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5 16:53: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篇(1)

如图所示,我们从顾客的视角来审视现代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显然,企业外向型的经营活动,如广告宣传、促销活动、服务执行、品牌设计以及公共关系等等无一例外都以顾客作为活动的核心和目标。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根本任务都以追求利润作为最终目标,而这种企业利润的实现只有通过顾客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如果这些活动不能将企业信息有效地传递给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从而最终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我们最后对这些活动的评估结果将是“企业浪费”。

相对内向型的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目是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企业现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源于18世纪亚当·史密斯(Smith)的“劳动分工原理”和19世纪弗雷德里克·泰勒(Frdick Taylor)的“制度化管理理论”,即强调按专业化分割,把企业的经营过程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序,这样工人只需重复一种简单工作,熟练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对各个经营过程实施严格控制。在当时,由于工人素质低、劳动力廉价和技术水平有限,因此这些理论得到迅速推广,并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管理科学的不断进步,今天的“企业管理”内涵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单纯的生产管理概念,品牌管理、顾客关系管理、服务管理等以“顾客为导向”的管理技术成为了当今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即使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和员工管理,现代营销思想也总会在这些管理活动中考虑到顾客的需求、期望以及便利性等等因素的影响。

篇(2)

市场经济即是市场在进行资源分配中期基本型作用的经济,从我国改革开放来看,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搞市场经济,客观上肯定了“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肯定“竞争”的同时,“竞争”自身并不能代表这个市场经济。“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劳动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但是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的发生,必须采用“合作”来维持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没有绝对的“竞争”与“合作”,更多的采用以“竞争”为基础上的“合作”。所以,经济学有以“竞争”为主导转向“合作”是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一、“合作”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意义

哲学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这重要的指导作用。“合作”型经济学是坚持基础原理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新型经济发展现象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交流日益密切,伴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条件的不断完善,“合作”将在“全球化”和“一体化”进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作”有利于误会的降低,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各国家之间交流的摩擦,达到“”实本文由收集整理现共同发展,促进全球化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使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得到深化和发展。

“合作”经济学切实符合中国国情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而合作经济学恰好符合这一经济理念,在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

近些年来随着数学发展,在经济学中的数学在某种程度上被滥用,传统的经济学已经沦为数学的“奴隶”,数学中经济学中发展应用的程度越高越复杂,在实际市场操盘时把经济学看成数字的无限演算,如此不切合实际的理论推算,必然导致经济学走进误区。因此经济学随着数字化信息的到来,经济学过多的注重数字带来的客观性,往往忽略了以“人”为主题的社会,合作经济学注重在竞争带来的效益的同时坚持人性化管理理论。所以合作必将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主流。

二、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背景奠定了合作经济学的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主义的国家中,由于经济的影响往往决定了国家帝王的更替。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例如:道家主张“无为”思想即使完全开放的自由市场;法家的“严刑峻法”主张,可以说成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及哲学启蒙思想等等。

在传统经济学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在以往的发展是以“竞争”为主流,如今提出“合作”经济学,并不能说明竞争经济学是错误的。作为竞争经济学本身来讲其最为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竞争,揭示了竞争市场,并指导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的另一面合作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直被忽略。而早在中国文化中,如:“无为”、“兼爱”、“非攻”、“以和为贵”等思想都带有“合作”的气息,这些古典思想必将作为合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为创建“合作”经济学提供良好的文化发育土壤。

三、合作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依然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行研究

1.合作经济学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为生产力的交往

生产力的交往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交往;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对话。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负责的,他不仅包含客观技术与条件的改进,还包含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任何一个“产品”的生产都是有众多生产力共同协作的结果,在新型经济学中,人们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流水线,只有一起劳动,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才可以确保生产安全无误的进行。整体化的经济需要“合作”来进行优化,来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

2.实践型生产关系

实践的生产关系有社会性生产关系和技术性生产关系两种。在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合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技术性生产与社会性生产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结合起来,使生产和技术有效的互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讲,社会性生产关系主要体现了生产价值,因此生产关系对物质生产关系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物质性生产关系体现为价值,所以我们更要重视物质生产关系的“合作”实现。

篇(3)

【关键词】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关系;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增长

一、对外经济关系与对外贸易概述

对外经济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同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已经表明,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以国际市场为纽带,与资本主义国家既联系又竞争,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对外贸易是一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包括进口贸易与出后贸易。对外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它的发展又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速物质财富的增长、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对外贸易促进资源配置和资本积累

对外贸易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由于自然禀赋的差异,各国或地区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闲置资源。由于闲置资源的存在,根据比较优势,将这部分资源出口将为出口国带来要素受益,积累外汇。该资源稀缺的稀缺国则可以通过进口贸易以较低价格获取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品以及技术、管理等软要素。

而对于资本积累的作用可以从出口、进口两方面理解。从出口角度分析,出口部门较高的收益水平会引致资金流人,导致出口部的投资增加,其中有一部分来自于新增投资。同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出口的发展还将吸引国外的投资的流入,不仅引入了投资资金,更重要的是促进先进技术、管理知识和经验的引进,对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从进口方面分析,通过进口相对稀缺要素或产品,相当于国民收人流人投资部分,等同于增加投资。同时,在微观层面上,对外贸易可以促进竞争,为企业带来扩大再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的动力。

对外贸易通过促进资源有效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带来经济增长。并且对于资本积累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得长期的经济增长得以实现。

2.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包含合理化和高级化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下,通过要素流动使投入产出达到平衡。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是通过生产要素升级,使投入要素在不同产业间流动以达到资源配置合理化和效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基础,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伴随经济增长方式质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重大。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力,对外贸易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第一,由于对外贸易而引致的需求总量、结构变化对于产业结构的改变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经济发展。第二,对外贸易使得国家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面临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在竞争机制下必然会发生优胜劣汰,使得生产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随之调整,使得本国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充分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第三,参与国际贸易可以更多地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包括生产与管理方面,从而促使本国的产业进一步发展。对于国外成熟产业的引进也使得本国的产业结果发生改变,不断优化。

3.对外贸易与制度创新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相互关联的条件,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要建立起一种能保证经济起飞的制度。因此,合理的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促进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创新、经营理念创新三部分。首先,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制度,节约了制度创新成本。国际贸易中的国际惯例往往对一个国家、政府在管理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提出来较高的要求,能够促使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进制度并实行、适应相应制度。其次,在微观层面上,对外贸易带来制度变革的示范作用以及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机制,从而通过制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国际贸易加强了国内外信息交流,利于从中学习、引进先进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世平.正确认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经纬,2003年第3期.

[2]李明武.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

[3]何其春.对外贸易、金融改革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经济学,2012年4月.

[4]张东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年8月.

篇(4)

一、行为经济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其核心观点是:对经济行为和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常常带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重新考虑。

行为经济学主要理论:(1)预期理论。预期理论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决策的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传统理论中的理性选择和现实情况相背离的现象。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来自于认知心理学的“损失厌恶”,即人们对于自身利益的减少比增加更加敏感。(2)分离效应。人们在最终决策时依赖于信息显示,尽管这些信息对决策并非真正有用。由于人们对信息处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这可能导致其偏好与选择的不一致,即产生所谓的分离效应。(3)认知偏差与条件依赖。认知偏差指的是当人们原来的信念被事实证明是不正确的时候在心理上产生的矛盾,换句话说,认知偏差也是一种“后悔”的感受—— 一种对错误信念的后悔。因此,认知偏差理论认为人们有避免这种偏差的倾向,从而在决策中采取并非完全理性的行动。

二、医疗机构诚信缺失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医疗机构的诚信缺失通常是指医疗机构在从事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存在欺骗、过度夸大病情、大处方、过度医疗等行为,产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结果。主观因素是医疗机构中人员的道德滑坡和动机不良;客观因素是卫生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法治的不完善、医患沟通不畅和社会环境等。但根据辩证法观点,虽然客观因素会组长医疗机构诚信缺失的发生,主观因素起决定性的因素,没有医疗服务人员的贪欲、道德败坏就没有医疗机构诚信缺失的滋生,因而医疗机构诚信缺失的机理是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起作用而发生结果的过程,可以用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加以阐释。

1.有限理性与医疗机构诚信缺失的发生。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然而来自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说认为,“经济人”最大化行为的假设是以完全理性为条件的,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人们的理性认识能力毕竟受到心理和生理上思维能力的客观限制,因而,人的行为理性是有限的而决非完全理性,人们决策的标准是寻求令人满意的决策而非最优决策。新古典经济学为了保证个人选择的理性行为,提出完全性、传递性和反身性等“公理”。而现实实践中,人的选择行为并不符合这些“公理”,而且是经常地违背这些“公理”。在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假设下,医疗机构主体可能是利己的,也有可能是利他的,由于医疗机构的经营者出于某种需要如追求效益最大化、提升社会形象等,会通过夸大治疗效果、大开处方、虚高药价等手段来失信于患者,使其诚信度下降。医疗机构经营者在利益大于诚信缺失所带来的风险损失,或者在经营过程中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就会采取隐瞒实情、夸大疗效手段来夸大或缩小成本和利润导致诚信缺失的产生。

2.预期理论与诚信缺失合谋。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面对任何不确定性的决定是多数时候是不理性的,对医疗机构诚信缺失合谋行为来说当经营者有了失信的需要和动机后会暗中授意或要求医疗工作者开展失信活动,按照预期理论,医疗工作者就面临着失信被发现以及受到处罚的风险。面对这种风险,医疗工作者是选择风险规避还是风险喜好,主要取决于医疗工作者面临的是获得还是损失。如果医疗工作者面临获得,他将规避风险不做失信于患者的事情;如果医疗工作者面临损失,他将冒险做失信于患者。当医疗机构经营者向医疗工作者传达了打开处方或过度医疗的意图后,如果医疗工作者没有感受到压力,做不做失信于患者的事情既不影响升职又不影响加薪,他面临着获得,不会做有损患者利益的事情;如果医疗工作者感受到压力,诚信工作将面临着减薪、降职甚至被“炒鱿鱼”的风险时,便会开展一系列有违职业道德的医疗活动。

3.认知偏差和条件依赖与诚信缺失惯性。由于认知偏差的存在,医疗工作者会对连续性事件发生的概率高估, 对独立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低估,即如果连续几次大开处方没有被发现, 他就会认为大开处方被发现的可能性极小,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医疗工作者的胆量就会越来越大,如果没有相应的处罚,最后达到无所顾忌。认知偏差会导致条件依赖,当错误的行为重复发生时就会演化成惯性行为。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这种惯性行为进而可以演化成从众行为,即人们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做出的诚信缺失行为往往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如果有一家医疗机构在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失信带来的收益大于守信带来的收益,那么这家机构则会选择失信,在经营中就会产生失信惯性,而其他医疗机构在经营中会受到第一家医疗机构的影响选择失信经营。失信者认为他人选择失信行为而获得了利益,并且看到失信后被惩处的代价低于失信所获得的收益,即使被惩处,大多只是被要求弥补对方成本或罚点款了事,个人受到制裁甚少,这样,无形中诱发和刺激了医疗机构经营者们产生法不责众、跟风无过的心理。这种由失信惯性导致的从众行为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简单复制和添加,而是不断总结和提高失信的技巧,最后成为医疗行业诚信缺失的源头。这也是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医疗机构诚信缺失治理对策

医疗机构诚信缺失问题已经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威胁,诚信缺失的治理刻不容缓,根据对诚信缺失的行为经济学分析,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医疗机构诚信缺失问题治理对策。

1.构建简明、易操作的诚信体系。根据预期理论明确守信和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把医疗机构的行为规范在自觉守信的层面,提高医务工作者获得的概率,为使获得概率提高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社会征信机制,使患者易于获得整个医疗行业的行为主体的信用信息,降低单一行为主体之间的信用信息获取成本;二是在操作上,尽量使社会征信机制和信用交换机制在规范的基础上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引导尽量多的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尽量通过正式规范信用体系渠道获取各医疗机构信用信息,减少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信用信息,如通过虚假广告、医托或道听途说等。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44-02

在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接触机会最多,所以,如果真正构建了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不但能够确保医院各种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而且还能满足患者不断提高的护理需求水平[1]。实践证明,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化的和谐护患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

1 新形势下护患关系的新特点

1.1 患者要求有多元化与全方位的整体服务

目前,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已不再是仅仅对疾病进行的基础护理,而认为护理服务工作应是多元化与全方位的整体服务[2]。传统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只是认真执行医师医嘱,对患者打针、发药和换药,只做一些比较基础性的护理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与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患者的护理意识得到增强,单纯的执行性护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

1.2 护理工作的主客体发生巨大改变

在以往的护患关系当中,医院的护理人员常常处在护患关系的主体地位,而在住院期间,患者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各类诊疗与护理服务。但是在目前的现代护理中,患者已经开始转变为护患关系的主体,所有的护理工作都应当紧紧围绕患者为中心,作为护理人员,应当帮助患者了解和熟悉各项护理服务措施,还要在患者的支持下,帮助他们来完成各项诊疗与护理服务工作。

1.3 护理服务工作必须达到连续性和整体性要求

在传统的护理过程中,一般都认为医院的护患关系仅仅属于过程性的人际关系,一旦患者出院,则该种护患关系就出现了终止。但在现代护理服务中,护理服务工作必须要实现连续性与整体性,作为护理人员,不但要为患者提供科学和有效的护理服务,还要在患者出院以后,继续负责患者的身体健康咨询教育,并坚持家庭护理方面的指导工作。

2 努力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体系的主要途径

2.1 要加强护理知识学习,不断营造新型护理工作创造力

病房护理人员不仅仅应当具备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护理美学与护理心理学甚至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在平常的护理工作中,更要以熟练的健康保健和预防保健等多方面的专业理论来充实自己,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护理过程中,要善于和患者多进行换位性的思考[3],要充分地体会到患者的疾苦。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护患之间的感情及时地融至临床护理服务活动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 不断研究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科学路径,从而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服务

在新时期,护理服务人员必须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要将以往的“病人求医院”而快速转向“医院依靠病人”的角度来开展护理,从而当把病人的合理要求作为工作目标;并以病人的合理需求做为首要护理工作的选择;坚持把病人及其家属的最满意做为第一工作出发点和标准,努力打造更加具有自身特色的护理服务品牌[4]。在护理服务工作中,作为护理人员,应当每时每刻地从便于患者的角度开展工作,自觉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绕让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医院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的温暖感受。

2.3 多让患者参与到护理服务当中,从而共同营建现代新型的护患关系

作为护理人员,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广泛地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各类意见与建议,然后对护理工作进行改善。要充分地利用各种交流手段,不断地提高沟通与交流的水平,要认真倾听患者或患者的家属针对护理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总结和归纳整理,从而加强对护理服务工作的各种改进和优化工作。

3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应坚持的两个基本原则

3.1 坚持现代护理原则,努力提高患者配合的积极性

3.1.1 要严格遵守和执行的护理管理制度 因为护理人员与患者在治疗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各自都有着比较具体的要求与利益,这就会造成二者之间出现各种矛盾,假如处理不妥,那就势必会发生各种纠纷,并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5]。要解决这类矛盾,不仅要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更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进行保障。从而在制度上为护理人员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来提供制度上的条件。

3.1.2 要充分地调动患者配合的积极性 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间可能地提供有关各类疾病治疗的知识信息,以便于让患者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护理实践证明,患者的积极密切配合,是各项护理服务工作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前提,这也是提高治疗和护理的总体效果的重要条件。

篇(6)

一、MOOC模式发展与特点

 

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有学者将MOOC模式定义为:“主讲教师负有责任的,通过互联网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的教学过程。”

 

1.中国大学MOOC的发展与契机。自2012年以来,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引发全球教育界的关注,并风靡全球。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超过473万人注册学习440余门课程。我国高校于2013年伊始也纷纷启动了MOOC进程。2013年5月2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时加入edX。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已投放了23门课程,吸引了24万学习者注册学习。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导的“好大学在线”已有10多门课程上线,“跨校选修”,学分互认,使长期以来人们向往的“跨校选修”成为现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MOOC模式已经将我国高校带上教育信息化的轨道。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MOOC使我们看到了信息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来势汹涌,并使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并形成未来发展之大势所趋。

 

2.MOOC模式特点。以MOOC的概念出发,“主讲教师负责”、“大规模人群”,与“教学过程”成为关键词。笔者以“教学过程”为主线,从学习者选课参与学习的角度归纳MOOC课程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资源的开放性。MOOC依托开放性的网络平台教学课程资源,使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不仅跨越了高校的院墙,更是跨越国界,成为全人类的共享。以北大开设的传统教学课程为例,北大2012年一个学期开出1998门本科生课程,如果按照选课人数多少,以降序排列,均值为48人,中位数为 29人,足见,一年之内名师的授课资源仅能到达29位同学。MOOC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免费性使得有限的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得以使用与传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经济型。

 

(2)教学的完整性。MOOC虽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自主学习,但MOOC所提供的课程却是涵盖了教学所需的所有环节,构建了完整的教学课程框架:课程前阶段——课程预告使学生了解课程内容,便于学习者进行自主性选择;课程中阶段——学生通过注册选课,在参与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活动包括:观看课程视频;按时完成能得到即时反馈对错的作业,参加考试;在论坛提问以及回答别人的问题;课程后阶段——课程结束时,主讲教师将学习者根据平时作业成绩和考试的成绩以及参与论坛的活跃情况,汇总形成课程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后将获得证书。目前MOOC的证书一般有三种类型:普通证书,优秀证书,带有身份认证的证书。

 

(3)师生的交互性。MOOC课程有别于类似公开课等的OER(开放教育资源)课程主要在于其提供的考核平台和课程讨论的平台。以往的OER 课程,如网易公开课,仅以论坛方式提供讨论,而MOOC课程的讨论平台则是与课程测验、课程考试相结合;一方面学生通过日常测验、考试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而这些学习的成绩和效果将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成绩的在线反馈观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进度,并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更新或改进,实现教学相长的交互;另一方面,课程提供讨论平台,学生之间能够在此平台对作业或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实现学生之间的交互性。

 

总之,MOOC的课程所展现的资源的开放性,教学的完整性,与师生的交互性三大特点,将为突破我国法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提供新的路径探索。

 

二、传统法学理论课程变革之困

 

1.课前自主学习难以有效保证之困。法学理论课程仍以传统讲授为主,虽近年来法学教学方法多有变革与探索,如“案例教学法”、“法学抗辩式教学法”、“表格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与本文后文提到的“对话教学法”,然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均依托于传统的课堂,依托于教师的讲授,虽融入进对话、互动等教学理念,期待学生能在课堂中参与课堂,参与研讨,参与与教师的教学对话,但囿于无法保证在课前的预习与准备,即便课堂由研讨的环节或学生发言的环节,往往也难以有所收效。笔者在美国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美国大学生课外作业与阅读量非常大,往往为了应付一门课程,课前需要阅读5~10篇的相关材料,因而美国的课堂方能支撑大量的学生加入的互动设计。然而在我们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都布置了相应的提前学习的任务,但仅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驱动与外在监督都不足,预习难以保证。学生没有充足的预习准备,教师不免在课堂上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互动、对话往往只能流于形式或无法充分地展开。

 

2.课堂“对话教学”难以有效互动之困。对话教学现在广泛地运用在大学课堂之中,笔者以为对话教学的中心是构建教师—学生平等的课堂,通过设置情景并就此提问、讨论,使学生学会思考并具有批判意识。尤其对于法学院学生不仅需要培养其对法律的熟知与思考,更需要有清晰的法律思维,灵巧的法律口才与富有逻辑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然而“对话教学”的理念虽好,放在现在的高校课堂,却往往处于尴尬境地。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往往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高校课堂,讨论无法真正有效地展开,而真正参与课堂讨论的,能够在课堂上发表己见的也不过寥寥数人,那么所谓的学生为主体,学生互动参与课堂的几率不过为百分之几。除此,课堂的有效讨论必须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前提,然而如前所述,我国的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并无对课前预习的硬性考核标准,教师进行的预设任务也往往笼统,无法对学生的预习绩效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的课堂互动环节。无疑反而成为了“互动式”教学有效完成的羁绊。 3.课后教学评估难以适时跟进之困。所谓教学评估的适时跟进指在完成每阶段的教学内容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指导并安排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理论法学教学中,适时地跟进教学评估实难做到。大多数的高校教育评估都集中在学期末,往往整理了成绩进行总结评估后,课程早已结束,评估结果无法到达学生,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根据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或调整。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困境便是,课堂讨论无法普及所有学生,课下作业有时让教师倍感重负。无法有效地对教学进行适时评估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对话”。

 

三、MOOC解决法学理论课程变革之困的探索——MOOC上线课程在公司法教学中的运用

 

1.嵌入MOOC在线课程,构建教师—学生“双主”的课程体系。MOOC模式以自主学习和知识自由选择的模式,揭示了人才培养中的“教师—学生”的本质结构关系。在新型“教师—学生”双主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与要求下自主性选择参与MOOC实现自己的培养方案目标,这需要教师重新安排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进度。以公司法课程为例,教师需要重新编写公司法课程教学大纲,重点突出线上—线下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学生课堂内外学习学时数的分布;课堂内外教学目标的分别拟定以及课堂内外不同的考核内容与标准;重新选取课程教材:如在课程教学中嵌入线上课程为《公司法》以及 Northwestern U开设的《法律与企业家》(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定任意一门);课堂课程教材为自编知识点串讲或已出版的公司法教科书,并更新课外自主学习读本与周边学习任务(如《破产法》、《合伙企业法》与《个人独资企业法》等。

 

2.以MOOC为依托,完善线上—线下结合的课堂设计。MOOC解决传统法学理论课变革之困的一大优势就是实现“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目标。翻转课堂的设计,是将知识点放在课外;将知识点的运用放在课内。以MOOC课程为依托,将课堂内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两个模块:讲解模块与研讨模块。讲解模块,强调线上课程的知识点的课堂梳理。课堂教学将结合MOOC的课程对重要知识点,疑难知识点进行梳理与补充。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回顾重要的知识,构建公司法学科逻辑体系。研讨模块,重在课堂主题研讨的开展。学生在线上学习了MOOC课程如《法律与企业家》,在课堂上将分组讨论教师基于该在线课程的内容设计的案例。

 

篇(7)

占豪(投资专家):在世界范围内,新的危机随时都在发生,或者说从未走远。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观察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汇率以及社会稳定情况,已远不如2008年时,甚至有的国家已经改朝换代(譬如卡扎菲早已成为历史)。只是,相比那时,这些已由经济危机演变成的社会危机,已不会再被媒体归于经济领域而已。

而且,当前危机上演的模式,也不会再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或2010年后的欧债危机那样,出现大范围齐刷刷的金融动荡,取而代之的将是局部的问题。虽然,在过去一些天美元加息预期、A股大跌等因素引发了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但那并不会像2008年那样出现全球性的一致性危机。

默多克(传媒大亨、新闻集团总裁):不仅仅是股票价格在跌,所有商品价格都在跌,如果不及时纠正,新一轮全球危机可能迫在眉睫,如果全球经济正在走向衰退,那么各大央行能用的工具已经所剩无几。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现金,但是没人拿来投资。

罗宁(经济学博士,青年经济学者):尽管形势相当严峻,但出现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作为全球经济前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未变;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发达经济体对危机的反思,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迎来新一轮发展,众多新兴市场也在加快追赶发达市场的步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互联网和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即将到来,新的生产方式将会给人类社会创造更强、更高效的生产力。就此而言,未来全球经济沿着新一轮上升通道可持续增长是主基调。

篇(8)

过去的10年,中国确实已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越发引人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中国迅猛的发展,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羡慕嫉妒恨,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海外利益,都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而在内部,中国文化的缺失,民众心态的浮躁,也使中国的崛起面临可持续性发展的难题。

世界怎么了:全球陷入新一轮通胀危机?中国怎么看:新帝国主义对中国新一轮经济狙击?我们怎么办:我们的财富新危机?外交:中国有天敌吗?谁是中国最大的战略对手?外交:中国要怎样的海外保护?中国将来的航母,是内向一点,还是外向一些?经济:高房价合理吗?如何看到未来的房价?大变局中,资产如何保值?人民币会继续升值吗?当下老百姓最应当忧虑的是什么?从经济、军事。内政、外交等十三个方面,为时代把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对未来作出适当的预测。

推荐书目:《中国要淡定》

作  者:张国庆 马晓霖

徐立凡 戴占军 牛力

出 版 社:华侨出版社

定  价:32.80元

《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数亿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严峻现实,因为这一现实将迫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否则,人类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险。

《下一轮经济危机》

本书的作者在2006年出版了《美国的泡沫经济》,准确预言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本书以当下美国泡沫经济中的美国债务危机和美元危机等为研究基点,全面深刻地分析和研究了全球经济泡沫的现状和走势,预测了下一轮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必然性以及可怕后果。书中讲述的内容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投资等。

《辣喊》

篇(9)

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的压力和机遇把握的难度都可能有增无减。

篇(10)

事实上,在此之前,多个地方政府为稳增长,已经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总额超过10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例如,天津、重庆宣布,将在未来3至4年内投资万亿,支持其重点产业的发展。

虽然仍然不十分明确这些庞大投资的资金从何而来,但人们相信新一轮大规模的投资热潮已经启动了。

但有学者认为,通胀、楼市泡沫、产能过剩、地方债危机、经济失衡……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宏观经济的决策,至今仍在继续消化。

这样的指责同样延续到了新一轮的投资刺激上。从当前大部分获批的项目看,仍然集中在基建、钢铁、煤电等领域。

当然,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有望消化钢铁、水泥和机械设备等相关产业的过剩产能。但最关键的问题是,钱从哪儿来?

仅以目前核准的25条轨道交通项目看,约4成的项目资本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例如,深圳市轨道交通7号线和11号线的批复文件中写道,“工程资本金主要来源为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及沿线土地出让收益,在土地收益不能满足需求时由市财政资金投入”。

超过6成、约4000亿元的项目投资要靠国内银行贷款解决,绝大多数的项目“资本金以外的资金利用国内银行贷款解决”或“采用国内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但在当前的环境下,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相当高了,银行的放贷意愿越来越低,他们担心未来会形成更多的坏账。

如何解决相对单一的融资模式是个问题,对地方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又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

不过,相对于未来可能加剧的债务危机,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仍然是稳增长,他们当然希望更多的项目获批。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这样总结中国长期存在的投资冲动怪圈: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增加投资,于是出现投资过热,过热之后再紧缩,经济增长率下降了,于是又开始重复启动投资的带动。

其中,以地方政府对投资的冲动更甚。他们热衷于投资,而非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对于整个国家,在保增长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如何确保调结构的同步,不能不考虑中国经济该怎么摆脱对投资增长的依赖。

不过,在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看来,摆脱世界经济危机仍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投入。

篇(11)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危险时期。发生在欧洲的金融动荡已扩散到了不久前尚未受到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高收入国家。这种高传染性推高了世界许多地区的借贷成本,拉低了股市,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量也出现急剧下跌。欧洲显然已经陷入衰退。与此同时,包括巴西、印度,甚至还包括俄罗斯、南非和土耳其在内的几个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比复苏初期明显减慢。这也是2010年末和2011年初为抑制通胀压力上升而启动经济紧缩政策的结果。

尽管美国和日本的经济活动正趋于活跃,但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增速急剧放缓。世界银行对2012年和201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去年6月份的3.6%调低至2012年增速2.5%,2013年增速3.1%。高收入国家2012年的经济增速为1.4%(欧元区国家为-0.3%,其他国家为2.1%),2013年增速为2%,而之前的预测分别是2.7%和2.6%。对发展中国家2012年和2013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从6.2%和6.3%下调至5.4%和6%。

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11年的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为6.6%,2012年预计为4.7%,2013年增长至6.8%。而对哈萨克斯坦来说至关重要的石油价格方面,2012年预测为98.2美元每桶,2013年97.1美元每桶。除了石油以外的其他资源类商品价格在报告中预测2012年下降9.3%,2012年下降3.3%。

世界经济发展带有不确定性

但是如此之差的结果能否实现也是十分不确定的,欧洲经济衰退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缓慢相互影响,最后可能带来更糟糕的结果,使恢复市场信心的努力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其他高收入国家的高额债务和缓慢增长趋势导致的中期问题尚未解决,有可能引发突如其来的危机。此外,增长预测还面临中东、北非政局紧张而造成的石油供应中断、一个或几个重要中等收入国家可能出现“硬着陆”风险。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无论2012年和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结果如何,有几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将放缓,因为他们要设法修复受创的金融行业和过度扩张的资产负债表。

其次,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转向发展中世界寻找增长点,这个转型过程已经开始,但有可能带来自身的挑战。预测报告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情况的部分中,指出,2008~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以来的一个最积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中东欧国家除外)快速走出经济危机。2010年前53%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都已经接近甚至超出其产出潜力。尽管发展中国家的财政状况相对好于高收入国家,但是2012年发展中国家中有近44%的国家将出现政府财政平衡恶化,其程度可能达到或超过GDP的2%,约有27%的国家政府预算达到或超过GDP的5%。因此,发展中国家用于应对新一轮经济危机的财政资源非常有限,如果高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成为现实,全球金融状况出现急剧恶化,那么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充足率将降低,贸易机会减少,对私营和公共经济部门活动的资金支持也会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在本世纪头十年看似比较容易实现的发展前景和增长率在第二个十年可能会变得充满困难,在经济繁荣期不宜被发现的脆弱性很可能会暴露出来,应及早做好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