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5 16:53: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危机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248-01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只有大力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在我国,农业环境大部分存在恶化现象、生产存在着一定的威胁,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发展农业的生产力,创造生态农业,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1、生态环境的面临的现状

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但要满足人类需求,还要保护好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要求。就是不能破坏农业的再生资源,不能以降低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农业生产的发展。我要要做的是加强农业的生态环境,就是要把现代科学和农业技术相结合,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是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建立起一个具有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规划。

在我国,要从实际出发,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发展种植业和林牧副渔相结合,利用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协调好经济和环境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贫困问题现状

现代农村人口增长得过快,与农村的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发展条件还不相适应,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难等问题,现我国有将近五千万贫困人口分布在农村,贫困现象会造成资源环境的恶化,从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

3、国际市场带来的压力

随着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国际廉价农产品对我国市场带来了强烈冲击,进口农产品急剧增加,国内价格随着国际价格变化,大量农产品的进入,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口粮食占用外汇导致了投资水平的下降,从而经济增长速度也急剧下降。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和农业社会的全面进步,让资源环境同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采取几种防御对策:

一是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水平。比如北方干旱地区要以改土治水为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农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发展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

二是建设农业发展循环模式。我们应针对当地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自然资源,寻求一种适合当地环境的循环模式,比如小麦玉米的粮食种植产业链模式,或是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深度综合开发,形成一种种植业废弃物再利用的模式,又如对畜牧业,我们可以进行粮食、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粪便、沼气、农作物这样的生态循环链,这样可以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四、发展现代农业

对于传统的农业来说,现代农业广泛地应用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进行科学的管理方法,形成一种社会化农业,是农业的最新阶段。

我们可以建立一整套再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使农业生产技术如育种、栽培、土地改良等科学的农业技术广泛的应用起来,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为科学,现代化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不再是手工农具生产,而转化为机器的大生产,农用汽车、耕耘机、农业飞机等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这样使得农业企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农业出现地区分工,形成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从而产生农工商一体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大幅度提供农业的产量,劳动的生产率,土地的利用率。

篇(2)

1.在预防虫害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在农村都知道,田间有鼠害,虫害等各种破坏农业收入的东西,如果对农作物生物灾害预测预报网络,实行预测预报信息电子化传递。该网络可以通过对草地螟的监测,使各地依照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那样就可以减少很多的损失。这样对以后农村的收入情况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质量监测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可以正确领导下属对土壤肥料质量的监测,种子质量的监测,还有各种实验室质量的监测。2008年6月到7月在原阳县,领导高度评价了该县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和喷施宝试验安排工作,并指出,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带动下,原阳县土肥站对原化验室进行了更新改造,设施更加完善,仪器设备更加先进,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充分的体现了农业技术推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未来的建设方向

1.创造更加纯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必然的,结合前面的要点要以国家主管部门的推广体系为主导,即以政府为核心展开农业技术的推广。向基层广泛推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中心,并且建设一个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推广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基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所带来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对农民提供免费的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同时为了保证公益的有效性,国家主管部门也应对此制定相关的规定。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服务平台,更加高效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行。

2.制定相关的保障推广体系的机制在我国虽然有颁布实施的相关法律来推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是随着目前的形势发展,以前的法律已经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社会,很多方面存在着制约性不够强的问题。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来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监督或监管,将会给农业带来很多的麻烦。因此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变得更加的完善。国家在这个方面应该更加投入,不仅指资金方面的投入,人力、物力都应该要加强。

篇(3)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中好的方式方法也要加强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及相关技术的现代化进程,采取科学管理统筹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效率,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不可更新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并融合发展,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循环和有效利用。

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又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既是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需要,也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之基础、粮之根本,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自然资源的功能退化,积极的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必然选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来临,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态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我国农业市场的需求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可靠依据,调整农村经济扩大产业结构,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2.2 生态农业建设是为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科学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并将2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 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其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和关键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模,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长增收3项工作,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既要实现我国家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要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信息联动避免农产品过剩,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要保证农产品质量,解决好农产品污染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制规范,严格规范上市农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品牌意识和观念。

3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3.1 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要做好以下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理依据。

3.2 全面的技术支持即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以多样化的趋势进行发展,由此而导致的问题为:农业气象的单一化服务形式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符,不能有效的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若要提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要构建一个系统化综合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制度,在农业的所有环节中渗入气象服务,由此促使我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1.2 气象设备落后,缺乏专业人员

农业气象服务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即为基础设施。但当前我国农业气象基础设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同时缺乏专业的农业气象人员,导致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

1.3 农业气象信息数据传输渠道堵塞

当前,12121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是农村获知气象数据信息的几大渠道。但经调查发现,我国农民主动借助以上渠道获取农业气象信息的人数较少,同时农业气象知识的普及程度校对较低。一些农民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会选择定制农业气象短信及拨通12121电话。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互联网尚未在农村地区普及,农村大多都是只利用电视这一种媒体。

1.4 气象内容不丰富,缺乏信息化

经实际调研发现,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亟需调整。虽然当前遥感技术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应用,但是在遥感技术拓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并且不能较好的解决,影响了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效率及水平。

1.5 缺乏防雷防灾意识

当前我国农民缺乏基础防雷防灾意识,举例来说,农民在土地耕种的时候突遇雷雨天气,其避雨地点通常都会选择在一些没有防雷装置的地区,由此就会导致人员伤亡。同时我国大多数农村都尚未在房屋上安置防雷设备,由此就会发生雷电击伤事故,对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2 农业气象的主要发展趋势

经上所述发现,我国农业气象团队大多存在专业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与当前农业气象工作的要求不相符,由此也就对提升我国农业气象工作水平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气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是相当关键的,其不仅可以对我国农业气象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

下面主要分析农业气象的发展趋势:

2.1 将农业气象业务与科研相结合

在成立科研项目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实际状况及气象状况,科学规划设计科研项目。

2.2 农业气象服务方式多样化

农业气象部门要加强农业的特色服务体系,结合当地的有关部门做好信息传送工作,增加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覆盖面,全面使用互联网以及广播等各种设施进行信息推送,使农业气象部门在加强服务的同时,促进当地通讯技术的发展。

2.3 农业气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气象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中,由此也将促使我国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加以调整与完善,并促进我国观测站点的扩大。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也在逐渐更新当中,促使数据信息实现自动化传输。

2.4 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篇(5)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

1节水农业的发展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立方米。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立方米!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立方米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紧迫性。

2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根据水利统计公报,2010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348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795处,有效灌溉面积29415千公顷5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31处,有效灌溉面积19918千公顷。2010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衬砌防渗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节水能力11亿立方米。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节水农业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

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节水农业用水效率和水分生产率低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立方米,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立方米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是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现实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节水农业创新水平,满足我国节水农业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6节水农业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这几年我区尽管建设了一些农业示范区,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正在实施中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2006年度工程,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

4关于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4.1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4.2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3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4.4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第四,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4.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广阔、农民的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国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目前,适合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尚为建立起来,曾经“一刀切”式的喷滴灌技术推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而未成功。因此,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傻瓜式”的节水农业技术,傻瓜式的节水技术能够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并不是降低节水结束的科技含量,而是增加了起含量,“傻瓜相机”在民众得意推广就是同一道理。

第二,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节水技术推广战略,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可以以现代节水技术为目标推广高新技术,对于欠发达地区,以投资小,见效大的传统的节水技术为主体推广节水技术。

第三,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

第四,建立我国节水设备研制、开发和推广技术体系,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服务方便到位。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岳,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篇(6)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简介:李小典(1976―),女,河南洛阳人,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53-03

1有机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三聚氰胺、瘦肉精、西瓜膨大剂等事件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损害,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当前发展无污染、不损害人类健康、富有营养的有机农业对我国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

有机农业是指在无污染条件下生产的农业,具体来说指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化学原料,而使用有机肥、人工除草、通过培养土壤自身净化系统除虫,在动物养殖中不使用饲料、瘦肉精、添加剂等成分,按照动物的自然生长过程进行养殖。不使用转基因种子,按照物种的自然属性进行生产。按照这样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称为有机产品。

目前有机农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比较好,而在中国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少。截至2007年,全球已有超过120万个有机农户,总面积3 220万hm 。截至2006年底,我国内地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种植面积约100万hm [1]。可见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有机农业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

发达国家有机农业比较发达的原因有几个方面,包括现代有机农业发展起步比较早,掌握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石油、化学农业在发达国家经过充分的发展,其弊端也充分的暴露,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大众的共识;政府从市场、资金和技术上进行积极的推动和扶持。

2我国目前有机农业落后的原因分析

(1)有机农业需要的技术和人才不足。有机农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古代的中国进行了几千年的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早在东魏(531~550年)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就写就了鸿篇巨著《齐民要术》,在书中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魏晋以来400年间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成就。对园艺、种植、嫁接、畜牧乃至酿醋制酱都有详尽的描述,还对旱地如何防旱保墒,如何通过轮作保持地力,如何选种育种,如何利用微生物及救荒备荒的措施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但是近代以来,现代化学农业生产方式传入我国改变了这种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由于产量高、投入劳动少而受到了现代农民的青睐,所以目前中国的农民中大部分都没有继承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而老一辈农民虽掌握这项技术但是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这就导致很多有机农场尽管想生产有机食品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

(2)公众对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认识不足。有机农业这个词在很多消费者的心里还比较陌生,不清楚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机食品的价格较高,所以对有机食品并没有兴趣,导致有机食品难以销售。

(3)有机食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有机食品退出市场。有机食品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劳动,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机食品的售价应该高于无机食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生产者知道食品的质量,而消费者无法通过简单的方法辨别哪些是有机食品,哪些是无机食品,所以就算是有机食品,农民应该索要一个高的价格,但是消费者是理性的,在他们无法确定是否是有机食品的时候,是不会掏高价钱的。这样,有机食品无法卖出高价,只能卖和无机食品一样的价格,农民生产有机食品的结果是赔钱,所以不愿意再生产下去了。以猪肉市场为例,不含添加剂的猪肉因为付出了更高的饲养成本必须索取更高的市场价格,消费者也愿意为不含添加剂的猪肉付高价,但是有些管理部门人浮于事,工作不到位,不去检查市场上销售的猪肉质量,消费者也无法用肉眼辨别哪些是不含添加剂的猪肉,最终只会选择价钱便宜的猪肉,这样不含添加剂的猪肉就会退出市场。

3我国现阶段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

3.1发展有机农业是充分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选择

按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要生产和出口自己在成本上相对比较低的产品,这样才能通过国际贸易增加自己的收入。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说明:一国只有充分使用自己资源禀赋比较高的要素生产产品才能在成本上具有优势。如果一国的资本比较充裕,那资本的价格就比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成本就比较低;如果一国的劳动力很丰富,劳动力的价格就比较便宜,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价格就比较低。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设备,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少,这正适合发达国家的情况。我国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是劳动力充裕,资金技术不足,所以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生产成本比国外高,质量比国外低,在竞争中不具有任何优势,造成了“农业真危险”的局面。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比较优势生产有机农产品,就会改变农业的状况。我国的劳动力非常丰富,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劳动力比较少,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这就使得我国有机农产品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有机农业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我们应该利用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生产自己并无优势的无机产品,这样符合现实的需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强大的竞争力。

3.2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在1994年7月批准了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这个观念在我国的农业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多少应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根据生物生长的化学属性来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根据植物生长需要不断往土地增加氮、磷、钾等化肥、氮肥。实践结果表明这些化肥、氮肥虽然一时促进了植物的高产,但是长久使用的结果是土地板结、环境遭到污染、微生物系统被破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产出的边际收益递减、以及人们的健康受到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因而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而有机农业是根据农业的自然属性依靠微生物技术来改变土壤的质量,因而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污染水资源。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生物物种就能够和谐共生;水资源不受污染,人蓄可供饮用的水资源就增加了,可以缓解大旱时期的水危机,粮食产量从长远来看是增加的,科学家研究证明,有机农业的是现代化学农业产量的3倍[2]。

3.3有机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根本出路

现代农业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大大节约了劳动,造成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目前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了城市。但是他们大部分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只能进入简单的产品加工行业,收入低,没有固定的住所。农民工在经济发展的繁荣阶段进城打工,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又失业回到农村。所以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真正改变农民受苦受穷的命运,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反而增加了新的社会矛盾。而发展有机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有机农业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不会那么多了。农民不用进城就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家庭,教育孩子,这才能造就美好和谐社会。

3.4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经济参考报调查发现2009年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约有6.5万人,其中投资移民申请人数较2008年增长数倍。财富精英偏爱移民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不少人认为国内空气、水的质量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不能保证。这些数据表明三聚氰胺、添加剂、瘦肉精、膨化剂、农药等已经让人们对最基本的吃饭问题感到焦虑不安。所以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波士顿咨询集团2011年6月的调查报告称中国的百万美元富翁家庭超过100万户,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近年调查称中国有机食品只占食品数量的1%多一点,表明我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的有机农产品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要。

4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4.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

4.1.1加强有机食品的宣传

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知识的普及不应该是某一个有机农场和有机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作,而应该是政府的工作。这项工作如果由企业和农场来做一是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同时这种广告自吹自擂之嫌,说服力不强。所以这项工作应该由政府来做。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这些媒体来做公益性的广告,或者通过电台、电视台专题栏目来介绍有机食品的知识。让消费者明白有机食品与无机食品的区别,在消费中真正愿意消费有机食品,并愿意为有机食品付出更高的价格。

4.1.2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解决有机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目前我国对出口的有机食品已经采用了严格的认证制度,出口产品都贴上了“中国有机产品”的标签,而且出口产品也受到进口国严格的标准检测,所以销售比较好。但在国内的销售中则没有实行销售证制度。有些产品虽然贴着有机食品的标签,但是并没有专业的、权威的认证机构标志,这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上的商品鱼龙混杂,消费者不知道销售的所谓的有机食品是不是真正的有机食品,在购买中害怕自己上当受骗,因而不会轻易购买这些食品,所以建立严格的销售证制度是让信息对称的一个办法。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严格把关,对有机食品做到认真检测,对真正符合有机标准的产品颁发销售证,使得真正的有机食品能够卖出有机食品的价格,树立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心,放心购买有机食品。

4.1.3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发达国家有机农场会吸引许多硕士、博士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有机农场的实践中,很多农场的发展都面临着技术和人才不足的困境。技术与人才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政府应该加大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科研投入,出资鼓励农业高校研发更高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为生产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同时应该看到有机农业未来无限的发展潜力,扩大农业类高校的招生规模,并对这部分学生实行学费上的减免政策,鼓励高素质、拥有先进技术的人才从事有机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4.2发挥企业的作用,加快有机农业的发展

4.2.1引入风险投资,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家一户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正在被小规模的有机农场发展模式所取代。有机农业由于对原始生态没有任何破坏,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云南好宝箐生态农业园100亩的小农场投入400万人民币还是每年亏损的状态。日资在我国山东莱阳的有机农产品基地1 500亩,计划投入1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2亿元人民币,而且每年还要投入220万美元用于弥补亏损。可见有机农业的前期投入资金非常大,见效还比较晚。单个企业很难支撑持续不断地投入和亏损,所以企业可以考虑引入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合法经营,把企业的产品和规模做大做强,做成上市公司,而且目前有很多风险投资基金看好有机农业的前景,愿意把资金投入有机农业。

4.2.2多方面开辟销售渠道,保证有机农产品货畅其流

有机农产品能否顺利销售,关系着生产者能否顺利收回成本,继续再生产。所以生产者要多方面建立销售渠道。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专卖店和超市供货的情况,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场来说比较合适。但是对于单个农户或者小规模的生产者来说这种营销模式会提高营销成本,所以可以考虑与某些团体和单位的对口联系来销售产品。就像前面讲到的机关农场一样,农户对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实行直供,双方的关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农户还可以按照顾客需要的数量进行生产,不会导致生产太多卖不出去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70-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我们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薄弱学校及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所以,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求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于我国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我们现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又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下面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1.什么是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基于个体经验,依据职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改进自我,以顺应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1]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当代教育的一个热点,其本质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专业素质不断成长的持久历程。

2.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农村学校处于农村,有的甚至非常偏僻,落后,各种信息相对比较闭塞。我们不可否认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现在虽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众所周知,要做到各种教育资源都非常均衡是很难实现的。现在,农村的办学条件相比往昔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各种远程教育信息进乡入镇,课程提高培训时时有之,教师的视野相对有了开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历史的因素,教师资源的相对滞后,农村教育还是不尽人意,令人堪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优质教育的需求。

2.1择校热,家境稍好的都往城镇上挤,造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雪上加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承受的教育费用低,家长没有什么经济负担,谁都渴望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农民守望薄田的人越来越少,进城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越来越宽松,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有望进城就学。农村学校资源条件本就不如城里学校,加上好的生源流失或被蚕食。面对的是中下等学生,教育的难度加大,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教育成效低,造成了不少农村薄弱校。这几年农村学生在校数量剧减,学校人气不旺,教育教学氛围不浓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2.2教研工作氛围不浓厚,流于形式。农村学校班生数少,教师数也少,往往一个年段二至四个班,一个学科才一二个教师,很难营造热烈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很难有效地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形成多家争鸣的互动局面,达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的成效。教研组组织公开课只是流于形式,蜻蜓点水,草草了事,应付检查。校本教研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教而不研,研效甚微,没有深层次的东西,难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3.教师如何有效实现专业成长

傅建明在他的专著《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中,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七种模型,并提供了相关案例,对指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这七种模型是:基于"教历"的教师发展、基于"研究"的教师发展、基于"自主"的教师发展、基于"教学反思"的教师发展、基于"教学合作"的教师发展、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发展、基于"专业引领"的教师发展。[2]

3.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纯洁精神素养,为专业成长保驾护航。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驱力。只有热爱教师职业,忠诚教育事业,不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来做,更要把教师当成一项事业来经营,成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才有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才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人为本,真诚地对待学生,研究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神圣的职业有敬畏感,不满足现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苦钻研,认真教学,精益求精,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消除职业倦怠感,摒弃怨天尤人的消极思想。

3.2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使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3.2.1"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那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教师作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理应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1)阅读书籍。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来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3]

3.2.2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任何一个教师,哪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1)教后记。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2)群团反思。教师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有同事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世界上没有所谓太迟了的事情,如果你今天不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太迟了"。今天我们做教师,不光要给孩子满分,还要让孩子满意,使孩子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有自己的理想。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篇(8)

1.1查漏补缺,及时发现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不足。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拓展了农业产品销售空间,增加了农产品销售量,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则面临着新问题与新的挑战。为了从整体上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有效保护基层民众的合法权益,需给予财务审计工作足够重视。在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时,可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问题与不足之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具体问题,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或解决对策,以此从整体上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成效,推动农业经济获得有序发展。

1.2提高了财政公开公正政策落实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维权意识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新时代背景下,各地政府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实现财政相关内容公开透明化。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相关连带政策,影响到财政公开推广成效。因此,物流时代背景下,通过积极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助于优化工作流程,加大财政公开公正政策落实力度,帮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财务信息,进而为农业经济持续性发展营造良好条件。

1.3提高资金利用率,有效维护集体利益。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集体资金数量越来越庞大。物流时代背景下,在落实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时应给予集体资金利用,工作足够重视,及时发现资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防止集体资金被浪费,有效维护集体利益。

1.4全面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物流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财务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遵循各项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标准与规范,方可以为后续财务审计工作有序开展营造良好条件。

1.5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性。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性直接影响了财务审计工作成效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通过加大财务审计工作力度,及时查处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公共资源私用等不法行为,以此保证农村干部的清正廉洁性,有效杜绝了违纪违法现象的出现,对村干部敲响了警钟。此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加大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力度可以对村干部产生约束力,使其严格执行各项工作规范,将财务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1.6有效开展农村各项工作。物流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助于强化集体财产所有者代表的管理责任。积极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可以科学合理配置农村财务资金,确保农村各项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推动农业经济获得健康发展。

2.物流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现状

2.1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为了维护财务审计工作秩序,确保财务审计工作成效,我国相关部门结合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条例。农村财务审计人员因其学历有限,且法律知识体系不健全,极易导致财务审计工作规范性不足。与此同时,村民未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财务审计工作中的监督职能,致使农村地区的审计工作得不到强有力的监管。

2.2审计工作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因部分村组织未给予档案管理工作足够重视,或者日常运作缺乏系统性,致使很多旧数据与账户得不到及时查找。重新调查必然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与此同时,旧数据丢失直接增加了审计工作难度。因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村民在提出相应的问题后,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草率应付,导致相应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亦或者,有一些财务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为了快速完成工作,编造旧数据或者制造伪证,直接降低了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

2.3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现有人才结构来看,部分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达标,直接降低了财务审计工作成效。亦或者,有些财务人员对业务工作缺乏科学合理认知,未接受过专业化的培训,在审计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或者数据信息精准性得不到保证,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结果。新时期,提高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3.物流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对策

3.1健全法律体系,提高执法成效。健全的农村财务审计法律法规,可以保证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因此,物流时代背景下,应结合现实发展环境,强化农村财务审计立法,有效约束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依托健全的法律机制,可以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并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在出现犯罪行为时,要进行严肃处理,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利益,与基层民众的合法权益。通过合理应用审计相关案例,提高立法的针对性,有效明确法律界限,将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合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定,并积极推动审计惩戒工作顺利进行。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大执法力度,结合相应法律法规,科学合理解决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为农村经济持续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2有效规范审计环境。从现有情况来看,物流时代背景下,有些农村组织未给予财务审计工作足够重视,导致审计工作阻碍重重。因此,新时期应强化审计工作,为审计工作顺利进行营造一个规范化且优质的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各个村集体可以结合现实工作所需,建立起完善的监察机制、纪检机制与审计机制,提高相应工作的震慑性与严肃性,有效优化财务审计工作环境。乡镇组织则可以结合审计工作切实所需,建立起相应的监督部门,抽调监察人员及时监察农村审计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并推动农业经济获得健康发展。

3.3细化审计工作内容。从现有情况来看,若审计工作内容不明确或者缺乏细致性,会直接影响到物流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审计工作质量。因此,细化审计工作内容,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个人,方可以推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通过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指南,明确工作任务,规范化开展各项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工作成效。新时期,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内容具有着多样性,应对各部门的收入与支出情况进行全面性检查,看其是否符合相应规定,也需要审查各部门合同签订工作的合法合规性,以及审查经济去向与支出是否符合现实情况,亦或者债务履行情况等。在实际工作中,农村财务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各项工作内容与工作规范,有开展各项工作。尤其,对于资料复印件等材料,需要加大审查力度,并在审查工作完成后,生成相应的审计结论与报告。各个审计部门应结合相关准则,从整体上保证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成效。在审计过程中应注重集体资金利用审查工作,确保集体资金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应用,有效杜绝资金损耗问题,进而为农村经济持续性发展营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3.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养。审计人员是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直接组织者与实施者,其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因此,村集体或者相关单位应给予人才培养工作足够重视,以期组建一支高专业素养的财务审计团队。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做好人才选聘工作。在选聘环节,全面考察应聘人员的职业素养、知识储备、工作技能等,并择优录用。其次,加强技能培训。通过将培训工作常态化,帮助审计人员不断优化知识体系,提高其财务审计技能,强化其职业素养,并激励着财务审计人员严于律己,有效落实各项工作规范,确保各项财务审计工作有序开展,最终提高财务审计工作成效。最后,权责明确。在工作期间,若发现不合理的支出或收入时,审计部门领导需要立即批评并制止。亦或者,在审计工作中,若发现违规违法的村干部,需要第一时间联络纪检部门,对村干部进行责任追究,并对其依法处置,净化农村财务审计环境。

3.5充分发挥出民众的监督职能。物流时代背景下,社会群众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财务审计工作中的价值。各个地区应积极开通监督渠道,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使得民众认真践行自身的监督权利,有效约束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村民若发现违纪违法情况时,应将具体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监督部门,及时整治违规行为,为农村经济持续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乡镇监督部门可以积极建立微信公众号,在村内宣传板上张贴二维码,鼓励并及时反馈监督信息。亦或者,开放信件、邮寄电话、短信等形式,与民众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

3.6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物流时代背景下,在农村地区积极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有助于为农村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从现有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在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时,其整体的工作成效与预期的工作目标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相关部门应给予财务审计工作足够重视,确保财务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并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在财务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严格把控各部门支出与收入数据,防止数账不符等问题的出现,有效确保财务审计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其次,子啊审查相关合同文件时,需要加大审查力度,有效把控资金链去向,并积极核实资金链的真实性。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审查关联债务。最后,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应保证审计工作的流畅性与规范性,尤其应加大证明文件、原始数据、材料审计报告等方面的审查力度,从整体上提高审查工作成效。

4.结束语:

总之,物流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作为财务审计人员,应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有效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财务审计技能,方可以科学合理地应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所需,并提高财务审计工作成效。以上内容结合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对策,以期推动农业经济获得持续性发展。

引用出处

篇(9)

《人人健康》作为健康传媒代表,有幸参加了这次中国中医药产业的盛会。

“黄芪和连翘”成为这场盛会的主角。“黄芪产业技术联盟”也在这次论坛上宣告成立。

黄芪和连翘是山西省的原生态药用植物,山西是黄芪的道地产地,连翘的野生资源也非常丰富,约有600万亩,连翘果实蕴藏量约为1200万千克,占全国蕴藏量的60%左右。据悉,黄芪和连翘已被科技部列入“十二五”中药材大品种GAP种植及其产品综合开发研究重大项目资助计划。计划经过3年到5年的建设,使黄芪和连翘产业的GDP分别达到100亿元和20亿元以上。

围绕“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主题,各位与会领导、专家就黄芪、连翘从资源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交流,对保护和发展中医药,推进中医药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晋药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山西省在中药开发上要从中药生产到中药科技研发,实施多元化发展。在中药材发展上, 规划分头实施, 低端产业与高层次产业同步推进,希望由国家的大型研究院参与,协同发展。在改革过程中要突出科技引领,吸纳各层次人才,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山西省中药材发展模式从基础生产到产品开发再到配以旅游产业的相结合,这种一条龙模式,值得其它省份同类行业借鉴和学习。

李大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药,中药农业的发展是中医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很关注源头药材,药材好药才能好,临床才能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更加关注中药农业产业、更加关注地道药材的发展。我们应当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加强企业、科研、政府合作,确定合作机制,以我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以山西北黄芪和连翘两个道地药材为突破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支持。

张平 山西省副省长

山西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中药文化底薪深厚,山西省政府历来重视中医药的发展,2008年还专门成立了山西中药现代化管理产业基地建设领导组,并组织了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的申报、论证、建设工作,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医药发展主题鲜明,有重要意义。中医药转型,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我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指导思想。在一方面发展中医药的同时还可成为地方人民增产增收的新亮点。今后,我省将逐步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进程。

希望各位专家结合山西中药资源优势,结合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目标,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以及操作措施。

廉毅敏 山西省科技厅厅长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多种中药材的主要产出地。药材品质好,自然蕴藏与人工种植产量丰饶、临床处方用量大。

去年6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山西省建立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今年7月,山西基地建设办公室在山西中医学院正式挂牌。目前,全省道地药材规模化生产已见成效,中药种植面积达620.3万亩,初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建成了黄芪、党参、苦参等3个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全省通过GMP认证的医药工业企业127家,中成药12个剂型,形成大同、太原、晋中、长治、运城、侯马等6个中药产业集群,山西正在从中药资源大省向中药科技产业大省转变。

周然 山西中医学院院长+

山西中医学院是山西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被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山西省科技厅批准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单位。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现代中药农业发展论坛,就是要凝聚各位专家和学者的智慧,积极开展中药材的研究开发,建立中药现代化产业链,充分利用独具地缘优势的特色农业资源,推动我省的中药产业转型跨越发展,努力将中药农业发展成为山西农业的支柱产业。

李安平 山西振东集团总裁

自然资源是晋药的根本。山西是中药资源大省,自古以来就是多种中药材(特别是大宗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中药农业更是蓬勃发展。2009年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标志着山西中药产业正式迈进规范化、现代化。振东将把握“山西中药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加强现代中药农业发展,团结协作,群策群力,让晋药东山再起,把晋药发扬光大!

安道昌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的变化,中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9年,中国第一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批准建设。历经十几年的探索性实践,已在全国建立了20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逐步成为中药现代化组织实施的重要举措。

黄芪

黄芪是中药方剂中的大宗药材,素有“十药九芪”之称,全国年需求量大约在1-2万吨以上,而且随着中药现代化步伐加快及中药材出口,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黄芪以根入药,有补气固表、排毒排脓、利水退肿作用。黄芪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怕热、耐涝。品质好的黄芪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等地,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篇(10)

1.土地整治基本情况。2011~2015年,广西共开展了846个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总规模595930.8公顷,总投资152.21亿元,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01256.1公顷,新增耕地15771.22公顷,包括整村推进174个、桂中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143个、兴边富民典型项目和0~20千米大会战项目40个、两期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489个(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10月广西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中心提供)。

2.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就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而言,广西的农业机械原值达到300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800万千瓦,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90万台以上,分别比2010年增长49.38%、37.3%和70.31%;对于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而言,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5%,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10月广西农机局提供)。

二、土地整治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推进了传统的散户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经营方式转变。项目区乡镇政府结合当地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农业生产企业,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以特色农业为主,结合旅游业、加工业,逐步形成高产高效、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格局,如来宾市兴宾区蒙村乡桂枝村土地整治项目。

该项目实施面积640.48公顷,土地平整面积640.48公顷,土地流转90公顷,流转率达92%。项目实施后当地政府利用蒙村乡内桂枝村委水吉村独有的资源条件,引进广西南宁领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来宾市“幸福里庄园(广西葡萄大世界)。目前项目已完成一期投资1700多万元,主要种植葡萄、苗圃、皇帝柑、火龙果等,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孚受米摘乐趣。

2.发展机械化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土地整治改变了传统的散户经营方式,加速了全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生产。项目区道路的畅通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涌现了大批种植大户、种植能手、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从种植、施肥、收割等全程均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有些地方在项目区建立起了加工厂,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创建了品牌;有的地方甚至建立了科研基地,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科学研究。据调研了解,目前能全程使用机械化的主要是水稻和甘蔗,如贵港市港北区夏里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2013年,夏里村群众针对农村劳动力不足和田块细碎零散难以耕种管理的现状,在外出乡贤的引导下,开展了水田“小块并大块”工作,为充分发挥水田“小块并大块”的作用,联合社对水稻种植实行“五代一管”的农业经营模式。通过新模式的实施,推动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联合社下设的旺盛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工厂化育秧中心、占地面积570平方米的稻谷烘干厂(一期)和插秧机、收割机、耙田机等农机23台。联合社下设的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富硒优质水稻种植为主,通过全程机械化种植的水稻产量高、品质好,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合作社对生产的大米进行精包装,打造了“夏里香米”品牌。

3.高产高糖甘蔗示范基地与土地整治相结合,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201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有关文件,要求建设糖料蔗基地,提出稳定糖料蔗种植面积,坚持优势区域重点发展,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33.33万公顷糖料蔗基地。根据自治区“双高”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糖料蔗基地已完成土地整治建设6.16万公顷。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土地整治“小块并大块”的实施,实现了糖料蔗基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降低了糖料蔗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如扶绥县糖料蔗基地建设。

扶绥县大胆创新,通过引进广西凯利农业公司、扶持成立渠芦屯合作社等方式建设“双高”基地。以广西凯利农业公司为例,自2013年以来,该公司先后在武鸣、宾阳和扶绥等县(区)建设了6片总面积近2000公顷的“双高”基地。2014年,该公司进入扶绥县建设“双高”基地,首先在东门镇耽练村岜白屯建成了120公顷高标准示范基地,2015年在东门镇、渠黎镇分别建设335.33公顷、420公顷“双高”基地。渠黎镇“双高”基地原状条件较差,坡高、沟深、石多、树桩多,而且土质特别差,但该公司从土地平整到完成种植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通过规范的“四化”建设和管理,甘蔗长势非常好,预期亩产8吨。

三、土地整治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区域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不协调。从前文土地整治与农业现代化的对比分析,可知土地整治率高的区域,其农业现代化程度也较高,但是部分市、县虽然土地整治率不高,但其农业现代化程度也较高,这个主要与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耕地资源、特色农业息息相关,这也说明历年实施的土地整治区域,存在与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不协调的现象。

2.前期规划布局不合理。在土地整治项目中,规划布局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如部分项目因为土地权属调整工作难,不布设土地平整工程,即便有些布设了土地平整工程,其平整面积占项目实施规模也只在10%以内;部分项目平整区域内灌排设施缺乏,造成了项目区内涝的现象;部分项目未考虑修缮水源工程,直接布设渠道,导致布设出来的渠道出现倒流、无水等情况;部分项目土地平整后田块划分面积较小,且没有设置下田坡道,机械无法下田等。

3.投资标准较低。由于自治区财政投入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有限,只能对条件较好的地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形式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对大部分设施缺乏的地区投入1500元/亩的资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再加上以往土地整治项目对亩均投资有限制,导致实施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4.土地整治未与农业现代化充分结合。目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主要是为便于农民生活生产需要,且大部分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而没有根据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平整土地、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或适应现代化农业需求。另外,土地整治主要以耕地整治为主,对其他农用地整治较少。

四、对做好土地整治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1.区域安排要与土地流转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相协调。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区域项目安排要与农业现代化区域相协调,有农业产业规划,属于国家或自治区农业现代化核心区的地方,要整合资金开展土地整治,使土地整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的效益。

2.因地制宜,按需整治。“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更要注重质量建设及提升,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展土地整治要因地制宜,不能以政治任务形式下达,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政府及群众大力支持的地方,要有农业产业规划,耕地集中连片,开展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对完成土地流转的区域,应优先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另外,编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时,要充分结合特色农业种植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土地承包方的种植规划,优化设计理念,科学合理设计项目区规划布局,实现土地整治项目按需整治的理念,让土地整治发挥更大的效益。

篇(1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术理论界对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十分火热,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方法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和探索,要用农业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改造传统落后农业产业,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状况、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将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可持续地开发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点

1.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循环经济以“绿色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不断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模式,其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循环经济的理论为核心,在农业发展过程清洁生产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相结合,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生态环境或农业生产系统的祸合,形成农业资源的多级、高效利用,节约农业经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实现在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获得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是“自然界—农业产品—农业废弃物—自然界”的形式,通过将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构建农业生产循环利用的生态结构,实现在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农业生产系统转变为集约型、生态型系统。

1.2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途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通过创新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精细、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业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要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采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协调,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将人看作是与自然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转变以往的以消耗农业经济资源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思想观念,通过不断创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来实现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学者研究中很少出现“循环经济”一词,而是将其替换为产业生态理论、零排放理论、生态农业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等。美国肯尼斯•鲍尔丁[1966]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哥尔丹•馗格拉斯[1984]明确提出“农业可持续性”问题;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帕斯和特纳[1990]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概念;Loge,Emest[2008]产业生态理论主张通过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环境负荷降到最低,推动环境质量的提升,并注重产业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ZeroEmissions[1994]零排放理论主张废弃物也应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技术手段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而充分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达到无限小;美国土壤学家W-Albreehe提出生态农业(EcoligicalAgriculture),通过运用现代的农业生产科技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相和谐的现代化农业;美国加州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提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既“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我们共的未来》(WCE(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一书中全面分析了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粮食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科学论证了忽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注重生物、自然资源的保护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生态破坏,农业经济就得不到健康发展。此外,发达国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2.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这一术语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中国,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等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所涉及的范畴进行探索及研究。农业区域规划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践”项目[1992],就有关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生产技术体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战略进行研究。吴天马[2002]《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并简单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马凯[2004]在全国循环经济大会上提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它的有效运行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指导农业经济生产活动,有效减少了资源的消耗,提高了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郭铁民[2004]提出“循环型农业以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鲁明[2005]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这种农业发展模式讲求农业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利用生态技术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何尧军[2007]指出把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经济生产系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以原材料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重点,从而做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杰[2008]指出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建立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张学会[2010]提出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化为可供生产利用的再生资源,实现上游废弃物、下游新资源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唐思航、韩晓琴[2011]认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投入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集中理论层面研究,对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对区域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分析探讨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很多问题,存在着诸多制约影响因素。

3.1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尚未全面树立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体制根深蒂固,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约束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科学的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是造成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对农业技术的要求较高。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不能满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造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梗阻问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意识较薄弱,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视程度也不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严重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农业经济发展违背科学发展规律,一度出现盲目追求农业产量,严重破坏了绿色生态环境,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动力不足

在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政府倡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有政府、农业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才能推动其有效发展。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却不是很足。传统的政绩评价方法使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现阶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高度重视,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但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着“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既得利益使一些涉农企业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涉农企业是农业循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它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农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非社会成本的最小化。而生态环境意识薄弱使社会公众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

3.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缺乏政府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我国近年来一直强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不断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包括资金、科技服务、人力等的投入力度。目前状况是,“农”字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周期比较长、收益率也偏低,银行因利益不愿投资农业经济领域,也不能有效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导致农业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很难形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了农业生产推广项目和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脱节。

3.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社会参与度不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就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社会参与度不高,值得深思和改进。主要表现:一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业绩行为导致宁可把资金和技术花费在业绩明显的方面,不愿意在成效不明显的农业循环经济下功夫;二是社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关注相对较少、关注度不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程度和社会教育不到位,培养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意识不够,也没有鼓励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建设奖励机制和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社会氛围;三是许多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知,没有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意识。一些农民资源消耗存在浪费,为了盲目追求农业产品产量,牺牲农业经济资源环境为代价,甚至带来了严重后果。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思考

为了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真正认识到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保障农业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任务,它需要多方位努力才能够促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国外经验,与国际接轨,让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国际化。

路径一: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农业企业生产设计、农业企业管理、农业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企业应积极探索“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再生资源—农业再生产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统筹兼顾,发展农业再生资源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农业废旧物资和农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型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

路径二: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资金、科技、人力等主导方面予以扶持。各级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主要从融资、财政绿色补贴、绿色采购、贴息贷款、环保专项基金支持、增殖税和所得税减免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绿色消费,鼓励废物回收再利用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等促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科学先进的农业生态循环技术和先进设备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和保证。我国目前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现在以下方面:推广新型长效平衡施肥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研制与开发,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重视农业废弃物和生物质能源循环技术开发利用研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突出抓好农业资源节约和农业“零排放”技术,切底解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障碍问题。

路径三: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加强农业重点行业、重点农业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及时向社会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综合协调开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信息咨询、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路径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公民的全面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民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对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认知,通过学习和教育培训,自觉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知识,不断增强农民认知意识和责任感,让农民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最多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鼓动人人为农业循环经济贡献一份力量,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减少垃圾的排放,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农业资源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需要由政府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只有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才能拓宽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渠道。同时政府应将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权更多的投放到农产品市场,政府加强对农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和宏观调控。政府要采用农业循环经济政策引导方式,引导农产品市场主体绿色生产、环保生产、绿色采购等。

[参考文献]

[1]法玉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

[2]段发明,党兴华.基于熵值法和DEA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

[3]郭晓鸣,廖祖君,张鸣鸣.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4]夏蕾,马友华,栾敬东.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5]李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6]孙勇.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J].农业经济,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