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科研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48-01
1 引言
高中化学教育需要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在实验操作中掌握并理解所学知识,这要求教师要充分改革传统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接受能力,不断掌握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突出体验学习与实验实践课程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中化学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更加重视对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化学知识的讲解十分重视准确度,将基本的化学知识完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记忆与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任务相对较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备课与授课,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个人情感及价值观念,这种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效率与适用性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深入推动新课程改革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渗透,需要提高化学教育课堂与实验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这要求教师首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另外,在推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与促进作用,在推动学生学习潜能提升的同时,不断规范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动手能力,以形成教师主导地位为前提、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的教学理念。
3 如何有效推动高中化学教育的改革
3.1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改革
实验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化学的学科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手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假说及猜想,引导学生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探究式学习。化学实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首先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观察能力,边演示实验边为学生讲解,以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充分实施[1]。
3.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改革
3.2.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高中化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讲,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化学实验课的开展需要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的辅助,只有在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功能,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动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推动健康、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的产生,给学生一种平等、成功的心理感受。
良好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首先优化组织教学,不断发扬民主教学思想,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认真倾听后进行科学引导,以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另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与业务素质,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艺术,重视情感的投入,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
3.2.2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化学教学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来巩固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并在实验操作中了解新的知识,理解连贯性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将课堂交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视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多的机会去表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动手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高中化学教育课堂中,教师总是将知识全面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听课记笔记,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中昏昏欲睡,在这种教育方法下,教师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还需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2]。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只需要精心的设计一些问题,将事件留给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一方面活跃了教学氛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3.2.3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教学包括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学生灵活联想与想象;在实验教学部分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独立思考,强化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与才华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推动化学教学课堂创新性与灵活性的发展。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课堂需要充分创新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因此教师需从实际出发,吸收多种教学方式的经验,并根据教学内容,综合采用启发式及讲授式教学方法,完善多种教学方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条件下要求高中化学教育需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思路,突破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学习自主参与动手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还需要从自身基本素质与能力出发,完善教师指导性作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倡导平等、和谐的教学理念,推动高中化学教育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16-02
补充课本中没有的实验,既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增强实验的效果。
4、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师应该对这些实验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使其变为探索性实验。例如,金属活动性比较时,可以选择不同的化学试剂,如:不同浓度的盐酸、硫酸,表面积大小不同的金属单质(粉末、块状、片状),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验证,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经过讨论交流,从而明白在科学实验中对比实验一定要选择一组变量,其他因素要保持一致的科学理念。
在对验证实验的改进中,有很多有效可行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掘实验的潜力,力求把实验的验证性改为探索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知识,并更好地掌握知识,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最初的教学设计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是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教材预期的目标为:1. 知道磁体及其性质;2. 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3. 了解什么是磁化;4. 通过实验观察,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培养抽象与概括能力;5. 激发和培养爱国情操和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在起初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重点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下面就是笔者最初的教学设计:
1. 导入
(1)观看“司南”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入话题,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设问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因为磁铁,引入课题
2. 新课教学
实验一:让学生将磁铁与铁块、木头、塑料、铝块和铜块接近,观察能被吸引的物质有哪些?将铁屑平铺在纸上,用条形磁铁平放在铁屑上,拿起来观察,有什么结果?让学生观察静止的小磁针两端的指向。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后得到磁性和磁极的概念)
实验二:让学生将磁铁的一极靠近小磁针的一端,观察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将磁铁换一极靠近小磁针的同一端,又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现象让学生思考能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对该规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一: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n段后),每一小段磁体上是否都有N极和S极?
学生预测――设计实验――实验――得出结论
(通过本活动巩固磁性、磁极、磁体间相互作用的概念)
实验三:在铁屑盒的上方固定一根软铁棒,把一根条形磁铁靠近软铁棒上方,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把条形磁铁拿开,又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发现问题――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磁化现象)
活动二:磁化后的铁棒有几个磁极且S极、N极的分布是怎么样的?
学生预测――设计实验――实验――得出结论
(通过本活动巩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3. 小结
说说通过本节课你了解了有关磁的哪些概念及性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
(巩固本课学习,为下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教学实录片段
为了仔细研究自己的教学,笔者就《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的教学设计开展了教学实践,并请备课组内教师进行了课堂录像,以下是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让磁铁分别去接近铁块、木头、塑料、铝块和铜块,能被吸引的物质是什么?
生:(学生动手活动)
师:哪些物质能被吸引?
生:铁块。
师:将铁屑平铺在白纸上,将条形磁铁平放在铁屑上,然后拿起来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积极地进行操作)
生:两端吸引的铁屑多,中间几乎没有
师:这说明了磁铁有什么性质?
生:能吸引铁
生:两端吸引力大
师: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叫磁极。
师:将小磁针静止放在离磁体较远的地方,观察静止时的两极指向
生:迅速活动、热情很高
生:红的指北,白的指南
师:科学上把指北的一极命名为北极(N极)(通常涂成红色),把指南的一极命名为南极(S极)(通常涂成白色)
师:将磁铁的一极靠近小磁针的一端,观察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将磁铁换一极靠近小磁针的同一端,又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现象让学生思考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参与热情很高,纷纷动手尝试
生:同种颜色相互排斥,不同种颜色相互吸引
师:同种颜色表示什么?不同种颜色?我们的结论是否可以修改一下?
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师:如果磁体不小心摔成了两段,是否仍然有两个磁极,请大家展开想象,并设计实验证实。
生:(大多数学生都沉默了,完全没有刚才实验时候的热情,有些学生看着教师,等待教师给他们介绍方法)
(让学生动手时,显得很热闹,一旦真正让学生自己利用刚才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就不知从何下手,课堂上表面显得很热闹,实际效果并没有表象那么好。)
课后,笔者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整个过程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较高,动手实验都得到了教清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了磁性、磁极、磁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学生对这些概念的了解还算可以,没有太大的出入,于是笔者就更加不知道为什么学生不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已学概念进一步解决问题,于是笔者找了几个学生问了一下,有学生说老师你讲得很清楚,我们都能听懂,可是要我们自己利用这些知识时我们不知道怎么入手,这时笔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貌似学生在不断地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笔者设计的,是笔者拉着学生在“跑”,而且在设计的时候笔者只是从自己的设想出发,没有考虑学生关于磁性的前概念在影响着他们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没有把握好节奏,看来,在没有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是不科学的。通过反思,笔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设计。
二、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1. 引课
(1)观看“司南”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入话题,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设问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因为磁铁,引入课题。
2. 新授
(1)“玩”中发现磁体的基本性质。①让学生带着思考玩条形磁铁等物体,看哪个小组得到的科学发现最多,并记录在学习记录单上。②学生观察的现象整理:学生投影呈现、交流、补充。能吸引锯条、铁块,不能吸引木块、铜块等。条形磁铁的两端吸引铁屑最多,中间较少。相同颜色的两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不同颜色两端相互吸引。
……
(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③学生、教师整理,得出磁性、磁体、磁极等基本概念以及磁体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发现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
(2)探究磁化现象。①从学生发现的现象中引出磁化概念,设疑:怎样让没有磁性的铁片变得有磁性。②教师演示:铁块不与磁体接触会被磁化。③学生体验,交流经验。
(3)学以致用――探究磁体未知磁极的方法
①没有磁性的物体被磁化后也成为了一个磁体,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它的南极和北极呢?②学生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实验设计;③学生实验:判定未知磁极,并从中找到规律。
(4)探究:磁体折成两断后,每一小段剩下一个磁极了吗?①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设计出实验方案;②师生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实验;③交流经验,得出结论。
(5)生活应用:信用卡、磁带、磁浮列车等
3. 知识小结:磁性、磁体、磁极(南极和北极);磁极间同名相斥,异名相吸;磁化现象
三、修改后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有关磁的内容,现在每小组桌上都有一个实验包,大家将里面的材料里面的材料拿出来。请大家带着思考玩条形磁铁等物体,看哪个小组的科学发现最多,并记录在学校任务单上。
生:(学生积极性很高地玩了起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讨论、记录)(8分钟)。
师:大家都很认真,我想大家一定有不少的发现吧,现在就请大家来汇报一下吧,请汇报的小组边汇报边演示,其他小组注意认真听、看,如果有什么不同的发现,等这一小组的同学汇报完后,进行补充。
生:1. 磁铁能吸引铁。2. 磁铁能让小磁针转动。3. 磁铁两端吸引的铁屑多,中间几乎没有。
生:4. 磁铁不能吸引铝、木头、铜。5. 小磁针静止时红的一端指向北方。6. 磁铁与小磁针颜色相同两端靠近小磁针会逃开,不同颜色一端会靠近。
生:7. 用磁铁的中间去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几乎不动。
(教师在学生汇报时将学生的结论呈现在黑板上,这些是学生学习的前概念)
师:下面我们将大家的发现分析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师:磁铁能吸引铁,大家认同吗?
生:认同。
生:磁铁不能吸引铝、木头、铜与这个结论是一样的。
师:很好,大家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概念――磁性。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叫做磁性,我们把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师:刚才×××同学发现1、4两条性质是一样的,那么大家看一看还有哪几条性质是相同的。
生:3和7。
生:2和6。
师:请认为3和7相同的同学来解释一下你的理由。
生:磁铁两端吸引的铁屑多,说明磁铁对铁屑的吸引力大,中间几乎没有说明吸引力很小,而用磁铁中间去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几乎不动,也是因为磁铁中间的吸引力很小。
师:很好,因为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我们把它称为磁极。
师:一个磁体有几个磁极。
生:两个。
生:一个指南,一个指北(发现5)。
师:非常好,我们把指南的一极称为南极(S极)(通常涂成白色),指北的一极称为北极(N极)(通常涂成红色)。
师:请认为2和6相同的同学来解释一下你的理由。
生:小磁针转动,相同颜色逃开,不同颜色靠近都是受到力的作用,说明磁体间有力的作用。
师:很好,那么为什么有时靠近,有时逃开呢?
生:力的方向不一样。
生:逃开是排斥,靠近是吸引。
师:为什么有不同颜色呢?
生:同种颜色是同名磁极,不同颜色是异名磁极。
师: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
四、修改后教学分析
修改后,笔者改变了由教师制定实验方案,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节奏的教学设计,而是让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让学生从玩中学,学中思,思后会表达,通过学生的活动,充分将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出来,从学生暴露出来的前概念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对自己进行及时的修正,对课堂知识的教学节奏进行有效的调整,对学生掌握已经比较好的地方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对学生前概念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地方,分析仔细一点,引导学生概念的转化,形成科学的概念。通过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将学生的前概念有机的结合到实际教学当中,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掌握情况也比以前要好,由于科学概念是由自己的前概念转化而来的,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提高了。
从教学课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很多的科学知识前,头脑中已经对有些知识有了的相关经验与认识。通常,我们把诸如此类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称为前概念。但是,实际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粗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由此而产生的概念的内涵受狭隘知识范围的限制,或者没有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包括进去,或者没有同不重要的东西清楚地分开。这种前概念如果在他们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没有被科学地加以引导,那么他们形成的那些观念,就有可能是非科学的,并且可能妨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干预,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和可迁移的科学概念,这样才能适应知识膨胀和复杂的环境。
五、科学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通过《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课例分析,我们认为,在进行科学教学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础,运用合理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科学概念。为此,我们需要:
1. 教学中,要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
学生的前概念是教学的出发点,但由于前概念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揭示学生的前概念成为教学前或教学准备时得重要任务,而且科学前概念对科学概念建立的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新概念之前必须做到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课前进行,可以了解学生一课的前概念,也可以一次了解一个单元相关内容的前概念;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话课前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的最先的教学设计就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不能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即使我们课前设计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也非常丰富,但学生还不能完全接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才能找到教学的始发点,做到有的放失。
2.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
认知冲突会使学生对自己已有的概念产生怀疑,这种冲突其实就是造就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学生就必须采取充实或重建的策略来建立新的认知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也就是说认知冲突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引发认知冲突是激励学生概念转变学习的契机和条件,认知冲突的引发将为后继学习提供了前提,伴随着冲突的解决,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就《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教学中在判断接触过磁体的铁棒是否有磁性时,有学生拿着磁铁在判断,看到被吸引立即下结论说有磁性,教师马上拿出一条没有磁性的铁棒演示发现也能被吸引。又如在判断磁化后的铁棒的磁极时,由于磁性太弱用小磁针检验时两端都出现了吸引,这些问题的教师要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产生认知冲突,在冲突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讨论。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有意放大他们每一个人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其实和别人是不同的,因此产生了探究欲望。事实证明,这样对于克服学生前概念,建立新知识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3.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及时调整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活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设计了自认为比较好的教学过程,但是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前概念。就《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来说,原先的教学设计准备了各种活动,而且是一环套一环,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很热闹,但是这都是在教师的设计中展开的,其实有些知识学生早就已经掌握了,再重复就明显是浪费时间了,而有些知识学生就通过一次实验很难理解。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后就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该省略的就要及时缩短教学时间,该详细研究的就要详细,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调整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改变学生的“前概念”还是建立“新概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实物,使教学的活动更生动。尤其是在了解前概念之后,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最好可以提供一些可供学生自行研究的材料。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好奇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如,讲动能和势能时,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一辆汽车匀速下坡,问它动能的大小怎样变化?这种情况下,由于汽车做匀速运动时动能的大小是不改变的。有个学生却说:“老师,不对,我认为动能是减小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汽车在运动的过程中要耗油,耗了油之后质量减小了,所以,动能也就减小了。”大家都知道按照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方面是不考虑的,但是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确实不错,我给予了他鼓励。在以后的物理课上,他显得更加积极主动。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因此,问题的提出非常关键。要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会设计问题。首先,问题要难度适应;其次,教师应该考虑好问题与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问题组和问题库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形成结构知识;最后要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会发问。如,让学生查资料,看课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营造丰富的物理环境,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二、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要追求多样化
长期以来,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一大不足是教学的单一化,有资深的体育老师戏称十年前后看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有时几乎看不出变化。这说明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要作出一定的改变,而在这个方面,体育教师本身首先要有多样化的追求。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以及体育教学的经验(经验的作用有时甚至要高于教材),从课程设计(宏观层面)、教学内容的设计(微观层面)等方面着手,既注重学生的运动技术的训练,也注重学生的体育训练意识、观念、经验、方法、内容训练,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基础为本,强调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必要的时候还要突出实用性、娱乐性等,以让学生高效参与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笔者实践的经验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吸纳学生的观点,如学生的建议常常带有体育赛事的技术性,与某些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这些内容的采用,会让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显得十分的丰富多彩。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作为教学的价值取向。笔者以为这一教学理念至今仍然需要强调。职业高中的学生具有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较差的特点,在体育课堂上常常表现为纪律的不遵守者,而体育教师往往又没有做细致工作的耐心,因而职业高中体育课堂上常常显示出较为强烈的“张力”。而要化解这种张力,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实施教学。笔者的一个经验就是紧紧依靠学生、认真研究学生,只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与特点,就能够找到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不应当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由于专业选择不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因此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常常显示出不同的学习特点。这种学习特点在体育课堂上也有充分的表现,因此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在于某个具体的方法,而在于在遵循“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理念基础上,去结合学生的特点以确定教学方法。
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在认谱这一块还是一张白纸,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识谱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好的开端,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对认谱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今后的识谱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反之,如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对识谱产生了厌烦、恐惧心理,这必将为今后的识谱教学带来“麻烦”,从而产生学生喜欢音乐却讨厌上音乐课的怪现象。因此,音乐教师对一年级阶段识谱教学要求的理解以及识谱教学的设计理念非常重要。
一、 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好知识深度
1. 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学习乐理知识
低年级所要求掌握的识谱知识比较浅显,因此,称为识谱知识,而不称作乐理知识,这也给小学低年级识谱教学一个明确的定位。识谱知识比较抽象,在进行一年级的识谱教学中,应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以学生生活和地方实际为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掌握理解的教学载体,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支撑,运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将枯燥乏味的乐谱知识和音乐技能生动精彩地呈现出来,寓单调的音乐知识于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掌握这些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并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2. 降低识谱难度,淡化“双基教学”
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好多年,在这些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音乐教师对识谱教学作出新的探究和尝试,然而,有些教师偏离了课标要求,忽视了“识谱”教学的重要性,过分降低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低年级识谱能力的培养起着音乐大厦基石的作用,如若在低年级阶段忽视了这一能力的培养,那么音乐大厦必将无法成功筑起。
二、迎合学生“口味”,因时制宜地制订识谱“菜式”
1. 让识谱教学在欢快的情境中开展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比较感性,暂时难以接受抽象的音乐事物。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迎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愉悦轻松地学习。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为喜爱的活动,我们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开展识谱教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识谱时,我创设了如下音乐情境:我用电子白板给学生展示了一栋7层楼高的房子,初看时,各个楼层的窗户都是紧闭的,早晨的太阳慢慢升起,此时《问好歌》的音乐声响起前半段,我和你,问一声好,此时住在5楼的窗户打开,出现了大公鸡,由大公鸡对着它的好朋友小喵咪问好,唱“5 ――”,接下来三楼的窗户打开,出现了小猫咪,小猫咪回了一句“3――”,这样的设计无形中给学生建立了音高概念,也激起了他们对认识其他音符的兴趣(还有5个窗户没有打开,它们会出来唱什么呢?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在模唱单音时,我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再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整个识谱环节生动、有趣,学生一点都没感觉到识谱是枯燥、乏味的。
2. 让识谱立足于正确的节奏把握之上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基础,是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旋律、和声)之一。有人曾形象地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有人说:“旋律是音乐的血液,节奏则是心脏的跳动,推动着血液的运转。”音乐教学节奏先行,有效的节奏训练能够对试唱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果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节拍的强弱规律,对后面识谱教学的开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1)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之中。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把节奏训练寓于游戏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例如,在“嘎嘎小鸭子”里的拓展训练中,有X――、X、X X这三种节奏,我为这三种节奏编了一个情境故事:有一天,鸭妈妈带着它的2个鸭宝宝――鸭哥哥和鸭弟弟去池塘边游玩,等到上岸的时候鸭妈妈发现它的鸭宝宝不见了,于是着急地叫唤起了它的鸭宝宝,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嘎――,不远处的鸭哥哥听见了,赶忙回答鸭妈妈,发出了这样的叫声:嘎、嘎、嘎,鸭弟弟发现自己走丢了很着急,发出了这样的叫声:嘎嘎嘎嘎嘎,让学生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模仿他们的叫声,并请学生设计三种鸭子叫唤时的动作,学生很容易地就把三种节奏念好了。把这三种节奏组合起来进行和声训练,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今后的老大难问题――合唱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2)结合生活中的知识经验进行节奏训练。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经常会在课间走、跑、跳,结合这一现象,我把X 、X、X的节奏训练和学生走、跑、跳结合起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琴声(琴声演奏以上三种节奏)边念(念走、跑、跳)边走,感受各种音符的时值。
(1)词汇教学要有情境。词汇并不是单由字母构成的单词,它是被应用于各种场景的。所以,词汇教学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才能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的再现,也可以是直观创设的课堂情境,还可以是模拟的社会交际情境。将这些情境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还能够使他们在情境中使用正确的词汇,有助于展现语言的交际应用性。(2)词汇教学要有一定的顺序。英语词汇的难度不一,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低年级的学生从简单的单词学起,等到高年级时再学习较难的单词,这种顺序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除了难易程度要按照顺序进行,学生还要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先听后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英语语感。把听放在首位,能够促使学生将发音和字母组成更好地综合在一起,这样更加有利于词汇的记忆。
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
(1)讲解和接受存在代沟。小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还发育不成熟,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大都是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和拓展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很难发挥作用。传统的英语教学大都是孤立地讲解英语单词,直接向学生灌输词汇的解释和使用方法,将记住词汇作为学会词汇的标准。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存在衔接不上的现象,虽然教师在课堂之上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却不能完全接受。(2)单词拼读不够规范。在词汇教学中,学生如果经常模仿教师的单词发音,就容易出现不规范的发音现象。词汇虽然是单个存在的,但是它们是有体系和规律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按照规律进行讲解,将词汇、语音和释义综合起来学习。此外,听、说、读、写相关的训练也要成体系进行,这样才能保证英语学习的规范性。(3)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发育阶段,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教师不仅是课堂的主导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和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拓展教学手段,避免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强行记忆的层面上。
三、英语词汇教学优化策略
(1)将抽象的词组和具体的情境相结合。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还处于发育阶段,所以有时候无法对词汇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重视将词汇和情境结合起来,情境可以是实物场景,也可以是多媒体场景,最终目的是变抽象为形象,辅助词汇的讲解。比如,当讲解food和其相关的词汇rice、dumplings、noodles时,教师可以寻找到一些食物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吃到过这些食物,这些食物是什么样子和什么味道的,帮助他们加深理解。(2)用游戏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游戏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而轻松的氛围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但学生的注意力又是很难集中的,因此将游戏贯穿到教学中而又不干扰到正常的教学任务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将游戏带入词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词汇接龙游戏,就是将前一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作为后一个单词的开头字母,形成类似“apple-egg-girl-light-tiger”的词汇接龙。此外游戏还有奖惩措施,教师对游戏获得胜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荣誉感,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中。(3)对词汇进行类比教学。英语词汇和中文一样,有很多组成或者意思很相近的单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混淆,教师运用类比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反义词的类比也同样重要,通过类比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比如big和small、hot和cold、right和left、old和young,等等。只有在熟练记忆词汇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进一步应用词汇。而应用词汇的准确则依靠对词汇的理解和对比,因此词汇的类比教学对于英语词汇教学十分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英语词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克服过去词汇教学中词汇孤立的学习方式,将抽象的词组和具体的情境相结合,用游戏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对词汇进行类比教学,从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作者:丁珍珍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少年体育学校
一、引言
农村高中英Z课堂教学问题多,“教师为本”是关键性问题。农村高中生源竞争激烈,质量水平低,学校发展困难,想超常规发展,取得突破,就要研究新课改理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国外关于教学模式思想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法”教学,其谈话模式“讽刺――定义――助产”,对西方教学模式探索有启蒙作用。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原则,代表作《大教学论》总结确立了集体教学模式――班级制。随后,教学模式研究从未间断,成果不断涌出。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育模式。苏联凯洛夫“组织教学、复习检查、导入新课题和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的五环节教育,被总结概括为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有效教学传统。杜威根据“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提出“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和发现”教学模式。至今还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模式有: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模式,布鲁纳“发现”教学模式,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模式,谢夫特“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我国教育模式研究自古就有,但论述零散,没有完整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既对外来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也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开始了本土的教学模式探讨。很多教学模式取得了成功,如杜郎口“10+35”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山东的“271”模式及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学生“先学”,老师“后教”模式。
二、实验
(一)实验假设
本实验假设为: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2∶7∶1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会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显著效果将全面表现在农村高中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
(二)实验设计
对英语水平相当的两组被试学生,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2∶7∶1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进行控制处理。实验组接受实验操作,考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英语成绩,以观察对学生二语习得的效应。
1. 被试
福建大田县鸿图中学高一(1)和(4)班108位学生,根据中考英语成绩和性别,分为异组同质的两个班。对两班的英语中考成绩分析表明,两组被试学生英语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2.实验材料
人教新课标英语必修一到四为读物,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和英语测试卷。
3.实验工具
通过观察研究、问卷调查,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2∶7∶1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对学生在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其进行纵向差异的对比分析。
4.实验过程
2∶7∶1“课堂模式”中,第一是课堂时间分配:首先是教师课堂讲解时间占比不超总时长的 20%,即 8 分钟(包括连续讲和分开讲);其次是学习(自学、讨论、展示)过程是一节课的 70%,即 28 分钟;最后是一节课的 10%,即 4 分钟反馈过关。(一节课按 40 分钟计算)如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七第一单元Living Well。二语习得课文Marty’s story,讲残疾小孩Marty的故事。上课前8分钟brainstorm利用生本教育理念手段对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关于问题What kinds of disability do you know?学生就会列出几种常见的身体残疾Physical disability,如缺胳膊断腿,耳聋,眼盲等,接着让学生选择一种身体残疾,感同身受,发表看法,然后导入课文,推测Marty有可能遇到的困难,该如何面对?学生体验推轮椅坐轮椅,控制轮椅,在28分钟学习课文内容,参考二语习得2014年的高考完形填空那篇体验坐轮椅,控制轮椅困难的文章,拓展知识。最后4分钟点评并复述Marty’s story。第二是学生组成分配:优秀学生20%,中档学生70%,后进学生10%。实验班54个学生中,11个能自己习得;38个学生要通过与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学会;5个学生要大家帮助,通过小组讨论、老师指导帮助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是对学习内容划分:不用讲学生能自学的20%;通过讨论能学会的70%;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老师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学会的10%。“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2∶7∶1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操作:首先,精心设计“导学案”。采用“三案并举”即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需要教师精心教学设计,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们是主体,按教师设计布局开展学习活动,允许他们自由发挥创新。其次,班级管理建设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快乐成长。做法:每班都有“三驾马车”,即学习小组、科研小组和管理小组。小组间互相配合,促进课堂目标实现。再次,为了生本课堂的稳定,制定一系列保障制度,如备课。备课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既要求教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也要注意两者结合。集体备课是“宏观”的备课和“集思广益”的备课,是本学科大方向的备课,是理论方法、学习技巧,如何设计,如何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如何把握高考方向的。集体备课是对教材宏观把握和方法指导。而课堂的重头戏落在个人备课上,其重中之重在设计,包括学习过程、导学案、预测课堂情况,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建立编制导学案制度,在“导”“学”“案”三个字上做文章:设计要坚持“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学情,分层设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欲望。反思教学过程,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并及时写在教案后;既包括问题,如教学设计出现哪些漏洞,课堂处理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处理更好等;又反思优点,主要是成功的做法,总结经验。反思还要在备课组、教研组中进行交流。评价制度,是最好的管理。课堂评价:每节课、每天、每周都进行评价,由科代表负责统计,然后,选出优胜者进行奖励。
5.实验结果分析
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2∶7∶1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显著效果在农村高中学生二语习得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率的最大化。即投入等量时间完成最大任务量。这里的任务主要指课堂内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内容、作业完成情况等。二是效益最优化。即学生被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它的衡量是隐形的,如行为习惯的养成、兴趣志趣的培养,思维品质的培养等。
三、讨论
实验表明,本研究课堂特征,1.主动性:学生主动性主要通过兴趣、爱好以及深层次价值观的驱使,而不是外在因素。其建立的途径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前提是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是创设开发、包容、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作为教师来说,就应该通过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2.互动性:我们所提倡的有效课堂是通过师生的互动性来实现的。教师要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合作,共同合作探究,以实现知识的获得,做到教学相长。3.生成性:教学设计和准备的重心,是放在如何充分地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状态;放在如何解读课本文本和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以及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而增强教学的实用性。生成性课堂教学锻炼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了创新意识。生成的知识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而且生成性的过程和知识比起来,知识本身更有价值,正因此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向前发展。4.展示性:让学生们尽情地展示成果,这样才有成就感、进步感、落后感、时间感;同学们“你追我赶”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成长。5.差异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分层设计,难易不同、深浅不同、形式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差异的学生都应该得到肯定认可,都能体会到自身价值实现的喜悦。俗话说:“一花盛开不是春”,我们要的是百花齐放、百花争艳,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变得丰富多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71-02
近几年,很多高等院校都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所以也称这部分本科高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社会发展急需应用型人才,为了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实践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研究主要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其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进行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
首先,厚基础。基础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基础,不仅包括基础课程,还包括人品及道德层面的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学生在综合素质基础上的培养,才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培养。只有在扎实的综合知识基础上,才能够更加准确的对专业知识进行理解,从而不断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强技能。学生在打好综合素质基础后,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型院校应加强对学生技能方面的培训,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处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再次,宽专业。当今社会发展所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性,这也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即使顺利的从学校毕业,也无法找到与专业相符的工作,大多数高校都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来说,应该不断拓宽学生专业的宽度,帮助学生将技能与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工作后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虽然非常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在教学方面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虽然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普通高校并没有过大的区别,学生往往都是在第一学年学习公共课程,第二学年学习基础课程,到第三学年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这种课程分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缺少合理性,理论性知识的课堂安排过多,占到了总课程的一半,而学生真正接受技能培训的时间仅占到了总时间的四分之一,再加上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实习机会比较少,所以就导致即使是在第三学年,学生也很难真正得到实践的机会。
其次,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了能够在同等院校中获得更大的竞争力,所以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硬件设施的改革方面,而没有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模式上,改革方向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到了实践教学的条件,这也就间接的导致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条件落后。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对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来说其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落后于科技的发展速度,不仅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虽然有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但是这些基地只是为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理论实践,而却远远不能满足在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方面的需求,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3.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单一。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但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仅仅是通过实习再加上毕业设计的形式,而且这些实践形式大多都是在校内进行,造成虽然学生在学校中的毕业设计非常出色,但是在进行社会工作后,却没有办法将工作与实践学习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认为在学校进行的实践学习完全没有用途。
4.学校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强。任何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培养出实用型人才都必须要有实践能力很强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在实践方面有足够的经验,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方面得到良好的教育。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虽然在近年来为了能够提升自身的实力而引进了很多硕士和博士,但是这些教师大多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到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进行工作的,在实践方面并没有很多的经验,这就导致这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很扎实,却无法在实践方面给予学生很好的指导。另外,学校教师大多数对实践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错误,认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就是实习,导致在后续实践教学中出现了方法上的偏差,影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教学改革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先要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转变。首先,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需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重视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对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从第一学年就添加适当的实践学习,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对学校的教学标准进行准确的定位,学校应加大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投入,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并不断拓展学生实践的渠道,不断增加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2.不断改善学校实践教学的条件。首先,学校要不断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环境建设,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硬件设施方面,还包括实习环境方面,为学生营造工作实践的氛围;其次,学校要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大型企业或者科研机构之间加强产学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到这些企业或机构中进行实习;最后,积极开展实践项目的研究,并安排学生参与到实践项目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3.不嘤呕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首先,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加强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断加强对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并在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添加情景教学、体验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不断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渠道。另外,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课堂外教学,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要不断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更新,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要不断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手段进行强化,使实践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二是要不断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更新,增加实验教学以及实习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并在考核中加大实践成绩的比重;三是要不断加强学生在技能方面的培训,组织学生多参加有关实践创新的比赛,从而帮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质量的目的。
4.加强对学校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如果想要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首先,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建立教师实习培训基地;其次,学校要重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为青年教师提供到大型企业学习的机会,从而不断提升学校青年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能力;最后,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中为教师队伍进行培训,通过这种方式让青年教师清楚了解市场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光兴.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04).
[2]李贺伟.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1,(19).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Reform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king Zhuhai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MENG Fan-xin,WU Li-yan,ZHAO Ming-zhi,WANG Li-ying,ZHANG Jian-hui
作者简介:唐忠顺(1967-),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48-02
与生机勃勃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和百家争鸣的大学外语教改相比,有关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学术论文规范上,对于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问题仍缺乏深入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戴炜栋、王雪梅,2005)鉴于此,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执教研究生课程的基础之上,对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探索与感悟,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程。主修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将来多数会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由于硕士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中学历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推行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基础外语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为此,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全面的探索: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抉择,从教学方式的更新到教学评估体系的变革。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门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研究生课程已经建立。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主要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首先从这方面入手。在课程与教学的运行当中,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确立课程教学目标。(Tyler,1949)在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际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把“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研究生的外语教学理论素养和外语教学方法。此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是考虑了硕士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二是考虑了他们将来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训练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教学理论素养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在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而且日新月异,加之这门课程的学时有限,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刚性内容和弹性内容。刚性内容是指研究生必须掌握的课程知识,包括中外外语教学流派的评析、各种外语教学方法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基础等等。弹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外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的分析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的。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克服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课程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的弊端,采取“学生主题发言和教师讲授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堂讨论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常常要研究生轮流在课堂上作主题发言,精要介绍一种外语教学流派或外语教学方法,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完善。这样做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师讲授的主要是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存在争议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就构成了课堂讨论的内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相得益彰。
在教学评估方面,改变了以往单凭学期论文评定成绩的方法,而将研究生的权威著作阅读效果、课堂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学期论文四项内容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样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指定必读权威著作,严格检查阅读效果
实践证明,对于任何一门硕士学位课程来说,要选择一本内容全面、对问题阐发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常常给研究生指定几本有关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权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权威著作。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对这些著作进行纲要式地介绍,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以便于系统地把握外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外语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领会外语教学法不断发展演变的轨迹和缘由。为了检查研究生阅读权威著作的效果,我们经常和研究生的导师积极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严格检查,如提交读书报告或组织讨论交流。
三、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主要途径是学术会议),它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撰写学位论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学习指定的权威著作之外,还必须经常阅读外语学术期刊。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对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期刊,二是阅读过的文献七零八碎,缺乏归纳整理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参考文献库所收录的论文必须来源于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然后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参考文献库进行逐级分类并逐年更新。一级分类包括:国内外外语教学流派及其批判与继承、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心理学与外语教学、词汇教学研究、语法教学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口语教学研究、听力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和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十大类。一级分类类别不宜过多、过细。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之上,我们又进行了二级分类。例如,在一级分类参考文献库“词汇教学研究”下设了七个二级文献库:词汇量调查研究、教学大纲词表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词汇水平研究、写作词汇研究、口语词汇研究、心理词典研究和词汇搭配研究。研究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对二级参考文献库进行进一步分类,以构建个性化的参考文献库。为了及时更新参考文献库,我们对每届研究生进行了分组,每组负责及时更新一个一级参考文献库,教师定期查看更新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
实践证明,参考文献库的建立,不仅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最新研究动态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使他们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为他们未来的硕士论文选题提供了有用的文献资料。通过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教师也把握了外语教学研究的概况及研究前沿,极大地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四、选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加之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就会陷入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因此,有必要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抉择,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一些外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然后让研究生在阅读指定专著和课程参考文献库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就这些专题展开讨论。就这门课程而言,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对各种外语教学流派的历史分析及批判继承上;难点在于各种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如何催生了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和流变;热点问题是动态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进行专题讨论,我们常常会提前公布讨论话题,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话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可以培养研究生共同发现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文秋芳等,2006;戴炜栋、王雪梅,2005)此外,我们会对每个研究生在讨论中的的表现进行记录评分,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研究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我们发现,专题讨论既可以以点带面,又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理论思辩能力,同时还可以检查和监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营造科学研究的气氛和求实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二字上,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勋,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体现在论文写作上。要写好学术论文,其关键是做好论文选题,因为“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过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多数研究生在论文(包括学期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比较茫然,要么选题太泛,要么重复别人的研究,要么把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误认为是学术创新,即把学术空白等同于学术前沿。(林文勋,2005)通过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后,发现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方面比较敏锐,选题通过率明显提高,而且他们所提交的学期论文选题和硕士论文选题基本上都来源于师生课堂互动所探讨的重点、热点问题或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外语自主学习、我国基础外语教学改革、任务型教学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论与实践互动,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我国研究生培养一直沿用“课程学习+发表文章+学术性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结果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学非所用,不少学生甚至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尴尬。(阮平章,2004)外语研究生的大多数课程都比较注重提高理论素养,(张德禄,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将会在学术性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突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阮平章,2004)基于这些理念,我们着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因此,在开设“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地给研究生安排适量的教学任务或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教学机会,或是让他们充当本校任课教师的助手,目的是让他们亲历外语教学第一线,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对于研究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
六、结束语
“英语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位课程,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按照现代教学理念,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质性的改革,初步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位课程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当然,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Richards,J.,T.Ro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Tyler,R.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3]戴炜栋,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协作探究模式——界定、理据与应用[J].中国外语,2005,(4).
[4]林文勋.导师,你应该教给学生什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5]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8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0[本刊网址]http://
引言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CDIO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教学模式,适应面更宽,更利于提高质量,尤为重要的是CDIO模式中的新评测标准为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电子技术课程是针对我校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具有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更有效的提高实践技能。因此,通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将CDIO工程教育理渗透到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研究出一套包括过程教学、教学手段、实践方法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对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包括动手能力,实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
一、教学改革的构思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率先经过构思,再通过设计,再实施,再运行的教育实践训练环节。它一方面侧重强调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能力、创新能力和实现表达的能力,即强调CDIO中“I”和“O”;另一方面,CDIO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强化学生的设计和构思的能力及同时分析理解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担负起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社会责任,也就是CDIO的“c”和“D”。CDIO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的优秀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在继承和发扬了多年来的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套非常完整且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实施指导和实施过程到实践结果的完整体系,即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创新合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实践可操作性。CDIO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一套培养现代工程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理论、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填补现代工程实践人才的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目的是培养出各方面全能发展的创新型工程实践科技人才。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课程讲解与实践学习能力紧密结合;实践能力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是为社会提供高能力的现代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先进教学模式。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转变教学观念
我国现行的高校工程教育模式完全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专业教育,传统模式教育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全能型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接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较少。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多数是机械的听,机械的做,直接导致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差,学科教育与工业实践严重脱节,也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二是专业设置口径窄。长期以来,专业的定向型培养体制及学生惯有的一味接受不理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创造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专业基础电子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工程教育”作为教育理念,以“项目实现”为依托,改革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制定完整系统且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是改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必然。为此,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在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改变传统被动单一的教学理念,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整合和优化课程实验内容,重新构建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与新理念。
(二)改变教学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首先应打破课程的界限,突破传统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塑造出全能型的现代科技人才。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即以学生为中心,使课堂课程尽量丰富,促使学生可以大胆的尝试进行知识讲解,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反馈他们对所学过的课程内容进行思路梳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己有效的查找相关资料,梳理思路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理解程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
2.将教研、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一是基于CDIO教育理念,结合具体集成项目,由理论到实践。二是将项目成果逐步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在实践学习中就能直接体会到科学前沿知识,更易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宽学习视野。
3.采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习厂和微机室等现代教学科技方法,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教学科技,更方便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讲授相结合,及时渗透与更新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增加课堂的多元性,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存在。
(三)改变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技术人才在人类发展进步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工程教育”为理念,克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点,加大实践环节和工程能力培养的机会,面向工程实际需要,旨在培养出实践型,创新型的全能型人才,具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表现为:
1.整合实验内容,实施大学生课外创新行动:根据目前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加大实验课程学时,将“课中课实验”转变为系统的“实验课”,这样不仅仅能增加实验学时的机动性,也能加强实验课程内容和理论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程度,实现“指导一创新一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