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技创新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字:思维工具;可视化排序工具;因果图工具;论证工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2(S)-0070-3
创新思维技能课程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创新思维工具为手段,采用项目学习方式重点培养教师有效应用思维工具,从而培养学生高层次认知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师培训课程。
1 Intel创新思维课程的创新与优势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由于思维的隐性特征以及对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将不可见的思维显化对于促进知识传授,提升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Intel创新思维工具的最大特点是将思维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实现了其可视化的效果。思维可视化是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技术应用,旨在把学习过程中不可见的思考方法,思维路径和思维状态通过视觉方式进行外化呈现,形成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排序清单或者推理图等外在表现方式,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实验效果和研究结果看。Intel创新思维工具可给教育带来诸多益处:
1.1 Intel创新思维工具能运用过程可视化的表征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增进教学技巧
人们获得的各类信息有85%来自视觉感官,10%来自听觉感官,其他则来自于嗅觉和触觉感官等。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学习,记忆效率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多感官的记忆比单一感官的记忆要强得多。学生将创新思维工具运用到学习当中,以视觉化的方式将其思维外显性化,多种感官的刺激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将创新思维工具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利用数字化工具寻找、分析、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以支持其学习研究、反思研究和专业实践、迁移知识等。这些过程对于增进教师教学技巧。提升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
1.2 Intel创新思维工具能协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高阶思维,一般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上的认知能力,主要由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些能力构成,是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能力,如:分析、综合、决策、批判等。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信息时代个性生存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Intel创新思维工具的使用不是脱离生活和社会的,在使用过程中,学生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需要建立排序清单,绘制因果图,论证自己的论点,这些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区别较大,每项活动的参与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及与他人结果进行比较与交流,这对发展其批判性思维大有益处。同时,将思维技能的教学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的融合模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2 Intel创新思维课程的实施工具
英特尔创新思维工具包括可视化排序工具(Visual Ranking)、因果图工具(Seeing Reason)和论证工具(Showing Evidence)。
2.1 可视化排序工具
(1)Visual Ranking工具简介
可视化排序工具(Visual Ranking)是一个供师生区分列表优先次序并进行比较的在线互动工作区。当在课堂上需要对一些项目的相关问题做出比较时,学生则可以使用此工具依一定的标准去为这些项目的优先顺序排序,辩论项目的差异性,比如:提问学生“为什么要上网?网络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学生将自己的选项按照优先顺序进行排序。
在可视化排序中,排序的评估标准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教师要更多的让学生参与主观的排序,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获得不同的答案,进而在线交流讨论时,便会有思想的火花产生。可视化排序工具(Visual Rank-ing)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专题中激发讨论。
(2)Visual Ranking支持培养学生的多阶思维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对思维过程的划分,由低到高可分别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和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通常被称为高阶思维,并且高阶思维是建立在低阶思维上的。
Visual Ranking工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阶思维技能:
①知识,理解和应用:学生可以用此工具在自己以前的认知基础上建立一系列项目的排序,而每个项目的意见说明框则是列出学生理解的内容。
②分析:此层次的技能――组织、辨别差异、比较和对照,正是此工具的重点。分析工作可能包括对学生课业成绩的影响、比较多种测电阻方法的异同等。
③评价:排序项目时,学生必须建立和应用评估标准,依标准对项目评价以及排位。
④创造:学生在使用比较的功能的同时,也是建构新知识的开始。学生可依照其自我认知的评估标准,使用此工具来排序项目,而与其他学生的作业比较则可获得新的信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61-02
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是新形势下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的重大转变。经过多年实践,现已形成一套实用性较强的临床药师培养机制。自2007年卫生部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笔者一直作为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本文结合自身经历,对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学工作的特点和开展药学服务的切入点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共同学习和交流。
1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学工作的专科特点
(1)风险高
与其他专科相比,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工作风险较高。主要原因在于急危重症患者较多,病情变化快,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如果救治不及时,死亡率较高。
(2)循证医学证据最丰富
每年有大量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公布,各个国家、专业协会制定的指南、专家共识等也在不断更新。心血管内科是循证医学证据最为丰富的临床专科之一。
(3)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强调对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止并发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药物治疗是对已存在的危险因素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进行干预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心脏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对于原来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一些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冠心病等,介入治疗成为了更好的选择。然而,介入治疗只能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少数疾病,大部分患者在术后仍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同时,介入治疗手术的开展也涉及围术期药物治疗。因此,药物治疗在心血管内科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4)患者年龄大,合并疾病多
心血管疾病大多为慢性病,病区内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老年患者一般体质较弱,病程长,常合并脑梗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前列腺肥大等其他专科疾病,药物治疗时需要全面考虑患者情况,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对同时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考虑调整药物剂量。
(5)涉及药物种类多
心内科除循环系统药物外,几乎涉及其它所有专科系统用药,例如抗感染药、抗酸药、祛痰平喘药、抗焦虑药、降糖药、解热镇痛药等,中药注射剂在心内科的使用也比较普遍。在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时,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例如冠心病或中风的高危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时,若同时服用奥美拉唑,因奥美拉唑可抑制药物代谢酶CYP2C19,该酶能将氯吡格雷转换成活性代谢产物,会降低氯吡格雷的疗效,增加患者血栓栓塞的风险。
2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师工作的切入点
基于上述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药物治疗和药学监护较为适宜。
(1)遵循循证证据,同时关注非专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临床药师的药物治疗建议
心血管内科的循证医学证据很丰富,应很好地学习和应用现有的临床证据。对于专科疾病药物治疗有不同见解,也可以与医师共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医师也会接受。
例如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医师使用贝那普利、厄贝沙坦、美托洛尔和非洛地平等联合治疗。
大型临床试验ONTARGET研究结果提示,联合使用替米沙坦和雷米普利与单用替米沙坦比较,无额外的保护益处,而且可能增加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目前尚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ARB)2类联合降压带来获益的证据,在高血压治疗指南中也未明确推荐二者联用。尽管有一些临床试验证实联合治疗对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的患者可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但患者若并无伴随疾病,应谨慎联合用药。
临床医师对本专科药物的掌握程度高,但对于某些专科以外的药物可能不太熟悉,临床药师在非专科疾病药物治疗上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更好地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例如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入院时医师按照之前用药开了短效制剂门冬胰岛素(诺和锐),早晚前各10u皮下注射,入院后测空腹血糖10~12mmol・L-1。临床药师查看患者门诊病历,原来患者一直使用预混胰岛素(诺和锐30)。诺和锐笔芯是短效胰岛素,降糖作用持续时间短,对空腹血糖控制差,一般需与长效的胰岛素制剂联合使用以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使血糖达标。而诺和锐30笔芯是预混合胰岛素,含有30%的速效和70%的中效胰岛素,1日2次给药对空腹和餐后都有作用,且给药次数减少,使用方便。药师及时与医师讨论,
建议更换成了诺和锐30,治疗后患者血糖控制良好。
(2)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药学查房,开展用药教育
临床药师的工作是围绕患者进行的,用药教育是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深入临床,主动、全程地参与药学监护,才能明白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指导药物治疗的效果受患者的依从性影响很大。临床药师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开展疾病健康教育和患者用药教育。例如,对于初诊高血压患者,进行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生活习惯方面的建议,控制血压的必要性及获益,必须坚持规律终身用药,否则停药后血压反弹会加重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根据服用的药物向患者介绍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
1 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浙江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已经具备了提升水平和完善的条件。
1.1 创新网络初步构成
这个网络最突出的特点是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技企业为纽带,以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2 农业科技发展开始出现“四大转变”
即研究方向和重点从主要追求农产品产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从主要突破传统种养技术向全面开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生态环境技术转变;从主要从事单向技术研究向着力推进综合集成创新转变;从主要重视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的作用向促进产学研合作与农科教结合的转变。这虽然还只是开端,但它是一个很好的演变态势。
1.3 创新的地域性和特色性
浙江的农业科技创新基本上是围绕本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项目来推进技术提升的。例如,嘉兴市的水稻育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品种在浙江省的覆盖率较高,同时辐射到上海、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市。水产养殖、林特产业、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开发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由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产业化能力明显增强,提高了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据测算,浙江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高于全国48%的增长率,处于全国较为领先水平。事实证明,农业科技进步过去是、将来仍然是浙江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
2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效,也做了不少改革与创新,但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求相比,仍面临很多新的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供给障碍
2.1.1 现有科技人员结构和素质与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农业科技人员结构和学科结构来看,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呈现出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重产中,轻产后;重生产,轻经营的特征。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集中在农学领域,这是导致技术供求不平衡的重要原因。表现为种植业技术供给充足,其他技术供给少:大宗农产品和常规技术供过于求,而特色农业技术和高新技术供给不足。以浙江大学与农业相关的学院师资结构看,从事种植业教学与科研的占55%,从事养殖业的占20%,从事环境资源的占20%,从事食品营养与加工的仅占5%。在浙江全省1.89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中,高级占18.10%,中级37.28%、初级39.56%,其他5.06%,三档职称中种养业专业占86%。这样的队伍结构,很难适应今后农业结构多样化变化的要求。农业科技人员流失较多。2004年,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有农业科技人员18954人,比2000年减少229人。从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看,也存在知识老化、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省市县三级农技推广人员中,高级和副高级以上人员只占11%,中级职称占40%,初级职称占49%;乡(镇)级农技人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到37.40%,51岁以上的农技人员占25.69%。青年农技人员不愿意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想方设法跳出农业行业。
浙江省虽已建立起了一个包括省、市、县三级的较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但也同样存在基础研究比重大,而应用研究比重小的情况。致使农业技术储备不足,在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中缺乏关键实用技术。而美国农业科研力量的70%集中在产后阶段。这说明在浙江,无论是农产品的增值、升值,还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农业技术创新的支撑,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发生了脱节现象。
2.1.2 农业科技机构基本按行政区划分,不是按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区划来划分
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共融性和协调性,对研发人员的密集性和互补性要求很高。而纵向隶属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恰恰割裂了创新主体间的横向联系和协调,导致研究力量分散,科研设施的重复建设,科研项目低层次重复,单项成果多,突破性成果少,科技资源综合效果差。仅有的农业科技资源浪费比较多。
2.1.3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单一,农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我国从事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获取奖励及其,并作为调资、晋职的依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导向,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轻开发、重成果轻转化,往往存在为科研而科研的学术化倾向,大多研究成果并没有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科研人员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科技创新形成了“立项―研究―成果―再立项”的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往往只重视理论上所谓的成果,忽视了成果的应用性和适用性,致使产学研、农科教相分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层皮”,造成了目前我国农业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明显不足,国家大量科技投入到无效成果中的怪现象,也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农业科技企业发育缓慢、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差、科技人力资源少、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浙江省2004年企业农业技术人员仅有1396人,占全省农技人员总数的4.00%,拥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88人,初级职称777人,短期内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能满足农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2.1.4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集成创新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没有形成合力
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一项大的、有突破性的创新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因此,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协同工作对创新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一些农业重大战略性研究
领域,综合化、集成化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集成创新的特征在于能打破空间和层次界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式地解决创新问题,获得外部规模效应。而目前,由于体制限制,在各地的农业科研单位之间联合攻关,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集成创新明显缺乏。科技资源布局分散,按行政区域配置,使地区间的科技资源流动不够,退缩在行政区域体系中,造成重复建设,地区协调不够。
2.2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进步必须以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为前提。尽管浙江省近年来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逐年提高,但农业科技投入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占农业GDP的0.3%。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浙委(2001)21号文)中明确指出,省和各市县要在科技经费中要有1 /3的经费专项用于农业科技研发。据调研统计,60%的市、县(市、区)根本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嘉兴市“十五”期间农业科技投入5377万元,占市级科技经费投入的25.2%,在全省11个地市中算比较好的,但仍低于省里规定的1 /3的要求。有的县(市)为应付目标责任制考核,在年度预算时可以达到三分之一的比例,但在实际使用时移用到其他领域。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科技经费主要用于保持科技队伍稳定,难以集中经费出大成果,突破性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明显减少,成果的数量少而小。同时,造成农业科技装备整体水平只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农业科技竞争力整体上是处于劣势。农业科技推广同样也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仅以长三角地区比较,农业科技投入水平略高于江苏,低于上海。
2.3 农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滞后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浙江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各类民间技术推广和服务组织共存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与农民对科技的强烈需求不相适应。浙江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是50%,低于江苏省的55%、上海市的56%。可见,与上海和江苏相比,浙江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很多问题。
2.3.1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很弱
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本身的特征和我国农业生产千家万户经营规模极小的现实决定了政府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长期以来资金投入较少,乡里的农技部门大多是“只有人头费,没有工作经费”,更难解决农技服务体系的运转经费问题。由此造成了服务设施严重流失、老化,服务手段十分落后,势必制约了服务能力的提升,不能为农民提供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的优质服务。
2.3.2 忽视推广模式的创新
在推广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年年推新技术,过分强调推广数量,忽视对科技资源的整合,忽视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有效衔接,忽视推广模式的创新,头重脚轻现象比较明显。成果转化者和推广者多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核心,以满足农民利益的公益意识和新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瓶颈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4 对民间农业科技力量扶持不足
浙江有一大批“农民发明家”,他们从本地区和本人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实际体验出发,创造了适应本地土壤和气候的品种、栽培和饲养技术与农艺,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生力军。这支民间科技力量是全省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发、推广和普及农业适用技术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与其它的领域不一样,地域性特别强,“农民发明家”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特别大,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而目前大多数农业科技能入搞新品种开发及推广都是自筹经费,制约了品种开发及推广能力的提升,亟需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要研究对“农民发明家”的激励政策。
3 构建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议
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核心功能上是有差异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除了在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领域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外,其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区域内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功能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则依赖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3.1 对“创新主体”要有共识
一般来说,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农业科技创新有其特殊性,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见效时间长,引进的品种和技术有个适应的过程;二是农户的分散性,在我国,农业是由千家万户来经营的,规模很小,既使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的研究力量也很薄弱,很难承担起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三是农业的脆弱性,其本身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扶持,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他们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也不是大农场。这就决定了不能寄希望于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仍然是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家扶持的农业技术开发中心和示范基地。它们的研究与开发基本上是属于公共产品,国家对这些研究和试验基地的投入是义不容辞。对这个“科技创新主体”的理念要有共识。
3.2 农业科技体制的再创新
创新农业科技体制首先要创新农业科研体制。从攻克关键技术,解决重大难题,提升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加快农业科研机构的重组与转制。
3.2.1 重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
3.2.2 统筹农业科技资源布局
要突出重点,创建一批具有特色的省级农产品专项自主创新基地。可在全省范围内通过评估认定,筛选出具有较好研究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并具有较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农业专项研究基地,给予重点支持。而不应仅仅局限在省级研究机构和高校这一层次。如在嘉兴建立全省水稻研究基地,在杭州建立茶产业研究基地、湖州建立淡水产品研究基地、舟山建立海水产品研究基地等。
3.2.3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分类发展的激励机制
政府必须对各种农业科技按“公益性”程度分类,确定哪些产品技术创新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承担,哪些技术创新由非政府部门的企业、公司和民间组织来承担并推向市场。不分农业科技类型而一概强调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向市场”,不但最终达不到激励农业科技创新的目的,而且一旦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受到破坏,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
此,要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分类发展的激励机制。
(1)政府对公益性重大成果实行政府采购
鉴于农业技术大多具有易扩散性、公益性等特点,为保护研究人员的合理利益,鼓励科研人员创新,政府对重大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应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包括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承担公益性的研究领域,不仅从事基础性的研究,而且研究成果定期向社会公布。
(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尽管农业技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且有些成果具有一定的保护难度,但也应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成果保护制度,鼓励私人和农业企业通过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而政府主要是涉足私人资本和农业企业不愿意进入的农业基础研究领域,而这些领域对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必须的。
(3)发挥省级政府农业科技立项、奖励的导向作用
多年来,由于科研力量和科研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所得的省级科研经费及成果奖励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成果水平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导向问题。事实上,地方科研机构因其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承担着自主创新、引进之后再创新、再推广的重任,其研究成果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辐射力,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更直接。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同样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不可忽视的主体。因此,省级政府农业科技立项、奖励应向地方倾斜。
3.3 创新农业科技体系的投融资体制
3.3.1 创新农业科研投入政策
农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短时期内涉农企业还不能成为我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应成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主体,致力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及农业技术结构调整,在重大基础性研究及高新技术研究上组织力量协同攻关,并通过各种扶持与激励措施,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科研。
3.3.2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政府建立规范的政策体系,就会引导非政府公共投资的介入。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企业实力较弱,但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机制和鼓励性政策体系,非政府公共投资会进入很多利润丰厚的农业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此外,在农业科技的推广领域,同样要创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3.4 大力推进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本文从2部分分析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及创新特点!
一、语文教学的方法
首先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从幼儿园到小学以及大学,直到我们大学毕业。和语文都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就尤为重要,因为小学语文学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的学习。学好小学语文,更为重要。
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着的一个动态结构。其中,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简言之,它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体系。它的活动主体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教师针对相同的对象和特点、相同的目的和要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人本教育观认为: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他们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有人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建构教育观认为,人获取客观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经验的参与,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去主动地发展,积极地建构。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的提取,而是本身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得到重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多元智能观点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的多元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固定的衡量标准,只要努力,大多数人都可以使自己的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潜藏在学生身上的突出智能,通过对这些智能的肯定和开发,促进其它智能的发展。
从上述观点看,积极构建和改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语文教学创新特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这个社会生生不竭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就是把已知的素材(或者已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的过程。创新有三个特点:一是变化性。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不叫创新,创新就是在现有的素材和经验的基础上或加以组合、或加以分解等,从而产生新的东西。二是新颖性。只有变化而不新颖也不是创新。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勇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追求前所未有的成果,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三是实用性。创新的价值就是创造出的新事物
更实用,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不是无法无天的“梁山好汉”,而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所以,我们要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教育事业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一课堂的创新,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眼下不少阅读教学课堂却出现了许多新生的怪现象。
二我们的教学应该特别注意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新的知识。同样是记忆生字词。有的老师会为同学们想出记忆的方法,要同学们按照这些方法去记忆;而有的老师则会要求同学们研究各自记忆生词的方法。其实,在这两个不同的做法背后,反映的是老师不同的教学观。有的老师关注的是生字生词,是教学内容;而有的老师则“目中有人”,他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事实上,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一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三、教学的节奏控制要创新。
1.1 复杂性
体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体育领域经济现象、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学科。它是由体育学与经济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作为一门交叉或边缘学科,体育经济学既具有经济科学的属性,属于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又具有体育科学的属性,属于体育社会学科群。体育经济学的主要经济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对体育经济学颇具影响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主要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营销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经济统计学)、体育政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人类学、比较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等等学科,因此,体育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复杂性。
1.2 抽象性
抽象性则是体育经济学的另一显著特点。不论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还是产业经济学,都是以解释原理为主要任务,而理论本身的任务就是抽象。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抽象就是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征或本质特征,舍弃不同特征。正是这种抽象化能提供帮助人们掌握体育经济规律和把握体育经济关系的线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得好“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化学试剂,也不能用显微镜,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1.3 基础性
对于体育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学习该领域所需的背景知识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通过体育经济学的学习就是要建立起基本的学科背景知识,为后续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一个知识平台和基础。比如,通过学习消费者行为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体育消费问题奠定基础;通过学习生产行为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体育厂商决策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市场结构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体育市场竞争和垄断问题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微观和宏观经济原理,为进一步学习体育管理原理和解决体育管理实务而奠定基础等等。
2.体育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的原则
2.1 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准确理解教材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能够加以变通,灵活运用,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让学生切实感到专业基础课的实用价值,譬如引入案例教学,用“上大学值吗?”学生自身涉及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试着分析上大学的成本与收益,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以增强他们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意识。体育经济学的教学通过强调学以致用,来提高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对体育经济学的学习实现知识向认知上的飞跃。
2.2 兴趣为先导,将快乐元素融入课堂
兴趣是学习的无形动力,会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并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因此,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以兴趣为先导,将快乐元素融入课堂的原则,一定要大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实现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辩论、游戏比赛、角色扮演、故事讲述、商战模拟等多种方式,将枯燥的理论内容用各种有趣的形式进行转化或诠释,让学生感到体育经济学的新奇与乐趣,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好地投入体育经济学的学习之中。
2.3 严谨治学,将课前、课中、课后高效整合
恐怕许多中国人都会熟知马克思的这段故事。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图书馆里写作《资本论》,固定坐在一个座位上,数年下来,桌子下面竟然留下了磨出的脚印。这段故事正如他所指出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贯彻严谨治学的学风,教师以身作则精心备课、不断建设并创新课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即时复习和完成作业,将有限的时间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勤学苦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3.体育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形式
体育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可以从开场白的主题引入、难点讲解创新、理论解析创新、知识巩固创新等几方面进行,合理运用名家经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3.1 通过熟悉的故事、文艺作品或茶余饭后的热点问题,引出课堂需讨论的理论要点
每堂课的教学作为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课堂的开场白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关键点,成功的开场白能促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注意力迅速集中,使师生互动进入良性循环,因此,精彩的开场白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之一。经过课堂实验,发现通过熟悉的故事、文艺作品或茶余饭后的热点问题,来引出课堂需讨论的理论要点,往往能缩短学生对课堂的陌生感,能迅速融入课堂的教学之中。例如从黄宏、巩汉林买钉子的小品引出供给的概念、从排队买奥运门票现象引出弹性问题、从朝三暮四的故事引出消费者偏好的概念、从折扣和优惠券引出价格歧视问题等方法。
3.2 运用名家经典,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核心原理
体育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习经济和体育相结合的科学的分析思想和分析方法,掌握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框架,并能运用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及最优化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分析和解释现实体育经济问题,并为后继的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的阐述是个难点,可以运用名家经典,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例如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来形象解释价格理论;萨缪尔森的名言“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为经济学家,因为它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与需求。”从而提出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性‘深奥无比”的科斯定理,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舭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完成的等等。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中,一些经济学大家的经典故事和名言使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更为透彻,也使经济学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
3.3 借助案例分析,讲解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善等理论
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维弗雷多帕雷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帕累托最优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也就是一种“双赢”的理念;帕雷托改善是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可以用排队打水的案例来予以解释。几个人拎着水桶在一个水龙头前面排队打水,水桶有大有小。他们应该怎样排队,才能使得总的排队时间最短,达到最优。最优化方案是打水的人,按照他们水桶的大小,从小到大排队。这样安排,花在排队上面的总的时间最短。这一案例涉及到了帕累托改善,让大桶者换到后面去,虽然许多人改善了,但是大桶者本人却受损了,所以这并不是帕累托改善。通过此番理解,能使学生更好地加强对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善等理论的认识。
3.4 利用角色扮演,加深对效率工资和博弈论等理论的理解
效率工资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厂商主动地把雇员工资提高到市场均衡水平之上的一种理论。效率工资虽然提高了工资,但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反而使生产成本降低。可以通过“周扒皮”与“王善人”的角色扮演来讲解效率工资原理“周扒皮”这一角色是来自于高玉宝《半夜鸡叫》中的一个财主,其特点是对长工刻薄,每天半夜学鸡叫骗长工多干活,食宿条件差,工资很低;而“王善人”这一角色则是另一个虚构的财主,其特点是对长工非常友善,给较好的食宿条件,给较高的工资,让长工按正常的作息时间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王善人”比“周扒皮”付出了较高的生产成本,但实际上由于长工的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更高,所以真正的赢家还是“王善人”。通过让学生进行两种角色的扮演,加深了对效率工资理论的理解。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是指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可以用囚徒困境中警察和小偷的角色扮演来加深对博弈论的理解。
3.5 通过课堂辩论,更好地认识成本与收益等原理
成本也称生产费用,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即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与其价格之乘积的总和。经济学所说的成本简言之分为两种,一是实际发生的成本,即会计成本,另一个是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机会成本是指厂商将既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放弃的使用同量资源在其他生产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厂商的收益可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从纯经济学角度看,收益大于成本的预期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因而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理性原则。通过课堂辩论,围绕“上体育类本科值与不值”的主题,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与观众三个部分,正方观点“上体育类本科值”,反方观点“上体育类本科不值”,正反双方展开辩论,最后由观众投票决定胜者。通过这样的课堂辩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了成本与收益等原理,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经济学的积极性。
3.6 通过例题分析与计算,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习体育经济学的过程中,分析与计算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通过原理讲解之后,可辅之完成一些选择或计算题,能促使学生对所学理论进行准确把握,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学习需求和供给的原理之后,可以练习一些选择题加深印象,如题一,教练员工资提高将使俱乐部产品()?答案为A.需求增多B.需求减少C.供给减少D.供给增多;题二,假设用于生产运动鞋的皮革价格上涨,结果,运动鞋的供给(),供给曲线向()平移?答案为A.增加,右B.增加,左C.减少,右D.减少,左。另外,学习了效用理论,可以完成如下计算题,假设消费者小王用80元人民币全部购买X和Y体育商品,X和Y体育商品的价格分别为100元和200元。①请写出小王的预算方程并画出预算线。②当效用最大时,X商品对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多少?③为获得最大效用,他会购买多少单位X和Y商品?如此通过大量例题的分析与计算,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强化。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04-02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在信息化社会中对于个体以及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功能与课程价值而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领域之一——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要真正发挥“载体”和“途径”的功能,实现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价值,就必须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教学。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涉及的内容属性,大体可分为三种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和作品制作课。教师应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本,根据学生心智水平、教学目标、课型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捕捉教学时机,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打好理论课基础
信息技术课中的理论课,是指以基础性知识、工作原理或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型。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由于其内容略显抽象和枯燥,加上教师本身对这部分内容往往不够重视,缺乏对其内容的挖掘和教学策略的探索,使得理论课教学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大软肋。理论课的教学应当予以重视,因为从课程内容体系上讲,它是其他课型内容的基础和支撑;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科学发明的物化,是有关思想方法的载体,体现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例如,图形用户界面技术更好地实现了人机交互,体现了信息技术人性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则是人类解决问题过程的映射,我们也可以用程序设计的思想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非线性方式组织多媒体信息,信息技术作为话语系统更好地结构化表达信息和思想(如超级链接的表达方式)……技术的概念和原理是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抽象概括,是技术革新、发明与创造的思想方法和思想依据。《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中有这样的表述:“技术在以非凡的速度发展着,新技术层出不穷,现有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扩展。所有这些使得人们理解并自如地把握现代技术的概念和作用显得格外重要。”故而教师应重视理论课教学,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关注概念、原理或理论的产生及形成过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适度拓展学科领域,剥开概念、原理或理论看似生硬、枯燥的外壳儿,使它变得通俗易懂、有趣、容易让人接近,在此过程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追本溯源的思维习惯。(2)关注技术文化的传播。任何技术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例如,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计算机病毒及防治等等,这些也都可以归结为理论课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尝试通过活动设计,以学生的自我反思、自主建构替代说教,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和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技术观,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培养、提升学生技能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也成为教育界诸多人士关注的焦点。而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类的基础学科,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高数必须以应用为目的,故其教学内容应尽量满足其专业课应用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要求其教学内容的难度应尽量的降低要求。这样形成一对不容易调和的矛盾,给高等数学的教学带来诸多麻烦。本文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特点出发,针对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案。
一、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特点
(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要求高等数学综合知识覆盖面宽,但知识难度要求不深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适合一线工作的某一岗位或是岗位群。这面对一线工作的性质就决定学生就业的凭证是“技能”,所以对理论知识不需要太深。但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岗位,这就要求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覆盖面要宽。例如同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都是从事电脑编程,也可能是电脑销售、维修工作,岗位不同就导致了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差别。所以我们应尽量做到“满足其需,但以够用为度”。
(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要求高等数学教学过程尽量避开抽象的理论型教学模式,应设法使用形象的应用型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他们在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当然不是说完全可以忽略掉纯数学理论的内容,而是在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基础上,尽量避开枯燥的纯理论推导,设法通过数学实验,给学生展示形象的数学问题。
(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等数学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开发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性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把课堂教育学习和直接动手的实践经验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台。我们在把高等数学从理论型模式转向应用型模式的同时,应培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制约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并不佳,补考学生人数位居各科之首。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归纳得出制约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有:
(一)高职教育中,高等数学课程的地位不明确,导致教师、学生的双重困惑
目前,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甚微,被置于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之中。于是,对于教师,就片面地理解对数学的“但求适度、够用”要求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压缩教学课时(部分专业的数学课时不足总课时的5%),删减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就滋生了数学“无用论”思想,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认真学习数学的大多也是“兴致所至”。
(二)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这是目前难以改变的,也是最致命的一个因素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缓解生源不足的问题,采取“宽进”政策,同时,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招生都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诸多原因导致了生源整体素质偏低,增加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难度。
(三)缺乏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
现有的高职院校数学教材,大多质量不高,要么是普通高校高数的浓缩版,教材难度偏大;要么干脆把内容删减得过于简单,失去学科本性。市场上很难找到一本真正能满足高职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内容和例题的选择真正能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材。
(四)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方法呆板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是“黑板加粉笔”的班级集中式授课,一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由于高职院校对高等数学课程地位不明确,不重视数学课程建设,导致教师缺乏课程改革动力,所以现在很多高数教学都停留在最原始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树立大局的、长远的教育观念,重新定位高等数学课程的地位
众所周知,数学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础。数学知识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术发展的空间,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生涯长远的发展。所以数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持久型”人才的必备基石,其地位完全不亚于所谓的“饭碗课”。故我们必须树立起大局的、长远的教育观,给高等数学课程一个正确的定位。
(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恰当的改进
高等数学理论比较抽象,系统性比较强,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自制力不强,教材需要增加趣味性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材的处理,不是简单地对原来教材进行浓缩或内容删减(这样会破坏其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而是应该在不失去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做到深入浅出,把抽象知识形象化,避开晦涩的理论推导,多举些有趣的、跟他们专业课相关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在学习这个问题上,相对于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或多或少有点自卑感,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与其在学习上浪费时间,倒不如把时间用来逍遥快活。于是他们一进高职院校的门,就有一种混日子的思想趋势,这种趋势要及时遏制。要及时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虽然这好像跟数学课搭不上边,但其实一旦学生的学习态度开始懒散,首先遭殃的就是数学课,因为在学生看来,数学课难,而且好像不是那么重要,可以最先撇开。为了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一开始就应该给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最好举些例子,让学生在例子中吸取做人、做事的道理。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只是第一步,作为数学教师,还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起码不能让他们讨厌数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兰克说过:“了解是喜欢的最初阶段”。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数学。而数学史就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现成的、最好的说明书。于是在一开始上数学课,就尽量给学生讲些数学中的奇闻异事,夹杂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来影响学生,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四)高职院校的数学课堂,教师更应注意对语
言美和逻辑美的应用
由于数学理论抽象、晦涩难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对数学缺乏兴趣。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教师应把好课堂语言关,做到语言美和逻辑美的结合,使得课堂幽默生动。
例如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数学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拐个弯表达:
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这是黑格尔的名言。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这是柏拉图的教导。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这是培根的呼唤。数学是用数量描述世界的科学。这又是谁的名言呢?――我的。
这样学生会在前后作者地位的反差中记住了数学概念。
(五)新旧教学模式相结合,兼顾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点,避开新旧模式各自的弱点
1,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推导过程、解题思路开发过程,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高等数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为“粉笔加黑板”的班级讲授形式。有些教师对这种模式是全盘否定,一棒打死。笔者认为这种传统模式固然弊端甚多,但也不乏优点。像计算题,若用此模式教学,则可把学生的思维也融入计算的过程中,相当于师生共同完成计算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做成课件,则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因为课件直接把结果呈现给学生,不用一个计算的思维过程,幻灯片一晃而过,学生初一看,确是那么一回事,但恰恰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师生共同完成的计算过程,而导致学生掌握不牢周,下课就忘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做数学实验,数形结合,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数学定义、数学理论。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其简单明了、快捷灵活、形象而且信息量多等优点而大受教师欢迎。这种模式可以克服传统模式中呆板、枯燥等缺点。同时若把mathlab、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引入课堂,更能增加多媒体教学模式的魅力。利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我们来讲解抽象的、晦涩难懂的数学定义、定理,有时候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利用数学建模,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他们专业课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数学实践空间
为什么很多学生会产生“数学无用论”,对数学失去兴趣呢?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数学跟他们的专业课脱轨了,让他们看不到数学的用处,感觉不到学数学的乐趣。但数学可以说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石,作为数学老师应该让学生真真实实的看到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他们专业里边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感觉数学功能的强大,会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例如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我们设计如下问题:“一商人有3000个萝卜,要运到1000里外的市场,他有一只马,这只马一次只能驮1000个萝卜,而且每走1里路,要吃一个萝卜,问商人到达市场最多能剩下多少个萝卜?”(分三段走,第一站200里处,第二站533里处,最后一站市场,到市场剩下533个)
这样的问题既不失其趣味性,又能和学生的专业挂钩(成本最低化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数学实践空间。
四、不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对比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点出发,结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征,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以上尝试性的改革。下面是关于这次课程改革的调查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学生卷面成绩不及格率从34%降到7%,优秀率从3%升到18%,显然学生的成绩提高了一截,这说明改革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了。
②学生对高等数学课堂满意程度的变化:不满意率从21%降到2%,而非常满意的从6%升到22%,这说明改革增加了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③从学生对高等数学与他们专业课的关系这一项调查结果来看,觉得有很大帮助的从5%升到21%,而完全没认识的从21%降到7%。显然随着改革的进行,学生对高等数学的认识正不断加深,不断感受到高等数学的用处。
④从学生对高等数学感兴趣程度来看,各项指标变化不大,因为学生对高等数学感兴趣程度需要一定的培养过程,效果是不容易立竿见影的,但也说明,我们的改革还需不断加深,教学模式还有待不断优化与改善。
参考文献:
[1]裴亚枫,谈高职教育中高等数学课的定位[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2]田智,王喜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体会和设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6,(5)。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使用Word、Powerpoint、Frontpage、Photoshop、flash等工具进行信息的集成时,最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是学生使用相关工具完成的电子作品,因为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全面反映了创作者的规划设计、技能运用与审美情趣。因此,作品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恰当良好的评价方式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激励并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所谓作品评价,简单地说是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作品,再根据完成的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作品评价方式,一般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作品展评等。常说“教无定法”,笔者认为这其中也包括“评无定法”,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一直不断地探索适合不同内容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堂有以下两个特殊性:①教学环境一般为多媒体网络环境;②课堂作品为电子作品。结合本人技术特长,以及“动画”、“图片”等类型作品可以直观显示于网页上的特点,笔者在教授《计算机动画初步》这一内容时,尝试了一个新的评价方式,即搭建了一个“动画之星”的评选平台,让学生将完成的动画作品提交至平台,直接显示于网页上,所有学生可以直观地浏览作品,便捷地参于评价,即时得到反馈。在实际的教学实验中,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2教学设计思路及流程
2.1教学内容
《计算机动画初步》,选自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5章第2节《音频、视频、动画信息的加工》。
2.2教学目标
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掌握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感受创作的乐趣。
2.3教材分析
教材上选用了“七巧板的变形”作为范例,笔者认为该范例存在以下不足:
(1)造型设计复杂,对绝大部分首次接触Flash软件的同学来说,会在图形的绘制上花费过多的精力。
(2)新颖性不够,难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3)不具有开放性,限制了学生的创意发挥。
结合大纲要求,笔者舍弃了教材范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二次开发,对动画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动画形象及背景,提供了大量的图片素材供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专注于体验“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享受创作的快乐。
2.4教学流程
如图1所示。
(1)导入新课、了解原理:动画原理介绍。
(2)概念类比、模仿入门:简单动画示例。
设计思路:通过将动画制作的过程与学生熟悉的演出流程进行类比:工作区(舞台)元件制作(聘请演员)动作排练(演出排练),让学生能形象地理解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较容易上手操作,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3)分层任务、自主探究:分层练习提高。
设计思路:在“基础模仿”的前提下,让力所能及的同学借助《在线帮助系统》进行“练习提高”与“挑战自我”,同时,由于同学们知晓了本节课最终将有“动画之星”的评选活动,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素材仓库”中提供了可供自由选择的丰富素材,也更有助于他们的自由发挥,从而在课堂上呈现出创意无限、多姿多彩的作品。
(4)欣赏评价、情感激励:作品提交及“动画之星”评选。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欣赏作品,借助“评价系统”客观地评价他人作品,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评价标准,反观自己作品的不足。同时,丰富多彩、创意十足的学生作品,能给欣赏者带来愉悦的心灵感受,营造出欢乐的课堂氛围,使学习者能够在一种无限快乐与回味无穷的情境下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从而使评价效益最大化。
3 评选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平台使用Asp技术及Access数据库搭建,开发工具选择Dreamweaver。
3.1数据库设计
使用Access新建数据库文件zptj.mdb,并添加两个表:表zptj用来存放学生提交的作品相关信息,表格结构如图2所示;表zptj_tp用来存放投票及评论信息,表格结构如图3所示。
3.2主要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2.1作品提交
首先使用Dreamweaver设计提交界面zptj.asp,如图4所示,然后编写提交处理程序zptj_rsp.asp。当学生上传作品时,使用文件上传组件将学生提交的作品提交到服务器的指定文件夹中,与此同时,将“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在服务器的url”、以及“提交者IP地址”写入到数据库的zptj表中。
3.2.2“动画之星”评选
3.2.2.1作品显示
使用Dreamweaver设计作品展示页面zp_show.asp,并添加Asp代码,从数据库获取所有作品信息,并分页显示在页面上,同时,为每一幅作品增加“推荐理由”和“投上一票”功能,如图5所示。
3.2.2.2投票
编写“投上一票”的处理程序zptp.asp。该程序关键点在于,为防止个别同学的恶作剧,从而影响评价的有效实施,投票平台应对“为自己投票”、“反复投票”做出限制,处理方法和流程如图6所示。
3.2.2.3为自己投票
在程序中通过比较投票者IP地址与作品提交者IP地址是否一致,如果相同,则认定为自己投票,否则是为他人投票。
3.2.2.4反复投票
当某同学为他人的作品投票时,程序会在zptj_tp表中查询出该同学是否有过投票记录,如果没有,则认定为首次投票,程序会将“被投票的作品编号”、“投票人IP”、“推荐理由”写入数据库zptj_tp表中,同时将zptj表中该条编号的作品的投票数加1。否则,认定其为反复投票,将限制其投票权利。
4基于系统的互动评价
4.1贯穿于任务的参考评价标准
在开始分层任务之前,公布参考评分标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熟悉评价标准,为后面能够客观评价他人作品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自己的创作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计算机动画初步》分层任务及参考评分标准如下:
(1)总体要求:内容健康、美观大方、构图合理、动作流畅。
(2)加分因素:创意新颖、情节有趣等,加520分。
(3)分层任务:①基础模仿(必须完成):动画形象移动,加60分;②练习提高(选做):给动画加背景,加10分;③挑点自我(选做):多对象运动,加10分。
4.2互评投票并写推荐理由
完成创作并提交自己作品之后,即可自由浏览并欣赏他人的作品。浏览的过程,也是对照评分标准对所有作品进行衡量比较的过程。待教师宣布“动画之星”评选活动开始之后,所有学生将给自己衡量出的最高分作品投上一票。在投票的同时,还要求对该作品写出推荐理由和评分,这样能够让投票者对自己所选作品的优点进行更深入的发掘与思考,从而对自己创作作品的缺点与努力方向也会有比较清楚地认识,指导自己以后的创作。
在一些公开课上,经常看到一些教师是这样安排学生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的:教师使用“电子教室系统”选择一位学生的作品转播至所有学生桌面,然后请一位或几位学生进行点评。这种评价方式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选择的作品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教师难以把握学生整体完成情况;②当一位学生评价时,其余学生聆听思考,耗费时间较长且评价的覆盖面很小;③学生被教师突然提问,当场作答,难免紧张,评价内容往往缺乏深度、比较肤浅。
学生通过评选平台进行评价时,有效地解决了上面几个问题:①所有学生的作品均提交至平台,由学生自由选择浏览,同时教师也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完成质量;②所有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参与评价,而且评价内容可实时反馈至页面,耗时短,覆盖全体;③学生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思考,并整理为文字在平台上,认识较为深刻。
4.3“动画之星”自评与创作分享
在评选结束后,教师根据平台显示的投票结果,宣布得票数最高者为本课的“动画之星”,并发放小礼品予以鼓励。同时,请“动画之星”获得者给所有学生分享一下创作主题、创作思路、制作方法、操作技巧等,并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通过榜样的“现身说法”,既是对榜样的激励,同时也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后,请“动画之星”谈一谈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遗憾和继续改进的思路。主要目的是让所有学生意识到:即使是大家公认的好作品,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培养他们养成不断反思、精益求精的良好思维品质。
4.4教师综合点评
最后,教师根据所提交的作品所反映出的一些共性问题,做出点评与更正,避免学生只对评选活动乐在其中,而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的现象。
5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887-04
Assessment on Dairy Produc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LIN Lia,ZHANG Run-qingb,ZHANG Yan-fengb,LI Yan-ningb
(a.College of Commerce;b.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Frade,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 071000,Hebei,China)
Abstract:The basic concep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type of dai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and new features of innovation in dairy processing were analyzed. Based on i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n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wa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in the model,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and th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system to get the data, and carried on the fitting operation to the data, and finally arrived 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vel of the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fter the analysi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facing, combined with the effects factors,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airy produc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were made.
Key words: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Delphi method; fitting operations
1 乳品加工科技创新相关概念
1.1 乳品加工科技创新的概念
从企业来说,乳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打造企业品牌的内核,是品牌成功的重要基础。乳品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就在于生产和研发具有特色的乳制品的核心科技上。从整个行业来说,乳品加工科技创新是指有关乳制品的生产加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配方、新工艺的产生、扩散及应用,使得乳制品生产加工的产出效率提高,质量得到保障的过程[1]。乳品加工科技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及其资助的公共研究部门、大学、推广机构,也包括协会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乳品加工企业。
1.2 乳品加工科技创新类型
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农业的特点,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持续不断地拓展农村地区的相关金融业务,使贷款程序、和农村的网点布局得到优化。农商银行要积极优化网点布局,统筹网点增设,持续加大乡镇及以下网点布设力度。依托农户家庭、商户和农村社区等,不断加大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安装力度,丰富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服务功能,满足广大农户小额现金存取、自助缴费、转账、汇款等多种服务需求。积极布放,科学合理做好选址工作。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查服务点运行情况。以乡镇营业网点为基础服务平台,合理分区,丰富功能,不断扩展延伸服务半。针对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但金融服务存在空白的行政村,选择已设立服务点但现有无法满足农村需求、供需矛盾突出的行政村,按照“业务简易、组织简化、成本可控”原则,积极布放VTM(可视柜员机)、ATM(取款机)、CRS(存取款一体机)、农金通、电话POS等自助设备,进一步增加电子机具布放量,增设服务点数量。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支付环境“深入”覆盖,实现服务点建设与客户需求相匹配均衡发展,不断优化渠道建设,改善银行卡用卡环境。
二、依托产品创新,加快金融IC卡推广应用
遵循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理念,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为根本出发点进行创新,产品种类从单一走向多元,产品内涵与附加服务从低端走向高端,产品包装从简装走向精装。创新银行卡产品,细分农村客户资源,丰富银行卡产品种类,充分发挥金融IC卡功能强大、安全性高、保密性强的特点,逐步形成增量银行卡以IC卡为主的局面,重点开展与公用事业单位、大企业的合作,开发行业应用功能,扩大金融IC卡行业应用范围,实现其与互联网支付、手机移动支付等??新应用的整合。围绕参与主体、投入产出、市场推广和行业整合,探索建立有效的金融IC卡业务运营模式。
三、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多元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7-01
1 生态农业建设的概念与特征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国家的农业走上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投入大量的能源、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等,以获得农业的高产高收。该种做法在实现农业高产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新型生态农业,能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创造出更具效益的农业价值,既能对农业发展起增长作用,解决现在面临的“三农”问题,又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农业对生态平衡的效益作用[1-2]。
2 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对生态农业建设的作用
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多个因素、多个个体组成,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其中必然会有一个因素、一个个体起着主要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整个事物的运动、发展方向。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它关系到生态农业建设步伐、质量、效果及其生命力,甚至于成败。从现阶段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民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明显地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不够,除平原地区外,大部分的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方式都很落后,投入和产出严重不符,严重影响生态农业建设前进的步伐。因此,根据生态农业建设的长期性、阶段性、战略性需要和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发展不平衡性,认真分析和正确认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特殊位置和决定作用,对于从根本上实现生态农业建设战略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3 对策
3.1 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生态农业建设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4]。
3.2 改进灌溉方式,建立节水型农业
总的来说,在大农业的范畴内,种植业是最重要的,灌溉对于种植业至关重要。传统的灌溉方式受季节地域条件影响,浪费严重,容易破坏土壤环境,造成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这显然不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向节水型农业发展。灌溉方式的改进要求灌溉系统设计合理,注意工程、管理与农业措施的相互配套,对畦田的规划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同时良好的灌溉技术也较为关键。
3.3 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下,发展绿色种植业
种植业除了要改进灌溉方式,还应改进原有的生产模式,走绿色种植业的道路。近代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一切生产活动都围绕着高产出进行。这不仅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生态安全。有关病虫害、农药中毒和各种食物污染的报道接连不断,给人类的生态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必须推行生态耕作,禁止使用矿物肥料,少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并对上市产品贴生态标签。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来实现生态系统内闭合循环、防止土地退化、增加农作物品种、防止转基因新产品,使农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
3.4 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
4 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建成生态农业注入强劲动力。
5 参考文献
[1] 杨中柱.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智囊,2009(5):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