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化学定律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4 17:03: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化学定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化学定律

篇(1)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作用

1.能够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

在初中的化学题型中,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较为常见,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会感到非常棘手。例如:甲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之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那么请推断甲物质中一定存在着哪类元素,以及可能存在着哪类元素[1]?

题目中,化学反应后生成了碳元素、氢元素,但是氧气中是不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那么我们可以知道碳元素和氢元素就一定是来自甲物质的,所以一定存在的元素就是氢元素和碳元素。此外,因为甲物质在反应前后都有氧元素的出现,那么我们就不能去确定反应后的氧元素是来自甲物质还是来自氧气,所以我们得出结论,甲物质可能含有的元素为氧元素。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我们能够推断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组成的元素。

2.能够推断相关物质的化学式

这种类型的题目无论是平时化学测验还是中考都较为常见,下面我们就通过题目来举例说明。

例如:五氧化二碘经常用来检测一氧化碳对空气所造成的污染程度,它的方程式是I2O5+5CO=I2+5A,通过所生成的A,我们可以对CO进行检测,求A的化学式。

在这道题目中,反应前共有2个碘原子、5个碳原子和10个氧原子,而反应之后已知有2个碘原子,那么A物质就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因为在反应之前有5个碳原子和10个氧原子,那么A的化学式就是二氧化碳。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够在化学反应中推断出其中的化学式[2]。

3.能够求出生成物的质量

初中化学题目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来求出生成物的质量也较为常见,下面就通过举例说明来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白。

例:A+BC+D,反应前A有10g,B有5g,在反应结束之后,A的剩余量为3g,B的剩余量为0g,并且生成了4gC,那么所生成的D的质量是多少[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我们知道A+B的质量等于C+B的质量,而题目中已知A+B是15g,C为4g,其中A剩余3g,那么D的质量就是15-3-4=8g,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为8g。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够在化学反应中求出生成物的质量。

4.能够解释化学反应现象

在中考题目中,有一些化学题目中往往会根据一种现象,让学生来解释它所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将化学融入生活当中去的目的。

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Fe3O4,但是生成的Fe3O4质量却比原来的铁丝质量要更大,请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铁丝在氧气中经过燃烧而形成了Fe3O4,而Fe3O4的质量又是由铁丝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所共同组成的,所以Fe3O4的质量会大于原来铁丝的质量。通过上面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能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些日常的生活现象。

二、采用元素守恒进行解题计算

例如:对蔗糖进行隔绝空气加热时,生成了C和H2O,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蔗糖的组成元素为( )

A.C元素

B.C元素、H元素

C.H元素、O元素

D.C元素、H元素、O元素

因为生成物是C和H2O,包含了C元素、H元素和O元素,所以反应物一定也包含C元素、H元素和O元素这几类元素,此外,题目中给出了隔绝空气加热这一条件,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蔗糖中一定会包含C元素、H元素和O元素这几种元素,那么正确答案应该是选D。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知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一定律,以便更好地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则逸出气体的质量=减少物质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剩下物质的总质量

再根据化学方程式,用逸出气体的质量去求其他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1 取2 g二氧化锰放入烧杯中加入100 g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反应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98 g,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质量=100 g+2 g-98 g=4 g

设该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x

2H2O2 MnO2 2H2O +O2

6832

x 4 g

68 x= 32 4 gx=8.5 g

则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8.5 g 100 g×100%=8.5%.

二、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已知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及析出沉淀的质量,求反应后某生成物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题方法: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则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析出沉淀的质量

再根据化学方程式,用析出沉淀的质量去求其他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溶质质量,最后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关公式去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2 某同学取硝酸银溶液的质量为25 g,滴加某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溶液为36.5 g,恰好完全反应后,测得沉淀的质量为14.35 g.计算(1)该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2)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 :(1)设该稀盐酸中含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硝酸溶质的质量为y

HCl + AgNO3 =HNO3+ AgCl

36.5 63 143.5

xy 14.35 g

36.5 143.5=

x 14.35 g

63 143.5= y 14.35 g

x

=3.65 g,y=6.3 g.

则该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3.65 g 36.5 g×100%=10%.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NO3,生成的AgCl沉淀既不是溶质也不是溶液.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反应前各物质〖JP3〗的总质量-析出沉淀的质量=25 g+36.5 g-14.35 g=47.15 g .

因此,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6.3 g 47.15 g×100%=13.4%.

三、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或求某未知物质的质量

解题方法:主要掌握以下三点.(1)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

(2)根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各反应物减少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增加的质量总和,求某未知物质的质量.

(3)如果结合方程式进行按比例式计算,各相对原子质量要求乘计量数.

例3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表1

物质 AB C D

反应前质量/g 9 2 22 1

反应后质量/gx 26 21

(1)这一反应类型是 x= g.

(2)由表1中数据分析可知,B可能没有参加

该化学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剂.

(3)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8∶〖KG-*2/3〗16,则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解析 :根据题意, C的质量减少,则C是反应物;D的质量增加,则D是生成物; B的质量不变,则B可能是催化剂;A的

质量反应后未知,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判断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

因为Δm(C)=22-6=16<Δm(D)=21-1=20

所以反应物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物增加的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各反应物减少的质量总和应等于各生成物增加的质量总和,

所以A是反应物.

又因为Δm(A)+Δm(C)=Δm(D),则(9-x)g+16 g=20 g,x=5 g.

由于反应物为A和B,生成物为C,因此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3)设A、C、D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a、c、d;因为Δm(A)=4g,

Δm(C)=16 g

aA + cC= dD

8a 16c

4g 16g

8a 16 c=

4 g 16 g

篇(3)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与限制,多数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导致学生无法在教学中获得真正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对初中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与改革。基于此,本文在此试论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以期能够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并推动新课程改革。

一、先学后教模式

先学后教模式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从根本上说,先学后教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顺序,将学生的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将教师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监督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教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通过探究与交流推导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只能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进行适当的帮助。此时,学生就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资源进行自主探究,进而得到更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总结学生探究的结果,要针对学生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

目的。

通过先学后教模式,教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使得初中化学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促使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换言之,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自主实验得到化学结论,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为例,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监督学生的操作,防止学生出现违规操作。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到实验器材的用法,能够在积累化学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篇(4)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初中化学教学的需求。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初中化学教学开始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更好的应用该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由学生先完成自学任务,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再由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先学”阶段,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习的方式有多种,既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完成自学,也可以通过思考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得到激发,并完成对学生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后教”阶段,需要学生将自己自学的成果展示出来,仍然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点拨,从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开展教学①。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加,并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继而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2.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提倡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注重将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所以,初中化学教学也急需改革,以便适应这样的教学思想。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则体现了学习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展教学,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快取得进步。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可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施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也是课堂教学转型的一种创新尝试②。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并督促学生主动完成化学知识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并能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有必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继而使初中化学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通过设置预习任务开展“先学后教”教学

在开展“先学后教”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效果得到提升,教师应该完成预习任务的设置,以便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内容的预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和思考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更好的完成化学知识的学习。在设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的自主阅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前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化学实验的探究,完成课前自主学习。而通过设置预习任务,则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认知性尝试,诱导学生通过探究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冲突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③。通过设置预习任务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多种能力。

以初中化学的“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教学为例,想要激发学生学习这种化学理论知识的兴趣就要做好预习任务的设置。首先,教师可以提出“蜡烛为什么越烧越短?”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化学反应是否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如果不查看课本,基本难以解答这一问题。所以,预习任务的提出,不一定非要学生完全依靠自己寻找答案,也可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给出化学反应式“Fe +O2―点燃Fe3O4”,并提出“两边原子个数不相等是否意味着铁燃烧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问题。在学生通过预习从微观角度理解了化学反应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问题④。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通过设置预习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打好自主学习的基础,继而使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2.利用导学案开展“先学后教”教学

为了有效的开展“先学后教”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而所谓的导学案,其实就是集学案、教案、笔记和作业为一体的教学文本,师生可以共用这一教学文本展开教学。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层层深入的完成导学案的设计,以便使学生通过自学对教材有个初步的认识,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完成问题的分析,并再次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最后,通过当堂练习,学生可以完成教学内容的第三次学习。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也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由于导学案中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的指导和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和检测,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练习中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化学教学需要经常性的开展练习教学。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较好的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解答“取20克黄铜加入到50克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并产生气体0.2克,求黄铜样品中铜质量分数和原稀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题时,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解答,并请三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和讲解。而教师则可以对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类似题型的解答方法,并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解题思路,以达成较好的练习效果。

结论

总而言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培养,有利于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因此,本文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展开的研究,可以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指导。

【注释】

① 廖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6):126-134.

② 黄明忠. 浅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34):50.

篇(5)

一、化学素养的内涵界定

化学素养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广泛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含义,但是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界定,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能够正确表示化学的基本概念。概念的学习是化学知识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作为学生要能够明确化学学习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什么,能够对化学产生总观性的影响;二是,具备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提出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教学不仅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且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灵活性;三是,了解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所包含的基本研究方法。化学知识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要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内涵,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运用,而是要开启学生更加广泛地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掌握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是,汲取化学中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化学观。化学研究和探索中包含着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怀疑与批判等精神,教师在实验中要逐渐渗透,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化学观是人们对化学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

(一)引导学生总结学法,构建化学基本概念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化学知识的传递,关注教师传递的知识是否足够的丰富,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率。在化学学习中,学生的习惯、态度、认识、方法等的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在教学中需要逐渐改变关注学习结果,关注教师的教的单一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堂中记笔记是一种学习方法,教师的引导不是将注意力集中笔记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重现了黑板上的内容,而是关注学生通过记笔记是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否具有个性化,是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帮助。再如,在学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谈定律,谈结论和习题,还应该结合实验、实例,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生发现过程以及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逐渐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概念。概念的学习绝不是能够熟练地背诵就是掌握,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琢磨,在更多知识的学习中进行内化,最终提炼出一些核心概念,引领学生把握初中化学的精髓。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知识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化学教育资源,生活中也包含着问题出现的情境,生活也是学生进行知识运用的重要基地。但是,目前初中化学课堂大多数封闭的课堂,教师化学知识的讲解时按照教材的案例和分析,学生的学习依靠的是机械的记忆和模仿,学生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习题的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探索。例如,在氧气助燃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知识的学习已经知识氧气更集中,可燃材料接触面越大,燃烧越旺,但是一个学生集合生活经验提出的一个问题使同伴陷入了思考,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很容易熄灭,学生经过思考找到了影响燃烧的另一个因素着火点。再如,在溶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人们常反应的全自动洗衣机冲洗不干净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少量清水多次漂洗的干净还是大量清水一次漂洗的干净,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想要用新学到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用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知识探索和创新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进行新尝试的动力,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全自动洗衣机的工作原理,并了解不同时间和方式的洗衣存在哪些差异。促进知识的运用的灵活性。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观察,感受化学魅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配有必要的化学实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要么是用演示实验代替操作实验,要么是用不进行实验观看教材的结果。例如,在燃烧的条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传递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而是安排了两组学生进行实验,一组是将白磷直接放在热水中,观看白磷是否燃烧,另一种是将白磷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金属铜片上,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引导学生发现白磷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对比,学生能够明确然后不仅需要氧气而且需要着火点。同时,化学实验也不只局限课堂和实验室中,而且要引导在生活中创作条件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例如,在CaCO3的各种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鸡蛋壳来进行实验,在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食用醋和小苏打来制备氧气并了解其中的性质。这样的学习更加直观,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象化,将知识学习的过程详细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发展能力,使知识的学习充满乐趣和趣味,也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综上所述,化学素养包括化学概念、化学知识、化学研究方法和化学科学精神等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学法,构建化学基本概念;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克现.初中化学学习中,科学素养的获得途径浅析———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视角[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9:166-168.

[2]杨秀杰.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204.

篇(6)

化学,是初中生接触到的较为新颖的一门课程,很多学生在面对这门课程时,会显得手足无措。方程式,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个化学知识点都和一个方程式相互对应,这就决定了在初中化学课本中,会出现大量的方程式,这给学生的记忆增加了负担。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些方程式时,都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时间和应用范围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实,这些方程式就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们是对物质间反应过程的纸质书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可以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对方程式的理解和记忆。

一、熟练掌握化学元素符号是基础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用化学元素符号进行标示的,对元素符号的记忆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书本中很明确地罗列了各种化学元素以及相应的符号,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

二、教师可以采取的积极的教学手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在初中生以往所接受到的教育中,化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学生带着好奇和激动的心情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初中生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以此来设计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很多学生会抱怨记忆化学元素符号,是一个枯燥的过程,难以坚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把化学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编成顺口溜的方式,让学生记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为以后化学式的书写奠定基础。

2.教给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以及配平方法

守恒定律是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首要原则。化学方程式书写中,不能随意地添加元素,也不可以编造不存在的元素,反应前后,方程式的元素是不可以改变的,更不可以把生产物和反应物颠倒着写,这些都是不遵循守恒定律的表现。在对方程式进行配平时,只是在元素符号的前面添加或是改变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方程式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方程式的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不可以忽视的,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配平方法进行专门的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测试。

3.找出方程式的书写规律,让学生进行分类记忆

化学方程式种类繁多,记忆不便,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对学过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整合,不难发现其中的书写规律。总体来说,初中化学方程式具体可以分为化学分解反应类、置换反应类、复分解反应类、还原反应类、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类以及其他的一些反应类型。我们以置换反应的方程式为例,这类反应的规律就是反应元素之间的位置互换,方程式的书写就是化合物组合后的生产物。只要找到了各种反应类型的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就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

4.加强训练,强化记忆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长久地坚持。学习过的知识,很多都只是一种浅层记忆,学生需要一定的训练和检测,来对这些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并对此及时地检测,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总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切记急于求成。教师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力求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熟练掌握方程式的书写技巧。

篇(7)

一、影响高一新生化学学习的因素

1.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不到位从当前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并不到位. 首先,初中化学只是为了给高中化学进行铺垫,其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拥有多么强的化学能力和化学基础,而是让学生逐步了解化学、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这种课程设置的理念就决定了初中化学的内容相对基础,远远无法与高中化学所包含的知识难度相提并论. 这就表示,学生虽然能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却不一定能够快速适应难度更高的高中化学,并不能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获得快速提高. 其次,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而从主观上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同时,由于高中化学学习难度的显著提升,学生没有相应的能力快速适应新的教学内容,也就无法在高一时期高效高质地进行化学学习.

2. 教师不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高一新生的特殊性,也就是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的变化,没有注意学生面对的新的学习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高一教师只是将工作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没有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和意识进行有效的疏导. 因此,高一新生不但无法获得教师的关怀和帮助,还需要直接面对学习难度更高、知识体系更难掌握的高一化学课程.

二、提高高一新生的化学学习效果的方法

1. 加强知识巩固和复习从根本上说,导致高一化学教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较差. 一方面,初中化学内容相对基础,知识理论并不过于抽象,因此学生的学习难度较低,而高中化学知识相对深奥,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直线上升. 另一方面,高中化学教师往往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足,特别是长期从事高三化学教学的教师,其对于高一新生的能力预估错误,导致化学教学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因此,要提高高一新生的化学学习效果,教师就应该巩固学生的初中化学知识,不仅要针对初中化学的知识理论,而且要引导学生养成有效的化学思维、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复习和巩固.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化学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探究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变化,顺便引出中学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在引导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深刻认识的同时,复习初中化学知识.

篇(8)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当认知这一充满感性的科学世界时,需要认知者丰富而抽象的理性智慧。而化学概念是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实质和事实高度概括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概念的讲解过程常表现在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一、造成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困难的原因

1.学生个体之间经验的习得方式与认知能力存在着差异,九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关键发展阶段,个体之间的思维发展并不平衡,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科学学习的具体经验积累,难以直接接受抽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思考和高级的认知建构。

2.化学概念繁多,又相互关联,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记忆的困难。

3.化学概念抽象,难理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比如分子、原子、元素这样一些概念非常抽象,往往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4.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往往使学生感觉到难以接受。

5.从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看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

此外还有教师的不合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如何解决上述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高效地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下面笔者谈谈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1.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2.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再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①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②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③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3.注重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比如说相对原子质量,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以氢原子质量为1作为原子量的标准,用比较方法测定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后来鉴于氢的化合物不如氧的化合物多,为了测定原子量的方便起见,改用氧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16作标准,来测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后来发现自然界中的氧含有三种同位素,物理界改用氧16等于16作为标准,但化学界仍采用天然氧等于16作标准。物理学和化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子量标准不同很容易引起混乱。1959年国际化学联合会、物理联合会一致同意,以碳12质量的1/12作为原子量的标准。

4.抓变式,巧变形

有些概念若死记硬背,是很难理解和应用的,但若结合概念的内容改写成公式或其它形式来表示,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用下列形式表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通过如此的变式或变形,则比文字叙述更简明、清晰,给学生一种深刻的印象。

5.新旧知识连缀成有机的整体

化学概念中,有些概念之间虽有本质的不同,但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新概念时,可提出与已学过的有联系的概念作类比,寻求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避免概念混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生成其它的物质;“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元。列表比较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类比方法。

6.学生要充分理解概念之内涵,明确概念之外延

例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内涵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变,原子个数没有增减,原子质量没有变。即参加反应各物质质量和等于生成各物质质量和。外延是一切化学变化都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讲解燃烧时,内涵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外延是一切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例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寻找其规律和技巧,概念教学的难点就一定会突破。

【参考文献】

[1]韦俊谋, 创新设计初中化学实验二则[J],民风(科学教育),2012(12).

篇(9)

课堂教学改革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深入推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改理念,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呢?下面谈谈个人的思考与认识。

一、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化“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的惊奇感,鲜明、生动的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在讲到“爆炸”时,教师提到了面粉可以爆炸,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点都抱有怀疑态度。笔者为学生成功地演示了“面粉爆炸”实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可见,实验帮助学生叩开了化学世界的大门,满足了好奇的探寻,又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个更新奇的问题,使其在化学世界里的探索欲罢不能。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有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灵活的教学环节;应该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能使师生得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保证。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流、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尊重、理解、体贴、关心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交往、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愉快的体验。

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而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化学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余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和点拨。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不要把“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强加给学生,而是课前向学生提出疑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此观点,写一份探究实验报告。选出其中两个较多学生设计并且较合理的实验作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课上先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再进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并由此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然后教师再进行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演示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中;另外一个是表面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这样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课后讨论,由他们自己作出正确的解释,从而能够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变“我要学”成“我会学”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学生对那些抽象的微小和物质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

篇(10)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化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一门课程。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化学基本知识和化学基本理论进行教学,平常对于一些化学实验常常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想象。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往往提不起对于化学课堂的兴趣,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对一些化学现象并不能通过实践去思考,这样的化学课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乏味的,自然,课堂效率并不高。同时,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不进行课堂化学实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相应的化学器材和实验室。学生不能通过化学实验来对化学知识有一个真正的了解,不能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可见,以往的化学教学方法并不能帮助学校培养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化学课程创新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充足的准备是打造一个高效化学课堂的基础

课程改革后,化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要求,对于新课改后化学课程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只有在找到目标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初中学校中,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刚接触,在化学知识上没有自己的思考,在上课中只能跟着教师的讲解走,教师在化学课堂上通常不会去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同时,在部分初中学校化学教师通常不会在课前进行备课。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方面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定,使化学教师在固定的时间都要去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教师可以交流各自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这样教师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科学,这样更容易实现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任务。化学教师在平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保持一个先进的教学水平,在发展迅速的化学教学中不落伍。同时,教师也应该在化学课堂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对于化学知识方面的疑惑,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建立一个高效的化学课堂。

(二)培养学生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化学知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有着学习兴趣无疑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化学课堂上沉闷的氛围,将化学知识有趣地讲解给学生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在课堂开始前化学知识怎样导入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分解反应”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前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平常生活中认为是分解反应的现象,然后教师再帮学生解答这一现象是否是真的分解反应现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知识是琐碎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这两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这两章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章的内容,使学生将氧化还原反应和质量守恒定律联系起来,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化学课本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关于“催化剂”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化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做化学实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作用,使学生对于催化剂的知识点牢记于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对于这些化学现象进行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中进行学习,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初中化学教师要在课堂前做好备课,拓宽视野保证自己先进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化学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使学生对于化学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篇(11)

初中化学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通过一年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这门陌生学科有所了解,进而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最终达到对化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及灵活运用,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困难,又加之初三学年课程较多,学习化学的时间又不宽松,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初三学生毕业了还不知道化学是学习什么的以及如何学好化学,尽管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倾注了不少心血,终因他们学习不得法而导致化学成绩较差。学好化学的方法比较多,在这里我只就如何利用微观与宏观紧密联系这一方法来解决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问题。

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其微观上的构成成和结构,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传统的化学教科书忽略了这一学科特征,没有将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学生难以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实践的抽象思维,导致一部分学生化学学习的困难和死记硬背。而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尽可能将宏观与微观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微观与宏观紧密联系能解决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哪些问题呢?

一、解决物质构成的问题

初中化学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通过利用形象的图示描述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并涉及到了水分子的运动,让学生明确了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又不断介绍了一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氢气、氧气、甲烷、氨气、乙炔、乙醇、硫酸、硝酸等。而后又讲到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铜、铁、金刚石、氦气等。而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镁、硫酸锌等。解决了物质构成的问题后,物质化学式的书写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如离子即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通过这样的微观描述学生不但容易理解离子、阴离子、阳离子的概念,而且对于离子与原子之间的转化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不仅如此,离子的概念还有利于学生理解物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实质。再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教材设计了“活动天地”,用图示展示了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示意图后,列出了甲、乙、丙三幅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示意图,问哪幅图能准确反映这一反应事实?这是先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关系,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后,再设计实验验证其假设。通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但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而且便于对知识的应用。

三、便于学生理解初中化学涉及到的一些化学反应本质

像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即是离子之间交换后生成水或沉淀或气体的反应,理解了反应实质就不难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以及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了。其中酸与碱的反应又叫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即H+ 和OH- 结合生成水分子,而金属离子和酸根子都没有改变,它们组合成盐。金属与酸的反应实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阳离子,酸溶液中的 H+得到电子变成氢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而酸根离子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它与金属阳离子结合成盐,所以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与盐的反应实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阳离子,盐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原子,而酸根离子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反应后与金属离子结合成盐,所以金属与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当然这两类反应也是有各自的反应条件的,反应条件都与金属活动顺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