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养老保险的管理方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5 16:53: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养老保险的管理方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养老保险的管理方式

篇(1)

引言:

目前,受到外界各方面的影响,使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更加繁琐。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如何在该项管理工作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的作用

现阶段,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业的发展形势都有所变化。将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通过数据储存,可以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信息化处理可提高办事效率,另外,节省了纸质档案的保存空间,在使用和管理方面更加快捷。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节省翻找档案的时间,通过操作计算机,在专门的系统上搜索关键词,便可快速查看所需信息。在此方面。档案管理者可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以提高其安全性。任何管理方式的转变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使信息采集、保存、提供等方面获得进步。另外,通过信息化处理,能够使养老保险的信息更具有时效性。以往的档案管理方式,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实现远程信息传送,将管理工作简便化。

二、企业实现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2.1提高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

部分企业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不高,聘请的工作人员并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并受到自身思维的限制,使其对信息化管理缺乏全面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只是将信息录入到管理系统中,难以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另外,仍有部分管理者采用以往的落后管理形式,忽视信息化管理,限制该管理模式的建设进度。面对此种情况,有关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应该提高重视程度,积极转变管理思想,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相关部门应提高对该方面的重视程度,设置专门的活动经费,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购买较为先进的应用设备仪器,仔细进行甄选,以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另外,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相关技术,以及重视程度,投入合理的资源量,进而提升养老保险档案的信息化工作水平,方便相关信息资料的查阅和使用,为企业后续的工作提供便利[1]。

2.2转变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形式

在实际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其资料的草拟、删改以及打印,都是由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以及档案系统进行的,并以虚拟数据的形式将其保存。通过该种工作形式,方便保管养老保险档案的同时,也便于资料复制和删改,若出现管理不当的情况,可能使原始数据丢失,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部分管理员对信息化管理形式心存怀疑,并在具体工作中,尽量避免采用信息化的方式,使信息化管理难以推进。要想完善档案信息化处理,需要逐步转变工作形式,对于企业的档案管理,需要加大各类资源的投入量,优化信息资料的服务水平。在已经具备信息化管理的企业部门中,应提高管理力度,进一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以免出现资金浪费或同类项目重复进行的情况。另外,可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通过缩微处理,将养老保险档案资料通过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感光材料上,经过合理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保存。对于档案管理,可以使用部分公共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以及移动通讯设备等,为相关的档案使用者提供较为快捷的服务方式,进而实现预期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效果。

2.3完善档案信息化的管理体制

篇(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目标已基本明确,就是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方面,从现收现付式向基金积累式转化,即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其中,能否建立起一个合适的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确保养老基金在不断积累扩大的前提下保值与增值,是这一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中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必要性

1、现行政策无法实现养老基金价值增值

养老基金是职工的“养命钱”,代表职工特别是老年职工的权益,因此,保证基金的安全性理当成为其首选目标。为了确保我国养老基金的安全,按国家政策规定,养老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或存人银行,而不允许将资金投向风险大、获利市制项目上。1996年,我国578。56亿养老保险基金累计节余额,存人银行专户380。72亿元。虽然仅从获得利息的角度来看,现行政策能使养老金在数量上增值。但如果将银行利率、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等三个指标进行比较,在我国银行利率一降再降,物价总体水平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不难看出养老基金价值上增值已十分困难了。尽管近几年物价上涨有所减弱,但在利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其负利率还是相当高。因此,单靠银行储蓄或投资国债已不可能确保养老金增值,唯一的出路在于实行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

2、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加剧了养老金支付的需求量

我国15一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现在到2020年将呈增长趋势。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2020年后将出现逆转,预测劳动年龄人口将由2020年的9。345亿递减为2030年的8。879亿、2040年的8。654亿和2050年的8。357亿。从1970年起,由于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大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使劳动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70年的53。5%依次提高到2以城)年的65。1%,预计2010年达到67。9%。从此以后将逐年下降,2020年、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将分别为研。5%、592%、57。0%和55。1%。我国早期进人老年型社会的上海1993年开始出现户籍人口自然负增长和“青年人赤字”,北京到2010年也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出大于进的局面,这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递减的趋势将会在全国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就意味着老年蟾养系数的上升。因此,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必然面临着养老费用增加的局面,如果不通过基金储存并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养老金的投资运营,使其价值增值,社会保险制度就无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进而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3、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组织已不能适应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需要

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组织日常从事的只是基金的收缴、存取和养老费用的发放等简单的重复劳动,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力争养老基金增值,履行其社会职能,也起不到减轻国家、企业、单位的养老压力的作用。因此,建立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机构,保证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势在必行。

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国际经验

金融投资有其一般的原则,即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作为资本市场上的养老基金进行投资固然需要遵循投资的一般原则,但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考察世界各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历史及现状,下面三条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安全性原则

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在职职工和企业交纳的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专门用于支付职工年老退休后的养老金。以保证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是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来源。是职工的养命钱。这些基金最终都要返还给被保险人,具有负债性质。投资是利用其收人和支出时间差和数量差。对闲置的资金作充分的运用。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同时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如果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投资失误。则退休职工的收人来源就可能面临威胁。所以,基金的完整、安全关系到养老保险目标的实现,从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这就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性。即必须保证投资本金能全部收回。并能取得预期的收益。安全性原则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2、盈利性原则

从投资的动机来看。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利,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如果投资不能盈利,还要承担这种或那种风险。那就是得不偿失。然而,盈利与风险是相伴随的,盈利越多。风险就越大。为此。公共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与私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应有所区别。

公共养老保险金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它向老年人提供保命钱,所以一旦投资出现问题,要么会影响老年人基本生活,要么会增加政府其他渠道的投资压力。所以,在安全性与盈利性何者为重的天平上,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都把安全性作为首要原则。正因如此。公共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比较低,例如:在80年代,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公共养老基金分别只取得了3%、4。6%的实际收益率,而同期荷兰、美国、英国和智利的私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6。7%、8%、8。8%和9。2%。秘鲁、土耳其、委内瑞拉、埃及、厄瓜多尔等国家的公共养老保险基金在此期间投资甚至出现了负收益。因此,公共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更倾重于安全性。以保证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免受投资风险的影响,而私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则应适当注重盈利性。因为,一是私人养老金计划是政府公共养老金计划的补充(实行养老社会保障全部私有化的国家除外),它提供的养老金属于“锦上添花”,所以对投资风险具有较大的承受力;二是企业养老金计划如果通过参加养老基金的方式举力,则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养老基金(基金法人)与养老金计划的受保人(企业职工)之间的关系一如同公司和股东的关系一样,养老基金的股东就是参加养老金计划的企业职工,养老基金及其雇佣的基金管理人所从事的投资活动都要以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既要保证职工养老金资产的安全性,同时又要确保养老基金的投资更倾向于取得较高的收益率。正因为如此。各国的私人养老保险基金都十分重视投资的收益问题。

3、流动性原则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不是为了拥有大量的难以流动的资产。应当能够迅速地融通、变现和周转,以保证支付的需要。要随时准备一定数量的现金或活期存款,以保证及时、迅速地给付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如果资金因投资而冻结于某心固定项目而难以变现,将无法应付基金支付的需要,也违反设立基金的宗粉齐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都侧重于灵活性比较强的股票、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银行存款等项目,并注意投资周期与负债(给付)周期的相对平衡,根据负债周期、变现程度强弱与收益情况等,确定投资于短期项目还是中长期项目及投资类别。投资流动性的另一要求是保证劳动力的流动与投资的选择性。雇员能够将其享有的法定的养老金权利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在不同雇主之间进行转移,投保个人或投保企业上具有选择基金投资公司的权利,以保证基金投资公司内部资产的流动性。

三、我国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方式选择

在养老基金管理运营的整个业务流程中,基金投资是重要业务环节之一。不论提供什么样的养老金计划方案,最终的收益都要落实在可实现的投资收益上。较好投资收益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投资管理方式和具体投资管理机构的选择。

1、国外养老塞金投资管理主要有理事会内部直接管理和委托专业机构外部管理两种模式

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不外乎两种模式:一是由养老金理事会直接投资管理(即内部投资管理);二是由养老金理事会委托专门投资机构间接投资管理(即委托外部投资管理),它又可再细分为部分委托和全部委托两种模式。

内部投资管理(指由养老金理事会直接管理养老基金投资组合。实施这种模式的条件是理事会必须具备相当强的投资管理经验,同时需要相应的人员配置、投资管理系统等。优点在于可以减少直接委托管理成本,缺点在于理事会职责过大、过宽。承担风险过大,不符合专业化发展潮流。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率。

部分委托管理。指由养老金理事会直接进行固定收益部分投资,风险收益部分委托专业投资机构运作。实施的条件是理事会需具备一定的投资管理能力,优点是理事会职责范围、承担的风险均部分被转嫁给专业投资机构。

全部委托管理。指由养老金理事会在监管机构已确认资格的范围内。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专业投资机构,专业投资机构根据养老基金投资立法规定比例进行投资组合。实施的条件是需加快专业投资机构的培育和加强监管力度。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分散投资风险,增加服务竞争。降低管理费用,增加管理透明度和外部监督约束。

2、我国现行的养老基金非市场化内部直接投资管理方式带来的系列后果

我国现行的养老基金管理中,企业年金的保费收缴、会计核算、个人账户的登记、基金账务管理等业务工作基本上依附于企业的劳资、财务职能科室,汇集的基金由企业直接投资。有的将基金并于企业生产资金投资营运。也有上缴社会保险机构或上级工会“互助会”投资营运。这种非市场化投资管理方式带来了如下结果:

(1)不利于基金保值增值。企业自行管理基金投资,企业资金与养老基金没有分开,生产职能与社会职能混为一体。基金安全和增值没有保证。

(2)不利于公平竞争和降低管理成本。政府的行政事仲机构利用行政手段从事养老基金投资营运,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缺少市场公平竞争机制政府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与投资,理论上讲,可能会节省委托管理中专业投资机构为竞争获胜而花费的“促销”开支,降低管理成本。但这种低成本必须依托于政府的高效廉洁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实践的结果往往是管理费用不降反升。如目前就有提取的年金管理费高于专业投资机构基金管理费用标准情况,影响了年金收益。

(3)不利于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无论是企业自行直接投资,还是由企业自办经办机构进行基金投资管理,以及由地方社保经办机构代为投资运营,都会因缺乏相互制约、相互制衡、高度透明的投资运行机制,缺乏投资专家和投资经验,无法分散投资风险,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4)投资收益率较低。由于经办机构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如果进行风险收益部分投资,可能会危及基金资产本金安全;如果只把基金资产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投资收益率必然较低。如20以)年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收益率仅为2。79%。

3、委托专业投资机构间接管理是规范管理下我国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方式的合理选择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具有两种性质不同成分,即具有现收现付性质的社会统筹保险基金和具有完全积累性质的个人帐户和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对于前者的投资运营应由现有的社会保险机构统一管理,管理的重点是保证基金及时、足额的收付。而对于后者的投资运营采用何种投资管理方式,主要是根据理事会自身需求而定。在国外养老金投资管理中,委托外部专业投资机构独立运作已成发展主流,我国的实践也证明基金内部投资管理存在弊端,因此,在养老金投资管理规范运作需求下,将由外部专业投资机构负责基金投资管理应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政府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中的角色是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举办企业和参保人委托理事会管理养老基金,再由理事会通过一定的法律协议将基金资产全部或部分委托给其选择的专业投资机构。理事会只需采用严格监管以及更换专业投资机构的方式给予其经营压力,基金受益人便可通过专业投资机构的竞争,投资专家的科学论证和精心运作,得到较高的回报和良好的服务。政府的参与和有关机构的监督使专业投资机构独立运作的管理方式得到了行政上的保证,具备了合法性,也使其投资管理的基金资产在运作中具备了广泛的市场性。同时,由于举办企业和参保人、理事会等有关利益集团的直接管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保证了基金资产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的安全、透明和公开,而不会被人以任何借口挪用。

在部分委托和全部委托两种投资管理方式中,究竟选择何种,则是由基金理事会根据具体的基金投资目标需要而定。如果受托机构拥有专业的投资人士以及与此配套的组织结构和运作体系,完全可以胜任部分固定收益投资或指数化投资,只需将不能胜任部分的投资委托出去管理;如果基金理事会自我感觉能力有限,则不妨全部委托投资管理。总的原则就是在降低管理成本与提高运营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策略

受政策、法规和投资环境的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手段单一,贬值严重。目前,根据国家规定,我国养老基金绝大部分是以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方式以保值增值的。除此以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自行决定基金的其他用途。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由保险公司承办,而1995年10月l日颁布的《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由于政府对养老基金投资的严格管制,使得养老保险基金难以进行有效投资,表面上保证了基金的安全,实际上使基金遭受通货膨胀的侵蚀,为此,改变其投资运营策略是保证基金保值增值不可或缺的方面。

1、进行组合投资是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年收益性的重要手段

组合投资是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基本策略。它能够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在通常情况下,一些投资项目的收益率降低,另一些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就有可能上升。通过分散投资,实施恰当的投资组合,社会保险投资基金就可以取得一个较稳定的平均收益率。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基金都非常重视组合投资,尤其是金融资产的组合投资。不仅投资于政府债券,而且涉及到国内股票、国际股票、国际债券、不动产等方面。在股票市场及全球资本市场投资风险虽然高些,但收益率也比较高。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养老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重较高,收益率也名列前茅(见表l)。

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应当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让各地的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贸然人市渊洲双险是不容低估的。事实上,就连国外私人养老保险基金“人市”也是非常慎重的。例如,美国的私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票的比重就是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完善而逐渐增加的。1986年,美国私人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结构中,股票占46。8%,1996年提高到62。2%。为此,笔者认为,国债仍是中国养老基金投资最佳选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社会保险研究所和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日前在京共同的《中国养老保险稚金测算与管理研究成果报告》表示:通过对中国目前投资方式、投资风险、投资收益的综合评估,国债仍是目前中叫养老基金投资的最佳选择。报告分析认为,近年来。中川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规模逐年递增。交投愈趋活跃。到2000年底国债规模已占GDP的14。55%。兼顾安全性、流动性而言,国债仍是养老基金投资的最佳品种。

2、中国养老基金可适当的投资证券

近期我国养老基金继续大比例投放于国债和银行存款,墓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成长,养老基金目前可考虑适度介人,以分享增长收益。允许一定比例投资于国内证券(包括股票和投资基金),市场人市比例应由少到多,现阶段的比例可定在10%至巧%之间以后逐步提高,这是世界各国养老基金投资的惯例。事实上,各国养老基金的投资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债,而是充分利用其成熟的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来进行投资,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帅(见表2)。

尽管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和投资渠道进行了严格限定,但违规运用、挤占、娜用社会保险基金的现象仍很严重。被挤占娜用的基金,大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委托金融机构贷款或自行放贷、投资扩股和经商办企业。河北省借出52311万养老保险基金用于重点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1993年至1995年,广东省投资于房地产的基金达657印万元,设立帐外基金4488万元,存人非银行金融机构34750万元。1992一1994年间,深圳社保局动用养老基金3798万元购买“深发展”股票,并向自办的社会保险投资公司投资6350万元。大连劳动保险公司动用养老基金5050万元,投资于酒楼等项目。这些“违规投资”项目的存在说明很多社会保险机构包括地方政府对国家规定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同时反映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的狭窄和营运监管手段的落后。

篇(3)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中国人民银行系统于1994年建立了系统内职工基本养老统筹制度,实行基金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单位缴费额和个人缴费额分别按缴费基数的相应比例缴存,由总行实行统一管理基金,单独核算,专项储存,且实行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经实践证明,现行统筹制度切实稳定了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水准,且对增强组织凝聚力和稳定职工队伍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不过该制度在实施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怎样进一步完善人行系统养老统筹制度,使该制度成为不但能持续发展,而且能增强组织凝聚力、激励员工建功立业的保障体系,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是一种多层次的、能够满足不同养老目标的一系列养老制度的综合。

一、建立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积极意义

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建立能够有力地缓解各种现存的矛盾。第一,能够缓解基层央行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收入之间的矛盾,使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收入之间建立一种较为稳定的平衡关系。第二,能够缓解养老统筹基金的收支矛盾,降低养老保险基金的预期财务风险,为进一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建立能够满足基层央行职工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范围内养老保障的需要。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是依据经济保障目标的不同,通过多种经济保障方式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立体化的养老统筹制度,可以满足基层央行职工多样化养老保障的需求。

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建立是促进地方事业单位基本养老统筹体系改革的必要前提。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建立可以解决央行系统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归地方社保统一管理后养老金降低的问题,这一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二、建立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迫切性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计生政策调整的迟滞,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在加剧,社会人口的少子化也越发明显,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必须深入进行。系统内的养老统筹制度作为人行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础制度,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不可忽视的。

从系统内的养老统筹的运行态势看,系统内统筹面临着支付问题。央行系统内离退休职工的增多,在职职工人数的逐年下降,赡养系数在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如下原因:首先是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离退休人员增加,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其次是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放的养老金数额也相应增加。再次是医疗环境的改善,人均寿命增加。综上原因,致使基金支出的增加幅度远远超过基金收入的增加幅度,使系统内养老统筹制度早早的出现了缺口和赤字。

从系统内的养老统筹管理方式来看,系统内统筹存在制度上的漏洞。目前央行系统统筹中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执行的是混合管理的管理方式,使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里的资金有了可能。首先,个人账户和基金账户的合并运行很容易发生管理上的混乱;其次,基层央行为了保证离退休金的足额发放,使得个人账户被基金账户挤占,个人账户仅仅变成为一种记账的手段,失去了个人账户设立时的意义;再次,由于个人账户仅仅是一种记账的手段,制度实质成为现收现付制,使得基金积累无从实现。

从系统内的养老统筹的基金积累来看,系统内统筹缺少投资方向。第一,由于系统提取率仅为17%,与社会平均比例28%相比,相对较低,系统内的养老统筹基金积累速度过于缓慢。第二,系统内的养老统筹基金增值保值压力大。依照总行的相关规定,统筹基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加之通货膨胀率较高,基金贬值已成事实。

综合上面所列举到的现实问题,在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做出调整、社会生育率没有稳步提高之前,我们的当务之急要是建立央行系统内的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以期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和解决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后央行系统内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减少等问题。

三、建立央行立体化养老统筹制度的模式选择

在参考借鉴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央行职工的特定需求。我们认为,人民银行建立的养老保险体系模式应该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参加商业性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该设想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进一步完善系统内基本养老统筹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支持职工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扶持系统内的行业救助,建立多支柱的系统内养老保险体系,使之能够满足央行职工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拓宽统筹基金和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实现统筹基金和企业年金保值增值,实现央行系统内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发展。

篇(4)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学习了其他国家实施经验的前提下,通过长期摸索,大体上构建起了适合我们国家基本国情的制度架构。同时,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上也进行了很多改善,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养老基金存在着挪用、挤占等问题

依据我国相关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结余存储运用的是财政专户,并且由社保经办单位进行监管,结余的保险资金应当存在银行或者用于购买国债。然而,由于当前国内养老资金管理制度的影响,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养老基金挤占、挪用等,这些问题都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产生了致命的威胁。依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得出,失业保险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中违规总额高达192亿元,此中,挪用和挤占资金高达89亿元。在这些违规资金当中,地方政府42.77亿元,占47.67%;社会保险机构38.41亿,占42.82%;劳动部门5.23亿,占5.83%;财政部门3.29亿,占3.67%。这些养老资金绝大多数用在了:建立实体经济、投资房地产项目、基础建设项目、私自存入银行、委托放贷,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管理部门超额提取管理费用,陕西、海南、广东、安徽等地区出现了保险基金管理人员挪用资金的行为,这些违法乱纪的工作人员已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这类行为已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因此,增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已迫在眉睫。

(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失败,未能获得基金增值

养老基金是一种长期资金,应当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达到资金增值的目的。然而,由于我们国家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缺乏投资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因此,我们国家明确规定养老基金只允许用于购买国债或者存入银行,禁止将养老资金投入资本市场。我国第一部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于2010年颁布,该办法的实行为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依据该办法的有关规定,允许社会保障资金交由专业的基金管理企业实施投资。相关资料表明,我们国家已有部分社会保障资金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并且社会保障理事会以投资者的名义取得了中石化A股3亿股。但是中石化套牢社保资金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其他的资金依然用于购买安全性较高的国债上。显然,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和保值都是非常困难的问题。

二、政府的监管边界和无效

国外众多国家进入社会保险改革和危机的状况说明:国家过分干预养老基金的管理容易造成政府监管的失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保险出现了私营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国家倡导和推动养老基金、商业人身保险、个人存款养老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展现了国家通过法律法规间接管理的方式。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并且对政府监管职责的划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监管无效:非市场的无效

当国家单位不能够形成和给与充足信息或国家机构形成和给予该信息的短时间内费用很高,从而激起国家相关单位自身对长期贴现值的喜好时,或其以某种身份而进行活动被其自身内在的目的所指挥时,其本质是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但极有可能造成一种非市场的无效管理,当有关政府机构由于自身的某种目的而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管理的情况下,其最后的结果常常是收益的增长。所以,要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主体的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管理。

(二)政府监管的边界:政府应当做真正的裁判

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本质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政府应当扮演第三方的角色,并且将养老保险资金交由专业性强、独立性强的机构。总而言之,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过程当中政府能够将其监管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成为养老基金管理当中真正的“裁判员”,这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若不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因政府定位不明确造成的问题。对于养老保险资金的监管,政府机构应当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架构,给予健全的法律环境,在确保大众根本生活的基础上在发挥其再次分配的职能,并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监管机制,而并不是政府机构自己来对养老保险资金进行运营,这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机构并不适合资本的运营,并且民间机构拥有更多的优势。

三、提升政府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效率的对策

(一)承担社会保障转制成本责任

在政府负担社会保障转制成本上,集中体现在我们国家社会保险机制从现收现付制度改变为部分累计制度上。在具体到消化转制成本的形式上,能够采用统账结合的方式利用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来消化一些转制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但是完全消化是不可能的,政府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在企业缴纳金额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运用系统内增收节支和系统外投入补充的方式来进行消化转制过程产生的费用。

(二)加强政府监管制度,加快培养专业机构

当前现有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和风险评估企业的业务是向信息使用者和各机构提供信息,使这些信息使用者取得更加准确的信息,进而提高对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由于当前我们国家中介机构的发展还处在发展中阶段,其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还不够完整,并且与标准的机构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国家应当加快培养这类中介机构,同时也要加强对这类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

(三)选取最佳的管理方式

由于我们国家审慎性监管原则落实的经济和法律环境还不够完善,所以,在进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改革之前应当实施有限的监管方式,也就是说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交由专门的养老基金管理委员会全权管理。其监管的内容包含了:资本储蓄目标、投资要求、外部人、市场准入条件等,监管的方法包含了:组织审计、实施检查、现场查看、审计报告和账目、特别审计等,但是随着各种环境的完善,政府应当降低监管的力度,实施审慎性监管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绍光.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

[2]梁鸿.家庭储蓄养老平衡模型构造与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1)23-24.

篇(5)

一、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特点

1.档案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具有社会性。我国的养老保险已经广泛涵盖了个体工商户、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自谋职业等人群,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作为养老保险的重中之重,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化性质,最终其服务的对象同样也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2.档案来源具有广泛性,内容具有复杂性。社会养老保险的服务对象以及管理对象的社会性最终决定了养老保险档案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来源广泛性。之前的养老保险档案只是针对我国的集体企业或者国有企业的退休人员,在以往的档案管理流程中其档案的来源比较单一,档案的内容上也比较简单。然而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化,其档案来源也随之变得更加广泛,此外,参保人员的身份不同,最终又导致了其内容上的复杂化。目前为止,我国的社会保障档案依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格式,养老保险档案内容混乱。因此,对养老保险档案进行规范化非常必要。

3.档案具有流动性。目前,我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员的流动性极大,辞职、调动、退休或者脱离原单位的人员众多。然而流动人群通常没有一个固定的单位,工作的地点变动极大,最终导致了养老保险档案的流动性也非常大。因此,对于流动性的社保档案管理要更加的重视。

二、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易使档案丢失、受损。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地得到普及,最终出现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流动性及其活跃,一部分人或由于自身原因、或者由于工作需要,往往会出现人员调动,有些参保人员或辞职到其他公司、企业单位,这就需要对参保人员的参保档案进行调动。这些没有固定工作地点的人群在进行档案调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档案丢失、受损的情况发生。

2.档案与环境设施问题。我国居民养老保险部门尽管已经设置了退管股来对居民的保险业务档案进行集中管理,然而由于养老保险相关部门其办公的地点以及经费受到一定的制约,相关部门依然还没有专门的大干室来管理参保人员的个人档案。其档案室内的环境设施也没有达到正规标准,缺乏灭火器、空调、去湿机、温度、湿度计等基本设施。

3.档案管理与管理水平问题。随着居民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多,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制度,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参保人员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流程以及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依据。因此,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在个别地区甚至没有被认真地对待,最终导致了居民保险档案管理的政策环境极差,有些甚至把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填写错误,最终导致了一部分人不能参保或者失去基本信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不规范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信誉度。

三、搞好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措施

1.规范化档案管理,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标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往往包含了参保人员的基本资料及其相关业务的原始材料。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分类管理,做到标准化管理,最终实现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严要求以及高指标,建立一个健全的档案管理标准以及制度。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工作原则。

2.信息化档案管理,提高质量,科学归档。采用完全人工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我国社会参保人群,此外,完全人工往往会大大地增加管理成本,同时也无法达到满意的工作结果。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往往采用纸质版记录,最终进行统一存放,这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还要占据极大的储存空间。此外,纸质材料往往在管理上要求极高,必须保持一定的干燥。因此,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加工作效率,降低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成本。

3.实用化档案管理,提升素质,服务社会。养老保险的档案储存与创建就是为了保证参保人群以及相关部门在进行查询时可以快速准确地查找、审核,一些管理部门对档案管理进行绘制示意图就是为了方便日后的查询。因此,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例如提供社会养老保险查询与检索工具、专题形式的索引建立等等。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中,相关部门要积极地更新适应性强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系统以及软件,最终使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

篇(6)

一、提出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逃费间题日趋严重,保费收缴率1992年为95.7% ,1993年为92.4% ,1994年为90.5% ,1996年为87.0% ,1997年为80.0%,年均下降近3%;1998年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8亿元,1999年达到388亿元,到2000年6月已达414亿元。大量的逃费行为使得基金收人远低于基金给付需求,养老社会保险承担着巨大财务风险,制度面临困境。目前国内对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期动态财务平衡、养老基金投资及转轨成本、空账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目的在于实现长期动态财务平衡。而对养老保险逃费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

逃费问题使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个人账户成为“空账”和缴费率上升,导致个人账户资金无法实现保值增值,加重了养老保险承担的转轨成本债务和制度营运风险。因此,逃费是养老保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制约转轨成本、空账及基金投资等问题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养老保险长期动态财务平衡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养老保险逃费发生的方式、原因,寻求解决养老保险逃费的对策。

二、养老社会保险逃费方式

我国政策规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单位有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等,这些企业的长期合同职工和按新劳动合同法招收的职工,都享有养老社会保险权益。企业职工的养老费用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而且企业为职工代缴的部分多于职工缴纳的比例。因此,有些公司为了逃避责任,采取各种方式逃费:

增加临时工、减少合同工或频繁使用短期合同工,减少养老保险人员数量。不给职工缴费,或想方设法少缴费,或借故延迟缴费。变相减少工资总额,降低保费提取标准。违规截留应缴保费。减少职工,规避养老社会保险计划。

养老社会保险的逃费行为造成以下不良后果:导致缴费者和不缴费者之间在有效费率上的不平等,以及相同职工间收人分配上的不平等;降低了养老保险通过社会收人再分配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功能;它导致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率不断提高,并高于实际应有的费率;逃费和欠费行为扭曲了劳动市场的运行规律,增加了福利成本;企业和职工为了躲避缴费向地下经济和非正规部门转移,降低了经济增长,同时减少了课税基础,这种畸形劳动市场的发展又会助长逃费行为。此外,隐瞒收人或少报收人逃避缴费使得真实工资的缴费基数过低。

三、养老社会保险逃费发生的原因

我国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度,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比例的12%激纳,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按工资比例的8%缴纳,二者共同构成企业职工的基本社会养老金。国家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并承担着制度风险。在这种制度下,公司和职工都面临着逃费的激励。

(一)企业面临的制度约束及逃费激励。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且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从营业费外列支。因此,养老保险缴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雇主的利润,雇主有逃费的激励。而一且逃费被社会劳动部门发觉,就会遭受惩罚,因此,企业逃费面临较大的惩罚成本。在风险和激励的双重约束下,仍有大量企业选择逃费,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制度设计欠公平;缴费率高;国有、集体企业效益差,养老负担沉重,负担不起缴费义务;企业故意逃费,规避义务。

(二)企业职工面临的制度约束和逃费激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职工缴费由企业从工资中直接扣除代缴。因此,职工个人逃费必须与雇主合谋。职工个人逃费不受制度约束,只会增加养老风险。 1、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收益小于缴费成本,职工与企业都有逃费的意愿。

2、企业从职工工资中扣除了养老保险费,没有缴纳或娜作他用,职工不知情。

3、企业不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害怕失去工作,不敢向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反映。

此外,社会养老保险的逃费行为与管理机构的约束松懈有很大的关系。

四、减少养老社会保险逃费的对策

1、改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模式。降低养老社会保险欺费率。在养老社会保险遵缴率较低的国家,缴费率通常是很高的,较高的缴费率给收人很低的职工或有意加人保障计划的职工设置了一个障碍。因此,降低根据工资总额设定的养老保险费率,就很有可能提高遵缴率。缴费率是否太高可以根据它给劳动力供应和职工储蓄决策造成的扭曲程度来判断,而职工的缴费对其未来收益的影响可作为扭曲程度的判断依据(Burkhauser&Turner,1985)。逃费的激励可能来自于其他缴费项目,如职工可能由于当前对医疗保险的需求高于养老保险而逃费,因此把这两种缴费联系起来可能有助于减少逃费。政府给低收人阶层和弱势群体提供缴费资助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养老保险,降低逃费率,同时可以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和财政压力。虽然在试图覆盖所有劳动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险逃费率都非常高,但国家可对企业加人国家养老保险计划限定一个最小规模,要求最小规模以上的企业其雇主和职工加人计划。并配合其他条件,如职工工作量少于一个最小工作时间限额或每年收人低于某一最小限额,可以不加人计划。

2、改进养老社会保险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去识别逃费和强制缴费。实行有效报告管理,要求企业缴费时同时报告缴费的职工名单,并要求雇主每年一次向职工汇报从其工资扣除并缴纳的养老社会保险缴费总额。强制缴费在地方水平上一般是低效率的,在全国基础上的组织收费更能达到规模经济。一般情况下,集中统一收取养老保险费和其他税收更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遵缴率。因此,可通过设立独立的收缴和执行机构,使之执行专业化管理职能。同时应使养老保险机构与税收机构工作分离,否则很难相信政府不会挪用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完整保存缴费记录,实现个人缴费和纳税信息共享,可降低逃费率。

3、正确的引导,强行征费和惩罚。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征缴逃费或惩罚逃费行为,对遵缴行为进行正确激励也很重要有效。政府发挥榜样作用,公众对国家提供最后财政担保的社会保险期望值和信任度都较高,如果政府公务员在养老社会保险计划中能够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缴纳保费,养老社会保险财政和遵缴努力的可信度就会得到提高。对不同规模公司的缴费频率分别要求,小公司可要求按季度缴费,大公司按月缴;对缴费积极性不同的企业也可区别对待,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的企业要求按季度缴费,经常拖欠费用的可要求按月缴纳,这样可以降低执行成本。

篇(7)

一、概述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也是目前世界上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伴随的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一系列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速在持续加快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谁来养活中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已经步入了超老龄社会,这也充分预示了老龄化将会是一个全球现象。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金去进行投资,让资金得到有效的保值增值,显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人口老龄化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因此合理的投资方式在老龄金融下就尤为重要。而多元化投资具有分开投资、组合投资、分头出击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分散风险,使之能够在较小的风险下获得较大的收益。如果运用得当,对整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以及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提高。

二、我国人口结构及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现状

(一)人口结构现状。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在逐步的全球化,而我国目前的老龄化现状也已经较为严重了。对此,国家也了“二胎政策”来缓解,但是在短时间来看,效果是不会太明显的。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从2007年的10,636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15,003万人,这期间,65岁及以上的人口都在不断地持续增长中。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现状

1、投资渠道过窄,投资结构不合理。国家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所以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进行了严格限制。没有合理的配置资源,资产过于集中。长此以往,不仅基金增值保值的目标难以达到,而且还会使养老基金的偿付能力受到质疑,资金安全性也将会受到严重影响。2、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主体与投资主体权责不清。我国是国家管制型的基金运作,主要依靠的是政府部门的经营,以致于权力和责任难以分清,从而引发出基金运用过程中欺骗、侵吞、挪用及滥用资金的现象。3、国家管理体制的分散化削弱了社保基金的统一管理。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实行的是区域性分级管理,养老保险基金是处于三级地方(省、市、县)政府的分散管理之中;但是三方责、权、利职责不清,缺乏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制约机制,社保基金被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我国老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的问题

1、投资渠道过窄,收益率较低。“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方针是“安全至上,控制风险,审慎投资”,主要选择流动性较好、风险较低的金融产品。但是,低风险带来的是低收益。2、投资管理方式较为死板,灵活性较弱。“全国社保基金”实行集中管理,重点在于对投资进行严格限制,也可及时规避风险。这种集中管理方式将“全国社保基金”保护在政府营造的市场“温室”里,而却没有引导和参与金融市场的“自由”,使其投资灵活性大打折扣。3、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合理有效的避险工具。我国投资的领域和规模在不断延伸,伴随而来的投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凸显出来的是管理过程中基金缺口日益扩大、缺乏保值增值手段等问题。并且投资管理状况也是苦不堪言,如部分资金被挪用、投资收回期限长等一些问题也加大了投资的风险。4、不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督机制。随着“全国社保基金”的逐年累加,有钱的地方就会有事情。于是违规私自挪用基金、使用不当等现象开始频繁出现,这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稳定和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挑战。

(二)基本养老保险金现行投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1、转制和人口老龄化引发的资金缺口问题严重。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下,老人是可以享受领取养老金的服务,而没有缴费义务的;中人是指在新制度建立前没有缴费义务,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却可以享受养老金服务的人。因此,产生的养老金收支缺口,便直接造成养老金的隐性债务负担,加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收支缺口只会越来越严重。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不高。养老保险基金关注的重点是安全性和流动性,因此有关部门对基金的投资采取审慎的态度,导致收益率处于一个相对低下的水平,是用牺牲市场效率的代价来达到安全性原则的。3、投资管理模式选择不当,违规投资严重。基本养老保险金是由社会保险机构直接来进行的投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管理、运营、监管多重职责,这为经办机构提供了在制度之外任意使用基金的便利,也将直接给基金的安全产生威胁,难以保证投资效益。4、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层出不穷。养老保险结余资金大部分分散于各省(市)政府,国家也没有统一的监管和社会监督渠道,所以各个部门既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经营,又负责实施和监督,从而造成保险金被大量挪用和浪费现象频繁出现。5、不健全的养老保险金财务管理制度。养老保险金实施社会统筹以来,一直没有出台与之配套的财政制度,具体经办机构只能执行由部门下发的财政制度,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执行中容易出现基金流失和浪费的现象。

四、福建省诏安县案例分析

根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福建省2016年末的总人口为3,874万人,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中福建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3.87%。福建省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享受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相关优惠政策。政经观察人士表示,为了国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必须走向海洋。这说明了福建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福建省是国家经济政策重点发展的省份。为了研究我国老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进行调查分析,以点带面说明老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一)样本分析。

诏安县是福建省重点扶贫县名单中之一。空巢现象比较严重,能够比较接近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手机问卷调查。通过微信、微博和QQ等热门软件发放问卷。主要针对的是中老年龄层,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的人。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70份,回收率达70%。

(二)调查分析。

样本数据中有50%的人表示对老龄金融一点也不了解,54.29%的人表示对金钱的保值增值没有涉及,52.86%的人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投资,48.57%的人表示如果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会用多元化投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1、基于多元化投资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内容(1)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低。样本数据中,有97.67%的人认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过窄和收益率较低,93.02%的人认为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方式较为死板和灵活性较弱,90.7%的人认为社保基金有关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及缺乏避险工具。可以明显看到认为投资过程中不存在此类问题的人仅占极少数。这也从宏观上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无论是从投资渠道、投资管理方式还是风险管理水平都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大家都认为在这三个方面可以改进的还有很多。至于如何改进还是需要政府的大力配合的。比如,可以对专业投资人员进行更深层的专业技能培训等。(2)基本养老保险金投资效率低下。样本数据中有93.02%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83.72%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没有被给予合理的投资管理模式,同时存在着违规投资的情况。数据明显对比可得出投资渠道、管理方式是存在问题的。大众对政府手中的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去向是忧心忡忡的。显然,当下的投资渠道和投资管理模式是不尽如人意的。以点带面说明政府还是应该在监管体系这一方面再加大力度,杜绝违规投资的情况,也应该拓宽资金的投资渠道。(3)各类机制和制度不规范。样本数据中有93.02%的人认为社保基金在运行中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督机制是不规范的,95.35%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因制度的转制而引发的资金缺口问题严重,76.74%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是存在被挤占、挪用的问题,93.02%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显然看出大众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各类机制和制度的信任度是极度匮乏的。是什么原因造就的呢?就是因为屡出不穷的基本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问题,还有资金缺口问题。也说明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对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督机制进行深度的完善,建立一套健全的、适用于全国的财务管理制度。2、地区性问题与全国性问题的共性和特性。从问卷调查分析内容中可知,前文中所提出的“我国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是存在的。两者的关系是地区性问题被包含于全国性问题。由于问卷调查所选取的地区为福建省重点扶贫县名单中之一,老年人的一些思想会比较根深蒂固,比如:养儿防老。因此,一些老年人对于老龄金融中的投资表示不太理解。但是,时代在进步,随着互联网及智能科技的进步,老年人也能够从网络上了解有关于老龄金融的相关信息。时间会慢慢地消除老人们的小思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老年人投身于多元化投资事业。

(三)问卷调查分析结论。

此次问卷以福建省诏安县为例,调查统计了养老金融背景下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制度、机制及收益率等几个方面,发现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方面的问题,比如投资渠道、管理模式选择不当以及投资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等;二是政府方面的问题,比如不健全的制度和不规范的机制、转制引发的资金缺口、养老保险金被挤占和挪用等。而福建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省份,揭示出我国养老金融体制下多元化投资的冰山一角,对全国养老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1、国家要加强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注。首先,将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把握住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及时做出与之对应的政策与措施。例如,为了警惕人口进一步老化,也为了兼顾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国家推行的“二胎政策”;其次,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或医疗保险制度,使得老年人的权利有合理、合法的保障;最后,探索建立“家庭-社区”结合的社会养老模式。2、充分发挥老年劳动力。比如,在老年人身强体壮的基础上建立弹性的退休制度,鼓励老年人就业;积极发展老年产业,完善老年服务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在老年人产品这一方面投入研究,使其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同时又促使经济发展,一举两得。

(二)解决养老保险金风险的对策

1、弹性推迟退休年龄,降低统筹养老金支付压力。解决因转制而带来的资金收支缺口问题,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2、开辟多元化投资方式,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多元化投资是利用多种投资工具,进行科学的组合、合理的资源配置而得到最佳的投资组合。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更是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3、多支柱的养老金保险制度。世界银行大力倡导的“养老保障改革最佳方案”,三支柱模式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保证养老保障目标的实现。4、加强社会保障的督查。缴费者缴费积极性较差,政府与缴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缴费者可能出现逃缴的现象。对此,加大缴费者逃缴的成本,进而督促缴费者依法缴费。5、开展积极老龄化政策。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人口是亟待投资和开发的第三方资源。政府为老龄人口制定合理的政策也是能够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的。

篇(8)

个人账户“空帐”运转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按照现收现付模式运行,在养老基金财务的管理上,实行的是混账管理的办法,即允许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相互调剂使用,由于“中人”个人账户基金积累不足、“老人”并没有形成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政府也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大量动用中人和新人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支付当期养老费用,承担过去几十年离退休职工的养老负担,使得本应为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变成了只具有记账功能的“名义账户”、“实账”变成了“空账”,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转,严重影响到广大参保人员缴费的积极性,特别是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会造成严重的财务不可持续,从而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及其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问题

1.内控制度管理松懈,造成个人账户基础工作混乱。养老保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核算中,由于内控制度执行力不强,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从而造成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的基本信息记录不准确,缴费了却无个人账户、一人记多账、账户记账不及时、记录不完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无法转移等诸多问题,成为个人账户管理中的重大隐患。

2.计算机管理方式下计算机数据与会计账面数据不符,造成个人账户账目不清,不能真实反映参保人员的缴费情况。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手工操作方式向计算机管理方式过渡时,人手不够或是某种历史原因手工数据输入到电子计算机时出现差错,没有及时更正,二是由于日常计算机管理不善,不及时进行数据备份造成数据丢失,使参保人员基本信息、缴费台账、个人账户三者缺乏连续性。

3.个人账户管理难度大,养老保险经办员频繁更换严重影响个人账户的维护管理。统筹经办机构在个人账户中记录的项目繁多,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难于管理,又由于各地保险经办机构没有统一的规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互之间个人账户的正常转移。并且由一名统筹人员记录一位参保人员的一次缴费记录很容易,但由多名记账人员记录成千上万名参保人每月的缴费记录,难度会大些。而几万名账务管理员定时和不定时记录所有参保人员的缴费记录,且可以相互转移、跟踪服务,一生都不出错,难度可想而知。而由于客观原因经办人员频繁更换更严重影响了个人账户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4.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不能就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与参保人员及时对账。在养老保险运行过程中,统筹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与参保人员及时进行对账,按时发放对账单,使参保人员对本人的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的多少不能及时清楚的知道,个人账户的管理上是否会出现问题或是个人账户的账目不对该怎么办,使参保人员对于三四十年之后才能支取养老金的个人账户管理充满忧虑。

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对策探究

(一)做实做细个人账户

取消混账管理办法,不允许统账基金相互调剂使用,单位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全部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只将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通过适当方式的财政补贴分担机制,来逐步实现账户的“做实”。做实个人账户,对于已存在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在基本养老保险结余地区无须财政负担、可以直接动用基本养老保险结余基金弥补个人账户空账,而在基本养老保险无结余地区,养老基金结余不足以弥补空账,可以依法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全面做实个人账户,确实保证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只有做实个人账户,才能积极鼓励广大参保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积极性,才能转化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潜在的重大财务风险(财政风险),从而增强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及可持续发展。个人账户就应该做实,再也不能留下“空账”的隐患。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信息管理模式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的先进手段,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管好个人账户。制定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信息管理模式,为日后的信息调取提供方便,同时也为个人账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流动转移创造先决条件。

(三)实行个人账户对账单制度

即每年按照一定的频度,由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向参保职工和个人,直接发放个人账户对账单,同时公布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本年记账额、本年记账月级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公开透明的方式,可以有效防范个人账户的造假行为,让参保职工和个人更加清晰地了解和监督个人账户基金积累、缴交或欠费情况,同时还能对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形成社会化监督。

(四)培养专业的精通养老保险业务的一线人才

要严把保险统筹人员素质关,保险从业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根据养老保险政策需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减少错误的发生,及时准确为参保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记录个人账户信息,按规定计算并记录利息,使参保人员对于三四十年之后才能支取养老金的个人账户管理无后顾之忧。

篇(9)

社会养老保险逐渐受到社会以及群众的广泛重视。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中记录着参保单位、人员、缴费情况、享受保险权益等各方面信息的原始凭证,是社会保险办理以及服务工作开展的真实记载,是保险机构对参保人员终身服务、跟踪和保障的前提,更是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资料。通过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保证业务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客观性,进而更好地为参保人员提供高效的服务,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养老保险意识。随着新时期信息化技术的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趋于网络化和信息化,原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保险业务档案管理需求,因此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中的问题,探寻新的工作解决途径。

一、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虽然不断在完善,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导致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因此,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加强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为之后问题的改善奠定基础。

1.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通过对当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情况分析来看,在制度建设工作以及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漏洞,虽然政府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制度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并不明显,部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比如,对于档案管理中的档案没有进行明确分类,使得档案管理容易出现归类问题;同时对档案格式没有明确要求,使得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纸张、形式、装订等不统一,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档案管理在收集、调阅等方面难度加大;此外,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存储方面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不同人员在档案管理中存在不同的方式,缺乏标准化,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档案管理中出现舞弊的情况,对保险业务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不利[1]。

2.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通过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分析来看,档案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大部分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中都存在设施不足或者不先进的情况,档案室管理设备落后,在防盗、保密等方面没有达到要求,甚至没有专门设置养老保险档案室。由于管理硬件条件不足,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能力的提升和改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新时期,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在数据化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却比较落后,未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导致档案存储、调阅等方面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此外,社会养老保险业务量比较大,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效率降低。

3.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但是从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并不规范,虽然当前档案管理人员招聘中开始注重专业对口性,但是仍然存在其他岗位调职以及兼职人员,而且对口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导致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无法保证高质量和高标准[2]。此外,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培训机会有限,而且单位很少为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专门的养老保险档案业务管理知识,导致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难以有效提升。

二、加强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了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需要结合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现状,勇于面对挑战,提升社会养老保险业务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1.加强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加强档案管理制度标准建设,做好档案管理的规范工作。二是对档案管理中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对档案管理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都做出详细规定,根据文件资料的来源和形式加强价值考察,并结合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办法,养老保险的业务流程等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在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中,需要以《档案法》以及《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为基础,加强法律制度完善[3]。三是要建立档案室管理、归档、统计、保密、移交以及销毁制度,并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配套体系的完善,使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所有的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依据,保证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2.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实现集中管理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软硬件建设对工作开展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实现对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集中管理。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大众对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并加大对设备以及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切实解决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一是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单独的档案室,调阅室。二是要加强档案管理中计算机、扫描仪、温度计、湿度计、灭火设备、防盗设备等各方面的建设,保证档案原件的安全性。三是要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档案的集中管理,并实现档案的实体和数据共同管理。在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加强软件的完善,不仅要发挥高效的存储、检索和查询优势,还需要做好软件的安全建设,完善档案管理软件的权限设定,防止发生档案泄露、丢失等问题[4]。比如,对于一些比较重要或者机密的档案,只有档案管理以及相关的领导具有查阅权限,要查看必须要输入密码或者进行指纹、人脸识别等。四是做好对软件的安全防护,定期检查和更新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防止病毒和黑客入侵导致资料泄露等。

篇(10)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养老保险 关系转移

一、引言

当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难题,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最大效率,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仍然至关重要。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条件来看,养老保险金必须具有便携性、养老保险关系也应具有灵活性、养老资产产权具有明晰性。

但是,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存在大量的公共眭流失问题。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主要困境

1.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区域经济确实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损害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发展速度。然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构建养老保险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造就了政府间的利益冲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制度不完善,其关系转移会带来资金积累较多的地区调剂到资金缺乏的地区,也就是说富裕地区社会保险支出和人均支出都会相应下降,那么富裕地区从利益最大化考虑,当然会阻扰这项政策的实施,并且制定出一些限制政策,从而阻碍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2.养老保险统筹缺陷。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是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其中之一,更是阻碍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移的源泉。随着我国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国家加快了对养老保险统筹的建立。尽管我国养老保险统筹从县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可是难以达到完善的全国统筹制度,这样将带来一系列因为统筹不到位引发的难题,养老保险转移难就是其中之一。

3.养老保险财政制度缺陷。我国长期实行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各地统筹区独立核算的养老保险基金、保持基金的收支平衡、养老金的发放。当养老金出现入不敷时,各地政府要予以承担。这种财政体制下,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就意味着资金的流失,然而其资金缺口却全由当地政府负担,这就损害了局部地区的利益。也就是说,转出地就是为了把责任转嫁于转入地,而转入地就意味着将来要承担责任。现行政策本身就有缺陷,难以调解这种利益关系。基于此,各地政府为了维护地方利益,规避社会保险责任,抑制异地劳动者将养老保险关系流入本地,颁布了很多限制政策,这样必然阻碍了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移。

4.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现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也存在差距,再加上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过低,各地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和操作办法的差异,管理水平低等因素,从而加剧了养老保险转移的难度。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对策

1.加快实现全国统筹的步伐。由于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了尽快实现全国统筹,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一是采取“分段计算”养老保险计发方式。使得参保人养老保险金在跨统筹区和任何时间段都能被认可使用,不存在地域差距带来的影响。

二是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由于我国目前养老保障制度的抚养比差异度和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均较大,通过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可以改善这两项指标,减轻了中央财政压力,同时利于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现;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角度来看,通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就相当于对社会不同群体提供了养老保障,实现了社会公平乖口社会稳定。三是发展我国区域经济,逐步缩小各地差距。通过这几十年来的发展进程,从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来看,仍然是东部位居首位、中部居中、西部最低,而且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应提高欠发达地区劳动者素质,同时采取资源补偿制度,合理对中西部地区因环境保护而带来经济影响的补偿,确保资源合理利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2.推进多渠道筹资方式。在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缺口和个人账户“空账”条件下,尽管中央采取相应措施,但是资金需求量较大,为确保参保人养老金按时足额给付,需充实个人账户,各级政府相应加大对养老保险基金补偿。但是仅仅靠政府补助是不够的,应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中央还应探索其他途径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量,如发行“认可债券”的特种长期国债、发行养老保险彩票、吸收国内外捐赠、社会上筹集等等方式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紧张问题,相当于解决了各地区的压力,从而避免地方因利益冲突而带来养老保险转移难的问题。

3.完善资本市场与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于年颁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社保基金可以入市,但需要科学专业化管理与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为前提保障。因此,只有建立完善成熟的资本市场才能保障养老基金良好的投资运营环境。基于此,有以下建议:首先,加快完善资本市场,使得养老保险基金能尽快进入股市筹资;其次,选择专业化强的基金管理机构去管理养老基金,以及对这些机构进行有效培育;再次,对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进行严格监督,避免舞弊现象;最后,基金管理机构应将传统投资工具和新的金融工具相结合,有效规避基金投资风险。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不仅充实我国养老保险资金,还减轻了各地区偿还隐形债务压力,平衡了各统筹区域利益,使得劳动者合理流动下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顺畅,以体现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与结果上的均等。

4.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由于户籍制度仍然执行着分割城乡居民的职能,劳动力流动、人口迁移仍存在制度性障碍。这也阻碍了劳动者以合理的价格获得住房、社会保障和子女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他们被排斥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外。为此,应推行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保证全国范围内户籍转移无限制,实现劳动力的自由转移。理想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是在实现了全国统筹的基础上,覆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会因为出生地点、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而改变运行规则,以确保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移。

5.推动网络信息建设。随着世界经济的推进,目前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领域时代。我国虽然也进行了改革,但是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缺陷,其信息化建设不完善,从而阻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我国应该搭建养老保险转移信息平台,通过IT 技术建立一个全国性高度统一的信息系统,主要是处理参保人所有社会保障业务。首先,加强信息化机构的组织与建设。确实做到各级社保机构能够共享和使用养老保险数据信息,以及基础设施,保障了养老保险信息使用与互补;其次,设计合理的业务程序适应网上办公。网上办公必然要求有一个规范、明晰、流畅的业务程序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篇(11)

1问题的提出

2011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城保”)试点。经过努力,我国养老保险的最后一个“缺项”得以解决,这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的制度体系最终形成。

随着“新农保”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化,“新农保”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开始凸显,诸如:制度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基金投资渠道不畅、保值增值难度大、保障水平过低等。在“新农保”试点工作呈现出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开始试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谋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发展则可能会使上述问题的解决更加迫切。

当前,在很多省市,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分别实施,或者简单地将二者合并实施,这样做既不能有效解决两种制度各自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尤其是实现农村与城镇的同步提升。如何有效解决“新农保”试点工作已经呈现出的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及二者统筹发展中将会出现的问题,是当前摆在政府面前十分重大的课题攻关。

2“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保”试点吸纳和借鉴了“旧农保”及“地方新农保”制度的优点及经验,应该说“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险和福利的双重特征,能够调动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但是从制度的科学性、完善程度和试点效果看,各地区“新农保”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度设计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试点制度总体上无法律保障,缺乏稳定性,百姓存在观望政策变动心理;各地方试点制度严重雷同,未体现“试点”制度的特点,更像是简单地片面追求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参保率;参保政策中的“捆绑式条款”被个别地方政府当做强制性政策执行,使得新农保受欢迎的程度下降;全国层面的制度衔接转换机制缺失,如城乡间不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间衔接政策不明朗,新、老农保及与其它社会保险之间缺少衔接政策。

二是管理体制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基础数据严重失真;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资金的管理与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保值增值难。

三是政府责任缺位。这主要体现在: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政策理解不到位,把引导群众积极参保当做政绩工作抓,偏离了中央试点的初衷;政策宣传不到位。一些地区对政策宣传工作不重视,宣传形式单一,部分参保群众对政策了解不够,甚至将养老保险与大街上拉保险的混为一谈,降低了参保积极性;养老资金监管缺位,参保户对政府资金监管能力存疑。

3“新城保”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保”与“新城保”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城镇居民不同的群体,两个群体的差异和不同诉求,就使得“老问题”仍然存在的局面下,“新问题”又开始凸显出来,“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信息采集难度大;养老待遇偏低,使得参保政策缺乏吸引力,对参保抱犹豫和观望态度,参保积极性不高;不同年龄段参保对象对政策诉求差异较大;信息联查机制不健全,身份甄别存在困难;险种衔接不畅,保险转移难度大。

4统筹发展可能面临的困境

一是外部运行环境不配套,主要表现为: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分离,财税体制不利于地方财政专项补贴增长,金融机制不利于养老保障多样化等。

二是现有政策设计存在“制度空白”,主要表现为:激励性政策的缺失,无法充分调动参保人员积极性;制度衔接机制的缺失,使得统筹无从谈起;财政补贴增长机制的缺失,将使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逐年增大;资金筹集保障机制的缺失,无法保障养老资金来源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三是管理体制混乱,主要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跨区域协调困难;经办机构临时设置,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方式遵循经验,水平参差不齐;日常管理沿用旧模式,基础信息失真;资金管理与运营水平低,保值增值难。

5政策建议

第一、实施配套政策改革,努力营造良好运行环境。有效保障在二者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城镇职工养老的统筹,进而实现全国养老保障统。这些配套政策改革主要包括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机制改革等。

第二,继续完善制度。结合各地在试点和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着重完善以下几方面:一是按照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制定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二是制定激励性政策,主要用于鼓励民间社会团体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投资运营和调动参保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制定并细化现有政策间的衔接机制,尤其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社会优抚、农民工进城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

第三、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立法工作。针对养老保险工作,目前在法律依据方面仅有《社会保险法》,地方性法规存在“空白”。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根据制度完善情况,适时的出台法规,以增强制度的稳定性,同时也能解决目前很多参保对象的观望问题,提高参保积极性。

第四、深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改变目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混乱局面。通过改革,真正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地区协调同步化,机构设置常态化,管理方式制度化,日常管理信息化,资金运营多样化。

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然而实现统筹不仅要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形成长效机制,更要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倩.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的文献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