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业发展前途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4 17:03: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发展前途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发展前途

篇(1)

中图分类号:S147文献标识码:A

1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土壤肥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农业发展中,土壤是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础。肥料作为农作物的“粮食”是最为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的提升不仅是连接各生产关系的纽带,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人均占有耕地有限的我国,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尤为重要。在中国的有效耕地中,中低产田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提高土壤肥力,保证科学合理的施肥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土壤资源的重要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种农作物生产的基础。在农作物的生长中土壤具有丰富的养分,并且能够起到转化养分、涵养水源、支撑并保持作物的稳定以及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只有对土壤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够有效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肥沃的土壤能够在农作物的生长中提供其所需的各种肥力,从而为农产品的质量提供有效的保证。

1.3肥料资源的重要作用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体现,而肥力更是保持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肥力资源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合理的施肥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能够有效改善农作物的品质。

2农业生产中土壤肥料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2.1土壤养分缺失、肥力下降

农业的生产水平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有机肥以及过度施肥等原因导致土壤的质量不断下降,土壤养分也日益流失。土壤养分缺失以及肥力下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适应力、肥力下降,土壤污染问题也不断加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可持续的发展进程。

2.2耕地退化以及污染严重

在我国耕地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的同时也给土地资源带来严重的污染。随着大量工业化企业的建立,土地废弃以及沙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耕地面积也不断减少,这都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2.3化肥资源的短缺以及使用浪费

在农作物的生长以及生产过程中,化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使用化肥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质量以及产量。但是随着化肥的过度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化肥资源短缺以及再生能源枯竭的现象。在资源探索过程中,随着养殖业的兴起,有机肥料得到了大规模的生产,但是由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大大降低了肥料的使用率,也容易引起环境污染。

2.4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过度的追求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对农业化肥的认识不足,导致肥料的过分使用,从而给土壤带来巨大的压力,不仅不利于土壤自身的养分调节,反而会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在肥料的使用中,由于其中所包含的杂物以及各种金属、塑料等严重地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受到较大的化学污染。

3解决土壤肥料问题的有效对策

3.1建立健全土地以及耕地资源保护制度

目前我国的土地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由于土地法律法规的相对缺失,导致耕地保护工作并未受到实质性的进步。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相关保护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3.2做好耕地保育工作,均衡土壤肥力

为了有效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做好耕地保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土壤的肥力将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土壤以及能量的循环。对于一些低肥力的土壤需要尽可能提高有机肥料的利用率,建立一套科学的施肥体系,从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物质以及能量。而对于一些土壤肥力较高的耕地来说,要尽可能平衡养分的投入产出比,从而保证农田系统中各能量之间的高效循环,保持土壤养分的均衡。

3.3加快对新型化肥的研制,提高肥料利用率

在农作物常规化肥的使用中,不仅化肥的利用率较低,并且容易带来较高的环境污染。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并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各国都在努力进行新型化肥的研制。通过新型化肥的研制以及合理施肥,既能够实现土壤的培肥改良,又能够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2)

1.1 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效益

现代农业园区的高效益表现在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益,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效益,农民通过这一模式得到了非常高的收益。园区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壮大及农业经营环境改善。现代农业园区的规模化经营使农民职业化以及农业工厂化,使农民了解掌握现代化科技知识,提高劳动力利用率。

1.2 现代农业园区区位的选择

耕地资源的好坏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初期的选择以耕地资源、资金丰富的区域为优。如上海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虽然上海人均土地有限,但其融资能力十分突出,从建设至今,各项基础建设已基本完善,有十多家国内国外的企业以独资或投资的方式加入园区项目,融资超过5千万元。越来越多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证明了其可行性与有效性,在融资或土地利用率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生产示范、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新功能。

1.3 现代农业园区得到了政府和科研院所的支持

政府政策的支持对于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于现代农业园区来说政府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更是重要。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加强同各级的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使科学技术切实转换成生产力,积极贯彻执行“科技兴农”的政策。陕西杨凌农业科技园区,我国唯一的一家国家级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便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与科研院联合建立起来的,9400hm2的占地,推动了农业科教和农村经济建设。该农业园区随后又组建了一些试验基地和科学园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1 园区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

因现代农业园区的界定还未明确,农业园区被一些企业用来做房地产,违背土地利用的规划进行非农建设,造成土地管理的混乱,对制定和实施土地政策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政府的有关管理部门应明确相关的标准,使现代农业园区得到明确的界定。

为建设农业现代化设施,农业园区需要使用到建设用地。因建设用地指标、基本农田保有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因素受限,用地审批难度比较大。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为只建不办理手续或办理不能得到批准。若要确保园区规划建设质量,应实现集权管理,严格审批权限,令园区的建设能够达到土地政策的相关要求,同时促进园区发展。

我国的现代农业园尚在初级阶段,个人投资、企业投资、招商引资份额较小,而政府的份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建设及发展,使园区建立不起市场竞争机制。投资单一,使园区的发展与建设不协调,影响投资效益和园区效益。

2.2 解决与发展途径

政府需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并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投资机制,使其多层次、多形式以及多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格局,才能为园区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这便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并鼓励个人和国内国外的企业参与园区的建设。当前,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有赖于政府政策的制定,以国家政策进行合理的引导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园区的稳定发展、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篇(3)

人力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政府对农业全方位的支

持。

[关键词]政府角色、规模经营与人力资源相结合、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等政策推动下,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

国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他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令人忧虑的地方。首先,

在新的发展目标明确之前,中国农业进入了一个盲区,主要表现在:一、是低

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反,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不应求;二、是区域结构

趋同现象严重,没有地方特色;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其次,过去农业

发展为了追求效益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中国农业应怎样摆脱不利因素,创

造自身的发展优势,中国政府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已成为新世纪中国农业

发展面对的头等大事。

二、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农业发展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改革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方面安徽省的"三

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是个很好的榜样。二、是引导农村产业结

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促进"农、林、牧、副、渔"大产业

协调发展。三、是加大农业的投入具体途径(1)知识投入,实施科技兴农战

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3)促使农

业信贷资金到位,给予专项贷款相应的政策优惠。四、是关税的适当控制和保

护,控制如棉花等重要产品的出口,放低国内竞争力较强生产成本高或无法生

产的急需产品的税率。

三、发展模式

一、采用生物技术,中国有2.38亿个农户近2个亿农业生产单位,几乎一

家一户单位的生产模式适合采用生物技术,推广生物技术将吸引众多掌握高尖

科技的人才加入到农业中,广大农民又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只要通过一定的技

术培训,很快就能掌握相应的生物技术。二、规模经营与人力资源相结合,首

先在大量采用生物技术的基础上在适当的地方采用一定的规模经营,其次大力

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就业空间,再次必须具有相应

的运输能力和市场信息,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农产品供需。

四、发展方向

中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逐步提高环境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保护农业向前发展的前提下,大力进行环境建设,并逐步恢复已被破坏、退

化的环境系统,从而达到华夏子孙共同享受大自然所赐予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五、结语

篇(4)

在总结、沉淀学校多年发展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凝练出学校新时期发展的核心理念,并让这一核心理念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纲”,在理念中体现学校教育的切入点、关键点,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

二、制度规范,科学管理,保障有力

(一)制定并完善各类制度

学校要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就我校而言,我们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管理上制度健全、落实到位。包括学校教研活动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学过程督察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学校课题管理制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等。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校长始终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组织学校教师发展工作。成立“示范性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领导小组,要求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即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具体负责,校长和主管副校长职责明确,并能有效履行领导、指导、监督等责任。中层领导也进行了调整,任用了一批业务过硬、年轻精干的力量来担当,使得每一位领导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校长及每位中层领导负责一个教研组的研训活动,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的设计与创新,从理论学习到课例研讨,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确立研究基地,为教师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应科学规范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馆、多媒体网络教室、各专用教室、功能教室、器材室、教师电子备课的硬件装备充足,能满足教师备课、学习、研讨、交流、远程学习、网络研修的需要。

四、教师专业成长途径的创新与拓展

(一)让每一位教师“胸中有墨”

学校应鼓励教师将学历进修与专业进修相结合,按照“学用一致”的原则,提出要求并有激励措施,争取继续教育参训率为100%,合格率为100%;鼓励教师拥有双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而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齐头并进

为了丰厚校本教研的内涵,学校应将教育科研提到了一个重要地位,专门聘请专家引领教师走到教育科研这条道路上来。通过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读书报告会、阶段性论文的撰写等活动,提升教研的实效性,提升教研的层次,提高教师的凝聚力。学校承担各层次教研课题,对承担课题有效管理科研课题和实验项目,注重过程中的指导、检查、评价,给予必备的条件支持,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三)“四层次”协调联动,实现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教师专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四个层级,即“能手引领层”“骨干预备层”“青年培养层”“经验上升层”。进行“四层级”的教师培训是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专业促进策略。

(四)反思性评价,激励中成长

学校在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将激励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分别建立了师生层面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在教师层面,也注重发展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创建星级学校、星级年级组、星级教研组、星级班、星级学生等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发展“星光灿烂”的评价文化。

星级年级组、星级班级评比是为了立足本校实际,让“校长领导,分口管理,年级负责,班级包干”的教育层级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

星级教研组评比为推进教研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办学质量起到助推作用。在评比过程,从教研常规星、教学改革星、教学科研星、教学特色星、教研成果星五个方面进行评比,每一颗星都制定了评比的细则。星级教研组和星级年级组的评选,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五)构建立体校本研修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设施农业是集人工设施、先进栽培技术与经营管理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它可以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束缚,达到农产品速生、高产、优质、高效、节水、避灾等目的,还可以使光热、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突破干旱等因素的制约,改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1 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条件

宁夏发展设施农业具有4方面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适宜,中卫市日照时间长,热量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无梅雨台风,不潮湿,作物病虫害少,土壤、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好,工业污染少,可以发展成为我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和无公害、绿色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良好的前期基础条件,宁夏设施农业的种植面积已达到3.3万hm2;农业科技研究领域广泛,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设施农业主导品种突出,茬口安排灵活多样。

2 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内容

宁夏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地位和规模已经形成,要在继续抓好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业、马铃薯、瓜菜5大战略性主导产品和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等6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工作的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设施园艺、蔬菜、花卉、养殖等多样化发展,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构建起符合市场需求、特色优势鲜明、规模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宁夏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宁夏十年九旱,这是区情,宁南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地理条件复杂,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先点后面、先易后难,逐步协调发展。设施农业要依水而建,选择栽培耐旱的农作物、节水型的农作物,对有水源保障的地方,在固海扬黄灌区、红寺堡等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资源,集中连片,日光温室和大小拱棚结合,建设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设施农业基地,大力发展节水效率高、生产效益好、技术密集型的设施农业。旱作农业区要集中打井建窖,挖掘地下水、蓄积天上水,建设以大小拱棚设施栽培为主的设施生产基地。

3 建立设施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1 政府搭台、农民唱戏

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大力支持和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在资本投入方面,宁夏的设施农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由于发展投入高、成本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规模发展的能力不强,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投入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发展投入新机制。农民投入;政府要不断增加对设施农业专项投入,以项目带动发展;实行以农招商,要用工业化理念来发展农业,创建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设施农业园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经营权的依法有偿转移。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界人士来宁进行设施农业投资,集中连片租赁土地,进行规模发展。

3.2 重视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

随着设施农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研究、技术推广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它除了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外,更主要的还要依赖于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业增长方式由单纯的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来;组织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包村、入户,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新技术,帮助农民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能力;建立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各种设施农业新技术应用,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效应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3.3 搞好市场营销,提高产品商品率

设施农业是具有高度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产业。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益,在产业布局上要扩大优势农产品种植栽培规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优取胜”。充分发挥地区产品比较优势,把市场多元化战略与开拓重点市场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优质农产品贸易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宁夏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以村或乡为单位成立销售服务中心,对同类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相关部门要开通设施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促进设施农产品的销售工作,保护农民利益;在产业大县和主销地,要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农民提供方便的农产品销售场所,降低销售成本,提高效益。

篇(6)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27-02

相对传统学习而言,网络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络化资源进行的自主性与协商式学习。2002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 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教师网络学习正式启动;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创新网络教学,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1]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积极开展教师职前、职后相衔接的远程教育与培训”[2]。这些文件精神及实施意见无疑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教师网络学习的进程、促进农村教师高质高效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农村教育的和谐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与保障。

一、教师网络学习的主要优势

与传统的教师教育方式相比,网络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

1.开放性与针对性

开放性是网络最根本的特性,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专业发展情况,从网络化学习资源中灵活选择学习内容,解决自身现实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学习内容具有适应性、实用性、针对性,能有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互动性与主动性

数字技术使学习者通过网络媒介轻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例如网上讨论、博客、网站论坛等等。网络学习改变了传统学习中学习者的被动地位,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效率得以保证。

3.共享性与高效性

在网络环境下,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与开发,数字化图书馆和虚拟网站学习平台的建立与完善,为广大学习者创造了网络学习的条件,实现了网络资源的有效共享。网络学习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超越了学科、专业的界限,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系统化、程序化地管理学习进程,主动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学习进程,保证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高效性,切实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二、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教师的网络学习实践才刚刚起步,网络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管理松散

目前,真正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有效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农村教师比例并不高。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目标还不明确,大多数教师网络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上级行政部门或学校的要求,或完成年度考核的需要。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并非自觉自愿地利用网络来学习,对网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还存在不适应现象,往往采取敷衍的态度来对待。这必然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部分教师即使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也往往没有网络学习计划,自我管理比较松懈。部分农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其自身的信息素养有限,他们很难应用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行自我系统管理,他们往往难以把握学习的时间、学习进度和保证学习的质量,达不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2.经费投入不足,网络学习资源匮乏

经费投入与支持是农村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培训的重要保障。截至2009年,我国普通中小学校有350 958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65 953所[3],部分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仍然存在经费短缺的现象,更不要说网络及硬件设备的建设了。部分教师受到地域及学校网络条件

的限制,无法利用网络来参与“农远工程”、“国培计划”等项目的学习与培训。

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是当前提高我国教师专业水平的首要任务[4]。学习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教师网络学习与发展的瓶颈。近几年来,国家及各省(市)都比较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纷纷利用互联网建立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学习与培训平台,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教师发展在线等专业学习网站平台。但是,大多数网站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布局,网络资源建设重复较多,校本学习资源很少。符合农村教师教学实际的网络资源总量还相对匮乏,教师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还比较有限。并且,大多数网站资源信息以静态方式呈现出来,以简单文字叙述为主,动态的视频、图像、动画则比较少,交互学习的功能相对较差,很难吸引教师的注意与兴趣,难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3.学习评价监控不力,反思性学习不足

当前,农村教师网络学习质量的评定主要是通过作业或考试来进行的,强调结果式评价,而忽略过程式评价。由于在线学习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与组织管理,并且评价方式单一,最终的评价结果值得商榷。比如:按照学习进程、学习内容的需要,教师只要上网在线而不管是否真正进入学习角色,就认为此次学习“有效”;或者 “人机对话”、专家指导时,教师在线(或仅仅偶尔发表一点学习心得)即可,而不管实际是否在线玩游戏或聊天。因此,教师网络学习的评价方式有待创新、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是教师网络学习的最高层次,只有反思才能有所收获。然而,在实际的网络学习过程之中,大多数教师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或仅仅为了完成继续教育的任务而已。因此,“学而不思”,是目前影响农村教师网络学习的最大障碍。

三、推进教师网络学习的措施

随着互联网的引入,网络已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5]。

1.搭建网络平台,完善农村教师职后教育培训机制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并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这一计划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示范性举措之一[6]。目前,我国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一般采取集中培训与网络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网络培训成为农村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方式。

搭建教师网络培训平台,目的在于利用网络来实现网络课程教学及专家指导,缓解农村教师由于交通(地域)不便带来的工学矛盾。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进一步加大网络培训经费的投入,加快计算机更新,开通互联网,建立“校园网”等教师网络学习与培训硬件设施,搭建网络培训平台,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职后教育培训机制。首先,应以“国培计划”为契机,积极制订省、市、县、校教师培训规划,从政策层面上给予支持与鼓励,逐步完善四级教师网络培训管理制度。其次,各级各类网络培训机构成立专门的业务与组织管理机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确保教师网络培训的质量。最后,网络培训要与地方、学校的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以县级网络培训为重点,逐步完善农村教师网络培训的评价体系。

2.整合网络学习资源,优化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建立相应的教育网站,通过访问部分教师继续教育网站,发现影响力较大的网站的资源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网站内容丰富,讲义、教案、视频、课件、提纲、习题、案例、答疑等栏目齐备,资料完整;二是网站图文并茂,呈现方式多样化,既有静态的知识信息,又有动态的视频课堂、开放视频课程与讲座;三是网站设立在线交流互动平台,一般建设有学习园地、辅导答疑、网站论坛、QQ讨论群、教育博客等信息共享平台。

但是,由于东西部、省市县差异较大,各地农村教育发展不一,各个农村学校之间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进一步整合网站学习资源,丰富多层次的网络资源,拓展课程资源,积极开展以省、市、县为据点的地方校本网络学习资源开发,充分挖掘本地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资源及其他课程教学案例,相同学科制订学习资源标准并建立共享数据库,以满足本地区不同农村学校教师网络自主学习的需求。

3.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农村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网络环境支撑着教师教育,网络研修共同体是当今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平台。以网络资源为基础,建立相同学科、专业、课程的较为固定的教师群体,围绕研修主体,共同分享、交流教学的心得体会,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教师个体与群体的专业发展,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可以解决农村教师跨校、跨地区的网络教研,突破教学思维的局限,实现专家、学者、教师的对话交流,有效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助于实现大学(科研院所)与中小学的合作、管理者与一线教师的对话、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衔接;促进农村教师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总结,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1]。当前,教师网络学习将逐步成为农村教师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而网络研修共同体的构建则是农村教师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正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网络学习与研修”。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了优质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者的交互、博客探索、专家引领、自我实践与反思等网络平台,实现了农村教育成本与效益最优化,为农村教师的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13332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91.

篇(7)

1.1 农业机器的使用对环境污染严重

农业机械对于能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同时它的废气排放量也是难以想象的。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农用机具的废气排放对农村的环境尤其是空气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2 农作物秸秆燃烧对空气的污染

在对环境污染原因的调查得出,很大部分污染源是来源于农作物秸秆的燃烧。大量的秸秆燃烧,会产生数量众多的温室气体,污染空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1.3 化学农药的使用对水源等自然生态的影响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剩余的都流失到环境中去,对地下水、大气等造成污染。并且残留在作物上的农药对生物、人体有着很大的伤害。

1.4 牲畜,家禽的不合理放养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市场对肉类、蛋需求的增加,农村规模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这虽然解决了人们的物品需求,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牲畜、家禽的粪便未能合理利用,随处排放,对水体、土壤等污染极大。

2 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2.1 积极发展、推广节能的新农机具

“我国在节能的新农机具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措施:进一步提高节油意识;建立健全农机废弃更新管理机制;提升农机的相关设备装置;建设农村低碳农业机械服务公共组织。

2.2 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技术

“农作物秸秆其实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不一定要通过焚烧将它们处理掉,我们可以变废为宝,把它改造为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这样可以起到一举双全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发展低碳农业,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实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可以有以下做法:

2.2.1 秸秆作物回归土壤

秸秆作物机械化回归土壤是秸秆利用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果并且花费最小的一种利用途径。这也是土壤培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2.2.2 发展秸秆沼气、气化的技术以及设备

这种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主要是针对秸秆的,它采用秸秆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和有机肥料。对于这种技术,应该要积极研发和推广。

2.2.3 秸秆作物转化为饲料的技术装备

国家应该大力扶助秸秆饲料的加工业发展,结合牲畜、家禽等养殖业,充分发展饲料饲养,加快发展和推广秸秆青储、氨化等技术装备。

2.3 发展更节约的农业机械化

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可持续农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着手,应该大力发展节水、节能、低碳型农业机械化。

大力发展和推广节水、节种的农机。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应该重点推广农机水稻插秧、小麦精量播种、玉米单粒点播、蔬菜大棚幼苗移栽等技术。另外,要积极使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装备。

采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集中精力投入保护性农业机械化的研发、推广以及使用,建立保护性的农业耕作体系。”把节能减排,发展生态农业理念融入进农业耕作中去。

2.4 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发展能量循环低碳农业

篇(8)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

一、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3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品种多达260多个,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2007年报的银行中,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品种单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

三、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普及率极低,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而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家底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商业银行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农村商业银行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发产品。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三)改进设施、培养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篇(9)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87-1

0 前言

在土壤固相组成中,除了矿物质之外,就是土壤有机质。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要想保证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尤其是现阶段,在人口、粮食、资源、环境与能源这五大问题面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可持续农业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目标是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持续协调的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宗旨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法而建立的一种农业综合体系。在这些环节中,土壤肥力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联系着各个环节。

从我国的国情看,人口多耕地少,人均占有耕地资源有限,要用较少的耕地养活较多的人口,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现阶段,我国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60%以上,养分贫瘠成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并且缺少先进的施肥技术,农作物的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使有限的耕地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而,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的土壤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有机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土壤中有机质是地球生命中能量交流的库容。肥沃的土壤可以起到持续的协调作用,并且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使作物生长正常,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并且可以提高其产量。因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许多国家都已把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防治土地退化,纳入到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

在我国历史上,曾大面积推广种绿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养分供应较为平衡,土壤肥力得以维护与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但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与复种指数的提高,耕地质量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土壤基础肥力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仍在继续下降,各种农药、化肥污染加剧等,已明显地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坚持不解地开展土壤中有机质的增加与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的途径,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我国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有机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土壤养分是土壤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有机质则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因而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从现代科学储备和生产条件来看,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仍然离不开有机肥。

篇(10)

关键词植保机械;现状;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发展迅猛,尤其是粮食作物大部分地区从耕作到收获生产全过程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与此相比,植保机械则相形见拙。尽管过去的“跑、冒、滴、漏”已显著改观,“工农-16”也基本退出市场。但是,目前大量使用的植保机械仍然以人背小型机械为主。在“耕、种、肥(施肥)、保(植保)、收”整个生产过程机械化中,植保机械是相对落后的[1-4]。根据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特点、农业生产现状与趋势,以及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情况,轻简化中小型机械仍将是主流,能够提高农药利用率、更加环保的保护性施药机械具有发展前途,“人背机械”到“机械背人”是必然趋势。

1我国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1.1植保机械的作用对象即农作物病虫草害复杂多变,制约了植保机械专业化发展

病虫害种类多并且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植保措施的多样性,病虫害偶发、突发、大发、小发等不一,不同于作物的耕作、收获等那样的简单一致。病虫害防治,难以规律性、统一化机械作业,也难以由缺乏一定植保技术和知识的农民独立担当。近年来虽然各地建立了一些不同组织形式的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但专业化程度很低,与机械收获那样的专业化相差很远。

1.2 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经营规模小,制约了大型植保机械的推广应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结合构成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尽管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没有改变,但是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承包经营后,土地公有私用的现实情况,决定了生产的组织形式是个体小规模生产。在这种经营体制下,很难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粗放生产难以根本改变,大型植保机械缺乏市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是决定我国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因素。为了减少农民,就必须有大量的农民走向二、三产业。但是,二、三产业的容纳力也是有限度的,转移农民就必须扩大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反过来又必然侵占农业发展空间。有关资料显示,2001—2008年8年间,全国共减少耕地833.33万hm2,年均减少104.17万hm2,距离1.2亿hm2“红线”仅差166.67万hm2。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将长期存在且越来越突出,根据中央现行政策,以户为单位土地承包关系将长期不变,这就意味着,小规模生产经营将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的生产方式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制约大型植保机械的应用。此外,如前所述,由于植保工作的特点,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难以顺利发展,也影响大型植保机械的应用。因此,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小型植保机械仍将是主流,实现植保机械轻简化符合生产要求。

1.3 新生代农民降低劳动强度的要求强烈,青睐轻简化植保机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降低劳动强度的要求更为强烈。 新生代农民的生活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对促进先进生产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轻简化植保机械可能更受欢迎。如轻便型、操作更加简化的电动喷雾器、烟雾机等,如果施药效果、工作效率能够等同于或优于机动弥雾机,则前者更有市场。

2植保机械发展趋势

从发达国家的植保机械发展历程看,今后我国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植保机械从“人背机械”到“机械背人”是其必然,而且将表现三大趋势:一是大型化,小型机械将逐步被中型、大型机械所取代;二是综合化,单一功能的机械将被多功能机械所取代;三是智能化,传统机械将逐步被数控化、信息化智能机械所取代。这可能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3保护性施药机械具有发展前途

我国是农药使用大国,由于施药器械和技术落后,农药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0%~30%,与发达国家50%的利用率差距很大。改进施药机械或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对于节约成本、保护环境意义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将更加重视,对一些用药较多的作物如冬枣等,针对性地研制保护性施药机械,如果能将大量喷施后多余的药液进行回收再用,必然能够提高农药利用率。这类作物用药次数多,药剂价值高,施药量大,保护性施药机械具有发展前途。

4参考文献

[1] 弋晓康.植保机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科学,2006(4):72-73.

篇(11)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设施农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余杭区设施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49.43万千瓦;大棚设施面积1.72万亩;节水灌溉设施366套;冷藏保鲜设施库容积3.2万立方;水稻工厂化育秧能力3万亩以上。但从总体上看,设施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如智能化大棚只有800亩,占大棚总面积的4.6%。喷滴灌面积只有2445亩,所占比例甚微。在设施农业的生产管理上,很大程度上还仍依靠经验,与标准化生产管理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1.2设施农业的经营效益较高,但仍属弱势产业

据调查统计,应用设施栽培的蔬菜、水果增产幅度在10%以上。设施栽培草莓平均亩产值1万元左右,大棚蔬菜产值1~1.4万元,大棚西瓜产值0.8万元以上,设施种植业平均利润达0.4~1万元/亩,是传统种植业利润的4~10倍,凸显了设施农业的优势。但全区设施农业规模较小,产品市场不稳定。全区收割机仅有150台,且收割利润很低。

1.3设施农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服务面积不大

近年来,以设施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以农机为例,全区已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2家,拥有各类农机具246套,各类作业面积总计达6万亩以上。但是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覆盖面不够广,作业面积主要在粮田(占7%),其它产业尚未涉及。就合作社本身而言,结构松散,与农户联系不够紧密,运作管理不够规范。

1.4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有所增强,但仍是杯水车薪

余杭区曾于2006~2008年安排资金300万元,对大棚设施进行补助。2010年又出台了《关于印发加快余杭区设施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安排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补助范围涵盖基础设施,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装备等。其中大棚设施补助300万元,农机设施补助1000万元,杭州宇航梦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设施项目扶持630万元。由于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技术,在设施配套及农机装备等方面初始投入较大,政府虽然作了较大的努力,但这些补助资金对全区设施农业发展来说仍是杯水车薪,与“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余杭区除新迪国际、森和种业、华立农业等几家规模较大的农业生产企业外,因受资金的制约,总体建设规模和设备技术的投入还相当不足,发展势头缓慢。

2余杭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2.1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工程,推进省力化农业的发展

随着农民转移就业进程的加快,农业功能区、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省力化农业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机械化当然是首打其冲。如收割机节省了割稻、打稻,筛谷三个过程,是人工效率的20倍。农业机械化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速发展。

2.2大力实施喷滴灌设施工程,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

喷滴灌设施不仅喷洒均匀,而且土地滋润力度易控制,节约用水,能促进农业丰产丰收。面对环境恶化、水污染加重,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实际,发展喷滴灌设施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余杭区仅在几个花卉和果业园区中应用喷滴灌设施,因此农技推广部门必须将喷滴灌大力推广到茶叶、蔬菜、花卉苗木、水果业的功能区、示范园区中去,喷滴灌发展前途广阔。

2.3大力实施高性能大棚工程,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余杭区的大棚设施中,智能大棚的比例较小。毛竹大棚易损易坏,抗台能力差。钢管大棚抗逆能力有所加强,但调控能力不强。而智能化大棚不仅抗逆能力强,更具有控温、通风、遮阳、微灌的优点。因此,笔者认为,在农业园区、农业功能区中示范推广高性能大棚,是实现精准农业,精品农业的重要措施。要通过政策引导,对发展钢管大棚实行适当扶持,对发展智能化大棚重点扶持。通过大棚设施的增加,增强抗灾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发展反季节农业,丰富市场供应;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

2.4大力实施农技培训工程,推进技能化农民的培育