在需要更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罗洪铁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5.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篇(4)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采用不同程度的价值尺度对自身的存在方式进行评判,该价值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从本质而言都是由人类自身的价值需求所引出的,而人类自身的这种价值需求,就是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主要动力。换而言之,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与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是阶级社会不同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当然,人类的自身价值的体现,前提是其对国家和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可以这么说,价值的形成在客观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各理论要素进行研究,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确立及实现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中各基本要素研究

我们知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最核心的即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如何从“隐性”的状态发展成“显性”的状态。这个过程需要一定要素的参与,没有基本的要素,过程就显得毫无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对于其价值的实现是极其关键的。

(一) 人的要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人的要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教育者及被教育者,其中教育者及被教育者的素质极为关键。

1.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阶段,教育者起到了主导作用,教育者必须拥有以下素质条件。第一,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第二,教育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2.受教育者。为了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的实现,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其他要素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编制。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手段。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载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各大要素均体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产生了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合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建立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建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起着中枢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建立能够明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向标。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的达成而展开。所以说,目标的确立对于整个过程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目标必须满足一定阶级的利益

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创造的主要工具,其价值目标的确立必须是以满足本阶级利益为前提的。

(二)目标必须具有全民特性及个体特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既能够反映全民特性也能够反映出个体特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

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较为复杂。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活动方案的制订、教育内容的编制、教育手段的确立、教育载体的运用等方式,以期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目的。

(一)实现阶段的步骤

首先,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必须对整个活动方案进行制订,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主导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全过程。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案的制订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及选择方案。在方案制订后,为保证其价值目标更好的实现,我们采取的第二步是编制恰当的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采用恰当的教育载体,这一步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教育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实现价值目标阶段的主要内容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阶段,我们可以获知在这一阶段中,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由“隐性”价值转变为“显性”价值,而这一转变是基于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及主体价值(国家价值)的实现。

篇(5)

公民素质在公民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针对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初中阶段的要求是“在深化小学教育任务的基础上,将增进公民的价值观,培养公民态度、信念、技能和公民能力,养成一定的公民自主行为作为重点。”认真研读2011年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配套的人教版教材就会发现,新课标及新教材的建构实现了从注重知识向注重人本身的转变,体现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培养要求,突出了培养“好公民”的教育主线。这与公民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初中思想品德课也就承担着向青少年传播公民知识、培养公民能力的重要任务,是初中阶段开展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政治参与,是培养现代公民的直接路径。因此,认真研究思想品德课标及教材中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内容及要求十分必要。

一、政治参与教育在知识领域的呈现

公民参与生活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前提是具备参与所需的各方面知识。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公,总有一天他们要迈向社会,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他们要想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就必须拥有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为将来做好准备。知识是公民思考和行为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就无法支撑参与社会活动的各项技能,没有参与能力也无法形成与合格公民相适应的素质。社会越是进步,越是开放,对公民的知识素质要求越高。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知识方面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懂得公平需要正义,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其中,了解权利及义务,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友好关系,关心国内及国际时事和社会问题,都是公民教育的相关知识,关注的是作为我国普通公民所应具有的参与公共事务所需的基本品德,主要是培养公民自身的素养,使他们能对内调控自己,以便更好地去适应民主制度。

二、政治参与教育在技能领域的呈现

技能是指搜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是公民行为的能力基础。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学生要想从浩瀚如海的信息堆中找到所需材料,就必须学会查找、处理、评价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社会,学生要想全面地看待问题,就必须学会交流、分享和表述观点的能力。这些已成为现代公民高质量生活的必备条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技能领域的目标是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树立公平意识,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从当代民主社会的发展趋势上来看,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公民教育都强调公民对国家的认同,都注重公民对国家生活的积极参与,都侧重于公民沟通交流的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这也正是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所追求的培养目标。

三、政治参与教育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呈现

价值观是隐藏在公民行为背后的信仰,有些价值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公共福利的看法是如此的重要,所以需要通过系统的课程教育,培养学生承担它们的义务。同时养成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的态度也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中的公民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心理品质。形成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环境意识。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具有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的公民意识。进而在学习和实践的体验和感悟中升华学生爱集体、爱祖国、爱和平的情感,培育其世界眼光和责任感。

我国的公民教育追求与世界的步伐相一致,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怀特.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M].朱红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篇(6)

一、目标激励理论主要内容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和休斯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在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激励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①

二、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基础和先决条件

目标的激励作用,在于对行为的激发、推动、维持和调节,那么这种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众说纷纭。佛洛依德时期,认为行为产生的原因来自本能;阿德勒等人认为,人对于自身的自卑有一种追求优越的情感,人的行为就是产生于此。他们的基本观点一致,都是认为行为的产生来源于人类自身的需要。后来行为主义则将需要的范围扩大到外界,认为在外界刺激下,人会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激发新的行为;人本主义则将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认为人有自我塑造自我改良追求卓越的需求。

不管是什么理论,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的言语之间找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我们知道,目标和需要两者合一才能构成动机,只有目标没有需要,形成不了动机,相反只有需要没有目标,就会没有方向,也就没有动机,二者缺一不可。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人们“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②

对于目标和需要不是简单的相乘的关系,它们的关系更像是一个函数,所以不能单纯地考虑问题。是不是说满足人们需要的目标就能激发动机呢?我认为这里应该再引入一个变量,那就是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满足需求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掌握好一个度,具有挑战性且并不是无法达到。由此可见,目标不仅要满足主体的需要,还要考虑能否实现,能实现但是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目标,能满足主体需要但是不能实现的目标,都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作用。

以上是目标激励理论运用的基础,那么目标激励理论运用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根据德鲁克(彼得-德鲁克)的研究,他认为目标激励理论在一个组织或者一个集体中的运用,主要有6个先决条件。第一,高层领导必须参与制定目标的过程,从宏观上把握目标的指向性;第二,基层工作人员必须积极参与目标的制定,在目标中加入满足广大基层人员需求的元素;第三,制定目标时,要有充分且较为精确的情报;第四,对实现目标的手段具有控制权,要借此影响管理行为并最终实现目标;第五,面对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要给予基层人员适当地鼓励;第六,对员工要有信心。

三、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原则

前面谈到设置目标要可行,合理。我认为,总体来说,设置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个人成长阶段来说,要设置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其次,从个人全面发展来说,要设置单一目标和综合目标;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来说,要尽量设置既满足个人需求又满足集体需求的目标,保持个人与集体的努力在方向上的一致性。

掌握好目标设置的原则,下一步就是应用目标激励理论。在这一环节,仍然有需要注意的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目标的价值和实现概率。目标的激励力度=目标价值×实现概率。这里主要要说明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每个受教育者对目标价值的理解都可能是不同的,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目标的价值,从而在价值方面产生最大的激励作用;

第二,努力使目标变成受教育者的自我要求,强化“主人翁”意识。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内在条件,人皆有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受教育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联系,强化“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去做”为“我要去做”,内化目标价值,激发动机,最大限度地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第三,对于相对较大耗时较长的目标,可以采用“分段走”的策略。耗时太长的目标容易消磨人的积极性,在这个时候建议采用“分段走”的策略,将目标进行阶段性设置,分段完成分段考核,这样有利于保持战斗力,满足自身成就感,使受教育者维持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目标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者需要运用目标激励理论开展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工作,不断激励受教育者达成目标。

教育者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开展教育工作时,应该根据形势要求、学生当前的共同需要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差异,爱好特长等)制定目标。主要措施有以下三点:

1、激励的本质是激发动机,而动机又是由个人的需要引起的,所以,了解和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是激励的起点,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和保证。组织行为学中提到过:“人的一切行为总是由尚未满足的需要中的最强烈、最重要的需要所支配、决定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着眼于分析受教育者的需要层次,了解其尚未满足的需要,并从中找出“最强烈的需要”,即优势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动机,产生良好的积极效应。

2、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目标。第一,制定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根据个体不同情况,分阶段分等级制定目标,如A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但是成绩很好,则可以根据他的情况来分析,考虑到该生心理承受能力,教育者应制定一些周期较短挑战性较小的目标,逐步促进该生成长;同时在制定个体目标的同时,应该使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方向保持一致,群体目标是个体目标合力的表现,在学生的每个目标都是该生最终目标的积极因素,而每个学生的长期目标完成情况又是集体目标中的积极因素,使个体目标和集体目标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可以使受教育者有清晰的方向,同时也可以让集体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达到最高;第二,制定单项目标和综合目标。根据个体的优点、弱点等单方面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可以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加以强化或者改正。综合目标是指根据社会大形势的要求,通过不断完成单项目标,强化优势,弥补劣势,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这两个目标旨在让受教育者通过不断完成单项目标使自身形成一种优点带头,全面发展的格局;第三,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指一个时间较短的周期(如一个月,一个学期等)内的目标,让受教育者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长期目标是一个总体目标,是需要在一个时间较长的周期(如2年,大学期间等)内完成的目标,这类目标具有指向性。个体或群体目标包含了单项、综合目标和短期、长期目标,个体目标、单项目标、短期目标是群体目标、综合目标、长期目标的基础,而后三者又是前三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类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的整个过程中,如果能正确把握激励的时机和分寸,能使激励效果事半功倍。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都是激励的好时机。第一,受教育者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和新的时期,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会不自觉地产生积极情绪,有了一些新的目标和理想,这个时候教育者如果能抓住时机,则能全面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和动机;第二,在受教育者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希望得到理解和帮助,在这时介入进行激励,收效甚佳;第三,在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指数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正比,此时受教育者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心情大好,教育者应该趁热打铁,会使受教育者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此外,除了要掌握好激励的时机,还要掌握好激励的“度”,不要过分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要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二)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来说,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导师,在教育他人的过程,绝对不能放松自我完善,要保持进取心,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而受教育者也有实现自身理想与目标的需求,要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完善。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点: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性。树立正确的长期目标,在方向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性,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身作则,给受教育者起到榜样作用,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时刻进行自我完善,实现自我的奋斗目标。

2、在长期目标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短期目标。构建和应用短期目标应该注意其可行性、合理性,将短期目标融入自身地学习中、生活中,不断修正自身的所作所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实现目标,不断激励自己进行自我完善,逐步实现目标,真正实现通过达成“个性化目标”实现自我完善。

3、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将目标与自身需求紧密结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育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制定目标应该指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即人际关系和成就感的需求。充分与当下最渴望的需求结合制定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做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三)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对的监控管理措施。

1、做好动员、指导工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③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确定了目标,努力才会有方向和动力。一方面要通过动员工作,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目标的重要性,也要明白有压力才有动力的道理,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指导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经得起挫折和打击。制定目标要深入了解、调查,综合分析,要确保制定的目标切合实际,不偏高也不偏低。

2、加强监督和纪律约束。纪律是执行的保证,在目标制定之后,要切实加强纪律约束和监督。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可以放松对其的管理和监督,适当给予这些学生在管理上的自由度;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不断提醒和监督,加强纪律约束。

3、建立合适的奖罚机制,定期进行评比。根据外发性动机论,我们知道外界的刺激也可以引发动机,这点对上进行较强的大学生尤其适用。定期评比,有奖有罚,能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们达到既定目标。对提早完成目标的个人和群体,采取奖励,对按期完成的个人和群体,采取口头表扬,对未能按期完成的个人和群体,进行批评,同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原因,督促他们尽快完成既定目标。

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目标激励理论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育者确立适当的教育目标

科学的、适当的教育目标毫无疑问是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的前提,同时也是目标激励理论的归宿。我们都知道,目标激励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是为了其目标而服务的,而如果目标设置不合理,就会失去激励人们满足需要的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办法产生动机,那么激励的效果就会消失。

(二)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难知道,人类的动力来源于两种力量:一种是外界的力量,我们姑且称之为“被动力”;另一种是自身产生的动力,我们称之为“自动力”。自动力是人们受到社会和外界的影响,将某一目标通过人的心理机制内化为意识,使人们产生对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向往,通过这种意识和向往产生出来的力量,就是自动力。自动力会通过人的内部心理机制和思维过程产生动机,使人产生很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这里可以看出,目标激励能使人产生动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有助于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直接的理解和交流

目标激励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一个过程,会增加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加强双方的交流。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双方都有他人不曾拥有的特殊信息,只有当一个人主动合作的时候,这些信息才能显露,才能加以运用。有效的目标激励可以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一方面有助于教育者发现受教育者的“激励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双方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引起强烈的凝聚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受教育者往往会有很多思想问题的困惑,而这种困惑通常与其功利性目标相关。教育者除了正面加强教育以外,还应从侧面运用目标激励理论来加强引导,通过让受教育者的感官感受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增强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把良好的意识内化到自己的思想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环境。

注释:

①baike.省略/view/842169.htm.

②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

③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R],1997-9-12.

参考文献

[1]朱岩,那广利.论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40-141.

[2]吴六.“目标激励法”在学生自我完善中的运用[J].教学探索,2007(9):12.

篇(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课堂、主渠道,同时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是许多国家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两者目标结合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来源于自由教育并且带有自由精神,但通识教育又不同于自由教育,他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不断拓宽专业教育的领域,旨在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成为完整的人的综合能力。西方国家把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同时也要进行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技能、创造力,而非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大学生能够拥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就现阶段而言,教育界对于通识教育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教育专家只是对通识教育教育目标的描述去理解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从出现到发展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但通识教育的教育宗旨、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其教育宗旨就是把人培养成拥有健全人格独立发展的社会人。

二、通识目标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

1、教育目的功利化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人。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都表现出来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其教育目标更偏向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毕业能够学有所成,顺利走向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在这样功利的教育理念驱使下,各个高校不断以就业率作为攀比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其实对于学生本身来说,能够拥有一个完善的人格远比找到一份好工作要有价值的多,但是在当前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学生自身也忽视了内在价值培养,选择专业不再立足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而是趋向于哪个专业将来更有利于就业。这样的教育现状,明显的与我们通识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2、教育内容相对单一

首先,单一的教学内容表现在偏重于政治教育。在当前通识教育理念的教育目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多的关注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更多的是要注重这些理论为载体影响下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更重要的。然而当前教育的现状是部分教育者仍然将教育重点放在课本上,就课本的理论和内容去让学生理解深究,这样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思政课纯理论的教学感到枯燥乏味,毕竟很多理论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在学习重复的东西,这些重复的知识对于他们早已厌倦。

其次,教育内容多数偏离学生实际生活。当前思政教育内容根据理论来理解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感觉理论与自己的需要和生活完全两张皮,不能从心底对思政课产生认同感,更不用说对他们自身发展产生多大影响。学生在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来调整教育内容。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这样才能体现现代社会教育的与时俱进。

3、教育形式不够丰富

通识教育目标要求高校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传统观念立足于知识本身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上,而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些实际能力仅仅依靠理论灌输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去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只有真正在实践中面对一些问题才会有意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方法往往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高校教育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课堂纯理论式的教学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如此,纯理论式的教学也很难给学生带来实际能力的提高。

另外,我国部分高校由于教育者教育观念僵硬缺乏创新理念,直接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长久下来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只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对待知识,主动思考才能达到高校思政课的真正价值。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偏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客观上忽视了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关注。因此,有效的思政教育应该加强道德与情感双向关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通识目标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1、以通识教育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持,决定着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发展方向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大学生价值取向中起价值导向作用。现在高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通识能力,而大学生将来能顺利适应社会最重要的是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这恰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发展中国高校教育,大学生的全人教育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

2、丰富教育内容,多层次化教育手段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结合当前教育现状,有意识的去打开传统教育思路,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例如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或者实践教学,将这些教学方式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也让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实践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设计不同主题的思政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各种通识能力,同时在展示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和各种表达能力。

3、丰富校园文化,多样化教育载体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兼顾文化软实力,重视校纪校规的过程性监督,尤其对于新生,强化新生入学校纪校规教育,让学生懂得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每个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遵守校园规章制度是高校大学生应该遵守的最基本内容原则之一。同时,辅导员工作应该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坚持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小社会中度过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洪艺敏.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再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5.

篇(8)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 体制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对于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引导员工以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参与到企业发展中来十分重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创建适合企业发展的积极向上健康的企业文化,形成以人为本、稳定发展、民主公正公平、诚信友爱的和谐发展格局。

一、促进员工幸福感的提升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路线,以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了解员工的心声和关注的问题,及时发现基层员工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问题给予相应的解答,并引导员工以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使得员工对企业有更强的归属感,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更高的认可感和信任度,从而在强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前提下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增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为企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创新并实施“班子成员+党员干部”认人、认情、认事的“三认”新模式,深入结对企业开展联系服务和走访结对户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出台并实施下属基层单位、重点服务群体、特定工作对象等类别的走访联系总体实施方案。每月到企业走访、办事、服务2天以上,每次走访企业员工5户以上,结对企业走访谈心实现全覆盖。抓好职工队伍,通过建立岗位工资体系和工资正常晋升机制、分层面培训、优质化服务活动、关心关爱职工生活、健全帮扶机制等途径,稳定职工队伍,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干事风气。完善人事制度,健全考核办法,并重推行中层管理人员任期制和目标考核制,能进能退,能上能下,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实施企业中层交流,根据“行业相似、岗位相近”原则,对部分企业的中层人员进行必要的岗位交流,促进“血液”流动,提升“造血”功能。强抓职工队伍素质,出台年度职工学习和轮训计划,实施职工岗位双向选择试点,从制度上鼓励职工多学技能,从机制上敦促职工胜任岗位,提升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

和谐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得员工认可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共同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使得员工在宽松与和谐互助、团结友爱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能够进一步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促进和谐企业的构建。同时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应当在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上发挥创新的作用。组建“经理人沙龙”,以基层党员为主,同时广泛吸纳其他干部职工参与,开展党建发展头脑风暴,围绕党建工作重点,就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发展,更好地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20条;开展企业发展头脑风暴,针对公司十三五规划,提出各种建议和点子30余条,明确了规划要与《三年行动计划》相衔接,要反应社会期望和政府的要求,要考虑各种资源的配套,尤其是人力资源的支撑;开展难点问题头脑风暴,针对客运发展、休闲发展等难点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和思路对策,为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提供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

三、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做好工青妇组织与职工联系和沟通的工作,密切关系职工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与需要,积极主动地为员工解决困难,送去关怀与温暖。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工青妇组织建立标兵竞赛、帮助员工竞赛、乐于助人标兵等奖项,鼓励领导干部积极帮助普通职工,鼓励职工之间互帮互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千旅劳模”评选活动,进一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增强正能量。积极开展“五有”职工之家创建,开展一线职工高温慰问。举办劳动竞赛、职工培训、技能比武活动,举办集团企业第一届乒乓球比赛。结合企业实际,下发了《工会经费规范使用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职工帮扶、慰问、活动、节假日福利发放,保障工会规范有序开展工作。组织千人护湖宣誓,举行声势浩大的千人护湖誓师大会,来自景区景点、游船码头及酒店餐饮的1200名干部职工,共同签名并立下铮铮誓言,向全社会表达了守护一湖秀水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切实发挥工青妇在千岛湖水环境保护的排头兵作用。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开展以景区精细化管理和“厕所革命”为重点的旅游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景区51个旅游厕所完成改造提升。同时成立长效机制管理领导小组,聘请3名行风社会监督员,巩固景区整治成果。严格污水抽运管控,湖区景区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和“零排放”,湖区景点垃圾每两天组织一次集中回收,污水每周三次抽运上岸。景区游船垃圾每日清理上岸,污水舱满八成后到规定地点抽排。积极参加“春风行动”、“慈善一日捐”等公益事业,完成公司困难职工建档,完善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定期开展慰问并发放慰问金。帮助结对镇村、社区共建、农村指导员蹲点村和下派第一书记村解决部分帮扶资金,并与农村困难群众和困难老党员开展定期慰问活动。近年来,集团及所属企业先后获得省市县三级文明单位、省市县三级“青年文明号”、市县两级巾帼文明岗等诸多荣誉。

篇(9)

国有企业思政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积极创新与改进思政工作方法、形式与手段,将目标化管理引入企业思政工作中,增强企业员工归属感与自信心,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化管理现状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化管理体系不完善

国有企业思政工作目标化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只有构建起完善的管理体系,职工才能有所执行、有所遵守,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国有企业并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即使制定了管理体系也不是非常完善,思政工作顺利进行由此受到严重阻碍。目标化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国有企业没有制定整体思政工作目标,常常是依据走一步、看一步思想,对现阶段目标具体完成时间也没有进行规定,对部门与职工几乎没有约束,国有企业职工工作态度懈怠,而且思政工作效率也较低;第二,国有企业的思政工作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因为各部门间的工作内容存在交叉重合,因此不能对每个部门的具体工作量做出规定,也就不能准确判断思政工作完成情况;最后,企业的思政工作呆板不灵活,对制定的目标过于重视,始终依据原定目标实施,不能够结合变化的情况进行随机应变,目标执行得过于形式化与死板化。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化管理考核制度有缺陷

影响国有企业思政工作目标化管理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考核制度,如果考核制度缺少规范性,目标化管理就较难成功实施。企业常常将固定指标作为考核标准,一般一年制定一个目标,然后再将其细化分成每个月及每个季度的目标,依据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员工成绩。但是一些国有企业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给予提前完成目标的部门及职工奖励,也没有给无法完成目标的员工惩罚,职工工作缺乏热情与积极性,没有将临时增加任务纳入到考核标准中,新任务执行情况较差。

二、目标化管理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改进措施

(一)将目标责任量化

首先,国有企业相关思政工作人员应使用目标管理法首先确立思政工作总体目标,对目标管理工作责任及责任范围、考核及约束等事项进行明确化。列出重点工作的运行大表,帮助职工确立目标责任,有效统一工作完成数量与质量,促使企业规范运行。其次,对系统目标进行合理分解,按照总体目标细分,思政工作内容设计方面,应将思政工作各个领域涵盖住如党建、宣传及计生等等。企业党委应对各部门工作管理目标进行指导,让企业各科室、各部门将目标分解图式列出来,并逐渐延伸,构建起完善的目标责任体系,将企业党委、基层单位、工作岗位与相关部门连接起来;最后是增强执行操作目标,目标管理应将年、月、周作为周期,细化职工责任,对其实施定量考核。企业应每周进行一次政工会及每月一次月度会实施讲评、督导,结合新变化及形势,微调相关目标,使得思政工作更有针对性,促使责任明确落实到人。

(二)考核评价进一步细化

首先,使用综合评定法,对各项目分项记分,将分项得分进行汇总,还应考虑到协作、目标时度均衡情况及个人努力程度等因素,在一个目标考核周期结束时综合评定个人的目标成果,评定结果可以分成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实施综合评定时,设置的各目标项目的基本分值应得体,针对那些难量化、不容易直接记分的目标项目,可以使用群众评议等方法实施间接记分;其次,使用月度累计法,将年度目标按十二个月平均分解各项具体目标,确定月指标,考核应每月实施一次,最终年末进行汇总累计,这种考核方法与薪酬结合在一起,在目标任务单一及工作指标周期性强的工作中比较适合;最后,使用民主评议法,采取征询表形式,让群众排出企业各个部门或部门人员的优劣名次,每季度进行一次排序,发放征询群众意见前,应促使群众全面了解各部门及个人的目标完成情况。

(三)改进完善激励手段

企业可以使用荣誉激励法,对那些有代表性典型进行表彰,给其颁发荣誉证书及宣传报道等等。使用这种激励方法时,应严格评价标准,防止出现评奖过滥过多等现象,增加荣誉“含金量”。国企还可以使用待遇激励法,提高优秀思政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组织员工进行观光旅游、外出疗养及薪酬奖励等方式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与自信心。此外,企业还应使用学习激励法,对思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创新培训内容与模式,给予那些工作成绩好的员工外出深造的机会,提升其各方面素质与能力。

结 语

新时期新背景下,国有企业应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开展工作,在思政工作方面,应引入目标化管理方法,遵循以人为本思想,制定年度目标、月度目标等,切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实力,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黄怀德.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化管理[J]. 政工研究动态, 2009(Z1):67-68.

[2] 李富林.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山东社会科学, 2011(7):175-176.

篇(10)

如果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可靠的基础,那么,思维的提升就不能成为空中楼阁。问题是思维提升的催化剂。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效形成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例如,笔者在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一课题时,通过播放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伟大祖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步。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热点理论问题,笔者在课堂让学生展开讨论时,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大家富有争论性的激烈讨论,不仅使学生关注了社会生活,关心了祖国发展,而且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二、让逆向性思维从鼓励质疑中获得提升

在素质教育以培养创造能力为首要任务的今天,让学生养成经常进行逆向思维、活性思维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它摆脱了思维定势,对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精心设计过一些政治问题,着力开阔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切入问题,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并且还鼓励学生从正向和逆向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问题、分析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讲解教材、阐述原理时,要鼓励和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持相反意见,并及时有效地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适当辩论,让思维的火花在交锋中碰撞,这样不仅可以让思维越辩越灵活,而且还可以真正锻炼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例如,在讲“法律护我成长”这一课题时,首先是让学生阅读一则关于我国酒驾现象禁而不止、居高不下的新闻分析材料,然后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住酒驾问题。不少学生首先想到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有学生则从提出要对酒驾者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这样的回答虽然不是很高明,但可以体现学生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切入问题,有效地展开逆向性思维,面对这种正反两方面的答案,教师要充分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现实,看看解决社会上的酒驾问题还有什么措施?大家纷纷发表各种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都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从多角度出发、全方位思维,长期以往,其逆向性思维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三、让类比性思维在问题情境中获得提升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新旧知识相近或相异之处,进行对比,进而学会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找出事物或材料的共性、异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分类能力、类比能力。这就是类比性思维。笔者在上“面对诱惑应该学会说‘不’”这一课题时,就让学生对社会上存在的诱惑现象进行分类,看看诱惑到底有多少种?有多少不同性质的诱惑?并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现象,确保防微杜渐。学生在解答上述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类比既可以增强初中政治课的趣味性和活泼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掌握,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各类不同形式的诱惑对青少年的危害,从而为初中学生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初中政治教学实践中,通过上述尝试,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力被调动起来了,思维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四、让思维能力在训练中获得提升

篇(11)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同时还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体育运动以它的丰富多彩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各种不同项目的体育运动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能较全面地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培养。体育教育教学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它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途径,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育教学处处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种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因此,在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深刻的内涵,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球类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勇敢顽强的思想品德,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和犯规,尊重裁判和观众的良好品质等。在开展体操、田径项目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精神,要在这些项目的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战胜自我,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心。还可以通过补充讲解我国在奥运会、亚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战果以及运动健儿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来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可见体育教材的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一个项目可以达到多种教育目标,一种目标也可以由不同项目来完成。教师要抓住这些课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让这些优良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个性的培养。

二、结合课堂教学特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 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例如,课前整队集合,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有具体的要求,都蕴涵着生动的育人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和生活的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 结合不同的教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学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运用启发引导教学,利用在课堂中组织实施教法的各个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例如,学生在每个项目的练习中都要承受较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现在忍受的练习强度,将获得相应的体能提升回报,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在做1分钟仰卧起坐时,告诉学生,当做到35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成绩永远不能进步,让学生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再如,在短跑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个体的身体差异,采取不同起点起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奋力争先、永争第一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努力都有成功的可能。最后,还可以采取设置困难环节的教学方法,如适当增加器材的高度、重量和数量,相应提高动作的次数、难度和质量标准,适当改变动作的节奏、幅度和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和对抗因素等,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敢于拼搏,勇于挑战,不断战胜自我。

3 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例如活动时学生间的磕磕碰碰导致言语过激,甚至动手打架,还有“恶作剧”等,有时是针对教师的,有时是针对同学的,不管何种情况,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教师要保持冷静,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分析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把事情向好的方面化解,用教师特有的教学机智灵活应对,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如在足球教学比赛中,有学生被绊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事例,教师应及时给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效的。 转贴于

4 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自身修养、业务能力、言谈举止和对待工作的态度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是体育教师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教师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风端正,行为高尚,爱护学生,严于律己,处处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称得上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也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师的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达到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过程中,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冬天在室外上体育课时,寒风刺骨,学生有畏难情绪,而体育教师笔挺的身姿、洪亮的声音,将无时无刻地感召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完成课堂学习;夏天的操场上,烈日炎炎,体育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也会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真诚的情感、精湛的教法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这种严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不仅是学生提高运动技术和锻炼手段,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践行体育道德规范,培养体育道德作风的过程。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品德作风充分地暴露出来,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机会,通过体育活动应遵循的道德和比赛规则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例如,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大型体育节和各项竞赛活动,赛前要求学生刻苦训练、团结合作、彼此鼓励;赛中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恪守体育道德,为胜利者鼓掌、喝彩,为坚持到底者加油、呐喊;赛后做好总结,调整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规则允许的,什么是“犯规”等,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而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的进取心,依据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和正确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同时,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受到群体规则、规范和同伴思想行为的影响,能在集体的相互帮教中促进个体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