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4 17:03: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篇(1)

传统的教学观念以课堂、教科书和教师为中心,扼杀了语文的生命活力。语文教学的改革,首先要在教学观念上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做到两个突破。

一要突破课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活动、思考的舞台。如讨论课,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竞赛课,让学生争着发言,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团体意识;说话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不能把语文学习局限在教室内和语文课上,要把学生引向社会,引进生活,引进大自然,引进信息世界;把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社会活动,如组织游览观光、调查市场情况、访问英模、了解时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而且也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材料,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要突破教材。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模式。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文本、知识、信息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内容,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挖掘教材以外的内容,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单凭一本语文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只要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都可拿来让学生学习,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成了被动的接收器。学生整天跟着教师转,复制着教师讲授的内容,更谈不上个性与人格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变“老师是主角”为“学生是主角”,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张扬生命个性,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语文新课程确实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创造空间,能让师生共同享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陈旧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来属于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倒感到是别人强加给他的;本来内涵丰富、趣味盎然的学习材料,学生倒觉得枯燥乏味。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要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潜能。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各不相同?就是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以问题为主,以学生独立和合作研究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不要过多讲解分析,只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熟悉文章、钻研文章,找出文中相应语句自行归纳,归纳的内容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篇(2)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灌输式”、“满堂讲”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改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只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这一教学环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正确途径应当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作文、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初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要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过程,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还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还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习的范围是很广阔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应该把眼光放宽,从课内教学的狭窄范围向课外延伸,使语文教学在与生活、与社会、与现代化结合中搞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3)

一、对当今农村语文教育现状缺陷的几点认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考试的范围已经突破了教科书上的局限,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对于农村语文教学而言,还有很多薄弱的环节。

1.学校资源有限

农村学校,学生生活在信息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不能看电视,图书室图书有限,再加上学校不提倡或禁止学生上网,所以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较少。再加上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展。另外,在新课改革的要求下,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农村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量很少,要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困扰农村语文教学的一个问题。

2.家庭引导不足

农村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大部分家长由于要为生计奔波或是自己的水平有限,并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孩子正确地学习。他们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将一切都推给了学校,而他们不知道家长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3.学生自身的迷惘

现在的农村学生,思想虽然已经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似乎又成了脱缰的野马,对课本漠不关心,武打言情成了他们的课余伴侣,赌博吸烟喝酒成了他们的作业。所以造成学生的学习停滞不前,一些好的课外读物成了不屑一顾的废纸,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就这样荒废了。

二、发现和利用农村特有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必须让学生亲近自然,而亲近自然的最好环境是农村。”几百年以前卢梭就提出了要想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教育,就应该远离城市,到农村去。那里才能得到真实的世界。

农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存在着富饶而独特的写作资源,是语文教学最为生动和直观的课堂。农村的学生从小有着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撒欢。而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和发掘这些有利的资源,将其运用到课堂中。学习《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月夜带着学生到池塘边上一堂课,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荷塘边、月色下的那个临湖对月、忧思绵绵的作者;学习《大自然地语言》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本地区的气候观察后得到的知识则更加牢固地记在了脑海中。这样既生动地上了课,又陶冶了学生的诗情画意。

除去上述显见的有利资源外,我们应当发现不利因素中孕育的可发掘利用的因素,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对策及建议

如何解决目前这些不容回避的难题,近些年来,在工作实践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

近年来,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魔鬼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严格管理,造成部分学生高分低能。但我认为在教学中“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都成才。”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的能力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教学负担和家庭负担的沉重,往往存在着知识老化、“吃老本”的问题。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学习,树立现代教师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态度,转变教学方式。

篇(4)

新课程理念强调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要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执教者要充分发挥组织者、主导者、合作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对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要点:

首先,要把好教学关口前移关。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努力把一些基础性学习内容掌握在自我预习之中,只是把一些重难点的内容带进课堂,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其次,要把好探究问题的设计关。这是课堂合作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有力引擎,既要把教学目标有机渗透其中,又要注意题目之间的关联性、梯度性和逻辑性。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学中,笔者为学生的课堂阅读和合作探究设计的题目是这样的:

1.在故事的开端环节,黛玉初见荣国府看到了什么?(即环境描写)

2.在故事的发展环节,黛玉先后会见了那几拨人?给她分别留下了什么印象?

3.在故事的结尾处,简写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说来,这样的设计是以“黛玉进贾府”一事为中心,沿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条分缕析、步步推进,有平铺直叙之感。再次,在系列题的有力引导下,学生开展了以学习小组为单元的自主学习活动,此时此刻,教师要努力把好合作探究中的指导关。既不能包办一切、“自问自答”,更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否则就会陷入虚于应对的白忙之中,甚至适得其反。

二、要把分层教学引入课堂,努力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能

有权威人士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评价课堂教学质效的根本标准,不在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究竟如何,也不是取决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层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而是取决于那些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个性差异的客观实际,积极开展以“全面推进、整体发展”为追求的分层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篇(5)

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例如,在教学关于《母爱》的语文活动课时,我们要让孩子了解到母亲的爱,母爱的伟大以及在生活中用心去理解母亲爱母亲。所以这次语文活动课我把它完全交给了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他们分成小组,有的搜寻诗歌,有的查找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感人至深的母爱,在语文活动正式开始的那天,同学们还把母亲请到了班级,和母亲做亲子互动游戏。伴随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歌曲,同学们热泪盈眶。他们最后拿出了手中七色的彩纸为母亲写下了真挚的祝福。从那以后,孩子们懂得了母亲的不易,尽管有时可能还会误解母亲,但是整体母子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母子间的感情,让学生亲自发现了生活中这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这比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训练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就会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觉得语文不再枯燥乏味了。

二、转变教学方式:从讲台上走下来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从孔乙己的结局来看,他的人生是悲哀的,小说就是要表现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以达到控诉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目的;有的补充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孔乙己本身根本没意识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思想保守,毫无觉悟,像这样的人必然被社会所淘汰;有的说,从当时的一般民众的角度来看,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太冷漠了,对别人的不幸麻木不仁甚至挖苦取笑,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作者要批判的是这些麻木、无聊的看客……我则站在一旁微笑的听着,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并在最后进行总结,对本文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此,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了,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我想,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渔”,这远比教给其某一正确答案更有价值,而满足于对教材墨守成规的分析讲解,甚至直截了当告知学生结论,只是“授之以鱼”,“鱼”能充一时之饥,而“渔”能饱食终生。那么,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了呢?叶老早有精辟的论述:“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

篇(6)

教学过程中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

2.许多教师对课堂评价还应有更清楚的认识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还应是“导向”。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

3.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科学、合理

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教师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为我们课带来新鲜的空气,能增色出彩,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

4.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但如何关注,如何求得实效,还需我们合理把握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互助、学习型”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也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据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

新课改下作为新时代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地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张孔义.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4

篇(7)

1.创新观念落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面对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许多语文教师却表现出冷漠之态,仿佛这些变化、要求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关联甚少,认为只要认认真真地“教”,一丝不苟地“批改”,不厌其烦地“说”,就能保证学生得高分,成为“好”教师。一些学校领导为实现所谓“封 闭式”教学,保证升学率,提高升学率,对上述教师的做法持默认态度,对于当今教育理念的更新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一方面教师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调整、补充,使之缺乏持续发展的意识,其专业化水平更是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所以在思想上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陈旧、封闭、故步自封的教育教学理念导致了教学行为上的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2.机械照搬他人教案,教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一些教师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一贯机械照搬“优秀教案”,教法常采用“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方式。课堂之上没有讨论、没有探究,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解题和阅读、背诵教科书,很少设计观察、思考、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强的作业,学生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千人一面公式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3.课堂训练程式化,缺乏创新性

新课改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只注重教育观念、教师角色、教学方法的改变,但课堂复习巩固这一环节仍是“老调重弹”。常规的方式和题型仍是主角,且题目均出自课本的习题或复习资料的成题。老师出题学生做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此做法对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与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相差甚远。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1.更新观念

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一定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特长充分得到发挥。

2.优化课堂训练,敢于创新,设计出诱发学生创造潜能的问题

课堂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继承传统课堂训练优点的基础上,从题目设计入手,设计出既注重知识的积累,也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也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悟的题目。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和态度的教育融入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语文问题。题型要补充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乡土语文资料收集,甚至语文影视点评等形式。有些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我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个性化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设计,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篇(8)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已打破了原先“语文的工具性”观念,将由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逐步地转入了对文本内容的阅读和感悟,培养学生将自己所具有的独特情感态度和文化底蕴融入到所学的文本内容之中,并予以丰富与发展,从而凸显语文教学所不应缺少的人文价值意义。这种人文性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必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运用不当,势必适得其反。

1. 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为语文学习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突出了时代特征,但“课堂表演秀”却应运而生。

语文教学中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争论,几十年来似乎从未停止过;尽管《语文新课程标准》已对此“一锤定音”,但由于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制约,特别是纯“工具论”将之视为与其他非人文学科并列的“应用性学科”,忽视了语文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和它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导致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技术化倾向仍然相当明显。这种工具性也就束缚了学生的新鲜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鲜明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工具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仅仅是对人文知识的生吞活剥,并非是传承发展。

新课程教学实施以来,一方面,考试内容与命题方式的“不思进取”成了“技术化课堂”的“青春永驻”;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逐渐成熟、推广和“固化”在给课堂吹来一阵清风之后,但又使相当一部分课堂落入了新的窠臼,在某些冠以“新课程标本”的语文课堂上,教学过程完全等同于非生命载体对文本百分之百的还原过程;本来应该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和探索精神的语文学习过程变成了简单的传输、传递、接受的过程,甚至畸变为一种注入式、灌输式的僵化、机械的活动。语文课堂没有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获得新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仅仅沦为知识的简单转移或搬运过程。而这些课堂在“多媒体”、“表层互动”的“包装”下,颇有几分隐蔽性-姑妄称为“新技术化语文课堂”。此种“新瓶旧酒”的语文教学除了必然导致语文教学质量的滑坡,学生语文素养的下降之外,对语文教师的创造精神和人文情怀也是一种无声的打击和戕害。

2. 值得反思教学的人文性:语文课堂应是关注生活,具有情真意切,蕴涵丰富文化底蕴与生命容量的精神大餐,而学生应该是此大餐的享用者。

语言文字作为“思想腾飞的翅膀”,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她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思想的溶剂渗透其中,她不再是一件外套,而变成一个跃动着血肉的生命;她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每一个波澜都是生命的跃动;她是生命的轨迹,她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由此我常想:语文课的“天然优势”是什么,它凭什么能比理科课程更吸引人?想来想去,重要的只有一点就是真情。

于是,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可用朗诵传达感动,用创造去升华感动。笔者认为这是一名教师力所能及的卑微工作中最有价值和美感的事情!笔者曾记得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谈到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时,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六十年前她的国文老师贮满情思的眼睛――“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种感情感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感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真情实感,一方面可为课堂教学的情趣增添砝码,另一方面可为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谈到课堂,笔者认为应该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师最有资格赋予他的课堂一种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热情与美感的气质!如果说课堂是教师思想存在的主要方式的话,他只有借助于课堂这个载体,才能实现自由思想“振翅冲天”的和超越。而如何让一节课具有“飞翔”的动机和能力,除去情感之外,容量和视野也非常重要。我常对学生讲这样的话:没有见过风景的人,会把盆景当作风景,也不应只停留在一处。对于教学而言,这句话我觉得同样适用―而它恰恰最有赖于教师“脑内存”的容量和品质。

3. 理解课堂教学的真谛: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发展,让真情流淌在生命的每个角落,用文化之美感受每个跳动的灵魂。

传统的教学观中有一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对于语文课的“水”,我以为大概有两个特殊性:一是澎湃着生活的声音,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看来不仅水源不愁,且多为鲜活之水;二是这水固然可以成为“自来水”,但似乎更有赖于教师的加工,譬如:加热(使其具有情感热度);调色调味(令其更可口,更易“消化”);贴上自己的“商标”(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直至形成“品牌”(成为“名师”,桃李满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希腊学者在三千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学需要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确立生命意识,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学生更应该从课堂的教学中将自己的个性与真情融入到文本之中,并随文中的人物而有所理解感悟。这样,学生通过与教材文本的比照,自身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不可缺少的。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65-01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普遍深入,语文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看都蕴含着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教育气息。笔者在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感悟颇深,通过新课标的深入解读和实践,以及和传统教学的对比,对当前语文教学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思考,下面结合本人教学经验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与反思,以供同行参考。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定位

在原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是师本位,一言堂。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其次,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特别是在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而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可以倾诉包括学习在内的任何内心体验的人,教师是理解、支持学生的人,温暖学生心灵的人,是慰藉学生灵魂的人。

再者,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学生不能领悟的,在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需要教师帮助的,教师在鼓励的同时,给予学生以帮助,使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心灵的“困境”,获取更多的乐趣。

可见,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为学生现在学习和今后学习服务的人。

二、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与社会

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教学。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如各科教材都大大增加或加强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那些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

另外,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就是强调知识的运用,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强调各项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这些课程理念,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体落实。

三、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强调口语交际,等等。新课程所强调的这些素质中有一些是纸笔测验等考试方法所无法涵盖或无法充分测查出来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质,势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这一课程追求最终落空。

四、关于语文教学实践

篇(10)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是平等的,是互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是主体,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把握有度。学生是主体,不等于课堂就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处理,否则课堂就成了放羊教学;实际上在课堂上,我们教师是引导者,是组织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适度放开,又要适当控制课堂的节奏。课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学习内容;进行授课时,在平等的地位下,教师要站在一个过来的学习者的角度上,对待学生,控制课堂,配合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当成好朋友,学习好伙伴,共同学习,相互帮助,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主动的参与学习。不但在课内,在课外我们教师也要将学生作为朋友对待,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可以进行倾诉的对象。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管是学习的,还是生活上的,需要教师进行帮助的,教师在鼓励的同时,给予学生以帮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感受师生之间的情谊,获取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同时由于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注定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首先可从古典文学入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涌现了一大批作家,如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产生了孔子、孟子等众多的思想家。他们留下的古典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通过学习和阅读这些文言文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生活中要时刻检点自己,与人交往中要做到诚实守信,汲取了古人的思想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其熏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无裨益。其次,深刻领会现代散文诗歌中的内涵,每篇诗歌都是体现作者对生活,对景物内心表露。通过对其的学习,可以修身养性,可以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从中可以使我们学生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趣。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要适时地开展情感教育。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

新课程改革已经数年,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仍是新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的方式花样有很多,但很多流于形式。其实作为评价,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现状。一味激励,或者一棒子打死都是不可取。在保证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可取之处,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其次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评价时要因人而异,要进行分层评价。每个学生的层次都不一样,其发展潜力也不一致,如果我们以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有基础上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都能学有所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若表扬批评不得体,场合情境不恰当,就会事与愿违,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要讲究艺术性。评价的语言要正确生动,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让评价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力量。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出现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复习法等。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该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学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而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不一致,教学内容不一样,所以要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争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选择教法的同时,也要考虑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集音、形、像、文为一体,具有直观演示、形象生动、操作易行的优势功能。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要搞好语文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不断交流,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体验生命,重视知情的多元化,倡导阅读的个性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知情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倡导阅读的个性化,才能放飞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

课堂教学要关注生命,我们要把学生视为一个特殊的生命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们要让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构建精神生活,满足需要的过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不是车间,不是标准化零件的流水作业,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对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倍加爱护,并适时地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在全班点燃,使大家分享学习的欢乐。

2、唤起联想,激活想象,让学生进入美的再创境界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已经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眼中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这正如瞎子的“目无全象”,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文章意境,达到情感的共鸣。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