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行业风险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5 16:53: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行业风险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行业风险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融资性担保是无抵押资产的广大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有效途径。我市自1998年成立第一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获得经营许可证担保机构103家,注册资本金54亿元。全市担保机构中注册资本金达超过亿元的有15家,最大的为3.5亿元。到2011年底,全市担保机构已累计为中小企业等提供担保总额462亿元。十几年来,我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机构数量迅速增加,融资性业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11年全年累计贷款担保总额1711753万元,同比增长了93%;期末在保责任余额1137793万元,同比增长了52%。我市全年担保总额和年末责任余额中,民营担保机构所占比重分别达到了91%和86%。

我市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蓬勃发展,有效地架起了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极大地促进嘉兴经济发展。

在我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尽管政府先后有《办法》、《意见》等规范整顿政策以及市经信委配套措施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该行业,但近年来嘉兴融资性担保机构增加太快、太多;同时部分机构自身经营、管理不规范,内控机制欠缺;行业监管基础薄弱等因素,我市融资性担保行业还潜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亟待解决。

一、融资性担保行业存在的风险分析

1.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2010年6月底,我市融资性担保机构62家,2011底已达103家,数量上呈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近达一倍。从业内人士了解到,数量上的急剧增加,已经使我市担保行业市场出现了过度竞争,既影响了整个担保行业的信用体系,担保放大倍数难以提高,又使融资性担保机构因难以靠担保业务实现盈利,主业偏向“异化”,违规经营增多,风险徒增。

2.违规经营管理风险

嘉兴担保市场的过度竞争,又在依法合规和风险管控方面缺少强有力的监督,不少融资性担保机构偏离主营业务、违规运用资本金和保证金从事高风险投资。在今年的许可证换证申请中,我市多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收到整改通知书,主要涉及“企业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不足;其他应收款、投资等占净资产比例高于20%,担保赔偿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这些不合规的经营管理现象,其背后必然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

3.银保合作不力风险

在贷款紧缩的形势下,信贷可能微乎其微,对缺乏有效资产的小微企业来说,通过担保实现融资是一条有效途径,而对金融银行机构是拓展了业务渠道,但银行依然对担保机构的认可度不高,虽经政府协调对接,但仅从风险分担上,银行不承担任何比例风险,这无疑也增加了融资性担保及行业的风险系数。

4.专业人才缺乏风险

嘉兴虽然已经实行了从业资格认定,但目前仅占从业人员的60%,同时担保行业由于起步晚,发展迅速,行业内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管人才,故对需要担保的企业顾客缺少严格规范的准入审批程序和机构的设立。缺乏项目风险识别和跟踪能力,与银行的风险精细化管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5.地方监管薄弱风险

我市已经实行省融资性担保平台信息报送,日常监管就是按月对各融资性机构上报的业务明细进行审核,且不说上报数据有多少真实性可言,而且专职人员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故非现场监管能力弱;同时,缺少创新的监管模式和有效的手段,现场核查缺乏有效的组织,更无从谈起有效的方式、方法,地方监管比较薄弱。

二、融资性担保行业风险控制措施

(一)外部控制机制

1.合理布局,发展壮大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省、市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担保业务需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重点扶持主业突出,经营管理好,风险管控水平高,有一定影响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积极培育融资性担保行业龙头企业,逐步淘汰规模小、业绩差、风险高、不规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形成科学、合理的担保网络格局。

2.审慎监管,提高效能

监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环节,为切实有效地实施监管,控制风险,我市已经出台了《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分别就“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促进行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有效监管、加强组织协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还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建立监管组织机制,创新监管模式,监管评价方式,分类监管,建立和完善监管信息平台,要求相对应地出台有关文件、举措,提供监管的可操作性,赋予监管权利和义务。

(1)日常监管

专职监管人员借助监管信息平台,实时对各融资担保公司上报的业务明细进行认真审核,分析,了解各机构相对应的合作银行;实地到机构、公司、银行不定期地对数据进行核查,跟踪了解机构经营的合规性,发现存有风险,及时上报。为有效发挥日常监管,同时应实行监管的问责制度和奖励制度。

(2)联合排查

由银行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监管部门组成的专家团队,每年1-2次不定期地对机构经营、管理动态抽查、排查、包括资本金、保证金的规范使用情况。抽查评定的结果作为评定等级、年检直至整顿的重要依据。并且在融资性担保平台予以公布,对于严重违规的机构坚决予以淘汰。

3.加大培训,提升素质

省、市各经信委组织各地监管人员进行融资性担保专题监管培训、统计制度培训,通过考试准予监管,同时与担保机构挂钩实践,积累实际经验,切实提高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通过市、区行业协会组织从业人员在从业资格、业务与技术、信息化、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对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高管人员培训,提升融资性担保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水平。

4.改善环境,加大扶持

加大与金融单位的合作力度,通过政府对接、担保增信等手段,落实签订担保公司与金融单位的风险共担机制,共享信息项目运营及风险预警信息等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

融资性担保机构对小企业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所面临的风险,监管部门要根据实际上报政府。嘉兴各区、县政府虽已有风险补偿和财税扶持政策,例如:嘉兴秀洲区政府在《2012年度秀洲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提出了“引导民营担保公司为区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性担保出现亏损的,给予10%的风险补偿。”但各地力度均不是很大,期望能得到更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设立我市再担保机构,构建覆盖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再担保体系。加强与省再担保机构的对接与合作,逐步建立多层次转保的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

1.加强自治、规范经营

认真解读银监会等七部门《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第3号令),《银监会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2011〕30号),《关于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客户担保保证金管理的通知》(融资担保发〔2012〕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关于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4号),加强自治管理,规范经营。

(1)完善内部机制

加强公司治理,严格实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三会一层”经营机制,组建由股东代表、高级管理层、资深业务员、外聘金融专家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制定评审规则和程序,完善担保业务评审机制,实施评审奖惩制度。

(2)强化“三级”管理

担保公司除反担保措施外,强化对所担保企业实行贷前准入、贷中、贷后的跟踪管理。充分挖掘渠道,广泛收集信息,利用综合性人才分析、处理信息,识别风险存在与否及可能性大小,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2.担保产品创新开发

担保产品的创新不仅是为了做大业务,同时也是为了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我市的多家担保公司联合市外知名担保机构为发行“小企业集合债”提供担保,累计超过5亿元;海宁嘉丰担保有限公司联合嘉兴银行、保险公司推出了“保易贷”贷款担保产品,对化解担保风险作了有益的尝试;最近嘉兴银行、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在继“保易贷”后又推出了“担保保险业务试点”。这些担保产品的创新为担保公司在增信做大业务的同时,很好地实现了风险分担。

结束语

中小企业的孵化、成长,对于推进区域经济转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途径就是通过融资性担保机构,在现今经济增长缓慢,经济转型探索发展过程中,不可否认融资性担保行业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这就尤使我们从职能监管、政府政策等方面改善该行业外部坏境,同时,也应加强行业自律、自治,规范经营管理,尽可能降低风险系数,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友兵.中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分析.

篇(2)

一、引言

风险一词来源于英文“risk”的中文翻译。学术界对风险始终没有得出统一的定义,通常情况下,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国际保险业界趋向于把由于自然力或人为因素导致偶发事件出现的结果的风险,通常被定义为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当重大灾害风险甚至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可以称为巨灾风险,然而针对石油行业风险特点,本文提出重大损失风险的概念,从不可抗自然力造成的重大损失风险和可以通过人为加以管理控制的重大安全事故风险两方面,分别对重大损失风险进行讨论。

二、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分类和特点

1、重大损失风险分类

重大损失风险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自然因素或非自然因素导致偶发事件出现的结果。下面将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分为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重大安全事故风险和环境责任风险三方面进行分类说明。

(1)重大自然灾害风险

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我国灾害管理现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以及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2)重大安全事故风险

石油行业日常生产风险高,极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按照事故发生的原因,石油行业重大事故又可分为重大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生产事故、重大设备事故以及重大人员伤亡事故5类。

(3)重大环境责任风险

石油行业的原料的特殊性,一旦发生了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周围人员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及对周围环境产生重大污染和破坏。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风险必须引起行业的关注。

2、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特点

重大损失风险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以及环境破坏引发的社会责任问题,对石油行业的相关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对于普通风险来说,重大损失风险具有:风险损失程度巨大、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影响范围广,相关性高、责任风险巨大等风险特点。

石油石化行业是国家重点监控的六大高风险行业之一,生产工艺具有连续化、自动化的特点,一旦发生灾害,不仅会引起连锁反应,而且涉及面大,易形成次生灾害,导致严重损失,在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同时,对周围地区的人员、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石油企业的声誉。

对于石油行业的建设和日常生产经营来说,尽管采取了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但是从安全理论上来说,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一些偶然的、意外的、甚至有意的人为破坏事件必然会发生,这就导致了石油行业一些重大的灾害损失发生。

三、重大损失风险分析

引发重大损失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造成的重大损失风险包括地震、洪水和其他严重的暴风雨、龙卷风等。而对于非自然因素包括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物料因素、管理因素等多方面,具体表现为:人为的误操作(人为安全事故),人为有意的行为,设备故障或意外事故等。

1、自然因素风险分析

从技术层面上讲,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是通过自然因子发生时、空、强的可能性数值和各种破坏的可能性数值,推测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数值,最后,将3个可能性数值组合起来,得出损失风险。以地震灾害进行致灾因子风险分析为例。

2.非自然因素风险分析

石油行业的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和杂质等,很多都是易燃易爆品;很多物质还含硫等腐蚀性物质;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极易由于人为原因、设备等非自然原因引起火灾、爆炸、化学品泄露、放射性污染、环境污染等重大损失事故。通过对石油行业的勘探与开发、油气储运及销售、炼油化工三个不同板块的危害性分析,以便采取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损失。

(1)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属于石油行业上游过程,其大损失风险因素包括:火灾爆炸风险、物理性爆破风险、中毒风险、井喷风险、环境污染风险。

(2)油气储运与销售

在这个过程中最严重的危险是火灾爆炸,以及压力容器的物理爆炸和运输过程的重大交通事故;其次危险是排放的有毒废水、废气等引起的环境风险事故。

(3)炼油化工风险

对于石化装置而言,火灾爆炸是炼油化工生产中最显见的,也是破坏程度较大的危险,其次是中毒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炼油化工废气以及石油化工废水是造成重大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

结束语

通过对重大损失风险的特点和分类的阐述,以及在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两个方面对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的研究,进一步对引发重大损失的风险进行分析表明石油行业重大损失风险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对国内外历年来石油板块重大损失事故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石油板块事故比例为

炼油化工:储运与销售:勘探开发:其他=62%:29%:7%:2%。

从统计数字来看,炼油化工板块事故比例最高,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在重大损失风险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年.

[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会司质量安全与环保部编.石油风险评价概论,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默许,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对银行利率权限的开放,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它们会采取各种措施,以银行机构的放贷为例,贷款是银行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在商业信贷上会采取主动的姿态,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不良风险,比如坏账、死账的产生,以此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论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是技术、方法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存在差距,因此基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全面风险管理要对所有影响银行目标的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评估、报告和处置,要考虑银行所有层面的活动,从总行层面的战略风险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元的市场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调险偏好和战略、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企业风险及抓住机遇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其一,商业银行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规避、分散、转嫁、控制和化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资产、资本损失,增强银行盈利水平,提高银行的声誉度和核心竞争力,保障银行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二,商业银行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来保证从社会上融入资金的安全,可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维持公众信心,稳定社会金融。

二、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自身因素带来的风险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主要是:首先是银行资金构成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满足公益的同时,必须要实现盈利,而行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而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前提就是银行要具有足够的存款资金,基于银行的特点使得银行必须要保持足够的客户汇兑需求,一旦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就会导致银行出现挤兑风暴;其次银行的资产规模带来的风险。维持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是来源于银行的流动资金,如果银行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之后,就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最后主观因素引起的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制度执行人的自主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导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

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银行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实现了经营主体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在市场中要自负盈亏,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需要独立的面对市场中的风险,一旦出现亏损现象,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二是资金使用效益。如果银行所选择的客户对其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较好,就会减少或避免银行风险;当然银行选择的客户使用资金的效益不好,就会导致银行出现坏账、死账的现象,因此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将会使银行资金周转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回流,影响银行收益;三是政策因素带来的风险。我国的宏观政策也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行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今年国家推出的存款保证金制度,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各大商业银行基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并且将工作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制度化规定;二是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加。随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但是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创新了监管手段,尤其是近两年查处的多名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问题就是真实的案例;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逐渐规模化、制度化。商业银行对各项工作的规定在不断细化,制定了科学的规则。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认识上的缺陷:一是商业银行对资金结构的认识还不够细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属于国家控股,属于垄断行业,因此他们对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中,比如不少银行仍然将经营规模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忽视了资金结构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忽视对资产质量的考虑;二是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不了解。很多商业银行将风险定格在信用风险,认为信用风险是影响银行的主要因素,而忽视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三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资金市场相对还不完善,因此银行的资金运作相对比较狭窄,另外我国资金主要集中在国有四大银行体系中,因此风险分散性不高。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国内银行的审贷体制基本上是横向的,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四)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

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开展较晚,且发展缓慢,使得形成的机制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国外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表现,这些正是我国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机制落后的因素,尤其是目前我国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相对完善的执行标准。

(五)风险管理方法、管理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非常薄弱,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重视贷后检查而轻视贷前分析,重视定性分析而量化分析手段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评价方法不准确;我国商业银行虽然都有一些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还没实现统一。这些系统的数据重复录入、系统间数据标准不一致、系统技术平台不统一,造成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影响了银行自身风险判断水平;同时,各银行本身都缺乏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风险分析手段落后,预警能力低下,常常是跟在风险后面亡羊补牢,缺乏预见性。

(六)风险管理工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但是就目前现状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与国外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直接的反映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不足。

四、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树立风险管理新理念

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开展实际业务和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精神动力,是取得业绩实效又保证运营安全的重要支撑。因此银行要培养与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首先,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众多,不同的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建立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管理模式。比如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行业及地区风险的分析等。其次,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企业类型也不同,因此他们的风险因素也就不同,因此需要银行根据具体的地区建立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其次各个业务部门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国内各银行信息披露工作还不规范和完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基于市场发育和监管理念滞后及会计信息不完备等因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制定出最低的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

(四)引进、培训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风险管理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一方面要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完善人力资源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商业银行要立足于世界,站在战略高度积极引进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网络体系。

五、结论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我国金融市场,在此背景下,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葛林.欧洲商业银行的风险理念[J].金融经济,2012.

篇(4)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8-0040-03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风险管理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不确定性是风险最基本的特点,它代表着事件的未来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本身既可以表明“结果差异”,也可以表明“危险损失”。因此风险管理是基于对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包含了结果差异观和危险损失观两种不同视角。前者侧重价值分析,后者更多地面向管理控制。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COSO框架,就是采用危险损失观的企业风险管理,建立基于内部控制规范的风险管理(控制)框架。但目前中外内部控制规范中,大多围绕业务流程开展风险控制,因而是一种过程性的风险管理思路,是一种行为性的分析框架。作为一个权变的企业系统,风险管理同样与企业的多种结构特性有关。对企业结构特性和业务行为进行双重分析,才能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更有针对性。本文在分析企业风险成因时,划分了企业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等因素,目的在于为企业风险管理与其企业结构特性的相关关系开展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个经验分析框架。

一、产权结构与企业风险

目前的研究多数是将产权结构视为公司治理结构(机制)的组成部分。当存在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时,产权结构可以被理解为治理结构的一个基础性要素。但在我国,与产权结构有关的市场机制和法律机制并不完善,产权结构要素对应着特定的风险成因和作用机制;同时,当产权与人力资源相结合时,在不同的法律和文化环境下,作用机制也并不完全相同,因而由产权结构引至的企业风险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公司治理机制所控制的企业风险。产权结构对企业风险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企业的产权界定和转让特性、产权的多元化程度和收益权结构安排三个主要方面。

(一)产权界定、可转让性和保护程度与企业风险

产权市场的完善程度会影响企业风险的形成,而产权界定、可转让特性和保护程度是产权市场完善程度的几项主要标志。因此产权结构引至的风险取决于产权市场的完善程度。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自然人企业,转让手续较为繁琐,可转让性不强;同时由于缺少充分发达的产权保护和交易市场,加之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广泛存在,由产权结构引至的企业经营行为的风险也大量存在。例如,现实中,在一些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许多中小企业成功开发的新产品在开发后的一个月内就被同行企业连人带技术挖走,技术创新的风险程度比较高。

(二)产权的多元化与企业风险

产权结构从根本上规定了企业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也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效率与市场竞争能力。一般认为,企业产权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产权主体之间以及同一类型产权内部的相互关系,产权结构是产权在各种出资者之间的分布状态,常用集中度来衡量。但实际上在我国,产权有国有、非国有和混合所有等类别,因此产权结构与企业风险的关系对应着一个股权多元化的现状,除股权集中度外,股权性质也是关键环节,后者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不能适用标准的“同股同权”的治理结构体系。这就是我国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运行过程中常常“不规范”的原因所在。因此与产权结构有关的风险受集中度与产权性质双重因素影响,本质上是一个多元化的风险分析模式。

(三)产权的收益权结构与企业风险

产权结构中的收益权结构规定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对企业收益的分配安排。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投入资本的目的是获取最大化的回报,对经营者来说,收益权的安排会直接影响着经营者对企业管理的投入程度,若收益权结构不能满足经营者的需求,会产生多种经营风险。这是现代产权及公司治理理论对产权收益权结构风险的一种主要观点。但目前我国企业有更广泛意义上的收益权风险,有着更复杂的利益相关者效应,例如股利发放率极低、国有企业资金矛盾、行业性补贴等异于市场逻辑的行为普遍存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特殊地位和关系,导致企业风险管理存在广泛的短视性和寻租性。

二、治理结构与企业风险

治理结构是以实现公司最佳经营业绩为目的,用以支配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整套结构性制度安排,它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界定了权利、利益和风险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运转效率、竞争力强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能够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的是“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三权分立即公司的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通过三大机构的权力制衡保障公司的良好运行。治理结构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的运行特性、激励约束制度和信息技术治理(IT治理)有效性三个方面。

(一)董事会运行特性与企业风险

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核心决策机构,在公司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董事会规模过大,容易滋生,降低决策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加企业风险。另外,过大的董事会规模可能会使得董事会成员产生依赖和侥幸心理,当企业面临风险时,怠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风险,这显然会导致企业风险的上升。另外,制约董事会的独立董事也与企业风险有关。尽管独立董事与企业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企业希望通过独立董事“外部人”的身份缓解企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但独立董事存在容易被控股股东控制而缺乏独立性的问题,或者存在独立董事由于自身知识经验能力等原因可能无法很好地履行其职能的可能性,因此,独立董事并不总能发挥其作用,以降低企业的风险。

(二)激励约束制度与企业风险

企业制定合理的报酬激励制度,能促进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的趋同,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根据理论,高管激励能够降低成本,使得管理层更好地为股东服务。但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离不开其对应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国际领先的华为公司激励性股权广泛分散,但其创业老板则认为,如果公司上市,富翁效应反而会侵蚀管理者的积极性,成为“懒惰的富翁”。这可以说是对激励机制存在风险的一个很好的解释。在企业内部,约束制度在企业中是必不可少的。约束制度是经营者的紧箍咒,可使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风险,但在我国儒家文化占主导的经营环境下,约束机制如果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文化,在制度化与人性化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样,也有可能落入风险管理的陷阱。

(三)IT治理与企业风险

广义的IT治理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治理,也包括对IT本身的实施和应用过程的治理。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企业大多广泛依赖IT技术进行产业链协作、企业集群、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种形式的跨企业边界活动。在分析企业风险的公司治理因素时,不能忽视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个体和组织的运行方式、沟通方式乃至思维和决策模式。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商业信息交换、社交化平台等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运行模式,因此,不重视IT环境下企业治理过程的新特性,将难以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三、组织结构与企业风险

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而确立的一种内部权力、责任、控制和协调关系的系统。组织结构可以平衡企业组织内专业化与整合两个方面的要求,运用集权和分权的手段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组织和控制;能够整合调配公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生产及经营管理职能,使各职能部门能够稳定、高效地进行日常经营并形成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符合企业的战略,适应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并与自身的规模相匹配。因此,组织结构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与企业发展战略的适配性、内部机构设计和权责的分配、科层间的协调沟通效率等三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与企业发展战略的适配性

战略决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工具,不同的战略要求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匹配。例如,企业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当处于发展阶段且外部环境竞争不激烈的条件下,可能就采用简单的结构或形式;有的处于增长阶段的后期,可能运用事业部制结构较为稳妥。可见,发展战略对组织结构在组织形式(采用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及职权的集中度(是集权多还是分权多)的选择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组织结构一旦与企业发展战略发生冲突,就会对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阻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形成特定的战略风险。

(二)机构设计和权责的分配

一个企业如果内部机构设置未能完全符合专业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可能导致机构重叠、部门职能出现交叉或缺失。职能交叉会造成对于一项工作出现重复劳动,浪费企业资源(人力、时间),若结果相左又必将增加管理人员的决策成本,使企业运行效率低下;职能交叉也会破坏企业内部的和谐,甚至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若机构、职能缺失,出现有事无人干的局面,会拖延相关项目的决策、实施时间,使企业存在隐患。机构设置不合理带来的风险,体现为权责分配不合理带来的风险。权责分配时如果不能合理分离不相容职务,则会给舞弊提供机会和滋生的土壤,将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风险;另一方面,如果不相容职务分离设计时未能兼顾权责对等的原则,可能会使得公司职员在进行某项活动之前,过度权衡成功得利和失败责任,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行,产生失败风险。

(三)科层间的协调沟通效率与企业风险

组织机构与上级领导和下属单位的横向及纵向信息沟通不畅通,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进而引发风险。当今时代,时间就是企业的生命线,短短的时间延误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例如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10分钟后,德国国家发展银行仍依照约定向即将被冻结的雷曼兄弟账户转入有去无回的3亿欧元,这3亿欧元的损失正是因为德国国家发展银行内部信息传递不及时而造成的。可见,及时、顺畅的信息沟通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风险分析因素。同样,与企业治理层所讨论的信息技术的影响因素一样,在企业组织层面的协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科层间的协调沟通,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的管理控制模式,并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四、资本结构与企业风险

资本结构是企业的长短期债务与各种权益资本的构成与比例关系。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主要采用“结果差异观”构建风险管理理论,因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最优资本结构模式,因而形成了净收入理论、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和理论等理论分支。资本结构对于企业风险的影响,通过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其他风险层面,表现于资本结构优化状态、资本结构的弹性、现金流量状况三个方面。

(一)资本结构优化状态对风险的影响

适当地利用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但当债务比率过高时,一方面杠杆利益会被债务成本抵消,企业将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中;另一方面会因破产风险的增加而导致企业价值下降。若企业的债务比率过低,将丧失部分杠杆利益,丧失例如节税等机会成本,造成不必要的现金浪费,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因此,企业应确定其最佳的资本结构,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以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股东权益是偿债的最直接保障,所以负债数额要与权益资本的规模相适应。

(二)资本结构弹性对风险的影响

所谓资本结构弹性是指各类融资随着理财业务的变化,能够随时清欠、退还和转换,使资本结构可以实现调整和改变的灵活性。保持一定比例的期限相对灵活的融资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一种在必要时调整融资结构和融资总量,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另外,负债期限结构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不同的债务期限结构,会带来不同的财务影响。一般而言,长期负债所占比例越大,财务风险越小。但是对类似于为企业开发周期较长、需求较大的项目提供资金的长期负债而言,应该使得长期负债筹资的期限与投资回收周期相一致。否则会带来过高的融资成本,也会提高财务风险。

(三)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对风险的影响

企业流量状况不佳是资本结构之于企业风险的直接表现。无论是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债务资本,还是权益资本对应的利润分配,都需要企业的现金流支出。企业资本结构招致的风险取决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资本配置安排,一般说来,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缺乏营运资金的有效管理模式,那么资本结构所体现的财务风险,会引致企业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的产生。

五、小结

企业风险分析要关注将企业结构分析和企业行为分析进行有机结合。本文关注风险管理所对应的企业结构特性,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所确定的基本环境因素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影响治理特性的产权结构特性,并引入了对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与风险关系的分析。这些扩展的企业结构特性与风险关系的分析,能加强对企业风险成因的认识,完善企业风险的系统分析框架,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对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经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淑华.公司产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5(11):136-138.

[2] 陈晓,王琨.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2005(4):77-86.

篇(5)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3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79-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成为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趋势明显,但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艰难曲折,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依然困难。长期以来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深化改革,授信审批放贷逐步集中、风险管理不断强化,银行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大集团、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越来越严重,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环境不断恶化。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较为缓慢,既影响了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也反映出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信贷资产在商业银行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信贷资产质量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特征,对于防范银行信贷风险至关重要,也成为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一)外部风险要素

1、宏观经济环境。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随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较为明显。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更替,一些观念落后、不愿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很有可能被淘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周期波动也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生产,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差、应变能力弱,往往首当其冲,进而引发银行信贷风险。

2、区域因素。区域自然资源、金融生态、经济环境、地方政策等区域因素对中小企业发展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引发银行信贷区域风险。人民银行在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中发现,政府干预造成的占30%,政策影响造成的占30%,国家产业或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占10%,地方政府、司法、执法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占10%,而银行自身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仅占20%,外部区域性因素合计占了80%。

3、行业因素。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所处行业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处于孕育形成、衰退阶段的行业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市场供求、企业生产管理都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银行对处于该阶段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处于高风险状态。对于处于成长阶段行业的企业而言,银行风险则相对较小。

(二)内部风险要素

1、财务风险。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真实的情况。财务信息披露的很少,银行审批信贷时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资产结构上,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和财务杠杆比率都较高,严重依赖于流动资产和短期负债。中小企业创造现金流能力较低,通过再投资扩大生产的内源融资能力受到限制。中小企业可抵押的合格资产较少,抵押担保难以有效落实,增加了信贷风险。

2、管理风险。我国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不少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作用过分突出,缺乏有效约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的影响,造成中小企业经营随意性大、稳定性差,容易盲目扩张,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因此,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企业经营者或主要控制人的个人征信状况,亦是衡量风险的重要因素。

(三)银行自身风险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在信贷中往往只重贷款,不重管理,尤其对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不够重视。而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不规范性使得贷前实地调查成为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而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又使银行需要时刻关注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严格进行贷后管理。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

(一)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1、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银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银行应当变被动响应国家金融政策为主动寻求利润增长。只有商业银行重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业务而不是政治任务,才能真正把中小企业信贷做好。

2、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应实现一定的经济规模,这是风险和成本控制的先决条件,因此商业银行要树立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做大的理念和决心。

3、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要特别重视人的作用。中小企业千差万别,很难用统一的指标去衡量风险,所以提高信贷经办人员的调查水平和风险识别水平尤为重要。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组织体系建设

1、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其一,传统的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是“谁审批谁负责”,出于对中小企业风险的考量,信贷人员会产生“惜贷”行为,宁可不贷款,也不愿意承担贷款给中小企业的风险。其二,中小企业信贷的特点决定了该业务的开展不同于一般的大客户信贷,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负责中小企业信贷的营销、审查、风险控制、贷后管理。其三,专业化运作有利于业务的规模化发展,从而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信贷单笔业务成本偏高的问题。

2、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征对客户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户经理不仅要能够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还要能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调查来核实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加强对客户经理的业务培训,使客户经理熟练掌握信贷业务、企业经营和会计核算知识,提高客户经理业务水平,最大限度地了解和预测企业经营信息,消除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风险,实现银企互利双赢。

(三)优化信贷流程

1、加强贷前调查。完善非现场调查和现场调查。在现场调查之前,信贷人员应从工商部门、行业协会、银行同业、供应商、商、消费者等方面广泛收集有关借款申请人的信息,并综合分析借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同时,商业银行信贷人员要跳出财务会计资料,改变传统的偏重企业报表的习惯做法,更加注重客户人品、产品、押品以及水表、电表、纳税表等信息,以真实、全面反映客户的经营情况。信贷人员还要开展现场调查,通过实地走访,与企业员工交谈、沟通,来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资信情况。

2、强化贷后管理。要经常深入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强化对客户经营风险的监控力度。检查不仅要密切关注客户经营、资金运转、贷款流向等情况,更要关注担保人或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防止因担保人经营困难,导致第二还款来源不足的风险,以及信贷客户自身经营正常、但被担保人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风险。信贷业务人员要经常跟踪保证人、抵押物的状况,分析保证人的偿债能力和抵押物的价值减损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

(四)创新担保方式

中小企业可供担保的资产不多,往往担保方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信贷发展的因素。

1、重视人保作用。其一,以有实力的主要经营者个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辅助担保方式,要求主要经营者以其个人全部资产承担无限责任;其二,请贷款人寻找一定数量的担保人,共同担保债务的履行。

篇(6)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自产生起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扩展,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具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型

近二十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加大,促使银行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KMV模型、CreditMetrics、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四类。

KMV模型的优点在于其将违约与公司特征而不是公司的初始信用等级联系在一起,使其对债务人质量的变化更加敏感;同时,它通过股票价格来测算上市公司的预期违约概率,因而市场信息也能被反映在模型当中,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

CreditMetrics是由J.P.摩根公司等1997年开发出的模型,运用VAR框架,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该方法是基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次年评级发生变化的概率(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计算出贷款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进而得出个别贷款和贷款组合的VAR值。

麦肯锡模型则在CreditMetrics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通过蒙地卡罗模拟技术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麦肯锡模型可以看成是对CreditMetrics的补充,它克服了CreditMetrics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

三、巴塞尔协议对于信用风险资本要求

信用风险资本要求用单个信用风险资本加总进行计算,通常银行可以选选择标准化方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内部评级高级法三种方法。

标准化方法利用外部的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外部信用等级来对风险进行分类,新资本协议取消了衍生工具50%的风险权重上限。

内部评级高级法允许银行提供其他的输入变量,包括违约损失和违约风险暴露综合得出监管需要的风险权重。高级内部评级法只能应用于主权、银行和公司债务的风险暴露,不能用于零售组合。

篇(7)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08 -02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的政策环境、运行机制都在不断的完善,风险和创业也如影随形。尤其是对于各方面基础、条件均薄弱的青年学生而言,创业带来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创业出现了风险,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或者直接的损失。鉴于此,在青年学生创业初期,需要考虑各类处在或者潜在的风险,最大程度降低青年学生创业的系统金融风险,一旦出现风险也能及时地进行控制、化解。

二、学生创业中金融方面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一)创业能力不足致使的风险

现如今,社会上青年独生子女较多,由于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父母过多的宠爱,在刻苦、独立等精神上较弱。另一方面,再加之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一般较为滞后,创业竞赛、创业实习、创业实践也较少。很大程度上致使青年对相关国家政策、市场、管理知识、法律认识程度不尽人意。在创业过程中,青年在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意志品质、人际沟通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若是创业者上述个人的基础条件难以达标极易造成创业失败,构成创业风险。

(二)宏观政策改变造成的风险

一些地方政府以及行业的优化政策会在一定时候发生改变,一旦市场成熟,一部分创业企业在获得一定的初步成功以及积蓄时,会因为政策的保护达到极限,相关创业税收优惠、政策优惠、贴息优惠以及办公房租优惠等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减少。该种变化将会对创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进而引发创业风险。

(三)地区背景差异带来的风险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之间发展还未达到一定的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的多层次性越来越突出,比如在融资渠道、政策支持、商业氛围、教育发展、开放程度等方面上,西、东、中部地区差异较为显著,针对中西部地区来说,选择的余地小之又小,而东部地区的创业路径则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对于普通院校而言,在创业条件上显然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致使在激烈的创业市场竞争中,学生需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创业市场竞争存在的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市场俨然成为了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各类市场因素也随时会发生变化,需求、供给两组之间的关系总在不断地转换,机遇也会转瞬即逝,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青年在创业初期,不论是进入哪种行业、市场,均需要面临激烈的竞争,营销压力、机遇变革也自然而然需要自己来承受。这时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筛子,把一些不够成熟的创业项目就残忍地淘汰,创业的市场风险也会伴随其中。

三、学生创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控制

(一)创建创业孵化平台

随着我国一些高科技经验的积累,如今已经有一部分地方政府构建了一些项目孵化基地、学生创业园、大学创业中心、创意创业一条街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年学生展开初期创业以及运作。在该类创业孵化平台中,政府、学校的优惠政策均能得到保证,比如针对一些入驻的青年学生创业团队而言,学校、银行也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可以在一定年限内的孵化期中享受免税、零租金的待遇。在孵化期内,青年学生创业者能够认真完成市场调研,对市场需求进行全面了解,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展开研究,充分掌握开业、融资、税收、保险等情况,有效了解招聘、促销、业务开拓、信息处理、广告宣传等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 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创业经验的青年学生而言,创业孵化平台俨然十分关键,是一个有效进行实践、积累经验的平台。

(二)创建能力培育平台

学校作为能力培育平台的主体,需要最大化应用科研、教学、管理等相关优势,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整合,帮助青年学生的创业教育有效的进行建设,构建一套和我国实际国情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青年学生的创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比如学校可以适当的增设相关的企业法规、产业政策、营销策略、当地经济特色等课程,对青年学生的创业活动展开理论指导、业务培训,在让学生学习创业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树立优良的创业心理素质,从而获得对风险的分析认识、转化、分解的能力,逐渐强化自身能力,为今后的顺利创业奠定有力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青年学生的创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地进行推进,我们简析了学生创业中金融方面的系统性风险分析以及学生创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控制,分析和探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进行创业,进一步满足青年学生创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4-0088-03

一、引言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最主要风险。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商业银行将目标客户从大企业逐步转向中小企业,特别是大量的小微企业,以开辟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然而,由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具有短、频、急的特点,导致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系数较大,且在实践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违约行为也屡屡发生,无疑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高发群体。因此,对其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据中国银监会的分析和统计,从2011年6月开始,我国宏观经济的下行风险逐步显现,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集中爆发,到2011 年末,全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达2.02%,其中单户授信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达5.14%。到2013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金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双上升到一个新高点,显示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在不断扩大。因此,新形势下如何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将是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从分析小微企业及其信贷的特点出发,剖析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策略,以期一方面能够增进人们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及其成因的了解,另一方面能够为国内各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方面提供借鉴。

二、小微企业及其信贷特点分析

(一)企业数量多,资金需求短、频、急

根据最新的企业划分标准,我国99%以上的企业属于小微企业,约有6 000 万户。如此众多的小微企业,一方面满足了商业银行对日益增长的客户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经营管理和风险防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一般额度较小,且时间要求十分急切,贷款频率较高。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相比,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及审批手续却较为繁琐、费时,不仅周期较长,而且手续复杂,因此,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小微企业客户的需求。

(二)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小微企业不仅业务经营规模小,产品种类较少,而且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也相对较小,资金实力弱。调查显示,我国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的年经营规模仅有100万元左右,这种较小的规模不仅使得小微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呈现出灵活的反应能力,而且有利于它们迅速捕捉市场机会,调整经营策略。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小微企业的这些特点,也给企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使他们极易受到宏观调控和行业周期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国内外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的先天性特点使其很容易陷入生存危机,从而大大增加了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

(三)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纵观国内小微企业,大部分属于家族企业,其经营风格和经营模式受企业主个性的影响十分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层面,多数企业尚未构建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有些虽表面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管理模式,大量的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凭企业主的主观臆断作出,从而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此外,会计制度不健全、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是我国小微企业当前呈现的另一个十分突出的且带有共性的问题,而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设还十分滞后,征信平台尚不完善,加剧了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导致银行面对小微企业贷款时表现得十分谨慎。

三、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风险

小微企业主为了尽可能地逃避税费,在向金融机构和政府工商、税务等部门上报会计信息时,往往不愿意提供真实信息,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其结果又加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二)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的信贷风险

一方面是由于小微企业主经营不善造成的,许多小微企业主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管理经验缺乏,商业信誉较差,这些问题将严重威胁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的。众所周知,我国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的弊病,企业的经营管理缺乏科学的决策过程,往往由企业主个人决定,凭经验和喜好管理企业,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误差较大,后果严重的甚至造成企业倒闭。

(三)银行信贷管理粗放导致的信贷风险

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审批往往重抵押物或担保,而轻现金流,忽视了对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考察,这种片面性评估不利于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此外,与小微企业的庞大数量相比,商业银行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客户经理数量明显不足,导致这种信贷业务人才短缺的最重要原因是岗位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仅如此,现有的小微企业信贷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经验,业务水准不高,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面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压力,这些小微信贷从业人员通常盲目授信,许多信贷业务存在资料虚假、数据失真、抵押无效、拿回扣等违规违法行为,其结果必然增加了操作风险。

(四)外部环境恶化导致的信贷风险

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外部环境恶化,这种变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有着显著的影响。由于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经营不确定性大,极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特别是在外部经济处于低迷期时,小微企业的信贷违约率会迅速上升,自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大大提高。国际著名的穆迪公司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小微企业在经济衰退期的债务回收率比在经济繁荣期低1/3以上。二是产品的更新换代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受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一些新产品和新工艺将代替旧产品和工艺,小微企业如不能及时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必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从而致使企业倒闭关门。三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国家的经济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毫无疑问会产生重大影响,当小微企业的经营方向与国家宏观政策相悖时,企业生存环境必然急剧恶化,最终也将导致信贷风险的发生。

四、控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健全征信体系,化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完善的征信体系是解决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征信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及时出台与征信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上报、披露、使用和保护,将信用产品的加工、生产、使用都纳入法律范畴,为小微企业甚至全社会创建一个开放自由和公平公正的信用环境。同时,通过立法扫清制度障碍,建设全国联网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系统,协调来自工商、税务、海关、财政、统计、社保以及银行、电信、电力等部门的信用数据,构建小微企业征信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各方将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整合并向社会开放。另一方面要健全与之相应的征信监管办法,净化征信市场氛围,为惩戒失信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保证征信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此外,为了惩戒失信部门或企业,应该建立失信举报制度,动员各方力量,实现征信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统一。

(二)规范管理,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在企业管理方面,小微企业主要及时转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观念,构建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应及时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管理,同时要注重吸引社会优秀的中高层次人才加盟,适时补充新鲜血液,不断激发企业管理的内在活力。在会计制度方面,小微企业要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企业经营管理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在人员素质方面,除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以外,还要经常组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开展业务水平培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如通过选派管理人员参加政府部门、高校或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职业经理人培训班或中高层企业管理人员研修班等,以提高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加强信贷管理,创新信贷模式

针对小微企业及其信贷特点,商业银行也要实行不同于大企业的有针对性的信贷管理模式,即“四单”管理: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单独进行信贷评审、单独予以考核激励、单独配置专营队伍。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对分支机构进行业务考核的过程中,要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占有率、小微企业客户数量以及利润贡献率等作为单独考核指标,纳入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考核体系之中,并单独对这些指标配套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划拨专项业务发展经费,配置专项信贷额度。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防范与业务绩效奖励并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把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物质奖励与小微企业信贷资金规模、小微客户数量、贷款质量及效益等综合指标相挂钩,从制度设计上调动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授信积极性,从而促进和保障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在小微企业信贷模式上,可实行分步贷款,通过对小微企业业务细分,将整个贷款按照业务的流程进行分步发放,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四)全面考察企业,注重实地调查

在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立之前,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时,不仅要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更要关注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从全面审慎的角度出发,多方面考察小微企业的贷款偿还能力,合理确定小微企业的授信控制量。要全面了解和评估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必须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等形式来获取企业经营的第一手资料,摸清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以最大限度地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时应更多地将实地调研作为判断依据,减少对企业的正式财务报表等书面文件的过分依赖。在调查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要从风险控制、客户管理和价值发掘的角度对授信的小微企业进行科学细分,进而对它们实施差别化的信贷业务发展策略。同时,为了保证调查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商业银行要注重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的设计,可以采用“三问三看”的信贷调查方法,即“问人品、问经营、问风险,看报表、看流水、看凭证”。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还应严格执行“双人实地调查制”,最好是客户经理和风险岗位人员共同开展实地调查。这样有助于将信贷风险的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把控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从而有效降低信贷过程中和信贷之后的风险。

(五)重视生产技能,创新信贷产品

缺少可抵押物是小微企业信贷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难题,而商业银行最为关注的莫过于抵押物,这种银企之间的信贷矛盾始终是小微企业融资的绊脚石。鉴于此,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值得反思和重构。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商业银行应该逐步转移传统的信贷关注点,即将关注信贷抵押物转向关注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劳动技能,因为经营能力和劳动技能最能反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要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产品,以满足小微企业不同层次、不同产品的资金需求。

五、结语

降低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不仅商业银行要积极转变观念,创新信贷管理和经营模式,构建与小微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体系,而且需要小微企业自身不断努力,加强内部治理,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树立良好的经营理念和社会声誉。此外,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征信体系,最大限度地化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参考文献】

[1] 戴,孙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行业风险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3(4中):66-69.

[2] 来国伟.浅析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成因及相关对策[J].浙江金融,2013(9):46-48.

[3] 董建萌,朱瑞博.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化解研究[J].会计之友,2010(3中):54-56.

篇(9)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改革的日益加深,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涌现,同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渐加快,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利率管制逐渐放松,存款利率不断攀升,金融竞争不断加剧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市场风险也会渐渐加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作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主要部分,是指市场利率的非预期变化对银行资产和收益的市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金融资产在商业银行资产中占有的比例很大,利率的微小波动会对这些资产价值造成直接的巨大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商业银行财务危机或者导致银行关闭。所以,从商业银行稳健和安全经营的角度来说,有效地对市场利率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有着非凡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在国际业务经营活动中,商业银行由于各国货币之间汇率发生波动而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在持有或者运用过程中遭受意外损失或者取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就目前中国而言,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种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的稳定。但是由于近年来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动,当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面临着非常大的升值压力。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为了提高业绩、提升竞争力,必须在竞争过程中密切关注人民币汇率走势,审时度势,做好金融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最大努力地规避汇率风险,防范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二、关于金融机构市场风险计量的工具

伴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大以及监管要求的提高,商业银行所要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日益增加。全球在吸取灾难教训的同时,都在不断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计量和控制,到现阶段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市场风险计量和控制体系。

(一)集中管理

国际商业银行在实行条线管理的基础上,对资金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并通过这一体系将各业务条线的风险集中到资金部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各业务条线的资产与负责严格匹配,相应地,商业银行业务的市场风险转移到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进行集中管理。因而全行市场业务风险仅由资金部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和交易部门承担,承担主要集中,便于对全行资产负债表内、表外业务市场风险的集中计量和控制。

(二)全面市场风险计量体系

从国际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市场风险计量方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相互补充、涵盖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全面市场风险计量体系。目前主要使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包括利率缺口分析法、外汇敞口分析法、久期分析法、风险价值方法。

(三)限额管理

以限额管理为手段,实现对不同类型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在风险定量计量的基础上,国际商业银行主要运用限额管理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控制,这些限额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止损限额,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限额管理体系。从风险管理工具上,则主要运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对市场风险头寸进行对冲,对资产负债利率风险进行主动管理,将市场风险暴露降低到风险限额以内。

三、金融机构市场风险计量--VaR模型

2007年开始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坏账点燃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表面上是贷款人不能按时归还商业银行借款引发的信用风险,实际却可以归结为华尔街金融机构过高估计市场预期,贪婪的利用各种新的衍生金融产品获取财富。终于,从2007年底以来,大批涉及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的金融机构纷纷倒闭。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沿着经济全球化的链条迅速蔓延。

这场危机告诉我们市场风险的监控是如此的重要,而像VaR方法这样的定量化的风险度量工具无疑是有效地市场风险监控所必不可少的。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看,采用VaR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合我国金融形势的要求。

首先,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增加,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对于我国来说,目前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外汇汇率的变动。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利率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人民币最终将实现可自由兑换,利率、汇率以及许多商品价格的短缺频繁波动将不可避免。许多市场因素将更加显示出内生经济变量的特点,即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呈现更大的波动性。因此,市场风险的重要性也会日益突出,增加市场风险管理势在必行。而将VaR方法引入我国,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

其次,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急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在计划经济管理之下,一些计划经济的管理方法目前仍被沿用,我国商业银行本身并没有自己的风险测量的定量方法。VaR模型是一种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模型,其风险值以绝对值表示,内容明确,因此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学习和握掌握。此外,VaR风险管理方式有益于我国商业银行内外的监督和管理,各商业银行根据其资本金或能承受风险的程度以定量的方式分配给各分支机构一定的风险额度,各分支机构根据VaR模型可随时知道各自的风险值,当风险值超过风险额度时,通过资产重新组合,把风险值调整到允许的范围内。当上级部门或者监管部门发现问题并向商业银行提出时,商业银行也可以根据VaR模型及时调整资产组合。

第三,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的日趋复杂以及组合投资在我国的兴起,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各种形式的风险汇总综合考虑和衡量的必要性越来越大,这就为综合衡量市场风险的VaR模型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将VaR方法引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相信在不远的未来,VaR模型必将以其科学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得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视和青睐。

综合以上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度量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基于风险价值的VaR模型方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论

在新巴塞尔协议以及巴塞尔协议III中,关于资本金计算公式的设计和相关参数的确定与检验都借鉴了VaR的思想和方法。VaR方法因其概念简单,易于沟通,成为当今国际银行业风险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标准工具。 并且近年来发生的灾难性的金融事件也解释了为何VaR在金融界得以风行的原因。但是VaR只应被视为第一道的近似值。风险价值是基于统计方法得出的这一事实,并不能掩盖它仍只是一种估计。使用这不应该被引入误区,而应认识到VaR的局限性。正如J.P摩根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史蒂文.蒂克所言:"有一点应该明白,VaR已不是一种风险测量的方法论,而应该成为一种管理手段,这种手段是与此行业人员的经验水平及公司所能承受的风险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 ]胡开春.股票市场驱动并购研究评述[J].财经科学,2007,(1).

[2]闫万涛.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10.

[3] 秦国平.基于VaR 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篇(10)

一、个人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个人信用风险,也即个人收入的波动幅度和品质修养水平,其中个人信用状况还与整个的信用密切相关。在收入水平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尚在运行初期,可利用资源储备不足,商业银行缺乏征询和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其它征信部门的系统资源不相互共享,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自有净资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询问或实地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二)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缺陷,致使潜在风险增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但整体管理水平依然不高,难以跳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办时间不长,所以在这方面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通常,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最为重要的有无违法纪录和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内部在责任界定上也往往依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使得就材料而谈贷款的问题更为严重。同时在贷款发放上,重放轻管的问题相当突出。由于在放贷时对客户的实际情况就只停留在资料上,因而发放后更是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措施跟上。有的是一些笼统的管理制度,内容泛泛,面面俱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使管户信贷员无法按部就班,致使有些贷款实际上长期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

(三)相关的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性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即使有,也似乎存在维护人权益的倾向。不少新法律法规的实施直接使得借款及相关合同存在法律方面的缺陷和问题。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银行执行债权较高,投入的物力较大,致使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当前城乡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呼唤我国消费信贷法尽快出台。

(四)抵押物难以变现。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抵押物变现渠道窄、成本高,贷款担保往往形同虚设。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时,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执行上的不规范,引发了大量的道德风险存在,进一步加大银行的损失。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五)盲目,无规划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近年来,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鼓励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每个员工下达一定额度的消费信贷任务。不少员工为完成任务,盲目放贷,甚至自己使用贷款进行高风险或炒股。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面对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逐步创造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存量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信用业务均有记录登记。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扩大现有人行征信系统的职能和范围,联合、政法部门、各公用收费部门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可以先易后难地组建征信公司,起初只联合金融机构,以后再逐步扩大。征信公司应遵循“会员提供信息,有偿提供查询服务”原则,把各家金融机构作为会员,金融机构免费向征信公司提供个人信用记录,参加组建的其他部门同样要免费提供有关的个人资信情况。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时要付费,以便保证征信公司正常运转。

(二)认真探索个人客户差异化服务方法,调整客户结构,培育和拓展一批高端个人客户群体。所谓高端个人客户就是指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就当前客户群体而言,一是从事于优势行业或垄断行业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如电信、、金融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二是职业稳定、收入较高的国家公务员和发放工资的事业单位人员。三是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公司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等。这些群体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并且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对自身的社会声誉和个人信誉也更加注重,还款意愿较强。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三)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一是严把信贷准入关。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有规划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严格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防止各种操作风险的产生。二是加强贷后管理。根据个人消费贷款的特性,分析相关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简洁有效的管理办法,办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配置好相应的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按规定进行贷后检查。三是必须严肃信贷纪律,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追究必须到位。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举一反三”,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四是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授权。针对各分支机构管理水平与风险控制能力,实行不同的授权管理和程序运作,并实行精细化管理,择优发展。五是可以成立专门的个人消费贷款审查审批中心,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实行集约化经营。

(四)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担保制度,是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风险时的必要保证,也是制约借款人信用程度的一个有力武器。在我国消费信贷法出台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分析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圈定法律争议少、执行容易的标的作为抵押物。产权不清、变现较难以及现有法律上存在争议的抵押物一般不要接收。选定的担保抵押物必须合法、足值、有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合理界定保证人范围。对借款人自身条件较好,收入稳定,可实行保证担保方式的贷款,保证人应该选择信用度高的高端客户,且至少自身综合条件不低于借款人。

篇(11)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推动技术创新、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员工素质不高、研发投入不足、把握市场能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应变能力,使商业银行对其设置了严格的融资约束和限制,普遍出现“融资难”的情况,导致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越来越差,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难度。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了有关服务中小企业的货币信贷政策和指导意见,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指出,中小企业成长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经济巨大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提出了完善政策、加强金融支持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1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金融机构(含商业银行及农村合作社、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等)全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加1.63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43.5%;年末小企业贷款余额1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因此,研究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风险,分析其来源和表现形式,科学地度量其风险水平,对于提高中小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财务融资和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较高、信贷支持不够等方面。现有的信贷风险分析的方法和度量模型,大多数针对大型上市公司,并没有一套完全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评价体系。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分析中小企业信贷现状和存在的风险,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度量模型的基础。

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来源广泛,主要是宏观经济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企业自身的风险等方面。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政策风险――宏观政策的调整(产业政策调整、信贷政策紧缩及出口退税政策等)可能为中小企业带来不可抗力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当财政和货币政策较为宽松时,贷款利率降低,融资成本较低,反之会增大企业的融资风险;汇率风险――对涉及进出口、外贸型的中小企业,汇率变动风险也是不可忽略的。

2.金融机构风险。信息不对称――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较为混乱导致财务报表失真,信息透明度通常较低,甚至有意隐瞒对贷款不利的信息和风险,导致了银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不敢轻易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和贷款业务的分析经验不足,对于信贷风险的识别和衡量还处于初级阶段,增加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担保体系还不完善――担保公司少、资金数量少、资金来源少、内部管理结构不合理、承担风险能力不强,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需求。

3.企业内部风险。由中小企业自身特征所决定的内部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等。经营风险――中小企业通常经营规模较小,资本积累不多,自有资金匮乏,生产设备、工艺不高,产品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持续经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经营风险相对较高;财务风险――中小企业生命周期较短,财务管理不规范,难以全面了解、识别和判断其财务真实情况,使银行对其贷款面临着更大的信贷风险;信用风险――中小企业权力高度集中,贷款的偿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诚信,道德风险大,当企业面临经营效益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时,就会出现转移财产、抽逃资本金等行为,同时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可能使贷款用于收益更高、风险更大的项目。

三、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指标筛选

(一)样本选择

1.样本选取。由于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不公开,无论从企业还是商业银行都很难获取,所以本文采用沪深交易所主板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市场中,以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部分上市企业为代表,随机选取164家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2.样本类别。沪深交易所特别重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即标示为ST、■ST。笔者认为,这类企业因财务困境而产生“信用危机”,则可能发生违约,而非ST公司作为财务健康企业通常不会发生违约,并以此把上市公司分为“困境企业”和“健康企业”,分别用1、0表示。对于财务困境企业,本文从2013年仍被特别处理的ST、■ST公司中,具体分析其财务危机发生前1年的财务数据,即采用t-1年数据预测t年的财务状况。

3.样本分类。将164家企业数据分为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用训练样本建立模型,用检验样本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具体样本分类如表1所示。

(二)指标选择与筛选

1.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度量指标选择的原则。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价的指标,应该能全面衡量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反映企业的发展、财务状况和对贷款的偿还能力。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小企业特点,评价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性。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全面地反映所有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种因素;同时,尽量避免指标的重叠,在不影响模型评价结果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一些次要的指标。

针对性。选取的评价指标要符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具有高度灵活的经营特点,所以在选取指标时,应该更注重企业的发展性和成长性。

预见性。选取评价指标进而分析信贷风险的目的是预测中小企业贷款的违约概率,在指标的选择上要能够充分反映企业未来的财务和经营状况。

可操作性。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还不规范,选择的指标既要获取容易、操作简捷、使用方便,又要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准确。

2.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度量指标的选取。根据企业财务特点和衡量风险的需要,选取了14个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与发展能力,如表2所示。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评价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企业按时偿还贷款的能力;盈利能力是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偿还贷款的保障,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营运能力是企业资产运转的能力,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活跃程度,较高的资金周转效率是企业平稳运营、发展的基础;由于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经营效率和成长速度都很高,成长与发展能力是考察企业以往发展水平和未来成长的重要指标。

3.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度量指标的筛选。为避免模型过于复杂,同时减少多重共线性对模型准确度的影响,需要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14个指标进行筛选并简化模型。

相关性检验。利用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见表3),KMO值为0.540,大于0.500;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是0.000,小于1%。所以所选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最大方差旋转法提取公因子,因子数目的确定是经过反复试验,指定公因子数目以确保累计贡献率不小于90%,最终选取10个公因子对原始指标变量进行分析,其贡献率为92.814%(见表4)。

选择代表变量。在确定因子数目之后,为明确每个因子的具体意义,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选择,使每个因子负荷值的总方差最大,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变量。

筛选典型指标。从表5的结果中选取公因子载荷最大的变量,可以得出10个公因子所对应的代表变量作为度量指标,如表6所示。

四、基于Logit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模型及实证分析

以样本、数据、指标为基础,构建反映现实社会模型的实证分析方法,是经济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的重要方法。这里以样本和指标为基础,利用SPSS软件,构建基于Logit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利用上述指标数据,选择训练样本,采用逐步迭代的方法,得到模型总体的检验参数,如表7所示。

表7表明,在估计模型参数时,进行到第10步迭代终止。-2对数似然值(-2 Log likelihood)反映了模型中因变量不能解释的变动部分误差的显著性,Cox & Snell R方和Nagelkerke R方的值在第4步分别是0.573和0.803,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一般,并不是非常显著,可能是受样本数量较少、ST股和■ST股的财务指标波动性较大的影响。表8分别列出了步骤、块、模型的卡方值,Sig.=0,即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整体是显著的。结合表7综合分析,模型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表9中列出了模型的变量估计及检验值,除X7以外,各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非常显著,X7是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造成这样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很多,可能也是由于样本数量较少和指标波动性较大,所以为全面地保留指标信息,笔者将X7加入到模型当中。另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采纳了较多的指标,可能的解释是,在之前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预期下,更多的中小企业选择持有大量的库存,而不是应收账款或现金。

综上所述,可得Logit回归模型:

Logit(p)=ln■=1.114-0.380X1-0.132X5-0.056X7+0.461X9+0.259X10-7.278

X11+0.003X13 (1)

而违约概率为:

p=■

(2)

利用(2)式计算企业的违约概率,即可衡量企业的信贷风险,通过与临界点(0.50)进行比较,为贷款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样本进行测算,凯恩股份(002012)可能发生违约的概率为p=0.0167,信贷风险较小,所以银行可以直接向其发放贷款;■ST中华A(000017),p=0.8967,银行向其提供贷款将面临较高的违约风险;天津普林(002134),其违约概率p=0.5376接近于临界点,说明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违约风险,但并不必然构成违约条件,需要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贷款决策。

(二)模型的检验

模型的有效性需要进行检验,衡量模型的预测能力。一般分为样本内检验和样本外检验。

1.样本内检验。样本内检验是利用建立模型的数据,对比预测值和实际值的情况。SPSS软件已经给出了样本内检验结果,如表10所示。

样本内检验的结果,对75个财务健康企业,正确判断73个,2个企业被判定为财务困境,准确率97.3%;对35个财务困境企业,30个判断正确,5个被判定财务正常企业,准确率85.7%;而模型的总体准确率达到93.6%。

2.样本外检验。利用之前预留出的检验样本,可以进行样本外检验。仍设定临界点为0.500,即预测值大于、小于临界点,将判定为财务困境企业和财务健康企业,具体结果如表11所示。

样本外检验样本共检验了54个企业,34个财务健康企业,正确判断28个,准确率82.4%;20个财会困境企业,正确判断14个,准确率70%;总体判断准确率77.8%。这个结果可能是检验样本中数据过少造成的。

五、结束语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在我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中、小企业贷款申请失败的概率分别为12%、22%、23%,而有41%的中小企业认为“融资难”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提出了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指标,运用SPSS软件建立了基于Logit回归方法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并得到以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