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长期股权投资转换技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合并财务报表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处理方法
处理办法采用以“修正的母公司理论”为主,辅之以“实体理论”的某种做法。
做母(子)公司的合并报表前,首先要调整母公司的报表,用权益法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节,以确认抵消分录中贷方的长期股权投资(以下分录均为母公司个别报表,尚未开始合并报表的分录抵消),如果涉及到子公司的受益权益调整的话先调整子公司的报表(可以参照母公司的调整方法来调整子公司报表),然后再调整母公司的报表。
1. 将子公司的净收益调整为公允价值下的净收益,如果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没有差异,则此步骤可省略 (实际工作中一般都不涉及到公允价值,只有在考试中才会出现);
2. 如除了1以外还有要对子公司的调整的话先做调整;
3. 用调节后的净收益和持股比例来确认母公司的投资收益 ;
借:长期股权投资(1)
贷:投资收益 (1)
4. 如果当年子公司有分配现金股利,则对照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冲回成本法下对此确认的投资收益,因为权益法对此部分是做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
冲回原按成本法做的分录:
借:应收股利往来等 -a
贷:投资收益 -b
按权益法的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往来等 a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或损益调整) b
以上两个调整分录合二为一: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或损益调整) -b
贷:投资收益 -b
5.看子公司当年是否还有不影响损益的利得,即直接进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的利得,母公司同样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
借:长期股权投资(2)
贷:资本公积 (1)
至此,调节完毕,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以前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都要改用按成本法核算,要进行调整,所以这个初始成本就是调整后的账面价值),加减上面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最后的余额就是抵消分录中应当冲减的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新会计准则对于长期投资核算的要求
本例主要说明依照新会计准则,使用修正的母公司理论做长期股权投资差额进行新旧会计科目的转换的具体方法。
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另外新准则还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调账时,企业应对“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1]
1.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
2.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借方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
3.对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余额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借方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能够可靠计量其公允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根据新准则的划分标准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其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自“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原账面价值与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的差额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金额。[2]核算中连续编制时的分录为:
首先把上年度的“长期股权投资”带过来
借:长期股权投资 (1)+(2)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1)----就是投资收益(1)
资本公积 (1)
再根据上面的程序做当年的调整
调整完了,可以做合并报表的抵消分录了。
(一)以下两个抵消分录是无条件抵消分录
1.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资产负债表角度)
借:实收资本/股本
子公司
资本公积——年初
子公司
——本年
子公司
盈余公积——年初
子公司
——本年
子公司
未分配利润——年末 子公司
商誉
挤差(一定等于根据购买日计算出来的商誉)
贷:长期股权投资
母公司(经过了上面的调节以后的)
少数股东权益
借方所列的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x 持股比例
2. 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投资收益的抵消(利润表角度)
借:投资收益
母公司(应从子公司分回来的,按持股比例计算)
少数股东损益
(应从子公司分回来的,应该与上面的比例是互补的)
未分配利润——年初
子公司
(注:借方和就是子公司的本年净利润加年初数,等于没有进行利润分配时的未分配利润——年末 )
贷:提取盈余公积
(子公司当年提取的盈余公积,一般是10%)
对所有者的股利宣告(看被投资企业当年有没有对投资者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子公司 (此处金额要与1.中的一致)
(注:贷方和就是子公司全部的利润的去向,提取盈余公积和分配利润后即未分配利润——年末),下一步可 做抵消分录,是有条件抵消分录,简述如下:
1. 内部债权债务及其坏账准备的抵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分录。
2. 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分录。
3. 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无形资产也同理(做这类题要注意资产的买入时间及处置时间,这将影响到折旧额的抵消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分录。
4. 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抵销(我觉得这个应该不重要)(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分录。
三、编制合并报表的技巧性处理
在使用修正的母公司理论和方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注意:
1.要确定母子公司期初的权益比例与长投初始成本;分公司账户,权益比例与长投价值都为零。
2.做母子公司调整分录;当其他母子公司分录调整完了之后(主要是涉及到收益利润的调整),母公司这部分数据可以从利润过渡表里直接转到当期分录中,数据不变。
3.做抵消分录。
① 在抵消调整表中,有的要多做一个归属于母公司的损益与未分配利润,就是因为调整收益后的净利润也变化了,就牵涉到归属于母公司与少数股东之间的损益分配,净利润数最后也要反映到资产负债表里去。否则下面的验证就会显示不平;(在母公司调整表里投资收益的调整包括以前年度调整不要做未分配利润,但要做利润表里的归属于谁的利润,其他的调整与子公司调整表里只要涉及到费用收益的都要做未分配利润与利润表里的归属于谁的利润),否则资产负债过渡表里与利润过渡表里的验证行就会显示不平。
② 利润表可以用当期累计数,合并出来后与上期累计数之差就是本期合并数;
③ 现金流量表也用本期数,与上期累计数加起来就是本期累计数;
④ 过渡表里的调整栏金额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调整,各个单位的调整金额已经被取到各单位相应科目里去,实践中必须依照各单位的调整金额做分配。
四、利用修正的母公司理论进行合并报表的公式取数的勾稽关系
合并报表中公式取数的勾稽关系如下:
① 母公司调整表对下属公司的长投权益调整,其中长投,盈余公积,资本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的数据被取到资产过渡表里,同时投资收益被取到利润过渡表里。但利润表抵消当期数时最后只取汇总数据;
② 资产过渡表里的数据为长投的累计恢复调整数 ,被取到目录表里的调整栏里,与按成本法核算的长投账面价值加总成按权益法核算后的长投账面价值,调整后的金额又被取到资产过渡表里,最后被取到权益抵消分录里,也就是母公司按权益法核算时对子公司的长投价值。而资本公积与未分配利润的调整数被直接取到母公司里的项目里去,因为是调整母公司本身的,不像调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投价值;
③ 母公司调整表里其他的调整项目与子公司调整表的调整项目最后分别被取到过渡表里各个单位的项目里去了。
④ 两张调整表里的数字书写格式有一点要求就是:按照科目类别,如果是资产就应该都在借方(除了减值准备)调整,如果借方调整减少就用负数。因为考虑到取数加减的问题。而抵消分录表里就没有这个要求,该怎么抵消就怎么抵消;
⑤ 资产负债表的权益抵销与利润表的利润分配抵消已经在过渡表里做好,在抵消分录表里就不要再重复。
⑥ 考虑到对以前年度的长投,收益,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的调整,就被分为当期与以前年度来处理。
⑦ 有的时候抵消分录要多做一笔。例如收入要反映到资产表里。因为公式取数的问题。有时候要变通一下,这要取决于对合并报表的抵消理解。
⑧ 以上的取数过程都是通过公式自动的。具体的要手工操作的地方见模板里目录表里的使用说明与相关单元格的批注说明。[3]
五、结论
单项的财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只是反映该企业(集团)单个单位或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的综合信息,而难以提供从事不同行业子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无法向决策者提供当期的、准确的、变动的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所以,应该将每个单元或业务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合并报表的组成部分,与合并会计报表的说明性资料一起提供给报表的决策者。让决策者清楚的了解到企业(集团)下独立法人实体分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和决定投资方向。
参考文献:
[单选题]甲公司拥有某联营企业30%的股权份额,采用权益法核算。该联营企业本期将自用房屋转作经营性出租。且以公允价值计价,该房产原价1200万元。已计提折旧200万元,转换日公允价值为1300万元,期末公允价值为1250万元。该联营企业本期购买某公司股票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成本500万元。期末公允价值450万元。假设联营企业所得税率为30%。甲公司所得税率为25%,联营企业上述业务对本期甲公司资本公积的影响金额是( )万元。
A 262.5
B 187.5
C 78.75
D 56.25
标准答案:D(300-50)×30%×(1-25%)=56.25(万元)
解析过程
联营企业:
1 投资性房地产
(1)转换之日: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300
累计折旧 200
贷:固定资产 12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00
[知识点1]企业将自用房地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其转换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易错点]将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期末计量: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50
[知识点2]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应按照公允价值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无论是公允价值高于还是低于其账面价值,其差额均应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计量):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0
[知识点3]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期末应按公允价值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3 联营企业由于资本公积增减变化而增加的净资产=300-50=250(万元)
投资企业:
1 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75(250×3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5
[知识点4]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发生增减变化。投资企业应按相同期间的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
2 所得税:
[知识点5]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在持有期间应保持不变,这就会使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8.75(75×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8.75
(一)2007年教材变化情况
2007年《会计》教材是依据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进行修订的。2007年教材基本上涵盖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所规范的所有内容。由于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是涵盖各类企业(不含小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规范,其涉及的企业和经济业务十分广泛,会计科目的设置较为复杂,数量上也比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科目数量有明显增加。
为了便于考生对照学习,帮助考生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快速掌握新知识点,熟练、准确地进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现将《会计》教材可能使用到的科目做了比较,对比结果如表1。
2007年的教材和原教材相比,主要变化点如下:
1.新增的章节
“投资性房地产”、“政府补助”、“股份支付”、“企业合并”、“每股收益”和“金融工具列报”等。
2.修订的章节
“金融资产”、“资产减值”、“长期股权投资”和“财务报告”等。将原教材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等内容放到了“资产减值”一章中;原教材中的“货币资金与应收项目”的应收项目、“投资”中的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以及“商品期货业务”中的衍生工具等内容放在新教材“金融资产”一章中;原教材的“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中期财务报告”等内容放在新教材“财务报告”一章;原教材的“投资”中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以及重大影响以下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容放在新教材的“长期股权投资”一章中。
3.补充和修改的章节
新旧教材第一章 “总论”中对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等内容进行了修改;第十一章“负债”补充了职工薪酬准则规范的内容;第二十章“所得税”的内容做了重大调整,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他章节,凡是涉及新准则的相关内容,也都按新准则的规定重新编写。
(二)教材基本框架
2007年《会计》教材共28章,分为三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包含了不同的章节,基本结构如下:
考生在复习各章时,一定要先了解这个逻辑结构,知道本章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效果会更好。
二、考试趋势预测
(一)题型、题量预测
1.题型
《会计》考题题型仍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及综合题五种类型。五种题型中,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分数为45分,其中:单选15分(15小题),多选20分(10小题),判断10分(10小题);主观题(计算题及综合题)分数为55分,其中:计算题22分(2小题),综合题33分(2小题)。
客观题是以考核考生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近几年用以考核考生对《会计》全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政策综合运用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
2007年考试仍然会延续这种试题特点,尽管2007年《会计》教材变化较大,但是经济业务内容并没有因为会计准则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考生应借鉴历年试题的特点,了解出题方式、分数分布和得分技巧等。
《会计》考试及格率一般为10%,2002年为9.17%,2003年为10.89%,2004年为10.32%,2005年为11.22%,2006年为12.87%。2006年是近几年来及格率最高的一年。
2.近年试题类型、题量、分数分布(见表2、表3)
(二)各类题的特点
1.单选题的特点
单选题的数量一般不超过20题,每题1分。通过计算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近年试题中单选题需要通过计算分析选项的题目均占到全部单选题的50%以上,2006年20个单选题中有14个需要通过计算确定选项,所以考生要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要有计算的技巧和能力。
2.多选题的特点
多选题的题目数量一般不超过12题,每题2分。多选题没有计算,主要是确认、披露的基本问题。要求考生要熟悉教材,熟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归纳。
3.计算及会计处理题的特点
计算及会计处理题的题目数量一般为2题或3题,共24分。计算题的特点是通过计算和会计处理方法的综合运用,考察考生对某一特定业务的处理能力和熟练程度。题目不是很难,要求考生思路清晰、熟练。
4.综合题特点
综合题的题目数量通常为2题,近年来每题分值均在15-20分,甚至更高,共32分。综合题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强,每一题通常涉及多个相关考试点,考试点之间有比较强的关联关系且与实务紧密相连,考核考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综合题的题纲文字很长,内容很多,考生需从大量资料中挖掘相关信息后按题目的要求进行处理。考生要善于归纳整理,对经济业务十分熟练,才可组合得出综合题的最终答案。
(三)计算题、综合题考点归纳
尽管2007年教材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历年试题中主观题的考点和其组合方式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近年计算及会计处理题考点(见表4)
2.近年综合题考情(见表5)
(四)2007年考核重点分析
2007年考核重点是:长期股权投资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资产减值 、借款费用、收入、所得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或有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外币折算 、财务报告和合并财务报表等。对于新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应灵活掌握,2007年新增的内容必考,主要以客观题形式测试。上述重点章节可以下列形式组合出题:
【组合一】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负债+或有事项+所得税
【组合二】借款费用+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债务重组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组合三】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
【组合四】或有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财务报告
【组合五】收入+政府补助+外币折算+财务报告+ 每股收益+财务报告
【组合六】金融资产+负债+金融工具列报
【组合七】收入+外币折算
三、学习方法
可以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应对CPA《会计》科目的考试。
(一)全面掌握大纲的规定内容。《会计》的考题覆盖面宽,考核全面,综合性强,这是其一贯的特点,试题基本不遗漏任何一章的内容,只要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都会在题目中有所体现。这就要求考生不能放过每一个知识点。
(二)围绕着正确提供会计信息、正确编报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这一不变的重点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经济热点问题,抓住“新”和“基础”两个基本点,按上述分析的重点进行学习,将会事半功倍,顺利通过此项考试。
四、各章节重要内容及考试点
第一章: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等客观题为主,考试的分数占总分数的比重较低。重要考点、难点是:
1.财务报告目标。
2.会计基础。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4.会计要素。
第二章:货币资金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为主,考试的分数占总分数的比重较低。重要考点、难点是:货币资金管理与控制。
第三章:金融资产
本章是新增部分,也是重点。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计算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的分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上述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2.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与金融资产的分类密切相关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2)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3)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3.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1)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其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而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余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
(3)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第四章:存货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计算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企业取得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三个组成部分。
2.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
3.企业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
4.资产负债表日,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同时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
2.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累计摊销
贷:无形资产
银行存款
营业外收入
3.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1)成本法:采用成本法核算的有以下两类:一是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二是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2)权益法: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两类:一是对合营企业投资;二是对联营企业投资。
超额亏损的确认:企业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损失,原则上应以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
4.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1)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2)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5.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第六章:固定资产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2.企业购买固定资产通常在正常信用条件期限内付款,但也会发生超过正常信用条件购买固定资产的经济业务事项。
借:在建工程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
借:在建工程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还应考虑弃置费用。
4.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
5.固定资产的处置。
6.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是指在当前状况下仅根据出售同类固定资产的惯例就可以直接出售且极可能出售的固定资产。如已经与买主签订了不可撤销的销售协议等。
7.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盘盈的固定资产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第七章:无形资产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计算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2.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3.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
4.无形资产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第八章:投资性房地产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
2.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
3.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
4.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变更。
第九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
2.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情况下,不论是一项资产换入一项资产、一项资产换入多项资产、多项资产换入一项资产,还是多项资产换入多项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同时满足(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费用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无论是否支付补价,均不确认损益;收到或支付的补价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调整因素,其中收到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补价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第十章:资产减值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然后将所估计的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相比较,以确定资产是否发生了减值以及是否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原则上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如果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
2.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通常反映的是资产如果被出售或者处置时可以收回的净现金收入。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XX资产减值准备
3.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现金流入相关的资产组成。资产组减值测试的原理和单项资产是一致的,即企业需要预计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和计算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如果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表明资产组发生了减值损失,应当予以确认。
4.企业总部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和研发中心等资产。总部资产的显著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总部资产通常难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需结合其他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
5.商誉也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这些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应当是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
第十一章:负债
本章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职工薪酬。
2.可转换公司债券。
第十二章:所有者权益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实收资本。
2.资本公积。
3.留存收益。
第十三章:收入、费用和利润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条件。
2.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商业折扣和销售折让的会计处理。
3.销售退回及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的会计处理。
4.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
5.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条件。
6.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
7.合同成本、合同收入的组成及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
第十四章:财务报告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资产负债表。
2.利润表。
3.现金流量表。
4.所有者变动表。
5.附注。
6.中期财务报告。
第十五章:或有事项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常见的或有事项主要包括: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承诺等。
2.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
3.或有事项会计的具体应用。
4.亏损合同与重组义务。
第十六章:债务重组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会计处理:
债务人应分清债务重组利得与资产转让损益的界限,并于债务重组当期予以确认。
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3.以债务转为资本的会计处理:
债务人将债务转为资本,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或者股权份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股本溢价(或者资本溢价),计入资本公积。
重组债务账面价值超过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或者股权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债权人将债务转为资本,应当将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第十七章:政府补助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人的资本。
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3.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第十八章:借款费用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2.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暂停资本化、停止资本化的时点。
3.专门借款费用的计量。
4.一般借款费用的计量。
5.外币专门借款汇兑差额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第十九章:股份支付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2.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第二十章:所得税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2.企业进行所得税核算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1)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2)按照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3)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除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乘以所得税税率,确定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构成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递延所得税。
(4)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作为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当期所得税。
(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组成部分,企业在计算确定了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后,两者之和(或之差)是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3)
递延所得税资产(2)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
递延所得税负债(2)
注:(1)、(2)、(3)表示确认的顺序。(1)为当期应交所得税;(2)为当期递延所得税;(3)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倒挤。
第二十一章:外币折算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2.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3.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问题。
第二十二章:租赁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承租人对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和融资费用的分摊问题。
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银行存款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在租赁期开始日,将应收融资租赁款、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在将来收到租金的各期内确认为租赁收入。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包括在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初始计量中,并减少租赁期内确认的收益金额。
借:长期应收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贷:银行存款
融资租赁固定资产
未实现融资收益
2.出租人租赁收入的分配问题。
3.售后租回的会计处理。售后租回交易中售价与租赁资产账面价值差额的处理。
第二十三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重要的会计政策。
2.重要的会计估计。
3.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
4.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
5.会计估计变更的披露。
6.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追溯重述法。
第二十四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内容。
2.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3.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处理。
第二十五章:企业合并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企业合并。
2.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3.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4.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第二十六章:合并财务报表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合并范围的确定。
2.不应当纳入母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3.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处理。
借:股本(1)
资本公积――年初(1)
――本年(1)
盈余公积――年初 (1)
――本年(1)
未分配利润――年末(1)
商誉 (4)
贷:长期股权投资 (3)
少数股东权益(2)
注:(1)、(2)、(3)、(4)表示确认的顺序。(1)从子公司个别报表抄;(2)是(1)之和乘少数股东持股比例;(3)是母公司对该子公司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后的账面价值;(4)是倒挤的差。
4.内部债权与债务的抵销处理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5.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借:营业成本
贷:存货
6.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
7.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处理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第二十七章:每股收益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每股收益。
2.基本每股收益。
3.稀释每股收益。
4.每股收益的列报。
第二十八章:金融工具列报
本章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为主。重要考点、难点是:
1.金融工具列报是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权益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及金融工具在附注中的披露(即金融工具披露)。财务报表列报所作的规定,具有普遍适用性。金融工具交易相对于企业的其他经济业务更具特殊性,具有与金融市场结合紧密、风险敏感性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有必要单独制定准则对金融工具列报加以规范。
2.权益工具回购、注销等的处理。
3.权益工具和金融负债的区分。
本章要点:(1)掌握会计要素概念及其确认条件;(2)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3)掌握会计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4)熟悉财务报告目标;(5)熟悉财务报告的构成;(6)了解会计基本假设。
第二章 存货
本章要点:(1)掌握存货的确认条件;(2)掌握存货初始计量的核算;(3)掌握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认方法;(4)掌握存货期末计量的核算;(5)熟悉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第三章 固定资产
本章要点:(1)掌握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2)掌握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核算;(3)掌握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4)掌握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5)熟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本章重点掌握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掌握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对于不同方式下取得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要掌握,特别是具有融资性质的购建固定资产核算。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思路,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予以资本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
第四章 无形资产
本章要点:(1)掌握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2)掌握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确认条件;(3)掌握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核算;(4)掌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确定原则;(5)掌握无形资产摊销原则;(6)熟悉无形资产处置和报废。本章重点掌握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确定条件及核算,无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处置核算。掌握具有融资性质的购入无形资产的核算。
第五章 投资性房地产
本章要点:(1)掌握投资性房地产概念和范围;(2)掌握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条件;(3)掌握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的核算;(4)掌握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核算;(5)掌握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核算;(6)熟悉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核算。
第六章 金融资产
本章要点:(1)掌握金融资产的分类;(2)掌握金融资产初始计量的核算;(3)掌握采用实际利率确定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方法;(4)掌握各类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核算;(5)掌握不同类金融资产转换的核算;(6)掌握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
第七章 长期股权投资
本章要点:(1)掌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方法;(2)掌握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方法;(3)掌握以非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方法;(4)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5)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6)熟悉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核算。本章学习注意和第十九章企业合并报表部分的学习结合起来,要会综合运用。
第八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本章要点:(1)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2)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的条件;(3)掌握不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4)掌握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5)熟悉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
第九章 资产减值
本章要点:(1)掌握认定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2)掌握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3)掌握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原则;(4)掌握资产组的认定方法及其减值的处理;(5)了解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本章重点掌握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知道按照减值准则计提的资产减值都不允许转回。
第十章 负债
本章要点:(1)掌握一般纳税企业应交增值税的核算;(2)掌握职工薪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的核算;(3)熟悉应付股利的核算;(4)了解应交消费税和应交营业税的核算;(5)了解小规模纳税企业增值税的核算。本章重点掌握实际利率法在应付债券核算中的运用。
第十一章 债务重组
本章要点:(1)掌握债务人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2)掌握债权人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3)熟悉债务重组方式。
第十二章 或有事项
本章要点:(1)掌握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2)掌握预计负债的计量原则;(3)掌握亏损合同和重组形成的或有事项的处理;(4)熟悉或有事项概念及常见或有事项;(5)了解或有事项的特征。
第十三章 收入
本章要点:(1)掌握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和计量;(2)掌握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3)掌握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和计量;(4)掌握建造合同收入和成本的确认和计量;(5)熟悉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的处理。本章属于重点章节,要注意和会计差错、日后事项、利润表等结合形成综合题。
第十四章 借款费用
本章要点:(1)掌握借款费用的确认;(2)掌握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3)掌握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4)掌握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条件;(5)掌握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条件。本章可以结合固定资产、外币业务章节进行综合考查。
第十五章 所得税
本章要点:(1)掌握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2)掌握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3)掌握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4)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5)掌握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本章属于重点章节,要注意结合教材收入、日后事项、财务报告等章节内容进行综合训练。
第十六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本章要点:(1)掌握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2)掌握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3)掌握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4)掌握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5)熟悉会计估计变更的条件。本章也属于重要章节内容,在学习时也要注意结合日后事项等章节内容进行综合训练。
第十七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本章要点:(1)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概念;(2)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3)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概念及处理方法;(4)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概念及处理方法。本章属于重点章节,要注意结合差错、所得税和财务报告的章节内容进行综合训练。
第十八章 外币折算
本章要点:(1)掌握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2)掌握非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方法;(3)熟悉境外经营处置的会计处理;(4)熟悉记账本位币的确定方法;(5)了解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方法。
第十九章 财务报告
本章要点:(1)掌握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2)掌握利润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3)掌握现金流量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4)掌握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5)掌握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6)掌握合并财务报表的概念和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原则;(7)掌握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8)掌握合并利润表的内容、格式和编
制方法;(9)掌握合并现金流量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10)掌握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11)掌握分部报告的内容、结构和编制方法;(12)掌握关联方的判断原则和披露要求;(13)熟悉附注的概念和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本章历来属于考试重点内容,经常出现综合题,学习时要非常重视。另外,在关联方判断、分部报告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客观题。
第二十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本章要点:(1)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负债的核算;(2)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核算;(3)掌握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的核算;(4)掌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5)熟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本章重点掌握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内容及核算。本章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没有考过主观题,分值一般在2―4分。
《经济法》要点及变化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本章要点:(1)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的要素,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2)掌握法律行为和;(3)掌握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4)熟悉经济法的渊源;(5)熟悉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6)了解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经济法实施的概念。
第二章 公司法律制度
本章要点:(1)掌握公司法人财产权与公司股东权利;(2)掌握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3)掌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4)掌握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5)掌握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6)掌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7)掌握公司债券的发行和转让;(8)掌握公司财务、会计的基本要求和公司利润分配;(9)熟悉公司的登记管理;(10)熟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11)熟悉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12)熟悉股东诉讼;(13)熟悉公司的合并、分立、增资、减资;(14)熟悉公司的解散与清算;(15)了解公司的概念和种类,公司法的概念;(16)了解公司债券的概念和种类;(17)了解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第三章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本章要点:(1)掌握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投资人及事务管理;(2)掌握普通合伙企业的有关规定,包括合伙企业的设立、合伙企业财产、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合伙企业与第三人关系、入伙与退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3)掌握有限合伙企业的特殊规定,包括有限合伙企业的设立、有限合伙企业事务执行、有限合伙企业财产出质与转让、有限合伙人债务清偿、有限合伙企业入伙与退伙、合伙人性质转变的特殊规定;(4)熟悉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5)熟悉合伙企业的解散和清算;(6)了解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概念;(7)了解违反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法律责任;(8)了解合伙的概念、合伙企业的概念、合伙企业法的概念;(9)了解普通合伙企业的概念、有限合伙企业的概念;(10)了解违反合伙企业法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本章要点:(1)掌握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2)掌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合营各方的出资方式和出资期限、出资额的转让、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财务会计管理;(3)掌握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投资与合作条件、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经营管理;(4)掌握外资企业的注册资本、外国投资者的出资、财务会计管理;(5)熟悉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项目;(6)熟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合营期限、解散和清算;(7)熟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合作期限、解散和清算;(8)熟悉外资企业的设立、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经营期限、终止和清算;(9)了解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种类、权利和义务;(10)了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概念。本章大纲与07年相比,其变化为“合营企业投资者分期出资的总期限的规定”已经在今年的大纲中删除。
第五章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
本章要点:(1)掌握破产界限、破产申请和受理;(2)掌握破产管理人;(3)掌握债务人财产;(4)掌握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5)掌握债权申报;(6)掌握债权人会议;(7)掌握破产清算;(8)熟悉重整;(9)熟悉和解;(10)了解破产的概念、企业破产法的概念;(11)了解违反破产法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 证券法律制度
本章要点:(1)掌握证券发行的一般规定、股票的发行、公司债券的发行、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2)掌握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则、证券上市、持续信息公开、禁止的交易行为;(3)掌握上市公司的收购;(4)熟悉证券的发行程序;(5)了解证券的概念、证券市场的概念、证券法的概念;(6)了解违反证券法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第七章 票据法律制度
本章要点:(1)掌握票据关系、票据行为、票据权利、票据抗辩、票据的伪造与变造;(2)掌握汇票的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及汇票的追索权;(3)掌握本票的出票和见票付款;(4)掌握支票的出票和付款;(5)熟悉汇票的概念、本票的概念、支票的概念;(6)了解票据与票据法的概念;(7)了解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8)了解违反票据法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 合同法律制度
本章要点:(1)掌握合同订立的形式、合同主要条款、合同订立方式、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2)掌握合同的生效、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效力待定合同;(3)掌握合同履行的规则、抗辩权的行使、保全措施;(4)掌握合同担保的主要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5)掌握合同的变更、合同的转让;(6)掌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具体情形、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法律后果;(7)掌握违约责任的主要形式;(8)掌握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技术合同;(9)熟悉格式条款、违约责任的免除;(10)熟悉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建设工程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11)了解合同的概念和分类、合同法的概念;(12)了解行纪合同、居间合同。本章与2007年考试大纲相比,在合同法部分没有变化,但是在担保法律制度部分加入了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变化非常大。
第九章 相关财政法律制度
本章要点:(1)掌握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合同、政府采购质疑与投诉;(2)掌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和使用、评估和处置;(3)掌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和使用、评估和产权登记、处置;(4)掌握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评估、转让;(5)掌握财政违法行为的行为主体、财政违法行为种类与制裁措施、财政执法主体的权限、财政执法程序;(6)熟悉政府采购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政府采购监督检查、违反政府采购法的法律责任;
(7)熟悉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其职责、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8)熟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其职责、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9)了解政府采购的概念和原则;(10)了解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概念、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概念、企业国有资产的概念。
《财务管理》要点及变化
第一章 财务管理总论
本章要点:(1)掌握财务管理的含义和内容;(2)掌握财务管理的目标;(3)熟悉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4)了解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冲突及协调方法。
本章主要变化:(1)“每股收益”原来的定义,“每股收益,是企业实现的利润同投入资本或股本数的比值”,修改后为“每股收益,是企业实现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同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的比值”;(2)“协调所有者与债权人矛盾的主要方法”表述有变化,把“附限制性条款的借款”改为“限制性借债”;(3)“经济周期”原来的叙述,“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企业应相应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策略”,修改后为:“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应相应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策略”;(4)“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原来的叙述,“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形式及公司治理的规定和税收法规”,修改后为“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形式及公司治理的有关规定和税收法规”。
第二章 风险与收益分析
本章要点:(1)掌握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的含义;(2)掌握资产风险的衡量方法;(3)掌握资产组合总风险的构成及系统风险的衡量方法;(4)掌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其运用(5)熟悉风险偏好的内容;(6)了解套利定价理论。
本章主要变化:(1)概率计算的“方差”和“标准差”公式表示增加了一个“大括号”;(2)“风险中立者”的叙述把“他们选择资产的唯一标准是预期收益的大小”改为“他们选择资产的唯一标准是预期收益率的大小”(3)“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的表达式增加了一个“中括号”;(4)“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原来的内容,“Rm表示市场平均收益率,通常用股票价格指数来代替”,修改为“Rm表示市场平均收益率,通常用股票价格指数的平均收益率来代替”;(5)“证券市场线”原来的内容,“证券市场上任意一项资产或资产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和必要收益率都可以在证券市场线上找到对应的一点”,修改后为“任意一项资产或资产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和必要收益率都可以在证券市场线上找到对应的一点”;原来的表述,“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假设市场是均衡的,则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还可以描述为:预期收益率=必要收益率=Rf+B×(Rm-Rf)”,修改后的表述,“由于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假设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还可以描述为:预期收益率=必要收益率=Rf+B×(Rm-Rf)”。
第三章 资金时间价值与证券评价
本章要点:(1)掌握复利现值和终值的含义与计算方法;(2)掌握年金现值、年金终值的含义与计算方法;(3)掌握利率的计算,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换算;(4)掌握股票收益率的计算,普通股的评价模型;(5)掌握债券收益率的计算,债券的估价模型;(6)熟悉现值系数、终值系数在计算资金时间价值中的运用;(7)熟悉股票和股票价格;(8)熟悉债券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本章主要变化:(1)“股票”原来的定义是,“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利的一种可转让的证明”,修改后为“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利的一种可转让的有价证券”;(2)“普通股的价值”原来的叙述是,“普通股的价值(内在价值)是由普通股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股票给持有者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包括两部分:股利收入和股票出售时的资本利得”,修改后为“普通股的价值(内在价值)是由普通股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股票给持有者带来的未来现金流人包括两部分:股利收入和股票出售时的收入”;(3)“债券的收益”原来的叙述是。“债券的收益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债券的利息收入;二是资本损益,即债券买入价与卖出价(在持有至到期的情况下为到期偿还额)之间的差额”,修改后为“债券的收益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债券的利息收入;二是资本损益,即债券卖出价(在持有至到期的情况下为到期偿还额)与买入价之间的差额”;(4)“持有期年均收益率”原来的叙述是,“持有时间较长(超过1年)的。应按每年复利一次计算持有期年均收益率(即计算使债券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净现值为零的折现率)”,修改后为“持有时间较长(超过1年)的,应按每年复利一次计算持有期年均收益率(即计算使债券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净现值为零的折现率)”。
第四章 项目投资
本章要点:(1)掌握企业投资的类型、程序和应遵循的原则;(2)掌握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完整工业项目现金流量的内容;(3)掌握流动资金投资、经营成本和调整所得税的具体估算方法;(4)掌握净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和各种典型项目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方法;(5)掌握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其优缺点;(6)掌握完全具备、基本具备、完全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财务可行性的判断标准和应用技巧;(7)掌握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年等额净回收额法和计算期统一法在多方案比较决策中的应用技巧和适用范围;(8)熟悉运营期自由现金流量和经营期净现金流量构成内容;熟悉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与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的区别;(9)熟悉动态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10)了解互斥方案决策与财务可行性评价的关系;(11)了解多方案组合排队投资决策。
本章主要变化:(1)“完整工业投资项目”原来的内容,“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简称新建项目,是以新增工业生产能力为主的投资项目,其投资内容不仅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而且还包括流动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修改后为“完整工业投资项目,是以新增工业生产能力为主的投资项目,其投资内容不仅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而且还包括流动资金投资”;(2)“本年流动资金需用数”的公式原来的内容,“本年流动资金需用数=该年流动资金需用数-该年流动负债可用数”,修改后为“本年流动资金需用数=该年流动资产需用数-该年流动负债可用数”;(3)“完整工业项目终结点现金流量”原来的内容,“显然终结点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等于终结点那一年的经营净现金流量与该期回收额之和”,修改后为“显然终结点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等于终结点那一年的经营净现金流量与该期回收额之和减去维持运营投资”;(4)更新改造项目
现金流量公式,删除了“建设期末的净现金流量=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5)“静态投资回收期”原来的内容,“静态投资回收期(简称回收期),是指以投资项目经营净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总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时间”,修改后为“静态投资回收期(简称回收期),是指以投资项目经营净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时间”;(6)“净现值率法”的内容,删除了“该法可用于原始投资额不同的投资方案的比较决策”。
第五章 证券投资
本章要点:(1)掌握证券投资的目的、特点、种类与基本程序;(2)掌握股票投资的目的、特点;股票投资的基本分析法与技术分析方法;(3)掌握债券投资的目的、特点;债券的投资决策方法与投资策略;(4)掌握投资基金的含义、种类;投资基金的价值与收益率的计算;基金投资的优缺点;(5)熟悉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的含义和特点;熟悉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的投资决策;(6)熟悉优先认股权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计算;熟悉认股权证的投资决策;(7)熟悉期权的含义、特点及期权投资的方式;(8)了解可转换债券的投资风险与策略。
本章主要变化:(1)修改了“证券投资的特点”,把“价格不稳定”改为“价格不稳定,投资风险较大”;(2)把“公司型基金的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享有管理基金公司的权利”改为“公司型基金的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享有管理基金资产的权利”;(3)对于开放式基金把“更不能把全部资本用来进行长线投资”改为“更不能把全部资产用来进行长线投资”;(4)把“除权优先认股权”里“其优先认股权的价值也按比例下降”改为“其优先认股权的价值也相应下降”。
第六章 营运资金
本章要点:(1)掌握现金的持有动机与成本,掌握最佳现金持有量的计算;(2)掌握应收账款的作用与成本,掌握信用政策的构成与决策;(3)掌握存货的功能与成本,掌握存货的控制方法;(4)熟悉营运资金的含义与特点;(5)熟悉现金和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变化:(1)“经济进货批量模型”原来的内容,“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型,是以许多假设为前提的,包括不允许出现缺货情形,故不存在缺货成本。此时与存货订购批量、批次直接相关的就只有进货费用和储存成本两项。这样,进货费用与储存成本总和最低水平下的进货批量,就是经济进货批量”,修改后为“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型,是以许多假设为前提的,包括不允许出现缺货情形,故不存在缺货成本。此时与存货订购批量、批次直接相关的就只有进货费用和储存成本两项。这样,变动性进货费用与变动性储存成本总和最低水平下的进货批量,就是经济进货批量”;(2)“保险储备量”的公式,修改后为“保险储备量=l/2×(预计每天的最大耗用量x预计最长订货提前期一平均每天的正常耗用量×正常订货提前期)”,把原公式中的“订货提前期”改为“正常订货提前期”。
第七章 筹资方式
本章要点:(1)掌握筹资的分类和筹资渠道;掌握企业资金需要量预测的销售额比率法、直线回归法和高低点法;(2)掌握吸收直接投资、普通股、留存收益等权益性筹资的方式及其优缺点;(3)掌握长期借款、债券、融资租赁等长期负债筹资的基本概念及其优缺点;(4)掌握短期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短期融资券、应收账款转让等短期负债筹资的含义及优缺点;(5)熟悉可转换债券的性质、可转换债券筹资的优缺点;熟悉认股权证筹资的特征和优缺点;(6)了解筹资的渠道与方式,筹资的基本原则;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组合策略及对企业收益和风险的影响
本章主要变化:(1)“债券到期偿还”原来的叙述是,“到期偿还,是指当债券到期后还清债券所载明的义务,又包括分批偿还和一次偿还两种”,修改后为“到期偿还,是指债券到期时履行债券所载明的义务,又包括分批偿还和一次偿还两种”;(2)“补偿性余额”原来的表述是,“它是银行要求借款人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款额的一定百分比计算的最低存款余额”,修改后为“它是银行要求借款人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名义借款额的一定百分比计算的最低存款余额”;(3)“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的组合”的内容,删除了“在企业资金来源总额中,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各自占有的比例,称为筹资组合”。
第八章 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
本章要点:(1)掌握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和边际资金成本的计算方法;(2)掌握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的计量方法;(3)掌握资本结构理论;(4)掌握最优资本结构的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公司价值分析法;(5)熟悉成本按习性分类的方法;(6)熟悉资本结构的调整方法;(7)熟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8)熟悉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以及复合杠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
本章主要变化:修改了“公司价值分析法”,把“公司的资金成本也是最低的”改为“公司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也是最低的”,删除了公式“公司的市场总价值股票的总价值+债券的总价值”及相关说明。
第九章 收益分配
本章要点:(1)掌握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2)掌握确定收益分配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3)掌握股利理论;(4)掌握各种股利政策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5)掌握股利分配的程序;(6)掌握股利分配方案的确定;(7)熟悉股利的发放程序;(8)熟悉股票股利的含义和优点;(9)熟悉股票分割的含义、特点及作用;(10)熟悉股票回购的含义、动机、方式及对股东的影响。
本章主要变化:(1)法律因素,把“为了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法律法规会就公司的收益分配作出规定”改为“为了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法律法规就公司的收益分配作出了规定”;(2)把“剩余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净收益首先应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改为“剩余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净收益首先应满足公司的权益资金需求”;(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把“由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年度间是经常变动的,因此,每年的股利也应当随着公司收益的变动而变动”改为“由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年度间是经常变动的,因此,每年的股利也随着公司收益的变动而变动”;(4)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把“一成不变地奉行一种按固定比率发放股利政策的公司在实际中并不多见”改为“一成不变地奉行按固定比率发放股利政策的公司在实际中并不多见”;(5)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把“由于年份之间公司的盈利波动使得额外股利不断变化”改为“年份之间公司的盈利波动使得额外股利不断变化”;(6)股利分配程序,补充了“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7)股票股利,把“发放股票股利可以传递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信息,增强投资者的信息”改为“发放股票股利可以传递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信息,增强投资者的信心”;(8)股票分割,把“股票分割又称股票拆细,即将一
张较大面值的股票拆成几张较小面值的股票”改为“股票分割又称股票拆细,即将一股股票拆分成多股股票的行为”。
第十章 财务预算
本章要点:(1)掌握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与优缺点;(2)掌握现金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流程和编制方法;(3)掌握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4)熟悉固定预算、增量预算及定期预算的编制方法与优缺点;(5)了解财务预算的含义与功能及其在财务管理环节和全面预算体系中的地位。
本章主要变化:(1)管理费用预算原来的公式,“某季度预计管理费用现金支出:(该年度预计管理费用-预计年折旧费-预计年摊销费),4”,修改后为“某季度预计管理费用现金支出=(该年度预计管理费用-管理费用中的预计年折旧费-预计年摊销费)/4”;(2)现金预算原来的公式,“某期现金余缺=该期现金收入-该期现金支出,期末现金余额=现金余缺-现金的筹措与运用”,修改后为“某期现金余缺=期初现金余额+该期现金收入-该期现金支出,期末现金余额=现金余缺±现金的筹措与运用”。
第十一章 财务成本控制
本章要点:(1)掌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基本要素;掌握财务控制的方法及与内部控制的关系;(2)掌握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含义、类型、特点及考核指标;(3)掌握标准成本控制的含义、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方法;(4)熟悉内部控制的原则与方法;(5)熟悉内部结算价格、结算方式和责任成本的内部结转;(6)熟悉责任预算、责任报告的编制方法和业绩考核的要求;(7)了解财务控制的意义与特征,了解财务控制的基本原则、种类与方法;(8)了解作业成本控制的基本原理、质量成本控制程序;了解ERP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作用。
本章主要变化:(1)把“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制利润总额”改为“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2)把“一般情况下,在制定标准成本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和经营水平,在以下三种不同的原则中进行选择:一是理想标准成本,它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的成本水平;二是以历史平均成本作为标准成本,它是指过去较长时间内所达到的成本的实际水平”改为“一般情况下,在制定标准成本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和经营水平,在以下三种不同的标准成本中进行选择:一是理想标准成本,它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的成本水平;二是历史平均成本,它是指过去较长时间内所达到的成本的实际水平”;(3)把“用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改为“用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产量下的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的标准用量)”:(4)把“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改为“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产量下的实际用量”:(5)把“可控差异,是指与主观努力程度相联系而形成的差异,又叫主观差异”改为“可控差异,是指受主观努力程度影响而形成的差异,又叫主观差异”;(6)补充了“采用三差异法,能够更好地说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和生产效率高低所导致的成本差异情况,便于分清责任”;(7)把质量成本控制程序中的“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改为“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8)把“确定最优质量成本的方法可参考合理比例法进行”改为“最优质量成本可参考合理比例法确定”;(9)把“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资源、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资源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改为“ERP是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资源、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资源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10)把“有了ERP,只使得及时生产系统在生产环节和库存管理的应用成为可能”改为“ERP使得及时生产系统在生产环节和库存管理的应用成为可能”;(11)把“利用ERP。只可以较好地确定在什么时间购进什么原材料或产品”改为“利用ERP可以较好地确定在什么时间购进什么原材料或产品”。
与原有的高校会计制度相比,新制度的科目设置和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增加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和报表的可读性,从而更适应政府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新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进一步完善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内容,使会计要素计价更为科学 新制度增加了“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等权责发生制核算科目,对原有的“应收及暂付款”、“借出款”和“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进行了细化。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使职工薪酬的核算更符合配比原则。“应缴税费”科目的设置进一步规范了原有的“应交税金”科目,使反映内容更为完整。新增“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作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科目的备抵科目,使资本性支出递延摊销到相应的收益期,真实反映了资产的价值。这些科目的完善,进一步对收付实现制进行了修正,使会计要素计价更为科学。
(二)进一步区分了要素项目的流动性,使会计反映更为准确 新制度进一步区分了要素项目的流动性,将原有的“对校办产业投资”、“其他对外投资”科目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科目,分别核算1年以内(含1年)的投资和超过1年的投资业务;将原有的“借入款项”科目划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分别核算1年以内(含1年)的借款和超过1年的借款业务;将资产占用的金额分为“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分别核算高校拥有的非限定用途净资产的金额、按规定提取或设置的净资产金额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金额。经过区分,使会计反映更为准确。
(三)增加了“待处置资产损溢”会计科目,使资产处置更为规范 新制度增加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高校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溢。主要内容有:按规定报经批准予以核销的应收及预付款项、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盘亏或毁损、报废的存货、固定资产;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转让(出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高校处置资产时,应将相应资产的价值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报经批准后再转销。一方面使资产处置更符合程序,另一方面完整地反映了资产的处置过程,使资产处置更为规范。
(四)增加了基建账套并入“大账”的会计处理,使会计信息更为完整 新制度取消了“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规定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至少按月并入“大账”的相关科目。这样就解决了原制度下学校“大账”反映经济业务不全面的问题,使会计信息更为完整。
(五)收支科目的设置更加科学规范,使会计核算更为清晰 新制度将原收入科目的“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合并为“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将原支出科目的“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统一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等五项支出,并增加了“其他支出”科目,与“其他收入”科目对应。收入科目区分财政、非财政类,财政类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非财政类分为专项资金和非专项资金;支出科目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分为财政资金、其他资金,项目支出分为财政资金、非财政资金和其他资金。“经营收入”仍与“经营支出”科目对应,按类别、项目进行核算。这种设置明确了各类资金的性质,将财政、非财政类,专项、非专项类,经营、非经营类资金进行了界定,使会计核算更为清晰。
(六)进一步区分高校业务结果,使各类资金性质更加明确 新制度进一步将高校业务结果分为“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对财政、非财政类,专项、非专项类,经营、非经营类资金的运营结果进行了界定,与收支科目的设置相呼应,使各类资金的性质更为明确,会计信息更加清晰明了,增加了报表的可读性。
(七)会计报表增加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收支合并及附注的规定 新制度规定在年度收入支出表中,将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收入、支出并入报表。对于具有后勤保障职能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应将本年收支相抵后的净额并入“其他收入”项目金额;对于不具有后勤保障职能的其他校内独立核算单位,应将其收入、支出并入报表相应项目,并抵销高校内部业务的影响。会计报表还增加了附注内容,规定了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重要事项。这些规定增加了报表的有用性。
二、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建账衔接
(一)主要会计科目衔接转换 (1)将原“现金”科目余额转入“库存现金”科目,新增“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高校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和支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2)将原“材料”科目余额转入“存货”科目,“存货”科目核算高校为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实际成本。
(3)增设“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高校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溢。增设“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作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科目的备抵科目,增设“在建工程”科目,核算高校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和设备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增设“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高校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4)将原“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科目余额中,1年以内(含1年)的投资金额转入“短期投资”科目,超过1年的投资金额转入“长期投资”科目。
(5)将原“应收及暂付款”和“借出款”科目余额中,购入物资、劳务、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转入“预付账款”科目,因开展经营活动销售产品、提供服务而应收取的款项转入“应收账款”科目,其余各项应收及暂付款项转入“其他应收款”科目。
(6)将原“借出款项”科目余额中,1年以内(含1年)的借款金额转入“短期借款”科目,超过1年的借款金额转入“长期借款”科目。原“应交税金”科目余额转入“应缴税费”科目。新增“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高校按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各种薪酬。
(7)将原“应付及暂存款”科目余额中,因购买材料、物资等而应付的偿还期在1年以内(含1年)的应付款金额转入“应付账款”科目,跨年度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价款转入“长期应付款”科目,如有符合“应付职工薪酬”和“预收账款”性质的内容应单独转入“应付职工薪酬”和“预收账款”科目,其他各项偿还或结算期限在1年内(含1年)的应收及暂付款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
(8)取消原“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科目,将原“科研经费拨款”科目核算的内容并入“科研事业收入”科目,“科研事业收入”科目核算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科研经费,以及从其他非财政渠道取得的科研收入,如开展科研协作、转化科研成果、进行科技咨询等取得的收入。新增“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仅核算高校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
(9)在原“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科目的基础上,增加“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三个科目,从不同方面反映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增设“其他支出”科目,与“其他收入”科目对应,核算其他业务收支。
(10)增设“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以反映不同资金的结转结余。原“事业基金”科目下设“一般基金”和“项目管理费及间接费”明细科目,取消原“投资基金”明细科目。将原“投资基金”明细科目余额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会计处理为“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
(11)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余额补齐。原“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为“借:固定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按照“无形资产”科目余额,进行会计处理为“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二)建账中核算项目衔接转换 会计核算中主要考虑按照资金来源建立项目字典。高校资金按照来源分为:代管资金、专用基金、预算安排收入、非预算科研收入、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补助收入、附属单位按照规定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会计科目的设置分别为“代管款项”、“专用基金”、“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建账的具体操作可按以下方法:
(1)“代管款项”应按照接受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建立项目,“专用基金”应按照提取或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建立项目,日常报账时要连带具体的项目。
(2)“财政补助收入”和“教育事业收入”属于预算安排资金,其项目设置应与学校内部控制预算项目一致。会计核算时这两个科目不控制项目,所有项目收入通过预算科目下达。如设置:6001 预算下达,6002 预算分配,6003 预算结余。会计处理为“借:预算下达,贷:预算分配”。但是,事业支出科目即:“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科目要控制项目,日常报账时要连带具体的项目。这样,预算项目的期末结转结余应为全年预算下达的项目收入与报账支出的差额。
(3)“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属于非预算安排资金项目,这些科目核算时应控制项目,日常报账时要连带具体的项目。其项目设置应区分专项资金和非专项资金。有限定用途的专项资金要建立具体的项目,以反映各专项资金的收支、结余。非专项资金可以建立一个学校性的项目,以反映学校可以动用的资金。如:经营收入有2笔,1笔为某学院的服务性收入,另1笔为学校销售产品收入。实际操作中可以分别建2个项目,“21001 ×学院××收入”和“20000 学校经费”。相应的支出类科目,即“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日常报账时要连带具体的项目。这样,非预算项目的期末结转结余应为全年核算项目收入与报账支出的差额。
(4)“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和“事业基金”科目应为部门和项目控制,以便反映学校各类收入项目年终结转结余。
(5)事业支出类科目即:“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科目所控制的项目应为相应业务部门和相关业务内容项目,不应包括行政管理部门项目开支。如:教务处、科技处、后勤处、离退休处等行政管理部门开展行政管理活动的开支项目,如办公费、差旅费、交通费等,应计入“行政管理支出”科目,而不应计入“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科目。
(三)基建账套并入“大账”会计处理 基建账套并入“大账”的会计处理可以参照以下方法:
(1)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套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基建账套按月并入本科目及其他相关科目。
(2)并账时,按照基建账套“建筑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科目余额,“借: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按“基建拨款”、“基建自筹”科目余额,“贷: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或非财政补助结转”。其余基建账科目余额并入相应“大账”科目余额。
例如,某高校201×年基建账套科目余额如表1: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72号)。
[2]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
[3]财政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号)。
[4]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以现金资产进行债务重组会计与税法处理的差异
在以现金资产进行债务重组的形式下,债务人的会计与税法处理完全一致。即会计准则和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现金金额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债权人的会计与税法处理在确认损益的原则上是一致的,即以重组债权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两者不同表现为会计与税法对债务重组损失的计量不同:第一,当债权人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时,会计上当期损益的计量必须先冲减减值准备,而税法在对应收账款没有采取备抵法提取坏账准备金的前提下,不允许扣除会计上的减值准备,当会计上对应收账款转销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第二,在税法上提取坏账准备金的应收账款进行债务重组,税法上允许计提的坏账准备与会计上提取的坏账准备也不尽一致,必须进行纳税调整。
例1甲、乙两企业2009年12月份进行债务重组。两企业债务重组的条件为:甲企业以现金100,000元偿还乙企业欠款200,000元,乙企业对应收账款200,000元已于2007年计提坏账准备80,000元。企业在坏账损失的税务处理上,采取据实扣除法,2007年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列时,对会计上提取的坏账准备进行了纳税调增的处理。
1、甲企业(债务人)有关业务处理
会计处理:确认当期债务重组收益100,000元。
借:应付账款―乙企业2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100,000
税务处理:税法上确认为当期债务重组收益100,000元,计入当期应纳所得额。
2、乙企业(债权人)有关业务处理
会计处理:会计上确认当期债务重组损失=200000-100000-80000=20000元。
借:银行存款100,000
坏账准备80,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20,000
贷:应收账款―甲企业200,000
税务处理:企业在税务上确认为当期债务重组损失=200,000-100,000=100,000元,需要向税务部门提供相关证据并提交债务重组损失扣除申请。
从以上会计分录可以看出,债务人会计和税法处理是一致的;债权人会计与税法处理在债务重组损失的计量上存在差异,企业所得税债务重组损失确认为100,000元,会计上确认为20,000元,企业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在2009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纳税调减项目表中,应调减应纳所得额80,000元。
二、以非现金资产进行债务重组会计与税法处理的差异
1、债务人的会计与税务处理。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同时规定,除企业改组或清算另有规定外,应按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再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金额偿还债务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债务人应将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差额于当期确认有关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因此,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应“视同销售”,按照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扣除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转让所得或损失)调整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对于债务人会计处理中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不能在税前扣除,而应从税务角度确认债务重组收益,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2、债权人的会计与税务处理。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方式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而税法规定,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与收到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差额确认为当期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应纳税所得额。同时规定,债权人取得的非现金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其计税成本,据以计算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或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等。
例2A公司于2008年5月1日销售一批产品给B公司,价值50万元(含增值税),B公司发生债务危机,短期内不能付款。2009年6月20日经协商,A公司同意B公司以一批产品偿还债务,该批产品账面价值40万元,该批产品公允价值45万元(不含增值税),计税价等于公允价,增值税率17%。A公司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2万元,没有发生其他税费。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1)A公司(债权人)的会计处理为,确认的库存商品=50-45×17%=42.35万元,而税务确认库存商品计税成本为45万元,差异2.65万元(45-42.35)应于销售该批商品时,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65万元。同时,A公司应于2009年度确认重组损失5万元(50-45),冲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B公司(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为,确认营业外收入=50-40-45×17%=2.35万元,由于产品转让所得5万元(45-40)与债务重组损失2.65万元(45×1.17-50)相抵消的结果。而在税务处理上,应调增2009年度应纳税所得额5万元(资产转让所得),其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不是会计上确认的营业外收入2.35万元,因为按税法规定债务人发生重组损失2.65万元不得在税前扣除。
三、以债务转换为资本清偿债务的会计与税法处理的差异
1、债务人的会计与税务处理。现行准则规定,债务人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入账价值,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改组或清算另有规定外,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重组所得,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债权人的会计与税务处理。现行准则要求债权人将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按股权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债权人因放弃债权的账面价值与享有的股权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损失处理。而税务上要求债权人应将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确认为该项投资的递延成本,同时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与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的重组损失,冲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例3华隆公司应收汇通公司贷款860万元,汇通公司无力偿还。华隆公司同意汇通公司将其每股面值为1元的300万股普通股抵债。若股票每股市价为2.5元,华隆公司已计提坏账准备60万元,假如税法规定坏账比例为5‰,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汇通公司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确认的债务重组收益均为110万元(860-300×2.5),计入营业外收入,无需纳税调整。
华隆公司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税法确认的计税成本均为750万元,会计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860-60)-300×2.5=50万元,税法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860×(1-5‰)-300×2.5=105.7万元,会计比税法少确认债务重组损失55.7万元,应冲减当期应纳税所得55.7万元,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18.381万元(55.7×33%),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方。
(作者单位: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财务报告 舞弊 手段 识别
诚信危机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在会计领域则表现为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在我国,近些年来,财务信息造假一直相当普遍,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已经蔓延到各类企业,并成为广泛误导市场主体行为的普遍问题,致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该现象己直接或间接地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造成了损失,同时也给会计行业招致灾难。那么,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有哪些呢?如何才能辨别财务报告的真假呢?识别过程中有什么技巧呢?这几个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根据当前企业的会计业务操作,我们可以归纳出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构或模拟会计主体
该方法往往是一些业绩不好、资产规模不够的企业,为了能够上市、能够多募集资金或者能够向商业银行顺利获取贷款,采用伪造营业执照和验资报告、虚假投资设立子公司的形式虚构会计主体,并以子公司的名义向商业银行骗取贷款。
(二)关联方交易
利用关联方交易是一种十分重要和常见的财务报表粉饰方法。主要方式有:利用控股股东和非控股子公司虚增销售;利用不同控股程度的子公司调节销售;溢价采购控股子公司的产品及劳务形成固定资产;贷款客户将不良资产剥离或者置换、变卖给母公司:关联方之间提供或接受劳务、提供担保或抵押以及进行资金拆借等。
(三)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在我国,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客户在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着财务报表的粉饰。当公司经营业绩滑坡时,公司就进行资产重组,或剥离劣质资产,或进行资产置换,或进行合并,美其名为“资本经营”,实则牺牲国家利益和股东利益来维持公司的业绩。
(四)巨额冲销
巨额冲销的财务报表粉饰方法是那些已经两年连续出现亏损,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所广泛采用的方法。就是把有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以提高企业以后年度的业绩。具体表现为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下跌,以后期间出现反弹。此外,当那些新任总经理上任后,为公司以后发展卸掉包袱,往往也采用此种方法。
(五)资产假评估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企业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利用资产评估,将坏账、滞销和长期投资损失及递延资产等潜在亏损确认为资产评估减值,冲减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财务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
(六)虚拟资产挂账
虚拟资产就好比企业操纵利润的“蓄水池”,这部分资产基本上不能或很少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它虽然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几乎没有变现的价值。例如: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待摊费用以及待处理财产损溢和固定资产清理等。
(七)虚拟交易或事实,掩饰交易或事实
采取虚构交易或事实的方法来粉饰财务报表的企业,所虚构的交易或事实形形,不仅虚构关联方交易,也虚构非关联方交易,不仅虚构交易业务,也虚构重组业务。“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是更财务报表粉饰中的“财务报表垃圾筒”和“利润调节器”,一些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期末余额巨大,其原因往往是隐藏潜在亏损、高估利润,或隐藏收入,低估利润的结果。
(八)选用不当会计政策,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
由于在同一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会计政策更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状况,造成同一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可能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对于那些急于粉饰财务报表的企业来说,就利用会计政策变更的这一特征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今年这种会计政策对企业有利,就采取这种会计政策,明年这种会计政策对企业不利,就换一种会计政策。例如,将某会计年度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由加速折旧法改为一般折旧法,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或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均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
以上是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途径,了解这些造假手段,也可以间接地帮助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识别财务报告的真假。
二、面对背后奇形异色、交易错纵复杂的财务报告,其主要项目的舞弊识别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报告部分进行分析。具体包括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类型分析、会计报表附注分析、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趋势比较和同业比较。
1.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类型分析
进行财务分析时,我们首先阅读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等发表的审计意见。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有五种类型: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无解释)、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有解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代表着不同的内容,详细分析审计报告的类型,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公司财务报告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真实程度。
2.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在分析会计报表之前,我们应该先分析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所列示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是判断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重要依据。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一部分是公司的基本情况。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可以分析公司的历史和主营业务、重大历史事件可能影响盈利前景的程度,以及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二部分是公司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我们必须关注这些内容,因为根据相同的原始会计记录,使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编制出不同财务数据的会计报表,得出不同的净利润。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三部分是控股子公司及关联企业的基本情况。子公司和关联企业往往是调查分析的重点,它们能对公司经营活动和盈利能力产生具大影响。会计报表附注的第四部分是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它们是判断会计报表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程度的重要线索,我们必须逐一仔细阅读和分析这些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除此之外,会计报表附注的第五部分会列示公司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明细资料,以及其他重要事项的说明等。这些内容均可能成为辨别公司会计报表真实程度的重要线索。
3.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趋势比较和同业比较
在分析公司人资产负债表、利润和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有关附表时,主要有三种基本方法:静态分析、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其中,静态分析是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的基础。
(1)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对一家公司一定时期或时点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通过静态分析,我们可以寻找辨别公司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调查分析重点。
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 “短期投资” 项目分析,“短期投资”是指公司购入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包括各种股票债券等。如果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有“短期投资”,报表使用人则必须阅读“会计报表附注”的“短期投资”明细资料,分析“短期投资”的结构和风险。“短期投资”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的“投资收益”项目有关系。
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企业的财务指标来进行分析。例如:流动性比率是常用的财务指标,它测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的流动比率应该大于1。流动比率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如果流动比率小于1,意味着其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一旦企业不能通过借款或变卖固定资产等取得现金,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则企业立即会遭遇一连串的债务危机。
(2)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是对公司不同时期或时点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如果公司的经营活动处于持续健康发展的状态,那么,其主要财务指标应该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趋势。如果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波动,或者主要财务指标之间出现背离,或者出现恶化趋势,那么,这些就意味着公司的某些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也是判断公司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重要线索。
进行会计报表趋势分析,需要分析公司3年以上(含3年)的会计报表,寻找异动的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分析是否与其相关的财务指标也发生了相应的波动,这有助于我们寻找财务指标发生异动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同业比较
任何一家公司的发展状况必然受到行业发展状况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无论是行业的龙头企业或者末尾企业,它的实际财务状况不会严重脱离本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或发展状况。运用同业比较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寻找出严重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从而寻找也判断公司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调查分析重点。
进行同业比较分析,我们首先要确定公司所处行业,选择或区分公司的同业企业和相关行业个业,划分公司所处行业越细致,同业比较结果越准确。2001年4月3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我们可以对照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细分公司所处行业,将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及数据与其同业平均值、同业最高值和同业最低值相比较,找出明显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指标和数据。对明显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指标或数据做进一步的同业比较分析,直到找出影响严重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根源,从而找出判断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调查分析重点。
(二)基本面分析
比较企业基本面分析结果与财务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判断企业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问题线索。基本面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现状和前景、企业在本行业的位置、企业的资源状况、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手段和经营策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高级管理人员能力等方面的分析。
(三)现场调查
任何一家企业均存在问题区域和风险,这些问题区域和风险就是银行和投资者要承受的风险。财务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只能提供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真实程度的线索,而不能作为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真实程度的依据。现场调查是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真实程度的核心环节以及投资和贷款决策的核心环节,现场调查结果是作出判断的依据。
现场调查的程序包括:准备现场调查提纲;到调查对象单位或部门实地察看;与现场调查对象单位或部门的管理人员面谈询问有关问题;提交现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