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行政部存在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4 17:03: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行政部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行政部存在的问题

篇(1)

税务内部行政管理是相对税收业务管理而言,税务机关为保障税收职能正常运转而开展的行政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对税收业务的整体目标、具体落实措施、工作成果进行部署、监控、考核和奖惩。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逐步将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内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效能不断提高。但随着税务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内部行政管理工作中制约和束缚税务整体提升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务水平的提升,只有理性的认识内部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情施策、超前谋划,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当前内部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行政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近年来,各地税务部门对加强内部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积极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强化工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区税务工作的发展。但有些制度办法繁冗纷杂,现实操作随意性强、系统性差,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

(二)思想重视程度不够高。受公务员制度影响,部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存在相互观望、得过且过的思想,致使基层内部行政管理难以创新和突破。少数干部职工重业务轻管理,认为做好税收业务是实,干好行政管理是虚,只要完成收入任务就能“一俊遮百丑”,思想重视程度不够高,行政管理措施在落实上难免会出现不到位、运行不畅的现象。

(三)工作落实不到位。少数工作人员对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敷衍塞责,既无行动也无回应。一些内部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缺乏有效沟通,不能做到信息共享、政令畅通,正常工作安排各自为政,部门之间我行我素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措施落实起来往往出现看法不统一、行动不一致、人员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工作落实少、落空多。

(四)监督考评机制不完善。由于行政管理一些岗位职责界定模糊,没有科学的绩效考评标准,执行中人为因素影响在所难免。精神鼓励多、物质奖励少,轻负面惩处的多、重正面激励的少,检查监督与考评机制不衔接、不完善等现象的存在,致使绩效考评效果不佳,督促检查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

二、加强和改进内部行政管理工作的建议

综上所述,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客观的、主观的、历史的、当下的,追根溯源,主要是部分工作人员对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在思想上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应有的重视,内部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出现不适应税务工作新要求。这就促使我们在健全体制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思想认识、制定针对性措施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内部行政管理工作,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一)健全管理体制。要进一步规范基层机构设置,做到机构设置职能化、岗位责任具体化,因事设岗,依岗定责,准确界定各机构职能,防止各科室之间因职能重叠交叉、工作量分摊不均而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转。明晰岗位责任,制定科学、具体、精细的岗位职责说明书,进一步明确各岗位在内部行政管理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督促各岗位人员按照岗位设置抓好内部行政管理工作。要根据工作重心变动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岗位职责,防止管理工作出现“断层”或“空白”,以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人抓,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

(二)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科学、现代的内部行政管理理念是推进税务部门内部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条件。围绕内部行政管理工作,从解决人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入手,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调动全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每个干部职工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不折不扣地对待上级的要求和决定,尽职尽责努力完成交办的各项任务。细节决定成败,要关注细节,克服粗放式的作法,实行精细化管理,把工作做实、做细、精益求精。

篇(2)

作为非盈利性质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稳定社会秩序,因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目标是非盈利性的,无法用具体数字衡量,其内控工作不是简单的成本控制,而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创造更多社会效益。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预算,公共预算没有公开透明,很多基层单位出现了资金贪污、挪用等现象,为了树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威,降低运行成本,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新《预算法》的出台,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法律支持与依据,新《预算法》要求部门预算和绩效预算必须全面公开,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把扼杀在源头,才能达到新常态的工作要求。基层行政单位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实施,将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树立全面的内控观念意识

作为非盈利性质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因其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所以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往往会忽视内部控制的作用,对基层单位建立内控制度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刻,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观念,想当然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基层单位内的财务进行管理,片面重视单位内财务的发展,却忽视了对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甚至一些领导认为内控工作只和财务部门相关,不属于其他部门的工作范围。

(二)尚未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影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执行效果的直接因素是单位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控制度。一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专门的内控制度,只有部分与内控相关的财务制度,一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初步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是照搬照抄,没有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能推动自身发展的基本内控制度,还有一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缺乏操作性,没有真正将内控工作落实,无法发挥内控的有效作用。

(三)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工作缺乏执行力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内控理解不深刻,对内控业务流程理解不到位,虽然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财会管理制度、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等,但因为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比如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限、工作内容繁琐、工作任务压力大等原因,导致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甚至形同虚设。

(四)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构

一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基本的内控制度,但是没有建立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实施监督也是在纪检部门的领导下实施,缺乏执行的独立性。外部监督是保证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实施效果的利剑。基层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操作流程,依靠传统的财务审计已经无法满足内控工作监督的需要,建立系统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任务迫在眉睫。

(五)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相匹配的内部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行为依然按照传统的作风,尚未真正认识到内控工作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发挥的作用,尚未认识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顺利执行是需要相匹配的内部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作为基础的,所以也没有建立匹配的内部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导致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没法真正运作起来。

二、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树立深刻的内部控制观念

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实施内部控制工作,要保证内控观念先行,在基层单位自上而下树立内部控制理念。第一,单位的领导者要重视内部控制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大作用,这对维持单位经济活动展开、把扼杀在摇篮里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可以极大地提高本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单位领导者要加强自身关于内部控制的素养,学习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知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管理和引导全员学习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与相关知识。第二,加强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全员知识培训,使基层工作人员能理解并掌握内控工作的基本原理,树立内部控制的意识,明确工作人员自身的责任,哪些是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和单位内的每一个员工紧密相连。只有每个员工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为确保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能行之有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建立全面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有章可循。基层单位要成立专门负责的工作小组,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全权负责。首先,要对单位内的领导层机构设置进行优化,明确权责分配,形成合理的分权制衡局面,使得各个业务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关系,所有工作业务环节都囊括在内控工作之中。其次,在单位内树立全员风险防控意识,识别内控运行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对关键因素进行风险预测与风险评估,并提前制定紧急预案应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各部门的岗位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核。再次,加强基层单位的沟通与信息传递建设。基层单位要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其内控信息能及时、准确的传递给各部门岗位工作人员,信息沟通环节是顺利实施内控工作的桥梁。最后,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针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及时发现风险、规避风险。

(三)加强内控工作执行力,确保内控业务工作顺利开展

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首先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内控对基层单位的重要作用。财务人员要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根据政策的变化强化自身的技能,同时要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不做假账。基层单位可以开展内控业务流程的知识竞赛,提高全员竞争意识,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内控技能,进而提高内控工作效率。设置内控工作流程的关键点,关键点的工作要责任到人,并与考核和绩效挂钩,激励工作人员完成内控目标。

(四)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建设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一支内控管理监督工作队伍,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不定期的审计与核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对财务方面的监督,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缺陷,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问题。对内部控制的结果进行不定期的测评,发现和内控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分析导致差距的原因,对内控偏差进行及时纠正和修订,对内控工作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监督决定和纠偏意见要跟踪落实,不断促进基层单位提升内控工作管理水平。基层单位监督部门要对基层单位内其他工作业务开展监督与评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共同推动单位内控工作有效进行。

(五)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完善的内控制度和监督体系以后,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促使单位的内控工作完整地开展。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及时的考核与评价,直接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年终绩效奖金挂钩,并根据考核结果针对不同工作人员的表现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对认真完成内部控制工作的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加薪升职的奖励,而没有完成内控工作的工作人员可能会面临降薪降职的惩罚,及时采取奖惩可以有效激励全员开展内控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可以提升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篇(3)

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制度较早实施,特别是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先后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对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而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却滞后,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如私设“小金库”、、违规招投标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均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失或内部控制未有效运行存在密切关系。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财政部于2012年11月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以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1.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承担着公共设施的建设、公共安全的维护,进行公共行政、维护公共教育、完善公共保障等方面的责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就是其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在行政事业单位治理过程中,内部控制既是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基石。实施好内部控制,对于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规范财经秩序,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规范》实施之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定散见于《会计法》、《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中,部分甚至来源于政府审计的强制要求,这些零散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但缺乏具有约束性的、系统性的文件进行指导,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2.1缺乏有效的经费支出控制

对于行政、事业经费的支出,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缺乏严格的开支标准,即使制定了支出标准,但未有效执行,实报实销仍较多的存在。收支业务的归口管理不到位,财务与业务管理的衔接出现脱节。偷梁换柱,未真实反映业务内容。自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实施以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公款消费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当前在发票上做文章、利用发票进行公款消费的不在少数,一些单位发生的招待费或个人消费等款项,由于受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及财务制度的规定不能报销,于是通过开具办公耗材等类型发票的方式报销。另一方面,当消费的金额较大时,为了规避超标准消费的规定,通过大金额发票小金额化的化整为零的方式多次报销。自“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来,一些单位、部门招待费都有大幅度的下降,总的预算却没有显著下降,其实大多都是将餐费转化为办公用品进行报销。

2.2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控制薄弱

自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实施以来,在固定资产购置业务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活动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使用管理过程中仍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轻管理重采购的情况普遍存在。如增加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入账核算,没有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盘点制度,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由于未办理竣工决算而未增加固定资产,未登记固定资产实物卡片,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未按规定随意处置固定资产,已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未及时核销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2.3财务管理职能弱化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职能,而事实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业务发生后的后台核算,对业务活动的前台事项,未参与到业务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对执行的结果不甚了解,与各环节业务控制脱节,从会计控制角度来说,缺乏对业务部门的必要监督。票据管理不规范,未建立票据稽查制度,容易出现收入延期上缴、挪用公款的现象;使用后的票据,未能及时办理票据的校验和核销,容易造成收入不实和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2.4预算的管理控制较弱

首先是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不够,一般依据上年的收支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业务性质和业务特点等因素对预算进行编制和核定;具体项目的预算未细化,未达到逐项核定预算支出的要求。

其次是预算的刚性性不强,预算的追加调整频繁,缺乏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预算的约束力被消弱。

再次是缺乏对预算支出的管理,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未按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各种专项款互相挤占、挪用。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3.1内部控制意识比较淡薄

一是部分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未深刻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作用,内控意识不强,认为内部控制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也正是由于领导对内部控制观念淡薄,对制度的制定、执行和修改等方面普遍存在随意性。

二是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全员参与的、旨在保证目标实现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的作祟,造成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被忽略,甚至是被阻挠;同时,有些员工认为内部控制过程繁琐、复杂,付出的成本较大,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之中。这些观念的存在,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由于有的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观念比较淡薄,内部控制仅仅局限于一些规章制度,且规章制度未能覆盖单位的所有人员和业务活动,导致有些业务活动的开展无章可循。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只是悬挂于墙上而已。有的单位未充分了解、并梳理本单位的管理制度及流程等,生搬硬套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的制度,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两张皮,实质为形式主义。有的单位在内部控制设计上,内部控制岗位权责不清,存在不相容职务兼岗问题,未形成有效的牵制,出现问题无人负责。

3.3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

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办理后再将原始票据拿到会计核算中心(据了解,除笔者所属地区以及个别省外,全国其他省市已取消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对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事后监督,由于被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两者之间的责任不一致,双方信息沟通不够衔接,造成会计核算中心只负责核算而不管实物、被核算单位管理实物而不负责核算,很容易形成账实不符的问题、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影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另一方面,随着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在上述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构建信息化平台,并形成若干个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涵盖了单位主要业务。但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互不兼容,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缺少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的功能,导致一个会计的办公桌上至少有两台电脑,不仅造成公共财政的支出浪费,也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3.4内部控制执行力不够

一是内部控制观念淡薄,有的单位领导或管理层权力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将内部控制当做摆设,无视内部控制。

二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部分业务都是以预算为核心开展的,预算执行的刚性将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事实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刚性不足,不按预算支出、超预算支出等情况时有发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一方面相关人员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满足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内部控制观念淡薄,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仍停留在简单的会计控制上。

3.5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监督不力

在内部监督方面,根据《规范》要求:“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事实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未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单位未进行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评价工作,也就不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在设计的完整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方面存在缺陷的信息,就无法主动地、及时地解决内控体系中存在的缺陷;

二是很多单位人力资源不足,财务部门和审计部由同一领导分管现象普遍存在,内部监督部门和岗位独立性受到损害,致使内部审计机构监督乏力。在外部监督上,主要的外部监督力量为审计部门、纪检部门、财政部门等部门,其监督来自于法律赋予的强制力,一方面这些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多是有针对性的检查,而不是经常的、随时的进行监督检查,监督的实际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大多从合法性、合规性等方面对财政资金的运用监督,缺乏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及执行的有效性的实质性检查,失去外在的推力和监督约束。

4.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4.1树立和加强内部控制意识

首先,根据《规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所以说树立和加强内部控制意识要加强单位高层,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应采取多种形式,就内部控制及财经法规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取得单位负责人及领导层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支持,并协调各部门、各岗位力量,营造控制环境的良好氛围。

其次,加强团队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使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都要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重要性高度重视,并树立责任意识。

4.2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内部控制度建设方面,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职能,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合理梳理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制度框架,并使之相互关联,形成任何工作都有章可循、换人能上手、换人不换规的工作规范;并合理运用控制的方法,以使内控制度达到相互制衡、互相监督的目的。

其次,合理设置内部控制机构,没有设置相应机构的应按规定设立机构,机构设置不完善的应进行调整;并保持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控制的实施机构和审计机构应有单位领导直接分管,且两个机构应属不同的领导负责。 同时,抓住内部控制关键点,并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合理设置岗位,强化岗位分工控制和相互制衡。

4.3加强信息系统整合

一是通过对各信息系统的兼容升级和整合,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和制约,实现数据共享,提升监督管理水平,避免重复性工作,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严谨性和管理效率。

二是将关键领域和关键风险点上的业务活动全部实现信息化办公,加强流转过程中各节点分级审批和监督。

三是建立预警预报机制,对异常业务能提出预警,施行动态监控。

四是加大公务卡系统的推行力度,各单位以推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为契机,加强预算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内控机制,规范财务报销与会计核算程序,提高财政支付透明度,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管理,建立源头防范治理腐败的机制制度。

4.4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一是单位应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单位应当设立独立的内控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控的全面工作。同时,充分了解本单位的业务特性,识别本单位业务的关键领域和关键岗位,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合理设置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范围和权限,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

二是完善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可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是推进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其次是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激励考核机制,激励单位增强成本意识,节约财政资金,对单位专项资金、项目支出安排的合理性和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坚决杜绝单位千方百计套取财政资金,脱离监控,形成“小金库”,使厉行节约、结余预算指标成为单位的自觉行为。

三是强化内部控制关键领域、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相适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并不断加强其后续的教育,以提升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及时了解和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自觉更新和提升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篇(4)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03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0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其实就是为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流动和财务活动的透明化、公开化、合法化,并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使其规范进行,以降低风险,提高财务部门负责人对单位资金动向的监督力度。利用规范、有效的制度,科学合理地监管企业人员及财政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质内容。

1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欠缺

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完善单位内部结构,还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整改的重要手段,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控的重要堡垒,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如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忽略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存在管理理念欠缺和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相关管理人员欠缺对内部管理工作的认知度,轻视内部管理工作的作用,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1.2 制度不足

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队伍是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财会运行的重要支点,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素养高低会对单位财务会计活动的监管产生直接影响。但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岗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下,他们虽然有合法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明,却不能真正满足现代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要求。社会形态和经济形势不断衍变,现在财务人员多数不能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在提升自我专业能力方面的认知度还不够,缺少现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理念,思想认知落后。另外,部分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在工作中不能严格遵纪守法,无视工作守则,充当领导的傀儡,完全听从领导安排,在财务工作中频繁谎报账目,严重影响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风气。

1.3 人员失职

某些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对在岗会计人员的深度培养,使这些会计人员在工作能力、工作素养方面仍不到位,往往都只会一些普通的计算工作,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十分低下。新时代不断衍变,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但多数在岗财务人员却不重视新时期的内控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了解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如何做好内部控制监督工作,达不到现代行政单位需求的工作能力水平。

1.4 监督疲软

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受到监督机制制约。我国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并未出台一套十分完备的规章制度,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仍不够完善、成熟,对具体的内部控制监督方法也没有详细的阐释和设定。因此,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具体的制度和规范来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管理,使之内部结构疏松,管控力度不足。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方案

2.1 树立内部控制观念

首先,行政单位的管理者或领导者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工作,清楚了解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行和贪赃徇私行为的防治必须依靠内部控制的管理,大大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和服务力。其次,领导者还需要将内部控制理念深入到单位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使每位员工都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从而使其感受到通过内部控制所营造出来的优良工作氛围。

2.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还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完善的财务预算控制方案能协助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大大提升其效用。要想制定好预算管理方案,首先要掌握单位的整体预算和部门分项预算的和谐度,并逐步整合预算主体与其他预算分支,使其达到整齐划一的程度。其次,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必须严格监督、详细记录单位的每项财务活动,严格监控不在预算之内的财务支出,杜绝漏网之鱼的出现。

2.3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在行政单位内部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部门,让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干预,进一步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找出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并向上级汇报,制订解决方案进行整改,定期评估与汇报检查结果,以巩固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不仅如此,内部审计部门的责任人还要针对整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给予可行的改进建议,并协助单位管理人对单位内部进行持之以恒的管理。

篇(5)

1、内控制度不完善,人员职责不清。谁使用收据,谁就到财政部门购买收据、核销收据,收据使用不能通过工作人员职责分工实现内部控制,完全依赖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容易出现收据管理漏洞。

2、收款进账单入账与收据核销相脱离。收款人将收到款项的进账单交给会计人员,会计只根据进账单汇总入账,而不与收据对应核销。在使用内部往来收据和三联单通用甲票时,就有可能开出了收据,而款项未入账,由于收据未逐张核销,款项流失账外。

3、定额收据盘点不及时、不清晰。定额收据通过盘点实现对整个收据使用过程的审核、监督。定额收据不及时、清晰地进行盘点,收据出现短缺、错算未及时发现,时间长了难以查找,也可能造成票、款流失。

4、“应缴财政专户”账目不与专户对账单核对,不能保证账账相符。每月初,只是收款人勾对上月财政专户对账单,会计人员不进行核对,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

二、针对以上几个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收据管理,杜绝收费漏洞。

1、负责到财政购买收据的购票人与收款人要分人负责,领用手续要齐全,清晰。要加强收据管理,首先要设置内控制度,购票人与收款人二者工作职责分开,购票人可通过领用、缴销、盘点等工作环节实现与收款人的相互监督。收据的领用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要专门记载在册,划好表格,注明日期、领用数量、领用人签名、收据号码、结余数量。不同的收据要分类办理领用手续,这样购票人可以随时知道库存结余票据,及时安排购票时间,也可为盘点打好基础。

2、上交进账单要与收据核销结合进行,分类核销。收款人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定期上交进账单,使用定额收据上交进账单金额即定额收据当期合计核销数。使用三联式通用甲票与内部往来收据,会计人员入账前进账单与相应的收款收据逐笔核销,每本收据每张核销后,该本收据才能予以缴销,这样确保开出去的每一张收据所收款项进了账。

篇(6)

随着现代社会法制观念的普及,公民的权利意识也越来越强,武警部队日常执行安全保卫任务中频繁地与人民群众接触,必然需要一定的法律规制,一方面使得武警部队行政权向有利于权力行使的方面发展,一方面从法律角度维护行政法律关系双方的利益。通过分析,当前武警部队行政权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武警部队行政权缺乏具体的法律规范

《人民武装警察法》作为武警部队行政权最直接的法律依据,其中与行政行为相关的规定,并不能解决执勤中实施行政行为的具体问题,而涉及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都包含在武警部队内部军事规章中,如《执勤规定》、《处置突发事件规定》等。随着武警部队编制体制的调整、部队任务的变化,这些内部军事规章与实施行政行为相关的规定缺乏具体的行为规范,而《人民武装警察法》中有关行政权行使的规定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解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具体如何实施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较为模糊。目前,武警部队行使行政权最直接的法律依据是《人民武装警察法》,其次是部队内部军事法规和规章,以及一些法律规范性文件。从这些法律规范来看,《人民武装警察法》中并没有对如何实施行政行为做明确的规定,如第9条第一款:“对进出警戒区域的人员、物品、交通工具进行检查,对按照规定不允许进出的,予以阻止;对强行进出的,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其中并没有对如何“阻止”、“制止”做规定,具体用什么方法进行阻止,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达到何种程度时以口头阻止、以暴力制止或者何种情况下使用警械武器都很模糊。另外,规范武警部队执勤的《执勤规定》中也缺乏明确规定,如第73条第四款中“制止”和“扣留”究竟应当如何实施,具体用何种方法制止和扣留,扣留程序如何,扣留在何处及扣留时间等都缺乏明确规定。以上这些问题给执勤官兵实施行政行为造成一定阻碍,如处理不当,将造成违法行政。

其次,行使行政权时警械武器的使用没有进行系统规范。《人民武装警察法》中规定武警部队使用警械武器,依照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武警部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的原则,但二者执行任务的性质不同,在使用警械武器的种类、情形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因此武警部队无法在具体使用警械武器上完全遵循人民警察的有关法律规定。武警部队使用警械和武器有专门的内部规范,但这些规定并没有对使用警械武器的具体实施进行规范。在使用非杀伤性武器及警用器材上,武警部队既无实体性法律规范,也无程序性规范,在执勤中具体何种情形可以使用非杀伤性武器也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再次,行使武警部队行政权的权限不清。武警执勤人员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必须符合行使行政权的条件,但其具体权限如何,哪一级武警部队的组织能够享有哪些行政权仍不清楚,武警执勤部队中的干部和战士所行使的行政权究竟属于哪一级组织,他们具有行政权的权限是否相同,以及执勤人员与权力所属单位所构成何种行政法律关系,这些问题应该进行研究和讨论,而目前这种模糊的权限必然导致执勤人员无法合法实施行政行为,进行必要的自由裁量。

二、武警部队行政权的行政主体存在缺陷

第一,行政主体资格不明确。从武警总部、各地方总队到支队、大队、中队,是否这其中的每一级单位组织都能够成为行政主体,或者究竟哪一级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疑问仍未解决。这里仅能排除的是,武警部队实施行政行为的人员,不论干部、战士,还是参加执勤的军校学员都不可能成为行政主体,更不可能代表武警部队行使行政权;同时,武警部队内部的司、政、后部门,也不能是行政主体。这种职能部门既不能够以自身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也不享有独立的行政职权,更不具备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资格。由于武警部队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比较特殊,哪一级单位具备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尚未进行过清楚的讨论。

第二,执法主体缺乏与行使行政权相应的法律素养。武警部队点多、线长、面广,各级单位执勤人员所具备的法律素养参差不齐。总体来看,《人民武装警察法》颁布之后部队整体树立法律意识的观念较颁布之前有所增强,但就目前状况来说,武警部队各级执勤人员距离行使行政权所应具备的法律素养仍相差很远。一是与人民警察不同,武警部队人员基本未接受系统的专业法律培训,实施行政行为时不知采取什么手段,是否可以使用警械,甚至不能对出现的复杂情形是否合法做出判断,对其具有多少自由裁量空间很模糊等。二是混淆服从命令与遵守法律的界限,武警执勤人员不论干部、战士,从入伍、入学就开始接受部队内部教育,服从命令的纪律条令意识长时间扎根于思想深处,实际服从命令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一些人错误的理解了服从命令,误认为无论何时上级下达的任何命令都是法律,只要服从命令,其造成的法律责任就由上级承担,这种错误的思想影响了行使武警部队行政权的法律意识。三是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常识流于形式,基层单位通常以组织法律知识问答活动来提高学法、懂法的兴趣,但多数战士将死记硬背作为主要学习方法,认为以文字性的知识记忆就能学会学懂,而结果却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第三,处理与实施行政行为相关纠纷的水平偏低。武警部队行使行政权必然广泛接触人民群众,一方面实践中武警执勤人员不懂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来捍卫自身权益;另一方面在实施行政管理中,武警执勤人员还十分欠缺合法处理与公民发生法律纠纷的实践经验。武警部队较多执勤点地处大城市的繁华地带,周围人群性质复杂,由于武警执勤人员接受的法律知识有限,真正与人民群众发生纠纷时,其具备的法律知识并不能有效地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权力运行的监督救济不健全

行政权的运行必须有健全的监督救济机制,一方面控制行政主体滥用手中的权力,另一方面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武装警察法》第31条规定:“人民武装警察执行任务,应当接受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监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人民武装警察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者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检举、控告。”单从法条来看,国家权力机关、地方政府、部队上级机关以及社会群众对武警部队具有监督权,同时也有权对武警部队违法行使行政权的行为向政府部门检举和控告。武警部队内部有专门的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武警部队的刑事案件不归地方公、检、法部门管辖,而武警执勤人员具体实施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也只是因行政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向地方政府控告后而确定的,并没有合理的机制能够直接制约武警执勤人员行使的不当行为,就算相对人不追究责任,发生损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不可改变。

篇(7)

中图分类号:D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1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导致单位中的内部控制严重不足。这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没有重视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更没有意识到会计工作与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单位中财务的管理和会计核算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决策时,也没有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相关的管理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应该是财务部门的事,从而对于其他的部门以及单位的整体都缺乏内部控制,造成内部控制的片面性。

(二)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仅仅局限于会计控制和风险控制这两方面,对于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范围方面都与单位的管理需求有较大的出入,缺乏适用性。此外,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但是其目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可想而知,这些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只是“纸上谈兵”,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有进行有效地执行,使其流于了形式,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会计内部控制不够规范

会计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规范的会计内部控制就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混乱。而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资金规模的逐渐扩大,使单位内部的资金管理也有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的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缺乏了有效的监督和内控机制,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政资金在管理和使用上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甚至存在着财务违规、违法的现象,比如利用虚假发票来掩饰单位不合理的支出,或者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对财政资金进行挪用或贪污。这些违法乱纪的现象大部分都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的管理和控制上存在着不规范、不合理、不科学等问题。

(四)缺乏合理、科学的预算控制

由于在预算的管理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以致于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政预算并没有发挥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缺乏了合理、科学的指导,导致所编制的预算不够准确和细化,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预算的执行偏离方案的现象,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经常会在差旅、办公、招待等方面出现费用的严重超支。此外,即使编制了预算,某些行政事业单位也缺乏执行力度,使执行的效果不甚理想。而且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的控制上没有和政府的采购管理制度以及国库的集中支付制度进行有效衔接,从而使预算控制缺乏了有效的监督作用,容易引发、的现象发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要提高单位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的重要性,认识到财政资金流失的防范和风险的控制都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改善内部控制的环境,保证会计工作以及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障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二)健全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保证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都具备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此外,要对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和监督,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强化审批制度的建设,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审批制度。

(三)强化会计控制的作用

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水平,就必须完善会计的基础工作,从而使会计控制的作用得到强化。加强对单位内部财务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的知识能够不断地更新、技能能够不断地提高,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规范会计控制的管理,使内部控制的报告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从而有效地杜绝资金浪费、违法违规等现象的发生。

(四)强化预算编制的控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预算的管理和控制是整个单位管理的核心,所以必须严格地按照预算法中的相关规定,对财政预算的执行要进行有效控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要有严格的审批权限,财政资金的拨付程序要更加完善,从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行政事业单位要逐渐扩大财政预算的控制范围,使财政预算更加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防止资金的浪费。在预算的控制上要和政府的采购管理制度以及国库的集中支付制度进行有效衔接,提高预算控制的监督作用。此外,要以先预算、后拨款为原则,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绩效评价,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出预算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57-62.

篇(8)

行政事业单位是履行一些执法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具有非盈利的和公益性的特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业单位。这也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具备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直接影响性质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的重要部分,能够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资产安全、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等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内部控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效果,制约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对策,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避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流失。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这也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对这些资金进行管理,避免非法的挪用和占用,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有效的配置,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降低随意性支出的产生,避免贪污、腐败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失,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

(2)有效提高财务信息质量。通过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质量,能够有效地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从而有效地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发生。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评价,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

(3)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成本,降低国家负担。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水平,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成本的重要保障。通过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能够促进各项决策的有效执行,提高相关决策和制度的执行力度,降低经营成本,从而降低国家的经济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互协调的外部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需要具有良好的外部协调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国家在针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旧缺少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指导规范。而且,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与审计都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2)内部控制过程中,有“消化不良”的现象发生。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仍旧处于建设当中,问题仍旧存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所谓“消化不良”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快速的消化与适应内部控制,需要一定的时间,期间会出现资金流转运作不够畅通的现象,还会出现相关制度和内部控制决策不能得到有效执行的问题,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水平。

(3)资产管理和控制仍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盲目不合理的资产购置必然会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成本的增加,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实际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控制过程中,资产管理的核算不够清晰。尤其是财务部门很难清晰资产的购置方向,仅仅起到付款的作用,这也就导致许多不合理的固定资产购置、挪用和占用的发生,造成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营的资金短缺,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力不强。行政事业单位是人力资源导向的,财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良好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能够有效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凝聚力和控制力,但是在实际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中,由于控制力度不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工作协调性差,各个部门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财务状况准确性不高,制约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和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1)强化外部监督和健全指导规范。强化外部监督和健全的指导规范,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国家需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情况,并针对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指导规范,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此外,社会公众需要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并建立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措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透明度,避免贪污、腐败的发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

(2)合理调节内部控制进度,强化执行力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不要急于一时,忽略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过程。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计划,稳步实行,在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础上,避免资金运作不畅通的发生。此外,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决策和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强的情况,需要建立适宜的责任制度,强化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果,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

(3)强化行政事业的固定资产审核和资产管理。首先,内部控制部门应该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审核,明确清晰行政事业的固定资产组成。其次,建立合理的资产购置审核流程。针对以往资产购置目的不够清晰的情况,在强化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核流程。对于不合理的审核流程给予驳回,购置不够清晰的申请给予驳回。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核流程能够有效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流失的发生,从而杜绝行政事业单位的发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评价。

(4)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则制度,优化控制人员结构。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相关措施执行的依据。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逐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强化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增加财务管理的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完全。此外,还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对内部人员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加强相关控制人员的培训工作。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单位,在实际的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对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不断为社会进步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为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萧山分局)

参考文献

[1] 张双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0(20):26-27.

篇(9)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与传统的预算制度相比,部门预算的实施可以有效加强预测管理,增加工作透明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财政改革制度的进展。然而,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制度还并不完善,存在很多弊端。所以,在新形势的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充分认识到各部门预算中存在的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廉政建设和高效办公。

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

1.有关预算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在我国,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完整的预算制度,或由于缺乏可靠的法律保障,在进行预算操作时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而有些部门制定预算政策时并不结合实际,与实际情况相背离,导致部门在工作中出现不配合、不执行的现象,影响了改革进度。

2.未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预算规划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大多直接来自财政部,由财政部进行监督,很多单位就认为不需要专门进行财政预算规划,只需跟随已经制定好的财政政策进行简单调整。但财政部的规划是站在整个财政事业上进行的,有着大局性,对于个别单位的特殊情况并不能进行很好的指导,需要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独立运作。另外,一些单位为了减少工作强度,一次制定多个预算规划,这样就导致了下年预算和实际脱节,使得预算规划与实际规划不符,影响了预算的科学性,还不能适应部门发展要求。

3.预算在执行中遇到困难。部门预算不仅包括部门支出,还包括部门收入,因此,在部门收入方面也应加大管理。国家规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非税收入应全额进行上缴,但又很多部门却不能及时将这些收入上缴财政部门,甚至故意瞒报不交。这是因为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行政事业的收费制度并不完善,有些本该收费的未归到收费项目中来,或者由单位自主决定随意减免,这些都造成了部门的收支不符。二是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源、资产的利用取得的非税收收入因为没有严格的税收管理制度约束,所以导致财务管理落空,不能准确及时落实。另外一项执行中的困难便是预算执行的结果与规划偏差大,很多单位部门并不按照制定的预算走,在工作中随意挪动经费,更改预算计划,都导致了预算的执行不力。

4.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当前,我国并没有完善的预算监督管理机制,在进行预算管理时便遇到了阻碍;其次,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内容是要进行保密的,这就给财政预算的透明监督带来难度;另外,事业单位本身没有建立相关的预算考核监督体系,既没有在大局上把握财政动向,也没有在细节上把握财政实施情况,既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又使预算资金的使用率低。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完善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对于相应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建立与现行预算制度相结合的预算法律法规,从法律范围对部门预算进行有效约束,这就要求改进目前存在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对于不合理的预算程序进行修改,使其与部门的预算编制相协调,另外还要对于事业单位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于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制裁,从人员的思想意识中提高自觉性,保证人员的清正廉洁。

2.完善预算执行制度,加大预算执行考核力度。加大部门预算执行力度,对于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有重要作用。首先,要使报表的结构合理完善,所涵盖的信息全面。部门预算的制定一定要符合本单位部门的实际情况,在构建系统化报表制度的同时要做好预算情况的反馈工作,对于预算中需要改动的内容及时进行核实,以确保预算反映的是实时的财务情况,切避免预算编制和实际情况脱节,失去预算的意义。另外,要重视预算编制时间,使财务预算额与实际工作计划相承接,吸取预算编制在执行中的错误和教训,及时对于上年财务预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以确保财务预算的准确性,从而减轻财务核算的负担,提高预算准确率。

3.建立财务核算中心,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独立的财务核算中心,但并不意味着不受管理,这个核算中心按照财政部制定的核算编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财务预算,以反映本单位的整体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这就要求财务核算中心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对于资金的核算和利用进行统一监管,对于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及时举报,利用法律法规等相关机制做好本职工作,合理安排部门财政事务,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完善预算监督管理机制,有效评估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加大预算监督管理力度首先需要各单位部门明确权责和法律责任,以严格制度加强对行为的约束,其次,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选派有效的财政监督专员对各部门的预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为了避免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特殊性影响,可以加强部门预算的公开,建立真正阳光型预算体系,在不违背政府原则的情况下实行公众参与监督,对于关系到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收入,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吸纳群众意见。此外,要想真正的使财务预算发挥最大效益,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以监督考评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工作。

三、结语

部门预算管理不仅关系到部门工作效率、国家财政实施,还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因此做到预算管理的合理性十分必要。尽管我国的部门预算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只要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落实预算管理制度,必能推动我国财政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海鹰.浅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时代金融(下旬),2012(7).

篇(10)

商业银行存在长期不良资产在整个国际金融行业都是相对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不管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欧美发达国家都在为商业银行长期不良资产的现象所困扰。作为一类新兴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正在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已成为目前银行管理自身不良资产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1],其指的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不完善。

在欧美发达国家中,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已发展的相对比较成熟了,但在我国其仍然还属于一类新兴的金融工具。由此可知,我国关于此方面的法律就不可避免的存在滞后性,这就为此类融资模式的发展无形中增加了一定的困难。银行所推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一类金融创新,其在发展中就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担保公司、证券公司及非其他金融机构等部门,并且其是一类运行相对复杂的系统,如果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类规范各利益者之间复杂繁多的关系,就会难以确保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良性运行,进而造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增多。

2、信用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对于投资者来说,信用评级降低了自身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的信心。信用评级指的是一种信用风险界限,如果证券的信用评级比较高,那么其必定会受到证券投资者的欢迎。尽管在商业银行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之前,相关评级机构将会对资产支持证券开具相应的评级报告,但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能够随时由相关评级机构进行修改、中断或者撤销[2]。并且资产服务商、资金保管机构、资产服务顾问以及受托机构等相关中介机构的自身财务情况恶化可能会影响其的履约能力,进而导致资产支持证券评级的降低。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以及市场价格都可能受到不利的影响。

3、不良资产的定价不具有科学性。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价格既受信用等级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基础资产收益的影响,并且其中也包含了资产支持证券设计技巧方面的价值。如果资产支持证券定价太低,缺少对证券投资者的吸引度,其最终结果可能是逐渐的被金融市场所淘汰:反之,如果资产支持证券定价太高,这就意味着众多的风险被逐渐积累起来,亏损可能会蔓延,并最终扩大至整个证券体系。

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制定完善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

建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是确保不良资产证券化完成预期目标的关键环节。虽然我国早已制定了《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管理办法》[3],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制度,但是其仅仅对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实体如何采取目的信托的形式做出了相关规定,并没有对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相关的流动性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并且其立法层次和水平比较低。因此我国要尽快制定完善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对银行不良资产出售的折扣、上市交易、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税收豁免、单独设立SPV、发起人出售后的会计处理、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等具体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进而形成一系列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围绕着《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管理办法》,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出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具体实施方法,以达到促进其更好的发展的目的。

2、对于不良资产定价问题的完善。

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体制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不应当笼统的依据现金流贴现的定价方法进行定价。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价应当区分以下的两种情况[4]:1) 基础资产主要为不良贷款作为担保贷款,主要包含保证担保、质押担保、抵押担保等:2)基础资产主要为信用贷款,目前我国国有银行大部分不良资产为信用贷款。

3、建立相对完善的信用体系。

对此,一方面我国应当加快法人与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并且建立相关信用数据库,方便利润相关者以及投资者进行查询。另一方面,应当尽快的对评级标准进行统一,通过建立几家在国内以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信用评级公司,且使其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独立,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增加信用评级公正性以及独立性。

4、强化人力资源以及服务机构的建设。

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成立专业的资产服务部门,培养专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人才,并且通过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银行自身不良资产管理的水平,增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管理效率。

总结:

资产证券化指的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其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大量不良资产这一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资产证券化对于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重要性,接着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期望可以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韦艳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

[2]何翔,周喜.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分析创新研究专题报告[J].渤海证券研究所,2010.

[3]姜建清.商业银行从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篇(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完善,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求越来越高,要想行政事业单位正常的运行,并将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就必须需要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作为基本保障。规范的内部控制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相关政府部门的风险,并使得管理变得更加的有效科学。目前,纵观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和政府形象。因此,在新时期下,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力是每个业内人士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概述

这里所指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体讲的是单位为了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通过这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单位的各项风险的得以受到动态的监控,并保证单位的顺利运行。换言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国家加强监督审计的一个成果,通过这个内部控制体系,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变得更加的规范,受到风险的几率会大幅度降低。

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保证社会公众的利益

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保证避免单位违规或者是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还能够及时的发现一些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进而保障代为会计报告的准确性。这些都能为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办事水平

想要让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办事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的话,其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加强内部控制力度能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资金真正用之于民。同时,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还能使得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而这些层面上的提升能够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完成国家赋予他们的应尽职责。

(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能够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

每一个行政事业单位都有一个期望达到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而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发展战略的最终实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形式下的今天,各个行政事业单位面临中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加强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力度,特别是财务控制力度既能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更加良性,又能助力于单位发展战略的最终实现。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

长期以外,我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一直都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现象。很多单位将内部控制的工作制度流于形式,对于内部控制中制定的条款往往敷衍了事。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甚至连内部控制的制度都没有相应的建立起来,就更谈不上实施了。近年来新出台的《会计法》中对于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很多的单位对其“视而不见”,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于诸如的一些财产清查制度、清查期限、程序等都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一片混乱,存在着巨大的资金安全隐患。

(二)内部控制缺乏执行力与监督效率

目前,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中还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其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等才制定了内部控制的制度,这些停制度往往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根本无法真正的付诸于实践。其相应的奖惩制度等也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事先制定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本派不上用场,对于一些出现的违法乱纪的事件也不能起到威慑的作用。此外,很多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了应付审计而仓促执行,根本不具有执行力,就更别说起到相应的监督管理作用了。

(三)会计核算体系不科学且不具有操作性

根据相关制度要求我国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此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行为,但是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里,有些制度长期没有更新,一直存在,而这些会计核算制度及流程早就不具有任何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会计核算体系里还有不少的不规范和不科学的地方,也一直得到不更正和规范。例如,对于原始凭证的审核、审核的严格性和规范性、原始凭证上的摘要内容等都存在着较大的漏洞。此外,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的作用很是局限,其仅仅承担着付款的功能。对于付款的具体事由、方向、用途等则一概不知,这些漏洞的存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都是致命的。

(四)内部的审计监督体系并未规范地建立起来

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审计部门承担的职能和作用往往非常重大,其进行的监督和提出的整改往往能够规范单位的管理,甚至能够挽回单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但是目前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审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却显得很不热衷,在具体工作中,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得不到基本的保证,这些都严重的影响着单位内部控制的效果。同时,有限的审计监督工作无法找到工作真正的症结所在,因此所提供的审计结果往往不具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

针对于以上提到的各种问题,要想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是基本前提。首先,单位领导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单位的内部控制。不要将内部内部控制简单的认为是财务部门应该履行的职责,而是应该将内部控制的范围覆盖与全单位。其次,单位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调动所有人员的智慧。对于制定出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先以征求意见稿的进行进行实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一些缺乏操作性的条款可以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二)建立相应的内部控评价体系

要想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相应规范有效的评价体系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提到的评价体系应该在与具体的实施环节保持原则上的独立性。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的性质、职责范围、风险大小等进行合理的确定。同时,在内部评价体系的制定中还应该体现充分的奖惩性。对于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中表现卓越的部门和人员应该予以相应的奖励,这个奖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而对于一些在内部控制工作中表现不佳的部门和人员应该予以严格的批评甚至是惩罚。只有奖惩分明的评价制度才能让所有员工的工作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并避免犯错。

(三)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该具有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内部控制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新生的事项。这就要求单位建立起相应的内部审计和监督制度,以确定单位内部的各个事项符合事先预定的目标。同时,通过内部审计监督,一些工作中的偏差也能得到及时的纠正。这些都是能够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达到效果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变得更加有序和和谐。同时,通过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能够保证单位的资金安全和财务信息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