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4 17:04: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新准则同以前的会计准则与制度相比,日益简约化,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同时也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由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版)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年版),对固定资产毁损后需作减少(视同报废)处理的情况作出了规定,即与固定资产报废的处理程序基本一致。但对于固定资产发生毁损,仍可修复的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均未作出相应的规定,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规定上也仅限于区分资本化和费用化。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实操指南》(2010年)对此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规定,将固定资产毁损分为三种情形,即固定资产报废、转入技改项目和小型维修项目管理,但并未严格区分固定资产毁损与固定资产报废的差异。对于转入小型维修项目管理的情况,规定将发生的修复支出作为当期损益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收到的保险赔款冲减营业外支出科目,未明确保险赔款超出修复支出的情况。《广东电网公司会计核算实施细则》(2010年)规定了日常修理和大修工程存在保险赔款的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即收到保险赔款时冲减“生产成本――输配电成本――修理费”,如赔款有结余,则应当转入“营业外收入”。会计实务中,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固定资产毁损、不作固定资产减少、仅需小型修理就可以恢复到可使用状态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其产生的原因与固定资产日常修理、大修理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两者在核算上同样存在差异。

目前,关于固定资产发生毁损的后续会计处理的理论研究很少,更多的是将其与固定资产报废一样作为固定资产减少的一种方式进行研究,或者关注新准则下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电网企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又属于资产分散型企业,发生此类业务比较频繁。因此,有必要结合会计工作实践,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现有规定,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发生毁损后的相关账务处理进行研究讨论,以期为会计实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二、固定资产毁损与报废的比较

固定资产损失是指企业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发生的盘盈、盘亏、淘汰、毁损、报废、丢失、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根据该定义,固定资产毁损和报废一样都会造成固定资产损失。从广义范围来说,固定资产报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因使用年限已满,不能再继续使用或因质量低劣而导致提前报废,此报废称为正常报废;二是遭受意外灾害或责任事故而失去使用价值,这种报废称为“毁损报废”。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差异。

(一)固定资产毁损的定义

固定资产毁损是指因发生水灾、风灾、震灾等自然灾害或因意外责任事故造成的毁坏和损失。固定资产发生毁损一般是因外力造成的,在生产经营期间属于非正常的经济事项。自然灾害是指雷电、飓风、台风、龙卷风、风暴、暴雨、洪水、水灾、冻灾、冰雹、地崩、山崩、雪崩、火山爆发、地面下陷下沉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破坏力强大的自然现象。意外责任事故是指不可预料的以及无法控制并造成物质损失的突发性事件,包括火灾和爆炸等。

(二)固定资产报废的定义

固定资产报废是生产经营期间一种正常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报废促进固定资产更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

固定资产报废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磨损或陈旧,使用期满不能继续使用;二是由于技术进步,必须由先进设备替代。固定资产报废,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退出企业引起企业固定资产的减少;另一方面在清理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清理费用,同时还可能取得一定的变价收入。

(三)固定资产毁损与报废的区别

固定资产发生毁损后,如果无法修复到可用状态,或者即使可以修复,但付出的代价过高,在经济上不可行的话,应当作资产减少处理,其处理流程与固定资产报废的流程基本一致,这是两者的共同点。但是对于两者的区别,《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年版)并未提及,仅对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的清理净损益的处理,区分了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正常处置损失和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的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报废与毁损在账务处理上的差异,鲜有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比较两者的定义,笔者认为,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1.固定资产报废一般是由于设备磨损或老化、技术更新等原因造成的,如果是磨损或老化导致的,则是有形的;如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则是无形的,一般不存在赔款,主要涉及那些旧的、落后的设备,其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失”科目。

2.固定资产毁损一般是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等原因造成的,多为有形损坏,一般存在保险赔款,不管是新资产还是旧资产,也不管是先进的资产还是落后的资产都有可能发生毁损,其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

三、固定资产发生毁损的相关会计处理

(一)固定资产发生毁损后无法修复的情况

对于此类情况,由于该固定资产已无法修复,需作固定资产减少处理,其流程与固定资产报废一致。固定资产减少后的新建资产通过立项管理,即作为一项新的基建工程。

例1:甲公司为电力企业,其生产用A电力设备固定资产遭受自然灾害,严重损毁,无法修复。该固定资产原值为2 000万元,已计提折旧1 380万元,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0万元。清理该固定资产的过程中,收回材料,经权威中介机构评估价值为50万元,为此发生清理费用10万元,期间收到保险公司赔款400万元。

针对该例题描述的有关情况,其账务处理如下:

1.注销A固定资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借:固定资产清理 520

累计折旧 1 38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00

贷:固定资产――A 2 000

2.支付相关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

贷:银行存款 10

3.回收毁损资产的残料

借:原材料/工程物资/银行存款 5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0

如果收回的残料,能够用于以后的维修项目,可以作为原材料管理;如被用于新立项的基建项目中,也可以作为工程物资管理;或者直接变卖,取得残料的回收价值。

4.收到保险公司赔款

借:银行存款 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400

5.结转毁损固定资产净损益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80

贷:固定资产清理 80

(二)固定资产发生毁损后小型维修可以修复的情况

对于此种情况,由于该项固定资产进行一般的小型维修可以恢复到可使用状态,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不符合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同时,考虑到维修时间短,发生的修理性支出又不符合资本化条件,无须将该项固定资产注销转入在建工程。

例2:甲公司为电力企业,其生产用B电力设备固定资产遭受自然灾害发生较小程度的毁损,该固定资产原值为100万元,已计提折旧40万元,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为修复该固定资产,领用原材料10万元,收到保险公司赔款11.7万元。

对于本例题,由于涉及保险赔款,可以有两种账务处理方式:

1.使用保险赔款修理固定资产

领用原材料或代垫修理费用时:

借: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 10

贷:原材料/银行存款 10

收到保险赔款时:

借:银行存款 11.7

贷: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 11.7

结转其他应收款贷方余额确认净损益:

借: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 1.7

贷:营业外收入 1.7

如果保险赔款不足于弥补修理费用,则产生其他应收款借方余额,应当确认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2.发生的修理费支出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收到保险赔款冲减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10

贷:原材料 10

借:银行存款 11.7

贷: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11.7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超出修理支出的部分,保险赔款冲减完“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的情况下,可以计入营业外收入。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其与直接冲减营业外支出的方式以及对利润的影响是一致的。

(三)固定资产发生毁损后技改维修可以修复的情况

对于此类情况,可以视同固定资产的某一部分发生毁损报废,报废完成后进行技改。技术改造完成后,将技改修复后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

例3:甲公司为电力企业,其生产用C电力设备固定资产遭受自然灾害,部分严重损坏,但可以通过技改恢复到可使用状态。该固定资产原值为3 000万元,已计提折旧1 000万元,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0万元。清理该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费用5万元,收到保险公司赔款100万元。该项待修复的固定资产经专业机构评估,其使用价值为1 250万元,修复过程中领用工程物资98万元,发生安装费用2万元。

针对该例题描述的有关情况,其账务处理如下:

1.注销C固定资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借:固定资产清理 1 500

累计折旧 1 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00

贷:固定资产――C 3 000

2.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5

贷:银行存款 5

3.收到保险公司赔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4.确认待修复固定资产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160 (3 000-1 250-1 000-500-90=16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60

5.将待修复固定资产转入技改项目进行管理

借:在建工程――技改工程 1 25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 250

6.领用原材料和支付安装费用等

借:在建工程――技改工程支出 100

贷:原材料 98

银行存款 2

7.修复工作完成后,结转增加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1 350

贷:在建工程――技改工程支出 1 350

实务中,对于在技改工程中整体拆除的设备,经有关技术部门确认,如继续使用或尚有可使用价值的,应做账务处理;如属于部分拆除的,对拆除部分价值较小或不能明确计量价值的,可不作固定资产减少处理;拆除量较大的,且能明确计量的资产价值,报经批准后,应作固定资产减少的有关账务处理。

四、固定资产毁损后的相关税务处理

对于第三节列举的固定资产由于遭受自然灾害而发生毁损,其原已抵扣的进项税额是否需要转出以及由此发生的损失是否可以税前抵扣,直接影响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和账务处理。为此,本节结合最新颁布的增值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展开讨论。

(一)固定资产进项税是否需要转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对条例中的规定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具体如下:条例第十条第(一)项和本细则所称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条例第十条第(二)项所称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

本研究在第三节中所提及的固定资产是电力企业生产用的电力设备资产,属于动产,其发生毁损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所指的非正常损失。因此,购建该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需要转出。相应地,固定资产发生毁损后,其原已抵扣的进项税不需要作进项税额转出,该资产再修理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也可以抵扣。

(二)发生的资产损失可否税前扣除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规定:对企业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或存货,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或存货的成本减除残值、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毁损、报废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对其扣除的各项资产损失,应当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具有法定资质的专业机构的技术鉴定证明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根据上述规定,本研究在第三节所提及的电力设备资产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因此,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生产用固定资产毁损不需要进行进项税额转出,维修该毁损固定资产发生费用而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可以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同时,自然灾害发生的固定资产毁损损失可以税前抵扣。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固定资产报废与固定资产毁损在本质上存在一定差异。固定资产报废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正常业务,而固定资产毁损则属于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非正常业务。前者形成的固定资产清理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科目,而后者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2.固定资产发生毁损的结果,分为三种情形,即作固定资产减少处理、转入技改项目和修理项目管理。

3.固定资产报废必然伴随固定资产的注销,而固定资产毁损不一定,如果毁损的固定资产无法通过一般的维修或技改修复到可使用状态,则要注销固定资产,否则不一定要注销。

4.对于固定资产发生毁损转入修理项目的情况,如果存在保险赔款,可以使用保险赔款进行固定资产修理,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损益。

5.符合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发生毁损,不需要作进项税转出,且造成的损失可以税前扣除。如毁损的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性或资本性支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其进项税可以抵扣。

(二)管理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结合会计实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管理建议:

1.在固定资产修理项目的核算过程中,应当严格区分由于自然损耗或使用磨损等原因造成的设备损坏与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设备损坏两种情况,在具体的维修项目管理上,分别立项管理,分别核算,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情况,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成本信息。

2.对于符合税前抵扣进项税的固定资产修理而发生的修理费用,应当向提供修理修配劳务的单位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便进行进项税抵扣。同时,为了简化那些修理支出小、项目数量多的抢修工程的核算,同时降低备品备件的库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考虑采用修理修配劳务外包的方式,由受托提供修理修配劳务的单位包工包料。

3.对于固定资产毁损可以取得保险赔款,且该固定资产仅需要进行小型修理就可以恢复到可使用状态,如果在修理修配单位修复固定资产后,保险公司可以直接将赔款支付给修理修配单位的,由于不涉及固定资产卡片的变更,且属于全额赔偿的,可以简化核算,仅作备查登记。如果赔款不足于弥补修理支出,则另行支付,计入营业外支出;如赔款超过修理支出,则将保险公司支付完修理费的余款收回作为营业外收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年版)[M].人民出版社,2008.

[3]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实操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 国务院令2008年第5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S].

篇(2)

一、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管理和控制

(一)集团公司上收所属各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权

集团公司对各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实行事前报批及预算核准制度。任何单位、任何人员都无权擅自投资、购置固定资产。由于固定资产具有一次性投资较大,回收期较长,通用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的特性。基层单位申请购置固定资产时,应充分考虑生产任务、生产规模、资产利用率以及购置、借用、租赁等不同投入形式下的收益率、资金来源等情况,综合评估,谨慎从事,避免盲目投资,特别要杜绝公司范围内低效资产的重复投入。

(二)固定资产购置的审批程序

1.基层单位确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首先根据投资项目的性质、类别、用途、使用效率、资金预算、资金来源、投资回收期等情况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固定资产购置申请》及《固定资产购置预(决)算审批表》,上报集团公司财务处及设备、基建等部门。

2.集团公司主管部门通过对《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固定资产购置申请》及《固定资产购置预(决)算审批表》等资料进行调查核实、分析论证后,对确实必须的、可行的购置项目进行批复或逐级上报领导审批。

3.集团公司批准购置的固定资产项目,财务处及相关部门在批复基层单位《购置申请》的同时,还要对《固定资产购置预(决)算审批表》进行核实、审批。基层单位凭《购置申请》的《批复》和审核批准的《固定资产购置预(决)算审批表》安排固定资产购置事宜。

4.顶账进来的固定资产也要履行上述审批及内部评估等手续。集团公司要求各单位顶账进来的固定资产,必须在接收资产30日内履行审批、内部评估等入账手续。内部评估价值与顶账价值之差直接调整本单位经营损益。

5.购建大型固定资产应采取招投标方式进行。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管理和控制

根据《会计法》和《会计两则》规定,各类固定资产都必须计提折旧。已提足折旧仍可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

根据集团公司所属固定资产及实际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两种形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具体折旧形式由财务处根据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分别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残值率不得随意变更。更不得将折旧作为调节利润多少的杠杆。基层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统一由财务处负责计提,结转计入资产使用单位成本或费用。

三、固定资产使用的管理和控制

集团公司财务处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对各单位使用、管理的固定资产及使用台帐,每年进行不少于一次的现场抽查、核对。对固定资产利用率较高、管理维护较好的单位进行褒奖;对固定资产利用率较低、管理维护较差的单位进行惩戒,并提出低效资产的调拨、价让、报废等处置方案。

四、固定资产调拨、价让及报废的管理和控制

(一)固定资产内部调拨的管理和控制

资产调入单位凭《固定资产内部调拨单》及其评估价值到集团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处办理固定资产的新增手续。

集团公司根据调拨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和再用年限,重新核定折旧率,资产调入单位依照新核定的折旧率计提折旧。

低效的、闲置的固定资产在实施调拨、价让、报废处置之前,都必须按月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调出单位凭《固定资产内部调拨单》到集团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处办理资产的(调出)注销手续。

(二)固定资产价让的管理和控制

基层单位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及时上报集团公司资产主管部门和财务处,并提出调拨、价让、报废等意见。在集团公司正式批复之前,资产使用单位要按资产现状保持其完整,不得任意拆卸和调换。

基层单位不得随意低于国资委批准、确认的资产评估价值处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变价收入与帐面净值的差额,计入让售单位当期损益。

基层单位凭《固定资产价让审批表》到集团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处办理固定资产注销手续。

(三)固定资产报废的管理和控制

固定资产报废须由资产使用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并填制《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报集团公司资产主管部门和财务处鉴定后,依据调拨、价让、报废等批复意见处置固定资产。

报废的固定资产帐面净值扣除评估计价入库残值部分的差额,由固定资产所属单位计入当期损益。基层单位凭《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到集团公司财务部门办理资产的注销手续。

五、固定资产核算的管理和控制

集团公司上收所属各单位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折旧等核算职能。

(一)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

1.房屋、建筑物等土建工程的核算

(1)竣工土建工程的审计验收。新购建工程项目完工后,首先按规定进行投入资金的审计核实,确定投资成本和拨款使用情况。(2)决算报告审批。竣工工程项目经过审计确认后,承建单位根据审计报告确定的工程实际成本,编制《工程决算报告》,并填写《工程验收交接记录》。工程验收完工,移交给使用部门后,财务部门配合基建部门在半年内完成决算手续;基建部门在一年之内完成各种证照的注册登记。(3)结转固定资产。工程交付使用后,财务处按工程预算价格办理增加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并确定折旧方法和折旧率。待工程决算后,财务处凭审核批准的《工程项目验收交接记录》和《工程决算报告》,按工程实际价值对固定资产原值及已计提折旧进行相应调整。

2.车辆、机器设备等资产的核算

集团公司对固定资产购置实行事前报批及预算核准制度,基层单位按集团公司批准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固定资产购置申请》及《固定资产购置预(决)算审批表》进行购置。

篇(3)

军队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即专用设备在800元(含),一般设备在500元(含)以上资产,且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

军队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是利用价值形式,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调拨、报废、出售等方面进行控制监督和考核,提高使用效率。军队固定资产的环节管理就是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置三个环节进行的管理,进而实现固定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加强军队固定资产环节管理,对于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能,保证行政任务的完成和事业计划的实现,保护军队财产的安全,实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具有重要作用。

一、军队固定资产购置管理

(一)军队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

为保护军队的利益,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质量,提高军事效益,军队各单位应成立专门的招标采购领导机构,实行集体讨论决策制度,严禁一人单独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规范招标采购活动,确保采购活动有序进行。军队固定资产的购置主要有单位自行采购和上级机关集中招标采购两种方式。对于各单位自行采购的固定资产,应杜绝盲目采购,重复采购及无计划采购。单位各部门应提前申请,做好采购计划,包括所需采购项目的名称、数量、预计金额、用途、具体技术参数等详细资料。由单位统一调配按需采购。对于新增大型、高精仪器设备和改扩建维修项目采购前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必要时还应聘请专家进行论证,并按军队有关规定,报请上级机关审批及进行公开招标购置。对于上级机关要求集中采购的物资,单位不得刻意规避。

(二)无偿调入、接受奖励及捐赠的军队固定资产的管理

对于无偿调入、接受奖励及捐赠的军队固定资产的管理,应严格按照正常购入的固定资产来管理,尤其是赠送的固定资产也应办理相应验收入库、领用出库的手续,避免造成没有记录、无人管理的现象。

(三)军队固定资产出入库管理

军队固定资产购进后,需经相关部门验收、签名确认,验收合格后,无论实物是否进入库房或直接进入使用科室,均须办理入库登记,填制入库验收单;当实物离开库房时,账务处理上无论是否有实物运出库房或直接送至科室,均需使用科室填写领用单,办理出库手续,同时登记使用科室在用账。

二、军队固定资产使用管理

(一)加强军队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军队固定资产的管理应由专人负责,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连续性。从军队固定资产购入开始,到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资产状态,直至军队固定资产的报废都应认真记录。登记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时间、数量、金额、型号、所在科室等详细信息。另外各部门也应设置相应的固定资产簿,详细记录部门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及流动情况。固定资产实行“一物一卡一贴一人”的管理办法。即每一台固定资产都有相对应的卡片、标签、及保管人。保管人负责固定资产的保管、报修、维护等资产使用情况。有条件的单位积极落实固定资产的条形码制度,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跟踪管理。

(二)坚持军队固定资产的盘点制度

军队固定资产的盘点应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盘点相结合的形式。在清查过程中,单位财务人员要协同财产管理人员到现场逐项清点,检查“固定资产卡片”与实物核对是否一致。对清查出盘盈、盘亏、报废、损毁固定资产必须认真分析,查明原因,经审批后按规定处理;除盘点资产的数量外,还要检查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情况,检查有无长期闲置、不适用、多余的设备、资产,有无因使用不当、维修保管不妥而损坏的设备、资产,对损坏的设备应及时修复,尽快投入使用。对闲置、多余的设备应及时调出,拨给有需要的科室,盘活现有的资产和设备,做到物尽其用,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正确及时核算军队固定资产价值

军队固定资产的计价是以货币表现的固定资产价值。加强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及时掌握其价值变动的情况,确保固定资产增、减依据充分、计量准确、账务处理正确。军队固定资产的计价应按来源不同分别计价入账。资产使用部门新增或减少资产时,按照先资产预算审查,后经费结算报销;先资产系统挂账,后实施系统核算的程序进行。

(四)建立军队固定资产维修保养制度

保证固定资产正常运行,控制维修保养费用,提高使用效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对资产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配备专人负责定期维修、保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降低固定资产故障率,延长其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

三、军队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

建立军队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是各类固定资产完成其使命的最后阶段,也是固定资产流失的重要环节。军队固定资产处置应遵循“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划分权限、分级审批”的原则,按照占用、使用单位申请,财务部门会同有关事业部门审核,按权限报党委领导审批的程序办理。

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处置小组,负责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工作。对一次性处置实物资产原始总价值不足5万元的,可由资产处置小组报团级单位审批后独立完成;对资产总价值超过5万元有较大影响的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报批。

在清理时财务人员要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到现场核对实物是否与固定资产报废单的名称、型号、规格一致。对使用期未满而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以分清责任,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管理。对不再需用的固定资产,应由管理部门提出处置申请,经单位按规定权限审批后进行处置。对于报废资产的残值,应进行估价,认真做好残料交库和变价收入的入账工作,不得将报废资产的残值变价收入私设小金库。及时进行固定资产报废和销账工作,有利于正确反映医院资产的真实情况,提高医院财务报告分析的准确性、有利于领导作出正确决策,从而促进整个医院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

加强军队固定资产的环节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的三个管理环节环环相扣,是实现军队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的重要途径,对于监控军队资产存量、严格资产处置、减少资产流失意义重大,也是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周红山,张玉宪,刘明.改进军队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军事经济研究,2013(02):55-56.

[2]刘奎男.军队院校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03):158-159.

[3]郝建平.军队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10(12):1147-1148.

[4]刘文国.探析降低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几点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1(20):27.

[5]肖静革.谈加强物资采购供应环节管理[J].成功(教育),2011(23):167.

[6]王又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成本管理体系[J].经济管理,1993(01):38-40.

[7]冯雪莲.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J].商业研究,2003(18):18-19.

[8]李海云.浅谈供应链管理与降低成本[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3):52+59.

篇(4)

资产精益化管理的主要做法及创新点

(一)资产精益化管理的主要做法1.从项目预算开始管控。在SAP中,保证价值和实物统一的工作从基建、技改项目的创建就开始了。SAP的项目管理包含全面的项目计划和项目财务管理。设计阶段产生的设备清单会传入系统中,挂在项目的WBS结构下。每一设备的采购申请都会预先经过项目预算检查,然后形成设备采购订单。到货和已经安装的设备可以直接自动产生固定资产台帐,或者记入在建工程。在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消耗的人、财、物等资源都按照工程结构和成本要素清楚分列。通过预先定义的结算规则进行自动结算,可以支持快速准确的转资,走出实现帐物相符的第一步。2.项目转资前设备现场核查,确保设备资产真实。巢湖供电公司通过《关于项目转资设备现场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工程项目正式转资前,必须组织设备现场核查工作。未核查确认,不得办理正式转资。项目转资设备现场核查由项目管理部门牵头,设备管理部门、实物管理部门、财务资产部派相关专责参加。核查时点安排在财务决算后、决算审计之前,以便于在审计之前纠正。不需要审计的项目应安排在财务决算后5个工作日内。核查工作主要依据财务决算设备清册(初稿)与现场设备进行一一核对,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正式转资设备清册,依此开始正式建立设备资产台帐。核查发现不相符的,由财务资产部反馈项目管理部门,由项目管理部门负责进一步核查并更正,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配合,完成日期以不影响审计及正式转资时间节点为限。通过落实项目转资设备现场核查工作,杜绝了卡物不符、账物不符现象,推进了设备资产一体化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3.定期召开项目转资会议,保证资产台帐和设备台帐的联动和资产入账的及时性。当在系统中创建新增的设备台帐时,同时生成固定资产号。通过设备编号和固定资产号之间的关联,设备台帐和资产台帐的共享信息可以保持一致,如所属公司、负责人、成本中心、位置等,保持一致的方式可包括实时的同步更新,以及通过工作流实现的可控异步更新。这样实物新增或者变更时,就能够及时地反应到资产台帐上。同时,通过对基建、技改项目的定期分析,能够及时将现场已完工投运设备生成财务资产卡片,按照要求的时限在工程决算后进行项目正式转资,确保资产入账的及时性。4.开展资产实物现场盘点工作,确保固定资产精益化管理到位。为全面提升财务基础管理,确保资产账卡物清晰、完整、一致,巢湖供电公司在强化基建技改项目财务管理、实施项目转资现场设备核查的同时,建立了资产盘点常态机制,促进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有效结合。公司设立了专门的盘点工作组织,制定了年度盘点计划,从重点资产着手,分类、分期实行盘点,不断完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夯实管理基础。5.加强对资产的退役和报废的管理,确保资产管理全面完成。当设备到了生命周期的后期,需要退役和报废时,可以先在设备维护模块中将设备置于退役或者报废状态,或者转移到报废区。固定资产报废分为省公司处理范围内的固定资产报废和市公司自行处理权限范围内的固定资产报废。省公司处理范围内的固定资产报废由物管中心归口上报省公司物资管理部,上报前的内部处置程序责任划分与市公司自行处理权限范围内的固定资产处置程序责任划分相同,具体如下:各固定资产使用保管部门提出固定资产处置申请,相应实物管理部门负责鉴定、核查,并会同价值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报主管领导审批。目前,固定资产报废需在SAP中走流程审批,审批完毕后财务部启动资产报废的帐务处理,为资产帐物管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6.强化对报废设备物资处置管理,确保资产管理不留死角。报废设备物资的处置,是固定资产管理的终端环节,也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环节,虽然单件报废固定资产的价值较低,但由于数量较大,如果管理不到位,容易造成违规操作和国有资产流失。所以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报废设备物资处置管理工作,建立奖惩机制,巢湖供电公司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报废设备物资处置管理的考核工作: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实现财务、物资、生产、施工等各部门的互相衔接,确保拆除设备物资的应收尽收;做好技术鉴定工作,确保报废设备物资已失去使用价值;规范处理流程,完善监督程序,确保报废设备物资及时处理,防范风险,及时回笼资金,减少无效占用。7.工程资料归档及时,确保资产形成有据可查。电网资产大都是通过基建、技改或零购以及用户捐赠的方式形成,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都有项目预算下达、实际结算、竣工决算、竣工审计等配套资料。公司分别按照基建、技改(含零购)及用户捐赠的不同类型,按照单一工程项目,对涉及资产形成的整个资料进行归档,并及时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存档。如对ERP系统中的设备资产信息有疑问,可随时到档案室调取资料进行核对,确保每项资产价值的形成都有据可查。8.相关制度修订完善,严格执行到位不走过场。再好的流程设计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流程最终都会变成摆设,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公司在ERP和PMS系统上线后,针对新系统对业务操作的规范要求进行认真梳理,在认真吃透国家电网及安徽省电力公司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组织结构和管理情况,修订完善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基建工程项目、非基建类技改项目等管理制度和办法,对业务操作的时限性、准确性和各管理部门的职责也进行了明确,在季(月)度综合计划中进行具体布置和考核,确保执行到位不走过场。(二)资产精益化管理的主要创新点1.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对ERP等现有各系统的整合,构建起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同时,资产信息与设备信息实现了实时共享和交互,充分支持精细化管理下数据海量增加的业务需求。而且,同一信息技术平台还节省了软硬件支出,降低了系统运维费用约200万元。2.资产和设备一一对应。在SAP系统中,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设备和固定资产对应目录及建卡原则创建设备台帐,同时生成资产卡片,并做到一物一卡,这样生产人员可以随时在系统中通过关联的资产编号查看资产卡片上相关价值信息,财务人员可以随时在系统中通过关联的设备编号查看设备相关状态和工作信息。3.工单核算多维精细。工单是资产全寿命管理中财务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工单的内容包括资产/设备、工区/班组、维修类型、项目四个主要维度的信息。工单编号、项目任务号/名、采购订单/申请编号与ERP等相关模块保持一致,实现了资产运行阶段维修费用与设备的对应;提高了维修预算编制的精细度及准确性;实现了围绕资产发生的维修费用的多维度对比分析。4.系统自动出具竣工决算报表。竣工决算报表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文档之一,是项目完成的总结性文件。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上线前,竣工决算报表由会计人员手工编制,但竣工决算报表编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往往由于前端的资料不齐,导致报表编制的准确性、及时性无法保证。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上线后,由于在系统中将竣工决算报表编制的一些关键环节固化,因此,在相关业务完成后可以由系统自动出具竣工决算报表,这大大提高了竣工决算的效率,解决了竣工决算滞后的难题,更有利于加强基建工程管理。

评估与改进方法

1.制定废旧物资管理办法等制度,以制度约束行为,理顺管理流程。2.成立组织、加强协作,进一步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3.规范流程、突出责任,切实做好废旧物资的回收、保管和处置工作。4.引入信息系统固化流程。按照安徽省电力公司物流体系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公司系统仓储及附属设施建设,规范废旧物资仓库管理,根据资产来源及废旧物资类型和价值情况进行合理分区。同时,为更好地服务并解决生产单位拆旧物资回收存放问题,要设置拆旧物资代保管区域。强化日常出入库管理和盘点复核机制,推进SAP系统废旧物资管理模块信息化应用,建立废旧物资仓储管理电子台账,便于按废旧物资类型统计分包变卖处置、按项目和资产性质分别统计处置变现资金入账会计核算,提升废旧物资精细化管理水平。四、推广应用建议1.好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实施、先进技术手段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都离不开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建设高效的资产管理网络,队伍建设是基础,横向协作是关键。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疏通遍布公司各单位、各部门的资产管理神经是首要任务。2.通过系统的项目、物资、设备、财务等模块的集成运行,有效规划建设周期,加强资产购建管理,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及时投入运行和转资;对低效资产进行科学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及时处理变现回收资金,避免资产闲置。3.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为主线,逐步实现项目、物资、设备、财务四大模块的紧耦合,完善供应商体系、物资管理体系、设备管理体系与财务管理体系的集成关系,不断深化ERP应用,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管理。五、巢湖供电公司资产精益化管理的实施效益1.实现基建、技改项目决算转资率双100%。2010年顺利完成安徽省电力公司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之一———工程竣工决算转资完成率100%,全年共计完成基建工程项目决算转资8个、各类技改工程项目转资230个,相比08年、09年,工程项目决算转资完成率大幅度提升,资产基础管理进一步夯实。2011年项目决算转资稳步推进,各类工程项目竣工决算转资均按考核时间节点完成,项目决算转资完成率每月100%。2.ERP数据质量稳步提高,实现了资产信息完整率达到100%、设备资产对应率达到100%、资产信息维护及时率达到100%。资产集约化管理开始发挥积极作用。3.实现数据资源高度共享,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多系统、多业务集成化管理充分提高了工作效率。将传统独立的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票系统、操作票系统等全部集中在统一的平台上,使得信息传递从原来的每人、每个单位手工传递变为系统自动实现,提高了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也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从原来的统计型转为更高级的分析型,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4.设备利用率提高,减少备件库存资金占用。基于SAP和PMS系统的贯通,实现了从常态检修到状态检修的转变,减少了不必要的维修维护工作,提高了人员、设备的利用率;同时由于减少了不必要的维修,从而减少了维修备件和物料的储备,继而加速了资金的流转。2010年,巢湖供电公司对管辖及维护管理的19座110kV及以上变电站,共3417台变电设备,按照“正常、注意、异常、严重”四类进行综合评估。据此执行A类检修或建议技改87台;提前C类检修660台,基准或延长C类检修2670台。5.实现物资管理透明化。系统建立之前,物资采购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和集中的归口管理,现在则利用SAP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和追溯能力,实现采购需求的集中管理、采购资源的集中分配、采购决策的统一管理。优化调配,通过集中采购和规模效益,降低采购成本。6.以资产精益化为基础,试点ERP辅助转资。2011年9月,安徽省电力公司将巢湖供电公司旗山变扩建工程列为ERP辅助转资工作试点项目,继续提升资产精益化管理水平。7.随着管理精益化的推进,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也实现了社会、企业、员工的同步发展。以精益化管理为主线,实现项目、物资、设备、财务四大模块的紧耦合,协同配合,共同努力,不断深化SAP应用,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管理。

本文作者:刘维民徐红艳工作单位:安徽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

篇(5)

现金流量表大体包括主表和补充资料两大部分,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通常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主表,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一现金流量表》,间接法包括的主要内容及程序如图表1所示:

图表1

净利润

加:计提的坏账准备或转销的坏账

固定资产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递延资产摊销

待摊费用减少(减:待摊费用增加)

预提费用增加(减:预提费用减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固定资产盘亏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财务费用

投资损失(减:收益)

存货减少(减:增加)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中)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增值税增加净额(减:减少)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净额

二、对间接法的内容及程出的几点看法

(一)现金流量表设计的内容不够精确和齐全

1、“计提的坏账准备或转销的坏账”项目。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基本上采用直接转销法确认坏账损失,这样采用间接法编表时就无需再进行调整,因为在直接转销法下,对应收账款期未余额的减少已进行了加计调整,再作调整就会重复。

2、“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或收益”与“固定资产报废损失”项目。按准则指南中解释,其中“处置固定资产的损失或收益”项目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出售固定资产发生的损益二是指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发生的损益。显然可以从中看出,“固定资产报废损失”项目是包含在“处置固定资产的损失或收益”项目中。然而,现金流量表间接法中却把这两个项目分别单独列示并且进行调整,这样做势必会重复调整。

3、“固定资产盘亏”项目。在的现金流量表间接法中,只是将“固定资产盘亏”项目考虑加计调整,而未考虑固定资产盘盈的减计调整,显然考虑得不够全面。

4、“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项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实质上是企业的债权和债务,它们分别属于经营性应收项目和应付项目。但在间接法中,却将这两项归属于不增减现金的费用和收益项目单独进行了调整,那么在调整经营性应收和应付项目时,这两项是不是包括在其中而需要再调整一次?众说不一,容易造成混淆。

(二)现金流量表设计的程序缺乏逻辑性

致使编表者对间接法产生误解的另一个原因是设计的程序逻辑性不够强。从上述图表1可以看出,现行的现金流量表的间接法所列示的程序是在净利润的基础上,首先调整没有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的收益或费甩然后调整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最后调整经营性的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按照这样的程序调整,使人很难看出各个调整要素之间及其与净利润之间存在着什么内在的联系,会导致编表者盲目凑数编表,不去追究其因果关系,因而不利于进行报表。

三、改进间接法的几点建议

(一)对间接法设计内容的建议

1、间接选中“计提的环账准备或转销的坏账”从字面上理解为只是对在备抵法下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在直接转销法下发生的坏账损失的调整。而在直接转销法下确认的坏账损失,其应收款项期末余额的减少数已在间接法下进行调整,因而这里所调整的转销的坏账应是指在备抵法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调整,故建议将此项调整改为“计提的坏账准备或备抵法下转销的坏账”。

2、间接法中把“处置固定资产等发生的损益”和“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这两个项目分别单独列示并且进行调整是欠妥的,它会导致重复调整。因此建议把单独调整的“固定资产报废损失”项目取消。

3、“固定资产盘亏”项目属于已计入利润表中但实际并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在间接法中已进行了加计调整。同理,“固定资产盘盈”也属于已计人利润表中但实际并没有收到现金的收入而应予以调整的项目。然而在间接法中,却没有对此项进行减记调整。因此,建议在净利润基础上不仅要加计调整“固定资产盘亏”项目,还应减计调整“固定资产盘盈”项目。

4、“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项目属于非现金的流动资产和非现金的流动负债,按其所归属的内容,只有在调整非现金的流动资产和非现金的流动负债时,才需要对它们进行调整,而无需在调整不增减现金的费用和收益项目时重复调整。

(二)对间接法设计程序的建议

间接法的格式应当采用多步式的报告式。即以按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净利润为起算点,调整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以及非现金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项目的增减变动,据以计算出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具体的步骤如下:

1、调整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投资、筹资活动的损益

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的利润表所的“净利润”,不仅包括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损益,还包括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损益。为了准确计算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必须将有关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损益从净利润中剔除。因此,首先要调整投资损益、财务费用等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投资、筹资活动项目。调整时,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投资损失(减收益)和财务费用等,以得出经营活动的净利润。

需要明确的是,这一类项目的调整,完全属于类别的调整,并非从权责发生制向收付实现制的转化,故在实际操作时,不论投资损益、财务费用是否收付现金,均需直接调整。

2、调整已计人利润表中但并未实际减少或增加现金的费用损失或收益

这类项目主要包括: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收益)、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这类项目具有共同的特征,主要的调整原理在于:当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进行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发生了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和固定资产的盘亏时,都会使费用增加,利润减少。然而这些费用并未真正动用现金,它是权责发生制意义上的净利润,所以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计调整,转换为收付实现制意义上的净利润;反之,当发生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收益和固定资产盘盈时,账务处理上计入了营业外收入,相应地增加了利润,但这种收益并未真正增加现金,因此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减计调整。

在经营活动的净利润基础上,对上述项目进行调整后,便可得出经营活动提供的经营资金。但这项指标并不是现金流量表要求的最终指标一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故仍需继续调整。

3、调整非现金流动资产和非现金流动负债的增减变动

非现金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变化对利润并无,但这些变化大多要涉及到现金。因此,在采用间接法时,必须考虑到非现金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后对于现金产生的影响分别进行调整。这类项目的调整主要包括三项:

(1)存货的调整

存货的增减变动会直接影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存货的增加,说明现金减少;存货减少,说明现金增加。具体地说,在无赊购的情况下,若某期期末存货比期初增加了,意味着该期购入的存货除耗用外,还剩余一部分,即除了为该期销货成本包含的存货发生现金支出外,还为增加的存货发生了现金支出,所以应在净利润基础上减去;反之,若某期期末存货比期初存货减少了,则意味着该期生产过程耗用的存货有一部分是期初的存货,耗用这部分存货并没有真止发生现金支出,所以应在净利润基础上加上。

(2)经营性应收项目的调整

经营性的应收项目包括资产负债表上除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存货以外的其他各项流动资产。换句话说,经营性应收项目主要是指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及待摊费用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等。若经营性应收项目某期期未余额大于期初余额,则意味着该期营业收入中有一部分没有收到现金,然而其营业收入已计入该期利润表中,所以应将经营性的应收项目的增加额从净利润中减发若经营性应收项目某期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则意味着该期所收取的现金大于利润表中所确认的营业收入,所以应将经营性的应收项目的减少额加回到净利润中。

(3)经营性应付项目的调整

经营性的应付项目包括资产负债表中除短期借款和应付利润以外的其他各项流动负债。具体地说,它主要是指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交款及预提费用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等。若经营性应付项目某期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则意味着该期经营性应该支出的项目部分未支付现金,如购入的存货中有一部分没有支付现金,但在成本中已完全列支。所以在调整时,应将经营性的应付项目的增加额加回到净利润中;若经营性应付项目某期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则意味着不仅该期的经营性应付项目已全部付出,还将前期应付而未付的项目也在该期付出。如购入的存货不仅将本期购货款全部支付,还将前期所欠购货款也支付了,而在当期利润表中的成本只包括本期购入的存货价款。所以在调整时,应将经营性的应付项目的减少额从净利润中减去。

在经营活动提供的经营资金的基础上,对上述项目进行调整,即可得出最终指标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但需要指出的是,“增值税增加净额”项目原要求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单独反映,但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执行具体准则有关解答》的通知[98]66号文件,取消了补充资料中关于调整“增值税增加净额(减:减少)”项目,增值税有关分别在“经营性应收项目”和“经营性应付项目”中反映。

综合上述调整,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调整原理,本文拟采用1998年3月20日财政部的《会计准则一现金流量表》指南的实例以图表形式列示间接法计算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见图表2)

图表2:

图表2中有关项目的计算过程说明如下:

篇(6)

固定资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年度购建计划编制和固定资产的采购、盘点、报废等管理。供电企业属资产分散型企业,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大,结构分类复杂,特别是电力资产更新快,资产增减、转移、状态变更、改良、租借、重估、拆分与合并等业务发生比较频繁,更增加了资产管理的难度。近年来,电力系统对固定资产实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因此县供电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科学、更为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才能适应集约化管理需要。

1.固定资产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自2011年ERP系统上线运行以来,费县供电公司不断加快ERP系统应用,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建立了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将设备厂家、 规格参数、卡片记录纳入字典管控,实施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整合。管理决策层和专业管理人员实时查询资产的运行状况,做到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保障资产管理部门和价值管理部门的有效协同,实现固定资产新增、盘点、报废等资产变动状况的“可控、在控”。

健全组织机构。为加强和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费县供电公司成立以公司经理任组长,各分管经理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固定资产的组织、协调工作。职能部门和单位依据各自职责与权限,严格落实责任,纳入流程管理,具体为:财务资产部是固定资产管理的牵头部门,具体负责固定资产资金预算管理、价值管理和综合管理;发展策划部负责固定资产新增计划的下达;物流服务中心负责固定资产的招标采购管理、废旧物资的管理;生产技术部负责35千伏及以上线路及设备的管理;调度所负责通讯设备、通讯线路、远动设备、调度及配网自动化设备管理;乡镇电管部负责低压配电线路及设备的管理;营销部负责用电计量设备等固定资产管理;物业公司负责辅助生产用设备及器具管理;运输公司负责运输设备等固定资产管理;监察审计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监督;人力资源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组织实施考核,如图所示。

2.规范管理流程

2.1每年十一月份,由财务资产部下发通知,组织各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详细列出下一年度的购置计划,经审核、汇总后,最终形成年度固定资产管理计划和资金计划,并上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和临沂供电公司审批。

2.2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年度计划,提报购买计划和申请,在ERP系统中创建固定资产购置项目,分解WBS结构。物资采购部门根据采购申请,在ERP系统中创建采购订单,严格履行程序,组织招标、采购、收货、验货,并为新增设备贴标签,创建资产卡片,从前端业务保证固定资产实物信息和价值信息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2.3财务资产部在ERP系统中进行设备主数据维护,发票校验,生成预制发票凭证(事务代码MIR7);输入价值信息后,联动生成固定资产卡片。

2.4为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安全、完整,达到账、卡相符,卡物相符,财务资产部制定盘点方案,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通过对固定资产盘点,明晰了固定资产新增工作中重大工作节点的界定,确定了横向部门间的具体职责,增强了部门间的整体协作。资产清查结束后,由资产管理部门将盘点情况汇总,形成固定资产盘点报告。

2.5根据管理权限和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严格审核固定资产盘点报告,审核通过后上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和临沂供电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再审核。如果未通过上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则退回资产管理部门,修改盘点报告,再次上报。如果通过上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则由财务资产部组织进行盘盈或者盘亏处理,聘请中介机构开展评估,出具评估报告。

2.6盘盈的固定资产,资产管理部门应进行设备主数据维护,财务资产部调整固定资产盘盈主数据。盘亏资产报税务机关审批,并根据结果进行账面调整,确保盘点结果有效落实,各环节数据的一致性。同时,领导小组认真分析盘盈盘亏的原因,确定整改措施,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

2.7资产报废

资产管理部门根据资产使用状况,提出“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单”,列明固定资产报废原因及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净值等基本情况,报财务资产部审核鉴定。

财务资产部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报废资产评估,对于需要上级部门审批的,则上报上级部门履行审批手续。如果未通过上级单位审批,则退回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修改数据,重新上报。如果上级部门审批通过,则财务资产部对固定资产报废进行账务处理(事务代码ABAVN),提交税务部门进行审批,并按照程序进行固定资产处置、备案。

3.全面绩效管理

为保障和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固定资产绩效评价小组,实施固定资产的绩效管理工作。坚持每月收集数据,采取ERP管理系统的数据查询、部门自报和考核小组现场检查三种方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考评的公平合理。同时,绩效评价小组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实行月考核、月兑现的办法,以月考年。

4.效果评价分析

基于ERP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平台运行以来,我公司的资产从工程项目的确立、施工、到竣工决算达到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的效果。固定资产的增加严格按程序办理;固定资产的内部调拨得到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的报废及时准确完整,实现了制度约束、流程管理、绩效考核全过程控制,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率达到了100%,不良资产率为0。

5.持续改进和完善

5.1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有效集成,购建全新的资产管理平台。对固定资产管理从预算安排就进行控制,从源头就进行监控,建立资产购建申请和审批流程,对已纳入预算管理系统的资本性支出及时转入工程管理系统,确保工程造价及投入运行的资产质量。

篇(7)

一、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一)固定资产三级管理模式

建立三级管理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管理责任的落实与执行,所谓“三级”即为管理中心、职能管理部门以及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其中第一级管理中心主要由院长、分管后勤的高层主管以及财务主管等人员组成,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最高层。其主要职责是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指导性管理,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与盘点。第二级职能管理部门主要包括设备科、总务科以及基建部门等单位,其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任务重且责任大,因此职能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要委派责任心强、管理水平高的人。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以科室、部门为单位设立数量金额式固定资产明细账目,其中要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维护及报废等各阶段的实时情况,并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卡。职能管理部门要与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进行定期核对,保证账实相符、账卡相符。第三级则是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各科室要委派专业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卡进行管理与保存,资产的异动与维护程序要由专业人员签核,部门内部进行定期盘点,人员异动要保证固定资产及时移交。

(二)规范化的固定资产管理

首先要制定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主要由固定资产管理中心起草、制订,其还要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定期检查以保证制度落实;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与科学的维修计划,防止盲目投资,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其次,为降低固定资产的采购成本,要实行公开招标制采购管理办法,进行集中采购,特别是针对大型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一定要严格执行标准采购流程,包括采购申请、供应商询价、公开招标及质量检验等各个环节。购入固定资产后经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并且采购部门要与固定资产请购部门、管理部门等及时互通有无,以了解最新的市场行情与先进技术,在保证固定资产采购效益的同时,提高采购设备的先进性与可靠性。最后,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院内相关管理人员的个人绩效考核,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将每项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具体考核则由设备科负责进行,其定期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并对相关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为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要合理调配闲置的仪器、设备;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则是将固定资产的占用情况、维修情况及损毁情况量化成直接数据,并将其作为管理人员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与核算方法的完善

(一)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首先要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进行确定,该项成本即入账价值,具体包括采购价格、采购过程中产生的税费、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前期成本等几大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前期成本则包括设备运输成本、装卸与安装费用、场地整理费用以及专业人员的服务成本等等。其次,固定资产成本还要包括贷款利息,医院中有些固定资产项目需要贷款建造,如果项目比较明确,只需将对应的贷款利息直接计入成本即可;如果项目不够明确,则要将贷款利息进行合理分摊。贷款取得后将其借记在“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长期借款”科目;利息支付则借记在“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在“银行存款”科目;工程支出则借记在“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在“在建工程”科目,以最大程度上保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折旧制度可以合理补偿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损耗价值,可以提高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的一致性,并且可以有效防止由于计提修购基金而导致医院虚增净资产等问题。因此要以“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为参照,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将新增的“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备抵科目,固定资产原值由备抵科目余额抵消,最后获得的固定资产净值是在某个特定期间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此外,由于高新医疗仪器设备具有更新换代快、价值高的特点,因此这类固定资产要采用加速折旧法。

三、固定资产报废制度的完善

首先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项目对各类资产使用年限的规定,再结合医院固定资产实际类别与使用性质来确定其使用年限,当固定资产符合报废年限时要进行及时报废处理,并注意对报废审批手续做进一步简化。其次,固定资产具体的报废处理流程如下:由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科室针对需报废的固定资产提出报废申请,申请表要包括固定资产名称、购置年限、处置原因等项目,说明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并交由部门负责人签核,然后上报资产管理部门进行二次审核;如果医院价值比较高还要经过专家审议的程序,并由其出具专业的技术鉴定报告;接下来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院务会等要经过讨论后再确定固定资产报废的必要性,通过后即可完成固定资产注销,注意注销固定资产需要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对应的使用部门同步进行。最后,实际固定资产报废过程中存在提前报废的现象,这种情况要引起特别重视,经过申请、审批后,要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进行评估,通过后方进行报废处置,并做好备案记录,以备后查。对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做进一步完善,不仅可以保证固定资产报废行为有章可循,而且可以防止随意报废的问题,最大程度上避免固定资产流失;此外,一些超限使用、维修频率高、使用价值低的设备进行及时报废处理,反而可以降低维护管理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也可得到有效控制。

四、固定资产的披露

在新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中提出要求:医院对外提供会计报表时,要针对相关报表内容、附注等进行披露,尽管固定资产披露的具体内容在会计制度中未予以明确,但是其提出“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的要求,因此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固定资产期初与期末账面余额与累计折旧金额;预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采用的折旧方法;针对一些重大固定资产所进行的转让与出售等。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为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医院通常会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这种作法无形中加大了财务部门进行成本核算的难度。实际情况中一台设备由医院内几个科室共用是屡见不鲜的,一台设备前几天这个科室使用,另外几天其它科室使用,会对财务成本核算过程中固定资产折旧相关的会计报表数额的准确性产生直接影响,比如“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以及“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等,此时就要将折旧科室准确确定出来。当然,现实情况中医院医疗设备众多,仅靠财务管理部门有限的人力资源很难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后续可以考虑引进条码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春玲.对现行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10(01).

[2]田惠香.浅谈如何应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会计师, 2010(11).

[3]刘欣.浅谈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J].会计之友,2011(19).

[4]苏静.浅议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1(01).

篇(8)

一、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现状及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标准太低:“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都作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这是根据当时的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制定的,目前来看已明显偏低。

2.固定资产购置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医院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在当期一次性列支,而固定资产在以后的使用期间期经济收益才逐渐实现,这样支出与收益不符合配比原则,更不能真实反映当期的经营成果。特别是在医院在扩张期时由于大量购置大型设备而导致当期经营巨亏,同时也不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医院管理效果的考核。

3.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以计提修购基金代替计提折旧,修购基金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

4.固定资产报废无法正确反映,老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因出售、报废或毁损等原因减少时,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取得的价款、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直接列入‘专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购基金’”。这样处理不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支出和收入以及清理后的净损益。

二、新制度要求下固定资产核算的主要亮点

1.固定资产标准提高: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提高至1000元(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适当提高,使其在新的经济与物价水平下更符合固定资产的经济含义,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基本原则。

2.固定资产购置资本化:医院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其支出予以资本化,这就在会计信息上避免了医院购建大型设备当期的亏损、引导医院近期行为与远期效益的平衡,促进了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可以为群众更好的服务。

3.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这样更符合权责发生在和配比原则。

4.建立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加强了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核算和监督:本科目核算医院因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及清理过程中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等。如此核算后,就能清楚反映固产清理的净收益或净损失,以便医院更好地对固产出售、报废、毁损进行管理和控制,增强了固产处置的管理意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5.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基建会计并入医院统一会计账簿,更能完整反映医院资产。如此核算后,医院可以按在建工程的预算进行明细成本的控制,最重要的是将基建会计并入医院统一帐套核算,更能完整反映资产总额,更有利于医院会计的全盘核算和监督。

三、固定资产管理建议

1.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彻底清理

按照新旧制度衔接的要求,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转账时,应当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目录,结合固定资产的清理状态,对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库存物资”科目;对于已领用出库的,还应同时将其成本一次性摊销,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库存物资”科目。

2.完善”三账一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的会计监督体系

医院财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和一级明细账(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其他固定资产),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二级明细账,使用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账。每年至少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盘点,努力做到账账、账实相符。

3.对固定资产直线折旧,加强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按照新制度规定,医院应当对除图书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医院应当按照新制度对执行新制度前形成的固定资产(新旧转账时转入“固定资产清理”、“库存物资”科目的固定资产以及图书除外)计提折旧,并将计提的折旧冲减待冲基金和事业基金。

4.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

明确事业单位各类固定资产使用报废年限;规范固定资产报废申报程序和手续;定期清查盘点固定资产,针对盘盈、盘亏,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具体情况,通过“固定资产清理”和“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核算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并认真追究固定资产流失责任。

5.引入电子信息化对资产购置、使用、折旧、处置进行管理

为了及时管理和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动,合理调配资源,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是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有效发挥现代医院管理会计职能的物质基础。

篇(9)

作为基层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不仅是基层开展教学服务、医疗科研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反应基层医院医疗水平、经济实力以及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在医疗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要想让基层医院的经济效益及竞争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就必须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确保其应有的效能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因此,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的规模化已经成为了现阶段基层医院管理者们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基层医院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职能管理部门分工模糊,职责不清

目前,很多基层医院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都是由财务科负责的,并没有设立单独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而针对于各个临床科室而言,其长期以来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上都存在着不按时盘点、使用与维修不及时记录、无法掌控使用情况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将直接导致固定资产账目不明、账物不清以及难以责任到人。显然,相关管理系统不健全以及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等,即是出现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另外,由于一些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并不能够对资产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严重缺乏管理能力,导致经常出现工作混乱的现象。

(二)固定资产计量方式不健全

现阶段,很多基层医院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上都采用了历史成本法来进行计量,这就使得基层医院不能实现成本与收益的相互配比,从而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余额过大,加之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最终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完全偏离了其实际的价值。于此同时,由于固定资产的老化程度较高,使得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这不仅造成管理部门的负担,同时也加剧了固定资产有效管理的问题。

(三)采购固定资产的随意性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基层医院在固定资产的采购上明显缺乏有效的管理,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不能根据医院资深的实际成本与收入的情况来进行效益分析,只考虑到了变动性成本,并没有对实际经营中的固定成本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每一所基层医院都想提升自己的公众印象与知名度,所以很多基层医院在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情况下就盲目的花巨资引进高科技产品,这虽然搞好了基础建设,但很多高科技产品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就为基层医院的资产带来了极大的浪费。

(四)固定资产报废环节不严格

很多基层医院由于没有实行对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准备,这就使得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即没有及时对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财务处理、不该报废的固定资产被进行了报废处理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会直接造成资产账面数不实的问题出现,对整个财务指标的分析带来严重影响,使得长期偿债能力、每床位占用固定资产等财务指标不能够得到正确的反映。另外,由于资产使用部门并没有专人保管财产,使财产流失或被视为废物丢弃,最终导致固定资产亏损。

二、加强基层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结构

基层医院应该从经济合理性、效率性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来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考核,将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以及维护等纳入到各个科室的绩效考核内容之中。同时,建立健全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根据绩效考核制度对那些违规操作、管理不善的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而对于资产管理成绩突出、责任性较强的人员,则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让各科室与人员的管理水平得带不断提高。另外,还应该通过组织培训、专家讲座等手段来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集体培训,从而不断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完善固定资产计量方式

基层医院应该不断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始终对其进行准确的反应,保证账实相符。相关财务部门应该通过适当折旧方法的采取来对医疗设备进行计提折旧,按照规定的折旧年限与购买的成本进行计提折旧。同时,也应该通过加速折旧法的应用实现对高科技产品的计提折旧,以此来让基层医院的成本与收入始终保持在良好的配比状态。

(三)增强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

在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上,基层医院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严格规范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首先,只有经过授权的部门才能够进行固定资产的采购工作,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其次,在医疗设备的采购过程中,采购部门必须考虑各种因素,不仅要注重医疗水平与公众印象,坚持资产的效益化原则,同时也要对资产的净增效益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另外,应该严把质量关,所采购的固定资产必须保证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安全性以及收益性等。

(四)加强固定资产报废环节的管理

在固定资产的报废环节,基层医院应该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保证资产存量符合实际价值。对于基层医院的职能部门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而言,应该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以保证账实相符。而在盘点的过程中,对于盘亏、盘盈的固定资产应该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反之对于那些利用率较低或闲置的固定资产,则应该进行相应的内部调拨。另外,所有固定资产的报废必须经过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鉴定之后才能够办理相关手续。定期清理报废的固定资产,及时提交报废申请到上级主管部门,而资产管理部门则应该严格按照批示后的固定资产报废清单来进行相应的处理。显然,在这样的环境下,报废固定资产的存放成本必然将得到有效的减少。

三、结束语

总之,要想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基层医院从领导到各个科室都必须互相监督、互相协调以及互相制约,让固定资产的管理始终都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只有这样,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够得以保持。

篇(10)

1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中几个重要的风险点

针对高职院校目前的管理状况,以及在运行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现梳理高职院校主要业务活动和风险点。高职院校的业务活动主要有教学活动和日常管理活动,具体可以分为:教学、招生、采购、收费、科研、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专项资金使用、后勤托管项目等。下面就选择几个目前相对薄弱且重要的环节作为重点,探讨相关的风险点。

1.1 学生收费风险控制点

学生学费是高职院校除财政拨款以外重要收入来源,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学费收取业务中存在较多的风险漏洞,导致财政资金流失。这些风险主要有:缺少定期核定实际在校学生人数和学籍变动情况;缺乏对学生缴费单据的复核;未对学生收费标准的依据进行公示,缺乏收费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内部审核;没有具体核实学生是否住宿;没有对符合收费减免条件学生进行审查并实行统一公示;收费单据、注册学籍人数和实际应收费学生人数核对不清。

1.2 固定资产采购与报废的风险控制点

固定资产在高职院校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中央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出台,固定资产的专项资金投入与日俱增,同时也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

1.2.1 固定资产采购过程存在的风险点

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单的详细信息列示不全,尤其是采买原因不予说明或理由不充分;资产采购流程简单化,没有设立专门的采购机构,采购申请――执行――审核职能未做到相分离;缺乏重大固定资产采购可行性论证和会议集体讨论记录;存在突击使用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对于固定资产购置后的重复率和使用频率不高等因素考虑不全;固定资产验收缺乏有效的组织实施,参与验收人员结构单一;采购合同、验收清单和实物资产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1.2.2 固定资产报废过程存在的风险点

资产报废时缺少专业的技术鉴定,对报废的依据和原因说明不清;资产报废清单上对需要报废固定资产登记的信息不详细;资产使用与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资产使用现状并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清就进行审批;没有对资产处置形式和处置结果进行公示,处置环节的参与人员单一;缺乏重大资产处置的集体会议讨论记录和处置程序公开化。

1.3 教学活动风险控制点

教学是高职院校主要的业务活动,大量频繁的专业技术实习更是高职院校的特色体现,然而实习必然会涉及经费的支出,教学经费支出的合理与否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和高职院校办学声誉,因此构建教学活动内部控制时应注重以下风险点:教学计划的制订――执行――监督是否相分离;教学经费预算制定标准;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机制;教学督导的独立性。

1.4 科研活动风险控制点

科研是高职院校逐渐开始重视并且投入经费也逐渐增多的业务活动,经费增加也加大了财务风险,因此科研活动内部控制应考虑以下风险点: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会聘请专家结构的组成;科研经费各项支出的标准,经费支出是否有票据的审核;科研经费支付与审核是否相分离;科研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验收制度;科研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

1.5 货币资金支付风险控制点

大部分高职院校执行的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涉及的大部分支付业务都是银付和现付,因此货币资金的支付业务应该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那么在设计内部控制时应考虑的风险点为:费用支付报销时的多级审核;支付流程的分项控制;资产耗材报销的验收记录;大额费用支出的可行性论证和特别审批手续;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绩效审计;培训、会议、公务用车的“三公经费”支出的特别审批凭据。

2 针对高职院校存在风险点的控制措施

高职院校性质上属于事业单位,但在业务活动方面又不同于事业单位,因此在内部控制方面不能照搬行政事业单位控制规范,而应根据自身特殊业务活动和存在的风险点,设置符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措施。

2.1 设置流程控制

设置流程可以帮助梳理每个业务活动存在哪些风险点,把风险点按照可能发生的先后顺序用流程的形式串联起来,将有助于识别风险并加以控制。

2.1.1 学生收费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①学生处发出收费申请;②教务处整理注册学籍的学生名单,经由教务处负责人审批,财务处负责人复审,交学生处和财务处;③学生处通知学生缴费,并组织收集学生银行卡信息交财务处做划卡准备;④财务处安排人员以划卡为主要收款方式进行收缴学费;⑤收费会计申领票据、打印票据并发放票据,将票据存根交记账会计进行记账;⑥记账会计复核票据存根与学籍名单无误后进行账务处理,并登记学费备查账。

2.1.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1)固定资产购置内部控制流程设计。①资产使用部门相关经办人提出购置申请,提交处室负责人审核;②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对资产使用部门提交的购置申请进行可行性审核,报主管领导审核和单位负责人审批;③对于重大资产购置(例:单价超过10万元,批量超过20万元)需经校委会集体讨论通过,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进行公开政府采购;④资产采购部门(或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采购,交资产管理部门验收入库;⑤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验收单登记固定资产卡片账。

(2)固定资产报废内部控制流程设计。①资产管理部门发出固定资产盘点申请; ②各资产使用部门盘点固定资产,发现有需要报废资产,提出报废申请,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批;③资产管理部门汇总全部需报废资产,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鉴定,提交报废申请报告;④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报废还需提交校委会审议,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⑤已报废固定资产报财务部门销账。

2.1.3 科研活动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①科研项目负责人编制本科研项目经费预算;②科研处汇总全校科研项目编制经费总预算,报主管领导审核;③科研处组织由财务处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校委会审议,并报相关部门审批;④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报销,科研处负责每个科研项目的经费统计;⑤课题结题时由科研处、相关专家、主管领导、财务处等进行成果鉴定及审查预算执行情况。

2.1.4 教学活动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①各系任课教师制订教学计划,编制教学经费预算;②各系主任审核教学计划和教学经费预算的可行性;③教务处汇总教学计划,编制教学经费总预算;④各系任课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并使用经费;⑤教学督导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评估教学质量,财务处审查教学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2.1.5 支付报销的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①各系、处室业务经办人持待报销的原始单据先到财务处对票据的完整性、核算金额和财务可行性进行审核;②系、处室负责人审核票据的合理性、合法性,并签字;③经系、处室负责人审核签字的原始单据再经主管领导审核签字;④对大额支出项目还需经校委会审批并签订合同;⑤最后经单位负责人审批签字的票据到财务处复审,交出纳报销。

2.2 注重制度控制

篇(11)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96-01

供电企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具有资产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分布地域广,技术含量高,基建、技改、维修频繁等特点,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理念、人力、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局限,虽然多次开展固定资产清理工作,也未能完全摸清家底。在对各基层单位进行清查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设备卡片与资产卡片不对应

这两类卡片不对应是由于各自登记或维护的基础数据口径不同而产生的,并且新增与退役(报废)设备长期未按规定进行调增、调减或单方面登记维护,若不按照新固定资产目录对主、附设备统一口径并同步维护则会产生新的不对应。

(1)设备与资产并非全部是一一对应关系,还存在一对多的关系,按照资产卡片建立的设备台帐无法满足生产运行的要求。虽然国网公司早在2009年4月就出台了新固定资产目录,要求设备台账依据新目录建账或进行调整,但仍有一定难度,尤其是一些运行时间较长的变电站资产,需要调取历次改扩建或技改资料。如变电中心设备卡片12000多条,而资产卡片仅3400多条,需要按照修改后的固定资产目录进行校对、合并或拆分,现场实际资产也无法与设备卡片或资产卡片相对应,若要三者对应相符首先需要对卡片进行拆分调整,同时将盘盈、盘亏资产上报上级部门审批,并调整目前账面资产价值。

(2)资产移交或资产购置自动触发产生的财务价值台帐和实物设备台帐,可能会引起台帐错乱和新的“帐实不符”,因为并不是每一个项目资产移交和资产购置都需产生新的资产卡片及新的设备台帐。例如输电线路、配电线路的部分线路段改造,以及不单独形成资产的项目技改等。同时,由于资产购置来源众多,包括改扩建、技改、科技、零购、小型基建、安措等等,并且各类项目的核算方式不统一,如果未能全口径纳入ERP系统管理,就无法保证所有资产和设备均能建立起对应的关联关系。

(3)在新建或改扩建项目中,工程项目概预算、设备物资招投标等未结合固定资产价值细化管理需要,创建项目WBS结构时项目专责未完全根据项目初步设计将设备、其他费用挂接到WBS结构的最底层,以及将其他建筑、安装工程采购申请挂接到WBS结构的资产层。一是竣工决算移交资产与实际设备不相符,如某110KV变电站综自改造主变保护设备,WBS中挂接有10项保护装置和测控装置,而固定资产目录中只有主变保护1项;二是无法实现项目预转资到明细资产卡片,并出具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由此会产生新的不一致现象。

(4)除生产设备以外的资产归口管理有难度。从仙桃公司、城郊公司、变电中心和输电中心调查情况来看,存在管理流程不通畅、工作职责不清、部门之间衔接不上现象。主设备由生技部门在生产管理系统(PMS)维护,而其他资产如辅助生产设备中IT、工器具、车辆及不动产等没有在设备模块(PM)中M行维护,一是未按规定分配权限,本该由相关专责人维护的无法维护;二是即使分配了权限而人员素质受限不会操作维护;三是多权限进行维护,一般统由财务人员维护了不该维护的设备模块(PM)。据了解,有的县级供电企业车辆类、信息类资产的账、卡、物相符率还达不到80%,低压配网资产的相符率就更不容乐观。

2.设备卡片与实物资产不相符

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不协同统一,现场在用实物资产无异动手续自然造成设备卡片无法进行跟踪维护,如果结合资产卡片反映的原值和净值再与现场实物资产直接核对产生的差异可能更大。

(1)基于电网企业特点,因扩改建、技改、大修和日常调拨、更换,造成实物资产变动频繁,特别是附属设备的更新更加频繁,使得固定资产卡片和实物资产存在较大差异。原有资产还没有退出运行但新的资产又新增入资产卡片,使资产出现虚增情况。即使退出运行而核减价值也无法评估或确定,比如线路资产开断和排开,如果原单项资产折旧尚未提足也无法提前报废。

(2)资本性支出费用化处理。由于企业技改资金不足,部分单位管理意识淡薄,实际更换设备进行了费用化处理,或从大修费用支出中购置形成实物资产,未能在财务固定资产账面上体现,造成固定资产“账、卡、物”的不相符,也表现在资产卡片反映的新旧程度与现场实物资产不一致。

(3)在固定资产存量管理中,由于内部调拨问题引起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设备异动后对资产卡片未及时进行更新或维护。主要原因是未按规定办理设备资产异动手续,以致造成设备迁移、拆除等作业,无需经任何使用保管人同意和办理相关手续。

(4)固定资产未按规定进行定期盘点。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运行、维护、保管单位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资产盘点工作失效。

(5)资产变动信息传递迟缓。目前仍有部分县(市)供电单位资产变动信息传递十分迟缓,在没有相应的信息化手段支持情况下,资产实物管理部门难以实时跟踪记录实物资产在用状况,财务部门也难以实时监控资产的实物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很难使两条管理主线做到协同统一。

3.资产退役(报废)内控制度不完善

资产退役或报废管理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抑或是折旧未提足、核算不到位、程序及手续复杂、价值鉴定困难、利益驱动等多种原因,根源还是在于缺乏内控,不重视这方面管理。

(1)由于以往资产规模与成本费用预算指标息息相关,报废资产越多则成本计划越少,而且资产报废损失归企业自身承担,是造成不愿将资产报废的主观因素,于是出现实物资产早已退出运行使用,但财务账面仍然存在的情况。事实上随着智能电网建设与改造投入以及运行中自然损耗,退役(废旧)资产数量大体上是可以进行测算的。

(2)改扩建项目以及技改项目重建不重拆,在项目实施前不踏勘、不鉴定、不调阅原设备台账或资产卡片,未随施工设计编制拆除计划进行源头控制。由于这些事前工作没有做好,后续工作就有困难,如设备新旧程度、已提折旧、再利用价值、现场拆解还是整体拆卸、是签订拆除合同还是在施工合同中明确拆除任务等等,极易造成废旧物资管理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