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99-0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差(冲动伤人和自我伤害等)的个案不断增多,有关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行为失控常见于各类媒体。众多研究显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现增多趋势,大学生群体当中有15~31%的人存在着程度不等心理健康问题[1,2]。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莘莘学子的心里承受着不同层面压力的冲击,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3]。研究者发现,当学生面临压力事件时,其个性、应对策略、社会支持等因素在“压力-健康”之间起着缓冲作用[4,5]。大学生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与角色定位,使他们承受着学业与运动竞赛双重压力。有人研究认为,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其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普通大学生,也有人研究发现,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相对与普通大学生一样也存在一系列心理适应性问题[6]。基于目前对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涉及影响因素的现状,本文致力于探讨压力、应对方式等因素与运动员大学生和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本研究假设:1) 运动员大学生与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2) 两种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人群相比有存在一定的差异;3) 两种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区别。
1研究对象方法
1.1研究对象A组:某高校参加省大学生运动会的部分运动员98人(男67人,女31人),平均年龄(21.05±2.12)岁,平均专项训练年限为(10.22±3.42)a;B组:同一高校非运动员大学生(新闻专业)128人(男77人 女51人),平均年龄(20.80±1.08)岁。两组学生都来自1~3年级。
1.2研究方法采用心理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法,在2006年开学初对上述两组研究对象发放相应问卷进行测试。回收的有效问卷A组为98份、B组为128份。
1.3研究工具
1.3.1症状自评量表(SCL-90)[7]用以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是国内外研究者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心理量表,国内也建立了常模。此量表反映了诸多的心理健康内容。本文以总分及9个因子作为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1.3.2大学生压力问卷用以评价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期间所承受到的压力状况。根据编制者报道,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由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和消极生活事件三个因子组成,分别评价学生不同方面的压力情况。
1.3.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8]用以评价大学生的应对方式。问卷包含20个条目,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9]用以评价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得的支持程度。问卷由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三个因子组成。问卷应用广泛,信效度较好。
1.3.5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0]用以评价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该问卷已在众多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得到普遍认可。本文选取其中的“精神质(P)”、“内外向性(E)”及“情绪稳定性(N)”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
2结果
2.1心理健康水平如表1所示。两组大学生在SCL-90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与常摸结果比较,运动员大学生只在“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而新闻专业大学生则在“总分”、“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六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
表2 所示为两组大学生在校园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个性特征方面的比较结果。从表上可以看出,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个人压力”、“积极应对”两方面得分显著高于运动员大学生;运动员大学生则在“消极事件”、“主观支持”和“EPQ―P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其余诸测试指标两组大学生得分之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
2.2相关分析从表3显示的结果来看,运动员大学生SCL-90诸因子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 “消极应对”及“EPQ-N”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中度以上;部分因子与“消极事件”、“EPQ-P”呈现中等偏下程度的正相关;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
从表4显示的结果来看,新闻专业大学生SCL-90诸因子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及“EPQ-N”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中度以上;部分因子与“消极事件”、“消极应对” 及“EPQ-P”呈现中等偏下程度正相关;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
2.3逐步回归分析以SCL-90总分为应变量,以校园压力事件总分及三个因子分、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总分及三个因子、EPQ三个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两组大学生为统计样本,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运动员大学生组中,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分别是“个人压力”、“EPQ-N”及“主观支持”;新闻专业大学生组中,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分别是“学习压力”、“EPQ-N”及“支持总分”。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群比较,无论运动员大学生还是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某些症状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专业大学生不但在“强迫”等五个心理症状因子方面得分高于常模值,说明在这几个方面比普通人群表现出更多的心理症状,而且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低于常模值,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运动员大学生似乎要好一些,只在“躯体化”等三种症状内容有明显表现,总体健康水平跟普通人群没有什么显著差异。根据以上分析,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似乎要优于非运动员的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但是,比较研究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个看法:两组大学生SCL-90总分及9个因子水平都相差无几,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校园压力是常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从压力总分和“个人压力”、“学业压力”、消极生活事件”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压力状况。两组学生都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呈现出中度以上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大学生面临或感受到的压力越多越大,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差。“消极生活事件”比起上述因素来,与心理症状的相关程度似乎稍低,甚至与有些因子相关水平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程度。比较两组大学生在压力问卷诸因子上的得分,可以看出,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三个方面的得分要高于运动员大学生,在“消极事件”因子上的得分要低于运动员大学生。其中“个人压力”、“消极事件”两因子得分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似乎说明,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比运动员大学生感受到较多的个人压力和学业压力,而运动员大学生则要遭遇到更多的消极生活事件。运动员大学生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要参加专项技术训练,为大赛做准备,因此,有可能遭受诸如受伤、比赛失利等等负面事情,所以会感受到较多的消极生活事件。作为文科学生,可能对于来自校园内外的各种激烈竞争因素感受得更加深刻和细致,能够从更细微的角度诠释竞争态势,所以可能会比运动员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个人压力。新闻专业的大学生人文理论课程的学习要比大学生运动员(一般为非人文学科专业学生)繁重得多,能够感受到的学业压力可能更为明显。众多研究表明,在个体面临压力时,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个性特征都能够减轻压力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冲击。在本文研究中,两组大学生的心理症状评价指标(SCL-90)与消极应对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明显。说明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越采用消极的应对措施,心理健康水平越会下降,心理症状越会明显。在社会支持方面,相关研究表明,两组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与社会支持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比较分析发现,运动员大学生则在“主观支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说明,前者更容易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系人群的关爱和支持。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两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总分及多个因子)都与个性特征中的“情绪稳定性”(N)和“精神质(P)” 呈明显的正相关,说明大学生精神质倾向愈明显、情绪愈倾向于不稳定或情绪状态不佳,其心理健康水平愈低。比较分析发现,运动员大学生则在 “EPQ-P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说明前者比后者在个性上更多地倾向于“精神质”。多元逐步回归是统计理论中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意义在于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能够很好地反映对自变量的影响,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文之逐步回归研究发现,两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差异。在诸多测试指标中,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人压力”、“EPQ-N”及“主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习压力”、“EPQ-N”及“支持总分”(进入回归方程)。
4小结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表现出较多的心理症状;运动员大学生与新闻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表现的差异并不显著;2) 诸多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有关;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差异。3)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类别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存在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方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翠红,谢正,代娟,等.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90-392.
[2] 余晓波,方艳霞.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3):725.
[3] 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7:398-401.
[4] 李慧民.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263-264.
[5] 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94-96.
[6] 孙永泰,乔友健.近十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1): 31-32.
[7]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 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2004年云南大学生化学院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杀害4名同学;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一系列触目心惊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反思。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迫切需要和关注的问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有心理自控能力、有健全的个性特征、有自信心、有心理耐受力。
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面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和种种“心结”“心病”,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学校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不能漠然置之。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教育,使大学生保持快乐、阳光、乐观、向上的心态,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3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0.32%。对比之下,大学生群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一般社会群体。因此,极端个案并不能代表全体,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心理状况健康良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抑郁自卑:随着社会就业及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同学受自卑情绪困扰。据调查,42.5%的同学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等能力上的缺陷而引不起老师、同学,尤其是异性的注意而自卑;36.7%的同学渴望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因为“家里条件差,没钱,跟别人不在同一个档次”产生心理落差;29.2%的学生觉得自己相貌不好或是身材矮小而不愿和人交往;22.5%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如人而导致自卑;15.8%的学生因性格问题(比如胆怯)而导致自卑。自卑情绪的产生,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生活上消极抑郁,心情烦躁,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尿频、出汗、自怨自艾等症状。
②盲目攀比:17岁少年王某卖肾买苹果手机案、大学生以“奖励”为名要求父母买笔记本电脑、PSP、iPhone等电子产品的新闻报道,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学生盲目攀比、虚荣心强的心理,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
③功利主义:大学校园受到整个社会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同学们在利益的驱动与压力下读书,不少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价值观,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学生就把同学视为学习或者是感情与未来生活的对手,甚至敌手,为了战胜对方在学校里几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连对法制的畏惧都置之脑后。而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
④上网成瘾: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AD。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据有的学生自述,一些学生迷恋魔曾、CF等游戏,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一些学生早上一起床就开始玩游戏,一直到深夜,困了倒头就睡,醒了又继续玩;一些学生一到教室上课就无精打采、迷糊睡觉,一上网就精神抖擞,两眼放光。不少学生为了上网逃课,不参加考试或考试成绩不佳,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业,而且对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危害。据专家分析,上网成瘾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意志力薄弱等特征,他们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寻找心理安慰,弥补心理落差。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始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时在24学时或是32学时。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主要以活跃的课堂、团体心理游戏、心理健康活动月、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展开,学习考核以撰写学习心得、个人的心理成长报告为主,引导学生具有阳光心态,快乐生活。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名专职以及数十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除了日常咨询外,每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
5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建议
5.1 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破除仅仅是就业率、考研率等的学校评价体系,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不能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让学生们变为只会应试,却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书呆子;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具有完善的人格。
5.2 加强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紧张是制造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人格素养的培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进行教育,最终异化同学关系,甚至制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我校根据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决定从 2011 级学生开始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一周完成2课时,共16课时,且要求本专科的大一新生都必须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学习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并不感兴趣,课堂氛围差,知识点和概念的死记硬背成了学生应付性修完该课程的学分唯一方法,根本达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因此,笔者在给 2014级学生授课时进行尝试体验式教学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团体辅导技术,通过团体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形成积极的正能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1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辅导”源于欧美,也常被解释为“团体心理咨询”,它的英文翻译是“group counseling”。在最开始的时候团体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式,它指的是以团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互,引导个体在团体交往中进行查看、体会、学习、自我认知、自我肯定,改进和他人关系,掌握新的行为方法与态度,促进自我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技术是指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运用团体咨询理论,创设团体情境,通过游戏、行为训练、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脑力激荡等方法,实现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个体通过参与、模仿而改变认知、态度和行为。心理健康课将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到传统课堂教学实践当中,令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班级的人际互动中去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感受性、促进学生的感悟、加快学生的转变,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2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团体成员在辅导中必须遵守下面几点原则:
2.1尊重与理解的原则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是成员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团体成员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有利于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能顺利开展活动。
2.2问题一致性原则
针对团体成员的共有问题进行辅导符合所有团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在拥有相同需要解决问题的境况下,团体成员更容易形成一起分享、互相帮助的心理氛围,从而一起完成团体目标。
2.3 主体明确的原则
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互动。
2.4 保密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保密。在团体运作过程中,要求辅导教师和团体成员必须尊重个人隐私,所有的信息只限于团体成员内部交流,不得向其他人员泄露。
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团体辅导教学应用实例
3.1团体辅导名称
知情绪、懂心情―依据情绪管理理论和情绪ABC理论开展团辅活动
3.2团体辅导目标
(1)活跃气氛,建立融洽的团体关系。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认识情绪特点和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的意义。
(3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管理情绪,构建愉悦心情。
3.3团体辅导方案
3.3.1暖场
目的:促进成员相互认识,建立团队。
内容:
(1)热身歌曲唱。
方法: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在教师的领唱下,让学生们一起演唱歌曲《假如幸福的话就拍拍手吧》。
要求:全体学生大声唱,同时根据歌词内容做肢体表演。
(2)名字接龙自我介绍。
方法:让每个学生给自己取个小名,并且在名字前面加上形容词,然后进行逐个自我介绍。
要求:后一个介绍的学生必须带上前面学生的名字。比如:我是坐在美丽大方的小丽旁边的胖胖的小王。。。。。。
3.3.2主要活动
目的: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以及因情绪状态产生的影响。
内容:
(1)冥想训练。
方法:让学生选择最舒适的坐姿并放松肌肉,播放轻柔的纯音乐,让全体学生回忆最近一段时间中发生的生活事件,同时关注在每个事件中自身情绪上的不同变化。
(2)回忆笔记。 (下转第61页)(上接第47页)
方法:让学生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并且将答案填入下划线处。
a.近期让我感觉高兴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心情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想起这些事,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近期让我感觉不高兴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心情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想起这些事,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心情愉悦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心情糟糕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e.我的情绪状态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3集体交流、讨论
让学生集体讨论三个问题:今天产生过哪些情绪?这些情绪体验对生活、行为、健康的影响是什么?如何有效管理情绪?
3.3.4教师讲诉与情绪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进行思考点评
(1)故事《情绪链条》。
(2)故事《神奇的发卡》。
3.3.5个人反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的主人是自己,积极构建正确的情绪管理模式。
3.3.6收尾
(1)学生分别分享收获和体会。
(2)教师小结。
(3)家庭作业:学会管理情绪、微笑每一天。
(4)活动反思。
此次团体活动让学生们愉快的感受到了团体辅导员的氛围,同时掌握了基本的情绪管理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W会自我调整、教育和管理。由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应用团体辅导技术是可行的、有效的。尽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有极个别学生参与性比较差,但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投入活动中体验、分享、感悟、升华、成长。学生们纷纷在课后表达对活动的认可以及活动之后发现自己能更好地管理情绪。
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也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但是,团体心理辅导也有其不周全的方面,比如只能解决共性的问题等。因此需要广大心理健康课教师在课程需要时适度引入团体辅导技术,也不要忽略个别特殊性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姜相志,邹庆华.“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5-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鉴于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和分析,让学生学到“活”的知识。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深入实际案例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训练中提高,增强学生分析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1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基本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实际的心理案例引入课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在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1.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以具体、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比如讲到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人格障碍,如果只是从概念和特征等理论层面对强迫性人格障碍进行阐述,一则枯索乏味,二则艰涩难懂。但假如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个案分析,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这种活跃、和谐的氛围正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1.4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助人自助,促进身心和谐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特殊性,他们思想上趋于独立,对外界的看法常常带有质疑和批判的倾向,乐于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反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生引入心理问题情境,让其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和探究。这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深入案例情境也能更好了解社会并融入现实社会事件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2.1准备阶段
2.1.1教师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达到的效果,即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参与讨论,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增强助人自助的心理调适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搜集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关键在于案例,重点是案例的分析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实用性和典型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案例有其特殊性,某一个心理案例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个心理问题,并且造成的问题产生的因素也是多元的。这些案例素材十分丰富,既包括心理实验、典型心理个案分析,也包括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等等。(3)选择并制作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及恋爱心理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也将以上述重点、难点为依据,选择信息体量大且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所讲本章节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程前后的连贯性,以便学生能通过案例讨论分析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心理知识。选好案例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和案例篇幅、难度的需要,灵活选择视频、文字、口头阐述等案例形式,力求达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1.2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案例进行自主探究、群体合作式的学习,讨论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为了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适当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设立组长,设计组名、旗帜和口号。分组的时候,任课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设置一些和上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自己队伍的成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能够事先考虑到全体小组成员的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预期等关键问题,会大大缩短小组从组建到规范阶段的磨合期,从而促进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的彼此信任、配合默契,使讨论活动能够更加有效进行。(2)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熟悉案例。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精心设计案例的问题。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问题既要难度适中,又要和所学过的心理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对可能超出预计内容范围的一些问题有所预备。由于课时有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应提前将文字、视频等案例材料给予学生,好让学生形成对心理案例的基本思考,提前做好准备。
2.2实施阶段
2.2.1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施引导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参与心理案例讨论的过程和把控上课节奏,任课教师要注意引入心理案例的时机。最好是在上课之初抛出部分心理案例,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再将心理案例的其他部分呈现给学生,用当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正如上文所述,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呈现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如视频、角色扮演、口述等,而不同的方式各有其利弊。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使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根据实际心理案例和学生课堂中讨论的情况,任课教师可选择其中的关键点和争议的焦点进行反复的呈现,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目的。
2.2.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最关键的环节是案例的讨论过程。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讨论效果,要对小组内部进行责任分工,并要求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心理案例问题实时调整所担任的角色。通过分工协作,角色转换,小组中各个成员将自己的知识、见解转化为小组成员之间共享的学习经验,使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讨论过程的重视而更加努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监督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偏差,予以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2.2.3开展班级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将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在班级进行分享,其他组可以对此发表看法,从而使全班各组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为营造一个热烈而又有序的课堂交流环境,任课教师要提醒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做好笔记,同时以温和的态度对发言的小组做出正面评价和鼓励,甚至可提供一些物质奖励。这样使学生能更加感受到教师对于其观点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之后的讨论,此外能够保证其他小组保持较为高度的注意力,营造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实践表明,这种引导方式对于此后的课堂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此外,针对班级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偏题或陷入僵局的情况,任课老师不应立刻打断,因为离题、偏题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表现。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任课教师首先采取鼓励的方式,然后再告诉学生其思路过于发散,比较适合其他章节或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留在课下与同学探讨,从而及时将学生引回正确的方向,使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交流能顺利进行。
2.2.4教师对案例讨论的总结
案例的总结评价对于案例教学而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任课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评价和引导,指出其表述不严谨或错误的地方,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能够提出创新性观点的学生,任课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有争议的观点,则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正确合理的理论依据;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研究者一般不会明确指出是哪个小组的观点,因为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点,如果教师刻意指出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整个小组的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传统教学中主宰整个课堂的教师也发生了角色的转变,他们在教学过程更多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3.2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其关键是案例讨论的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在选择上要满足实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另外,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案例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且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3教学条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条件也是有相应要求的,首先是教学班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50人以内为宜。其次是需要活动桌椅的教室,且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需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讨论为载体,让学生深入案例情境,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实现心理教育“助人自助”的目的。
作者:黄修明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日千里的互联网络的全方位渗透,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发生了很大改变,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变。社会的进步发展更是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使得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也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近些年来,全国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本人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结合我院近年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愿与其他兄弟院校共同分享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既有成果,并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与改进作进一步探讨。
首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现状归纳如下:
(1)过于强调形式,不注重实效。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走形式主义的路线,为了应付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流于形式地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虽然有少部分院校也配套建立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但人员配备不够齐全,不够专业,更没有长期有效地开展实际工作,甚至连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都没有。在课堂教育方面,多数学校只是做一些讲座或报告,有的就是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在课程内容中安排两三节心理健康的内容,就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的课外实践根本无从谈起!而有些学校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都缺乏具体的、有效的措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都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有很多建立起来了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够明显。
(2)对其内涵及外延重视不够,理解不够深。心理健康教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与一般的理论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但现在很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都存在误差,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几堂教育课程就能解决问题了,所以就产生“单纯说教,不管实效”,“课堂上滔滔不绝,课后事不关己”的奇怪现象。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在于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通盘管理,所以说,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行为。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直到先如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的理念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学方式单一,始终以“讲授—接受”模式为主,教学理念落后。究其原因无外乎,一是学校安排的教学课时不足,一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只在12到20课时之间,由于课时有限,有些要花时间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参观、见习等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施。从而就造成了教师一人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局面。二是高职迫于生存压力,不断地扩大招生,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扩大班级人数,但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导致教师迫于压力不能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依然在重复“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过程,没有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培养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更有甚者开始逐渐抹杀教育的创新功能。
(4)师生关系冷淡,缺少沟通。当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在不断增加,而辅导员的配备却没有随之增加,每位辅导员至少要管理两百多名学生。能和每个学生说上一句话就很不错了,而且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更别说与一个个学生去沟通了。因此,一些个性内向、行为消极的学生,心理郁闷无处宣泄,心情不悦无处诉说,而只有当出现问题后才去处理,大多数甚至不诉诸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沟通和教育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
(5)大课堂教学,课时短少,学生主体参与差,互动少。进入高职院校往往是大课堂,教室也是使用幻灯片教学,往往是几百学生一起听课,这样就会造成听课的效果下降,而且学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仅在大学一年级或者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时间很短,内容也较有限。但针对高职生个体成长发展来看,身体和心理又是动态变化的,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健康正常发展的时代需要。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高职院校或多或少会出现以上种种现象。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学习、研究学生的心理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心理特点也呈现出复杂化,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还有的是中专毕业,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够高,也不够全面;
(2)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多,道德行为和品行意识更接近于现实,常陷入迷惘状态,渴望非理性的认可,且自由散漫、叛逆性强;
(3)学生的情感丰富且脆弱,心灵纯真且复杂;性格率直且固执;既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又有成年人的无奈和游移;
(4)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其思想意志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游刃有余却缺乏刚性;有的遇事易冲动不加思索;有的又过于执着,沉迷其中;有的则胸无大志,玩世不恭。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和强大,从小而言是决定学生自己未来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从全局来说是关系到我们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和整体民族富强的关键。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事物认知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地基。
就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来说。由于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的落后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需求。
就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辅导的老师来说。据笔者观察,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大多是通过培训或者自学来的,人员缺乏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况且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或者研究高职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而且这门学科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懂心理学知识、又要懂教育学和医学知识,甚至还要懂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它是一门交叉学科,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手段就应该灵活。
所以我们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时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和随时变换课堂教学手段。
下面结合我校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情况,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明晰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开设的目的。对于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本身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对课程进行具体的添加。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即: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的目的就是对提高大学生学校环境的适应力、学习力、交往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通过这样开增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素质要求。
第二,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查,收集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和有效地开展。
第三,应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很重要,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进行积极的倡导工作。学习与实践并重,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重点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培养,在实践指导中,老师要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参与兴趣,如角色扮演、心理调查、主题讨论等。最终的目的是想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来提高自我认知、调控、激励、生存及发展等相关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以一种合理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学生自觉追求健康的心理活动当做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强大自己的心理调节力的目的,树立健康的心理健康观点。
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制定科学系统的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据此,泰山医学院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于2011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组建了由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阅读疗法师、音乐疗法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师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学班子。教研室挂靠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授课对象是全体大一新生,授课内容除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外,还将阅读疗法、音乐疗法作为独立章节写入教材。学生全部修满为3个学分。阅读疗法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重要内容,首次列入教学计划,暂定为6个必修学时和30个实践选修学时。其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讲义编写、实践选修课的形式等,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阅读疗法课已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心得与同仁分享。
1 精选授课内容
学校把阅读疗法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阅读疗法,认识阅读疗法的作用,认可这种方法并自觉运用阅读疗法排忧解难,提高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时量来选定理论课和实证课的授课内容。理论课讲哪些内容,实证课重点突出什么,理论课与实证课的课时比例怎么划分,都需要任课老师提前筹划和调研。通过在学生中试讲,收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信息发现,多数学生对阅读疗法的理论兴趣不大,他们更关心的是阅读疗法的应用问题。例如,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书方,阅读治疗的成功案例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计划,阅读疗法课的内容及课时安排见下表:
国外阅读疗法概论一节,理论部分重点讲阅读疗法的定义、作用及疗效机制。实践部分则简要介绍阅读疗法研究比较成熟的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阅读疗法的实践和研究成果。重点推出国外阅读治疗验方,例如,美国治疗抑郁症的验方:伯恩斯的《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海涅的《赞歌》;美国治疗失眠症的验方:济慈的《睡去》;英国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的验方:华兹华斯、勃朗宁的诗歌;意大利治疗抑郁症的验方:朗费罗的《生之礼赞》;日本宣泄痛苦、释放压力的验方:号哭电影《现在很想见你》、哭泣小说《东京塔》等。文学是无国界的,国外的阅读治疗验方,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借鉴和选用。整堂课中,学生表现出对阅读疗法极大的兴趣,聚精会神听讲,认真做课堂笔记,达到了让学生了解阅读疗法起源和国外阅读疗法状况,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中国阅读疗法概论一节,分古代与现代两部分讲解。古代部分重点梳理读书养心祛病理论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例如2500年前,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述了阅读疗法的作用。汉代文学家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点明了书的药性,提出了读书治病的观点。清代文学家张潮作《书本草》,旗帜鲜明地指出“书就是药”,并将中国几乎所有的典籍进行分类,按中医学理论分析药性、疗效、作用、副作用及服用方法,列出7个阅读疗法处方。在串讲古代阅读疗法理论成果的同时,再精选读书治病的典型案例加以佐证。如,汉元帝刘爽读《洞箫颂》、《甘泉》治好了抑郁症;清代学者焦循读道家的书籍抑郁症痊愈等。通过对古代阅读疗法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到,虽然“阅读疗法”一词源于美国,但是我国读书疗病的历史却源远流长,而且医案丰富,验方体裁多样,充分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
现代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实践部分,从1994年沈固朝的《读书也能治病》将国外阅读疗法引介到中国讲起。重点讲几位长期坚持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者。如,当今在阅读疗法理论研究领域成绩卓著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波的阅读疗法理论研究与他的专著《阅读疗法》;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宫梅玲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对症书方及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台湾大学图书资讯系陈书梅的儿童情绪疗愈绘本书目研究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实践阅读疗法的兴趣。
典型案例与验方分析是阅读疗法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听课心理来看,他们对这堂课充满期待,有的希望能就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获得书到病除的验方;有的是为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心理疾患储备精神营养。从教学的目标看,要用大量的典型案例,证明阅读疗法的有效性,并根据书疗的效果,分析推导出何种书能够防治何种心病的科学结论。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交际障碍、抑郁障碍、情感障碍、适应障碍、焦虑、就业压力、空虚无聊等共性问题,推出阅读治疗成功案例及验方,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启迪。
案例分析,主要从患者引发心理障碍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病因,强调不同病因应服用不同书药。以抑郁障碍为例。如果是因父母的伤害、亲人的漠视、童年遭而引发的抑郁,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有奇特的疗效;如果是因失恋、单恋等情感问题引发的抑郁,鲍鲸鲸的《失恋三十三天》、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能读去痛苦,平静心态;如果是因疾病、身体残疾、自卑引发的抑郁,朱彦夫的《极限人生》、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能帮助患者超越自卑,建立自信。对于验方,均按阅读疗法的认同、净化、领悟的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配伍书方则按中医方剂学的君、臣、佐、使组方原则进行分析。
2 采用多种授课方法
如何将学生对阅读疗法的新奇感转化成浓厚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由自觉运用阅读疗法化解心结。提升到与别人分享读书快乐的助人境界,授课方法是重要环节。理论课,如果纯讲阅读疗法理论,实必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疗法的兴趣;实证课,如果仅仅讲授案例,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会使教学流于肤浅,不易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疗法的精髓。因此,理论与实证课紧密结合,以实证佐证理论,以理论诠释案例,启发式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并举,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授课效果。这是教师授课的两大诀窍。
在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阅读疗法的定义、作用、原理,教师均不直接宣讲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新奇事件和学生的读书体验,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例如,阅读疗法定义,就是从拜格斯特开“文学门诊部”这个轰动美国的重大事件讲起。拜_格斯特灵活地运用文学书籍、哲学书籍、史学书籍对前来就诊的抑郁症、焦虑症、空虚无聊症、感情障碍等心理疾患,对症下书,疗效显著的事实使学生很容易将阅读疗法定义的辅助疗病、解除痛苦、释放压力、抚慰心灵的要点总结出来。在阐述阅读疗法作用时,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根据平时阅读纸质文献、浏览网络文献、欣赏影视作品的目的和不同的心理体验,将阅读疗法的愉悦身心、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领悟道理的作用,一条条总结出来。
阅读疗法的疗效机制是授课的难点,其认同、净化和领悟的原理很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则通过本校一女生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战胜失恋抑郁、摒弃自杀念头的典型案例导出。首先,该生在阅读陌生女人失恋的巨大心理痛苦时,有了感同身受的共鸣感,此为认同;其次,她在体验陌生女子的痛苦时,自己的痛苦被导向了外部,释放了压力,当她将自己的遭遇与陌生女子进行对比时,感到自己的痛苦与陌生女人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进而达到了心灵的平衡和平静,此为净化。最后,她掩卷深思,便悟出: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痛苦、自杀真是不值,从而彻底摆脱了抑郁,此为领悟。此案例形象直观、平实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案例与验方分析课中,以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授课的艺术性上下功夫。为了防止平铺直叙的课件及一言堂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疲劳,教师首先在课件的制作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将静态与动态、无声与有声的画面进行了有机结合。例如,课件中穿插上动画配乐诗朗诵、影视作品的片段、名人名言的话外音等,大大增加了课件的趣味性和美的视觉效果。其次,对案例与验方的分析,进行了分时段、分内容的师生互动场景的精心策划和设计。例如,有阅读疗法师读书治病的现身说法;有学生对同一验方其他案例的补充;有《假如你不够快乐》的配乐诗朗诵;有案例及验方分析后的讨论答疑;有授人以渔的书药选用方法;有听梭罗对你说的话外音:“纠缠、困扰和迷惑我们的问题,同样在所有智者的身上出现过,无一例外。而他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和生活回答了这些问题……解释我们的奇迹揭示新奇迹的书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听进去并理解的话,也许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使我们看到事物新的一面;有观看2011年6月中央电视台《欢乐英雄》视频,听歌唱家德德玛讲《从头再来》是如何陪伴她战胜病魔的肺腑之言。“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人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至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德德玛激动地说:“我特别喜欢这首歌的歌词,因为歌词非常贴切于我,在我得病的12年中,这首歌始终陪伴着我,给了我战胜病魔的坚强信念和勇气,让我实现了重返舞台为人民唱歌的梦想”。
梭罗的读书名言、德德玛的阅读治病经历,将案例与验方分析课推向了,也使学生领悟了如何寻觅贴切于自己的书药的方法。
3 阅读疗法课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个体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对自身心理健康进行自我辅导和调控,是大学心理辅导课的任务和目标,但传统的心理辅导并没有包含这一块。这种教育的缺失导致不良情绪事件的偶然性和突发性。根据心理健康中心个案咨询记录分析,进行心理求助的大学生有50%是因为情绪问题。因此,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情绪并形成个体自身的情绪调控系统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了健全大学生的情绪认知、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完善情绪管理技巧,笔者设计了一门课程――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情绪的关注,而且包括对情商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提升。
1全体学生宣读团体契约
在课程开始之前,邀请全体成员宣读团体契约,能增强学生对团体的认同感,增加归属感,加强团体的课堂效果。以下是契约内容。
我承诺:严格遵守以下团体誓约,若有违背,原意作自我检讨和自我反思。我一定:专注于课程内容,投入小组活动过程,因为我明白,我的分心会对课程及组员造成负面影响。我绝对:对课程、教师和组员持无限信任态度,愿意在他们当中剖析自己,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我愿意不批判地接受他人的表露,并为之提供反馈信息。我将会:在小组活动中全程专注,活动期间不中途退出,也不使用手机等娱乐设备,不做任何与活动无关的事情。我保证:尊重接纳,鼓励关爱。 我相信:遵守保密原则,绝不泄露小组活动的任何内容和组员的一切信息。我愿意:为建设团结友爱真诚互助的团队努力。我知道:我们一定会成功,一定可以登上新的高度。契约人:***
2从理论上认识情绪
在宣读完团体契约后,组员们的凝聚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情感层面做了辅导后,接下来的任务是从理论角度,全面认识情绪。教师为组员们介绍ABC理论,希望从理论上加强学生对情绪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基础。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受诱发性事件本身的影响,而是由情绪的主体(人)对这一诱发事件的理解和反思所引起的。也就是说ABC理论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换而言之,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在了解了ABC理论的主要内容后,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有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加深对激发事件的认知。根据同学们的理解,主要罗列以下几条:
(1)自尊心过强,认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
(2)我应该得到任何人的赞许和喜爱;
(3)任何事情,都要按照我的意愿发展;
(4)一切都应该按照计划进行,不允许有一点点的改变;
(5)心态悲观,认为总会有悲伤的事情发生;
(6)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全由外界影响;
(7)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8)遇到困难,必须要找到解决的方法,不然就会焦躁不安;
(9)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不好的人,必须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10)内心不够坚定,要找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支撑。
认识到这些为不合理信念后,开始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B,从而逐步完善C。这就是ABC理论的运用方式。这个理论,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奠定了基础。
3从活动中了解情绪
有了理论的支撑后,可着手从活动入手,强化同学们对情绪管理的认识。本研究一共设计了两个模块共六个活动。分别从认识情绪和愉快情绪唤起两个层次入手,形成由浅及深从外及里的活动模式,强化同学们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3.1认识情绪
3.1.1活动一:”我演你猜”
活动目标:通过肢体动作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别及辨别健康情绪。
活动准备:喜、怒、哀、乐、爱、惧情绪卡片。
活动步骤:
(1)预先准备六张”情绪卡片”,卡片上分别写上”喜、怒、哀、乐、爱、惧 。
(2)让自愿上台的学生随机抽出一张卡片,用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表达卡片上所写的情绪,不能用言语表达。让台下的同学猜测台上的同学要表达什么情绪。
(3)组织学生进行10分钟左右的小组讨论:“情绪有好坏之分吗?为什么?” 以及“如何对待负面情绪?”
(4)学生交流并请代表发言,教师做好记录。
(5)教师对活动总结: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要把握度以及表达的方式。一些消极情绪只要表现恰当也是有益的,如当我们的亲人离世,这种悲伤情绪是很自然的很健康的,适度的悲伤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难关。但不能让这种悲伤情绪无限期地延续下去,适时的表达后,应该学会收起情绪,重新开展生活。
3.1.2活动二:我的情绪我反应
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对自身的影响,明白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必要性。
活动步骤:
(1)回忆当自己很快乐、恐惧、生气和悲伤时,是否产生一些生理的感觉?请记录下来。反思这些情绪反应是不是对生理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2)回收纸条,打乱,再随机分发给每一个同学,并让学生宣读出来。
(3)教师小结:
①当我们快乐、恐惧、生气和悲伤时时,不仅外部有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身体内部也会发生一些生理变化。
②教师举例子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如范进中举的故事,帮助同学们理解极端的情绪会造成生理的不适。在极度生气的时候,人的智商为零,因此说话和做事,有可能冲破理智的界限,伤害对方,同时伤害自己的人际关系。
3.2愉快情绪的唤起
3.2.1活动一:镜子活动
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白内心暗示的力量,暗示自己有某种情绪真的就会产生某种情绪。掌握镜子技术。
活动准备: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相对而坐
活动步骤:
(1)学生两人一组,甲学生做出各种愉快的表情,乙学生作为镜子模仿甲的各种表情。时间为2分钟左右。
(2)双方互换角色。
(3)请学生发表感受。
①看到”镜子”的表情,你有什么感受?
②情绪可传染吗?
③在努力模仿各种愉快表情时,你的情绪有变化吗?
(4)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装着有某种心情,模仿着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我们真的获得这种心情,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因此,每天早上起床后我们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今天会有个好心情”,往往会为你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即使没有镜子的时候,也可利用镜子技巧,使自己脸上露出很开心的笑容来,挺起胸膛,深吸一口气,然后唱一段歌曲,或吹一小段口哨,或哼哼歌,记住自己快乐的表情。
(5)学生补充阅读“笑声护士”、“装笑也管用”等文章,思考这些文章给你的启发,并尽量应用到生活中。
3.2.2活动二:发现快乐
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快乐。快乐隐藏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中,乐于发现可以拥有很多快乐时刻。
活动准备:短文材料《美国年轻人眼里的开心时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回想最近两周令自己开心的事件,在笔记本上列出自己的“快乐清单”,每人至少列出10项。
(2)回收纸条,打乱,在随机分发给学生,并宣读出来。
(3)教师小结:生活中不缺少快乐,只是缺少发现。
(4)教师出示一份“情绪宣言”模板,让学生参考写一份符合自己实际的情绪宣言,每天早上(特别是心情不爽时)大声读出。
教师的情绪宣言模板:从今天开始,我鼓励自己要学会控制情绪!弱者任思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绪。每天醒来,我要告诉自己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会拥有无限快乐的时光。当我沮丧时,我引吭高歌;悲伤时,我开怀大笑;病痛时,我继续工作;恐惧时,我勇往直前;不安时,我提高嗓音;力不从心时,我回想过去的成功;自轻自负时,我想想自己的目标。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到,一定能让自己更快乐,更成功。
4活动成效
在这门90分钟的课上,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情绪的奥秘,经历了情绪的起伏。很多同学反馈“课程设计,很新颖,帮助我认识情绪。”也有同学表示”从今天开始,有信心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成为被情绪控制的弱者。”
在“发现快乐”这个活动,刚开始同学们不知从何下手,总觉得快乐是很遥远的事情。一定是成为百万富翁、环游世界才是快乐之处。引导同学们,快乐是细节,小事处处充满快乐的气息。在此笔者分享了自己的快乐清单:
今天阳光灿烂;今天上课,见到同学们洋溢着青春的笑脸,我也受感染了;
早上出门的时候,邻居的小朋友主动向我问好;吃早餐时,看到街上行人步履匆匆,开始了充实的一天;穿上喜欢的新衣服。
教师用自己的例子告诉大家,快乐不一定是奢侈的,遥远的。随手可得的细节,也充满了正能量。同学们的思考方向开始转变,从远及近,用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每一位同学都写下了自己的快乐清单。把它们整理出来,在班上阅读,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同学们的快乐清单:
师兄向我表白;广播台里播放自己最喜欢的歌曲;躺在床上静静地聆听窗外的雨声;发现自己想买的衣服正在降价出售;被邀请去参加舞会;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傻笑;和闺蜜视频聊天;作了个好梦;在沙滩上晒太阳;在去年冬天穿过的衣服里发现钱;在细雨中奔跑;开怀大笑;开了一个绝妙幽默的玩笑;有很多朋友;无意中听到别人正在称赞你;醒来时发现还有几个小时可以睡觉;自己是团队的一分子;交新朋友或和老朋友在一起;与室友彻夜长谈;做兼职得到人生第一份薪水;见到心上人时心头撞鹿的感觉;赢得班际篮球比赛;朋友做好吃的给我吃;看到朋友的微笑,听到他们的笑声;第一次登台表演,既紧张又快乐的感觉;偶尔遇见多年不曾谋面的老友,发现彼此都没有改变;送给朋友一件他一直想要得到的礼物,看着他打开包装时的惊喜表情;假期回家陪爸妈;爷爷检查身体,一切安好。
参考文献
[1] 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J].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1(1):127-128.
[2] 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平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兴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社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上,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上,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一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一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因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 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于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上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对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 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开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了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 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服务的职能外,还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 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国内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应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 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书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广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调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了“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者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目》。
3 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阅读治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门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馆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 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网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上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上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上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使用隐喻发展结构化的干预技术是近年来叙事治疗在团体和社区工作中的一大创新,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生命树”“生命风筝”“人生菜谱”及“爱与关怀之扇”等干预方法。[1-4]生命树是由澳大利亚杜维曲中心(DulwichCentre)的CherylWhite、DavidDenborough及南非的NcazeloNcube一同创立的,最早在南非因为艾滋病而经历丧失的儿童群体中应用,随后逐步应用于加拿大、俄罗斯、巴西、巴勒斯坦、印度等地,应用人群也由儿童扩展到成人。[5]这一技术方法简便易行,不仅能帮助人们很好地回顾人生,重新找回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人生知识、生存技能、对人生的希望和梦想等,而且能围绕人生困境探寻应对方法。
一、生命树技术
生命树技术分为生命树、生命森林、当暴风雨来临以及证书歌曲等四个部分。[6]
(一)生命树在生命树部分,治疗师首先与治疗对象谈论他们成长环境中熟悉的树,有时还会挑选一首歌曲或一支舞蹈来热身。随后治疗师介绍生命树这一隐喻,并指导治疗对象画出自己的生命树。1.树根:标注自己的出生地、家族成员、家里最喜欢的地方,以及当地的一首歌曲或舞蹈。2.地面:标注自己现在的居住地、日常活动和兴趣爱好。3.树干:标注自己的技能,并讲述相关故事和重要影响人物。4.树枝:标注自己对人生的愿望、希望或梦想等,并讲述相关故事和重要影响人物。5.树叶:标注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并讲述这些人物的特别之处,对彼此生命的贡献以及相关的回忆。6.果实:标注生命中收到的重要礼物,礼物可以是物质性礼物,也可以是精神性礼物,如他人的帮助、友善等,并邀请治疗对象讲述对方送他礼物的缘由,对方眼里喜欢或欣赏他的部分等。
(二)生命森林当治疗对象完成自己的生命树后,治疗师邀请所有治疗对象将生命树贴在一面墙上组成一个生命森林。自愿分享的治疗对象可以上台讲述自己的生命树,治疗师通常会通过一些提问邀请治疗对象分享与生命树相关的故事、发展历史和重要人物。
(三)当暴风雨来临这部分活动的主题包括:1.生命中遭遇的困境及其影响;2.如何应对这些困境。治疗师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注意避免治疗对象在谈论困境时遭受二次创伤。分享的重点是关注治疗对象曾经如何应对这些困境,从中发展出了什么人生知识和生存技能。(四)证书和歌曲在生命树证书中,治疗师标注治疗对象特定的技能、希望或梦想,并感谢特定人物对治疗对象生命做出的贡献。随后会有正式的仪式颁发证书,在活动结束前还会有贴合当地文化的娱乐活动。
二、生命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研究者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生命树技术。该群体是大三学生,即将面临考研或就业的人生选择,很多学生感到很迷茫。根据本土文化以及该群体的特点,研究者调整了生命树的内容和过程。研究者将所有学生分为六个组,每个组安排一名组长。研究者在活动前给每位组长提供了相关培训并安排了学习任务,以便他们能事先了解生命树的内容和过程。
(一)破冰活动所有学生组成一个大组,研究者首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成长记忆中熟悉的树,并讲述一个相关的美好回忆。在学生分享时,研究者通过提问引导讲述,使之更加具体生动,例如:“当你想起柳树时,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特定的画面或记忆?”“回顾柳树在你生命中曾带给你的这些美好记忆,你觉得柳树对你有什么意义?对你来说,它像什么?”通过分享熟悉的树和相关的美好记忆,团体氛围开始变得轻松融洽,学生彼此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生命树所有学生进入小组,组长带领学生绘制自己的生命树,并引导他们讲述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组长对每个学生的分享都认真做笔记记录,以便能将重要内容加入生命树证书中。除了通常步骤外,研究者对生命树的内容做了以下调整。1.树根在树根部分,除了请学生讲述出生地、家族成员外,受人生菜谱这一技术的启发,同时考虑到中国文化对美食的偏好,加入了“在家里最喜欢吃的一道菜”这一内容。研究者指导组长通过提问来邀请学生分享这道菜相关的做法、家庭人物和美好记忆。例如:“在家里,通常谁来做这道菜?她做这道菜有什么特别之处?当你回想起这道菜时,你心里有没有回想起特定的画面或记忆?”如果学生自己会做这道菜,组长还会邀请学生用菜谱的形式来讲解具体做法。分享家庭美食的过程充满了温暖、欢笑和乐趣,学生对活动的认同度和参与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2.树干在树干部分,针对该群体即将面临考研或就业的压力,研究者指导组长邀请学生分享有助于他们考研或就业的相关技能,并通过一些提问来引导他们讲述这些技能的发展历史和相关影响人物,例如:“你能不能谈谈‘坚持不放弃’这一技能在你生命中是什么时候发展出来的?谁曾经帮助你或启发你发展这一技能?”在分享完这些内容后,组长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这些技能来应对当下的迷茫,例如:“如果你使用这一技能来应对你当下对未来的迷茫,你觉得这一技能会促使你做些什么?这会让你有什么不同?”3.树枝在树枝部分,组长引导学生分享对职业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希望和梦想,并通过提问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梦想的意义、重要人物和行动计划,例如:“这个梦想对你有什么意义?它反映出你在人生中重视什么,珍惜什么?谁曾经认可或支持你坚持这样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现在的你可以做些什么?如果你坚持这样做,你觉得这个梦想正在让你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4.树叶在树叶部分,组长引导学生分享那些曾经启发或支持他们度过人生困境的重要人物,并通过提问引导他们讲述彼此对对方人生所做出的贡献和意义,例如:“在你生命中,谁曾经帮助你应对迷茫?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你,表明在他眼里,他欣赏你,喜欢你哪些地方?”“你对他的生命又付出过什么?你的这些付出为他的人生带来了什么?”
(三)生命森林当学生在小组内制作完生命树后,研究者邀请所有学生将生命树贴到一面墙上组成生命森林;所有学生重新组成大组,每个小组有一名自愿的学生在大组中分享自己的生命树,在学生分享自己的生命树时,研究者通过一些提问引导;分享结束后,所有学生轮流观看生命森林中各种不同的生命树。研究者邀请学生去识别不同生命树之间的共同之处,当学生感到被触动或有共鸣的时候,还可以在别人的生命树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或祝福。这一过程让生命树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类似的价值观、希望或梦想所激发的感动、共鸣也把学生彼此之间的生命联结起来。
(四)当暴风雨来临研究者邀请学生挑选一个曾经经历并克服的人生困境,首先对这一困境进行命名,然后讲述如何应对这一困境的相关经历。研究者使用菜谱的形式,通过一些提问引导学生总结在这些经历中应对困境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如果请你总结这些经历中帮助你走出这一困境的有利因素,就像制作一道菜所需的食材和调料一样,你会说有哪些有利因素帮助了你?你能否将这些因素一条条列出?”这些因素包括积极的心态、重要人物的支持、特定的想法或思考、曾经采取的主动行动等。叙事治疗通常会使用心理治疗文件来传播应对特定问题的知识和技能。[7]当学生列出克服困境的有利因素后,研究者采用心理治疗文件中清单的形式,邀请每个学生制作出特定困境的应对清单。标题是“某种困难的应对方法”,然后请学生一条条写出,他如何使用上述总结的有利因素来克服这一困境。随后自愿分享的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应对清单。研究者在学生分享时通过提问引导其思考这些转变的意义,例如:“回顾你做出的这一成长和转变,你觉得这反映出你身上有什么应对困境的技能?”“你坚持做出这一转变,表明你对人生有什么希望和梦想?”“这一转变反映出你对人生有什么目标或方向?如果你坚持往这一目标或方向走下去,你觉得接下来你还可以做些什么?”
(五)证书和庆祝活动当学生在分享应对清单时,几名组长在一旁制作生命树证书。证书是用一张漂亮的明信片制作,在证书中注明学生特定的技能、人生目标、希望或梦想等。随后研究者将证书颁发给每一位学生。组长端上准备好的水果和饮料,所有学生围坐在一起分享食物。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参加生命树活动的体验和收获。
三、生命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经验总结
(一)根据本土文化进行创新
叙事治疗应用在不同文化中应根据本土文化对实践进行调整。如果照搬其他文化发展出的技术方法容易导致文化殖民。家庭和美食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要素,研究者将这两个要素加入到生命树中,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共鸣。这一创新为整个活动设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二)活动围绕学生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来设计
如果活动主题不能贴合学生群体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或问题,只是泛泛而谈,很难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因此活动主题应该围绕学生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设计。本次活动是围绕学生未来发展的迷茫来设计,但如果针对大一新生,活动可以围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结交新朋友”“如何自律”等主题设计。确定主题也不是单纯由教师决定,而是在和学生充分沟通后由对方决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围绕学生的困难设计活动,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解决这些困难。当他们从过往经历中回顾总结出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后,他们就可以带着这些知识和技能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来解决困难。
(三)使用提问来引导分享和促进联结
研究者在整个活动中积极使用叙事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分享。提问能够影响分享的内容和方向。Freedman[8]曾指出,我们使用提问不是来收集资料,而是去引发经验(generateexperience)。当学生分享一个特定主题时,研究者通常使用提问来引导对方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入具体的人生经历可以让分享有更多的细节内容,促使讲述的人和听众都有体验的卷入。除此之外,研究者还使用提问来引导学生总结人生经历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治疗文件来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和技能。叙事治疗还特别强调围绕类似的价值观联结人生,研究者使用意义提问引导学生反思特定行为和转变的意义,及其反映出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希望或梦想等。当学生之间彼此倾听和见证类似的价值观,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共鸣,彼此之间也因此产生联结感。作为叙事治疗在团体和社区中应用的一种有效方法,生命树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应用和推广生命树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enboroughD.Collectivenarrativepractice:respondingtoindividuals,groups,andcommunitieswhohaveexperiencedtrauma[M].Adelaide:DulwichCentrePublications,2008:71.
[2]DenboroughD.Kiteoflife:fromintergenerationalconflicttointergenerationalalliance[M].Adelaide:DulwichCentreFoundation,2010.
[3]WoodN.Recipesforlife[J].InternationalJournalofNarrativeTherapyandCommunityWork,2012(2):34-43.
[4]Oolagen.Fansofloveandcare:unfoldingstoriesacrossgenerationsinimmigrantcommunities[M].Toronto:OolagenCommunityServices,2015.
[5]SardanaS,AryalM,KumarS,etal.Listeningforalternativestories:narrativepracticewithvulnerablechildrenandyoungpeopleinIndia[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NarrativeTherapyandCommunityWork,2015(1):57-99.
[6]NcubeN.Thetreeoflifeproject:usingnarrativeideasinworkwithvulnerablechildreninSouthernAfrica[J].InternationalJournalofNarrativeTherapyandCommunityWork,2007(1):3-1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75-03
引言
心理健康是一种以较高的主客观认知水准、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为核心的健全心理状态或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备良好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在各种行为反应中呈现出积极而适度的表现。心理健康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是他们成长和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是德才兼备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提条件。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摩擦、冲突和交融的时代,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强烈的外在诱惑、现实的竞争压力、不成熟的价值选择能力等各种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一般认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但是,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提高生活和学习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在对当前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性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作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访谈提纲,通过方便抽样从上海市在校大学生中抽取60名受访者(其中男生29名,女生31名;从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学生各有15名),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在对深度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上海市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拥有比较健康的心理(例如,能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保持比较融洽的关系,能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社会,对他人的意见能持包容的态度,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不良习惯的影响
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由于经常熬夜而休息不好,白天感到疲乏,上课时无精打采,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均表示对互联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轻者表现为长时间不上网就觉得缺点什么,重者表现为只要不上网就会烦躁不安。就上网的动机而言,只有少部分同学是为了满足学习的需要而上网,大多数同学因为经不住诱惑而把上网的时间花在了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例如玩网络游戏、看电影、聊天等。由此可见,经常熬夜和上网成瘾使大部分同学耽误了宝贵的学习和休息时间,降低了正常听课和学习的效率。这说明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2.人际交往面过于狭窄,人际沟通较少
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多数同学表示几乎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集体荣誉感、集体自豪感几乎无从谈起,同班同学之间、同年级的同学之间以及同系的同学之间的交往和交流非常少,交往的圈子主要局限于室友、少数几个同乡或少数几个聊得来的朋友。有的受访者表示在学校里没有任何朋友。其中有一部分人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没有同伴,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可见,当前大多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面过于狭窄,人际沟通较少。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3.学习行为不符合相关规范或要求
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逃课行为,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有学生逃课的现象。逃课行为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选修课上的逃课学生比必修课上的逃课学生多,逃课的男生比逃课的女生多,高年级的逃课学生比低年级的逃课学生多,文科的逃课学生比理工科的逃课学生多。逃课表现为以下形式:旷课、晚一节课到教室、早退。根据深度访谈,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想通过逃课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用于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上网、打游戏、逛街等);第二,有的同学早晨睡懒觉,故意不去上课;第三,有的同学认为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所以就不去听课;第四,部分同学因过多地参与社团活动而缺课;第五,少数同学利用上课时间在校外兼职打工。在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同学平时对功课不预习、不复习,只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日夜加班,突击复习。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通常以应付的心态来完成。少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时不交作业。上述行为表现与学校对大学生的相关规范或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表现之一。
4.学习的计划性、主动性不强或者不能以实际行动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同学在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和意志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在这些人中,有的同学很少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除了课程表和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没有对可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进行明确的规划;有的同学虽然制订了个人学习计划,但因未能有效付诸行动而常常导致计划化为泡影。此外,大多数同学在学习中除了阅读教科书和课堂笔记外,几乎没有围绕专业课程进行扩展性、研究性阅读(指对专业杂志、专业著作的阅读)。
5.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竞争的心理压力大,对未来感到迷惘、焦虑,缺乏应对竞争和挑战的自信心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各级教育部门都日益重视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直接的、受益面广的组织方式已经成为各高校所采取的主要的教育方式。心理健康课作为一个新兴的课程其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效果评估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而高职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数量众多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心理上和学习上有着特殊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有效方式。以下将就体验式教学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略作探索。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学目标与体验式教学理念的契合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认知、情感意志和技能。其中,认知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基本内容,奠定学生心理品质修养和发展的基础;情感意志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培养和谐的个性,开发心理潜能;技能目标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培养其自我调节的能力。
体验式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地实现心理健康教学的目标。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以体验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基本路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用脑思考,还用眼观看,用耳聆听,用嘴诉说,用手操作,即是用身体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式教学力求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不仅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认知的积累和加工,而且让他们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内心世界,与他们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内在意蕴。体验式教学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性,在动态发展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和交流、讨论及分享、启发与共鸣,让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学习活动里获得真实体验,进而达到“认知、情感意志、技能”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特征,都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重教学交互、知情合一,致力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契合。
二、体验式教学相对传统教学的优越性
体验式教学倡导在教学中创设出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将已经有的经验应用到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式教学借鉴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约翰.杜威的“做中学”、黎温的“经验学习圈”等研究成果,又凭借现代教学理念和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融合与统一,形成了综合创新,具体表现为:
(1)理念的创新。传统教学理念倡导“师为主导”、“以知为本”,而体验式教学力求“师生平等”、“以人为本”,把“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把“知识传授”转变为“整体塑造”, 更强调师生之间知识交流与情感交流的融合,认知过程与体验过程的统一;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对学生知识学习、人格健全、完整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全方位关怀。
(2)方法、手段的创新。体验式教学强调教师融于学生之中,知识融于思考之中,现实融于情境之中,快乐融于体验之中,通过情境、互动、游戏、实践、反思等体验方式,把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参与、师生分享等环节的体验设计,主要从个人发展和团队建立两个方向切入,强调“从做中学”和“从体验中感悟”,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以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能够持续,充分开发和挖掘思维的潜能。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注重学习的步骤、方法和过程,注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以及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上,体验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网络、沙盘等,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化、模拟化和形象化,扩大信息量,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效率。
(3)教学评价的创新。体验式教学采用多元立体的评价模式。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一是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为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理解沟通与情感交流,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二是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业评价上,采取包括学生作品评价、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应用和思考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更高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一是从注重课堂讲授内容、讲课效果转化为课堂内容的整体设计;二是从注重课堂教学转化为课上与课下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和教育。
三、高职生学习特点与体验式教学模式选择
(一)高职生学习特点
一是学习能力较弱,高职学生大多是高中阶段在班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二是学习习惯不良,高职生大多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等良好习惯,且在课堂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易受外界环境干扰;三是自主学习兴趣缺乏,高职生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对传统的枯燥的理论说教普遍比较反感。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对学生的长时注意力、理解能力、求知欲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大一部分高职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极易由于听不懂,听不进,不愿听而不断助长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对于高职生教学的有效性
鉴于高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更能克服由于学习者本身原因带来的学习效能低下问题,促进高职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帮助其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提升学习效果。这些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案例分析法。课前教师通常要精心准备具体、真实、可信度高、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心理认同,乐于参与分析讨论。在案例讨论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使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发表意见,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在最后阶段教师要注意做好评价小结,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讨论的效果,要求学生把案例与理论或者是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一般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2)情境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唤起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震动,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它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能起到良好的暗示或启迪作用。
(3)问题讨论法。教师首先要精心挑选学生感兴趣、生活中常常遇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讨论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要引导学生尽量开拓思路、独立思考、充分讨论、共同探索、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是在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以期以后在类似的情景中能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应对困惑。
(4)角色扮演法,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情境,为避免引起学生的防卫心理,要避免与实际靠得太近的情境,最好是选择一些不敏感的问题,如人际沟通常存在的一些问题,自我推销的艺术等;其次是分配角色,进行课堂表演,要让学生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人物性格,体验人物情感,投入感情、融入角色;最后是当表演结束后,由学生自己评论和总结表演效果,谈体会、感受和认识。教师要注意对角色扮演过程的全程控制,观察扮演者的行为,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启发学生将表演与现实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掌握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拥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学校应在资金、设施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制定和实施全过程、多元化的师生评价体系。在实际教学中,也应注意体验式与传统式教学模式的结合使用与合理过渡,这样保证体验式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马丽娜.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2]韩萍.心理健康教育呼唤体验式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